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调查 hj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调查 hj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调查 hj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调查 hj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调查》

《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新农村

关于安徽省桐城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调查日期:2011年8月1日——2011年8月11日

调查地点:安徽省桐城市各乡镇

调查方法:走访各个乡镇农业局及乡镇农业机构中心,查阅有关农业结构与农民增收问题的报纸、网络等信息资源,实地问卷调查调查单位:安庆师范学院(2010级)

调查人员:胡阳方燕李叶林瑞黄靖

内容摘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了“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决定,要求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我国社会经要求,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必然趋势。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济转型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我国“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也严重制约着我国全面小康建设,同样也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和完善。在当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连续走低的状况下,在传统农产品供过于求的形势下,只有通过农业产业结构适度调整,才有可能解决农业资源的合理配臵和农业综合效益的不断提高问题,才有可能解决农民的充分就业和增收致富问题,才有可能解决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科技文化不断繁荣发展的问题。

一、桐城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体措施:

1、主攻特色经济,培育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建设、龙头

培育、科技创新、品牌打造等方式,大力培育粮油、畜牧、

水产等三大主导产业,主攻茶叶、棉茧、园林等特色经济,

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已迅速发展到100多家,农业产业

化各类经营主体年销售收入达24亿元,创利税1亿多元,带

动农户13.5万户,农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

营,实现户均创收1700元。

2、加强基地建设,提升产业集群。紧紧抓住“国家绿色

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优势,着力建设规模化的农产

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努力提升粮油、畜牧、水产等产业的聚

集度,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初步形成了六大产业集群,即:

以鸿润、霞珍集团为主体的羽绒加工产业集群,以“青草

香”、“顺兴”为主体的稻米加工产业集群,以乐健、友源

为主体的休闲食品产业集群,以玉润、天元为主体的禽蛋产

业集群,以双龙畜牧、兴隆、农邦为主体的三元杂交猪产业

集群,以双龙丝绸、海锦、振兴为主体的棉茧产业集群。

3、开展股份合作,促进农民增收。坚持科学引导和规范各

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构建“多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总结推

广了双龙丝绸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兴龙养殖公

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成功经验,引导农民以土地

等生产要素入股,拟计划建立31.6万亩的国家绿色食品原料

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有重点地支持霞珍集团建立白鹅生产

基地、玉润公司建立蛋鸭标准化养殖基地,不断推进农业产

业化的进程。

二、桐城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障碍的原因:

1、农业收入过低导致农民对农业丧失信心

长期以来桐城市的农业无论经营成本还是机会成本都很高,经济效益低下造成农民收入一直低迷。在许多村庄单一的农业收入已经难以满足日常开支,所以农民都把农业作为副业。造成农民收入低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的种植和深加工长期以来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大部分农民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有的年份辛辛苦苦种植,到年终扣除各项成本后所剩无几。微薄的收入使大多数农民对农业失去了信心,把精力放在别的地方。

2、农业的生产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

在桐城市的各个乡镇中,大多数的农业发展方式还是以旧时的农电模式存在的,在当今的现代化产业结构中显得是那么的不起眼,这样势必会造成农民的积极性降低,从而使得农村农业发展处于不利状态。而这其中关键的科学技术力量或缺,对农民本身的切身利益有所不利,当然农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的。

3、人才和技术匮乏

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同时也是产品升级和产品创新的过程,可以是对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动植物品质的优化,也可以是对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储运等技术的提高。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调整,人才在其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既需要新技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又需要对市场动向具有敏锐洞察力的领导人才。然而砀山县农村的现状是大部分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剩下老弱病残留守家园。他们的文化水平非常低,大多数均为文盲和半文盲,接受科技的能力差。由于农村技术服务体系自身盈利能力低,无暇顾及农村的科技服务,科研机构的成果由于没有中介机构的引导,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来帮助农民致富。普通农村的村干部由本村的村民担任,文化水平较低,安于现状的观念根深蒂固,一般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引进技术就成为砀山县农村产业结构转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农民的产业投入资金欠缺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们无论是引进新型的种植产品还是对现有的农产品进行在升级,又或者是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都需要大量的现金作为后盾。而桐城市各个乡镇的农业生产投入资金来源大部分是依靠农民自身的收入,而农民收入的增长总量较低就成为农民生产投入的主要制约原因。

三、桐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各个乡镇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从众现象比较普遍。大多数农户由于缺乏应有的种植和市场信息,往往跟着左邻右舍或亲戚朋友搞调整。这些农户往往存在这样的弱点:开始时怕种子或其它生产资料价格太贵,或者怕自己种植水平不行,或者怕销路不好等等而不敢种,直到看到别人种了而且赚了钱后,胆子才渐渐大起来,

但这时,又往往因种植面积扩大,销路又开始成问题,致使种植效益大大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由于效益不理想,第二年改种“效益好”的作物成了他们必然的选择,而到了第二年,又往往重复同样的故事。

2、分散种植,效益不稳。虽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很有特色的基地,但从总体上看还是以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为主。就是同一农户在自己的几亩承包地上也分散地种几种作物。由于种植分散,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销售上也以自产自销为主,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农户总体收益的进一步提高。据连续三年的调查,分散种植的农民,农户之间(主要由于种植水平或产品上市时间的不同)或年度之间(主要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收入变异较大,总体收益不高。而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户这个变异就小得多,而且平均数较大,也就是说总体表现为收入较高且风险较小。

3、农户种植的作物变化较快。由于效益不稳,农民就频繁地改种作物,希望能交上好运,获得好收益。由于频繁地改种,农户在生产技术上始终处于“初学”状态,既不利于适用的高产、优质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也不利于农户自身种植水平的提高,当然更不利于农户的增产增收。

4、社会化专业分工不细,社会角色过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既是决策者,又是生产者和管理者,还是个销售者。他们既要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又要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忙得团团转。由于社会化分工不细甚至是根本没有分工,造成的结果是样样都得干,样样都干不好。

5、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最突出的表现为广大消费者对安全食品需求十分迫切,也愿意花较高的价格来买,但现在市场上比较过硬、可让消费者放心消费的安全食品品牌并不多。由于生产分散,加上农民的资质十分有限,

在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的市场上,单个农民根本无法取信于消费者,更不要说通过严格的安全检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终极目标。

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1.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首先的要求,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发展生产必须要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大的产业支撑。如果离开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而单纯地搞新农村建设,就必然会导致新农村建设泡沫化、虚拟化、空心化。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产业素质不高、结构性问题突出。

2.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必须发展好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使现代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等产业协调健康发展,能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能够积累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能够改变农村收入结构、就业结构,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改变农村生活方式;能够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业用地、农村人口居住的适度集中。

3.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怎样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一个重要、实质性的措施是:在城乡发展具有差异、互补和衔接的产业分工体系。农村地区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要主动与城市进行产业分工,大力发展与城市经济具有差异、互补的产业,使农村的生产体系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与城市衔接,城乡经济在生产环节实现一体化。通过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农村地区整体上能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作用下,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自然会向农村流动,从而加速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五、制约桐城市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分析:

当前,制约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很多,既有工农之间的差异、农业的弱质性,又有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农业投资不足、农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农民素质偏低以及农民负担过重等主观因素;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的现实反映,又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

1、受农民素质和思想观念的制约。农民文化素质的普遍较低和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制约农民增收的根源性因素。据统计,在桐城市农民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一半还多,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导致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差,同时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处于一家一户、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的状态,既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又难以适应当前农业战略

性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2、受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制约。桐城人均耕地资源十分缺乏,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5亩,且都是旱地,水浇条件差,有效灌溉面积仅为30万亩,旱涝保收耕地面积仅为18.8万亩。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道路建设占地的增多,今后耕地资源还会进一步减少,靠土地资源量的增加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潜力不大。

3、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薄弱。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较好的主要有烟草、丝绸、宏大贸易等公司,仅带动全县2.4万亩的烟叶生产、1.5万亩的蚕茧生产、3万吨的蔬菜生产。而适宜该县发展的畜牧业及茶叶、花生、板栗、水果、药材等农产品,则要么没有龙头企业带动,要么带动的龙头企业经营不善,没有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没有完全形成,农民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所要求的高新科技、高度组织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4、农业投入不足的制约。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是由于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绝大多数农户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和简单再生产,对于发展前景好、增收快的项目无钱投。二是多数乡村集体经济薄弱,债务包袱沉重,本身正常开支都难以维持,更无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三是虽然各级财政部门对支农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但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且由于农口部门及乡镇保工资、保稳定的压力大,致使仅有的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5、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制约。大多数农民在生产安排和结构调整上没有一个能够掌握国内、国际市场行情、发展前景的组织来引导,他们常以当前市场价格信息为导向,往往误导农民“追涨”,导致新的结构雷同,市场饱和的产品仍大量生产,农民增产不增收。产业结构调整没有长远规划,结构调整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不能持之以恒,无固定的模式,形不成主导产业,使结构调整产生不了效益,难以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6、农村劳动力转移难的制约。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是拉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统计,2005年桐城已实现转移的劳动力1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近3亿元。但是,仍有数万名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并且随着农业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还将继续增长。现在各级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拉动农民增收的作用已有所认识,但在组织领导、政策措施等方面仍有差距,农村富余劳动力自发转移仍然存在,致使农民因缺少有效组织和信息服务等。再加上城市容量有限,农民素质较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遏制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六、关于对桐城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调查分析的总结:

通过本次对桐城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实地调查和调查分析,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要想很好的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做实,最关键的就是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时这次暑假的三下乡活动也让我对“三农”问题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

解。在实践调查中,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怎么和别人交流攀谈的方式和技巧。另一方面,在分析调查材料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对自己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很大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发展的希望,是农村奔小康的重要手段,同时可进一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在谋划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充分认识农业市场规律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把农业的自然属性和市场属性统一起来;充分认识农业增产、增收、增强三者的一致性,以增收为核心抓增产,不断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充分认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性,走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够使得我们农民走上小康之路。

七、附件说明:

关于桐城市农业经济概况

近年来,桐城农业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围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通过抓龙头,兴基地,强化服务,拓展支柱产业等举措,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市先后成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市)、全省农产品优质化工作先进县(市)、全省畜牧工作先进县(市)、全省农业生态工作示范县(市)、省级水产重点县(市)、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目前,全市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3家,其他大小不等的农业产业化组织85家,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

的龙头企业群和系列产业链,支柱产业年创产值15亿元以上。农业“三新”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农产品优质率达到90%以上。

1、传统产业稳健发展,新兴产业强势出击。水禽羽绒,优质粮油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产业链上拥有全国最大的棚养蛋鸭基地,全国最大的羽绒被出口基地,两个国家级龙头企业和一个省级龙头企业。大关蛋鸭基地全面推广普及标准化养殖,蛋鸭养殖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都处于国内同行业前列,其生产标准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被确认为国家标准(试行)。鸿润集团、霞珍集团均被列入国家农业产业化“1515”工程,成为了农业产业化的“国家队”。好运公司在传统产品基础上,成功地开发出了“桐城风鸭”新产品,被省科委及有关专家鉴定为优秀科研成果,并被批准实施工业化生产。玉润、嘉园、长安等皮蛋加工企业,产销两旺,年加工量达到了1.5亿枚以上,年递增15%。青草香米业集团,正在着手筹建“富硒米”等特种功能米生产加工项目,进一步提高“青草香”品牌的档次。乐健公司上半年成功实现了产品转型,由粉丝粉皮生产转向高附加值的淀粉和淀粉糖生产,并在上海设立分公司,把淀粉系列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三元杂交猪养殖、茶叶生产、蚕丝加工、蛋鸡肉鸡养殖则是近年来的新兴产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新亮点。双龙猪场通过了供沪猪的质量检测,依托上海市农工商肉食品公司,每年供应上海2万头三元杂交猪,实现了我市三元杂交猪的大规模外销。茶叶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效益“四超”历史。全市八

大农业产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初步形成产业主体的多元化。过去,桐城市农业产业化主体主要是龙头企业,但近年以来,由政府引导,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类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相继涌现,成为重要的农业产业化主体。全市现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局面。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鸿润、霞珍、青草香米业、乐健食品、双龙丝绸、小花茶叶、好运食品、佳旺食品、大关蛋鸭等龙头企业强化技术创新,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全市先后注册成立了桐城市养猪协会、桐城市蛋鸭协会、桐城市茶叶协会、中药材协会、桐城市水芹菜协会、桐城市养蜂协会、中义茶叶协会、桐城市环绿蔬菜协会等二十余个协会。这些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已经成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最活跃的主体。

4、强化引导服务,产业化发展平台更加稳固。市委、市政府高

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专门召开了多次全市骨干龙头企业

现场办公会,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农业产业化业务部门积极工作,帮助企业论证编制项目,开

展品牌认证,协调矛盾,解决问题,争取上级支持,为全市

产业化发展搭好坚实稳固的平台。今年四月份,在省农业产

业化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评比中,我市再次被评为全省农业产

业化示范县(市),鸿润、霞珍、青草香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分别获得了国家、省级财政支持,蛋鸭标准化生产受到了农业部的充分肯定,一批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项目也纷纷入选国家或省项目库。

附:

农民增收问卷调查表

1. 你家有几口人?()

2.你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有几口?()

3. 你家的土地有多少亩?()

4. 你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

A.依靠农业生产

B.依靠基本工资

B.依靠手工业制作 D.外出务工 E.

其他

5. 你家去年的纯收入大概在

A.10000-20000元

B.20000-30000元

C.30000-40000元

D.40000-50000元

E.50000-60000元

F.60000元以上

6. 你家中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上的有几人?()

7. 你家去年的教育支出是多少?()

约占你家庭支出的百分之几?()

8.你对国家的富民政策是否了解?()

9. 粮食生产在你家的家庭收入中的位臵?()

A.重要

B.不重要

10. 你打算在今后怎样的安排粮食种植面积?()

A.想扩种,但没有农田

B.肯定扩种粮田

C.增加经济作物生产

11. 目前影响你家庭增加收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A.缺乏资金

B.缺乏技术

C.缺乏劳力

D.没有发展的空间

12. 如果有很好的机会在家中发展农业,你会在家发展而不去外地务工吗?()

13. 乡村干部在农村最基层、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你对干部的看法? ()

A.非常满意

B.基本满意

C.不满意

D.没感觉

14. 对家庭农业投入资金情况的想法:()

A.计划增加投入

B.与上年基本不变

C.预计投入减少

D.视情况而定

15.你希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可以有哪些?(多选题)()

A.发展农业科技,壮大农业规模

B.招商引资办工

C.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D.引进资金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产互动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长4.4%。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83亿元,人均减负率达65%。 一、农民增收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1997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长4.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长9.6%,两者相差5.2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4.9倍。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2003

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4个村11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县目前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个,3.07万人。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农民增收的途 径 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利于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收入。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一)农生产业化经营点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展收入的现实选择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目前,农业这一弱质产业综合效益低,农民收人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当前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乃至影响到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新阶段,在农产品市场约束增大,供求关系发生逆转,特别是入世后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单靠国家增加对农业和农民的投入和补贴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既不现实,同时也受到WTO规则的制约。实行产业化经营。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营地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的综合效益和附加值,可有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并通过完善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连接机制,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不仅从种养业直接获益,

而且通过龙头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或返还一部分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增值,增加就业机会,实现间接收益,足进农民增收。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 实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第二、三产业转移。是党十六大提出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思路,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贸工农结合,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加工,拓宽农业发展领域,有效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有利带动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二、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当地实际,培植主导产业。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大力培植和兴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及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关键。一方面,对具有一定基础规模的粮油菜等传统生产基地,把规模做大,把产业做强。另一方面,对区域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产品,通过有实力,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品种改良和新品种推广,使产业和产品的开发由过去的平面,单项开发向立 2

新形势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

新形势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 邓启明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 分析了新形势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提出了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指导思想、基 本原 则和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着重就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及应采取的措施进行初步的探讨。关键词: 产业结构; 调整; 优化; 农村; 农业 中图分类号: F 321 文献标识码: A Th ink ing and coun termea sures for adjusting the rura l industr ia l structure in the new situa tion DEN G Q i2m ing ( Institue of S cientif ic and T echnolog ical Inf orm ation, Fuj ian A cad em y of A g ricultural S ciences, Fuzhou, Fuj ian 350003, China) Abstract: The necessity of adjusting the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new situation w as analyzed. The guiding though t, basic p rincip le and noticeable p roblem s in the p resent adjustment and op tim 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w ere put forw ard. The p relim inary exp loration w ith the focus on the direction and useful countermeasures in the adjustment and op tim ization w as conducted. 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A djustment; Op tim ization; Rural area; A griculture 1新时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家庭承包制的推行和乡镇 企业的异军突起, 我国和我省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 呈现出三次产业都得到发展并协调并 进的良性态势。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 济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出现了许多新 情况、新矛盾。表现在农业上, 主要是: (1) 农产 品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农业生产的任务 由解决温饱的需要转向小康的需要, 对农产品的品 种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2) 农业的发展已由资 源约束变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 但区域性结构差, 不能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更难以适应加入 W TO 后所面临的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在农村工 业方面, 则表现为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减缓, 吸纳农 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难以再继续支持农民收 入的持续增长。此外, 按照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工 业化和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目前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不适应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认识、现存问题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几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hina's agriculture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s faced with many new contradictions and new problems, which highlights one of the problems is that the marke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not suited to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How to solve these new contradictions and new problems, is placed in front of us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is article from the knowledg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several aspects, were discussed. 关键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Keywords: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正文: 我国农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之所以说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因为:从农业生产来看,我国农业已由资源约束为主转变为市场约束为主。从追求目标来看,农业发展由以追求产量为主转变为以追求效益为主。从发展动力来看,农业发展由体制推动为主转变为技术推动为主。从政府作用的形式来看,农业发展已由过去的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政策引导为主。从销售市场来看,沿海省份已呈现由过去的国内市场为主,逐步转变为国际市场为主的趋势。这一系列的改变,使得我国农业发展必须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 所谓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中各产业的构成比例。它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生产结构,主要表现为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如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二是产品结构,主要表现为同一生产部门中不同产品之间的结构,如种植业中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等作物之间的比例;三是品种结构,主要表现为某一产品中不同品种之间的比例,如小麦当中的硬质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比例,大豆当中转基因品种

浅谈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浅谈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近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的呼声颇多,全国范围内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展开。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此举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有利于中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农村治理的现代化开辟道路,具有深远的经济影响和政治意义。 可以预见,近来惠及广大农民的一系列政策,以后还会发挥显著的积极效应,而且以往执行政策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也有助于这些政策今后更好地落实。农民负担在不断减轻,但制约农民增收的非政策性因素却依然很多,寻求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促进农民增收,先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减轻农民负担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在重视“放活”政策的同时,通过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彻底摒弃行政命令式的传统思维和工作方法,让农民群众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主人,自觉、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多重举措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一是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严格依法办事、政策公开透明,农民确权确地,保障土地收益”的原则,完成土地确权和有偿流、有序流转工作,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二是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税费负担;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了农村基层组织运转。三是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政策,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按照基本农田保护的要求,深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四是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流通渠道进一步拓宽,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销售。五是加强不良债务化解工作,进一步减轻了村级的债务负担。

农民增收问题

【内容提要】农民是当今中国积贫积弱的庞大社会群体,增收致富是中国绝大多数农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我党农村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十分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再度扩大至历史巅峰,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继续保持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了我党和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号文件”本文主要围绕着农民增收问题,通过对农民收入及负担现状的分析, 初步阐述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进一步探寻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民增收之路。 【关键词】农民增收城乡差距制度偏斜城乡二元结构 一、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农业的发展却始终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大而不强,成为困扰中国农业几个时代的问题。农业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的顽疾。 我们常常骄傲地宣称:我们是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1%的人口。我们的农民为13亿的人口提供了足够的粮食,这不能不是一个世界性的伟大贡献,可是,我们却往往很少想到,我们却是在以占世界上40%的农民才养活了这21%的人口的。这只能说明,我们的农业还相当落后,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水平还很低。积极发展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事关我国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大局,其中许多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农民增收难?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呢?这已经成为当前我们不能回避、更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当前农民增收问题存在的症结 (一)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及负担现状 要使农民增收,关键就在于减轻农民的负担,这一点其实已经众所周知。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下达了《关于制止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的通知》;1990年2月,国务院再次发出《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通知》;同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联合作出《关于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的决定》。然而,有令不止,农民负担问题仍然扶摇直上。有资料显示:199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比去年增长9.5%,而同期农民人均的“村提留”和“乡统筹”却增长了16.7%,农村劳动力承担的义务工和积累工强制以资代劳就比去年增长了33.7%。据国家农业部统计,1995年农业两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比上年增长19.9%,向农民征收“三提五统” 费用却比上年增长了48.3%,而承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集资摊派等各种社会负担,比上年则增长了52.22% 。这一年,全国三分之一的省、市、自治区的农民负担,都超过了国家规定的5%的“大限”。从1991~1993年间,国家农业牧业税收入占全国各项税收的比重已呈下降趋势,降到了2.2%,而到了1996年,这一比重却又高达5.3%,比前几年高出了一倍还多;若加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1982-29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 查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为找准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着力点,把握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从5月21日-5月31日,我们农业结构调查组分别对我市的金田、石咀、马皮、木圭、蒙圩、白沙、下湾、大洋、麻垌、罗秀等10个乡镇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组通过听汇报、看现场、解剖典型、走访企业、了解农户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初步总结出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市农业结构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调整农

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决策,按照“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工作思想,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减劣调优的调整目标,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缓解,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成绩 1、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广泛重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结构调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的措施去抓,因地制地开展农业结构调整。 金田镇紧紧抓住本镇经济支柱的淮山做文章,采取三条针对性措施:一是积极搞好招商引资,发展淮山深加工,促进淮山增值。镇政府3月底参加了上海环太平洋商贸洽谈会,分别与美国、新西兰的一家公司签订了淮山无硫脱水加工和深加工项目意向书;二是由镇政府牵头,到工商部门注册“金田牌”淮山商标,下一步将依据商标的有关法律法规,联合有关部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产业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种粮难于致富表现为现实。据该旗农业信息办公室专题调查表明:97%的农民认为,单一靠种粮食来致富发家,是不可能的。绝大多数农民认为,现阶段种粮食只能是糊口,不种粮食又种什么呢?只有3%的农民认为,种粮食可以致富,前提是要土地广,资金雄,技术强,形成一定规模种植。 二是农民致富欲望减退了,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思想较为严重,极不适应时代要求。据该旗农业信息办专题调查获悉:只有15%的农民对农业生产树立了一定信心,还在一定程度上探索新领域、摸索新技术、收集新信息、寻找新项目,75%的农民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对种粮食生产表现为无可奈何,总认为不种粮油就没有办法,只有还是种起吗?10%的农民干脆不种,举家外出务工,其中40%的农民认为:只要政策不变,现在这样,种点耍耍粮食够自己吃饭就行了。只有10%左右的农民认为:农村、农业还有搞头,还想将自己的粮食多点,存款多点。 三是农民科技文化、思想素质、劳动意识与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村产业化发展要求极度不适应。该旗农业信息办公室调查表明:%农民,都选择的是不愿意请人有偿服务和自己学习新技术,这可能与现实农业劳动力有关,目前,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真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年轻点、有知识的、会经营的农村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务工去了,剩下来在家务农的这部份人,一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因为,基础上就相差了。

四是干部农村工作方法与市场经济要求和农村工作新情况、新形势极度不适应。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些乡镇干部和农村干部整天忙于日杂事务,思农村发展规划、想农村富裕措施、带群众走富裕路,促先进帮后进的想法都不曾有过,终日忙于应酬,长期喝得醉醉的,红起一张脸,声音又大不过的,更可笑的是,一部份乡镇、农村干部一说起,农村、农业结构调整问题就自言自语地说:“不外乎是少种粮食多种经作,格外还要啷个搞吗?”这种现象虽然是极少数,但的确存在。 五是少数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不象搞“形象工程”、“民心工程”哪样热心。其表现在:一些乡镇主要领导对本乡镇农业资源认识不足,心中无数,对农业结构调整无整体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或者是只召开了相关会议,具体行动差,与中央农业结构调整要求相距太远了。 六是农业结构调整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实施农业综合规划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部分乡镇农业结构调整仍表现为就结构调结构,没有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区位资源、人文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前期农业规划、区划研究成果。 七是宣传力度不够,产业政策未鼓励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本身需要一定的投资,需要全体农民自觉参与,笔者调查了解到,个别乡镇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群众真正了解本乡镇结构调整规划的不多,乡镇出台了农业结构调整产业政策的更不多,即是出台了产业政策也不具体,难于操作。

关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日期:

县关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以上,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对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日,县政府办公室组织人员对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征和形势分析 (一)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69元,分别是2005年的 1.7倍和 1.9倍。“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民收入年度增幅分别为13.8%、16%、13.9%、9.4%和14.8%,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低于10%外,其余年份都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其中2007年增长最快,达16%。(如表所示) 表:县2005—2010年农业总产值及农民人均纯收入

(二)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2010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479.5元,比2005年增加1289.3元,年均增长37.4%,占纯收入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对“十一五”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37.2%,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增长极,也是农民取得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仍是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2010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3822.8元,比2005年增加1637元,年均增长57.6%,增速相对平稳,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比2005年下降 4.7个百分点,对“十一五”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7.3%,仍然是农民重要而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是比例有所下降。 (四)财产性纯收入增长较快,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受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水平提高、农民土地流转和房屋出租增多等因素影响,农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长。2010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60.5元,比2005年增加76.7元,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但占比较小。 (五)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惠农补贴政策实施力度,种养补贴品种、种养补贴标准进一步扩大和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稳步推进,逐步提高了新农合补助标准,试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等,以政策性收入为主要容的转移性收入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推动力。2010年,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一)抓种植业结构调整促农增收。种植业在我市农民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按照“稳定粮食,突出特色,形成规模”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构筑区域农业新格局,优势产业带轮廓日趋显现。培育壮大了粮食、蔬菜、油料、亚麻、酸梅等一批主导产业,粮食面积达到了40万亩,亚麻面积2.75万亩,蔬菜基地建设面积达到1.8万亩,特色林果面积1.2万亩,啤酒花、香料烟、树莓等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得到稳步发展,饲草料保有面积达到15万亩。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收入达到2550元。为确保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和农业新技术,狠抓了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的高产攻关和示范带动,共完成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面积2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5万亩。同时,积极扶持培育种植大户,全市共有农业种植大户(300 亩以上)645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户均纯收入达到6.5万元。全市共有林业专业户900户,退耕还林面积6.6万亩,其中经济林111户,面积为8950亩,300亩以上的大户为50户,户均增加收入0.5万元。 (二)抓畜牧基地建设促农增收。始终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着力抓好奶源基地、牲畜改良、科学饲养、疫病防治和牧民定居等各项工作,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2005年末,全市牲畜存栏81.28万头(只) ,年内出栏牲畜45.33万头(只),出栏率56.22%,商品畜达35.3万头(只),商品率为43.8%,年肉总产达到1.5万吨,奶总产达到1.4万吨。全市畜牧业收入达到11212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为879元,畜牧业贡献率达到20%以上。以发展乳业为中心,将奶源基地建

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今年9月上中旬,本人对我镇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在全镇8个行政村召开由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农经站、农技站、企管站负责人以及村委会成员,纯农户、种养大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收集情况,深入开展讨论,突出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对镇党委、政府有何意见和建议三项内容。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增收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1、2002、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102元、4360元、4660元,分别较上年增收206元、258元、300元。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乡镇企业和三产企业的加快发展。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在利用“三资”(外资、民资、内资)、园区开发、小城镇建设、致富群众上求突破,加快了富民强镇的步伐。2016年全镇共有乡镇企业220家,比2002年增加12家,安排就

业人员6736人,比2002年增加903人,共发放劳动报酬万元,人均6560元,比2002年增长820元。同时2016年三产企业发展到2397个,个体户增加到65个,吸纳从业人员2600人。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把它作为世纪工程来抓,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强势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001年、2002年、2016年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分别为1670、1990、2200。2016年新增劳务输出300人,农民人均劳务增收84元。 3、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镇农业围绕增值增效抓调整,围绕江滩优势抓调整,围绕品牌创建抓调整,2016年农业的比较收益有所提高。一是特水养殖规模扩大,养殖面积扩大到1000亩以上;二是江滩意杨种植取得突破,种植面积达到近1000亩;三是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仅七圩村花卉苗木一期工程建设面积就达500亩;四是订单农业巩固发展,全镇夏秋两熟主导农产品,全部实现了订单化。 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强化减负管理,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强化承包管理,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强化财务管理,村务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资产管理,集体资产进一步增值。村组

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实现途径

文章来 一、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1、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但与改革初期相比,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相比,近几年却大幅度下降,即农民收入处于低速增长状态。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1984年农民的人均年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5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增长1.3倍,年均增幅达15.6%。但自1985年后,农民收入增幅开始下降。1985-2000年农民年均收入增幅已降至3.8%。2000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0元,增长8.7%,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13元,仅增长1.5%,2002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23元,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2003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158元,增长2.5%,但同比增幅下降了3.4个百分点,2004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84元, 200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586元,仅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当然某一年份的数据并不见得代表一种趋势,可支配收入同现金收入也不完全对应,但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农民收入增幅下降,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2、农民收入增长结构变化 我国农民的增收构成发生了积极变化,即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增长幅度也大有超过农业收入增幅的势头。农民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即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农业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农业的增产,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影响更为直接,进入90年代后,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约束明显增强,农民增收由依靠增产和涨价转到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另外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从发展趋势看将成为影响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农民增收放缓的原因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是在农村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增长较快,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摆脱了长期供给不足的困境等条件下出现的。第一,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缓慢。由于我国农业结构尚不合理,乡镇企业面临着第二次创业的环境并不轻松,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效益明显下降。第二,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放慢。笔者在第一部分已经从1979年至2005年分析了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的变化,就有力说明了这一点。事实表明,近几年来农民增产不能相应增收,农民增长速度放缓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第三,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不足。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的态势,农民收入减少。加之,国有企业改革、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下岗职工增多,各项改革措施将使居民的一些福利享受变为市场付费,子女抚育费用较高,这些都使城镇居民对未来的收入缺乏稳定的预期,因而不敢大胆消费,从而导致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不旺。这样就出现了农民“丰产不增收”的现象。第四,城乡差别拉大。近几年来,耐用消费品基本饱和,且城市职工工资不断提高,而农民收入却相应减少,更促进了城乡差别再度扩大。第五,农村儿童失学率不断提高。据教育部门分析,当前农村儿童失学情况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家庭入不敷出,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无力供子女上学。 上述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5、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农民增收日益受市场约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农产品的供给总量已经能够满足需求,绝大多数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对多样化、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由过去靠增加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逐渐转变为靠提高质量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农民收入。 7、个别地区农民负担仍在高位运行,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税收、集体积累及一些乡村的公共开支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讲解

内容提要及关键词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振兴农村经济, 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根本途径。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特别是积极引导粮、棉高风险区的乡镇农户种植香菇、甘蔗、油茶、两用油菜等作物和发展畜、禽产业, 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的跨越。在农村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中、新型产业增加值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确保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加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但从当前形势分析,我们仍面对着买方市场发育不全、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巨大压力, 以往修修补补式的结构调整已很不适应目前宏观经济形势, 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为此, 笔者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研究。发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存在的一些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农业结构调整给农民带来更大的实惠。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对策和建议 目录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4) 1、农村经济总量增加, 农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4) 2、种植业结构调整有了较大进展, 培植出一批骨干产业 (4) 3、畜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 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产品 (4) 4、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产品质量有一定改善 (4)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 农民增收渠道有新的拓展........................... 5 二、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5 1、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 (5) 2、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低,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5) 3、农村市场发育不全, 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 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顺畅 (5) 4、农民科技素质较低, 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5) 5、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亟须提高 (5) 6、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 规模不大, 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弱 (6) 7、农业投融资体制不畅, 结构调整的资金不足............................................. 6 三、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措施 (6) (一进一步认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刻内涵 (6) (二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工作重点 (6) 1、工作思路 (6)

关于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查问卷(终审稿)

关于新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调查问卷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关于沂蒙老区改革开放调查 平邑县(市、区)郑城乡(镇)石家庄村 同志,您好! 我们是内蒙古大学13级的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为了解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为了解调查各领域变迁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把握和理解国家深化改革的政策举措,为了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做出此次调查。请您大力支持、积极配合。谢谢!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一、您的性别为: □男□女 二、您的文化程度为: □不识字或少识字□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 三、您的职业是: □农民群众□村干部□乡(镇)干部□其他 四、您对您所在的村(镇)目前农村现状的看法: 1、种植业生产 1.1您认为您所在村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很好□好□一般□比较差 1.2您所在村耕地实现机播、机耕、机收的情况为: □基本上没有实现□有一半都实现□基本上都实现 1.3您对您所在村农资供应(化肥、种子、农药、地膜、饲料等)状况: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 □不满意 2、养殖业生产 2.1您所在村(镇)的养殖业情况为: □没有人养殖□散户养殖为主□规模养殖为主 2.2养殖方式为: □坡养为主□圈养为主 3、您所在村的自然条件是:

□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居住相对集中、交通、信息还算不错 □居住集中、交通便捷、信息畅通 4、您对您家近几年的家庭收入提高状况是否满意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 □不满意 5、您对您所在村(镇)的生存环境是否满意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脏、乱、差) 6、您认为您所在村(镇)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如何 □水平低□一般□水平较高 7、村级班子 7.1您所在村(镇)有无下派大学生村官 □有□无 7.2您觉得大学生到了您村(镇),对您村(镇)的发展是否有所帮 助 □大有帮助□帮助不大 7.3您是否期盼着给您村(镇)也下派大学生村官 □是□否 7.4您最希望大学生村官最能给你们提供哪方面的帮助 □给我们带来科技致富的知识 □给我们带来好的发展点子和思路 □配合村干部搞好村里的工作 五、您对国家在农村实行的各项惠农政策措施的态度: 1、您对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怎么看 □非常好,确实落到了实处□正在逐步落实,但实施起来困难很大 □基本上没有落实□只停留在口头上 2、您村(镇)对国家粮食综合补贴政策的贯彻执行: □公开、公平、公正,农民满意,种粮积极性高涨 □存在不公正的现象,村干部克扣了一部分补贴 □存在不公平的现象,有些人没种那么多粮,却拿到了不少的补贴 □存在不公开的现象,种粮补贴,村里没有张榜公布

关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关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一.调研简介 1.调研时间:2011年1月20日至2011年2月10日 2.调研地点:乡村、乡镇企业、市场、政府机关 3.调研人员:曹蓝月 4.调查手段:采访相关人员、问卷调查、在图书馆和网上查找资料 5.调研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但与此同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诸多因素仍重重的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和尖锐,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一个焦点问题。毫无疑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推进,随着加入WTO,农业应该奋勇自保,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此,本次调查研究试图找出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解决办法。 二、相关背景 进入20 世纪末期, 农民增收低速徘徊, 严重滞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明显扩大。农民增收减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更为突出。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社会生活造成

了不利影响。首先, 制约了农村市场规模的扩大;其次, 制约农民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的积极性;再次, 制约工业化、信息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综合国力、省力的跨跃式发展;第四,制约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力的提高;第五,制约改革的深化和保持社会的稳定。 三、调研结论: 【一】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 (一) 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 影响农民增收的途径。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近年来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 农民收入的渠道不断拓宽。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偏高, 与之相应的农民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大约占50%, 而发达国家, 如日本早在80年代中期农户总收入中已有84%来自农业以外。同时, “小农业”( 90%以上是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偏高, 超过40%,林、牧、渔业产值分别仅占7. 9%、20. 0%和31. 4%, 第一产业生产结构尚处原始的低级水平。这种依赖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收入结构,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今天, 农民增收门路显得十分狭窄。 (二) 农产品供需脱节、价格低, 直接影响农民增加收入。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农产品提出了优质化、高级化、多样化的需求。而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农产品中大路货和初级产品供过于求, 优质高档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如我国是稻谷生产及消费大国, 而稻谷生产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人们的仍有近50%的是低质常规品种,

当前农民增收的难点及对策

当前农民增收的难点及对策 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区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的前提,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又在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江津调查队深入农村调研,综合上半年农村经济形势,提出当前影响我区农民收入的因素及对策建议,以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打工收入减少。今年上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一方面我区外出打工人数减少,据统计,江津上半年农民外出务工人数25.58万人,同比下降3%,个别农民还出现了外出后由于找不到工作重新返乡的现象;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工价下降,从业时间减少。据了解,今年农民工外出普遍比往年迟,过去一般是年初正月初七、八就走,而今年外出大多比往年推迟了10-30天。另外由于企业开工天数不足,农民工上班,加班时间明显减少,人均薪酬同比减少近20%。 2、病虫害严重,影响大春作物产量。受气候和虫源迁入影响,我区水稻“两迁”害虫发生形势严峻,田间虫量大,明显高于去年,水稻生产情况堪忧。据调查资料显示,截止6月15日,百丛虫量50头-2.5万头,平均838头,是07年的2.3倍,以白背飞虱若虫为主。其中东部与南部虫量为230头-2.5万头,平均1100头,是中、西部虫量的2.3倍。发生虫量之大为历史罕见,预计发生程度5级,发生面积60万亩。稻纵卷叶螟迁入本区卷叶率1-35%,平均13%。卷叶率20%以上田占12%,其中卷叶

率30%以上的田占2%,现已化蛹35%以上,预计下代发生程度5级,发生面积40万亩。另外糯稻上及高感品种上有叶瘟发生,特别是D优13,有化苗田出现,预计今年穗颈瘟发生将比去年严重,发生程度3级,局部田块可达5级,发生面积7万亩。 3、主要农产品价格下滑,农资价格继续上涨。受“猪流感”和外来猪源增加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区活猪价格持续走低,上半年活猪每公斤均价5元左右,同比下降近3元左右,降幅达40%左右。与此并存的是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据调查显示,上半年泸州尿素每公斤1.7元,上涨0.1元;碳氨每50公斤43元,上涨7元;高鳞复合肥每40公斤70元,上涨10元;除草剂每瓶上涨1元左右,杀虫霜每瓶上涨2元左右;稻谷种子一般每公斤30元左右,上涨2-3元;玉米种子每公斤20元左右,上涨2元左右。 4、经济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据历年统计数据回归分析,我区第一、二产业增加值的农民收入弹性分别为1.009 5、0.249,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作用最大,在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不变的情况下,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额在67.17—134.73元之间,我区农村家庭“打工+农业”的模型较为普遍。随着近年来我区第一产业增速逐渐放慢,传统农业可能存在的收益及机会已经趋进与饱和,但目前我区农业产业化进程相对缓慢,龙头企业对农村经济辐射效应不大,农业园区建设进度缓慢。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原则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原则 发布时间:2003-7-30 来源:辽宁农业信息资源平台2003年07月29日 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影响国家安全的根本性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其原则。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浪潮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将提出严峻挑战,现代科技革命正以空前的力量冲击着所有的产业并掀起全球性的产业革命,震撼和改变着世界产业结构,推动着全球经济增长,决定着21世纪国际的竞争格局。 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尽快实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此同时,我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解决农村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的矛盾,农村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矛盾,以及农村产业结构内在素质不高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必须遵循与生产力相一致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比较优势的原则,市场导向的原则,协调发展的原则,效益、质量第一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及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否则就会使调整工作陷入盲目,会给社会、经济带来不良后果。 要制定明确的调整目标,就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经济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积极发挥农民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积极性,利用价值规律(主要是竞争规律和价格规律)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目标是要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能源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并力争实现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向全球发出的“关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的丹波斯宣言和行动纲领”倡议所确立的三个基 本目标,即稳步增加粮食生产,确保食物安全;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这个前提下,使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具体地讲有以下几点: 一是能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改善人们的食物构成。二是能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原料及初、中级产品,能满足外贸出口的需要,为国家多创外汇,促进城乡经济交流。 三是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使其接近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四是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