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整理归纳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整理归纳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整理归纳

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整理1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

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2017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题目(一)

1、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2、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

3、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 、______ 、______ 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4、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5、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2分)

2017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答案(一)

1、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

2、本文的说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资源,人类未来的粮食需求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与之无关的内容就不必加以说明了。

3、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

4、一是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二是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

的浮游生物,三是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四是相对于近海资源而言,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

5、评分要点:①海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也是人类未来赖以生存的希望所在。②珍爱海洋资源,增强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整理2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看城市迷人的夜光。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不止一次。

③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灯仍然在嗤嗤地发着光,没被吹灭。我知道她还会起来,我就没吱声,静静地等候着。果然,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为了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照亮的是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被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他也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遇有诱惑,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且被经常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⑨几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选文有删改)

15.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4分)

16.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17.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 (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2分)

(2)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2分)

18.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5 分)

参考答案:

15.①认真、公道、普良地对人对事等。(2分)②真正的美和外表无关 (或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2分)

16.①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1分)②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2分)

17.(1)“攥住”即握住,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韧品格。(2分)

“搂住”即抱住,突出“我”看见母亲手被扎伤时的心痛,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关心。(2分)

18.①“灯如红豆”化用诗句,使题目富有诗意,(1分)②“灯”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结构清晰,叙事集中。(2分)③“红豆”寄托相思,“灯如红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2分)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整理3

成语里的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

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⑤从成话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

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⑥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⑦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⑧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19.第⑤段“曲高和寡”中“和”的读音是意思是 (2分)

20.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2分)

21.以下从第③、⑤、⑥段中摘出的句子,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

B.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

C.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22.第⑤段“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这句话中的“相传”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不能去掉。(1分)示例:如果去掉“相传”,就肯定《阳春》和《白雪》是师旷所作,但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

23.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有些语言十分生动、传神,请把第

⑥段中对《高山流水》高度赞赏的两个句子,认真地抄在下面的方格里。 (2分)

24.A.详细介绍“晌遏行云”是为了说明古人唱歌时歌声亮传播远。

B.详细介绍“余音绕梁”是为了说明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C.详细介绍“高山流水”是为了印证俞伯牙与钟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了“知音”。

对详细介绍三个成语在说明语段中所起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改正:详细介绍“高山流水”是为了说明古人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3分)

25. 第①段和第⑧段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读了这两段文字,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4分)

知识一:

知识二:

19. hè 应和(和谐地跟着唱) (2分)

20. 举例子 (2分)

21. B (2分)

22.不能去掉。(1分)示例:如果去掉“相传”,就肯定《阳春》和《白雪》是师旷所作,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 (3分)

23.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分)

24. C 改正:详细介绍“高山流水”是为了说明古人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3分)

26.知识一:了解了成语词典中有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许多成语里飞扬着歌声。

知识二:了解了成语里的歌声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迷人的风采。

知识三:从歌唱的成语里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

知识四:从歌唱的成语里能够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只要和以上任意两个知识点相近即可得4分)

说明文阅读训练题与答案

说明文阅读训练题与答案目录 1、国家大剧院 2、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3、揭秘雪崩 4、天桥 5、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6、晕 7、防止沙漠化有新招 8、饮水与健康 【 9、世界水资源 10、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11、说鼠 12、严密监视海岸线的“千里眼” 13、神秘的海洋“无底洞” 14、细菌发电前景广阔 15、改变人们生活的智能技术 }

一、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外观像一个倒扣的半边蛋壳,壳体表面由2万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多块超白透明玻璃组成,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每当夜幕降临,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呈现出一种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 从紧邻长安街的北入口步入大剧院,进门后,便是长达80米的水下廊道。廊道顶部全部采用玻璃天花板,上方的湖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可以投影在地板和墙壁上,与墙上疏密有致的气泡形装饰相映成趣,让身在其中的人们仿佛徜徉在一个亦真亦幻的“未来水世界”。 过了水下廊道,就走进了橄榄厅。橄榄厅因其空间形状酷似一颗橄榄而得名。两扇大门凝重典雅,其上各有180个椭圆形凸起,既是中国古老门钉的变形演化,又是现代设计的点缀艺术。 再往内走,就到了目前堪称全球剧场之最的开阔空间——公共大厅。大厅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穹顶,可以将整个北京工人体育馆笼罩其中。穹顶由名贵稀有的巴西红木拼装而成,明朗大气的深红色调暗含中国传统审美意趣。 ? 穿过大厅,终于看到了国家大剧院的主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场,三者功能不同,主色调和建筑风格也不尽相同。 歌剧院古朴的铜门向两侧缓缓打开,一道“竹帘”从三层楼的高处垂直而下,隐隐透出淡黄色。近看,“竹帘”竟是极细的金属管编成的,时隐时现的黄色其实是纬线的颜色。这给歌剧院披上了一层朦胧而神秘的面纱。 音乐厅的银灰色调从厅的外墙一直延续到室内,灯光打在沙丘般凹凸起伏的墙面上,光影交错,墙体的柔和感与天花板的壮丽雕塑感形成强烈对比,使音乐厅显得清新而高雅。

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十五篇含答案

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十五篇含答案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大全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何祚庥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

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 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专项训练——说明文阅读 (一) 有趣的种子旅行 ①一株植物少则有几十颗种子,多则有几十万颗种子。如果它们都只停留在原地,挤成一堆,很难想像能怎么生活下去;如果发生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火灾等等,集中在一块儿就更有灭绝的危险。因此,种子必须以各种方式进行迁移。这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自然界中植物多种多样,种子旅行的方式也各有千秋。 ③像大豆、绿豆、油菜、芝麻等植物的种子,有一种“弹射”的本领,果实成熟后包藏种子的果荚会突然扭曲、炸裂,将种子弹射到几十厘米甚至几米之外。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植物界中的弹射“冠军”,可能是一种生长在美洲的木犀草,射程可达14米之远。 ④在非洲北部和欧洲南部,有一种有趣的植物叫喷瓜。它的果实成熟时,那些包藏种子的浆汁,就像气球中的空气那样,对果皮产生强大的压力,只要轻轻一碰,果实的粘液和种子就一起喷发出来,可射6米之远,所以当地人称它为“铁炮瓜”。 ⑤但是这些种子的旅行路程,在整个自然界中只是低水平的。很多植物的种子,能以各种特有的办法,旅行到几千米、几十千米之远,有的甚至还能进行“环球漫游”呢! ⑥19世纪中叶,航行在大西洋上的一艘双桅帆船,遇到一场大风暴,船在风浪中颠簸飘流,好不容易才来到一个平静的海湾。水手们上岸,挖掘沙石来压舱,意外地发现一个黑色的沥青圆球,但拿在手上却感到很轻。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个椰子壳,里面藏着一张羊皮纸,上面写着古文。原来,这是当年哥伦布写的一封信。当时的航海者没有无线电通讯设备,常常利用椰子壳等飘浮物来传递信息。 ⑦椰子的果实外壳坚硬,不透水,中间是蓬松的纤维层,充满了空气,很轻,很适宜在海水中随波飘流,作长途旅行。一旦被海浪冲到沙滩上,就可以发芽、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归纳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归纳 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1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辉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

说明文经典题型及答案(说明文阅读说明语言)

说明文经典题型及答案(说明文阅读说明语言) 说明文阅读,说明语言(真题答案) (一)植物也有语言 18.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可靠的事实,说明了植 物是有语言的,事例精确,令人信服。 19.“往往”是常常,一般的意思。用在这里准确说明了植物发声与 环境变化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0.植物语言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植物也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 的喜怒哀乐;不同植物能发出不同的“语言”。 【18题详解】 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一定要判 断有几种说明方法,接着考虑是什么说明方法,最后按照相应说明方法的 解答思路作答。文章第①段提出问题:植物有语言吗?;第②段列举两位 科学家的研究进行说明,得出植物是有语言的结论。思路:所用说明方法 其作用。据此作答即可。 【19题详解】 考查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先明确观点“不能”;再直接理解加点 词“往往”的意思(表状态,指在一定条件下时常或经常发生的情况), 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往往”在句子中所体现的作用(说明植物发生与环境 变化有关);接着再假设删除“往往”之后的表达效果,对比实际情况, 判定删除与事实不符;最后加上一句套话“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这样使答案更加完整。

【20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美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看清标题,找准文章各段的中心句,注意文段起到的“起承转合”作用的关键词,通过梳理各段大意进行筛选概括。文章第①段提出问题:植物有语言吗?;第②段列举两位科学家的研究进行说明,得出植物是有语言的结论;第③段说明植物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④段说明不同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第⑤段说明植物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喜怒哀乐的感情反应。据此提取要点,组织答案即可。 【21题详解】 (二)从幻想走向现实的全息技术 20.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全息技术。 21.不能删去。“目前”表“时间限制”,如果删去就成了“在任何时候全息摄影术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说法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2.举例子。列举了我国发行的邮折上栩栩如生的小兔子全息立体照片的事例,具体明确地说明了全息照片具有艺术性和可观赏性的特点,进而说明了全息技术越来越成熟,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23.C 【20题详解】 【21题详解】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共3篇)

篇一: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一)低温世界的奇迹 ⑴低温世界中各种物质会呈现奇特的景象。零下194℃时,空气会变成浅蓝色的液体,叫做“液态空气”。若把梨子在液态空气里浸过,它就变得像玻璃一样脆;鸡蛋、石蜡在液态空气里,则会像萤火虫似的发出荧光。在零下100℃到零下200℃时,汽油、煤油、水银、酒精都会变成硬梆梆的固体;二氧化碳则变成雪白的结晶体,平时富有弹性的橡皮变得很脆,钢铁也变成了“豆腐”??人们利用许多物质在低温下变脆这一特性,发明了一种低温粉碎技术。在现代城市中充斥着各种废物,如废汽车、废轮胎、废塑料、废钢铁等,在使用低温下液氮冷却处理后,这些物质的抗冲能力大大降低,呈现脆性龟裂,给粉碎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这种低温粉碎方法用于粉碎肉类,可做到骨、皮、肉一次性干净利索地分离。⑵低温世界还是农业生产中除虫灭害的得力助手。人们以往在田鼠的洞穴中注入化学农药灭鼠。这种方法不仅花钱多,而且会使土壤受损。改用低温农药后,将少量液氮注入鼠穴中,由于低温液氮是高压缩状态,释放之后,在穴中其体积急速扩大700至800倍,随即气化后的氮以相当快的速度从洞中向外推出,把穴中空气排净,致使田鼠窒息而死。 1.低温的作用有哪些?(3分) 3.低温打捞和常规打捞方法相比最大的优点是 4.文章第⑶段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二)超导磁浮列车 ①超导磁浮列车是利用超导磁石使车体上浮,通过周期性地变换磁极方向而获取推进动力的列车。超导磁浮列车的运行除了高速之外,还具有无噪音、无震动、省能源的特点,可望成为21世纪交通工具的主力。目前正研究开发的超导磁浮列车的时速以达到500公里的目标,更新颖的下一代超导磁浮列车将用高温超导材料,列车的时速可望高达700公里。 ②如果把超导磁浮列车的实用化算作100的话,目前的开发研究已处于80的相对阶段,预计在2010年可望实现实用化,而下一代的高温超导磁浮列车则将在2030年左右投入运行。 ③为使超导磁浮列车早日实用化,需要开发高温超导材料,探究列车在高速通过隧道时的空气力学特性,开发磁性屏蔽技术和列车控制系统等技术。 1、从文章第⑴段看,超导磁浮列车有哪些特点? 2、超导磁浮列车获得高速行驶的基本条件是: 3、第①段在介绍“超导磁浮列车”时采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而接着的两个数字意 4、要让超导磁浮列车尽早投入实用化,在技术上还需攻克哪些难关? (三)勤于用脑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 ④除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附带参考答案整理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附带参考答案整理 书是世界的一个窗口,人们就是通过这许许多多的窗口去认识世界的。书就是一艘船,它载着人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说明文阅读练习题附带参考答案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附带参考答案1 鸡年吉祥 ①2017年是农历的丁酉年即鸡年。掐指一算,生肖动物排行榜里,鸡,竟是十二属相中唯一的鸟类。全球人类饲养的鸡的总数在100亿只以上,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鸡。你知道吗,鸡曾经不是普通的鸟类,而是以非常重要的身份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 ②首先,中国历史上曾把鸡抬得很高,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鸡视为世俗的太阳鸟,对鸡崇敬有加,称鸡为“德禽”。《尔雅翼》中说,鸡有五德:“首戴冠者,文也;足博距者,武也;敌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者,仁也;鸣不失时者,信也。”鸡叫三遍,太阳出来,鸡的司晨报晓,被看成黎明即起的吉兆。鸡便成了划分阴阳两界、送走黑暗,迎接光明的“阳鸟”“天鸡”,吉祥的化身,鸡者,吉也!司晨报晓有天鸡,以鸡煞鬼,除秽驱邪,也是鸡在民俗中的重要角色。 ③其次。在没有钟表的时代,雄鸡打鸣是人类的主要计时工具之一,特别是在先秦,人们有鸡鸣即起的习惯。各国的隘口也是闻鸡开关,这才有孟尝君计过秦关的趣事。秦昭王曾礼聘齐国贵族孟尝君为相,后听谗言欲杀之,孟尝君闻讯而逃,至函谷关。因时辰尚早,鸡鸣才能开关,孟尝君一行只好等待天亮。在秦王追兵将至之时,一位素无名声的下士自称会学鸡叫,以骗开城门,孟尝君大喜,命其一试,果然一鸣惊人,余音袅袅。几声之后,远近村落的公鸡纷纷响应,连关吏养的鸡也昂首啼叫起来,关吏揉着惺忪睡眼打开关隘之门,孟尝君一伙便因此趁“鸡”而逃。 ④鸡还是入得了画的一种家禽,在我国的造型艺术中,以鸡作为题材,早在新时器时代就出现了。到了汉代,在造型艺术中用鸡作为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精选24篇)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一、说明文的三要素 1.内容的严密性: 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2.说明的条理性: 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3.语言的准确性: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语言简明,说明严密,拥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二、说明文阅读及答案(精选24篇) 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特别是作为常用文体的说明文,说明文的内容具有高度科学性,语言具有严密准确性的特点。那要怎么写好这类型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明文阅读及答案(精选2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 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 能够倏忽来个180度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劳。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的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中饮水,甚至在喂养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 身子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燕子的繁殖能力很强,每年能产卵三次,每次三至七枚。这种很强的繁殖能力,符合燕子种群延续的需要。因为燕子是一种远距离迁徙性候鸟。例如,美国的亚种仓燕,它们往往到加拿大度夏,在阿根廷越冬,在由北往南或由南往北的长距离、不间隔断飞行中,有时有一半的燕子因精疲力竭而死于途中。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取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妇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的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时间和自己的精力。世界各地几乎都有燕子,但各地的燕子种类不尽相同。据统计,全世界共有75种之多的燕子。在古老 的传说里,燕子被称为幸福鸟,人们把它们看做吉祥的象征。 1.根据本文内容,用下定义的方法概括“燕子”的特征。 答: 2.根据本文的介绍,概括燕子的生活特性。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尤其是在作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说明文,说明文体是一种客观的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明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篇1 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区生存。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至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 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沙漠地区,在世界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 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下面给大家介绍关于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方便大家学习.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1 秦岭 方光华曹振明 ①秦岭横亘于中国中东部,西起甘肃临潭县白石山,东经天水麦积山,穿越陕西,直至河南,全长约_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气势磅礴. ②巍峨的秦岭造就了关中的雄胜.关中盆地〝四塞以为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关中〝四塞〞之东.南.西三塞均由秦岭山脉所成,东边华山.王顺山.骊山,东延为肴山,横亘于黄河与洛水之间;南边太白山.终南山等,雄峙于关中平原 的南部;西边岐山.陈仓山等,阻隔于关中西部.另外再加上尧山.黄龙山等逶迤连 绵的北部山系,一起组成了关中四面环山的地形地势.在四周绵延起伏.层峦叠嶂 的山脉之间,藏有许多雄关险隘.举其要者则有四处:东为潼关或函谷关,南为武关,西为散关,北为萧关.潼关是东部进入关中的天然防线,南依秦岭,北有渭洛并黄河之要,西有华山之屏,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险厄峻极;函谷关则扼崤函之险,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往来咽喉;武关守中的南方门户,建在秦岭南麓陕南商山的谷涧,悬崖深壑,号称〝三秦要塞〞;散关则西扼关中交通要道,南依秦岭山脉,乃 蜀秦往来之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另外北方的萧关居六盘山东麓,控扼塞北通向关 中之要道.因恃秦岭,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形成了〝制内御外〞的绝佳态势.占据 关中,就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州〝咽喉〞. ③秦岭形成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秦岭北翼塑造了两条大河——泾水和渭水,秦岭北麓又发源了六条河流——灞水.浐水.沣水.滈水.潏水和涝水,泾水与灞水等六条河流最后一并汇入渭水.八百里秦川即为八水的冲积平原,土质疏松肥沃,地势舒展平坦.早在《尚书·禹贡》中,关中之地即被列为最上等的土地.加上历代所修渠道,如秦国的郑国渠,汉代的漕渠.龙首渠.六辅.白渠等水利工程,以及汉唐诸运河的开通,关中平原的灌溉条件获得扩展,为农耕生产提供了优良条件.张良 称关中〝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乃〝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史记·留侯世家》).《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

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十五篇含答案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大全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何祚庥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一过程”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本文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列出两条。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整理归纳

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整理归纳 书籍是人类的朋友,而读书则是人类的亲密朋友。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能培养文化修养;若果经常地去研究,去读,去思考,便能从中央到地方找到新的知识点,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整理1 太阳风暴对地球影响有多大? 林泉 一些科学家预测2012年地球将遭遇强太阳风暴袭击,届时将给地球带来“多米诺骨牌式”的影响,其影响力将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不禁会问,这次太阳风暴是否真的会到来?它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 太阳风暴是指太阳在黑子活动高峰阶段产生的剧烈爆发活动。它爆发时释放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严重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破坏臭氧层,干扰无线通信,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 空间天气和人类关系密切,太阳风暴可能对高度信息化的人类社会以灾难性打击。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人造卫星。2000年7月14日,日本的“宇宙学和天体物理高新卫星”(A SCA)在太阳风暴中失去能源,姿态失控,几个月后便坠入了大气层。在几个小时内,太阳风暴就能使人造卫星的寿命缩短大约两年。因为带电粒子会侵蚀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同时它还会在电路中引发错误的指令,或者造成放电等卫星故障。此外,太阳风暴能量的注入会使得地球大气层膨胀,增加了低轨卫星的大气阻尼,让它们提早坠落。 接下来毁坏的是供电系统。1989年3月13日,加拿大魁北克省有600万人在没有电力的情况下度过了9个小时,因为太阳风暴毁坏了电网中的变压器。原来,随太阳风暴爆发时侵入的等离子体,会造成地球磁场的快速变化,变化的磁场在电网中诱导产生电流。但是电网的设计无法应付这些直流电,于是最大的危险就会出现在电网中造价高昂且难于更换的变压器上。不断上升的直流电会产生强磁场,它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2020整理归纳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2020整理归纳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2020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2020整理1 中国助力“人造太阳”早日发光 ①通过模仿太阳的热核聚变反应,中外科学家们正在建造人类首颗“人造太阳”。“人造太阳”计划,由欧盟、中国、美国等7大经济体联合打造,已历经30余年,预计2019年建成,2050年商用。 ②上月底,中国承担生产和设计的首个超大部件——脉冲高压变电站(PPEN)首台主变压器,已运往“人造太阳”设施的建造地法国。随着各类设施逐渐完工,人类离建成首个“人造太阳”的目标越来越近。 ③为什么要制造“人造太阳”?这和人类长久以来的能源危机有关。现代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发展,人类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速度越来越快。据测算,人类最多还能用两三百年的自然能源,即使核能也只能用数百年。 ④此外,像煤、石油这些能源的燃烧还会引发温室效应、酸雨等,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核电站或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是核裂变(能量产生过程与核聚变相反),所需原料稀有,产生的废料也没法安全处理,还可能产生核泄漏。 ⑤不光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子孙将从哪里弄这么多能源呢?科学家们带着这个惊恐的问题,把目光投向了核聚变。天空中的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聚变体,几十亿年为人类提供了光、热。那太阳是怎么做的呢? ⑥简单来说,当两个质量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新原子核时,大量电子和中子能够逃离原子核的束缚,带来巨大能量。在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据测算,1千克氢燃料经过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至少可以抵得上4千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整理归纳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整理归纳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整理1 园中虫思 薛涛 ①假如没有虫子,园子就显得太寂寞了。风滑过枝叶的声音,起初是动听的,像流行音乐,听久了就有点腻烦。虫子的藏身处我永远也找不到,它们在花草灌木间飞来爬去,不时制造点儿声响,这园子里面就隐藏了另外的生机,也让我有了许多思量。 ②蝉的合唱收场最早。只要天气晴好,它们在夏季午间的大合唱就没有停播过。这些蝉儿们,躲在枝叶里,竭尽全力地歌唱短暂的生命。演出结束以后它们就集体消失了,经过那棵紫槐,我仔细寻找它们的踪迹—它们确实已经离开了。 ③蟋蟀是独奏演员,演出大概在花草下面进行。秋天的傍晚,坐在花园旁边细致地听,灵魂随着花草的气息游离出去,世界被无限地简化,栅栏消失,花草不见了,一切景物都虚化了……曲子近乎天籁,想想,它确实与我同在一个世界吗?我揣度着曲调传来的方位,轻轻拨开草丛,用手电照来照去,就是找不到那位演员。演奏近在耳畔,照常进行,它是过于投入其中了吧,外来的干扰丝毫没有影响它的工作。此时,我却听出,这曲子里似乎又多了一份得意和狡黠。小家伙努力藏匿着行踪,在属于它的季节里绽放生命的欢乐,把每一个夜晚都演绎得有声有色。它与我一唱一聆听,各自获取一份自在与豁达。 ④蚂蚁虽然是沉默的,但它们轻快的脚步常常被我听到。 ⑤我蹲在一条长满菊花的小径旁看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一只妈蚁急匆匆地在高大的菊花丛间奔跑,我用一块石头拦住它的去路,它惊呆了…….我以为它会绕开走甚至退回去,实际上,它很快就开始攀登这块石头。因为石头表面有一段比较光滑,它花费了很长时间,都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整理归纳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整理归纳 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整理1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 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 1/ 13

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XX年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20XX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题目(一) 2/ 13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2020整理归纳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2020整理归纳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2020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2020整理1 中国助力“人造太阳”早日发光 ①通过模仿太阳的热核聚变反应,中外科学家们正在建造人类首颗“人造太阳”。“人造太阳”计划,由欧盟、中国、美国等7大经济体联合打造,已历经30余年,预计2019年建成,2050年商用。 ②上月底,中国承担生产和设计的首个超大部件——脉冲高压变电站(PPEN)首台主变压器,已运往“人造太阳”设施的建造地法国。随着各类设施逐渐完工,人类离建成首个“人造太阳”的目标越来越近。 ③为什么要制造“人造太阳”?这和人类长久以来的能源危机有关。现代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发展,人类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速度越来越快。据测算,人类最多还能用两三百年的自然能源,即使核能也只能用数百年。 ④此外,像煤、石油这些能源的燃烧还会引发温室效应、酸雨等,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核电站或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是核裂变(能量产生过程与核聚变相反),所需原料稀有,产生的废料也没法安全处理,还可能产生核泄漏。 ⑤不光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子孙将从哪里弄这么多能源呢?科学家们带着这个惊恐的问题,把目光投向了核聚变。天空中的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聚变体,几十亿年为人类提供了光、热。那太阳是怎么做的呢? ⑥简单来说,当两个质量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新原子核时,大量电子和中子能够逃离原子核的束缚,带来巨大能量。在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据测算,1千克氢燃料经过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至少可以抵得上4千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附带参考答案整理归纳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附带参考答案整理归纳 我匆忙,书本是我善良的朋友;我悠闲,书本是我真诚的伙伴。生活于善良和真诚的氛围里,哪儿还有不悦之理?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说明文阅读练习题附带参考答案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附带参考答案整理1 飞花令:古代文人的烧脑游戏 今年,国内最火的原创综艺节目莫过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复旦才女武亦姝在舞台上玩转流传千年的飞花令,激活了国人文化记忆的飞花令也圈粉无数。 在各种脑残网络语泛滥的当下,这种全民复古行为俨然成为一道文化奇观。 要聊到“飞花令”,就不得不提及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酒令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筵席上是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萌生于儒家的“礼”,最早诞生于周。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飞花”出自唐代诗人韩翃的名诗《寒食》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行飞花令时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7个字。这里举个例讲讲这种游戏的规则。酒宴上甲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如“花开堪折直须折”。乙则接“落花人独立”,花在第二字位置上。丙接“感时花溅泪”,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以此类推,“花”在第七个字位置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答不上或答错的则罚酒。 尽管也是一种酒令,不过飞花令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 在本季《中国诗词大会》中,节目组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为每场比赛设置一个关键字,不再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云”“春”“月”“夜”等诗词中的最高频字,也不再拘泥于关键字在诗句中的顺序。在场上选手完成答题后,由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题 1、菊花 ①俗云:“赏菊之趣在于赏花。”菊花的颜色五彩缤纷,以黄、红、白、紫为主。黄的如“黄昏弄月”,金光灿烂,华贵雍容;红的像“金背大红”,绚丽夺目,热情奔放;白的有“白西施”,淡妆素裹,清洁怡雅;紫的是“紫玉莲”,苍劲有力,凝重浑厚。还有一种叫“绿牡丹”的,花呈绿色,青翠欲滴,恰似碧玉,煞是名贵。另有“墨荷”的黑紫堪称花中一绝;更有那“碧玉勾盆”,粉碧兼备,娇而不艳;“凤凰振羽”,红黄相间,娇娆多姿。各种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 ②菊花的花形也是千姿百态,风貌迥异。这是由于花瓣的千姿百态所致。瓣分挂瓣、匙瓣、平瓣、管瓣四种。每一种又有内曲、反卷、龙爪、毛刺等形态。各种花瓣以一定规律进行组合,形成一种保持机体均衡、疏密相间的参差美,并由此构成了龙、凤、狮、虎四种栩栩如生的优美造型:龙类若舞若飞,潇洒俊逸,花儿内部短瓣紧抱,外部长瓣飘洒,像“龙盘蛇舞”;凤类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花儿内部花瓣疏松或紧密内抱,外部花瓣自然下垂,如“天女散花”;狮类威武雄壮,魁伟挺秀,花儿大部分为匙状花瓣,且长短不一,相互重叠,排列参差,变化多姿,如“醒狮图”;虎类则刚劲沉稳,充盈丰满,舌状花瓣回心而抱,呈层瓦复叠状,似虎爪捕食,如虎啸长天。 ③菊花不仅娇艳多姿,而且用途广泛。不仅它的花序是一味名贵中药材,其嫩茎、叶、根亦可供药用。此外,还能做成各种精美的佳馔,如菊花肉、菊花羹、菊花酒、菊花糖等。这些菊花食品不仅香味俱佳,而且营养丰富。再者,杭菊还是驰名中外的清凉茶饲料。至于那自古就有“虫见愁”之称的除虫菊,则是效力极高的天然杀虫剂。菊花还有保护环境、净化大气的奇异功能,被人们赞为“空气的卫士”。 ④菊花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有广泛的实用价值,确是一种值得大力发展的珍贵花卉。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本文的中心句 是 3、写出下列各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① 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