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耕地后备资源技术规定详解

耕地后备资源技术规定详解

耕地后备资源技术规定详解
耕地后备资源技术规定详解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

1.总则

为规范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依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及相关标准,制定本规定。

1.1调查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全国31省(区、市)(港、澳、台除外)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2工作内容

本次调查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全国范围当前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进行调查评价,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分布等情况,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分析开发利用潜力。

1.3基本要求

1.3.1以2012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为基础开展调查评价工作,精度应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一致。

1.3.2以县为单位开展调查评价工作,在县级数据库和数据汇总基础上,进行地市级、省级建库和数据汇总。省级检查通过后,将成果上

报国土资源部。

1.3.3各评价单元的最终理论面积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标准》计算。

1.3.4按照统一表格与要求,实事求是进行填报。

1.4建立严格的成果检查验收制度。

1.5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规定相抵触,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1.6本规定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2.准备工作

2.1资料收集

2.1.1图件资料

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土壤图、水资源分布图、热量分布图、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开发整治规划图、农用地分等定级图,以及林业普查、农业普查、自然保护区规划、环保规划等相关图件。

2.1.2数据资料

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2012年度土地

变更调查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资料。

2.1.3数据库资料

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

2.1.4文字资料

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相关报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报告、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第二次土壤普查报告、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等。

2.1.5其他资料

最新相关的经济、社会等统计资料。

2.2编写实施方案。

2.3组织开展技术培训。

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3.1评价对象

包括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两大类。可开垦土地主要是指自然形成的尚未开垦的未利用地,也包含因生产建设或自然灾害损毁等造成的废弃的未利用地,主要涉及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其他草地(043)、沿海滩涂(115)、内陆滩涂(116)、盐碱地(124)、

沼泽地(125)、沙地(126)和裸地(127)7个二级地类。

可复垦采矿用地是指废弃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主要涉及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采矿用地(204)。采矿用地中只调查评价可复垦的废弃采矿用地,正在生产的采矿用地不需要评价。如某一图斑部分可复垦,则需要拆分。

3.2评价原则

3.2.1综合性原则

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受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使调查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3.2.2生产与生态安全性原则

耕地后备资源一定是那些开发或复垦后能够持续耕种并能够形成有效粮食生产力的土地,因此评价指标应选取那些主要影响农业生产的土地属性。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应该不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开垦后可能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应列入耕地后备资源。

3.2.3限制与易获得性原则

对在目前开垦技术条件下,限制大田作物正常生长、且难以改造的土地属性,可确定为限制性因素。只要一块土地的某一属性存在限制性因素,就不宜列为耕地后备资源。所选评价指标应尽可能从已有

的土地资源调查成果资料或相关成果资料中获取,或者外业调查容易获得。

3.2.4主导与针对性原则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土地类型复杂,影响土地质量的因素各不相同,可开垦土地与可复垦采矿用地之间,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必须根据区域特点,有针对性选取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并确定评价标准。各评价区所选评价指标应是对该地区土地质量起主要影响的因素。

3.2.5便利性原则

农业是一个产业,市场规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应该考虑是否具有经济可行性。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后应便于耕种,那些难以到达的土地,不宜开垦。

3.3评价方法

调查评价整体工作按照内业为主、外业为辅,定性定量相结合,采取主导因素“限制性因子”评价法,确定每一评价单元的宜耕性。

3.4评价单元

评价单元根据评价对象图斑具体情况进行确定。通过内外业调查,将每一评价指标信息填注到评价对象图斑属性信息表中,如评价对象图斑某一指标评价结果不同,则需要拆分图斑,以保证图斑属性相对均一,形成评价单元,并对评价单元的图斑进行编号。最小上图面积为15平

方毫米,不满足上图要求的图斑,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到相邻的评价单元中。

3.5分区与评价指标

3.5.1划分评价区

参照《农用地分等规程》全国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将全国耕地后备资源划分为12个评价区(附件1),分别为:Ⅰ.东北区、Ⅱ.黄淮海区、Ⅲ.长江中下游区、Ⅳ.江南区、Ⅴ.华南区、Ⅵ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Ⅶ.黄土高原区、Ⅷ.四川盆地、Ⅸ.云贵高原区、Ⅹ.横断山区、Ⅺ.西北区、Ⅻ.青藏高原区。

3.5.2确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涉及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具体包括: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11个评价指标。

国家确定分区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不宜耕评价指标表(附件2),并制定评价指标说明(附件3)。

各省(区、市)可参照国家确定的全国分区评价指标表和评价原则,对本区域评价指标进行细化和调整,建立本区域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3.5.3获取评价指标

(1)生态条件调查。

搜集自然保护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利规划、林业规划、环保规划、城市规划等图件,从中获取关于生态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的资料信息。

(2)年积温资料调查。

积温资料可从气象站获取。山区可以依据海拔每升高100m,温度会降低0.6℃的原理,推算出气温和年积温。

(3)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调查。

可以利用气象资料,水文资料、水利和土壤资料图件信息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有无水源保障。比如,上游有水库且有输水干、支渠到达本区域,并有分水计划,就可能利用地面水发展灌溉;沼泽土、草甸土和潮土可以利用地下水发展灌溉。不是考虑目前是否有灌溉条件,只考虑有无建设灌溉条件的可能性。

(4)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土壤污染情况可以查询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和其他土壤调查成果。没有土壤污染调查资料的,可以通过实地访问,并让当地农民指界。

(5)排水条件调查。

由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可以获得一些土壤排水条件的信息,如沼泽土必然有季节积水现象,草甸土和湿潮土一般排水不良。排水条件

耕地后备资源技术规定详解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 1.总则 为规范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依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及相关标准,制定本规定。 1.1调查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全国31省(区、市)(港、澳、台除外)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2工作内容 本次调查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全国范围当前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进行调查评价,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分布等情况,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分析开发利用潜力。 1.3基本要求 1.3.1以2012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为基础开展调查评价工作,精度应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一致。 1.3.2以县为单位开展调查评价工作,在县级数据库和数据汇总基础上,进行地市级、省级建库和数据汇总。省级检查通过后,将成果上

报国土资源部。 1.3.3各评价单元的最终理论面积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标准》计算。 1.3.4按照统一表格与要求,实事求是进行填报。 1.4建立严格的成果检查验收制度。 1.5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规定相抵触,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1.6本规定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2.准备工作 2.1资料收集 2.1.1图件资料 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土壤图、水资源分布图、热量分布图、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开发整治规划图、农用地分等定级图,以及林业普查、农业普查、自然保护区规划、环保规划等相关图件。 2.1.2数据资料 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2012年度土地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附件6: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调查评价报告是县(市、区)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总结,也是对调查评价成果的情况汇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目录 前言 一、概述 (一)数据库建设背景 (二)XX县基本情况 (三)数据库建设主要任务 (四)目的 (五)主要作业依据 二、技术准备 (一)硬件与软件环境 (二)数据库建设总体要求 (三)数据库建设人员技术培训 三、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一)资料收集 (二)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指标、宜耕性评价

(三)新增耕地 (四)建立数据库 (五)制作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 (六)编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四、项目成果及质量情况 (一)外业成果 (二)评价成果 五、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基本内容 (一)XX县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成果 (二)成果质量检查过程 六、成果应用与效益 (一)成果应用 (二)主要效益 七、经验及体会 八、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建议 前言 概述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背景、目的、工作依据、任务来源、起止时间,工作阶段安排和完成情况,阐述本次调查评价的主要特点,获得成果及其应用价值,以及撰写本报告的目的和其他必要说明。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已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农用地分等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省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从11月始至12月底止,历时2 个月,11月中旬完成外业资料调查,12月初完成内业指标量化与评价,12月中旬完成建库、成果整理与检查、试点经验总结等工作,12月底完成成果审查与上报。经过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到目前,后备资源工作已初见成效。查清了耕地后备资源面积xx公顷,其中可开垦土地面积为xx 公顷,可复垦土地面积为xx 公顷;核实了2253.47公顷新增耕地面积。完成了耕地后备资源、新增耕地的属性录入和标注工作,形成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国家制定技术规定提供了参考。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附件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为确保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有关要求,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落实到地块,上图入库。建设国家、省、市、县各级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为下一步耕地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工作任务 在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和二次调查工作基础上,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通过充分研究,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和数据库建设标准,建立调查评价技术体系,指导和规范各省(区、市)开展调查评价和数据库建设工作。主要任务包括:耕地后备

资源调查评价、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 (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以二次调查和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以图斑为单元,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以县为统计单位进行数据汇总,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掌握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体状况;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基础上,开展可复垦为耕地的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潜力规模调查。 (二)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以二次调查中各省报送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作为参考,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形成“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实现“不稳定耕地”的上图入库。对“不稳定耕地”后续利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三)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对比二次调查与1998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确定耕地增加的省份。对二次调查增加的耕地,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等,形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项目 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XXX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六年二月

目录 1.区域概况 (1) 1.1区域地理位臵 (1) 1.2行政区划 (1) 1.3自然、社会条件 (1) 1.3.1自然条件 (1) 1.3.2社会条件 (2) 1.4土地生态环境 (2) 1.5土地利用结构和开发利用概况 (3) 2.工作综述 (4) 2.1工作任务来源、背景、意义及工作目标 (4) 2.2工作依据 (5) 2.2.1 法律法规 (5) 2.2.2 相关政策 (5) 2.2.3 技术规范 (6) 2.2.4 相关成果 (6) 2.3工作过程 (6) 2.3.1 工作准备阶段 (6) 2.3.2 调查评价阶段 (7) 2.3.3 外业补充调查阶段 (8) 2.3.4省补充调查(15-25度) (8) 2.3.5 数据入库阶段 (8) 2.3.6 成果汇总与分析阶段 (10) 2.4取得成果 (10) 2.4.1调查评价特点 (10) 2.4.2调查评价成果 (11) 2.4.3成果应用价值 (11) 3、技术方法 (14) 3.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14) 3.1.1技术路线 (14) 3.1.2调查评价方法和程序 (14) 3.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22) 3.2.1资料收集和整理 (22) 3.2.2调查核实 (22) 3.2.3上图标注 (23) 3.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23) 3.3.1资料收集和整理 (23) 3.3.2调查核实 (24) 3.3.3上图标注 (24) 3.4成果质量检查 (24) 3.4.1成果检查内容与方法 (24)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为全面掌握XX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现状,确保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顺利开展,根据《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服务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全面查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利用潜力,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建议和措施,对合理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等量等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 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查清全区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权属和分布状况,并作出科学评价;分析土地整治的可行性、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及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支持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1.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与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利用土壤普查、农业普查、林业普查、农用地分等定级等相关成果资料,参考相关规划,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权属和分布状况。 2.建立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范和数据库建设标准,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以县为统计单位,以图斑为单元,进行数据汇总,建立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3.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建议

根据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所在区域的气候、地质、地形、土壤、水资源条件、交通区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提出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评价范围、对象 在全县辖区范围内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包括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可整理利用建设用地和可整理农用地(调查评价对象见附件一)。 四、工作原则 (一)依法依规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应遵守现行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政策的规定,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规划成果。 (二)实事求是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做到实地、图件和调查数据三者一致,在调查评价成果范围内的耕地后备资源,方可纳入土地整治工作。 (三)技术创新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充分运用最新影像成果、空间信息分析等新技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成果质量。 (四)重点评价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以宜耕性调查评价为重点,查清能够形成土地开发、复垦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 五、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技术路线 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及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参考相关成果,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建立全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技术与生态成本和效益,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二)技术方法 利用2013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结合0.5米分辨率彩色数码航空影像进行内业解译,提取调查评价对象,确定调查评价图斑;实地对每一个图斑进行外业调查、核实。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等成果,运用GIS手段形成具有各种评价

耕地后备资源质量检查常见问题

目录 1数据常见问题 (3) 1.1软件启动 (3) 1.1.1软件启动报错 (3) 1.2新建任务 (4) 1.2.1创建任务失败 (4) 1.2.2矢量数据目录组织 (7) 1.2.3参考数据 (8) 1.2.4数据导入 (9) 1.3自动检查 (13) 1.3.1规则执行失败 (13) 1.3.2与地类图斑一致性检查失败 (13) 1.3.3主要限制条件字段值是否在01~11之间执行失败 (15) 1.3.4License权限是否允许创建拓扑图层 (15) 1.3.5拓扑检查失败 (16) 1.3.6质检软件执行的拓扑规则有哪些 (16) 1.4结果审核 (16) 1.4.1元文件 (16) 1.4.2结构符合性 (19) 1.4.3数学基础 (19) 1.4.4字典值符合性 (19) 1.4.5自相交 (19) 1.4.6碎片多边形 (20) 1.4.7汇总表格 (20) 1.4.8属性正确性检查 (22) 1.4.9与地类图斑一致性检查 (23) 1.4.10矢量数据面积合理性 (23) 1.4.11政区边界、细碎、与地类图斑属性一致性、超调查底图、与基本农田重 叠、与重整治区重叠、图斑理论值错误如何处理? (24)

1.4.12如何批量标记例外 (24) 1.4.13文件冗余以及缺失 (24) 1.5结果输出 (24) 1.5.1如何能输出.gxb成果文件 (24) 1.5.2结果输出未输出excle检查结果记录表 (25) 1.5.3gxb成果包如何打开 (25) 2附录 (26) 2.1软件环境验证方法 (26) 2.2包含高程信息的面图层(Polygon ZM)处理方法 (33) 2.3Arcgis拓扑建立方法 (37)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结果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结果 (2016年12月28日) 一、全国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耕地后备资源是实施土地整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与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全局性工作关系密切。2000年至2003年,国土资源部按照“西部-中部-东部”分三个阶段,完成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基本查清了相对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但经过多年的土地利用与整治开发,全国耕地后备资源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上一轮调查评价结果已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当前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随着近年来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协调处理好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急需全面客观掌握当前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同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以及遥感、数据库等技术手段,为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奠定了基础。在新形势新条件下,经部研究,于2014年启动开展了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本轮调查评价工作,是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用最新遥感影像制作调查评价底图,地方按照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条件等方面11个指标和标准,逐图斑开展调查评价工作,经逐级检查 汇总上报调查评价结果。国家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要求,利用最新公布的全国湿地资源和沙化地调查结果,对耕地后备资源结果进行了扣除,汇总形成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分析确定了当前可供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数量。 二、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结果 汇总结果显示,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8029.15万亩。其中,可开垦土地7742.63万亩,占96.4%,可复垦土地286.52万亩,占3.6%。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以可开垦荒草地(5161.62万亩)、可开垦盐碱地(976.49万亩)、可开垦内陆 滩涂(701.31万亩)和可开垦裸地(641.60万亩)为主,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93.2%。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为全面掌握XX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现状,确保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顺利开展,根据《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服务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全面查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利用潜力,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建议和措施,对合理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等量等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 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查清全区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权属和分布状况,并作出科学评价;分析土地整治的可行性、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及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支持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1.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与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利用土壤普查、农业普查、林业普

查、农用地分等定级等相关成果资料,参考相关规划,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权属和分布状况。 2.建立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范和数据库建设标准,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以县为统计单位,以图斑为单元,进行数据汇总,建立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3.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建议 根据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所在区域的气候、地质、地形、土壤、水资源条件、交通区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提出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评价范围、对象 在全县辖区范围内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包括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可整理利用建设用地和可整理农用地(调查评价对象见附件一)。 四、工作原则 (一)依法依规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应遵守现行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政策的规定,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规划成果。 (二)实事求是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做到实地、图件和调查数据三者一致,在调查评价成果范围内的耕地后备资源,方可纳入土地整治工作。 (三)技术创新原则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乐山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一、前言 1.1任务来源、工作背景与工作目标 1.1.1任务来源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1.2工作背景 二次调查全国耕地较2009年公布的耕地面积多出20380万亩。2009年,国土资源厅发[2009]70号文件也曾对“对属于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且未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前纳入耕地统计范围、也未在相关图件上标示过的新增耕地”提出过要求。地籍部门有必要对二调这个历史阶段形成的新增耕地情况落实到地块和上图入库,以便为政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撑。对这部分新增耕地落实到地块并调查评价。 1.1.3工作目标 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用地分类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县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 1.2工作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 (2)《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 (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 (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 (5)《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GB/T 17798)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二〇一〇年七月一日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大力开展土地整治精神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切实搞好我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加大补充耕地储备力度,在正确处理建设发展和保护耕地关系的前提下,做好用地服务保障,促进我区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按照国家耕地占补平衡有关规定,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结合修编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全面查清我区范围内的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耕地后备资源基础数据,分析我区耕地后备资源利用潜力和发展方向,拓展我区经济发展对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需求。 三、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4.第二次土地调查统一时点相关成果; 5.《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耕地后备资源大调查工作方案的通知》(郑政明电〔2011〕28号);

6.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技术规程。 四、主要任务 1.实地查清我区280块未利用地图斑的位置、面积、权属、地形状况、地貌特征、土壤状况、周边水资源状况等; 2.结合二次调查成果中的未利用地图斑,套合形成外业调查卫片图对我区未利用地图斑按照一乡一镇一街道办的行政隶属以行政村为单位现场踏勘并拍照,查清利用现状; 3.围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指导思想和目标,根据外业踏勘调查的结果和相关影像资料信息,开展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分析,形成我区耕地后备资源的综合及专题调查汇总成果。 五、调查方法 1.结合规划情况,对需要调查的土地按使用的难度和时间等因素,对调查的后备资源进行评价和分等定级,应做到能定量、定性的尽可能定量、定性分析,不能定量、定性的要进行必要的综合判断和文字说明,被调查地块要有能说明问题的相对应的图片资料; 2.采用内业、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形成集信息获取、核实、分析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技术流程,获取每一块所调查的土地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信

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实施方案 为全面掌握XXX的耕地后备资源现状,确保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顺利开展,根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和《河南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实施方案》规定,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耕地后备资源是实施土地整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全面查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利用潜力,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建议和措施,对合理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等量等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制定各级土地利用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 通过开展全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查清全市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状况,并作出科学评价;分析土地整治的可行性、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及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建议,逐级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以进一步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1.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采用内为主、外业为辅的调查方法,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和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利用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农用地分等定级等相关成果资料,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以图斑为单元,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权属和分布状况。 2.建立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