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明文练习含答案

说明文练习含答案

说明文练习含答案(总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说明文练习答案

(一)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苏州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1.这段文字选自叶圣陶写的《苏州园林》。他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

2.请列举出这段文字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用作比较:用古代的宫殿和苏州园林的建筑进行对比,突出苏州园林建筑上不讲究对称的特点;用打比方:用美术画来比喻苏州园林,突出其要求自然之趣的特点。

3.文中“自然之趣”的“趣”指的是情趣。

4.文中的“绝大部分”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绝大多数”只表示多数而不是全部,因为我国建筑也有不对称的。

5.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它是抓住苏州园林建筑上不

讲究对称_的特点来写的,突出自然之美。

6.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议论的句子。

7.这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总分式。

(二)①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她的名胜古迹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②也许因为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缘故,建筑师们博采各地园

林之长,因

地制宜,使北京的园林各具特色,和谐优美。为了显示帝王的尊严、高贵,北京的园林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艳丽,似乎只有这样才不失皇家的身份。

③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工整、对称。左边有一条游廊,右边也必有一条游廊,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在各个大殿、各个宫院的大门外面都要摆两座石狮或麒麟,大门大多分左、中、右三扇。殿内的梁柱高大,空间宽敞而略显阴暗。这样的园林建筑似乎缺乏大自然之趣,但是却以其雄伟、庄严的气势使人折服。

④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一段曲廊、一丛阶边小草、一组精

妙的雕刻,

对烘托气氛无不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一华里长,分成十几段。每段房梁上都有油漆彩绘,或山、或水、或人、或物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竟无一相同。一幅“嫦娥奔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画者也许吸取了敦煌壁画飞天图案的艺术精华。很有些“吴带当风”的味道,耐人玩味。

⑤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有时,在万绿丛中见一道飞檐,黄绿相间,相映成趣。大多数宫殿都铺着琉璃瓦。那大红色的柱梁,十分庄重。当然,也有例外,潭柘寺的大殿都是由灰色方砖铺地,墙壁灰暗,同周围的浑然一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古朴淡雅,别具风采。

⑥北京周围的山水既有北方的粗犷,又有南方的秀丽,这正是建筑园林的好地方。在依山傍水之处,建一座庙宇,半山腰修一座亭子,湖中建一座水榭。这时,可极少讲究对称,但考虑色彩对比却十分周到,山上的亭子要用大红和金黄的彩绘,水榭要灰暗些,庙宇要红墙绿瓦,显得庄严、肃穆。

⑦这是我对北京园林粗浅的介绍,若想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妙处,还是请你亲自来游览吧。

1.请你给本文划分层次,写出层意,并说明结构特点。

层次和层意:第一层是①②段:总说北京园林的特征;

第二层是③④⑤⑥段,具体说明北京园林建筑的布局、设计、色彩等特点;

第三层是第⑦段:总结上文。

结构特点:总-分-总。

2.北京园林的总体特征是注重建筑的雄伟、局部的精细、色彩的艳丽。

3.与苏州园林比较,完成下列填空。

(1)在建筑布局上,北京园林布局工整、对称,苏州园林决不讲究对称,追求自然之趣。

(2)在设计、建筑的匠心上,北京园林在细微之处见匠心,苏州园林追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在色彩上,北京园林色彩艳丽,颜色以黄、红为主;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颜色以淡灰、白色为主。

4.第四段中加横线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为什么要运用这些说明方法

答:举例子和列数字,是为了说明“细微之处见匠心”。

5.在第四段的段末,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郭若虚的话

答:为了说明“嫦娥奔月”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

6.作者在第五段中说:“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这

句话中的“大多”能去掉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大多”表范围,如去掉,北京园林的色彩就都是金黄或大红了,这不符合实际。

(三)阅读《苏州园林》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总-分。

2.这段文字说明的是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3.游览者“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4. “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请指出是怎样配合布置的(1)成河道模样的水面与桥梁配合;(2)池沼河道的石岸与石头、花草配合;

(3)池沼养的鱼与荷花、睡莲配合。

5.作者将苏州园林的池沼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宽敞,另一类是成河道模样,两类的共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整齐划一。

6.“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这句话中的“艺术”

和“技术”是否可以调换位置为什么

答:不能,艺术不等于技术。技术指熟练程度,艺术需要技术,但层次比技术高。

7.这段文字运用了分类别、引用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8.“胸中有丘壑”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段末一句中的“又”字照应着上文的哪个字能突出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苏州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风景名

胜还有很多,如长城、黄山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列举一二,并说明有关风景名胜的特点和现状。

答:如莫高窟、孔庙、九寨沟等。特点和现状:如莫高窟由于年久失修,

很多地方已风化脱落,一些有志之士纷纷加入维护国宝的行列;地方政

府也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莫高窟的维护和保护。

11.你知道我国各地园林有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吗

答:如:北京颐和园里的谐趣园完全是仿照园林的建筑风格修建的;山西应县的木塔、河北承德的金山寺、山东曲阜的孔庙,都能找到苏州园林的影子。

(四)阅读《桥梁远景图》第八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现在造桥的费用之所以大,往往

..不在桥长而在桥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来的桥梁,可就大.不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末的“两不妨碍”是指哪两方面都不妨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想使将来的桥梁造得很低,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前提,请加以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五)阅读《洲际导弹自述》第九自然段到第十五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课文第九段的第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

__。

2.课文十一段中的“望‘空’兴叹”是哪个成语的变形你知道它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第十一段结尾顺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洲际导弹的什么特点

____。

4.第十二到十四㑔主要内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5.导致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

6.整个语段都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最后五个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这几个段落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2. 针鼹的食物来源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澳大利亚人为什么用针鼹做奥运会的吉祥物________________。

4.“当然,挖洞不是针鼹的主要职责。”这一句话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针鼹有哪些生活习性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据估计,它一天可吃上万只蚂蚁、白蚁。”一句中的“估计”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估计”一词表明是推测,不是精确的数字,去掉后变成肯定的了,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7. 针鼹一般在白天活动,一天有18小时外出找食……“一句中”一般“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一般”是指通常的情况,不排除特殊,体现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8“.澳大利亚的冬季并不冷,更无冰天雪地,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的气温还有零上15摄氏度呢。”作者补写这句的用意是什么

答:表达针鼹的冬眠习性非同一般,不怎么冷也冬眠、蛰伏,而且时间还挺长。

9.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指出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答:用列数字,说明针鼹一天觅食时间长,蛰伏时间长。用打比方,使读者通过刺毛球漂在水上的样子,想像针鼹游泳十分逗人的样子。

10. 针鼹这种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怎样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它

____。

(七)乌贼被叫做海中“化妆师”,因为它实在太爱“打扮”了。“化妆师”十分善于利用体色来表达感情,体色发生突变(裂变渐变突变),多半是因为感到恐惧或激动。到了繁殖季节,䧳乌贼用五彩缤纷的颜色表示对异性的爱慕。它们常在自己的躯干上“涂”上道道斑纹,犹如穿上漂亮的睡衣。

乌贼的“化妆术”为何如此高明原来,它们的皮肤薄而软,内含许多色素细胞。这种细胞扁扁的,像小袋子,“袋子”里盛着颜色,有黑色、褐色、橙色、黄色、红色、棕色,其中,黑色细胞数量最多,棕色细胞数量最少。“袋子”具有弹性,并受到放射状肌纤维牵引。色素细胞通过神经末梢与大脑相连。大脑发出总支信号,使肌纤维收缩,色素细胞就被拉成星芒状。总支一旦消失,肌肉便恢复原来的形状。色素细胞的胀缩使乌贼身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颜色。

1.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设问修辞方法。

2.从第二段中找出两对反义词:放射-收缩、多-少。

3.在文中括号内选择适当的词填在横线上。

4. “多半是因为感到恐惧或激动”一句中,“多半”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多半”表示数量多,大多情况下是这样,但也有例外。

5.第二段中列举了“袋子”里所盛颜色的种类,为什么不能颠倒它们排列的先后顺序

答:因为文章是按照数量多少排列的。。

6.色素细胞能胀缩是因为:①大脑发出冲动信号,使肌纤维收缩,色素细胞便扩张;

②冲动消失,肌肉恢复原状,色素细胞便收缩。

7.从全文看,“涂”字加上引号后的意思应该是色素细胞的胀缩使乌贼身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颜色。

8.如给本文加上一个题目,应该是:高明的“化妆师”。

(八)动物有智慧

①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动物是愚昧无知的,可若有机会目睹下述情况,你一定大开眼界。

②美国从事灵长类研究的科学家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们在园中某处埋下葡萄,并故意让一只小猩猩独自看到,接着把它和几十个同伴放到园中。与同伴同行时,知情的小猩猩装得若无其事。三个小时后,等同伴都睡着了,它才悄悄起身,摸黑来到“藏宝处”,神不知鬼不觉地挖出葡萄,吃个精光。

③在日本,一只肚子饿得发慌的苍鹭瞪眼注视着池中游来游去的小鱼。突然,它飞到附近的森林,衔来一枝嫩枝,折成几段,丢入池中,并不时用嘴移动树枝。水中的小鱼误认为是小虫在动,浮上水面争食,苍鹭便美美饱餐一顿。

④近年来科学家在研究一个问题:动物也会动脑筋吗它们除了本能的行为外,是否也有自我思考的世界

⑤在肯尼亚,美国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家葛利芬观察到了狮群的一次捕猎:四只母狮联手出击,两只母狮高高地站在两侧土岗上向猎物宣布此路不通,第三只母狮钻进草丛追捕。受惊的猎物三面被围,条件反射地向“没有埋伏”的

草丛奔去。作为伏击手的第四只母狮早有准备,毫不费力地咬住了送上门的美食。狮子们默契布阵,这难道仅是一次偶然

⑥动物也会动脑筋,这已被越来越多的事例所证实。为了应付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他们除了靠天生的本领谋生外,还常常有非遗传性的不凡之举。

1.选文属于事理(文艺性或科学小品)说明文,说明的中心是动物有智慧,采用了总-分-总的逻辑说明顺序,选文主要采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2.选文末段的一个词语,对第②③⑤段所描述的各种动物的行为具有概括评述的作用,这个词语是不凡之举。

3.第②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举例子,通过对小猩猩行为真实而生动的描述,说明了小猩猩会动脑筋,具有智慧。

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十五篇含答案

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十五篇含答案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大全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何祚庥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

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 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有哪些?我整理了部分相关的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你收藏了吗?有所收获了吗?说明文有的是以时间为序,有的是以空间为序;有的由现象写到本质,有的由 主写到次;有的按工艺流程顺序来说明,有的按事物的性质、 功用、原理等顺序来说明。 秦岭 方光华曹振明 ①秦岭横亘于中国中东部,西起甘肃临潭县白石山,东经天水麦积山,穿越陕西,直至河南,全长约1600公里,南北 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气势磅礴。 ②巍峨的秦岭造就了关中的雄胜。关中盆地“四塞以为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关中“四塞”之东、南、西三塞均由秦岭山脉所成,东边华山、王顺山、骊山,东延为肴山,横亘于黄河与洛水之间;南边太白山、终南山等,雄峙 于关中平原的南部;西边岐山、陈仓山等,阻隔于关中西部。 另外再加上尧山、黄龙山等逶迤连绵的北部山系,一起组成了关中四面环山的地形地势。在四周绵延起伏、层峦叠嶂的山脉之间,藏有许多雄关险隘。举其要者则有四处:东为潼关或函谷关,南为武关,西为散关,北为萧关。潼关是东部进入关中的天然防线,南依秦岭,北有渭洛并黄河之要,西有华山之屏,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险厄峻极;函谷关则扼崤函之险, 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往来咽喉;武关是关中的南方门户, 建在秦岭南麓陕南商山的谷涧,悬崖深壑,号称“三秦要塞”;散关则西扼关中交通要道,南依秦岭山脉,乃蜀秦往来之咽喉,

兵家必争之地。另外北方的萧关居六盘山东麓,控扼塞北通向关中之要道。因恃秦岭,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形成了“制内御外”的绝佳态势。占据关中,就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州“咽喉”。 ③秦岭形成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秦岭北翼塑造了两条大河——泾水和渭水,秦岭北麓又发源了六条河流——灞水、浐水、沣水、滈水、潏水和涝水,泾水与灞水等六条河流最后一并汇入渭水。八百里秦川即为八水的冲积平原,土质疏松肥沃,地势舒展平坦。早在《尚书·禹贡》中,关中之地即被列为最上等的土地。加上历代所修渠道,如秦国的郑国渠,汉代的漕渠、龙首渠、六辅、白渠等水利工程,以及汉唐诸运河的开通,关中平原的灌溉条件获得扩展,为农耕生产提供了优良条件。张良称关中“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乃“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史记·留侯世家》)。 《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 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货殖列传》)。至隋唐时代,关中仍有“天府”美称。 ④秦岭的山林以及河流、湖泊不仅为关中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改善了关中环境,使得关中气候清爽,山水相间,风景如画。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关中山水也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雅兴,仅一本《全唐诗》就留下诗篇百余首。 ⑤由于秦岭与关中的战略地理优势与富庶,关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首选之地。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 朝在此建都。长安政治中心地位前后长达一千一百多年,成为我国建都时代最早、建都王朝最多、定都时间最久、都城规模最大、历史文化遗址最丰富的中华古代首要政治中心。这在我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尤其是在作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说明文,说明文体是一种客观的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明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篇1 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区生存。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至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 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沙漠地区,在世界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 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100篇)

全国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精选100篇 广东:被妖魔化的沙尘暴(李栓科)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 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 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 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 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完整版)说明文练习含答案

说明文练习答案 (一)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苏州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1.这段文字选自叶圣陶写的《苏州园林》。他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 2.请列举出这段文字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用作比较:用古代的宫殿和苏州园林的建筑进行对比,突出苏州园林建筑上不讲究对称的特点;用打比方:用美术画来比喻苏州园林,突出其要求自然之趣的特点。 3.文中“自然之趣”的“趣”指的是情趣。 4.文中的“绝大部分”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绝大多数”只表示多数而不是全部,因为我国建筑也有不对称的。 5.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它是抓住苏州园林建筑上不讲究对称_ 的特点来写的,突出自然之美。 6.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议论的句子。 7.这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总分式。 (二)①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她的名胜古迹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②也许因为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缘故,建筑师们博采各地园林之长,因地制宜,使北京的园林各具特色,和谐优美。为了显示帝王的尊严、高贵,北京的园林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艳丽,似乎只有这样才不失皇家的身份。 ③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工整、对称。左边有一条游廊,右边也必有一条游廊,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在各个大殿、各个宫院的大门外面都要摆两座石狮或麒麟,大门大多分左、中、右三扇。殿内的梁柱高大,空间宽敞而略显阴暗。这样的园林建筑似乎缺乏大自然之趣,但是却以其雄伟、庄严的气势使人折服。 ④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一段曲廊、一丛阶边小草、一组精妙的雕刻,对烘托气氛无不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一华里长,分成十几段。每段房梁上都有油漆彩绘,或山、或水、或人、或物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竟无一相同。一幅“嫦娥奔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画者也许吸取了敦煌壁画飞天图案的艺术精华。很有些“吴带当风”的味道,耐人玩味。 ⑤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有时,在万绿丛中见一道飞檐,黄绿相间,相映成趣。大多数宫殿都铺着琉璃瓦。那大红色的柱梁,十分庄重。当然,也有例外,潭柘寺的大殿都是由灰色方砖铺地,墙壁灰暗,同周围的浑然一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古朴淡雅,别具风采。 ⑥北京周围的山水既有北方的粗犷,又有南方的秀丽,这正是建筑园林的好地方。在依

10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大全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何祚庥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一过程”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本文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列出两条。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鳖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①鳖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和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镜下更加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研究机构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捕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尺寸小4%。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鲨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过分。 (1)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2)有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除了列数字以外,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为什么用“悄悄”一词? 【答案】(1)①可以改变海洋中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大小。②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有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③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2)作比较。通过斯科特礁鱼类和罗利沙洲鱼类的比较,准确地说明了鲨鱼对海洋中许多

说明文经典题型及答案(说明文阅读说明语言)

说明文经典题型及答案(说明文阅读说明语言) 说明文阅读,说明语言(真题答案) (一)植物也有语言 18.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可靠的事实,说明了植 物是有语言的,事例精确,令人信服。 19.“往往”是常常,一般的意思。用在这里准确说明了植物发声与 环境变化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0.植物语言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植物也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 的喜怒哀乐;不同植物能发出不同的“语言”。 【18题详解】 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一定要判 断有几种说明方法,接着考虑是什么说明方法,最后按照相应说明方法的 解答思路作答。文章第①段提出问题:植物有语言吗?;第②段列举两位 科学家的研究进行说明,得出植物是有语言的结论。思路:所用说明方法 其作用。据此作答即可。 【19题详解】 考查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先明确观点“不能”;再直接理解加点 词“往往”的意思(表状态,指在一定条件下时常或经常发生的情况), 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往往”在句子中所体现的作用(说明植物发生与环境 变化有关);接着再假设删除“往往”之后的表达效果,对比实际情况, 判定删除与事实不符;最后加上一句套话“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这样使答案更加完整。

【20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美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看清标题,找准文章各段的中心句,注意文段起到的“起承转合”作用的关键词,通过梳理各段大意进行筛选概括。文章第①段提出问题:植物有语言吗?;第②段列举两位科学家的研究进行说明,得出植物是有语言的结论;第③段说明植物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④段说明不同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第⑤段说明植物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喜怒哀乐的感情反应。据此提取要点,组织答案即可。 【21题详解】 (二)从幻想走向现实的全息技术 20.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全息技术。 21.不能删去。“目前”表“时间限制”,如果删去就成了“在任何时候全息摄影术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说法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2.举例子。列举了我国发行的邮折上栩栩如生的小兔子全息立体照片的事例,具体明确地说明了全息照片具有艺术性和可观赏性的特点,进而说明了全息技术越来越成熟,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23.C 【20题详解】 【21题详解】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共3篇)

篇一: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一)低温世界的奇迹 ⑴低温世界中各种物质会呈现奇特的景象。零下194℃时,空气会变成浅蓝色的液体,叫做“液态空气”。若把梨子在液态空气里浸过,它就变得像玻璃一样脆;鸡蛋、石蜡在液态空气里,则会像萤火虫似的发出荧光。在零下100℃到零下200℃时,汽油、煤油、水银、酒精都会变成硬梆梆的固体;二氧化碳则变成雪白的结晶体,平时富有弹性的橡皮变得很脆,钢铁也变成了“豆腐”??人们利用许多物质在低温下变脆这一特性,发明了一种低温粉碎技术。在现代城市中充斥着各种废物,如废汽车、废轮胎、废塑料、废钢铁等,在使用低温下液氮冷却处理后,这些物质的抗冲能力大大降低,呈现脆性龟裂,给粉碎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这种低温粉碎方法用于粉碎肉类,可做到骨、皮、肉一次性干净利索地分离。⑵低温世界还是农业生产中除虫灭害的得力助手。人们以往在田鼠的洞穴中注入化学农药灭鼠。这种方法不仅花钱多,而且会使土壤受损。改用低温农药后,将少量液氮注入鼠穴中,由于低温液氮是高压缩状态,释放之后,在穴中其体积急速扩大700至800倍,随即气化后的氮以相当快的速度从洞中向外推出,把穴中空气排净,致使田鼠窒息而死。 1.低温的作用有哪些?(3分) 3.低温打捞和常规打捞方法相比最大的优点是 4.文章第⑶段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二)超导磁浮列车 ①超导磁浮列车是利用超导磁石使车体上浮,通过周期性地变换磁极方向而获取推进动力的列车。超导磁浮列车的运行除了高速之外,还具有无噪音、无震动、省能源的特点,可望成为21世纪交通工具的主力。目前正研究开发的超导磁浮列车的时速以达到500公里的目标,更新颖的下一代超导磁浮列车将用高温超导材料,列车的时速可望高达700公里。 ②如果把超导磁浮列车的实用化算作100的话,目前的开发研究已处于80的相对阶段,预计在2010年可望实现实用化,而下一代的高温超导磁浮列车则将在2030年左右投入运行。 ③为使超导磁浮列车早日实用化,需要开发高温超导材料,探究列车在高速通过隧道时的空气力学特性,开发磁性屏蔽技术和列车控制系统等技术。 1、从文章第⑴段看,超导磁浮列车有哪些特点? 2、超导磁浮列车获得高速行驶的基本条件是: 3、第①段在介绍“超导磁浮列车”时采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而接着的两个数字意 4、要让超导磁浮列车尽早投入实用化,在技术上还需攻克哪些难关? (三)勤于用脑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 ④除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篇一:小学高年级说明文阅读训练题集(有答案) 说明文阅读训练题集 〔一〕阅读文章,完成文后练习1-5题。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开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开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开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开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开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方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开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本文从两个方面答复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分析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精选24篇)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一、说明文的三要素 1.内容的严密性: 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2.说明的条理性: 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3.语言的准确性: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语言简明,说明严密,拥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二、说明文阅读及答案(精选24篇) 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特别是作为常用文体的说明文,说明文的内容具有高度科学性,语言具有严密准确性的特点。那要怎么写好这类型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明文阅读及答案(精选2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 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 能够倏忽来个180度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劳。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的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中饮水,甚至在喂养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 身子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燕子的繁殖能力很强,每年能产卵三次,每次三至七枚。这种很强的繁殖能力,符合燕子种群延续的需要。因为燕子是一种远距离迁徙性候鸟。例如,美国的亚种仓燕,它们往往到加拿大度夏,在阿根廷越冬,在由北往南或由南往北的长距离、不间隔断飞行中,有时有一半的燕子因精疲力竭而死于途中。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取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妇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的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时间和自己的精力。世界各地几乎都有燕子,但各地的燕子种类不尽相同。据统计,全世界共有75种之多的燕子。在古老 的传说里,燕子被称为幸福鸟,人们把它们看做吉祥的象征。 1.根据本文内容,用下定义的方法概括“燕子”的特征。 答: 2.根据本文的介绍,概括燕子的生活特性。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整理归纳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整理归纳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整理1 园中虫思 薛涛 ①假如没有虫子,园子就显得太寂寞了。风滑过枝叶的声音,起初是动听的,像流行音乐,听久了就有点腻烦。虫子的藏身处我永远也找不到,它们在花草灌木间飞来爬去,不时制造点儿声响,这园子里面就隐藏了另外的生机,也让我有了许多思量。 ②蝉的合唱收场最早。只要天气晴好,它们在夏季午间的大合唱就没有停播过。这些蝉儿们,躲在枝叶里,竭尽全力地歌唱短暂的生命。演出结束以后它们就集体消失了,经过那棵紫槐,我仔细寻找它们的踪迹—它们确实已经离开了。 ③蟋蟀是独奏演员,演出大概在花草下面进行。秋天的傍晚,坐在花园旁边细致地听,灵魂随着花草的气息游离出去,世界被无限地简化,栅栏消失,花草不见了,一切景物都虚化了……曲子近乎天籁,想想,它确实与我同在一个世界吗?我揣度着曲调传来的方位,轻轻拨开草丛,用手电照来照去,就是找不到那位演员。演奏近在耳畔,照常进行,它是过于投入其中了吧,外来的干扰丝毫没有影响它的工作。此时,我却听出,这曲子里似乎又多了一份得意和狡黠。小家伙努力藏匿着行踪,在属于它的季节里绽放生命的欢乐,把每一个夜晚都演绎得有声有色。它与我一唱一聆听,各自获取一份自在与豁达。 ④蚂蚁虽然是沉默的,但它们轻快的脚步常常被我听到。 ⑤我蹲在一条长满菊花的小径旁看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一只妈蚁急匆匆地在高大的菊花丛间奔跑,我用一块石头拦住它的去路,它惊呆了…….我以为它会绕开走甚至退回去,实际上,它很快就开始攀登这块石头。因为石头表面有一段比较光滑,它花费了很长时间,都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下面给大家介绍关于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方便大家学习.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1 秦岭 方光华曹振明 ①秦岭横亘于中国中东部,西起甘肃临潭县白石山,东经天水麦积山,穿越陕西,直至河南,全长约_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气势磅礴. ②巍峨的秦岭造就了关中的雄胜.关中盆地〝四塞以为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关中〝四塞〞之东.南.西三塞均由秦岭山脉所成,东边华山.王顺山.骊山,东延为肴山,横亘于黄河与洛水之间;南边太白山.终南山等,雄峙于关中平原 的南部;西边岐山.陈仓山等,阻隔于关中西部.另外再加上尧山.黄龙山等逶迤连 绵的北部山系,一起组成了关中四面环山的地形地势.在四周绵延起伏.层峦叠嶂 的山脉之间,藏有许多雄关险隘.举其要者则有四处:东为潼关或函谷关,南为武关,西为散关,北为萧关.潼关是东部进入关中的天然防线,南依秦岭,北有渭洛并黄河之要,西有华山之屏,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险厄峻极;函谷关则扼崤函之险,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往来咽喉;武关守中的南方门户,建在秦岭南麓陕南商山的谷涧,悬崖深壑,号称〝三秦要塞〞;散关则西扼关中交通要道,南依秦岭山脉,乃 蜀秦往来之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另外北方的萧关居六盘山东麓,控扼塞北通向关 中之要道.因恃秦岭,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形成了〝制内御外〞的绝佳态势.占据 关中,就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州〝咽喉〞. ③秦岭形成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秦岭北翼塑造了两条大河——泾水和渭水,秦岭北麓又发源了六条河流——灞水.浐水.沣水.滈水.潏水和涝水,泾水与灞水等六条河流最后一并汇入渭水.八百里秦川即为八水的冲积平原,土质疏松肥沃,地势舒展平坦.早在《尚书·禹贡》中,关中之地即被列为最上等的土地.加上历代所修渠道,如秦国的郑国渠,汉代的漕渠.龙首渠.六辅.白渠等水利工程,以及汉唐诸运河的开通,关中平原的灌溉条件获得扩展,为农耕生产提供了优良条件.张良 称关中〝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乃〝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史记·留侯世家》).《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

说明文阅读训练6篇带答案

说明文阅读训练 准确预报地震,不是一件易事 目前,在地震学界内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地震不可知论,认为在人类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震是有规律可循的,探索其规律进行短临预报并非完全不可能。两种观点的对立十分尖锐,因不可知论占据主流地位,所以社会上一度形成这样的鉴别标准:说地震不可知的是科学家;说地震可以预报的可能是骗子。 不错,就人类当下的科技水平而言,要想清晰地搞清地壳的运动规律还存在一定困难,在此背景下进行地震预报研究仍是难题。在纳税人的呼吁下,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相继压缩用于地震预报的科研经费,特别是日本正式宣布退出地震预报的合作研究。他们认为,与其让遥遥无期的空洞研究浪费资金,还不如扎扎实实地做好防灾救灾的实际工作。 而我国的情况有点复杂。从形式和规模上来看,我国的地震研究监测机构无疑是全世界最健全、最庞大的。可遗憾的是,近些年我国科研人员能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却越来越少。 中国的地震专家真的如此无能吗?其实不然,笔者熟知的地震学界的几位专家学者,他们对地震研究都有突出的贡献,也都有过比较准确预报地震的经历。目前,世界上地震短临预报的最高准确记录是30%,这个记录就是由中国保持的。 即使如此,地震预报却仍然是全世界公认的棘手难题。其原因很简单,我们对地震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的整体认识尚处在模糊的探索阶段。从科学上讲,预测地震有两条途径:一是寻找地震前出现并且与地震发生有明确关系的自然现象,也就是所谓的震兆,进而利用震兆预测地震。二是认识地震从孕育到发生的基本规律,即震因,利用震因对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做出准确的识别。关注震兆与研究震因两者缺一不可。 遗憾的是,震兆与震因至今仍如两座科学山峰横亘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难以逾越。 在地震史上,中国宣称曾成功预报了海城和青龙地震,但世界地震学界对此的评价是:偶然的运气。有人说,我们曾经成功预报过海城和青龙地震,为什么不能把这两次预报的经验运用到后续的地震预报工作中呢?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地震预报难就难在地震的机理和触发条件等复杂多变,预测方法具有不可复制性。这次成功有效的预报手段,很可能在下一次地震预报中就失灵了。正如著名探险家兼地质学家位梦华所说的,地震预测迄今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还很难完全准确地预报地震。 地震预报的难度,核心问题还在于人类对地球内部构造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尚不成熟。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可能还不如对月球,甚至是对火星的了解深入。即便有一些经验和知识,也是此一时的知识和经验,不能用于彼一时,如海城的经验无法用于唐山地震,也不可能完全应用于后来的汶川等一系列地震。 此外,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之所以成为世界性难题,是因为政府和公众的需求与科学现状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当地震监测机构将可能发生地震的推断上报给政府时,负责决策的官员会严肃地发问:“你们的把握有多大?”这就让监测机构犯难了。最终只得“继续监测”。 政府的确有政府的难处,它的着眼点是尽量保证整个国家的正常秩序不被打乱。如果接到一个把握只有30%的大地震预报,无论是东西方哪一个国家的政府,

说明文阅读附答案10篇

说明文阅读附答案10篇 说明文阅读附答案一 ②首先要了解的一个词是“PM”。PM是“颗粒物质”的缩写,PM10代表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悬浮颗粒,被称为粗颗粒物;PM2.5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也被称为细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③在现代城市里的众多污染物来源中,颗粒污染物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污染来源。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而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如机动车尾气、燃煤等。有数据表明,上班高峰期汽车尾气排放能迅速提高空气中pm2.5的含量。也有专家指出下午2点至4点,属于pm2.5浓度最低的时段。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PM2.5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④现代医院证明,含有高浓度超细颗粒(PM2.5)和大颗粒(PM10)的空气会对人体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健康伤害。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通常不会进入人体的肺部,因为我们的呼吸器官可以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过滤和阻拦,它们只会对我们的眼睛,鼻子和嗓子造成潜在威胁。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可能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PM2.5除了本身对人体呼吸系统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致敏作用外,它还能侵入人体肺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为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不易被阻挡,并且携带细菌微生物、病毒和致癌物,可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⑤PM2.5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有更大影响。虽然肉眼看不见空气中的颗粒物,但是颗粒物却能降低空气的能见度,使蓝天消失,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这种天气就是灰霾天。虽然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均能降低能见度,不过相比于粗颗粒物,更为细小的'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当颗粒物的直径和可见光的波长接近的时候,颗粒对光的散射消光能力最强。可见光的波长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误解的食品添加剂 ①说到食品添加剂,估计很多人会敬而远之,一些人对食品添加剂还存有根深蒂固的误解。那么,我们对食品添加剂必须退避三舍吗? ②事实上,食品添加剂只是众多添加剂中的一种。添加剂还包括:饲料添加剂、药品添加剂、塑料添加剂、涂料添加剂、油墨添加剂、汽油添加剂等。三聚氰胺是添加剂,但它是水泥添加剂,在水泥里面作为高效减水剂;也是塑料添加剂,在塑料里面作为阻燃剂;还可以作为涂料添加剂,在涂料里面作为甲醛吸收剂。但是,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剂。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吊白块在食品中都是非法添加物。所以,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对维护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③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何一定要使用食品添加剂呢?其实,对于现代生活来说,食品添加剂不但重要而且必要。因为,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反倒会更加危险。 ④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因食用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引发疾病,是食品安全头号问题,所以如果不使用防腐剂和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的话,肉制品、烘烤食品、方便食品、水果,甚至酱油和醋等食物或调味品就很容易被致病微生物污染,从而危害人体健康。而那些号称不添加防腐剂的食品,事实上更容易在开封后受到污染和变质,且无污染和无添加往往是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而造出的噱头而已。 ⑤有些人不喜欢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往往是带有一种传统的情结。但食品添加剂并非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而是和人类文明历史一样的悠久。如油、盐、酱、醋以及点豆腐用的卤水,炸油条用的明矾和小苏打,都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早就已经成为我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⑥食品添加剂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规定使用对人体是无害的,且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鲜。正是因为有了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才有大量的方便食品供应,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⑦我国古代的哲人就告诉过我们“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如果拿食品添加剂当饭吃,那肯定也是不行的。所有的食品安全都涉及量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严格限定的原因。 ⑧那么,也许有的人会说,每种食品添加剂虽然都在标准内,但是一天吃那么多食物,加在一起摄入的量还安全吗?答案是安全的,《GB2760—2014》中规定了食品添加剂在各种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其目的是确保一天吃多种食品时,其食品添加剂的摄入量不超过每日允许摄入量(ADI)。而这个ADI值是经过国家卫生部门评估而来的,也就是在确保不产生健康风险的情况下,以体重为基础的人体每日可能摄入的食品添加剂量。所以即使一天吃很多种食品,也不会造成摄入的食品添加剂过量。 ⑨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会对特殊人群造成不利影响的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阿斯巴甜,在《GB2760—2014》中规定添加阿斯巴甜的食品应标明:“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此外,像二氧化硫、硫磺、亚硫酸盐等含硫食物在婴幼儿食品中禁止使用,在可以添加的食品中也有严格的最大使用量和残留量的规定,以避免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