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人民版选修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人民版选修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人民版选修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人民版选修

第2课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目标导航]1. 了解孝文帝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点)2.理解孝文帝改革在北魏政权

封建化进程中的作用。(重点)3.认识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难点)

基础认知?学习思考

-----------------------------------------------------------------------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表现

(1)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都有利于农民进行生产。

(2)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派遣工匠赴全国各地,指导修建水利工程。

(3)犁和牛耕已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也得到推广。

2.影响:北魏的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

二、繁盛的洛阳

1?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重新修建洛阳城,促进了洛阳商业的发展。经过多年建设,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和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2.洛阳的工商业兴盛,市场繁荣,政府专门为中亚和大秦国等外国商人设立四通市。

3.一些富商大贾周游天下或远走异域,使得南北互市、中外贸易不绝。洛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商业城市。

细微点拨

[思维点拨]

孝文帝迁都后洛阳在北魏时的状况和地位

当时的洛阳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最大的商业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商业都市,还是都城

建筑艺术的典范,国内外物资集散交流中心,民族融合的集中体现。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表现

(1)魏晋时期,鲜卑、匈奴、羯、氐、佳等少数民族不断迁居中原,各族人民长期通婚杂居,相互融合,胡汉差别逐渐消除。

(2)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3)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也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并与中原文化融合后,也成了

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影响

(1)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

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2)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易错提醒]

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度统治模式的转化;民族融合也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而是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到汉族文化之中,如服饰、风俗、饮食等。

[史论要旨]

1?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

2?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全面汉化,消除了民族隔阂,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重

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改革,它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

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知识图示]

深化探究?核心突破

主题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

史料一北魏迁都后①“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

在焉” “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

民万有余家”。《洛阳伽蓝记》

史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②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①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伽蓝记》

描述的正是这方面的情况。

②“不期然”表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一致性。

(1)据史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提示①社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②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

(2)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提示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改革的客观效果是

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O史论总结

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1)特点

①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②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是在其祖母冯氏的主持下进行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改革是孝文帝亲自主持的,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⑵作用

①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②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奠

定了基础。

⑶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

化的措施是()

A.迁都洛阳

B.整顿吏治

C.移风易俗

D.颁布均田令

答案D

解析均田制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农耕的小农,推动了农业生

产的恢复和发展,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D项。

2. (2018 ?临沂高二检测)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

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答案B

解析均田制的推行,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物质文明的进步,故B正确;其他三项错误。

3?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

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

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北朝的改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一一“扭转了魏晋以来的

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分析选项,A、C

两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项与史实不符;D项符合题意。所以选D项。

4.(2017 ?扬州模拟)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

问题。

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

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

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

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

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一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

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

原因: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

导致北魏的速亡。

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

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时对点练---------------------------- ------------ 蚩优训练限时规范菩題[基础达标]

1.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 )

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B.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C.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

D.倡导严刑峻法

答案D

解析两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为以后的统一奠定基础,所创立的一些制度分别为后世

沿用,但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倡导严刑峻法,D错误。

2?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说

明()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

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

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

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

答案C

解析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

思是如果不能悉心耕作,种一顷地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

3?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

北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

①商品交易活跃②手工业、铸造业发达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答案A

解析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业、铸造业发达。铜钱的出现,

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说明孝文帝对商业的重视。

4.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 “孝明帝”

等。这充分反映出()

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

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

答案C

解析“孝”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它的大量使用表明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5?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 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 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

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 进 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为此,他雷厉 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结合本 题,史学界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

答案 A

材料二 从服装和语言的改革说来, 鲜卑旧服不合于“华夏衣冠” 传统,也不适宜于中原农 业社会的生活,鲜卑语言……不适宜于作全社会的交际工具。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古今言者,胥以为商君变秦,为废仁义而即暴戾,若由文而退之野。是岂知商君之 为缘饰秦人戎狄之旧俗,

而使渐进于华夏之文耶?凡商君之法,

多袭秦旧,而非商君之自我

作古。——蒙文通《古史甄微?秦之社会》

6. 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A. 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B. 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解析 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 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封建地主统治的发

展;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 A 项。

[能力提升]

7. (2017 ?扬州调研)移风易俗是商鞅改革和孝文帝改革的重要着眼点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 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魏策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 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试讲教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班级2008级3班 姓名冯小丽 学号07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⒈对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的理解。⒉孝文帝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课型和教学方式与方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与方法:讲解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案、历史地图、历史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课时跟踪训练人民版选修3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 解析:马恩河战役发生于1914年,是时间最早的大规模的战役。 答案:A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西线战场上的战役有( ) ①马恩河战役②凡尔登战役③索姆河战役 ④日德兰海战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从地域上考查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均发生在西线作战范围内,而④日德兰海战发生在北海。 答案:B 3.宣告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的事件是( ) A.马恩河战役使两线进入旷日持久的相持阶段 B.虽然德军攻入俄境,但俄军也攻入奥地利,双方转入持久的阵地战 C.德军在凡尔登战役中未达到迫使法军投降的目的 D.1915年,德军彻底打垮俄军的计划再次落空 解析:“施里芬计划”主要是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打败西线的法军和东线的俄军,但它先在西线形成持久的阵地战,后又在东线形成对峙的局面。至此,“施里芬计划”宣告破产。 答案:B 4.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是因为两场战役( ) A.战役规模巨大B.双方投入兵力很多 C.持续时间特别长D.伤亡人数特别巨大 解析:从“绞肉机”“地狱”的字眼上来判断,战役伤亡人数特别巨大。 答案:D 5.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 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实际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孝文帝亲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统治的黑暗、租调徭役的繁重、阶级矛盾的尖锐等,①②③④均是正确表述。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①是根本原因,这也是成功的一个原因,③孝文帝面对守旧贵族的反对,巧设对策迁都,镇压反对势力,②④都不对。 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解析:选B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4.六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主要原因是() A.北魏推行均田制 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 C.三长制得以实施

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将无主的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使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 5.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D.中原农民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孝文帝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鲜卑贵族。 6.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 B.促进民族融合 C.提高鲜卑族的地位 D.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解析:选A根据“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题干是维护鲜卑贵族的地位,不是提高鲜卑族的地位,故C项错误;B、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7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解析:选D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 8.下列现象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生活习俗”。①②

河南省高中历史优质课教案(获一等奖)

河南省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教案 课题名称: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人教版教材 时间:2009.5.15-17 地点:济源一中 讲课人:河南省安阳市龙安高级中学余文国 (注:本优质课获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讲课重点:贞观之治与封建盛世 难点:武则天的评论、如何看待封建盛世 讲课方式:师生共主课堂,探究性学习 大唐印象-----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导课:(课前3分钟) 先放鸡蛋首页,后点击“唐朝印象”,播放唐朝滚动图片 师问: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愿意回到中国古代的哪个朝代? (课前引课,激发兴趣,拉近距离,奠定整节课堂基调) 生:(如可让姓武、杨同学或较胖美女生回答) 师:许多学生选择“梦回唐朝”,讲女学生喜欢唐朝的两大理由:胖为美(举例:杨贵妃1.64M,138斤);欣赏一代女皇武则天女强人形象,男尊女卑思想压抑上千年的中国女子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当时不是女子半边天,而是一个女人一手遮天。看这唐朝印象,我们至今依然能够感受到大唐流韵,盛唐气息,让我们感叹我中华文化泽被后世,恩波四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大唐王朝,看那: 大唐印象-----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好,上课! 唐朝的开国 时间:2分钟(播放图片,师讲述为主) 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唐高祖),国号唐,定都长安; 624年,基本统一全国 谐音记忆:“李渊见糖留一把”(李渊建唐618) 开创大唐盛世290余年伟业,对唐朝建立有开创之功,庙号“高祖”。 玄武门之变 师:概括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秦王破阵居功至伟,秦王府人才济济,与太子李建成矛盾加剧,争夺皇位如箭在弦,不得不发,政变在所难免!6月4日,玄武门,当秦王一箭封喉射向李建成的时候,分明听到了锁骨断裂的声音!当箭射出去的一霎那,骨肉亲情在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面前都已化为乌有,即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权力的颠峰,那年只有29岁。李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一个属于他的全新时代即将开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二课第三课学案

一.知识结构 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对外:开放----------全方位的新格局 二.知识点导学与探究 知识点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重点) 1.背景——1976-1978年 两年徘徊时期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1)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指出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实际上成为了十一届 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 2.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 、 的指导方针。 (2)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 。 (3)组织路线: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4)伟大决策: 。 3.意义:——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两大转折: ①工作重心:阶级斗争转移到 。 ②体 制: a.僵化半僵化到 。 b.封闭半封闭到 。 (2)三个标志: ①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开辟。 ②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 ③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 探究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提示:从根本上冲破“左”倾错误束缚,恢复确立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决定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等角度思考。 探究2:党的工作重点发生过几次转移?分别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转移的? 知识点二: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改革的含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探究3:我国为什么首先在农村改革?提示:可从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本国情);原有的经济体制;当时农村形势等角度思考。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重点) (1)原因: ①农业集体化后,在 ,广大农民的 收到压抑。 ②农业生产 ,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 ③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内容: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此外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探究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否等同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选修一专题三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一专题三第一课励精图治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课标要求及解析: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析:结合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色,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改革的必然性。重点学习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内容(均田制、迁都洛阳),具体分析改革对北魏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为第二课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课时是本专题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其中,均田制、迁都洛阳是本课的重点知识。 孝文帝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它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汉化革新,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注意具体的改革内容与当时社会情况的相互联系,让学生体会改革举措的合理性与重要性,突出认识孝文帝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具体制度的变化,更是整个社会面貌的变革以及对民族融合、社会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多维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深刻认识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 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测试人民版选修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测试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北魏的崛起和黄河流域。 2、矛盾矛盾日益尖锐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北魏统治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3、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内容: 1、: 具体措施:(1)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2)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3)官吏可以获得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和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具体措施:(1)按政绩好坏考核官吏;(2)惩治贪污;(3)实行。 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 (1)原因:①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②更易充分接受汉文化;③为了减少改革阻力。 (2)影响: ①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② 减少改革阻力,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4、革除旧俗。 (1)措施:①;②;③; ④;⑤; (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注: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促进北方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 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巩固练习]: 1、(2008年江苏高考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

山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卷 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民版选修1

一、选择题 1.“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北魏政府的上述规定()。 A.体现男女的平等待遇 B.可保证农民土地的长期稳定 C.均田全部实行私有化 D.实施范围是西部的种桑地区 2.(2011年4月北京丰台区一模13题)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④使 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10题)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B. 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C. 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D. 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 5.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相同之处包括() ①顺应了历史潮流②改革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④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8题)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 7.(2011年9月江西南昌一中高三月考24题)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游牧民族农业化 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8.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形成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①分散性和封闭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特点 ②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精耕细作,技术先进,但无革命性突破 ③脆弱性:规模小,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个新的轮回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使中国古代农业发达, 这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文明的萌发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无法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

①在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机户雇佣机工。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他们之间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生产者成为资本家 ②在棉纺织业中心的松江,包买商雇佣居民生产暑袜。这些包买商直接支配 生产,就实质而言,属于商业资本控制生产,商人成为资本家 ③广东罗定的冶铁和佛山铁器制造业也出现雇佣关系 :a 、清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继续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提供了基 础,特别是手工业分工更细,促进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城镇的发展 b 、清初统治者放宽了对手工业的限制 : 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更细;雇工数量更多;具有资本主义萌芽 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机户雇佣机工、店主雇佣居民),这种雇佣关系的实质就是 其一是农民 。其 (资本少) ------ 本主义萌芽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经济上的体现,为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中历史岳麓版最全目录(包括选修)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3 选修6本 必修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第1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 第1 课走向民主政治 第2 课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第2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3 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4 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第5 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6 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7 课忽必烈改制 第8 课张居正改革 第3 单元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第9 课欧洲宗教改革 第10 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第11 课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 第4 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2 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3 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4 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第15 课戊戌变法 第16 课综合探究:中日近代化改革比较 第5 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17 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选修2:《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广东考纲要求) 第 1 单元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第1 课欧洲的君主专制 第2 课为君权辩护 第3 课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第2 单元民主专制的搏斗 第4 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5 课美国独立战争 第6 课法国大革命 第7 课综合探究:读雨果的《九三年》 第3 单元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 第8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第9 课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第10 课美国民主宪政的扩展 第11 课综合探究:政体比较 第4 单元“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第12 课宪章运动 第13 课国际工人运动 第14 课综合探究:工人阶级是如何进行日常斗争的?——英国工会个案研究 第5 单元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5 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第16 课亚洲第一共和国 第17 课为了独立富强的新中国 第18 课综合探究:反思民本与民主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 1 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 课战云密布的欧洲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1 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1.熟悉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 2.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3.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 1.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 2.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电视上张裕公司的广告,引出“张裕”这一百年民族工业老品牌。对张裕进行一个简单概括说明。 (2)展示出课题和课标幻灯片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是指1912——1949 年,这一阶段又分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1927 年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年两个阶段。本节课我们要了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实,探讨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以及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作用。现在我们透过张裕公司的发展历史,来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学习新课】 (1)展示张裕公司第一阶段“创建及初步发展”的内容: 1892 年著名华侨实业家张弼士为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 万两白银在烟台建立了张裕葡萄酒公司。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 提问:1、中国的近代工业是何时起步的? 2、到19 世纪70 年代又有什么发展? 3、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在什么时候? 解释:何谓民族资本?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 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 师:(总结)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裕公司并不是最早出现的那一批民族工业,但它成立后,马上就迎来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乘着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大潮,张裕公司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短暂春天”。 板书:1912-1919 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2)展示张裕公司第二阶段“短暂春天”的内容: 1912 年孙中山先生到张裕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 1915 年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裕的四种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张裕”一跃成为一个世界知名企业。 1917 年张裕正式营业四周年庆典,张学良、康有为、黎元洪等社会名流前来祝贺并 留下诸多宝贵手迹。 提问:1912 年—1919 年,张裕葡萄酒公司步入一个发展的辉煌时期,这是不是偶然?如果不是,具体原因是什么?(参考教材)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何表现? 师:我们在思考问题之前,先来统一一下思路,我们分析原因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重点:⒈对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的理解。⒉孝文帝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流程】 大家看过电影《花木兰》吗?对花木兰知道多少?她是什么时候的人?哪里人?有怎样的故事?花木兰(有学者考证,其生于412年,死于502年,享年90岁。一说生于412年,在从军12年后返乡,因不愿做魏主之妃,自杀。)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花木兰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欢练武。花木兰的父亲以前是一位军人,从小就把木兰当男孩来培养。木兰十来岁时,他就常带木兰到村外小河边,练武,骑马、射箭、舞刀、使棒。空余时间,木兰还喜欢看父亲的旧兵书。 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数年(原文为12年,是虚指)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花木兰所在的这一时期:北魏的一次非常有名的改革:孝文帝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 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②制瓷技术: 东汉末年: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官营手工业:? 产生:西周时期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人民版必修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学习目标] 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 1.家庭手工业 (1)形式: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2)产品:产品及原料大都自给,产品有时也进入流通领域。 2.田庄手工业 (1)背景: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 (2)特点:田庄中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思维点拨] 田庄是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田庄里的劳动者为依附农民。田庄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田庄手工业主要是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田庄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 二、“工官”和“匠户” 1.“工官”制度 (1)形成: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由政府垄断。 (2)目的: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 (3)特点:产品不投放市场,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工人数量多,生产规模大。

(4)弊端 ①是朝廷财政的一大支出,“工官”制度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②技术传承封闭,往往导致失传。 2.匠户制度 (1)定义: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做“匠户”。 (2)特点: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 (3)影响: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束缚。 [思维点拨] 官营手工业具有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计成本的奢侈性和技术工艺的高超性。 [误区警示] 中国古代手工业中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最能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 三、纺织业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 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2.商周时期 (1)商代:甲骨文中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2)周朝:纺织工与王公、士大夫等并列,称做“国有六职”。 3.汉代 (1)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花色品种多。 (2)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3)纺织技术被唐宋、元明时代沿袭和发展。 4.唐代 (1)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 (2)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5.宋代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6.元代 (1)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广传授先进织造技术和工具。 (2)棉纺织业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7.明代 (1)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 (2)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

高中历史岳麓版大事年表

中国与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一、世界史大事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 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 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国内战 1864第一国际成立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1871普法战争 19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义诞生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11.7(俄历10.25)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22.12苏联成立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5.2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5.8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联合国建立 1947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1953美国侵略朝鲜战争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1954《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 1955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1955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60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成为“非洲独立年” 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初-1973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1967欧洲共同体成立 197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1972.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 1973美国在《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上签字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 1991苏联解体 1992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

高中历史优质课-- 学案---辽夏金元的统治

民族交融促发展推陈出新铸伟业——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学案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的基础知识,认识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认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全面提高历史学习素养。 【新知学习】 一、辽与西夏 1. 辽朝 (1)建立与灭亡:(916-1125)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1125年被金灭亡。 辽与北宋:长期对峙,百年和平(自澶渊之盟后),通使频繁,贸易活跃(设置榷场) (2)官制:南、北面官制 设立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①特点:________________。 ②历史作用:保护发展了先进的封建文明,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 2. 西夏(1038-1227) 1038年,党项族(羌人的一支)首领元昊称帝,史称西夏。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1227年被蒙古所灭。 二、金朝入主中原 1.建立与发展: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2.管理制度——猛安谋克制 (1)特点:_________,平时耕作,战时出征。 (2)作用: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对金朝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3.盛世与灭亡 12世纪后期,金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大定之治”,金世宗被誉为“小尧舜”。1234年被蒙古所灭。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崛起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 2.元朝建立与统一 1260年,忽必烈即位,统治重心转移到汉地;1271年,定国号为元,四大汗国形成;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崖山之战,元朝完成统一。(文天祥从容就义)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说课稿 辽宁省大连二十三中学 霍玉侠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大连二十三中学的霍玉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我说课的思路如大屏幕所示。 ●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历史课程要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即: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说课标: 对于本课,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电影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该能讲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掌握导致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并形成一定的认识。 ●说学情 经过在高一上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2课,本单元的前5课是以经济近代化为主线,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如大屏幕所示):(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阅读、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