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与中华文明

黄河与中华文明

黄河与中华文明
黄河与中华文明

黄河与中华文明

姓名:郑海峰单位: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应用物理系学号: 0742022003 内容摘要:

华夏文明起源论

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

黄河的发育形成

纬度气候与黄河文明

土质特点与黄河耕作文明

动植物矿藏与黄河文明

综述

关键词:

中华文明、黄河、地形地貌、纬度、气候、黄土、动植物资源

正文:

一、华夏文明起源论

在文明起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讨论中,国内外学者都承认,地理环境在文明起源时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事实告诉我们,离开了一定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地形、土壤、水分、植被、动物以及矿产、能源等自然条件,离开了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生态环境,一切文化创造活动都会失掉客观的基础。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同样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影响。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个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在这三大起源文明中,又以黄河文明最为重要,属于中华文明的主干脉络。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在与北方草原文明相碰撞的同时,不断向长江流域扩散和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而北方草原文明由于游牧文明的局限性,在华夏源流的核心领域中并没有传承下太多东西。所以就整体而言,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正始主源,要讨论华夏文明的地理因素,就应当着重研究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

二、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

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最后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沿途汇集有

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

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

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

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

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

河流很少,因此黄河下游流域

面积很小。河源至贵德段多系

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

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

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

地海拔4200米;贵德至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该地区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三、黄河的发育形成

在黄河形成之前,青藏高原一带海拔很低,而黄土高原还在发育期,所以现在的亚洲中部地区还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的“准平原”。由于当时全球正处于大气环流强盛期,大陆内部降雨量充沛,“准平原”上面有广布发达的内流水系,但各水系流向不同。当时的华北平原均为古海洋所在地,海水可抵达今三门峡附近。黄河在形成过程中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距今320万年到300万年左右,黄河地带夷平面发达,海拔1000米以下,地貌起伏微弱,河流湖泊交替;距今247万年左右,由于地壳运动,欧亚板块与澳大利亚——印度板块相互挤压,致使夷平面解体,青藏高原海拔大幅上升,约2000米以上,山地起伏增大,形成新的湖泊地貌;第三阶段距今160万年左右,是地质构造巨变期,断裂起伏呈脉冲式增强,古湖泊湖水下切,形成一条泱泱巨川,万溪汇聚奔腾汹涌,构成一条大河穿越峡谷,成为今天著名的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此时的黄河以银川盆地为归宿。当时黄河“下游”的黄土高原是风积高原,其土质松软,土沙颗粒细小均匀、分选好,易于被流水侵蚀和搬运。黄河形成后每年携带大量的泥沙在下游淤集,形成后来肥沃的华北平原。因此可以说,青藏高原的抬升造就了黄河,黄河又利用黄土高原造就了华北平原。

四、纬度气候与黄河文明

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南至秦岭,北抵阴山,面积约75.2平方公里,基本位于北纬32度至41度之间,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从考古学的发现可以看出,当人类在陆地上生存并开始活动的时候,出于人类自身的本性,都是选择最优厚的自然环境作为生存条件的。从世界六大文明古国(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中国、古希腊、古印度、古玛雅)发生的地域来看,恰如事

先约好的一般,都诞生在北纬

30度线附近的温带和亚热带地

区(如左图所示)。这是因为温

带和亚热带的自然环境有利于

人类生存,温带和亚热带在自然

条件方面富于差异性和自然资

源的多样性,只有这样的地理环

境才是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

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

的变化,促使他们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而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热带、寒带,无论如何也发生不了早期文明。哲学家黑格尔也认为,在极热和极寒的地带就找不到世界历史民族的地盘,因为这些地方的酷热严寒使“精神”不能给自己建筑一个世界,使人类不能作自由运动,历史的真正舞台只能是北温带,因为地球在那里形成一个大陆,有着一个广阔的胸膛,而且自然产物也丰富多样,远比南半球那分裂的地形和贫乏的资源要优越得多。从当今世界来看,中纬度地带,不仅是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区,而且也是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较快的地区,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为什么早期文明都产生在这一区域。

五、土质特点与黄河耕作文明

黄河、长江均位于温带地区,而今天长江流域气候优于黄河流域,但为什么古代文明首先在黄河流域产生,这除了有气候变迁的原因外,黄土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据著名气象学家竺可帧研究,距今3000~5000年时,黄河流域平均气温约比今天高2℃,冬季气温高3~5℃,相当于今长江流域的气温,降水比现在丰沛。当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山上森林被覆,平川河网密布,到处山青水秀,郁

郁葱葱,在谷、盆地的冲积平原,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具有较好的成土母质。黄土表面构造团粒细微,组织均匀疏松,良好的森林植被增加了土地的腐殖质,使黄土具有较高的肥力。因为早期农业,生产工具是非常原始的,在很长的时期内,耕田的主要工具是一些树枝、木棒和天然石块,生产效率是很低的,即使后来慢慢知道进行一些简单加工,但依然是拙笨的木器,开发土地的能力是不大的。因此早期人们开始经营农业时,在生产条件限制下,必须选择容易开发的地方来定居。相形之下,长江流域过于炎热潮湿,不如黄河流域宜于住人,不少地区覆盖着大片的热带的原始森林,平原地区则湖泊沼泽四布,再加上土质紧密,所以不仅原始工具开垦困难,而且不易扩大交往,使长江流域早期文化发展落后于黄河流域。而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宜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且易开垦耕作,全区平均年降雨量虽不很丰沛,但却相当集中在作物生长季节,无霜期也相当长。这一切,对于生产工具还相当原始和生产力较低的古代人民来讲,实是一个比较适宜于经营简单农业和适合于聚合的地点,所以从远古直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国开发较早的一个经济区,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黄土不仅对早期农业有影响,而且对文明的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正如张新斌在《黄土与中国古代城市》一文中说的那样,“中国城市的建设是以黄土夯实的城垣为标志;以黄土高台的夯筑为基础的土木混合结构为特色;以广袤无垠的黄土平原而布局设计,平面铺开为基调;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鲜明风格而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在黄河流域,复杂地貌所带来的城市与建筑的多样形式均带有明显的黄土气息,黄河文明同样是带有浓郁黄土芳香的文明。

六、动植物矿藏与黄河文明

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蕴藏有大量的煤、石油和铁、铜、铝、铅、金、银、钨、铬、镁等矿藏;同时由于地区气候温厚多样,黄河流域存在着数量近人的可利用动植物资源,现今人类已驯化的动物猪、狗、牛、羊、马、鸡、鸭等在远古时代的黄河流域都有存在,而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也分布其间。这为原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动植物矿藏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为文明的产生提供一定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黄河中下游地区旧石器遗址中,有大量的石器工具发现,例如1978年,在洛阳市区洛河北岸的凯旋路东段南侧,距地表10米处发现了距今5~10万年的旧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存,出上有31件用锤击法打制成的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质料分别为石英岩、沉积岩等。到了新石器时期,不仅石器的品种更加丰富,而且还出现了陶器和骨、蚌器,例如在王湾遗址中,曾发现有石斧、石锛、石刀、石镞、石铲、石镰、盘状器、石磨棒、骨镞、蚌刀、蚌铲以及大量的陶器。这些新旧石器时期的遗物,虽然经过了人类的加工,但都是来自黄河地区的自然环境。如果黄河地区没有石料,没有烧制陶器的燃料,那将延缓文明的产生。正如美国人类学教授罗伯特·路威在《文明与野蛮》一书中所说:“为什么格兰查科印第安人没有石器?在过去,他们的祖宗一定有过石器的,因为剥石作器是人类工艺中顶早出世的一种。干脆回答一句:他们现在住家的地方连石头的影子也没有。密克罗尼西亚也是如此,走到这些岛上来的大洋洲人不久便把制造石斧的技术丢了,因为那些珊瑚岛上找不出适当的材料。有许多事情不是人类做不来,只因老天不让他们做。比如说,在他住的地方要没有野牛野马,他决不能养家牛家马。”

黄河地区仰韶时期已开始饲养猪、狗、鸡等家畜家禽,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已有大量的玉器随葬,并已出现铜器,特别是后来青铜的出现,使黄河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苏健同志认为“黄河中下游地区一带是率先挤进青铜时代的地区”。而该地区之所以率先进入青铜时代,与黄河地区存在着天然金属矿不无关系。而为中国人所自豪的四大发明也离不开特定的自然资源:指南针的发明,首先要有自然的磁石,火药的发明离不开自然界的疏磺和硝石,纸的产生离不开丰富的造纸资源(如麻、楮材等)。黄河流域在这些资源的聚集上要比长江以致中国其他大河流域要强得多,这也在一定层面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华文明会先觉于黄河流域。

动植物矿藏对黄河文明的影响,还表现在其它许多方面,有的是直接影响,有的是间接影响,比如它对建筑材料,原始动物崇拜,以及宗教活动等都有影响,在此不再赘述。

七、综述

综上所述,地形地貌、维度气候和自然资源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和文明产生的早晚。黄河文明的产生虽然存在着众多的因素,但从自然因素来讲,中纬度适宜的气候、河流、地形、黄土、动植物矿藏五大因素对文明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并不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优美的自然环境并不必然产生古代文明,黄河文明产生的五大自然因素,并不是文明产生的唯一因素,它对文明影响的重要性,表现在延缓和促进文明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伍光和.《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徐海亮、轩辕彦.《走进黄河文明》.中国人文出版社

[3].陈明宪.《华夏源流》.内蒙古出版社

[4].郑筱原、胡金成.《北纬三十度》.山东文艺出版社

[5].程连海.《地理与文明》.中国青年出版社

[6].戴尔·布朗(贺惠宇译).《古代中国:尘封的王朝》.华夏出版社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教程》评鉴论文 1.绪论 中国文化以悠久、博大著称于世。勤劳、勇敢、智慧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人们通常说“中华文化五干年”,这是依据了传说中的黄帝年代,黄帝距今四千多年。实际上,中国文化远不止五千年,按科学考古材料,中国这块土地在8000年前已进入氏族社会,6000年前的氏族文化就很繁荣,说“中华文化八千年”是完全不过分的。中国自从有了文化,文化就具有连续性,没有出现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文化断层。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本文试从农耕民族的人文思想、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起源。 2.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 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疆域、经济环境、民族、人口等。 2.1自然地理 地形的多样性,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有蜿蜒的海岸。大陆框架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形状。这三级阶梯是由东西两列山脉构成的。四列山脉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等,由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向东倾斜,构成第一级阶梯,海拔在4000米左右。东列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等。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有内蒙古高原、黄士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左右,构成第二级阶梯。东列山脉以东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构成第三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与海洋之间是大陆架和岛屿带。沿海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全国总面积中,山地占1/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逻辑学试题库及答案 辛苦整理 最全版本

1、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2、概念的内涵越多,则外延越小;内涵越少,则外延越大;这种关系叫反变关系。 3、概念的矛盾关系是指a、b两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其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如金属和非金属。 4、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5、当O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A 假;E真假不定;I 真假不定。 6、当O判断为假时,同素材的判断A真;E 假;I 真。 7、当A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E 假;O为假;I 真。 8、当A判断为假时,同素材的判断E 真假不定;O为假;I 真假不定。 9、关系判断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10、在模态判断中,必然p和可能p之间是差等关系;必然非p与可能p之间是矛盾关系。 11、在“有S不是P”中,逻辑变项是S,P;逻辑常项是有……不是。 12、一个判断的主项周延,则这个判断是全称判断;一个判断的谓项周延,则这个判断是否定判断。 13、若p∨q为真,p为真,则q取值为真假不定;若q为真,则p的取值为真。 14、若一有效三段论的结论为全称肯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小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 25、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上反对和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真的。 26、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下反对和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假的。 27、若一有效三段论,其小前提为特称否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结论应为特称否定判断。 28、若一有效三段论,其大前提为MIP,则其小前提应为MAS,结论应为SIP。 28、思维的逻辑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29若p→q为真,则当p为真时,q的取值为真;当p为假时,q的取值为可真可假。 30、三段论第一格的特殊规则是:(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31、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等形式。 32、“只有请外国人当教练,中国足球才能走向世界。”这一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为就算沒有请外国人当教练,中国足球也能走向世界。用符号表示为p∧ q。 33、“我班同学都是南方来的。因此,南方来的都是我班同学。”上述推理违背了换位法推理中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里也不得周延的规则。正确的推理应为我班同学都是南方来的。因此,有些南方来的是我班同学。 34、在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中,前件真则后件真,前件假则后件假。 35、“只有多喝水,才能减肥”。上述假言判断的负判断是并非只有多喝水,才能减肥,用符号表示为 p←q 。 36、根据概念外延之间重合情况,可以将概念间的关系分为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 37、“苹果就是长在树上的水果”,这一定义犯了定义过宽的规则,“文学可分为戏剧、散文和诗歌”,这一划分违反了划分不全的规则。 38、从关系判断的性质来看,“父母关心子女”属于非对称关系;“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属于对称关系。 三、图表题: 1、用欧拉图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A学生、B党员、C浙江籍学生、D大学生、E女学生、F三好学生。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黄河流域文明与文化

黄河流域的文明与文化对中华民族 的文化与文明的影响 一、黄河 黄河是大自然献给中华民族的厚礼,是我们伟大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从青海高原奔腾而下,流经五千多公里,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形成宽广美丽而富饶的冲积大平原,为黄河文明和文化的诞生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环境。大约一万七千多年以前,黄河流域就有人类生存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在这里勇敢顽强地劳动和开拓,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二、黄河流域文明 1、文明 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种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员聚集、生产方式和物质基础上的,黄河文明也不例外。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2000多年至公元前4000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从150万年前在现今山西省黄河岸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西侯度猿人开始,到距今3700~2700年前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为止,中华民族的先人就一直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文明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在吸纳各地区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直根系。黄河文明历经五千年而不衰,一直绵延至今,这不仅与他本身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有关,还和它不断选择适宜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 2、发展特点 ①黄河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文明中心。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黄河文明的中心不断转移。每一个文明中心的形成,都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环境的变化是黄河文明中心不断转移的重要原因。 ②黄河文明中心是随着黄河转移的。当中游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黄河文明就将中心转移到中下游,当中下游黄河泛滥频繁时,黄河文明中心转移到中游,如此多次反复。 ③气候的冷暖是黄河文明中心转移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当气候寒冷时,文明中心转移到黄河中下游,当气温温暖时,文明中心转移到黄河中游。黄河文明中心转移与气候寒冷有着重要的联系。 三、黄河流域文化 1、文化 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产物。文化因人而生,任何文化的主体都是人。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我们的先人从泱泱大河中获取智慧和灵感,演绎了光辉灿烂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主体文化。 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有两个层面。从自然层面来说,它作为一条河,给予

为什么说良渚遗址能证明五千年文明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a16784950.html, 为什么说良渚遗址能证明五千年文明史 作者:陶短房 来源:《科学大观园》2019年第15期 7月,“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5处。此举最大的意义在于,国际上终于不再将其对中国文明史的起点锁定在距今3500年左右的殷商时期,而开始承认中国“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说法是有依据的。 良渚文化大体可以确定在距今5300~4000年之间。学界认为,中国有许多年代远早于殷商时代的遗址存在。如中国史学界普遍认同存在的第一个王朝——夏朝,以及比夏朝更古老的唐虞三代。然而,迄今并没有一件文物、一处遗迹可确凿认定属于夏或夏以前的“王朝”。 据考古发现,年代相当于夏朝或更早的史前文化遗迹,并未发现明顯的王权痕迹、城池等防卫设施,无法证明当地已存在一个真正的古国,而不仅仅是一个聚落。人们最初以为,良渚也是这样一个“聚落痕迹”。但在2007年,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重见 天日,让人们对其评价大大改观。古城出土,又辅以前后出土的玉琮、玉璧、玉钺等象征王权的玉器,复杂的水利系统和大量信仰用品,表明其在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一个王权清晰发达、拥有坚固城池和强大工具、存在明确阶级分化和统一文化信仰的真正国家。 良渚遗址的大量玉器系从高级墓葬中出土,且基本可以用中国先秦文化的独特“语言”加以解读,如玉琮、玉璧、玉钺分别象征神权、政权、军权等。而其巨大的水坝,需要至少一万人施工数年,测定年代(距今约5100年)甚至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早得多。这也充分证明了“良渚王国”强大的组织、动员和后勤、管理能力,彰显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也再度表明中华文化的起源,不仅仅在黄河流域。良渚文化不应仅仅赢得国际间对“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正视,也应促使国内研究者和普通民众重新认识历史和文化。 长期以来,我们有意无意地将研究先秦乃至殷商文化史的目光紧盯在黄河流域和中国北方,而忽视了“中华文明早期未必只有一个起源”“中华早期文明不同起源间存在渊源和相互影响”等,这些被良渚和其他同期文化遗迹多次、反复证明的事实。 这种“为古人争正统”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影响了对中华文化起源的研究、发掘,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再次提醒我们必须正确、全面、深入地重新认识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 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仍会有不少国内外“疑古者”会以“未发现文字”“不知国号”“于史无稽”等理由,拒绝将良渚文化列为中华文明正源之一。但只要我们能从中获得更多正确、科学的早期中华文明知识,得以更好更深刻厘清自己对我们的历史、文化脉络和知识体系,已是最大的收获。

统计学B卷

黄河科技学院附属中专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统计学原理》课程试题(B卷)适用层次五年制专业会计年级 2011 试卷代码: . 注意事项: 1、本卷采用了分卷制,已将试题纸与答题纸分开。请考生将答案按原题号顺序,写在答题纸上。在试题纸上书写答案,一律无效。交卷时,应分别交验试题纸、答题纸和草稿纸。 2、请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书写姓名、座号、学号等信息。 3、请自觉遵守考场纪律。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统计总体必须同时具有的三个特征() A、同质性、广泛性、变异性 B、同质性、广泛性、特殊性 C、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 D、同质性、广泛性、特殊性 2、调查某班5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A、该班50名学生 B、该班每一名学生 C、该班5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 D、该班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 3、统计分组的结果具有() A、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 B、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 C、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 D、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 4、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采用() A、几何平均法 B、加权算术平均法 C、简单算术平均法 D、首末折半法 5、某企业产品产量报告期比基期增长20%,单位产品成本上升5%,则产品总成本增长() A、25% B、26% C、15% D、18% 6、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7.1%、3.4%、3.6%、5.3%,则定基增长速度()A、7.1%*3.4%*3.6%*5.3% B、(7.1%*3.4%*3.6%*5.3%)-1 C、107.1%*103.4%*103.6%*105.3% D、(107.1%*103.4%*103.6%*105.3%)-1 7、某厂2003年完成产值2000万元,2004年计划增长10%,实际完成2310万元,超额完成计划( )。 A、5.5% B、5% C、115.5% D、15.5% 8、下列数列中哪一个属于动态数列( ) A、学生按学习成绩分组形成的数列 B、工业企业按地区分组形成的数列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完美版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 一、教材分析 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不断,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约公元前2070年,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古代史上,中国仅销迟于古老埃及进入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学生容易了解和接受,能力目标较低。重点应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或课堂讨论的方式归纳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 1.让学生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以及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鼓励学生课堂参与讨论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3.学习奴隶制国家的更替过程,感悟“得道我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体会中国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本课内容比较浅显,整个课堂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对于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师可适当补充资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商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不紊。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这一课,教师必须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计划,放在多媒体课件中,供学生参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并且,关于商朝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教师要补充一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使学生对商文明的了解更全面。另外,在课件中,应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朝代更迭的深层原因。学生应在课前提前做一些预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疑难问题到课堂上交流。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①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古代卓越的部落联盟首领禹,谁能说一说,禹有哪些值得我们后人吸取和借鉴的优点? ②禹不但有同学们所说的优点,禹还做了一件对中国历史有影响的大事,那就是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那么禹是如何建立夏朝的?中国的奴隶社会还有哪几个朝代,它们的发展状总如何呢? 让我们共同学习本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位于黄河流域的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位于黄河流域的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已发现最早的山东古人类“沂源人”距今约40-50万年。细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后李文化、北辛文化等时期的遗址在山东的发掘也显示了当时山东地区文明的高度发展。几万年来,山东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为中国文明史上璀璨的一页。 一、细石器时代 什么是细石器?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 在考古学上 ,“细石器时代”是以细小的打制石器 为主要特征的石器时代,是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早期之间的过渡阶段 ,过去习惯上称为“中石器时代” ,这一阶段的文化 ,突出特点是石器遗存往往以细小石器为主 ,所以通常被称为“细石器文化”。 细石器是指形状细小的一种打击石器。用打击法打出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这种石器长度一般在2—3厘米,常见器形有石叶、石镞、小石刀、石片等(省博有具体实物)。

山东有哪些地区是细石器时代的代表?网上搜集资料,举例分 析一下。 二、后李文化 后李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首次发掘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后李文化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山东泰沂山脉以 我找到了

北、小清河以南的冲积地带,经碳十四测定,年代约为距今8500-7500年之间。 方案设计:请同学们尝试设计一个研究后李文化意义的方案。小组共 同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制定一个研究方案,并在班内交流一下。 研究内容名 称 小组成员姓名 及所在班级 研究的基本目标 研究内容 后李遗址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济南至青岛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时发现的。经过正式发掘的遗址主要有临淄后李、潍坊前埠下、张店彭家庄、章丘小荆山、西河、邹平孙家、西南村、长清月庄等。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北方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之一,被列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以发掘面积较大的西河遗址为例,主要遗存有房址、石器、骨器、陶器等。房址均为半地穴式,深度0.3-0.4米,形制多为圆角方形,面积30-50平方米,一些房屋的地面和墙壁发现了烧烤痕迹。石器有磨制和打制,包括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凿等。骨器有骨锥、骨镖、骨匕、骨镞等。陶器多红褐、灰褐色,火候不高,制作工艺为泥条盘筑、泥片贴塑,器表多素面,流行附加堆纹、压印纹等,器形以圜底器为主,亦有少量平底器和矮圈足器。墓葬在后李遗址有发现,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极少。 方案设计:

中华文明赞演讲稿范文6篇

中华文明赞演讲稿范文6篇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中华文明赞演讲稿范文6篇,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中华文明赞演讲稿范文1 在这里,我们赞颂我们祖国母亲的无疆大地;赞颂我们经久不衰的中华文明;赞颂我们“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的炎黄子孙! 那滔滔不竭的黄河流水,滋养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那巍峨屹立的雄伟泰山,撑起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脊梁;那被尊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让中华民族的眼界开阔目光长久,思想永不狭隘;幽静恬然,宛若仙境的桂林山水,时刻使中华民族受到心灵的洗礼……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是一条腾飞的神龙,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长河中,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杜甫;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现在,看我们尊敬的领导人;看“导弹之父”钱学森,看“水稻之父”

袁隆平……中国人杰地灵,中华民族,是受天眷顾的民族! 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道家经典的“庄子”“老子”,成就中华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古时中西商贸联合在一起的丝绸之路,诉说着我国当年经济上的强大。体现了我国航海术的先进的郑和下西洋,永久不倒的万里长城,令世人折服的四大发明……我们品析那些经典佳作,回忆那些光荣的历史,赞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我们的祖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看到中华民族昔日的辉煌,今朝的美好,让中华民族的未来变得更加灿烂阳光! 中华文明赞演讲稿范文2 各位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明,书写着永不停息、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着永不磨灭、对民主富强的探寻。绵延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中华民族本来就是礼仪之邦,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是华夏儿女世代相传的美德;在现代的社会中,我们更加要讲文明,懂礼貌,提高文明素养。 文明礼仪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乘车让座是文明,遵守排队秩序是文明,爱护公共财产是文明。文明礼仪贯穿

中华文明史读后感_读后感完整版

《中华文明史读后感》 篇1: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 了解历史文学,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必经之路,《中华礼貌史》为我们讲述了2000年间 文学的变迁。 如果回避过去,便迷失了未来的方向,怀疑自己的礼貌,反过来覆亡了自己,文化大革命 便是一次血淋淋的例子。是时候了,我们重拾起旧日时光的彩贝,发掘存在于群体的文化基因,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规划我们的发展! 礼貌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而物质礼貌、政治礼貌和精神礼貌,分别 对应人与自然的关联、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该书展示了其错综复杂的关联,做出了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礼貌生生不息的过程。在论述中,充 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该书将中华礼貌 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礼貌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礼貌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联,彰显了那些对礼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礼貌发 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礼貌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 经验,力图将中华礼貌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了中华礼貌在世界礼貌进程中所处的地位。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有说过: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 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不敢言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但求对我们的历史多一点微笑。在如今喧嚣繁杂的快餐文化,阅读这么几卷大部头的学术著作,确实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有史 则有国,每每掩卷,总有种热情澎湃于胸中,由衷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我属于缔造这 一礼貌的群体,我应当尽自己的力为她再次赢得荣光! 篇2: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 《中华礼貌史》资料概要:本书将中华礼貌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礼貌史上重大的转型作 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礼貌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联,彰显那些对 礼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礼貌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 礼貌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经常读阎先生学术著作的人或许都会觉得这 本书实在是卑之无甚高论,就是把一些他在其他地方说过的话得到的结论整合整合,简化简化,时不时再加上几句俏皮话。的确如此,我买这本书的主要思考是想把作者已刊行的作品收集全了。当然,正如后记中所说抛开琐细考订,借机梳理一下对此期官僚政治制度的认识,也不为 无益,作者是这样,我们读着当然更是如此了。从这一好处上讲,此书不妨可看作是作者今年 来相关研究成果的小结,切不能够市面上的那些所谓普及读本视之 中华礼貌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此刻撰写经典的人太少,这套书诠释了自古至 今的中华文化,资料还算详尽,是礼貌史入门的好书,可称为经典之作,本人很喜爱。推荐这 本书做为学生的课外读本存在,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礼貌和文化,才能有

黄河科技学院创新思维测试题

1、思维的超越性表现在(ABC ) A、超越时间 B、超越空间 C、超越客观事物 2、选择你认为与创造力成正相关的形容词有哪几个(ABC ) A、有能力的 B、兴趣广泛的 C、个人主义的 3、影响中国孩子想象创造能力的因素很多,请你做出选择(ABCD ) A、传统教育忽视个性培养 B、学前教育过度灌输知识 C、应试教育 D、过度追求心灵过滤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思维的超越性是绝对的错误 2、创新能力应当从少年时期抓起()正确 3、创新能力应当从学习知识之后的中年人抓起()错误 4、情商是完美人格、高尚品质、科学思想的融合,它是影响一个人未来发展关键性的品质要素正确 1、选择你认为最能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是哪一个(C ) A、儒家文化复兴 B、生物与遗传工程 C、思维创新 D、电脑与信息 1、选择你认为新闻工作者都应当做好哪样角色(ABC ) . A、创新的践行者 B、创新的发现者 C、创新的传导者 D、创新史著作编撰者 2、选择《创新思维》课程设置的目的,下面说法哪个正确(ABCD ) A、启发学生思维创新的意识 B、培养敢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C、锻炼开拓创新的实践能力

D、成为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任何创新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个人心理环境正确 2、思维创新是一种自己难以当家做主的活动错误 3、培养创新精神与传授知识理论同样重要正确 1、思维对象有无穷多的特点,选择出你认为正确的说法(ABC ) A、数学无穷多 B、属性无穷多 C、变化无穷多 D、原因无穷多 2、喝醉的因素很多,防酒醉的方法也很多,选择你认为正确的(ABCD ) A、酒的数量 B、酒的度数 C、人的身体状况 D、喝酒时吃的菜 3、选出正确的观点(ABCD ) . A、珍珠是象征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装饰物 B、珍珠是磷酸盐和磷酸钙的混合物 C、珍珠是贝壳类动物所产生的带病态性质的分泌物 D、珍珠是一滴固化了的露水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增强黄河文化影响力

【摘要】美丽的黄河,在美丽着中国,也在美丽着世界,就这样默默地、无声无息地向巨人展示着悠悠黄河文化,孕育出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关键词】黄河文化旅游郑州 “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是河南省二十一世纪的战略任务。中原崛起是区域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必须靠河南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的合力。 人们多年来习惯于说“中国有五千年灿烂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当我们在为“河南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经上下五千年”而自豪不已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要把昔日的灿烂变为今天的辉煌。 郑州作为中原崛起的城市之一,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全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郑州黄河作为国内九个黄河地域之一,由于其地处中原,“郑州黄河”更具有吸引力,郑州黄河的“悬、浊、荡、阔”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大禹塑像、“哺育”、象苑、黄河民俗风情苑、黄河碑林以及以炎黄二帝巨塑为主题的“中华炎黄坛”工程,构成了展示黄河文化的系列内容。郑州黄河文化如此醇厚,那么怎样弘扬黄河文化,如何利用黄河文化凝聚华人的向心力,提高黄河旅游文化的内涵,在中原崛起中郑州如何起到龙头作用,树立郑州的良好形象,增强黄河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挖掘黄河文化旅游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景区是旅游的依托。离开文化谈旅游,只能走马观花;离开旅游谈文化,只能纸上谈兵。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旅游离开了文化,算不上真正的旅游;文化离开了旅游,只能是单调的文化。只有旅游依托文化,旅游才能如虎添翼、名扬遐迩。只有文化和旅游结合,文化才能进一步得到弘扬。有了景区,就有了旅游,但不一定就有了文化。因此,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成为所有景区要开发的重要工作和内容之一。以“河”为媒,以“游”为介,加大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全方位展示黄河的迷人风采,是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加快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郑州市有以少林寺、中岳庙和嵩山国家森林公署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以黄河风景名胜区、黄河大观和大河村原始村落遗址为主的黄河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有伏羲山、环翠峪、轩辕黄帝故里、商城遗址、裴李岗遗址、北宋皇陵、北魏石窟寺、杜甫故里等历史名胜和文化古迹14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28项。丰富的地上旅游资源让郑州名扬全国,让河南闻名世界。这些都是以黄河为主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都有着浓厚的历史内涵可以发掘。可以以黄河为主开发黄河文化内涵,在合理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将黄河文化资源开发成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文化产品,富有商业价值的文化精品。特别要加大对炎黄文化、嵩山少林文化、商文化的开发力度,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提炼打造文化品牌、文化产业,丰富产业体系,让黄河文化成为郑州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形成郑州的文化产业发展特色。 二、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品位

中华文明礼仪语句三字经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华文明礼仪语句三字经 篇一:积累三字经部分语句 ☆☆☆要求会背会写☆☆☆ ★★积累三字经部分语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积累名言警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耳听为虚,眼见如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真正的美和真正的智慧一样,是非常朴素的。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按要求写几个(四个字的)词语★★迫不及待脑清目明为之一振头昏脑涨眉清目秀腰酸背

痛昂首挺胸目瞪口呆目中无人目不转睛目不识丁目光短浅 目不暇接无穷无尽心急如焚急不可待十万火急光明锃亮永 恒不泯窃窃私语物产丰富风光秀丽鞭长莫及庞然大物书声 琅琅开卷有益手不释卷苏秦刺股孙敬悬梁凿壁引光萤雪夜 读狂风暴雨四脚朝天大浪滔天直流口水毫不在乎平安无事 一帆风顺汲水灌溉千变万化一望无际稻谷飘香如丝细雨微 风习习收获喜悦高楼林立山环水绕 篇二:三字经报幕词 二(1)班的朗诵《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下面请欣赏我们二(1)班的朗诵《三字经》。 二(2)班的朗诵《三字经》 中华文明五千年,礼仪之邦美名扬。我们是祖国新一代,传承文明责任在肩。下面请欣赏我们二(2)班的朗诵《三字经》。二(3)班相声 《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下面请欣赏我们二(3)班的相声《三字经》。

4101郑州市招生考试办公室2019考研报考点公告

4101郑州市招生考试办公室2019考研报考 点公告 4101郑州市招生考试办公室2019考研报考点公告 (现场确认地点设在黄河科技学院) 一、接收范围 1.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郑大西亚斯应届本科毕业生 2.户口所在地为郑州市的社会考生。 3.工作在郑州市的外地户籍社会考生。(现场确认须提供郑州市公安局各县区级分局签发的《河南省居住证》原件及复印件。) 4.考试科目含有第5单元科目(考试时间在12月24日):毕业学校在郑州市的应届生、户籍或工作(以居住证为准)在郑州市的社会考生。 5.考试中含有以下科目,且毕业学校在省规定地市的应届生、户籍或工作在省规定地市的(以居住证为准)的社会考生可在本报名站报名。 ⑴202俄语,毕业学校在河南省的应届生和户籍或工作(以居住证为准)在河南省的社会考生。 ⑵203日语、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311教育学、312心理学、313历史学、408计算机学科、法律(法学)、法律(非法学)、管理类联考,毕业学校在郑州市、巩义市的应届生和户籍或工作(以居住证为准)在郑州市、巩义市的社会考生。

⑶314数学(农)、315化学(农)、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毕业学校在郑州、巩义、开封、商丘、周口的应届生和户籍或工作(以居住证为准)在郑州、巩义、开封、商丘、周口、永城的社会考生。 6.除第4、5条所列科目外,其他科目均按照第1、2、3条报名。不符合本报考点报名条件的考生,不接收现场确认,造成的后果由考生负责。 二、网上报名 1.预报名时间:2020年9月24日-27日(9:00-22:00) 正式报名时间:2020年10月10日-31日(9:00-22:00) 2.报名网址: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 在网上报名时间内,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或重新报名、支付;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3.网上支付:按照河南省相关规定网上支付。 4.咨询电话:0371--87541531 三、现场确认注意事项 1.时间:2020年11月5日-10日上午:8:00-12:00 下午:14:30-17:30 地点:郑州市紫荆山南路666号黄河科技学院南校区理工实验主楼 2.要求: (1)应届生生本人须携带居民身份证原件、学生证原件、网上报名编号。 (2)户籍在郑州市的社会考生须携带本人居民身份证原件、户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黄河精神参考答案

第一题参考答案 黄河自身规律主要体现在三善上,“善淤”指黄河由于流域地质地貌、生态破坏等原因致使 携带泥沙多,在中下游大量淤积而堵塞河道;“善决”指黄河容易决堤,甚至三年两决口;“善徙” 指黄河容易改道,可谓百年一改道;千百年来经常如此。当遵循这种自然本性开发治理黄河时,成 效就显著,经济社会生态就可以协调发展,反之则可能适得其反,这也构成了黄河自身规律的一方面。只有从黄河自身实际出发,才能维护和增进黄河的健康生命。 参考答案 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了 800 年,主要是由于针对黄河特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具体来说,第 一,政府重视,投入巨大;第二,行河路线较优,选用的黄河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第三, 疏浚汴渠,与江淮水道连为一体,分水分沙,第四,修建了黄河大堤;第五,河堤上隔段开凿 水门,使洪水灌注入周边湖泊和洼地。第六,黄河上游人口减少,中游牧进农退,植被得到一 定恢复,减少了黄河输沙量;第七,中游地区大暴雨较少,水患威胁小。 第二题 标准答案 首先要概括因为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这三条大河的生态危机( 2 分);其次要总结出这三条大河危机的具体表现: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 分);再次要 概括出各国政府针对出现的生态问题,采取了种种措施( 2 分),并举出具体措施:出台相 关法律,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评估。(2 分)。 关于对治理黄河的启示主要有三条:第一是总体规划,综合考虑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之 间的关系( 4 分);第二是立法和严格执法( 4 分);第三是对生态环境现状做综合评估,并采 取一些具体措施( 4 分)。 参考答案 因过度开发,未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密西西比河等流域爆发生态危机。表现在: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面对危机,各国政府积极行动,多策并举:美国十 分重视,但落实不到位,也缺乏全面规划;巴西制定森林保护法律,但是执法不力;埃及在 全面评估的基础上,综合治理,初见成效。 这启示我们,治理黄河要统筹规划,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第一,总体规划,综合考虑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环 境保护。第二,依法治黄,完善法律,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第三,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评估体 系,在对生态环境现状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建设人工湿地工程,保护植被,进行流域综合治理。【 299 字】 宣传手册的要点

中华文明寻踪

《中华文明寻踪》观后感 2014年9月16日至18日,我看了由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共同投资拍摄的《中华文明寻踪》百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专题片。这部专题片以纪元为经,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纬,依托遗存、追朔历史、弘扬文明,用生动的画面勾勒出中华五千年历史的脉络,以直观的视觉,解读中华文明形成、发展、壮大的过程。融思想性、故事性和观赏性与一体。看后让我热情澎湃于心中,为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赞叹不已! 这部长达100多集的动漫教育片,从先秦文化开始,到鸦片战争前夕结束,以具有悠久文化历史底蕴、享有“秦中自古帝王都”美誉的古都西安为中心,涵盖了整个陕西,并以此为辐射,全面介绍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发展轨迹。历史资料翔实,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一部了解中华文明、感受中华文化、激发爱国、报国热情不可多得的教育题材动漫片。其间各个时代的历史人物聚散离合,推陈出新,带着自己独有的东方文化步入了世界文明的殿堂。 当看到《秦始皇一统倡文明》这一集时,想到以前只是从电视剧和书中对秦始皇拼凑出来的印记并不全面与深刻,而顺着《中华文明寻踪》走过,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统一六国、

统一度量衡的伟大功勋伴随着血腥的暴政载入中国的史册。三十多年前发现的兵马俑仅仅是这位皇帝的部分陪葬品,却已经震动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为我们华夏子孙留下了不可估量的财富。 这部教育专题片的问世,是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和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一大举措。为全面介绍中华五千年灿烂悠久历史文化、推动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应有的姿态和积极贡献。每集只有十分钟左右,运用故事的结构,配有简洁易懂得文字让孩子们在听故事、看画面中获得历史知识,了解中华文明、感受中华文化,从而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在看完《人间造纸第一人》时,学生们就慨叹:“原来我们用得纸就是这么造出来的,蔡伦真是了不起!不愧为“纸圣”!他改革造纸工艺,采用廉价的原料造纸,实现了造纸业的规模化生产,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不由得被激发出来,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中华文明寻踪》这部教育专题片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能让国人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自己的国家,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才能让更多的人们懂得如何做一个有礼、有节、文明、高洁之人。为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而奋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