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隐球菌荚膜研究现状

新生隐球菌荚膜研究现状

新生隐球菌荚膜研究现状
新生隐球菌荚膜研究现状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

1例新型隐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杨继承,预防医学与医学检验系06级检本一班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免疫低下,隐球菌性脑膜炎。 伴随国际国内医药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上相关药物的滥用现象也日益增多。广谱抗菌药、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物的应用,一方面,保护人类免受多种微生物、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的侵袭,另一方面,也对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有害。隐球菌归入半知菌亚门,半知菌纲,隐球菌目,隐球菌属,有A、B、C、D 4个血清型[1]。作为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往往能造成免疫能力低下患者机体深部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亚急性、慢性感染等。我院检验科于2010年1月15日培养鉴定出1例新型隐球菌,现将培养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1月11日接收脑脊液标本一份。患者入院时血常规显示:白细胞14.10×109/L,其中单核0.9×109/L,中性粒11.8×109/L,占83.8%,淋巴1.2×109/L,占8.77%,但免疫功能检查显示:补体C3 0.09g/L,IgA 0.65g/L ,IgG 4.68g/L。将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 小BB培养基后,取标本离心涂片,墨汁负染,镜检结果发现有带有宽厚荚膜的较圆的菌体存在,初步判断为新型隐球菌(如图1)。 图1 1月13日血平板上长出较小,白色,较干燥的菌落,涂片后镜检为菌体较圆的革兰阳性孢子(图2);小BB微浑,涂片墨汁染色镜检发现亦为有宽厚荚膜且较圆的菌体(图3)。 图2 图3 1月13日下午,上生化鉴定(ID32C)及药敏(ATB TM FUNGUS3)板。14日,生化

鉴定结果如下:能同化肌醇、葡萄糖、半乳糖、蔗糖,脲酶试验阳性;糖类发酵试验及乳糖同化试验结果为阴性。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为5-FC 敏感(S),两性霉素B 耐药(R),氟康唑中介(I)。 综合上述检查及培养鉴定结果,确认病原菌为新型隐球菌。 讨论: 新型隐球菌多造成免疫力低下患者机体的深部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往往会造成亚急性、慢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新生隐球菌为条件致病菌,近20年,隐球菌造成的感染越来越普遍。在国外,已成为AIDS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AIDS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国内已将隐球菌病和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同列入乙类传染性疾病[2]。其主要致病物质为荚膜。新型隐球菌的检测主要分以下几类:①对脑脊液标本的直接检测,将标本直接离心,取沉渣涂片,墨汁负染法;检测荚膜特异性多糖抗原的ELISA、胶乳凝集实验及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的单克隆抗体法;有条件地区还可利用PCR技术对真菌DNA进行检测,其特异性及敏感性更高。②实验室培养鉴定法,经接种真菌(或其他)培养基后,根据长出的菌落特征及染色特性,选择响应生化、药敏鉴定板,并综合上述结果对标本中的病原菌做出准确判断,药敏结果还能指导临床正确用药。脑脊液墨汁染色是诊断隐脑最直接、经济而快速的诊断方法[2]。但乳胶凝集试验检测荚膜多糖抗原在早期快速诊断中明显优于涂片墨汁染色[2],且乳胶凝集试验兼有诊断和估计预后的价值[3],但应与肿瘤、SLE、结节病等鉴别,因为血清RF阳性时可造成假阳性结果。 实验室诊断过程中,标本的处理方法直接影响着检出率的高低。对脑脊液标本直接检测时,若使用墨汁染色,必须先对标本进行离心处理(2000r/min,15min),以提高检出率,PCR实验则须防止标本污染而出现假阳性。培养鉴定时,由于新型隐球菌生长较为缓慢,BA 可于48h后见到明显的真菌菌落(中大,白,圆,稍干);小BB中可能无法见到明显浑浊,但仔细观察,还是可以看到有轻微浑浊的现象,镜检前最好也先离心处理。 疾病的治疗方面,可参考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选择药物。如5-FC、氟康唑、两性霉素B等。但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可能出现药物在血液中已达到一定浓度,但在脑脊液中却未达到最小抑菌浓度(MIC)的现象。往往是一部分患者久治不愈的原因所在。 其实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新型隐球菌主要存在于土壤及鸽粪中,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也可经皮肤、黏膜或肠道侵入,鸽子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免疫功能低下常为新型隐球菌病的重要诱因,如艾滋病、淋巴瘤、白血病、肾衰竭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而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或细胞毒性药物者亦较易发生本病。所以避免接触鸟类粪便、积极锻炼身体是很有必要的,临床上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的药物必须正确及合理应用。同时日常生活中也应积极预防“病从口入”,饭前便后洗手、不生吃瓜果蔬菜等看似不起眼的好习惯却是我们远离多种病痛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倪语星,尚红.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374 - 376。 [2] 崇雨田. 隐脑的诊治体会[J].新医学, 2003,34 (6) : 343 – 345。 [3] 李京红,张国俊新. 型隐球菌脑膜炎脑脊液的检测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2009,12(5):85-86。

IDSA 隐球菌指南中文版 2010

D M E

Translated and 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Springer Healthcare Ltd. ?2010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Neither of these parts assume an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ccuracy of the translation from English or endorse or recommend any commercial products, services, or equip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Beijing EMD China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Ltd and its affiliated company Beijing EMD China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Shanghai Branch) Ltd (“EMD”) have obtained the permission of Springer Healthcare Ltd. to translate, produce and distribute or cause to be distributed this specific article in Chinese language. No part of this material may be reproduced, electronically or mechanically, including photocopying, resending or in any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 or transmitted in any form, by any means, without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Springer Healthcare Ltd. and EMD. Although great care has been taken in compiling the content of this material, Springer Healthcare Ltd. and EMD are not responsible or in any way liable for the accuracy of the information, for any errors, omissions or inaccuracies, or for any consequences arising therefrom. Approved product information should be sought before prescribing. 本资料版权所有,经S p ringer H ealthcare L td 授权北京华夏新力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北京华夏新力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EMD ”)翻译、制作、分发或安排分发此篇文章。未经S p ringer H ealthcare L td 及EMD 书面同意,严禁以任何语言、任何形式或途径复制本刊内容,包括利用电子、机械、影印等方式对此出版物文字或插图作全部或部分之抄袭、复制或传播;或将此出版物储存于任何检索库存系统内。 本资料经精心编撰,但对资料所存在的错误、遗漏、不准确,以及由此所致之任何后果,S p ringer H ealthcare L td 及EMD 毋须承担任何责任。开具处方前,请查询有关的处方资料。 E M D

我国新生隐球菌的基因分型及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我国新生隐球菌的基因分型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中文摘要 本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指纹法、PCR特异扩增、PCR-RFLP、MLST、系统发育研究来分析我国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子特征,旨在阐明我国新生隐球菌基因型和交配型在临床中的分布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PCR-RFLP和PCR指纹法在新生隐球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与比较 目的探讨针对结构基因g6341的PCR-RFLP方法在新生隐球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价值, 并与PCR指纹分型法进行比较。方法以野生型噬菌体M13中针对小卫星DNA的核心序列为单引物,对受试的新生隐球菌进行PCR指纹分型。选择结构基因g6341进行PCR-RFLP分析,在序列保守区设计通用引物,筛选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RFLP分析,并与PCR指纹法进行比较。g6341基因扩增片段测序,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各主要基因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多位点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结构基因g6341可作为RFLP分析的合适靶点。对76株新生隐球菌的基因分型结果显示,针对g6341的PCR-RFLP方法与PCR指纹法结果一致。分析g6341基因部分序列得出,8种主要基因型菌株相互间的同源性在84%~97%之间,同一主要基因型菌株的同源性在99%~100%之间。分子发育树中,VNI

-VNIV基因型、VGI-VGIV基因型分别聚在一类。结论针对结构基因g6341的PCR-RFLP方法可作为新生隐球菌分子分型的有效工具,对g6341基因的序列分析可揭示不同菌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 二、国内110株新生隐球菌临床株变种、基因型和交配型分析 目的对国内部分地区的新生隐球菌临床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变种、基因型和交配型的构成和分布。方法1、PCR指纹分型法:以野生型噬菌体M13中针对小卫星DNA的核心序列为单引物对模板进行PCR扩增,将所有受试菌株鉴定到8种主要基因型水平。2、利用变种和交配型特异性引物扩增分型法,区分格鲁比、新生和格特变种,同时鉴定α和a交配型。结果 110株临床株中,98株(89.1%)为格鲁比变种,均为VNI基因型和α交配型;9株(8.2%)格特变种,包括VGI基因型、α交配型8株(7.3%)和VGII 基因型、α交配型1株(0.9%);2株(1.8%)为AD杂合体,VNIII 基因型,-/α和α/-交配型各1株;1株(0.9%)为新生变种,VNIV 基因型和a交配型。结论我国新生隐球菌临床株包含3个变种和AD 杂合体。与国外情况比较,相似的是国内临床株中绝大部分为α交配型菌株,且格鲁比变种中的VNI基因型占了其中的大部分;但未发现VN II、VG III和VGIV基因型菌株。 三、我国致病格特隐球菌的基因亚型分析 目的分析我国致病格特隐球菌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探讨其与世界范围内格特隐球菌的亲缘关系和分子流行病学联系。方法扩增国内9株格特隐球菌临床株的3个非连锁位点即IGS1(基因内间隔

组织胞浆菌病

组织胞浆菌病 2012-03-24 阅读(248) 分享(0) 组织胞浆菌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 histoplasma capsulatum)又称美洲型组织胞浆菌感染 所致的疾病。该病流行于北美,我国报道较少。主要侵犯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淋巴结和骨髓、肺、皮肤、鼻咽黏膜及全身各脏器。除此之外,组织胞浆菌还有腊肠组织胞浆菌(H.farciminosum)、鼠组织胞浆菌(H.maris)、H.duboisii i种,前两个菌种是动物致病菌,后者是人类致病菌。 【病因与病理学】 1905年巴拿马病理学家Sam- nel Durling首先发现组织胞浆菌,1934年正式命名。该菌在鸟类或蝙蝠粪便污染的土壤中生长,环境不利时,形成孢子悬浮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到肺泡,形成寄生性酵母菌,在细胞内发芽繁殖而致病,潜伏期14 d。肺组织胞浆菌感染可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及坏死灶,其中,肉芽肿主要由组织细胞组成,其他还有多形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在巨细胞和吞噬细胞内可查到病原菌。病变的愈合方式为纤维化和钙化。 组织胞浆菌病的传播方式通常被分为局限性(原发性)和播散性两类。前者多发生于成人,预后较好。后者主要见于儿童,症状较重,病变分布广泛。根据组织胞浆菌病的发病部位又将其分为原发肺组织和原发皮肤黏膜两类。 在我国,鸡舍、鸟巢及蝙蝠聚集的洞穴是组织胞浆菌的重要传染源,潮湿的土壤含有大量该菌并可以经呼吸道传染给人类。我国南京地区、湖南、湖北、四川均有分布,多数误诊,并被怀疑与病犬传播有关。 当人体吸人含本菌的孢子后,就会引发肺部感染,对于健康人群,该感染常常不治自愈;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恶性病病人、大量使用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者,肺部感染不仅不能自愈,而且肺部病灶还会通过淋巴或血行播散到全身,在肺及其他组织器官内形成上皮样肉芽肿、结核样结节、干酪样坏死及钙化,其中部分病变可形成空洞,但很少化脓。 肉眼观察,病变肺叶内可见多发蚕豆或核桃大小的结节,结节无包膜,剖面灰白色,镜下观肺组织病灶中央有大片坏死,代以大量巨细胞性肉芽肿,并见灶性化脓性坏死与小脓肿形成,其内混杂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坏死周边可见大量弥漫组织细胞、多核巨噬细胞,少量不典型的朗格汉斯巨细胞增生,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临床表现】人体吸入该菌孢子后,绝大多数的人常常没有症状,10%~50%的人会发生急性或慢性的肺组织胞浆菌病,而患有免疫缺陷的人群,除肺部感染外,还常伴有全身播散所致的表现及体征。 临床表现通常分为以下四型。 1.无症状型无症状型占感染本病的90%~95%。其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通常呈阳性反应,而肺部可出现多发性钙化。 2.急性肺型本病的潜伏期视感染病原体的多少、首次抑或二次感染而有所不同,一般为3~21 d。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少数可出现明显的感染症状。常见的症状有咽痒、畏寒、发热、干咳、胸痛、肌肉痛及体重减轻,严重者町出现低

真菌

真菌中系谱物种的识别和物种概念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怎样去识别真菌物种而不是物种的概念。然而,在文章的开头提及一些关于物种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用的。Mayden(1997)调查了物种的概念并且在以他们的特征来作为理论或者操作性的物种概念。与理论性的物种概念相比操作性的物种概念能够被用于诊断或识别物种。Mayden对概念的回顾中,操作性的物种概念的类型比理论性的物种概念的类型多。仅有的第一个理论性的概念是进化物种概念。(simpson,1951,1961;Wiley,1978)。从那些神创造的学说到达尔文进化论,虽然很多的理论性的物种概念是可能的,但对于一个研究进化的生物学家来说与ESC争论是很难的。这就是他们把物种定义为“单一的保持着区别于其他种系特征的有独立进化趋向和历史的原生种系。”(Wiley,1978)的原因。谈论物种概念越来越普遍,形态学物种概念,生物学物种概念和系谱学物种概念,Mayden认为这些都从属于ESC。这三种物种概念都是试着去识别进化的物种(Avise and Wollenberg,1997),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是与ESC相融合的。不幸的是,当用它来鉴定物种的时候,由于ESC没有识别的标准,ESC就实用性不强了,相反这些处于从属地位的操作性物种概念例如MSC,BSC和PSC有识别物种的特定标准。着重强调理论性物种概念与操作性物种概念之间的区别,我们将会为理论性多样性保存这些物种概念,并在操作性概念使用这些专业的物种识别,也就是形态学物种识别,生物学物种识别和系谱学物种识别。 正如Mishler和Donoghue指出(1982),生物学家采用一种物种识别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他们自己在个体特征和分类特征的经验。没有任何的物种识别方法能够识别出原始物种中的个体分裂成子代物种的时刻,因为在改变形态,交配行为或者基因序列发生并能够在子代物种上识别之前,已经来不及了。在ESC之下,物种已经能够运用MSR,BSR,或者PSR来识别,但是根据我们在真菌上的经验,当前对各种核酸多样性的系谱分析比其它更接近来识别物种且与物种进化概念 一致。PSR效果最好,因为一旦子代进化的物种已经由一个原始物种形成,并改变了它的基因序列发生,也能够在交配行为和形态改变发生之前被识别。

隐球菌病治疗指南.

隐球菌病治疗指南 摘要 由8人组成的全国变态反应性和感染性疾病协会(NIAID)真菌病研究组评估了现有的有关隐球菌病治疗的资料。基于个人的经验及文献资料总结了隐球菌病最佳治疗的方法。每种推荐方法的相对推荐强度是根据相应的临床证据的类型和级别作出分级的,与美国感染疾病学会(IDSA)此前公布的指南相一致。专门小组通过2次电话会议和撰写原稿评论加以确定。 新生隐球菌病的治疗方法的选择依赖于侵犯部位及感染宿主的免疫状态。对于免疫正常宿主的局限性肺隐球菌病必须保证严密的观察。在有症状的病例,建议使用氟康唑,200~400mg/d,共3~6个月。对于那些血清隐球菌抗原滴度>1:8而无CNS侵犯的隐球菌血症,或泌尿道、皮肤感染的病例,推荐使用唑类(氟康唑)3~6个月。在所有病例中,均需严密观测以排除潜在的CNS感染可能。对于不能耐受氟康唑的病人,伊曲康唑(200~400mg/d,共6~12个月)是一种可接受的选择方案。对于严重的感染病例,需采用两性霉素B(0.5~1mg/kg/d)治疗6~10周。对于健康宿主的CNS感染病例,标准的治疗方案是采用两性毒素B(0.7~1mg/kg/d),与氟胞嘧啶(100mg/kg/d)联合使用2周,然后使用氟康唑(400mg/d)至少10周。根据病人的临床状况,氟康唑“巩固”治疗需持续6~12个月。对HIV阴性的免疫抑制病例,不管其感染部位,均需按CNS感染来治疗。 HIV感染的隐球菌病病例均需治疗。对于局限性肺部或泌尿道感染的HIV阳性病例,建议采用氟康唑,200~400mg/d。尽管与高活性抗病毒治疗(HAART)的冲突还不清楚,但推荐所有HIV感染的病例需终生维持抗真菌治疗。对于不能耐受氟康唑的病人,伊曲康唑(200~400mg/d)是一种可接受的选择方案。对于严重的感染病例,需联合使用氟康唑(400mg/d)和氟胞嘧啶(100~150 mg/kg/d)10周,然后采用氟康唑维持治疗。对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HIV感染病例,需选用两性霉素B(0.7~1mg/kg/d)联合氟胞嘧啶(100mg/kg/d)诱导治疗2周,接着采用氟康唑(400mg/d)治疗至少10周。在这10周治疗完成后,根据病人的临床状况,氟康唑用量可减少到200mg/d,终生维持治疗。对于AIDS相关的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另一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是联合使用两性霉素B(0.7~1mg/kg/d)和5-氟胞嘧啶(100mg/kg/d)6~10周,然后采用氟康唑维持治疗。一般不采用唑类药物来进行

隐球菌病治疗实用指南

隐球菌病治疗实用指南 为了帮助医师在治疗隐球菌病时正确选用抗真菌药,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感染病研究院真菌病研究组(NIAID MSG)组织有关专家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制订了隐球菌病的处理指南。该指南提出的建议适用于绝大多数隐球菌病患者。虽然该指南系2000年制订,且所依据的临床证据均为国外资料,但由于该指南是在大量临床证据基础上制订对我们当前的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其主要内容编译供临床参考。该指南的全文见Clinical InfectiousDisease 2000,30:710—718,并将于2008年更新。本指南推荐强度和证据力度分级系统同其他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指南(附件)。 在过去的20余年,随着各类抗真菌药物的不断问世,新型隐球菌病的治疗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型隐球菌病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罹患部位和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 一、非HIV感染者隐球菌病的治疗指南 (一)肺部及非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治疗目的为治愈感染并预防感染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所有免疫缺陷者均应接受治疗,因易发生播散性感染。有症状的患者均需治疗。虽然所有培养阳性的无症状患者应接受治疗,但许多免疫功能正常的痰培养阳性患者即使不治疗亦预后良好。肺外及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如骨骼或皮肤)需要特殊的抗真菌治疗。持续性或难治性肺部或骨骼感染需要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需作腰穿以除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肺部隐球菌病的治疗见表1。 早期适当治疗可降低病死率,防止中枢感染发生。对于实体器官移植患者,可以防止感染导致的移植失败。治疗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药物相关的毒性反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 (二)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治疗目的为治愈感染并预防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神经瘫痪、听力丧失和失明。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的治疗见表1。治疗2周后需随访脑脊液(CSF)检查,如果培养阳性,需要延长诱导期疗程。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作为初始治疗疗效不佳,即使是低危患者。免疫抑制患者,如实体器官移植患者,需要延长疗程。 有严重肾脏疾病的患者,诱导治疗时可用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替代两性霉素B(C Ⅲ),无法耐受氟康唑的患者,可选伊曲康唑(200 mg,每日2次)替代(CⅢ)。大部分病变抗真菌治疗有效,>3 cm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需要手术。所有的患者都应密切监测颅内压。治疗决策不应常规或仅仅依据血清或CSF隐球菌抗原滴度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临床综述) 2014-08-14 少年春衫薄丁香园神经时间 近期medscape 发表综述,回顾了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强调了现行治疗指南的证据基础。 隐球菌病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一百万的新发感染病例,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位居死亡率的第四位,每年约有60 万人死于此病。播散性隐球菌病,在津巴布韦,是脑膜炎的首要病因;在马拉维,占脑膜炎病例的40%。 隐球菌病由隐球菌属的厚荚膜酵母菌感染引起。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是人隐球菌病的主要病原。新型隐球菌按血清学分类可分为5 型:A、B、C、D 及A/D ,其中血清型B 和C 即为格特隐球菌,A 为新型隐球菌grubii 变异型,D 为新生变种。 根据分子序列分析,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为两个不同的变种。每个变种可进一步分为4 个主要的分子亚型,其生态龛各不相同。 新型隐球菌表现为全球分布,可见于鸽子排泄物、土壤和植物腐败物中。格特隐球菌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存在于尤加利树中。其它类型的隐球菌,如albudius 隐球菌、laurentii 隐球菌和luteolus 隐球菌等,较少在人类中致病。 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 1894 年,一名31 岁患有播散性疾病的妇女,从其胫骨中分离出了隐球菌,从而确定隐球菌可在人类中致病。 1905 年,von Hansemann 首先描述了隐球菌所致脑膜脑炎的病例。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流行之前,隐球菌较少引起严重的人类疾病。 AIDS 的流行,导致了隐球菌病的病例迅速增长。在美国,HAART(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治疗时代以前,86% 的隐球菌病见于HIV 感染患者;每年HIV 患者的隐球菌发病率(66 例/1000)显著高于非HIV 患者(0.9 例/10 万)。 对于非HIV 患者来说,发生隐球菌病最大的风险因素包括恶性肿瘤、糖尿病、类固醇治疗、实质器官移植和患有肝、肾功能衰竭等慢性疾病。 HAART 治疗的发展导致发展中国家隐球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但在隐球菌感染的发生率在其它免疫功能不全患者中仍然较为稳定。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隐球菌病是HIV 感染患者致死的首要病因。在南非的HIV 成人患者中,发病率为95~ 120 例/10 万;在AIDS 患者(定义为CD4 < 200 个细胞/mm3)中,发病率为14 例/ 1000。 在东南亚,每年新增超过10 万例的隐球菌病;在亚洲,隐球菌病的疾病负担在AIDS 患

真菌学

第二十七章真菌学 一、名词解释: 1.真菌(fungus) 2.酵母菌(yeast ) 3.类酵母菌(yeastlike) 4.丝状菌(mycelium) 5.二相性真菌 6.菌丝(hypha) 7.孢子(spore) 8.厚膜孢子(chlamydospore) 9.出芽繁殖 10.菌丝体(mycelium) 11、真菌中毒症(mycotoxicosis) 二、选择题: 1. 真菌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或成分是 ( C ) A 细胞壁 B 细胞核 C 线粒体 D 内质网 E 叶绿素 2. 双相型真菌在培养基上形成酵母型菌落的培养温度是 ( D ) A 25℃ B 28℃ C 35℃ D 37℃ E 41℃

3.多细胞真菌都能产生的孢子是 ( E) A 芽生孢子 B 厚膜孢子 C 关节孢子 D 大分生孢子 E 小分生孢子 4.不属于条件性真菌的是 ( D ) A 白色假丝酵母菌 B 曲霉菌 C 毛霉菌 D 皮肤癣菌 E 新型隐球菌 5.鉴定多细胞真菌主要应用的检查方法是 ( E ) A 革兰染色后镜检 B 墨汁负染后镜检 C 血清学检查 D 生化反应检查 E 小培养检查菌丝和孢子 6.白色假丝酵母菌形成的孢子是 ( A ) A 芽生孢子 B 孢子囊孢子 C 分生孢子 D 关节孢子 E 有性孢子 7.关于新型隐球菌生物学性状的描述,错误的是 ( E ) A 为酵母型菌 B 墨汁负染后可见肥厚的荚膜 C 在25℃和37℃均能生长 D 可产生芽生孢子 E 可形成假菌丝

8、脑脊液墨汁染色法直接镜检新型隐球菌特征形态是:( D ) A.细菌呈圆型或卵圆型B.有芽生的子样细胞C.细胞壁厚 D.菌体周围有一宽厚荚膜E.菌体很亮 9、鉴定真菌最常用的简便方法是 E A.革兰染色后镜检 B.动物接种 C.血清学鉴定 D.皮肤变态反应 E.直接镜检形态结构 10、在显微镜下观察真菌时,常用于处理标本的物质是: C 原因:利用氢氧化钾溶解刮片中的非真菌杂质而显示菌丝 A.硝酸银 B.甘油 C.氢氧化钾 D.青霉素、链霉素 E.灰黄霉素 11.二相性真菌在培养基上形成酵母型菌落的培养温度是 D A.25℃ B.28℃ C.35℃ D.37℃ E.41℃ 12.关于真菌孢子的描述 ,错误的是 A A.是真菌的休眠状态; B.抵抗力不如细菌芽胞强; C.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 D.大部分真菌既能形成有性孢子,又能形成无性孢子 ; E.大分生孢子是鉴定半知菌类的重要依据; 13.真菌孢子的主要作用是 C A.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 B.抗吞噬; C.进行繁殖; D.引起炎症反应; E.引起变态反应;

《隐球菌抗原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隐球菌抗原检测试剂 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隐球菌抗原检测试剂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隐球菌抗原检测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相关人员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范围 隐球菌病是一种由隐球菌感染引起的深部真菌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隐球菌属(Cryptococcus,有性期称线黑粉菌属) —1 —

隶属于真菌界,双核亚界、担子菌门、伞菌亚门、银耳纲、银耳目、银耳科,有性期隶属于担子菌门、线黑粉菌目、线黑粉菌科。属内包括近70个种,其中对人致病的最主要病原菌是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和格特隐球菌(Cryptococcus gattii)。根据新生隐球菌荚膜多糖成分和生化方面的差异,将新生隐球菌分成2个变种(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C.neoformans var.neoformans和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C.neoformans var.grubii),按血清学分为A、B、C、D和AD型5个型。其中新生变种为血清D、AD型,欧洲、南美洲流行;格鲁比变种为血清A 型,全球流行;新生隐球菌为血清B、C型,在热带\亚热带\温带流行;我国血清型主要为A型。此外,还发现了新生变种与格鲁比变种的杂合体(血清型AD)。隐球菌的基因型包括新生隐球菌的VNⅠ、Ⅱ、Ⅳ、B 和格特隐球菌的VGI-VGIV。两种隐球菌的无性繁殖体均为无菌丝的单芽孢酵母菌,在体外为无荚膜或仅有小荚膜, 进入人体内后很快形成厚荚膜, 有荚膜的隐球菌菌体直 径明显增加,致病力明显增强。隐球菌荚膜的主要成分荚膜多糖是确定血清型特异性的抗原基础,并与其毒力、致病性及免疫性密切相关。隐球菌是一种机会感染性真菌,主要侵犯免疫力低下及免疫缺陷人群,也可发生于免疫正常者,可以感染人体的任何组织和脏器,最常见的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其次是肺部和皮肤。目前, 在免疫抑制患者中, 隐球菌感染的发病率约为5%~10%,—2 —

免疫学和微生物学器械

医疗器械中英文对照--免疫学和微生物学器械 (Immunology and Microbiology Devices) (《联邦规章典集》第21篇第866部[21CFR866]) 目录 节号 中译文 原英文 A 亚部――总则(General Provisions ) 866.1 范围 Scope 866.3 有关上市前批准生效日期的要求 Effective dates of requirement for premarket approval 866.9 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Federal Food, Drug, and Cosmetic Act ,FDCA )第510(k )节的豁免限制 Limitations of exemptions from section 510(k) of the Federal Food, Drug, and Cosmetic Act (the act). B 亚部――诊断器械(Diagnostic Devices ) 866.1620 抗菌敏感性测试盘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 disc 866.1640 抗菌敏感性测试粉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 powder 866.1645 全自动短期孵化周期抗菌敏感性系统 Fully automated short-term incubation cycle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system 866.1700 抗菌敏感性测试用培养基 Culture medium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s C 亚部――微生物学器械(Microbiology Devices ) 866.2050 葡萄糖球菌类抗生素 Staphylococcal typing bacteriophage 866.2120 厌氧室 Anaerobic chamber 866.2160 凝固酶血浆 Coagulase plasma 866.2170 自动菌落计数器 Automated colony counter 866.2180 手动菌落计数器 Manual colony counter 866.2300 多用途培养基 Multipurpose culture medium 866.2320 鉴别培养基 Differential culture medium 866.2330 增菌(富集) 培养基 Enriched culture medium 866.2350 微生物鉴定培养基 Microbiological assay culture medium 866.2360 选择性培养基 Selective culture medium 866.2390 转运培养基 Transport culture medium 866.2410 致病奈瑟球菌培养基 Culture medium for pathogenic Neisseria spp 866.2420 淋病氧化酶筛选检测 Oxidase screening test for gonorrhea 866.2440 自动介质分发和堆积器械 Automated medium dispensing and stacking device 866.2450 培养基补充装置 Supplement for culture media 866.2480 培养基质量控制试剂盒 Quality control kit for culture media 866.2500 微量滴定稀释和分配装置 Microtiter diluting and dispensing device 866.2540 微生物培养器 Microbiological incubator 866.2560 微生物生长监视器 Microbial growth monitor 866.2580 气体产生装置 Gas-generating device 866.2600 伍德荧光灯 Wood`s fluorescent lamp 866.2660 微生物区分和标识装置 Microorganism differenti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device 866.2850 自动读带器 Automated zone reader 866.2900 微生物标本收集和运送装置 Microbiological specimen collection and transport device D 亚部 ――血清试剂(Serological Reagents ) 866.3010 乙酸钙不动杆菌血清试剂 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 serological reagents 866.3020 腺病毒血清试剂 Adenovirus serological reagents

隐球菌肺病的抗原学检测评价

隐球菌肺病的抗原学检测评价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14-10-16发表评论分享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科二科作者徐金富 隐球菌肺病在我国中部及南部较多见,其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培养鉴定和组织病理学虽然是诊断肺隐球菌病的金标准,但是前者阳性率低,后者是又创性检查。相比而言,抗原学检测方法有较大的优势,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抗原检测做内科诊断。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是主要的检测目标抗原,其检测方法具体有乳胶凝集法(LA),酶联免疫法(EIA)和侧向层析法(LFA)。这些方法各有优势,分述如下。 LA原理是以乳胶颗粒为载体,表面联结有抗新生隐球菌抗体,形成致敏乳胶悬液。通常在疾病进展期抗原滴度会升高,经积极治疗抗原滴度会下降,若持续阳性提示预后不佳。LA在过去的诊断共识中常常被推荐使用。国内外一些关于LA的研究显示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高达93%-100% 。Dominic RS收集了200个可能有隐球菌感染的HIV阳性患者的脑脊液,用LA和真菌培养及鉴定与墨汁染色法分别检测隐球菌,发现LA比其他两种更敏感。但是LA方法还有一些不足:LA存在交叉反应现象,类风湿因子是其假阳性的主要原因。还有研究发现,毛孢子菌感染患者也可出现交叉反应。LA检测试剂因厂家不同会有差异,目前市售乳胶凝集反应试剂盒可以检测出10 ng /mL 的荚膜多糖抗原。Babady NE检测3种市售的乳胶凝集试剂发现在终点滴度上有很大差异。还有人认为LA需要花费人工,并且判断结果带有主观性,投入产出效率不高。 为了弥补LA检测隐球菌抗原的缺点,很多美国的实验室开始运用EIA。EIA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自动化和客观的结果分析,并且不受类风湿因子的干扰。有一些研究用来比较EIA 和LA。Saha DC收集127份脑脊液样本,分别用LA,EIA和直接培养来检测。结果是当培养是阳性时,LA和EIA均一致。当培养是阴性时,两种方法差别很大。76.3 % EIA and 70.8 % LA与培养一致。6.3% LA出现假阴性。所以在培养为阴性时,EIA在诊断隐球菌感染时更为重要。 2009年,Immy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检测隐球菌抗原的方法---LFA用来诊断隐球菌感染。这种方法是运用能和四种主要血清型隐球菌抗原反应的单克隆抗体,提供定性和半定量的实验结果,反应时间只需10分钟。LFA和前两种方法相比有很多优点。LFA在室温下很稳定,反应时间快,对操作者的实验技能要求低,对实验室设备的要求不高。Boulware DR用LFA 检测832例HIV感染者的脑脊液,并运用激光热力学原理进行对照,结果发现LFA敏感性

治疗新型隐球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新型隐球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此菌系真菌中的一种,经呼吸道吸入后,经血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称作新型隐球菌病。临床上以发热、头痛、呕吐、颈抵抗、出现脑膜刺激征及颅内高压症为特点。 (1)脑脊液(CSF)常规检查:细胞计数<500×106/升(/L),分类中以淋巴细胞(L)为主,蛋白质轻度升高,糖及氧化物降低。 (2)病原体检查:脑脊液(CSF)墨汁涂片,可找到新型隐球菌;脑脊液培养,可为阳性;脑脊液免疫学测定,可找到相应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 新型隐球菌病检查项: 1. 脑脊液白细胞(WBC)计数 2. 脑脊液白细胞分类计数(DC) 3. 脑脊液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 4. 脑脊液蛋白(PR0)定量检测 5. 脑脊液葡萄糖(GLU)测定 脑脊液白细胞(WBC)计数(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婴儿,(10~20)×106/升;儿童,(0~10)×106升;成人,(0~8)×106/升。 【临床意义】 白细胞高于10×106/升(个/L)为病理指征。轻度增加,(13~30)×106/升,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脑水肿等;中度增加,(31~200)×106/升,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极度增加,(200~500)×106/升(最高可达1000×106/升),常见于化脓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脑脊液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见表1-8。 表1-8脑脊液白细胞分类计数 细胞分类新生儿(%)成人(%) 嗜酸性粒细胞罕见罕见

嗜中性粒细胞3±52±5 淋巴细胞20±1862±34 软膜蛛网膜间皮细胞、单核细胞72±2236±20 组织细胞5±4罕见 室管壁细胞罕见罕见 脑脊液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但有时可见到一些污染菌,如枯草杆菌、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杆菌等。 【临床意义】 如从脑脊液中查出细菌,而又非污染或误入,均应视为病原菌,对神经系统的细菌或真菌感染有诊断意义,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性疾患无诊断意义。 病理性脑脊液标本中可能出现的细菌如下:革兰阳性菌有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消化链球菌、四联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炭疽杆菌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革兰阴性菌有脑膜炎奈瑟菌、卡他布兰汉菌、流感杆菌、沙门菌、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其他还有新生(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和钩端螺旋体。 脑脊液蛋白(PR0)定量检测(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成人,腰池150~450毫克/升,小脑延脑池150~250毫克/升,脑室内50~150毫克/升;儿童,腰池200~400毫克/升,小脑延脑池100~250毫克/升;新生儿,腰池400~1 200毫克/升;老年人,腰池300~600毫克/升。【临床意义】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可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见表1-9。 表1-9各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 疾病名称蛋白质含量(mg/L) 细菌性脑膜炎800~5000 病毒性脑膜炎300~1000 脑炎150~1000 隐球菌性脑膜炎250~2000 结核性脑膜炎500~3000 脊髓病后炎症反应轻度增加 脑脓肿200~1200

真菌学

真菌区别于细菌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包括核膜、核仁在内的高分 下列真菌中不是双相真菌的是 C A.申克B.荚膜组织胞C.卡氏枝孢霉D.皮炎芽生E.粗球孢子 对氟康唑天然耐药的念珠菌是 D A.白色念珠B.光滑念珠C.热带念珠D.克柔念珠菌E.近平滑念珠在显色沙保培养基中呈蓝色菌落的念珠菌是 B A.克柔B.热带C.光滑D.近平滑E.季也蒙 以增殖为主要繁殖方式的 D A.细菌B.酵母菌C.霉菌D.病毒 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 B A.肽聚糖,磷壁酸B.葡聚糖和甘露聚糖C.几丁质 关于新生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下述错误的是 D A.为单细胞真菌B.有肥厚的荚膜C.培养可用沙保弱培养基 D.可产生芽生孢子E.可形成假菌丝 青霉素对真菌无抗菌作用,原因 B A.真菌有一层坚硬的细胞壁,青霉素不能进入胞内 B.真菌细胞壁内无肽聚糖C.真菌细胞能产生β-内酚胺酶水解青霉素 真菌对哪种因素抵抗力不强 D A.干燥B.阳光C.紫外线D.热 皮肤癣菌的传播主要依靠 E A.生殖菌丝B.分生孢子C.芽生孢子D.厚膜孢子E.关节孢子 新生隐球菌的繁殖方式芽生孢子 假丝酵母菌与新生隐球菌的繁殖方式 E A.二分裂B.复制C.接合D.菌丝断裂E.出芽 叶状孢子分为下列哪几种BCE A.分生孢子B.芽生孢子C.关节孢子D.孢子囊孢子E.厚膜孢子 主要引起外源性感染的真菌有BCDE A.假丝酵母菌B.曲霉菌C.皮肤癣菌D.毛癣菌E.组织胞浆菌 抗真菌免疫包括ABCD A.皮肤黏膜屏障B.吞噬细胞C.细胞免疫D.体液免疫E.补体不参与对真菌有效的消毒方法CD A.干燥B.紫外线C.10%甲醛D.高温E.抗生素 无性生殖是真菌的主要繁殖方式,其主要ACDE A.芽生B.结合C.裂殖D.萌管E.隔殖

胶体金法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肺隐球菌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810?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June2019,Vol.31,No.6胶体金法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 肺隐球菌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徐慧,董肖琦,张亮,许园园,余碧芸,汤耀东 【摘要】目的探讨胶体金法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对无免疫功能缺陷的肺隐球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 集37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胶体金法诊断肺隐球菌病的敏感度、特异度;比较胶体金法检测阳性与 阴性的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37例均行LFA检测,其中阳性29例,阴性8例;灵敏度 78.38%,特异度100%;LFA检测阳性组中6例患者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隐球菌检测均阴性。LFA检测阳性组与 阴性组除性别外,其他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F>0.05)。LFA检测阳性组病灶个数>9个比例更高 (44.83%)(P<0.05),而LFA检测阴性组病灶个数2~4个比例更高(75.00%)(P<0.05)。结论胶体金法隐球 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对无免疫缺陷肺隐球菌病患者临床诊断价值较高,对可疑患者,特别是CT表现为多发结节/ 团块影肺部病灶的患者应尽早检测。 【关键词】肺隐球菌病;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 doi:10.3969^.issn,1671-0800.2019.06.050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0800(2019)06-0810-03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常见的人类真菌病原体,主要感染CD4+T细胞计数较低的个体,尤其是艾滋病患者,可经呼吸道感染导致肺隐球菌病叫国外研究发现血胶体金免疫层析法(LFA)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对诊断免疫缺陷患者肺隐球菌感染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可达98%?100%'2'1,是一种简便、快捷及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但近年关于无免疫缺陷患者感染肺隐球菌的报道越来越多,且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或漏诊。本文主要研究LFA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对无免疫功能缺陷的肺隐球菌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临床、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东部医院经病理诊断明确的肺隐球菌病患者51例,除外胸外科手术病理明确的14例,共37例临床资料齐全的患者纳入研究(均来自呼吸内科)。纳入标准:在本院诊治的经肺组织病理诊断明确及用LFA法行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的临床资料完整的肺隐球菌病患者。排作者单位:315100宁波,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东部医院 通信作者:徐慧,Email:panyumo 201l@https://www.doczj.com/doc/e08012310.html, 除病理不明确的或者临床资料不完整的 肺隐球菌病患者。经本院研究伦理委员 会批准(批号DXLL2018071),涉及的临 床资料、记录和数据均为匿名分析,不干 预患者目前及将来的健康与病情。 1.2方法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 (人口学资料、临床症状、基础疾病、实验 室检查、影像学资料、病理诊断),分析 LFA诊断肺隐球菌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及 临床诊断价值,分析LFA检测阳性的肺 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 1.2.1检测试剂LFA试纸条为美国 Immuno-Mycologics公司生产,由美国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 1.2.2病理诊断37例患者均行CT引 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送检肺组织切 片用苏木精存红(HE)染色,过碘酸-希夫 (PAS)和六胺银等特殊组织化学染色。 1.3统计方法釆用SPSS17.0统计软 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 用Fisfter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2结果 2.1LFA检测阳性组与阴性组一般资 料比较37例均行LFA检测,其中阳性 29例,阴性8例(灵敏度78.38%,特异度 100%);LFA检测阳性组中6例患者行 腰椎穿刺术,脑脊液隐球菌检测均阴性。 LFA检测阳性组与阴性组除性别外,其 他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F > 0.05)=见表1。 2.2LFA检测阳性组与阴性组影像学 特征比较所有患者胸部CT表现肺内 病灶位于肺野外带或胸膜下,表现为单 发或多发的结节或团块影或混合型。 LFA检测阳性组病灶个数>9个比例更 高(44.83%)(P<0.05),而LFA检测阴 性组病灶个数2~4个比例更高(75%) (P<0.05)=见表2。 3讨论 隐球菌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中枢神 经系统,其次为肺。近10年来国内关于隐 球菌的研究发现不管是瞬菌炎 还是肺隐球菌病,主要感染对象还是非艾 渐感染者,尤其宿主,而且无輙 缺陷的肺隐球菌病患者往往以中青年男性 为主有文献报道肺隐球菌病的易感因 素除了艾滋病,还包括T细胞介导的免疫 功能受损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系统 肿瘤及糖皮质激素使用等竺 由于肺隐球菌病患者大部分免疫功 能正常或轻度受损,其起病往往隐匿,无 任何临床症状或轻度咳嗽、胸痛等症状, 极少数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等重症肺 炎表现冋,但与肺部其他疾病的症状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