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湘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湘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湘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湘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与对策

姓名

班级

学院

学号

【摘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后,湘西州进入了区域发展黄金期和扶贫攻坚关键期。民族文化产业作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将成为支撑湘西未来发展战略引擎和产业支柱。充分利用州域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和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成为湘西州未来十年发展的主题。

【关键词】湘西州;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引言】武陵山片区被列入全国11个片区先行先试之首。该片区集中全国93.5%的土家族,31.8%的苗族,50.6%的侗族。湘西州是武陵山片区土家族苗族最为集中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以湘西州为例,对其资源优势、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思路进行研究,为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正文】

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禀赋,

是发展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富集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东连张家界市,南接怀化市,西靠贵州省铜仁地区和重庆市秀山县,北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相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土家、苗、汉、白、回等30个民族,2011年末,总人口288万人,少数民族226万人。其中土家族125万人,苗族99万人,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78%,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生活在境内的土家族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全州各族人民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厚重的历史文化。

有改写历史的龙山里耶战国古城遗址,出土“秦简”三万枚,轰动了世界,考古专家称之为“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有坚不可摧的中国苗疆南长城;有群星璀灿的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有古朴典雅的永顺老司城;有雄伟壮观的黄丝桥古城;有眼观群山的溪州铜柱;有泸溪盘瓠遗迹、箱子岩悬棺船棺等奇异景观;有保靖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遗址,唐代酉水崖墓20座;还有古丈老司岩古遗迹等等。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2、良好的生态环境。

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6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6个,保护区面积30.15万公顷,占全州土地面积的19.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35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6.59万公顷。全州酸雨控制

区面积18.5平方公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七县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吉首市空气质量优良率97.2%。森林覆盖率为

66.8%。在“八百里绿色行动”的推动下,生态州建设不断推进。

3、优美的山水风光。

湘西州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这里自然风光奇秀,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之大统,《神秘湘西游》正唱响全国、走向世界。著名风景区有凤凰古城、中国南方长城、里耶古城、猛洞河漂流、芙蓉镇、吉首德夯苗族风情、栖凤湖、龙山火岩溶洞、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等,以及里耶秦简、永顺县五代十国后晋天福午间的溪州铜柱、土家族千年古都老司城、凤凰县明代古建筑黄丝桥城堡等。荣膺“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去处”,“神秘湘西”旅游品牌已蜚声海内外。

4、独特的民风民俗。

有风韵原始、反映生活的鼓舞;高亢激越、感人心肺的山歌;装载历史、意味浓烈的柳巾舞;刚劲有力、节奏明快的铜铃舞;千人婆娑、万人英姿的摆手舞;悠扬婉转、情深意长的哭嫁歌;古老的苗语苗文是全国三大方言区之苗语东部方言,其中的文化密码深奥,用它传承苗族文化已千年;湘西州是土家语的故乡,土家语被列入全国濒危语种之列,目前仅有湘西州少部分地区保存完好,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有被称为“艺术活化石”的辰河高腔;茅古斯则展示出了土家人的远古文明和图腾崇拜;苗剧则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凤凰阳戏以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5、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

(1)民族节日十分丰富。

土家族有:调年节、舍巴节、过赶年、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苗族有:春节、元宵、春社、二月二、清明歌会、端午、四月八、樱挑会、赶秋、重阳等。这些节日活动都以民间流传的故事有关,是一种自发性的群众节日活动,借以展示积淀于生活里的民族民间文化,有极强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2)民间体育活动繁多,风趣活跃。

主要有武术、龙舟、荡秋千、八人秋、绝技、抢花炮、踩高脚马、跳马、玩龙灯、舞狮、鼓舞、三棋、斗蟋蟀、斗鸡等。有运动激烈,竟技呈能;有休闲游艺,娱乐健身,趣味无穷。

(3)建筑文化深厚。

有土家族苗族的吊脚楼,蜂蝶式和散落式寨落,各种工艺精湛的城墙、城楼、牌坊、石桥、凉亭、栈道等。

(4)宗教文化奇异。

土家的“梯玛”和苗族的“苗老司”都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从他们口中能晓知民族的繁衍、迁徙、历史、文化等知识。他们集道术和气功于一身,穿行于乡间村寨为群众治病。行巫时,演唱者虔诚词真,听者庄严肃静,极富艺术魅力,让人想起2000多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湘西采风,写出著名《九歌》,其中的酬神歌不正是从中衍化而来的么!

6、众多的国字号品牌。

湘西有着神奇的山水风光。境内有国家级景区景点36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城”,国家级风景名胜

区猛洞河漂流,被誉为“天下第一漂”;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免遭第四纪冰川侵袭的原始次生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吉首德夯,被人们称之为“天凿奇峡”,拥有全国最高的流沙瀑布;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老司城和里耶古城吸引着考古专家和大批游客前来探究;还有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等一批著名景区景点。

7、闻名世界的名人辈出。

湘西是一块民族民间文化神奇的沃土,苗族作家沈从文神笔点描茶峒便成世界佳作《边城》,从此成为文学巨将;土家族画家黄永玉神笔乱画便是著名大师;宋祖英对着绿水青山开口一唱便是著名的苗族歌唱家;土布汗衫的熊希龄走出湘西便当上民国内阁总理;戴着老花镜穿着长衫的袁吉六老先生教出了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所以,人称湘西是古老湘西、神秘湘西、梦幻湘西、文化湘西!

二、未来十年是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趋势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和跨越发展的黄金期

(一)多年的发展实践为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制定了相关产业政策。

近年来,湘西州确立了“文化兴州”、“文化强州”的战略。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制定了财政税收、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工商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为湘西州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2004年4月,州委常委会研究决

定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明确为州委宣传部内设的副处级机构,负责指导、引导、管理全州文化产业的具体工作,为推动湘西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旅游产业发展迅速。

2011年,湘西州国内生产总值为361.36亿元,增长11%。其中旅游产业发展加快,201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486.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88亿元,分别增长18.4%和21.1%。全州有星级饭店60家。其中,四星级饭店2家,三星级饭店7家。旅行社25家。来我州旅游的国内游客覆盖全国26个省市区,省内游客占39.2%。凤凰10大旅游提质项目稳步推进,芙蓉镇景点圈旅游项目加快建设,一批旅游项目建设正在向纵深推进,旅游促销造势推介力度不断升温,旅游品牌打造和创建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3、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湘西自治州政府积极加强基础建设,湘西民族影视文化中心,湘西电广播控中心大楼,湘西大剧院,湘西民族文化城,相关文化场馆建设将为全州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硬件平台。湘西州还有一些文化产业项目即将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建成将使湘西州文化产业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如凤凰县的“烟雨凤凰”项目,计划投资55亿元,再造一个新凤凰。

4、文化精品不断涌现。

湘西州广大文艺工作者在长期的艰苦耕耘中,创造了众多文化精品。大型舞蹈诗《扎花女》,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我的湘西》,大型

民族舞蹈《五彩湘韵》,民族舞剧《远山鼓谣》,土家风情歌舞《毕兹卡神韵》,早期的《捞虾》、《簸谷》、《火车喝醉土家寨》、《绣花》、《踩瓦泥》、《腊尔山的春天》等佳作多次获奖;苗剧《谎江山》等剧目深受苗区人民群众的喜爱;土家族的《铜铃舞》在美国演出深受欢迎;苗族的《鼓舞》、《唢呐》震动新加坡;苗族的《目连剧》轰动法国、奥地利等国。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显著。

截止2012年5月,湘西州有2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居全省之首。列入省级名录的有50项,州级名录的有199项。评为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更是不少。2004年6月,湘西州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2010年5月,被文化部确定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涌现出的一大批文化艺术之乡不计其数。2012年11月,湘西州永顺老司城遗址和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两个项目通过评审,成功列入最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二)政策叠加效应为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旅游业大发展之初,州委、州政府就把旅游当做湘西发展的最大门路,以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建设。2009年2月,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凸显旅游产业在全州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州委、州政府还把旅游工作纳入“四个文明”检查内容,将县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作为州委、州政府8项年度检查考核内容之一。“十二五”期间是我州旅游产业的关键建设期,我州旅游产业发展面临国家西部大开发、国家

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湖南省实施湘西大开发和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等多个战略支持、多重优惠政策叠加的黄金机遇期。

(三)群众民族文化自觉自信的不断增强为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1、民间文化“火”起来。

2、著述资料及文学作品众多。

3、节会推动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

4、民族文化旅游强势品牌逐步形成。

(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的青睐和集中注入,有效破解了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2011年,湘西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86亿元。2012年,湘西州共有21个旅游招商项目,规划总投资148.23亿元。招商引资,有效破解了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拉动了民族文产业迅猛发展。

(五)高速公路相继开通、湘西旅游井喷发展为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搭建了现实平台。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交通事业的发展,近三年来取得了巨大突破。谋划构建旅游空中走廊。加快建设旅游大通道。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湘西旅游大通道骨架基本形成。加快了景区连接公路建设。在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上,成绩显著。各项项基础设施的建成,为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搭建了现实平台。

三、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先天不足和现实困境

湘西州在保护、传承和开发民族文化方面虽然取得了光辉业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民族民间文化消失严重。

一是优秀民间艺人绝技失传。土家族的哭嫁歌,唱腔原始,优柔善美,唱词优美,完全表达了土家女儿对亲人的眷恋之情,是土家文化的秀美华章之一,除年老妇人会唱外,年轻人几乎无人会唱。二是古老建筑在减少。在苗乡,传承几百年的苗家吊脚楼和四合天井老宅子,随着打工挣钱回来的年轻人拆除重建小洋楼,这些精美的苗族建筑天天在消失,取代的是不洋不土的“火柴盒”。在公路沿线和政府挂牌保护的特色村寨,人们心里也十分矛盾;一方面要用这些古老的建筑挣钱,一方面又和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昔日那造型别致,雕工精细,图案精美,步步为景,唯我独盛的民族特色建筑已荡然无存。三是传统民俗简化。土家族苗族的丰富多彩的年俗已成过去,只有政府特意安排记者到访才让人们感觉到原来曾经拥有。端午节留在人们记忆中仅有粽子和艾草了。这样的事实不胜枚举。

2、民族人才流失惊人。

土家族“梯玛”和苗族的“苗老司”都是在民族地区深受欢迎的人,他们通行人类与鬼神之间,为人驱鬼请神,除灾赐福,能人能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娱人娱神,他们是民族文化集大成者。在

湘西州能全套演译“梯玛”者不足5人;现健在能演艺全套苗法事的“苗老司”不足10人。且绝大多数人年岁都在70以上。如不及时抢救,大有“梯玛”、“苗老司”何所吟。有实力的歌唱人员纷纷东南飞求新发展,有的写作高手在湘西无用武之地,到外省电视台专门从事电视剧创作。

3、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成熟。

一是文化体制改革滞后。虽然进行了体制改革,但还是没有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市场主体意识没有完全树立,兼顾两头;一方面要完成政府公演任务,另一方面又要寻找市场商机。在演艺方面,主要是政府主导,非市场化现象严重;形成“政府为投资主体,领导为基本观众,夺奖为最终目标”,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面向市场。二是开发运用民族民间文化不足。在非遗项目的科学开发运用方面十分薄弱。三是民族文化氛围不浓。在文化产品方面,书籍、报刊、杂志略好些,音像制品奇缺。四是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低。美国文化产业占GDP总量18%至25%。2011年全国文化产业占GDP总量为4%,湖南为5.2%,湘西州仅为2%,少全国2%,少全省3.2%。

4、民族文化资源配置欠科学。

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多自主开发景点,少文化内涵。在湘西旅游,景点遍及山寨,多为原生态形旅游,基本的卫生条件都未达到,更无景可观,且价格昂贵,没有文化内涵可言。二是多千篇一律小节目,少特色新奇民族节目。在凤凰乡村游,几乎村村都有节目,缺乏个性品牌节目,旅客观后大呼上当。三是有市场,无供给。近年来,凤凰古城已成为国内外旅客的理想目的地,除看古城美丽风

光外,从多游客想领略文化风采,大都失望而归。湘西州除了天下凤凰、德夯景区和乾州古城演艺水准稍好外,其它均无质量可言。在游客较少的吉首湘西大剧院,利用率极低;而在游客集中的凤凰古城没有一家像样的剧院,这些轰动京城的优秀剧目由于没有场地而望艺兴叹。湘西古镇王村、猛洞河漂流、古丈县红石林、坐龙峡、龙山里耶都是土家族文化最富的地区,由于没有文化节目,游客就像过眼云烟,一轰而散。

5、文化设施滞后。

在湘西州苗乡,无活动场所,无娱乐设施的村寨占绝大多数;在土家族地区有摆手堂的村寨甚少。经营时间较长的演员只能在露天表演,下雨雪天无法表演,天气不好根本无法经营。吉首城区湘西大剧院却很少使用,需要经营场所的却无像样的表演场地。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

四、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湘西州要紧扣旅游发展主题,科学配置文化资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用活民族优惠政策,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大力培植文化产业新亮点,实现民族文化产业新跨越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湘西州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严重束缚文化产业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一是政企分开。为企业松绑,轻装上阵;解除多头管理,克服单位多而散、全而杂、量大质低的现象。二是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打造文化产业新航母。由

于没有组建产业集团,湘西州文化产业门类各自为战,粗放经营,无序生产,恶性竞争,没有形成企业规模,没有发挥集团优势,更谈不上产业集群。各公司均着力打造业内文化品牌,树立行业标杆,实施文化品牌战略。三是鼓励股份合作制企业。制约民族地区发展最主要是项目资金问题。要科学包装项目,筑巢引凤,鼓励实力雄厚的公司参与发展文化产业。

2、用活民族优惠政策,盘活文化产业。

一是用好用活现有政策。落实国家、湖南省近年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湘西州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政策;二是以武陵山片区发展为契机,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建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文艺团体创作演出,扶持企业个体文化设施建设,启动一批民族文化示范项目。对创新型的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国家财政给予低息和贴息贷款支持;对于民族文化产业中,传承性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作坊及加工企业各级商业银行给予小额度贷款扶持;对于民族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立项支持业主改进工艺、扩大生产规模。三是多元化投资。出台新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向外招商引资,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商家来湘西进行文化兴业。

3、推进民族文化开发保护,提高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

一是加强传承性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活力。湘西州土家族苗族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湘西州是我国土家语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地区,土家语已列入国家濒危语种。湘西苗语为中国四大苗语区之东部方言区,由于第二代三代打工者外迁,操苗语人数急剧下降。一种物种的消亡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种语言的消失

更令人痛心疾首;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抢救保护刻不容缓。建议国家设立保护基金。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①抢救性摄制土家族“梯玛”影像资料(连续15天);②抢救性摄制苗族“苗老司”影像资料(36动鬼72堂神约90天);③开展师资培训,“双语”文教学,组织教研活动;④编印土家语、苗语课本;⑤摄制土家语、苗语课本配套教学光盘;⑥出版土家语、苗语报刊读物;⑦翻译制作土家语、苗语文化艺术片及影视作品。在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节日、民俗活动等方面进行传承性保护,为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二是实行活态保护,增强自主创新力。政府引导,企业唱戏,民间自发相结合,大力开展民族节庆活动,借势宣传民族文化,提高知名度,为演艺创作提供素材;在非遗保护名录中,转化民族民间工艺品技艺为产品项目,支持传习所建设,培养人才,壮大队伍。扶持产品开发,组织经营生产;实现在活态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三是实施开发式保护,增强市场拓展力。要求文化企业和生产经营文化产品单位,在现有基础上,要不断研究文化供求规律,不断生产符合时代、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产品。在挖掘中提炼精品。如在摄制苗族“巴代” 影像资料中,把苗族数量从多,千奇百怪的器乐和鲜为人知的神秘舞蹈加以提炼,即可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音乐盛典。大音乐家谭盾的《地图》就是成功范例。

4、科学配置文化资源,培植文化新亮点。

一是合理配置现有文化资源。加快芙蓉镇景点圈建设,完善旅游设施;重塑八百年土司古都风韵,再现万人摆手万人歌的昌盛场景。以

矮寨世界名桥峡谷风光为中心,带动峒河溯源游、德夯苗族风情游、大龙洞风光游;连边城寻古秦韵,打通花垣边城至龙山里耶线;解决凤凰古城人行车置问题,规范乡村游景点设置。二是新建神秘湘西文化生态园。湘西州是武陵山片区2个民族自治州之一,境内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数众多,风情独特,被广大游客称“到张家界观山水风光,来湘西领略民族风情”。湘西州是武陵山片区的门户,区位优势明显,高速纵横交错,交通便捷。建议在湘西首府吉首市新建神秘湘西文化生态园。分中心园区和文化辐射区两部分。中心园区占地5000亩,总投资25亿人民币。规划建设项目:①吊脚群楼式5里民族风情文化街;②土家、苗族等民居山寨;月月有节日,天天有演出。③多功能大型民族文化演艺场,后为通透型、立体式、重叠状天下第一吊脚群楼,配LED、水幕技术、3D影效、多媒体、全方位升降功能的综合性演艺场。④非物质文化园。建非遗博物馆,非遗制作展示街,集中湘西州全部门类非遗传承人,前铺后作坊式制作销售;设非遗传习所,民族文化讲坛等。⑤民俗生态园。设民族文化影视厅,全天候播放武陵山地区各民族文化影视片,包房式自行点播民族风情片。陈列式武陵山各民族生产生活用品,情景再现式生活场景。⑥民族美食一条街。展示武陵山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美食文化。⑦建万人宿食特色民居寨落2个,接待大型会议及旅游团队。⑧配备2个2000辆车位大型停车场,开通公交专线等。文化辐射区占地5平方公里,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规划建设项目:①十里文化长廊,特色民居保护,营造民族文化氛围;②建农家乐,原生态观光园,游客农家习作园。③野生渔猎场。三是打造西枫湖文化影视

城。占地面积(待测定),总投资10亿人民币。地点位于古丈县西枫湖景区。该景区自然景观十分秀美,区域广阔,水域面积大,山峦如黛,层层叠叠,湖光山色秀美无比,湖中有岛,岛含湖中;这里曾经是电视剧《血色湘西》等影视外景拍摄地,更有王村、红石林、坐龙峡、猛洞河等景区依托。环湖民居寨落别具一格,适合打造文化影视城。

湘西部落民俗文化特色

湘西部落民俗文化特色 湘西部落民俗文化特色; 拦门酒: 在凤凰县的深山苗寨里,苗家人有一种隆重的礼节,迎接尊贵的客人,都要在门口摆上一碗碗酒,请尊贵的客人们每人都喝上一碗两碗或一口两口这便是苗家人的拦门酒。这种礼节经过若干年的演化已成为苗家人待客的一种礼仪风俗。这种风俗起始于何年,只因苗家人在封建社会受岐视很深,官办的史志书上没有记载。不过苗家的老人们说,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已经有好多年了。 拦门酒,表达着苗家人的心诚,像酒一样浓烈,像山泉一样清纯。对于拦门酒,客人们喝得越多,苗家人心里越是高兴,这是看得起苗家人,敬重苗家人。 拦门酒,通常有两种酒:一种是包谷酒,苗家人用自己种的包谷自己酿造。包谷酒浓烈甘醇,喝后脸庞通红发烧,会立马产生一种顶天立地、豪气十足的男子汉剽悍气魄;另一种酒是糯米酒,苗家人叫甜酒。这种酒由妇人专事酿制,用高寒山区云雾中生长的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圆颗糯米为原料,用百年老瓦缸密封。此酒汁浓、清凉、甘甜、味香、口感可人,男女老幼皆宜。苗家人长年备有此酒,用来招待心目中尊贵的客人和极为亲密的好友故交。特别是盛夏炎天六月,从深山里汲来清凉的泉水勾兑此酒,可以清凉解暑,最大功能则是滋阴补肾。两种酒,可由客人随意挑选。但大都是男人们喝包谷酒,显示男人本色。女人们则小口吮吸着糯米酒,展示着东方女性的温柔。 拦门酒,是苗家人待客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今,拦门酒已走入了旅游市场,在凤凰古城的旅游景区,在各大商场宾馆开业的仪式上,都会有拦门酒。场面宏大的,会扎着彩楼,挂上灯笼绣球,舞起狮子,敲着花鼓,吹起唢呐、木叶,唱着苗歌,一排排服饰艳丽漂亮的姑娘端着一碗碗清纯的包谷酒、糯米酒,笑盈盈地亲手端至你的唇边,请你喝酒。 此文献由湘菜连锁加盟品牌“湘西部落”提供。 湖南湘西部落餐饮连锁有限公司

关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研报告 旅游业发展至今其文化属性表现愈发突出,欣赏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文化、感悟民族文化、追求民族文化是现代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终极要求。因此,展现民族文化内涵、张扬民族文化个性、突出民族文化差异性是我县旅游业不变的灵魂和永久的主题。为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提高文化旅游品位,进一步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 牌,根据县委、政府部署和安排,永顺县民族事务局日组织了专门的调研组,对我县的芙蓉镇旅游进行调研:中国*** 一、芙蓉镇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现状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主要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全县万人,土家族有万人占总人口的75%。历史悠久,民族性突出;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不断的传承、不断光大、不断变革。这里沉淀着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内容博大精深,她包含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饮食、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土家特色建筑等,而芙蓉镇更是土家族重要聚居区和发祥地,之所以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之所以被县委政府不遗余力将其打造为我县旅游黄金带,其核心就在于除了分布自然旅游景观之外,更为迷人的地方在于她是一座千年古镇,陈列着溪州铜柱等土家民族创造的、极为丰富的、以文化遗产为主体的众多人文旅游景观,这里遗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和土家民族特色建筑,而这正是大批游客心仪芙蓉古镇的重要理由。 1、历史文化 芙蓉镇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的古镇,它是土司统治溪州800年重要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号称“酉阳雄镇”,原名王村,因中国电影泰斗导演谢晋、著名明星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土家族起源于斯、统一于斯、建都于斯、发展鼎盛于斯。被专家誉为“土家源、千年古镇”。因得舟辑之利,可上通川、黔,下达沪、杭。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仕愁与楚王马希范发起土家历史上最著名的“溪州之战”,公元940年双方言和立铜柱(现存该镇,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于该镇会溪坪。明嘉靖年间,“东南战功第一”的抗倭英雄彭翼南就是由该镇起程,率部三千前往东南抗倭。而这里发现和挖掘的汉代古墓与天主教堂、红军医院等见证着该镇的历史。 2、自然生态文化 古镇三面环水,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道,窜镇而过的营盘溪瀑布连着瀑布,尤其是王村大瀑布,高101米,宽60米,飞流而下,声响如雷,故芙蓉镇又被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沈从文先生曾对古镇王村赞道:“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清脆,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镇内还有著称“天下第一漂”的漂流和猛洞河沿岸秀丽宜人的美景。这些鬼斧神工朔造的奇特美丽的芙蓉山水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天然资源和生态条件。 3、土家饮食文化

现代社会中民族文化的发展

现代社会中民族文化的发展 摘要: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全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扬日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如何做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传承、和谐发展,众说不一。笔者认为民族文化的发展重在创新思维,提炼内涵,打造特色,提高自觉性,建构合理价值取向,在文明冲突中找准契合点。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冲突传承建构 文化,一直是学术界尤其是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讨论的基本概念,据统计至少有300多种不同定义。“企图或声称给文化概念确定范围是徒然的”1,基于对诸多文化概念的综合研究,笔者认为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生存系统”,这个系统涵盖了泰勒所说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和习惯等形式;民族文化就是各民族的生存系统。因此,现代社会民族文化的发展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保护和优化民族文化的生存系统问题。 民族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现代社会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日渐消亡的现象随处可见,民族文化的总体发展状况令人堪忧,部分民族文化的生存情况步履维艰,如云南拉祜族的口传文学创世型传统诗歌《牡帕密帕》,满族同胞的满文,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豆浆染”工艺,贵州安顺“傩文化”,贵州黔东南的侗族大歌等等。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可以大概归纳如下: 一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变迁。人类进步是在不断的社会变迁中得以实现的,而“社会变迁又主要是文化的变迁”2。人类自从动物界进化分离以来,在社会生活中创造、积累、传播和调适了大量文化,其中主要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又集中地体现为风俗、习惯、道德、宗教等社会意识层面的积淀。社会发展速度越快,人类创造和积累的文化就越多,文化传播的速度也就越快,文化变迁的速度也就越快。这样,原先那些看似不合时宜、与生产力发展关系并不直接的传统就会逐步遭到摒弃直至消亡。久而久之,人类很多表征民族特色的文化也就消逝了。 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全球化在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无疑也加剧了人类文化冲突。当前,以西方思想为主导的全球化席卷全球,西方文化价值观成为了主流文化价值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处不充斥着西方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其结果是,为了附同西方价值观念,避免被现代社会经济、文化边缘化,很多民族的、宗教的、国家的、地域的特色文化(非主流文化)被啃食、吞没。 三是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淡化。“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观点,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3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一些民族对自身的

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以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为例 内容摘要: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日益受旅游消费者的青睐,民族传统文化日渐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成为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同时,旅游发展中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也成为社会各界研究讨论的焦点。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对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对旅游发展中如何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进行探讨。本文前部分介绍了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对满族屯满族乡的定位、满族屯满族乡的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等内容,后部分重点对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进行了全面探讨,以期在满族屯满族乡文化产业化中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一、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对满族屯满族乡的具体定位 满族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据2008年8月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应兴安盟旅游局要求制作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纲要)》可知,在兴安盟区域旅游市场中科尔沁右翼前旗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客源市场以分流阿尔山客流为主。并将科尔沁右翼前旗在兴安盟旅游市场中的位置定位为“中途岛型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其具备中途岛型旅游目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市场条件。并将整个科尔沁右翼前旗的旅游资源功能定位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过境通道、短途休息地→逗留地、短途度假地→旅游目的地。在充分考虑与阿尔山差异化、互动发展的基础上,设置有生命力的草原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最终把科尔沁右翼前旗打造成与阿尔山联动发展的中国新兴草原旅游目的地。 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形象定位为:草原嘉年华,梦回科尔沁。主题特色分为红色草原、诗意草原、浪漫草原、生态草原、休闲草原、欢乐草原等六部分。空间发展布局为“一头两翼八节点”,一头:科尔沁右翼前旗旗政府所在地大坝沟;

河洛地区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河洛地区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河洛地区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共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民俗文化市场空间广阔,先进文化战略理念支撑是河洛地区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而民俗文化产业结构需要完善,民俗文化产业规模需要扩大,民俗文化市场要素需要提高,民俗文化产业创意需要创新则是其劣势所在。针对现状,河洛地区民俗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正视自身优缺点,寻找河洛城市和农村不同地区民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策略,实现文化产业效益更大化。 一、河洛城市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洛阳为例 1.整合现有资源,建立相对集中的民俗文化产业体系 创新城市民俗工艺品业。协调洛阳民俗工艺品业发展规模不均现象,消除民间自营与公司运营之间的界限;把充分发挥洛阳独具个性的民俗特色作为工艺品业的主要目标,聘请手艺精湛的民间民俗工艺品制作者进入公司企业,成为生产指导者和产品质量把关者;把最富有民间民俗气息的特色文化直接体现于现代企业生产中,并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工艺品能够显示民俗与企业的有效连接,突出文化产品质量立身的原则。 拓展城市民俗旅游业。保持原有民俗文化形式,更新其产业运营模式,与时代传媒相结合,为其增加活力,让已形成良好旅游市场效应的民俗文化产业发挥更大作用;开拓洛阳市区其它民俗旅游产业形式,不断探索市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可挖掘框架,整体上丰富洛阳城市民俗旅游业的形式。 凸显城市民俗会展与节庆业,让民俗会展活动和节庆业扬长避短,发挥各自最大效力,克服时间空间局限,使洛阳城区多样民俗会展和节庆业体现自身活力与张力,拉动洛阳民俗文化产业消费和经济持续增长。 2.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具有鲜明民族元素与本土特色的品牌项目 针对国际化视域下洛阳的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可以从洛阳本土的品牌项目入手,紧跟世界时代前进步伐,利用自身民俗文化资源优势,继续挖掘潜在的发展空间,进行不断升级。突出洛阳城市民俗文化产业的民族化特色,对于已形成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需要继续打造雕琢,并注意把这些品牌项目与相关辅助产业相联系,从中寻找深化发展的突破口。同时,除了完善业已存在的民族品牌 1

湘西民族风情英文导游词3篇(完整版)

湘西民族风情英文导游词3篇 湘西民族风情英文导游词3篇 1: 湘西民族风情英文导游词 Xiangx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ture is loated in the northest of hunan provine, bordering, guizhou, hongqing, hubei provine, overs an area of 15486 square kilometers, the territor inhabited b tujia, miao, hui, ao, dong, bai minorit, population 6458 million people, inluding 1.05 million tujia, miao, 860000 people, aounting for 7 9%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ethni minorities. Jishou longshan and ongshun, baojing, floer alls, the zhangs, phoenix, LuXi seven ounties. Miao is a ver hospitable people. Have a sight for sore ees, guests ame to the miao, is often treat famil drink after dinner, his brother, famil, friends, and even people QuanZhai ill then please, is a guest QuanZhai kiss . Merhant treat mostl have hikens, duks, fish, meat and edible fungus, mushrooms, tofu, bean sprouts, as ell as the rih national harateristi kipper, hdrohlori aid, sausage, suh as blood tofu dishes. Should not onl toast vomiting-induing toasts but also sing the anient songs and miao mountain.

湘西习俗

湘西民俗风土人情与习俗 湘西州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诚实爽直、耐艰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在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无不具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民族特色。民族文化风情旅游现已成为我州旅游招徕中外旅游者的特色项目。 土家苗族习俗 l、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

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2、火堂:又称火坑、火床,为湘西农家颇有特色的生活场所。一般为中堂右前间,铺地楼板,火堂围以长条石。火堂内置铸铁三角架,不准脚踏。上方吊炕架,挂腊肉、野味、豆腐、辣椒等。平时,全家人围火堂做饭、聚餐、烤火。客人至,无论土家、苗族,皆盛情邀客围坐火堂边,烤火饮茶;饭时,一大锅腊肉或野味,一大碗米酒或包谷烧,碰碗举箸,其乐融融。饭罢、摆古、唱歌,直至深夜,甚至围火堂铺被而眠。 3、银首饰:苗族妇女与男青年喜爱之饰品,造型精美,多为银制。银首饰有银冠、银钗、耳环、项圈、嵌肩、手镯、牙钎、石尾等。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三种,重有四两至一斤不等。轮圈四棱突起;扁圈形扁,上镂花;盘圈以空心银条盘绕而成,有五匝、七匝之分。牙钎即银链,由两块镂刻银牌和多根银链组成,下吊牙钎、挖耳、小刀、金瓜锤等,分两层或三层,层次多者美。后尾用银制花草藤叶连缀而成吊手后背。 4、嫁娶婚俗:以歌为媒,境内土家族、苗族男女相恋,多以歌为媒。苗族更为普遍。苗族青年男女通过赶场、赶秋、樱桃会、挑葱会等场合相识后,遂开始约会。约会一般以草标为记。约会时即开始唱歌,先唱"访名问姓歌",如同姓不再对歌,以兄妹相称。如非同姓则以对歌了解情况,加深感情。多次约会对歌,遂以歌相互赠物、如项圈、手镯等。至此,情感已达高潮。女方

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 报告

关于吉林省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文管一班三组

第一部分研究方法和目的

1、研究目的:为了了解吉林省民俗的发展状况,促进民俗产业健康发展,我们组织了这次面向吉林省居民的调查。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形式,由我们调查员随机寻找调查对象形成的调查结果。 第二部分样本总量和构成 1、样本总量(总166人,男86,女80)和样本的民族(汉104人,回7人,满13,朝12,蒙34人)分布(附图) 2、样本的年龄(20岁以下17%,20-25岁40%,30-45岁25%,45岁以上19%)构成(附图) 3、样本的收入(500以下16.7%,500-1000元25.7%1000-3000元34.3%,3000以上17.7%)构成(附图) 4、样本文化程度(博士0.3%,本科64%,大专24%,中专3%,高中9%,初中2%,小学1%)构成(附图) 5、综合分析(附图) 第三部分调查主要发现 以下所有内容都能够结合样本的属性进行分析如:不同的年龄、区域、性别、收入、文化程度等,同时也能够根据其中的几项进行多元对应分析。 一、调查结果显示:调查问卷18个条目,都是关于民俗文化的陈述,分为如下4个维

度: 1、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认识:共7项 2、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态度:共5项 3、获得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知识的渠道:共1项 4、对整改与发展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态度:共2项对所有的问题,都要求受试者在A、B、C、D中作出一个选择。 二、结果与分析: 1、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认识 (1)在对“能吉林省旅游特色品牌”的调查中,有 58%的人选择吉林雾凇,43%的人选择长白山,而选择吉 林美食和民俗文化的人比例相对较低。 在调查结果来看,人们不但把雾凇看作是吉林的特 色,更把它看做是吉林旅游特色品牌。而在全国范围内都 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长白山则稍微逊于吉林雾凇。在多山 的中国,这个现象是能够理解的,毕竟雾凇更具有地域特 色。 (2)在对“吉林民族风俗的了解”的调查中,有58% 的人选择“长春国际雕塑展净月潭冰雪旅游节电影 节”,60%的人选择“长春冰雪节森林旅游节国际旅游 节”。而选择“藏族传统节日”和“延边寒食习俗”的均 不足5%。

湘西文化

湘西文化 ----张益文 湘西是土家、苗、汉、回、白、瑶、侗(dòng)、壮等多名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区,名族区域文化因而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突出体现了文化资源的多元性方面。现留存下的名族文化遗址,遗迹和文献典籍,民风习俗等,内容之多,范围之广,特色之浓是其他地区难以相比的。 关于湘西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方面的文化,原汁原味的湘西少数名族文化传统古老淳朴,如神话传说;巫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傩(nuó)戏;还有喜庆文化,如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然后还有服饰文化,如土家织绵,苗家蜡染,名族银饰等。另外,丰富的名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名族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名族语言,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下面具体地介绍部分湘西传统文化。 首先谈谈湘西明间传统建筑文化。“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纯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特色民居---吊脚楼也深深映进了人们的脑海中,整个吊脚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为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籽蹬屋”是苗家民居的又一大特色,相传,鲁班路过此地时,告诉苗民不妨把大门往内退一截,留块空地堆放苗乡盛产的油桐的桐籽,世代相传,便形成了苗家特有的“籽蹬屋”。这种房屋深受苗民喜爱,茶余饭后,籽蹬屋便成为了人们纳凉,休息,闲谈的好地方,这种苗居,在吉首,凤凤凰等县山村苗族聚居地,至今仍然很多。而在如今节奏飞快的城市生活中,到处渲染的浮躁、繁华使我们感到身心俱疲,多么想到一个这样的地方。也许保留这片净土可以给我们精神的憧憬和向往。 另外,通过沈从文的边城,我们也知道了一些典型的湘西传统文化,如吹笛子:翠翠叫爷爷帮他吹曲儿时用的那种笛子是只有保靖才有的,因为沈从文在保靖呆过。还有就是端午节的时候划龙舟,划龙舟当然哪里都有,但是龙舟结束后抓鸭子好像不是那里都有的,湘西是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那人那山那风情,吸引着无数游人的足迹。湘西民俗文化一直是热点中的热点。就在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作为唯一的民族舞蹈节目《追爱》的表演者,张家界的湘西歌舞团将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和积极向上展现的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艺术的熏陶和精神的鼓舞。难道这都不能说明湘西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吗! 湘西传统文化确实具有很大的价值。首先,保护好湘西民俗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凤凰就是有力的佐证。二是保护好湘西民俗文化,可以展现中华民族多民族的文化传统,抢救延续一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当然,湘西传统文化在人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实用之处,就如那些传统建筑。 而为了保护湘西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除了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另一方面,也应通过宣传推介湘西传统文化,就如传播面广的影视作品“芙蓉镇”“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另外比较著名的小说《边城》;还有,当地政府主导的各种文化艺术表演和推介活动影响也比较大,宋祖英就是从湘西名族歌舞团走出来的,她在演艺界的口碑,形象对宣传湘西文化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也许你不是湖南人,也许你对湘西文化不了解,更或者你也不打算了解和认识,

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开发的关系.pdf

1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发展特色旅游的关键 我国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更是四大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下了许许多多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精髓、文化符号让景观变得更加人文化、历史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去了解、欣赏、研究它们。文化与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发展特色旅游的关键就是要把民俗文化融入进去。同时文化与旅游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借助旅游得以传承和传播,旅游本身就是文化性很强的产业。当今世界软实力—文化产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文化不仅带动当地的旅游产业、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它赋予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更加人文化、历史化色彩,感染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人们,同时也吸引更多的外来旅游者去认同它们的思想、理念、文化。 2潍坊特色民俗文化 2.1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 潍坊市A级景区发展到65家,居山东省第一,而杨家埠是潍坊特色民俗文化聚集地,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是潍坊民间艺术的代表。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内容丰富,设有多个场馆,包括风筝博物馆、年画博物馆、文物馆、民俗馆、嫦娥奔月台及杨家埠明清时期古村落等等。进入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旅游者可以感受到杨家埠特色的民族风情、民间艺术和历史气息。 2.2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明朝,在清朝达到鼎盛时期。其蕴含吉祥、祝福之意,在民间广泛传播,然而在现代化的今天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山东文化保护中心曾采用建设民间艺术大观园的形式,对其进行保护,然而年画本身所带有的实践性、动手性的特点,仅仅参观无法对其进行更好的传承。 2.3潍坊风筝博物馆 潍坊是风筝的起源地,国际风筝节就设立在潍坊,建立了潍坊风筝博物馆,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风筝爱好者。博物馆中陈列了古今中外风筝的精品和关于风筝的资料,博物馆设有历史文化展、潍坊风筝精品展、世界精品风筝展、中国精品风筝展、潍坊国际风筝展等大厅。从风筝的结构、取材、风格等能够了解潍坊的民族风情和历史,同时也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潍坊民俗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即对所开发的旅游项目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潍坊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的优势主要有,首先潍坊的民俗文化悠久醇厚,这是潍坊旅游开发的根基,只有充分利用这一点才能让潍坊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才能找到突破口。其次潍坊具有诸多民俗文化景区,可以利用这些景区形成旅游链,让国内外的旅游者可以更多的一次性欣赏和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历史遗产。最后是潍坊的地理位置,潍坊地理位置优越,方便游客达到,同时依山傍海可以获得独特的天然优势。潍坊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的劣势主要有民俗文化继承人缺乏,很多民间艺术由于无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进而被淘汰,而民间艺术者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转业,这对于民俗艺术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潍坊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的机遇是其国家、国际社会对文化的重视以及大众文化素质的提升,这对于潍坊民俗文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遇但同时又充满着挑战,因为面对世界多极化、全球化的格局,如何将其特色发扬出去,受到认可是旅游工作者和文化保护者们共同遇到的难题。 4结语 文化与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发展特色旅游的关键就是要把民俗文化融入进去。潍坊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诸多的名胜古迹代表性的有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以及潍坊风筝博物馆等。本文对潍坊民俗旅游开发进行SWOT分析即分析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更好地发展潍坊文化旅游产业。总之,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需要旅游产业,依托旅游产业可以让民俗文化得以壮大和发扬,同时旅游产业需要以文化为内涵,只有赋予旅游产业以文化气息,才能获得长足、持久的发展。 作者:张月婷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敏,潘贵渝,张荣,方新芬,杨泳江.民俗旅游与生态旅游比翼双飞———浅论黔西南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5:176~179. [2]郑小艺.潍坊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3]刘君怡.论民俗与旅游的关系———以北戴河集发生态园为例[J].世纪桥,2016,02:93~94. [4]张兵博.广西民族旅游开发与民俗传统文化传承关系的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4,19:28,11.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 2012-4-9 14:34:30 来源:《中国民族》(京)2011年10期内容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指示,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央领导的指示和国务院出台的文件,为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同时,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正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创新,是我国民族文化工作者的重大历史责任。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经过60多年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主要任务,许多制约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在发生整体性转变。特别是伴随着成功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伟大创举,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阶段,民族地区正在从我国工业化资源基地的身份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更加公平的发展条件,制约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诸多因素正在全面缓解。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市场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也不断孕育和壮大,民族地

区文化发展的基本体制环境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转变有效地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权利的全面落实。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全方位地融入新一轮全球化进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国际环境也在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我国正式加入WTO之后,国家发展战略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在这一背景下,民族地区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正在被重估和转移,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在下降,多样性的文化资源优势正在显示出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民族地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大发展机遇。 我国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领域逐渐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以解放文化生产力为手段,以发展文化产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为基本途径,以落实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目标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确立了全新的发展道路。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由于经济基础、区位条件、人口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显著的差距,甚至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受收入水平制约,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城乡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经济发展滞后也使民族地区教育、科学事业长期处于投入不足的状态,从根本上制约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民族地区教育与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导致民族文化活力和竞争力不足。

那一处家乡风景——湘西文化特色

那一处乡村景观——湘西文化特色 摘要:本文通过自己对湘西特色文化广泛与深入的了解与探索,展示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不一样的湘西风情,来探索属于少数民族独有的智慧与力量。 关键词:湘西,文化特色 一:关于湖南湘西 湘西是湖南省地区靠西北部的一块,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西人民。千百年来,土家、苗、回、瑶、侗、壮以及汉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繁衍和生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风情,铸成了光辉千秋、永垂史册的湘西文化。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息,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关于湘西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方面的文化,原汁原味的湘西少数名族文化传统古老淳朴,如神话传说;巫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傩(nuó)戏;还有喜庆文化,如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然后还有服饰文化,如土家织绵,苗家蜡染,名族银饰等。另外,丰富的名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名族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名族语言,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 二:湘西文化特色之——民族建筑的艺术 首先谈谈湘西明间传统建筑文化。“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纯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特色民居---吊脚楼也深深映进了人们的脑海中,整个吊脚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为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 苗族“依山而寨,择险而居”,自古有“高山苗”之称。苗寨周围的环境多是层峦叠嶂、沟壑横纵,加上落后的经济条件,苗族民居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便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而极少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改变环境,挖、填土方。这样一种省时、省力、就地取材的建筑手段使建筑与自然完美地融为一体。 苗寨是一个小社会,自然有自己的组织方式和结构,反映在建筑上就出现了苗寨中常见

民族文化经济与产业化研究综述

民族文化经济与产业化研究综述 摘要: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日益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的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已经变为一种诱人的“软实力”。因此,对于文化经济的 运作及发展便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通过文献分析,对民族文化经济与 产业化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将为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我国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和 创新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的发展,为民族地区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民族文化;经济;产业化 1 文化产业的内涵及范围 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并没有达成共识。文化产业最早被译作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源于1926年法兰克福学派瓦尔特?本杰明(Walter Ben jamin)发 表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文。1947年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wiesengrundAdorno)与马克斯?霍克海默(M.MaxHorkheimer)出版的《启蒙 的辩证法》一书中专列一章“文化工业:欺骗群众的启蒙精神”,首次系统的使用了 文化工业概念。英国学者大卫?赫斯蒙德夫认为文化产业就是与社会意义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socialmeaning)最直接的相关机构,这些机构包括营利性公司、 国家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文化产业的定义内涵广泛,应当包括电视、无线电广播、电影、书报刊出版、音乐的录音与出版产业、广告以及表演艺术等。这些文 化活动的核心就在于与受众沟通并创作文本。1997年欧盟委托当时的轮值主席国 芬兰结合对欧洲文化发展现状的调研下了一个定义,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生产文化 意义内容的活动,除传统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文学艺术和音乐创作外,还包括一切表现现代文化内容的产品及贸易活动(摄影、舞蹈、艺术场馆、博物馆、艺术拍卖、文化演出等)。美国在同期出台的北美行业分类系统中把新闻出版、影视、通信和信息四大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产业体系。澳大利亚则把 文化和休闲作为一个整体来定义文化产业,认为“文化和休闲活动是娱乐、放松和消遣活动,视觉、音乐、写作、动感和戏剧等形式的艺术表演,体育运动技能的 应用、训练和开发,文化内容和精神价值的创造、发展、保存和传播,以及为了 促进和推动上述各项活动而开展的相关活动等以从事文化和休闲活动为目的的行业、产品和服务都可归为文化和休闲产业。 2 文化产业的属性 文化产业的文化性是文化产业相较于一般产业更为本质的属性,所谓文化性,是指文化产业整个生命运动的本质是关于文化的生产、流通、传播与交流,其能 够满足人类社会精神发展需求以及实现人们的文明生存,本质上都是要实现精神 地和艺术地把握世界,在把握世界的过程中把握人自身。所以文化产业的属性主 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产品化、服务化,转变成可供消费的 形态,整个生命构成都是关于文化符号和意义的生产,从而为社会成员提供丰富 的产品以繁荣和发展文化。文化产品背后的内涵、意义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它以内在的价值观、审美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进而影响全社会的精 神面貌和文明进步。二是由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构成的文化市场实际上意味着不 同文化间的对话,一个文化产品往往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今人的创造,人们 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都是基于自己成长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人对同一文化产品 的消费以及同一人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消费,往往都是文化对话、文化交流的结果。在文化市场上,文化通过文化产品得以传播交流,古今交汇,不同的文化传统纵

民俗文化发展与现状

论民俗旅游与民俗文化之保护 ——黔东南苗族侗族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目录 1.民俗与民俗文化的变迁 1.1民俗旅游的现状 1.2民俗文化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3民俗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的关系 2.黔东南苗族侗族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 2.1商品化对民俗旅游村的影响 2.2舞台化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2.3娱乐化庸俗化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2.4外来文化与民俗旅游村寨文化的互动 3.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 3.1建立生态保护区,走民俗生态之路 3.2加强宣传,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 3.3防止庸俗化、过度商业化和同化 3.4提高民俗旅游管理者的文化素质 3.5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结论

摘要 民俗文化,是依附着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它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在民俗旅游开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民俗文化也遭受到破坏,保护民俗文化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美丽的黔东南生活着苗族侗族等众多的少数民族,古朴神秘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成为民俗旅游开发的热土。但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以及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大等原因,黔东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也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民俗旅游村,旅游的商业化、舞台化、娱乐化等破坏了民俗文化的健康传承,民俗文化逐渐退化、衰微甚至消亡。民俗文化一旦消亡就难以恢复,因此要加大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我们既要保护民俗文化又要开发民俗旅游,使保护和开发和谐发展。 关键词 黔东南,民俗文化,民俗旅游,保护,发展 On the Protection Of Folklore Tourism And FolkloreCulture ------The Southeast Qian’s Miao and Dong Of folk cultur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bstract Folklore Culture is a kind of culture which is produced by adhering to people’s life, habit, emotion and belief,and it strengthens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enhances national spirit and models national character.The exploration of folklore tourism brings huge economic benefits , at the same time, folklore culture has been destroyed. More and more people catch eyes on the the protection of folklore culture.In the beautiful Southeast Qian, there are many minorities such as Miao, Dong and so on. Simple and mystery folklore cultures are colorful. It has been a hot point of exploring folklore tourism. Howerer, with the exporation of folklore tourism and futher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folklore culture in Southeast Qian aslo encounters other culture shock. In the villages of folklore tourism , healthy inheritance of folklore culture is being

湘西民族风情

湘西民族风情 湘西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起秋节、吊脚楼、西兰卡普,苗家的芦笙、木鼓舞驰名遐迩,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蜡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蓐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真意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干饴、如沐春风。再来看看土家族苗族特有的吊脚楼,吊脚楼属于木结构,四周都有设计独特的楼角垂吊,刷桐油,省工省料,美观大方,成为湘西一景。 服饰 苗族服 苗族服饰,绚丽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放特色。古时,男女都是“色彩斑纹布”,上身穿花衣,着百褶裙,头发,包赫色头帕,穿船形双鼻绣花鞋,佩戴银饰。清代“改土归流”后,男子逐渐以裤代裙,裤管短而宽,穿土产花格子对襟衣。老年人裹黑布头巾,打绑腿、束腰带。妇女服装,胸前、袖口和裤筒,滚边绣花,过腰大而长,袖大而短,皆系满襟,没有衣领。衣服有琵琶襟、套襟、四角挖云、四叉式之分。但也有两臂皆白上衣,短马褂,下不著,长裙青红相间,自成文彩。亦有绣花卉者,上衣下裙以层数多者为美。 土家族服饰 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头入葬。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拄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挑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房屋特色 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节日 苗族节日 节日有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 土家族节日 节日有春节、清明、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重阳。 忌讳 苗族忌讳 苗族禁忌:“四月八”这天,各家不得役牛;参加送亲的人们一路上要小心行走,千万别把腿脚扭伤,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人死入葬后一个月内,家里人不能婚嫁,也不能唱歌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语言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语言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语言文化资源;语言文化产业化云南文化处于多种文化的交汇叠合的边缘地带,是汉文化的西南边缘,青藏文化的东南边缘和东南亚小乘佛教文化的北部边缘。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不仅是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交流工具,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在现代化进程中使用人口少的少数民族语言在强势语言的交融中能否稳定传播使用和发展?是否会出现语言衰退和语言濒危?在文化日益繁冗的新时期如何开发和利用宝贵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能否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研究。 一、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发展的大文化背景 2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云南民族文化。由于各民族生产生活状况、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这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正是在与此相应的复杂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居住于坝区交通便利的民族往往比较开放,如白族、纳西族等,他们既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较多地接受汉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二是居住于边远山区的民族则比较封闭,如拉祜族、部分彝族等,他们居住地区离中心城市较远,交通不便,不易接受外来文化;三是一些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成果较多并趋于定型化,或者表现为物质载体(如建筑、雕塑、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或者表现为语言文字,或者表现为抽象的思想和性格(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四是一些传统文化积累较浅和后进的民族,如基诺族、景颇和部分佤族,在一定条件下反而容易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这些民族都信仰原始宗教,也容易改信外来的人为宗教,如佛教、基督教等。 从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商品经济得到发展,资源得到开发,到当今全新的、自主的得以积极发展的阶段。从总体上来说,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整合化、现代化、艺术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二、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 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语言的资源、文化的资源、经济发展的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一)有利条件 第一,国家政策。我国政府历来都很重视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成立专门机构,帮助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国家共为壮、彝、布依、苗、侗、哈尼、傈僳、佤、白、纳西和景颇等民族设计了十几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很受欢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