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同为中华文明的主要源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同为中华文明的主要源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同为中华文明的主要源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同为中华文明的主要源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同为中华文明的主要源(2009-01-25 07:41:53)

转载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同为中华文明的主要源流和组成部分。草原文化以游牧文化为主体,即原生文化,包括草原民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中创造的次生文化,和草原地区非游牧民族创造的共生文化。

在中华文明产生、演进的历史进程中,草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重大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自夏朝以迄,在华夏诸族发展的历史中,建立中原王朝最多、时间最长的并非是中原的汉族,而是出身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或具有较多游牧民族血统的君主。这一状况在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王朝更换的方式促进了政治更新,并推动了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融合,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及南方文化的交流,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据史书记载:草原民族也是“黄帝子孙”、“龙的传人”,是形成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基石。进入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三次大统一,是由出身西戎的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拓拔鲜卑建立的北魏和具有较多鲜卑血统的隋、唐王朝,蒙古族的成吉思汗至其孙忽必烈建立的蒙元帝国完成的。自古以来草原民族开疆拓土,为拓展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草原民族为了维护祖国统一、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承受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草原民族的法律适应不同的游牧民族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需要。特别是成吉思汗颁布的《大扎撒》,与《大秦律》、《汉谟拉比法典》、《古罗马法》共同构成世界法制史的里程碑。草原民族在法制建设方面的历史贡献,在某些方面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例如,我们现行的省、地(市)、县行政区划,脱胎于元朝的行省制,清朝的省、州、县制,甚至不少行政区划的名称,都与元、清两朝相同或相似。

草原民族从贫困、弱小、落后的状态奋发图强、发展壮大,历经数百年、数十年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成为强大的民族,甚至统一中国,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仍然可以启迪我们不畏艰难、自强不息,为将祖国建设成不负前人的政治强国、经济强国、科技强国、军事强国而发奋努力。

在经济方面,草原民族创造了适应北方草原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保留了巨大的绿色空间。自古以来,草原地区提供了中原农业发展和交通运输的畜力(牛、马、驼等)。草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往,形成了我国起源最早(大禹时代)、历史年代最多(自夏朝至民国)、延续时间最长(约4000多年)、覆盖地域最广(整个北方中国和蒙古草原)、通商路线最多(自山海关至额济纳旗)的“草原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或者以贸易特点名之曰“皮毛路”、“茶马路”,对中华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今天的北京城,是在辽王朝南京、金王朝中都燕京的东北方,由元朝建立大都奠定基础的。草原民族的生

活习俗胡风南渐,影响到中原及其他地区,对华夏诸族的生活习惯产生了广泛的、深远的影响。

在军事方面,草原民族以骑兵为主的作战方式,引发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推动了以骑兵与步兵结合的作战方式取代车战、步战结合的方式,影响了中国自奴隶社会后期到封建社会2000多年的战争史。草原民族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及其代表人物匈奴的冒顿单于,鲜卑的拓拔圭、拓拔焘等人,契丹的耶律阿保机,女真的完颜阿骨打等人,在中华战争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成吉思汗作为草原民族军事艺术最杰出的代表,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实践家,与中原民族最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孙武共同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军事家、世界军事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丰碑。

在文学方面,以《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为代表的草原民族英雄史诗,为我国在世界史诗领域赢得了应有的地位和荣誉。草原《史记》——《蒙古秘史》及其他史籍构成了融历史、文学、语言、神话、民俗于一体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草原史学体系,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历史文献。草原民族的诗人、文学家创作的作品和民间诗歌、文学作品为中华民族的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代表作《敕勒歌》传唱千古,享誉中外。元曲杂剧构成以“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文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座高峰。

在文化艺术方面,自大兴安岭至天山山脉的草原岩画带是世界上年代最为久远、延续时间最长、跨越地域最广、内容最为丰富的岩画长廊,被国内

外专家誉为“刻在山岩上的史诗”。以和林格尔东汉护乌桓校尉墓室壁画、契丹墓室壁画等为代表的古代壁画留下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北朝(以北魏为代表)是我国石窟文化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创造了以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鄂尔多斯阿尔寨石窟等为代表的中华石窟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年代,在世界石窟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以红山玉文化,东胡、匈奴青铜文化和匈奴金银工艺品,鲜卑金银器、陶器、青铜器,契丹辽塔、金银器、陶瓷器,西夏金银器、陶瓷器,女真金银器、陶瓷器等为代表的草原艺术品,构成了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艺术发展长河。元朝大大推动了东西方的艺术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东方与西方文化艺术荟萃交融、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特别是蒙古族崇尚蓝色代表的长生天、白色代表的吉祥与财富的传统审美观催生的青花瓷,开创了中华民族陶瓷发展史的一代风气之先,在清朝蔚为洋洋大观,至今在世界艺术品领域一枝独秀。清朝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又一黄金时期,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化艺术的发展在当时的世界上独步风骚,至今放射着璀璨的光芒。草原民族的歌曲、舞蹈、乐器等,是中华民族文艺百花苑中的奇葩。

在科学技术方面,北方草原上的各族人民,生长、生活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并掌握了与之相适应的技术。特别是在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建筑等方面,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技术体系;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还升华为系统的理论,成为中华民族科学技术系统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

毋庸讳言,草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也具有当时历史时代的特点,其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这是我们在继承、弘扬草原文化的优秀遗产中需要辩证地认识、科学地对待的。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分析,应当肯定:草原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继承、弘扬草原文化,将内蒙古建设成民族文化大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政治意义。

这本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问题,很难用简短的语言交代清楚,建议您看看青年作家贺志宏先生的《阅读草原》。

中华文明是各民族文化长期发展、互相撞击,共同交融的结果。每当北方游牧民族相互倾轧,边地动荡时,中原王朝便适时助正辟邪、惩恶扬善,扶持草原重新走向安宁;而当中原王朝衰落、颓废时,游牧民族总是为它输入血性的、强悍的、充满活力的东西,这种血性的力量,生命的激情和 悍的勇气,其原始跃动所产生的绝域的大美,总是不断地与中原文化实现着和谐、统一。由此所产生的巨大的物质力量,为中华民族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这就为草原文化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并列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也为团结、平等、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现实版本和未来蓝图,进行了一次精心的装帧和描绘。

费孝通先生认为,早在秦汉时期,在中原地区实现统一的同时,北方游牧区也出现了由匈奴人统治的大统一局面,即所谓的“南有大汉,北有强胡”。南北两个统一体的汇合才使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进一步完成。这两大区域的并峙,历史上多记载其相互之间的争战。事实上,“马绢互市”或“茶马贸易”才是其生活的根本主题。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互相交融、共同进步的历史,一部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创造出新的更加辉煌的文明的历史。著名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曾经石破天惊地指出,内蒙古、辽宁交界地带考古认定的“红山文化”,是“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原生文明”,可称之为“中华文明的曙光”。巴黎国立集美博物馆总馆长戴浩石先生认为,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草原地区,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而比较权威的史学成果《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铭文》2000年9月的结论则更为振聋发聩,它向全世界宣告:“过去人们常称黄河为母亲河,认为它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然而现在知道,雏形国家并不仅见于黄河流域,相反,已知的第一道文明曙光首先出现在(流经内蒙古和辽宁的)西辽河,以(内蒙古赤峰市)红山文化的石祭坛、女神庙、积石冢为标志。”这自然而然地使我们想起了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考察内蒙古后发出的由衷赞叹:“恩格斯说…世界史是最伟大的诗人?。我们在内蒙古地区看到了这最伟大诗人的杰作,出现在这个杰作中的不是莺莺燕燕,而是群鹰搏击,万马奔腾。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哪里能找到这样波澜壮阔、气势豪放的诗篇呢?”

研究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内在联系意义十分重大

连辑

内蒙古政协专家课题组的负责人郝诚之研究员是我的老朋友。他当过记者,当过学者;任职过政府,服务过政协。作为"学者型记者,记者型学者",他坚持多方位思考、多信息选择,跨专业聚焦、跨民族解读,算得上是我国西部有建树的软科学研究者之一。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界先锋人物,我很为他高兴。

2006年他从内蒙古党委调内蒙古政协后,开始以更客观、更平实的眼光调查西部、研究西部、重新认识西部。提出"站在西部看西部,跳出西部看西部",心得颇多,体会自是与众不同。如他认为,内蒙古自治区实际负有保卫"三条防线"的任务:一是国防线,二是生态防线,三是文化防线。他说,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人才的针对性研究和权威性传播,属于第三条防线。面对西方个别"人权分子"别有用心的分裂阴谋,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在第三条防线(即软实力)的话语权上可以发挥特殊作用。为什么呢?他说,因为政协具有"四大优势",即人才荟萃、位置超脱、联系广泛、渠道通天。民主党派多,资深专家多,社会交往多。独立思考关于国家、民族重要历史文化教育方面的大事,时间相对充裕,角度相对客观,国内外社会认可度较高。政协专家群体综合素质很高:不但志在报国,满腹经纶,在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大事考证、人物评价、事件分析上客观公正,对历史负责,有口皆碑;而且心系百姓,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为中华民族分忧的贡献有目共睹。

我注意到政协专家课题组的这样几件出手不凡的事。

一、2002年2月以来,新华通讯社以地图形式宣传西部大开发,有意无意地漏掉了内蒙古自治区,在各族干部群众中造成不应有的思想混乱,严重影响了内蒙古的招商引资和对外宣传。内蒙古政协的专家,想党委所想,急政府所急,牺牲春节休假,多视角分析,大跨度论证,几易其稿,在《政协经济论坛》和《内蒙古日报·内部参考》上发表了《西部大开发不能没有内蒙古--与新闻媒体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就西部概念及几个"冠名"问题的商榷》。他们一面上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同志和中共中央宣传部,一面在全国"十五"规划有关研讨会上呼吁。全国政协的党报《人民政协报》以"编者"名义在头版摘发了他们议政的要点,标题就是《西部大开发不能没有内蒙古》。他们据理力争的结果,博得各地政协和知名专家的广泛认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2000年10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以33号文件下达《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的规定》,宣布内蒙古自治区以"10+2"进入西部"重点地区",享受西部大开发的一切优惠待遇。内蒙古党委主要领导为此称赞:"政协的材料是雪中送炭!

"

二、针对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在中央电视台等部门审查难以通过,搁置8年之久。内蒙古政协专家研究后,以北京标志性建筑中华世纪坛《中华千秋颂全图》漏掉"元朝太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为由,写了建议增补成吉思汗的文章《中华世纪坛的缺憾》。有理有据而又简明扼要地肯定了成吉思汗在统一祖国、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上的巨大贡献。他们通过"中华世纪坛管理中心"这个重要机构,向中央和中宣部领导作了反映,引起重视,促成了《成吉思汗-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大展》在中华世纪坛的展出,参观者多达12万,记者称"震撼北京"。《成吉思汗》多集电视连续剧随后解禁,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剧场向全国播出,以很高的收视率成为中央电视台2004年度电视剧收视冠军,并在第25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评比中荣获长篇电视剧奖项,好评如潮。中华世纪坛管理中心加盖公章给政协专家的回函中说:"你们提到的世纪坛《中华千秋颂全图》不应漏掉成吉思汗的意见,我们认为很重要,应当引起重视。我们将把您的意见向北京及中央的有关领导汇报。"

三、2004年8月,国际、国内,网上、报上,关于日本考古学者在蒙古国发现成吉思汗陵墓的报道十分抢眼,造成了波及全球范围的误导。内蒙古政协专家冷静分析有关报道后,认为所谓的"论据"和"证据"都站不住脚,"炒作"成分很大。便深入调研,发表报告《国内外新发现有力证明:成吉思汗陵寝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不仅挖掘了旅美学者发现的新史料,考古发现的新壁画,而且走访了成吉思汗的34代嫡孙,第一次公开了黄金家族的观点。此文发表在《内蒙古地方志》2004年第5期和《政协经济论坛》后,权威的《新华网》及时地、图文并茂地编发了一组6篇的"成吉思汗陵园"专题。内蒙古政协的考证文章成了其中的重头戏,人称"成陵保卫战"中国专家"网上第一篇"。2004年12月,《北京科技报》载文《2004年科技十大骗局》,揭露在蒙古国发现成吉思汗陵墓是一大骗局。有识之士评论,内蒙古政协专家办了"守土有责"的事。成吉思汗陵的真伪辨,既是文化遗产之争,也是知识产权之争,很多老同志赞扬政协这件事做得对。2005年3月23日,党报《内蒙古日报》用整版配图加编者按登载了此文,很受欢迎。说明党委、政府重视这类研究是很得人心的。

四、2004年秋,中共中央宣传部刘云山部长在首都"内蒙古文化周"期间指出:"要研究和保护秦直道。"中央电视台很快开始了这方面的宣传,但有意无意地夸大了秦直道的军事功能,杜撰了一些杀气腾腾的背景材料,说什么"秦始皇的铁甲骑兵,沿着秦直道,三天三夜就可直抵阴山脚下,打得匈奴几十年抬不起头来"。无中生有地渲染了民族仇视,少数民族同志很不以为然。政协专家组组织力量赴鄂尔多斯和陕北榆林、延安、西安等地调研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把全国的民间兵器都收缴熔铸成"金人"了。为了大乱之后的大治,他搞了包括"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和"中央集权制"等内并六国、外抚四夷的政策。司马迁在《史记》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始皇欲游天下",才命大将蒙恬修直道。这条高等级公路是"统一之道"、"巡游之道"、"帝王之道"。虽有政治宣示的作用,但秦代并没有直接用于军事的记载。后代虽然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走过,但王昭君自愿和亲,

与丈夫、匈奴族首领呼韩邪单于,出塞北上也走过这里。秦直道是南北经贸发展之道,也是南北文化交流之道,又是通过石窟和文物证明的"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分支。内蒙古政协专家组的研究成果《试谈秦代直道的和平功能和昭君出塞的旅游价值》于2005年7月在《中国·秦直道与草原文化研讨会》上宣读后,受到国内知名专家的肯定。如中国长城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说文章有新意,有利于民族团结。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周天游先生说,观点既重视史实,又给人启发。

实践证明,我国著名考古学和人类学家李济先生的观点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早在1953年他就指出:"两千年来中国的史学家,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以为中国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这是一件大大的错误,我们应该觉悟了!我们更老的老家--民族的兼文化的--除了中国本土以外,并在满洲、内蒙古、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亚一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栖息坐卧的地方。到了秦始皇筑长城,才把这些地方永远断送给'异族'了。"他认为,"治中国古代史的学者,同研究中国现代政治的学者一样,大概都已感觉到,中国人应该多多注意北方:忽略了历史的北方,我们的民族及文化的原始,仍沉没在'漆黑一团'的混沌境界。"

现在,包括政协专家在内的我国各族专家,正用历史的眼光、实证的研究和考古的成果,重新绘制着中华民族完整的"文化版图":包括内蒙古地区在内的"草原文化区",同"黄河文化区"、"长江文化区"一起,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三大主源地。打造中国软实力的"新国学"研究,必须跳出"以长城为界限"、"以中原为中心"和"以汉族为中心"的认识误区,树立"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城内外皆故乡"的更符合历史实际的"大国学"新概念。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延安窑洞中写成的《中国通史》是里程碑式的史学专著。但由于当时掌握资料不够、考古支持有限,且以农耕文明为标准。所以,今天看,只是半部中国史,而另外半部是汉族以外的兄弟民族写的,写在青青的草原上。2009年季羡林先生为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新出版的《中国通史》题辞:"普及中国史,提倡大国学。"认为我们的"国学",应该是长期以来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涵盖广博、内容丰富的文化学术,而绝非乾嘉时期学者心目中以"汉学"、"宋学"为中心的"儒学"的代名词。"大国学应该包括国内各地域文化和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

现在,根据历史文献、野外考古和实证研究结合,我们能够还中国历史以本来面目了!研究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人才,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以多民族、大一统,多元一体、和而不同,各有建树、共铸中华文明史为自豪。"以和为贵,统一为荣"的大中华理念,是中华各民族生生不息、相濡以沫、百折不挠、众志成城的价值指归,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以"文明对话"代替"文明冲突"的特殊贡献。历史一再昭示我们,"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和平进步"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理想,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更是历史主流、人心所向、时代选择!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不曾中断的硕果仅存者,成功的经验应该是"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双赢,分则两伤"。理

论的概括则是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所总结的"文化自觉理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我一直认为,用大中华、大历史、大文化的新视角,研究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的联系,意义十分重大。所以,对内蒙古政协专家组关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人才的研究,一直重视并尽力支持。现在,他们的首批成果以《长城内外皆故乡》为题,集结出版,可喜可贺。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共有家园,是国家认同的基础。爱我中华必须知我中华;了解西部才能深刻了解中国;了解少数民族,才能真实、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作为新世纪中国"大国情"教育、"大国学"研究的创新、延伸和有益补充,我希望这本"成果集锦"成为特殊的西部人文读本之一。(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教程》评鉴论文 1.绪论 中国文化以悠久、博大著称于世。勤劳、勇敢、智慧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人们通常说“中华文化五干年”,这是依据了传说中的黄帝年代,黄帝距今四千多年。实际上,中国文化远不止五千年,按科学考古材料,中国这块土地在8000年前已进入氏族社会,6000年前的氏族文化就很繁荣,说“中华文化八千年”是完全不过分的。中国自从有了文化,文化就具有连续性,没有出现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文化断层。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本文试从农耕民族的人文思想、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起源。 2.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 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疆域、经济环境、民族、人口等。 2.1自然地理 地形的多样性,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有蜿蜒的海岸。大陆框架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形状。这三级阶梯是由东西两列山脉构成的。四列山脉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等,由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向东倾斜,构成第一级阶梯,海拔在4000米左右。东列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等。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有内蒙古高原、黄士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左右,构成第二级阶梯。东列山脉以东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构成第三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与海洋之间是大陆架和岛屿带。沿海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全国总面积中,山地占1/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长江 黄河(区域地理新型教学案)

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 (1)发源地:A. 注入海B. (2)干流沿岸重要城市:C. D. E. F. G. H. (3)主要支流:①②③④⑤ ⑥⑦ (4)水利枢纽:㈠㈡(5)湖泊㈢ 2.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高原、山脉、高原、盆地、山、平原 3.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11个) 4.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度,流域面积,水量。 5..别称有哪些?“”、“” 6.水能主要集中在哪个河段? 7.为什么长江航运量巨大?自然:(1)。(2),。 (3)。人文:(1)。(2)。 8. 为什么要治理川江?9.治理川江采取了什么措施? 10.为什么要治理荆江?11.治理荆江采取了什么措施? 12.沿江地带面临的生态问题有哪些?上游:。中下游: 13.上游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14.上游水土流失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15. 为什么洪涝灾害多发?(1)(2)(3) 16. 怎样应对中下游的水污染?17.三峡工程首要的作用是什么? 18.为什么三峡河段能建大型水电站?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读图:(1)发源地:A. .注入海B. (2)上中下游划分城市:C. D. (3)冲击成的平原E. F. (4)主要支流: ①②③ (5)重要水利枢纽:㈠㈡㈢ 2.上游冲击成的平原有哪些?别称是什么?平原、平原。“” 3. 为什么下游流域面积狭小?,。 4. 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高原、高原、平原 5. 流经省级行政区有哪些?、、、、、、、、(9个) 6.凌汛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7.黄河凌汛产生时间、河段及对策是什么? 1

时间:。河段:、、境内对策:。 8.黄河上中下游忧患的表现、原因、对策各是什么? (1)上游。表现:。原因:对策: (2)中游。表现:原因:①② ③ (④ ⑤对策:①②③。 (3)下游。表现:“”。原因:对策: 9.小浪底水利枢纽首要的作用是什么? 10.黄河下游“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中游 下游 11.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采取了哪些措施?(1)。 (2)。(3)。 12.为什么黄河流经宁夏、内蒙古河段水量减少?(1)(2)(3) 13.黄河为所流经的地区作出了哪些贡献? (1)(2)(3) 14.长江、黄河发源于哪个省?共同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 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 (1)发源地:A.唐古拉山.注入海B.东海 (2)干流沿岸重要城市:C.上海 D.南京 E. 湖口 F.武 汉G.宜昌H.重庆 (3)主要支流:①赣江②汉江③湘江④乌江⑤嘉陵江 ⑥岷江⑦雅砻江 (4)水利枢纽:㈠三峡㈡葛洲坝(5)湖泊㈢鄱阳湖 2.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3.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 4.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 5.别称有哪些?“水能宝库”、“黄金水道” 6.水能主要集中在哪个河段?上游 7.为什么长江航运量巨大?自然:(1)无结冰期,四季通航。(2)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内降水多,河流水量大。(3)流经长江中下流平原,水流平稳。人文:(1)流经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货运量大。(2)与多条铁路干线联通。 8.为什么要治理川江?滩多流急。9.治理川江采取了什么措施?兴建了三峡水利工程。 10.为什么要治理荆江?河道弯曲,地势低洼。11.治理荆江采取了什么措施?裁弯取直。 12.沿江地带面临的生态问题有哪些?上游:水土流失。中下游:泥沙淤积、洪涝灾害、水污染。 2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无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沁河、伊河、洛河、大汶河等三十四条。流域面积约为752 000平方千米,居住约1亿多人口。 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万年前就生活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一带,还有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以及距今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考古资料证明,那时的黄河流域,气候要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山岭高原到处长满了森林,栖息着野牛、羚羊、犀牛和大象等各种动物。人们在原野中打猎、采集,在河湖中捕捞,在田野中用简陋的农具进行耕作。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人类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代,这时在黄河流域有著名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稍后的仰韶文化,以及西安附近的半坡、临潼的姜寨、宝鸡的北首岭、河南三门峡的庙底沟、洛阳的王湾、安阳的后岗等文化遗址,都是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志。从上述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

晋西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带为中心。东到河南东部和河北、山东等地,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到河套地区,西至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这正是我国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生于河南的新郑,主要活动于今河南、河北、陕西一带。我国历史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其中的西安、洛阳、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伟大的黄河确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 黄河流域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呢?这同黄河流域古代适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优越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尤其在古代,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人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很低,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更强,因此环境条件十分重要。据考古学研究,远在3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很温暖的。当时的安阳人种水稻,是从阳历的三月开始,比现在大约早一个月。在一块武丁时代的甲骨文上记载着人们曾猎获一头大象。因此科学家们推断,3 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同今日的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湿润。 另外,据古地理学研究,这一地区属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第四纪以来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直接侵袭。中亚的干燥气候对本地影响也不深,因此保留了第三纪植物区系的许多植物,形成本区植物种属繁多的特点。这对古人类的生活也是极为有利的。 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广大的黄土地带。这种土壤质地均一,结构疏松多孔,既利于简陋农具的耕耘,又利于作物根系的深入。土层毛细管发达,孔隙率达50%以上,持水性好,抗旱抗涝能力强。尤其是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矿物质,其中碳酸钙含量达8~19%,含其他矿物成分不下五十种。这些对原始的农业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长江与黄河的基本概况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河流(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及河流特征; 2、了解并能在图中找出长江和黄河主要支流和湖泊; 3、了解长江和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 4、了解长江和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和主要地形区。 学习重难点:长江和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和主要地形区 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3分钟)说起河流,不得不提到我国两条最重要的河流。同学们知道是哪两条吗?(长江和黄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两条河流。(播放《长江和黄河》视频)长江和黄河是我国两条最重要的河流,它们不仅塑造了平原,滋润了土地,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而且还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长江和黄河的基本概况。【读图导学自主学习】:预习课本P45和P49页的第一段,完成填空(10分钟)1、长江发源于高原的山脉,东流注入海,全长约千米, 是我国第长河。汛期,水量,(有或无)结冰期;黄河发源于高原的山脉,东流注入海,全长约千米,呈“”字形,是我国第长河。水量,含沙量,(有或无)结冰期,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易形成汛。 2、读P45页的“长江流域水系”图,找一找长江主要的支流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有 。读P50页的“黄河流域水系”图,找一找黄河主要的支流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有 。 3、长江、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 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点是,中下游的分界点是;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是,中下游的分界点是。 【合作探究收获展示】(15分钟) 合作探究一:长江、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依次是哪些?二者共同流经的省区有哪些? 合作探究二:长江、黄河干流流经地形区主要有哪些?就流经的地形区而言,二者的共同之处有哪些? 【总结归纳教师点拨】(2分钟) 【练习巩固当堂训练】(10分钟) 1、长江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分别是()

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1998年 第4期 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 丁家钟Ξ3 贺云翱 摘 要:长江文化是指长江流域地区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与集聚,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作为内涵广博的文化体系,它由巴蜀文化、荆楚—湖湘文 化、吴越文化三个亚系组成,其中吴越文化生存于长江下游地区。广义的吴越文化指有人类 产生以来存在于先秦时代吴、越立国地区的一切文化现象,它具有“饭稻羹鱼”的经济结构和 饮食习惯,以及善驾舟、鸟崇拜、干栏式建筑、 “文身断发”习俗、尚绿、灵动、情感细腻等文化特征。吴越文化在勇于开拓和善于开放的文化心态作用下,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调整和更 新文化内涵与机制,同时始终保持特色与传统,其发达的玉文化、瓷文化、丝绸文化体现了“丽 质秀色”的品性,对中华文明特质的形成有着殊多贡献。 关键词:长江文化 吴越文化 在“多元一体”(费孝通先生语)的中华文明体系中,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无疑是两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它们互相存在,互相撞击,互相融会,互相补充,从而造成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刚柔互济、绚丽多姿、绵延不绝的特性。直到今天,“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仍在呼唤着“长江文化”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以不断增进我们民族的活力和激情。 在传统学术研究中,“黄河文化”一直占有主要位置,但从80年代后期以来,“长江文化”逐渐受到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界的普遍关注,它以新的资料和新的视角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的视野,使人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过程要比过去的认识复杂得多。应该说,长江文化课题的提出和起初的研究,与考古学发现有直接关联,从170多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到8000多年前的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水稻栽培技术,从7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的漆器、干栏式建筑工艺及牙雕、制陶、发达的原始农业到5000年前左右的良渚文化制玉体系的形成,从3000多年前浙、赣一带原始瓷器烧制工艺的广泛使用到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三星堆、皖南沿江地带青铜铸造业的兴起,从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出现的5000多年前的古城群落到2000多年前富有特征的楚国礼仪重器的相继出土,这一系列的文物大发现刷新了以往的历史文献记录,修改着过去一个个已成的学术结论,迫使人们面对大量新的科研材料,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文明的渊源、初发地域、发生过程、结构与体系、后来演变的动力机制、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由此,“长江文化”作为一项涉及多学科的学术课题吸引了各方面学者的参与。 Ξ苏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苏州215006)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复习过程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 域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教程》评鉴论文 1.绪论 中国文化以悠久、博大著称于世。勤劳、勇敢、智慧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人们通常说“中华文化五干年”,这是依据了传说中的黄帝年代,黄帝距今四千多年。实际上,中国文化远不止五千年,按科学考古材料,中国这块土地在8000年前已进入氏族社会,6000年前的氏族文化就很繁荣,说“中华文化八千年”是完全不过分的。中国自从有了文化,文化就具有连续性,没有出现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文化断层。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本文试从农耕民族的人文思想、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起源。 2.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疆域、经济环境、民族、人口等。 2.1自然地理 地形的多样性,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有蜿蜒的海岸。大陆框架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形状。这三级阶梯是由东西两列山脉构成的。四列山脉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等,由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向东倾斜,构成第一级阶梯,海拔在4000米左右。东列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

等。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有内蒙古高原、黄士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左右,构成第二级阶梯。东列山脉以东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构成第三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与海洋之间是大陆架和岛屿带。沿海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全国总面积中,山地占1/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中原文化受制于黄河,荆楚文化受制于长江和洞庭湖,内蒙古文化受制于草原,青藏文化受制于高原,千姿百态的山水造就了林林总总的文化。 2.2气候的特征及其变化 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地势高低悬殊,幅员辽阔,使得气候形成三个大陆性气候强,其三是气候类型多样。复杂的气候影响着中国各地的民俗和人文,导致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有较大差异。气候方面,5000年前的中国气候普遍比现在温暖湿润。 2.3人文地理 古代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条大川有众多的支流,构成了广大的空间。不仅如此,在中国的辽河、准河、珠江等流域都有文化发生。在河与河之间、河与湖之间、山与水之间都容易形成文化区域。山川绵延,文化交融,形成几个特点: 其一,大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大的文化土壤,在中国本土,历史上形成了大的民族、大的国家。尽管在历史上有分分合合的局面,但中华民族一直保持大一统格局,统一是总趋势,代表了人们的愿望和心声。在大的时势运作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黄河流域文化2009-05-12 20:35:02 阅读439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 阅 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的老祖宗炎帝和黄帝部落 最开始都居住在黄河流域 慢慢向长江流域发展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无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沁河、伊河、洛河、大汶河等三十四条。流域面积约为752 000平方千米,居住约1亿多人口。 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万年前就生活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一带,还有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以及距今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考古资料证明,那时的黄河流域,气候要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山岭高原到处长满了森林,栖息着野牛、羚羊、犀牛和大象等各种动物。人们在原野中打猎、采集,在河湖中捕捞,在田野中用简陋的农具进行耕作。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人类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代,这时在黄河流域有著名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稍后的仰韶文化,以及西安附近的半坡、临潼的姜寨、宝鸡的北首岭、河南三门峡的庙底沟、洛阳的王湾、安阳的后岗等文化遗址,都是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志。从上述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晋西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带为中心。东到河南东部和河北、山东等地,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到河套地区,西至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这正是我国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生于河南的新郑,主要活动于今河南、河北、陕西一带。我国历史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其中的西安、洛阳、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伟大的黄河确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 黄河流域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呢?这同黄河流域古代适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优越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尤其在古代,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人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很低,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更强,因此环境条件十分重要。据考古学研究,远在3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很温暖的。当时的安阳人种水稻,是从阳历的三月开始,比现在大约早一个月。在一块武丁时代的甲骨文上记载着人们曾猎获一头大象。因此科学家们推断,3 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同今日 的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湿润。 另外,据古地理学研究,这一地区属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第四纪以来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直接侵袭。中亚的干燥气候对本地影响也不深,因此保留了第三纪植物区系的许多植物,形成本区植物种属繁多的特点。这对古人类的生活也是极为有利的。 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广大的黄土地带。这种土壤质地均一,结构疏松多孔,既利于简陋农具的耕耘,又利于作物根系的深入。土层毛细管发达,孔隙率达50%以上,持水性好,抗旱抗涝能力强。尤其是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矿物质,其中碳酸钙含量达8~19%,含其他矿物成分不下五十种。这些对原始的农业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初中地理关于黄河与长江的练习题

关于黄河与长江的练习题及答案分析 长江1.《长江之歌》中有“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的歌词。你能从这几句歌词中体会到长江的哪些基本特点() ①发源地地势高②春季水量上涨③向东流入东海④支流众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从歌词中的“雪山”、“春潮”、“向东海奔去”,可体会到长江的发源地地势高,春季水量上涨,向东流入海洋。 2.关于长江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长江是我国流域面积和水量最大的河流 B.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运输量居各河之首 C.长江是我国水能蕴藏量最大的河流 D.长江是我国结冰期最长的河流 【解析】选D。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上游的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1/3,有“水能宝库”之称,流域内有巨大的航运价值,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冬季不结冰。 3.下列省区长江没有流经的是() A.四川省 B.江西省 C.河南省 D.重庆市 【解析】选C。长江自源头至入海口依次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市,河南省不属于长江流经的省区。 4.“滚滚长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石油”这句话说明了长江有丰富的() A.太阳能资源 B.水能资源 C.煤、石油资源 D.森林资源 【解析】选B。长江水量大,在流经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和二、三级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5.兼跨长江中、下游的省区是() A.四川 B.江苏 C.湖北 D.江西 【解析】选D。江西省的湖口是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点,因此,江西省兼跨长江的中、下游。 6.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长江中下游平原②青藏高原③四川盆地④横断山区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解析】选B。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自上游往下游依次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

最新长江黄河流域地图简洁版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亚洲第一大(长)河,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上海市崇明岛注入东海。长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干流长6397公里,仅次于尼罗河和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长江支流中以汉江为最长。干流以北的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干流以南的有乌江、湘江、沅江、赣江和黄浦江。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在山东流入渤海,呈“几”字形,故有“几字黄河”之称。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2,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黄河中下游水体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每年都会生产将近16亿吨泥沙,其中有12亿吨流入大海,剩下4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悬河”,并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三字经 小学生行为三字经 1.守纪律循秩序爱集体摒私欲讲文明有情趣 2.排路队紧跟随快静齐守交规保平安把家回 3.讲卫生防病症勿乱扔桌椅整勤保洁体质增 4.广播操很重要天天练身体好雏鹰飞长空翱 5.眼保健莫等闲坐姿正内心恬穴位准不可偏 6.绿化带人人爱多呵护别踩摘草青青花常开 小学生文明礼仪三字经 新世纪,好儿童。懂礼仪,讲文明。见老师,要鞠躬。先问好,口齿清。 体端正,貌真诚。面带笑,声含情。尊师长,爱园丁。为子弟,获先生。 如父母,岂敢轻。升国旗,要庄重。穿校服,要洁整。昂起头,挺起胸。 齐肃立,怀崇敬。须知道,旗色红。是烈士,血染成。好传统,经继承。 唱国歌,气势雄。声刚健,血沸腾。爱国心,油然生。进校门,正仪容。 与年龄,要适应。穿衣服,求洁净。饰脸面,禁丹青。切莫留,怪发型。 集会时,注意听。该鼓掌,莫懈松。小动作,万不能。办公室,师办公。 若有事,莫匆匆。轻敲门,恐扰惊。上课前,听铃声。进教室,应肃静。 回座位,坐如钟。听讲课,要聚精。提问题,要谦恭。同学间,情意浓。 是伙伴,是友朋。是姐妹,是兄弟。应互助,莫嘲讽。齐努力,同用功。 下课后,搞活动。打与闹,都不行。踢踢毽,跳跳绳。打打球,吹吹风。 笑呵呵,喜盈盈。兴冲冲,乐融融。百花园,春潮涌。新气象,日蒸蒸。 新世纪,好儿童。懂礼仪,讲文明。敬父母,爱家庭。养育恩,记心中。 对父母,要温恭。父母病,要侍奉。父母言,要聆听。孺子心,赤子情。 如火热,如月明。小皇帝,惹人憎。小公主,人不疼。小主人,人人称。 做家务,爱劳动。帮父母,把家撑。不能做,寄生虫。祖父母,应敬重。 敬老人,好家风。家若和,万事兴。

2018高中地理每日一题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读长江流域主要汛区水情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多水灾的原因有 ①南北支流与干流同时进入雨季,而长江流域特别狭小,易形成水灾 ②上中游地区植被近年来破坏严重,河道淤塞 ③围湖造田,造成湖泊分洪能力减小 ④灾害预警系统不完善,监控措施欠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图示区域有效的防洪措施是 ①进行人工干预,减少流域内的降水总量 ②大规模地迁移人口和城镇 ③加固江防大堤,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 ④加强长江上中游地区林地建设,加强和完善三峡等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参考答案】1.C 2.D

解题必备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长江黄河 利用①巨大的水能。分布:集中在上游源头 到宜宾段。原因:位于第一、二级阶梯 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流经亚热带 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水量大 ②航运便利;黄金水道 ③灌溉 ①灌溉:流经地区降水不足,灌溉作用巨大 ②发电:在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 存在问题①洪涝:主要危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 荆江段 ②泥沙含量增多 ①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②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洪水 威胁;断流;水污染严重 综合治理①加固大堤;②修建水库;③营造防护 林工程;④建设三峡工程 ①建蓄洪调水工程;②植树种草,保持水 土;③加固大堤;④防治水污染,提高水资 源利用率 重要水利枢纽 三峡工程小浪底 主要有三大效益:防洪、发电、航运, 其次是灌溉、水产养殖、旅游 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灌溉、发电 学霸推荐 随着2015年7月8日调水调沙下泄水流在山东全部入海,第9次黄河调水调沙圆满结束。据此回答1—2题。 1.黄河调沙调水时间选择在此时段,是因为此时 A.黄河流域正值汛期,水量较大 B.黄河中游径流含沙量大,有利于冲沙减淤 C.下游泥沙淤积量大,能最大量的冲沙减淤 D.黄河流域进入雨季前,降低库容可为防汛做准备

长江黄河对比知识点

对比长江、黄河 1、黄河发源地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源头沱沱河约古宗列渠 2、长江流经省区:青、川、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黄河: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 3、长江流经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黄河: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4、主要支流:长江嘉陵江、汉江、赣江等黄河:洮河、湟水、渭河等 5、长江:流域范围位于秦岭与南岭之间 黄河:位于阴山与秦岭之间 黄河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还。中的天是巴颜喀拉山,海是渤海。凌汛出现在黄河的上、下游河段。黄河之害主要在于下游河段的地上河决口改道,洪水泛滥。 2、地上河形成的原因: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入河, 河水含沙量大。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道变宽,流速变慢,大量泥沙沉积在河床,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面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对地面的冲刷严重。 4、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根本在于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修建水库和水利枢纽工程,在下游加固堤防,也是根治黄河的重要手段。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 5、黄河各河段存在的问题 河段划分界限: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线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线是桃花裕。 上游:荒漠化凌汛原因:气候干旱草地退化受纬度位置影响初春时上游河段先解冻河 水挟冰块而下水势凶猛导致水位猛涨可采取措施:多植树造林等 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原因:人为自然原因可采取措施:保持水土植树造林 下游:地上河原因:书p49最后一段可采取措施:疏通河道修建大坝等 长江 1、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干支流大部分位于亚热带,没有结冰期。

高考地理长江 黄河(区域地理新型教学案)

(2)干流沿岸重要城市:C. D. E. F. G. H. (3)主要支流:①②③④⑤ ⑥⑦ (4)水利枢纽:㈠㈡(5)湖泊㈢ 2.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高原、山脉、高 原、盆地、山、平原 3.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11个) 4.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度,流域面积,水量。 5..别称有哪些?“”、“” 6.水能主要集中在哪个河段? 7.为什么长江航运量巨大?自然:(1)。(2),。 (3)。人文:(1)。(2)。 8. 为什么要治理川江?9.治理川江采取了什么措施? 10.为什么要治理荆江?11.治理荆江采取了什么措施? 12.沿江地带面临的生态问题有哪些?上游:。中下游: 13.上游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14.上游水土流失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15. 为什么洪涝灾害多发?(1)(2)(3) 16. 怎样应对中下游的水污染?17.三峡工程首要的作用是什么? 18.为什么三峡河段能建大型水电站?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读图:(1)发源地:A. .注入海B. (2)上中下游划分城市:C. D. (3)冲击成的平原E. F. (4)主要支流: ①②③ (5)重要水利枢纽:㈠㈡㈢ 2.上游冲击成的平原有哪些?别称是什么?平原、 平原。“” 3. 为什么下游流域面积狭小?,。 4. 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高原、高原、平原 5. 流经省级行政区有哪些?、、、、、、、、(9个) 6.凌汛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7.黄河凌汛产生时间、河段及对策是什么? 时间:。河段:、、境内对策:。 8.黄河上中下游忧患的表现、原因、对策各是什么? (1)上游。表现:。原因:对策: (2)中游。表现:原因:①② ③ (④ ⑤对策:①②③。 (3)下游。表现:“”。原因:对策: 9.小浪底水利枢纽首要的作用是什么? 10.黄河下游“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中游 下游 11.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采取了哪些措施?(1)。 (2)。(3)。 12.为什么黄河流经宁夏、内蒙古河段水量减少?(1)(2)(3) 13.黄河为所流经的地区作出了哪些贡献? (1)(2)(3) 14.长江、黄河发源于哪个省?共同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

长江与黄河的对比

长江与黄河的对比 整理by Shelly Zhou 2010-12-19 长江忧患: ①长江上中游湖泊面积缩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②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岸的汉江,是中下游平原地

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 ③川江滩多流急,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泥沙淤积。 长江治理措施: ①兴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保持水土;兴建分洪、蓄洪工程。(蓄) ②整治河道,退耕还林。(导) ③加固江防大堤。(防) 黄河忧患: ①上游:气候趋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宁夏、内蒙古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②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成为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③下游:河道变宽,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洪水威胁严重,水污染加重。山东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黄河治理措施: ①上游:合理放牧,恢复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修建水库、水电站。 ②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打坝淤地,保持水土。 ③下游:加固加高黄河大堤,疏浚河道,治理水污染。 湖泊: 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青海),是咸水湖。 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治理水资源措施: ①解决季节分配不均--兴修水库。

②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 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⑷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计划线路 ①东线方案:在江苏扬州市把长江水抽进京杭运河,用闸控制,逐级提升,过黄河后,自北自流,沿途供水,直达天津市。 ②中线方案:首先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华北平原,第二步在三峡巨型水库建成后,利用高峡出平湖,筑渠输水自流进汉江。 ③西线方案:计划提高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水位,再开凿一些巨大的隧洞,把长江水引入黄河上游,补充西北的水源。 京杭运河 京杭运河是世界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全长达1800千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

(完整word版)初二地理黄河长江练习题

初二地理黄河练习题 1、源头a_____________发源于1____________山北麓,注入 2 。 2、支流5为 __ ____河6为 _______河;上中下游的划分以3_______4________为界 3、黄河流经省的简称a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f____g____h ____i_____ 4、黄河上游流经地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游_____________下游_________ 黄河上游流径我国地势第 __、_ 级阶梯交界处,河流____大,是黄河______最集中的地区,因此建有水电站 7 _____ 。中游流径我国地势第 __、__ 级阶梯交界处,已建成的水利枢纽8是___________ 9是_______属于 _________省。 5、利用黄河水灌溉使中游的A________、B__________被称为“塞上江南” 黄河的价值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 6、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泥沙的来源是中游流经,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植被,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入河。 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进入下游的地区,河道变,坡度变,流速变_____,泥沙大量的沉积,河床逐渐,成为“地上河”。河床升高,被迫一遇暴雨随处都有决口的危险。 7、黄河在下游形成地上河是怎么形成的? 8、下游流域面积小,无支流因为: 9、黄河忧患在上、中、下游分别有哪些表现? 上游:中游: 下游: 10、想一想,治理黄河水患,应当在上、中、下游分别采取什么措施? 上游:中游:下游: 11、黄河凌汛多发生在____、____河段;水能丰富的河段____、____ 泥沙含量最大的河段_______;易泛滥的河段_______;地上河_________

八年级地理上黄河、长江练习试卷

八年级地理上黄河、长江练习试卷 一、选择题(30分) 1、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 A.季风区为水田,非季风区为旱地 B. 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C. 西部高原及山地 D.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2、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准确的是() A.耕地、林地比重小 B. 耕地面积所占比重大 C. 土地资源类型单一 D. 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比较合理 3、下列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既有利于生态平衡,又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 ①在江南丘陵修筑梯田②在太湖平原退耕还林 ③在内蒙古高原退耕还草④在黄土高原垦荒种粮 A.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4、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特点是() A.夏春多、冬秋少 B. 夏秋多、冬春少 C. 夏春少、冬秋多 D. 夏秋少、冬春多 5、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和最缺乏的地区分别是() A.南方地区、北方地区 B. 南方地区、西北地区 C. 北方地区、西北地区 D. 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6、下列地区,水、土资源配合紧张的是()

A.华北平原 B. 东北平原 C. 成都平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7、为了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A.兴修跨流域调水工程 B. 治理水污染 C. 兴修水库 D. 节约用水 8、从北京开始,我国许多地区大幅度提高水价,其目的是() A.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 提高人们消费水平 C. 提倡居民节约用水 D. 加快水资源的利用 9、下列资源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煤炭、石油、天然气 B. 水能、风能、核能 C. 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 D. 太阳能和森林资源 10.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这是因为它( ) A.航运价值巨大 B.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C.地理位置重要 D.水能资源丰富,建了许多大型水电站 13.“滚滚长江向东流,滚的都是煤和油”这句话说明长江有丰富的() A.石油资源 B.森林资源 C.水能资源 D.金属矿产 14.关于长江水文的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金沙江河段河谷宽阔,流速缓慢 B. 宜昌以下河段流速锐减,河道蜿蜒

长江、黄河干流图练习题

1.读图“黄河水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源头在__________,入海口在__________。 (2)黄河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第__________阶梯,是黄河水能资源集中的河段,黄河中游也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河南省__________工程是黄河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3)黄河中游流经土质疏松的__________ (填地形区)。经长期破坏,地面失去保护,一遇暴雨大量泥沙沿着大大小小的支流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4)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形成“地上河”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治黄河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题 1. 下列河流中,含沙量最大的是()。 A 长江 B 黄河 C 塔里木河 D 珠江 2. 黄河多泛滥的河段是()。 A 上游地区 B 中游地区 C 下游地区 D 中、下游地区 3“地上河”是指() A、海河下游 B、淮河下游 C、黄河下游 D、长江下游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流入_______海。 (2)黄河上、中游的分界①是____________,中、下游的分界②是_____________。 (3)黄河泥沙来自_______游的_______________高原。 (4)③是____________平原,④是______________平原。

(5)黄河自古多忧患,近年来又出现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问题。 (6)黄河下游泛滥成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题 1. 、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在()。 A 上游 B 中游 C 下游 D 三峡 2. 下列不属于长江三峡的是()。 A 瞿塘峡 B 西陵峡 C 虎跳峡 D 巫峡 3.长江河道上,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 A 金沙江 B 川江 C 荆江 D 扬子江 .读图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1)此图为水系图,它是我国最长、最大、最广的河流。(2)该河流发源于高原的山脉。 (3)用图上字母填空:三峡水利枢纽葛洲坝水利枢纽 (4)写出下列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支流、湖泊的名称。 支流:①②③ 湖泊:C D (5)该河上、中游的分界线是(填字母),中、下游的分界线是 (填字母) (6)写出下列城市的名称。 G H I J

七年级地理上册长江与黄河知识点

长江黄河 概况 源头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注入海洋东海渤海 流经省区 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 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 河南、山东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主要支流 水文特征 上游 起止点源头-宜昌(湖北)源头-河口(内蒙古) 特征多支流、多峡谷、流速快、水能丰富落差大,水能丰富 中游 起止点宜昌-湖口(江西)河口-桃花峪(河南) 特征多支流、多湖泊、河道弯曲落差大,含沙量大 下游 起止点湖口-入海口桃花峪-入海口 特征水流平稳、江阔水深水流缓慢,泥沙淤积,“地上河” 开发治理 上游中游下游上游中游下游 问题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洪涝灾害、水污染 草地退化,荒漠 化严重、凌汛 水土流失严 重 “地上河”、洪灾、 凌汛 原因 植被破坏 严重 洪涝灾害的原因:①流域面积广,流域内降 水多;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中上游水 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④围湖造田,降低了 湖泊的蓄洪能力了。 荒漠化原因:① 气候干旱,降水 少;②过度放 牧,过度开垦 ①中游多支 流;②土质疏 松、千沟万 壑;③夏季多 暴雨;④植被 破坏严重 “地上河”成因:① 黄河中游流经水土 流失严重的黄土高 原,河流含沙量大; ②黄河进入下游平 原,河道变宽,河床 坡度变缓,水流速度 变缓,泥沙沉积下来 治理 措施 植树造林 退耕还湖、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工程、防治 水污染 退耕还草,禁止 过度放牧,炸冰 泄洪 植树造林,修 筑梯田、修建 大型水利枢 纽 加高加固提防、炸冰 泄洪

长江与黄河的对比

长江与黄河的对比 长江黄河 长度6300千米5500千米 发源地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 形态“V+W”字形呈“几”字形 特点长度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我国第二长河,世界含沙量最大 的河流 注入东海渤海 流经青、藏、川、云、渝、鄂、 湘、赣、皖、苏、沪(11 个)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9个) 共同流经青、川青、川 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宜昌、湖口河口、孟津 支流嘉陵江、汉江、湘江、赣江湟水、汾河、渭河 开发①著名水电站:三峡、葛洲 坝。 ②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 通航。①著名水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治沙)。 ②引黄灌溉:塞外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重要的引用水源。 长江忧患: ①长江上中游湖泊面积缩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②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岸的汉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

③川江滩多流急,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泥沙淤积。 长江治理措施: ①兴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保持水土;兴建分洪、蓄洪工程。(蓄) ②整治河道,退耕还林。(导) ③加固江防大堤。(防) 黄河忧患: ①上游:气候趋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宁夏、内蒙古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②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成为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③下游:河道变宽,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洪水威胁严重,水污染加重。山东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黄河治理措施: ①上游:合理放牧,恢复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修建水库、水电站。 ②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打坝淤地,保持水土。 ③下游:加固加高黄河大堤,疏浚河道,治理水污染。 湖泊: 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青海),是咸水湖。 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治理水资源措施: ①解决季节分配不均--兴修水库。 ②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