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文化与物理学的起源

黄河文化与物理学的起源

黄河文化与物理学的起源
黄河文化与物理学的起源

黄河文化与物理学的起源

第15卷第4期

1996年l2月

许昌师专

3our~ofxtlchangteacherscollege

Vd.15N0.4

Dee.1996

午黄河文化与物理学的起源争一f?7

蔡子盘盘

(许葛石o)(许昌县i莩校,461000)

摘要本文以中国文化的母体黄河文化为线索利用已有的考古学资料和文献记录.论证了古代华夏民

族在物理学领域的辉煌成就,井从踩层次上论证了物理学革命末朗发生在中国的原因.

关键词物理中国

1"物理"的由来

物理学简称物理,原词出于希腊文physis,即自然.在欧洲古代,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统

称.

公元前2世纪,中文物理一词开始出现,如《淮南子?冥南训》中写道;耳目之察,不足

以分物理".这里的物理"一诃泛指一切事物的道理,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物理学,明清之际的

着名学者方以智,曾着《物理小识》一书,这时的物理"一词实际包含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甚

至还包括人文科学的某些分支清代晚期,物理学包括在格物学和格致学"之中,"格物与

"格致"是我国古代格物致知"一诃的简称它包括除数学,天文学,医学以外的所有科学.如

动物学,植物学,化学,博物学,地学等.明末清扔,随着外国传教士米华,西方物理知识开始传

播到中国,最初,曾按西方文字音译为费西伽".1900年,日本人藤田平把饭盛挺造编着的《物

理学》译成中文我国学者王季烈对该书进行文字润色和重编,并由江南制造局刊行,这是我国

第一本具有现代物理学内容和系统被称为物理学的书.清光绪二十七年八月(1901年9月)

山东巡抚袁世凯奏办山东大学堂折"中,首次提出了大学堂中系统开设自然科学的建议,其中

以物理学为主体的格物学亦在开设之中,从袁的奏折看,此时格物学包括由分子学,力学,汽

学,热学,声学,光学,磁学,电学八目.已初具近代物理学的雏形

在现代,物理学研究物质运动最基本和最一般的规律,以及物质的基本结构.通常根据所

研究的物质运动形态和具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力学,声学,热学,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

原子物理学等科目

2黄河文化与物理学的起源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着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又不断地用这些经验和技

能改进工具和其他劳动资料,这些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积累过程,生产工具和劳动资料的不

断改进和创新过程,就是技术发展的过程,而人类在实践中积累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理论上

的不断总结和概括,就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物理学同所有的自然科学一样,都有起萌芽.发

收稿日期:1996—10—18

第15卷第4期蔡子亮:黄河文化与物理学的起源

展,壮大的历程,无论是尼罗河,印度河,恒河流域,或者是黄河,长江流域,到处都留下了古人

类在物理学领域攀登的足迹,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到处都是我们的先人留下的业迹.

2.1黄河文化

黄河被尊为"四渎之宗","百泉之首".她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向东流经青海,四

Jil,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沿途汇集渭水,泾水,汾水,沫水,伊水,洛

水,漳水,洹水等大小数百条支流,浩浩荡荡,汹涌澎湃,辟山穿谷,经过黄土高原及华北平原,

奔流人海.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的.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其地质,

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像大地母亲般孕育了黄河文化,黄

河文化博大精深,犹如黄河水系一样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她萌发,成长壮大,又逐

渐融合了黄河支流上多民族的地方文化.随着黄河文化的东迁南移,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汇聚

融合,最终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民族文化.从考古学的发现来看,自旧石器时代的蓝田文化,

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大荔文化,河套文化,峙峪文化,小南海文化,下川文化到新石器时代的

磁山文化,斐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我们的祖

先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原始文化,物理学作为原始遗产的一部

分,放射出

灿烂的光辉.

2.2原始文化与物理学的起源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一些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医学和动植

物方面的初步常识,尽管这些知识非常的贫乏和幼稚.甚至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但现

代科学确实是从这里起步的.我们的先祖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首先考虑的就是发生在她们身

边的与自己生存犹关的事情.天体的运转,黑夜白昼的轮回.自然界的山川河海等.可以肯定

地讲,对光的照射,太阳照射下的阴影,清澈水底的映像,是原始人类很早就巳觉察到的,但原

始人把这种神秘的现象用来为人类服务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考古学发现,黄河上游青海

贵南尕马台25号墓(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发现一件保存较好的铜镜,放在死者的胸部.它清

楚表明五千年前黄河流域的中国人已初具平面成像的一般常识,并且有了一定的制镜技术,半

坡遗址(距今6700年前)出土的汲水器——小D尖底瓶,其造型设计是完全符合重心下垂原理

的.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出土的石箭头(距今两万八千年),狩猎时可以起到威力强,速度快,射程

远的效果,它说明几万年前,黄河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对力,速度,加速度,射程等有了一些

感官上的认识.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夏商文化的大量考古发现看,黄河流域的人们同

其它大河流域的原始人类一样,对力,摩擦力,压强等自然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

过程,从早期的原始石器,到类型各异的打制石器,从术器到骨器,从石器到青铜器,铁器,尽管

人类不清楚此为何种神秘的力量,但尖锐,光滑,坚固的生产器具确能提高生产率.人类就是在

劳动中这样一步一步提高技术的.靠近黄河岸边的人类,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水患一

直是她们关注的重大问题.远古中国就有许许多多治水的神话,传说,黄河人对水力,浮力的认

识,最初应当是水中漂落的树叶,游泳时的上浮感觉,这种原始的认识维持了数万年之久,在长

期的生产实践基础上,黄河人将巨大的树木中体掏空,作为独木舟泛河行驶,考古学的这一伟

大发现,证明五千年前的中国人已经在对浮力认识的基础上,增强了对水的驾驭能力.恩格斯

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

开".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乃是这一成就的反映.许家窑遗址的烧骨就是人工取火的证据.

太阳,火,热,冶铜,冶铁,它使原始的黄河人对热技术,热现象的认识和应用水准上一浪高过一

许昌师专(自然科学版)1996年12月

对原始的黄河人来讲,生存是他们的第一要务,至今为止的考古学发现,除了对电磁现象l

的认识停留在雷鸣电闪基础之外,黄河人在力,速度,射程,浮力,光,热等许多物理现象已有r

粗浅的认识,正是这些原始的,幼稚的,神秘的认识,奠定了古代中国物理学发展的基础a它使

得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物理学尤其是光学和磁学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2.3古代中国袖理学的辉煌成就

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的建立,到公元一九一一年大清王朝的覆灭,物理学同黄河文化

样目睹了华夏大地的沧桑变化,经历了成长,繁荣,退化的过程.在随着黄河文化东迁南移的

大潮中,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物理学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尤其在光学和磁学方面,是世界其它

文明古国所望尘莫及的这些成就集中体现在《墨子》,《考工记》,《韩非子》《吕氏春秋》,《梦溪

笔谈》,《革象新书》,《镜史)等古代着作中,由于本文不是一部物理学发展史的着作,仅将其主

要方面的主要部分予以介绍,从中可窥一二.

我国的《墨子》一书是由墨翟的弟子将墨家在物理学及其它学科的成就和政治学说辑录而

成.书中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知识,其中《经下》篇有八条关于光学的记载,叙述影的定义

及生成,光的直线传播性和针孔成像,并讨论了在平面镜,凹球面镜和凸球面镜中物和像的关

系.虽然全支仅300余字,却构成了几何光学的基础.八条叙述不但全是实验的忠实记录,而

且前后安排合理,逻辑严密,浑成一体,这是2000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系统的几何光学论述

以致于后中国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未黯突破这个水准.《墨子?经上》篇最早把"力"定义

为"形之所以奋也",即形体运动的原因.在《经说上篇进一步指出t"物理的重量也是力在不受

任何外力作用下则垂直下落.可见墨家已认识到力?重力.运动之间的一定关系.在

《经说

下》篇记述了等臂杠杆与不等臂杠杆的两种情况.指出杠杆的平衡不但取决于加在两端的重

量,还与"本(重臂),标"(力臂)的长短有关,进而认为"长,重者下,短,轻者上".这是有关力

和力矩概念的定性总结.在《经上》,《经下》篇中对物体的沉浮,圆球的随遇平衡作了规律性的

说明,还给鼬闻,空间下了定义,讨论了空间,时问以及时空关系,阐明了物体运动必在一定时

空等观点.墨家在贡献是巨大的,墨家在物理学等许多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在相当长时间内

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考工记》为古代又一百科全书式着作.在《考工记?弓人》篇与《考工记?矢人》篇中对弓

的材料,制造,弓千的弹力,射程,射速等材料力学问题进行的讨论以及对不同箭矢的用途,重

心,形状同重力,空气阻力,飞行轨道等进行的探讨,将原始的黄河文化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考工记,中不但记述了钟,鼓,磬等乐器的制做技术,还明确指出了许多声学问题,并指明振幅

与声音响度之间的关系t钟太而短,振幅小,声音急而小,不能远离;钟小而长,振幅大,声音宽

而大,能够远闻,这是我国振动声音规律的最早论述.历代王朝特别汉,唐时期,国力强盛,由于

宫廷音乐的需要,对声学的研究曾经达到很高的境界.《考工记》中还最早记录了惯性现象,

("马力既竭,车舟犹能一取焉")'分析了车轮大小与拉力关系,总结了斜面受力的情况,车上坡

相当于加倍重量等.《考工记》的科学价值极高,它不但是我国第一部手工业技术和工艺的规

范,而且是我国古代科学史的重要典籍,东汉郑玄洼,唐代贾立彦疏,清代戴震《考工记囤》和清

代程瑶田《考工剖物小记》等,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文化,并将其推到了一个辉煌的水平.

物理学在秦汉至隋唐时期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其中地动仪的发明与弹性定理的发现是两

项最重要的成果,地动仪是东汉的张衡创制的,叫做候风地动仪,用于测定地震的方位,它创制

第15卷第4期蔡子亮:黄河文化与物理学的起源4:7

于东汉阳嘉元年(132)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据《后汉书?张衡传》载:"地动仪以精铜制成,

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洒樽"遗憾的是这件世界宝物已经失毁而未能留传下来.弹性定理

的发现者是东汉的郑玄郑玄在为《考工记?弓人》一文量其力,有三钧(古代重量单位,以30

斤为一钧)"一句作的注释中写道:"假令弓力胜三石,引之中三尺,驰其弦,以绳缓撮(揎)之,每

加物一石,则张一尺.这就正确地揭示了物俸受力时,如果应力在极限范围之内,则应力与变

形成正比的线性关系过了1500年,英国的物理学家胡克才根据弹簧实验的结果提出了这一

定理,西方科学家称它为胡克定理"我国学者认为应当把它改称"郑玄——胡克定理".

《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它由北宋着名科学家和政治家沈括(1031--1095)

编着而成.《笔谈》中物理学条文40条,其中属于普通物理学各分支的19条,属于

乐律方面的

二十一条,对光学仪器,大气光象,磁针,声学共振等很有研究,对雷电,潮汐和晶俸结构等也有

论述.沈括对磁学的研究成就尤为卓着,明确地谈到了磁针的偏角问题指出"方家以磁石磨

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磁针能够指示南北的道理,一直到公元1600年英国

物理学家吉尔伯特(1540--1603)才作出解释其实,对磁现象的研究,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了

记录.据《韩非子?有度》篇记载:"故先生立司南以端朝夕《吕氏春秋》中亦有"慈石召铁或

引之也"的记载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国人不但已认识到了磁现象,而且已

利用了磁性原理制造出了为人类服务的罗盘.东汉时期的《磁石注》对磁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

识,及至北宋的《武经总耍》,我国的磁技术已达相当的境界,指南勺(罗盘)已发展到指南鱼,指

南龟,指南针,正是这样一种技术上的进步和对流体力学认识的提高,才有了宋代繁荣的海上

贸易,才有了举世闻名的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马克思对这一伟大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

指南针等几大发明是中国人给予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明末清初,做为科学的分水岭是中国科学呈缓慢下降趋势,西方科学蒸蒸日上的阶段,黄

河文化的中心已移至北京,从这时起西方新兴的科学技术随着传教士来华和帝国主义入侵,洋

务运动的兴起,逐步介绍到中国.紧步葡萄牙冒险家的后尘来到中国的是西方的传教士,他们

来华的主要目的,是要进行一场精神战争,做耶稣的勇兵,替他上阵助战,来征讨这

的中国(利玛窦语).传教的手段之一就是积极和中国学者交游,向他们介绍西方先进的文化

科学技术,进而诱劝信教.在利玛窦的倡仪下,翻译出版了许多西方科学着作,物理学方面有瑞

士人邓玉函着的《远西奇器图说》,日曼人汤若望着的《远镜说》意大利人熊三拔着的《泰西水

法》(徐光启译)等.无论怎样讲,传教士来华客观上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不少的贡献.明

清之际涌现出了方以智,黄履庄,邹伯奇,郑复光等着名物理学家,但孙云球作为明末清初的光

学仪器制造家,是不能不讲的t他是我国独立制造望远镜最早的民间人,并刨制眼镜,又利用凹

镜,凸镜,夜视镜等制造出察微镜,放大镜,夜明镜等七十余种光学仪器,着有《镜史》一书.另

外,明代宋应星的《夭工开物》中亦对《舟车》,《佳兵》等详细的描述,总之,明清之即物理学在发

展中走向衰落.

从夏至靖长达四千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物理学文化从萌芽到繁荣,一浪赛过一浪.这

其中,既有黄河人兴奋的泪花,也有华夏人辛酸的泪水在如此短的篇幅内说不尽,道不完四千

年物理学的发展,清末民国初年物理学的发展另文再议.但不管怎样,黄河流域古中国人在物

理学领域作出的辉煌成就,世人是不会忘记的.

许昌师专(自然科学版)1996年12月

3中国物理学衰落的原因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居于世界的前列,可是后来物理学

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近代物理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却发生在西方,其原因在那里?这是一个

国内外都十分重视并积极讨论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孤零零讨论物理学自身,应当把物理学置身

于整个自然科学中,把以黄河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置身于世界文化的背景下,这样我们才能

够正确地认识黄河流域为什么未能发生物理学革命这个原因.第一,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物

理学发展的首要因素.近代的物理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亦没有发生在古文明的阿拉伯,印

度,这本身决不是一种偶然.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和科学技术的停滞落后,是同教会的反动统治

直接相关的t而这一时期的东方各民族,包括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科学技术都有较大的发展.它

表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产关系的状态与技术发展是基本适应的.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的

产生和发展t是同文艺复兴前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密切相联系

的,而这时的东方却处在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衰落时期,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的一个活跃要素

被无情扼制.至于古代繁荣的东方为什么当时没能发生物理学革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告诉我

们,生产力的发展还未能向科学技术提出如此高的要求.第二,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

蔡锢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官学合一制度,严重地摧残了科学技术的发

展,自汉朝董仲舒"罢除百家,独尊懦术"以来,崇尚科学的墨家从此消失.明朝曾明文规定非

科第者t不得为官.这种制度使中国知识分子只能作为地方阶级中附属的士大夫阶层而存在,

从事科学研究只是文官人员的业余爱好,埋没了无效优秀的人才.象墨笛,沈括,张衡,徐光启

这样热心自然科学的文人实在少的可怜,这不能不说是科学的悲哀.第三,缺乏理论工具造成

了中断的研究方式.现有的资料表明,除墨家以外的历代中国学者或学者集团,都缺乏一种理

论指导工具,他们的研究往往是某个科学家的个人爱好而已,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抓住什

么,看见什么,都把它记录下来,却很少有人去对这些现象背后的实质进行探讨,更谈不上从理

论和量值,逻辑上的研究,这显然是一种缺陷.一些成果和奇器,如地动仪等不但没能改进发

展,连本带利全部失传,许多技术代代胡捐重复研制,结果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浪费,同时也造成

了物理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停滞不前.上文是个人十余年来的一点体会和认识,难免挂一

橱万,恭敬同行赐教.

参考文献

[13侯仁之.黄河文化.华艺出版社,1994

[2]宋于良.物理科技史.湖北科学技术出版杜,1989

[3]清华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组编.科学技术史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

L4]王鸿生?中国历史中的技术与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1

[5]萧致治.鸦片艘争前中西关系纪事.湖北人民出版杜,1988

[6]李摸涛.万事由来诃冉.华文出版社,1986

[7]詹子庆等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杜,3988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着,昊象耍等译.垒球通史——150o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杜

19BB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通用版

安全管理编号:YTO-FS-PD311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通用版 In The Production,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The Production And Labor Process And The Various Measures T aken And All Activities Engaged In The Management, So That The Norm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可用于在生产中,对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劳动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实施管理,包含对生产、财物、环境的保护,最终使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1、安全文化概念的提出 安全文化的命题是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切尔诺贝核电站泄漏事故提出来的。安全文化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由国际核安全领域的专家提出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被世界各个国家、各种行业的安全界所广泛接受并得到应用,例如在交通运输(包括航空、道路、铁路、海上等)、建筑、化工、采矿等危险性较大的行业,甚至在军事、医疗等领域都普遍引入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方法。 2、国外工业领域安全文化发展现状 安全文化的系统化发展,起源于核电工业。由于核电工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该行业仍然是当前安全文化研究和应用最活跃的领域,其取得的安全文化成果也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1986年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并于1991年发表名为《安全文化》的报告(即INSAG-4)。在INSAG-4中,安全文化的概念首次被进行了定义,并且这一定义被世界许多国家

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1.如何理解人类文化起源的生物性基础? 2.人类起源与文化起源具有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3.人类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具有何种不同的社会类型? 1】采集—狩猎社会与文化 2】园艺—游牧社会与文化 3】农耕社会与文化 4】工业社会与文化 5】全球化时代社会与文化 4.文化累积的本质及意义与文化累积的方式及路径各是什么? 1】文化累积的本质是指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 2】路径:其一是本民族内部文化的累积其二是吸收外来文化的累积 5.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四章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1.为什么说文化既是“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也是“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 2.如何理解文化既是“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也是“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文化的累积性与变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1】累积性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2】变异性是文化发展的环节和契机 3】累积性与变异性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 4.文化在满足人类生存和需要方面具有哪些主要功能? 1】满足需要的功能 2】认知的功能 3】规范的功能 4】凝聚的功能 5】调控的功能 5.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具有何种价值? 第五章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具有哪些基本步骤?其各个步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 第一,选择和确定专题研究内容 第二,查阅和摘录田野背景材料

第三,制定详细的田野调查计划第四,做好调查成员和物品的准备(2)田野调查的方式 第一,参与观察法 第二,采访调查法 第三,搜集田野材料 (3)田野调查的尾声 2.

黄河谷地

黄河谷地滋养着各民族优秀儿女,形成多民族聚居区,多元文化的交汇点。黄河沿岸8 个县的少数民族群众世居于此,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缔造了许多特色优质农产品。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正在崛起,成为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龙头。 但是把它作为黄河上游综合开发的一方风水宝地,我们却需要重新审视它的价值和意义。黄河造就了这里的奇山秀水,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的新途径。 青藏高原的崛起和黄河水流的切割,还赋予这里丰富的水电资源。这里是闻名全国的水电富矿带,被国家列为水电重点开发区。成为我国西电东送基地的重要部分。 黄河谷地是我省仅次于湟水流域的第二大人口密集地。这里是黄土高原伸向青藏高原的最北段,是两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湟水流域。 经过审时度势,省国土资源厅的决策者们开始倾力描绘黄河谷地再造百万亩良田的宏伟蓝图…… 在龙羊峡以下至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寺沟峡口之间,黄河谷地100万亩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的前奏曲,将在这里开始。现在,尽管我们还不能看到壮观的场面,但我们期盼着这雄宏的主旋律及土地开发整理大戏高潮的早日到来。 因此,黄河谷地早开发、早利用、早得益的呼声日渐高涨。 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以下至民和县寺沟峡口之间的320公里的黄河沿岸地区,是青海省农业区光、水、热、土等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全省主要的耕地集中区和农产品产地。 但在这美好的前景面前,人们还是保持了冷静的思考和科学的认识。

虽然,黄河谷地是全省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但是这里多年的地理环境变化和经济活动也是当地发展的制约因素。黄河造就的深山大谷导致这里长期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开发滞后、封闭落后,使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低于湟水河流域。它所冲刷过的土地,因切割较深,多为山旱地,承载能力低;只有少部分能灌溉,人口大多积聚在这些地区。由于土地负荷大,造成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区域内237万亩耕地,灌溉面积只有76万亩,只占耕地面积的32%。现有灌溉设施建设因水平低、规模小、分散、老化、提灌站多、成本高等原因,其中实灌面积只有38.24万亩。 由于一直投入不足,没有建成配套的干渠工程,这里成为土地整理开发的最大制约。本可以开发为良田或林草地的大片平坦的荒滩地,因缺水不能灌溉。 我们在扳着指头算土地资源账时,看到我省中东部地区耕作条件好的土地后备资源近2 00万亩,大部分分布在黄河谷地。但这一区域却成为全省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区域,沿黄8个县中5个县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28.05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3%,占当地农牧民总数的31.5%。受耕地等基本生产条件的制约,虽经多年扶贫,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除了上述众多的缘由外,其中还有一个重要背景是,随着征(占)地数量逐年增加,失地农民安置和他们的长远生计一直困扰着水电资源开发建设。有关部门在规划中发现的一个很直观的前景是,通过黄河谷地开发整理新增的耕地,可容纳近15万失地农民和扶贫移民的安置问题。为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开辟一方赖以生存的新良田和家园。 近年,我省在全面进行规划深入开展调研时,沿黄贵德、尖扎等地区的农户对改变现实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的意愿强烈。好多贫困户和异地安置的水库区移民说,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我们就盼望着黄河谷地开发、整理的这一天了!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的吾土斯山,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发后曾惠及9个社,449户村民。眼下因水土流失,生态退化,遇上大旱年,土地只能撂荒。果合拉村因缺水而撂荒的

杜邦安全文化的四个发展阶段讲解学习

杜邦安全文化的四个发展阶段 作者:aq07文章来源:安全文化建设网点击数:503 更新时间:2010-8-22 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人的特性和态度的集中表现,这种集合所建立的就是安全拥有高于一切的优先权。在一个安全文化已经建立起来的企业中,从高级至生产主管的各级管理层须对安全责任作出承诺并表现出无处不在的有感领导;员工个人须树立起正确的安全态度与行为;而企业自身须建立起良好的安全管理以及对安全问题和事故的重要性有一种持续的评估,对其始终保持高度的重视。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表明,一个企业安全文化的建成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努力才能达到。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工业伤害防止和员工安全行为模型描述了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经历的四个不同阶段。 这四个阶段可概括为:员工的安全行为处于①自然本能反应阶段;②依赖严格的监督;③独立自主管理;④互助团队管理。该模型的建立是基于杜邦历史安全伤害统计记录,以及在这过程中公司和员工在当时对安全认识的条件下曾作出的努力和具备的安全意识,是杜邦安全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化总结。该模型表明,只有当一个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处于过程中的第四阶段时,才有可能实现零伤害、零事故的目标。应用该模型,并结合模型阐述的企业和员工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安全行为特征,可初步判断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所处的状态以及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根据杜邦的经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同阶段中企业和员工表现出的安全行为特征可概括如下。 第一阶段自然本能反应 处在该阶段时企业和员工对安全的重视仅仅是一种自然本能保护的反应,表现出的安全行为特征为: (1)依靠人的本能——员工对安全的认识和反映是出于人的本能保护,没有或很少有安全的预防意识。 (2)以服从为目标——员工对安全是一种被动的服从,没有或很少有安全的主动自我保护和参与意识。 (3)将职责委派给安全经理——各级管理层认为安全是安全管理部门和安全经理的责任,他们仅仅是配合的角色。 (4)缺少高级管理层的参与——高级管理层对安全的支持仅仅是口头或书面上的,没有或很少有在人力物力上的支持。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教程》评鉴论文 1.绪论 中国文化以悠久、博大著称于世。勤劳、勇敢、智慧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人们通常说“中华文化五干年”,这是依据了传说中的黄帝年代,黄帝距今四千多年。实际上,中国文化远不止五千年,按科学考古材料,中国这块土地在8000年前已进入氏族社会,6000年前的氏族文化就很繁荣,说“中华文化八千年”是完全不过分的。中国自从有了文化,文化就具有连续性,没有出现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文化断层。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本文试从农耕民族的人文思想、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起源。 2.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 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疆域、经济环境、民族、人口等。 2.1自然地理 地形的多样性,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有蜿蜒的海岸。大陆框架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形状。这三级阶梯是由东西两列山脉构成的。四列山脉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等,由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向东倾斜,构成第一级阶梯,海拔在4000米左右。东列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等。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有内蒙古高原、黄士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左右,构成第二级阶梯。东列山脉以东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构成第三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与海洋之间是大陆架和岛屿带。沿海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全国总面积中,山地占1/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中国安全文化诞生的历史背景(2021新版)

( 安全文化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中国安全文化诞生的历史背景 (2021新版) Safety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 is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safe production in production, life and survival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中国安全文化诞生的历史背景(2021新版) 安全是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及生产活动而产生的。人类从远古时代就在解决生活及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从文化溯源的角度可以将其起源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的防灾害活动。但是安全工程作为一门学科提出来,是本世纪60年代的事,60年代才在少数发达国家的大学中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严格的说安全成为一种文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 我国安全文化产生的背景有以下三个: (1)现代工业社会生活的特点。由现代科学技术构造的现代社会生活(家庭及办公)特点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机器及物质的品种越来越多,生活及办公室越来越密集化和高层化,人造环境越来越复杂,交通越来越拥挤和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等。在提高了生活和办公效能的同时也不断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灾害。这样一个社会

中的安全问题已不再是手工业时代的安全常识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复杂的现代技术,这就要求公民具有现代安全科学知识、安全价值和安全行为能力。 (2)现代工业生产的特点。现代工业生产更是技术复杂、大能量、集约化、高速度的过程,一个液氨罐贮量可达5000m3,一个发电厂的控制台有上百个仪表,一个中等企业有上千名员工,现代工业一但发生事故损失极大,而现代工业设备又非常复杂,生产、运输及贮存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需要多部门、多工种准确地配合,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组织纪律、就这要求企业全体人员都具有高度的现代生产安全文化素质,具有现代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企业管理的方法由单纯的制度管理进入了企业文化管理的时代,即以企业整体的经营文化品格来统一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安全文化是企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是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国安全生产的形势始终不稳定,不断出现事故突发、火灾造成的严重局面,总结我国几十年安全管理的经验可以看出,传统的单纯依靠行政方法的安全管理不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姿势文化的深远关系?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13页精选文档

二、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 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则是在1988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INSAG)提出的。众所周知,当今全球能源日趋贫乏,核能逐步受到各国的重视。据统计,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核发电量超过总发电量的70%。但是人们至今不会忘记1979年3月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故和1986年4月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安全地利用核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在核电厂成功应用,则迅速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对安全文化的极大兴趣。安全文化不断地被应用到城市防灾、减灾和一些企业安全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出版物中,给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我国大部分专家认为:“安全文化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安全文化是一种社会的、大众的、开放的文化,在企业中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企业安全文化,即企业要把实现生产的价值与实现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为制约机制,以实现生产的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动力机制,建立起企业运行机制。 安全文化是一个由表面到本质,由形式到内涵结构严谨的系统。它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智能层次和价值规范层次所构成。 器物层次:包括人类因生产、生活、生存和求知的需要而制造并使用

的各种安全及防护、保护人类身心安全与健康的工具。 制度层次:包括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卫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减灾安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一切制度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及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精神智能层次:包括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哲学、安全文学、安全艺术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安全或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理论。 价值规范层次:包括人们对安全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安全文化的发展及状况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活动创造的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的观念、行为、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对于现代的安全系统工程,企业的事故预防不仅充分依靠安全技术、安全工程设施等安全的硬手段,更需要安全管理、安全法制、安全教育等安全科学的软技术。但是,过去尽管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工业社会还是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故痛苦,在经过深刻的反省和系统科学的分析后,人们发现,在安全文化提出之前,我们在事故致因的认识中,对于“人因”的认识还存在着深层次上的欠缺,这就是:在常规认识到的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以外,还应正视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这些因素的全面归纳,就是人的文化,人类的安全文化,她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观念、思维和行为,从而形成客观的物态和环境的安全质量。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经过亘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世界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根据山西省芮城县境内黄河东岸西侯度遗址发现的180万年前远古人类用过的石器,可以相信,早在180万年以前,黄河流域已有人类在活动了。西侯度出土了30余件石制品,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上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存中最早的代表。 西侯度文化中用动物骨角制造工具和用火的资料,不仅在黄河流域是最早的代表,在国内其他地区和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 ——反映古猿人文化的有: 西侯度猿人文化 1961年于山西芮城西侯度发现的,距今150万年~180万年,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文化。 蓝田猿人文化 1963年~1964年在陕西蓝田公王岭与陈家窝发现,其中公王岭猿人距今100万年~115万年,陈家窝猿人距今50万年~59万年。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猿人文化。 大荔猿人文化 1978年于陕西大荔甜水沟发现,距近30万年~50万年,为晚期猿人文化。 ——反映古智人文化的有: 丁村古人文化 1954年~1976年于山西省襄汾县汾河东岸丁村发现,距今7万年~9万年,属于旧石器中期文化,为早期智人。 河套新人文化 1922年及1956年~1960年在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发现,距今3万年左右,为晚期智人。 ——现代人是由新人直接进化而来的,分为4个阶段: 细石器文化 距今10000年~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新石器文化 距今7000年~3700年,按最早发现地点及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

距今7000年~5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1928年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部浐河东岸半坡村,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仰韶文化的一种早期类型,距今约6000年。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1953年春,西安市在建设纺织城时发现,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青铜器文化 距今3700年~2700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 铁器文化 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春秋初期,如在河南新郑仓城发现的春秋铸铁遗址,在河南卫辉市固围村发现的战国墓葬遗址,在西安周围发现的西安隋唐都城文化遗址等。 中石器时代,是连结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或中间环节。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在陕西大荔县的沙苑地区发现15处遗留有打制的石片和石器的地点,共采集到3000余件标本。根据这些石器的特点,认为它们是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从而将其命名为我国的第一个中石器时代文化——沙苑文化。 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中石器时代的特征是:社会经济生活以渔猎和采集为主,属于自然经济,还没有出现农业。在中石器时代,细石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狩猎和采集经济的发展。数十年来,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大量以细石器为主的文化遗存,不仅有可能填补我国新旧两大石器时代之间的缺环,而且还显示出我国中石器时代细石器工艺最发达的地区就是黄河流域。有的考古学家认为,正是在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细工艺传统为代表的中石器时代文化,其后,才在黄河流域发展成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此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 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为: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复习过程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 域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教程》评鉴论文 1.绪论 中国文化以悠久、博大著称于世。勤劳、勇敢、智慧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人们通常说“中华文化五干年”,这是依据了传说中的黄帝年代,黄帝距今四千多年。实际上,中国文化远不止五千年,按科学考古材料,中国这块土地在8000年前已进入氏族社会,6000年前的氏族文化就很繁荣,说“中华文化八千年”是完全不过分的。中国自从有了文化,文化就具有连续性,没有出现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文化断层。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本文试从农耕民族的人文思想、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起源。 2.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疆域、经济环境、民族、人口等。 2.1自然地理 地形的多样性,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有蜿蜒的海岸。大陆框架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形状。这三级阶梯是由东西两列山脉构成的。四列山脉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等,由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向东倾斜,构成第一级阶梯,海拔在4000米左右。东列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

等。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有内蒙古高原、黄士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左右,构成第二级阶梯。东列山脉以东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构成第三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与海洋之间是大陆架和岛屿带。沿海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全国总面积中,山地占1/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中原文化受制于黄河,荆楚文化受制于长江和洞庭湖,内蒙古文化受制于草原,青藏文化受制于高原,千姿百态的山水造就了林林总总的文化。 2.2气候的特征及其变化 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地势高低悬殊,幅员辽阔,使得气候形成三个大陆性气候强,其三是气候类型多样。复杂的气候影响着中国各地的民俗和人文,导致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有较大差异。气候方面,5000年前的中国气候普遍比现在温暖湿润。 2.3人文地理 古代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条大川有众多的支流,构成了广大的空间。不仅如此,在中国的辽河、准河、珠江等流域都有文化发生。在河与河之间、河与湖之间、山与水之间都容易形成文化区域。山川绵延,文化交融,形成几个特点: 其一,大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大的文化土壤,在中国本土,历史上形成了大的民族、大的国家。尽管在历史上有分分合合的局面,但中华民族一直保持大一统格局,统一是总趋势,代表了人们的愿望和心声。在大的时势运作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因素的总和。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历史源头是楚文化。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楚人聚居、人口稠密、手工业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反映宗教与神话的文献有屈原楚辞中的《九歌》、《楚辞》、《九章》、《天问》和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以及各种墓葬习俗的考古资料。此外,由楚人与湖南土著居民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湖湘文化隶属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道州出现了理学开山祖—周敦颐,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了老庄道学、释家佛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三教合流”的先河。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是后来出现的“湖湘学派”的思想渊源。 “湖湘学派”的奠基人胡安国,曾在衡山山麓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湘潭阴山。 明清之际,湖南衡州出现了理学集大成者王船山,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大本营,而这一时期在湖湘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尽管炎帝与远古湖湘文明的渊源难以考证,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湖南却一直是最可信的神农故地,具有最浓厚的炎帝文化氛围。早在公元976年宋太祖就“立庙陵前”,1371年明洪武帝又“考君陵墓在此”,到清乾隆年间祭道旁刻下“邑有圣陵”的石刻,而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又亲笔题写了“炎帝陵”,至此,湖南炎陵县鹿原陂作为始祖长眠之地(“茶乡之尾”)的历史地位就更趋稳定。从史记等资料记载可以看出,舜帝传说很可能源自湖湘一带,史记记载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海经》记载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屈原在流放楚国,留下不少千古绝唱,《离骚》,《九歌》,《湘夫人》,这些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间传说,尤其是《湘夫人》,可以肯定是源自当时“二妃寻夫”的传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洞庭湖望祭,到718年唐玄宗委派张九龄遣祭,再到2004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九嶷山拜祭,2006年公祭舜帝大典

黄河流域文明与文化

黄河流域的文明与文化对中华民族 的文化与文明的影响 一、黄河 黄河是大自然献给中华民族的厚礼,是我们伟大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从青海高原奔腾而下,流经五千多公里,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形成宽广美丽而富饶的冲积大平原,为黄河文明和文化的诞生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环境。大约一万七千多年以前,黄河流域就有人类生存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在这里勇敢顽强地劳动和开拓,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二、黄河流域文明 1、文明 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种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员聚集、生产方式和物质基础上的,黄河文明也不例外。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2000多年至公元前4000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从150万年前在现今山西省黄河岸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西侯度猿人开始,到距今3700~2700年前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为止,中华民族的先人就一直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文明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在吸纳各地区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直根系。黄河文明历经五千年而不衰,一直绵延至今,这不仅与他本身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有关,还和它不断选择适宜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 2、发展特点 ①黄河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文明中心。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黄河文明的中心不断转移。每一个文明中心的形成,都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环境的变化是黄河文明中心不断转移的重要原因。 ②黄河文明中心是随着黄河转移的。当中游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黄河文明就将中心转移到中下游,当中下游黄河泛滥频繁时,黄河文明中心转移到中游,如此多次反复。 ③气候的冷暖是黄河文明中心转移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当气候寒冷时,文明中心转移到黄河中下游,当气温温暖时,文明中心转移到黄河中游。黄河文明中心转移与气候寒冷有着重要的联系。 三、黄河流域文化 1、文化 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产物。文化因人而生,任何文化的主体都是人。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我们的先人从泱泱大河中获取智慧和灵感,演绎了光辉灿烂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主体文化。 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有两个层面。从自然层面来说,它作为一条河,给予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编号:SM-ZD-84666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 史 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安全文化概念的提出 安全文化的命题是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切尔诺贝核电站泄漏事故提出来的。安全文化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由国际核安全领域的专家提出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被世界各个国家、各种行业的安全界所广泛接受并得到应用,例如在交通运输(包括航空、道路、铁路、海上等)、建筑、化工、采矿等危险性较大的行业,甚至在军事、医疗等领域都普遍引入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方法。 2、国外工业领域安全文化发展现状 安全文化的系统化发展,起源于核电工业。由于核电工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该行业仍然是当前安全文化研究和应用最活跃的领域,其取得的安全文化成果也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1986年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并于1991年发表名为《安全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是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等因素的总和。的历史,它的历史源头是。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聚居、人口稠密、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反映的文献有中的《》、《》、《》、和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以及各种习俗的考古资料。此外,由与湖南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隶属中国传统儒家。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出现了理学开山祖—,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为核心,吸收了道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的先河。理学又称道学、,是后来出现的“”的思想渊源。 “”的奠基人,曾在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 明清之际,湖南出现了理学,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而这一时期在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形态。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的诗歌艺术、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以及“睁眼看世界”的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根据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尽管炎帝与远古湖湘文明的渊源难以考证,在近代上却一直是最可信的故地,具有最浓厚的文化氛围。早在公元976年就“立庙陵前”,1371年明洪武帝又“考君陵墓在此”,到清年间祭道旁刻下“邑有圣陵”的石刻,而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又亲笔题写了“”,至此,鹿原陂作为始祖长眠之地(“茶乡之尾”)的历史地位就更趋稳定。从等资料记载可以看出,舜帝传说很可能源自湖湘一带,史记记载舜帝“崩于之野,葬于江南九嶷”,《》记载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在流放楚国,留下不少千古绝唱,《》,《》,《》,这些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间传说,尤其是《》,可以肯定是源自当时“二妃寻夫”的传说。公元前210年到洞庭湖望祭,到718年委派张九龄遣祭,再到2004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拜祭,2006年公祭舜帝大典在九嶷山举行,悠久的祭舜历史和繁多的舜陵祭文似乎已将“根在九嶷”的传说化作了无可争辩的史实。

关于中国汉子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键入公司名称] 关于中国汉子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摘要:汉字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中国文化的脊梁”,是一种具备文化学、哲学、美学意义的符号体 系。在汉字教育中,如果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蕴涵,对于继承汉民族优良的品质,发扬民族传 统的认知智慧,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实现我国的思想原创,意义极大。 关键词:汉字教育;传统文化;思想原创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应该是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而汉朝淮南子一书也描述仓颉的贡献为“天雨粟,鬼夜哭”:描述文字的发明有如天上降下五谷广披大众,使得资讯透过文字能传载给任何人;而仓颉之前已去逝的人(鬼)都痛哭没有办法享用到文字的好处 有观点认为《周易》中的八卦对汉字形成有较大影响,但支持者甚少。 原始文字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种符号中,部分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形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河南贾湖距今8000年前龟甲上的几何符号贾湖契刻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 但是,商朝以后的汉字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许多学者提出,这些符号不一定是汉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绝对肯定是文字符号。汉字的文化学意义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前进,人类文明的每一个发展,甚至人类自身的每一点进化,无不是以思想原创为动力的。思想原创的实现,是建立在深厚的文明积淀和有容乃大的广采博纳基础之上的。具体地讲,要有自己的源头活水,要在深广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的汩流中,汲取丰厚的营养,还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广泛吸纳其他先进文化的精髓,惟其如此,才能实现思想的原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有着不同形式的呈现,诸如文化典籍、语言文字,等等。文章仅就

黄河流域文化概括介绍

黄河流域文化概括介绍 【字号:大中小】新华网甘肃频道(2008-03-17 16:07)来源: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二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021)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021) Safety culture is to establish a safe, reliable, harmonious and coordinated environment and a safety system for matching opera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980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021) 1、安全文化概念的提出 安全文化的命题是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切尔诺贝核电站泄漏事故提出来的。安全文化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由国际核安全领域的专家提出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被世界各个国家、各种行业的安全界所广泛接受并得到应用,例如在交通运输(包括航空、道路、铁路、海上等)、建筑、化工、采矿等危险性较大的行业,甚至在军事、医疗等领域都普遍引入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方法。 2、国外工业领域安全文化发展现状 安全文化的系统化发展,起源于核电工业。由于核电工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该行业仍然是当前安全文化研究和应用最活跃的领域,其取得的安全文化成果也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1986年

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并于1991年发表名为《安全文化》的报告(即INSAG-4)。在INSAG-4中,安全文化的概念首次被进行了定义,并且这一定义被世界许多国家的许多行业所接受,得到广泛的认同。 此后几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分析了全世界安全文化快速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在1994年(1996年进行了修订)制定出了用于评估安全文化的方法和指南——《ASCOT指南》(AssessmentofSafetyCultureinOrganizationsTeamGuidelines)。该指南明确提出:在对安全文化进行评价时,应该考虑到所有对安全文化产生影响的组织机构的作用,因此除了核电运营组织自身以外,政府组织、研究和设计组织都应该被包括在考虑范围内。因此,《ASCOT指南》给出了若干有关安全文化的表征(SafetyCultureIndicator),即: 1)、政府组织 ①政府的安全承诺 ②法规的制定机构 2)、运营组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