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与实施障碍

浅谈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与实施障碍

浅谈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与实施障碍
浅谈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与实施障碍

浅谈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与实施障碍

【摘要】文章在分析了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的基础上,阐述了新审计风险模型的内容及优越性。最后,针对我国的实际环境,提出了采用新审计风险模型所面临的题目,从而为准则实施职员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审计风险模型重大错报风险风险导向审计

一、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一)割裂了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审计风险要素就像一个层次分明的网,财务报表的总体错报风险通过内部控制和审计活动层层过滤,被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下。但在实务中,审计职员很轻易人为割裂两者的内在联系,而只依靠对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型评估来直接、大致确定检查风险水平,再据此规划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这就导致了实务中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相互脱节,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职员易于忽视固有风险评估

由于在假设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的条件下而往单独评估认定的固有风险有显见的难度,再加上直接假定认定的固有风险为高水平被公以为稳健的做法,这样极轻易导致不少事务所及审计职员不重视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多采用将固有风险定为最高水平即100%的做法。

(三)对治理层舞弊甄别失败

由于实务中对固有风险的评估流于形式,审计的出发点便从了解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控制风险开始。假如审计职员不把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就很轻易受到蒙蔽和欺骗,不能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和舞弊行为。

(四)缺乏对财务报表的整体审计风险进行把握和控制

原风险模型侧重于指导认定层次的审计测试工作,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应对重视不够,进而必然会影响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检查效果。固然该风险模型要求在评估固有风险时应当从会计报表层次和账户余额层次两个方而加以考虑,但在评估控制风险时却并不涉及报表层次,只能要求审计职员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种别的相关认定所涉及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估。这种不注重从宏观层而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而仅从较低层而上评估风险。假如不深进考虑会计报表背后的东西,就不能对会计报表项目余额得出一个公道的期看。

二、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

(一)新审计风险模型的先容

新审计准则以为审计风险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用模型表示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的存在可能是由于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行业状况、外界环境以及经营风险的影响,也可能是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无法有效地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错报。影响审计风险的另一个因素是检

查风险,检查风险是审计职员自身可以控制的风险,它的高低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公道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职员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环境,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依据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水平确定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便把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全面了解审计风险模型对审计职员安排审计工作计划非常重要,审计职员可以依据审计风险模型确定被审计单位各个业务循环应收集的审计证据的数目。

(二)新审计风险模型的优越性

1.引进重大错报风险,改进审计理念

新审计风险模型体现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向重大错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转变。这个转变明确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出发点和导向。该模型还校正了传统审计模式下以评估客户经营风险为中心的审计思想,夸大注册会计师应从多方面了解客户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新审计风险准则及模型明确规定,了解客户及其环境,包括了解客户的目标、战略以及可能导致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经营风险,而不是了解和评估全部的经营风险。

感谢您的阅读!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审计风险模型定义:AR=IR×CR×DR。其中:AR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IR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CR是指某项认定发生了重大错报,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构成重大错报,而该错报没有被企业的内部控制及时防止、发现和纠正的可能性; DR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目录 计算方式 分析探讨 发展形式 案例分析 审计过程 模型比较 计算方式 分析探讨 发展形式 案例分析 审计过程 模型比较

展开 编辑本段计算方式 也可以用公式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X检查风险,即 Y=K/X。 审计风险模型 重大错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因为在实际执业中,审计风险是一个确定的数值,CPA只有通过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进而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来设计将要做的程序。编辑本段分析探讨,提要,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工具。本文在分析该模型的逻辑结构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讨论了如何使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特别指出由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客户的次优级状况决定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经济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从而将审计风险(此时体现为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但如果存在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便会捉襟见肘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

方案-浅析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

浅析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 '浅析风险导向 模式下的审计风险 一、 联盟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界定 研究众多关于权威机构和学者关于现代审计的定义我们发现,一般认为审计就是一种发现审计对象偏差的过程(相对于审计标准而言),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审计、审计技术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必然有一些偏差是难以发现的,这就是所谓的审计风险。在现代 中,随着审计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的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客观存在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迫使审计理论和实务界不得不研究新的审计思路和模式来应对这种挑战,这就导致了风险导向审计这种审计模式的出现。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型的、以风险防范为基础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经历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两个阶段。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以被审计单位的交易活动为基础,从具体业务的角度判断是否存在重要错报,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审计思路,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及经营风险为基础,首先“自上而下”形成针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预期,而后再根据预期“自下而上”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对风险预期进行验证的过程。相对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企业生存环境入手,更强调从宏观的角度去了解和分析审计风险,从而对审计风险的把握更加全面、准确、深刻。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风险内涵非常广泛,既包括与企业内部环境有关的风险(如行业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监管风险等),也包括与企业外部环境有关的风险(如经营风险、 风险等),但是就审计活动本身而言,不可能——当然也没有必要对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所有风险逐一进行识别和评估,只需要对与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有关的风险给予足够的关注即可达到目的。当然,就被审计单位自身而言,不会任由各种风险随意去蚕食、侵蚀其肌体,它会在尽可能的条件下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来增强免疫力,防范各种风险,这样,有一部分重大错报风险通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免疫机制被化解了,剩余的重大错报风险(简称剩余风险)才是审计活动中需要关注的重点,也就是说,剩余风险通常是审计人员要关注的审计风险的核心内容,需要通过进一步审计程序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验证这种风险的存在及其影响。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因素分析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模型通常表述为: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来,审计风险是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就财务报表的审计人员来说,重大错报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风险,审计人员无法改变这种风险的大小,但是要对其做出客观评价,并且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通常在审计 开始之前,根据审计目的和要求的不同,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是确定的,这样,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会直接影响检查风险的大小,进而对决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选择,最终决定审计成本的高低——注册 师对财务报表审计作为一种有偿性的经营活动,审计成本对其意义非常重大。由此可见,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是审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也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别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方面。 检查风险指对于财务报表中既已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由于实施的审计程序不当等原因

内部审计审计风险模型的探讨

近二十年来,国际和国内发生了许多令人震惊的重大危机事件,如亚洲金融危机、安然事件、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银广厦”事件和“中航油”事件等,探究这些危机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可以发现有些危机事件是可以事先预防的,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非常有必要。同时,这些危机事件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的,而是由多个风险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是一种组合,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因而兴起。在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框架下,对内部审计的地位、职能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日益普及,对审计风险理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个既适应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又适应风险导向模式的审计风险模型非常有必要。 1企业风险与传统审计风险 要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企业风险与传统审计风险。 1.1企业风险 风险的概念有很多,较为通用的概念认为风险是未来结果对期望的偏离。任何原因引起的企业价值可能的减少都可以称为企业风险。由经济学家情报社与安达信公司出版的《商业风险管理:一种整合方法》一书提出了商业风险模型,该模型将企业风险划分为环境风险、流程风险和决策信息风险三大类。这三大类下又划分为77个细分的风险[1]。它囊括了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为企业的风险识别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1.2传统审计风险 按照传统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从这一定义看,审计的业务仍然仅仅局限于关注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风险关注的,仍然仅仅是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风险。这里的内部控制风险,从上述企业风险的分类来看,主要属于流程风险。 2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随着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在全球的应用,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也已初步成形。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6月颁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第四条指出: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 内部审计审计风险模型的探讨 Discussion on Internal Audit Risk Mode 辜东利 Gu Dongli (海南医学院财务管理中心,海南海口571101) (Financial Management Center,Hainan Medical College,Hainan Haikou571101) 摘要: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已经兴起并形成了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有五个方面的特征,需要新的审计管理理论加以适应,这其中就包括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新的审计风险模型结合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侧重从内部审计的角度进行考虑,认为审计风险=企业总体风险中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该模型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审计要求,特别适用于内部审计部门。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审计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792-(2010)6-0251-03 Abstract: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has sprung up and formed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pattern.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pattern characteristic having five aspect,require that new auditing management theory including the new audit risk model to fit it.The new audit risk model reasoning with the risk-based strategic systems audit combining with 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put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internal audit risk,thinking that audit risk is material misstatement in total risk of en-terprise multiplied by examination risk.The new model can adapt to auditing under new circumstances,apply to the internal audit de-partment specially. Keywords:Risk;Risk Management;Internal Audit;Audit Risk 内部审计审计风险模型的探讨 251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我国的应用局限性及其政策建议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我国的应用局限性及 其政策建议 摘要:文章针对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我国的应用局限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对研究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局限性;政策建议 一、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我国的应用局限性 新审计风险准则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但其效果并不明显,我国的审计实务仍远远落后于审计准则的先进性和国际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审计风险大大低于正常水平,表现在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主要承担的是行政责任,承担民事和刑事责任很少,特别是民事赔偿责任几乎为零。只有加大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才会促使其在损失客户的风险和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之间做出唯一理性的选择,最终使注册会计师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达成一致。此外,风险评估所依靠的外部证据没有专门、固定的搜集途径,同时风险评估程序的主观性较强,没有一个客观和

定量的标准,这使得风险评估程序具有不确定性的特性,从法律角度无法判定注册会计师在执行风险评估程序过程中是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是否具备欺诈动机。 国内审计竞争有失公平 对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推行的是政府指导价格,由国家物价管理部门授权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行业的审计收费标准,以指导事务所的收费行为。“四大”进入我国,有关部门对其高收费标准采取了默许的态度,结果是国内事务所的收费水平与国际事务所相比整体偏低,且差异较为悬殊。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统计资料,“四大”的XX 年度收入比例占全国前百家事务所总收入的54.72%。国内外会计师事务的收费差别,导致了大企业审计服务市场的竞争程度不够,逐渐形成“四大”垄断现象,而国内事务所则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的审计市场上激烈竞争。 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健全 目前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尚不健全,现阶段仍然比较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往往被公司管理层所影响甚至操纵,出现了经营者出钱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自己财务报表的现象,经营者既是被审计人,又是审计委托人,打乱了审计3方有序的平衡关系,使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关系中处于明显的被动地

风险导向的审计风险评估

风险导向的审计风险评估 审计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程序包括以下步骤:风险评估程序、控制 测试、实质性程序,其中风险评估是基础和前提,通过风险评估来确 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一)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有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 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根据新的审计准则,总体审计风险包括重大 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有的重 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生产经营风险的大小,而企业内部控制设置和执行的缺陷及具体认定本身固有缺陷也会 造成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审计的最根本着眼点就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审计风险评估 指标体系的设计也从企业经营风险和控制风险上来实行设计。会计报 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和相关经营风险的副产品,①其审计风 险=企业经营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二)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能够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 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确定。 1.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可能 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产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所 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宏观经济环境。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 织结构不恰当或存有缺陷,就有可能造成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

3.经营活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会产生经营风险,而多数经营风 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对 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 行动,或源于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以及为实现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关 键经营流程。 4.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 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歪曲 财务报表。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因素包括关键业绩指标、业绩趋势、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 5.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能有效防止、发现和纠正被审计单位差错和舞弊,如果内部控制不利,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 性就会大大增加。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 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风险的评估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法与定性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 下面的审计风险评估中,我们采用了因素分析法、①审计风险模型法、分析性复核等方法。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估 企业经营风险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定企业的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 的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传统的风险评估注重于对账户余额和交易 层次风险的评估,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是从经营风险的评估入手,评估企业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和漏报。当前审计人员的一般做法是: 在各种情况都比较好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的水平应该高于50%;反之,如果有某种迹象表明有可能存有重大错误,就应该将企业经营风险定 为非常高的水平,甚至100%。评估企业经营风险的3个具体步骤如下:需要考虑企业经营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指标;各要素 所占的权重以及各要素本身风险值的大小;最后将各要素风险值与其权 重加权平均计算出企业经营风险值。即企业经营风险=∑xiyi/∑Pyi,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 一、审计风险模型要素组成 主要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模型主要研究构成审计风险的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目前,审计界认可的一个基本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此模型的特点在于从风险控制的程序上分解审计风险,并用连乘形式表明了审计风险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关系。这种审计风险模型为制度基础审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得进一步定量评估审计风险成为可能,同时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往往也根据这个模型和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决定审计程序或审计范围。 审计风险模型逻辑关系剖析。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者的内在关系,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1、从定量方面看,是指审计风险可能造成各方面经济损失的一定限度的规定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探讨审计风险问题,目的是尽可能地把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上。审计风险三要素的相互关系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根据上述公式,在既定的期望审计总风险水平上,注册会计师可以容许的最大检查风险为:最大可容许检查风险=期望审计总风险/。其中,检查风险=分析性复核风险×实质性测试风险。 2、从定性方面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程序中接受的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反之亦然。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实质性测试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确定,应当考虑将检查风险降低到可容许的程度。 二、审计风险模型应用 审计风险模型AR=IR×CR×DR,在风险导向审计方式下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审计的计划阶段和审计的终结阶段。在审计计划阶段的运用,主要是根据计划检查风险水平确定将要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所搜集审计证据的数量。在

审计风险的文献的综述

审计风险文献综述 24110418 刘慧 摘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但近年来随着审计诉讼案件的增加,审计风险日趋增大,审计风险已成为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机构及广大审计人员必须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问题。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加强审计风险的研究,对于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审计工作起步较晚,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审计风险成为我国审计实务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了完善我国的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本文从国内外两方面系统地回顾了审计风险研究的文献,并按审计风险研究的不同层面和视角进行了评述,最后在归纳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审计风险研究的相关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人们和社会对审计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强化审计风险管理和意识,有效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一个重大课题。进入21世纪发生了轰动全球的安然事件,位居世界前五位之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在财务审计中未能尽其职责;安然公司的会计舞弊;美国南方保健会计造假丑闻败露;为其连续多年签发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也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上;普华永道对黄山旅游股份公司的重大造假;被财政部查出并勒令普华永道整改;德勤对科龙的会计造假案等等。审计失败的案例影响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这些重大舞弊案等都提醒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业:重视审计风险掌握防范措施已刻不容缓。 二.审计风险含义,类别及特征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由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x检查风险)可知,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察觉)风险三个类别构成。 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潜在性,控制性三个特征。 三.国外审计风险研究 (一)关于审计风险涵义的研究 K.stringer 在1961 年指出,“精确度和可靠度”与“注册会计师可能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之间存在着联系。这可能是有据可查的关于审计风险研究的开端。1973 年,美国会计协会(AAA )发表“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也使用“可靠度”一词,并对“可靠度”进行解释:“某一认定或声明是真实或有效的可能性”。随后,国外审计职业团体对审计风险的概念作了进一步探索,并各自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审计准则(1983 )第47 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国际审计准则(2004 )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 20 世纪70 年代,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开始在审计实务中被陆续采用,D.H. 罗伯兹(1978 )提出了审计终极风险模型:终极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抽样风险+ 非抽样风险)。在归纳、总结实务工作的基础上,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ICPA )于1981 年发布第39 号《审计准则公告》,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组成。时隔两年,AICPA 在其发布的第47 号审计准则中把审计风险模型重新表达为: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

审计风险模型及重要性水平在实务中的应用研究(一)

审计风险模型及重要性水平在实务中的应用研究(一) 摘要:文章阐述了审计风险的理论基础和审计风险要素模型的应用,指出在实务中应使审计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准则,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审计风险模型实务应用 社会审计是一个高风险、高社会责任的行业,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政府各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力度的不断加大,涉及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诉讼案件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企业经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了审计的难度,使审计风险日益突出。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已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当务之急。 一、研究审计风险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有关各方一直都在关注审计风险这一课题,早在1963年AICPA 的职业准则就有关于风险评价重要性的描述:“所涉风险的水平也和审查的性质休戚相关……内部控制对于审查范围的影响即为一例,内部控制越强,风险水平越低。”此后,SASNo.39和SASNo.47为审计师选择实质性测试程序提供了详细的指南,即审计师应详细考虑下列几个问题:账户余额和业务类别中存在的错报风险;内部控制未能发现错报的风险;审计完成后,账户和业务类别中的错报未能被发现的风险。SASNo.47还进一步明确了风险的概念术语,提出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概念,并指出审计师应从整个报表总体水平和账户余额

及业务类别水平上考虑审计风险。SASNo.47强调审计风险应该结合重要性一起考虑,以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及范围,并评价这些程序的结果,同时将审计风险模型定义为:AR=IR×CR×DR,其中AR(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IR(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CR(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中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基本采纳了这一概念,采纳这一概念的还有英国审计实务委员会(APC)、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等,可见这一模型流传甚广,但是该模型仍遭到很多学者的批评,主要内容:第一,该模型没有提供如何从分散的账户和交易综合评估整个财务报表的风险。第二,该模型仅仅考虑了抽样风险(即β风险),同时假设非抽样风险(即α风险)可以忽略。第三,该模型还不完善,设有考虑到其他诸如审计成本或潜在误报的影响等经济因素。第四,该模型只能是用于决定在实质性测试中抽样风险的水平,而不能成为一种风险评估的模型。第五,在计划阶段,实务界普遍将审计风险确认为5%,在此未明确5%审计风险水平究竟是什么意思,若其意味着审计师愿意签发的100份审计报告中有5份含有错误的话,则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将不复存在(Rittenberg&Schwieger,2002)。第六,该模型既无法用它来评估接受的风险,也无

浅论传统审计的缺陷及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

浅论传统审计的缺陷及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现代风险模型发展应用 论文摘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务的工具。本文在分析传统模型缺陷的基础上,论述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0 引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发布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1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目前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对审计风险的计量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根据上式,在既定的审计风险下,检查风险可计算如下: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1 只定性分析审计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观存在的风险。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考虑了有关审计风险控制的环节,并用公式来描述审计风险的概率,无法直观地进行定量分析,即计量审计风险给审计主体带来的损失金额的可能性。 1.2 审计风险因素不全面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与审计过程和审计顺序有关,即只从审计主体的审计检查方法和审计对象的经营、内部控制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因素,未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报表使用者的诉讼请求因素、宏观因素等。 1.3 无法描述风险审计案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非完全是由于技术上或程序上的失误造成的,审计主体的日常行为和工作态度有时也会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人们除了关注审计技术和程序的发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探析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探析 摘要: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审计失败案件增加,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也随之越来越大,使风险导向审计成为倍受业内外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风险导向审计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探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论文网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审计程序及特点影响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自始至终都以企业经营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分析企业经济业务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舞弊行为,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依据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x?检查风险),制定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一、产生风险导向审计的原因分析 (一)审计目标与经济环境的变化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 社会经济处于不断发展中,而审计工作也不可避免地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审计的最初目的是查错防弊,运用的审计方法主要是详细审计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使得详细审计变得不现实,从而出现了运用抽样技术的账项基础审计。但当时注册会计师主要根据经验来进行抽样,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很容易发生审计失败。随后,注册会计师在实践中逐步发现,根据内部控制评审结果来确定抽样的重点和范围,能大大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

性,提高审计效率,制度基础审计也就应运而生。然而,由于制度基础审计过于依赖内部控制制度,忽略了其他引发审计风险的因素。因此,基于审计风险评价来制定具体审计策略与计划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开始受到重视并在实践中被运用。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 (二)规避审计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直接原因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详细审计变得不显示,而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却在不断提高,他们希望注册会计师毫无保留的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但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限制和抽样审计的抽样风险,使注册会计师并不能保证完全查出所有的错报。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主动寻求解决、弥补这种差距的途径。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在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确定高风险项目,从而使重大的错报可以揭露出来,使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 (三)成本----效益原则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重要原因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生存和发展,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努力降低成本。而审计成本的高低关键决定于审计方法,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就不得不积极寻求效率更高的审计方法,按照最小成本支出的原则确定形成恰当的审计意见所需的审计程序,即保持必要的效果的同时,努力提高审计效率。风险导向审计既能保持审计效果又能使审计效率较高。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f875273.html, 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 作者:鲍曼 来源:《经营者》2015年第12期 摘要审计风险模型先后经历了初级审计风险模型、基本审计风险模型和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三个阶段。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揭示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并从审计程序、审计资料、审计人员、法律法规等多个角度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审计风险风险模型演进过程 一、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 (一)初级审计风险模型 1720年,英国爆发了审计史上著名的南海公司事件,该事件标志着现代审计的产生。自 那时起至20世纪初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审计师普遍采用的是账项基础审计模式,此时的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业务本身具有发生重要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固有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师检查了存在错误或舞弊的凭证和报表却没有发现错误与舞弊的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控制模型表述为: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检查风险(DR) 该模型是审计风险模型的最初发展阶段,体现了账项基础审计模式的基本思想,该思想至今仍被不同程度地采用,应用于一些重要科目的审查,以后阶段的模型皆是在这一初级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基本审计风险模型 1938年,美国爆发了审计史上最大的案件——麦克森·罗宾斯公司倒闭事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其后颁布的增加的审计程序方面明确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与评价,这使得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开始在审计实务中应用,并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成为主流。由于该方法以控制测试为基础,因此产生了内部控制没能及时防止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即控制风险。同时,由于审计师在该方法下大量采用样本测试,于是存在着部分不能反映总体性质的可能,即抽样风险,从而提高了检查风险的水平,此时的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在原有基础上逐渐演变为: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l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 相对于初级审计风险模型来说,基本审计风险模型已经初具规模,审计风险因素也基本齐全。由于审计师强调通过评价内部控制来发现和降低经济业务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审计的重点

现行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现行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摘要]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能引发审计风险的因素更多、更难以控制。作为审计风险的抽象表达方式,审计风险模型表达了审计风险的构成,反映了审计风险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因此,对于整个审计界来说,在现阶段,全面认识审计风险并运用更为贴近实践的审计风险模型来指导审计工作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审计风险模型缺陷 一、有关审计风险模型的理论回顾 (一)国外有关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 D.H.罗伯兹(D.H.Roberts)于1978年提出了最早的审计终极风险模型,即:终极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1981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ICPA)发布的第39号准则公告《审计抽样》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等四个子风险组成,其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表示财务报表中发生重大错误的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表示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误未被发现的风险。 (SAS47#)1983年,AICPA在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审计业务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 中对审计风险模型又做出了修改,其提出的审计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由于该模型涵盖了主要审计风险要素,并表明了其间的数量关系,便于计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因而被国际上大多数审计组织及会计师事务所采用,修订前的国际审计准则以及我国目前的独立审计准则都采用了该模型。2003年,修订后的国际审计准则提出了全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合并为综合风险,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表示,认为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除上述几次对审计风险模型有着重大意义的修改外,其他一些学者和机构也针对审计风险模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霍尔斯坦姆(G.S.Holstrum)和柯林兰(J.l.kirtland)在1983年提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实质性测试风险;英国审计实务委员会(APC)也在1987年提出了一个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抽样风险。(二)我国审计理论界有关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 虽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审计理论界对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有许多的专家学者对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1996年版的上海财经大学会计教材系列丛书《审计》一书中,主编周勤业等提出了一个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非抽样风险(USR)×抽样风险(SR),该模型对除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外的其他影响因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对 D.H.罗伯兹所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的一种完善,得到了我国审计界的一定认可。周家才(2002)在《试论审计风险概念及审计风险模型的重建》一文中将审计风险模型定义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诉讼风险,该模型将审计界正越来越不可回避的“诉讼风险”考虑了进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得到了国内审计界的广泛认同。

结合案例讨论如何使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

结合案例讨论如何使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 行审计 [提要]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工具。本文在分析该模型的逻辑结构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讨论了如何使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特别指出由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客户的次优级状况决定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经济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如果您需代写论文,可以咨询:QQ:357500023报。从而将审计风险(此时体现为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但如果存在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便会捉襟见肘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 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发布了一系

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其中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misstatement)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overall financial statementlevel)和认定层次(assertionlevel)。(一)认定层次风险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二)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

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及其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状况、程度而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至最低水平。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某种认定出发,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证据,从各个角度逐步地验证该项认定,最终以合理地保证某项认定是否正确,形成审计意见。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助于重要性水平的合理确定。由审计风险模型可知,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期望的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则重要性与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求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要考虑评估的审计风险以确保审计质量,也要考虑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效率。此外,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十分注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二、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风险量化理论在运用中存在固有缺陷一是风险量化的数理模型对历史数据过度依赖,这种数据方面的因素制约了风险评估技术的有效性。二是数理模型量化可靠性差。作为基本风险分析工具的数

理模型,以正态分布和小概率事件为假设,然而,正态分布假设不能准确地反映现实情况,小概率事件的现实发生概率也偏大。这些缺陷严重降低了通过数理模型进行风险量化的可靠性。三是难以评估系统性风险。风险量化模型对系统性风险考虑不充分,当市场状况迅速恶化,严重的系统风险发生时,以市场基本运行为前提的风险量化模型难以对风险进行准确评估。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实践中不能降低审计成本理论上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降低审计成本,主要表现在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的分析确定固有风险;关注被审计单位已设置的内控制度,识别影响财务报表的控制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更好评估,认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确定审计人员收集何种证据及其数量,并把审计力量在审计业务之间合理分配,有效利用审计资源。但实践中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有效的降低审计成本,主要原因包括:首先,进行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量化需要耗费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会增加审计项目的时间成本;其次,风险导向审计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合伙人及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并对其提供培训,从而导致人力成本与审计总成本的增加;此外,为了提高信息搜集、传输的效率,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还需利用信息管理系统,配备一定的通信与硬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资金成本。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仍然需要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抽样审计等传统的审计手段。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能更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但并不能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分析探讨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分析探讨 [提要]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工具。本文在分析该模型的逻辑结构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讨论了如何使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特别指出由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客户的次优级状况决定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其中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overall financial statement level)和认定层次(assertion level)。 (一)认定层次风险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二)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1. 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 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3. 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