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习题人民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习题人民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习题人民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习题人民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1.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②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

解析:均田制是政府把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不得买卖。在土地私有制度下,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仍不可避免。

答案:C

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③④D.②③④

解析:可用排除法。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个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答案:B

3.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解析:《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

答案:C

4.公元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

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 B.摒弃鲜卑族的陋习

C.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D.借汉化巩固统治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加速民族融合,缓和阶级矛盾,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故D项正确。

答案:D

5.下列体现“汉化风气下南北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

C.唐蕃联盟D.清军入关

解析: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其内容不包含民族交融,故A项错误;孝文帝改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统治者进行的一场汉化运动,故B项正确;唐蕃会盟是汉藏两族人民的一场政治联盟运动,体现的是汉藏两族关系的友好,故C项错误;清军入关是满洲军事集团进入中原地区的开端,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故D项错误。

答案:B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材料一、三都涉及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的要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概括提炼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进行论证的能力,同时渗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第(1)问,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归纳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采取的措施和不同原因。第(2)问,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信息,

在此基础上再联系所学知识概括作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原因(商鞅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

(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基础巩固]

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表明( )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

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

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

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

解析: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即如果不能悉心耕作,种一顷地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

答案:C

2.“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下列哪次改革的描述( )

A.梭伦改革B.伯利克里改革

C.商鞅变法D.孝文帝改革

解析:由所学可知,A、B两项是雅典民主改革,且雅典属于海洋文明,排除;C项商鞅变法时秦国不是“森林民族”。因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能力提升]

3.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表明( )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

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

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

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

解析: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即如果不能悉心耕作,种一顷地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

答案:C

4.正光(魏明帝正光元年,520年)以前,户口数比太康(西晋武帝)年间增加了一倍。照一倍计算,魏当有户五百余万,口三千余万……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如何促进水渠发展。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得益于( )

①均田制的推行②俸禄制的广泛推行③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④北魏时期铁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户口数增加,这得益于均田制的推广和对鲜卑贵族对农民掠夺的限制,故①②正确;通过材料“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渠发展”可知③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④也正确,故选A项。

答案:A

5.《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故选C项。

答案:C

6.下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

①任用汉族地主②推行俸禄制③胡汉服装融合④接受汉族文化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依据北魏文官陶俑图像显示不出是汉族地主,故①错误;俸禄制是孝文帝改革地方制度的内容,但材料中显示不出,故②错误;文官陶俑体现了汉服和胡服的搭配,故③正确;服饰的变化说明北魏接受汉族文化,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7.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B.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及分析、辨别能力。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封建地主统治的发展;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A项。

答案:A

8.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孝文帝之所以这么做,是想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因而只有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

答案:B

9.改革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关于社会转型:一是指体制转型;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有人认为“对于鲜卑族的灭绝,孝文帝有责任,因为是他将鲜卑族的一切符号抹去,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

(1)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商鞅变法如何促进秦国的社会转型。

(2)以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提示:(1)经济上,废井田,奖励耕织,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政治上,

天津近代经济的发展

天津近代经济的发展 我的家乡在天津,下面我就讲讲其在近代的经济发展。 如果说上海是近代长江流域经济龙头的话;那么,近代北方经济的龙头就是天津。 金、元两代定都今天的北京城以后,为保障首都的漕粮转运,相继在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汊河口一带,建立了直沽寨、海津镇。1400年(建文二年),燕王朱棣率“靖难”军经直沽南下时,又正式赐该地地名为“天津”。1404年(永乐二年),明政府在这里置建了天津卫。1677年(康熙十六年),清政府把长芦巡盐御史署迁到天津。1725年(雍正三年),将天津卫升置为天津州,不久升为直隶州。1731年(雍正九年),又升天津直隶州为天津府。随着其军事、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天津的经济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不仅是海河流域水陆交通的枢纽和长芦海盐的营运中心,而且,作为京城漕粮的转运站,它还成为漕船卸载南方洋广杂货和携带北方土特产品的商品集散地,商业上一天比一天繁荣。 然而,天津虽然已经成为下辖六县一州的京畿“首邑”和华北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与港口城市,但由于他的经济功能相对单一,辐射范围相对狭小,它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并不明显。与此同时,由于交换主要依赖国内区域市场,这一时期的天津及北方地区商品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游牧区依然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农耕区的自然经济结构也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直到1860年,根据《中英北京条约续约》的规定,天津成了北方的三个通商口岸之一。西方国家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得以在这里迅速登陆,使天津获得了比内陆地区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加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商业上比以前更加繁荣,一个以天津为终点市场的北方外向型市场网络,逐步地构建起来。而和同期或此后开埠的北方其他港口城市相比,天津也因其所拥有的明显优势,而成为北方最大的对外贸易中心。 和同一时期或稍后开埠的北方其他港口城市相比,天津具有最广阔的经济腹地。1930年代,北方许多地区划归于它的势力范围以内。与此同时,天津皮毛,棉花,蛋产品,麻类等主要农畜产品的出口值以及各项商品的进出口值,均居各港前列。1920年代以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同步练习02.docx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同步练习 [课程标准]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清单 一、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1.农业生产的发展 ⑴原因 ①______ 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 ②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 ③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推广。 ⑵表现:北魏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2.繁盛的洛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重新修建和宫殿。 ⑵表现 ①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_______ 中心。 ②规模很大,“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③市场繁荣,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商业区。 ④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专设_______ 方便外商。 二、北方民族大融合 1 ?表现 (1)孝文帝改革以后,原来的民族分布完全被打破,各族间形成了共同的_____________ O (2)汉语作为“_______ ”被确定下来,屮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3)北方游牧部落的优秀文明成果与屮原文化融合后,成为屮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影响 民族融合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点训练 知识点一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1.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逐渐恢复和发展() A.均出制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革除旧俗 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 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试讲教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班级2008级3班 姓名冯小丽 学号07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⒈对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的理解。⒉孝文帝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课型和教学方式与方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与方法:讲解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案、历史地图、历史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

2018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八专题整合含答案

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二战后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 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 战后初期两大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贸易体系 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二)重大历史线索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 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 ① 尖稅与贸易总协定:活动于佃47-1995年间,既是一个多边性国际协定,又是一个临时 性国际组织,对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起较大作用。 ② 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正式成立,系由矢稅与贸易总协定发展而来。是一个更具权威 性、广泛性,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正式的国际组织,标志着以贸易自由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经 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建立起来。 (2) 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① 佃45—佃95年间: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矢贸总协定。 ② 1995年以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 当今忙畀经济的全療化枠

(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①经济区域集团化:由于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促使 一些国家之间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当前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遍及全球。 ②经济全球化: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2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题型解读】 1 ?从题型结构上看:题干中有表示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定词,如“不是” “不 包括” “没 有” “不正确” “错误” “无尖” “不符合” “表述错误”等。 2?从能力需求上看:除历史学科的一般能力外,还突出考查逆向思维能力,综合比较分析能 力,把握史实和历史逻辑矢系的能力。 【典型例题】 在欧洲,一些教堂为前来许愿的人们提供许愿蜡烛。这种小蜡烛是从中国天津 进口的,进价 只有0?06元人民币,折合0 ? 007欧元,而教堂的售价却是0 ? 7欧元。 中国获得的利润很低,欧洲得到的却是“超级利润”。这种现象不能说明 ( ) A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B.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C ?西方强权使中国产品利润空间很小 D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 【技法攻略】 析题干一许愿蜡烛在中国天津制造,出口到欧洲折合 0 ? 007欧元,在欧洲教堂售价 为0 ? 7欧元,升了 100倍,说明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 位。 挖寓意一■这100倍的差价说明了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发达国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经济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析选项一一从材料中可以直接得出A 项、B 项;C 项中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中国产品的利润 空间小并不是因为西方的强权,而是因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 (三)题型应用体验 2001 年 12 月 11 日中国被正式批 准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 受益者 ③对于发展中国家是 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 否定型(逆向)选择题

北方经济林新品种

北方经济林新品种简介 一.核桃优良品种 1.寒丰(50606): 2006年通过辽宁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品种坚果长阔圆形,属中大果型,品质优良。壳面光滑,色浅壳薄,可取整仁或1/2仁,出仁率54.5%;核仁较充实饱满,黄白色。树势强,树姿直立或半开张;分枝力强,4年生树高1.6m,冠幅面积1.44平方米,6年生株产可达2.11kg。在大连瓦房店地区5月下旬雌花盛期,属雄先型。9旬中旬坚果成熟。5年开始有经济产量,8年生进入盛果期,年产坚果200公斤/亩。 该品种抗病性强,连续丰产性强。雌花出现特晚,抗春寒,孤雌生殖力强,是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非常适宜在北方易遭晚霜和春寒危害的地区栽培。 2.辽宁10号(10414) 2006年通过辽宁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坚果长圆形,属大果型。壳面光滑,色浅壳薄,可取整仁或1/2仁,出仁率62.4%。核仁较充实饱满,黄白色,味香。树势强,树姿直立或半开张;分枝力强,4年生树高1.7m,冠幅面积1.5平方米,6年生株产可达2.27kg。在大连地区5月上旬雌花盛期,属雌先型。9旬中旬坚果成熟。5年开始有经济产量,8年生进入盛果期,年产坚果200公斤/亩。 该品种生长势强,分枝力强,果枝率和座果率较高,表现耐寒,抗病,连续丰产性强。坚果大而品质优良。适宜在我国北方核桃栽培区发展。 3.辽宁6号(10801) 2008年12月通过辽宁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坚果椭圆形,三径平均3.6厘米;坚果重12.4g;核壳表面光滑,颜色较深,为红褐色;缝合线平或微隆起,结合紧密,壳厚1.0mm左右;可取整仁;核仁重7.3g,出仁率58.9%,核仁较充实饱满,黄褐色。树势较强,树姿半开张或直立,分枝力强,结果枝粗壮较长,一般为10-20cm,属于长枝类型。丰产性强,10年生株产10.5kg,高接树4年生平均株产坚果5.6kg,大小年不明显。在辽宁大连地区4月中旬发芽,5月上旬雌花盛期,5月中旬雄花散粉,属于雄先型:9月下旬坚果成熟,11月上旬落叶。比较抗病、耐寒。 适宜在年平均温度9-16度,冬季最低温度在零下28℃以上,年降水量450毫米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 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实际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孝文帝亲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统治的黑暗、租调徭役的繁重、阶级矛盾的尖锐等,①②③④均是正确表述。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①是根本原因,这也是成功的一个原因,③孝文帝面对守旧贵族的反对,巧设对策迁都,镇压反对势力,②④都不对。 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解析:选B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4.六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主要原因是() A.北魏推行均田制 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 C.三长制得以实施

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将无主的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使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 5.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D.中原农民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孝文帝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鲜卑贵族。 6.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 B.促进民族融合 C.提高鲜卑族的地位 D.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解析:选A根据“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题干是维护鲜卑贵族的地位,不是提高鲜卑族的地位,故C项错误;B、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7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解析:选D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 8.下列现象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生活习俗”。①②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实用】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0.12.8 1、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 .商朝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2、右图是出土于今陕西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A .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B.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C.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D.东汉时期有耦犁进行耕作的技术 3、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受灾严重,但有一处修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没有受到 严重损害,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B.都江堰C.大运河D.井渠 4、黄梅戏《天仙配》中有一句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它所反映 的我国古代经济形式是 A.小农经济B.集体经济C.商品经济D.游牧经济 5、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釉下彩绘技术,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使图案与器形相 映成趣。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汉代 B .唐代C.宋代 D .清代 6、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高潮,图7 中所示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 的青铜器,该青铜器铸造于 A.商代 B .秦代C.汉代 D .唐代 7、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畜力鼓风冶铁 8、 2007 年 12 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 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期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C. 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D. 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9、唐代诗人陆龟蒙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所描绘瓷器的主要产地在 A .古代河北B.古代河南 C .古代陕西D.古代浙江 10、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是 A .景德镇 B .苏州 11、古代诗人王建在《汴州即事》中写道 C.扬州 :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D .洛阳 ,诗中的“草市”是 古代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草市最早出现是在 A.秦汉B.六朝C.唐朝D.宋朝 12、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 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 草市兴起 13、我国北宋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教案

作者:丁晓平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二课北方经济的恢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 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影响的了解,从北方经济、民族关系和政治走向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进入高二,文科班的历史课时增加,目标更加明确:一切为了高考。但是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后复习情况也不理想;部分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故如何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又让同学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掌握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了解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意义。 学习要求: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的了解,体会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意志。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认识杰出人物的品德、才智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时,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提问启发法、探究式教学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选修一专题三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一专题三第一课励精图治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课标要求及解析: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析:结合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色,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改革的必然性。重点学习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内容(均田制、迁都洛阳),具体分析改革对北魏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为第二课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课时是本专题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其中,均田制、迁都洛阳是本课的重点知识。 孝文帝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它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汉化革新,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注意具体的改革内容与当时社会情况的相互联系,让学生体会改革举措的合理性与重要性,突出认识孝文帝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具体制度的变化,更是整个社会面貌的变革以及对民族融合、社会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多维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深刻认识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和古代的人口迁移

中国的农业和农民问题 第五讲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湖南省耒阳市一中罗洪钦 专题概要 经济重心的转移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现象,从全国范围看,这个“移”是指由北向南的转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从战国到两汉,这里一直比南方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从魏晋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以后,南方逐渐超过了北方。宋都南迁后,南方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所在。当前的西部大开发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可从中得到启示。 知识梳理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三国时,吴国开发江南,南方农业有所发展,但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②十六国时期,北方经济破坏严重;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迅 速,南方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③五代十国时,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④南宋时期,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突飞猛进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2.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生产。 (4)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气候、土壤地理等条件。 3.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和特征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疑难解析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及其发展趋势 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1)从远古到西晋,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在我国首次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只是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地理条件更适合原始农业的发展,因而率先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并孕育了夏商周奴隶制文明。在战国秦西汉时期,我国北方经济高度发展,尤其是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东汉、三国和西晋时期呈现出北方经济衰退和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北方先是出现军阀割据,西晋统一后不久又发生了八王之乱,从而使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期的南方由于北方人民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得到了发展。但是曹魏统一北方后,经济得到恢复,其经济力量仍超过南方。西晋正是凭借这一优势,统一了南方。 (2)从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其特点是全国经济重心第一次在北方失而复得,并开始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北方和南方基本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在这一时期的北方,西晋灭亡后陷入十六国混战之中,致使我国自夏商周以来形成的经济重心第一次因经济衰退而消失。直到北魏统一北方,采取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才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北魏后来分裂为东西魏,又演变为北齐和北周。西魏和北周进行过一些改革,经济发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测试人民版选修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测试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北魏的崛起和黄河流域。 2、矛盾矛盾日益尖锐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北魏统治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3、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内容: 1、: 具体措施:(1)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2)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3)官吏可以获得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和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具体措施:(1)按政绩好坏考核官吏;(2)惩治贪污;(3)实行。 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 (1)原因:①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②更易充分接受汉文化;③为了减少改革阻力。 (2)影响: ①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② 减少改革阻力,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4、革除旧俗。 (1)措施:①;②;③; ④;⑤; (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注: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促进北方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 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巩固练习]: 1、(2008年江苏高考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

北方农村经济现状分析

【摘要】现如今,中国的经济体系比较开放,并且,中国将要在2013年把经济的工作重点放在调整产业结构与防范通货膨胀工作上来。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导致中国北方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尽管中国北方农村的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还在,通过系统的分析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不难看出这些因素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前言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发展问题是国家建设事业的关键,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局和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减轻农民负担就得把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放到首要地位。但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文化素质不高,高投入低产出的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我国农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素养水平偏低,并且也没有相对专业的农业技术知识,只能用传统延袭下来的技术种植一些普通作物,如:玉米,花生,大豆等。但是,那些有点文化知识的农民或者是自己的孩子都宁愿去大城市打工,不想留在家里种植农田。受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然而,耕种的成本费用却在持续上涨,包括种子、化肥等,从而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虽然国家给与一定的经济补贴,但数额确实非常的小再加上有些农作物的收购价格非常低,这样一来,便使得农民纯经济收入非常少。刚刚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与组织水平都比较低 农业产业化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而且也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长时间以来,受传统观念、生产规模、技术等的限制,从而使得农村产业化与城市工业化发展都非常落后。这样便使得农业生产机械化与规模化发展过于缓慢。目前,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非常少,并且规模也是非常的小,但是,我过农产品的粗加工行业较多,深加工企业较少,这样一来,使得产品的增值率大大降低。除此之外,我国也没有比较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部门。然而,由于农民从事农作物生产与销售是面对市场的,因此对与防范市场风险能力不是很高。 四、北方农村经济投资诱惑力弱 在我国北方地区,对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依然相对较慢,再加上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从而不能确保各地区稳定增长的支柱产业不能顺利地发展下去。再加上,我国北方地区农村发展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很多地区都是利用比较简单的生产与加工方式来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北方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更是相对落后,而有写地区的工业指数甚至为零,长时间以来,没有从事过工业生产项目。然而那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投入巨资引来更多外来企业,但是因没有制定出合理的规划,很多企业都是盲目发展,这样一来,即阻碍了经济发展,有影响了经济体制的发展,进而陷入一种不良的循环状态。 五、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任然存在 如果农村经济想要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但是农村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比较低,招商引资的阻碍很大。针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的薄弱严重制约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2005年,我国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曾今决定在山西、陕西、贵州、四川、内蒙古5个省(区)进行小额贷款的公司试点的工作。这些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三农”和我国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融资平台。但小额贷款公司的高利率却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使得需要筹集资金的农户望而却步。因此,资金缺乏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良好的、根本的解决。 六、通货膨胀严重,物价升高 近几年,我国放宽了对货币政策的要求,由于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从而一再抬高房价,与此同时,个人住房成为资产保值与增值的主要投资项目。然而房地产价格的上升

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练习人民版选修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1.北魏都城平城应位于今( ) A.河南省 B.黑龙江省 C.内蒙古自治区 D.山西省 2.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 )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 C.改革了本民族传统教育方式 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 ,没有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推广,也没有涉及 他对传统习俗的改革。 3.485年,孝文帝在冯太后的辅佐下颁布了均田令。促成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和宗主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豪强地主趁机隐瞒和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为了加强政府对农民的控制,北魏实行均田制。 4.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 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 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 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 ,484年,孝文帝下令正式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 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故答案为D项。 5.(图文探究)电视剧《胡笳汉月》中,导演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为推行改革,孝文帝起用颇有能力的寒士李彪为钦差,赴山东琅玡督察均田制的施行。李彪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返回都城后,被破格提拔任用。 探究: (1)均田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它“完备”在何处? (2)孝文帝为什么会如此重视均田制的推行? 均田制将土地分配与赋役制度紧密结合,既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又一定程度上使 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同时还限制了土地兼并,保护了统治者的利益。 (2)均田制的推行,关系到封建政府的收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二、能力提升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世纪初—19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根源)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看其改革的积极性,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的表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从整体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实分析评价孝文帝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培养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手段,孝文帝为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位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重点难点 重点: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自主预习课前准备

情景引入精彩导言 【激情文字式】 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消失在历史的尘雾中?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评价孝文帝的改革?孝文帝是历史功臣还是千古罪人? 【复习回顾式】 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在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在制度创建、迁都、汉化等方面采取了重要的举措。那么,如何认识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效果如何?如何正确看待孝文帝改革呢? 合作交流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探究目标】了解孝文帝改革以后北方农业生产恢复的情况。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下列材料摘自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 …… 请思考: (1)《齐民要术》是总结公元6世纪以前北方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的书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生产的情况? (2)孝文帝时期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本题以《齐民要术》为着眼点设计题目,以此为依托,紧扣孝文帝改革,分析其影响,根据教材即可得出答案。 【结论与评定】 (1)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水平。(2)均田制、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等。 ⊙探究点二繁盛的洛阳 【探究目标】了解孝文帝迁都后洛阳的经济繁荣情况。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北魏的洛阳,城西有大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市场上金银、锦绣、瓷器、漆器,应有尽有。全城十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城南有“四夷馆”,专供外来商人居住。馆舍房子整齐,路旁栽种着青槐绿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与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请思考: (1)材料反映的是什么问题? (2)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说明了什么问题? 【过程与方法】 第一问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即可分析出答案。第二问主要从商业发展去分析,在入主中原之前,鲜卑族没有商品经济,以物换物;迁都洛阳后,商业繁荣,许多官宦开始经商。 【结论与评定】 (1)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商业的繁华。

山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卷 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民版选修1

一、选择题 1.“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北魏政府的上述规定()。 A.体现男女的平等待遇 B.可保证农民土地的长期稳定 C.均田全部实行私有化 D.实施范围是西部的种桑地区 2.(2011年4月北京丰台区一模13题)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④使 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10题)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B. 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C. 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D. 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 5.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相同之处包括() ①顺应了历史潮流②改革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④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8题)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 7.(2011年9月江西南昌一中高三月考24题)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游牧民族农业化 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8.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