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生态系统管理中的生态整体性

论生态系统管理中的生态整体性

论生态系统管理中的生态整体性
论生态系统管理中的生态整体性

论生态系统管理中的生态整体性

马增旺1赵广智1邢存旺 1 范圣库 2 何万义3

(1. 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石家庄 050061 2.宣化县林业局 075100 3.丰宁满族自治县林业局 068300 )

摘要: 该文从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出发,分析了生态系统管理中的生态整体性内涵,介绍了国外在生态系统管理实践中的先进经验,并指出了我国生态建设中如何把握好生态整体性原则。

关键词: 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生态整体性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耗的持续增加,恢复退化生态系统和合理管理现有的自然资源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基于过去的教训,人们认识到传统的、单一追求生态系统持续最大产量的观点必须改为寻求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观点,资源管理也应从传统的单一资源管理转向系统资源管理,因此,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应运而生。

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Leopold提出应该把土地作为一个“完整有机体”来管理的伦理观点,就已初具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合理内核(王兵等,2002)。60年代,美国曾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法律法规,但由于议会的压力仍实行以木材生产优先的经营原则而遭到环保人士的批评和争议(Erik Nasset. 1997)。到了70年代,国际社会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出普遍关注,生态系统管理一词开始出现在环境组织的出版物中。但在当时,生态系统管理仅局限于单纯的环境保护主张,不可能促成传统森林经理思想的转变。到80年代,可持续发展很快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对森林进行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性,并得到更多各界人士的支持(Franklin J. 1989)。

1 生态系统管理及其生态整体性内涵

1.1 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体及其生存的环境,并执行一个整体单元的功能。因此,在管理生态系统的时候,必须把整个系统作为管理对象。生态系统管理这个名词意味着一种跨学科和整体的环境方法。美国学者Agee和John(1988)把生态系统管理定义为:“调节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输入和输出实现社会所期望的状态”。这种方法强调在维持人类文明的同时,还要保持自然多样性和景观生产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对生态系统进行总体的思考而不是自然资源的单一物种或单一利用。因为自然生态系统穿越了行政和管辖的界限,管理它需要不同股东和机构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资源管理的生态系统方法是一

个基于整体生态系统科学和社会经济原理的战略(顾传辉等,2001)。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是在生态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探索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已成为生态系统管理的首要目标(赵士洞,1997)。

目前关于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有多种:能同时满足人们森林的生态需求、经济需求及社会需求的森林资源管理方式;是“在景观水平上维持森全部价值和功能的战略”;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总目标是维持生态完整性,具体目标包括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物种和生态系统进化潜力等。总之,目前对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认识主要基于J F Franklin 提出的“新林业”理论。人们大多认为:它是以森林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吸收森林永续利用理论中合理部分,将资源管理与社会改革相结合,追求并特别注重人在其中的作用,使其既能续收获木材和其它林产品,又能持续的发挥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效益,最终获得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达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Franklin J. 1989)。可以说,现代生态系统管理是基于生态系统生态学以及多个生态学学科(如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之上的管理科学(任海等,2000)。

1.2 生态系统管理中的生态整体性

生态系统的尺度可大可小,生态系统的边界也并非能够容易地区分,但是,生态系统总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整体存在的,从多个方面体现出其生态整体性。因此,基于这一点,在生态系统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认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内涵,尊重系统的生态整体性,按照整体性原则办事,最终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具体地讲,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强调,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个人,都应该用生态学知识更深刻地理解资源问题,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整体性,强调要收集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过程的科学数据,强调一定时空尺度上的生态整体性与可恢复性,强调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具体来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主要包括以下内涵:

(1)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强调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这与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相一致,因此,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了相应尺度的生态系统,共同存在于同一个统一体中,这就要求在实施生态系统管理的时候,要兼顾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2)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和非生物的统一共存

任何生态系统都是由多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共同组成的,有着自己特有的组成、结构

和功能。在生态系统管理实践中,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否则,必然会割裂系统内各组分的必然联系,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最终导致不可持续。

(3)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是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结果

生态系统是有生命的复杂系统。任何一个生态学系统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每一个时间点,生态系统的现状都是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已,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下的暂时结果。只有坚持动态发展的观点,才能够把握好生态整体性内涵。

(4)生态系统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统一

生态系统管理不仅突出自然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也强调对人类社会的利用价值,包括产品功能、文化价值、旅游功能等等,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管理主体,很明显地带有主观色彩,对生态系统进行物质索取也是必然的事情。但是,生态系统管理要求人类利用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研究结果作指导,由于利用生态系统某一方面的功能会损害其它的功能,因而,生态系统管理要求我们理解和接受生态系统功能的部分损失,并利用科学知识做出最小损害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管理选择。

(5)生态整体性原则要求各管理主体的统一协作

由于生态系统管理最终还是由政府、组织、个人等各种类型的主体来实施的,因此,必然要体现出各管理主体的管理水平、意志,而不同主体间的差异往往很大,有时甚至在管理的要求、目的等方面大相径庭,因此,如果没有各主体间的统一协作,必然也会影响到生态整体性,导致生态系统管理的失败。

2 国外在生态系统整体性管理方面的经验

生态系统管理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生态学家提出的,因而,在北美特别是美国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并且还在进一步发展完善中。目前,生态系统管理已成为美国资源管理的基本方针,联邦国有土地管理的4个主要部门林务局、土地管理局、国立公园局和鱼类野生生物局都以生态系统管理为基本方针,与资源管理有关的研究也清一色地涂上生态系统管理的标牌。美国内务部和土地管理局指出(1993):生态系统管理要求考虑总体环境过程,利用生态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原理来管理生态系统的生产、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期的功益和价值,它将人类、社会需求、经济需求整合到生态系统中(USDOI BLM.1993)。由此,美国对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以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生态系统管理实践为例,当地政府和公众在生态系统管理工作中,不仅注重植被的保护,还非常强调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不论实施什么样的生产活动,

或者林地的所有权归属于谁。对每一个人来说,保护野生动物都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例如,与采伐有关的法律规定,采伐的林地每英亩必须分别保留至少一两株活立木和伐倒木,为鸟类和其它生物体提供栖息。在河岸两边200英尺以内不得采伐,以保护水源和鱼类。至于河流的上游,采伐受到更加严格的约束,以便为人类和野生动物等提供优良的环境和水源。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科学家已经对三文鱼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在河流的堤坝等处人工建造鱼梯、在道路与河流相交处建立符合鱼类自然习性的通道等措施,为三文鱼的洄游提供适宜的环境。在人工林种植区,林业工作者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除草剂、趋避剂,而是尽可能地利用物理方法、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对土壤、环境以及野生动植物的危害。正是由于考虑到了生态整体性问题,以上这些措施已经较好地解决了野生动物保护问题,野生动物的生境正在进一步改善。

还有,美国的公众在林业政策的实施上也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美国,联邦林属于所有的纳税人。每一个纳税人有权关注联邦林。在这种背景下。尽可能地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将对管理好联邦林有益。例如,美国政府通过技术服务推广组织实施挨门挨户的防火知识宣传,以减少私人财产周围火灾隐患,把政府的利益和公众的利益结合起来考虑,通过参与式管理的方式促进生态系统管理的实施,有效地减少了林火的发生,不仅保护了自然资源,同时,也减少了国家和公众的财产损失。

另外,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已确立了一条可持续生态系统管理的途径,目前正制定可操作的标准。林业比较发达的意大利、瑞典、巴西、芬兰和印尼等国也正积极地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实践(祝列克,2001)。由于各国林业的具体情况不一,决定了不可能采取同一种管理模式。世界各国实行的多种管理模式还将并存,且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从全球林业的发展来看,建立在生态系统管理的参与性管理模式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徐德应,1998)。

3 在生态系统管理中如何把握生态整体性原则

目前,我国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工作得到空前重视,“六大生态林业重点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所有这些工作都为在我国恢复和建立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奠定了基础。21世纪,如何把系统管理的理念融入我国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21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以及采取何种战略和管理模式适应形势的需要,是我国林业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我国的生态系统管理工作中,应该积极遵循生态整体性原则,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树立生态系统管理的长期性意识,科学动态地搞好生态建设

毋容置疑,我们在开展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的时候,往往没有或者没有条件考虑到生态系统管理的长期性问题。比如,我们在开始植树造林的时候,很少考究这片林地过去的原生植被是什么、以及展望将来又将发展成什么样子。当我们大密度造林的时候,在考虑林火、病虫害、其它干扰以及土壤水分承载等方面仍然不足。当我们大量引进、应用外来树种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到生物入侵的问题。多数情况下,我们考虑的主要是造林速度要快、造林的面积要大、营造的苗木要活,而缺乏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考虑。事实上,生态系统恢复牵涉到远比上述更多的方面,是一个牵扯多方面的复杂工作。一个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种密林、养大树。如果在生态系统管理工作中,没有树立长期性观念,很有可能使我们所做出的努力走向期望的反面。

(2)加强多部门协作,促进生态系统管理的协作联动

全球化要求我们必须对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肩负责任。这项工作往往需要政府组织,各有关管理部门通力合作,各有关专家进行指导,其它相关团体共同参与,从而建立一个多部门、多学科参与的生态系统管理组织体系。这种体系涉及到多门学科,包括林业、农业、渔业、环境保护、水利和海关等等。只有通过这些部门和组织的协作,才有可能把生态系统管理工作做好,做出成效来。

(3)协调国家和公众的利益,鼓励共同参与生态系统的管理

在我国的生态建设中,公众与政府之间似乎总是结合的不够紧密,因此,需要在二者之间畅通渠道、建立桥梁,以更好地恢复生态环境。一方面,政府部门包括公务员、研究人员、技术推广人员等都应该持有一种为公众服务的态度,而不仅仅是管理公众。虽然我国实行的是垂直管理的方式,但是,政府部门应该站在服务于社会、尊重自然的立足点,通过技术推广、教育宣传、公共课堂、技术示范、宣传解释等活动,积极促进生态系统管理工作的开展。通过公众的参与反过来还应该促进公众对森林的认识和兴趣,甚至进一步增强他们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享受和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

(4)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一是从传统的“征服自然”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遵循生态伦理道德,建设生态文明;二是从追求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理念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增长理念转变:三是从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

展为核心的发展观念转变(闫光锋,2008)。通过加强生态系统管理,使得生态林的生态功能越来越强,森林资源越来越多。经济林的经济产出小以提高,做到该利用的利用,该培育的培育,造就一个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环境。

总之,林业工作者应紧密结合我国的生态系统管理工作实际,严格遵循生态整体性原则,一方面,将我国传统的系统管理思想上升到理论,进一步探索指导林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生态系统管理的先进理论与实践,继续加强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把我的生态系统管理研推上一个新台阶,尽快建立一个健康、稳定、充满活力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Erik Nasset.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in long-term forest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eservation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a review .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J],1997.93(1-2):121~136.

2.Franklin J. Toward a new forestry. American Forests[J],1989(6):11~12.

3.王兵,李少宁,白秀兰,崔向慧,李海静.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02(4):1~6

4.顾传辉,桑燕鸿.论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经济[J],2001(11):41~70

5.赵士洞,汪业勖.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问题,生态学杂志[J].1997,16(4):35~38

6.任海,邬建国,彭少麟,赵利忠..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应用生态学报[J],2000.11(6):455~458

https://www.doczj.com/doc/f61284640.html,DOI BLM. Final supplemental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 for management of habitat for late-successional and old-growth related species within range of the northern spotted Owl. Washington DC: U.S. Forest Service and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M]. 1993:19~21

8.祝列克,智信.森林可持续经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9.徐德应,张小全.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科学—21世纪森林科学的核心.世界林业研究[J],1998,11(2):1~7.

10.闫光锋,论生态文明,林业经济[J],2008(6),20-23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及管理战略

{售后服务}中国生态系统服务及管理战略

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中外组长: 陈宜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院士 BeateJessel德国联邦自然保护局局长、教授 课题组中外成员: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雷光春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教授 高吉喜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研究员 马超德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淡水项目主任 于秀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LeonBraat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国际自然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PeterKareiva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首席科学家(2009年11月前) NordinHasan国际科学理事会亚太区办公室主任、教授 JohnSoussan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亚洲中心教授(2010年4月前) LailaiLi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教授(2010年4月后) 特邀专家: JamiePittock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芬纳环境与社会学院

赵士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协调员: 姜鲁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国勤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秘书处

内容提要 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的各种惠益。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理念发展很快,为科学决策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将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综合框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战略课题组以森林、草地与湿地生态系统为重点,旨在展示生态系统管理的经济社会效益;提供国内外生态系统管理的范例;提出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政府决策的政策建议。 中国处于快速经济增长阶段,贯彻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并已取得了世界瞩目的骄人业绩。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伴随着淡水、食物、森林等资源的过度开发,并由此导致了生态退化。中国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系统能否支撑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为了避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目标,中国应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道路,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为此,课题组建议: 建议1:制定新的《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统筹部署全国的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 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国家生态保护纲要》为基础,制定新的《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将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来指导各部门、各地区和重要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规划与协调管理,实现生态系统管理“全国一盘棋”。该规划应以构建健康与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为目标,以维持和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实际上包含多样的环境,这里先对湿地进行一些说明。湿地在农村的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农家精心管理的水田和池塘等人工湿地维持着多样的生物相,这些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的农村湿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也是很重要的。另外国内外对于湿地的生态修复也有很多实例,本报告所介绍的日本和英国生态修复的实例,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做了很好的尝试,很多经验可借鉴。这些实例都说明湿地保护不是把湿地封闭起来就算是保护了,它必须通过周密的调查、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测、研究等一系列科学过程。本报告中涉及许多生物学的内容,找不到足够的字典,原著中所用的一些动植物名称大多是日本俗名,没有英文学名的标注,在由日语的翻译过程中可能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仅供参考。 一、湿地的种类及特征 1971年伊朗的拉姆塞尔镇,通过了保护各国重要湿地的《关于对水鸟特别重要的湿地条约》,称为《拉姆塞尔条约》。第五次签约国会议1993年在日本钏路市召开。拉姆塞尔条约第一条对湿地(wetlands)作了如下定义:“湿地,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也不论是永久的,还是短时的;是停滞的,还是流动的;是淡水、半咸水、还是咸水,凡是沼泽地、湿原、泥炭地、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属此列。” 拉姆塞尔条约所定义的湿地范围较宽,包括了从天然湿地到人工湿地等多样的湿地。根据1993年进行的第五次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调查的湿地调查实施要领,日本的湿地,根据地形等条件,可以分类如下表。与拉姆塞尔定义一样,包括了多种环境下形成的湿地。 表1. 湿地分类表

⒈ 自然湿地 如表1所示,自然形成的湿地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的“湿原”是指在泥炭地中形成的草原。湿原中靠雨水和雪水滋润的称为“高层湿原”,高层湿原中有多样的水苔生长繁茂,好氧性植物发育。湿原中靠地下水滋润的称为“低层湿原”。低层湿原较高层湿原养分丰富,芦苇、蓑草类生长繁茂。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间湿原”,沼茅类是代表性发育种。但是并非高层湿原都在高处,低层湿原都分布在低地,有时一个湿原可同时兼有三种类型。 “涌水湿地”是由涌水等地下水滋润,是没有形成泥炭层的湿地。泥炭湿原只分布在气候凉爽的地域,而涌水湿地是分布在气候温暖的地域,形成毛毡苔类的特有植被。此外,还有雪、 河流、湖沼等淡水滋润的多种多样的湿地。 在海岸和近海的河口处,有些湿地在满潮时被海水或半咸水所淹没,在干潮时水又退去。在这种特殊环境条件的湿地中,生长着好盐性和耐盐性植物。在河口的盐性湿地中,生长着七面草等盐性植物。在干潮时露出大量滩涂,成为很多鸟类的觅食和休息的场地。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较发育的长绿阔叶林,分布在日本九州以南的地区。 湿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日本的水稻生产区,从开始水稻生产的2000多年来,已有很多湿地变成了水田。北海道的湿原也因农田的开发面积不断减少。海岸的湿地也因围垦而大

第二章 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删减版

第二章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一、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 生物部分组成 –根据它们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在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中所起作用不同,可分为三大基本类群: ? 生产者 ? 消费者(异养生物) ? 分解者(异养生物) 1、湿地生态系统生产者-湿地植被 湿地植物是湿地其它生物类群生长和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不同类型湿地植被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 湿地植被类型 湿地植被生态类型多样,分为:湿生植物、水生植物、盐生植物、耐盐植物、红树林 1.1 湿生植物 湿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湿地或浅水区域的植物。 ─ 阴生湿生植物:如有些蕨类、附生兰科植物等生活在热带雨林中,林内光照微弱,蒸腾也弱,故根系不发达,抗旱能力极差。 ─ 阳生湿生植物:生活在阳光充足、土壤水分饱和的沼泽地区或湖边。如莎草科、蓼科和十字花科的一些种类,叶片上常有防止蒸腾的角质层,输导组织也发达。 1.2 水生植物 狭义的水生植物:只有植物体的部分或全部,长期离不开水域生活的植物。 广义的定义:(淡水和咸水)只要是生长在水边潮湿地上的植物,都应该归为水生 植物。 按水质分淡水和咸水植物。 按水流动性分流水和静水水生植物 水生植被分布不像陆生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多为广布种或世界种。但各地区水域环境并非完全一致,不同地带内也会出现不同的水生植被类型 按生态型,水生植物又包括: 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浮游植物 1.3 盐生植物 指适盐、耐盐或抗盐特性的盐生植物,其组成的群落即为盐生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滨海盐土地区。 有积盐植物和泌盐植物之分 1.4 耐盐植物 湿地植物中,有不少种类能够在不同含盐量的环境中生长,随着长时间的适应,形

湿地生态系统设计

湿地生态系统设计 引言 城市的不断壮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城市人居环境中,不断地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而现在城市污水对城市环境有着很大的危害,为保持城市的良好水质,合理利用水资源,结合小区环境景观,我们可以采用生态治污法“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将污水进行循环处理。 设计理论 一:湿地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利用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人工湿地由碎石填料、砂石级配填料、特殊填料和水生植物组成,在填料和植物根系组成的载体上生长着巨量的微生物,通过过滤、吸附、沉淀、植物根系吸收、微生物降解实现对污染物质的高效分解与净化,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N、P等污染物。系统中基质的定期清洗以及水生植物的收割,能够彻底将污染物从系统中排出。 二:人工湿地种植的水生植物具有观赏价值,构成了独特的怡人景观。 三:人工湿地系统建造成本较低、运行成本很低、出水水质较好、操作简单。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还有美化环境的作用,但有占地面积较大的缺点。

建设步骤 1:污水控制设计 1.1 为防止污水中枯枝落叶和杂物进入湿地系统,引起堵塞,在一级湿地进水口设方孔格网,并利用穿孔管均匀布水,水垂直下流至湿地底部集水管。 1.2 考虑到一级湖进水会带来较多藻类和其它细小杂物杂质,又设于路面以下不便于清理,一级填料采用较大颗粒碎石防止堵塞, 1.3 一级湿地集水管与二级湿地进水管连接,二级湿地水流方式为上行流,由表面出水,表面积水深200mm,出水经过出水槽形成瀑布流至三、四级人工湿地配水槽。 1.4 因湖水已通过一级湿地的过滤,除去较大颗粒物,二级湿地填料采用较小颗粒碎石,能截流较细的颗粒物,提供更大的比表面积。三、四级湿地面积最大,是本循环系统去除有机污染物、N、P主要场所。 1.5 三、四级湿地水流为下行流,填料采用不同的砂粒级配和特殊湿地填料。湿地出水管在排水阀门井分两条支管,一条支管直接进入下级湖,另一条支管进入出水槽,出水形成瀑布流入下级湖。 2:植物选择原则 2.1 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 筛选净化能力强、抗逆性相仿,而生长量较小的植物,减少管理上

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

Principles for managing marine ecosystems prone to tipping points Kimberly A.Selkoe,1,2,17Thorsten Blenckner,3Margaret R.Caldwell,4Larry B.Crowder,4Ashley L.Erickson,4Timothy E.Essington,5James A.Estes,6Rod M.Fujita,7Benjamin S.Halpern,1,8,9Mary E.Hunsicker,1Carrie V .Kappel,1Ryan P .Kelly,10John N.Kittinger,11Phillip S.Levin,12John M.Lynham,13Megan E.Mach,4Rebecca G.Martone,4Lindley A.Mease,4Anne K.Salomon,14Jameal F.Samhouri,12Courtney Scarborough,1Adrian C.Stier,1 Crow White,15and Joy Zedler 16 1 National Center for Ecological Analysis and Synthesis,735State Street,Suite 300,Santa Barbara,California 93101USA 2 Hawaii Institute of Marine Biology,University of Hawaii,Kaneohe,Hawaii 96744USA 3 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Stockholm University,Kra ¨ftriket 2B,10691Stockholm,Sweden 4 Center for Ocean Solutions,Stanford Woods Institute for the Environment,Stanford University, 473Via Ortega Room 193,Stanford,California 94305USA 5 School of Aquatic and Fishery Sciences,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eattle,Washington 98195USA 6 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100Shaffer Roa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Cruz,California 95060USA 7 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123Mission Street,28th Floor,San Francisco,California 94105USA 8 Bren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California 93106USA 9 Imperial College London,Silwood Park Campus,Buckhurst Road,Ascot SL57PY United Kingdom 10 School of Marine and Environmental Affairs,University of Washington,3707Brooklyn Avenue NE,Seattle,Washington 98105-6715USA 11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Betty and Gordon Moore Center for Science and Oceans, 7192Kalaniana ‘ole Highway,Suite G230,Honolulu,Hawaii 96825USA 12 Conservation Biology Division,Northwest Fisheries Science Center,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2725Montlake Boulevard East,Seattle,Washington 98112USA 13 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Honolulu,Hawaii 96822USA 14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Simon Fraser University,Burnaby,British Columbia V5A 1S6Canada 15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San Luis Obispo,California 93407USA 16 Botany Department,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Wisconsin 53706USA Abstract.As climatic changes and human uses intensify,resource managers and other decision makers are taking actions to either avoid or respond to ecosystem tipping points,or dramatic shifts 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hat are often costly and hard to reverse.Evidence indicates that explicitly addressing tipping points leads to improved management outcomes.Drawing on theory and examples from marine systems,we distill a set of seven principles to guide effective management in ecosystems with tipping points,derived from the best available science.These principles are based on observations that tipping points (1)are possible everywhere,(2)are associated with intense and/or multifaceted human use,(3)may be preceded by changes in early-warning indicators,(4)may redistribute benefits among stakeholders,(5)affect the relative costs of action and inaction,(6)suggest biologically informed management targets,and (7)often require an adaptive response to monitoring.We suggest that early action to preserve system resilience is likely more practical,affordable,and effective than late action to halt or reverse a tipping point.We articulate a conceptual approach to management focused on linking management targets to thresholds,tracking early-warning signals of ecosystem instability,and stepping up investment in monitoring and mitigation as the likelihood of dramatic ecosystem change increases.This approach can simplify and economize management by allowing decision makers to capitalize on the increasing value of precise information about threshold relationships when a system is closer to tipping or by ensuring that restoration effort is sufficient to tip a system into the desired regime. Key words:critical transition;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marine spatial planning;nonlinear relationships;restoration ecology;stakeholder engagement . Citation:Selkoe,K.A.,et al.2015.Principles for managing marine ecosystems prone to tipping points.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1(5):17.https://www.doczj.com/doc/f61284640.html,/10.1890/EHS14-0024.1 Introduction Ecosystems sometimes undergo large,sudden,and surprising changes in response to stressors.Theory and Manuscript received 14December 2014;revised 3March 2015;accepted 4March 2015;final version received 22April 2015;published 15July 2015. 17E-mail: selkoe@https://www.doczj.com/doc/f61284640.html,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与价值评估探讨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与价值评估探讨* 王 伟1 陆健健 2** (1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444; 2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摘 要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对于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及价值评估方面,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在服务价值的评估方面,国内相关研究多数套用现有的一般化计算公式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计算,缺少针对性和探索性。总结近年来笔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得失,并综合前人的研究,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新的分类,提出 核心 服务功能、 理论 服务价值与 现实 服务价值的概念,并以温州三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作为实例,论证所提出的新概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态系统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因此服务价值评估的意义不在于对每一项服务功能价值的精确估算,甚至不需要计算一个生态系统所有的服务功能价值,而应抓住一个或几个有计算依据的核心服务功能。提出理论服务价值概念的主要目的在于同现实服务价值的比较,量化某服务功能的退化程度,明确后续生态恢复和重建的主要目标,并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生态恢复的重要指标。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价值评估 中图分类号 Q1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5)11-1314-03 An approach on ecosystem services classification and valuation.WA NG Wei 1 ,L U Jianjian 2 (1School of L if e Science,Shanghai Univ ersity ,Shanghai 200444,China;2State Key Labor atory of Estuar ine and Coas tal Resear ch,East China N or 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China).Chinese Jour nal of Ecology ,2005,24(11):1314~1316. T he study of ecosystem serv ices and their valuation i s a ho t pot issue in eco logy,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oosting sustainable ecosystem management.At pr esent,there are no systemic theories in ecosystem services classification and valuat ion,and most domestic studies are focused on the repeated estimation o f some prevalent ser vices by using established methods,w ithout any pertinence and exploration.Based on our previous studies and related liter atures,this paper put fo rward a new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ecosystem services,and named t hree new concepts,i.e .,top dr aw er ecosystem serv ices,theor etical value,and actual value.A case study o n t he Sangyang wetland of Wenzhou further illustr ated these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new concepts.It is sug gested t hat if t he main purpose of ecosystem serv ices study is to serve decision making,it is no need to evaluate all the ecosystem services of a regio n accurately and roundly,w hile the v aluation of several top dr aw er ecosys tem services is sufficient.T he co mparison of theoretical and actual values could help to analyze the degree of e cosystem degeneration and ev aluate the process of ecolog ical r esto ration.Key words ecosystem ser vices,classification,valuation.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41240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40131020)。**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05-01-17 改回日期:2005-04-20 1 引 言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包括对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功能[19]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 价值评估研究对于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具有重 要作用[9,15,17,20,24]。 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方面,Daily [19]、Costanza [18]、Norberg [23]、欧阳志云等[10,11]、童春富等[16]和de Groot 等[21]都曾对服务功能的分类提出各自的观点,但各种分类框架不尽相同,国内外在生 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方面存在很大争议,尚未形成让公众和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评估体系。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多数是对某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述式评估,基本上是套用现成公式计算服 务功能[2~8,12~14],缺乏针对性和探索性。本文总结笔者前期经验和教训研究,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新的分类,提出 核心 服务功能、 理论 服务价值与 现实 服务价值的概念,并以温州三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和价值评估研究作为实例阐述所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5,24(11):1314~1316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人与湿地和谐共处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人与湿地和谐共处 湿地管理经历了以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湿地管理和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管理阶段。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中叶之前,除部分湿地被加以保护,用于狩猎、捕鱼和水禽保护外,湿地管理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目的,排水、疏干湿地,还有对泥炭资源、生物资源的利用等。以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湿地管理,以追求系统的最大产出为目标。由于对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维持湿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普遍受到严重干扰,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服务功能下降,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危害。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强调以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推动社会发展与生态相互协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管理主要是通过调整生态系统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保障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管理一方面针对生态系统本身功能和过程,另一方面,也包括引起生态系统过程变化的自然、人为因素。由于调整 人类活动要比调节影响生态系统构和功能的自然因素更加实际,因此,对人类活动的管理是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内容。人类的活动可能在程度或格局上改变那些过程。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框架应包括生态系统功能、人类利用及二者之间的互相作用,系统地、科学地研究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以及对其造成的影响,使二者达到均衡。 湿地中的水文、生物、化学和物理等自然发生过程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如洪水调控、营养物质迁移转化、生产力和生境的发育或维持。这些过程的相互作用使生态系统各组分得以维持,如动植物种群、营养库、土壤及沉积物特性等。湿地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利益。现有的科学基础仍不足以解释不同湿地生态系统如何运转,不同的环境因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如何调节其功能的。同时,经济学家也仅仅是刚开始考虑赋予湿地功能、产品和属性以价值的可能性及其含义。 湿地功能评价在生态学和湿地管理实践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由于湿地生态系统极其复杂多样,其功能和作用程度不完全相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方法,

(环境管理)环境生态学第九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第九章生态系统管理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一个生态系统管理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有关原理,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管理的问题,这样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损害。所以我们就先先来学习 第一节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 生态系统管理是随着生态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它的定义就是指一、定义 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期望的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生态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二、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生态系统管理要求将生态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自身和社会的价值整合到生态系统的管理活动中; 2.生态系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受自然和人类干扰的系统; 3.生态系统管理的效果可用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潜力来衡量; 4.生态系统管理要求科学家与管理者确定生态系统退化的阈值及退化根源,并在退化前采取措施; 5.生态系统管理要求利用科学知识做出最小损害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管理选择; 6.生态系统管理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应与管理目标相适应。 所以,生态系统管理是人类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利用、保护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行为体现,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重要途径。我们来看第三个大问题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原则: 生态系统管理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行为,因为人既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被管理者),又是管理的实施者,管理是靠人来执行和实现的。所以只有加强规范人的行为的法规、政策和制度的建设,提高全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管理。另外,生态系统管理应遵循的原则还有几个方面,它们是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各种自然生态系统都有其自身的整体运动规律,人为的随意地分割就会给整个系统带来灾难。我们建拦河大坝,就会造成枯水期的延长。因此在管理中我们要遵循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切忌人为切割。例如任何一条河流、一个湖泊、一个地区都与生态系统周围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有密切关系,需要分析自然条件、人口变动、

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评价

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评价 1 湿地的概述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表面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位于陆地与水体之间,兼有水、陆两者的生态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上主要表现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大致可分为:提供产品、防洪减灾、调节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社会文化载体等。 2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原理及内容 运用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恢复生态学等原理,在概括湿地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湿地开发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实际状况,辨识湿地生态类型及其服务功能。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原则,建立符合区域特征的湿地评价指标体系,在当地相关部门进行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通过开展实地调研,收集湿地资源和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资料和数据,明确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细化评价指标,确定计算参数,重点进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经济价值评估研究。 3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湿地功能及其价值的多样性决定了其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生态服务功能,有不同的评价方法。这些评估方法各有优缺点,使用的范围也有所不同。

4 结论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难点在于如何准确描述和评价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人群从中获得的收益以及价值之间的关系。 1997年英国《自然》杂志的公开评估中,认为全球生态系统的价值是33万亿美元,其中全球的湿地生态系统又占45%,估计为14.9万亿美元。2002年瑞士的拉姆沙研究会的一项研究也认为,全球每年的湿地价值总计约为15万亿美元。其中,全球的港湾是22382美元/每年每公顷,共计4.1万亿美元;海滩、海床、海藻、海草等是19004美元/每年每公顷,总计为3.8万亿美元;珊瑚是6075美元/每年每公顷,总计为0.37万亿美元;潮汐湿地和红树类植物是9990美元/每年每公顷,总计为1.64万亿美元;沼泽、涝原(漫滩)是19580美元/每年每公顷,总计为3.23万亿美元;湖泊、河流为8498美元/每年每公顷,总计为1.7万亿美元。 然而历史上,湿地一度被当做废弃地处理,盲目开发利用造成了大量湿地资源的退化和丧失。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已有50%的滨海滩涂不复存在,消失了近1000个天然湖泊。联合国2000年所作的一项估计曾显示,伊拉克90%的自然湿地已经消失,而排灌工程和水坝阻止河流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 ——以鄱阳湖为例 摘要: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本文以鄱阳湖为例对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分析,。作为一种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 鄱阳湖湿地效益类型丰富多样。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主要的生态功能有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调节气候, 降解污染, 固定C 释放O2 , 控制侵蚀、保护土壤, 参与营养循环。因此,只有合理开发洞庭湖湿地资源,保护好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才能实现鄱阳湖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字:湿地;鄱阳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湿地(Wetlands)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最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有其它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服务功能价值相当于419万亿美元,占全部生态系统的14.7 ,占全球自然资源总价值的45%。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的基因库”。但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其脆弱性的一面,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球约8O %的湿地资源丧失、退化或破碎化,严重影响了湿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分析,对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湿地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区丰富且优良的生态服务功能, 对湖区及周边地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作为候鸟的栖息地对珍贵鸟类保护及其对长江洪峰的调控功能, 对整个长江下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 本文对鄱阳湖区近几年的各类数据及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重点对鄱阳湖区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探讨。 1 鄱阳湖湿地的特点 1. 1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特征 鄱阳湖湿地是永久性淡水湖泊, 它季节性涨水, 具有高水是湖, 低水似河的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鄱阳湖湿地枯水期面积129 000 hm2, 平水期面积279 700 hm2, 丰水期面积390 000 hm2 。 鄱阳湖是在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河来水与下泄长江的水量吞吐平衡中积水成湖、水落滩出。5大河汇入鄱阳湖, 经调蓄后, 由湖口入长江。因此, 鄱阳湖被称为是吞吐型河成湖, 它上承五水, 下通长江,湖区水位主要受控于五河及长江的双重影响。鄱阳湖还是一个季节性的湖泊, 高水湖相, 低水河相, 有丰水一片, 枯水一线的独特景观。 鄱阳湖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暖, 光照充足, 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水温18. 3 ! , 年平均降雨量为1 474. 2 mm,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003. 7mm。鄱阳湖的植物群落可分为4 个带: 湿生植物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沉水植物带。鄱阳湖有鱼类138 种, 贝类87 种, 虾蟹类24 种; 鸟类310 种, 隶属17 目55 科; 兽类47 种; 两栖类30 种。 1. 2 鄱阳湖湿地生态断面结构 鄱阳湖湿地周期性地被水淹没或显露, 淹没或显露的日期、范围和持续时间, 主要取决于水位变幅、地面高程。这种周期性的水位变化和地面的干湿交替, 直接影响到植被的演替以及土壤的发育, 进而影响其栖息的动物, 那么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相应地有变化, 因此根据湿地的高程可以划分鄱阳湖湿地的生态断面。 朱海虹根据鄱阳湖的水位高程和相应的生态系统结构做了鄱阳湖湿地的生态断面划分, 具体如下:18~ 16 m,地貌类型为天然堤或高河漫滩的中部和上部。土壤类型为草甸土。这一断面淹没时间短, 退水早, 连续显露时间长, 光照充足, 植物生长茂密;16~ 14. 2 m,地貌类型为天然堤高漫滩的中下部。土壤类型为草甸沼泽土。这一断面淹没时间稍长。主要的植物群落为苔草。由于苔草生长茂密, 生物量很高, 可以达到1 716g/ m2;14. 2~ 13. 8m,地貌类型为天然堤侧缘坡的低漫滩部位。土壤类型为沼泽土, 地表面时常被薄层积水所覆盖。这一断面在枯水期是水位波动带。优势植物种是苦草和马来眼子菜沉水植物带;13. 8 m 以下, 13. 6 m 以下高程全年被水淹没。地貌类型为河道。土壤保持原始沉积物的特点。植被类型为典型的沉水植物。 2 鄱阳湖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分析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在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中所形成并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效用,是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直接或间接得到的产品和服务。这种由自然资本的能流、物流、信息流构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非自然资本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人类福利。 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种类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淡水资源平衡、均化洪水、调节区域小气候、降解污染物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鄱阳湖湿地的生态功能分析 2.1.1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涵养水分功能主要为: 截流降水、增加土壤下渗、抑制蒸发、缓和地表径流和增加降水等。 鄱阳湖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天然水流量调节器, 据研究, 鄱阳湖对五河洪水具有明显的调蓄作用: 1953~1993 年,

生态系统服务模型

1.2.8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ecosystem services model)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评估已成为了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Daily, 1997; Costanza et al., 1997; De Groot et al., 2002)。国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研究可以追溯到1925年比利时的Drumarx首次以对野生生物游憩的费用支出作为野生生物的经济价值。 1941年,美国的Dafdon首次用费用支出法核算出森林和野生生物的经济价值。1947年,美国的Flotting提出可根据旅行费用计算出其消费者剩余,并以消费者剩余作为游憩区的游憩价值;1959年,美国的Clawson修改旅行费用评估法;1964年,J. L. Knetch再次修改并完善了旅行费用评估法。同年,美国的Davis在研究湎因州森林的游憩价值时,首次提出并运用了条件价值法的报价技术。1972年,日本林业厅估算了全日本森林提供的生态功能价值。 1973年,Nordhau和Tobin提出用“经济福利准则”修改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引发了对环境资源进行估算的国际关注,许多学者先后提出多种方案来估算环境资源的价值(刘玉龙等,2005)。1991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委员会召开了讨论如何开展生物多样性的定量研究的会议,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其价值评估方法的发展。1993年联合国有关机构止式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临时版本(简称SEEA),对此前各国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全面总结,并提供了环境与经济核算的总体思路与框架以及一些生态价值的核算方法(张建国,杨建洲.福建森林综合效益计算与评价[J].生态经济,1994,(5):1-6.)。1997年Costanza等人对全球主要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评估,揭开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的序幕。1997年,由Gretch Daily等人编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一书,系统地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容与评价方法,同时还分析了不同地区森林、湿地、海岸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的近20个实例(Daily G C. Natures Science: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1997.),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因评估功能的类型不同有所差异,主要的评估方法如下表所示(): 表1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 Tab.1 Contrast of major assessment methods on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分类评估方法优点缺点主要文献 直接市场法费用支出法 生态环境价值可以得到 较为粗略的量化 费用统计不够全面合 理,不能真实反映游憩 地的实际游憩价值 彭建,2005; 范芳玉,2011 市场价值法 评估比较客观,争议较 少,可信度较高 数据要求高:全面,数 据量足够大 王伟,2005; 王凤珍,2011 机会成本法 比较客观全面地体现了 资源系统的生态价值 资源必须具有稀缺性 Bernard,2006;B.A. Bryan,2011 恢复和防护 费用法 可通过生态恢复费用或 防护费用量化生态环境 评估结果为最低的生态 环境价值 徐俏,2003; Rute,2010; 影子工程法 可以将难以直接估算的 生态价值用替代工程表 示出来 替代工程非唯一性,替 代工程时间、空间性差 异较大 Luis Diaz-Balteiro, 2008;陈朝祖,2009; Xuan Wang,2010 人力资本法 可以对难以量化的生命 价值进行量化 违背伦理道德,效益归 属问题以及理论上尚存 在缺陷 Catarina,2010; 替代市场法旅行费用法可以核算生态系统游憩 的使用价值,可以评价 不能核算生态系统的非 使用价值,可信度低于 Ram,2002; C.Meghan,2004;

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湿地生态系统 英文名称: wetland ecosystem 定义1: 湿地生物群与其相互作用的地理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系统。 所属学科: 地理学(一级学科);湿地学(二级学科) 定义2: 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所属学科: 生态学(一级学科);生态系统生态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是指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目录 湿地的界定 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一、湿地是蓄水调洪的巨大贮库 二、湿地是重要的水源地 三、湿地是生态环境的优化器 四、湿地是重要的物种资源库 五、湿地是重要的物产和能源基地 湿地概述 湿地旅游攻略 一、浮在水面上的草原——腾冲北海湿地 二、杭州之肾——西溪湿地 三、自由自在鸟游荡——日土班公错湿地 中国主要湿地

湿地的界定 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一、湿地是蓄水调洪的巨大贮库 二、湿地是重要的水源地 三、湿地是生态环境的优化器 四、湿地是重要的物种资源库 五、湿地是重要的物产和能源基地 湿地概述 湿地旅游攻略 一、浮在水面上的草原——腾冲北海湿地 二、杭州之肾——西溪湿地 三、自由自在鸟游荡——日土班公错湿地 中国主要湿地 展开 编辑本段湿地的界定 湿地生态系统(图1) 湿地一词最早出现于1956年美国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39号通告》,通告将湿地定义为“被间歇的或永久的浅水层覆盖的土地。” 1979年,美国为了对湿地和深水生态环境进行分类,该局对湿地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过渡的土地,该土地水位经常存在或接近地表,或者为浅水所覆盖……”。1971年在拉姆萨尔通过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该公约将湿地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我国对沼泽、滩涂等湿地研究具有丰富的积累,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分类系统,通常认为“湿地系指海洋和内陆常年有浅层积水或土壤过湿的地段。” 尽管湿地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但它们有一共同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认为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有别于水生生态系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 编辑本段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图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