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

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

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

摘要:睡眠障碍是诱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脑卒中发生后的常见

并发症之一。严重的睡眠障碍与脑卒中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影响患者

认知、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康复,而且还会增加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影响脑卒中

患者预后及增加脑卒中死亡率。因此需重视此类患者的护理干预工作,改善病情。本文对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因素及护理进展进行探讨,以期为脑卒中患者提供

一定帮助。

关键词:脑卒中;睡眠障碍;影响因素;护理进展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脑动脉闭塞引起的脑组织梗死,伴有神经元、星

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损伤,它是现代社会导致死亡和残疾的最重要的中

枢神经系统血管事件[1]。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近年来,中风已成为中

国的第一大死因,也是中国成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2]。睡眠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

后遗症,这类患者睡眠质量较差,在此期间可能有异常行为[3]。脑卒中后睡眠障

碍患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这可能导致疾病复发[4]。相关数据显示,95%以上的脑卒中患者存在睡眠结构问题,这与神经生物学、社会心理学等因素密切

相关[5]。本文就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疾病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进行综述,有助于

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1.卒中后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数量、质量或时间的紊乱,包括失眠、睡眠过度和

睡眠异常。良好的睡眠不仅是生理上的需要,也是维持生活能力的必要来源[6]。

然而,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

率很高,约为80%~95%[7]。失眠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精神症状。诊断标准是至少

存在以下四种症状之一:睡眠困难、持续性睡眠困难、早醒和非恢复性睡眠。其

发病率为20%~56%,发病率随卒中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急性期发病率较高,与卒

中类型相关性不大[8]。老年人和妇女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失眠可降低脑血管反应

性,增加首次中风患者的死亡率。中风后失眠的机制尚未明确,这可能是多种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失眠的发生率在右半球和丘脑或脑干增加。包括脑桥被盖和

丘脑在内,由于丘脑反射系统的参与,副正中丘脑卒中患者也可能无法产生睡眠

纺锤波,导致失眠[9]。褪黑素和γ-氨基丁酸是调节睡眠的重要物质,其夜间浓

度降低与卒中后失眠有关[10]。睡眠障碍不仅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免疫功能和疾病康复的质量和速度,还会加重中风患者血压升高、血糖不稳定等危险因素,甚

至导致中风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疾病结局和未来的生活质量。

2.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影响因素

2.1性别、年龄因素

大多数中风患者有脑动脉硬化,动脉硬化和神经退行性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

加重,因此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14]。女性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决定了她们比男性更容易在中风后出现睡眠障碍。因此,应该更多地关注女性和老年患

者的睡眠问题。

2.2脑卒中因素

2.2.1卒中损伤部位

与睡眠相关的解剖部位范围广泛。当中风损害该部位时,睡眠障碍的可能性

更高。一些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与中风部位的相关性依次为大脑半球、丘脑、基

底核和脑干[11]。与右大脑半球相比,睡眠障碍更容易发生在左半球,出血性中风比缺血性中风更容易发生睡眠障碍,后循环缺血比前循环缺血更容易发生睡眠障碍。睡眠障碍的类型因中风的部位而异。双侧丘脑、中脑或脑桥卒中常导致嗜睡,而延髓卒中则易发生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2]。

2.2.2卒中后失眠

失眠在脑卒中患者中非常常见,发病率约为20%-56%。其中,约18%的患者

在中风后出现新的失眠,典型的失眠常发生在卒中的急性期。卒中后失眠不仅表

现出难以入睡,而且表现出睡眠效率下降,例如更容易醒来,浅睡眠比例增加,

深度睡眠减少。睡眠问题会导致白天犯更多错误,降低警觉性。在一些卒中患者

中,失眠的发生与心理情绪、伴随的疼痛和其他不适以及活动减少有关,也可能

是由负责调节睡眠的大脑结构受损引起的,并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卒中后失眠会引起焦虑,影响白天活动、注意力和记忆以及卒中恢复。

2.2.3卒中后嗜睡

嗜睡与下丘脑后部的病变有关。卒中后嗜睡被定义为卒中后白天睡眠过多、

白天小睡增加或夜间睡眠延长。卒中后嗜睡也可能有一些相对非特异性的症状,

如持续性疲劳、易怒、焦虑、食欲下降、思维和言语迟缓、记忆力下降和躁动。

卒中患者嗜睡的发生率在1.1%到27%之间。与卒中中没有嗜睡的患者相比,嗜睡

患者更有可能需要去护理院,嗜睡的存在影响卒中康复。

2.2.3卒中后脑血供减少

一般来说,正常人的脑血流、血流速度和血容量在睡眠期间会增加,而中风

患者的脑血流和血流速度、血容量在睡觉期间可能会减少,从而导致睡眠障碍[13]。

2.3精神心理因素

由于各种残余功能障碍,卒中患者容易伴有抑郁。研究表明,抑郁和焦虑是

影响中风患者睡眠的重要因素[15]。中风后,患者角色发生变化,肢体瘫痪导致其独立性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安全感和价值感消失,心理负担加重,患者容易产

生焦虑、恐惧、悲观等负面情绪,从而导致睡眠障碍。

2.4药物因素

在特定的感觉传入通路中,丘脑后外侧核和大脑皮层感觉区的神经元之间存

在突触传递,脑干网状结构、边缘系统海马和大脑皮层的一些神经元之间存在乙

酰胆碱突触传递[16]。乙酰胆碱在这些部位的主要作用是刺激神经元的活动,改善大脑皮层的唤醒状态,促进学习和记忆。大量药物因素如乙酰胆碱可导致快速眼

动睡眠减少。

2.5环境因素

患者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医院环境,面对新环境时有排斥心理;患者容

易兴奋,因为他们白天在床上睡得太多,或者白天有太多访客[17]。此外,夜间过于频繁的护理操作和翻身大小便的护理破坏了患者睡眠的完整性,容易引起焦虑

和睡眠障碍。

2.6睡眠习惯

睡眠是有规律的。睡眠习惯的频繁改变将显著降低睡眠质量并导致睡眠障碍。因此,应帮助患者养成良好、规律的工作和休息习惯。日常活动中应避免不规律

的睡眠时间[18]。睡前应避免饮酒、吸烟、喝茶、长时间看手机或讨论话题。上述情况会刺激大脑皮层的兴奋,导致短暂或短暂的失眠。从长远来看,它将逐渐演

变为失眠障碍。

1.卒中患者睡眠障碍护理干预措施

3.1用药指导与观察

护理人员应尽量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安排早期服用利尿剂和中枢神经兴奋

剂的时间,以避免夜间反复排尿或精神过度兴奋而影响睡眠质量[19]。正确使用镇静催眠药,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镇静催眠药的使用原则,即最小剂量、间歇、短

期用药、定期停药,注意停药反弹,使患者及其家属明白使用镇静和催眠药物只

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恢复正常睡眠,不能长时间依赖药物[20]。同时,护理人员应将观察到的患者睡眠障碍告知医生,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镇静和催眠药物。除了为抑郁症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外,抗抑郁药还可用于改善入睡困难和提高睡眠

稳定性。

3.2 心理疗法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与患者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心理治疗可以改善患

者的睡眠障碍。杨楠等人[21]为了判断心理治疗对中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实验组65名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了心理治疗,包括渐进放松训练和认知行

为治疗,而对照组的65名患者仅接受药物治疗。结果,实验组的睡眠质量显著

改善。聂永霞等[22]将86例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

治疗,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认知行为治疗。结果表明,实验组总有效

率为95.35%,对照组为81.40%。因此,认知行为疗法有利于疾病的恢复。通过

心理干预,可以对这类患者进行一些心理指导,帮助他们释放消极情绪,这对睡

眠障碍患者具有积极意义。

3.3环境改善

患者从家里来到医院,从熟悉的环境到不熟悉的环境。有很多不适应。护士

应帮助患者适应新环境。措施包括详细介绍病房环境、规章制度等,消除患者的

陌生感,方便患者生活。加强病房管理,减少来访人数,使病房环境干净、安静、有序,有利于患者休息[23]。根据患者需要及时调整病房的温度和湿度;保持病房通风和氧气充足。睡觉前后打开窗户,睡觉时不要关闭所有门窗;护理工作应尽

可能在白天进行,以减少夜间工作。各种仪器的音量应调低,以减少机械声音;

在查房或手术期间,医务人员应“四轻”,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干

净的病房,而不增加患者被动觉醒的次数,这有利于患者的康复[24]。

3.4制订合理的作息计划

虽然睡眠是恢复疲劳的最有效方法,但有必要通过适度的活动获得充足的睡眠,以获得白天的疲劳,从而确保良好的睡眠[25]。因此,护士应与患者一起制定活动、休息和睡眠时间表,并督促患者根据时间表定期锻炼、定期休息和按时上

床睡觉,以建立合理的睡眠-觉醒节奏,保持运动和休息之间的平衡[26]。一些研

究人员认为,过分强调卧床休息和睡眠时间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精神或心理压力,

应该遵循Orem的自我护理理论,根据疾病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与患者

制定休息-睡眠-饮食自我护理计划,从而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27]。

3.5饮食护理

饮食习惯与睡眠质量密切相关,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高脂

肪和高热量的食物,避免饮用红牛、咖啡和其他刺激性饮料,并鼓励患者多吃睡

眠食品,如牛奶和玉米[28]。此外,在使用中枢神经兴奋剂时,应该选择白天的时间来提高夜间睡眠质量。

3.6并发症护理

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与睡眠障碍的发生密切

相关,严重时可导致脑出血或脑梗死[29]。朱学庆[30]报道,睡眠障碍不仅影响中

风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条件和神经功能修复,还会加重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诱发中风的早期发生。因此,治疗期间应定期测量血压和血糖水平,要求患者按

照医生的指示服药,并与护理人员合作,以促进患者更快康复。

4.结语

脑卒中后易发生睡眠障碍,影响患者的康复,护理的重点是分析患者睡

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尽快采取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

疾病的康复,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对患者

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新颖, 石赟.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J]. 继续医

学教育, 2021(10):82-84.

[2]张四维, 侯淑肖, 罗永梅,等.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护理的研究进展[J].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21,15(06): 422-425.

[3]夏文静,陈媛媛,林杰,等. 出血性脑卒中病人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及睡眠结

构改变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

志,2020,18(23):4074-4076.

[4]赵力慧,吕雨梅,张思宇等.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J]. 护理学杂志,2021,36(14):16-18.

[5]陈沁. 睡眠呼吸障碍及其在不同睡眠时相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

眠结构和预后的影响[D]. 江苏:苏州大学,2020.

[6]王莉,徐波,颜丙春,等.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

医药导报,2020,17(18):45-48.

[7]孔先云, 陈祖琨指导, 杜洋洋.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脑卒中失眠的应用

研究[J]. 光明中医, 2021, 36(10):4.

[8]杨芬, 陈雪涛, 张艺耀,等. 醒后卒中及其伴发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J]. 武警医学, 2021(2):4.

[9]苏婷.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与5-HT,Hypocretin的相关性研究[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30(23):2.

[10]李昭缘, 齐瑞, 张建忠,等. 针刺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 12(15):4.

[11]周芷伊, 王涛. 睡眠障碍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

信息文摘, 2017, 17(28):3.

[12] 刘玉景,彭敏,黄显军,等. 失眠与脑卒中双向关联的研究进展[J]. 中

华神经科杂志,2020,53(6):475-480.

[13] 王文熠,陈光. 脑卒中后继发昼间嗜睡的影响因素与治疗及其对预后的

影响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2):1570-1574.

[14] 孙德琴,范鹰. 脑小血管病与睡眠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J]. 卒中与神

经疾病,2021,28(3):359-361.

[15]蒋迎超. 脑卒中患者的失眠原因分析及相关护理对策[J]. 特别健

康,2021(6):269.

[16]于广娜, 张艳蕉, 刘宏斌,等. 急性卒中后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及干预因

素的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006):30-30.

[17]焦传安,张自学,吴本波,等. 睡眠障碍与脑卒中患者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29(10):86-90.

[18]金海燕,余燕平,古次里娜·托汗,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

性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28):98-100.

[19]裴燕,张瑞. 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中医护理现状与进展[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10):17-19.

[20]刘雅林, 谢兰兰, 王丽云,等. 探究右佐匹克隆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1, 008(002):228-229.

[21]杨楠. 心理疗法辅助药物治疗老年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6(7):915-916.

[22]聂永霞,宋志萍. 观察结合认知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效果评价[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6(5):673-674.

[23]谭小雪, 徐敏.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进展[J]. 护理与康复, 2017, 16(7):4.

[24]罗颖, 熊贤诗. 康复护理干预联合重复经颅磁对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临床观察[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1, 8(1):2.

[25]陈坤, 徐云霞. 睡眠障碍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2, 9(3):4.

[26]陈刘翠, 袁梅, 刘锋,等. 脑卒中相关失眠的研究进展[J].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0, 27(3):4.

[27]陈晨. 脑卒中相关性睡眠障碍的病理分析与治疗策略[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1, 8(11):3.

[28]苏国春、覃佑邦、莫亚青,等.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J]. 基层医学论坛, 2020, 24(25):3.

[29]刘珺, 刘志薇, 陈素艳,等.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非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 饮食保健,2020,7(27):293-294.

[30]朱学庆,王东红,单蕊,等.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响研究[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6(5):626-628.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 摘要:睡眠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高发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可导致 病情加重,影响预后,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中医护理在脑卒中睡眠障碍的防治具 有特色。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总结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中医护理方法,为 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及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脑卒中;睡眠障碍;中医护理 脑卒中主要指各类因素导致的脑血管循环障碍,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具有较 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睡眠障碍是脑卒中 术后的高发并发症之一,研究显示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的患者占比20-78%[1]。脑 卒中后睡眠障碍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会对认知、神经功能的恢复造成 一定的影响,引发程度不一的负面情绪,血压、血糖波动加大,加重病情。西医 对脑卒中后睡眠的治疗以镇静催眠药物为主,长期用药副作用明显,可产生耐药 性和成瘾性。中医护理遵循辨证施护的原则,具有便捷、经济、安全且疗效理想 等优势,如中药贴敷、足浴、耳穴压豆等,临床应用广泛。本文对脑卒中后睡眠 障碍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中医病机 中医学中并无睡眠障碍这一病名,根据其症状表现,可将其纳入“目不 暝”“不得眠”“不得卧”“不寐”等范畴。针对其病因病机,历代医家作出诸 多论述。如《景岳全书》云:“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外邪侵心,统摄肺腑之能下降,进而导致不寐;营主血,血虚则心神失氧,魂不舍守,导致 不寐。《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情志不畅导致病邪侵脾胃, 胃气失和,导致不寐。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后不寐的主要病机为阴阳不调、营卫不和。对该疾病的治疗遵循调和虚实的原则,通过补虚泻实调理脏腑,促进阴阳恢 复平衡,营卫合和[2];同时还要注重安神镇静和情志调节,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2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中医护理干预

老年脑卒中患者失眠相关因素及护理进展

老年脑卒中患者失眠相关因素及护理进展 摘要:失眠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主诉之一,影响其身心功能。本文对脑卒中患 者失眠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失眠;护理进展 失眠是以入睡或睡眠维持困难所导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 而影响昼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失眠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 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1 失眠的相关因素 1.1 脑部器质性病变老年脑卒中患者失眠的病理因素主要是脑卒中导致机体 神经递质的失调,5-羟色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和脑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失眠[2]。 1.2 疼痛脑卒中患者往往存在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血脉淤阻等,由于偏瘫肢 体的过分静止,造成血液循环不良,且在患病的初期,患者缺乏运动,以致关节 囊韧带及肌腱出现筋挛,患者未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运动锻炼,继而扭伤或是关 节脱位而造成疼痛[3]。 1.3 负性情绪,多数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都会产生恐惧、焦虑、悲观和自 卑等严重的负性情绪,导致患者失眠现象的发生。这些负性情绪主要是由于患者 突然由健康的身体成为肢体活动不能的患者,在短时间内思想上不能接受,而延 伸出来的远离亲人的孤独寂寞感,对所患疾病的不认识及恐惧感,背离工作和家 庭的挫折感,对疾病花费的内疚感。 1.4 生活环境因素噪音、陌生环境及医护人员查房或夜间操作是影响患者的 睡眠的主要因素。患者从家里到医院,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环境,有许多的不 适应。病室的温湿度、灯的亮度不适也易造成患者失眠。另外患者由于白天需要 接受治疗和护理而卧床时间过多或是探访人员过多都会引起患者兴奋,而导致失眠。 1.5 生理机体老化由于老年人神经性和体液调节功能下降,消化系统功能减弱,胃部防御能力降低,夜间肾功能低下,再吸收能力下降,导致夜间排尿增加,而老年脑卒中患者多伴有活动障碍,引起睡眠中断,影响睡眠质量。 2 失眠的护理干预措施 2.1 非药物性护理干预措施 2.1.1放松训练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减轻身心紊乱的状况,尽快进入睡眠状态。放松训练目前运用最多的就是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正念减压疗法及腹式呼吸。 2.1.2 光照治疗的护理由于老年脑卒中患者绝大部分都存在活动无耐力,甚至 存在肢体活动障碍的情况,导致他们常居家中,甚少接受阳光的照射,而光照又 是影响生物节律的重要因素。采用亮光暴露可减少日间小睡,巩固夜间睡眠,最 终改善患者睡眠觉醒的昼夜节律。 2.1.3 脑卒中并发肢体活动障碍的睡前指导要求肢体摆放在功能位置,防止患 侧肢体受压,如有肢体疼痛可使用止痛药物,使患者能够在身体较舒适的情况下 进行睡眠。肢体康复尽可能安排在白天进行,睡前可进行肢体按摩,也可以进行 情绪上的调整训练达到诱导睡眠目的。 2.1.4 睡眠习惯行为指导,良好的睡眠行为习惯可有效延长睡眠时间,改善睡

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

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 摘要:睡眠障碍是诱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脑卒中发生后的常见 并发症之一。严重的睡眠障碍与脑卒中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影响患者 认知、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康复,而且还会增加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影响脑卒中 患者预后及增加脑卒中死亡率。因此需重视此类患者的护理干预工作,改善病情。本文对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因素及护理进展进行探讨,以期为脑卒中患者提供 一定帮助。 关键词:脑卒中;睡眠障碍;影响因素;护理进展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脑动脉闭塞引起的脑组织梗死,伴有神经元、星 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损伤,它是现代社会导致死亡和残疾的最重要的中 枢神经系统血管事件[1]。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近年来,中风已成为中 国的第一大死因,也是中国成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2]。睡眠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 后遗症,这类患者睡眠质量较差,在此期间可能有异常行为[3]。脑卒中后睡眠障 碍患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这可能导致疾病复发[4]。相关数据显示,95%以上的脑卒中患者存在睡眠结构问题,这与神经生物学、社会心理学等因素密切 相关[5]。本文就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疾病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进行综述,有助于 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1.卒中后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数量、质量或时间的紊乱,包括失眠、睡眠过度和 睡眠异常。良好的睡眠不仅是生理上的需要,也是维持生活能力的必要来源[6]。 然而,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 率很高,约为80%~95%[7]。失眠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精神症状。诊断标准是至少 存在以下四种症状之一:睡眠困难、持续性睡眠困难、早醒和非恢复性睡眠。其 发病率为20%~56%,发病率随卒中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急性期发病率较高,与卒 中类型相关性不大[8]。老年人和妇女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失眠可降低脑血管反应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失眠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中医护理措施干预效果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失眠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中医护理措施干预效果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失眠现状 (一)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失眠的发病率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后遗症包括失眠等一系列症状。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中,有超过50%的人会出现失眠的症状,这是因为脑梗死会导致大脑的血流减少,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引发失眠。此外脑梗死患者疼痛、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也会加重失眠的症状。 (二)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失眠的影响 失眠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失眠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困倦和疲劳,影响工作和学习。其次,长期的失眠还会加重脑梗死的病情,增加再次发病的风险。最后,失眠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导致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对象来源。患者在经过初步诊断和治疗后,仍然存在失眠等症状。通过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系统,获取基本信息和病情记录,以此作为研究基础数据。 (二)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 1、数据收集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医疗记录分析两种方式收集数据。问卷调查主要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状况、生活习惯等,医疗记录分析则主要获取患者的病史、治疗过程、药物使用等信息。所有数据均在保证患者隐私的前提

下进行收集。 2、数据处理方法 收集到的数据首先进行清洗,排除无效和错误的数据。然后,我们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描述性分析,包括平均值、标准差等。对于问卷调查的数据,使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以了解患者的失眠状况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关系。对于医疗记录的数据,使用生存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以了解治疗方法和病情进展的关系。 研究结果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失眠状况比较 1、实验组的失眠状况 实验组的患者在接受中医护理措施后,其失眠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具体表现在,他们的入睡时间缩短,夜间醒来的次数减少,睡眠质量得到提高。通过对患者的睡眠日记和医生的评估,我们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失眠症状在接受中医护理措施后有了显著的改善。 2、对照组的失眠状况 对照组的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后,其失眠状况改善较少。他们的入睡时间、夜间醒来的次数和睡眠质量与接受治疗前相比变化不大。这说明常规护理对于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失眠状况效果有限。 (二)中医护理措施的干预效果评估 1、干预效果的评估方法 采用了多种评估方法来评估中医护理措施的干预效果,包括患者的自我评估、医生的评估以及睡眠质量的客观测量。患者的自我评估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夜间醒来的次数等方面。医生的评估则是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睡眠质量的客观测量则是通过睡眠监测设备进行。

卒中后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卒中后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摘要:PSSD(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原因尚 不明确,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具体表现为发作性入睡、睡眠呼吸障碍、嗜睡以及 失眠等,夜间入睡往往伴有一系列的精神症状,对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生活能力 以及预后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PSSD的发生机制、与卒中关系、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脑卒中后睡眠障碍 脑卒中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疾病的总称,是以发病迅速、弥漫性、局 限性脑功能缺损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我国每年发生脑卒中的人数在200万以上, 2/3的患者存活后遗留了不同程度的残疾,脑卒中具有极高的致残率、病死率以 及发病率,给患者的心理、生理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 济负担[1]。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病率极高,但是极易被忽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一、PSSD的发生机制 (一)睡眠相关的卒中部位 脑卒中发生后,相关脑组织的病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脑功能相应的发生了 改变。控制睡眠的解剖部位主要包括额叶眶面皮质、下丘脑、丘脑网状核、蓝斑、孤束核、中缝核、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睡眠障碍与脑卒中部位的相关性从小到大 依次是脑干、基底核、丘脑与大脑半球。脑出血或者脑缺血时,脑组织出现水肿,压迫了脑细胞,进而出现了功能障碍。左半球脑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的概率远高 于右半球脑卒中的。患者的脑桥、中脑、丘脑、下丘脑以及皮质发生缺血性卒中时,患者伴随失眠的同时会存在睡眠异常,导致患者出现白天嗜睡严重、晚上亢 奋严重等[2]。患者出现梦魇、夜惊、睡行症等的原因是病变发生在右侧颞部。卒 中后出现缺氧、水肿,血流量明显降低,导致大脑的结构损伤以及功能障碍,对 正常的睡眠系统以及觉醒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引发了睡眠障碍。 二、卒中与PSSD的关系 睡眠可能间接或者直接的导致患者发生脑卒中,卒中反过来也会加重患者的 睡眠障碍。丘脑、视前区、下丘脑以及脑干如果受损,会导致患者觉醒-睡眠紊乱,进而出现睡眠障碍。日间过多的睡眠时导致患者出现脑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脑 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可能会受到服药、发热、抑郁、焦虑、护士查房、光、噪、声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睡眠障碍。脑桥、中脑以及丘脑会导致患者出现嗜睡,但 延髓卒中会引发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5-羟色胺主要是控制患者的睡眠以 及疲惫感,机体释放大量的5-羟色胺,才可以确保患者处于觉醒状态,提高神经 元的兴奋性[3]。此外神经细胞外的低5-羟色胺有助于睡眠,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长 患者的觉醒时间。脑卒中患者机体内的5-羟色胺水平变化迅速时,尤其是在脑组 织缺氧的状态下,在受损的脑组织中5-羟色胺会不断的增加,导致睡眠异常。前 列腺素D2具有一定的诱导睡眠的作用,y-氨基丁酸可以诱导自然醒的生理睡眠,对于紊乱的昼夜睡眠规律具有一定的矫正作用,褪黑素可使得机体内的y-氨基丁 酸明显增加,调节患者的觉醒与睡眠过程。白细胞介素-6对于睡眠具有一定的调 节作用,剂量大小与调节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白细胞介素-6的剂量如果过小,患者会存在发热症状,但不会引起睡眠障碍。 三、PSSD的临床表现 (一)失眠:入睡困难是主要的临床特征,睡眠的诱导时间一般在30-60分

睡眠障碍病人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睡眠障碍病人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分析引起睡眠的原因,并制定相应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对我院 住院24例睡眠障碍病人进行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一个月后分别采用匹兹堡睡 眠指数(PSQI)进行评定,以观察实施护理干预对策前后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对睡眠障碍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各项 因子明显好于干预前(p<0.01)结论: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能明显改 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每晚能保持6小时以上的睡眠。 关键词:睡眠障碍;失眠症;认知干预;行为干预 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是人体每天必须的生理活动,是恢复人体精力所必须的休息,适 当的睡眠既是维护人体健康和精力的基础,也是获取高效率工作能力的保证,因此,保证充 分的睡眠应引起一定的重视,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7%的人有睡眠问题,国际精神卫生组 织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于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将每年的3月21日,即春季的第一天定为“世界睡眠日”。失眠症是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是对睡眠的质和量持续相当 长时间的不满意状况,失眠症己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危险因素之一,对失眠患者进行有效的 护理干预,从多方面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从而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对现代生活节奏快速 的人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入院的睡眠障碍患者2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6例,年龄40-60岁,这24例病人均为失眠症患者,每晚只能睡着2-3小时左右。 1.2 方法 1.2.1观察失眠症患者引起失眠的相关因素,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PSQI)的测试,根 据五个睡眠因子(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 的评分,分别观察入院7天内和一个月后的睡眠情况,并详细记录每天的睡眠情况。 1.2.2 制定相关护理干预措施。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对患者的睡眠情况作全面评估,改善患 者的睡眠条件,积极鼓励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纠正睡眠认知和行为上偏差,认真观察 干预前后的改变。 1.3 统计学的方法:本组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x2检验,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对睡眠障碍患者进行干预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五项因子分数明显好于实 施干预前,(p<0.01)患者能够保持6小时以上的睡眠,睡眠质量明显得到改善。 3.讨论 引起失眠症患者失眠的原因很多,环境,生理因素,心理社会因素,躯体疾病因素等。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睡眠质量是护理的重要课题。本组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干 预前后睡眠质量进行对比后,发现存在显著差异(p<0.01)。因此,加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 施能显著改善睡眠质量。 3.1 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 3.1.1生理,环境因素:生活无规律,吸食咖啡因,各种兴奋剂,睡眠习惯及外界环境的 改变,周围的噪音和光照的干扰,日夜班工作的频繁变动,卧具不适,如过硬或被褥过厚或 过薄等都影响睡眠。 3.1.2躯体疾病因素:生理功能紊乱(特别是内分泌功能紊乱)比如甲亢患者、更年期妇女、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脑动脉硬化程度逐渐加重或伴有高血压,脑出血及脑梗塞等疾病,都可使脑部血流减少,引起脑代谢失调而产生失眠。全身性疾病,如疼痛,肺心病引起的喘息,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颈椎病等都可以影响睡眠。 3.1.3精神疾病:噪狂症,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边缘性人格障碍,老 年痴呆及其他精神异常。

2023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SSD)的患病率因诊断标准、诊断方法、评估时段、纳入人群标准的不同差异很大,整体明显高于睡眠障碍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SSD影响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卒中复发风险、影响神经功能预后与康复,因此及时评估及管理SSD对卒中二级预防和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汇集各方意见和建议,结合卒中与睡眠领域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对2019版《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进行更新,形成《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新版共识主要聚焦有循证医学证据的SSD评估及治疗方法的新进展,增加了循证证据较少的睡眠障碍亚型诊断及治疗方面的专家推荐意见,按照失眠、睡眠呼吸障碍(SDB)、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BD)、日间思睡(EDS)、不宁腿综合征(RLS)/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PLMS)、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RSWDs),分类提供评估与管理推荐意见,更具临床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可以有效指导临床医师规范诊疗SSD。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 01、评估推荐意见 建议对所有卒中患者在卒中发病后不同阶段,采用合适的手段进行睡眠障

碍评估(Ⅰ类推荐,B-NR级证据)。 评估时应关注卒中部位、严重程度以及与SSD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相关性(Ⅱb类推荐,B-NR级证据)。 对符合SSD诊断的患者,建议尽可能明确睡眠障碍的亚型及病因,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临床处理措施(Ⅰ类推荐,B-NR级证据)。 02管理推荐意见 按照指南规范治疗卒中(Ⅰ类推荐,A级证据)。 根据SSD亚型选择针对性治疗方法(Ⅰ类推荐,C-LD级证据)。 全面筛查及积极处理与SSD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环境、药物、心理、饮酒、共病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习惯性打鼾)等(Ⅰ类推荐,B-R 级证据)。 指导患者规律作息和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Ⅰ类推荐,A级证据)。 对于SSD的处理应依据动态评估结果进行相应调整(Ⅰ类推荐,A级证据)。

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通过对影响住院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及护理进行综述,认为护理人员应重视、了解老年人的睡眠特点,导致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改善其睡眠质量,促进病人康复。 1老年人的睡眠特点 1.1睡眠的发生机制 现代生理学理论认为,睡眠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生的主动过程。睡眠中枢位于脑干尾端。睡眠中枢向上传导冲动,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入眠。而位于脑干上端的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控制觉醒。睡眠与觉醒的控制可能取决于这两个大脑机制轮流激动与抑制大脑更高级中枢间的相互关系。 1.2老年人的睡眠特点 (1)通常睡眠时间与年龄成反比,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逐渐减少。(2)从睡眠结构上看,浅睡眠比例增多,深睡眠比例减少,夜间睡眠浅,易惊醒。(3)有些老人出现主要睡眠时相提前,表现早醒。(4)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因此对睡眠—觉醒各阶段转变的耐受力较差,如跨时区高速飞行后睡眠—觉醒节律需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新时区的昼夜时间。 2.常见老年睡眠障碍的类型 大多数老年人由于大脑皮层功能减弱,新陈代谢减慢,影响正常的睡眠过程,常常出现维持睡眠困难,总睡眠时间减少,夜间觉醒增加,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增高等,因此老年患者更易发生睡眠障碍,根据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将睡眠障碍分为以下类型。 2.1 入睡困难:老年人睡眠潜伏期长,主要表现为入睡时间长达30~60 min,而一旦入睡可获较深的睡眠。 2.2 不能熟睡:老年人因浅睡眠比例增多,深睡眠比例减少,因此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增高,轻微刺激就会使老人惊醒,一夜睡眠中,

睡眠障碍的成因及睡眠康复的干预对策研究

睡眠障碍的成因及睡眠康复的干预对策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睡眠障碍的成因及睡眠康复干预对策。方法:选择96例睡眠 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干预组,给予两组常规干预、针对性睡眠康 复干预。结果:干预组干预后睡眠质量优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满意度水 平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睡眠障碍的成因包含疾病因素、精神心理因素 及社会因素等,参照成因类型制定睡眠康复干预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关键词:睡眠障碍;睡眠康复干预;满意度 前言:近年来,睡眠障碍问题变得越来越普遍。睡眠障碍形成后,患者的情 绪状态、内分泌机制等均会受到一定影响,并增加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1]。针对这一问题,临床主张采取物理康复手段,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为了确定睡 眠障碍的成因及睡眠康复干预对策,本研究主要针对96例患者进行分析: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2月-2018年10月收治的96例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睡眠康复方法的异同,分为常规组(47例)和干预组(49例)。常规组男 22例,女25例;年龄(50.9±12.1)岁。干预组男23例,女26例;年龄 (50.8±11.8)岁。差异不显著。 1.2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干预。干预组实施针对性睡眠康复干预:(1)疾病控制。 干预组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康复干预原则为:逐一针对睡眠障碍的成因,选择适 宜措施进行干预。本组49例患者伴有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病情的持续存在、反复发作会影响其睡眠质量。对此,需耐心为睡眠障碍患者讲解基础疾病与睡眠 质量之间的关联,引导患者积极配合原发病的治疗工作。(2)环境干预。参照 睡眠障碍患者的既往睡眠习惯,为其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夜间病房的无光线、安静状态,将病房湿度、温度调整至睡眠障碍患者感觉舒适的范畴。如睡眠 障碍患者仍无法入睡,可引导睡眠障碍患者建立入睡反射:于睡眠障碍患者每晚 入睡前,播放同一首舒缓音乐,引导患者形成条件反射,即于听到该音乐后产生 睡意。(3)药物干预。以控制可能影响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为原则, 遵医嘱调整其利尿剂等药物的使用时间,避免于睡前使用上述药物,以防夜尿过 多而干扰其睡眠。(4)心理护理。精神紧张、社会心理因素是造成睡眠障碍的 主要原因。对此,可加强对睡眠障碍患者情绪状态的重视,细化分析睡眠障碍患 者的不良情绪特征及原因。本组18例患者因担忧病情康复不佳而对伴精神紧张,对此,可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多可获得良好预后,无需过度担忧;其余31例 患者因社会心理因素(家属关注、照顾不足、担心病情影响社交功能等)而出现 睡眠障碍,对此,可将睡眠障碍患者的家属作为重点宣教对象,详细为患者家属 讲解积极关怀睡眠障碍患者、陪同患者、做好患者照顾的必要性,联合患者家属 共同控制社会心理因素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1.3统计学方法 以SPSS22.0软件统计。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2.1睡眠质量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_0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分析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7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失眠,分析其失眠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护理对策。结果本组研究对象中,失眠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者57(33.14%)例、睡眠不稳者88(51.16%)例、早醒者45(26.26%)例、睡眠不足者38(22.09%)例。所有患者由于环境因素导致失眠的为66(38.37%)例,由于患者自身心理因素导致失眠的有51(29.65%)例,由于疾病因素导致失眠的有19(11.05%)例,由于其它因素导致失眠的有112(65.12%)例。结论老年心血管患者失眠的主要原因包括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疾病因素及药物因素、生活习惯、夜尿次数多等因素,临床上要在分析失眠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标签: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失眠;原因分析 失眠是指存在入睡障碍及睡眠维持障碍,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失眠会对其治疗效果、预后等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本研究以1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7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男99例,女73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0.5岁;所有患者中包括冠心病81例、高血压73例、风湿性心脏病15例、病毒性心肌炎3例。所有患者的病房环境、温湿度、光线等自然条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2] 采用院内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得的睡眠质量,其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基础资料、失眠的自我判断、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等。其中失眠自行判断主要包括四种症状,患者从有睡意到实际入睡时间>1 h为入睡困难;患者有轻微刺激、噪音即会觉醒,通常每晚至少觉醒>2次为易醒;早晨觉醒时间比正常时间提前2 h 以上且觉醒后无法再度入睡为早醒;虽然可睡眠时间充足,但每晚总睡眠时间<5 h为睡眠时间短。根据上述症状描述由患者自行填写调查问卷表。影响睡眠因素选项则包括疾病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其它因素等。其中环境因素包括同室影响、条件改变、噪声影响等;心理因素则包括患者自身情绪不稳、焦虑不安等;疾病因素则包括躯体症状、身体不适、活动受限等;其它因素则包括夜尿次数多、不良生活习惯、药物因素等。问卷调查表中失眠的相关症状、影响因素等选项均可多选。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其睡眠 质量。方法:对本院收住的172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影响睡眠的相关因素,并比较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睡眠状况。结果: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和疾病因素是影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睡眠的主要因素,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睡眠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改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 标签:老年;心血管疾病;失眠;护理干预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失眠时可增加儿茶酚胺的分泌,引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上升,使心脑血流量增加,导致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在心内科老年患者身上表现尤其突出,其发生率为64%[1]。为此,本文通过对本院172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本院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睡眠状况,分析影响睡眠的相关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住本院符合失眠诊断标准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172例,其中,男108例,女64例,年龄60~85岁,平均(68.2±3.8)岁。其中,冠心病79例,高血压68例,风湿性心脏病19例,病毒性心肌炎6例,上述患者居住病房环境、温湿度及光线等条件无明显差异。失眠诊断标准和分类[2],①入睡困难:从想要入睡到实际入睡时间超过1 h。②睡眠不稳:有轻微的声响便醒,每夜达2次以上。③早醒:早晨觉醒时间比以往正常时间提前2 h以上,醒后即不能再度入睡。 ④睡眠不足:一夜合计睡眠时间少于5 h。每次按0~3分计算,每周无发生上述情况计0分,1次/周计1分,2次/周计2分,≥3次/周计3分,总分为15分,0~3分为优,4~7分为良,8~11分为一般,12~15分为差,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2方法 在参照国内有关文献[3]基础上自行设计睡眠情况问卷调查表,本表包括两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姓名、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等项目。②入院前后睡眠状况及入院后失眠的类型及影响因素。每个患者共接受两次问卷调查,第1次在患者入院后3~4 d内进行,第2次在住院后第10~12天进行。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建立资料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学中的睡眠障碍护理

护理学中的睡眠障碍护理 睡眠障碍是指人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表现,如入睡困难、 多梦、睡眠不深等。睡眠障碍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还 会降低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在护理学中,睡眠障碍护理显得 尤为重要。本文将从睡眠障碍的分类、评估和护理干预等方面论述睡 眠障碍的护理。 一、睡眠障碍的分类 根据国际睡眠学会的分类标准,睡眠障碍可分为两大类: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和睡眠障碍。 1.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是指人的睡眠-觉醒节律发生异常导致睡眠障碍 的疾病。常见的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包括失眠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2. 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人的睡眠质量和数量发生异常导致睡眠障碍的疾病。 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睡眠过多症、睡眠节律障碍、环境睡眠障碍等。 二、睡眠障碍的评估 睡眠障碍的评估是确定病情和制定护理干预计划的重要步骤。常用 的评估工具包括睡眠日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多面睡眠 障碍问卷(MSQ)等。

1. 睡眠日记 睡眠日记是通过记录个体的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翻身次数等信息来了解睡眠情况。护理人员可通过睡眠日记掌握患者的睡眠习惯,为后续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PSQI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体睡眠质量的问卷。它包括七个分量,分别为睡眠质量、睡眠延迟、入睡困难、早醒、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睡眠药物使用。通过分析PSQI评分,护理人员可以判断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睡眠障碍的类型。 3. 多面睡眠障碍问卷(MSQ) MSQ是一种评估多个面向的综合性睡眠障碍问卷。它包括不同方面的问题,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呼吸暂停等。通过MSQ的评估,护理人员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睡眠障碍状况。 三、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 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旨在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护理干预的具体内容包括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环境干预等。 1. 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是指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方式来改善其睡眠质量。常见的行为治疗措施包括睡前松弛训练、睡前规律活动、建立良好的睡眠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影响睡眠质量的原因及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影响睡眠质量的原因及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易产生身体和心理的不适而致失眠,AMI患者若睡眠质量差,心脏耗氧量增加可诱发心肌缺血,甚至猝死。为提高AMI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2008年6月~2010年7月我们对120例住院AMI患者失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原因,采取减少失眠的有效护理措施,为专科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8年6月~2010年7月收入AMI患者120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48例,年龄32~78岁。均符合AMI诊断标准: 1.1.1典型的心肌酶谱学改变; 1.1.2持续胸痛≥30min; 1.1.3常规心电图中至少2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 2.0mm; 1.1.4首次发生AMI. 1.2方法 1.2.1睡眠障碍原因采用自行设计的“AMI患者睡眠情况调查表”对患者或陪护员进行问卷调查。该表包括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入院前、后睡眠状况,特别是失眠的症状及原因等。睡眠情况问卷的内容与评分标准依睡眠的正常标准而定,包括4个方面: 1.2.1.1入睡困难(上床30min内不能入睡); 1.2.1.2清晨早醒(比平时提前2h); 1.2.1.3夜间觉醒(多于2次); 1.2.1.4白天常感疲倦。 1.2.2 护理干预:采用匹兹保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价患者睡眠质量。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睡眠障碍原因 本组失眠症状有入睡困难、早睡、睡眠中断及醒后难睡,白天常感疲倦。失眠产生的原因第一位为心理因素占51%(61/120),第二位为睡眠环境占31%(38/120),其次白天睡眠过多和疼痛分别占26%(31/120)和19%(23/120)。 2.2通过护理干预后睡眠质量情况 PSQI的各项指标均较护理干预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失眠不利于老年住院患者疾病治疗和康复,导致老年患者失眠的因素涉及精神、环境、生理、躯体疾病、药物等方面,护理人员通过全面评估、心理护理、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治疗躯体疾病、合理使用催眠药等措施,可有效改变老年住院患者的睡眠,促进体力和精力的恢复,从而加速疾病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标签:老年患者;失眠;护理干预 失眠是指长时间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一种睡眠状况,是睡眠障碍的一种,包括入睡困难、清晨觉醒过早、睡眠时间短、睡眠中断、白昼睡眠过多,长期失眠使人生物节律紊乱,活动能力降低,严重者导致中枢神经活动失调,对身心健康危害极大,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住院患者日益增多,促进老年患者的睡眠已经成为护理工作者一项基本职责。 1 影响老年患者睡眠的相关因素 1.1环境因素老年患者自身行动不变,住院后无法很快适应周围环境,容易产生陌生感和焦虑心理,同时,老年患者习惯安静的生活,病室嘈杂的环境易导致失眠,如:同病室病友夜间排尿、打鼾,睡前大声交谈等,有时睡前检查、治疗、护理也会影响睡眠。 1.2精神心理因素老年患者多为慢性病,病程长,加之自理能力差,并且对疾病存在不确定感,容易产生担心、忧虑心理,若对疾病预后情况感到迷茫,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使思想包袱加重,经常引起焦虑、烦躁、失落导致失眠。 1.3疾病因素如咳嗽、咳痰、胸闷、气促、夜尿增多等导致睡眠中断,术后腹胀、便秘、疼痛等导致入睡困难或易醒。 1.4饮食及药物的影响晚餐过饱、纳入油腻食物、饮用浓度高的茶及咖啡、吸烟过多、服用中枢神经兴奋剂,都会导致难以入睡;入院前服用安眠药,入院后停用易导致反弹。 2 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2.1改善环境噪音和护理治疗干扰是影响睡眠的主要原因,要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安全及舒适的环境,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病区严格执行探视制度,保证病室安静,尽量将噪声降到最低程度,如各种仪器报警声响起时迅速处理,严禁陪护人员大声喧哗;夜间护理时,根据病情合理安排治疗和护理,医护人员要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及关门轻;夜间查房时,尽量将灯光调低,或建议患者使用眼罩。 2.2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由于心理生理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减退,会

心脏监护室患者睡眠障碍原因及护理措施

心脏监护室患者睡眠障碍原因及护理措施 摘要】: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长期缺乏睡眠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特别是对于心脏重症监 护室(CCU)的患者来说,安静稳定的睡眠尤为重要。CCU患者由于本身身体的 痛苦,过重的思想负担,长期卧床造成自我形象的改变,高额医疗费用等而产生 焦虑、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很容易造成入睡困难和睡眠紊乱[1]。患者的睡眠 量少以及睡眠节律紊乱往往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死率。 失眠主要由环境、心理、经济、舒适度改变以及病情等影响因素引起,针对上述 各种诱发因素分别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使患者的睡眠状况得以改善,促进疾病 康复。本文就CCU患者睡眠障碍的产生原因及相应护理对策综述如下。 【关键词】:睡眠环境疾病护理措施 https://www.doczj.com/doc/e019054851.html,U常见的几种导致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1.1 CCU的环境因素 1.1.1 CCU仪器多设施杂 室内仪器产生的各种噪音如心电监测的报警声、吸引器的吸痰声、氧气湿化瓶声、无创呼吸机声等这些客观外在条件常常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入睡。 1.1.2 医护人员的各项治疗 CCU内工作人员的对话、走路和操作的声音以及抢救急诊危重患者时的声响也 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患者,使患者经常在即将进入睡眠时又再一次被唤醒。 1.2 患者舒适度的改变 CCU的患者大多使用三种以上的治疗设备,以及给躁动患者用的约束装置、气 管插管、留置导尿等都是影响患者舒适度的因素;这些因素常常使患者产生烦躁 甚至恐惧的心理反应,导致入睡困难。 1.3药物因素 患者因为使用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的药物而引起失眠。部分患者 由于睡眠本身情况就不好长期服用地西泮形成习惯,而且服用剂量逐渐增大,致 使头晕脑胀或昼夜颠倒,打破了正常的睡眠规律导致严重失眠。 1.4心理因素 CCU不允许家属陪护,家属也不能自由出入病房探视病人,患者一方面对病情 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没有人与他交谈,同时CCU内的各种仪器设备也给病人带 来了心理压力,导致病人产生消极的心里反应,使其情绪不稳定产生失眠。 1.5经济因素 病人面对高额的治疗费用,担心家庭无法承受,拖累老伴和子女,常忧心忡忡,从而导致失眠。 2.为CCU睡眠障碍患者制定的护理对策 2.1制定由环境因素引起睡眠障碍的护理措施 2.1.1向患者或其家属做好入院指导制定措施改善病室环境。 责任护士首先做好入院指导,使患者有所心理准备。使CCU环境设置家庭化。 合理安置病床;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时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 作轻;运用五常法(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对办公环境进 行管理。针对对声音敏感的患者采取使用防噪声弹性耳塞。防躁声耳塞可以保护 患者的听力,大大减少睡眠过程中噪声干扰,隔音效果明显,降噪值(NRR) 29dB[2],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CCU患者睡眠障碍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对策

111719 临床医学论文 CCU患者睡眠障碍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对策 CCU入住的是心血管疾病的危急重患者,患者病情变化快,发病急,死亡率高,而睡眠障碍是CCU患者面临的困扰之一。睡眠影响人的精神和体力的恢复,高质量睡眠可调节生理机能,维持神经系统的平衡,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xx年6月~20xx年4月CCU的98例患者睡眠情况,男58例,女40例,年龄38~76岁。住院天数为5~20 d,文化程度为文盲至本科,无精神障碍病史。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对CCU的98例患者进行入院后1~3 d和出院前1~3 d睡眠情况调查,观察患者的睡眠质量,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患者神志清楚,智力正常。

2 结果 2.1通过调查CCU患者睡眠原因,患者睡眠质量都有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睡眠障碍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见表1,病情变化和环境因素占大部分比例。 2.2原因分析 2.2.1病情变化入住CCU患者病情危重,一般以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危象患者多见。多伴有头晕、胸闷痛、心悸、呼吸困难等不适,病情变化让患者无法安静入睡。急性期患者要求绝对卧床休息,经股动脉行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由于患侧肢体制动,不习惯床上大小便而导致排尿困难,心电监护仪导联线,舒适度的改变难以深睡。治疗护理影响患者休息,如按时间段服药、24 h输液、高血压患者不断监测血压让患者醒后难以入睡。 2.2.2心理因素 CCU患者病情危重,随时都面临抢救无效死亡。邻床的患者经常会看见医务人员抢救病人而精神紧张,担心自己病情随时恶化,对死亡产生恐惧感,情绪不稳定导致失眠。年轻人因平时身体强健,突然生病住院而角色转变,担心生病耽误工作,家里小孩和老人没人照料,心情烦躁经常不能入睡。中老年人卧病在床日常生

心血管患者介入术后睡眠障碍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心血管患者介入术后睡眠障碍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在心血管介入手术后,探讨患者失眠的原因并分析总结相关护理对策。方法对110例心脏介入手术患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表(PSQI)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10例患者中术后失眠43例,失眠发生率为39.09%,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睡眠维持障碍以及入睡困难。影响患者失眠的原因包括年龄、环境、腰酸背痛、切口疼痛以及精神心理等因素。结论影响心血管患者介入治疗的因素复杂,临床应针对不同情况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标签:心血管介入;睡眠障碍;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目前,心脏介入手术是治疗各种心脏病患者的重要措施,而高质量的睡眠是术前术后保障机体快速康复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可以有效降低耗氧量,加快精神以及体力的恢复。心血管介入术后患者因身体、环境、心理以及病情恶化等多方面因素引起睡眠障碍。睡眠障碍能够加重或诱发躯体疾病,增加术后不适感。睡眠障碍是失眠症的主要表现,可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早醒,也可分为多梦、无睡眠感等,这些症状一般混合存在[1]。为改善患者术后睡眠质量,加快患者术后康复,本研究对110例心脏介入手术患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表(PSQI)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患者失眠的原因并分析总结相关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行心脏介入诊疗术的患者110例,同时无失眠史,术前睡眠正常。其中男68例,女42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8.1± 2.1)岁;行冠脉介入治疗73例,心腔内电生理及射频消融术2例,永久型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35例。 1.2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表(PSQI),对心血管介入手术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向患者及家属调查术后患者当天睡眠情况及影响原因。 1.3统计学分析2 结果 2.1调查研究结果110例患者中,术后失眠,43例,失眠发生率为39.09%,其中术后1d失眠31 例,术后2d失眠14例,患者临床表现为睡眠维持障碍及入睡困难。 2.2影响患者睡眠障碍的因素分析研究与非失眠组患者相比,失眠患者年龄较大、住院环境吵闹、腰酸背痛、切口疼痛程度较重、精神较紧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心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术后睡眠障碍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

心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术后睡眠障碍原因 分析和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观察心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术后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并分析护 理对策。方法:选取时间(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选取共120例心血管 介入术患者资料,借助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对患者进行评估处理,分 析患者睡眠障碍情况,并判断睡眠障碍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在120例心血管介 入术患者中,经评估结果显示,术后出现睡眠障碍患者48例,占比40.00%。患 者PSQI评分为(15.48±2.62分)。对患者睡眠障碍症状展开分析,在本文患者中,主要症状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中断、醒后难眠、早醒等,具体占比为62.50%、16.67%、12.50%、8.33%。按照是否出现睡眠障碍,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两组 在年龄、肢体制动、睡眠环境、穿刺处疼痛、排尿困难以及精神紧张方面相比较,差异明显(χ2=5.486、5.721、6.745、6.784、8.739、8.601,P<0.05)。结论:在接受心血管疾病介入术治疗患者中,患者具有较高的睡眠障碍风险,并且在年 龄超过60岁、未采取肢体制动、睡眠环境吵闹、存在穿刺处疼痛、伴随排尿困难,并且精神高度紧张的情况下,患者睡眠障碍风险更高。要求临床应切实采取 有效护理干预,进而使患者睡眠障碍情况得以改善。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介入术;睡眠障碍 引言:在临床中,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患病后致残率较高, 患者即使接受治疗后,仍具有一定的复发风险。相关调查显示,在全球范围内, 受到心血管疾病影响,死亡患者在300万人。并且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加之饮 食变化,近年来,该疾病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传统治疗 方式主要为药物保守治疗,但是保守治疗需要长时间治疗,并且治疗效果低下, 在治疗期间,将会增加患者痛苦感。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心血管介入术治疗效 果显著,应用后可有效降低患者创伤,进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在心血管介入术中,针对术后而言,通过保持高质量睡眠状态,有利于降低耗氧量,进而优化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