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印度学研究大家。青年时期的的季羡林先生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所以季羡林先生也称德国的哥廷根是自己的第二故乡。

四五十年后,当他再次踏上这第二故乡的土地,感慨万千。于是,季老先生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组散文。这篇课文就选自《再返哥廷根》。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语言学则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前者以文字和书面语为对象,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微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独立发展起来的。我国境内除汉藏语系外,还有三个语族:侗泰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 ◆汉藏语系的语言特点:⑴每个音节上有固定的声调(3-8个)。⑵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⑶有类别词(量词),如汉语中“这个人”的“个”。⑷词序很重要,且词的次序比较固定。⑸附加成分的作用是有限制的。 ◆“小学”: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为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先秦: ◆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声辞传》,这和《周易》用阴阳两个符号的意义相似。 ◆关于名实的讨论:1.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其政治含义是以周礼为尺度来正名分。2.老子对名实的看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3.荀子认识到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他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幷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秦汉魏晋: ◆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语言学家,也没有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著作。发展到秦汉时代,语言学逐步兴起。西汉时,有《尔雅》和扬雄《方言》;东汉时,有许慎《说文解字》和刘熙《释名》等语言方面的专著和一些杰出的语言学家。可以说,汉代的语言学成就标志着我过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 ◆秦汉时期已经具备的“民族”四大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及促进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行同论。 ◆重视识字教育促进了文字研究。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政策,并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作为学童识字课本和字体规范,这三部字书到了汉代合称《仓颉篇》,又称“三仓”,共收字3300字。 ◆西汉史游著《急就篇》,一名《急就章》。“急就”是速成的意思。 ◆五经博士: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六艺:儒家的经典主要是《诗》《尚书》《易》《礼》《乐》《春秋》,称为“六艺”。 ◆刘韵著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今文经学: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今文研究其中的微言大义,加以引申比附为统治者服务。 ◆古文经学:保持樸学传统,着重研究文字、训诂,按照字义解释经意,与繁琐庞杂的今文经学。咬文嚼字。 ◆汉代先后出现了四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悼念季羡林先生挽联集锦

悼念季羡林先生挽联集锦 上联:三冠加身,何止五车富学?教后人皆羡, 下联:千秋树范,本为万斗高才,看大木成林 上联:生孔孟之乡,游学西欧,治学北大,终成泰斗, 下联:死京师故地,神游故国,气运东方,精神长存 上联:文苑奇葩 博古通今 著国学, 下联:语界泰斗 德才兼备 树楷模 上联:文苑奇葩 博古通今 著国学, 下联:语界泰斗 德才兼备 树楷模 学贯古今,东方既白,是非谁定悠悠青史; 才立天地,百年未遇,哀乐终伤绵绵孤心! 横批:哲人其萎,风范长存 上联:如松如柏三尺讲台绿四季, 下联:似灯似炬一身正气耀春秋 上联: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下联:蕴才之深,可堪孔孟。 上联:仲尼不生万古长夜, 下联:季老长逝千秋不朽 上联:博学古今,先生风范千古长存, 下联:融汇东西,大师学识百世流芳 上联:当贤妻相濡以沫走过人生百年沧桑, 下联:做伴侣肝胆相照笑看沙场三起乾坤 上联:一身恬然今归去,接力棒谁人举?, 下联:千载圣明留人间,后来者应奋起! 上联:卓然风骨,相夫三起三落终成伟业, 下联:林于芬芳,教子四世同堂泽被后人 上联:小平驾鹤仙逝已先去音容笑貌应犹在, 下联:卓琳乘风辞世随后来碑立人心定永存 上联:国学大师终谈人生, 下联:一方浩气永存天地 上联:卓越功勋彪炳千秋有贤内助, 下联:琳朗乾坤风雷涌动因九州哀 上联:卓越女性相伴伟人渡一生, 下联:琳琅才女相助中华再腾飞
1/5

上联:一代宗师,皓首穷经留梵音, 下联:千代受益,暮鼓晨钟显国魂 上联:十二年阴阳相隔绢绢思线魂牵小平走, 下联:九三载荣辱与共同庚而逝鹤送卓琳归。 上联:肝胆比昆仑,壮志已酬,能共黄花矜晚节, 下联:冰心 映日月,音容顿杳,那堪翘首哭忠魂 上联:琼浆玉液终无起死回生之用,悲哉,一代伟人登仙境; 下联:英豪巾帼常怀富国强民之愿,喜也,两位战友会蓬莱。 上联:九州华夏顿失光彩, 下联:五湖四海草木垂泪
2/5

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

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被誉为“国宝”。大师在自传中写道:“我这一生是翻译与创作并举,语言、历史与文艺理论齐抓,对比较文学、民间文学等等也有浓厚的兴趣,是一个典型的地地道道的‘杂家’。”他还多次公开表示拒绝“国学大师”“国宝”等称号。 -生平 苦涩童年 季羡林,字希逋,曾用名齐奘,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该县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林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季羡林出生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 好在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6年。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季羡林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对小说情有独钟。书桌上摆着《四书》,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个时候也开始学英文,当时英文对他来说,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那些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 综观季羡林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 济南求学 季羡林在十三四岁时上了济南当地一所三流学校正谊中学。季羡林还是不喜欢念书。对课堂和老师的重视远远比不上他对蛤蟆和虾的兴趣。每次考试,好了可以考到甲等三四名,坏了就只能考到乙等前几名,在班上总还是高才生。 在正谊中学待了三年以后,1926年,十五岁,考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后转入山东济南高级中学。中学老师胡也频最让他难忘,季羡林从他那里没有学到什么国文知识,只学到了一件事,就是要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胡也频在课堂上只讲无产阶级文学。 负笈清华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刚能吃饱饭的家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能抢到一只“饭碗”。当时社会上只有三个地方能生产“铁饭碗”:一个是邮政局,一个是铁路局,一个是盐务稽核所。这三处地方都掌握在帝国主义分子手中。在半殖民地社会里,只要一碗在手,好好干活,不违“洋”命,则会有饭吃。 这样的情势下,季羡林的家庭希望他在高中毕业后能抢到这样一只“铁饭碗”。高中毕业后曾报考邮政局,可惜没有考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季羡林才报考了大学。在出国方面,季羡林以为清华条件优于北大,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 清华四年,季羡林认为有两门课对他影响最大:一门是旁听而又因时间冲突没能听全的历史系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另一门是中文系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是一门选修课。陈、朱二师的这两门课,让季羡林终生受用不尽。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 清华大学毕业后,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校长宋还吾托人游说季羡林回母校任国文教员。当时除了这条路以外,季羡林已无路可走,于是于1934年秋天到了济南高中。 留德十年 当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远非季羡林的梦想,他急切希望出国留学,于1935年夏入德国哥廷根大学读书。 季羡林认为,在他一生六十多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德国十年是至关重要的十年,他的学术研究发轫不是在清华大学,而是在德国哥廷根大学。 在哥廷根的十年,对于一介穷书生的季羡林来说,他所拥有的就是时间和书籍。学校孤独寂静的环境,正好给了他空前绝后读书的机会。这个时期,他大致阅读两大种类,一类是有关梵文、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雅学:《尔雅》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 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创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 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2、小学:“小学”这个名词最初跟学校有关系的,《大戴礼记》云:“及太子少长,知 妃色,则入于小学。小学者所学之官也”;汉代小学指童蒙识字课,也即语言文字 方面的学问;隋唐时代小学概念扩大;唐代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 诂学的总称。 3、《切韵》:隋代陆法言所著,是韵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 生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分韵部193部,记音简略,先释义,后记音。 在汉语音韵学当中,《切韵》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语音系统 和现代各方言因素的首要研究系统。 4、《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等奉赦编撰,这是目前保留下来最早的, 最完整的韵书,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共分为五卷(平声分 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分206韵。 5、《干禄字书》:是唐中的一部正字书,作者颜元孙。干禄,求禄位,学好写字就能 求得禄位,是科举时代的字体标准。 6、《说文解字》: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简称《说文》,根据文字的形体, 创立540个部首。系统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是中国第一部即后代所说的字典。 7、因声求义:是传统的训诂方法之一,是指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字义。 8、字书:字数是研究字形和根据字形以考证音义的书,包括(1)学童识字课本,如 《急就篇》等;(2)解释汉字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的《玉篇》,(宋)司马光等的《类篇》,(清)《康熙字典》等。(3) 刊正字书的书,如(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张有的《复古编》等。 9、秦代三书: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母敬的《博学篇》在历史上被称为 秦代三书。“秦代三书”的社会作用有两个:一是规范了文字书写形体,二是成就 了一部权威的蒙学知识教材。 10语文学: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注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11 语言学: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口语与书面语),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 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12 声调: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通常叫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13反切:古代的一种记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取上字之声母,用下字之韵母及声调,拼出被切字的读音。 14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著,他认为“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名语,欲正名语 必思中原之音。”根据元朝的北曲用韵,把韵部分析归纳为19韵部。 15 《玉篇》:南朝梁.顾野王撰,是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是我 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 16 大小徐:指徐铉、徐渭兄弟二人,两人俱精通文字,对说文有着重要的研究,号“大 小徐”。 17 籀文:古汉字中一种书体的名称,西周末和春秋初的文字,字体与秦篆相近,又称 “大篆”、“籀书”。 18 古文:指战国时期盛行于六国的文字。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D.A.Wilkins曾经说过Without grammar,lots of things can't be expressed;without vocabulary,nothing can be expressed(没有语法,能表达的内容很少,没有词汇则什么都表达不了)词汇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好比砖头之于大厦,No bricks,no mansions.”词汇量的不足会严重制约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会令考生们在各类考试中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于是有的学习者为了扩大词汇量去背词典,而有的学习者则寻找捷径,希望在短时间内攻克词汇关。然而,英语学习没有捷径,但有弯路,能够避开弯路,就等于走了捷径。学习的真谛在于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具备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英语单词记忆的两个方法:1目标量化分解。所谓目标量化分解,:将690个重点高频单词,分成了24个列表,每个列表It含有30个单词。考生在背单词的时候,可以做到目标明确,量化执行,可以衡量,控制进度。2按记忆周期重复。有两句话,非常适用于背单词:一、复习和重复,胜过掌握新东西,天才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人! 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实验学习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最早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有一个著名的理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他对记忆研究的主要贡献一是对记忆进行严格数量化的测定,二是对记忆的保持规律作了重要研究并绘制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886年他出版了《论记忆》一书。从此,记忆成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9%。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9%。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传记《书坛北派泰斗-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

传记:《书坛北派泰斗-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 ,1911年8月6曰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字希,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 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羡林在北大是闻名遐迩的名教授,在全国是誉满天下的学术大师^可是在一般人眼里,他却远远"配不上”这些头衔^他衣着平常,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 他走在人群中,绝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春风,决不会感到紧张局促。总之,他没有一点“大人物”的架子,但是,他却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 季羡林走在校园里,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 忽然一辆自行车停在他面前,一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从车上下来,问道:“你是季羨林教授吗?” “是我。” “季先生,我没有什么事,我只想当面向您说一句:我很敬佩您。”说完,年轻人向季羨林鞠躬,转身上车,飞驰而去。甚至正开着车的年轻人,认出了迎面走来的是季羨林,便立刻停下来,打开车门,走出汽车,双手合十,向季羡林深深鞠躬。人们这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心情,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 没有“大人物”架子的季羨林,却得了群众的极大尊敬,他靠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格的魅力。 人格,乃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但高桂于人格之树并常开不败的人格之花,首推不是性格,不是气质,也不是能力,而是品德。这是人格之本。金钱买不来品德,权力换不来品德,邪恶压不住品德,历史忘不了品德,而且越是在金钱和权力面前,越是在邪恶猖的时候,越是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品德越是闪光,越是具有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一位哲人说过:“伟大来自平凡。”这个平凡的真理,在季羡林身上得到了证实。他平凡,平凡到不需要任何装饰,所以才会令人感到他的伟大。他这种平凡的伟大,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就是一个“真”字。“怀真情,讲真情”,这就形成了季羨林人格的独特魅力。 季羨林对一切善良的人,从来都以真情实意相待。他对世人充满真诚的爱心a他爱亲属,爱朋友,爱师生,他爱与他童年时一起割草、玩耍,至今仍然目不识丁的农民;他爱一切爱过他、帮助过他的人;他还爱那些虽不知道姓名,但正直、善良的人。

中国语言学的话语权危机

中国语言学的话语权危机

中国语言学的话语权危机 江结宝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有人指出,中国语言学在相关领域处于“集体失语”状态,换句话说,中国语言学缺乏应有的话语权。 什么是话语权?话语权,“朴素的理解无非就是说话的权力和权利、说话的资格和机会,还有说话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对于国际社会、政府大众、相关领域的。”⑴或说,话语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发言权,二是影响力,三是话题权。⑵ 一、危机表现 初步梳理,中国语言学话语权的危机,可有如下表现: 1、学科上的附庸地位 在国家学科目录上,语言学不是一级学科,从属于文学。“语言学史把传统的语文学说成是经学的附庸,而今进入阶段,语言学在学科设置上又成了文学的附庸,仍然是处在附庸的地位。”⑵ 2、语言规划中的失语状态 语言规划,又称语言计划。“政府和社会团

体为了解决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学进行的各种规范和管理工作和活动的统称。……(语言规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即决定某种语言或文字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二是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即语言文字本体的改造和完善……。”⑶从学术上看,语言规划可是地道的语言学的活儿,“但是不少学者感到,语言学界在国家语言规划中似乎处在一种失语的状态。”⑵ 3、语言教育领域中的失语或弱声现象 这里说的语言教育领域包括母语教育、外语教育、对外汉语教育和国际汉语教育等。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建勤指出:“近些年来,语言学家在语言教育领域对语言教育的某些语言政策问题和理论问题往往出现集体失语的现象。比如,关于母语教育和外语教育的关系问题,关于对外汉语教育50年与国际汉语教育的关系问题。有学者认为,在对外汉语教育时期,语言学家们还有点话语权,到了国际汉语教育时期,专家的声音却比较少了。”又说:“汉语国际传播问题不仅仅是汉语教育问题,它是涉及国家的安全和语言战略的重大问题,但是在这个领域,我们几乎听不到语言学家们的声音。”⑷ 4、中学语文教育中弱化现象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语言教育在中等教育中很受重视,一度曾打算像前苏联一样,语文教学实行文学与汉语分制开课。后来虽不分制,语言知识教学一直很受重视,直到九十年代中期,高考题仍然出现语言知识类题型。但是,自上世纪末以来,在“淡化语法”观点的影响下,语言知识的教学逐渐弱化和淡出,教材中虽然还有些相关内容,而实际教学几乎没人当回事,因为中 1

季羡林的生平经历及作品

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他说过“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生日 大家都以为季羡林的生日是8月6日,其实是8月2日,由于一次偶然的笔误,改成了六日,让我少活四天——算是我的生日,不过,这么多年来,他对自己生辰的讹误,听之任之,将错就错,不置一词,也颇耐人寻味。 大学时代专科 1930年,19岁的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2]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作品 1.《重返哥廷根》: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 2.《老猫》讲述的就是季家所养的第一只猫,名叫虎子。虎子的脾气像老虎般暴烈,但是对季家三口人却十分温顺,晚上经常睡在季羡林的被子上和其他的几只猫之间的故事。 3.《一条老狗》借一老狗的不离不弃表达出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深深地愧疚。让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4.《人生》和《再谈人生》人生,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论的研究课题。季羡林先生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耄耋老人谈对人生的感悟,他认为的人生就是我们是被动的,但要在命运的安排下要有

中国语言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简介 岑麒祥主要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学史 《语言学史概要》是其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语言学史著作 陈望道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修辞学发凡》第一部有系统的兼顾古话文今话文的修辞学著作 丁声树中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词典编纂专家 编写《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符淮青汉语词汇学、语义学、词典学研究 《现代汉语词汇学》 高名凯著名语言学家 与石安石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观点平妥,简明通俗,至今仍被许多高等学院用为教材。 桂诗春著名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家,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统计语言学等 郭锡良主要著作有:《古代汉语》(三种)、《汉字古音手册》、《汉字知识》等著作10种。音韵方面也第一次提出了殷商音系的设想,为汉语语音史填补了一项空白。 何九盈中国古汉语、汉语音韵学专家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胡明扬胡明扬的学术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现代汉语语法、汉语方言并结合汉语实际对语言理论的研究;一是向国内介绍国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北京话初探》、《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 胡裕树汉语语法理论、现代汉语教学、语言文字辞书编纂 《现代汉语》、《今日汉语》、《汉语语法研究》 胡壮麟国外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英语教学法、符号学、认知与隐喻《语言学教程》 黄伯荣现代汉语和汉语方言的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及汉语方言等方面《汉语方言语法类编》 蒋礼鸿著名语言学家、敦煌学家、辞书学家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义府续貂》 金兆梓著名语言学家、文史学家 《国文法之研究》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揭示了我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具有自己独特体系的、将传统语法体系应用于现代汉语的专门著作。 李方桂李方桂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印第安语言的研究、侗台(壮侗)语族语言的研究、汉语和藏语的研究 参与翻译《中国音韵学硏究》(ps:《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陆续发 表于1915-1926间,中译本是由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共同翻译的,在翻译中三位学者加了 注释和补订。该书影响极大,标志着中国现代音韵学史的开端) 李荣音韵学家、方言学家 《切韵音系》、《汉语方言调查手册》、创办了《方言》杂志 李行健主持完成国家规范标准项目《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 廖序东方言学、教学语法研究、楚辞研究 《现代汉语》、《汉语语言学书目答问》、《楚辞语法研究》 林焘汉语音韵学、现代语音学、汉语方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 《语音学教程》、《北京话的连读音变》、《北京语音实验录》

季羡林2015作文人物素材

季羡林(1911—2009),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早年留学欧洲,上世纪40年代回国后,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精于语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仅有的几位学者之一。季老驰骋于多种学术领域,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世界瞩目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等。先生又是散文高手,另外尚有诸多的各类作品,总计上千万字。 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 【1】最高学位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2】心系家国 季先生的一生,用他的话说:“天天都在读书写文章。越老工作干得越多。” 极为可贵的是,季羡林先生又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斋学者。相反,他相当入世,胸中承载着天下万物,时时守望着民族、国家、世界,还有大自然。他还一直保持着独立思考的精神,始终秉持独家观点,绝不人云亦云。 早在20多年前,季先生就大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谐”。人与人要和谐相处。人与大自然也要和谐相处。东方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同大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凝练的表述。必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宽人严己 有一件事在三O一医院引起轰动。但见医生护士们窃窃私语,很激愤的样子。当他们来到季先生面前,却都换上一脸春风,装着什么事也没发生。原来,外省有一位学者在某报撰文,指责季羡林先生“自封大师”,云云。 一天,季先生突然把李玉洁老师叫到身边,脸上还是那佛像一般平静,说:“人家说得对,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大师。只不过我运气好,好事都往我这儿流。”他还说:“我就两条——爱国和勤奋。我总觉得自己不行,我是样样通,样样松。”

季羡林先生的作品

季羡林先生的作品 着作书目: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 《<罗摩衍那>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学研究社 《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 《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 主要着作: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 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 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 (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着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 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经典语录: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 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 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 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外国语言学家

鲍厄斯 鲍厄斯(Franz Boas 1858--1942),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生于德国,1886年移居美国。在德国海德堡、波恩和基尔等地完成学业,大学的专业是物理学,对地理也感兴趣,后来迈进了人类学的领域。曾任柏林皇家人种学博物馆副馆长、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种学馆馆长、美国人类学协会会长、纽约科学院院长等职。1842年去世,享年84岁。 鲍厄斯研究南北美印第安人的体型,认为环境条件的影响对人类的发展和人类体型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组织并参加"杰塞普考察队",研究亚洲北部文化和美洲西北部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主持考察报告的撰写。 鲍厄斯从人类学的角度,调查和描写了上千种没有文字材料的印第安语言。通过实地调查,鲍厄斯确立了描写语言结构的原则:描写一种语言只能根据他自己的结构,不能也不该用其他的语言结构或者传统语法的框框去套这种语言,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而应当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对语言学家来说,研究每种语言的特殊结构是分析者最重要的任务。描写的本身就是目的。鲍厄斯指明了描写语言学的目的和道路。 鲍厄斯在调查的基础上主持编写了《美洲印第安语言手册》,并为这本手册写了序言。这篇序言是美国从事人类学的语言学家对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论总结,成了美国描写语言学早期的经典文献。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种族和语言、语言的特性、语言的分类、语言学和人种学。鲍厄斯还著有《儿童的成长》、《原始人的心智》、《种族、语言和文化》等。 鲍厄斯从人类学出发来研究语言,他把语言学只看成是人类学的一部分,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描写方法,但他推动了语言共时描写的研究。可以说鲍厄斯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早期奠基人,为美国描写语言学揭开了序幕。 布龙菲尔德 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美国语言学家。1887年4月1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03年进入哈佛学院,1906年在该校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在威斯康星大学一面进修一面担任德语助教,在那里,他结识了普鲁可希(Edward Prokosch),受其影响决心研究语言学。1907年,他转到芝加哥大学继续进修并担任教学,完成了学位论文《日耳曼语次元音交替的语义变异》,1909年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1913--1914年,他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进修语言学,同时结识了新语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受到了较深的影响。 自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辛辛那提大学与伊利诺斯大学任德语讲师(1909--1913),在伊利诺斯大学任比较文学与德语副教授(1913--1921),在俄亥俄洲大学任德语与语言学教授(1921--1927),在芝加哥大学任日耳曼语教授(1927--1940),在耶鲁大学任语言学教授(1940--1949)。 布龙菲尔德的早期著作是出版于1914年的《语言研究导论》,立足于心理学来阐释语言。1933年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语言论》出版。这时,他已从构造心理学转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在该书中提出了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如区分粘附形式和自由形式、关于直接成分的分析、配列学说等等。 他的语言观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对大多数美国语言学家的态度和看法起着支配作用,一大批语言学家聚集在"布龙菲尔德语言学"的大旗之下,形成了一个"布龙菲尔德学派"。在美国语言学史里,有人把1933--1950年称为"布龙菲尔德世纪",可见布龙菲尔德在美国语言学界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 布龙菲尔德还致力于理论的应用,特别是外语教学。20世纪20年代初,他编写了一套

季羡林《我的童年》公开课教案

《我的童年》 执教者:汤玉玲班级:2017级23班时间:2016年3月10日 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缅怀“苦难”的情怀及学习作者苦中作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体会作者缅怀“苦难”的情怀及学习作者苦中作乐的精神。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2.5分钟8:50:00) 师:同学们,如果要用一种颜色形容你的童年,你会选择什么颜色?为什么? 生:······ 师:我会选择绿色。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山村,虽然物质匮乏,却是我和小伙伴快乐的天堂,我们游戏的道具全都来自大自然:春天用野草和泥巴过家家、夏天拈一片细长叶子吹口哨、秋天比赛爬树或者爬竹竿、冬天到水田里砸一块冰用草绳拴着玩,偶尔还会舔上几口。 师:我们的童年绚丽多姿难以述尽,而季羡林先生却说“自己的童年是一片灰黄”。季老先生为何这样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季羡林的《我的童年》一文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出示课件】(4分钟8:52:30) 1、生字词注音(四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注音,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注音) yùchuán shūnìsùlíng dīng gēng 教谕椽子生疏溺爱肃然起敬孤苦伶仃万象更新hún èméi cuān lù nìng 浑浑噩噩光大门楣蹿房越脊绿林英雄宁大嫂 【更改后齐读】 2、词语解释 教谕:学官名。宋京师小学和武学中设。元、明、清县学均置,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生疏:不熟悉;疏远,关系不亲密 琐事:繁杂零碎的事 溺爱: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宠爱

季羡林先生事件真相

季羡林先生事件真相 目录 季羡林先生事件真相 (1) 目录 (1) 白衣女子王如的真面目:季羡林先生事件真相之一 (1) 原形毕露的李玉洁:季羡林先生事件真相之二 (2) 北大究竟对季羡林做了什么? (6) 白衣女子王如的真面目:季羡林先生事件真相之一 我不愿意打扰恩师在天之灵,但是,我们都知道,真正能够让恩师在天之灵安息的,就是彻底搞清楚恩师最后岁月亲自过问的这件事情。我们理应将他老人家晚年身边发生的一场“大事”搞明白,将真相公之于众。一来告慰恩师,二来正社会公众视听,三来还无辜者清白;最重要的是,四来揭出罪人,将他(她)们绳之于法。 7月19日,在季羡林先生追悼会上表演了一场的神秘的“白衣女子”王如(希望这是她的真名)的真面目逐渐开始清晰化了。 《南方都市报》今天发表了署名文章,指明这位王如女士至今可以确定的一个身份,乃是李玉洁女士的干女儿。李玉洁女士是什么人?大家一检索就可以知道,当然,所知道的恐怕也只能是一部分情况。不用我在这里多说。我和李玉洁女士很熟悉,她在几年前中风,我曾经很为之担心。我很欣慰,她依然健在。 我在北大多年,有很多同学和朋友至今在北大工作,我进行了询问。一直到昨天夜里为止,可以说,她并不是北大的员工。但是,很多人听说过这位王如女士,也了解她时常以北大的“身份”在外活动。用一位朋友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混混。”当然,王如究竟是不是北大的,总还需要北大出面正式说明。因为,以北大之大,除了校方,任何一个人也很难断言某人究竟是否北大的工作人员。 我询问了季承先生。季承先生之所以对7月19号发生的那幕感到“莫名其妙”,是因为他和王如不陌生。王如在那天的表演大出他的意料。为什么?因为,半年来,王如一直以北大员工的身份出现在季承面前,时常以关心的姿态透露很多内幕,有时候还直接指着具体领导的名字,“言之凿凿”说北大某某会议某某领导怎么说,又比如她将负责撰写北京大学调查季羡林先生事件的文件以及最终呈交中央的报告,等等,实在是耸人听闻。季承先生一直忙于照顾季羡林先生,并和北大有着很好的沟通,既不相信这些话,也没有时间去理会。她还说过很多其他的话,我想,马上就会见诸天日。不必由我在这里转述。

季羡林给孩子的成长书

《季羡林给孩子的成长书》 书香里长大的孩子芬芳四溢,“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羡林 一本好书,不仅滋养着孩子的心灵,更会让孩子受益终身。8—16岁是孩子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著名央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怎样才能做到自信、理性、平和、乐观这8个字,“除了读书,没有其他办法,没有捷径”。季羡林先生学问精深,高山仰止,成年人提及季羡林先生的作品,都会肃然起敬,深恐读不懂,进而产生距离感。 实际上这专指学术研究领域。深入研究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后,你会发现,在文学作品方面,季老非常“亲民”,先生的散文语言朴素,饱含真情,用词洗练,炉火纯青,处处体现人间之真善美,人生之大智慧,孩子们亦可读懂。 由此,季羡林爷爷的这套丛书,作为心灵滋养的阅读范本,以期成为送给孩子们的最好的礼物! 今天我要推荐给大家的这套成长读物是从国学大师季羡林作品中挑选出来的颇具代表性的励志、唯美、哲思、暖情散文,专为8-16岁孩子选编的成长智慧全书——《季羡林给孩子的成长书》。友情、师生、读书、感恩、思考、坚持、审美、成长,八大主题启迪孩子纯真美好的心灵,为孩子的内心种下真善美的力量。本套书由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

问、著名作家梁衡倾情作序,强烈推荐。他将这套书誉为孩子们触手可读、可学的人生小百科。 内容简介 “季羡林给孩子的成长书”是从季羡林先生作品中分主题精选适合孩子阅读的篇目,全面、系统地覆盖了孩子心灵成长的八个方面——读书、感恩、思考、师生、友情、成长、坚持、审美,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季羡林先生以优美、朴实、思辨的文笔,养料丰富、事例详尽的故事,将人生万物撰写成一个个温暖的细节,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为初涉人世的孩子奠定起步的基石,开启广博的视野。为什么值得推荐? 1著名作家梁衡倾情作序 本套书由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著名作家梁衡倾情作序,强烈推荐。他将这套书誉为孩子们触手可读、可学的人生小百科。那为什么要给孩子读季羡林先生的书? 季羡林(1911年8月~2009年7月),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东方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当今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大家之一,有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如《怀念母亲》《清塘荷韵》《月是故乡明》《我的童年》等18篇;选入中高考阅读和作文的有《海棠花》《三思而行》《燕园盛

现代语言学家王力简介

王力是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他从事语言学研究逾半个世纪,为中国语言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王力,字了一,原名祥瑛。1900年8月10日生于广西博白县 农村。父亲王炳炎,是晚清秀才。王力少年时家境已败落,他14 岁高小毕业后无力升中学,在父亲办的小杂货店里帮了1年忙。 17岁当私塾教师,21岁时被本县著名的李氏开国学校聘为高小教 师,业余刻苦读书。 1924年夏,王力考进上海南方大学国学专修科,不久卷入驱 江(江亢虎)学潮,被学校开除,转入国民大学。因成绩优异, 学校破格将他从专修科拔入本科。1926年夏,考入清华大学国学 研究院,受赵元任的影响,坚定了献身语言学研究的信念。 1927年夏,王力在清华毕业后,赴法国巴黎大学专攻实验语音 学。1932年,王力完成用法文写成的数十万字的论文《博白方音 实验录》,获得法国文学博士学位。 1932年秋,王力应清华大学之聘,回国任教。1937年芦沟桥 事变后清华大学南迁,王力随校先到长沙,在清华、北大、南开 三校组成的临时大学任教。1938年初到桂林,任广西大学文史地 专修科主任,同年中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39年到 1940年,王力利用休假去越南河内远东学院研究东方语言,主要 研究汉越语。1940年回到昆明,仍在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 后,王力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创办语言学系。 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从广州到北 京,任北大中文系汉语教研室主任,1962年任北大中文系副主 任。其间他曾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 科学部委员、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10年动乱中,他受到迫害, 在极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学术研究。1980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 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底赴香港讲学,1981年10月赴 日本讲学,均受到盛大欢迎。1986年5月王力病逝于北京,享年 汉语史、语言学史、文字改革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著述等身, 出版专著4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 王力最早的语法学著作《中国古文法》,即提出了活文法与 死文法的区别等新观点。他的《中国文法学初探》,批评了马建 忠以来用汉语比附英语的毛病,倡导研究汉语语法自身的特点, 指出了中国文法研究的新路。此后他发表的《中国文法中的系 词》,提出了上古汉语没有系词的不刊之论,并指出语法是发展

季羡林的散文读后感

季羡林的散文读后感 "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那读者又是如何看的呢?来看看精心为你整理季羡林的散文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 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

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中国近代外交家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醴。他的文章缺少棒喝、顿悟的讥讽,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是季先生散文的第二个特点。如季老写于1991年的散文《八十抒怀》,读后为之动容,他写道:“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就是一任爱国老人的心声。又如在《悼巴老》一文中写道:“……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这是季老写于2005年的散文片断,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风骨。 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一种中国真正知识分子正直和责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