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卒中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脑卒中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脑卒中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脑卒中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脑卒中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失眠原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收集脑卒中失眠患者142例,调查其失眠原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对症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结果观察组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后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显著改善。结论脑卒中患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失眠,在常规对症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可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失眠;脑卒中;中医;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1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16-02

脑卒中是以突然昏倒、口眼歪斜、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为主证的常见急性病症。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约有95%的脑卒中患者有失眠以及睡眠结构紊乱等症状,因而睡眠障碍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的睡眠障碍不仅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还将加重脑卒中的发生危险因素[1-2]。本研究探讨了脑卒中患者的失眠原因以及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1年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经临床与ct或mri 检查明确诊断为脑卒中;急性发病,意识清楚并且生命体征平稳,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又称中风、急性脑血管病。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其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均高,约10~14%患者死于急性期,抢救成功后的致残率为80%,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吞咽困难、认知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常伴有精神忧郁、焦虑等心理障碍。中风后及时采取正确的康复措施,通过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可以改善和恢复肢体运动功能、言语功能等,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部分人能恢复工作。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料统计,中风患者经正规康复治疗后,第一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高达60%,在复杂活动中需要别人帮助者仅占20%,需要较多帮助者15%,完全依靠只占5%,另外在工作年龄患者中,在第一年有30%的患者可以恢复工作。脑卒中后是否进行康复治疗后果是大不相同的,康复介入时间的早晚效果也完全不同,早期康复治疗可使恢复进程加快,在缺血性脑卒中时,只要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是安全、可靠、有效和可行的,临床实践证明3个月内康复效果最好,1年内康复训练仍然有效,关键在于方法正确。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张巧俊 国内外临床实践均证明,康复治疗对降低卒中患者的残疾率十分重要,如果患者没有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在自然恢复过程中因缺乏正确的肢体运动模式的指导,患者不仅有肢体瘫痪,重者合并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长期卧床者合并肺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常产生各种误用、废用综合症,不仅恢复时间长,而且给后期的康复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一些不正规的治疗、训练使患者学会了错误的运动模式,给正规的康复训练带来困难,不仅造成了经济浪费又错过了治疗时机,真是令人痛惜。因此,患了中风偏瘫的患者宜尽早到医院康复科,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进行治疗、训练。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分为卧床期、离床期和步行期3个阶段,通过综合、灵活运用各种康复治疗手段,可以使病人的肢体功能恢复到最佳效果,能显著缓解精神、言语、社会交往的障碍。这3个阶段的治疗一般都必须在医院康复科进行。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关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存在很多误区,严重的影响了患者康复效果。那么,患者及其家属应该避免哪些认识误区呢? 误区1:患者已有药物治疗,只要休息好、营养好,可以逐渐恢复,不需要康复治疗。康复治疗与药物治疗有根本区别。康复治疗的目的不是治愈疾病,而是想方设法恢复患者或残疾者的功能。也就是说,疾病后能百分之百恢复的患者,不存在康复的问题,只有病后达不到百分之百的恢复,像脑卒中后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偏瘫,才有康复治疗的问题。康复治疗的方法不是药物和手术,而是以运动疗法为代表的各种功能恢复训练方法。正因为从治疗目的、方法上均与临床医学不同,才形成了独特的、有鲜明特色的医学专业。 误区2:寻找所谓的“灵丹妙药”,盲目跟着广告走。卒中后,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康复锻炼,进行包括肢体功能,言语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只有凭借努力训练和坚强的毅力,脑卒中患者才有可能康复,才有可能实现生活自理。任何想凭借“灵丹妙药”而康复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误区3: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就是针灸和按摩。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针灸和按摩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康复治疗更具中国特色。但是,针灸和按摩不能代替康复治疗。 误区4:家庭对患者的关爱和支持越多,患者的恢复越快。其实不然,已有的证据显示,在人口多的家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差,相反,在人口较少的家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好。由于家庭成员多的原因,子女们争着尽孝心,

脑卒中的护理要点

脑卒中的护理要点

脑卒中的护理要点 日期:2006-8-24 11:33:02 【关闭窗口】 众所周知,脑血管意外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其致残率很高,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二传统的方法只重视药物的治疗,而忽视了护理的重要性,以至于许多病人因为没有得到优质的护 结石病、痛风患者康复园地黄金广告位招商!诚聘 聋哑耳鸣、头痛新疗法!中医治疤痕痤疮新进

展 理,而造成了皮肤完整的受损和关节孪痛变形,影响了日后肢体功能的恢复。现将卒中病人的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一、一般护理: 1、出血性脑血管病:绝对卧床,避免不必要的搬动,患者头部可放一轻枕,抬高15—30度,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无呕吐、胃出血和呛咳时给与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易消化的流食,必要时给与鼻饲;保持床铺平整,柔软,干燥,会阴部清洁,干燥,大便通畅,预防便秘。高热时给与物理降温。定时翻身,切背,预防褥疮。 ?2.缺血性脑血管病;为防止脑血流量减少,患者取平卧位,急性期病人需卧床休息,避免活动量过大,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做好大、小便护理。预防褥疮和呼吸道感染,注意观察时结合体征及肢体瘫痪的进展程度。 二、专科护理 1.[床上训练指导]急性脑血管的病人大多

意识障碍瘫痪在床,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应重视肢体的功能康复,应教给病及家属: ①保持良好的功能位,良肢位是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 ②按摩 ③被动运动,在生命体征平衡后,无进行性卒中发生,除了注意良肢位的摆放,无论神志清楚还是昏迷病人,都应早期进行被动运动。 ④主动运动,当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训练,以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常见的主动训练方法为: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床上进行等,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和软弱肌群。 2.[床下训练指导]出面性疾病不能直接由床上卧位到床下站位,而应由一个从[床上平卧到半坐位→坐位→双腿放床边坐位→站立]的过程: ①站立,协助病人双足放平置于地面,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相应交叉尽量向前伸直,低头,弯腰,收腹,重心渐移向双下肢,协助人员双手拉病人肩关节协助病人站立;若病人患肢

2020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完整版) 导读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SSD)是卒中后常见症状,临床多见却易被忽视。《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对于各种类型SSD的评估及管理提出推荐意见,以期对SSD的临床规范化处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的定义和分类 鉴于目前对卒中患者出现的睡眠障碍尚无明确定义,因此本共识结合文献研究,经过专家讨论,提出SSD的概念。它是指在卒中后首次出现或卒中前已有的睡眠障碍在卒中后持续存在或加重,并达到睡眠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考虑到卒中与睡眠障碍实际出现的可能时间顺序,SSD实际上包括两种类型:卒中后睡眠障碍和卒中伴随睡眠障碍(即既往睡眠障碍在卒中后持续存在或加重)。 本共识涉及的卒中类型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脑梗死和脑出血。睡眠障碍类型包括失眠、日间思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睡眠呼吸障碍(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SDB)、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entral sleep apnea,CSA)或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RLS)/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periodic limb movements of sleep,PLMS)、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s,CRSWDs)。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流行病学 睡眠障碍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为21%,而SSD患病率国外报道为44%~78%,国内报道为62%~80%。 尽管SSD患病率各文献报道不一,但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SSD降低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卒中复发风险、影响神经功能预后与康复,因此及时评估及管理SSD对于卒中二级预防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 ?评估的一般原则

治疗脑卒中最好的医院

脑卒中是中医命名的一种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多为中、老年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脑卒中的治疗 首先,应注意加强体力和体育锻炼;其次,注意控制饮食。主要是应限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的摄入量,以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内沉积,最好戒烟忌酒;第三,药物治疗。 但是这些仅仅是一些保守的、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治疗方法,不能在根本上解除患者的痛苦。下面要介绍的就是两个病例是在威海国安医院接受分离型脑起搏器治疗的脑卒中患者:

威海国安医院应用分离型脑起搏器治疗脑卒中患者徐世臣录资料 下载后点击进入实况录像 徐世臣男 48岁,因突发失语伴右侧肢体瘫痪急诊入院。 患者入院时呈昏迷状态,血压220/140mmhg,CT检查:左侧大脑中动脉广泛梗塞,诊断为:大面积脑梗塞。经抢救3天后生命体征稳定,出现偏瘫典型体征,失语、右侧上下肢肌力0级,应用甘露醇脱水和扩血管药物治疗,整整治疗了47天后右侧上下肢肌力仍为0级,而且出现了明显的肌肉萎缩,传统的药物治疗已不可能使其恢复,终生瘫痪已成定局,也就是说徐世臣下半生只能以床为伴,永远不可能站起来了,无奈之下,其家属同意接受安装分离型脑起搏器治疗。 接受治疗之后奇迹发生了,植入分离型脑起搏器磁场电极后6分钟,瘫痪的右侧下肢开始出现肌肉收缩,11分钟后右下肢抬了起来,肌力3级。3天后肌力达到4级,在人搀扶下能下地走了,7天后走路更有力了,3个月后能拄拐自己走路,6个月后能独立行走,生活能自理。血压160/95mmhg。 讨论:大量临床资料证明,大部分脑梗塞病人经过常规治疗后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组织开展了关于威海国安医院分离型脑起搏器治疗脑卒中治疗效果的临床应用和评估的一次全国性的中西医结合医院齐聚北京的讨论会议 脑卒中是中医命名的一种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多为中、老年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脑卒中的治疗 首先,应注意加强体力和体育锻炼;其次,注意控制饮食。主要是应限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的摄入量,以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内沉积,最好戒烟忌酒;第三,药物治疗。 但是这些仅仅是一些保守的、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治疗方法,不能在根本上解除患者的痛苦。下面要介绍的就是两个病例是在威海国安医院接受分离型脑起搏器治疗的脑卒中患者: 威海国安医院应用分离型脑起搏器治疗脑卒中患者徐世臣录资料

下载后点击进入实况录像 徐世臣男 48岁,因突发失语伴右侧肢体瘫痪急诊入院。 患者入院时呈昏迷状态,血压220/140mmhg,CT检查:左侧大脑中动脉广泛梗塞,诊断为:大面积脑梗塞。经抢救3天后生命体征稳定,出现偏瘫典型体征,失语、右侧上下肢肌力0级,应用甘露醇脱水和扩血管药物治疗,整整治疗了47天后右侧上下肢肌力仍为0级,而且出现了明显的肌肉萎缩,传统的药物治疗已不可能使其恢复,终生瘫痪已成定局,也就是说徐世臣下半生只能以床为伴,永远不可能站起来了,无奈之下,其家属同意接受安装分离型脑起搏器治疗。 接受治疗之后奇迹发生了,植入分离型脑起搏器磁场电极后6分钟,瘫痪的右侧下肢开始出现肌肉收缩,11分钟后右下肢抬了起来,肌力3级。3天后肌力达到4级,在人搀扶下能下地走了,7天后走路更有力了,3个月后能拄拐自己走路,6个月后能独立行走,生活能自理。血压160/95mmhg。 讨论:大量临床资料证明,大部分脑梗塞病人经过常规治疗后一般1-2周偏瘫的肢体开始恢复,3-4周到高峰,能够下地走动,然后恢复生活自理。可是少数大面积脑梗塞病人偏瘫的肢体则往往很难

脑卒中综合防治方案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种疾病,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71.8/10万,是第一位死因,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为140.3/10万。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降低脑卒中危害,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的目标,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到2020年,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0%。 二、工作内容

(一)深化部门协作,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将脑卒中防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步完善防治政策。依托国务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脑卒中综合防控部门协作机制,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强化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倡导膳食结构多样化,开展控烟减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发挥运动在预防脑卒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化职业防护。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职工体检,逐步提供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二)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积极开展脑卒中等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卫生计生部门组织权威专家编制脑卒中防控知识和信息,建立全国脑卒中健康教育媒体资源库,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托主要媒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借力新媒体提高信息传播可及

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

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在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结果80例患者只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5%。结论对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标签: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Iower extremity,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是下肢静脉,又以左下肢最为多见[1]。在脑卒中的各种并发症中,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较其他并发症(坠积性肺炎、压疮、泌尿感染、肢体挛缩畸形等)常因位置深、临床症状隐蔽给早期诊断带来难度。又因其起病急,栓子极易脱落发生肺栓塞,治疗难度大,患者死亡率高。下肢深静脉血栓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学习,甚至致残。因此加强老年脑卒中患者DVT形成预防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文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方案,有效减少了DVT发生的几率。。 1临床资料 选择80例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0±6.8)岁。其中脑梗死60例,脑出血20例,8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偏瘫或者四肢瘫痪。 2 结果 80例患者只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5%,经过抗凝治疗及做好下肢瘫痪肢体积极预防及护理后好转。 3护理方法 3.1健康教育 3.1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知识及危害,治疗方案及可能发生的预后,在治疗中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的教育,引起患者及家属重视,以便配合护理措施的实施。可降低患者的住院日期、医疗费用及死亡率。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挤压、按摩、热敷患肢,以防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导致肺动脉栓塞。对突然出现的不明原因咳嗽、咯血、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降低或者精神异常等,应该考虑

脑卒中患者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性

脑卒中患者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0-08-26T16:48:19.9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6期供稿作者:李丽王霞殷春香[导读] 从事神经内科工作已12年,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我发现脑卒中患者早期配合营养支持治疗对疾病的康复非常重要 李丽王霞殷春香(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154101)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6-0277-02 从事神经内科工作已12年,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我发现脑卒中患者早期配合营养支持治疗对疾病的康复非常重要。需要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临床上大致分两类:一是病情危重,不能进食的,这在临床上占很大的比例;二是患者有咀嚼及吞咽功能障碍的。在这些患者中,常由于营养不良对治疗、康复甚至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营养支持疗法显得尤为重要,在治疗中体现出营养支持的价值[1]。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与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是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两个重要部分,以往认为脑中风急性期胃肠排空延迟、颅内高压,多主张早期使用肠外营养(PN)(48h),1周后过渡至肠内营养,目前有学者提出能源物质的供给最佳途径仍是胃肠道,即肠内营养[EN],当肠道有功能时应采用EN[2],根据病情可单用一种方法,也可二者结合。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3~2009年脑中风患者200例,男120例、女80例;脑出血65例、脑梗死135例;危重患者147例、吞咽困难53例。分为2组,A组危重患者74例、吞咽困难患者26例;B组危重患者73例、吞咽困难患者27例。危重患者均为浅昏迷至中度昏迷,吞咽困难患者均为意识清晰。 1.2 方法 A组48h内即给营养餐(由营养科配制)或给能全力等,以后逐渐改为均浆膳等,并用(肠外营养)PN补充EN(肠内营养)不足的能量。B组3d后给予(肠外营养)PN,待病情恢复,可以进食,给予(肠内营养)EN。 2 结果 A组经病因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危重患者74例,56例好转,住院时间为2周-4周,3例自动放弃治疗,11例因原发疾病而死亡,4例因严重的并发症而死亡;吞咽功能障碍患者26例,16例治愈,10例好转,住院时间为10-15天。B组危重患者73例,26例好转,住院时间为4周-6周,15例自动放弃治疗,14例因原发疾病而死亡,18例因严重的并发症而死亡,并发症包括:重度营养不良、离子紊乱、应激性溃疡、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吞咽功能障碍患者27例,12例治愈,15例好转,住院时间为15-20天。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可引起意识障碍及球麻痹而造成吞咽困难,不能进食,如不及时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将发生营养不良及脱水,内脏及躯体蛋白丢失增加,出现免疫力下降、肌无力及疲劳加剧,易发生离子紊乱、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应激性溃疡、褥疮、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生活质量的降低,健康护理难度的增加,住院费用的增加[3]。Nyswonger等[4]和O′Mahony等[5]认为中风患者及早开始鼻饲有利于尽早康复,发病后3d内插胃管者,插管时间均明显短于3d后插管者,并缩短住院时间。 本研究A组发病2~3d予插管鼻饲,并用静脉营养补充肠内营养不足, 并发症少,预后好,住院时间短,费用少; B组3d后给予PN,待病情恢复后给予EN,并发症多,预后差,住院时间长,费用大。说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康复、预后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即增强了临床的疗效,又减少了住院费用,临床上及时加强营养支持疗法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黎介寿.高分解代谢患者的营养支持.中华烧伤杂志,2002,18:197-198. [2]蒋朱明,吴蔚然,主编.肠内营养.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 [3]GilbrideJA.Nutritionalconsideration forthestro kepatientwith dysphagia[J].TopStrokeRehabil,1996,3(3):51-68. [4]NyswongerGD,HelmchenRH.Earlyenteralnutritionandl engthofstayinstrokepatient[J].JofNeuroscienceNursing,1992,24(4):220. [5]O'MahonyD,MeintyreAS.Artificialfeeding forelderly patientsafterstroke[J].Ageandaging,1995,24:533-534.

优质护理服务之延续护理工作

优质护理服务之延续护理工作 传统观念认为,对患者的护理仅仅局限于住院患者,出院后即终止了护理服务。实际上,患者出院后仍有很高的健康照护需求。优质延续性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及住院护理的延伸,使出院患者能在住院治疗后的恢复期中得到持续的卫生保健,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为探索一套有效的延续性护理工作方法,五邑中医院恩平分院于2014年12月成立了社区健康服务部,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方法,由经过专门训练、经验丰富的专业护士,为出院病人制定标准化的延续护理方案,通过电话随访、上门访视、护理等方式,让医院的医护服务延伸到家庭。 通过这样的模式,能有效提高出院患者生活质量,在护士和患者乃至家庭成员间建立有目的的互动,促进和维护患者健康,是一种由医院走向社会且可以节省人力资源的延伸访视形式,从而延续护理服务,作为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医院社区健康服务部开科一年多以来,上门随访就有300多人次,对患者进行了饮食、用药,复诊,康复锻炼,管道护理和心里护理指导。其中上门护理服务有50多人次,我们服务对象大多数是居家老年留置导尿患者。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随之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老年人由于生理特点及其疾病(如前列腺增生、脑卒中、老年痴呆等)的影响,导致排尿障碍的发生率增加,留置导尿是目前治疗排尿障碍的重要手段。已出院居家休养的患者,为他们实行恰当的导尿术,用无菌方法更换尿袋和膀胱冲洗,正确的健康宣教,使患者提高其家庭护理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提高家庭护理质量,以减轻痛苦,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现在为了提升护士与患者主动沟通的能力,促进患者的恢复,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护患和谐、医患和谐和社会的和谐。我们还开展了护士到病区、走病房、送服务到床旁的新举措,了解患者疾病的恢复情况,出院后康复指导及术后复诊时间的安排,用专业的知识、周到的服务帮助患者解决后顾之忧。 这一服务经推出后,受到很多患者及家属的好评,其贴心的服务使患者感受到优质护理带来的无比温暖! 社康部:

脑卒中患者的急救及护理

脑卒中患者的急救及护理 [摘要]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所产生的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是威胁老人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1],而且是致残率甚高疾病,大约70%一80%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2]。脑卒中发病急,进展恶化快,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手段。为了能使脑卒中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院前急救和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急救;护理 脑卒中是老年病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为了能使脑卒中病人及早得到救治,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做好急救工作及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院外急救措施 院外急救是指急危重病人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目的是使病人得到最有效的救治,原则上要求出诊迅速,首先要挽救病人的生命,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对病人进行适当处置后再进行安全转移。 1.1准确判断病情 脑卒中分为出血性、缺血性两种类型。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出血,多为动态发病,病情凶险,易出现脑疝等并发症。主要以突然摔倒后意识不清、剧烈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栓,为静态发病,以肢体功能障碍、失语为主要表现[3]。进行急救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发病情况,迅速作出判断并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 1.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的变化,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同时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头痛、呕吐等症状,如病人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血压升高等症状时,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医务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进行急救,为院内的进一步救治赢取宝贵时间。 1.3防止病情恶化 昏迷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误吸或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人。抽搐者应及时给予镇静剂,放置保护性牙垫,预防舌咬伤、舌后坠,大小便失禁应及时清理并保持皮肤的干躁清洁。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应迅速给予脱水治疗以减轻脑水肿。 1.4 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建立静脉通路的原则是越早越好,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根据病情及时使用各种抢救药物,为保证脑的灌注压,原则上不主张降血压治疗,当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适当选用缓和的升压药或降压药,以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脑缺氧加重脑水肿,不利病情恢复。 1.5迅速转运与途中监护 在进行转运前应充分评价患者的情况,对潜在的危险进行预测,给予各种必要措施使病情达到转运状态。在转运过程中应正确地搬运患者[4]。原则上脑卒中病人应尽量减少搬动,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早期的搬动病人可加重出血加重诱发脑疝形成,在护送途中病人应取平卧位,头部稍抬高,搬动病人应轻微进行移动,尤其注意对头颅的保护,减少振动。但院前急救受现场环境及医疗条件的限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争取尽早将病人转运至医院。转送前向病人家属或随车人员交代病人病情以及途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同时与医院急诊

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目的:探讨在脑卒中患者护理中运用延续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笔者 所在科室2016年4月-2017年4月出院的12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出院后干预方式分为常规组(n=60)、延续组(n=60),常规组患者仅实施院内护理,延续组患者在院内护理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分析总结两种干预模式的效果。结果:干预后,延续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69、46.465、22.027,8.327、6.662、10.007、13.023、16.166,字2=8.086,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护理中运用延续性护理可改善患者预后。 标签:脑卒中;护理;延续性护理;效果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是因脑部血液供给障碍后脑组织损伤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脑卒中由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组成,患者发病原因差异较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存在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导致患者机体多系统功能障碍,直接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残疾及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较为缓慢,康复训练时间较长,常延续至出院后[1]。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训练有效性、日常生活行为安全性直接影响患者预后,也影响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及回归社会状况。但目前临床护理过程多集中在院内,对于患者出院后护理干预较少。延续性护理是针对院内护理形成的新型院外护理干预模式。笔者所在医院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过程中,对所在科室2016年4月-2017年4月出院的60例脑卒中患者实施了延续性护理,现将患者护理后康复效果行回顾性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科室2016年4月-2017年4月出院的12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观察,纳入标准:通过患者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头颅CT、头颅MRI、实验室检查等确诊为脑卒中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同意完成随访过程患者。排除标准:存在恶性肿瘤、严重脏器损伤患者;血液系统疾病、严重并发症患者;原发性肢体残疾患者;理解、精神、意识、沟通障碍患者。本研究内容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根据患者出院后干预方式实施分组:常规组(n=60)、延续组(n=60),常规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5∶25;患者年龄45~79岁,平均(58.6±8.8)岁;发病原因类型:脑缺血38例,脑出血22例。延续组患者男女比例为34∶26;患者年龄44~79岁,平均(58.5±8.9)岁;发病原因类型:脑缺血39例,脑出血21例。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脑卒中病人的护理

脑卒中病人的护理 概念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表现 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常见的预兆: 1、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 2、暂时性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3、于平时不同的头痛。 4、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晕倒。 5、短暂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 6、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

7、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 8、整天昏昏欲睡,处于嗜睡状态。 9、一侧或某一侧肢体不自主地抽动。 10、双眼吐感一时看不清眼前出现的事物。 护理措施: 脑血管病患者中有20%左右的人有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语言辨别障碍、失读和失写。不管哪种情况,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因此对语言障碍的康复训练十分必要。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家属,都应该积极而耐心地有计划地帮助患者恢复说话能力。 1、对不会说话的患者,首先教他用喉部发“啊”音,也可以让他用嘴吹火柴诱导发音,因唇音最易恢复。能发音的患者,先随训练者念字和词汇,然后可以独立练习,由易而难,由短而长。还可以给患者一面镜子,让他看别人的口型,对着镜子随时矫正。当患者的读音基本独立时,让患者听常用词句的前半,让他说出后半。 2、对语言辨别、理解困难的患者,要做言语刺激训练,可在患者面前摆些图片,让患者按训练者的口令指图,一个图片一个图片的进行,当指误率仅为30%时,再增加图片数目和词汇。同时做命名练习,给患者看图片,让其说出名称还可以做听语字练习,训练者念字或词汇,让患者指出图片上的字或词汇。对于失读的患者,则让他读卡片上的字。对失写的患者,则要教他抄写、听写和自己书写。 3、有的患者病情复杂,如伴有视觉障碍者看不见东西,就让他接触实物,再叫出物名;对伴有一音障碍的患者,由于言语器官无力、肌张力异常或失调,就要进行呼吸训练,使

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对延续性护理服务的需求情况,分析其影响 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量表》对2014年9月-2017年9月在罗定市红十字会医院和罗定市船步镇卫生院就诊住院的18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并应用Likert 5级评分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进行评价。结果:(1)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情况分析显示: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总需求率均在70%以上,其各维度得分:生活护理(3.57±0.48)分、康复指导护理(3.82±0.62)分、心理护理(3.26±0.33)分、健康教育护理(3.42±0.44)分、专业护理(3.46±0.59)分、并发症预防护理(3.12±0.25)分及自我护理(3.39±0.47)分。(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及月收入情况是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罗定地区脑卒中患者对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需求较高,且也非常迫切。基层医院或社区医院应提供多渠道的社会支持,以满足脑卒中患者对延续性护理需求,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腦卒中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的脑血管损害疾病,具有“四高一发”(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特点,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3]。由于脑卒中患者病程长、恢复慢,且占用优质医疗资源高,医院要求患者待病情稳定后就出院回归家庭(或社区)进行后续康复治疗和护理服务。2016年国家卫计委提出:逐步健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一体化管理,完善和发挥延续性护理工作在出院后患者康复治疗的至关重要作用[4]。鉴于此,本研究调查出院后脑卒中患者的延续性护理需求情况,为构建罗定地区家庭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提供合理的对策。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14年9月-2017年9月在罗定市红十字会医院和罗定市船步镇卫生院就诊住院脑卒中患者184例作为研究对象,男115例,女69例。年龄52~76岁,平均(60.21±9.68)岁。纳入标准:(1)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5],并经CT或MRI确诊;(2)意识清晰,自愿参加并积极配合完成本研究调查问卷。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肝肾严重慢性疾病患者。该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同时所有研究对象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在参考延续性护理需求相关文献基础上[6-8],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量表》,主要包括:(1)一般状况调查问卷,即年龄、性别、病程、文化水平、婚姻状况、职业、生活方式、月收入情况及医疗费用支出方式等。(2)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表包括7个维度,即生活护理需求(睡眠质量、娱乐活动、预防跌倒、家居生活设施调整、口腔及皮肤护理、饮食注意事项)、康复指导护理需求(呼吸功能锻炼、吞咽功能锻炼、认知功能锻炼、排便锻炼、康复运动训练、康复器材使用方法)、心理护理需求(解决闷闷不乐情绪、易怒情绪控制、战胜疾病信心、解决孤独恐惧心理)、健康教育护理需求(病因及症状知识了解、诱发因素了解、危险因素了解、安全用药了解、紧急处理了解)、专业护理需求(上门指导康复训练、康复知识随访、

脑卒中病人便秘的护理

脑卒中病人便秘的护理 2015年1月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管疾病。便秘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脑卒中后便秘发生率3O% ~6O%,这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由于用力排便致血压及颅内压增高,导致已有症状加重,诱发再出血及再梗死,造成预后不良,给患者精神和生活上带来极大的负担。针对脑卒中患者便秘的护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心理护理 (1)让病人及家属认识到排便的重要性。 (2)对患者热情关怀,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病情允许时可下床如厕,对在床上排便者,排便时医护人员及其他人员应尽量回避,同时用屏风或隔帘遮挡,解除患者顾虑和害羞心理。排便后及时开窗通风,避免异味使患者尴尬。 (3)按时督促病人定时排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二、饮食指导 在保证每日营养、能量的基础上,增加饮食中膳食纤维含量和饮水量。同时保证充足的进水量,每13清晨空腹饮温开水或蜂蜜水2o0~300ml,刺激胃肠蠕动。多食润肠通便的粗纤维食物,如香蕉、芹菜、韭菜、

土豆、红薯等。留置胃管鼻饲时可将蔬菜、水果拌成匀浆从胃管内注入。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三、排便训练 因晨起后结肠运动较为活跃,早餐后易引起胃一结肠反射E ,选择此刻训练排便,易建立条件反射,日久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可行提肛运动3~5次/d, 3O~5O下/次,以锻炼盆底肌的功能,促进排便。排便时注意力集中,不看报纸、不做其他的事情。 四、腹部按摩 脑卒中病人病情稳定后尽早床上被动活动,定时翻身、叩背,按摩下腹部。患者排空膀胱后取仰卧位,双下肢尽量屈曲,腹放松,学心放在腹壁上,沿升、横、降结肠顺时针按摩20~30圈,2~3次/d,手法由轻浙重,按摩至左下腹时可稍加用力,以促使粪便下行。按摩后,按气海、天枢、双下巨、双三阴交穴,每个穴位按压lmin左右。也可在足内踝后方、向上四横指,做向心方向按摩r3]。此区是肛门直肠反射区,按摩有利于排便排气。 五、用药指导 对便秘较顽固者,如既往有便秘史的患者可适当使用缓泻剂,如番泻叶5~]0g代茶饮或服用芪蓉润肠口服液,可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排便。若有便意但排出困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分析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19T15:39:26.6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4月第6卷第12期供稿作者:董旭东[导读] 脑卒中亦称脑血管意外,它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分析董旭东 (绥化市第一医院黑龙江绥化 152000)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2-0090-02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治疗分析脑卒中亦称脑血管意外,它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在及时抢救治疗的同时,积极开展早期康复治疗。即将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与急性期神经内科治疗有机地结合,防治各种并发症,尽可能使脑卒中患者受损的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改善,从而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所选病例均是2005年7月以来收治的180例脑卒中患者,不包括同时患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伴有骨骼、肌肉系统严重病变而致活动功能障碍者。其中脑出血患者7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110例。左侧偏瘫92例,右侧偏瘫88 例,语言不清78例,完全失语20例。按标准对患者进行肌力测评,首次肌力测评时间为入院后首次查房时间,肌力0级者30例,1级者30例、2级者38例、3级者52例、4级以上30例。 1.2治疗方法 1.2.1神经内科治疗根据各病人的临床表现、CT及其他检查结果,采用合理的药物治疗,稳定急性期病情,挽救患者生命,以利于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1.2.2康复治疗 1.2.2.1床上康复期此期通常是指发病后的1—3周,主要指病人患侧肢体瘫痪,不能下地,需要完全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此期康复治疗的目的是通过被动活动和主动参与,促进偏瘫侧肢体肌张力的恢复和主动活动的出现,以及肢体正确的摆放和体位的转换(翻身),预防可能出现的压疮、关节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和呼吸道的感染等。同时,偏瘫侧各种感觉刺激和心理疏导以及相关的康复治疗(如吞咽功能训练、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受损功能的改善。此期偏瘫肢体被动活动顺序为从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被动活动宜在无痛或少痛的范围内进行。床上活动包括双手叉握上举运动、翻身运动和桥式运动。此期也可采用传统疗法包括按摩和针刺治疗。 1.2.2.2 床边活动期由陪员扶持下站立床边,双上肢扶床边或周围固定物,健肢站稳,患肢抬起摆动以及跨步动作,练习正常步态,纠正患肢膝关节弯曲而使小腿外摆拖地动作。同时进行积极的康复器械的辅助练习[1]。 1.2.2.3步行练习在治疗师帮助下,进行离床后室内及走廊平步行走,逐渐增加距离。此时及以后加大康复器械辅助训练量。 1.2.2.4作业治疗 1.2.2.4.1 日常生活活动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如主动移动、进食、个人卫生、更衣、洗澡、步行和如厕等)和应用性日常生活活动(如做家务、使用交通工具、认知与交流等)都应包括在内。 1.2.2.4.2 运动性功能活动通过相应的功能活动增大患者的肌力、耐力、平衡与协调能力和关节活动范围。 1.2.2.5言语治疗对有构音障碍或失语的脑卒中患者应早期进行言语功能训练,提高患者的交流能力,有助于其整体功能水平的改善。 2 结果 180例脑卒中患者经过神经内科治疗和康复治疗2个月后,做肌力判定,其中肌力恢复到5级65例,4级51例,3级26例,2 级30例,0~1级8例,治疗总有效率91.2%[2]。 3 讨论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我国城乡脑卒中年发病率为200/10万,年死亡率为80/10万~120/10万,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废,脑卒中复发率达40%。大量临床康复实践表明,早期康复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受损的功能,减轻残疾的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为了避免过早的主动活动使得原发的神经病学疾患加重,影响受损功能的改善,通常主张在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原发神经病学疾患无加重或有改善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康复治疗(脑出血患者脑水肿程度相对较重,一般主张发病后1~2周、病情稳定后开始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各期进行物理疗法、作业疗法、针刺、推拿、使用康复器械,对改善患侧脑循环,降低患肢肌张力,增加患肢肌力是有益的。

脑卒中营养治疗的重要性

脑卒中营养治疗的重要性 脑卒中是导致老年人群致残、生活依赖和丧失社交能力的首要原因,营养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的预后,而卒中后营养状况的变化及营养治疗在卒中康复过程的作用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早期脑卒中患者营养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6年2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住院,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1],发病1周以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并排除已有明确的肝、肾疾病和恶性肿瘤者。共入选91例患者,男57例,女34例。 1.2 方法病史记录:回顾病史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和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既往卒中病史,同时记录患者有无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一般情况。 1.3 血清白蛋白的测定所有患者在入院48 h内测定血清白蛋白,白蛋白<35 g/L者进入低血清白蛋白组。 1.4 评价标准采用欧洲卒中评分量表(ESS)和Barthel生活指数(BI)卒中患者生活能力量表,分别在入院和出院时各评价1次,同时在出院时,采用BI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低血清白蛋白组患者出院时ESS和BI明显低于正常血清白蛋白组(51.44,76.22;41.58,74.12;P均<0.001);出院时低血清白蛋白组患者的死亡率高于正常血清白蛋白组(20.0%,4.3%,P<0.001)。两组评估指标比较见表1。 3 讨论 3.1 饮食营养的影响①影响脑卒中预后康复:因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功能衰竭,病程中可伴发感染、消化道出血、肾功能障碍;脱水剂等应用,可引起水与电解质紊乱;轻症患者进食减少,重者禁食,饮食营养摄入明显低于需要量。脑卒中患者在原有营养失调的基础上,可能因摄入减少而加重,导致更为严重的营养不足。必然会影响脑卒中的预后和恢复;②营养失调与脑卒中:营养失调,不仅仅是主要营养素数量之间的比例失调,一定程度上质量比数量的影响更重要。如脂肪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前者能降低血胆固醇,但过多则促使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膜,而后者能升高血胆固醇,则易发生高血压病、中风。若饮食为高钠、低钙、低钾,也易发生高血压和脑卒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