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的精神升华(雅斯贝尔斯)

大学生的精神升华(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
学生的精神升华
(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各篇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分别标注为参考1、参考2……,再附上作者和篇名,如:《参考1 夏中义 总序》,等等)

雅斯贝尔斯(1883~1969)
Jaspers,Karl
德国哲学家,精神病学家。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1883年2月23日生于奥登堡。早年学习法律和医学,1909年获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 ,1916年任该校心理系教授,1921年受聘为哲学教授,1948年受聘为巴塞尔大学哲学教授,此后一直居留瑞士并取得该国国籍。雅斯贝尔斯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描述人的存在的意义,认为人的存在有4种形式,即“此在”、一般意识或意识本身、精神、生存。他强调只有生存才是人的真正存在的形式,而唯一能达到生存的途径是显示生存,即发现人的各种可能性。他承认个人的生存和自由受到限制,但又认为通过“超越存在”的追求可达到无限和完满,并指出要想达到超越存在,只有借助非理性的内心体验以及信仰。这就使他的存在主义直接通向了宗教信仰主义。著有《理性和生存》等。https://www.doczj.com/doc/e1451491.html,/zldq/Y/Y0073.htm(2005-8-31)
大学的观念(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

题解:这是雅斯贝斯对大学教育的思索片段,涉及了大学的性质、教育的内容、学生及教师的素质和任务,节选自作者的《什么是教育》。在该书一开卷,这位当代人类精神生活导师的话就已这样让我们怦然心动:“青年学生感到生活是严峻的,这是因为对他来说,现在比将来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还具有可塑性和发展的可能性。他已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间和来自灵魂的每一冲动。”


大学也是一种学校,但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而大学教师则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因此他们有教学的自由。

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至于大学组织的各种形式则是次要的。如果这种为实现大学理想的活动被消解,那么凭组织形式是不能挽救大学生命的,而大学的生命全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合符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大学生们总是潜心地寻觅这种理想并时刻准备接受它,但当他们从教师那里得不到任何有益的启示时,他们便因感到理想的飘渺和希望的破灭而无所适从。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他们就必须经历人生

追求真理的痛苦和磨难,以此寻得理想的亮光。

由于众多大学并存的现象,造成了毁灭真正学术的趋势,因为学术研究为了拥有读者,只好投大众所好,而大众往往只顾及实际的目的、考试以及与此有关的东西。受其影响,研究工作也只限于那些有实际用途的东西上。于是,学术就被限制在可了解、可学习的客体范围内,本来应是生存在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中的大学,这时也变成了普通的学校。

一般学校要和大学分开,普通学校总是把知识全盘交给学生,而大学则无此义务。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从意志力极强而且具备足够条件的人之中挑选出一些人来受大学教育。实际上,报考大学的是一大群高中毕业、具有一定知识的普通人。因此挑选人才的工作要由大学自己来完成。选择的标准在于:具有追求真理的意愿和准备为之而接受任何牺牲的精神,以及对精神世界孜孜不倦的追求,但这在事先却无法从将进入大学学习的高中生身上看出来。具有这种天分的人是极少数,无法顾及他们是怎样分散在个阶层之中,但是这种天分可以间接鼓励和引发出来。按照大学的理想,高等学校的教学应首先顾及这部分人。真正的学生会在为精神发展不可少的困难和错误之中,从大学广阔的学术天地里,靠着他的选择和严格的学习找到自己发展的路。

真正的大学生能主动地替自己订下学习目标,善于开动脑筋,并且知道工作意味着什么。大学生在交往中成长,但仍保持其个性,他们不是普通人,而是敢拿自己来冒险的个人。这种冒险既是现实的又必须带有想象力。同时,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每一个人都可以感觉到自己被召唤成为最伟大的人。

按照苏格拉底式大学的理想,没有权威,平等的关系也应存在于教授和学生之间,但是和这种关系并存的是彼此间严格的要求。在这里到处都存在着自我选择、自我证明的精神贵族。我们共同生活的大前提是,彼此均向各自的最大潜能及理想挑战。悠闲舒适的气氛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对超越我们的事物怀有深切的渴望。

对于那些以其生活来要求我们的伟人,我们对他们的爱戴激奋着我们。但是,所有的关系仍保持着苏格拉底式的方式,没有任何人是不会犯错误的权威,不论面对着何等伟人,独立和自由仍然是真理。这一点点的真理也是实在的内容。精神贵族的意思是每一个人对自己严格要求,并非表示高过他人和要求他人。大学里每一位成员、教授及学生的基本意识是,他要努力工作好象被召唤去做最伟大的事业一样,但另一方面则始终承受着不知自己能否成功的压力。因此最好的态度是以这

种想法来反省自己,严以律己,同时也不必过分期待等到外界的承认。

精神贵族与社会贵族迥然相异,精神贵族是从个别阶层中产生的,其本质特征是品德高尚、个体精神的永不衰竭和才华横溢,因此精神贵族只能是少数人。大学的观念应指向这少数人。不论何处,精神贵族都是珍品。而进入大学学习的年轻人便是全国民众中的精神贵族。

精神贵族与精神附庸的区别在于:前者会昼夜不停思考并为此形销体瘦,后者则要求工作与自由时间分开;前者敢冒风险,静听内心细微的声音,并随着它的引导走自己的路,而后者则要别人引导,要别人为他订下学习计划;前者有勇气正视失败,而后者则要求在他努力之后就有成功的保证。

来自《中国现象学网》


以下是“大学的理念”一文节选,为原文作一种解读。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童世骏 教授
该文最早发表在《辞海新知》,第5期/2000年4月


在二十世纪,大学的理念几度引起德国知识界的重新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3年,雅斯贝斯发表“大学的理念”一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斯贝斯在受命重建德国高教体系的同时于1946年以相同题目出了一书。1961年,此书又出了新版。谈论“大学的理念”,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雅斯贝斯的论述。

雅斯贝斯的“大学的理念”,从其具体内容来说,仍然是上面讲的那几个方面。

雅斯贝斯强调大学自主和学术自由,认为自由是大学之生命的首要原则。从学生的方面来说,他们必须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的精神从事学习,因而他们必须具有学习的自由。从教师的方面来说,他们的责任是传播科学真理,因此他们必须有教学和研究的自由。

关于大学教育与科学的关系,雅斯贝斯指出必须分辨两种情况,一种是为适应今天科技生活所必需的科学教育;另一种是可以引导和充实人们生活的教育。大学教育之为大学教育,或者说体现“大学的理念”的大学教育,不在于前一种意义上的科学教育,或者说专业教育甚至职业教育,而在于后一种意义的科学教育,它所注重的是科学的本真意义,是科学的方法、基础和目标。在雅斯贝斯看来,科学的方法、基础和目标,是超越各门科学本身的,是需要借助于哲学而得到揭示和体验的。雅斯贝斯虽然不像与洪堡和施莱尔马哈尔等人那样在机构设置上主张哲学学院居于首位,但仍然主张哲学在大学的理念中具有中心地位:“大学的内在精神是通过每一个研究者及学者所表现出来的哲思活动为标志的”。

这种“哲思”活动,雅斯贝斯与康德一样认为应当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点。这

样的思考活动是需要条件的,所以大学生必须学习既有的知识。但真正的哲思活动并不表现于科学研究的结果之中,而表现于科学研究的过程之中。这就是为什么“研究与教学并重是大学的首要原则”的缘故:“按照我们的大学理想,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只有他才是或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之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

在雅斯贝斯的论述中,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他所谈到的大学的理念和大学的建制之间的关系。大学的理念是要由相应的建制来保障的。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德国之所以成为各国创建和改革其大学制度竞相仿效的榜样,主要不是因为这个民族的哲人们对大学的理念的阐述,而是因为这个国家的教育官员和教育专家们为体现这个理念所进行的制度创新。校长由教授会选举;从无薪讲师到正教授的一系列晋职考核制度;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开设的讲座和研究的课题;学生可自由选择修读的科目和课程;大课讲演、小班讨论(seminar)和教学实验室中的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等等,这些具体措施很快成为各国大学的共同设置。到了二十世纪,雅斯贝斯所重视的不是要根据大学的理念来配置大学的建制,而是要防止大学的建制失去大学的理念,沦为空洞的形式。在雅斯贝斯看来,大学的理念、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大学组织的各种形式则是次要的。“如果这种为实现大学理想的活动被取消,那么单凭组织形式是不能挽救大学生命的。”在其哲学自传中,雅斯贝斯一方面表达了自己从童年起就形成的对于大学的崇敬--“学校的建筑、讲堂、传统的礼节对我都是神圣的东西”,大学“对我来说就意味着真理的化身”,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这样的想法:在他的大学经历中,最使他痛心的并不是纳粹时期官方对作为自由精神之实现的大学的暴力摧毁,而是在纳粹上台以前大学内部已经出现的自由精神的衰退和大学教授和学生对自己崇高责任的懈怠。对雅斯贝斯来说,这意味着大学的终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