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看其改革的积极性,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的表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从整体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实分析评价孝文帝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培养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手段,孝文帝为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位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重点难点

重点: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自主预习课前准备

情景引入精彩导言

【激情文字式】

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消失在历史的尘雾中?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评价孝文帝的改革?孝文帝是历史功臣还是千古罪人?

【复习回顾式】

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在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在制度创建、迁都、汉化等方面采取了重要的举措。那么,如何认识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效果如何?如何正确看待孝文帝改革呢?

合作交流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探究目标】了解孝文帝改革以后北方农业生产恢复的情况。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下列材料摘自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

……

请思考:

(1)《齐民要术》是总结公元6世纪以前北方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的书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生产的情况?

(2)孝文帝时期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本题以《齐民要术》为着眼点设计题目,以此为依托,紧扣孝文帝改革,分析其影响,根据教材即可得出答案。

【结论与评定】

(1)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水平。(2)均田制、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等。

⊙探究点二繁盛的洛阳

【探究目标】了解孝文帝迁都后洛阳的经济繁荣情况。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北魏的洛阳,城西有大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市场上金银、锦绣、瓷器、漆器,应有尽有。全城十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城南有“四夷馆”,专供外来商人居住。馆舍房子整齐,路旁栽种着青槐绿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与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请思考:

(1)材料反映的是什么问题?

(2)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说明了什么问题?

【过程与方法】

第一问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即可分析出答案。第二问主要从商业发展去分析,在入主中原之前,鲜卑族没有商品经济,以物换物;迁都洛阳后,商业繁荣,许多官宦开始经商。

【结论与评定】

(1)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商业的繁华。

(2)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深入人心;鲜卑族逐渐汉化。

⊙探究点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探究目标】了解孝文帝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对民族融合的促进情况。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下图是北魏时期的画像砖《汉人胡食图》

请思考

(1)从该图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该图反映了一种什么历史趋势?

(3)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这一趋势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本题主要从改革对民族融合的影响方面设计题目,《汉人胡食图》反映的现象是胡汉差异逐渐消失,民族融合的加强。

【结论与评定】

(1)北魏时期民族融合加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接近、胡汉差异逐渐消失。(2)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

(3)推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通婚、改籍贯等措施。

典例鉴赏课堂精炼

典例鉴赏

例题: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及其本人的认识。

【解析讲评】

解析:本题属于观点题目,正确评价孝文帝改革,从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其影响。答案: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迁都洛阳、改行汉制、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课堂精炼

1、(2007.广州模拟)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 B )

A 长期分裂

B 民族融合

C 统一北方

D 阶级矛盾

解析:北魏统一后,出现了民族融合,它推动了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又促进了民族融合,B

2、(2008连云港检测)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D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国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分析,四个选项都符合题意,答案为D

3、(2007.银川模拟)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 C )

A 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 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

C 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又兴旺

D 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解析:根据阅读材料可以看出,是描写洛阳的繁华景象,迁都洛阳后,经济的发展情况。C 4、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B)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解析:内迁各民族从游牧到农耕,接受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封建的生产关系得以确立,答案为B

回顾总结知识结构

【问题总结式】

孝文帝改革为什么能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

孝文帝改革对黄流流域的民族融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

【网络结构式】

1、农业发展的表现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2、孝文帝发展农业的措施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二、繁盛的洛阳

1、民族融合的原因

三、北方各族大融合2、民族融合的表现

3、民族融合的影响

课后训练迁移应用

重难点演练

1、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C)

A、提供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少数民族侵扰

2、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和过程,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实际上是(D)

A、内迁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C、农业化的过程D、封建化的过程

3、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D)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国国家军事力量④

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C )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无论从服装上还是从风度上,诗歌反映了(C)

A 汉族年轻女子

B 鲜卑族年轻女子

C 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影响

D 鲜卑文化受汉族文化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是汉家女子的鲜卑服饰,答案为C

拓展与创新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族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麻田20亩,不宜种桑的地方,丁男受麻田10亩,妇女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所受露田,(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凡两年轮作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作一次的加两倍。……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摘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俘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摘自《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把北魏的均田令中鼓励农耕的措施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

(2)分析说明北魏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与鲜卑贵族封建化的关系。

(3)指出北魏均田制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能否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说明立论的依据。答案:(1)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受田;农民、奴婢、官吏均受田;耕牛受田;因轮耕而加倍受田;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可随力垦荒;鼓励地少人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

(2)鲜卑贵族拥有较多奴婢和耕牛,可以通过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的规定获得大量

露田的使用权、桑田(麻田)的所有权,进而转化为封建地主,加速封建化进程。

(3)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无地少地的农民可按劳动力的多少得到土地,北魏政权以法律

形式确认受田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和占有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评价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从材料中提取答案;第二问中的均田制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第三问结合史料评价观点。

相关链接备课参考

新课程教材链接

人教版:

●教材的标题是“促进民族大融合”。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生

产发展的表现和发展的条件;增加了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发展成就;洛阳商业的繁盛,以学思之窗的形式增加了洛阳商业发展的史实。

●增加政权封建化的加速这一内容,介绍了孝文帝推进封建化的具体措施,采取汉族地主

的统治制度,使鲜卑族迅速地向封建化过渡。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从目的、方式、影响等方面讲述了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的情况。

●教材增加了相关的图片材料,如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龙门的

魏碑书法作品,鲜卑人乐俑,汉人胡食画像砖等。

岳麓版

●岳麓版教材简明扼要地概括说明了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和影响。

现实链接: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各族人民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鲜卑族和鲜卑族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得到永生。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各民族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繁荣,来推动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资料链接:

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

从公元317年起,到公元581年止,匈奴、羯、氐、羌、卢水胡、鲜卑人先后入主中原,有两个半世纪以上,至隋文帝杨坚即位,黄河流域的统治权才又重新回到汉族地主的手中。当拓跋部进兵中原的时候,鲜卑族的人口本不多,它的社会发展的阶段也较落后,因此,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权起见,无论对镇压内部反抗还是彼此攻战,都不得不依靠汉族地主和强迫汉族农民来供他们奴役。起初,鲜卑的统治阶级还警惕着,它将政权的主要部分和军事的主要力量都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政权方面,所谓“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大酋;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魏灭·目录叙》)。军队中,起初由鲜卑族人构成全部军队,汉族农民只是“服勤农桑,以供军国”,即使以后驱蹙汉族农民作战,也只充步兵,骑兵均由鲜卑人来担任,鲜卑人构成当时军队中的基本力量。随着他们封建化程度的加深,鲜卑族内部急遽的分化,大部分鲜卑人都沦落到被封建隶属的人群里去了。宇文泰筹组府兵,兵农的身份固然有所提高,但是终究不能挽回这一颓势。这样,军事力量不得不依靠汉族农民来补充,从北周武帝宇文邕起,府兵在均田的基础上大大地发展起来,这一事实也反映了这时汉族农民已经构成为府兵中的主要力量了。另一方面,汉族地主在政权中的势力,也必然会随着鲜卑族封建化加深而更加重要起来。这样,久而久之,鲜卑族的统治权,逐渐从鲜卑贵族的手里移转到汉族地主的手里,而鲜卑统治集团的腐化堕落,又加速了这一过程。隋文帝的代周,就是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

隋文帝以汉族地主的身份重新取得北朝的皇帝地位,隋王朝的统一南北,这些事业的完成,都是在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十六国时代起,匈奴、羯、氐、羌、卢水胡各族,以及最后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权,这些政权崩溃后,各族人民并没有迁回到他们自己的原居住地去,他们留在中原,和汉族杂居,并和汉族人民一道与北方的各族统治者进行顽强的斗争,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和汉族融合在一起了。无论在经济生活方面、文化语言方面、风俗习惯方面,他们已完全和汉族一样了。后来的历史学家也只有从他们后裔的姓氏(如匈奴的呼延氏,羌的夫蒙氏,鲜卑的元氏、长孙氏、独孤氏诸姓)和郡望上(如代人、河南洛阳人、京兆长安人之类),来考知他们族姓之所自出了。到了隋唐时代,匈奴、羯、、氐、羌、丁零、乌桓、鲜卑等族诸名称,终于成为历史上的名词,在当时再也没有他们的活动可以记录下来了,也就是说,经过十六国南北朝将近三百年的时间,这时他们已经完全融合在作为统一国家中主体部族的汉部族里了。这一民族大融合,经历了长期的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融合

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备选习题

1、孝文帝为进一步推进改革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D )

A、统一北方

B、实行均田制

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

解析:迁都洛阳是孝文帝亲政后采取的首要措施。

2、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 B )

A、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

B、鲜卑族逐渐灭亡

C、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

D、服饰礼仪互相吸收

解析:根据题意,选项B不符合题目要求。

3、孝文帝改革后,有“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其中“塞下”应是(A)

A、洛阳

B、长安

C、平城

D、建康

解析:材料描写的是洛阳商业繁华的景象。

4、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 C )

A、各民族间的战争

B、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

C、各族人民的长期交往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民族之间的交流是民族融合的最基本途径。

天津近代经济的发展

天津近代经济的发展 我的家乡在天津,下面我就讲讲其在近代的经济发展。 如果说上海是近代长江流域经济龙头的话;那么,近代北方经济的龙头就是天津。 金、元两代定都今天的北京城以后,为保障首都的漕粮转运,相继在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汊河口一带,建立了直沽寨、海津镇。1400年(建文二年),燕王朱棣率“靖难”军经直沽南下时,又正式赐该地地名为“天津”。1404年(永乐二年),明政府在这里置建了天津卫。1677年(康熙十六年),清政府把长芦巡盐御史署迁到天津。1725年(雍正三年),将天津卫升置为天津州,不久升为直隶州。1731年(雍正九年),又升天津直隶州为天津府。随着其军事、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天津的经济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不仅是海河流域水陆交通的枢纽和长芦海盐的营运中心,而且,作为京城漕粮的转运站,它还成为漕船卸载南方洋广杂货和携带北方土特产品的商品集散地,商业上一天比一天繁荣。 然而,天津虽然已经成为下辖六县一州的京畿“首邑”和华北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与港口城市,但由于他的经济功能相对单一,辐射范围相对狭小,它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并不明显。与此同时,由于交换主要依赖国内区域市场,这一时期的天津及北方地区商品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游牧区依然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农耕区的自然经济结构也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直到1860年,根据《中英北京条约续约》的规定,天津成了北方的三个通商口岸之一。西方国家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得以在这里迅速登陆,使天津获得了比内陆地区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加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商业上比以前更加繁荣,一个以天津为终点市场的北方外向型市场网络,逐步地构建起来。而和同期或此后开埠的北方其他港口城市相比,天津也因其所拥有的明显优势,而成为北方最大的对外贸易中心。 和同一时期或稍后开埠的北方其他港口城市相比,天津具有最广阔的经济腹地。1930年代,北方许多地区划归于它的势力范围以内。与此同时,天津皮毛,棉花,蛋产品,麻类等主要农畜产品的出口值以及各项商品的进出口值,均居各港前列。1920年代以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同步练习02.docx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同步练习 [课程标准]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清单 一、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1.农业生产的发展 ⑴原因 ①______ 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 ②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 ③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推广。 ⑵表现:北魏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2.繁盛的洛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重新修建和宫殿。 ⑵表现 ①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_______ 中心。 ②规模很大,“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③市场繁荣,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商业区。 ④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专设_______ 方便外商。 二、北方民族大融合 1 ?表现 (1)孝文帝改革以后,原来的民族分布完全被打破,各族间形成了共同的_____________ O (2)汉语作为“_______ ”被确定下来,屮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3)北方游牧部落的优秀文明成果与屮原文化融合后,成为屮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影响 民族融合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点训练 知识点一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1.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逐渐恢复和发展() A.均出制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革除旧俗 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 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16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内容标准〗 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政权分立的基本特征以及江南六朝的概念 ②知道北方人口南迁和世族交往促进江南经济开发的史实。 2.能力培养 ①识读“东汉至隋政权分合示意图” ②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作用。 ③制作“南方经济发展”的图表。 ④结合六朝经济开发的史实,联系当地实际,说说人口流动、地区交流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六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②认识六朝是东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为唐宋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教学要点〗 1.重点江南经济的开发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北方的长期战乱,造成人口的大规模南迁,不仅使南方增加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这是继春秋、秦汉以后,江南地区又一次大规模的开发和发展。并对我国南北经济发展逐步走上平衡,以及在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难点混乱复杂的政权分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个中原因错综,时间漫长,政权繁多,政局杂乱,难以简洁明了地讲清楚,学生对此只要有个印象即可。

〖教学建议〗 1.政权分立的纷乱 ①通过阅读“东汉至隋政权分合示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一时期的大致情况,对长达300年的政权分立混乱的状况有个感性的认识。 ②知道这一时期江南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朝代名称,知道六朝古都南京。明确江南六朝在摆脱落后停滞状态和发展地区经济所具有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2.江南经济的发展 通过指导学生制作“江南经济开发图表”,使学生对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和概况有进一步的理解。 ①人口大量南迁 ⑴指出江南六朝“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稳定造成的,同时,江南六朝“人口大量南迁”是我国古代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高峰。 ⑵运用“北方人口南迁图”,使学生知道三条南迁的路线的大致情况。 ⑶分析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作用:一是改变南方人少地广的局面,有利于垦辟荒地;二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结合广州地区出土的砖铭) ⑷结合六朝经济开发史实,联系当地实际,讨论人口流动、地区交流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②江南经济和开发 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是与三条南下路线相应形成的巴蜀、江浙和两湖、江西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二是促进了岭南农业的初步开发。此外,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商品化的倾向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 手工业的特色:突出丝织业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并成为上升中的南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城市的兴起:重点介绍建康、苏州、杭州等江南名城。 海上贸易雏形:向东到朝鲜半岛、日本、向西至印度、伊朗、大秦,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北方经济林新品种

北方经济林新品种简介 一.核桃优良品种 1.寒丰(50606): 2006年通过辽宁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品种坚果长阔圆形,属中大果型,品质优良。壳面光滑,色浅壳薄,可取整仁或1/2仁,出仁率54.5%;核仁较充实饱满,黄白色。树势强,树姿直立或半开张;分枝力强,4年生树高1.6m,冠幅面积1.44平方米,6年生株产可达2.11kg。在大连瓦房店地区5月下旬雌花盛期,属雄先型。9旬中旬坚果成熟。5年开始有经济产量,8年生进入盛果期,年产坚果200公斤/亩。 该品种抗病性强,连续丰产性强。雌花出现特晚,抗春寒,孤雌生殖力强,是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非常适宜在北方易遭晚霜和春寒危害的地区栽培。 2.辽宁10号(10414) 2006年通过辽宁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坚果长圆形,属大果型。壳面光滑,色浅壳薄,可取整仁或1/2仁,出仁率62.4%。核仁较充实饱满,黄白色,味香。树势强,树姿直立或半开张;分枝力强,4年生树高1.7m,冠幅面积1.5平方米,6年生株产可达2.27kg。在大连地区5月上旬雌花盛期,属雌先型。9旬中旬坚果成熟。5年开始有经济产量,8年生进入盛果期,年产坚果200公斤/亩。 该品种生长势强,分枝力强,果枝率和座果率较高,表现耐寒,抗病,连续丰产性强。坚果大而品质优良。适宜在我国北方核桃栽培区发展。 3.辽宁6号(10801) 2008年12月通过辽宁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坚果椭圆形,三径平均3.6厘米;坚果重12.4g;核壳表面光滑,颜色较深,为红褐色;缝合线平或微隆起,结合紧密,壳厚1.0mm左右;可取整仁;核仁重7.3g,出仁率58.9%,核仁较充实饱满,黄褐色。树势较强,树姿半开张或直立,分枝力强,结果枝粗壮较长,一般为10-20cm,属于长枝类型。丰产性强,10年生株产10.5kg,高接树4年生平均株产坚果5.6kg,大小年不明显。在辽宁大连地区4月中旬发芽,5月上旬雌花盛期,5月中旬雄花散粉,属于雄先型:9月下旬坚果成熟,11月上旬落叶。比较抗病、耐寒。 适宜在年平均温度9-16度,冬季最低温度在零下28℃以上,年降水量450毫米以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教案

作者:丁晓平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二课北方经济的恢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 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影响的了解,从北方经济、民族关系和政治走向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进入高二,文科班的历史课时增加,目标更加明确:一切为了高考。但是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后复习情况也不理想;部分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故如何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又让同学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掌握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了解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意义。 学习要求: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的了解,体会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意志。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认识杰出人物的品德、才智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时,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提问启发法、探究式教学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和古代的人口迁移

中国的农业和农民问题 第五讲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湖南省耒阳市一中罗洪钦 专题概要 经济重心的转移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现象,从全国范围看,这个“移”是指由北向南的转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从战国到两汉,这里一直比南方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从魏晋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以后,南方逐渐超过了北方。宋都南迁后,南方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所在。当前的西部大开发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可从中得到启示。 知识梳理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三国时,吴国开发江南,南方农业有所发展,但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②十六国时期,北方经济破坏严重;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迅 速,南方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③五代十国时,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④南宋时期,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突飞猛进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2.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生产。 (4)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气候、土壤地理等条件。 3.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和特征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疑难解析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及其发展趋势 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1)从远古到西晋,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在我国首次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只是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地理条件更适合原始农业的发展,因而率先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并孕育了夏商周奴隶制文明。在战国秦西汉时期,我国北方经济高度发展,尤其是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东汉、三国和西晋时期呈现出北方经济衰退和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北方先是出现军阀割据,西晋统一后不久又发生了八王之乱,从而使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期的南方由于北方人民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得到了发展。但是曹魏统一北方后,经济得到恢复,其经济力量仍超过南方。西晋正是凭借这一优势,统一了南方。 (2)从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其特点是全国经济重心第一次在北方失而复得,并开始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北方和南方基本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在这一时期的北方,西晋灭亡后陷入十六国混战之中,致使我国自夏商周以来形成的经济重心第一次因经济衰退而消失。直到北魏统一北方,采取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才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北魏后来分裂为东西魏,又演变为北齐和北周。西魏和北周进行过一些改革,经济发

第8课《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练习题

第8课《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练习题 1.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说明了() 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东南沿海一带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2.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以下谚语能反映这种转移完成的是() A.“扬一益二” B.“苏湖熟,天下足” C.“无徽不成商” D.“湖广熟,天下足” 3.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农业、手工业获得了发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重文轻武,士人地位较高 D.北方战乱,经济重心南移 4.宋代时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下列叙述能体现发展的有() ①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②棉纺织业从北方兴起,发展到南方 ③景德镇成为重要的瓷都④造船业发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材料解析题。 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1)闻名天下的“粮仓”在哪里?根据材料指出,南方形成“粮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新的手工行业”指的是什么? (3)两宋时期出现的新的农业生产工具有哪些? (4)我国古代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见右图(南宋瓷器) 材料二:两宋时期,主产于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南方出现了天下闻名的“粮仓”。南方商业发展的水平,从总体上看也超过了北方。 与此同时,南方赋税收入增加,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材料三:从东晋开始,北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再加上更北的游牧民族侵扰,居住在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的汉族人开始迁往江淮一带。从南北朝一直到南宋,北方汉人迁往江淮的脚步就一刻没有停留,共计数百万。 (1)材料一中的瓷器出自哪里?宋朝时,与该窑齐名的还有哪些? (2)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中国古代经济已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 最终完成于什么时候? (3)从材料三可知,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7.材料解析题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过程中值得我们借鉴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材料一: 图 一 图二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了哪一行业的生产情况?在两宋时期,图一行业出现了怎样的兴盛局面?图二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手工业繁荣的其他表现?

北方农村经济现状分析

【摘要】现如今,中国的经济体系比较开放,并且,中国将要在2013年把经济的工作重点放在调整产业结构与防范通货膨胀工作上来。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导致中国北方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尽管中国北方农村的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还在,通过系统的分析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不难看出这些因素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前言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发展问题是国家建设事业的关键,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局和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减轻农民负担就得把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放到首要地位。但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文化素质不高,高投入低产出的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我国农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素养水平偏低,并且也没有相对专业的农业技术知识,只能用传统延袭下来的技术种植一些普通作物,如:玉米,花生,大豆等。但是,那些有点文化知识的农民或者是自己的孩子都宁愿去大城市打工,不想留在家里种植农田。受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然而,耕种的成本费用却在持续上涨,包括种子、化肥等,从而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虽然国家给与一定的经济补贴,但数额确实非常的小再加上有些农作物的收购价格非常低,这样一来,便使得农民纯经济收入非常少。刚刚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与组织水平都比较低 农业产业化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而且也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长时间以来,受传统观念、生产规模、技术等的限制,从而使得农村产业化与城市工业化发展都非常落后。这样便使得农业生产机械化与规模化发展过于缓慢。目前,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非常少,并且规模也是非常的小,但是,我过农产品的粗加工行业较多,深加工企业较少,这样一来,使得产品的增值率大大降低。除此之外,我国也没有比较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部门。然而,由于农民从事农作物生产与销售是面对市场的,因此对与防范市场风险能力不是很高。 四、北方农村经济投资诱惑力弱 在我国北方地区,对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依然相对较慢,再加上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从而不能确保各地区稳定增长的支柱产业不能顺利地发展下去。再加上,我国北方地区农村发展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很多地区都是利用比较简单的生产与加工方式来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北方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更是相对落后,而有写地区的工业指数甚至为零,长时间以来,没有从事过工业生产项目。然而那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投入巨资引来更多外来企业,但是因没有制定出合理的规划,很多企业都是盲目发展,这样一来,即阻碍了经济发展,有影响了经济体制的发展,进而陷入一种不良的循环状态。 五、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任然存在 如果农村经济想要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但是农村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比较低,招商引资的阻碍很大。针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的薄弱严重制约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2005年,我国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曾今决定在山西、陕西、贵州、四川、内蒙古5个省(区)进行小额贷款的公司试点的工作。这些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三农”和我国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融资平台。但小额贷款公司的高利率却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使得需要筹集资金的农户望而却步。因此,资金缺乏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良好的、根本的解决。 六、通货膨胀严重,物价升高 近几年,我国放宽了对货币政策的要求,由于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从而一再抬高房价,与此同时,个人住房成为资产保值与增值的主要投资项目。然而房地产价格的上升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看其改革的积极性,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的表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从整体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实分析评价孝文帝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培养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手段,孝文帝为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位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重点难点 重点: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自主预习课前准备

情景引入精彩导言 【激情文字式】 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消失在历史的尘雾中?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评价孝文帝的改革?孝文帝是历史功臣还是千古罪人? 【复习回顾式】 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在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在制度创建、迁都、汉化等方面采取了重要的举措。那么,如何认识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效果如何?如何正确看待孝文帝改革呢? 合作交流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探究目标】了解孝文帝改革以后北方农业生产恢复的情况。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下列材料摘自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 …… 请思考: (1)《齐民要术》是总结公元6世纪以前北方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的书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生产的情况? (2)孝文帝时期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本题以《齐民要术》为着眼点设计题目,以此为依托,紧扣孝文帝改革,分析其影响,根据教材即可得出答案。 【结论与评定】 (1)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水平。(2)均田制、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等。 ⊙探究点二繁盛的洛阳 【探究目标】了解孝文帝迁都后洛阳的经济繁荣情况。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北魏的洛阳,城西有大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市场上金银、锦绣、瓷器、漆器,应有尽有。全城十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城南有“四夷馆”,专供外来商人居住。馆舍房子整齐,路旁栽种着青槐绿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与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请思考: (1)材料反映的是什么问题? (2)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说明了什么问题? 【过程与方法】 第一问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即可分析出答案。第二问主要从商业发展去分析,在入主中原之前,鲜卑族没有商品经济,以物换物;迁都洛阳后,商业繁荣,许多官宦开始经商。 【结论与评定】 (1)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商业的繁华。

《南方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7

南方经济的发展》 〖课程标准〗 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了解南方经济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发展。 过程与方法 从有关历史典故或历史成语中了解人口南迁的情况。制表总结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口南迁是一个艰辛苦难的过程。了解劳动人民在开发江南经济中的作用,认识到社会进步是人民群众推动的。 〖教材分析〗 重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学生详细了解南方发展的具体情况,以此理解此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江南经济发展并缩小了南北经济的差距。 帮助学生进行归纳能力的训练。通过列表了解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难点: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从社会环境上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分裂和频繁的战乱从总体上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的,那么,为什么在动荡的时期,江南地区的经 济却能够得以发展,学生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加强引导。 重、难点突破方案:教师逐步引导,辅助以课件展示,学生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堂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查阅相关的地理资料,了解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划分情况。 2、收集与本课相关的成语故事。 3、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收集东晋南朝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表现。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由本课的知识要点和相关的图片组成。相关的地图主要有“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 〖教学设计〗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辅之以讨论法、谈话法等。 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喜欢听、讲故事,学习历史的兴趣较浓,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他们的认知水平较低,不能分析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天津经济概况

天津经济发展 一天津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状况 天津市位于北纬38o34'—40°15'之间,东经116o43'—118o04'之间,处于国际时区的东八区。北起蓟县黄崖关,南至大港区翟庄子沧浪渠,南北长189公里;东起汉沽区洒金坨以东陡河西干渠,西至静海县子牙河王进庄以西滩德干渠,东西宽117公里。天津市域面积11760.26平方公里,东临渤海,北依燕山,疆域周长约1290.8公里,海岸线长153公里,陆界长1137.48公里。天津市简称“津”,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环渤海湾的中心。天津距北京120公里,是拱卫京畿的要地和门户。对内腹地辽阔,辐射华北、东北、西北13个省市自治区,对外面向东北亚,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天津海陆空交通便捷,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天津建城设卫之前,天津港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内河港口。1860年,被批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长期以来,天津港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是连接亚欧大陆桥距离最近的东部起点。2005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达到2.4亿吨,位居世界港口前10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80万标准箱。 天津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面对太平洋,季风环流影响显著,冬季受蒙古冷高气压控制,盛行偏北风;夏季受西太洋副热带高气压左右,多偏南风。天津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型气候,有明显由陆到海的过渡特点:四季明显,长短不一;降水不多,分配不均;季风显著,日照较足;地处滨海,大陆性强。年平均气温12.3℃。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26℃;1月最冷,月平均

气温为-4℃。年平均降水量为550~680毫米,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河流有,月牙河,子牙河,津河,海河。 二天津社会概况 常住人口1,176万市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到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突破1400万。近两年来,天津常住人口的增量九成缘于迁移人口的增长。事实上,随着天津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新天津人”来到津城,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南腔北调的口音和源源不断的新增劳动力,丰富了城市的人口结构。两年增113万新世纪以来,天津人口规模出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且有加速增长的趋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11 月天津常住人口为1200多万人。而根据市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1300多万,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则已超过1400万,“十二五”的前两年,全市常住人口累计增加了113.86万人,增幅达8.76%。其中,人口自然增长占增加人口的一成不到,九成以上的增加人口来自于迁移增长。天津人口发展呈现三个特点 特点一流动人口快速上升 新世纪以来,天津人口规模有加速增长的趋势。“十五”期间天津常住人口年均人数净增长率为8.37%。,“十一五”期间的净增长率为10.25%。,“十二五”期间该数字攀升至28.47%。,年均净增人数是“十五”期间的3.4倍。主导天津常住人口增长的核心因素是流动人口的快速增加。统计数据表明:“十一五”时期,天津人口自然增长占增加人口的5.02%,迁移增长占增加人口的九成多。“十二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 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 1.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②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 解析:均田制是政府把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不得买卖。在土地私有制度下,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仍不可避免。 答案:C 2.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 )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 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 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解析: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伽蓝记》描述的正是这方面的情况。所以选择C。A、B项不符合史实;D项江南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后。 答案:C 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解析: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均田制的实行推动着鲜卑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故应选B。 答案:B

4.诗歌中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这在实质上反映了( ) A.汉族年轻女子能征善战B.当时战乱不断 C.妇女地位的提高D.民族融合的加强 解析: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汉族女子的骑射现象是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的反映。 答案:D 5.北魏太和年间,拓跋政权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北魏政府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由此可知,北魏政府( ) A.改变了选官方式 B.提高了官员俸禄 C.打破世族对官员的垄断 D.积极向汉族官制靠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议定百官秩品”,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为鲜卑贵族定姓,体现了鲜卑统治者积极向汉族官制靠拢,D项正确;A、C 两项与材料矛盾;B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收《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收《魏书·李冲传》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材料一、三都涉及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自然、社会历史背景 自然背景:我国南方地区从地理上来说是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也就是说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水热条件好,有利于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全年生长。 社会背景:两宋时期我国南方人口的增加,这就使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足,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加之辽宋、宋夏特别是宋金作战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这更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又一大批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 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宽松的环境。同时,宋朝与少数民族的作战中,屡屡失利,因此统治者都很重视内部实力的加强,部分地区减轻了农民的剥削和压迫,重视农业的发展。 二.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1.农业 两宋时期,由于水土气候的便利因素,南方地区最适宜种植水稻。南方的农业以种植以水稻为主。这一时期,南方在水稻的耕作技术和方法上也有新的变化,即从直插发转变为移植法,也就是秧插水稻。改变过去那种直接把稻种撒播在田里的做法,先把稻种在秧田上加以培育,然后移植到大田上栽培。也就是这种方法提高了稻苗的存活率,为水稻的稳产高产提供了条件,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除了水稻外,其他农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北宋末南宋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面食的习惯,也带来了种麦的丰富经验,小麦种植在南方便有了更大的发展。小麦的普遍种植,改变了这一时期我国南方地区过去单一种稻的耕作制度,确立了稻麦轮种的先进耕作制度。这标志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随着粮食生产的增加,两宋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及福建南部普遍种植,之后又向北推广到江西、两浙等南方各省份。这一时期,水果的生产发展很快,两浙的柑橘,越州的杨梅,苏州的梨,福建的荔枝、甘蔗。茶树在两宋时期几乎全在地区种植。 总之,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明显的标志便是“苏湖熟,天下足”格局的形成,这说明当时的南方已经成为全国粮食的主要仰给地。2.手工业 采矿和冶铁。在两宋时期南方是以铜、锡、银等有色金属为优势。先进的冶铜技术应用,大大提高了铜的产量,经济效益也随之增加。南方冶铁技术以广西、福建最为先进,梧州发明了铜铁合金,福建则是南方重要的冶铁基地。 南方的丝织业经过唐、五代这样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到两宋时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两浙和四川成为丝织业的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宋代的丝织品有罗、绫、绢、绸、粗绸、丝棉六种。当时南方的南京制造的云锦、苏州的宋棉、杭州的绒背棉、越州的赵罗棉、成都的蜀锦都是文明全世界的丝织品,由此也成为南方丝织业的中心。 宋代是我国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江西景德镇是宋代具有独特风格的瓷窑,所产的瓷器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带青,因此成为青白瓷。 造船业。南方是宋朝造船业的主要基地。对于宋朝来说,漕运是保证京师粮食供应的最重要的船运部门。漕运所需的船大多是淮南、两浙等地打造,也就促使了制作技术的提高。 3.商业

中国四大经济圈-最准确版

中国四大经济圈 长三角经济圈 现状: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它位于长江入海口,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区域内共有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15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人口7534万人,占全国的5.9%。 基本特点: 1.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强力引领“长三角”经济快速增长。“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均呈现出明显的“二、三、一”特征,第二产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主导性表现非常突出,占GDP比重普遍高于50%。其核心城市上海,目前处于全国最高经济梯度,已基本走过了轻工业、重工业时代,进入到重化工业后期和现代服务业时代。 2.产业集群的成长提升“长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力。目前“长三角” 区域内部的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各城市的产业联系较密切,垂直分工、水平分工紧密,已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沿沪宁线形成的宁沪信息产业带等集群,不仅吸纳了众多具有国际一流技术的世界500强企业集聚进入,同时完善了“长三角”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及配套能力开发,不断锻造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3.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其他城市错位竞争,共同打造世界级制造业中心。处于“长三角”区域的苏浙沪三省市正以“区域联动、优势互

补、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的思路,致力于打造以上海为龙头、以苏浙两翼的产业现代化和配套能力为支撑的世界级制造业中心。逐渐把产业的控制部门和高端部门留在中心城市,协作配套业务向周边地区及全国扩散,并借此延伸“长三角”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服务业辐射半径和影响区域,把产业做大,增强服务业扩张的基础和依托。 4.资源、能源瓶颈影响“长三角”产业扩张。当前煤电油运紧张,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也已经演变成阻碍地区发展的巨大隐患。资源、能源、土地的紧缺严重地影响了“长三角”地区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发展。 珠三角经济圈 现状: 珠三角经济圈又称为珠三角都市经济圈或珠三角经济区,是指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区域的9个地级市组成的经济圈,这9个地级市是指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肇庆市、江门市、中山市和东莞市。此外,珠三角经济都市经济圈也同时包括香港和澳门两个城市,是中国市场化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都市经济圈。 基本特点: 从经济水平来看,珠三角经济圈表现出明显的出口拉动型经济特点。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凭借其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以“三来一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起步,并大量吸引境外

人民版历史选修1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word同步测试

专题3 2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北魏农业生产日益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A.均田制的推行B.吏治的改善 C.负担的调整D.迁都洛阳 解析:解答本题一是注意限定语“主要原因”,二是注意其他选项与题目的关系。 答案: A 2.(2011·青岛高二检测)《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B.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D.商品经济的活跃及繁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及理解能力。“不闻犬豕之食”“不见牛马之衣”“莫不商贩焉”等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繁荣。材料反映的是北方的发展,因此不能体现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 B 3.北魏时洛阳市场繁荣,商人实力雄厚,与外国商人贸易往来频繁。这主要说明了()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政府重视和支持商业③商业活跃 ④鲜卑族接受汉族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题干描述的现象与此时的商业发展、贸易有关,而商业发展活跃说明了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发展。④与题干无关。 答案: A 4.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进步现象,对其含义的解释最为准确的是() 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 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D.各民族人民通婚 解析:A项是前提;C项是其作用;D是其内容之一,但不是根本的。各民族在相互

交往中,相互学习彼此的长处,并在交往中逐步消除之间的隔阂,融为一体。 答案: B 5.观察下面两幅图,促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反映出() A.鲜汉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的高度 B.鲜汉地主阶级之间的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C.鲜汉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落后的民族必然被代替,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主要是学习先进的汉文化 解析: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一方面使鲜卑族学习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汉人在与鲜卑族的接触中也学习到了鲜卑族的某些先进的东西,是汉族和鲜卑族等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 答案: A 6.下列现象能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生活习俗”。①②体现了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③体现了胡汉生活习俗间的相互影响。④属于生产领域,反映了当时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与题干不符,故选B。 答案: B 7.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B.掌握最高权力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决定改革成功的原因很多,其根本点在于改革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答案: C 8.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北方经济》怎么样,是什么级别的

《北方经济》 投稿+用户名 《北方经济》杂志简介: 《北方经济》由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内蒙古自治区惟一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类刊物,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获第一届北方优秀期刊奖和第三届内蒙古期刊奖。 《北方经济》办刊宗旨:为党政决策部门献计献策,为科研教学部门开辟学术园地,为企业搭建商务平台。 《北方经济》征稿栏目:本刊特稿、宏观论坛、封面文章、调查归来、产经透视、区域经济、企业纵横、学术视点、金融与投资、对外开放、异域撷英、经济工作等。 《北方经济》征稿要求: 1.内容新颖。文章要求立意准确、观点鲜明,须是作者原创。 2.突出实证性,理论联系实际,用真实数据、案例支撑观点,以严密的逻辑性推演结论。 3.深入思考、力戒空谈,避免一般性的知识描述,拒绝常识性介绍(如意义、作用、特点等),杜绝教科书化。 4.本刊组稿范围以栏目为准,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宏观论坛、封面文章、调查归来、产经透视、区域经济、企业纵横、学术视点、金融与投资、对外开放、异域撷英、经济工作等。 5.采用规范的经济学和管理学语言,避免使用陈旧、过时以及文件、网络流行格式写作。拒绝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虚话。 6.论文架构一般以“一”、“(一)”、“1”、“(1)”为文章层次,通过简洁清晰、层次鲜明的标题方式提炼主要观点。 7.论文体例要有摘要(200-5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单位、职称、职务、研究方向)、城市、邮编、参考文献(附后)等,文章后附作者详细的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 《北方经济》投稿方式:作者可以登录本期刊的官网进行相关的注册投稿,作者也可以直接与本网站的客服联系。 《北方经济》审稿周期:本期刊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如果三个月作者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作者可以另投他刊。

初中地理知识点:我国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初中地理知识点:我国北方地区的社会 经济状况 一、选择题 1.贝贝说他家每天早晨吃玉米稀饭、馒头、包子等,中餐和晚餐则以面条和饺子为主食,贝贝家可能住在 A.吉林省B.广东省C.湖南省D.江西省 下表是我国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调研记表,记录了当地农业生产活动情况,据此完成2~3题。 2.该区域可能位于 A.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C.四川盆地D.长江中下游平原 3.根据表中信息推断,不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该地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B.该地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 C.该地主要的耕地类型是旱地D.该地主要粮食作物为冬小麦、玉米 下图为我国某地景观示意图。读下图,完成4~5题。 4.关于该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位于南方地区B.气候湿热,农作物一年收获2至3次 C.①地降水比②地少D.地形是造成①②两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5.关于图中河流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含沙量大B.无结冰期 C.自北向南流D.b曲线反映了④河段流量变化特点 暑假,某旅游社的“驴友”组织“览祖国大好山河,环保一路随我行”骑行活动,该活动分甲、乙、丙、丁四条路线展开,读图回答6~8题

6.图示四条路线中,明显经过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是 A.甲路线B.乙路线C.丙路线D.丁路线 7.丙路线骑行的“驴友”,看见沿线建筑物多为平顶(如图),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大B.气温高C.日照长D.降水少 8.丁路线的“驴友”经过华北平原上的冲积扇,从农业生产的类型来看,该地主要适宜发展 A.种植业B.畜牧业C.林业D.渔业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年内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该地区可能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的 A.南方地区B.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臧地区10.图中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是 A.甘蔗B.甜菜C.油菜D.花生 11.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地带之后,我国又一工业密集区--环渤海经济圈已初步形成(其范围如图虚线所示),它将带动北方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关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优势,叙述不正确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