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伊斯兰的装饰艺术

伊斯兰的装饰艺术

伊斯兰的装饰艺术
伊斯兰的装饰艺术

伊斯兰的装饰艺术

伊斯兰文明,博大而精深,包含了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其艺术文明也丰富多采,其艺术文明也深深为其的信仰所影响,为履行信仰的“任务”,自然创造出具有伊斯兰色彩的艺术。就其“装饰艺术”而言,大体上可从下列三大类别来介绍:

一:几何图案

由于禁止偶像崇拜,表现主义艺术不为传统伊斯兰教义所允许,而艺术家的创造力又无法完全压制,因此,促使伊斯兰艺术家必须去寻求其他方式来表现其艺术天份与才华,而几何图形的多变性,便成为其中一项足以传达伊斯兰艺术理念与技巧的方式,以下叙述其历史背景。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伊斯兰世界在中古世纪曾产生许多杰出、伟大的数学专家。例如:穆罕默德.伊奔.穆沙(MUHAMMAD IBN MUSA西元七八○-八五○),可算是中古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在积分法与方程式的计算、天文表编纂、最早三角表制作、地理百科全书、印度数字研究各方面都有出的成就,其著作经希腊人翻译之后,直到十六世纪,都是欧洲大学的主要教材。而萨必特.伊奔.固拉(THABIT IBN QURRA西元八二六-九○一)则为伊斯兰中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他所制定的三角函数,即为今人所使用者。

由于伊斯兰世界,有许多学者从事数学方面的精深研究,也使天文学的成就非凡,重要的学者有阿尔.巴塔巴(AL-BA TTANNI)、阿布.阿尔发戈尼(ABU AL-FARGHANI)、阿布.阿尔瓦发(ABU AL-WAFA),当时,他们在天文学方的成就远超过欧洲各国,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制作的科学仪器不仅实用,也深具艺术价值。

由于有这些成就,伊斯兰艺术家更能充分灵活运用几何图案于艺术方面的创造,将各种线条、多角形、螺旋形、环形、椭圆形、立体、圆锥体等图案加以混合运用,创周出各种新的艺术造形,如涡卷形、星状形、格子形等等。

很显然地,伊斯兰的几何装饰艺术,已在世界艺术史留下不可磨灭的非凡成就。

二:花草图案

伊斯兰的花草图案设计亦是其建筑中极常被运用的方式之一,或许由于对“形象”的诸多禁忌,艺术家即使在设计花草图案时,亦极力设法将其原有形貌抽象化,其实际作法则以下列三种方式为之:

一、只要求与自然之花草形似便可。

二、抽取自然花草不同的要素与特点加以运用。

三、只抽取花草某部份而非表现整株植物的形貌。

艺术家运用各类藤蕞植物的枝、叶与球果精心设计,变化出各式花环、花结、花藤,便形成一种华丽繁富而独特的艺术图,这些阿拉伯风格的设计方式,都不离其基本的花纹图案。

有些学者认为,伊斯兰艺术家运用花草树木之观念是从拜占庭世界学习来的。例如:耶路撒冷的金顶岩石清真寺(The Rock Dome)与大马士革的奥玛威清真寺(THE UMAWIYYA MOAQUE)纯粹是拜占庭形式,当然其装饰也一样是拜占庭式的。但是,阿拉伯人在吸收外来的艺术形式时,已超越模仿的层次,不仅将其消化,并与阿拉伯本身的独特风格相融合,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精致艺术,这一华丽而繁复的风格,称之为阿拉贝斯克(ARABESQUE -阿拉伯风格)。

三、阿拉伯书法

伊斯兰的圣典--古兰经,据说是由天使以阿拉伯文将真主“安拉”的旨意传给先知穆罕默德,而由后人逐渐集成经书的,在宗教意义上其神圣地位自然无与伦比,因此,阿拉伯文书法艺术自然形成一门为所有教徒尊崇与努力的艺术,经由历代君王与艺术家之推展与创造,衍变出许多优美的书法体,书法家在抄写古兰经之余,也在书中加入精致复杂的图案与灿烂瑰丽的色彩,使古兰经手抄本成为一项成就非凡的艺术。

阿拉伯书法体主要有下列数项:

(一)玛须格体(MASHQ):

西元七世纪左右,在麦加、麦地那发展出来的书法体,其特色为字体均衡分布于纸面上,字形古拙而厚重。

(二)库法体(KUFIC)

西元八世纪,库法体发展到极为完美之地步,几乎取代其他书法体,对阿拉伯文书法有最深远的影响力。在时空变迁中,又出现了许多库法体之“变体”主要有叶子体(FOLIATED KUFIC)、编结体(KNOTTED KUFIC)、辫子体(PLATIED KUFIC)、方形体(SQUARE KUFIC)等等。

(三)东方库法体(EASTERN KUFIC)

此书法比标准库法体更为细腻精致,在西元十世纪由阿巴斯王朝书法家所发展出来的字体。其特色为字母向上延伸,并有著面向左方的例钩头部。

(四)弯曲体(CURSIVE WRITING)

此体主要又分六种形式,阿文称之为六种笔法(AQLAM AL-SITTAH),分述如下:

1。斯鲁斯体(THULUTH)

此体在西元七世纪乌迈雅时代便发展成形,但直到十九世纪后叶才发展完全,“斯鲁斯”,字意为三分之一,此体较少作为抄写古兰经之字体,常用于装饰字体之用。

2。娜斯奇体(NASKHI)

此体为最早成形之变曲体书法,但直到由伊奔穆革拉(IBN MUQLAH)重新设计之后,才再获得肯定,后又经伊奔.阿尔.巴瓦布(IBN AL-BAWW AB)与其他书法家之改造,才成抄写古兰经之字体。最后成为古兰经手抄本最常使用的书法体,由于其易写、易读,也是一般人最喜爱的字体。

3。穆哈喜戈体(MUHAQQAQ)

此体之字意为“精确生产的”,最初,由伊奔.穆革拉给予标准化,后经伊奔.阿尔.巴瓦布与雅固特(Y AQUT)之改良而达完美之境。最后,也成为抄经者极为喜爱之字体。

4。雷哈妮体(RAYHANI)

此体例创始于西元九世纪,可说是融合斯鲁斯、娜斯奇、穆哈喜戈三体而成的新书法体,其特色为使用优于字母书写的笔来书写字母上方变音记号和其他拼字记号。

以上就“装饰艺术”三大类别,分别简略说明,而事实上,在运用时,这三大类形式--几何图形、花草图案、各类型阿拉伯书法--经常是混合、交融在一起的,艺术家运用其丰富的想像与高度的技巧,使伊斯兰艺术在各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成就,举凡清真寺、王宫、庭院、墓园、镶嵌画、陶瓷、木雕、玻璃器皿、金属用具、毡子,都可用上这变化多端的装饰艺术,而透过这些抽象艺术,伊斯兰艺术家终于建立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并在世界艺术史上占了极为重要的一页,值得世界各地艺术家深入研究、比较、学习。

浅谈中国陶瓷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111575503.html, 浅谈中国陶瓷艺术 作者:司忠辉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8期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而在中国,陶瓷无疑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品之一。陶瓷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陶瓷艺术也一直是颇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历经千年,仍盛而不衰。本文将从中国陶艺的发展历程,现当代陶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浅谈中国 的陶瓷艺术。 一、中国传统陶艺的发展历程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开始了最原始的活动。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那便是黑陶艺术。 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尽管在商代制陶工艺没有明显进步,艺术性也没有明显提高,但是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瓷器的前身“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经历了西周和春秋战国到东汉,逐渐的走向成熟,出现了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而且它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同时,在秦汉时期,制陶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秦朝时的陶俑造型逼真,深刻揭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彩陶方面,汉代彩陶一改奔放热烈的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艺术表现力强。 到了隋唐时期,经济的高度发达,民族的大一统使得唐朝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空前繁荣。而在陶瓷艺术中,最能代表这种盛唐气息的便是唐三彩。它多用于陪葬,作为一种冥器,它的实用性远不如当时的青瓷、白瓷。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的白瓷,到隋朝时,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至唐朝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清真寺平面布局的要求

清真寺平面布局的要求 另外,由于清真寺往往位于信徒聚居的区域内,其场地容易受到地形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在不违背教义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对清真寺进行灵活布局。以北京的牛街清真寺为例,该寺坐落于南北走向的大街之东侧,为了满足礼拜大殿坐西朝东的要求,寺院临街的大门开设在大殿的背面。人们进门后需经过大殿两侧狭长的巷道得以进入到大殿开阔的前庭空间,随后转过身,其视线才能达大殿的正面。这种不寻常的行走路径使人的心理体验经历先抑后扬的过程,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宗教情感。总的来说,内地传统清真寺的布局处理“有定制,无定式”,灵活多变,且空间层次丰富有序。整个建筑组群虽多有明确的主轴线,但并不强求轴线两侧的严格对称。各地的清真寺在遵从教义的原则下,结合各自具体的地形地势条件进行建造,使平面布局花样繁出,绝无雷同。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的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中国大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内地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及主要配殿,通常者是大木起脊式建筑,用半拱。大殿一股前卷棚、大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层顶,上面用

勾连塔的形式连成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统一而又起伏灵活的大殿建筑。大殿的平面型制多样化,有矩形、字形、凸字形、工字形等。后窑一般不采用砖砌圆拱的早期做法,而是亦木亦砖,搭配使用。后窑殿的式样更是百花齐放,有单檐、重檐、三重檐的脊或种亭式脊,变化甚多,不胜枚举。我们只需举出一例,便可窥其一斑。中国清真寺的伊斯兰教特点。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无论其花样如何繁多,也无论其如何大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手法,都必须严格遵循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具备伊斯兰建筑的某些基本特点。从主要建筑设置上看,中国清真寺一般都有礼拜大殿、邦克楼或望月楼、沐浴室,大殿的内部有圣龛(米合拉布)及其右侧(大殿西北角)的宣教台(敏拜尔)。从方向上看,无论寺址位于东南西北哪个方向,其礼拜大殿一律建在座西朝东的方向,圣龛均背向正西,这是因为麦加克尔白是伊斯兰教朝向,全世界穆斯林礼拜时都发布面向它。中国位于麦加之东,故圣龛须背向西。如湖北武昌清真寺方向不正,寺门面向东北,大殿为六角的其的六方重檐周围廊式,殿门虽与寺门一样面向东北,而圣龛恰在正西,符合伊斯兰教的朝向要求。这种既坚持教规原则又因地制宜灵活施建的处理手法,确实是富于创造精神的。 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故中国清真寺内,尤其是大殿内,绝对不供奉偶像,也绝不用动物图形为饰,这就与佛寺、道观、文庙等大殿布置迥然不同。中国清真寺大殿,无论其华丽还是淡

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陶瓷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十一月底,我们来到江西最富盛名的城市——景德镇寻访陶瓷意蕴。景德镇是江西的代表,这是得到国际上的认可的,陶瓷让景德镇名传千古,曾创造中国陶瓷史辉煌的景德镇,其陶瓷创作的立身之本和“根”是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大量接触现代美术的我们来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文化根源的洗礼,大量的传统手工艺作品提醒我们景德镇之所以久盛不衰——因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 陶瓷的制作是一件艺术品精雕细琢的极致体现,陶瓷作为一种艺术载体,与其他艺术品相比,具有制作材料特殊、制作工艺特殊、生产工艺的难以掌握性等特点。古时的陶瓷产品制作,要经过7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瓷工流下的汗水,拉坯、上釉以及将瓷坯送入窑中进行煅烧,其辛苦远非创作国画作品所能比拟。一件陶瓷精品的出炉,并不亚于人类十月怀胎孕育新生命的过程,它是经过艺人用生命在进行创造、并经历火之升华才得以完成。过小明称景德镇仅凭陶瓷制造这单一产业,便可让老镇的兴旺与盛名延续千年之久,足可证明陶瓷的不凡之处。 我们这次的旅程,幸得一位景德镇陶瓷学院的研究生陪同讲解,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许多家庭作坊,并且详细的介绍了瓷器的四大构成要素:坯、釉、彩、法。例如釉上彩综合式是将两种以上釉上彩绘方法综合运用的方式。例如新彩与粉彩的综合、墨彩与刻瓷的综合。釉下彩有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釉下褐彩、釉下黑彩等。如果任意将上述两种形式和技法结合起来,形成两种艺术效果的综合效应,即是釉下彩综合式。我们常常在电视节目上听到的名词,清华釉里红,到那里才得到讲解:实际上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青花料和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色料所绘制的釉下彩综合式的装饰,它既有青花青翠品澈、幽靓素雅的特色,又有釉里红瑰丽而沉静、艳媚而不浮躁、热烈而又含蓄的特色。两者的长处有机融合,既素雅又艳丽,形成了青红相间、冷暖相衬、动静相映的审美特征。 而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却不是传统的技艺的精湛,而是景德镇陶瓷学院里的留学生工作室,那里的陶瓷作品没有束缚,充满了趣味,毛主席可以是陶瓷做的,头与身体的比例失衡,陶瓷也可以组合成一个远古的生物,仅凭印花,也可以制作出几十上百种陶瓷的组合,这让我们想到,景德镇的传统会不会受到冲击? 显然,通过几天的观察,传统技艺在景德镇占据了主导,瓷器的创意,可能在表面的装饰上比较显见,景德镇是陶瓷综合装饰艺术诞生和发展的地方,同时也是产生和造就陶瓷综合装饰的摇篮,景德镇拥有陶瓷综合装饰艺术辉煌的昨

阿拉伯风格清真寺建筑特点

阿拉伯风格清真寺建筑特点 (1)外观造型不取大木起脊的传统庙宇形制,多为阿拉伯穹顶式建筑,大殿上面一组(1大4小)浑厚饱满的绿色穹顶,顶上一弯银白色新月,形象上相互呼应,尺度上恰成比例,组成了丰富的天际线,颇具鲜明的艺术效果。 (2)平面布置不用传统四合院制度,而采用集中式构图,不强调平面的中轴线,而强调整座建筑的垂直轴线,体形完整,轮廓稳定,邦克楼建于寺院前方。 (3)殿堂装饰多求淡雅素洁,雕塑、彩画较少,注意建筑物整体色彩的把握和运用。 (4)使用当代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手段,现代化照明、音响、计时设备,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新疆维吾尔地区清真寺,按其规模大小和不同功能,一般分为5种类型:可作节日会礼的艾提卡尔清真大寺:可作主麻日聚礼的加曼清真大寺、普通的小巷清真寺、麻札清真寺,便于旅途游子途中礼拜的耶提木寺(即孤寺)。其建筑特点主要是: (1)分布密集化,特别在南疆地区,几乎每个村镇、每条街巷都有一座或若干座清真寺,其拥有的清真寺总数远远多于内地任何一个省、市、自治区。 (2)平面布置简单明了,比较随意,注重实用,外面一座门楼,门内不远处即是礼拜大殿,附属建筑不多,不甚注意寺院建筑的中轴线和左右对称,有些寺甚至故意打破左右对称的格局。 (3)建筑形制与回族寺不同:门楼高大,两侧或一侧建尖塔与拱状大门相连,砖砌尖塔平面为圆形,底部大,逐渐向上收分,顶建穹窿式圆亭,亭上立一新月,大殿为平顶结构,由棚檐、外殿、内殿3部分组成,面阔大于进深,外殿呈敞廊式,内殿严紧但采光一般较差,殿内木柱较多,以支持硕大的平顶。 (4)维吾尔装饰艺术风格浓郁,其表现手法主要有木雕、砖花、石膏浮雕、彩绘等,装饰纹样则有谢德纹、伊斯力玛纹、、巴旦木纹、石榴纹、花蕾纹、花朵纹、小花纹、叶纹、田字纹、回字纹,装饰图案有阿拉伯文字、几何图形、风景、水果、花卉、花瓶及生活日用品等,色彩多浓艳鲜明且相互协调,尤多用蓝、绿、褐、黄、红、白诸色,花团锦簇,体现了维吾尔族强烈的色彩观念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中国各地的清真寺建筑,无论以何种风格为主,都是中阿文化相互交流的产物,是历代各族穆斯林智慧的结晶。它们既有别于中国佛寺、道观、文庙、基督教堂,又与国外清真寺建筑风格有一定差异,程度不同地体现着中国的建筑风格和气派。它们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产和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陶瓷艺术与文化

中外陶瓷艺术与文化 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特殊的商品,陶瓷艺国对人类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也对我国的文明传承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陶瓷艺术是纽带,是桥梁,世界通过辉煌的陶瓷艺术认识了中华文明的非凡和伟大中国的陶瓷艺术曾经让世界人民为之折服,英文“China”即为陶瓷之意。 今天,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品仍是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馆及美术馆的收藏热点,也是历届拍卖会上的宠儿,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和经济价值是其他许多艺术品所无法比肩的。 艺术陶瓷既具有商品性,又具有艺术性。新中国成立后,陶瓷产业一度归口于轻工业部管理,陶瓷品的商品性得到了强调,但是,其艺术性则未得到足够的认识,许多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未得到合理的保护。 因此,加强对传统陶瓷艺术品的收藏、研究和交流,是我们无可回避的责任;而对于现代陶瓷艺术作品而言,它作为当代艺术中颇为活跃的部分丰富着当代艺术的发展,对现代陶瓷艺术的研究即是对当代艺术的关注。 世界陶瓷艺术分为东亚儒学和佛学类型、西亚北非伊斯兰文化类型、欧洲基督教文化类型三大部分。 以中国陶瓷为源的东亚各国,其陶瓷艺术实际是从这一主流分出的支流。朝鲜高丽时代的青瓷、李朝时代的白瓷;日本桃山时代的茶陶文化、江户时代的青花和五彩瓷器,都是在中国文化和中国陶瓷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日本陶瓷 或者说朝鲜、日本的陶瓷艺术与中国陶瓷艺术是一脉相承的。

自公元11 世纪中期起,以青瓷为主的宋瓷大量输入伊斯兰世界,这时的陶器造型基本是仿制中国样式,甚至与中国青瓷放在一起几乎可以乱真。 中国青瓷确实对伊斯兰陶器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但是,伊斯兰陶器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完全演化成独特的民族风格。而且波斯的彩绘瓷器、白釉蓝彩陶器、铜釉彩绘陶器,对后来中国五彩瓷、青花瓷器、釉里红瓷器的产生,起到推动作用。 土耳其陶瓷 此后,中国青花瓷、五彩瓷又给予伊斯兰陶器的发展以极大的影响。总之,西亚、北非的伊斯兰陶器,像华丽的清真寺一样神奇,像“天方夜谈”一样神秘,还像波斯地毯一样光怪陆离。尤其是伊斯兰华丽彩陶器,可谓集伊斯兰艺术之大成。 中世纪欧洲陶瓷艺术的发展,最初是伊斯兰陶器进过西班牙传入意大利,在意大利发展成风格独具的锡釉花饰器,再越过阿尔卑斯山,在法国出现锡釉软质瓷,直到公元17世纪荷兰代尔夫特锡釉陶以仿制中国青花瓷和五彩瓷而闻名天下。 德国陶瓷艺术 可以说,中世纪欧洲艺术是在伊斯兰陶器和中国瓷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当然,欧洲中世纪锡釉陶还伴随文艺复兴的兴起,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一方面从伊斯兰陶器和中国瓷器中吸收蔓藤翻卷的艺术形式,又在现实植物中寻求更为生动的形态,还从古罗马的装饰中寻求粗犷有力的结构。 因此,平面的陶器纹样由于借助明暗法而产生立体感。这无疑是希腊罗马艺术精神的复苏。其翻卷律动的纹样结构中,常常增添鸟兽等动物形态,最终形成欧洲大陆所特有的奇异风格。

新人教版五年级美术:《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教案.doc

《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 3.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导入: 提问: 1. 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 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 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2. 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

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西方世界的宗教艺术.

伊斯兰教的宗教艺术 伊斯兰教认为建筑是一切美术品中最持久的,而宗教建筑是美术的最高成就。“札玛尔”,清真寺的圆顶,代表着神的完美。伊斯兰建筑独具特色的是穹庐顶和拱券顶以及两个主要装饰,宗教建筑和世俗建筑共有的“帕提”和钟乳饰。“帕提”是一个拱形门厅。钟乳饰是墙和拱顶之间具有装饰性的过渡部分。伊斯兰建筑上的这种结构起源于古代巴比伦,它们很早就运用穹庐形结构于坟墓,运用拱举顶结构于宫殿、寺庙。到了萨珊王朝时期,这种建筑形式在伊斯兰建筑中占了统治地位。作为一种富有特征的形式,弯庐和拱形已经被认为是萨珊建筑的典型。在印度的阿旃陀、中国的龟兹石窟建筑中也有这种穹庐顶和拱券顶窟形,这可能是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反对偶像崇拜,认为表现人或动物的形象,是对真主所独享特权的侵犯和亵渎,因此在清真寺既找不到人和动物的画像,也没有以宗教情节为内容的雕像。在伊斯兰教里,真主被理解成一种摆脱一切尘世成分的纯粹的精神,他不具备人类的、类人的特性,也不可能被描绘出来。认为只有思辨力量是人类认识真主和世界的一种最高的能力,因此,一切失掉物质和感性外壳的抽象概念是知识的最高形式,这从理论上证实伊斯兰教禁忌的合理性。神的意愿、趋于抽象化的思辩的升华和绝对化,与人的种种欲望和世俗享受的斗争,明显地限制艺术在正统的伊斯兰教世界中存在,或者它们至少要求艺术十分明确地改变自己形象的、感性的、情感的本质。“伊斯兰教的这种宗教一哲学的思考,结果向着有利于抽象一思辩的哲学和美学发展。艺术成为伊斯兰教结构里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永远滞留在抽象几何图案或植物图案的一些合乎规范的永恒不变的情节中,在阿拉伯花纹和阿拉伯连体字的奇怪而夸张的交错形状中,在大君主们的墓志铭和清真寺山墙上的格言中。”(E.T.雅科伏列夫《艺术与世界宗教》17l页) 伊斯兰教的审美一艺术的原则与近东、中亚、高加索和北非的许多民族、部族的生活方式和艺术思维所具备的某些特征相吻合,这些民族和部族的艺术思维持征,是深刻的装饰感、华美感、节奏感,注重装饰图形与平面的综合统一感。由于宗教的禁忌,雕塑、绘画艺术在伊斯兰世界从未象在其它文化中那样得到充分发展。也许是游牧生活环境,而对日用物品的相对兴趣,促使伊斯兰工艺美术展现出独一无二的造型艺术价值。伊斯兰教装饰艺术中三大形式:富有生命力的植物图案、几何图形和书法文字被普遍地用于建筑物、彩饰画、地毯还有陶瓷器皿。 在一些伊斯兰国家中,陶器是艺术表现最高形式之一,他们在各种陶瓷器物上都采用装饰形式,甚至把建筑物的外观变成五彩缤纷的花朵和绿叶中穿插着铭文的奇异花园。萨珊波斯帝国时期,伊朗人在绘画中用莲花状的圆盘来代表太阳,用带八个尖角的一圆圈来代表星星,早在阿契美尼德的波斯帝国和安息王朝就有用兔或鹰代表月亮,用马代表太阳。这使我们想到龟兹石窟和敦煌壁画中的那些日月星辰图和极富装饰感的藻并画,特别是“三兔飞天藻井”。而那些在空中飞行、手中托着花盘和宝盘、几乎都是用飘动的披巾和带子装饰起来的飞天也是来源于波斯艺术。马里奥.布塞格里《中亚绘画》说:“用飘动着的飞巾来对衣饰作逼真的处理以及那长长的纤细的手,这种特征是属于伊朗艺术的。”而云冈大佛络腋上的连珠纹,则是波斯萨珊朝常用的装饰纹饰。 早在公元7、8世纪,伊斯兰教艺术的这种装饰性传统经由波斯、埃及、北非传入西由牙,影响了整个欧洲艺术。英国学者贡布里奇曾说:这要归功于穆罕默德使我们了解了东方精美的图案和丰富的色彩,它使艺术摆脱了受真实世界形体的束缚,而进入梦幻似的色彩与线条的境界。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伊斯兰风格及成因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伊斯兰风格及成因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元青花的伊斯兰风格 (一)纹饰 伊斯兰装饰艺术深受伊斯兰教理和美学的影响,崇尚繁密,不喜空白,构图严谨,具有抽象、规整、均衡的审美倾向。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所以装饰主题主要为植物纹饰、几何纹饰和阿拉伯书法纹饰。纹饰主要有缠枝纹、联珠纹、变形莲瓣纹、菱形开光纹、多层装饰带、同心圆等。 元青花一改宋瓷注重釉色变化的设计理念,而是以绘画平涂为主,重视装饰构图。纹饰是元青花最具艺术魅力之处,分为主题纹和辅助纹。主题纹多位于瓶腹、盘心、碗壁等处,题材主要有三种:一为以整幅图画作主题,二为动物纹,三为植物纹。辅助纹主要有缠枝花纹、变形莲瓣纹、水波纹、杂宝、开光纹、云纹、云肩纹等,多绘制于口沿、颈部、底足部,用来分割主题纹饰,起辅佐和衬托作用。其纹饰繁缛华丽、细密工整,具有平面化、图案化等特点,呈现了伊斯兰装饰艺术风格。元青花繁复多层的横向装饰带

和同心圆的构图受到了西亚追求均衡与块面分割等审美情趣的影响。元青花一般绘有五到六层装饰带,有的多达十几层,层次多而不乱、主次分明、浑然一体,既有形式感又有韵律美。这种多层装饰带受到了伊斯兰建筑多层装饰的启发。元代以前虽然也有过器物表面分层装饰的做法,但毕竟是少数,且层数不多。元青花强化了多层装饰带在构图中的作用,繁密的多层装饰带使画面分割更加合理和美观。同心圆的构图方式指在一个基础上采用同心圆环装饰图案,从中心装饰逐步向外扩展。如销往波斯的元青花纹饰以同心环构图装饰的器物,每一同心环的纹饰大都不同,环间有一圈极细的留白,构图井然有序,呈现了极强的秩序感。 缠枝植物纹以复杂而规则的连续曲线为主干,间以植物花叶,并设计成有规律的波状或S 状。这种纹饰虽前代已有,但以大规模的釉下彩绘形式出现却是从元代开始的。缠枝纹装饰与伊斯兰金银器、织毯、波斯细密画以及清真寺建筑装饰等的构图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该纹饰摒弃了具象图形,以象征性的图案营造出连续不断的视觉效果,掩饰了被装饰物原有的造型特质。在伊斯兰装饰艺术中这种不见首尾、绵延不断的、无穷无尽的“阿拉伯图案”成为一种“默祷的记

伊斯兰陶瓷———白地多彩瓷

伊斯兰陶瓷 ——白地多彩陶器伊斯兰工艺美术在在世界工艺美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沟通东方工艺美术与西方工艺美术。伊斯兰工艺美术也收到东西方工艺美术的影响得到发展。伊斯兰工艺美术是伴随伊斯兰教的发展与传播而发展起来的。伊斯兰的原意是“顺从”、“和平”,意思是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无二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和平与安宁。伊斯兰教从一个民族宗教发展到一种宗教、文化、政治力量,也促进了伊斯兰工艺美术的发展。 中古时期的8世纪至10世纪,闻名世界的中国陶瓷经由海上陶瓷之路大量运往中东,白如雪的邢窑和定窑白瓷、绚丽华美的唐山彩、精致优雅的越窑青瓷,以及开釉下彩瓷之风气的长沙窑彩绘贴饰瓷器源源不断进入当地,不仅满足了贵族对中国陶瓷的需要,同时也为伊斯兰陶瓷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范本,白地多彩陶器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白地多彩陶器最早出现于公元9至10世纪的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所谓白地多彩釉陶器,就是将白色泥釉施挂在红褐色坯胎上,再用铅釉系的铜绿釉和铁褐釉描绘纹样,白地衬托出绿色和黄褐色纹样,类似中国的“唐三彩”。锡白釉作为一种油料早在公元前2000年代后半叶就已用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的陶壶和地砖的局部装饰,此后多用于玻璃制品。9世纪时输入中东的中国唐代白瓷深受当地人们喜爱,为满足社会需求,当地陶工以陶仿瓷,将锡白釉施挂在淡黄色

的陶胎上,烧成后陶器外表呈乳白色。这种伊斯兰白釉陶器虽然在胎质的坚固和耐用效果方面不可与中国白瓷同日用而语,但其艺术效果极为逼真。有了白釉陶器这种载体,极具装饰艺术天才的被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陶工们又在长沙窑釉下彩绘装饰手法的启发下,发明了白釉蓝彩、白釉绿彩及白釉黄彩陶等品种。 伊斯兰教义规定严禁绘制有人和动物的形象,所以伊斯兰工艺美术采用抽象的纹样,利用阿拉伯文字、几何图形进行装饰。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穆斯林神学家则进一步认为表现活物是对神的创造者的特权的侵犯。从10世纪神学家都谴责在公共场所,特别是在宗教建筑物上塑造或描绘的人和动物。禁止对人和动物的造型表现,主要在宗教美术中被严格遵守,只有极个别例外;在世俗艺术和作为书籍插图的细密画中并不执行这一禁止;在生活用品中允许人和动物形象的使用。总之,这种禁用并没有法律效力,可以按照情况加以解释。14世纪以后在阿拉伯和土耳其等国家即使在使用的工艺美术上,对活物的描绘也很少见到。20世纪初伊斯兰政府鉴于现在生活趋势,调整了对图像的态度,正式宣布,伊斯兰教只禁止绘制圣像和偶像。伊斯兰教对人物和动物形象的禁止直接遏制了宗教具象图形艺术的发展,但是却促进了抽象化的装饰纹样的发展和运用。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被称为阿拉伯装饰体系。大量的几何纹、植物纹、文字纹等被运用到器物的装饰上。图案的象征性和装饰性得到高度发展,并且成为伊斯兰工艺美术的一大特色。

我国传统及现代陶艺介绍

我国传统及现代陶艺介绍 中国陶瓷艺术年代久远,以下是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及陶艺发展介绍。 陶瓷艺术在中国发源年代久远,样貌繁多,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陶瓷艺术一直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陶艺是一种人工形态,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 传统陶艺 一般指年代较久,使用传统技法来从事创作的陶瓷器,此种陶瓷器与官方的需求有相当程度的关系,同时在用途上大多以生活使用为主,若以釉彩来分类约可分为釉上彩与釉下彩釉下彩 -青花(青花是一种釉下彩,就是在坯体完成干燥后,在表面上上用蓝色的色料(例如氧化钴)画上各式图案。之后再淋上透明釉,即可进行釉烧。因为蓝色的色料是用在透明釉之下,所以名为“釉下彩”,此种方式通常色料的烧成温度不能与透明釉相差太大)、釉里红…等。 釉上彩 -粉彩(明朝年间研发出来的明“五彩”,对陶艺色彩的表现更上一层楼。在坯体上先施用一层色釉(通常为白色)后,先釉烧一次,再以有颜色的釉药绘上各种花纹图案,以低温烧第二次,通常第一次釉烧的底色烧成温度较色釉为高,由于色彩在底釉上,所以称为釉上彩。因为需要釉烧两次或是多次,故亦称为“二次烧”。)、康彩…等。在经验上,在进行多次烧时,应从最高温烧到最低温,以确保发色准确。 现代陶艺 随着朝代及制陶技术的演进,陶瓷品在人类的生活中已不再只有实用的价值,同时因为文化的演变,陶瓷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文化,多样化的风格及不同的型态用途,所代表的是人类审美观及生活品质的改变。 生活陶艺 - 陶艺类生活用品如,花器、餐具、茶具…等。 传统创新 - 运用传统技法,釉彩表现现代精神、瓶、罐、等容器或功能性得实用作品。 现代陶艺 - 表现造型结构与思想理念的创作,与其他艺术型态的结合,让陶瓷艺术已不再是单纯的拘泥于土与釉的结合,融合更多的人文与空间因素,使得陶瓷艺术更加有内涵。 由于现代对于化工原料知识的进步,与釉烧技术的发展,加上工业化后机器的制造与发明,陶瓷艺术已经渐渐分家,实用陶瓷与艺术陶瓷各有不同的发展空间,而釉上彩与釉下彩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的绝对,所以硬要用任一种分类的原则来规范陶艺的种类,都不是非常周延的方法。 陶艺发展 目前国外陶艺发展非常快,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这样既能很好地发展陶艺事业,又增近了与陶艺家的学习和交流。 随着陶艺热的逐步升温,陶艺制品获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亲手做陶艺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之余放松精神释放自我的又一休闲方式。 中国陶艺正处于发展中,从几年前各地陶吧的兴起,逐渐让人们了解了陶艺,陶艺正在走进家庭。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教育部门从素质教育出发,把陶艺列入了教学课程,这样从小就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非常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

伊斯兰建筑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

伊斯兰建筑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开始于公元七世纪的阿拉伯,以后传入印度、东南亚、北非和西班牙。12世纪传入印度后,取代了印度原有宗教建筑,莫卧儿王朝时,是其极盛时代。其代表作是建于1630-1653年的泰姬玛哈尔陵。 伊斯兰建筑最大的造型特点是广泛使用尖拱和尖顶穹窿,建筑群的主体取集中式平面,建筑群常伴随着伊斯兰式花园。建筑上装饰高度发达的几何纹样图案,并采用彩色琉璃石砖,装饰性极强。 泰姬陵在这些特点方面都有所体现,不同之处在于全用白色大理石建造,局部镶嵌有各色宝石,造型完整匀称,色彩单纯而不单调,妩媚明丽,有着神话般的魅力。整个环境极为单纯、宁静而优美,碧水绿树蓝天,衬托着白玉无瑕的大理石殿堂,圣洁肃穆,从而成为伊斯兰世界最美丽的建筑,也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建筑艺术极品这一。 伊斯兰建筑艺术在中亚、北非、东南亚包括我国西北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出现过许多优秀作如:摩洛哥大清真寺,可容万人祈祷,成为摩洛哥国家标志性建筑。中国新疆香妃墓等。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尖肋拱顶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飞扶壁(Flying Buttress) 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花窗玻璃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美术《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教学设计

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 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 3、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4、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具学具: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提问: (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二)讲授新课:(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2、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

清真寺平面布局的要求

清真寺建筑的平面布局的要求 清真寺在中国成为一种新的建筑现象之初,仅仅是履行礼拜职能的场所。其格局大体为一个方正的庭院,三面有回廊环绕,另一面则布设柱列。如前所述,随着两大体系清真寺的分化,内地一系的传统清真寺在平面布局上逐渐形成了传统四合院式的形制。但非常特殊的是,由于伊斯兰教教义规定,信徒礼拜的方向必须朝向圣地麦加的克尔白(即天房)。因此,在位于麦加东部的我国,所有的礼拜大殿一律坐西朝东,从而使得整个清真寺建筑群的主轴线多为东西走向。寺院的空间序列沿轴线依次纵向展开:牌楼、大门、二门、礼拜大殿等,均位于轴线上,邦克楼通常也布置在此轴线上(亦有置于寺院一角的常例),两侧的厢房则用做讲堂或办公用房,由此围合成一进进内向的大小院落。水房、阿訇宿舍等辅助性用房多设在大殿背后或侧旁的庭院内。有的寺院还布置有碑亭、水池等建筑小品,种植着花草树木,体现出传统园林的一些布局特色。 另外,由于清真寺往往位于信徒聚居的区域内,其场地容易受到地形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在不违背教义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对清真寺进行灵活布局。以北京的牛街清真寺为例,该寺坐落于南北走向的大街之东侧,为了满足礼拜大殿坐西朝东的要求,寺院临街的大门开设在大殿的背面。人们进门后需经过大殿两侧狭长的巷道得以进入到大殿开阔的前庭空间,随后转过身,其视线才能达大殿的正面。这种不寻常的行走路径使人的心理体验经历先抑后扬的过程,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宗教情感。 总的来说,内地传统清真寺的布局处理“有定制,无定式”,灵活多变,且空间层次丰富有序。整个建筑组群虽多有明确的主轴线,但并不强求轴线两侧的严格对称。各地的清真寺在遵从教义的原则下,结合各自具体的地形地势条件进行建造,使平面布局花样繁出,绝无雷同。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的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中国大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内地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及主要配殿,通常者是大木起脊式建筑,用半拱。大殿一股前卷棚、大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层顶,上面用勾连塔的形式连成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统一而又起伏灵活的大殿建筑。大殿的平面型制多样化,有矩形、十字形、凸字形、工字形等。后窑一般不采用砖砌圆拱的早期做法,而是亦木亦砖,搭配使用。后窑殿的式样更是百花齐放,有单檐、重檐、三重檐的十脊或种亭式脊,变化甚多,不胜枚举。我们只需举出一例,便可窥其一斑。 中国清真寺的伊斯兰教特点。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无论其花样如何繁多,也无论其如何大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手法,都必须严格遵循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具备伊斯兰建筑的某些基本特点。 从主要建筑设置上看,中国清真寺一般都有礼拜大殿、邦克楼或望月楼、沐浴室,大殿的内部有圣龛(米合拉布)及其右侧(大殿西北角)的宣教台(敏拜尔)。 从方向上看,无论寺址位于东南西北哪个方向,其礼拜大殿一律建在座西朝

伊斯兰教的装饰艺术

伊斯兰教的装饰艺术 伊斯兰艺术指中东和其他信奉伊斯兰教地区的大众从7世纪以来所创造的文学、表演和视觉艺术。伊斯兰视觉艺术富于装饰作用,色彩鲜艳,就宗教艺术来说,是抽象的。典型的伊斯兰装饰图案称为阿拉伯装饰风格,这种装饰或风格利用花卉、蔟叶或水果等图案做要素,有时也用动物和人体轮廓或几何图样来构成一种直线、角线或曲线交错、复杂的图案。这种装饰被用在建筑和物品上。 伊斯兰文明,博大而精深,包含了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其艺术文明也丰富多采,其艺术文明也深深为其的信仰所影响,为履行信仰的“任务”,自然创造出具有伊斯兰色彩的艺术。阿拉伯世界对于艺术美有独特的追求。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排斥具象,因此阿拉伯艺术作品中缺少对人物和动物造型的塑造。艺术家们的才思智慧都集中在书法艺术、几何图案和巧妙别致的构思中,具有明显的抽象法和形式化的特征。 就其“装饰艺术”而言,大体上可从下列三大类别来介绍: 一·几何图案 伊斯兰的几何装饰艺术,已在世界艺术史留下不可磨灭的非凡成就。充分灵活运用几何图案于艺术方面的创造,将各种线条、多角形、螺旋形、环形、椭圆形、立体、圆锥体等图案加以混合运用,创周出各种新的艺术造形,如涡卷形、星状形、格子形等等。 二·花草图案 伊斯兰的花草图案设计亦是其建筑中极常被运用的方式之一,或许由于对“形象”的诸多禁忌,艺术家即使在设计花草图案时,亦极力设法将其原有形貌抽象化,其实际作法则以下列三种方式为之:1、只要求与自然之花草形似便可。 2、抽取自然花草不同的要素与特点加以运用。 3、只抽取花草某部份而非表现整株植物的形貌。 艺术家运用各类藤蕞植物的枝、叶与球果精心设计,变化出各式花环、花结、花藤,便形成一种华丽繁富而独特的艺术图,这些阿拉伯风格的设计方式,都不离其基本的花纹图案。 三·阿拉伯书法 伊斯兰的圣典--古兰经,据说是由天使以阿拉伯文将真主“安拉”的旨意传给先知穆罕默德,而由后人逐渐集成经书的,在宗教意义上其神圣地位自然无与伦比,因此,阿拉伯文书法艺术自然形成一门为所有教徒尊崇与努力的艺术,经由历代君王与艺术家之推展与创造,衍变出许多优美的书法体,书法家在抄写古兰经之余,也在书中加入精致复杂的图案与灿烂瑰丽的色彩,使古兰经手抄本成为一项成就非凡的艺术。 而事实上,在运用时,这三大类形式--几何图形、花草图案、各类型阿拉伯书法--经常是混合、交融在一起的,艺术家运用其丰富的想像与高度的技巧,使伊斯兰艺术在各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成就,例如凡清真寺、王宫、庭院、墓园、镶嵌画、陶瓷、木雕、玻璃器皿、金属用具、毡子,都可用上这变化多端的装饰艺术。 伊斯兰装饰艺术的审美特征 伊斯兰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装饰艺术中。而伊斯兰装饰艺术又集中体现在清

浅谈传统陶瓷艺术中的国画语言

浅谈传统陶瓷艺术中的国画语言 陶瓷与国画在我国的传统艺术领域中历史悠久,同时又是我国艺术中的瑰宝,它们的结合从一定层面上讲,叙述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光辉一页,本文尝试通过研究传统陶瓷艺术中的国画语言,从中得到一种传统艺术上的新思维概念,并通过几个部分对传统陶瓷艺术领域中的国画装饰进行了梳理、分析和研究,为研究传统陶瓷中的国画艺术语言打基础。 标签:陶瓷;国画;工笔;写意;艺术语言 引言 中国陶瓷艺术历史悠久,陶瓷历史记载了社会文明的各个发展历程,陶瓷不仅材质美、工艺美,更可贵的是中国陶瓷与国画等其他姐妹艺术相结合,更具有生动的形象效果,并获得很宝贵的艺术成就,形成了优良的传统艺术。 陶瓷艺术中的国画表现形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画艺精美,充分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生活、教育等内容。陶瓷艺术中的国画表现手段多种多样,如五彩、新彩、青花、粉彩、釉里红、斗彩等,反映的题材有小说、戏剧、风景、神话等,同时也反映了文化、生活、经济等整体的审美意识与追求。总之陶瓷艺术中的国画语言,是我国传统艺术中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一、陶瓷与国画的历史渊源 陶瓷与国画的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堪称中国文化的双壁,同时陶瓷艺术与国画艺术之间的关系也是源远流长的,陶瓷和中国画一样,有它自身的属性,同样受到整个陶瓷文化发展与形态的制约,远古时期的陶器上就有简单的纹饰,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古代的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如诗词、绘画、音乐等等都有紧密联系、成功地造就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作为一种以立体造型为基础的综合性的艺术,陶瓷制作原本出自人类的日常生活需要,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类审美意识的提高,它又从单纯的日常需求中升华出来,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最后达到集雕塑、绘画、书法和工艺等多门艺术成就于一身的境地。 二、传统陶瓷艺术中国画的表现手段 陶瓷与国画,从其实质来说是相通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许多精妙绝伦的陶瓷珍品很多都是国画艺术和陶瓷工艺相结合的结晶。 国画与陶瓷的接触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但相对那个时期来说关于国画的装饰比较简单一点,出现了简单的山水畫装饰,说明人们的审美观念已经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元代青花的诞生,让人们发现青花最有利于表现因画创作,也让国画与陶瓷有了真正的融合,从此陶瓷艺术也已经打上了国画艺术的烙印,也让当

清真寺建筑特点

《旅游与中国建筑》课程作品分析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姓名:陈世川 班级:10级公共事业管理 学号:41021040113

清真寺的建筑风格 在中国,以阿拉伯建筑风格为主的清真寺也很多。这类清真寺,多分布在新疆维吾尔民族集聚等地区,内地则是早期的某些古寺或是近年来的新建寺。以下将以拉萨的清真寺为例。 (一)中国早期清真寺的建筑特点 早在唐宋时期伊斯兰教就开始传入中国,也是伊斯兰教建筑在中国出现时期,有人亦称之为伊斯建筑的移植时期。这一时期遗存的清真寺为数不多。归纳起来,这时期清真寺建筑的特点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工程用料上看,多为砖石结构。就拉萨市清真寺而言,该寺大门及大殿石墙的砌法很独特,系长石条及正方形丁头交替使用法,使石墙外观每隔一层即是一方块形物,殿面极富装饰趣味。这种砌石法,据说常见于伊朗一带,国

内则极为少见。拉萨清真寺不仅塔身上下全用砖石砌成,塔内盘旋而上的两条蹬道也皆为砖砌。这种砖邦克楼双蹬道的建筑技术,对我国砖砌佛塔的建筑技术产生过明显影响,在我国工程技术史上应占一席地位。 第二,从平面布置看,早期清真寺多非左右对称式,不甚注意中轴线。邦克楼或望月台一般都建在寺前右隅。清净寺大门开在寺南墙东侧,进门有甬道,甬道后向左转弯即为礼拜大殿。这种大门与大殿密集的平面布置,与我国传统的寺殿制度明显不同,是西方清真寺的制度。 第三,从外观造型上看,基本上是阿拉伯情调。拉萨清真寺整座建筑恰如一支兀立苍穹的巨大蜡烛,凡两层,下层如烛身,上层如烛心。塔为双层砖壁筒式结构。内壁之中用土填实,成为塔心柱。双壁间砌蹬道两条,相对盘旋而上,从

伊斯兰建筑之我见

伊斯兰建筑综述

摘要 伊斯兰建筑,西方称萨拉森建筑,是伊斯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涵盖了从伊斯兰教兴起至21世纪在穆斯林地区和伊斯兰文化圈内形成的各种建筑风格与样式。伊斯兰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清真寺、陵墓、宫殿、要塞、学校和各类文化设施,其风格影响并带动了伊斯兰文化圈内各种建筑结构的设计与建造。伊斯兰建筑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之一,开始于公元七世纪的阿拉伯半岛,随后传入印度、东南亚、北非以及西班牙。它包括清真寺、伊斯兰学府、哈里发宫殿、陵墓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是世界建筑艺术和伊斯兰文化的组成部分。本论文对伊斯兰建筑的起源、文化、特征、发展以及各个时期对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列举了国内外的伊斯兰建筑实例。 关键字:伊斯兰建筑艺术清真寺

0 前言 建筑是什么?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但是脱离了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地域元素、艺术韵味的建筑便变得像个没有灵魂的空壳盒子。倘若附加以民族和文化的个性体现,很可能便找到它本身富有生命力的源泉。建筑的代言符号往往决定建筑的形式,包括内部空间布局,外部造型等。往往并不是技术,而是当时的文化铸就了建筑的个性。 宗教建筑,是宗教文化的产物之一。与生俱来便带着宗教文化的气息,所传递的无不是宗教的各种信息,背后担负的文化责任之重,可想而知。人影响建筑,建筑又反过来影响人。故而,从一个建筑群甚至一个单体建筑,往往可以窥探到其背后的故事,能够听到到建筑“呐喊”出来的历史号角。 伊斯兰教始于公元610年,由穆罕默德在麦加城创立,它主要由阿拉伯人信奉,现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地区,完成了阿拉伯民族统一的伟大事业。到公元八世纪时已经形成了东起印度河和乌浒河,西至西班牙、北非,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伴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阿拉伯建筑师们积极进取,兼收并蓄,在吸收中国、印度、希腊、罗马文化的优秀营养的同时,以高度的智慧将东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加以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伊斯兰建筑文化实际上就是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伊斯兰建筑以阿拉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为基础,借鉴、吸收了各个时期的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建筑艺术精华,以异样的风格和丰富的造型,创造了一大批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伊斯兰建筑在伊斯兰艺术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文化的更新前进,伊斯兰建筑艺术在各个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艺术成就涉及范围包括伊斯兰宗教建筑礼拜寺、帝王宫殿以及陵墓等纪念性建筑艺术。故而不乏优秀的建筑作品,像可容万人祈祷的国家标志性建筑摩洛哥大清真寺、中国新疆的香妃墓,以及大量集中式构图的纪念性建筑。其建筑形式体现端庄肃穆,强调垂直的轴线,体态简洁稳定,穹顶与光塔对比强烈,厚重朴实,如早期为纪念穆罕默德登天而建的圣石庙,后期的陵墓等。细察这些有浓厚文化的建筑,对于我们了解伊斯兰文化非常有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