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2 专题: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3.2 专题: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耕地后备资源技术规定详解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 1.总则 为规范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依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及相关标准,制定本规定。 1.1调查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全国31省(区、市)(港、澳、台除外)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2工作内容 本次调查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全国范围当前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进行调查评价,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分布等情况,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分析开发利用潜力。 1.3基本要求 1.3.1以2012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为基础开展调查评价工作,精度应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一致。 1.3.2以县为单位开展调查评价工作,在县级数据库和数据汇总基础上,进行地市级、省级建库和数据汇总。省级检查通过后,将成果上

报国土资源部。 1.3.3各评价单元的最终理论面积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标准》计算。 1.3.4按照统一表格与要求,实事求是进行填报。 1.4建立严格的成果检查验收制度。 1.5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规定相抵触,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1.6本规定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2.准备工作 2.1资料收集 2.1.1图件资料 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土壤图、水资源分布图、热量分布图、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开发整治规划图、农用地分等定级图,以及林业普查、农业普查、自然保护区规划、环保规划等相关图件。 2.1.2数据资料 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2012年度土地

土壤调查报告

珠晖区土壤资源调查 调 查 报 告 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安全工程 组长:马晔 组员:李梓榆马小林宋旭仇乐王月日期:2016年5月3---5月17日

前言 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更好的学习理论,我们进行了为期9天的土地资源调查实习.这段时间中我们组6个同学在衡阳市珠晖区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土壤样点,并在对此进行探究。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是多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包括机械支撑作用,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供应与协调。土壤容重、孔隙度、质地等物理性状是影响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和肥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对林木根系、土壤稳定性和抗蚀能力有重要影响。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它们的含量水平及其植物有效性受气候、地形、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等因素影响。土壤中(尤其是表层土壤)的养分在地表径流和渗流的作用下,会部分地进入附近水体,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有助于了解土壤的现实肥力水平和生产潜力,进一步认识植被与土壤的相互作用规律,为调查区的林分改造和植被恢复提供背景资料,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壤质量对附近水体的潜在影响。 学习野外认识岩石特征、地貌类型、观察和描述土壤的方法及五大成土因素和人为因素与土壤形成关系,熟悉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外业调绘、土壤图件和调查报告的编写。 据了解,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包括汞(Hg)、镉Cd、铅Pb、铬Cr和类金属砷As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Zn、铜Cu、镍Ni等元素。主要来自农药、废水、污泥和大气沉降等,如汞主要来自含汞废水,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废气沉降,砷则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过量重金属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镉、汞等元素在作物籽实中富集系数较高,即使超过食品卫生标准,也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此外汞、砷能减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影响氮素供应。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不易随水淋滤,不为微生物降解,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潜在危害极大,应特别注意防止重金属对土壤污染。一些矿山在开采中尚未建立石排场和尾矿库,废石和尾矿随意堆放,致使尾矿中富含难解的重金属进入土壤,加之矿石加工后余下的金属废渣随雨水进入地下水系统,造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 主体 土壤是在岩石风化的基础上受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地形、母质、植被、时间以及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只有认清这些土壤形成因素对土壤发育和土壤性质作用,才能够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控制土壤形成因素并发挥有力的因素的作用,是土壤的的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了解岩石特性、土壤发生发展规律及土壤性质与外界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摸清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我们人士土壤本质,促进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和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通过地质学、土壤学和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综合教学实习,能很好的把理论与实践问题结合,并对自然景观、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同时锻炼学生们的独立工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农村土地资源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经营管理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4年9月2日到2015年1月28日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目的:主要从农村土地现状及经营规模、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研究当前影响农村农业经济的因素及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现状,包括主要做法和措施等,提出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的意见和建议。 众所周知,土地是人类进行各种生产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产和资源,农村土地尤其耕地是粮食的母亲,它浓缩了千千万万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保障权。依据《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是一种集体所有制形式。按用途可划分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农村土地管理就是依照《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行使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行为的管理,对土地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职能。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根据调查,我认为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空心村”现象严重,农村新建住房缺乏规划,管理很不规范。 二、矿洞开采破坏土地、污染环境。 三、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没有建立土地市场机制,土地缺乏流动性,土地的资产价值不能显化,土地利用效率很低。 四、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不够完善,由此诱发了大量土地违法行为,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如何才能有效的加强农村土

地管理呢? 1.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的监督 农村土地权流转工作是对现有农村生产关系适应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局部调整,是对农村家庭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是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延续和发展。这些必然要求县、乡(镇)相关的政府部门把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纳入工作范围内,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土地流转管理,规范我县农村土地管理工作。首先是确立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流转的形式,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规定对违规失范行为的处理办法;第二是规范流转合同,参照农业部第47号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的指导、签订;第三是农经部门要恢复、覆行农业承包合同的签证、仲裁职能。 2.积极探索,不断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 一是以“三个有利于”原则,探索土地流转形式的多元化。即只要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农户的增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管怎么样的土地流转形式,都可以运用并推广。二是面向市场,努力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坚持以土地流转为载体,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将流转的土地区域办成结构调整的“示范园”,办成应用推广新科技的“试验区”,办成财政增长的新型社区。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附件6: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调查评价报告是县(市、区)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总结,也是对调查评价成果的情况汇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目录 前言 一、概述 (一)数据库建设背景 (二)XX县基本情况 (三)数据库建设主要任务 (四)目的 (五)主要作业依据 二、技术准备 (一)硬件与软件环境 (二)数据库建设总体要求 (三)数据库建设人员技术培训 三、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一)资料收集 (二)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指标、宜耕性评价

(三)新增耕地 (四)建立数据库 (五)制作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 (六)编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四、项目成果及质量情况 (一)外业成果 (二)评价成果 五、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基本内容 (一)XX县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成果 (二)成果质量检查过程 六、成果应用与效益 (一)成果应用 (二)主要效益 七、经验及体会 八、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建议 前言 概述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背景、目的、工作依据、任务来源、起止时间,工作阶段安排和完成情况,阐述本次调查评价的主要特点,获得成果及其应用价值,以及撰写本报告的目的和其他必要说明。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已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农用地分等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省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从11月始至12月底止,历时2 个月,11月中旬完成外业资料调查,12月初完成内业指标量化与评价,12月中旬完成建库、成果整理与检查、试点经验总结等工作,12月底完成成果审查与上报。经过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到目前,后备资源工作已初见成效。查清了耕地后备资源面积xx公顷,其中可开垦土地面积为xx 公顷,可复垦土地面积为xx 公顷;核实了2253.47公顷新增耕地面积。完成了耕地后备资源、新增耕地的属性录入和标注工作,形成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国家制定技术规定提供了参考。

土地资源学复习参考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参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土地科学?土地科学的内容有哪些? 2、建国以来,我国土地科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什么是土地?土地具有哪些属性? 4、根据土地的特性,谈谈您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的认识? 5、简述土地与土壤、国土的差别? 6、土地资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儿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土地资源成要素分析 1、影响土地资源质量的气候学因素主要有哪儿个方面? 2、地表形态与岩性和矿物组成如何影响土地资源质量? 3、我国降水量有哪些时空分布特征?对土地资源利用有什么影响? 4、试述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 5、土壤条件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取决于哪几个方面? 6、请以×××地区为例试说明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综合作用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向的影响。 7、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 8、土地资源价值构成? 9、地租的分类及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 10、什么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11、土地产权的种类及其配置效率? 第三章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1、研究土地类型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是什么? 2、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与土地类型的概念有何异同及关系? 3、划分土地资源类型的作用和方法是什么? 4、我国新旧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5、试举例说明土地资源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 1、一般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是什么?它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有哪些异同点? 2、土地资源调查包括哪些内容? 3、请以×××县为例,试说明如何开展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 4、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包括哪些内容?其一般程序包括哪些? 5、试举例说明3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 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及内涵是什么? 2、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3、评价单元有哪些选择?它们的特点和适用场合是什么? 4、试比较美国土地潜力评价和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 5、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它的拟定对整个土地资源评价是什么意义? 6、如何开展县级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 7、土宜评价与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王洋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 专业班级: 2012级土地资源管理五班 学号: 033120512 姓名:王洋 指导教师:霍习良王殿武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2015年8月1日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观察不同地貌类型的成土条件,土壤类型和土壤的利用状况。 2.认识不同条件下的土壤形成的条件、土壤剖面特点。 3.学会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的方法。 4.通过实习掌握土壤调查的方法以及野外工作步骤。 5.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土壤形成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改良利用的具体措施。 二.实习准备 1.工作底图、调查工具、交通、经费的筹备 2.实习动员会:安排各项工作 3.资料及业务准备 三.实习地区概况 1 白洋淀:白洋淀是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旧称白羊淀,又称西淀。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这里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有50多种,并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现有大小淀泊143 个,其中以白洋淀、烧车淀、羊角淀、池鱼淀、后塘淀等较大,总称白洋淀。面积336平方千米。白洋淀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干燥度1.40),大陆性气候特点显著(大陆度64.3)。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 2.易县 2.1气候条件: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平原区年均温11.4~1 3.5℃,≥10℃的积温4065℃,无霜期186天,年降水量564mm;山区平均气温9.4~9.7℃,≥10℃的积温3880.7℃,无霜期160天,年降水量668mm。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附件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为确保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有关要求,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落实到地块,上图入库。建设国家、省、市、县各级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为下一步耕地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工作任务 在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和二次调查工作基础上,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通过充分研究,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和数据库建设标准,建立调查评价技术体系,指导和规范各省(区、市)开展调查评价和数据库建设工作。主要任务包括:耕地后备

资源调查评价、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 (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以二次调查和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以图斑为单元,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以县为统计单位进行数据汇总,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掌握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体状况;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基础上,开展可复垦为耕地的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潜力规模调查。 (二)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以二次调查中各省报送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作为参考,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形成“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实现“不稳定耕地”的上图入库。对“不稳定耕地”后续利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三)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对比二次调查与1998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确定耕地增加的省份。对二次调查增加的耕地,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等,形

土地资源调查练习题

简答 1、计算耕地图斑净面积时需扣除田坎。 答:指处于图斑内或图斑边界上的单线线状田坎。具体指南方》1.0米,北方》2.0,米且小于20米的田坎。 2、田坎系数测算 答:田坎系数测算指田坎占扣除其他线状地物后耕地图斑面积的比例。 程序方法:1、分区,按地貌类型将调查区域分为丘陵,山区和高山区。 分组,在每一区内按照不同的坡度级(2-6,6-15,15-25,25以上)和耕地类型(梯田和坡耕地)进行分组。 确定样方。在每一组内布置30个以上均匀分布的样方。 田坎测量。长度在调查地图上量取,田坎宽度实地测量。 田坎系数计算。包括每一样方的田坎系数和每一组的平均田坎系数。 田坎面积扣除,根据每组每组平均田坎系数逐一扣除图斑内田坎面积。 检查验收。 3、具体工作中,如何得到田坎面积? 答:全站仪野外测站点,cad展点、绘图保存为dxf文件,用mapgis转换dxf文件为wl线文件,进行线编辑然后拓扑检查,线工作区提取弧,拓扑重建构面,空间分析对田坎进行缓冲分析,工程裁剪,将区属性参数导出,得到各id参数。 4、如何理解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的关系? 答:联系:1、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范围相衔接。 均以县级行政单位统一调查。 区别:1、依据规程不同。前者依据的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后者依据的主要是《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2、范围不同。前者包括全国大陆和海盗,后者范围为城市和建制镇。 3、调查单元不同,前者是图斑,后者是宗地。 4、内容都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但各有侧重,前者侧重地类调查,后者侧 重权属调查同时还包括地籍测量。 5、方法方面。确权方法相同,但依据的证明材料不同,面积量算方法相同,但 图斑面积需要平差而宗地面积不需要平差。 6、主要成果不同。前者为土地利用现状图,后者为地籍图和宗地图。 5、什么是土地调查 答:土地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的调查,监测,统计,分析的活动。 如何进行面积的量算 答:程序,控制面积量算,碎部面积量算,面积汇总统计。 控制面积量算 在图幅结合表中查询图幅理论面积 采用解析法等精度较高的量算方法,得到控制单位面积。 以图幅理论面积为基本控制,逐级平差后得到各级控制面积。 碎部面积量算 将所有区域里的图斑进行编号。 采用解释法图解法等面积量算方法量算图斑面积,其中解析法指由实地测量的角度,长度,坐标精确精算面积,包括几何解析法和坐标解析法。图解法指由图上测出的几何要素计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项目 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XXX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六年二月

目录 1.区域概况 (1) 1.1区域地理位臵 (1) 1.2行政区划 (1) 1.3自然、社会条件 (1) 1.3.1自然条件 (1) 1.3.2社会条件 (2) 1.4土地生态环境 (2) 1.5土地利用结构和开发利用概况 (3) 2.工作综述 (4) 2.1工作任务来源、背景、意义及工作目标 (4) 2.2工作依据 (5) 2.2.1 法律法规 (5) 2.2.2 相关政策 (5) 2.2.3 技术规范 (6) 2.2.4 相关成果 (6) 2.3工作过程 (6) 2.3.1 工作准备阶段 (6) 2.3.2 调查评价阶段 (7) 2.3.3 外业补充调查阶段 (8) 2.3.4省补充调查(15-25度) (8) 2.3.5 数据入库阶段 (8) 2.3.6 成果汇总与分析阶段 (10) 2.4取得成果 (10) 2.4.1调查评价特点 (10) 2.4.2调查评价成果 (11) 2.4.3成果应用价值 (11) 3、技术方法 (14) 3.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14) 3.1.1技术路线 (14) 3.1.2调查评价方法和程序 (14) 3.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22) 3.2.1资料收集和整理 (22) 3.2.2调查核实 (22) 3.2.3上图标注 (23) 3.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23) 3.3.1资料收集和整理 (23) 3.3.2调查核实 (24) 3.3.3上图标注 (24) 3.4成果质量检查 (24) 3.4.1成果检查内容与方法 (24)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5.1 土地资源 5.1.1 规划土地资源需求量 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规划总用地为67.171公顷,其中工业用地面积为40.2798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60%。规划实施后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将发生明显的改变,具体变化情况见表5.1-1。 从规划后的土地使用情况来看,规划实施后,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用地范围内工业建设用地面积将新增加33.2782hm2。评价区范围内的农用地的面积将大幅度减少,其中农用地(包括基本农田)将完全消失。目前规划范围内的炉铺村上铺、下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规划实施后,加工区范围内的农用地将不再存在,将给这些居民的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带来土地资源损失,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变得突出,多余

的劳动力将不得不依托加工集中区的建设,转职成为进厂务工人员,以寻求新的经济收入来源。 5.1.2 区域土地资源供给量 本规划区在浦城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位置见图5.1-1和图5.1-2。根据《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30)》,浦城县2006~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计划见表5.1-2。 5.1.3 土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分析 (1)规划实施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压力分析 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规划总用地为67.171公顷,其中工业用地面积为40.2798hm2,现状工业用地面积为7.0016hm2,规划期内需新增工业建设用地面积33.2782hm2。规划实施后,还导致农用地减少54.4097hm2、林木地减少0.471hm2。 根据浦城县2006~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计划,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规划实施所需的土地资源量中,农用地调整量在浦城县土地利用调整量范围内。但是,本次评价是

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XX县国土资源局 二○○八年四月

目录 前言 (6) 一、概况 (7) (一)XX县状况 (7) 1.地理位置及地貌 (7) 2.气候与资源状况 (8) 3.土壤状况 (8) 4.水文条件 (9) 5.植被状况 (9) (二)社会状况 (10) 1.区位状况 (10) 2.区域农业状况 (10) (三)土地利用状况 (10) 1.土地利用率较高 (11) 2.农用地占地面积较大,建设用地较少,但耕地较少 (11) (四)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实施概况 (11) 1、耕地后备资源量变化 (11) 2、已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的现状及利用分析评价 (13) 二、工作概述 (13) (一)工作目的、原则与依据 (14) 1、工作目的 (14) 2、工作原则 (14) 3、工作依据 (15) (二)指导思想 (16) (三)工作内容与范围 (16) 1、工作内容 (16)

2、工作范围 (17) (四)工作组织与措施 (17) 1、组织机构设立 (17) 2、组织工作措施 (18) 三、技术路线与方法 (19) (一)总体技术路线 (19) (二)耕地后备资源分类 (20) 四、前期准备工作 (22) (一)工作方案与计划 (22) (二)调查底图 (23) (三)调查表格 (23) (四)作业工具的准备 (23) 五、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23) (一)资料整理 (23) 1、图件类 (24) 2、文字类 (24) 3、表格类 (24) (二)室内判读 (25) 1、待开发土地 (25) 2、待复垦、整理土地 (25) (三)外业调绘与调查 (25) 1、外业调绘 (25) (四)境界与权属界调绘 (26) (五)地类调绘 (26) (六)补测地物 (26)

土地资源总结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短变化。 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 (一)土地的自然属性:1.生产性2.整体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5.时间变化性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 (二)土地的经济社会属性:1.社会性2.资产性3.权籍性 4.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 ①综合性和多科学性②关联性与复杂性③现实性和预测性④区域性和全局性 5.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支撑功能,资源功能,资产功能,环境净化功能,土地景观功能,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土地调控功能 第二章 1.大气中可能造成土地资源性质和利用影响的因素较多,最重要的表现为(光/光照资源)、(温/热量资源)、(水/降水资源)、(风/风力资源)等几个方面。 2.土地资源的地质地貌组成要素包括(岩石性质)、(地址构造)、(地貌形态)等。 3.水温循环的内因是水在自然条件下能进行液态、气态和固态三项转换的物理性质,而推动如此巨大水温循环系统的能量是太阳的辐射能和水在地球引力场所具有的势能。 4.生物的环境学意义? ⑴生物对环境的修复作用:利用生物对损坏的环境进行修复的作用成为生物修复作用。生物修复是通过具有降解功能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使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得以去除的过程。 ⑵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植被对气候、水分、矿藏与盐化等的指示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地资源的气候变迁或气候带,帮助我们寻找矿藏、浅层地下水、适于开垦的湿润地段,判断空气中存在何种污染物,了解土壤特性及盐化程度,对农业生产、营林工作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5.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5.土壤(圈)的功能 土壤的生产力功能/土壤的自净功能/土壤的生态功能/土壤的支撑功能/土壤的原材料功能/土壤的景观文化功能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DOC)

一、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中央把防治土壤污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2003年12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曾批示要求“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近年来,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清、原因不明和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环保系统监测、科研队伍为主体力量,同时联合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土壤学界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参与调查工作。环保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全国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探查、菜篮子种植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调查等大型调查项目。2005年,环保总局在沈阳、南京、广州等三市组织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工作,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环保系统拥有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全国共有2289个环境监测站、46984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加上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力量,完全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项目总体目标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名词: 1、土地类型的定义可描述为构成土地各个自然要素的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地。 2、土地利用分类就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以及其她因素进行的综合性分类。 3、土地利用类型就是根据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对土地利用现状所进行的划分 4、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就是利用前一次土地利用的详查的结果作为基础,与当前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比较,对于利用性 质、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线状地物与面状地物)进行调绘、填图、登记与权属确认等工作。 5、土地利用制图单元 6、土地评价即土地用于规定目的时对土地性能的评定 7、土地评价单元把整个评价范围内的土地按照土地质量组合方式,划分成的一个个的土地类型单元。 8、土地特性就是指各种可以直接测量或估测的土地属性,可用于区别不同适宜性的土地单元,用做描述土地质量的一种方法。 9、土地质量就是由一组具有共性的土地性质的综合表达形式,它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影响某一方面的土地适宜性。 10、土地质量评价就是根据土地特性及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土地质量,在一定条件下估算土地质量的等级并以 一定的方式描述出来的一整套方法与过程。 11、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就是指分析与评定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与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的过程。 1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土壤、气候、地形等)以及它们之 间的综合作用相互作用对各种可能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潜在生产能力的影响,依此进行的土地综合评估与分等定级的过程。 13、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就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与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不同质量土地的 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相同投入条件下土地的不同产出量经济指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与适宜程度的过程。 14、农用地分等定级就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 别的过程。 15、标准耕作制度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与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16、基准作物就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按照不同区域生长季节的不同,进一步区分的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早稻与晚稻等7种粮食作物。 17、指定作物就是指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18、农用地分等单元 19、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就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 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20、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21、农用地分等指数 22、土地利用系数现实土地利用水平,它用单位面积的实际标准粮总量与理论标准粮总量之比表示,反映的就是当地社会开发利用土地的平均水平,代表着社会经济条件、生产集约化水平的程度 23、土地经济系数就是当地制定作物的“产量—成本”指数与区域“产量—成本”指数的比值,亦即区域的投入—产出水平,反映了农用地经济效益水平的差异 二、问答: 第一章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1为什么要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的主任务就是什么? 土地资源调查就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与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其目的主要就是: 1)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 2)为土地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与属性数据

土壤地理学第五章

《土壤地理学》电子教案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第5章土壤形成过程 掌握土壤物质迁移转化规律 掌握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规律 熟悉主要成土过程的特点及其发生条件,了解主要成土过程的空间分异规律 理解土壤形态与成土过程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土壤形成过程(Soil-forming process) 生物积累作用(Biological accumulation) 腐殖积累作用(Humus accumulation) 淋溶作用(Eluviation) 淀积作用(Illuviation) 发生层分化(Horizon differentiation) 关键词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认识土壤物质迁移转化特征 掌握基本成土过程 熟悉主要成土过程对土体中物质迁移转化的影响 知识结构 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是地球表层系统中主要的物质运动过程,它们是岩石圈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智慧圈界面复杂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综合。太阳辐射能是驱动表生作用的主要源动力。与成土过程相关的地表元素迁移转化过程归并为:溶解迁移、还原迁移、配合迁移、悬浮迁移和生物迁移过程,如图5-1~5-7所示。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图5-1 土壤形成发育中溶解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示意图 图5-2 成土过程中氧化-还原过程特征图 图5-3 土壤形成发育中配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示意图 图5-4 土壤形成过程及其土壤剖面形态示意图 图5-5 灰土剖面中烧失量和活性铁铝硅氧化物含量分布图 (据于天仁等,1990) 图5-6 土壤形成发育中生物迁移示意图 图5-7 成土过程中物质迁移转化图式 (据Gerrard,2000) 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和自净能力。土壤发生学认为,土壤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生物积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对立和统一。土壤形成过程的基本模式,如图5-8、5-9所示。 图5-8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迁移和转化示意图 图5-9土壤能量转换示意图 在自然界中,土壤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是统一的,但是,由于成土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 1.土壤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阐明其土壤类型、形成原因、分布规律以及肥力特征,然后提出合理改良利用该土壤的依据和措施 2.土壤制图: 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之上,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用线划符号通过制图综合把测区的土壤类型及分布状况缩绘成平面图的过程。 3.工作底图和土壤草图 工作底图是绘制土壤草图的地形图或遥感资料。土壤草图是野外直接在工作底图上绘制出来的。 4.比例尺的种类、特点(适用范围)及影响因素 比例尺种类适用范围 祥比例尺:1:200-5000,制图单位:变种 大比例尺:1:1万-2.5万土种(复区) 中比例尺:1:5万-20万亚种(复域) 小比例尺:<1:20万土类(复域) 影响因素:①农业用地方式耕地、园地、绿地、牧草地 ②地形切割程度和土壤复杂状况 ③调查面积大小 5.怎样选择工作底图 ①在外出调查之前,需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向测绘部门收集有关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②每幅相同图件至少要准备双份,供草测和清绘适用。③为根据规程的具体要求准备好地形图,还需了解各级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特点及我国地形图的分幅编号,以及测图单位、方法和时间,以把握住图件的质量。 6.准备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①图件的准备②遥感资料的准备③调查工具的准备 7.各成土因素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A.气候因素研究 调查内容 1.近代气温;光、温、水 3.古气候:第三纪,温暖,湿润,形成红土状堆积物 第四纪:早,炎热,湿润,古城黄土 中,干热,离石黄土 晚,寒冷,马兰黄土,颜色为灰棕色 调研方法 1、地理景观研究法(分析资料)气候带→气候型→气候亚型 2.小气候的观测与调查 3.相关分析法 B.地形因素研究 调查内容 ㈠大地型地貌 1.高原:由于内营力作用使大面积抬升,形成高原(>1000M) 边缘山地,剥蚀山地,坡状高原 2.山地:地壳运动上升再经外营力风化,剥蚀,形成山地(>500M) 山地由海拔高分为低山 500-1000,中山1000-3500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习题集(4)(1)

第一章导论 1、学科体系:土地科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2、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对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的调查和分析,以及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数量、质量、权属的内容。() 3、土地资源评价即对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鉴定,通过土地资源评价揭示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 4、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资源调查成果的应用。() 5、“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注重土地的价值性,认为土地本身没有价值,但与劳动结合便产生了价值,是经济学界对土地概念的界定。() 6、土地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的认识深入而变化。() 7、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 8、名词:土地 9、移山填海、围湖造田可增加土地面积。() 10、现今政策导向: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 11、土地的()特性,使其可评价的前提。 A、位置的固定性 B、质量的差异性 C、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D、增值性 12、土地的价格是不断提高的。() 1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不是能或不能而是指不经济。() 14、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应将土地利用集约度限定在合理范围内。() 15、名词:土地资源 16、土地资产是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有其物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

第二章土地资源调查概述 1、业内,通常将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称为()。 2、土地资源调查类型包括()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B、土地资源质量调查 C、土地类型调查 D、土地权属调查 3、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土地资源特性越详细具体。() 4、名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5、名词:土地资源质量 6、质量具有相对性。质量的界定总是与用途相关联,是其相对于特定用途的满足程度。() 7、土地资源质量调查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土地评价的需要查清土地质量的()。 8、数据收集的一般思路是,先收集(),当其不足或时效性不强时,再进行()。 9、土地资源质量调查时并不是每次都必须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每个内容进行全面的调查。而且不同地区、不同用途下同一方面的调查内容所需调查的具体项目指标,有时也会不一样。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选取调查内容。() 10、简述土地资源质量调查的相关内容。 第三章土地类型调查 1、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 2、土地资源类型是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3、土地资源类型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土地生产潜力分类、基准地价分级、土地利用分类等。()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实习报告 专业班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朱俊,陈家宙,陈家嬴 二〇一三年一月

一、前言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就是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程度,演变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及规律,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该课程同时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日常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能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以便既能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又能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查清各类土地的数量,评价土地质量,阐明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发展农林牧业及多种经营的土地潜力,为国土开发、整治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我们深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仅仅在课堂上学习这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2012.11.5-2012.11.12,在咸宁贺胜桥镇,我们开展了野外实习。 贺胜桥镇地处咸宁市北大门,紧邻武汉江夏区,版图面积88平方公里,享有三线(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穿南北,一湖(斧头湖)连长江之优。耕地面积30133亩,盛产粮油、茶叶、苎麻、鲜鱼,是鄂南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这次调查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组成。室外部分为实地调查,通过不同区域的划分,调查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同时观察各地的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类型,侵蚀强度,坡度,坡向,土壤质地,母质等情况,对自己所调查的区域有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最后经过所有小组拼图,拼成整个贺胜桥地区的土壤类型图和土地利用图。其中,土壤图是根据土壤相应指标确定土壤类型,并按土壤类型表标号,对于新土种由小组根据土壤指标状况先命名,然后进行统一命名。土壤利用图是根据土壤利用状况确定土壤利用类型,并按土壤利用分类表标号。室内部分就是利用拼成的图,运用ArcGis等软件,进行分析评价。 二、自然和农业情况 2.1、气候条件 咸宁市贺胜桥镇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教材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相关技术要求 河南省国土资源调查规划院 ●一、基本概念 ●二、技术路线 ●三、调查评价对象 ●四、工作程序与方法 ●五、主要成果及成果提交 ●六、评价指标获取说明 一、基本概念 本次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主要任务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以二次调查和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全省国土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以图斑为单元,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以县为统计单位,在2012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汇总。市级进行所辖县(市、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汇总统计,最终形成全省耕地后备资源汇总结果;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基础上,开展可复垦为耕地的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潜力规模调查。 二、技术路线 (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围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目标和任务,依据国家统一的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充分利用二次调查、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上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按照“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的原则,以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调查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形成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经县级自检、市级复查,省级检查验收,国家核实确认后,逐级进行数据汇总,形成省、市、县三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三、调查评价对象 (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包括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两大类。 ●可开垦土地是指自然形成的尚未开垦的未利用地,也包含因生产建设或自然灾 害损毁等造成的废弃的未利用地。包括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其他草地(043)、内陆滩涂(116)、盐碱地(124)、沼泽地(125)、沙地(126)和裸地(127)6个二级地类。 ●可复垦采矿用地是指废弃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 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采矿用地(204)。 ●只调查评价可复垦的废弃采矿用地。正在生产的采矿用地不需要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