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1.前言

(1)本课程在相关专业中的定位

《自动检测技术》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中所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它既是前期理论课的延续,又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前提。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选择、应用、调试和维护各类传感器的能力,组成各种检测系统的能力和对自动检测系统的分析、调试能力,这些能力是构成本专业职业技术领域共性职业能力的重要部分。本课程的前期课程主要有《电气技术基础》、《电子CAD》、《高等数学》等,平行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等,后续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电控与PLC应用技术 II》、《过程测量与仪表》、《计算机控制系统》等。

(2)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①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自动检测技术》面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全体学生,注重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及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提示下使其自主地、全面地理解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软件开发能力,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和扩展视野为基本目标。

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宽视野的过程。

②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对设定状况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③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推理,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各类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向的理解;通过课堂讲解与讨论、项目驱动、案例分析、学做合一等方法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对传感器的选择与应用能力,对自动检测系统的分析与调试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网络、音像等组织学生学习鲜活的材料,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采用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得到模拟训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在设计上本着懂方法,重应用的总体思路,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型、应用性特

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力求达到理论方法够用,技术技能过硬的目的。

鉴于本课程的服务面向与定位,本课程标准在设计过程中,通观考虑工业电气与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照明电气自动化、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等专业对自动检测技术的需求特点,以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为指导思想,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明确本课程是按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的项目课程,以此来构筑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通过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并配以案例分析进行教学。

课程按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设计,并围绕预设能力目标针对学习目标、工作任务、能力要求、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和建议学时等方面制定了参考标准。

课程内容的学习,注重学生实际应用技能,主要发展学生认知、归纳分析、迁移的能力。

认知主要表现在:对本课程理论、方法框架熟悉,准确理解自动检测技术的适用对象、开发过程、基本方法。

归纳分析主要表现在:通过明确的任务导向及案例分析,能归纳自动检测技术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应用特点和策略,能分析其在软件开发中运用的具体场合与情形,。

迁移主要表现在:能将所学自动检测技术理论、原则、方法等迁移到新的具体案例中使用,能够将一个案例中的策略总结出来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本标准对不同目标采用明确且不同的行为动词描述,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本标准在执行中的参考价值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刻画,而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职业道德与素质”等目标领域的要求。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都尽可能地以便于理解、便于操作和评估的行为动词来刻画。

结果性目标:

知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回忆、选出、识别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区别、提供、预测、检索、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质疑、撰写、解决、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等。

技能

模仿--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类推、扩展等。

独立操作--能够、运用、使用、掌握、制定、解决、绘制、安装、操作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讨论、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观察等。

反映(认同)--认可、接受、遵守、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保持、追求等。

2. 课程目标

(1)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自动检测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学生通过运用自动检测技术的技术方法、思维方式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实践,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的基本目标,提高其实际应用技能,并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项目分析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质养成意识。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基本物理效应、工作原理及其典型结构,掌握实际工程应用中自动检测环节常用的各种传感器的使用、安装方法及校验方法,并建立完整的自动检测技术概念,具备对自动检测系统的分析、调试能力。

?能够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并正确安装;

?能够根据被测信号的特点,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设计合理的检测电路;

?能够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对检测环节进行参数、技术指标的测试与校正;

?能够根据系统的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分析和调试自动检测系统。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采用项目式教学,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在观察、思维、推理与判断、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提高,能够利用所学原理与方法举一反三正确、灵活运用,体现注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目标。

③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等方面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案例与引导、学做合一等方法。注重基础应用性,从理论的传授过渡到方法的学习。

?通过学习养成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学习的习惯;

?通过学习培养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会收集、分析、整理参考资料的技能,培养对新技术信息的掌握能力;

?通过学习能够设计一般工作计划,行动方案;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安全生产、文明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及内容;

?通过学习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乐于助人;

?通过学习养成养成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坚强的意志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 内容描述

(1)课程总体内容描述

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按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选择,采取与现场需求紧密结合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内容包括7个教学子项目:认识自动检测系统与传感器、温度的检测与处理、力学量的检测与处理、几何量的检测与处理、流量的检测与处理、光学量的检测与处理和典型检测系统的设计制作。涉及到自动检测领域的抗干扰技术、接口技术等均在课程项目实施中按需求进行。

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依照工作逻辑的顺序来设计,遵循以项目为载体、以同类物理量为对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感知、学习、应用、提高等层次式发展,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特点。为了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保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兼顾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具体做法有以下两点。

第一,温度的检测与处理、力学量的检测与处理、几何量的检测与处理、流量的检测与处理、光学量的检测与处理属于传感器选用能力培养训练方面,学生每次按不同检测要求的需要合理选择所需传感器及其测量电路完成检测要求,以掌握不同物理量的检测与处理的系统组成、数据分析、简单故障处理等。

第二,典型检测系统的设计制作部分作为学生自由发挥的学习内容。老师提供与现场应用紧密结合的检测任务,学生应用前面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和制作完成相关检测环节。

(2)课程分项目具体内容描述

②活动设计与要求

模块内容的选取以工程实践案例和相关项目为主线,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出发点,设计了涉及工业、农业、民用、军用等多领域的学习情境作为学生学习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项目制作来学会如何应用各类传感器构建不同应用场合的自动检测系统。这样的活动设计是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量学会更多的知识、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解决以往传统学科体系下只能学习基本知识点而不会综合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来设计开发自动检测系统的问题。

③课时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课时为48学时,其中:课堂教学(讲授、研讨、分组设计方案)32时,课程实习(项目实施、评价)16学时。

4. 实施要求

(1)教学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学习活动的设计以典型的工作项目为载体,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内容,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六步骤工作过程进行行动导向。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讲授与辅导为辅。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对每模块知识点的学习时,通过设置的工作任务内容和学习过程,从管理者或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判断,最后教师加以归纳、总结。在学生思考和分析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和提示。最终达到学生“独立(或换位)思考——分析、推理、选择——归纳整理、深刻理解——吸收创新”逐层递进的能力目标。

为保证学习活动在顺利开展,要求教师事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进行先期预习,在课堂上采取集中讲授、问题研讨、案例教学、学做合一、现场体验等多种形式解决相关问题,在实习环节采取分组方式,分派各组的工作任务,实行有效的分工与合

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本课程在模块学习内容下设置具体的单元学习内容,参见表1。单元学习内容的教学要求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以项目三:温度的检测与处理举例说明如下:

学习模块——针对温度这一特定物理量,根据不同的检测要求,学生选择不同的传感器类型,完成电路的设计。包括热敏电阻、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热电偶传感器的结构原理、选型、使用和测量方法。

教学步骤说明(在教案中有明确说明):

①资讯:老师布置任务,提供学习情境资料,包括项目名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评价方式等。学生根据学习情境资料,自行分小组搜集资料,学习知识点,完成作业文件。

②计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根据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分工,同时计划实施的具体细节,如完成该项目所需的工器具、项目安排时间进度、元件明细、评估举证资料的准备等等。

③决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设计思路与初步方案,完成传感器的选型、测量电路的选择和检测电路的设计,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学生完善设计方案。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老师的建议,进一步优化方案,确定后按团队编制项目实施计划。

④实施:学生按照项目实施计划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实际项目的实施,如制作相应电路、使用常规电子测试仪器和工具进行调试、整理技术和工艺文件。老师进行相关指导。

⑤检查:学生按照计划要求、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的方法检查计划实施的过程;检查方式分为学生自检、团队互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应记录相关调试和检查步骤以及故障现象和处理方法。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完成技术资料的归档工作。以小组形式演示成果并答辩。

⑥评价:分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种形式评价工作过程和成果的优劣,教师提出不及及改进意见。

具体教学建议

①课堂教学宜采取“项目式教学”、“引导文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引导;

②提供教师与学生共同备课,在备课过程中分析学生的接受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内容;

③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此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辅导做出调整。

④教学条件应具有能满足项目教学要求的实验、实训的场所,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配备相应的实验实训仪器、设备。

(2)考核与评价方法的设计

在考核方法上,注重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启发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态度、自信心、实际操作技能、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如:

?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分析;

?是否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观点有充分的自信;

?是否积极认真地参与模拟实践和应用实践;

?是否敢于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能否理解他人的思路,并在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中得到启发与进步;

?是否有认真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

②恰当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

本课程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要侧重实践能力的考察,对本课程就是要侧重于实际操作能力的考察。通过参与课堂讨论的质量、分析能力、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消化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等多方面,与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结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③评价手段和形式要体现多样化

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注重体现综合评价和要素评价。

本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关注评价的多元性。

?学生学业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

?重点考察学生通过阶段性学习所得到的学习成果,成果表现为作业文件、设计思路、电路图设计与调试、工作态度、团队精神等方面。

?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及分数计算办法

?综合评价:采取学习小组互评,小组内部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方式,根据项目考核评价方案形成学业综合评价成绩。评价分数占总成绩比重50%。

?社会评价: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对学生学业的评价,评价分数占总成绩比重10%。

?课程考核:分数占总成绩比重40%。

表1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学习内容及教学具体要求

(3)教案编写

本课程标准对教案的定义是指在本课程完成整体教学设计,确定课程学习项目及各项目组成模块明确的基础上,对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按每一教学单元(原则上是2学时为一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方案设计,它包括对本模块学习目标、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及教学内容分解到本教学单元中的具体授课内容、课堂活动教学的组织方式与教学要求、课时建议等。特别是要通过设计清楚阐述针对本模块的工作任务如何将典型实践性环节所需实践知识融入理论知识学习中,并根据能力要求,如何将技能实践融入学习过程中。

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案。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设计思想。教案要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反映自动检测技术的新技术、新方法,活动设计要具体、可操作。

采用任务引领、案例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教案的编写应考虑如下几点:

?应明确本次授课应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体现理论够用、技能达标的高职教育特点;

?明确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以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采用的案例、情景假设等,不仅适应教学目的,更应渗透人文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时间的安排。既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本次课的教学任务,又能有时间总结、答疑,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

?具体教案编写依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教学设计规范》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及各教学单元设计。

本课程标准规定本课程全部教案按年度版本进行管理,教案必须根据当年教学实践及学生学习条件的变化,由课程教学团队根据“信息反馈、团队反思、成员共享”的原则,对课程全部教案进行一次修改完善,形成当年更新版本用于下一年度的课程教学,并撰写年度改版总结报告存档备案。

(4)课程教学资源及使用要求

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教辅材料、多媒体课件、实训工作规范、网络资源、计算机软件项目资料等均为课程教学资源。

各种教学资源作为配合课程教学使用的助教、助学资源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①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取材合适;

②符合认知规律,逻辑性强,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建构;

③媒体资源使用恰当,和传统教学方法相得益彰,互动性好;

④文字、符号、公式、计量单位符合国家标注或惯例;

⑤教师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课件,尤其是文字表述内容。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课程标准 1. 概述 《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是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维修方向)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使学生从现代汽车后市场出发,掌握汽车后市场服务的特点、策略和技巧。通过对汽车售后市场的运行,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参与和操作,使学生受到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可让学生面向研究对象进行汽车使用性能检测与维修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课程的性质 《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是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维修方向)专业的方向课程,也是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保险理赔方向)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了汽车构造基础知识篇、汽车检测与维修实务篇以及以及蕴含汽车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点,重点是整个汽车检测与维修知识领域,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很大的积累和帮助,为他们以后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课程设计理念 为了使学生对汽车检测与维修的知识点的全面了解,在本课程中设计了汽车构造基础知识、检测与维修实务(检测与维修礼仪、维修流程等)环节讲解,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本课程中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专门化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开发思路 1、课程将保证学生掌握现代汽车市场检测与维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相关概念、原则及方法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 2、教学内容要以实操为重点并兼顾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整体内容具有关联性、梯度性、系统性、完整性,为提高学生学好后继续专业课程大号基础。 3、对实践中直接应用的内容,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2.课程目标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的兴趣,学好这门课程。认真学习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基础知识(汽构部分和检测与维修部分)。让学生通过学习养成良好的职业规范,培养企业的合格人才。 2.1知识目标 1、了解汽车市场中检测与维修观念、研究方法,熟悉顾客价值、汽车服务市场检测与维修等基本理论。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锦州市机电工程学校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 课程标准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 学时:96 授课对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年级学生; 课程性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特点是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它是中职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并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进而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不仅为《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及应用》等后续课程、集中实训和顶岗实习打下基础,而且为相关专业学生考取初、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做准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三相异步电动机及其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电路,具有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的基本能力。本课程的突出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并重,要求理论必须与操作密切结合,强调技术应用。内容大致分为三相异步电动机正转、正反转、降压启动和制动等部分。教学应在电气控制实训室中进行,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并养成良好自觉的职业习惯与素养。 前期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基础、电工技术; 同步课程:电子技术、机械制图; 后续课程: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及应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提示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作为准职业人的良好职业习惯与素养。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架构,重新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任务驱动为导向的能力体系架构。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培养学生自主资讯、归纳总结、实践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在一个团队的工作中通过沟通与交流,形成工作方案并具体实施,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工作的能力与经验。 3.尊重个体差异,看到学生进步,注重过程评价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自主分析、积极思考,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多看到学生个体的进步,而不要对学生的要求搞“一刀切”,只要学生有进步,哪怕还较其他同学差些,但相对自己有了进步,教师就应及时鼓励,给予表扬,并在过程评价中予以体现,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评价要遵循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为原则,并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课程设计思路

雷达操作与应用课程标准

《雷达操作与应用》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13013101 课程类型:理实一体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 适用专业:航海技术 总学时:20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雷达操作与应用》课程是航海类专业的专项训练课程,是根据STCW 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评估规范》关于“雷达操作与应用”而设立的。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雷达操作方面的基本知识、雷达在船舶航行与避碰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雷达,判断局面从而实现避碰,使学生达到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所规定的要求,能够满足船舶保安工作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或学员达到能通过海事局组织的培训合格证考试,取得适任评估证书。 (一)知识目标 掌握雷达操作与应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雷达; 2、能够雷达基本操作和设置、雷达定位、雷达导航、雷达人工标绘、雷达自 动标绘、AIS报告目标及试操项目的学习,有助于船舶航行的安全。(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判断和应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根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考

试评估的有关要求,进行雷达基本操作和设置、雷达定位、雷达导航、雷达人工标绘、雷达自动标绘、AIS报告目标及试操项目的学习,通过评估,使学生或学员掌握雷达操作与应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能正确进行操作和应用的能力。 四、教学进程安排 学习项目学习任务课时 1 雷达基本操作和设置任务一保持清晰观测目标的雷达操作方法 1 任务二准确测量目标位置的操作方法 2 雷达定位任务一雷达目标识别与定位目标的选择 3 任务二雷达定位方法的选择 任务三雷达定位目标测量方法与保证雷达定 位的操作 3 雷达导航任务一雷达平行线导航操作 1 任务二雷达距离避险线导航操作 任务三雷达方位避险线导航操作 4 雷达人工标绘任务一转向避让措施 6 任务二变速避让措施 5 雷达自动标绘任务一目标捕获 6 任务二目标跟踪 6 AIS报告目标任务一AIS目标信息 1 任务二雷达跟踪目标与AIS报告目标关联 试操船任务一启动试操船的准备 2 任务二试操船操作 任务三获得有效的避碰方案 任务四利用试操船确定恢复原航向和/或航 速的时机 总计20

汽车发动机构造课程标准

《汽车发动机构造》课程标准 课程类型理实一体课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修读学期第3学期课程学时64学时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采取案例分析、拆装练习、实操故障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构造和原理、汽车发动机新技术和简单故障的排除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汽车发动机构造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通过教、学、做使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拆装与检测的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材料及工具的使用方法,建立汽车检修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工作思维模式。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内容安排保证了汽车类专业所需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汽车结构基础知识,汽车拆装技能和简单的维修知识,同时体现了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讲授汽车结构原理等知识,包括汽车发动机基本结构、发动机电控系统、发动机性能分析、前沿发动机技术等内容。使学生获得汽车结构的基础知识,掌握汽车拆装的一般方法,对汽车的简单故障具有初步的分析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应用汽车新技术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作为本专业先开专业课程在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职业操作规范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课程目标 本课程主要讲授汽车发动机总成相关知识和维修技能,包括机械和电控两部分。通过教、学、做使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总成维修的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材料及工具的使用方法,建立汽车动机总成维修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工作思维模式,具备按照规范的流程独立完成汽车发动机总成相关维修工作的能力。 2.1能力目标 (1) 要求学生能够对汽车的汽车发动机总成进行常规保养、初步诊断、简单维修。能够评估汽车现有的汽车发动机系统,根据客户的陈述和故障的症状,能够制定初步的

RFID技术与应用试题库含答案

《R F I D技术与应用》试题库(含答案)一、填空题(共7题,每题2分,共14分)【13选7】 1.自动识别技术是一个涵盖【射频识别】、【条码识别技术】、【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磁卡识别技术、接触IC卡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等,集计算机、光、机电、微电子、通信与网络技术为一体的高技术专业领域。 2.自动识别系统是应用一定的识别装置,通过与被识别物之间的【耦合】,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后台的计算机处理系统来完成相关后续处理的数据采集系统,加载了信息的载体(标签)与对应的识别设备及其相关计算机软硬件的有机组合便形成了自动识别系统。 3.条码识别是一种基于条空组合的二进制光电识别,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供应链管理之零售】系统,如大众熟悉的商品条码。 4.RFID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项自动识别技术,即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5.国际标准(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射频识别标签数据规范版(英文版),也简称【EPC】规范。6.射频识别标签数据规范给出包括【“标头”】和【“数字字段”】的标签通用数据结构,所有的RFID 标签都应该具有这种数据结构。 7.ISO14443中将标签称为邻近卡,英语简称是【PICC】,将读写器称为邻近耦合设备,英文简称是【PCD】。 8.ISO15693与ISO14443的工作频率都是【】Mhz。 9.ISO15693标准规定标签具有【8】字节的唯一序列号(UID)。 10.对于物联网,网关就是工作在【网络】层的网络互联设备,通常采用嵌入式微控制器来实现网络协议和路由处理。 11.控制系统和应用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主要通过读写器的接口来完成。一般读写器的I/O接口形式主要有【RS-232串行接口】、【RS-485串行接口】、【以太网接口】、【USB接口】。 12.电子标签按照天线的类型不同可以划分为【线圈型】、【微带贴片型】、【偶极子型】。13.125KHzRFID系统采用【电感耦合】方式工作,由于应答器成本低、非金属材料和水对该频率的射频具有较低的吸收率,所以125KHzRFID系统在【动物识别】、工业和民用水表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二、判断题(叙述完全正确请在题前括号内填入“对”字或打上“√”符号,否则填入“错”字或打上 “╳”符号)(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30选20】 1.【对】自动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触角”。 2.【对】条码与RFID可以优势互补。 3.【错】IC卡识别、生物特征识别无须直接面对被识别标签。 4.【错】条码识别可读可写。 5.【对】条码识别是一次性使用的。 6.【错】生物识别成本较低。 7.【对】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8.【错】长距射频产品多用于交通上,识别距离可达几百米,如自动收费或识别车辆身份等。9.【对】只读标签容量小,可以用做标识标签。 10.【错】可读可写标签不仅具有存储数据功能,还具有在适当条件下允许多次对原有数据进行擦除以及重新写入数据的功能,甚至UID也可以重新写入。 11.【错】一般来讲,无源系统、有源系统均为主动式。 12.【对】低频标签可以穿透大部分物体。 13.【错】微波穿透能力最强。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工厂电气控制>> 课程标准 专业带头人:杜俊贤 系主任:林治熙 教学中心:信息自动化教研室 批准日期:二〇一一年八月 二〇一一年八月

目录 一、课程概述 (1) (一)课程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课程基本理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课程设计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课程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总体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具体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内容标准 (4) (一)学习目标 (4) (二)活动安排 (4) (三)知识要点 (9) (四)技能要点 (9) 四、实施建议 (10) (一)教学建议 (10) (二)考核评价建议 (10) (三)教材编写建议 (11)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12)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8) 五、其它说明 (19)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 适用专业:授课单位: 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 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电子、测控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必修课,电子、测控专业一般在第三学期开设,自动化专业一般在第四学期开设,电气专业在第五学期开设。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工业现场检测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及就业打下基础。 ] 课程衔接在课程体系中,前导课程有《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实训》等课程,需要学生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单片机系统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后续课程有《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化仪表及装置实训》、《毕业实践》等。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性,结合课程的作用和教学目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如下几点: 1.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同时又兼有专业课的特点,课程设计时既要考虑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强调理论性,又要考虑知识的现场应用,强调实用性。所以在学习各类传感器时,一般重点是基本原理、调试和应用维护,对内部结构和电路设计只作一般要求。 2.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 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前导课程的掌握情况,在课程教学目标方面,要求掌握检测仪表的使用,检测系统的维护,对检测系统的设计不作要求。 考虑学生没有学习大学物理方面的知识,在课程内容上增加了温度、压力、流量等物理量的基本概念及检测方法。

3.按照“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为载体,以真实工作环境为依托,以完整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为要求,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计、实施方案设计及考核评价体系设计。 2、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三个方面达到预期目标:熟悉常用传感器基本原理、结构,掌握现场物理量的检测方法,检测仪表及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的基本技能,培养适应仪表检修和维护岗位、自动化生产线运行和维护岗位的职业素质。 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常用传感器基本原理、结构。 (2)熟悉现场物理量的概念、特点。 《 (3)掌握检测仪表及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能力目标 (1)掌握现场物理量的检测方法及检测仪表的使用。 (2)团队协作能力、与他人的沟通能力、责任意识等社会能力达到一定标准。 (3)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使用各种资源完成工作任务及知识更新的能力。 <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素质培养目标:具有能适应仪表检修和维护岗位、自动化生产线运行和维护岗位的职业素质,树立职业道德,初步养成良好职业习惯。 3、课程内容与要求及教学方法 单元1 检测技术基本知识学时:4 教学内容与要求: : 熟悉测量方法、检测系统组成和检测系统的基本特性;了解检测系统的作用、地位,检测技术的新发展。掌握测量及误差等理论知识;能针对测试数据作误差分析处理。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课 程标准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是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维修方向)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使学生从现代汽车后市场出发,掌握汽车后市场服务的特点、策略和技巧。通过对汽车售后市场的运行,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参与和操作,使学生受到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可让学生面向研究对象进行汽车使用性能检测与维修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1.1课程的性质 《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是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维修方向)专业的方向课程,也是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保险理赔方向)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了汽车构造基础知识篇、汽车检测与维修实务篇以及以及蕴含汽车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点,重点是整个汽车检测与维修知识领域,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很大的积累和帮助,为他们以后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1.2课程设计理念 为了使学生对汽车检测与维修的知识点的全面了解,在本课程中设计了汽车构造基础知识、检测与维修实务(检测与维修礼仪、维修流程等)环节讲解,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本课程中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专门化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1.3课程开发思路 1、课程将保证学生掌握现代汽车市场检测与维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相关概念、原则及方法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 2、教学内容要以实操为重点并兼顾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整体内容具有关联性、梯度性、系统性、完整性,为提高学生学好后继续专业课程大号基础。 3、对实践中直接应用的内容,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2.课程目标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的兴趣,学好这门课程。认真学习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基础知识(汽构部分和检测与维修部分)。让学生通过学习养成良好的职业规范,培养企业的合格人才。 2.1知识目标 1、了解汽车市场中检测与维修观念、研究方法,熟悉顾客价值、汽车服务市场检测与维修等基本理论。

《RFID技术与应用》试题库(含答案)

《RFID技术与应用》试题库(含答案) 一、填空题(共7题,每题2分,共14分)【13选7】 1.自动识别技术就是一个涵盖【射频识别】、【条码识别技术】、【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磁卡识别技术、接触IC卡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等,集计算机、光、机电、微电子、通信与网络技术为一体得高技术专业领域. 2.自动识别系统就是应用一定得识别装置,通过与被识别物之间得【耦合】,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得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后台得计算机处理系统来完成相关后续处理得数据采集系统,加载了信息得载体(标签)与对应得识别设备及其相关计算机软硬件得有机组合便形成了自动识别系统。 3.条码识别就是一种基于条空组合得二进制光电识别,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就是【供应链管理之零售】系统,如大众熟悉得商品条码. 4.RFID技术就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得一项自动识别技术,即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得信息达到识别目得得技术。 5.国际标准(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射频识别标签数据规范1、4版(英文版),也简称【EPC】规范。 6.射频识别标签数据规范给出包括【“标头”】与【“数字字段”】得标签通用数据结构,所有得RFID标签都应该具有这种数据结构。 7.ISO14443中将标签称为邻近卡,英语简称就是【PICC】,将读写器称为邻近耦合设备,英文简称就是【PCD】。 8.ISO15693与ISO14443得工作频率都就是【13、56】Mhz。 9.ISO15693标准规定标签具有【8】字节得唯一序列号(UID). 10.对于物联网,网关就就是工作在【网络】层得网络互联设备,通常采用嵌入式微控制器来实现网络协议与路由处理. 11.控制系统与应用软件之间得数据交换主要通过读写器得接口来完成。一般读写器得I/O接口形式主要有【RS—232串行接口】、【RS-485串行接口】、【以太网接口】、【USB接口】。 12.电子标签按照天线得类型不同可以划分为【线圈型】、【微带贴片型】、【偶极子型】.13.125KHz RFID系统采用【电感耦合】方式工作,由于应答器成本低、非金属材料与水对该频率得射频具有较低得吸收率,所以125KHzRFID系统在【动物识别】、工业与民用水表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二、判断题(叙述完全正确请在题前括号内填入“对”字或打上“√”符号,否则填入“错" 字或打上“╳”符号)(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30选20】 1.【对】自动识别技术就是物联网得“触角"。 2.【对】条码与RFID可以优势互补。 3.【错】IC卡识别、生物特征识别无须直接面对被识别标签. 4.【错】条码识别可读可写。 5.【对】条码识别就是一次性使用得。 6.【错】生物识别成本较低。 7.【对】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8.【错】长距射频产品多用于交通上,识别距离可达几百米,如自动收费或识别车辆身份等。9.【对】只读标签容量小,可以用做标识标签. 10.【错】可读可写标签不仅具有存储数据功能,还具有在适当条件下允许多次对原有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实训课程标准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实训)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100023 课程类别:专业技术课程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二年中专)课程所属系部:机电工程系学时:60 编写执笔人: 王荣华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1.课程性质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二年中专)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也是取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维修电工)的核心课程。课程分为继电器控制技术、PLC技术两大部分,在教学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侧重于实践操作,直接面向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求职就业的重要砝码。 2.课程作用 本课程以《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电机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为前导课程,共同打造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为其相关专业课程《数控机床维修》、《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的学习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毕业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从初始低层次的生产线操作工向更高层次的维修电工、生产线维修工和设备管理员等岗位顺利迁移提供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准备。 1.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以机电一体化(二年中专)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学懂”和“会用”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工作任务,以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 2课程目标 2.1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熟悉电气控制与PLC的基础知识,培养电气控制与PLC基本应用(电动机点动、长动、正反转、Y-Δ启动等控制环节)的接线、编程、操作调试方面的技能,了解其所涉及的技术理论知识;初步培养电气控制与PLC高级应用项目(电梯控制、机械手控制系统等)的接线、编程、操作调试的技能,了解其所涉及的技术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2.2 具体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电气控制基础知识; (2)掌握PLC技术基础知识; (3)掌握PLC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 (4)熟悉PLC的I/O端口分配及PLC外部接线和安装; (5)熟练掌握PLC的编程方法,特别是图形编程; (6)熟练应用基本指令、步进指令及部分功能指令; (7)掌握常用控制程序的编制方法及调试;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JS4015B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汽车制造授课单位:汽车工程 学分: 4 学时:72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陈安柱2014.8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 1课程性质与作用 《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技术》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汽车电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基本知识,正确使用汽车检测仪器和设备,掌握汽车检测与诊断的目的和方法;掌握汽车发动机部分、汽车底盘部分和汽车整车的检测方法,并能对检测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选择诊断参数和正确使用汽车检测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具备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为学习相关后续专业课提供必要的预备知识。前修课程为汽车构造、汽车故障与维修等。 1. 2课程基本理念 本着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实践技能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创新学习、经验交流、效果测评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岗定教”的创新模式,对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互动性,真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发展潜力、围绕校内模拟训练与校外顶岗操作、围绕长期实践与短期实训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校内外实习实训有助于学生真正去领悟维修业人员应具备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汽车维修及销售人员素质要求和团结协作的群体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敬业精神、岗位技能和专业素养,为毕业后“零距离上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汽车传感器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素质课 适用专业: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管理单位:汽车工程系 学时:60 学分:3 制定日期:2010-11-12 第一次修订日期:2011-03-26 第二次修订日期: ... 1、课程概述 1. 1课程性质 《汽车传感器技术》属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四个课程模块中的专业基础课,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技能考证课程,《汽车传感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型课程,它是来自企业的特色课程。 1.2课程的定位 《汽车传感器技术》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一门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必修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需要以前修课程《汽车电工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机械制图》为前导课程;该课程在后续课程《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汽车车身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汽车总成拆装实训》、《整车电路实训》、《汽车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学习以及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践等环节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该课程与前后续课程共同形成了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实现汽车电器与电子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该课程属于能力培养第二阶段,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1.3修读条件 具有高等数学和简单的工程数学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具有基本的物理和化学基础;具有基本的读图和识图能力,英语水平较好。前期必须已经合格修读完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①能正确描述传感器的作用、组成和常用术语。 ②能正确描述汽车电控系统中各传感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 ③掌握汽车电控系统中各传感器的故障现象、故障检测与故障排除的流程方法。 2.2技能目标: ①能辨别和说出汽车电器设备各部位传感器的名称和功用。 ②能将传感器实物转化成简图并分析工作过程。 ③通过简图能在实物中找出相应的零部件并分析它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 ④能正确拆装汽车电器的各个传感器,并有维修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自动识别技术发展现状

自动识别技术发展现状 班级:物流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2015年10月20日

目录 1、自动识别概念 (3) 2、自动识别技术简介 (3) 3、自动识别技术分类 (3) 4、自动识别技术特点 (4) 5、常见的自动识别技术 (4) 5.1、条码技术 (4) 5.2、磁条(卡)技术 (4) 5.3、IC卡技术 (5) 5.4、生物识别技术 (5) 5.4.1语音识别技术 (6) 5.4.2视觉识别技术 (6) 5.4.3人脸识别技术 (6) 5.4.4指纹识别技术 (7) 5.5图像识别技术 (7) 5.6.光学字符识别技术(OCR) (7) 5.7.射频识别技术(RFID) (8) 6、自动识别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8) 6.1、自动识别技术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 (8) 6.2、自动识别技术已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10) 6.3、自动识别技术可提升企业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10) 7、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 (11) 8、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11) 8.1、多种识别技术的集成化应用 (12) 8.2、无线通讯相结合是未来自动识别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13) 8.3、自动识别技术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控制,智能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14) 8.4、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将继续拓宽,并向纵深发展 (15) 8.5、新的自动识别技术标准不断涌现,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16)

1、自动识别概念 自动识别系统是现代工业和商业及物流领域中,生产自动化、销售自动化、流通自动化过程中所必备的自动识别设备以及配套的自动识别软件所构成的体系。 自动识别包括:条码识读、射频识别、生物识别(人脸、语音、指纹、静脉)、图像识别、OCR光学字符识别 自动识别系统几乎覆盖了现代生活领域中的各个环节,并具有及大的发展空间。其中比较常见应用有:条形码打印设备和扫描设备,手机二维码的应用,指纹防盗锁,自动售货柜,自动投币箱,POS机等. 2、自动识别技术简介 自动识别技术是将信息数据自动识读、自动输入计算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科学技术。近几十年内自动识别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个包括条码、磁识别、光学字符识别、射频识别、生物识别及图像识别等集计算机、光、机电、通信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学科。 3、自动识别技术分类 按照国际自动识别技术的分类标准,自动识别技术可以有两种分类方法: 1.按照采集技术进行分类,其基本特征是需要被识别物体具有特定的识别 特征载体(如标签等,仅光学字符识别例外),可以分为光存储器、磁存 储器和电存储器三种; 2.按照特征提取技术进行分类,其基本特征是根据被识别物体的本身的行 为特征来完成数据的自动采集,可以分为静态特征、动态特征和属性特 征。

现代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现代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现代电气控制技术 对象: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等机电类专业 课时:144课时 课时分配表 四、学分:8 五、课程目标 可编程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采用微机技术的通用工业自动化装置。它以可靠性高、能适应恶劣环境、使用方便等优点,迅速占领了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成为与机器人、CAD/CAM并称的工业自动化三大支柱。现代电气控制技术将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技术、PLC技术、传感器技术、变频 器技术集于一体的课程,该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满足现代工业设备控制的要求。本课程的培训是通过设置一个个项目并让学生来完成这些项目来达到培训目的。通过这些项目的练习,学生可将传统的继电器和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结合起来,并真正能应用到具体的设备案例中。同时也将变频器的功能以及如何更好的在设备中用变频器来进行调速积累一些经验。 六、设计思路 现代电气控制技术是一门理论性较深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课程教学的总 体思路是采用模块化的项目课程教学法,大部分课程应该在可编程控制器实训室、机电控制实训室进行,通过理论讲解、计算机仿真与实际操作一体化的综合训练方式,使学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现代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目标。 七、内容纲要 项目一:PLC应用基础(课时:16)模块1:PLC概述、三菱PLC及仿真软件(2课

时) (1)工作任务 介绍PLC的定义、外部结构、分类、特点、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三菱PLC 及仿真软件简介。 (2)相关实践知识 电器常识、接线、PLC。 (3)相关理论知识 电路、电子的基础知识。 (4)拓展型理论知识 PLC 联网、存储器容量。 模块2:PLC 的结构与原理(2 课时) (1)工作任务 PLC 的结构;输入接口电路;输出接口电路;PLC 的工作原理;编程软件。(2)相关实践知识 PLC、线路连接、按钮开关、负载、计算机、编程软件。 (3)相关理论知识电路、光电耦合、晶体管、可控硅、周期扫描、梯形图、抗干扰。 (4)拓展型理论知识 光电隔离、电磁隔离、CPU、编程语言。 模块3:PLC 的应用、简例(2 课时) (1)工作任务 介绍PLC 的应用领域、PLC 的应用简例 (2)相关实践知识 PLC、按钮开关、编程等 (3)相关理论知识 CPU、仿真 (4)拓展型理论知识 PLC 的指令、常见PLC 的型号及性能指标(自习)模块4:PLC 的基本应用(4 课时)(1)工作任务 学习三菱PLC 基本指令及应用。 (2)相关实践知识 电器常识、车流控制。 (3)相关理论知识 三菱PLC 基本输入、输出、置位、复位、微分指令及应用。 (4)拓展型理论知识 逻辑控制、程序控制。 模块5:定时器(4 课时) (1)工作任务 用PLC 的定时器控制灯的点亮与熄灭,信号灯的闪烁控制。 (2)相关实践知识 定时器、灯、开关。 (3)相关理论知识 定时器控制。 (4)拓展型理论知识 定时器的精度。模块6:计数器(2 课时)(1)工作任务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课程标准-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物联网技术应用 1.前言 1.1课程性质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是中等职业学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涵盖了自动识别技术的基础知识、自动识别技术的种类及特点、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三大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联网自动识别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物联网自动识别技术的种类及典型应用,能从事各类企事业单位物联网系统自动识别模块的安装、集成、维护的基本职业能力。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遵循任务引领、做学一体的原则,根据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成果,以物联网系统安装与维护的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物联网自动识别技术岗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同时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选用相关知识,并适当融入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要求。 课程内容的组织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以自动识别技术的类别为层次,安排了初识自动识别技术、条码的制作与使用、射频识别系统的安装与操作、生物识别系统安装与信息采集、语音识别系统安装与应用、图像、文字识别系统安装与使用和卡识别技术应用等七个学习任务。 本课程建议72学时。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识别技术的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条码的制作与使用、射频识别系统的安装与操作、生物识别系统安装与信息采集、语音识别系统安装与应用、图像、文字识别系统安装与使用和卡识别技术应用等,掌握信息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等基本方法,并结合经典项目与实训掌握物联网应用系统自动识别项目的管理、维护、调试的

十种自动识别技术

自动识别技术 1. 条码 5. 电子信息交换 2. 生物测量 6. 机器视觉 3. 卡片技术7. 光学字符识别 3.1磁条卡8. 射频信息通讯 3.2光学卡片9. 射频识别 3.3智能卡10.语音识别 4. 接触记忆 自动识别技术概述 条形码是主要的自动收集技术,用来收集有关任何人物、地点或物品的资料.它的应用范围是无限的。条码被用来进行物品追踪、控制库存、记录时间和出勤、监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检进检出、分类、订单输入、文件追踪、进出控制、个人识别、送货与收货、仓库管理、路线管理、售货点作业以及包括追踪药物使用和病人收款等在内的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 条码本身不是一套系统,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识别工具它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来支持成熟的管理系统。条码使用能够逐渐地提高准确性和效率,节省开支并改进业务操作。 条码是由不同宽度的浅色和深色的部分(通常是条形)组成的图形,这些部分代表数字、字母或标点符号。将由条与空代表的信息编码的方法被称作符号法。符号法有许多种。下面列举的是一些最常使用的符号法。 通用产品码(UPC码)和它在世界范围的相似物国际物品码(EAN码)在零售业被非常广泛地使用,它们正在工业和贸易领域中被广泛地接受。UPC/EAN码是一种全数字的符号法(它只能表示数字)。 在工业、药物和政府应用中最多的是39码,它是一种字母与数字混合符号法,它具有自我检验功能,能够提供不同的长度和较高的信息安全性。它被一些工业贸易组织所接受,包括汽车工业活动组织(AIAG)、保健工业贸易通讯委员会(HIBCC)和美国国防部(DOD)。工业应用包括追踪生产过程、仓库库存,还有识别影印领域这样的特别应用。作为一种字母与数字混合符号法,39码除有数字外,还能够支持大写字母并有一些标点符号。 与39码相比,128码是一种更便捷的符号法,它能够代表整个ASCII字母系列。它提供一种特殊的“双重密度”的全数字模式并有高信息安全性能。128码正在逐渐代替39码。HIBCC 和统一编码委员会(UCC)已接受一种特殊版本的128码(UCC/EAN-128)用来进行送货箱的标记。在ANSI的送货箱标记标准中也承认UCC/EAN-128码。在需要将序号、批量号和其它有关信息输入到产品标签上的应用中使用UCC/EAN-128码的趋势有进一步的发展。两维码符号法正在跟进 两维码符号法是条码发展的下一步骤。它们比传统的条形码的密度高得多,所以能提供较高的信息完整程度。因为它们能够将更多的信息放入更小的面积内,所以它们为许多不同的应用所接受。 有两种不同的两维码符号法:重叠式条码(条码的细条重叠在一起)和矩阵式符号法(它是统一规格的黑白方块的组合,而不是不同宽度的条与空的组合)。 重叠式条码(如PDF417码、Codablock、Supercode)包括附加的版式排列信息,这样信息会总处于正确的位置中。信息量可达到1K的字母(如果计算进“连接”的符号会更高)。例如,PDF417码被用来为送货/收货标签信息编码,甚至ANSI使用它来为送货箱的标签编码,作为“纸张电子信息交换”的一部分。这种符号法被多个工业组织和许多工业公司所采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 课程标准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 学时:96 授课对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年级学生; 课程性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 术应用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特点是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它是中职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并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进而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不仅为《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及应用》等后续课程、集中实训和顶岗实习打下基础,而且为相关专业学生考取初、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做准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三相异步电动机及其电气控制系统的 基本控制电路,具有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的基本能力。本课程的突出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并重,要求理论必须与操作密切结合,强调技术应用。内容大致分为三相异步电动机正转、正反转、降压启动和制动等部分。教学应在电气控制实训室中进行,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并养成良好自觉的职业习惯与素养。 前期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基础、电工技术; 同步课程:电子技术、机械制图; 后续课程: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及应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

发、提示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作为准职业人的良好职业习惯与素养。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架构,重新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任务驱动为导向的能力体系架构。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培养学生自主资讯、归纳总结、实践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在一个团队的工作中通过沟通与交流,形成工作方案并具体实施,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工作的能力与经验。 3.尊重个体差异,看到学生进步,注重过程评价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自主分析、积极思考,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多看到学生个体的进步,而不要对学生的要求搞“一刀切”,只要学生有 进步,哪怕还较其他同学差些,但相对自己有了进步,教师就应及时鼓励,给予表扬,并在过程评价中予以体现,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评价要遵循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为原则,并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对机电产品装配工、机电产品维修工、机电设备操作工、机电产品现场安装工等工种的岗位能力、岗位素质要求进行分析,结合《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需求,设计出五个教学情境。 课程组到生产一线进行企业调研与访谈,与企业专家共同建设课程标准,提炼出既能满足知识、技能教学要求,又有利于实施“教、学、做”为一体的工作任务,设计和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

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 课程标准---讨论稿 课程编号: 计划学时/学分: 48/3 适用专业: 汽车电子专业 建议开设学期: 第4学期 编制人: 编制时间: 2013-10-5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职业技能课,承担着学生从事汽车维修行业所必需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任务。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汽车性能、故障检测的原理、方法、标准及汽车检测仪器、设备的使用;掌握现代汽车故障波形分析、数据流分析、故障码读取等先进诊断方法,并初步具备分析故障、诊断故障及排除故障的能力;具有查找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达到本专业学生应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基本要求,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准备,同时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职业素质,以及今后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2设计思路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教学内容和过程融入其中,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总体设计要求,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项目选取的依据是以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要求而制定,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一线技术岗位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针对任务按本专业所特有的逻辑关系编排模块;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架尽可能真实的工作过程环境,将教学内容融入典型工作之中,使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源于生产实际,设计由工作过程结构和工作过程要素组成的“工学结合”课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强化技能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使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最终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课程所选取的每个教学模块都是企业常用的、实用的技术,还反映了汽车应用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2.课程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