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毒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食品毒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食品毒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1.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可严格控制接触条件,测定多种类型的毒作用。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脉鼠、家兔、仓鼠、狗和猴等。在特殊需要情况下,也采用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鸟类、昆虫等。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例如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等。哺乳动物体内试验是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但体内试验影响因素较多,难以进行代谢和机制研究。

2.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毒理学研究,医'学教育网|整理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体外试验系统缺乏整体毒物动力学过程,并且难以研究外源化学物的慢性毒作用。

(1)游离器官:利用器官灌流技术将特定的液体通过血管流经某一离体的脏器(肝脏、肾脏、肺、脑等),借此可使离体脏器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生活状态,与受试化学物接触,观察在该脏器出现有害作用,以及受试化学物在该脏器中的代谢情况。

(2)细胞:利用从动物或人的脏器新分离的细胞(原代细胞)或经传代培养的细胞如细胞株及细胞系。

(3)细胞器:将细胞制作匀浆,进一步离心分离成为不同的细胞器或组分,例如线粒体、微粒体、核等,用于实验。

3.限定人体试验:通过中毒事故的处理或治疗,可以直接获得关于人体的毒理学资料,这是临床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时可设计一些不损害人体健康的受控的实验,但仅限于低浓度、短时间的接触,并且毒作用应有可逆性。保健食品的人体试食试验。

4.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不仅可以研究已知环境因素(外源化学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从因到果),而且还可对已知疾病的环境病因进行探索(从果到因)。但流行病学研究干扰因素多,测定的毒效应还不够深入,有关的生物学标志还有待于发展。如突发性大规模食物中毒的调查。

食品毒理学

绪论第一章 1、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1)体内试验;(2)体外实验;(3)人个 体实验;(4)流行病学研究。 2、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 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起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3、除了剂量外,接触条件如接触途径、接触期限、速率和频率等因 素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及性质也有影响。 4、在一定条件下,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 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它种类的生物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选择毒性。受到损害的生物或组织器官称为靶生物或靶器官,未受损害的即为非靶生物或非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在靶器官中的浓度并不一定是机体中的最高浓度部位。例如,甲基汞由于亲脂性而易于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从而对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它的靶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但甲基汞在脑组织中的浓度却远低于肝脏和肾脏。 5、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性作 用称为速发性毒作用。如氰化钾和硫化氢等引起的急性中毒。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称为迟发性毒作用。如某些有些有机磷类化合物具有迟发性神经毒病作用。 6、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体内各器官的毒作用并不一样,往往 有选择性,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如脑是甲基汞的靶器官,肾脏是镉的靶器官。毒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该物质在靶器官中的浓度。但靶器官不一定是该物质浓度最高的场所。 例如。铅浓集在骨中但其毒性则由于铅对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其它组织的作用所致。同样DDT在脂肪中的浓度最高,但并不对脂肪组织产生毒作用。 在全身毒作用中常见的靶器官有神经系统,血液和造血系统、肝、肾、肺等。 机体与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引起毒性效应的器官称为效应器官。效应器官可以是靶器)官,或不是靶器官。例如马钱子碱中毒可引起抽搐和惊厥,靶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效应器官是肌肉。 7、剂量---反应曲线的基本类型:直线型、抛物线型、S形曲线(分 为对称S形曲线和非对称S形曲线两种形式,非对称S形曲线在毒理学中最为常见)。 8、致死剂量(LD),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绝对致死量(LD100),指能引起一群机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指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最小致死量(MLD,LD01或LDmin),指在一群机体中仅引起个别发生死亡的最低剂量。 最大耐受量(MTD、LD0),指在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 9、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 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 引言 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物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的学科,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和食品科学领域。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动物实验 •急性毒性实验:通过给实验动物饲喂不同剂量的食品样品(包括提取物或添加剂),观察其对实验动物的影响,以确定样品的急性毒性水平。 •慢性毒性实验:长期饲喂实验动物低剂量的食品样品,观察其对实验动物的长期影响,以评估样品的慢性毒性。 •致畸性实验:将孕妇的实验动物饲喂含有食品样品的饲料,观察样品对胎儿发育的影响,以了解其致畸性能力。 •致癌性实验:饲喂实验动物高剂量的食品样品,观察其对实验动物是否具有潜在癌症引发能力。

细胞实验 •细胞毒性实验:将食品样品或提取物与细胞培养基中的细胞接触,通过观察细胞的生长、分裂和死亡情况,评估食品样品对细胞的 毒性。 •基因毒性实验:将食品样品与细胞接触,评估其是否会引发细胞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 流行病学研究 •回顾性研究:通过回顾性调查食品暴露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寻找潜在的食品毒性问题。 •前瞻性研究:长期追踪大量人群的食品摄入情况和健康状况,以确定食品对疾病风险的影响。 模拟消化实验 •口服模拟消化实验:模拟人体消化过程,将食品样品暴露于模拟胃酸和胰酶等消化液中,评估其对食品成分的消化率和转化情况。•肠道模拟消化实验:模拟人体肠道环境,研究食品样品在肠道中的生物转化和吸收情况。 体外模型 •离体器官模型:使用离体的肝脏、肾脏等器官,研究食品样品在人体器官层面的代谢和毒性。

•人工肠道模型:模拟人体肠道环境,评估食品样品在肠道内的生物转化和吸收情况。 总结 食品毒理学通过动物实验、细胞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模拟消化 实验和体外模型等多种方法,评估食品的毒性潜力。这些研究方法的 应用有助于确保食品安全以及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未来发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改进,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将会有更 多的发展和突破。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体外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体外模型在食品毒理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未来可以进一 步改进和优化体外模型,提高其模拟人体环境的准确性,并加强对特 定食品成分的毒性评估。 结合多种方法 未来的研究可以将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等多种方 法结合起来,建立更全面、准确的毒性评估体系。同时,结合生物学 和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全面了解食品样品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其 在食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也将得到推广。例如,基因表达和蛋白质

毒理学与食品安全评估

毒理学与食品安全评估 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毒理学在食品安全评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的科学,通过毒理学的研究可以评估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保障食品安全。本文将探讨毒理学在食品安全评估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一、毒理学在食品安全评估中的作用 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的科学,其在食品安全评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添加剂等,这些物质如果超出安全范围,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毒理学通过研究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机制、剂量效应关系等,可以评估食品中的安全性,为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在食品安全评估中,毒理学主要承担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 鉴定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毒理学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等方法,鉴定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添加剂等,确定其对人体的毒性作用和安全剂量范围。 2. 评估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毒理学研究可以评估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等,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3. 确定安全剂量范围:毒理学研究可以确定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安 全剂量范围,即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接受的最大摄入量,以保障人体健康。 4. 预防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危害:毒理学研究可以为预防食品中有 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指导食品生产和加工, 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 二、毒理学研究方法 毒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这些方法可以全面评估食品中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食品安 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1. 体外实验:体外实验是在体外环境中进行的实验研究,可以通 过细胞培养、酶活性测定等方法,评估有害物质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揭示其毒性机制。 2.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在动物体内进行的实验研究,可以评估 有害物质对动物的毒性作用,揭示其对机体的影响,为人体毒性评估 提供参考。 3. 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通过调查人群中的发病率、死 亡率等数据,分析食品中有害物质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评估其对人体 健康的影响。 三、毒理学在食品安全评估中的应用

毒理学评价方法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研究

毒理学评价方法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研究 一、引言 食品安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毒理学评价方法在食品安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将探讨毒理学评价方法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研究。 二、毒理学评价方法概述 1.1 毒理学评价方法的定义 毒理学评价方法是通过对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进行定量分析,来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的方法。 1.2 毒理学评价方法的分类 毒理学评价方法可分为体内评价方法和体外评价方法。体内评价方法包括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而体外评价方法则主要基于体外细胞实验、化学计量学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 三、食品安全中的毒理学评价方法 2.1 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是常见的毒理学评价方法之一。通过将食品样品或食品添加物直接饲喂给实验动物,并观察其对动物的毒性反应,来评估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2.2 人体实验 人体实验则更直接地评估食品对人体的毒性。通过将食品样品 或食品添加物直接供给志愿者,并监测他们的生理指标、血液化 学指标等,来评估其潜在危害。 2.3 体外细胞实验 体外细胞实验是一种更为快速、简便的毒理学评价方法。通过 将食品样品或食品添加物与特定细胞系接触,并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生化学和遗传学变化,来评估其对细胞的毒性影响。 2.4 化学计量学 化学计量学是通过化学物质的特性数据,通过数学模型预测其 毒性的方法。通过分析食品样品中的成分,应用化学计量学模型,预测其对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 2.5 计算机模拟 计算机模拟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毒理学评价方法。通过 建立模型,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验,来评估食品样品或食品添 加物的毒性。 四、毒理学评价方法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3.1 新食品添加物的评估

食品毒理学基本知识与安全性评价概述

食品毒理学基本知识与安全性评价概述 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科学,它包括分析和评估食品中存在的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毒性和安全性。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知识涉及许多方面,包括有毒物质的种类、毒性评价方法、剂量效应关系以及风险评估等。 首先,有毒物质可分为天然毒素和人工添加物两种类型。天然毒素是由某些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产生的有害化学物质,如霉菌毒素、重金属等。人工添加物则是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人为添加的化学物质,如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 在毒性评价方面,通常会对食品中存在的有毒物质进行毒力学研究,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等方面的评估。急性毒性评价主要是研究短期高剂量暴露下毒物对人体的影响,而慢性毒性评价则更注重长期低剂量暴露情况下的效应。对于致癌性和致畸性的评估,需要进行长期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 剂量效应关系是研究不同剂量下毒物引起的毒性反应之间的关系。大剂量下会出现急性毒性反应,随着剂量的减小,毒性反应可能会有所减弱或变得难以检测。在剂量效应关系研究中,往往以最低观察剂量(LOAEL)和无观察剂量(NOAEL)为 参考指标,来确定安全剂量范围。 风险评估是通过对毒性数据和人暴露情况的综合分析,评估食品中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食品安全性评价通常包括危害辨识、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定评估等步骤,旨在确定是否

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并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相应措施。 最后,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对于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指导食品的生产加工、食品添加物的使用,以及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和监测措施,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 综上所述,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安全性评估是对食品中存在的有毒物质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科学方法,它为食品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保障了公众的健康。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毒性效应的科学领域。在食品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和安全性评价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继续探讨食品毒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毒性评估:食品中存在着许多有害物质,如残留农药、重金属、有害菌等。毒性评估旨在研究和评估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毒性效应。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试验,评估有害物质的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等。 2. 剂量效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是指有害物质在不同剂量下对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有所不同。通常,高剂量下毒性效应会比低剂量下更为明显。剂量效应关系的研究有助于确定适当的暴露剂量和健康风险评估。

食品毒理学课程标准

《食品毒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 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食品毒理学的作用就是从毒理学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健康的危害,检测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达到确保人类健康的目的。 食品毒理学研究的内容有:食品安全性评价原理的基本概念和食品外源化学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食品外源化学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和危险度评价的概念和内容;食品中各主要外源化学物(天然物、衍生物、污染物、添加剂)在机体的代谢过程中对机体毒性危害及机理。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微观方法和宏观方法两类。微观方法包括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宏观方法主要是通过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等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食品毒理学的概念,研究的内容,了解并能够掌握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来源、分布、形态及其进入人体的途径与代谢规律,影响中毒发生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化学物在食品中的安全限量;食品中化学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等。 二、课程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言 介绍食品毒理学的概况,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及其与食品安全性的关系,并介绍国外食品安全评价概况等。本章重点讲述食品毒理学的研究的内容及与食品安全性的关系。要求学生掌握食品毒理学研究内容任务,与食品安全性关系。第二章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食品毒理学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术语及定义,剂量、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安全限值等内容。重点讲述食品毒理学的重要术语定义,要求学生掌握毒物、毒性、剂量、毒性常用指标、安全限值的一些定义和内容。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介绍外源化学物生物转运、被体内吸收过程,在体内分布情况及机体排泄外源化学物的器官及途径,着重讲述外源物从体外到体内并排出体外生物转运的一系列过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外源物被吸收的途径及在体内分布,机体队外源物的排泄方法。 第四章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介绍了生物转化,I 相反应,II 相反应内容,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激活、抑制和阻遏。要求学生掌握生物转化的内容和意义,I 相反应和II 相反应概念和内容。第五章毒作用机制介绍化学毒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与原理,具体讲述化学毒物对生物膜的损害作用,对细胞钙稳态的影响,机体内大分子氧化损伤。要求学生了解化学毒物损伤机体的原理及化学毒物在机体内发生的反应机制。 第六章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介绍影响毒性作用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毒素、环境、机体因素对毒性的影响情况。要求学生掌握影响毒性作用的三种因素的内容及原理。

食品毒理学重点

食品毒理学重点整理 绪论 1.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的区别 (1)概念不同:食品安全是种概念,食品卫生是属概念. (2)范围不同: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而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 (3)侧重点不同: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2.常用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1)从方法学来分 •微观方法 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的毒作用表现。 •宏观方法 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2)根据采用的方法不同 •体内试验(in vivo test) 实验对象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豚鼠、家兔、仓鼠(hamster)、狗和猴等。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体动物进行 •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 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3.毒理学研究领域 描述毒理学 机制毒理学 管理毒理学 其他研究领域:法医毒理学、临床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4.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外源化学物的定义 毒理学: 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综合学科。(现代定义)

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 :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定义:靶器官、剂量-量反应关系、剂量-质反应关系、半数致死量LD50、NOAEL、生物学标志 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未观察到的损害作用剂量(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2.影响毒性的因素 (1)剂量; (2)接触途径(经静脉、经口、经皮等); (3)接触期限、接触速率和接触频率。 其中接触期限为 急性毒性试验 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染毒 亚急性毒性试验在1个月或短于1个月的重复染毒亚慢性毒性试验在1个月至3个月的重复染毒 慢性毒性试验在3个月以上的重复染毒 3.毒性作用的分类 (1)速发或迟发性作用 速发性毒作用(immediate effect)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性作用。 迟发性毒作用(delayed effect)是指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2)局部与全身作用 局部毒性作用(local effect)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接触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全身毒性作用(systemic effect)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3)可逆与不可逆作用 可逆作用(reversible effect)是指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逐渐消失的毒性作用。

食品毒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食品毒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1.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可严格控制接触条件,测定多种类型的毒作用。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脉鼠、家兔、仓鼠、狗和猴等。在特殊需要情况下,也采用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鸟类、昆虫等。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例如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等。哺乳动物体内试验是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但体内试验影响因素较多,难以进行代谢和机制研究。 2.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毒理学研究,医'学教育网|整理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体外试验系统缺乏整体毒物动力学过程,并且难以研究外源化学物的慢性毒作用。 (1)游离器官:利用器官灌流技术将特定的液体通过血管流经某一离体的脏器(肝脏、肾脏、肺、脑等),借此可使离体脏器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生活状态,与受试化学物接触,观察在该脏器出现有害作用,以及受试化学物在该脏器中的代谢情况。 (2)细胞:利用从动物或人的脏器新分离的细胞(原代细胞)或经传代培养的细胞如细胞株及细胞系。 (3)细胞器:将细胞制作匀浆,进一步离心分离成为不同的细胞器或组分,例如线粒体、微粒体、核等,用于实验。

3.限定人体试验:通过中毒事故的处理或治疗,可以直接获得关于人体的毒理学资料,这是临床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时可设计一些不损害人体健康的受控的实验,但仅限于低浓度、短时间的接触,并且毒作用应有可逆性。保健食品的人体试食试验。 4.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不仅可以研究已知环境因素(外源化学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从因到果),而且还可对已知疾病的环境病因进行探索(从果到因)。但流行病学研究干扰因素多,测定的毒效应还不够深入,有关的生物学标志还有待于发展。如突发性大规模食物中毒的调查。

食品毒理学总结

毒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主要研究对象:有毒有害物质(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等)、新资源食品、保健食品、转基因食品和食品中天然成分。 主要任务:研究食品中化学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毒性作用,是评价食品的安全性、制定相关食品卫生标准的基础。 主要研究方法:动物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试验、流行病学研究、化学分析、风险评估和安全限量制定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 1、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2、毒性、毒性分级: 毒性: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3、毒性作用: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发生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的反应。 ⏹毒性作用分类:(1)变态反应、(2)特异体质反应 (3) 速发与迟发性 作用 (4) 局部与全身作用 (5) 可逆与不可逆作用 (6)功能、形态损伤作用 4、生物学标志,种类 生物学标志是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 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背 ⏹分为: 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毒物举例: 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 苯可抑制造血功能,导致贫血; 强酸、强碱可引起局部的皮肤粘膜的灼伤等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1、效应和反应的区别: 效应(effect)——涉及个体,量反应。可用一定计量单位表示其强度。 反应(response)——涉及群体,质反应。百分率或比值表示

食品毒理学新技术应用进展

食品毒理学新技术应用进展 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影响的一门科学,其重要意义在于保障食品安全,预防食品中毒,提高公众健康水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食品毒理学中也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了食品毒理学研究的效率和精度。本文将重点介绍食品毒理学的新技术应用进展。 基因表达调控技术基因表达调控技术是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控制细胞生长和分化的一种技术。在食品毒理学中,基因表达调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外源性有害物质对机体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基因表达改变与食品中毒之间的关系。 代谢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是通过研究机体代谢产物的变化,了解机体内在状态的一种技术。在食品毒理学中,代谢组学技术可用于研究食品中有害物质对机体代谢的影响,进而揭示食品中毒的机制。 营养组学技术营养组学技术是通过研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种类、含量和相互作用,为营养学研究提供依据的一种技术。在食品毒理学中,营养组学技术可用于研究营养成分与食品中毒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食品中毒提供指导。

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食品毒理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运用基因表达调控技术,可以研究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农药残留对农作物基因表达的影响,为制定更加科学的农药使用策略提供依据。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可以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变化,为优化食品加工工艺提供指导。 食品安全评估在食品安全评估方面,食品毒理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运用营养组学技术,可以研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相互作用,为评估食品的安全性提供参考。运用基因表达调控技术,可以研究外源性有害物质对机体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评估食品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技术创新未来,食品毒理学将不断探索和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食品毒理学研究的效率和精度。例如,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编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为食品毒理学研究带来更 多的可能性。 应用拓展未来,食品毒理学将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和食品安全评估,还将应用于指导公众健康饮食等方面。例如,通过研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相互作用,为公众提供更加科学的饮食建议。 政策支持未来,政府将更加重视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加大

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中的应用

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中的应用 沈泉 食品毒理学是在药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随着近年来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已经从宏观的整体动物实验、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发展到探索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有害效应,层次分明的进行深入研究了。 一、什么是食品毒理学 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优异作用与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食品毒理学的作用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健康的危害,检验恶化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达到确保人类健康的目的。 二、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化学分析法和生物学方法。 2.1 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既运用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化学物的组成、杂质的鉴定和不同条件下化学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及解离特性,以及生物材料、空气、水、食品和化妆品中外源性毒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分析测定等。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化学分析方法主要采用的仪器有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质联用仪、

串联质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电耦合等离子发光分光光度计、可见或紫外分光光度计以及其他常规化学分析仪器等。 2.2 生物学方法 运用生物学方法观察毒物对生物体作用,包括生理、生化以及病理学等各方面变化,以及对中毒事故治疗或处理。 常用的生物学方法又可以分两大类:一是实验研究,根据采用的方法不同,又可分为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另一类为流行病学调查。毒理学还利用限定人体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直接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对人体和人群健康的影响。 2.2.1体内试验 1. 实验动物选择 最常用的是啮齿类动物,因为对啮齿类动物及其细胞成分了解的最多。 除啮齿类动物外,鱼类也用的较多,鱼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模型。 在进行免疫毒理学研究时,最好选用纯系动物,这样可以减少个体差异,美国NTP推荐用B6C3F1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年龄多选择成年动物,也可根据不同研究目的,选用不同年龄的动物进行实验。 2. 接触受试物的时间 实验动物接触受试物时间的长短,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不同。对有些药物如抗菌素在临床上应用时间较短,实验动物接触1~2周即可,长时间的接触会产生耐受。然而对某些长期使用的药物,动物接触至少一个月,以评价药物的长期作用。 3. 接触受试物的剂量 为了确定剂量—反应关系及未观察到不良影响的水平(NOAEL),至少应设三个剂量。高剂量要低于产生明显毒性的剂量。选择适当的剂量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上,不能受严重的应激及营养不良的影响与干扰。

食品毒理学

食品毒理学 一、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1、食品安全性评价原理的基本概念和食品外源化学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 2、食品外源化学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和危险度评价的概念和内容。 3、食品中各主要外源化学物(天然物、衍生物、污染物、添加剂)在机体的代谢过程中对 机体毒性危害及其机理。 二、食品毒理学的作用 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健康的危害,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达到确保人类健康的目的。 三、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对象 外源化学物既包括有一定毒性的化学物(如农药、兽药),也包括毒性很小通常不称为“毒物”的化学物(如食用色素),以及潜在有益作用的化学物(如大蒜氨酸)。 二、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致死剂量、阈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毒作用带。 二、外源化学物的主要吸收途径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 三、毒物在体内的贮存部位包括:与血浆蛋白结合、肝和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 四、毒物被排泄出体外的途径:经肾脏排泄、经肝与胆排泄、经肺和其它途径排泄 三、外源化学物经代谢活化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包括 1、生成亲电子剂 2、生成自由基 3、生成亲核剂 4、生成氧化还原剂

四、代谢反应过程分为: 1、I相反应,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通过I相反应,使毒物的分子暴露或增加功 能基团,例如-OH、-NH2、-SH或-COOH,通常仅导致水溶性少量的增加。 2、II相反应,又称结合反应,II相反应中,毒物原有的功能基因或由I相反应引入(暴露) 的功能基因与内源性辅因子反应。包括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乙酰化、甲基化,与谷胱甘肽结合以及氨基酸结合,如甘氨酸、牛磺酸和谷氨酸。 二、化学毒物对生物膜的损害作用 1、化学毒物对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的影响。如某些环境化学物可引起膜成分的改变,还可影 响膜上某些酶的活力。2、化学毒物对膜生物物理性质的影响。 (1)对膜通透性的影响。如Pb、Hg、Cd等重金属可与膜蛋白的巯基、羰基、磷酸基、咪唑和氨基等作用,改变其结构和稳定性,从而改变膜的通透性。 (2)对膜流动性的影响。不少化学毒物可以影响膜脂流动性,影响膜的通透性和膜镶嵌蛋白质的活性。如DDT、对硫磷可引起红细胞膜脂流动性降低。 (3)对膜表面电荷的影响。细胞膜表面电荷的性质和密度可以反映细胞表面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可通过测定细胞膜表面电荷来了解化学毒物与膜作用的途径和方式。 三、钙稳态失调的机制1、对能量代谢的影响2、微管功能障碍3、水解酶激活 四、自由基在生物体中的来源 1、细胞正常生理过程产生的自由基 2、外来化学物质在体内产生的自由基 六、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的损害作用1、脂质过氧化作用及其损害 2、对蛋白质的氧化损伤

简述食品毒理学研究内容。

简述食品毒理学研究内容 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控制和预防食品污染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来源和种类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来源非常广泛,包括添加物、农药、兽药、重金属、真菌毒素等。其中,添加物如防腐剂、色素、香料等,农药和兽药如有机磷、有机氯等,重金属如铅、汞等,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等,都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 2.有害物质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有害物质在人体内的吸收通常通过口腔、呼吸道、皮肤等途径实现。一旦进入体内,有害物质会随着血液流通至全身,并可能蓄积在某些器官或组织中。有害物质的代谢和排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物质的性质、摄入量、个体差异等。了解有害物质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有助于预防和控制食品污染。 3.有害物质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有害物质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在急性毒性(如食物中毒)和慢性毒性(如致癌、致畸、致突变)两个方面。其机制可能包括干扰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破坏细胞结构、抑制酶的活性等。研究有害物质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有助于评估食品的安全性,并为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4.有害物质的安全性评价和毒理学风险评估 安全性评价是食品毒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通过动物实验

和人体试验,评估食品中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毒理学风险评估则是将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与人群暴露评估相结合,为制定食品质量控制标准、食品安全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5.有害物质对环境和食品的污染及控制 有害物质对环境和食品的污染主要是由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垃圾等污染源造成的。这些污染物可能会进入农作物和水体中,进而影响食品安全。为控制有害物质对环境和食品的污染,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如加强污染源的管理、推广环保技术、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率等。 6.有害物质对食品加工过程的影响及控制 有害物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或污染食品。为了控制这种污染,应当了解有害物质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添加剂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避免过度加工造成的营养损失和有害物质的产生。 7.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多种多样,包括实验动物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统计学等。这些方法和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有害物质对机体的作用机制、评估食品的安全性、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等。例如,体外实验可以用来研究有害物质对细胞或组织的影响,动物实验可以模拟人体暴露并观察有害物质的毒性作用,统计分析可以处理大规模数据并得出可靠的结论。

试述毒理学研究方法在食品安全评价中的地位或重要性

论毒理学研究方法在食品安全评价中的地位 一、毒理学的研究 从方法学来说,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微观方法,另一大类方法是宏观方法。毒理学实验可采用整体动物,游离的动物脏器,组织,细胞进行。根据采用的方法不同,可分为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毒理学还利用限定人体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直接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和人群健康的影响。 1.1 微观方法。 随着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边缘学科的迅速发展,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应用到毒理学领域上来,使人们能够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的毒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细小的毒作用表现。 1.2宏观方法。 即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要判定某个毒物对人危害程度,它是否属于某些损坏现象的原因,单凭体外实验所得结果,是不能做出认定的,只能认为有此可能。只有具体在人类本身直接获得证实,才能获得肯定的评价。而直接观察毒物对人的作用,除少数毒物作用可用“志愿者”外,目前主要使用流行病学方法。 1.3研究目的 毒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作用)及其机制,但在人体的研究实际上难以实现,毒理学主要是借助于动物模型模拟引起人体中毒的各种条件,观察实验动物的毒性反应,再外推到人。由于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和人体在解剖,生理和生化代谢过程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就是动物实验的结果可以外推到人的基础。 二、毒理学与食品安全性 2.1食品安全性的现代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使人类的食物生产与消费活动经历巨大的变化,与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一方面是现代饮食水平与健康水平普遍提高,反应了食品安全性状况有较大的甚至是质的改善;另一方面则是人类食物链环节增多和食物结构复杂化,这又增添了新的饮食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现代食品安全性问题可归纳为六大类:营养失控、微生物致病、自然毒素、环境污染物、人为加入食物链的有害化学物质、其它不确定的饮食风险。 2.2毒理学与食品安全性关系 毒理学是食品安全性的基础。食品毒理学的作用就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现代毒理学着重于通过化学和生物学领域的知识找寻毒性反应的详细机理,并研究特定物质产生的特定的化学或生物学反应机制,为食品安全性评估和监控提供详细和确凿的理论依

食品毒理学实验方案

实验一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 一、实验目的 学习食品毒理学试验中有关动物试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性别鉴定,抓取方法,标记方法,染毒方法,生物材料采集和实验动物处死等技术。 二、试剂、器材及动物 苦味酸酒精饱和溶液、美蓝溶液、0.9%的NaCl溶液 托盘天平、电子天平、棉签、1mL注射器、灌胃器、烧杯、容量瓶、定量取血管、玻璃毛细管、鼠笼 昆明种小鼠 三、操作方法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 食品毒理学研究中,无论应用何种种属、品系的实验动物,都必须是健康动物。动物的选择,应重点检查下述项目。 1.外观体形丰满,被毛浓密光顺,行动敏捷,反应灵活。 2.眼睛明亮,瞳孔清晰,双侧等圆,眼内无分泌物,眼睑无肿胀、发红。 3.耳耳道无分泌物溢出,耳壳无脓疮、糜烂。 4.鼻无喷嚏,无浆性黏液分泌物。 5.皮肤无创伤、脓疮、疥癣、湿疹。 6.头颈部姿势端正。颈项歪斜提示可能存在内耳疾患,不能用于实验。 7.消化道无呕吐、便秘、腹泻,粪便成形,肛门附近被毛洁净。 8.神经系统无震颤、麻痹、运动失调,如有转圈运动或倒提时呈圆圈摆动,不能用于实验。 9.四肢及尾四肢、趾及尾无红肿、溃疡。 10.食欲及营养良好 (二)实验动物的性别鉴定 1.大鼠、小鼠主要观察肛门与生殖孔的间距,雄性间距大,而雌性间距小;雄鼠夏天或卧位可见睾丸,雌鼠腹部有明显乳头,大鼠6对,小鼠5对。 (三)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 实验前应了解动物的一般习性,正确抓取和固定动物,既要大胆,又要细心。 1. 小鼠的抓取方法先用右手抓取鼠尾部提起,置于实验台上向后拉,在其向前爬行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取小鼠的两耳和颈部皮肤,将鼠体置于左手手心中,以无名指按住鼠尾

食品毒理学概念研究对象

食品毒理学概念研究对象 食品毒理学概念研究对象 一、概述 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及其组分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从食品中摄入的有害物质、添加剂、污染物等。食品毒理学旨在评估和控制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为保障公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二、食品中常见的有害物质 1. 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指在加工过程中向食品中添加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化学物质。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包括防腐剂、色素、甜味剂等。虽然这些化学物质被广泛使用,但其中一些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2. 食品污染物 食品污染物是指在生产、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被意外或故意引入到食品

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例如,农药残留、重金属、致癌物等都属于常见 的食品污染物。 3. 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食品中的天然毒素是指由生物体产生的有毒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通常 存在于植物和动物组织中。例如,霉菌毒素、海洋生物毒素等都属于 常见的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三、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1. 动物试验 动物试验是评估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将动物暴露在有害化学物质中,可以评估这些化学物质对健康的 影响程度。 2. 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是通过对人群进行观察和分析来评估某种食品对人体健 康影响的方法。通过分析人口统计数据、疾病发生率等指标,可以推 断出某种食品与特定健康问题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3. 化学分析 化学分析是检测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含量的方法。通过使用各种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可以检测出食品中微量甚至超微量的有害化学物质。 四、食品毒理学的应用 1. 食品安全评估 食品毒理学为评估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有害化学物质进行动物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可以确定其危害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 2. 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控制 食品毒理学也为控制食品中添加剂和污染物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这些化学物质的毒性进行评估,可以确定其最大容许量,并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 3. 食品质量监测 食品毒理学还可以用于监测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含量。通过对食品进

毒理学完整终极版

毒理学完整终极版 食品毒理学:是借用基础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来源以及对人体损害的作用与机制,评价其安全性病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从而达到确保人类健康的目的。研究对象:是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包括化学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等。 研究方法:1、动物体内试验;2、体外试验:游离细胞、器官、微生物;3、人体试验:偶尔人体中毒试验;4、流行病学研究;5、化学分析;6、风险评估和安全限量制定。 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人体内部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也可简化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毒性作用:也叫毒性反应,是指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发生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改变的反应。 毒性分级:1、剧毒,Ⅴ级,小于50mg/kg;2、高毒,Ⅳ级,50-500 mg/kg;3、中等毒,Ⅲ级,500-5000 mg/kg;4、低毒,Ⅱ级,5000-15000 mg/kg;5、微毒,Ⅰ及大于15000 mg/kg。 靶器官: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机体各器官的毒作用并不一样,往往有选择毒性,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该物质的靶器官。 毒性作用的分类:1、变态反应;2、特异体质反映;3、速发与迟发作用;4、局部与全身作用;5、可逆与不可逆作用;6、功能、形态损伤作用。 毒作用的生物学标志:1、接触生物学标志;2、效应生物学效应; 3、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食品毒理学重点

食品毒理学 (一) 1、毒性:内剂量、外剂量、生物学标志物有哪些?分别的意义 (1)接触剂量,外剂量: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如人、指示生物、生态系统)的接触剂量,可以是单次接触或某浓度下一定时间的持续接触。 (2)吸收剂量,内剂量:是指外源化学物穿过一种或多种生物屏障,吸收进入体内的剂量。 (3)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1)接触标记:可检查在细胞、组织或体液内某些致癌物的含量,用以衡量接触的水平。这类标记测定结果只说明机体接触情况,不说明所接触物质对机体,特别是靶细胞是否已起作用。(2)生物效应标记:反应致癌物对于靶子或相类似部位所造成的损害,这些损害可能与肿瘤有关。(3)敏感性标记:是一类衡量致癌物反应性个体差异的标记。可用于检查出肿瘤高危个体。以上三类生物标记在化学致癌研究中常用于三个方面:(1)病因学研究确立某种因素与某种肿瘤之间的因果关系。(2)用于危险度评价使用生物有效剂量衡量PAH的危险度比其他接触参数更为直接。比利用肿瘤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更为敏感,更有利于是危险度评价应用于预防。(3)用于干预试验中临床流行病学观察。 2、靶器官 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许多化学物质有特定的靶器官,另有一些则作用于同一个或同几个靶器官。在同一靶器官产生相同毒效应的化学物质,其作用机制可能不同。某个特定的器官成为毒物的靶器官可能有多种原因。) 3、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量反应关系: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发生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在毒理学研究中,剂量-反应关系的存在被视为受试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 4、LD50 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5、首过效应 首过效应:除口腔和直肠外,从胃和肠吸收到局部血管的物质都要汇入肝门静脉到达肝脏之后再进入体循环。由于肝脏具有代谢外源化学物的功能,这种未到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和排泄的现象称(first-pass effect)。(现在,将在吸收部位发生代谢后再进入体循环的现象都理解为首过效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