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章节练习

心理学章节练习

心理学章节练习
心理学章节练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

三、选择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

B.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

C.认知和个性

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四、判断

1.心理学是了解你在想什么的科学。()

2.人人都有心理,因此,人人都是心理学家。()

3.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4.心理学是从华生开始独立的。()

5.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

6.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7.在认知活动中情感具有调控作用。()

8.心理活动表现在人们的物质活动中。()

9.幼儿心理学就是发展心理学。()

第二节心理的基本特性二、选择

1.人的大脑可以划分为()个机能分工的叶。

A.3

B.2

C.4

D.5

2.儿童出生时,皮层的结构分化水平,特别是对()的分化水平已发展得相当高。

A.感觉信息

B.触觉信息

C.知觉信息

D.体觉信息

3.儿童到()岁时,大脑皮层已变得相当成熟,大脑皮层区表面的大小占成人皮层区表面大小的80%-90%。

A.10

B.8

C.5

D.7

4.比较而言,()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A.物质环境

B.社会环境

C.自然环境

D.家庭环境

5.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

A.主观能动的

B.消极被动的

C.客观主动的 D,积极主观的

三、判断

1.人脑也是一种器官,心理就是它的机能。()

2.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对称的。()

3.大脑左半球主管逻辑思维,右半球主管形象信息。()

4.心理不是一种物质的东西,而是一种反映,()

5.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与镜子反映镜像是一回事。()

6.人类生活的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7.人脑对环境的反映是客观的,有什么就能反映什么。()

8.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带着主观色彩的。()

9.儿童刚出生来到这个世界时,其大脑如同一张白纸。()

10.婴幼儿具有朴素理论。()

第三节幼儿心理学概述

三、选择

1.幼儿园里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谈话法

2.儿童心理的发展理论,是对发展趋势、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展因素等的()。

A.描述和解释

B.分析和归纳

C.预测和控制

D.概括和总结

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三、选择

1.现代儿童心理学证明,儿童早在()就已经具备人类基本的感觉和知觉。

A.新生儿期 B.婴儿晚期 C.幼儿初期 D.先学前期

2.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的()结合起来。

A.名称 B.明度 C.色调 D.饱和度

3.人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和知觉

B.感觉和记忆

C.知觉和记忆

D.记忆和想象

4.“视觉悬崖”可以测查婴儿的()。

A.深度知觉

B.方位知觉

C.大小知觉

D.形状知觉

5.儿童掌握方位知觉的顺序是()。

A.上下、左右、前后

B.左右、前后、上下

C.前后、上下、左右

D. 上下、前后、左右

6.新生儿视觉的最佳距离是()。

A.20厘米 B.25厘米 C.30厘米 D.35厘米

7.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 4岁 C.5岁 D.6岁

8.学前儿童的颜色视觉(辨色力)在何时发生?()

A.出生后三四个月

B.1岁

C.6个月

D.2岁

9.3岁儿童已经能正确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能正确辨别前后,部分5岁儿童开始能以()为中心辨别左右。

A.父母

B.同伴

C.自身

D.他人

10.儿童知觉行为的可知度既依赖于环境的直接提供,也依赖于具体情境中()

A.成人的指导

B.对象的特点

C.儿童的目标

D.儿童的身体条件

11.注意的两个主要特点是()。

A.指向性和集中性

B.鲜明性和选择性

C.清晰性和指向性

D.清晰性和集中性

12.儿童一进商场就被漂亮的玩具吸引,儿童在这一刻出现的心理现象是()。

A.注意

B.想象

C.需要

D.思维

13.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是()。

A.无意注意占优势 B.有意注意占优势 C.两者都占优势 D.两者都不占优势

14.天空中过往飞机的轰鸣引起儿童不由自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者均有 D.选择性注意

15.儿童不被窗外其他孩子玩耍的笑声所吸引,努力控制自己,专心画画,这是()。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者均有

D.选择性注意

16.幼儿在上课时低头搞小动作,老师发现后,最好是()。

A.叫他的名字

B.叫他站起来

C.马上叫他站一边

D.走到他身边轻轻地拍拍他

17.下列现象属于有意注意的是()。

A.窗外一声巨响,大家不约而同地把头转向窗外

B.幼儿自始至终认真听老师讲故事

C.万绿丛中一点红

D.造型独特的、会动的玩具引起幼儿的注意

四、判断

1.各种感觉在儿童出生后逐步产生,最先产生的是视觉。()

2.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

3.研究发现,胎儿已有听觉反应。()

4.儿童年龄越小,视敏度越高。()

5.新生儿没有痛觉。()

6.新生儿对人脸比较感兴趣。()

7.儿童的视觉敏感度比正常成人要好一些。()

8.男孩子的辨色力比女孩子强些。()

9.儿童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左右、前后。()

10.俗话说:“小孩的眼睛亮,耳朵灵。”这说明儿童年龄越小,视力和听力越好。()

11.多通道感知表明感知觉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12.儿童被动地接受环境中的信息,从而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13.自我效能感就是儿童对自己的能力(能干什么)和兴趣(喜欢什么)的认识。()

14.早期教育归根结底就是教育要趁早。()

15.好动、注意力分散的儿童一定患有“多动症”,应请医生治疗。()

16.新颖、鲜艳的东西容易引起幼儿注意,所以教师上课时的穿着打扮应新颖、鲜艳,使幼儿有新奇感。()

17.无意注意不如有意注意好。()

18.注意只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19.有意注意的产生与外界刺激物无关。()

20.无意注意的产生既与客观刺激的特点有关,也与个体的主观状态有关。()

21.无意注意就是不注意。()

22.在儿童注意发展的过程中,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23.小班幼儿的注意可稳定地集中10分钟左右。()

2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维持幼儿的有意注意。()

25.儿童出生后就出现注意现象。()

26.强刺激一定比弱刺激更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27.为了引起幼儿的注意,幼儿园活动室的环境布置得越鲜艳、越突出、越多变越好。()

第三节幼儿记忆的发展

三、选择

1.下列有关记忆的说法,错误的是:()。

A.按照记忆的目的性可以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B.幼儿只有机械记忆,没有意义记忆。

C.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有意识记。

D.“记”是“忆”的前提。

2.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这种现象称为()。

A.短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记忆容量不足

D.婴儿期记忆缺失

3.“死记硬背”属于()。

A.机械识记

B.意义识记

C.有意识记

D.无意识记

4.在大街上遇到一个老同学,能立即把他认出来,这种心理现象叫作()。

A.回忆

B.识记

C.再认

D.记忆恢复

5.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运用一些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并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是()。

A.有意识记

B.意义识记

C.机械识记

D.无意识记

6.我们学习数理化、语文、外语等文化课,主要属于()。

A.情绪记忆

B.语词记忆

C.形象记忆

D.运动记忆

7.开卷考试时的记忆活动是()。

A.识记

B.保持

C.回忆

D.再认

8.保持时间为0.25—2秒钟即消失的记忆为()。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无意识记

9.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10.通过()可以将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四、判断

1.幼儿常常能记住不理解的事物,因为他们的机械识记效果比意义识记效果好。()

2.及时复习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手段。()

3.幼儿机械识记效果好。教幼儿记忆材料,只要多次重复学习就可以了。()

4.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识记、再认和回忆。()

5.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区别在于它们识记的内容是否有意义。()

6.遗忘的规律是先慢后快的。()

7.在幼儿期,无意识记占优势,无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有意识记。()

8.无意识记是幼儿主要的记忆形式,随儿童年龄增大,理解能力增强,无意识记逐渐

消亡。()

9.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是感觉记忆。()

10.儿童的有意识记是具有自觉的识记目的,需要一定识记方法的记忆,因此,在儿童的有意识记发展起来后,运用直接讲授的教学方法会使儿童的识记效果更好。()

11.能回忆的一定能再认,能再认得不一定能回忆。()

12.幼儿活动的动机对他们的有意记忆有很大影响。()

幼儿想象的发展

三、选择

1.建筑师设计出一幢大楼的形状,这种想象属于();建筑工人根据所设计的图纸,头脑中产生大楼的立体形状,这种想象属于()。

A.空想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2.人脑中所保持的有关事物的形象是指()。

A.想象

B.表象

C.有意想象

D.无意想象

3.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个人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独立地加工创造,形成新形象的

想象是()。

A.创造想象

B.有意想象

C.无意想象

D.再造想象

4.幼儿的想象常依赖于承认的语言描述,这一特点是指()。

A.创造想象

B.有意想象

C.无意想象

D.再造想象

5.创造想象发生的标志是()。

A.拟人化

B.夸张性

C.独立性

D.经验性

6.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未实现事物的想象叫做()。

A.幻想

B.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7.在语言或符号的提示下产生的想象是()。

A.梦想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8.想象发生的时间是()。

A.刚出生

B.2岁左右

C.3岁

D.6岁左右

9.梦是()的一种极端形式。

A.幻想

B.创造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10.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性质上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上。

A.表象储备

B.实践要求

C.知识经验

D.新颖程度

11.看小说时产生的想象活动主要是()

A.表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无意想象

12.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的阿Q形象,是一种()。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无意想象

13.人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基本材料是()。

A.感知

B.表象

C.记忆

D.想象

14.有人想修炼成仙的想象是()。

A.理想

B.空想

C.梦想

D.幻想

15.一幼儿画画时,本来在画树,看到别人画兔子,就把树涂掉又去画兔子,这说明幼儿想象的特点是()。

A.再造想象多于创造想象

B.想象易于现实相混淆

C.主题易变不稳定

D.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四、判断

1.想象是对不存在的事物进行加工的心理活动。()

2.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是根据想象产生过程的独立性和想象内容的新颖性而区分的。

3.想象是人一出生就具备的心理活动。()

4.有意想象实际上是一种自由联想,不要求意志努力,意识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

()

5.想象常常脱离现实或者与现实相混淆,这是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特点。()

6.儿童在2岁左右出现了想象的萌芽。()

7.梦是有意想象的一种极端形式的表现。()

8.再造想象属于无意想象的一种。()

9.在幼儿的想象中,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

10.相对于再造想象来说,创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11.在人脑中重现过去所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叫想象。()

12.对于吴承恩来说,孙悟空是创造想象的结果,对于每个读者则是再造想象的结果。()

13.幼儿的想象力比成人强,想象内容非常丰富。()

幼儿思维的发展

三、选择

1.儿童思维发生在()。

A.0—1岁

B.1—1.5岁

C.1.5—2岁

D.1—3岁

2.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是()。

A.0具体形象思维

B.直觉行动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发散思维

3.婴儿思维的主要方式是()。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1自我中心性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4.问一名幼儿电灯和蜡烛有什么共同点,幼儿回答“都是白的,长的”,这表明了该幼儿思维的()。

A.具体形象性

B.抽象逻辑性

C.直觉行动性

D.感知行动性

5.儿童最初的思维方式是( )。

A.具体形象思维

B.直觉行动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发散思维

6.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其借助的思维工具是()。

A.形象

B.表象

C.动作

D.语词

7.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

A.概念

B.思维

C.想象

D.语言

8.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能诊断患者的病情,这属于()的思维特性。

A.概括性

B.直接性

C.抽象性

D.间接性

9.一系列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被称为()。

A.问题解决

B.概念形成

C.抽象思维

D.创造性思维

10.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的推理称为()。

A.判断

B.决策

C.归纳推理

D.演绎推理

11.人脑对同类食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的反映,是思维()的一

个特点。

A.间接性

B.直接性

C.概括性

D.推理过程

12.幼儿看见图画里的人穿着棉袄,戴着手套,就知道“这是冬天,天气很冷”。这种认识属于()。

A.感知

B.记忆

C.想象

D.思维

13.儿童从冰箱拿东西时,东西摸起来很凉,久而久之,他们知道凡是冰箱里的东西都是凉的,这种认识体现了思维的()。

A.间接性

B.概括性

C.具体性

D.固定性

14.平时我们说“保护儿童”、“爱护花木”,指的并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或物,而是具有共同特性的一类事物,这就体现了思维的()。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情境性

15.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房屋潮湿”就要“下雨”,即得出“月晕而风”,“础晕而雨”的结论,这属于哪种思维特性?()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情境性

16.幼儿利用掰手指来数数,动作停止,他们的思维也就停止了。幼儿这种依赖实际动作的思维被称为()。

A.创造表象思维

B.直觉行动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17.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常常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有关的问题,这种思维现象是()。

A.创造表象思维

B.直觉行动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18.科学家进行科学思考,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都需要运用已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各种问题。这种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指的是()。

A.创造想象思维

B.直觉行动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四、判断

1.思维的产生以感知为基础,思维的发展离不开感知的发展。()

2.儿童的思维产生在学龄期,6—7岁左右。()

3.由于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所以幼儿还不能掌握概念。()

4.从特殊事物退出一般原理的推理是演绎推理。()

5.婴儿借助于一个工具把他想要的东西能拿到手里时就表示思维发生了。()

6.幼儿还完全不能分类。()

7.3岁前的儿童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长大后直觉行动思维就会消失。()

8.形象思维的发展水平低于抽象思维,因此应该限制形象思维的发展。()

9.儿童在幼儿期主要是按照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

10.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已高度发展。()

11.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12.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13.三、选择

1.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的基本属性

B.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C.客观事物的整体面貌

D.客观事物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2.“知之深,爱之切!”说明()是情感产生的基础。

A.意志

B.需要

C.认识

D.个性

四、判断

1.情绪是消极性体验,情感是积极性体验。()

2.情绪和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情绪受到情感的制约和调节。()

4.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

5.从个体发生的过程来看,先有情感,后有情绪。()

6.情绪具有情境性,情感具有暂时性。()

7.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区分情绪和情感。()

8.儿童早期的情感创伤对个性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早期情绪的发生

三、选择

1.原始情绪包括()。

A.怕、喜、哀

B.喜、怒、爱

C.怕、怒、爱

D.怒、怕、笑

2.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具有重要的()价值。

A.报到

B.生理

C.心理

D.社会

3.怕生这种情绪一般在婴儿第()个月开始出现。

A.3

B.6

C.8

D.10

4.分离焦虑的第二阶段是()。

A.对抗阶段

B.失望阶段

C.哭泣阶段

D.出走阶段

四、判断

1.新生儿的怕是因为看不到母亲引起的。()

2.限制新生儿的活动会引起新生儿发怒。

3.四个月左右的婴儿就开始出现对亲近的人的选择性微笑了。

4.六七个月的婴儿开始怕生。

5.分离焦虑对儿童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6.长时期的分离焦虑能锻炼婴儿的独立能力。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三、选择

1.认知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情感体验是()。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成就感

2.幼儿在玩智力游戏时,如果问题得到解决,就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否则就会不高兴,这表现了幼儿()。

A.情绪的冲动性

B.道德感

C.理智感

D.美感

3.幼儿常会因争夺玩具而打架,在地上撒泼,体现了他们情绪的()。

A.易冲动性

B.不稳定性

C.外露性

D.易受感染性

4.幼儿常有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的情况,即破涕为笑,主要是因为()。

A.幼儿的情绪还是由生理需要控制着

B.幼儿的情绪易外露

C.幼儿的情绪不稳定

D.幼儿的情绪易外露

5.幼儿在看图书时,指着“坏人”说“坏蛋、坏蛋”,这种现象表明幼儿的()开始发展起来了。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是非感

6.“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反映的是一种与()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A.思维

B.注意

C.记忆

D.感觉

四、判断

1.学前儿童是无忧无虑的。()

2.儿童告状是其道德感发展的表现。()

3.拆卸玩具的行为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

4.幼儿很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5.儿童的哭与笑是同时发生的,都是出生时就有的。()

6.恐惧属于消极情绪,它只会给婴幼儿带来消极作用。()

7.儿童运用表情的能力高于理解表情的能力。()

8.婴儿刚出生就能哭,说明人生来是痛苦的。()

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

16.选择

1.社会化研究与人面对面的心理关系,即()。

1.亲子关系 B.同伴关系 C.师生关系 D.人际关系

4.每个儿童都以自己特有的()进行社会化。

一、需要、兴趣和智力 B.风格、速率和程度

C.遗传、环境和教育

D.民族、文化和信仰

3.社会化的前提是()。

B.教育 B.道德

C.文化

D.认知

B.能力包括()。

A.文字能力和操作能力

B.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C.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

D.智商和情商

第四节判断

5.儿童社会化是一个被环境塑造的过程。()

6.社会化就是不要固守个人观点,按社会规范做人。()

7.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等。()

8.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成果。()

9.有什么样的认知发展水平,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化。()

10.认知是社会化的前提,情感是社会化的动力。()

11.角色系统就是一个人能够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自如地转换不同角色行为的能力。()

12.儿童的角色系统就是孩子、同伴、学生的总和。()

13.角色系统和能力结构的整合,构成完整的自我。()

幼儿语言的发展

三、选择

1.婴儿对语音,尤其是对母亲的语音偏爱发生于()时期。

A.胎儿中后期

B.新生儿期

C.婴儿期

D.幼儿期

2.儿童是在()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法结构的。

A.听和说

B.听和模仿

C.听和想

D.想和说

3.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不仅有个别差异,还有()差异。

A.地区

B.民族

C.经济

D.性别

四、判断

1.婴儿对语言的知觉是从名词开始的。()

2.9—12个月的婴儿能将听到的各种语音转换成因素。()

3.4岁以上的儿童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4.词汇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标志。()

5.积极词汇就是讲好话的词汇。()

6.消极词汇就是不理解词义或不能正确实用的词汇。()

7.儿童最初的语言具有情感、意动和指物功能,但单词句只有指物功能。()

8.语用能力是儿童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

9.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就是内部语言。()

10.儿童语言的习得有性别差异,通常是男孩好于女孩。( 0

第三节幼儿的亲子关系

三、选择

1.依恋形成以后,会发生()的行为。

A.听见声音就及时反应

B.分离时不出声

C.主动寻求依恋对象

D.与依恋对象重逢时哭闹

2.回避型依恋的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

A.一般不会主动要妈妈抱

B.怕陌生人

C.一般不喜欢独自游戏

D.比较爱哭

3.矛盾型依恋的儿童与母亲重逢时可能表现出()。

A.喜欢和活跃

B.平静和欣慰

C.激动和拥抱

D.哭闹

四、判断

1.依恋一旦形成,儿童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就会紧张。()

2.儿童与依恋对象重逢时会哭。()

3.安全型依恋儿童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

4.回避型依恋儿童容易跟陌生人走。()

5.矛盾型依恋儿童在父母身边很自如。()

6.儿童依恋父母,父母依恋儿童。()

7.儿童的气质是依恋形成的物理学基础。()

8.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第四节幼儿的同伴关系

1.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是()的,不可替代的。

A.重叠

B.平行

C.交叉

D.互补

2.同伴关系或团体之间的归属感,有利于儿童克服()引发的焦虑。

A.紧张和恐惧

B.孤独和无聊

C.独立和无助

D.孤独和无助

四、判断

1.亲子关系可以替代同伴关系。()

2.同伴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那是因为他们身高差不多。()

3.同伴之间的情感宣泄和表达有利于形成归属感。()

4.归属感有利于克服焦虑,增强自我的信心和力量。()

5.交往技能主要是学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6.幼儿园是发展幼儿之间同伴交往的唯一课堂。()

7.游戏和强化对同伴交往有重大作用。()

8.幼儿人际交往中的“性别分离”现象是从4岁开始表现的。()

9.幼儿自由活动是发展同伴交往的重要条件。()

10.幼儿交往策略就是交往技能的表现。()

11.幼儿以貌取人是家长教育的直接结果。()

12.在幼儿交往中,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比较容易受欢迎。()

13.不受欢迎的儿童难以发动活动。()

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

三、选择

1.儿童的行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影响儿童行为的内在因素是()。

A.观念

B.信仰

C.规则

D.道德

2.自己喜欢,就以为别人也喜欢;自己不喜欢,就以为别人也不喜欢,这就是()的表现。

A.自说自话

B.自私自利

C.自以为是

D.自我中心

3.研究表明,在3—9岁年龄段中,儿童的()攻击较为稳定。

A.报复性

B.敌意性

C.言语性

D.身体

4.研究表明,身体受过虐待的儿童在()岁就开始出现社会认知偏差。

A.3

B.4

C.5

D.6

5.处于他律阶段的幼儿往往根据()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A.最初动机 B.行为时机 C.成人态度 D.实际后果

四、判断

1.亲社会行为就是不要酬报的行为。()

2.观点采择能力就是接受别人观点的能力。()

3.移情,就是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动别人。()

4.工具性侵犯,就是使用工具打人。()

5.敌意性侵犯就是企图伤害别人或故意破坏财物。()

6.如果从一次攻击性行为中尝到甜头,就可能会促进攻击性行为的频频发生。()

7.有攻击行为的儿童自尊普遍较低。()

8.电视暴力降低了儿童对暴力的敏感性,引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9.他律阶段的死守规则与自律阶段的修改规则,是两种不同质的发展水平。()

第五章幼儿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

三、选择

1.以下关于个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个性是天生的

B.穿着打扮与众不同就是有个性

C.个性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

D.个性非常稳定,无法改变

2.个性是稳定的,但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个性是可能有变化的。

A.身体健康状况和心情

B.社会、生活和教育

C.居住和出行

D.经济和收入

四、判断

1.个性就是与众不同的特点。()

2.个性是与生俱来的。()

3.个性是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形成的心理特征系统。()

4.个性具有稳定性,一经形成就不再变化。()

5.个性反映在一个人所有的心理活动中。()

6.个性的本质是社会的。()

7.个性倾向性系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

8.自我意识系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9.个性心理特征系统反映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第二节幼儿的气质

1.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是指()。

A.正向与负向

B.外向与内向

C.好向与坏向

D.上向与下向

2.某人,易冲动,急躁,待人热情,直率,精力旺盛,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头脑灵活,对学习内容理解快,但常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他的气质属于()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3.有一个孩子,平时较少有欢快和愉悦;在新环境里很少对事物发生探究行为,总是不开心;别人跟他玩,他就躲在妈妈身后,不敢露面;平时也不太说话。这孩子的气质很可能属于

()。

A.容易抚养性 B.难以抚养型 C.缓慢发动型 D.混合型

4.气质是稳定的,但在特殊条件下也可能有一定的变化。气质改变的生理基础是()。

A.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B.神经系统的网络性

C.神经系统的传导性

D.神经系统的复杂性

四、判断

1.气质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染上个人的独特色彩。()

2.“禀性难移”说的就是气质难变。()

3.有35%的婴儿的气质很难归类,因为他们没有气质特征。()

4.根据凯根的观点,儿童的气质特点,在面对陌生情境的头15分钟就能加以确定。()

5.家长常常把非抑制型的孩子称为胆小的孩子。()

6.托马斯认为,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幼儿个性因素的发展,关键是教养方式要符合儿童气质的特点。()

7.如何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气质特点,对家长很重要,对教师则是另外一回事,()

第三节幼儿的性格

三、选择

1.在普通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性格分类是()提出的内、外倾性格概念。

A.皮亚杰

B.弗洛伊德

C.荣格

D.班都拉

2.性格形成的生理学基础是()。

(完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分章练习题(有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单选题 1.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C )P58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教育 2 .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知识的( D ) P72 A.积累 B.迁移 C.学习 D.领会 3.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为( D )P63 A.发展 B.发育 C.遗传 D.成熟 4.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P78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5. 常见的由基因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为( B )P60 A.唐氏综合症 B.苯丙酮尿症 C.特纳氏综合症 D.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6. 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的方法,称为( D )P58 A.高尔顿法 B.基因突变法 C.消除法 D.孟德尔法 7. 知识的( A )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A.领会 B.灌输 C.传授 D.接受 8.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9.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D ) A.学习 B.发展 C.遗传 D.成熟 10. 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B )58 A.成熟 B.遗传 C.发育 D.发展 11. 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 C ) A.图式 B.平衡 C.印刻 D.发展 12. 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 ) A.唐氏综合症 B.特纳氏综合症 C.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D.杭亭顿舞蹈症 13. 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这种方法称为( C )P62 A.孟德尔法 B.高尔顿法 C.家谱分析法 D.基因突变法 14.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D )P68,71 A.遗传与环境 B.遗传 C.环境 D.教育 15. 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B )P69 A.高尔顿 B.霍尔 C.伍德沃斯 D.皮亚杰 16. 提出著名的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 D )P64 A.华生 B.霍尔 C.埃里克森 D.格塞尔 17.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D )P74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选填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教育心理学分章节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A.为人师表 B.清正廉洁 C.敬业爱业 D.团结协作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 A."双赢"协作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C.互助原则 D.尊重原则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就告诉教师,任何一所学校,全体教师必须本着双赢的思维,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3.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该信条主要表现了教师的奉献精神,体现了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 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的根本。 A.以德治国 B.以德兴教 C.依法执教 D.育人为本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以德兴教的根本,职业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所谓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5.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 A.人格魅力 B.知识学问 C.道德行为 D.教学业绩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教师的道德教育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道德行为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 6.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以()教育为核心。

(完整版)心理学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个体心理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2.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3.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在个体心理发展方面,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性的观点是弗洛伊德 和埃里克森的理论。 5.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6.自我是本我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遵循 现实原则。 7.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 8.皮亚杰认为,守恒是具体运算阶段区别于前运算阶段的重要标志。 9.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成熟、练习与经验、 社会性经验、平衡四个方面。 10.维果茨基从种系与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 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1.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为中介的。 二、选择题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是遵循( C)。 A.快乐原则 B. 现实原则 C. 道德原则 D. 利己原则 2. 埃里克森认为,在儿童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与疑虑,体验着(B )。 A.希望的实现 B. 意志的实现 C. 目的的实现 D. 能力的实现 3.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出现“自我中心”特征是在( B )。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4.皮亚杰通过一系列守恒实验,发现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获得“物质守恒”的时间是( B)。 A. 6~8岁 B. 7~9岁 C. 8~10岁 D. 9~10岁 三、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 2.学习准备—— 3.图式——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教师职业《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题库分解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___(C )___的科学? A.心理过程B.认识过程C.心理现象D.心理特征 2.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主要包括____(D )__。 A.认识、情感和意念过程B.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C.能力、气质和性格D.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自我调节系统 3.人的个性心理是通过__(D )__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 认识过程; B 意志过程;C情感过程; D 心理过程。 4.人的心理现象包括__(D )______。 A.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B.意志过程和情绪过程 C.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5.心理活动又被称为____(A )___。 A.心理现象 B.心理过程 C.理性活动 D.心理状态 6.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认识过程的是__(C )_。 A 情绪;B需要; C 想像; D 兴趣。 7.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来研究,这是遵循了心理学研究的___

(C )__。 A.客观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个别化原则 8.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这属于心理学研究的_____(C )_原则。 A 客观性; B 发展性; C 系统性; D 教育性。 9.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依据别人可以观察并加以检验的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 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 这属于心理学研究的____(A )__原则。 A 客观性; B 发展性; C 系统性; D 教育性。 10.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是(C) A.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调查法 11、由实验者主动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发生变化的因素,称作___(D ) __。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无关变量; D 反应变量。 12.心理学体系的二分法是把心理分为__(C )___。 A.心理过程与个性 B.情感与意志 C.认知与意向 D.内容与形式 13.以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心理学流派是__( A )___。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14.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是__(B )__。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15.强调心理学应该以正常人为对象的心理学流派是__(C )__。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2011年心理学考研心理学章节习题习题

2011年心理学考研心理学章节习题习题:第八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于心理健康的非病状态的表示以下哪个不正确() A.非病状态是心理健康标准的底线 B.非病状态是心理健康的一个较为主观的标准 C.非病状态是指一个人心理的正常状态 D.非病状态是指一个人适应良好的状态 2.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哪一层面的标准而来(C) A.非病状态 B.良好适应状态 C.理想状态 D.正常状态 3.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论述以下哪一条是不对的(C) A.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细分为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 B.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效率高,是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C.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活动的主持者应受过相应的训练 D.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方式 4、关于外展训练的表述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A.外展训练又称户外拓展训练 B.外展训练最早是用来训练士兵的求生能力的 C.外展训练需要利用特别设计的器材,往往难度很大 D.外展训练需要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来带领实施 5、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C) A.学习动力缺失最主要的表现是厌学 B.要让学生掌握上课记笔记的学习技巧,养成上课记笔记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令人信服地让学生了解记笔记的作用、具体方法以及如何使用笔记 C.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学习方法是相同,所以应该从小学起就全面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D.成绩好的同学也会有厌学情绪 6、关于考试焦虑症的处理,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C) A.考试焦虑症必要时可以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 B.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 C.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要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就可以了 D.系统脱敏法是治疗考试焦虑症的方法之一 7、关于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B) A.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事先预防比事后补救效果好 B.人际关系问题一般是学生相对较少关心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知识的学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A.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B.具体知识、抽象知识 C.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D.方式方法知识、普通原理知识 2.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是指()。 A.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B.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C.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D.以上都正确 3.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A.0.25~2秒 B.0.2~25秒 C.2秒到1分钟 D.5秒到2分钟 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个组块。 A.6±2 B.6±1

C.7±1 D.7±2 5.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6.以下选项中哪一个属于程序性知识?() A.关于企鹅的定义 B.某个明星的个人资料 C.名人的自传 D.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7.知识的同化反映的是新旧知识的()。 A.改造性 B.累积性 C.矛盾性 D.对立性 8.小章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他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9.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10.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2.可以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 C.感觉记忆

学前心理学章节练习题1-4章

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A.直观 B.客观 C.概括 D.能动 2.研究学前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不包括哪一原则() A.客观性 B.能动性C活动性 D.发展性 3下列哪项不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A. 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C种系心理的发生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4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是() A.个体心理的发生 B.种系心理的发生 C.群体心理的发生 D.人类心理的发生 5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中,3~6、7 岁通常被称为() A.婴儿期 B.先学前期C学前期D.学龄期 ~6 岁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是() A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B.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C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D.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7 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年龄段是() —6、7 岁一6、7 岁一1 2 岁一18 岁 8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一般是指() A. 0?6岁 B. 0?12岁 C. 0?15岁 D. 0?18岁 9根据我国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先学前期的年龄范围是指()A. 0~6 月B. 6~12 月C. 1~3 岁D. 3~6 岁 10我国现时通行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4岁儿童属于() A.先学前期 B.幼儿中期 C.幼儿初期 D.幼儿晚期 11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来引起并 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这种方法称为()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法 C.测验法 D.调查访问法 1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应当根据各种途径获得的资料,而不是自己的想当然,这样才符 合研究儿童心理的() A.主观性原则 B.活动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13学前儿童心理,必须对他们周围的生活条件及其所受的教育影响进行分析,这符合 A.活动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14儿童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从这种发展变化中去研究它的规律,避免孤立静止 地看问题,这反映的是() A.客观性原则 B.活动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 D.因材施教的原则 15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的不断成熟,其心理会有所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从这种变化中 对儿童的心理进行研究,这主要是遵循了儿童心理研究的() A. 实践性原则 B. 活动性原则 C. 发展性原则 D. 教育性原则 16哪个原则不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 B.活动性C发展性D.高效性 17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18.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要点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知识要点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心理学个篇习题

公修《心理学》各章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 .人的心理现象丰富多彩,但一般可以把它分为( )、 ( )和三大类。 心理过程包括 ( )、( ) 和( ) 三个方面。 2 .人的认识过程是由( ) 、( ) 、( )和( ) 组成的。 3 .( ) 年,德国心理学家( )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的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4 .( ) 的《医林改错》提出的脑髓说比谢切诺夫的反射学说还要早 30 年。 5 .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包括( ) 、( ) 、( ) 、( ) 、( ) 、 ( )。 6 .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 )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是( ) 、( )与( ) ; 20 世纪 60 年代在西方兴起的心理学新流派为( ) 。 7 .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 ) 的科学。 8 .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 、( ) 和性格。 9 .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 ) 、理想、( ) 和世界观。 二、选择题 1 . 心理学是研究下列那种选项的科学( ) A 心理过程 B 认识过程 C 个性 D 心理现象 2 . 人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 )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B 能力、气质、性格 C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D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3 .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下列那两个方面 ( ) A 心理过程和个性 B 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 C 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D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4 . 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 A 马斯洛、罗杰斯 B 弗洛伊德 C 华生 D 皮亚杰 5 . 心理学独立的年代为 ( ) A 1789 年 B 1879 年 C 1897 年 D 1798 年 6 .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 ( )

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2 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第二节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①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心理变化。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

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现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3.学生上课时又是听老师讲,又是记笔记,又是看黑板,这要求学生有很好的注意分配的能力。 4.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其中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 5.从亮的地方走进暗室,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过一会才能慢慢看清,这是使视觉的感受性提高(提 高/降低)的暗适应现象。 6.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7.入学后,小学儿童语音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未可达成人水平。 8.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感觉和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10.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 二、选择题 1、教师上课时讲到重要的地方,声音会放大放慢,使学生听清楚,这符合知觉(A)的规律。 A 选择性 B 理解性 C 整体性 D恒常性 2、“月明星稀”是(D)现象。 A 错觉 B 暗适应 C 明适应 D 感觉的对比 3、入药店,刚开始可以闻到很浓的药味,过一会就闻不到了,这是感觉的(B) A 对比 B 适应 C 联觉 D 后像 4、“注意来往车辆”这句话表明注意与(C)过程的共同关系 A 记忆 B 想象 C 感知 D 思维 5、小学儿童的感觉中,(B)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A 听觉 B 视觉 C 肤觉 D 思维 6、小学生常常把“8”写成“∞”,“9”和“6”不分,“b”和“d”不分,其原因是由于(C)的水平不高引起的

A 大小知觉 B 形状知觉 C 方位知觉 D 时间知觉 7、人脑对客观事物最简单、最低级的反映形式是(A) A 感觉 B 知觉 C 记忆 D 思维 8、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D) A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各种心理过程共有的特性 B 感觉适应引起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有一定时限 C 错觉是一种知觉,只不过是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D 个体的发展中,有意注意的发生先于无意注意 9、人们进入超市,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A)的表现 A 选择性 B 理解性 C 整体性 D 恒常性 10、视觉的适宜刺激范围是(C)的光波 A 290—500毫米 B 390—600毫米 C 390—800毫米 D 490—800毫米 11、描述了时间特性的注意品质是(B)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12、“鹤立鸡群“说明事物在()情况下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A 强度 B 对比 C 运动 D 转移 13、下列哪种现象说明了注意的广度(B) A 手脑并用 B 一目十行 C 三心二意 D 心不在焉 14、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是(D) A 指向性、选择性 B 选择性、理解性 C 理解性、集中性 D 指向性、集中性 15、(C)岁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范围极大。 A 6 B 8 C10 D 12 16、人在饥饿时走在街上,有些东西视而不见,但饭馆食品及食物却溶却容易被察觉,这属于(D)现象。 A 感觉 B 知觉 C 有意注意 D 无意注意 17、当收音机里播放《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无论男高音独唱还是女声独唱,你都能辨认出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B)

心理学每章习题

《心理学》(自考)同步练习 第一章概论同步练习 单项选择题 1.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就是(B ) A.教育学 B.心理学 C.伦理学 D.哲学 2.一百多年前,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与下列哪一位学者有关?( A ) A.冯特 B.华生 C.弗洛伊德 D.詹姆斯 3.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这事件发生在( B ) A.1978年 B.1879年 C.1789年 D.1798年 4.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就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一些基本元素后,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与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持有这种观点的心理学流派就是( D ) A.机能主义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构造主义 5.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与目的,而不就是它的结构。意识就是连续性的像水流一样,提出“意识流”观点的心理学流派就是(A ) A.机能主义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构造主义 6.1890年发表了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有关意识流的思想,在心理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学者就是(A ) A.詹姆斯 B.华生 C.马斯洛 D.斯金纳 7.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就是美国心理学家( B ) A.詹姆斯 B.华生 C.马斯洛 D.斯金纳 8.通过对狗等动物的训练研究提出条件反射学说的著名学者就是( D ) A.华生 B.斯金纳 C.桑戴克 D.巴甫洛夫 9.宣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坚持心理学就是研究行为的科学,提出S—R理论的心理学家就是( B ) A.詹姆斯 B.华生 C、马斯洛 D.斯金纳 10.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就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心理学第一章章节练习(附答案)

第一章章节测试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5分) 1.与视觉有关的大脑皮层的部位是( )。 A.额叶 B.顶叶 C.颞叶 D.枕叶 2.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的因素是( )。 A.遗传素质 B.教育 C.活动 D.生理成熟 3.反射按照起源可以分为无条件反射和( ) 。 A.经典反射 B.条件反射 C.操作反射 D.强化反射 4. ( )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几部分组成,其中最发达的部分是大脑。 A.桥脑 B.中脑 C.小脑 D.脑 5.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的是( )。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社会生活环境 D.教育 6.有意注意是由大脑皮层的( )控制的。 A.额叶 B.顶叶 C.颞叶 D.枕叶 7.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膝跳反射 B.抓握反射 C.谈虎色变 D.行走反射 8.( )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 9.控制着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的大脑皮层的部位是( ) A.额叶 B.枕叶 C.顶叶 D.颞叶 10.脑的机构中最发达的部分是( )。 A.延髓 B.中脑 C.大脑 D.小脑 11.( )是反映人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评价、体验和调节控制的。 A.人的态度B个性心理特征 C.个性倾向性 D. 自我意识 12.“有人善于观察事物,有人善于分析思考问题,这是名人在能力上的差异“体现在个性中( )方面。 A.人的态度B个性心理特征 C.个性倾向性 D. 自我意识 13. 1879年德国哲学心理学家( )在菜比锡大学建设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A.班杜拉B,冯特C. 皮亚杰 D.杜威

教育心理学各章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西方教育学确立的名称与标志 真正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人是桑代克,他是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在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一书,后又在1913-1914年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科学而又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而开始确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坚持哪些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1、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负强化与惩罚有什么区别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反之,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 3、观察学习的过程是什么 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4、什么是直接强化(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5、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标准和条件 标准:新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建立内在联系 条件:1、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4、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其认识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6、什么是概念形成、概念同化、先行组织者、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教师应该给老师提供的材料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他把这种强调接受学习的方法叫做接受教学。 概念形成:学习者可以对同类事物的各种实例进行分析,对比它们与其它事物的区别,从而发现这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这种方式叫做概念形成。 概念同化:所谓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它的基本形式包括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现代应用心理学每章测试题

第一章心理学原理概述 1.“Tom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因为个子很娇小,常常受到一些同学的集体霸凌。这些不愉快的经历,使他的个性表现得退缩,没有自信,时常感到忧虑不安。幸好有位辅导老师,发现他在广告设计有过人的优异表现,具备特殊的艺术性向,并时常鼓励帮助他的学习。经过多年的努力,Tom的表现斐然,并且经营管理一间广告设计公司,聘用近百名员工,并且服务深受顾客的喜爱,而成为杰出的广告设计公司经理人。”以上这段叙述与下列心理学的那些应用领域,关系较为密切? A、人因工程学; B、健康心理学 C、人际关系心理; D、消费心理学; E、组织与领导心理学; 参考答案:B、C、D、E、 2.请您加以区辨心理学学说取向或派别的主要强调重点,选出若干个较合适的答案。 A、认知取向心理学企图探讨人和人之间的互相了解与认识; B、人本主义学派要求人生命存在的意义感; C、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智力测验中的分析逻辑能力; D、行为学派重视内隐的心理观察; E、探讨大脑的区域功能与行为的关系是生理心理学的取向; 参考答案:B、E、 题目解析:人本主义学派要求人生命存在的意义感 探讨大脑的区域功能与行为的关系是生理心理学 第二章人因心理学原理简介及实例探讨 1.霍金斯所提出的SHEL人-模式中心理论,探讨那些变项? A、以上皆是答对; B、环境安排; C、软体设计; D、硬体规划; E、人际互动; 参考答案:A、B、C、D、E、 2心理学家与工业设计专家合作探讨人因工程心理的主要目的包含哪些主要考量? A、价钱更便宜; B、更安全; C、更友善好用; D、全部皆是; E、更舒适健康; 参考答案:B、C、E、 3人因工程心理在设计物件时,会考虑下列哪些人的知觉或感觉因素? A、以上皆是; B、消费力; C、声音的因素;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编绪论 一、心理学概述 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编认知 三、意识和注意 四、感觉 五、知觉 六、记忆 七、思维 八、言语 第三编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九、动机需要意志 十、情绪情感 第四编人的心理特性 十一、能力 十二、人格 第五编活动与发展 十三、学习 十四、人生全程发展 十五、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 (一)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是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 1.传统心理学观点 1)心里过程 [1]认知过程:人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加工信息的过程,是人的对基本的心 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2]情绪情感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 验,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映。 [3]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的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2)个性心理(人格) [1]个性倾向性(心理动力):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 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与基本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等。 [2]个性心理特征:人在心里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多 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包括能力、气质和性

格。 2.认知心理学观点 1)信息加工过程:即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 2)行为调节和控制:包括动机、情绪情感等 3)人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 (二)个体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刺激是引起 行为的内外因素。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三)个体意识:意识由人的认知、情感、欲望等构成,是人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内 部资源。无意识是人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四)社会心理---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心理是在社会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是 该社会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系统的、有计划地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例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了解其注意的稳定性、情绪状态等特征。 1.适用范围: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动物 2)在控制的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2.优点: 1)适用范围较大 2)简便易行 3)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4)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所得材料比较真实。 3.缺点: 1)存在偶然性,不能揭示因果关系 2)难以进行重复观察,观察的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 3)得到的结果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 4)由于对条件未加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对象,而要研究的想想却 没有出现(难以控制目标现象的出现) 5)观察容易“各取所需”,即观察的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兴趣、愿望、知 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1.分类 1)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实施的。 例如:为了研究加工深度对记忆成绩的影响,可以安排被试完成不同加工程度 的记忆任务。 2)自然实验(现场实验):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境中进行的,对实验条件 进行适当的控制,例如:在正常教学后,一组学生休息,另一组继续其他工作, 一定时间后比较两组的回忆成绩。 2.优点: 1)可以揭示因果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