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其中,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养生的圣经。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是中医养生学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包括:顺应自然、平衡饮食、适度运动、养心安神、调节情志。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五大养生原则。

一、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也是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第一条。顺应自然指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安排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遵循自然节律。人体与自然有密切的联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例如,早睡早起,饭后散步,不熬夜等,都是遵循自然节律的表现。

2. 合理安排饮食。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体质,合理安排饮食,不贪食、不暴饮暴食、不偏食,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平衡性。

3. 注意休息。适当休息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和修复,提高免疫力。因此,每天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4. 环保健康。保持房间通风,避免使用有害物质,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二、平衡饮食

平衡饮食是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第二条,它是指合理安排饮食,保持营养均衡,从而维持身体健康。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1. 合理搭配食物。中医强调食物的属性和功效,因此在饮食中要合理搭配食物,避免过度偏食或不当搭配造成身体不适。

2. 控制食量。饮食要适当控制食量,避免过度饱食或过度节食,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3. 食用新鲜食材。新鲜的食材更有营养,更容易被身体吸收。因此,要尽量选择新鲜的食材,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物。

4. 合理运用调料。中医强调药食同源,许多调料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适当运用调料,既可以增加食物的味道,又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三、适度运动

适度运动是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第三条,它是指通过适当的运动方式,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

2. 控制运动强度。运动强度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3. 定时定量运动。每天定时定量进行运动,不要一次性过多运动,避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4. 避免运动过程中受凉。运动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影响身体健康。

四、养心安神

养心安神是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第四条,它是指通过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保持身心健康。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节情绪。情绪稳定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悦。

2. 学会放松。适当的放松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和修复,提高免疫力。因此,要学会放松,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3. 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与家人、朋友、同事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改善心情。

4. 适当使用中草药。中药有很好的安神作用,可以帮助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但是,使用中草药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五、调节情志

调节情志是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第五条,它是指通过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保持身心健康。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持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和修复,提高免疫力。因此,要保持积极的情绪,避免过度消极和抑郁。

2. 避免过度焦虑。过度焦虑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3. 保持心态平和。平和的心态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和修复,提高免疫力。因此,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激动和冲动。

4. 适当使用中草药。中药有很好的调节情志作用,可以帮助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但是,使用中草药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不必

要的风险。

结语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是中医养生学的核心内容,它们彰显了中医养生学的智慧和哲学。通过遵循这五大原则,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让我们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应用这些原则,让中医养生学的智慧和哲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盘点中医的五大养生观

盘点中医的五大养生观 *导读:中医养生文化在其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 以下就是中医的五大养生观: *1、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预防观 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淮南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金元时期朱溪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徽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哲学和中国传统中医养生的精华。

*2、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 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通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的。中医养生文化中亦体现出这种原则。 中医养生学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整体看待。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事社会之中,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生存。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了的客观事实。中医养生从天人相应和七情六欲等观点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贯穿在病因考查,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中,如强调养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同时中医认为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把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五音、五志、五液、五味等联系起来,组成整个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地完成人的生命活动。这种形神合一,以神统形的整体

中医养生五大原则(精)

第三届”中和亚健康论坛”暨2009?亚健康产业展览会论文集 中医养生五大原则 布景林 中医养生文化璀灿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在养生思想指导下,前人在养生实践基础上确立了同一系列养生原则,在中医养生活动中必须掌握和遵循的一些基本法则。遵循这些原则,对于养生目的实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未病思想 中医学的养生防老方法以预防疾病、保健益寿为目的。如起居调摄方面, 《黄帝内经》强调“风雨 寒暑”等“虚邪贼风”“要避之有时”;饮食卫生方面,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强调预防食物中毒;孙思邀在其著作中记载了用动物肝脏来预防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和海带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黄帝内 经》还提倡用针炙预防疾病,养生益寿。 2.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老子日:“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在天、地、道、人中,老子将人放在最为卓越的位置,天地间,唯人独尊。 唯人独尊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在形、气、神三方面的全面健康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华养生一脉相承的核心理念。 唯人独尊天养生集团“天养健”是道家养生对“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理念的独特体现。

3.阴阳的平衡学说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关系。阴阳之间相互制约和消长的结果,达到了统一,取得了动态平衡,即“阴平阳秘”。也就是阴阳的对立是二者性质特点相反的一面,而统一则是二者之间相成的一面。 .212.阴阳还存在互根互用…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的。阴依附于阳,阳依附于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它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单独存在,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之为阴阳的互根互用。 预防/治疗疾病也围绕调整阴阳来进行,目的是恢复阴阳平衡协调,天养集团“颐美道”就是根据阴阳平衡转移来帮助人体找到新的相对平衡点,从而使其恢复健康。 4.动静结合的养生理念 中医养生也重视健身运动,因为长期坚持运动锻炼,是人体维持健康、增强体质、永葆青春的秘决。我国1800多年前的著名外科医学家华佗,就自创“五禽戏”作为健身运动。他的学生吴曾,如法锻炼,坚持不懈,活动90多岁,仍耳不聋,目不瞑,齿牙完坚。说明长期的运动使人体的肌肉、骨骼得到锻炼,使生理、心理得到调节,气血畅通,阴阳协调,就可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中医养生在强调动的同时,并不忽视静的一面,主张动静结合。 5.养生方法中的辩证观 中医养生理论突出辩证施治。辫别各种症象,分析致病原因、性质和发展趋势,结合具体情况来确定疾病性质,全面制定治疗原则,整体地施行治疗方法,叫辩证施治。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强调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制订相应的方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

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

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 《黄帝内经》认为,人之寿夭可资形色之异而分辨,建立了一整套基于脏腑经络气血的寿夭机制假说,提出寿夭与地域、劳倦、精神、感邪等因素有关,为后世养生学说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黄帝内经养生1:天人合一,顺应天地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自然之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合,万物滋生,人类为万物之中最为贵重的成员,是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存的。 因此天地自然的变化,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变化,而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与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随着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相应出现节律性的变化。 中医养生重视顺应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强调人体必须与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谐、协调、统一,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长寿。 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不单是四时气候变化必须适应与顺从它,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水质空气等,包括人体也必须很好地加以保护并顺从它、适应它。这些都是养生防病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2:“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95] 。这其实是揭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做中医养生,必须要谈到《黄帝内经》: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 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 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内经》中的话,讲的是养生之道。 【法于阴阳】中医学中所谓“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 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四季的变化而适当增减衣被等。 【和于术数】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如心理平衡、生活规律、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不过度劳累等。即采用任何一种养生方法,都要做到适中,无太过、无不及。和,适中,恰到好处 【饮食有节】中医有句话,叫做谷肉果实,食养尽之,无食过之,以赏其正。所以 不应该挑食,要顺其自然。哪一季出什么就吃什么,结合自己的体质选择你的饮食规律。 【起居有常】中医强调一个人的作息时间,应该顺应日运动的节律,作息上不颠倒 白天昼夜,很强调这个。因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不妄作劳】先看这个"妄"字是怎么写的?上面一个"亡"字,底下一个"女"字。所以,死在女人手里叫"妄"。意思就是说,一个女人不够,不停地还想要更多的女人。至于作劳,这个"劳"叫房劳。所以,劳作不仅仅是指劳动,它还有房劳的意思。 黄帝内经的五脏六腑养生 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 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 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 中医养生的理念源远流长,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黄帝内经》的养生五大原则。这些原则是中医对于健康的基本认识和对于疾病防治的基本思路。本文将详细阐述《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内涵和实践方法。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而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微缩的自然环境。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践方法: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睡觉的良好习惯。 2.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过大。 3.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做好保暖、防寒、防暑等措施。 二、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指人体内部阴阳的平衡状态。《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只有保持阴阳平衡,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践方法: 1.饮食调节: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调节饮食,保持阴阳平衡。

2.运动调节: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选择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保持阴阳平衡。 3.情绪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保持阴阳平衡。 三、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是指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黄帝内经》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保护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健康。 实践方法: 1.节约资源:遵循“物尽其用”的原则,减少浪费,节约资源。 2.保护环境: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保护环境,保障健康。 3.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四、调整心态 心态调整是指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保障身体健康。《黄帝内经》认为,心态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践方法: 1.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2.减轻压力:通过放松、运动、娱乐等方式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3.积极面对问题: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寻找解决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它帮助人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智慧,教会你简单生活,颐养生命,让人受益一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气,席百岁乃去”。1法于阴阳 《内经》提出“天人相应”学说,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相应”学说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要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会引起疾病,影响寿命。法于阴阳即效法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为阳令,春时阳生,夏时阳盛。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之阳。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炎热夏季,人们应善处阴凉以避大热,避免过食冷饮;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秋冬为阴令,秋阴收,冬阴藏。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

燥邪。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2和于术数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术数”即各种养生之道,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和于术数”就是说进行运动养生一定要坚持“和”的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及,人们需恰当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以“静”养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以“动”养形体(动以强身)。所谓动,就是指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包括吐纳、导引、按跷、散步以及各种体育活动。注:按跷,用手或脚为患者按摩;导引,原为古代的一种将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结合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保健体操近似。 3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主张“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强调多样化饮食,极力反对偏食、偏嗜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反复强调:“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饮食要“定时定量,寒温适中”。《灵枢·五味篇》对不按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其中,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养生的圣经。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是中医养生学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包括:顺应自然、平衡饮食、适度运动、养心安神、调节情志。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五大养生原则。 一、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也是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第一条。顺应自然指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安排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遵循自然节律。人体与自然有密切的联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例如,早睡早起,饭后散步,不熬夜等,都是遵循自然节律的表现。 2. 合理安排饮食。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体质,合理安排饮食,不贪食、不暴饮暴食、不偏食,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平衡性。 3. 注意休息。适当休息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和修复,提高免疫力。因此,每天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4. 环保健康。保持房间通风,避免使用有害物质,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二、平衡饮食 平衡饮食是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第二条,它是指合理安排饮食,保持营养均衡,从而维持身体健康。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1. 合理搭配食物。中医强调食物的属性和功效,因此在饮食中要合理搭配食物,避免过度偏食或不当搭配造成身体不适。 2. 控制食量。饮食要适当控制食量,避免过度饱食或过度节食,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3. 食用新鲜食材。新鲜的食材更有营养,更容易被身体吸收。因此,要尽量选择新鲜的食材,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物。 4. 合理运用调料。中医强调药食同源,许多调料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适当运用调料,既可以增加食物的味道,又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三、适度运动 适度运动是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第三条,它是指通过适当的运动方式,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 2. 控制运动强度。运动强度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3. 定时定量运动。每天定时定量进行运动,不要一次性过多运动,避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4. 避免运动过程中受凉。运动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影响身体健康。 四、养心安神

《黄帝内经》中的(五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中的(五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为中医的始祖,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公众号:北京十三陵药王谷景区在《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中,黄帝和天师歧伯有一段对话。(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1《内经》养生,既有理论,亦有实践,同时内容丰富、方法具体。请问《内经》有哪些养生法则? 《内经》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

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懂得、践行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效法于天地阴阳自然界的变化,适当运用各种养生保健方法,饮食既有节制又有节律,起居作息有常规,适度地劳作,所以能够形体与精神都很健旺,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以后才会去世。《内经》在此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五项养生法则,对养生保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请问“法于阴阳”是什么意思? 由于“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因此每天昼夜的运转、每月月亮的改变、每年季节与节气的往复、每60年甲子运气的变化等,这些阴阳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我们都必须效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四季养生法、《素问·生气通天论》的一日养生法等即是“法于阴阳”的具体体现。如四季饮茶经,春季养生宜养“生发、发生之气”、疏肝补血,饮茶宜喝花茶;夏季养生宜养“长养、生长之气”、清心补津,饮茶宜喝绿茶;秋季养生宜养“收敛之气”、润肺补气,饮茶宜喝乌龙茶;冬季养生宜养“闭藏之气”、补肾温阳,饮茶宜喝红茶、黑茶。

《黄帝内经》:阴阳的动态平衡才是健康的状态

《黄帝内经》:阴阳的动态平衡才是健康的状态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教给了我们养生的道理;防病的知识;处世的哲学;达到“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也就是人活到百岁还思维敏捷、肢体灵活的长寿之道。有些人认为《黄帝内经》一般人是看不懂的,而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王国玮告诉大家:“其实《黄帝内经》的白话文版我们是都可以看得懂的,它并不难”。 “现代的医学模式应参考《黄帝内经》以人为主体的精髓,因为五脏六腑都是有相关性的,所以把人当做一个整体来看,是将来医学的必然发展,也是应该参考的。” 王国玮院长说。 《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原则 法于阴阳:天为阳地为阴,作为阳右为阴。背属阳,腹属阴,下肢属阴,上肢属阳,白天属阳,晚上属阴,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因此,阴阳和每个人都有关系。阴阳的关系处理好了,就是一个健康的标志。什么是健康?就是阴阳的动态平衡的状态。比如晚上熬夜加班,在中医上讲就是用阴份的休息时间做了阳份的事,所以就会出现一些问题。《黄帝内经》中也说:“健康有因果”。 和于术数:即锻炼的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运动方法。 饮食有节:男人是吃出来的病,男人如果不管住嘴,就会得很多种病,如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痛风、前列腺疾病等。《黄帝内经》中的“饮食有节”要掌握三个原则,根据四气五味来吃;要以吃应季的蔬菜水果为主;要以吃当地的果蔬为主。 起居有常:生活要有规律,古人认为长寿老人都是这样的。长寿地区的老人的共性是生活有规律,不懒,心态好。定时起床、定时吃饭的“老年式生活”。 不作妄劳:就是古人到了劳作结束的时候不感到疲劳,“形劳而不倦”。但现在的年轻人则多反之,所以生病起于过用。 黄帝内经有五大养生原则总结来说即四化。生活规律化,早规律早健康;饮食科学化,不挑食不偏食;运动坚持化;心态平和化,尤

《黄帝内经》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养生的原则有两条:一是调摄精神和形体,提高防病、抗老机能;二是适应外界的环境,避免外邪侵扰。 《黄帝内经》首篇《上古天真论》中的两段话是养生的精髓。 第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内经》强调人可以活到百岁,人之所以没能活到百岁、尽享天年,而是半百而衰、英年早逝,主要有如下原因: 第一,饮食不节——“以酒为浆”,恣食过饱,损伤脾胃。 第二,酒色太过——“醉以入房”,花天酒地,伤精竭液。 第三,起居无常——“以妄为常”,日夜颠倒,损神劳形。 第四,情志不佳——“不时御神”、放逸其心,损伤心神。 第五,劳作太过——“不知持满”,逆于生乐,极力劳形。 人要想健康长寿,“度百岁乃去”,就要遵循《黄帝内经》提出的五大养生原则: 第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顺四时而知寒暑。 不违背天时气候,冬天注意保暖,夏季时常纳凉。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反之就要生病。 第二,导引吐纳:“和于术数”——运动锻炼。

导引是我国古代的呼吸运动(导)与肢体运动(引)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现今的保健操、跑步、爬山、游泳等运动锻炼也能起到保健的目的。“和于术数”关键在于“和”字,采用任何一种健身方法,都要做到适中。 第三,饮食养生:“食饮有节”——不过饱过饥。 饮食要注意定时定量,不要过寒过热、食嗜辛咸。如果不加以节制,暴饮暴食,超过脾胃的受纳运化的能力,就会损伤脾胃。 第四,起居养生:“起居有常”——睡眠有规律。 早晨睡懒觉不起床,晚上熬夜不睡觉,都是对身体有害的生活方式。睡眠是天然的补药,睡好子午觉。睡眠可以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和体力,从而达到防病强身,益寿延年的目的。 第五,劳逸结合:“不妄作劳”——工作不过度。 体力劳动过度伤身(骨),脑力劳动或思虑过度伤神。劳逸结合,动静兼施,不可偏废。过度劳倦,便会引起疾病,“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过于安逸,同样对健康不利,身体不活动,会导致经络气血瘀滞不畅,久而久之生命力就会随之减弱。 第二段话:“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病从何来?一是环境致病。“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加上“疫”(传染病)是导致人体疾病的外部原因。二是情志致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人怎样才能不得病呢?《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一是对“虚邪贼风”等四时不正之气要避之有时,即避免外邪侵扰。二是恬淡虚无,人要淡去名利、声色等欲望。欲望少了,烦恼自然就少了,烦恼少了心里就会平静,心平则气和,真气自然就会与你形影不离,百病不生。 上述两段话是《黄帝内经》养生的精髓,告诉我们如何养生,怎样才能不得病,怎样才能长命百岁、尽享天年。它与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健康生活“四大基石”异曲同工,并且更加详实,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日常养生知识总结

黄帝内经日常养生知识总结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养生知识,对于我们日常的健康养生非常有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黄帝内经中的日常养生知识。 黄帝内经强调养生的核心是调整饮食。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饮食是养生的首要条件。黄帝内经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味为调”。这意味着我们的饮食应该多样化,包含各种谷物、水果、畜禽肉类和蔬菜,同时要注意五味的平衡搭配,以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 黄帝内经强调调整作息时间。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理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例如,黄帝内经指出“早卧早起,使志安宁,居虚静”。这就要求我们早睡早起,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创造一个宁静的居住环境。 黄帝内经强调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黄帝内经认为,情绪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不良的情绪容易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调节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黄帝内经提出“怒则伤肝,喜则伤心,忧则伤肺,思则伤脾,恐则伤肾”。这就告诉我们要避免过度的愤怒、喜悦、忧虑、思虑和恐惧,保持内心的平静。

黄帝内经还强调适当的运动锻炼。黄帝内经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黄帝内经提出“筋骨劳则伤,肌肉劳则伤,气喘则伤,汗出则伤”。这就告诉我们要避免过度的劳累和出汗过多,同时也要注意运动的方式和强度,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黄帝内经强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黄帝内经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改善身体状况,增强免疫力。黄帝内经提出“勿使太饱,勿使太饥,勿使太寒,勿使太热”。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饮食的适度,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受寒和过度受热。 黄帝内经中的日常养生知识非常宝贵,它教会了我们如何调整饮食、作息时间、情绪状态、运动锻炼和生活习惯,以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将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享受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

《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 《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 《黄帝内经》为现存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重视养生益寿,被尊为“医家之宗”,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预防的重要性,即在发病之前把自己的身体调理好,预防疾病的发生,跟现代预防医学思维方式是一样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1 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 ”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意志观 “意志者,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点,调养精神意志。“春三月,此谓发陈,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志安宁”;“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从而保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精气观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涩已除,故神去之,而疾不愈也。”精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生长衰老过程,又是机体抗病的源泉。因此,养生必慎房室,积精全神。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食疗观 民以食为天。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时谆谆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2 一、法于阴阳: 主要是指遵循四季自然规律变化,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人在四季中,根据不同的季节,采取不同的方式生活,以遵循四季不同的'自然规律,可以延年益寿,同时也是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二、和于术数: 指实施中医适宜技术养生,是适当运用针刺、艾灸、药物(包括内服药物、外敷药物)、按摩、拔罐、足浴、导引等中医适宜技术,达到增进健康、少生疾病、延年益寿的各种养生方法。 三、食饮有节: 就是有规律和有节制,既不可过饥又不可过饱,现代人由吃喝没有节制所引起的病特别多,比如说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等。 四、起居有常: 常,度也,规律、法度的意思。包括作息有常和居所有常。前者指作息时间应有规律,忌熬夜等。如《生气通天论》的一日养生法以及由其衍生的十二时辰养生、子午觉养生等。后者指家居环境与工作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此一说:“五谷为养,五果 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给我们 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面的饮食指南:既要吃得杂而全面,又要吃得 有主次之分。 在中国营养学会推出的膳食配比中,第一强调的也是要多吃五谷杂粮。然而,《黄帝内经》里的饮食之道远不止此,它还蕴含着更多的饮食要义、饮食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学习。 饮食要合理均衡 《黄帝内经》倡导“谷肉果蔬,食养尽之”,就是指人们的膳食要均衡,不可偏颇。 谷肉果菜都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而且有各自不同的性味功能,最 好是均衡搭配食用,以保证营养全面,培补人体的精气。可是现在有的孩 子吃的都是精心加工出来的精细食品;有的人怕患高血压、心脏病不敢吃荤;也有不少人为了保持好的体形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结果得不偿失,出现了各种病症。 吃“精品”的孩子脾胃越来越弱,“不敢吃荤”的人气血渐渐不足,“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的人面色一天天向“菜色”靠近。 吃得杂一点,谷肉果蔬都接受。即使吃粮食,也要细粮、粗粮相结合,谷物豆类相宜。古人说得好:“烹龙炮凤何足贵,劝君杂食颐天年。”与 西方国家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而很少谷物的膳食结构相比,它大大减少了高 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及结肠癌等众多疾病患 发的概率,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饮食要节制适时 《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把“饮食有节”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谨和五味”、“饮食有节”的饮食方式,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不良生活习惯。 过节或聚会时,人们常常会失去节制,暴饮暴食,结果吃出了肥胖病,吃出了高血压,吃出了肝硬化。要健康,无论何时都应该做到“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已饥方食”,吃起来味香爽口,虽吃的是粗茶淡饭,却胜 于美味佳肴;“未饱先止”,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要吃得过饱过撑,“每餐 七八分饱,健康长寿活到老”,“七分饱”最养生。 但“饮食有节”不仅仅是不暴饮暴食,还有按照节令、按照大自然的 节律来安排饮食的意思。如春季阴消阳长,就要适当多吃一些温补阳气的 食物;夏季天气炎热,流汗较多,就应该多吃一些清凉养心的食物;秋季 干燥伤肺,去燥止咳、滋阴润肺的食物就成了上选;冬季天寒地冻,万物 潜藏,高热量的温阳食物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大自然的节律也不是死的,有的年份,该冷的时候不冷,该热的时候不热,这时候,饮食又该有所变 化了。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变化也是“饮食有节”的体现。 饮食要寒温适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食物 本身有寒、凉、平、温、热之性,寒性食物具有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清 热通便、清热燥湿的作用;热性食物具有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益气补中、补肾壮阳的作用。食用时需注意保持寒热平衡,不要偏寒或偏热。只有平 衡组合,寒温适中,真气才能内守,邪气才无法进入人体内致病。

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原则

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原则 《黄帝内经》是当时医学家经验积累的总结,不是一个作者所著,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以及养生保健。这本书成书于西汉,距今有两千年的历史,是现存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医学典籍。全书一共18卷,160篇。黄帝是取重的意思,内跟外相对而言,经就是常也,法也。 奠定中医思维方式 中医是一种文化,中医理论很多来源于其他学科,而不是单纯的医学范畴。比如说著名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自于哲学范畴。 中医最著名的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是个整体,世界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要相适应,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而天人相应又是中医的一种养生原则。这就是人要跟自然界相适应,而不能违背这个自然规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就会产生疾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认为这些都有相适应的关系。养生就是实践生活常识。中医是个整体学的概念。而在治疗疾病当中也是这样,我们中医在整体调节的情况下,可能使你看的主要的病得到缓解,其他病也能随之得到缓解。 辨证论治,中医认为任何疾病都有它的特殊性,具体的要辨证施治。中医认为任何事物好与坏同时存在,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中医治疗疾病时,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了解病人真实的内在情况。讲究个体差异,考虑每人体质不同,发病时间不同,还有基础原因不同。 中医非常科学就在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还有三因理论,因人、因地、因时用药。 “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医治未病,中医认为“上医”是最好的医生。中医更强调预防为主,跟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思维方式是一样的。中医讲究治未病,就是在未发病之前把自己的身体调理好,预防疾病的发生。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讲对应关系,五行: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可以概括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又分别对应春、夏、长夏、秋、冬。中医常说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一年四季养脾胃。 中医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连带的关系。中医认为木克土,肝病的病人很容易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厌食、恶心、厌油、腹痛、腹泻,或者早期有发烧的。现在医学认为,肝是消化系统最主要的脏器。中医认为肝病容易克脾土。所以说,从这点来看,肝病的病人会出现脾的功能异常。因为中医讲脾是管消化的,消化系统所有症状的出现跟脾虚、脾不运化都有关系,直接导致脾的功能下降的原因是因为肝克脾。隔一个是相克的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就是中医讲的五行。 理论体系——提出致病因素 中医认为导致疾病的原因分两大类,现在医学更多的是找病源,比如说我们到底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我们得的是肝炎、肾炎,还是肺炎。 中医认为导致疾病的原因分两大类:第一类叫外感六淫邪气。“六淫邪气”分属于四季,春天防风邪,夏天防暑湿,秋天防燥火,冬天防寒邪。 第二类,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是中医认为人对自然界的正常反应。五志:喜、怒、思、悲、恐。喜伤心,古代范进中举就是喜伤心。怒伤肝,大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惊伤肾。 养生学说 中医认为养生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什么方式呢?就是以下五点: 1.法于阴阳 什么叫阴阳?白天属阳,晚上属阴,动属阳,静属阴,工作属阳,休息属阴。法于阴阳,晚上是属于阴应该主静,应该睡眠。 上医治未病,要及早预防,不要违背阴阳规律。白天属阳,晚上

养生五大基本原则

养生五大基本原则 养生原则之一:协调脏腑 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 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 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 养生原则之二:畅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 从而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畅通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有二: 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调节阴经气血;督脉亦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而上行,循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脉,可调节阳经气血。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使阴经、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奇经八脉考》中指出:“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 真气之所由起”。 因而,任督二脉相通,可促进真气的运行,协调阴阳经脉,增强新

陈代谢的活力。由于任督二脉循行于胸腹、背,二脉相通,则气血运行如环周流,故在气功导引中称为“周天”,因其仅限于任督二脉,并非全身经脉,故称为“小周天”。在小周天开通的基础上, 周身诸经脉皆开通,则称为“大周天”。所以谓之开通,是因为在气功、导引诸法中,要通过意守、调息,以促使气血周流,打通经脉。一旦大、小周天能够通畅营运,则阴阳协调、气血平和、脏腑得养,精充、气足、神旺,故身体健壮而不病。 养生原则之三:清静养神 清静养神是以养神为目的,以清静为大法。只有清静,神气方可内守。清静养神原则的运用归纳起来,大要不外有三。 一是以清静为本,无忧无虑,静神而不用,即所谓“恬淡虚无” 之态,其气即可绵绵而生; 二是少思少虑,用神而有度,不过分劳耗心神,使神不过用,即《类修要诀》所说的“少思虑以养其神”; 三是常乐观,和喜怒,无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动,专一而不杂、可安神定气,即《内经》所言的“以恬愉为务”。 这些养生原则,在传统养生法中均有所体现。比如调摄精神诸法中的少私寡欲,情志调节;休逸养生中的养性恬情;气功、导引中的意守、调息、入静;四时养生中的顺四时而养五脏;起居养生中的慎起居、调睡眠等等,均有清静养神的内容。 养生原则之四:调息养气 养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通畅,则机体健康。 保养正气,首先是顺四时、慎起居,如果人体能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四时养生、起居保健诸法,均以保养元气为主。 保养正气,多以培补后天,固护先天为基点,饮食营养以培补后天

最新《黄帝内经》养生篇---夏季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篇---夏季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篇---夏季养生 一、《黄帝内经》养生法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jie)疟(隔日发作的疟疾),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此谓蕃秀蕃:是万物茂盛的样子;秀:是指谷物抽穗。就是说在夏天的时候是万物生长茂盛的时候。 天地气交到了夏至,阴阳的气都交汇在一起了。 万物华实华就是花的意思。万物华实就是万物开花结果的意思。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晚上可以适当晚点睡(但不要超过23点睡着),早晨早点起(5点左右),到了夏天的时候是这样的一个生活状态。夏天该出汗的时候,你就得出汗,夏天如果你不出汗,就会憋着,憋着憋着就会憋出病来。所以这叫做无厌于日。 不要讨厌太阳,阳光。而且如果你阳气足的话,实际上你不会很怕热,像小孩子,他永远可以在阳光下奔跑玩耍。只有当你气血虚的时候你看见特别热的东西才害怕。 使志无怒让你的志向,神明,或者是不要太过分的压抑自己,

情志上不要压抑自己,这是对我们情志上的要求,才能使华英成秀。华英就是花朵,美丽的花朵才能抽穗,才能结果。使气得泄才能让自己人体的那个气,得以疏泄。 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在夏天,越是天热,遇事越要心平气和,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学会“冷处理”。这就是要应夏天之气。也是夏天养生之道。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是说如果你违背了夏天这个自然之道,那么就会伤心,到了秋天你就会出现痎疟(隔日发作的疟疾)。像咳嗽之类的这些病,或者是痢疾这些毛病。 你没在夏天使你的心火变得充足,没有让它充分发挥火的功能,然后到了秋天就会得病,这叫做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就是说你这一轮没有养好,你奉献给下一轮的秋天的收的东西就少,到了冬至的时候就会的重病,所以最后一句叫冬至重病。 为大家讲解完了黄帝内经夏季养生,下面我们再来讲讲顺时养生的重要性,从中医的角度讲,我们到底该如何养生,下面让我们看看: 二、养生原则 1、顺其自然养生是靠我们每一个人按规律一点点去做的,因天之序,天人合一四季气机:春:生发之机;夏:生长之机;秋:收敛之机;冬:收藏之机。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 《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由此可见,

《黄帝内经》养生篇---夏季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篇---夏季养生 一、《黄帝内经》养生法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假设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jie)疟(隔日发作的疟疾),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此谓蕃秀蕃:是万物茂盛的样子;秀:是指谷物抽穗。就是说在夏天的时候是万物生长茂盛的时候。 天地气交到了夏至,阴阳的气都交汇在一起了。 万物华实华就是花的意思。万物华实就是万物开花结果的意思。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晚上可以适当晚点睡〔但不要超过23点睡着〕,早晨早点起〔5点左右〕,到了夏天的时候是这样的一个生活状态。夏天该出汗的时候,你就得出汗,夏天如果你不出汗,就会憋着,憋着憋着就会憋出病来。所以这叫做无厌于日。 不要讨厌太阳,阳光。而且如果你阳气足的话,实际上你不会很怕热,像小孩子,他永远可以在阳光下奔跑玩耍。只有当你气血虚的时候你看见特别热的东西才害怕。 使志无怒让你的志向,神明,或者是不要太过分的压抑自己,

情志上不要压抑自己,这是对我们情志上的要求,才能使华英成秀。华英就是花朵,美丽的花朵才能抽穗,才能结果。使气得泄才能让自己人体的那个气,得以疏泄。 假设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在夏天,越是天热,遇事越要心平气和,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学会“冷处理”。这就是要应夏天之气。也是夏天养生之道。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是说如果你违背了夏天这个自然之道,那么就会伤心,到了秋天你就会出现痎疟〔隔日发作的疟疾〕。像咳嗽之类的这些病,或者是痢疾这些毛病。 你没在夏天使你的心火变得充足,没有让它充分发挥火的功能,然后到了秋天就会得病,这叫做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就是说你这一轮没有养好,你奉献给下一轮的秋天的收的东西就少,到了冬至的时候就会的重病,所以最后一句叫冬至重病。 为大家讲解完了黄帝内经夏季养生,下面我们再来讲讲顺时养生的重要性,从中医的角度讲,我们到底该如何养生,下面让我们看看: 二、养生原则 1、顺其自然养生是靠我们每一个人按规律一点点去做的,因天之序,天人合一四季气机:春:生发之机;夏:生长之机;秋:收敛之机;冬:收藏之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