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电气技术应用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专业性、实践性很强,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综合技术应用课程之一。其主要包括传感器的认识、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常用传感器应用技术及实用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所选的电路具有设计新颖、结构合理、性能优良和实用性强等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能认识传感器,了解测量基本原理,理解各种传感器进行非电量电测的方法,掌握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初步具备实用传感器的应用和电路制作技能,并了解相应的测量转换电路、信号处理电路的原理及各种传感器在工业中的应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以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依据,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它突破了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减少理论推导,重点突出应用。将学科内容按“项目”进行整合,在内容安排上也是由简到繁,逐步深入,已应用性教学为主,注重增强学生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按项目或任务式教学课程进行设计,以项目为引导,任务为驱动,内容以实用为主,原理分析通俗易懂。各项目中典型传感器应用电路的分析和测试,融合常用传感器的基本知识。课程内容包含了传感器检测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个任务将相关知识和实践实验进行有机的结合,突出实际应用,减少理论推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已各种测量手段为主线,传感器的应用贯穿课程整个内容,让学生在用什么、学什么、会什么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专业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由于本课程与实际联系紧密,理论教学和实践实验训练有机结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应采用新的评价方式。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结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以构建测试电路的基本技能;了解传感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及传感器的应用技术和发展趋势,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职业规范,为就业打好基础;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逐步养成科学的价值观;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2、具体目标:

(1)了解传感器的概念、种类和结构组成,了解传感器的最新发展方向和水平。

(2)理解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相应的测量转换电路、信号处理电路及各种传感器特点及在工业中的应用。

(3)了解检测技术中常用的误差处理、弹性元件及抗干扰技术等相关知识。

(4)在教学过程中,关心和帮助学生,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信心,培养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5)具备传感器应用电路的安装和调试技能;

(6)具备社会交往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7)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思想品质,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形成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努力创新的良好习惯。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项目一、认识传感器

教学目标:掌握传感器的概念、了解传感器的作用,类型和特性。

活动安排:通过常用传感器的观察、分析,了解常用传感器的结构组成、作用和类型;通过网络资料的查询活动,进一步了解传感器的类型,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和发展趋势;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传感器信号的传输和处理方式。

考核评价:本部份内容可采用目标考核、过程考核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核,并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考核评价的有机结合。其中,教师的考核评价占80%,考核评价的内容包括:传感器基础知识的测试,传感器特性指标和类型,利用网上资源查找的内容等。学习过程包括:作业、课堂笔记、学习的态度等。学生的自我评价占20%,自我评价的内容包括阶段知识和技能的收获,学习的进步过程和协作互助等方面。

任务一、传感器的定义和作用

知识要点:熟悉传感器的的定义和作用。

技能要点:认识基本传感器。

学一学:1、什么是传感器?

2、传感器的组成和种类;

3、传感器有什么作用?

4、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做一做:1、电阻应变片的认识

2、电容式传感器的认识

3、电感式传感器的认识

练一练:1、传感器的定义

2、传感器的用途

任务二、传感器的特性和类型

知识要点:了解传感器的特性和类型。

技能要点:会利用网上资源查找传感器的技术性能指标。

学一学:1、传感器是如何分类的?

2、传感器静态特性指标

3、对传感器的要求(非电量测量)

4、转换前后量与量的关系(线性要求)

练一练:怎样选择传感器?能利用相关方式(查手册或在网上查找)各种传感器及其技术性能指标。

任务三:传感器信号的传输和处理方式

知识要点:了解传感器信号的传输和处理。

技能要点:输出模拟信号的处理。

学一学:1、智能式传感器的概念

2、功能特点及构成

3、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类型

4、传感器输出模拟信号的处理

想一想 1、什么是智能式传感器?

2、智能式传感器是如何构成的?

项目二:力和压力的测量

教学目标:掌握应变式、电感式、电容式和压电式测力、测压力传感器组成和测量电路的作用原理。并通过相应的实验,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测量电路的识读和分析方法。

活动安排:通过对基本测力、测压力传感器的功能分析,了解常用测力、测压力传感器的作用和原理,了解测量电路的作用和原理。通过相应的实验,能熟悉常用的测力、测压力传感器的实际使用。

考核评价:本部份内容可采用目标考核、过程考核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考核,并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考核评价的有机结合。

教师的考核评价占80%,考核评价的内容包括:应变式、电感式、电容式和压电式测力、测压力传感器组成和测量电路的作用原理等基础知识,实验测试和完成实验报告等。其中闭卷测试成绩占30~40%,学习过程(包括作业、课堂笔记、学习的态度等)15~20%,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占25~30%。

学生的自我评价占20%,自我评价手段以学生阶段小结为主,评价的内容包括阶段知识和技能的收获、学习的进步过程和协作互助等方面。

任务一、应变式测力传感器

知识要点:掌握应变片的原理、熟悉应变式测力传感器的作用原理。

技能要点:了解变换力的弹性敏感元件的作用,熟悉称重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的关系。学一学:1、导电材料的应变效应

2、应变片的结构和类型

3、应变式测力传感器

读一读:1、电阻应变计的主要特性

2、变换力的弹性敏感元件

3、应变计的温度补偿

4、测量电路

想一想:1、变换力的弹性敏感元件的作用

2、测量电路的工作原理

练一练:分析称重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的关系

任务二、应变式压力传感器

知识要点:掌握应变式压力传感器测量流体压力的原理。

技能要点:了解变换压力的弹性敏感元件的作用,熟悉应变式电子称的原理。

学一学:应变式压力传感器

读一读:变换压力的弹性敏感元件

想一想:1、变换压力的弹性敏感元件的作用

2、测力、压力有什么异同?

做一做:应变式电子称

任务三、差动变压器式测力传感器

知识要点:通过学习和思考,掌握差动变压器式力传感器的作用原理,了解变磁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技能要点:熟悉差动相敏检波电路和差动整流电路的作用,了解差动变压器式力传感器的组成和作用原理。

学一学:1、自感式传感器{变隙式、变面积式、螺管式、差动式}

2、自感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3、互感式传感器(差动变压器)

4、差动变压器的测量电路

5、差动变压器式力传感器

读一读:1、自感式传感器和互感式传感器的误差

2、补偿电路

3、磁阻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4、差动相敏检波电路和差动整流电路的作用

练一练:差动变压器式力传感器的组成、作用原理,优点是什么?

任务四、电感式压力传感器

知识要点:主要掌握电感式压力传感器的作用原理。

技能要点:熟悉微压力传感器的测量范围。

学一学:1、微压力传感器的结构

2、电路组成

3、原理和测量范围

读一读:1、压磁式测力传感器工作原理

2、压磁式测力传感器的结构和测量电路

任务五、电容式力传感器

知识要点:掌握电容式传感器原理,熟悉电容式力传感器的组成和作用原理。

技能要点:熟悉变压器电桥转换原理和脉宽调节电路输出与输入关系。

学一学: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及特性

2、基本测量电路、变压器电桥、脉冲调宽调节电路

3、电容式力和压力传感器

4、电容式称重传感器和电容式压差传感器

读一读:1、应变式荷重传感器,力敏传感器应用技术

2、其他测力传感器、力敏传感器应用实例

练一练:1、变压器电桥转换原理

2、脉宽调节电路输出与输入关系

任务六、压电式力和压力传感器

知识要点:了解压电效应和压电材料,压电元件等效电路及测量电路。

技能要点:熟悉等效电路和放大器的特点。

学一学:1、压电效应及压电材料

2、等效电路和测量电路

3、压电式测力传感器和压电式压力传感器

读一读:1、逆压电效应及应用

2、压电式传感器的其他应用

练一练:1、石英晶体和压电陶瓷各有什么特点?

2、石英晶体的X、Y和Z轴的名称及特点?

3、压电元件等效电路的特点

4、电荷放大器的特点

项目三、测温传感器的应用

教学目标:熟悉常用测温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特点。熟悉测温线路的组成,测温线路的原理。。

活动安排:通过测温元件的学习,了解测温元件的作用原理和应用,,会利用分度表确定实际温度,能根据工作要求正确选择传感器,正确安装和使用。

考核评价:本部份内容可采用目标考核、过程考核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核,并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考核评价的有机结合。其中,教师的考核评价占80%,考核评价的内容包括:热电阻测温和热电偶测温基础知识的测试,热电阻的主要用途,测温实验,利用分度表确定实际温度。学习过程包括:作业、课堂笔记、学习的态度和实验操作等。学生的自我评价占20%,自我评价的内容包括阶段知识和技能的收获,学习的进步过程和协作互助等方面,主要以学生的阶段小结为依据。

任务一、热电阻和热敏电阻

知识要点:了解热电阻和热敏电阻的特性及测量电路。

技能要点:熟悉热电阻测温范围、热敏电阻的主要用途,会操作相应的实验。

学一学:1、热电阻的材料和特性

2、热敏电阻的特点和特性

做一做:1、简易电子温度计电路

2、实用温度控制器电路

读一读:1、集成传感器温度计

2、数字温度计

练一练:热电阻测温范围、热敏电阻的主要用途,热电阻和热敏电阻选用和测温实验。

任务二、热电偶传感器

知识要点:掌握热电偶的结构和测温原理,熟悉热电偶测量电路。

技能要点:通过热电偶结构分析,熟悉热电偶的选配,会利用分度表确定实际温度。学一学:1、热电效应、热电偶的组成和结构

2、热电偶工作定律

3、热电偶的分度表

4、热电偶测量电路

读一读:1、热电偶的温度补偿

2、热电偶传感器其他的典型应用

练一练:热电偶的选配、热电偶能够工作的两种条件、利用分度表确定实际温度。

项目四湿敏传感器的应用

教学目标:熟悉湿敏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特点。

活动安排:通过湿敏元件的学习,熟悉湿敏传感器的作用原理和应用。

考核评价:本部份内容仍采用目标考核、过程考核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核,并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考核评价的有机结合。其中,教师的考核评价占80%,考核评价的内容包括:湿敏传感器的基础知识的测试,湿敏传感器的实用电路等。学习过程包括:作业、课堂笔记、学习的态度等。学生的自我评价占20%,自我评价的内容包括本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收获,小结学习的进步过程和协作互助等方面内容。

任务一湿敏传感器

知识要点:掌握湿敏传感器的结构和测量原理,熟悉测湿电路的使用。

技能要点:通过湿敏传感器电路分析,熟悉使用要点。

学一学:1、湿度的表示方法

2、湿敏传感器的类型

3、湿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电路设计要点

4、湿敏传感器电路使用要点

项目五、光敏传感器的应用

教学目标:熟悉光电式传感器的有关原理及应用特点。

活动安排:通过光敏传感器电路的学习,了解光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及其实际应用。

考核评价:本部份内容仍采用目标考核、过程考核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核,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考核评价的有机结合。其中,教师的考核评价占80%,考核评价的内容包括:光敏传感器的基础知识的测试,光敏传感器的实用电路和和实验操作等。学习过程包括:作业、课堂笔记、学习的态度、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等。学生的自我评价占20%,自我评价的内容包括本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收获,进步过程和协作互助等方面内容,以学生阶段小结为主。

任务一、转速测量装置

知识要点:掌握光电开关组成的转速计原理,了解光电效应和光电器件的特性。

技能要点:通过光电传感器结构和电路的学习分析,熟悉光电器件的特性,认识各种光电元器件。

学一学:1、光电式传感器的组成

2、光电效应及器件

3、光电式数字转速表

读一读:1、带宽自动调整电路

2、光电器件的特性

练一练:解释光电效应、光生伏特效应?

做一做:各种光电元件的认识

任务二、光敏传感器其他应用电路

知识要点:了解光敏传感器其他应用电路。

技能要点:通过光电传感器有关实用电路的学习分析,熟悉各种实用电路的原理,会操作相应的实验。

学一学:1、指针式照度计

2、光敏防盗报警器

3、光电计数器

读一读:1、自动照明灯电路

2、光控标志灯电路

3、家用光控延时灯电路

做一做:照度报警器

练一练:有关电路的原理分析和实验

项目六、液位、物位和流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了解传感器测量液位、物位及流量的原理

活动安排:通过电容式液位、料位传感器电路的学习和超声波液位传感器的学习,了解液位、物位及流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及其实际应用。

考核评价:本部份内容采用目标考核、过程考核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考核评价的有机结合。其中,教师的考核评价占80%,考核评价的

内容包括:液位、物位及流量传感器的基础知识的测试,液位、物位及流量传感器的实用电路和和实验操作等。学习过程包括:作业、课堂笔记、学习的态度、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等。学生的自我评价占20%,自我评价的内容以学生的阶段小结为主,包括本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收获,进步过程和协作互助等方面内容。

任务一、电容式液位、料位传感器

知识要点:了解电容式液位、料位传感器电路其他应用电路。

技能要点:通过结构和测量原理分析,熟悉电容式液位传感器结构原理。

学一学:1、被测介质变化引起电容量变化

2、测量转换电路

3、电容式液位传感器结构原理

读一读:电容式料位传感器

想一想:电感式传感器能测量液位吗?

练一练:设计电感传感器测量液位的原理电路

任务二、超声波传感器测流量

知识要点:了解超声波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熟悉超声波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技能要点:通过超声波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分析,熟悉超声波的性质,结构原理,了解超声波遥控照明灯电路原理和制作。

学一学:1、超声波、终波、横波、表面波

2、超声波的物理基础

3、超声波探头的结构原理

4、超声波传感器测流量原理

读一读:1、脉冲回波式超声波液位测量

2、超声波定点液位测量

想一想:超声波无损探伤

练一练:1、超声波探头是如何构成的

2、什么是超声波,超声波有些什么性质?

3、超声波遥控照明灯电路原理和制作。

项目七、磁敏传感器的结构组成和应用

教学目标:掌握霍尔效应、熟悉霍尔元件,磁敏元件,了解磁敏传感器的原理和霍尔传感器的实际应用。

活动安排:通过霍尔元件,磁敏元件的学习,了解霍尔元件的主要特性,霍尔传感器的应用实例,会识别霍尔元件,了解磁敏元件结构,金属探测器原理。

考核评价:本部份内容采用目标考核、过程考核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考核评价的有机结合。其中,教师的考核评价占80%,考核评价的内容包括:霍尔元件的主要特性和霍尔传感器的基础知识,磁敏元件结构,金属探测器原理知识的测试。学习过程包括:作业、课堂笔记、学习的态度等。学生的自我评价占20%,自

我评价的内容以学生的阶段小结为主,包括本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收获,进步过程和协作互助等方面内容。

任务一、霍尔传感器的实际应用

知识要点:了解霍尔效应,霍尔元件的主要特性,熟悉霍尔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技能要点:熟悉霍尔传感器的应用电路,霍尔元件的识别。

学一学:1、霍尔效应与霍尔元件

2、霍尔元件的主要特性

3、霍尔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读一读:1、霍尔接近开关

2、霍尔元件的其他应用

做一做:霍尔元件的识别

任务二、磁敏传感器

知识要点:了解磁敏效应,磁敏元件结构和工作原理。

技能要点:熟悉磁敏电阻的应用及其磁敏传感器的识别。

学一学:1、磁敏电阻的形状

2、磁敏效应

3、磁敏电阻的应用

读一读:磁敏二极管及其特点

做一做:磁敏传感器的识别

练一练:磁敏效应、元件结构、工作原理

任务三、金属异物探测器

知识要点:了解金属探测器的结构和原理。

技能要点:会分析电路的原理。

学一学:1、探测器的结构组成

2、电路原理

读一读:接近开关

练一练:分析电路原理

项目八、位移测量

教学目标:熟悉数字式传感器测量位移的原理,了解光栅和编码器的结构原理。

活动安排:通过数字式传感器测量位移的原理学习,会分析测量电路原理。

考核评价:本部份内容采用目标考核、过程考核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考核评价的有机结合。其中,教师的考核评价占80%,考核评价的内容包括:光栅传感器和编码传感器的基础知识,测量电路的基本原理。学习过程包括:作业、课堂笔记、学习的态度等。学生的自我评价占20%,自我评价的内容以学生的阶段小结为主,包括本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收获,进步过程和协作互助等方面内容。

任务一、光栅测位移

知识要求:了解光栅的结构和测量位移原理。

技能要求:熟悉光栅结构,会观察莫尔条纹,会分析辨向电路原理。学一学:1、光栅的结构

2、测量原理

3、莫尔条纹

读一读:1、光电转换(光信号专为电信号)

2、辨向电路原理(判别位移方向)

3、电感测微仪

想一想:怎样提高测量灵敏度、细分技术?与电感测微仪作比较。

做一做:观察莫尔条纹

练一练:辨向电路原理分析

任务二、角位移测量

知识要求:了解编码器测量角位移的结构原理。

技能要求:熟悉编码器的结构,会分析细分电路原理。

学一学:1、编码器的结构和原理

2、接触式编码器

3、光电绝对编码器

读一读:1、增量编码器

2、测量电路

练一练:四倍频细分电路原理分析

四、课程教学建议

1.教学学时分配表

2.考核评价建议

应改革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采用阶段(过程性)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与实践环节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建议采用阶段考核、平时(过程管理)成绩、实验实践环节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

式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其中阶段考核成绩占30~40 %,平时(过程管理)成绩占20~30 %,实验实践成绩占20 %,学生自我评价成绩占20% 。

阶段考核评价包括期中、期末考考核;

平时(过程管理)成绩评价包括单元测验、作业情况、上课纪律、出勤情况、课堂笔记等;

实验实践环节评价包括操作过程、实验报告、实验成功率、效率、正确安全使用工具和仪器仪表等。

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在学习和操作应用方面突出和有创新的学生,综合成绩评定

中应重点给予鼓励。

3.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的编写要体现课程的性质、课程内容标准,用浅显易懂的方法,描述传感器的基本知识,注重基本理论与自动检测技术应用的有机结合,如果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将有关知识进行整合,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

如果采用自编教材,教学内容按课程内容标准进行整合。若采用参考教材,教学过程中可挑选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教学,同时补充传感器应用的相关知识。

4.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按每学期两个班,每班45名学生配置)

实验设备:TKCK-3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创新实验台15台。

实验室功能:通过实验,有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学生通过完成传感器应用技术的一系列基本实验后,能掌握本课程所要求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然后完成一个或几个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对检测系统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若进一步完成设计型乃至创新型实验,学生将具有解决实践问题和积累解决实践问题的经验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开设实验内容:

.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

.金属箔式应变片-----半桥性能实验

.金属箔式应变片-----全桥性能实验

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半桥、全桥比较

直流全桥的应用-----电子秤实验

霍尔式接近开关

霍耳式传感器的应用——电子秤

霍耳式传感器的特性——直流激励

交流全桥的应用-----振动的测量光电断续器及转速测量

.差动变压器的性能测定

.差动变压器零点残余电压的测定及补偿

.激励频率对差动变压器特性的影响

.电容式传感器的位移特性实验

.热敏电阻的特性研究

5.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本课程总授课学时为: 98 学时。

(2)本课程是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与实际结合紧密,教学宜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完成相关实验或训练项目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有关的技能知识的掌握。

(3)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项目的教学实施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4)根据课程目标、学生实际,本课程的理论性、专业性和科学性等特点,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文字教材,以及尽量应用多媒体、投影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程的知识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软件测试》课程标准

《软件测试》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软件成熟度模型 课程代码:建议课时数: 32 学分:2 适用专业:软件技术 1前言 1.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过程;掌握软件测试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它要以《数据库设计与应用》、《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文档编写》、《系统开发与设计》、《https://www.doczj.com/doc/e14225808.html,开发》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是进行《EET(软件企业经验体验)》软件项目实训的基础。 1.2设计思路 软件产业和相关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全球重要的产业,已成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实现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转型,软件服务外包业将成为无锡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软件开发是软件服务外包的重要内容,也是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也是软件行业最主要的工作岗位。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过程;掌握单元测试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掌握系统测试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掌握测试数据的分析与整理。这些都是软件测试工程师岗位所必须的基本能力,因此本课程在软件技术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 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经过市场调研,虽然现在软件种类繁多,层出不尽,开发软件的工具、编程语言也很多,但其开发的过程是基本相似的,都要经过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实现、系统测试和系统发布几个环节。因此本课程根据软件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结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锦州市机电工程学校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 课程标准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 学时:96 授课对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年级学生; 课程性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特点是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它是中职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并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进而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不仅为《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及应用》等后续课程、集中实训和顶岗实习打下基础,而且为相关专业学生考取初、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做准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三相异步电动机及其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电路,具有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的基本能力。本课程的突出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并重,要求理论必须与操作密切结合,强调技术应用。内容大致分为三相异步电动机正转、正反转、降压启动和制动等部分。教学应在电气控制实训室中进行,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并养成良好自觉的职业习惯与素养。 前期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基础、电工技术; 同步课程:电子技术、机械制图; 后续课程: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及应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提示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作为准职业人的良好职业习惯与素养。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架构,重新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任务驱动为导向的能力体系架构。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培养学生自主资讯、归纳总结、实践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在一个团队的工作中通过沟通与交流,形成工作方案并具体实施,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工作的能力与经验。 3.尊重个体差异,看到学生进步,注重过程评价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自主分析、积极思考,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多看到学生个体的进步,而不要对学生的要求搞“一刀切”,只要学生有进步,哪怕还较其他同学差些,但相对自己有了进步,教师就应及时鼓励,给予表扬,并在过程评价中予以体现,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评价要遵循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为原则,并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课程设计思路

雷达操作与应用课程标准

《雷达操作与应用》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13013101 课程类型:理实一体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 适用专业:航海技术 总学时:20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雷达操作与应用》课程是航海类专业的专项训练课程,是根据STCW 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评估规范》关于“雷达操作与应用”而设立的。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雷达操作方面的基本知识、雷达在船舶航行与避碰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雷达,判断局面从而实现避碰,使学生达到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所规定的要求,能够满足船舶保安工作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或学员达到能通过海事局组织的培训合格证考试,取得适任评估证书。 (一)知识目标 掌握雷达操作与应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雷达; 2、能够雷达基本操作和设置、雷达定位、雷达导航、雷达人工标绘、雷达自 动标绘、AIS报告目标及试操项目的学习,有助于船舶航行的安全。(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判断和应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根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考

试评估的有关要求,进行雷达基本操作和设置、雷达定位、雷达导航、雷达人工标绘、雷达自动标绘、AIS报告目标及试操项目的学习,通过评估,使学生或学员掌握雷达操作与应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能正确进行操作和应用的能力。 四、教学进程安排 学习项目学习任务课时 1 雷达基本操作和设置任务一保持清晰观测目标的雷达操作方法 1 任务二准确测量目标位置的操作方法 2 雷达定位任务一雷达目标识别与定位目标的选择 3 任务二雷达定位方法的选择 任务三雷达定位目标测量方法与保证雷达定 位的操作 3 雷达导航任务一雷达平行线导航操作 1 任务二雷达距离避险线导航操作 任务三雷达方位避险线导航操作 4 雷达人工标绘任务一转向避让措施 6 任务二变速避让措施 5 雷达自动标绘任务一目标捕获 6 任务二目标跟踪 6 AIS报告目标任务一AIS目标信息 1 任务二雷达跟踪目标与AIS报告目标关联 试操船任务一启动试操船的准备 2 任务二试操船操作 任务三获得有效的避碰方案 任务四利用试操船确定恢复原航向和/或航 速的时机 总计20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401006 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学时:154学时+1周综合测评 开课学期:2011-2012学年下学期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作为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三位一体、以赛促学”项目的重点改革科目,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授课方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以“电工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基础,通过本课程工作任务的实施,让学生掌握常用电子器件使用,理解典型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特性,了解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设计过程,掌握电子电路设计、制作、调试环节的基本技能,掌握设计说明书编写、产品设计方案展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继续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培养学生进行电气与自动控制设备技术改造、调试与维修的熟练技能打下基础。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以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以典型电子产品单元电路的分析、制作、调试为手段,通过工作任务的实施,培养学生掌握典型数模电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掌握电路设计、制作、调试的基本技能,具备电子电路的应用能力,了解从电子电路到电子产品的设计思路,掌握电路设计制作技术报告编写、产品设计方案展示等相关知识技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工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产品制作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 (一)知识目标 数字电路部分: 1)掌握数制和码制的基本概念及相互转换的方法; 2)掌握逻辑事件的基本描述方法及各种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3)掌握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特点以及典型组合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与设计方法;

RFID技术与应用试题库含答案

《R F I D技术与应用》试题库(含答案)一、填空题(共7题,每题2分,共14分)【13选7】 1.自动识别技术是一个涵盖【射频识别】、【条码识别技术】、【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磁卡识别技术、接触IC卡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等,集计算机、光、机电、微电子、通信与网络技术为一体的高技术专业领域。 2.自动识别系统是应用一定的识别装置,通过与被识别物之间的【耦合】,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后台的计算机处理系统来完成相关后续处理的数据采集系统,加载了信息的载体(标签)与对应的识别设备及其相关计算机软硬件的有机组合便形成了自动识别系统。 3.条码识别是一种基于条空组合的二进制光电识别,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供应链管理之零售】系统,如大众熟悉的商品条码。 4.RFID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项自动识别技术,即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5.国际标准(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射频识别标签数据规范版(英文版),也简称【EPC】规范。6.射频识别标签数据规范给出包括【“标头”】和【“数字字段”】的标签通用数据结构,所有的RFID 标签都应该具有这种数据结构。 7.ISO14443中将标签称为邻近卡,英语简称是【PICC】,将读写器称为邻近耦合设备,英文简称是【PCD】。 8.ISO15693与ISO14443的工作频率都是【】Mhz。 9.ISO15693标准规定标签具有【8】字节的唯一序列号(UID)。 10.对于物联网,网关就是工作在【网络】层的网络互联设备,通常采用嵌入式微控制器来实现网络协议和路由处理。 11.控制系统和应用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主要通过读写器的接口来完成。一般读写器的I/O接口形式主要有【RS-232串行接口】、【RS-485串行接口】、【以太网接口】、【USB接口】。 12.电子标签按照天线的类型不同可以划分为【线圈型】、【微带贴片型】、【偶极子型】。13.125KHzRFID系统采用【电感耦合】方式工作,由于应答器成本低、非金属材料和水对该频率的射频具有较低的吸收率,所以125KHzRFID系统在【动物识别】、工业和民用水表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二、判断题(叙述完全正确请在题前括号内填入“对”字或打上“√”符号,否则填入“错”字或打上 “╳”符号)(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30选20】 1.【对】自动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触角”。 2.【对】条码与RFID可以优势互补。 3.【错】IC卡识别、生物特征识别无须直接面对被识别标签。 4.【错】条码识别可读可写。 5.【对】条码识别是一次性使用的。 6.【错】生物识别成本较低。 7.【对】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8.【错】长距射频产品多用于交通上,识别距离可达几百米,如自动收费或识别车辆身份等。9.【对】只读标签容量小,可以用做标识标签。 10.【错】可读可写标签不仅具有存储数据功能,还具有在适当条件下允许多次对原有数据进行擦除以及重新写入数据的功能,甚至UID也可以重新写入。 11.【错】一般来讲,无源系统、有源系统均为主动式。 12.【对】低频标签可以穿透大部分物体。 13.【错】微波穿透能力最强。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工厂电气控制>> 课程标准 专业带头人:杜俊贤 系主任:林治熙 教学中心:信息自动化教研室 批准日期:二〇一一年八月 二〇一一年八月

目录 一、课程概述 (1) (一)课程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课程基本理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课程设计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课程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总体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具体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内容标准 (4) (一)学习目标 (4) (二)活动安排 (4) (三)知识要点 (9) (四)技能要点 (9) 四、实施建议 (10) (一)教学建议 (10) (二)考核评价建议 (10) (三)教材编写建议 (11)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12)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8) 五、其它说明 (19)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 适用专业:授课单位: 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 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电子、测控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必修课,电子、测控专业一般在第三学期开设,自动化专业一般在第四学期开设,电气专业在第五学期开设。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工业现场检测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及就业打下基础。 ] 课程衔接在课程体系中,前导课程有《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实训》等课程,需要学生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单片机系统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后续课程有《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化仪表及装置实训》、《毕业实践》等。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性,结合课程的作用和教学目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如下几点: 1.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同时又兼有专业课的特点,课程设计时既要考虑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强调理论性,又要考虑知识的现场应用,强调实用性。所以在学习各类传感器时,一般重点是基本原理、调试和应用维护,对内部结构和电路设计只作一般要求。 2.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 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前导课程的掌握情况,在课程教学目标方面,要求掌握检测仪表的使用,检测系统的维护,对检测系统的设计不作要求。 考虑学生没有学习大学物理方面的知识,在课程内容上增加了温度、压力、流量等物理量的基本概念及检测方法。

3.按照“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为载体,以真实工作环境为依托,以完整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为要求,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计、实施方案设计及考核评价体系设计。 2、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三个方面达到预期目标:熟悉常用传感器基本原理、结构,掌握现场物理量的检测方法,检测仪表及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的基本技能,培养适应仪表检修和维护岗位、自动化生产线运行和维护岗位的职业素质。 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常用传感器基本原理、结构。 (2)熟悉现场物理量的概念、特点。 《 (3)掌握检测仪表及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能力目标 (1)掌握现场物理量的检测方法及检测仪表的使用。 (2)团队协作能力、与他人的沟通能力、责任意识等社会能力达到一定标准。 (3)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使用各种资源完成工作任务及知识更新的能力。 <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素质培养目标:具有能适应仪表检修和维护岗位、自动化生产线运行和维护岗位的职业素质,树立职业道德,初步养成良好职业习惯。 3、课程内容与要求及教学方法 单元1 检测技术基本知识学时:4 教学内容与要求: : 熟悉测量方法、检测系统组成和检测系统的基本特性;了解检测系统的作用、地位,检测技术的新发展。掌握测量及误差等理论知识;能针对测试数据作误差分析处理。

《RFID技术与应用》试题库(含答案)

《RFID技术与应用》试题库(含答案) 一、填空题(共7题,每题2分,共14分)【13选7】 1.自动识别技术就是一个涵盖【射频识别】、【条码识别技术】、【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磁卡识别技术、接触IC卡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等,集计算机、光、机电、微电子、通信与网络技术为一体得高技术专业领域. 2.自动识别系统就是应用一定得识别装置,通过与被识别物之间得【耦合】,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得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后台得计算机处理系统来完成相关后续处理得数据采集系统,加载了信息得载体(标签)与对应得识别设备及其相关计算机软硬件得有机组合便形成了自动识别系统。 3.条码识别就是一种基于条空组合得二进制光电识别,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就是【供应链管理之零售】系统,如大众熟悉得商品条码. 4.RFID技术就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得一项自动识别技术,即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得信息达到识别目得得技术。 5.国际标准(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射频识别标签数据规范1、4版(英文版),也简称【EPC】规范。 6.射频识别标签数据规范给出包括【“标头”】与【“数字字段”】得标签通用数据结构,所有得RFID标签都应该具有这种数据结构。 7.ISO14443中将标签称为邻近卡,英语简称就是【PICC】,将读写器称为邻近耦合设备,英文简称就是【PCD】。 8.ISO15693与ISO14443得工作频率都就是【13、56】Mhz。 9.ISO15693标准规定标签具有【8】字节得唯一序列号(UID). 10.对于物联网,网关就就是工作在【网络】层得网络互联设备,通常采用嵌入式微控制器来实现网络协议与路由处理. 11.控制系统与应用软件之间得数据交换主要通过读写器得接口来完成。一般读写器得I/O接口形式主要有【RS—232串行接口】、【RS-485串行接口】、【以太网接口】、【USB接口】。 12.电子标签按照天线得类型不同可以划分为【线圈型】、【微带贴片型】、【偶极子型】.13.125KHz RFID系统采用【电感耦合】方式工作,由于应答器成本低、非金属材料与水对该频率得射频具有较低得吸收率,所以125KHzRFID系统在【动物识别】、工业与民用水表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二、判断题(叙述完全正确请在题前括号内填入“对”字或打上“√”符号,否则填入“错" 字或打上“╳”符号)(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30选20】 1.【对】自动识别技术就是物联网得“触角"。 2.【对】条码与RFID可以优势互补。 3.【错】IC卡识别、生物特征识别无须直接面对被识别标签. 4.【错】条码识别可读可写。 5.【对】条码识别就是一次性使用得。 6.【错】生物识别成本较低。 7.【对】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8.【错】长距射频产品多用于交通上,识别距离可达几百米,如自动收费或识别车辆身份等。9.【对】只读标签容量小,可以用做标识标签. 10.【错】可读可写标签不仅具有存储数据功能,还具有在适当条件下允许多次对原有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实训课程标准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实训)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100023 课程类别:专业技术课程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二年中专)课程所属系部:机电工程系学时:60 编写执笔人: 王荣华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1.课程性质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二年中专)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也是取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维修电工)的核心课程。课程分为继电器控制技术、PLC技术两大部分,在教学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侧重于实践操作,直接面向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求职就业的重要砝码。 2.课程作用 本课程以《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电机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为前导课程,共同打造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为其相关专业课程《数控机床维修》、《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的学习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毕业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从初始低层次的生产线操作工向更高层次的维修电工、生产线维修工和设备管理员等岗位顺利迁移提供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准备。 1.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以机电一体化(二年中专)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学懂”和“会用”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工作任务,以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 2课程目标 2.1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熟悉电气控制与PLC的基础知识,培养电气控制与PLC基本应用(电动机点动、长动、正反转、Y-Δ启动等控制环节)的接线、编程、操作调试方面的技能,了解其所涉及的技术理论知识;初步培养电气控制与PLC高级应用项目(电梯控制、机械手控制系统等)的接线、编程、操作调试的技能,了解其所涉及的技术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2.2 具体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电气控制基础知识; (2)掌握PLC技术基础知识; (3)掌握PLC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 (4)熟悉PLC的I/O端口分配及PLC外部接线和安装; (5)熟练掌握PLC的编程方法,特别是图形编程; (6)熟练应用基本指令、步进指令及部分功能指令; (7)掌握常用控制程序的编制方法及调试;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JS4015B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汽车制造授课单位:汽车工程 学分: 4 学时:72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陈安柱2014.8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 1课程性质与作用 《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技术》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汽车电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基本知识,正确使用汽车检测仪器和设备,掌握汽车检测与诊断的目的和方法;掌握汽车发动机部分、汽车底盘部分和汽车整车的检测方法,并能对检测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选择诊断参数和正确使用汽车检测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具备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为学习相关后续专业课提供必要的预备知识。前修课程为汽车构造、汽车故障与维修等。 1. 2课程基本理念 本着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实践技能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创新学习、经验交流、效果测评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岗定教”的创新模式,对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互动性,真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发展潜力、围绕校内模拟训练与校外顶岗操作、围绕长期实践与短期实训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校内外实习实训有助于学生真正去领悟维修业人员应具备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汽车维修及销售人员素质要求和团结协作的群体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敬业精神、岗位技能和专业素养,为毕业后“零距离上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动识别技术发展现状

自动识别技术发展现状 班级:物流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2015年10月20日

目录 1、自动识别概念 (3) 2、自动识别技术简介 (3) 3、自动识别技术分类 (3) 4、自动识别技术特点 (4) 5、常见的自动识别技术 (4) 5.1、条码技术 (4) 5.2、磁条(卡)技术 (4) 5.3、IC卡技术 (5) 5.4、生物识别技术 (5) 5.4.1语音识别技术 (6) 5.4.2视觉识别技术 (6) 5.4.3人脸识别技术 (6) 5.4.4指纹识别技术 (7) 5.5图像识别技术 (7) 5.6.光学字符识别技术(OCR) (7) 5.7.射频识别技术(RFID) (8) 6、自动识别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8) 6.1、自动识别技术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 (8) 6.2、自动识别技术已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10) 6.3、自动识别技术可提升企业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10) 7、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 (11) 8、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11) 8.1、多种识别技术的集成化应用 (12) 8.2、无线通讯相结合是未来自动识别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13) 8.3、自动识别技术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控制,智能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14) 8.4、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将继续拓宽,并向纵深发展 (15) 8.5、新的自动识别技术标准不断涌现,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16)

1、自动识别概念 自动识别系统是现代工业和商业及物流领域中,生产自动化、销售自动化、流通自动化过程中所必备的自动识别设备以及配套的自动识别软件所构成的体系。 自动识别包括:条码识读、射频识别、生物识别(人脸、语音、指纹、静脉)、图像识别、OCR光学字符识别 自动识别系统几乎覆盖了现代生活领域中的各个环节,并具有及大的发展空间。其中比较常见应用有:条形码打印设备和扫描设备,手机二维码的应用,指纹防盗锁,自动售货柜,自动投币箱,POS机等. 2、自动识别技术简介 自动识别技术是将信息数据自动识读、自动输入计算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科学技术。近几十年内自动识别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个包括条码、磁识别、光学字符识别、射频识别、生物识别及图像识别等集计算机、光、机电、通信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学科。 3、自动识别技术分类 按照国际自动识别技术的分类标准,自动识别技术可以有两种分类方法: 1.按照采集技术进行分类,其基本特征是需要被识别物体具有特定的识别 特征载体(如标签等,仅光学字符识别例外),可以分为光存储器、磁存 储器和电存储器三种; 2.按照特征提取技术进行分类,其基本特征是根据被识别物体的本身的行 为特征来完成数据的自动采集,可以分为静态特征、动态特征和属性特 征。

现代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现代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现代电气控制技术 对象: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等机电类专业 课时:144课时 课时分配表 四、学分:8 五、课程目标 可编程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采用微机技术的通用工业自动化装置。它以可靠性高、能适应恶劣环境、使用方便等优点,迅速占领了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成为与机器人、CAD/CAM并称的工业自动化三大支柱。现代电气控制技术将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技术、PLC技术、传感器技术、变频 器技术集于一体的课程,该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满足现代工业设备控制的要求。本课程的培训是通过设置一个个项目并让学生来完成这些项目来达到培训目的。通过这些项目的练习,学生可将传统的继电器和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结合起来,并真正能应用到具体的设备案例中。同时也将变频器的功能以及如何更好的在设备中用变频器来进行调速积累一些经验。 六、设计思路 现代电气控制技术是一门理论性较深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课程教学的总 体思路是采用模块化的项目课程教学法,大部分课程应该在可编程控制器实训室、机电控制实训室进行,通过理论讲解、计算机仿真与实际操作一体化的综合训练方式,使学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现代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目标。 七、内容纲要 项目一:PLC应用基础(课时:16)模块1:PLC概述、三菱PLC及仿真软件(2课

时) (1)工作任务 介绍PLC的定义、外部结构、分类、特点、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三菱PLC 及仿真软件简介。 (2)相关实践知识 电器常识、接线、PLC。 (3)相关理论知识 电路、电子的基础知识。 (4)拓展型理论知识 PLC 联网、存储器容量。 模块2:PLC 的结构与原理(2 课时) (1)工作任务 PLC 的结构;输入接口电路;输出接口电路;PLC 的工作原理;编程软件。(2)相关实践知识 PLC、线路连接、按钮开关、负载、计算机、编程软件。 (3)相关理论知识电路、光电耦合、晶体管、可控硅、周期扫描、梯形图、抗干扰。 (4)拓展型理论知识 光电隔离、电磁隔离、CPU、编程语言。 模块3:PLC 的应用、简例(2 课时) (1)工作任务 介绍PLC 的应用领域、PLC 的应用简例 (2)相关实践知识 PLC、按钮开关、编程等 (3)相关理论知识 CPU、仿真 (4)拓展型理论知识 PLC 的指令、常见PLC 的型号及性能指标(自习)模块4:PLC 的基本应用(4 课时)(1)工作任务 学习三菱PLC 基本指令及应用。 (2)相关实践知识 电器常识、车流控制。 (3)相关理论知识 三菱PLC 基本输入、输出、置位、复位、微分指令及应用。 (4)拓展型理论知识 逻辑控制、程序控制。 模块5:定时器(4 课时) (1)工作任务 用PLC 的定时器控制灯的点亮与熄灭,信号灯的闪烁控制。 (2)相关实践知识 定时器、灯、开关。 (3)相关理论知识 定时器控制。 (4)拓展型理论知识 定时器的精度。模块6:计数器(2 课时)(1)工作任务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课程标准-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物联网技术应用 1.前言 1.1课程性质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是中等职业学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涵盖了自动识别技术的基础知识、自动识别技术的种类及特点、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三大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联网自动识别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物联网自动识别技术的种类及典型应用,能从事各类企事业单位物联网系统自动识别模块的安装、集成、维护的基本职业能力。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遵循任务引领、做学一体的原则,根据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成果,以物联网系统安装与维护的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物联网自动识别技术岗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同时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选用相关知识,并适当融入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要求。 课程内容的组织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以自动识别技术的类别为层次,安排了初识自动识别技术、条码的制作与使用、射频识别系统的安装与操作、生物识别系统安装与信息采集、语音识别系统安装与应用、图像、文字识别系统安装与使用和卡识别技术应用等七个学习任务。 本课程建议72学时。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识别技术的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条码的制作与使用、射频识别系统的安装与操作、生物识别系统安装与信息采集、语音识别系统安装与应用、图像、文字识别系统安装与使用和卡识别技术应用等,掌握信息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等基本方法,并结合经典项目与实训掌握物联网应用系统自动识别项目的管理、维护、调试的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 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课程代码:05008 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学时:72 学分:4.5 制订人: 审核: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一、学习领域(课程)综述 (一)学习领域定位 “传感器技术”学习领域由岗位群的“电子产品技术支持岗位”行动领域转化而来,是构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框架教学计划的专业学习领域之一,其定位见表一: 表一学习领域定位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机电化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为了充分体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思想,本课程按照完成项目的基本工作过程项目熟悉了解→方案设计→系统流程图的绘制→系统软件和硬件的集成开发→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用户现场安装调试→项目竣工验收→用户指南、技术说明书等技术资料的编写与整理”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安排,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 (三)学习领域(课程)目标 1. 方法能力目标: 能对自已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会自我学习、收集和检索信息、查阅技术资料; 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过程,深入了解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思考优化实践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改进,尝试运用技术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工程实践问题; 学会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职业道德;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质疑意识,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社会能力目标:

十种自动识别技术

自动识别技术 1. 条码 5. 电子信息交换 2. 生物测量 6. 机器视觉 3. 卡片技术7. 光学字符识别 3.1磁条卡8. 射频信息通讯 3.2光学卡片9. 射频识别 3.3智能卡10.语音识别 4. 接触记忆 自动识别技术概述 条形码是主要的自动收集技术,用来收集有关任何人物、地点或物品的资料.它的应用范围是无限的。条码被用来进行物品追踪、控制库存、记录时间和出勤、监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检进检出、分类、订单输入、文件追踪、进出控制、个人识别、送货与收货、仓库管理、路线管理、售货点作业以及包括追踪药物使用和病人收款等在内的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 条码本身不是一套系统,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识别工具它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来支持成熟的管理系统。条码使用能够逐渐地提高准确性和效率,节省开支并改进业务操作。 条码是由不同宽度的浅色和深色的部分(通常是条形)组成的图形,这些部分代表数字、字母或标点符号。将由条与空代表的信息编码的方法被称作符号法。符号法有许多种。下面列举的是一些最常使用的符号法。 通用产品码(UPC码)和它在世界范围的相似物国际物品码(EAN码)在零售业被非常广泛地使用,它们正在工业和贸易领域中被广泛地接受。UPC/EAN码是一种全数字的符号法(它只能表示数字)。 在工业、药物和政府应用中最多的是39码,它是一种字母与数字混合符号法,它具有自我检验功能,能够提供不同的长度和较高的信息安全性。它被一些工业贸易组织所接受,包括汽车工业活动组织(AIAG)、保健工业贸易通讯委员会(HIBCC)和美国国防部(DOD)。工业应用包括追踪生产过程、仓库库存,还有识别影印领域这样的特别应用。作为一种字母与数字混合符号法,39码除有数字外,还能够支持大写字母并有一些标点符号。 与39码相比,128码是一种更便捷的符号法,它能够代表整个ASCII字母系列。它提供一种特殊的“双重密度”的全数字模式并有高信息安全性能。128码正在逐渐代替39码。HIBCC 和统一编码委员会(UCC)已接受一种特殊版本的128码(UCC/EAN-128)用来进行送货箱的标记。在ANSI的送货箱标记标准中也承认UCC/EAN-128码。在需要将序号、批量号和其它有关信息输入到产品标签上的应用中使用UCC/EAN-128码的趋势有进一步的发展。两维码符号法正在跟进 两维码符号法是条码发展的下一步骤。它们比传统的条形码的密度高得多,所以能提供较高的信息完整程度。因为它们能够将更多的信息放入更小的面积内,所以它们为许多不同的应用所接受。 有两种不同的两维码符号法:重叠式条码(条码的细条重叠在一起)和矩阵式符号法(它是统一规格的黑白方块的组合,而不是不同宽度的条与空的组合)。 重叠式条码(如PDF417码、Codablock、Supercode)包括附加的版式排列信息,这样信息会总处于正确的位置中。信息量可达到1K的字母(如果计算进“连接”的符号会更高)。例如,PDF417码被用来为送货/收货标签信息编码,甚至ANSI使用它来为送货箱的标签编码,作为“纸张电子信息交换”的一部分。这种符号法被多个工业组织和许多工业公司所采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 课程标准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 学时:96 授课对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年级学生; 课程性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 术应用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特点是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它是中职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并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进而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不仅为《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及应用》等后续课程、集中实训和顶岗实习打下基础,而且为相关专业学生考取初、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做准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三相异步电动机及其电气控制系统的 基本控制电路,具有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的基本能力。本课程的突出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并重,要求理论必须与操作密切结合,强调技术应用。内容大致分为三相异步电动机正转、正反转、降压启动和制动等部分。教学应在电气控制实训室中进行,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并养成良好自觉的职业习惯与素养。 前期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基础、电工技术; 同步课程:电子技术、机械制图; 后续课程: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及应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

发、提示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作为准职业人的良好职业习惯与素养。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架构,重新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任务驱动为导向的能力体系架构。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培养学生自主资讯、归纳总结、实践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在一个团队的工作中通过沟通与交流,形成工作方案并具体实施,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工作的能力与经验。 3.尊重个体差异,看到学生进步,注重过程评价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自主分析、积极思考,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多看到学生个体的进步,而不要对学生的要求搞“一刀切”,只要学生有 进步,哪怕还较其他同学差些,但相对自己有了进步,教师就应及时鼓励,给予表扬,并在过程评价中予以体现,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评价要遵循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为原则,并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对机电产品装配工、机电产品维修工、机电设备操作工、机电产品现场安装工等工种的岗位能力、岗位素质要求进行分析,结合《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需求,设计出五个教学情境。 课程组到生产一线进行企业调研与访谈,与企业专家共同建设课程标准,提炼出既能满足知识、技能教学要求,又有利于实施“教、学、做”为一体的工作任务,设计和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

《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课程 教学标准

目录 一、课程名称 二、适用专业 三、必备基础知识 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五、主要教学内容描述 六、重点和难点 七、内容及要求 模块一:电子测量技术基础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模块二:电子测量仪器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模块三:电子测量实训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模块四:现代电子测量技术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八、说明 1、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 2、模块学时分配 3、考核方法及手段 4、注意事项 5、其他说明

一、课程名称: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 二、适用专业:电子工程系各专业、通信工程系各专业。 三、必备基础知识:电分析基础、路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等。 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1、课程的地位:电子工程系与通信工程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2、课程的作用 《电子仪器与测量》课程是我院电子工程系与通信工程系各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有关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知识和电子测量仪器的操作使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电子测量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处理方法。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测量用信号源、波形测量与示波器、频率与时间的测量、电压测量、频域测量、频谱分析和非线性失真的测量等。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使用和维护电子仪器,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职业道德观得到加强。该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就业能力。五、主要教学内容描述 电子测量及测量技术基础、测量用信号源、电子示波器、电能量测量仪器、时间与频率测量仪器、频域测量仪器、常用元器件测量仪器、数据域测量仪器、现代电子测试技术与自动测试系统等。 六、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介绍各种通用仪器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和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对仪器的具体电路不作过多的讨论和分析,只重点介绍那些与仪器功能、正确使用仪器有关的特殊电路。 2、难点 各种通用仪器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工作特性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现代电子测量的结构与原理。 七、内容及要求 模块一:电子测量和仪器的基本知识 1、教学内容 (1)电子测量的意义、内容、特点和基本方法。 (2)计量的基本概念 (3)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类型及表示方法。 (4)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分类、主要性能指标、发展概况与正确使用。 2、基本要求 (1)掌握电子测量的意义、内容、特点和基本方法。 (2)掌握计量与单位制。 (3)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类型及表示方法。 (4)了解量值的传递与跟踪。 (5)了解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分类、主要性能指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