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

一、审计风险模型要素组成

(一)主要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模型主要研究构成审计风险的

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当前,审

计界认可的一个基本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操纵风险(CR)×检查风险(DR)。此模型的特点在于从风险操纵

的程序上分解审计风险,并用连乘形式表明了审计风险在不同阶段的

数量关系。这种审计风险模型为制度基础审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得进一步定量评估审计风险成为可能,同时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往

往也根据这个模型和对操纵风险的评估结果决定审计程序或审计范围。

(二)审计风险模型逻辑关系剖析。固有风险、操纵风险和检查风险

三者的内在关系,能够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1、从定量方面看,是指审计风险可能造成各方面经济损失的一定限

度的规定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有的,探讨审计风险问题,目的是尽

可能地把审计风险操纵在一定水平上。审计风险三要素的相互关系为: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操纵风险(CR)×检查风险(DR)。根据上述公式,在既定的期望审计总风险水平上,注册会计师能够容

许的最大检查风险为:最大可容许检查风险=期望审计总风险/(固有风

险×操纵风险)。其中,检查风险=分析性复核风险×实质性测试风险。

2、从定性方面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程序中接受的一定水

准的不确定性。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和操纵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存有

着反比关系,即固有风险和操纵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注册会计师可

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反之亦然。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实

质性测试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确定,理应考虑将检查风险降低

到可容许的水准。

二、审计风险模型应用

审计风险模型AR=IR×CR×DR,在风险导向审计方式下的使用,主要

体现在审计的计划阶段和审计的终结阶段。在审计计划阶段的使用,

主要是根据计划检查风险水平确定将要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所

搜集审计证据的数量。在审计终结阶段的使用,主要是评价实际审计

风险是否低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如果实际审计风险低于可接受

审计风险,说明审计证据是充分的,可据此做出审计结论;如相反,

则应重新评价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和操纵风险的估量水平是

否适当,审计证据是否充分。

举例分析:

第一步:了解内控后初评C1R,如果高水平,表明不信赖,此时DR很低,说明主要依靠实施详细的实质性测试,猎取充分的审计证据。

如,C1R=100%,AR=5%,IR=100%,则DR=5%很低,实行详细测试。

第二步:了解内控后初评C1R,如果低于高水平,并拟信赖内操纵度,则实行符合性测试,再评估出C2R,此时DR=AR/(IR×C2R),根据DR 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

如,假设C1R=80%。打算信赖内控——实行符合性测试,再凭

C2R=60%,则计划的操纵风险就是60%,计划的DR=5%/(100%

×60%)=8.33%。按DR=8.33%确定具体审计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

第三步:终结审计前,再评C3R。若C3R=40%,小于60%,则

DR=12.5%,说明审计程序执行较充分;若C3R=80%,大于60%,则

DR=6.25%,说明对操纵风险最终评估的水平高于计划评估水平,审计

程序不充分,理应考虑追加审计程序或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将检查

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三、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不足与修正

经研究发现,当前审计风险模型还存有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认为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对于存有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

适当地发表审计意见的风险。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使财务报表

没有重大错误,注册会计师也会因各种原因而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

的可能性。第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仅从审计的过程上把审计风险划

分成固有风险、操纵风险、检查风险三个因素,未能从审计过程之外

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而实际上,审计风险是审计内

环境与审计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三,模型假设各风险要素相互

独立,而实际上IR、AR、DR都取决于CR。当内控不健全或无效时,这种相关性的忽略将导致对风险因素的低估,因而使得审计师最后面临

的风险大于承受水平。

在现实操作中,审计人员的主观因素有时却是最终导致审计意见不恰

当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审计人员自身的原因,对于某些公司,即使审

计过程中发现了重大错报或漏报,仍存有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

能性。因为这种可能性更多的是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在很多审

计失败的例子中,我们能够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财务报表的错报

在审计检查阶段已经被发现或应该被发现(例如简单的勾稽关系不符),但审计意见对此没有给予恰当的披露。常见的解释是审计人员

未保持应有的职业慎重,或者面对利益诱惑,签字的注册会计师没有

保持应有的独立性。

基于上述不足和现象,应对审计风险模型实行修正,修正后的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操纵风险×检查风险+独立性风险。独立性风险

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和声誉、被审计单位对会

计师事务所的重要水准、被审计单位重要治理人员与会计师事务所人

员的关系、被审计单位与会计师事务所是否有长期业务关系等。

在接受审计业务时,审计人员需要利用修正后的审计风险模型对审计

风险实行衡量,大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确定会计师事务所的期望审计风险。在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客观风

险前,先对独立性风险实行衡量,若独立性风险几乎超过了期望审计

风险时,事务所应该考虑拒绝接受托付。

2、在独立性风险能够接受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初步评估系统风险(固有风险×操纵风险)的大小,以确定是否接受托付和决定收费标准。

3、会计师事务所实行上两步的风险评价,如果其风险总和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会计师事务所会接受托付。同时,应对报表和账户余额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实行初步评估,对重要认定制定初步审计策略,设计操纵测试。

4、实施操纵测试,评估操纵风险。

5、根据审计风险模型确定检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独立性风险)/(固有风险×操纵风险),再根据检查风险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6、实施实质性测试。根据实施过程中获得的相关证据,修正对重要性水平、固有风险、操纵风险、检查风险和独立性风险的原有估量。

7、审计实施过程完成后,综合评估审计风险,出具审计报告。强化风险意识、以审计风险作为规划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因为审计工作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并非所有都是界限分明、数字准确,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有所把握。即使审计风险模型有诸多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它是当前审计工作的基本推断工具,它的进展与完善有待更多的探讨与研究。

审计风险的分析与操纵不但是现代审计理论的基石,同时也是审计实务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核心问题。西方审计界甚至有人把现代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称为风险审计,因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就是对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实际存有的审计风险通过审计程序降低到能够接受的水平,对审计风险的操纵就要借助审计风险模型来实行。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审计风险模型定义:AR=IR×CR×DR。其中:AR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IR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CR是指某项认定发生了重大错报,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构成重大错报,而该错报没有被企业的内部控制及时防止、发现和纠正的可能性; DR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目录 计算方式 分析探讨 发展形式 案例分析 审计过程 模型比较 计算方式 分析探讨 发展形式 案例分析 审计过程 模型比较

展开 编辑本段计算方式 也可以用公式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X检查风险,即 Y=K/X。 审计风险模型 重大错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因为在实际执业中,审计风险是一个确定的数值,CPA只有通过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进而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来设计将要做的程序。编辑本段分析探讨,提要,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工具。本文在分析该模型的逻辑结构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讨论了如何使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特别指出由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客户的次优级状况决定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经济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从而将审计风险(此时体现为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但如果存在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便会捉襟见肘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

贝叶斯决策模型与实例分析报告

贝叶斯决策模型及实例分析 一、贝叶斯决策的概念 贝叶斯决策,是先利用科学试验修正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在采用期望效用最大等准则来确定最优方案的决策方法。 风险型决策是根据历史资料或主观判断所确定的各种自然状态概率(称为先验概率),然后采用期望效用最大等准则来确定最优决策方案。这种决策方法具有较大的风险,因为根据历史资料或主观判断所确定的各种自然状态概率没有经过试验验证。为了降低决策风险,可通过科学试验(如市场调查、统计分析等)等方法获得更多关于自然状态发生概率的信息,以进一步确定或修正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然后在利用期望效用最大等准则来确定最优决策方案,这种先利用科学试验修正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在采用期望效用最大等准则来确定最优方案的决策方法称为贝叶斯决策方法。 二、贝叶斯决策模型的定义 贝叶斯决策应具有如下容 贝叶斯决策模型中的组成部分: ) ( ,θ θP S A a及 ∈ ∈。概率分布S P∈ θ θ) (表示决策 者在观察试验结果前对自然θ发生可能的估计。这一概率称为先验分布。 一个可能的试验集合E,E e∈,无情报试验e0通常包括在集合E之。 一个试验结果Z取决于试验e的选择以Z0表示的结果只能是无情报试验e0的结果。 概率分布P(Z/e,θ),Z z∈表示在自然状态θ的条件下,进行e试验后发生z结果

的概率。这一概率分布称为似然分布。 c 以及定义在后果集合C的效用函数u(e,Z,a,θ)。 一个可能的后果集合C,C 每一后果c=c(e,z,a,θ)取决于e,z,a和θ。.故用u(c)形成一个复合函数u{(e,z,a,θ)},并可写成u(e,z,a,θ)。 三、贝叶斯决策的常用方法 3.1层次分析法(AHP) 在社会、经济和科学管理领域中,人们所面临的常常是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组成的复杂问题时,需要把所研究的问题层次化。所谓层次化就是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影响和隶属关系将所有因素按若干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 3.1.1层次分析模型 最高层:表示解决问题的目的,即层次分析要达到的目标。 中间层:表示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因素,准则和策略等中间层可分为若干子层,如准则层,约束层和策略层等。 最低层:表示事项目标而供选择的各种措施,方案和政策等。 3.1.2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l)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深入分析研究的问题后,将问题中所包括的因素分为不同层次,如目标层、指标层和措施层等并画出层次结构图表示层次的递阶结构和相邻两层因素的从属关系。 (2) 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元素的值表示人们对各因素关于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认识。在相邻的两个层次中,高层次为目标,低层次为因素。 (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经过归一化后即为各因素关于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利用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可求CI和CR值,当CR<0.1时,认为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的各元素的取值。 (4) 层次总排序 计算某一层次各因素相对上一层次所有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称为层次总排序。由于层次总排序过程是从最高层到最低层逐层进行的,而最高层是总目标,所以,层次总排序也是计算某一层次各因素相对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设上一层次A包含m个因素A1,A2,…,A m其层次总排序的权值分别为a1,a2,…,a m;下一层次B包含n个因素B1,B2,…,B n,它们对于因素A j(j=1,2,…,m)的层次单排序权值分别为:b1j,b2j,…,b nj(当B k与A j无联系时,b kj=0),则B层次总排序权值可按下表计算。 层次总排序权值计算表

内部审计审计风险模型的探讨

近二十年来,国际和国内发生了许多令人震惊的重大危机事件,如亚洲金融危机、安然事件、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银广厦”事件和“中航油”事件等,探究这些危机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可以发现有些危机事件是可以事先预防的,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非常有必要。同时,这些危机事件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的,而是由多个风险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是一种组合,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因而兴起。在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框架下,对内部审计的地位、职能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日益普及,对审计风险理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个既适应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又适应风险导向模式的审计风险模型非常有必要。 1企业风险与传统审计风险 要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企业风险与传统审计风险。 1.1企业风险 风险的概念有很多,较为通用的概念认为风险是未来结果对期望的偏离。任何原因引起的企业价值可能的减少都可以称为企业风险。由经济学家情报社与安达信公司出版的《商业风险管理:一种整合方法》一书提出了商业风险模型,该模型将企业风险划分为环境风险、流程风险和决策信息风险三大类。这三大类下又划分为77个细分的风险[1]。它囊括了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为企业的风险识别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1.2传统审计风险 按照传统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从这一定义看,审计的业务仍然仅仅局限于关注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风险关注的,仍然仅仅是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风险。这里的内部控制风险,从上述企业风险的分类来看,主要属于流程风险。 2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随着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在全球的应用,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也已初步成形。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6月颁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第四条指出: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 内部审计审计风险模型的探讨 Discussion on Internal Audit Risk Mode 辜东利 Gu Dongli (海南医学院财务管理中心,海南海口571101) (Financial Management Center,Hainan Medical College,Hainan Haikou571101) 摘要: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已经兴起并形成了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有五个方面的特征,需要新的审计管理理论加以适应,这其中就包括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新的审计风险模型结合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侧重从内部审计的角度进行考虑,认为审计风险=企业总体风险中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该模型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审计要求,特别适用于内部审计部门。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审计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792-(2010)6-0251-03 Abstract: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has sprung up and formed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pattern.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pattern characteristic having five aspect,require that new auditing management theory including the new audit risk model to fit it.The new audit risk model reasoning with the risk-based strategic systems audit combining with 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put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internal audit risk,thinking that audit risk is material misstatement in total risk of en-terprise multiplied by examination risk.The new model can adapt to auditing under new circumstances,apply to the internal audit de-partment specially. Keywords:Risk;Risk Management;Internal Audit;Audit Risk 内部审计审计风险模型的探讨 251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 一、审计风险模型要素组成 主要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模型主要研究构成审计风险的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目前,审计界认可的一个基本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此模型的特点在于从风险控制的程序上分解审计风险,并用连乘形式表明了审计风险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关系。这种审计风险模型为制度基础审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得进一步定量评估审计风险成为可能,同时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往往也根据这个模型和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决定审计程序或审计范围。 审计风险模型逻辑关系剖析。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者的内在关系,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1、从定量方面看,是指审计风险可能造成各方面经济损失的一定限度的规定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探讨审计风险问题,目的是尽可能地把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上。审计风险三要素的相互关系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根据上述公式,在既定的期望审计总风险水平上,注册会计师可以容许的最大检查风险为:最大可容许检查风险=期望审计总风险/。其中,检查风险=分析性复核风险×实质性测试风险。 2、从定性方面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程序中接受的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反之亦然。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实质性测试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确定,应当考虑将检查风险降低到可容许的程度。 二、审计风险模型应用 审计风险模型AR=IR×CR×DR,在风险导向审计方式下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审计的计划阶段和审计的终结阶段。在审计计划阶段的运用,主要是根据计划检查风险水平确定将要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所搜集审计证据的数量。在

审计风险模型视角下审计诉讼风险探讨

审计风险模型视角下审计诉讼风险探讨 尝试将审计诉讼风险系数引入审计风险模型,尝试将现有的审计风险模型加以改进,探讨审计人员应如何基于改进的审计风险模型,从应对审计诉讼风险,降低审计风险总体水平,以提高审计质量的相关措施。 标签:审计;风险模型;诉讼风险 1 现有的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在既定的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呈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高。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可用数学模型表示,即审计风险模型为: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可接受审计风险的确定,需要考虑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态度、审计失败对会计师事务所可能造成损失的大小等因素。由于审计业务是一种保证程度高的鉴证业务,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应当足够低,以使审计人员能够合理保证所审计的财务报表不含有重大错报。 2 改进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2.1 审计诉讼风险系数 审计诉讼风险系数可以表述为审计失败被提起诉讼的概率与被提起诉讼后应承担的赔偿责任的乘积。审计失败被提起诉讼的概率又是“谁可以起诉注册会计师”以及“诉讼的门槛要求”两部分的乘积。这样,审计诉讼风险系数(Audit Suit Risk)最终是由“谁可以起诉审计师”、“诉讼的门槛要求”、“赔偿责任”等三个因素的乘积。 审计诉讼风险系数的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ASR=R1×R2×R3。其中: R1:谁可以起诉审计师。按照审计业务合同,委托人通常是公司的治理层或管理当局。 R2:诉讼的门槛要求。主要是指诉讼的技术难度。诉讼的技术难度越高,注

审计风险的文献的综述

审计风险文献综述 24110418 刘慧 摘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但近年来随着审计诉讼案件的增加,审计风险日趋增大,审计风险已成为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机构及广大审计人员必须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问题。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加强审计风险的研究,对于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审计工作起步较晚,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审计风险成为我国审计实务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了完善我国的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本文从国内外两方面系统地回顾了审计风险研究的文献,并按审计风险研究的不同层面和视角进行了评述,最后在归纳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审计风险研究的相关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人们和社会对审计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强化审计风险管理和意识,有效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一个重大课题。进入21世纪发生了轰动全球的安然事件,位居世界前五位之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在财务审计中未能尽其职责;安然公司的会计舞弊;美国南方保健会计造假丑闻败露;为其连续多年签发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也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上;普华永道对黄山旅游股份公司的重大造假;被财政部查出并勒令普华永道整改;德勤对科龙的会计造假案等等。审计失败的案例影响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这些重大舞弊案等都提醒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业:重视审计风险掌握防范措施已刻不容缓。 二.审计风险含义,类别及特征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由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x检查风险)可知,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察觉)风险三个类别构成。 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潜在性,控制性三个特征。 三.国外审计风险研究 (一)关于审计风险涵义的研究 K.stringer 在1961 年指出,“精确度和可靠度”与“注册会计师可能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之间存在着联系。这可能是有据可查的关于审计风险研究的开端。1973 年,美国会计协会(AAA )发表“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也使用“可靠度”一词,并对“可靠度”进行解释:“某一认定或声明是真实或有效的可能性”。随后,国外审计职业团体对审计风险的概念作了进一步探索,并各自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审计准则(1983 )第47 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国际审计准则(2004 )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 20 世纪70 年代,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开始在审计实务中被陆续采用,D.H. 罗伯兹(1978 )提出了审计终极风险模型:终极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抽样风险+ 非抽样风险)。在归纳、总结实务工作的基础上,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ICPA )于1981 年发布第39 号《审计准则公告》,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组成。时隔两年,AICPA 在其发布的第47 号审计准则中把审计风险模型重新表达为: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

审计风险模型探讨

审计风险模型探讨 在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基本一致的前提下,通常认为存在着一个审计风险模型。教科书中的审计模型通常是这样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对于这个审计风险模型,曾经有过的争论集中于检查风险。作为学术争论的结果和表现形式,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39号《审计抽样》曾将检查风险分解为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 测试风险,英国审计实务委员会1987年推荐的审计风险模型则在检查风险后加上了“抽样风险”。尽管存在争议,但这一基本模型已经被美国的职业团体和学术界所认可。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也接受这一模型作为审计风险的基本模型。 这一模型的特点在于从风险控制的程 序上分解审计风险,并用连乘形式表明了审计风险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关系。这种审计风险模型为制度基础审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基础,同时使得进一步定量评估审计风险成为可能,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往往也根据这个模型和对控 制风险的评估结果决定审计程序或审计范围,因而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审计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事实,这些新现象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下变得不易理解,因而理论框架需要进一步发展和细化。本文拟就此做些探讨。对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假设的探讨 传统风险理论有2个基本的假设是值得探讨的,笔者将其分别称做“反映”假设和“确认”假设。 “反映”假设 依据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的控制程序将终结于审计意见的发表。然而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中,审计风险的最后一项要素是检查风险。依据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定义,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 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因此,

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915995267.html, 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 作者:鲍曼 来源:《经营者》2015年第12期 摘要审计风险模型先后经历了初级审计风险模型、基本审计风险模型和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三个阶段。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揭示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并从审计程序、审计资料、审计人员、法律法规等多个角度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审计风险风险模型演进过程 一、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 (一)初级审计风险模型 1720年,英国爆发了审计史上著名的南海公司事件,该事件标志着现代审计的产生。自 那时起至20世纪初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审计师普遍采用的是账项基础审计模式,此时的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业务本身具有发生重要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固有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师检查了存在错误或舞弊的凭证和报表却没有发现错误与舞弊的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控制模型表述为: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检查风险(DR) 该模型是审计风险模型的最初发展阶段,体现了账项基础审计模式的基本思想,该思想至今仍被不同程度地采用,应用于一些重要科目的审查,以后阶段的模型皆是在这一初级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基本审计风险模型 1938年,美国爆发了审计史上最大的案件——麦克森·罗宾斯公司倒闭事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其后颁布的增加的审计程序方面明确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与评价,这使得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开始在审计实务中应用,并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成为主流。由于该方法以控制测试为基础,因此产生了内部控制没能及时防止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即控制风险。同时,由于审计师在该方法下大量采用样本测试,于是存在着部分不能反映总体性质的可能,即抽样风险,从而提高了检查风险的水平,此时的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在原有基础上逐渐演变为: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l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 相对于初级审计风险模型来说,基本审计风险模型已经初具规模,审计风险因素也基本齐全。由于审计师强调通过评价内部控制来发现和降低经济业务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审计的重点

风险决策模型

风险决策模型 引自《彩票中的数学问题》——2002年全国赛题B 题问题一 问题一:综合分析各种奖项出现的可能性、奖项和奖金额的设置以及对彩民的吸引力等因素评价各方案的合理性。 1 问题分析 评价一个方案的优劣,或是合理性如何,主要取决于彩票公司和广大彩民两方面的利益。事实上,公司和彩民各自的销售总额的50%是确定的,双方的利益主要就取决于销售总额的大小,即双方的利益都与销售额成正比。因此,问题是怎样才能有利于销售额的增加?即公司采用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吸引广大彩民积极踊跃购买彩票?具体地讲,问题涉及到一个方案的设置使彩民获奖的可能性有多大、奖金额有多少、中奖面这样、各奖项的设置是否合理等因素,这些都对彩民的购买彩票的吸引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要解决的是如何描述一个方案对彩民的吸引力。另外,一个方案对彩民的影响程度可能与区域有关,即与彩民所在地取的经济状况,以及收入和消费水平有关。为此,我们要考查一个方案的合理性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这是建立模型的关键所在。 2 问题假设 1)彩票摇奖是公平公正的,各号码的出现是随机的,彩民购买彩票是随机的独立事件; 2)根据我国的先行制度,假设我国居民的平均工作年限为T=35年。 3 符号说明 (略) 4 建模准备 1)彩民获各奖的概率 2)确定彩民的心理曲线 人们的心理变化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此,彩民对一个方案的各个奖项及奖金额的看法(即对彩民的吸引力)的变化就是一个典型的模糊概念。由模糊数学隶属度的概念和心理学知识,根据人们通常对一件事的心理变化一般遵循的规律,不妨定义彩民的心理曲线为 ()()21,0x x e λμλ??- ???=-> (4.1) 式中,x 表示奖金 λ表示彩民平均收入的相关因子,称为实力因子,一般为常数。 3)计算实力因子 实力因子是反应一 个地区的彩民的平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指标,确定一个地区彩票方案应该考虑所在地区的实力因子,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是不同的,因此,不同地区实力因子应有一定的差异,目前各地区现行的方案不尽相

现行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现行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摘要]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能引发审计风险的因素更多、更难以控制。作为审计风险的抽象表达方式,审计风险模型表达了审计风险的构成,反映了审计风险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因此,对于整个审计界来说,在现阶段,全面认识审计风险并运用更为贴近实践的审计风险模型来指导审计工作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审计风险模型缺陷 一、有关审计风险模型的理论回顾 (一)国外有关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 D.H.罗伯兹(D.H.Roberts)于1978年提出了最早的审计终极风险模型,即:终极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1981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ICPA)发布的第39号准则公告《审计抽样》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等四个子风险组成,其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表示财务报表中发生重大错误的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表示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误未被发现的风险。 (SAS47#)1983年,AICPA在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审计业务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 中对审计风险模型又做出了修改,其提出的审计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由于该模型涵盖了主要审计风险要素,并表明了其间的数量关系,便于计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因而被国际上大多数审计组织及会计师事务所采用,修订前的国际审计准则以及我国目前的独立审计准则都采用了该模型。2003年,修订后的国际审计准则提出了全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合并为综合风险,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表示,认为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除上述几次对审计风险模型有着重大意义的修改外,其他一些学者和机构也针对审计风险模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霍尔斯坦姆(G.S.Holstrum)和柯林兰(J.l.kirtland)在1983年提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实质性测试风险;英国审计实务委员会(APC)也在1987年提出了一个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抽样风险。(二)我国审计理论界有关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 虽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审计理论界对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有许多的专家学者对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1996年版的上海财经大学会计教材系列丛书《审计》一书中,主编周勤业等提出了一个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非抽样风险(USR)×抽样风险(SR),该模型对除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外的其他影响因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对 D.H.罗伯兹所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的一种完善,得到了我国审计界的一定认可。周家才(2002)在《试论审计风险概念及审计风险模型的重建》一文中将审计风险模型定义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诉讼风险,该模型将审计界正越来越不可回避的“诉讼风险”考虑了进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得到了国内审计界的广泛认同。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分析探讨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分析探讨 [提要]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工具。本文在分析该模型的逻辑结构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讨论了如何使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特别指出由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客户的次优级状况决定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其中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overall financial statement level)和认定层次(assertion level)。 (一)认定层次风险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二)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1. 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 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3. 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

审计风险模型分析

审计风险模型分析 审计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不仅是现代审计理论的基石,同时也是审计实务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核心问题。西方审计界甚至有人把现代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称为风险审计,因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就是对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实际存在的审计风险通过审计程序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就要借助审计风险模型来进行。 一、审计风险模型要素组成 (一)主要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模型主要研究构成审计风险的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目前,审计界认可的一个基本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此模型的特点在于从风险控制的程序上分解审计风险,并用连乘形式表明了审计风险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关系。这种审计风险模型为制度基础审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得进一步定量评估审计风险成为可能,同时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往往也根据这个模型和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决定审计程序或审计范围。 (二)审计风险模型逻辑关系剖析。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者的内在关系,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1、从定量方面看,是指审计风险可能造成各方面经济损失的一定限度的规定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探讨审计风险问题,目的是尽可能地把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上。审计风险三要素的相互关系为: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根据上述公式,在既定的期望审计总风险水平上,注册会计师可以容许的最大检查风险为:最大可容许检查风险=期望审计总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其中,检查风险=分析性复核风险×实质性测试风险。 2、从定性方面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程序中接受的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反之亦然。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实质性测试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确定,应当考虑将检查风险降低到可容许的程度。 二、审计风险模型应用

结合案例讨论如何使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

结合案例讨论如何使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 行审计 [提要]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工具。本文在分析该模型的逻辑结构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讨论了如何使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特别指出由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客户的次优级状况决定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经济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如果您需代写论文,可以咨询:QQ:357500023报。从而将审计风险(此时体现为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但如果存在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便会捉襟见肘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 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发布了一系

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其中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misstatement)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overall financial statementlevel)和认定层次(assertionlevel)。(一)认定层次风险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二)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

会计审计论文-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分析探讨

会计审计论文-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分析探讨[提要]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 工具。本文在分析该模型的逻辑结构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讨论了如何使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特别指出由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客户的次优级状况决定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经济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从而将审计风险(此时体现为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但如果存在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便会捉襟见肘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发布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 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方案-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分析探讨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分析探讨 '[提要]现代 风险模型是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工具。本文在分析该模型的逻辑结构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讨论了如何使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特别指出由于国内师事务所客户的次优级状况决定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 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 当局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从而将审计风险(此时体现为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但如果存在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便会捉襟见肘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发布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其中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overall financial statement level)和认定层次(assertion level)。 (一)认定层次风险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二)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1. 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 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 —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

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

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 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摘要:审计风险模型先后经历了初级审计风险模型、基本审计风险模型和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三个阶段。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揭示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并从审计程序、审计资料、审计人员、法律法规等多个角度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审计风险演进过程风险模型 > > 一、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 (1)初级审计风险模型 1720年,英国爆发了审计史上著名的南海公司事件,该事件标志着现代审计的产生。自那时起至20世纪初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审计师普遍采用的是账项基础审计模式,此时的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业务本身具有发生重要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固有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师检查了存在错误或舞弊的凭证和报表却没有发现错误与舞弊的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控制模型表述为: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检查风险(DR) 该模型是审计风险模型的最初发展阶段,体现了账项基础审计模式的基本思想,该思想至今仍被不同程度地采用,应用于一些重要科目的审查,以后阶段的模型皆是在这一初级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基本审计风险模型

1938年,美国爆发了审计史上最大的案件――麦克森・罗宾斯公司倒闭事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其后颁布的增加的审计程序方面明确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与评价,这使得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开始在审计实务中应用,并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成为主流。由于该方法以控制测试为基础,因此产生了内部控制没能及时防止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即控制风险。同时,由于审计师在该方法下大量采用样本测试,于是存在着部分不能反映总体性质的可能,即抽样风险,从而提高了检查风险的水平,此时的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在原有基础上逐渐演变为: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l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 相对于初级审计风险模型来说,基本审计风险模型已经初具规模,审计风险因素也基本齐全。由于审计师强调通过评价内部控制来发现和降低经济业务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审计的重点由固有风险转移到了控制风险上来。该模型在当时并未成形,但它已成为审计师决定实质性测试性质、时间和范围的主观依据,为审计风险模型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控制下,管理舞弊和欺诈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2001年更是爆发了以美国安然公司会计造假丑闻为代表的系列财务造假案件,从而引发了职业界对现行审计风险模型与审计方法的思考和探索。2003年10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发布了一系列新的审计准则,将原有的模型重新描述为: 审计风险(AR)=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DR) 这一新模型被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使用这一模型的审计模式则被称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较传统模型,新模型在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包含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认定层次风险包括传统模型下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而总体层次风险则是指企业的战略经营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过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的可能,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新模型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理念、范围的扩大和延伸,是传统模型的继承与发展。 二、审计风险模型在我国的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