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香港电影对内地文化的影响

论香港电影对内地文化的影响

论香港电影对内地文化的影响
论香港电影对内地文化的影响

摘要

香港电影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香港电影一向都较着重满足观众口味的商业片,像无厘头式喜剧同动作片所主导。电影《少林寺》打开了香港电影进入内地的大门,随之香港电影开始了对内地文化的影响,从街头随处可见的“古惑仔”到风靡互联网的各种无厘头式的恶搞都可以看到香港电影的影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电影亦成为内地文化主流,其影响更是深入人心,香港电影所宣扬的乐观自信、个性自由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内地的一代的价值观念。这些影响促成了香港电影“北上”,开始与内地融合,从而出现了合拍电影,合拍电影就是指香港的导演、编剧或者演员与内地的导演或者演员合作拍摄的电影,其包含了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风格。然而合拍电影曾一度低迷,使其广受争议,这种争议亦是香港文化“独立”与“融合”的抉择,但是随着合拍电影的反弹,香港又走上了与内地“融合”之路。关键词:香港电影内地文化CEPA 和拍电影融合

ABSTRACT

Hong kong film is to chinese-language films precursor. a hong kong has always been a focus on cater for business, as per cent in his head with the leading comedian action. hong kong cinema has a developed system of the "star". the film "shaolin temple" open the door into the mainland and hong kong film to start in the mainland have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from the streets of ancient charm, "doll" to the internet in various no per cent of all his head to see the shadows,As time goes by the hong kong film has also become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nd its effects are widespread, hong kong movies are optimistic and confident that the concept of individual freedoms has greatly influenced the generation of values. these contributed to hong kong film "north, with the mainland, which appeared to the movies, and film is a hong kong's directing, writing or an actor with the director or actors film, It contains a hong kong and mainland movies style. however, to the movies once with the controversial issue is also the culture of hong kong "independent" with "convergence" choice, but as to the movies of the downdraft, hong kong and the mainland "convergence".

目录

摘要 (1)

目录 (2)

绪论 (3)

1香港电影与香港电影的特点 (3)

1,1香港电影 (3)

1,2特点 (3)

2香港电影的发展 (4)

3香港电影在内地的发展及影响 (5)

3,1发展 (5)

3,2影响 (6)

3.2.1香港电影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6)

3.3.2香港电影对内地电影的影响 (6)

3.2.3香港电影引出的电影学术热潮 (7)

4内地対香港电影的影响 (8)

4.1内地市场对香港电影的影响 (8)

4.2内地文化对香港电影的影响 (8)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9)

绪论

香港作为一个港口城市,人口冗杂,汇集了各种文化,由此孕育了香港独特的文化。在这种背景下迅速成长的香港电影,不仅反映了香港人如何融合各地文化,同时也反映不同时期较为前卫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进入内地并在内地一路畅销,随即引导了内地文化的主流。有人认为商业性极强的香港电影只会为观众带来消极的影响,比如,街头“古惑仔”、各种恶搞等等,然而香港电影并非一无是处,香港电影所宣扬的积极乐观、个性自由的观念也激励了不少荧幕前面的观众。而香港电影即成为内地文化的主流,亦可以从香港电影入手分析内地文化,找出内地文化的弊端的根源。香港电影在内地的畅销,以及20世纪初香港电影在面对困境的所做出的调整,即可分析出香港电影今后的发展方向。

1香港电影与香港电影的特点

1,1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是指在中国香港地区制作发行的电影。语种一般为普通话,亦包括粤语及其他语言。香港地区是第三大电影工业基地(仅次于好莱坞和宝莱坞)和第二大电影出口地(仅次于美国)。

香港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港片全盛之时更曾雄霸亚洲、虎视欧美。不过,单就电影工业发展而言,香港的纸片模式,专业分工、组织结构虽比中国内地、台湾地区完善,但较之好莱坞仍显得随意机动,工业化程度远不够严密有序。

1,2特点

首先,按照好莱坞的工业规则,电影一旦开机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随意更改剧本、变动进度。而香港电影的拍摄方法却大不相同:在保证交片时间的情况下,导演随心所欲,现场即兴发挥、随拍随改。著名香港导演徐克、杜琪峰等常常使用这种方法。然而这种做法恰恰成就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其次,与好莱坞奉行专业分工、各司其职相比香港的影人则更为“全能”。比如陈勋奇、徐克、许冠文、王晶等导演都是经常身兼监制、导演、主演、配乐、武术指导数职于一身。同时,香港尽管也有不少以导演强势创作著称的著称的影片但是自麦当雄开始流行监制主导创作以来,许多大制作的香港电影都是由集体创作完成的。

再次,香港电影素以拍摄迅速为特色。要说香港的拍摄速度有多快,1960年代,香港的粤语戏曲片就有“七日鲜”的纪录,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个纪录几乎被追平,吴镇宇导演的《9413》,只用了10天时间,而他主演的《古惑女》,也只用了12天。香港电影之所以要拍摄快,主要是为了赶档期,既赶明星的档

期,更主要的是为了院线的上映档期,港片兴盛的时候,院线需要大量的港片填充各个档期,尤其是每年的春节贺岁档,更是必需有巨星坐镇。香港电影“七日鲜”时期最为典型,足以体现香港电影之快。

最后,香港电影内容上展现了特定环境下的社会思潮、时代风貌、历史风情和人物心态,这些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当然香港电影极强的商业性决定了香港电影的这一特点。然而香港电影内容的混杂趣味同样造就了香港电影的精彩,比如一些港产动作片,除了动作元素外,同时又往往包含了喜剧、爱情和悲情等戏剧元素,一部影片的上半部分,可以是轻松搞笑,但下部分又变得催泪煽情,这种创作上的分裂,不仅吊足了华人观众的口味,并且不少外国影评人啧啧称奇之余赞同了香港电影这一有异于西方创作模式的创作风格。吴宇森的《喋血双雄》和《辣手神探》以及霍耀良的《赤羔羊》都是这类电影的代表作。

2香港电影的发展

说起香港电影的发展史就不得不提香港电影的新浪潮,这波浪潮直接促成了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到来。所谓香港电影新浪潮就是指源起于电视台的一批导演和监制,在1979年前后拍摄了一批具强烈影射现实意味,技巧前卫,素质精良的作品,震撼了当年的香港影坛。20世纪70年代香港电影趋向于多元化及地道化。1971年李小龙的出现带来了一场武打风暴,但这场风暴随着李小龙的骤然暴瘁而平息。1976年的《少林寺》成功打入内地市场,随之大量的港片潮水般涌入内地,也正是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开始了对内地文化的影响。1979年的三部作品:许鞍华的《疯劫》、徐克的《蝶变》、章国明的《点指兵兵》最先掀起了新浪潮。新浪潮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的决裂。

80年代香港几大电影公司新艺、嘉禾、德宝群雄并起,创造了香港电影不俗的票房成绩,但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过于商业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为香港电影走向没落买下了伏笔。进入90年代,香港电影的发展就想香港电影的情节一样跌宕起伏。优秀演员辈出的香港电影,在90年代初曾创造出一波又一波的电影热潮。然而到了90年代中期《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的横空出世以及盗版问题的出现使得香港的票房持续下挫、收入大打折扣,热火朝天的香港电影一下子变得冷清了起来。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03年的SARS(非典型性肺炎)的爆发,更是让香港电影进入了极其困难的境遇。

2004年初,《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CEPA)正式生效。CEPA意味着香港拍摄的华语影片将不再受进口配额限制即可在内地发行。香港电影进入了更为广阔的中国电影阶段,也昭示它已进入一个新的概念——后港片时代。后港片时代里香港与内地电影融合了,于是我们看到了几部由香港影人与内地演员合作拍摄的优秀的电影,比如《宝贝计划》、《十面埋伏》、《天下无贼》等。

“后港片时代”也许是香港电影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仍旧要经受内地观众“看电影不花钱”的深厚文化底蕴的礼遇,仍旧要经受外部市场冲击和观众的流失。但让人欣慰的是,我们依然能看到那些香港影人怀抱着那种踩不扁、烧不化、吹不走的香港精神去努力求索。

3香港电影在内地的发展及影响

3,1发展

1979年由时任国务院港办主任廖承志拍板,由香港邵氏兄弟影业公司拍摄的《少林寺》,成功地打开了内地市场的大门,这也首部有香港和内地拍摄的电影。《少林寺》的成功,可以说使更多的香港电影人意识到,内地拥有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拍摄资源,于是他们开始纷纷涌入内地,与内地进行成规模的合作拍摄。但是由于内地严格的审查制度,香港本土电影只能少数进入内地市场,合拍电影过程过于繁杂,期间只拍摄少数合拍电影,其中最为代表的就是1992年由香港与内地联手打造的《霸王别姬》,不仅创下了不错的票房,而且还夺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讽刺的是80年代以来香港电影的盗版光碟在内地却是极为畅销,香港电影界曾多次组团访京,与港澳办及电影局商讨创作自由、版权问题等,得到的反映只是有声无实际行动。

时至2004年CEPA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更让香港电影人为之振奋,其中三项有利于香港合拍片进入内地电影市场的新规定尤其使他们兴奋不已,这三项优惠政策包括:

第一、香港公司拍摄的华语影片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可不受配额限制,作为进口影片在内地发行;

第二、香港与内地合拍的影片可视为国产影片在内地发行。

第三、对香港与内地合拍电影:

A、允许港方人员增加所占比例,但内地主要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影片主要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B、故事不限于发生在中国内地境内,但情节或主要人物必须与内地有关。电影院的服务允许香港公司在内地以合资、合作方式建设或改造电影院,并允许港方控股经营。1

从CEPA正式生效开始,出现不少的合拍影片,比如《赤壁》、《英雄》、《功夫》、《十面埋伏》、《天下无贼》等等。推陈出新、精诚合作,给香港电影带来崭新而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极大带动了内地电影市场化进程。可以看出,在合作互补中,传统概念里的香港和内地电影都在发生着变化,更多新鲜的元素,让整个华语电影出现了新气象。

不可否认,香港电影在市场化运作上相对先进,内地则有相对便宜的制作成本、广泛的题材、潜力巨大的市场,双方的合拍应有良好前景。尽管这其中出现了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多数香港电影人认为,通过不断合作与探索,彼此求同存异,在自由度等各个方面都会越来越宽泛,越来越自如。

1源于搜狐网https://www.doczj.com/doc/df5324537.html,/20070619/n250660175.shtml

3,2影响

3.2.1香港电影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文化上一脉传承,并以粤语文化为主体,香港电影在于内地交流中没有太多的障碍。而香港广泛积极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香港电影在内地更加具有吸引力。

80年代以《少林寺》为代表的武打片迅速在内地走红。《少林寺》可谓是老少皆宜一律通杀,露天影院放了一遍又一遍,观众的数量与它的“首映”相比依然不减。小巷子里经常能听到小孩子一边相互追逐一边嘴里捣鼓着电影的台词,当时的中小学校里,一道课间,到处都是“嘿嘿哈哈”的声音,小男孩都在照猫画虎地模仿电影里的招式与同伴过招。谈起香港的武打动作片就不得不提起李小龙,他不仅创造了香港电影的神话,在内地也深得人心,他主演的几部电影令活蹦乱跳的孩子们安静地坐在屏幕了一遍又一遍地欣赏李小龙英姿飒爽的表演,再加上李小龙的个人魅力使得许多人立下了学习武术的梦想,使得内地出现了一波学习武术的热潮。紧随武打片热潮之后的香港其他类型的电影也不逊色,比如警匪片、黑帮枪战片。电影《英雄本色》中的周润发嘴角抿着牙签,风衣墨镜一股洒脱的气息以及电影火爆的场面让内地观众大饱眼福,然而电影所表现的的情和义,更是深深地触动了荧幕前的少年们。之后出现的以周星驰为代表的无厘头喜剧电影,虽然其任务刻画上有些夸张,但剧情笑料百出,足以掩盖它的不足。有人说周星驰的电影能让你睡一个好觉,然而其影响不只是能让你睡个好觉,他还是如今网络中无厘头语言、恶搞文化的鼻祖。笑料百出的无厘头电影自然少不了经典台词,比如《国产凌凌漆》中的对白:“‘闻西’,‘请叫我的全名达闻西’”。经典台词不只这一个,而是太多就不一一例句了,这些经典台词更是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我们生活的调剂品。合拍电影的出现以及随着经济与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更多的香港电影人和制作人,把目光集中在反映与九七相关,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上,动作电影和功夫电影也逐渐为颇具思考性的理性影片而代替,在大量商业包装的香港电影却有着一个相当严肃的精神内涵,,一部部探讨回归心态和反省香港与内地人关系的作品陆续出现,比如《似水年华》、《无间道》等等。

此外,香港广泛地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与价值观念,而香港电影从诞生至如今都映射出西方文化的影子,香港电影进入内地市场,红遍大江南北,大部分内地观众首次感受到了西方的文化,比如香港警匪片中的警察制度、饮食习惯等等。

3.3.2香港电影对内地电影的影响

80年代香港电影在内地迅速走红。这主要得益于内地的文化短缺,这种短缺并非一味指内地影视作品的数量,而是内地影视作品本身质量参差不齐,经不住港片的冲击。但是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内地电影逐渐站稳了脚跟,一批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内地电影也慢慢收复了市场。

随之进入90年代,由于香港电影的不景气,香港开始寻求与内地的合作,合拍电影开始增多,97回归之后,更是形成了合拍的高潮,这一时期合拍电影社会反响良好,许多香港影人开始“北上”寻求与内地的合作,2001年,内地

导演张艺谋邀请香港武术指导程小东合作拍摄电影《英雄》,这是张艺谋首次执导古装武侠大片,负责动作设计的班底皆是来自香港,因为只有香港电影人才能拍出最好看的动作电影。此外,影片的摄影师杜可风和主演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都是在香港成名的国际影星,没有香港电影人的通力合作,也就不会有《英雄》这部电影。除却张艺谋的商业大片,内地其他两位大导演也尝试与香港影人寻求合作。内地商业导演冯小刚首先以一部《大腕》,该片最醒目的香港标识就是女主角关之琳,还有2004年,冯小刚《天下无贼》,该片不仅邀请到了刘德华、林家栋等香港明星,还特意请来香港武术指导江道海为影片设计武打动作。《天下无贼》成为冯小刚第一部票房过亿的电影作品,而香港电影班底的出色表现,也是《天下无贼》取得成功的票房保证。另一位国际级大导演陈凯歌也不甘落后,他在2005年拍摄的魔幻作品《无极》,也是一部耗资巨大的国产影片,该片主演汇集了中日韩三国的巨星,来自香港的谢霆锋和张柏芝代表了港产电影的明星号召力,而在《无极》的幕后,更是汇集了一批港产电影的中坚力量,除了武指林迪安,还有摄影师鲍德熹、美术指导叶锦添等,这样豪华的阵容保证了日后《无极》一点五亿的内地票房。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不断深入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人进入内地市场,双方在不断的磨合与交流之中,最终会将华语电影推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3.2.3香港电影引出的电影学术热潮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内地录像带市场已经充斥了大量的香港电影,而近年来随着DVD的普及,内地市场又出现了大量邵氏电影、少量电懋电影等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资料。以这些影像资料为基础,内地有一些学者对香港电影开始关注,从故事、剪辑、文本、历史、文化等方面尝试性地研究香港电影,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蔡洪声、胡克、李以庄、王海洲、陈山等人。在1997年之前,内地少有专门的香港电影研究,其中以“官修”的《中国电影史》以及1994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学术讨论集《历史与现状》最为有价值。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后,香港和中国内地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香港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而内地电影理论对于这一历史时刻也积极回应,在1996年11月2—7日,在广州举办了“香港电影回顾展暨研讨会”,首次对香港电影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涉及粤语片、武侠片等类型电影问题,于2000年出版的《香港电影回顾》、《成龙的电影世界》就是此次研讨会的成果。蔡洪声先生一生致力于香港电影的研究,是国内著名的香港电影研究专家,他曾多次在《当代电影》杂志关于香港电影某一课题进行组稿、撰文,是早期香港电影研究在内地的主要人物,著述有《台港电影和影星》一书。胡克先生的《香港电影对大陆的影响1976—1996》和《香港电影在中国内地1949—1979》两篇文章,以独特的内地视角研究香港电影。在新的电影史学界中的新一代学者李道新先生的所著的《中国电影文化史》重新设立了内地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框架。

4内地対香港电影的影响

4.1内地市场对香港电影的影响

早在90年代之前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香港影人就认识到了内地市场的重要性,由于政策的限制,香港与内地的合作发展缓慢。进入90年代后,部分香港制片人开始考虑与内地影界的深层次的合作。这一时期,由香港的电影公司与北京电影制片厂等国营电影厂合拍了多部电影,掀起了两地合作制片新一轮的高潮。90年代前,内地与香港合拍片不足十部,1992年合拍片飞升到四十二部,到1997年之前,每年合拍电影数量都在十五部左右。1997年之后两地的的合作更加密切,层次更高。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大都在内地拍摄。在内地市场的影响下,香港电影在拍摄中有意无意地在影片中增加了内地元素,这让内地观众看到了与以往不同的香港电影,以及香港电影明星,于是,在内地观众中掀起了一股挣看香港电影的热潮。2004年CEPA正式生效后,内地市场的大门完全向香港打开,在此状况下,内地因素一跃成为香港电影的主导因素,二地合作更加紧密,并且香港与内地合作的合拍片数量超过了纯粹的港产片,随着香港与内地的不断融合,无论是香港电影还是内地电影都以华语电影屹立于世界影坛。

4.2内地文化对香港电影的影响

内地人最早见诸于香港电影中,主要以内地去香港的所谓“大陆客”的形象出现的。这些形象往往被边缘化、妖魔化、暴力化,甚至将其刻画成为乡巴佬进城,对其进行极度夸张的恶搞,他们没有特定的身份,当然更谈不上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一状况一直到了内地改革开放,香港电影开始对内地文化新的反思。由于长时期的隔阂,香港电影不可能深入到内地去展现内地人的生活状态,而只能选取内地去香港的人作为一种现成的文化参照样本。在当时颇具有经济和文化优越感的香港人眼中,“大陆客”即是落后甚至蛮荒的象征,而这些“大陆客”中的许多人不同程度地面临难于融入香港社会的困境,他们都因其特殊的身份和经历成为被边缘化的群体。尽管香港电影的反思有些错位,但香港电影对这类群体倾入了足够的关注,以至于影响到了香港电影的创作。

内地因素对香港电影的影响还表现在1997年前后的一些华语大片,比如《投名状》、《见龙卸甲》、《画皮》、《赤壁》等,这些电影明显借鉴了内地的创作经验,善于从古典小说中汲取养分,这些电影都能从《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中找到故事的基础,以强烈的剧情冲突、壮观的场面以及观众熟知的历史典故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结束语

作为一个成长于90年代的人来说,香港电影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感触,有欢乐、有感动、有梦想。然而香港电影在千禧年后遭遇的“寒流”,不由地让人担

心香港电影的未来。2004年,CEPA正式生效,大量合拍电影出现,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香港电影随即回暖。有人说香港电影即将消失,其实不然,香港电影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着,它存在于香港影人与内地影人合作的合拍电影之中,而此时的香港电影更加具有代表性。随着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不断融合,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将会以“中国电影”的“身份”跻身于世界影坛。我们认为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电影,都是我们中国人的电影,我们的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在世界影坛树起令人称道的中国电影。

参考文献

1,《香港电影》百度百科https://www.doczj.com/doc/df5324537.html,/view/515739.htm;

2,列孚,《1997年之2007年香港电影漫谈》,《当代电影》期刊号20073;

3,《香港电影发展史资料》,百度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df5324537.html,/view/d78d3c0abb68a98271fefa77.html;

4,赵卫防,《变与不变—论30年内地因素对香港电影的影响》《当代电影》2008年第11期;

5,《香港电影十章》,百度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df5324537.html,/view/9da4b28583d049649b6658b0.html;

6,周星赵静,《论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共荣共生》,《上海戏剧学院报》2008年第1期。

致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此次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本人论文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香港文化现状及其走向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香港文化现状及其走向分析 吴仲柱 内容提要本文从文化的本义切入,力图透过香港文化纷繁杂呈的表现形态及其独特的成长历程,尝试着从香港文化载体)))港九人群特性及行为方向的影响力的综合分析中,验证今日香港文化实质上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西式工商文明为主流的边缘性极强的次生文化,而随着九七回归,香港文化潜在的内倾态势将越来越强。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物质、观念思维以及行为等三个层面的表现形态。 透析文化概念和基本内涵,有两个方面是不容忽视的:一、文化赖以生长的载体是人类。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有什么样的人群,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文化类型。人群的内在特质对文化的形成及其走势具有不可替换的重要作用。因此,进行文化分析首先必须立足于诠释与之相应的人群内在特质。二、文化是人类实践的创造物。文化直接导源于人类的行为。人类行为的方向及其变更都会对文化的发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人类行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其外部导因的。故解析人群行为发生的外部导因,是揭示文化内在机理及生成发展趋向的重要途径。 由上述文化本义及其涵概的相关阐释切入,透过香港文化纷繁杂呈的表现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今日香港文化实质上是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西式工商文明为主流的次生性边缘文化。这种混合多元文化随着九七回归,在客观上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内倾态势。 香港文化是专指港九地区被英国殖民后逐步形就的区域性次文化。该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港九居住民。 港九地区位于我国南部珠江口东侧,行政原属广东新安(即今深圳市)。从该地区大量的文物遗址及考古发现,可以清晰地看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该地域的传承与影响。时至1842年夏秋香港开埠之际,中国文化的传统理念还牢牢地占据着当时港九居住民的观念中心,并指导着他们的思维与行动。他们对港英殖民当局所推崇的西式文明的内涵还不能理解,也无法把握,甚至出现排斥与拒绝。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激烈冲突,使刚刚被迫与母体文化断裂的香港文化的起步陷入了困惑和迷惘。文化的停滞和倒退是当时香港社会所面临的一个深刻危机。直到本世纪初叶,中国大陆的辛亥革命和/五四0新文化运动才从根本上打破香港/文化沙漠0的困局,为香港文化结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徘徊指明了开拓的方向。 辛亥革命与/五四0新文化运动是中国 ) 1 )

香港基础教育考察报告正式版_1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香港基础教育考察报告正 式版

香港基础教育考察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XX-2020)实施方案》(粤教师[XX]21号)及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我们一行几十人于XX年4月中旬赴香港开展基础教育考察学习活动。 在香港职业训练局高峰进修学院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分别聆听了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专业顾问、崇真书院前校长张文彪博士的讲座《香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养和专业发展》,香港前教育局副秘书长、前教育署副署长郑文耀

先生的讲座《香港中小学教育制度、校本管理及课程改革》,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拔萃女书院、崇真书院、邓肇坚维多利亚官立中学,并就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素质培养范畴涉及的问题与郑文耀先生进行了对话交流,随学生参观了香港立法会和香港展城馆,从而对香港的基础教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一、香港教育的基本情况 1.办学形式和管理架构。 香港的中小学共1085所,其中90%为津贴、直资学校,5%为官立学校,5%为私立学校。香港没有内地的“中职”类学校。我们参加的三所学校中,拔萃女书院为基督教学校,是直接资助学校办学模

香港与内地文化比较-语言,政治,娱乐

香港与内地文化的比较-----语言,政治与娱乐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特制意识形态。19世纪末,20世纪初,香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边陲地带,文化基础极为薄弱,与当时中国内地风起云涌,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形成很大反差。自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香港的法律、统治模式及体制与内地更为不同。而文化在香港也成为了奢侈品,为此,香港一度被称作文化的沙漠。 20世纪上半叶,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和香港本土文化的崛起,随着内地文化的南下,香港文化终于引起了世人注意。 好景不长,1950年罗湖设立关卡,香港与大陆隔断,两地互不往来长达47年。这个时期,两地文化各自独立发展。此时香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际大都市和世界著名的自由港。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独特的言论环境再次刺激了香港文化产业。 而此时的内地,内地正经历文化的闭塞,几乎和世界上其他优秀文明成果完全割裂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这里遇到了上锁的大门。改革开放之后,这扇尘封的大门才终于被打开,一切禁锢人类文明的枷锁被打碎,香港和内地的文化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对撞与交锋。1997香港回归以后,内地人对香港文化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比较香港和内地文化的异同就显得非常必要。 在这里,笔者将主要从语言文化,政治文化和娱乐文化三个方面对香港和内地的文化进行比较。 1语言文化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同时语言也可看作文化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一个社会的语言观察到该社会的文化特征。 香港通行多种语言。广东话是华南地区的方言,也是香港最普遍的口语,香港有百分之九十七人口能听懂广东话。不少人也能听、讲英语,而本港的政府部门及法庭亦使用英语。本港有部分人能操普通话,而一般人能听懂普通语,但随着中国大陆日渐改革开放,多了国内商人及举家南移,所以普通话亦日益普及。 香港的官方语言是中文和英文,所有官方标志均以双语标识,大部分商店和餐馆的招牌都兼有英文显示。 相比之下,内地语言文化则更为复杂,官方语言为中文,正式的口语为普通话,但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 虽说中文同是香港和内地的官方语言,但是使用的范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内地所有正式的文件或法律条例都是用中文签署的,但在香港,政府使用的书面语言多为英语,法律条例也都是由英语签署。就我2010年寒假去香港旅游的经历来看,香港人现在大多能听懂普通话,但说的并不流利。由于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香港至今保留着英文交流的习惯,说起英文来通常比普通话流利的多。旅游期间有一次去茶餐厅吃早茶,和邻座的一位大概50岁左右的香港妇人聊天,刚开始的时候用的是普通话,障碍非常明显,她听不太懂我的普通话,我更听不懂她的普通话,后来改用英语聊天才顺利了多。可见普通话的普及在香港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语言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文化之一,要让香港接受并融入中华文化,就必须从语言抓起。有句话说:母语是最好的教育,的确,共同的语言可以激发出共同的民族感,可以促进民族的融合度。。如今,香港与内地的民间交流也日益增多,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日趋紧密,但语言和文字使用上的不统一,给交流合作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麻烦。因此无论从自身的利益和是全中国的利益来看,香港都应加强母语教育,至少要把普通话在教学中的地位提高到和英语同样的高度,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被更多的港人接受。

香港十五部经典黑帮警匪类电影排行

香港十五部经典黑帮警匪类电影排行 作者:PHBang 来源:综合时间:2013年05月15日 - 黑帮电影题材在香港起源很早,也有很多经典佳作,百看不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15部网友看的最多,评分最高的香港经典黑帮电影吧! NO1.喋血双雄(1989) 类型: 动作/ 犯罪/ 剧情/ 惊悚 导演: 吴宇森 主演: 周润发/ 李修贤/ 叶倩文/ 曾江/ 朱江/ 成奎安 杀手亚庄(周润发)在一次暗杀行动中误伤了歌星Jennie(叶倩文),令其双目接近失明,自此,深感内疚的他开始暗中保护、帮助Jennie,并想趁她眼睛完全失明前筹一笔款送她去国外医治,为此,亚庄铤而走险再当杀手,不想任务完成后不但没收到钱,反被雇他杀人的汪海派人追杀。 奉命侦查相关命案的警探李鹰(李修贤)在查案过程中知晓事情另有隐情,亚庄并非冷血杀手,开始同其惺惺相惜,而在应对汪海势力的追杀中,两人更是结成生死之交。然而亚庄的命运,似乎是被注定了。 NO2.《英雄本色》(1986) 类型: 动作/ 犯罪/ 剧情/ 惊悚 导演: 吴宇森 主演: 周润发/ 狄龙/ 张国荣/ 朱宝意/ 李子雄/ 田丰/ 吴宇森/ 曾江/ 成奎安/ 徐克 无论何时清点香港的黑帮电影,《英雄本色》都应当首屈一指。自它诞生以后,整个香港乃至东南亚都被其深深的震撼了,以至后来拍摄的N多黑帮片,都或多或少地带着《英雄本色》里面的痕迹。如果要选一部香港版《教父》非次片莫属。 想当年,小马哥穿着黑色风衣,戴着墨镜,咬着牙签,手持双枪杀入敌阵的风范,成为多少青少年的座右铭。“我不想一辈子让人踩到脚下!你以为我是臭要饭的?我倒霉了三年,

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不是要证明我比别人了不起,我只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亲手拿回来!”在社庙里,小马哥喊出的这段话,又让多少失意的男儿热泪盈眶,并重新鼓起拼搏奋斗的勇气啊! NO3.跛豪(1991) 类型: 传记/ 犯罪/ 剧情 导演: 潘文杰 主演: 吕良伟/ 郑则仕/ 叶童/ 曾江/ 李子雄 1962年,内地正值经济困难时期,随难民潮逃到香港的汕头青年伍国豪(吕良伟)因不甘被黑帮欺凌,投靠黑帮大佬肥波(郑则士),几场拼命的血战后,他被肥波重用,在黑帮中确立下地位,势力越来越大。 渐感威胁的肥波设局令伍国豪被毒枭追杀,虽没使其毙命,却也让其残了一条腿,但他自己终被对方设计陷害锒铛入狱。靠为华探总长夺位,伍国豪接下肥波所有地盘,成为黑帮四大家族之首,又因他愿出钱替为其效劳的警界中人买探长做,警署成为他贩毒的保护伞。然而随着1973年(香港成立廉政公署)的临近,加上他因位高权重狂妄自大导致众叛亲离,其运势开始一路下滑。 NO4.《暗花》(1998) 类型: 剧情/ 惊悚/ 犯罪/ 动作 导演: 游达志 主演: 梁朝伟/ 刘青云/ 邵美琪/ 王天林/ 卢海鹏/ 郑浩南/ 林雪/ 龙方 这部电影简直是古龙小说的翻版,故事之紧张刺激,悬念之紧密巧妙,人物之细腻生动,对白之诡异神秘,让人叹为观止。 影片中,许多场景即使看过一遍,也难以忘怀。比如,在囚室里谈话那段,蓝白刺眼的光线照在两人的脸上,空气中飘满迷蒙的尘灰,一个弹球在两人之间倏忽来去,宿命色彩浓烈。还有最后的那场对决,两个人屹立在黑暗的角落,在刺眼的光线里,无数的镜子鳞次栉比,画面里分辨不出哪一个是真实的人,那是两个棋子的生死挣扎,隐喻深远。

七十年代香港电影与文化

香港电影资料馆举办的节目「时与潮──七十年代电影的变异」剖析七十年代电影类型及潮流的变化,为了深入探讨七十年代的电影工业,以及电视文化如何建立香港本位的意识,本馆协助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于2004年8月15日由浸大文学院院长锺玲在开幕礼致辞后,主持卢伟力博士逐一介绍莅临的嘉宾,包括本馆节目策划罗卡、刘天赐、张同祖、蔡继光及唐基明,而锺玲亦分享与胡金铨导演往韩国拍片的始末。 罗卡首先分析七十年代电影与电视的互动情况。在七十年代,无论就创作方法、题材及人才方面,电影与电视均有紧密的互动关系。在1975及76年,无线电视拍摄的长剧,往往沿用家庭伦理、爱情等题材,其实与粤语长片并无二致。而无线电视在成立之初,大部份的电视艺员均是粤语片演员,主要因为在七十年代初期,粤语片被国语片打垮,一批批电影人才如萧笙、梁醒波、沈殿霞、杜平、张瑛及黄曼梨等转往电视发展。反之,许冠文在电视台策划《双星报喜》,大受欢迎,然后才加入电影界,参与《大军阀》(1972)及《鬼马双星》(1974)的制作。 1976年之后,电视台招揽外国学成回港的年青人,他们往往贴近生活,擅于刻划城市人的感觉及节奏。这批年青人如许鞍华、蔡继光、严浩、陈韵文及岸西等,其后均往电影界发展,将电视刻划生活的细致感觉拍成电影,摆脱了武侠片及功夫喜剧的类型,逐渐发展成香港新浪潮电影。凡此种种,缔造了电影与电视在人才与创作方式的交流。在六十年代,电影虽然是一枝独秀,但改变亦比较缓慢。直到电视台出现,培养了不少人才;电视剧亦能带动潮流,取代了以前粤语片的观众,题材亦贴近生活;电视与电影作良性竞争,但电视亦为电影界注入人才,改进电影的创作方法。 刘天赐是七十年代在电视与电影左右逢源的创作人。他认为七十年代充满矛盾,是个媚俗与脱俗的年代;既具颠覆性,亦顺从社会的规条;创作人有突破,却同时有继承的表现。刘天赐在1969年加入电视台,是时梁淑怡与许冠文正在「抄袭」一个美国电视台的Gag Show节目Laugh-in,移花接木在无线电视播放,就是《双星报喜》。这个电视节目无疑是即食文化,要节奏快,又逗人笑,每集大概有20分钟的笑料,需要42个Gags,许冠文便找他及邓伟雄一起创作。最初是全部抄袭《一千个笑话》这些书籍,又不可涉及性、宗教及政治,惟有在社会生活上寻找题材。另一部电视剧集《73》则是「抄袭」All in the Family,形式仍是美国式的Sitcom,但却取材自香港事。而电影《半斤八?O》(1976)亦沿用同一公式,没有故事,没有戏剧结构,即是「炒杂碎」。这就是七十年代Gag Show和喜剧的创作方式。 回顾六、七十年代,张同祖亦有感怀。他在少年时代曾在邵氏公司担任场务,辗转再加入剧务部,拍摄古装武侠片。他曾参与胡金铨执导的《大醉侠》(1966),对胡金铨大为赞赏,认为胡导演的《大醉侠》一新耳目,开创武侠电影的新格局。 他忆记在年少的时候热爱电影,一部影片往往看上两、三回,例如《春光乍泄》(Blow-up, 1966)及《魔鬼怪婴》(Rosemary's Baby, 1968)。另一方面,张同祖不相信国内导演拍摄

香港基础教育考察报告-精

香港基础教育考察报告-精 2020-12-12 【关键字】方案、情况、方法、成绩、领域、模式、计划、问题、机制、自主、充分、整体、均衡、良好、执行、发展、制定、了解、特点、基础、素质、政策、工程、体系、制度、办法、规模、水平、设置、开展、管理、保证、教育、保障、改革、实现、实施、核心 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xx-2020)实施方案》(粤教师[xx]21号)及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 我们一行几十人于20xx年4月中旬赴香港开展基础教育考察学习活动。 在香港职业训练局高峰进修学院的精心安排下, 我们分别聆听了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专业顾问、崇真书院前校长张文彪博士的讲座《香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养和专业发展》, 香港前教育局副秘书长、前教育署副署长郑文耀先生的讲座《香港中小学教育制度、校本管理及课程改革》, 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拔萃女书院、崇真书院、邓肇坚维多利亚官立中学, 并就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素质培养范畴涉及的问题与郑文耀先生进行了对话交流, 随学生参观了香港立法会和香港展城馆, 从而对香港的基础教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一、香港教育的基本情况 1.办学形式和管理架构。 香港的中小学共1085所, 其中90%为津贴、直资学校, 5%为官立学校, 5%为私立学校。香港没有内地的“中职”类学校。我们参加的三所学校中, 拔萃女书院为基督教学校, 是直接资助学校办学模式, 在政府每年按学生人数资助经费之外, 学生每月还需交纳一定的学费给学校;崇真书院也是基督教学校, 为津贴学校办学模式, 跟官立学校一样学生均不用交纳学费。 香港基础教育的主管部门是香港教育局, 负责研制教育政策, 监管教育计划的执行情况。各所学校的具体管理架构不尽相同, 在校长之上普遍设立有校董会或学校管理委员会(由教育局或校董、学校、家长、校友等方面的代表组成)。 2.学制和规模。 香港的国民教育体系为:1-2岁为学前教育(家长陪同参加), 3-5岁为幼儿园教育, 6-11岁为小学教育, 12-17岁为中学教育, 18-21岁为大学教育。每所中学均设置中一至中六年级, 小学、中学的十二年已全面实行免费教育(即内地的义务教育)。 xx-xx学年的基础教育在校生总数为797976人。每所学校的在校生总数一般为600-1000人, 每班人数为27-33人。拔萃女书院为小学、中学一贯制女校, 社会声誉极佳, 在校生也只有1120人。 3.入学办法。 小学、中学(初中、高中)均实行免试入学, 分别按照《小一入学办法(poa)》《中学学位分配办法(sspa)》《初中评核办法(jsea)》就读小学、初中(中一)、高中(中四);大

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文化对比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0 — 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论文论文题目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对比 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HUM237 课程名称香港发展史 学号 200838006 姓名衡凯鸿 学院保险学院 专业员工福利与社会保障 考试时间 2010年11月

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文化对比 凡事都要辨证地去看待,我认为在香港和大陆的电影对比上这个问题更是这样。 首先在电影的内涵方面,香港电影可以上升到文化的高度的几乎没有,文化品位、层次大多不高,在这方面大陆电影胜于香港电影。这主要是普遍的香港电影从业者与大陆电影从业者在文化教育修养上的差异而形成的。从细微上讲,香港演员与美国及西方的演员在电影中的言行举止气质上都明显的层次不如欧美演员,这是文化教育的修养形成的,教育层次的差距,在人的精神气质言行上都会有明显的差距,这是怎么表演都无法达到的,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他的言行都会透发着他的文化思想、精神气质,即使他一言不发,其精神气质面貌也不是没有那个文化教育底蕴熏陶的人能够透发出来的。梁朝伟、葛优,之所以能够比较成功,是因为他们在电影里及在媒体面前都沉默少言(沉默少言就会显得高深,浅薄、错误就会少,不过仍然能看出他们的思想文化底子、层次与西方演员还是有明显差距)。 香港电影与平民百姓观影的情感心理期待,距离不如大陆的电影靠的近,与平民百姓的生活靠的也不够近。对情感的细腻表现、真挚的情感表现、人们向往的真善美,表现的少、不足、不深、不够,假、恶、丑的东西则表现太多——这点是香港电影失去观众的最重要、主要的原因。 任何外在的、感官的新鲜刺激都会产生人们感官上的疲倦,只有真善美、真挚的情感、美好的心里向往这些是电影永远不会让人疲倦、厌恶的永恒。表现情感人性的艺术都如此。 当然大陆电影与香港电影一样,几千年的封建糟粕思想还在电影里大行其道(老少配、老少淫乐、女性基本上还是个玩物等等),此些文化甚至成为三地电影人文化共通的认同点。新一代的真正殖入了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文化的电影人还没有机会成为独立的电影行业的主宰者、创作者,所以现在几乎还看不到真正意义的代表新中国最优秀人群气质及思想精神文化品质的电影出现,现在还只有看垃圾人群主宰创作的众多的垃圾毒品。 当然大陆的电影也存在自己的问题,很多不仅仅是文化层面上的,更是其实质和体制上的。 中国大陆的电影总是在痛苦的挣扎。只有两千多万人口的韩国和七百多万人口的香港,电影业蓬勃发展,而对中国大陆的影迷来说最熟悉的国产导演也不过张艺谋、冯小刚几个屈指可数的老导演和每年最多一部出自他们之手的影片。新出的导演也只有陆川、贾樟柯几个人,姜文这个才华横溢的导演一直没有找到感觉。而象陈凯歌、田壮壮这样的老导演也在大部分的时间上保持沉寂。最近总见到媒体报道对中国大陆电影洋溢之词,但事实是我们根本看不到多少我们喜爱和为之感动的电影。《天下无贼》就像一部童话剧;《十面埋伏》《英雄》和正在拍摄的《千里走单骑》都是躲在历史的角落跳舞;《窒息》终于可以拿恐怖说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人很陌生;《世界》慢的叫人着急;《可可西里》虽好但是太少;《功夫》充满了奇思妙想,却是人家香港的;《理发师》一波三者倒能引起人们好奇(也许会因为好奇而走进电影院)。还有多少?我想不起来了,数量太少。还有什么?我也想不起来了,质量太差。 虽然大陆的部分电影确实在文化素养和内容层次上比香港的电影更好。但是从现在能看到的是更多的大陆影片,好像人家香港三流导演的拍摄水平。香港一

这些被禁的香港B级片,是电影史上被阉割的信仰(20190410115622)

这些被禁的香港 B 级片,是电影史上被阉割的信仰 八九十年代,香港的经济很不景气。但恰恰是那个时候,香港的电影发展到了黄金时期。其实更客观地来说,是 B 级片频出。在记忆中,那个年代的港片,大多充满了异色、重 口和情欲。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尺度惊为天人的电影在严 格的审查制度之下渐渐退出了历史。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 B级片,组成了那个年代特殊的记忆。今天,院长就来暴露年龄,跟大家翻翻旧账。清汤寡水的不提,今天我们只说禁片。《福伯》▼福伯不是姓“福”的老伯伯。这是一个职业,是法 医的助手,他们的工作就是按法医的指示解剖及整理尸体。曾 经有个叫福伯的人干过这一行,于是,人们开始把做这一行的 人统一称作“福伯” 。在全香港,干这行的也只有寥寥几人。影片因为大量血淋淋的镜头和过于真实的解剖场景被禁。故事 讲述的是殓房的福伯在不同的情况下,遇上黑帮杀手、黄秋生 与曾志伟演绎的死囚,以及一个想吃人肉的青年杀人狂。三段 看似没甚关系的人和事,却被命运以不幸的连线,冥冥中连结 在一起。做这一行的人,每天都目睹着死亡。殓房内的福伯, 对鲜血、腐烂的器官,甚至自己的生活早已麻木。“很多人都看不到生命美好的一面。那时候,活着和死亡就很接近了。”长大之后,院长才体会到,藏在血肉模糊的镜头后面,电影人 的那份思考。《虐妻》▼家家

有本难念的经,尤其是结婚后发现,另一半是个性变态者。 电影的女主看似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儿子活泼可爱,丈夫 疼爱自己。但事实上,她的丈夫拥有变态人格,经常对自己 进行虐待。可是女主对这样的暴行一直忍气吞声,因为母亲 的重病,必须靠丈夫给的违禁药品来治疗止痛。最后,女主 一次忍无可忍的出逃,使剧情达到了高潮,气急败坏的丈夫 疯狂地追寻她,甚至大下杀手。 93 年的香港,临近回归。大多数港人却生活在极端的焦虑和自我认知的障碍之中,这种焦虑 也对家庭生活产生了影响,家庭暴力成了释放压力的一 个出口。那些年影片中的人物很多处于分裂的边缘。而 B 级片,无疑是将这些问题以更加癫狂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香港奇案之吸血贵利王》▼这本片子现在还能找到删减 版,嗯,如果运气好的话。这是一部相当典型的 B 级片,光是说说剧情,就能让你有一种进错网站的感觉。安分守己的货 车司机在搬家后遭到黑社会的威胁勒索。自己忍受胯下之辱; 妻子被人玩弄,拍成录像;小姨子也没躲过魔爪;孩子被重度 烧伤,连手指都被烧没了。经历了人生最惨的他奋起报仇,终 将大 boss 活生生弄成了变性人。这部片子,还集结了众多老 牌变态专业户。比如扮演窝囊废丈夫的黄秋生。经常在古装片 中饰演公公的吴启华。以及饰演片中第一大反派的何家驹。港 片中的“变态级”男神很多,院长最爱的只有 两个。一个就是刚刚说到的黄秋生,几乎每一部重口 B 级片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产业、电影、文学、城市文化 ?摘要本文将通过论述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以及同内地的比较,阐述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论点涉及电影事业、文学艺术以及民俗文化。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文化产业 ●内地文化产业 在电影文化方面,由于某些历史因素,内地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还是没能赶上香港电影的进程,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内地电影起步于二十世纪初,《定军山》应为中国人自主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早期的内地电影多与外国电影公司或导演合作,多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叙事型影片,尚处于稚嫩的萌芽时期。 抗战胜利后,内地电影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小高潮,《松花江上》、《小城之春》等耳熟能详的电影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当时电影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虽不是积极向上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打开了思路,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一批思想上高度统一的影片接连面世,与那个时代的主流宣传思想相符,但在体裁上没有太大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是文化的黑洞,期间严重限制了内地电影事业的发展,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政治环境逐渐好转后,电影界也开始复苏,除了红色电影之外,一批青年导演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也颇有收获。 时至今日,中国的电影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从特定角度来看也陷入了一个窘境,主流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等人对电影的诠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叫好不叫座”和“叫座不叫好”的两种极端。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导演们过于注重情节的表现,而忽视了电影的灵魂——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没有核心思想的电影只能是空壳,视觉效果永远比不上思想冲击恒久。想要走出这种尴尬境地,可以参考欧美等国以及香港电影的成功经验,走出禁锢思想的怪圈。 ●香港文化产业 东方有个好莱坞,她的名字叫香港。由于长期的殖民原因,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香港的文化产业也存在很多的特殊性,不仅仅收到外来文化、中西文化的影响,还和内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娱乐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文化产业,电影,流行曲、时装、广告、粤剧等等均是商品。近百年来,这个城市的文化标签,注定与娱乐如影随行。凡有华人处,必有港片迷,香港电影的兴衰是香港文化产业回归十年的最好注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块仅仅几百万人的弹丸之地,却坐拥全球数一数二的娱乐王国。在亚洲,商业电影一度只有唯一的标签:香港制造;粤语歌曲在东南亚华人地区处处一呼百应,红馆朝朝爆满;无线剧集成为华人观众最大的娱乐……“不管你是否是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

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简介(一)

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简介(一)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展现出万马奔腾,百花齐放的格局,谁都想在这么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上分一杯羹.至此电影界进入一个混战的时代,谁最先倒下,谁又能笑到最后呢,时间给了他们证明,变与否决定成败. 七十年代末电影尽管在不断的进步,但仍以武侠为主.张彻,胡金铨,楚原为主,虽然有减弱之势,但仍然大导演名声在外,在香港仍有很高的知名度,仍然是票房的代言.在此阶段尽管尝试过现代类型片如黑帮,警匪片.但都不是很成功,处于摸索阶段,因为仍然用武侠的思路去拍,画面较为沉重,结构简单,剧情无新意.邵氏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其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注定失败.也许此时邵氏也感觉电影处于强竞争下,不如电视那样独立风行,来钱来得快. 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造成外景的不够真实,也不够大气,其弧形银幕用了二十年也未改变,是有意还是无意之举,不加评论.倒是我更欣赏同时代的新颖武侠,比起稍有机械式的邵氏武侠,而新颖武侠明快的节奏,连贯的动作,加上大气的外景,给人以自然和真实感倍增. 吴思远的电影便有这类感觉,在《南拳北腿》中,“拳脚就颇有技击成分,全无凶神恶煞、乱打一通之弊,加上全片主要在韩国清丽的雪景和古香古色的建筑中拍摄,简直一尘不染,使到武打也格外干净利落起来”。这样就使其动作片尽量排除暴戾的杀气和血肉横飞的场面,获得一种清新之

感,并在武侠中融入爱情,而以完美收官,当属很大的进步,随后拍了他名义上的续集《南拳北腿斗金狐》男一号换人了,但不如前作.;《鹰爪铁布衫》大家都应该看过,现在看来也不失佳作,虽然说是老瓶装新醋,但是醋中放了点酱油,味道变了不少,也一反当时某些武侠/功夫类型片内容空洞无物、人物性格苍白、故事性差的缺陷,设计了多条线索,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和气氛的渲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罗维也在当时拍了很多新颖的武侠,最成功便是发现了成龙,成龙开创了新颖的喜剧武侠,而且在当时武术指导行业多了很多新人,他们敢想敢设计,动作惊险而又符合常理.给此类电影更多的发挥余地,罗维影业公司”当然主打功夫片,罗维自负能捧红李小龙,当然也能成就别人,成龙首部戏《新精武门》,重亮当年招牌,失败!再拍《少林木人巷》,玩最流行的少林功夫题材,又失败!三拍《剑花烟雨江南》,搞最热门的古龙武侠,还是失败!我个人也对这部电影感觉一般,一般的古龙电影而以,剧本是比较粗糙的.罗维识人有眼光,拍戏就没眼光,他这一辈子,除了与李小龙合作,参与开创“小龙精武潮”之外,一直都在跟风,若说票房大多不错,也不过是他够通俗而已。罗维创作后期更是趋于保守,1978年外借成龙拍《蛇形刁手》、《醉拳》明明大获成功,但他对功夫喜剧这个新风向还是判断不准——当成龙拿着公司的钱拍《一招半式闯江湖》大玩无厘头,这部电影看后觉得有

香港电影研究

香港电影研究

摘要 凭借着百年来形成的强大电影工业体系、上千部的电影作品,香港电影一度在在国际影坛上大放异彩,形成“东方好莱坞”之佳誉。香港电影以汉文化为根基的同时,吸收了国际化现代电影包装的个性特征,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与特色。当前,针对香港电影的研究在大陆学界已经逐渐形成一种风气,对于香港电影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进一步认识它在整个电影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性。本文承袭这一风气,选取香港电影作为研究与论述的主题,通过简要分析香港电影的发展历史、香港电影的独特特色以及香港电影本身机制与运作存在的不足之处,完成对香港电影的整体剖析。最后,本文对香港电影未来的发展做一下展望作结。 关键词:香港电影;发展历史;特色;不足;展望

一、香港电影发展概述 香港电影是一门包含诸多要素的行业与学问,要对香港电影进行研究,作为基础,我们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一下香港电影整体的发展历史进程,以便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审视香港电影文化。 (一)香港电影的大致发展历程 自1897年电影开始在香港放映并逐步催生出香港本土电影以来,香港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发展阶段,本文为了讨论方便,现按照时间阶段划分为如下阶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香港电影的催生阶段 1897年,“活动放映机”和“电影视镜”抵达香港,开始在酒楼、茶座等地点进行放映,随后逐步出现以“喜来园”为代表的临时电影放映影院,致使对影片数量的要求增高,进而催生了香港电影制片业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2、20世纪前50年,香港电影制片业的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香港电影制片业处于萌芽阶段。1913,导演黎民伟拍摄了电影《庄子试妻》,粤语电影开始成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胡金铨为代表的许多上海电影人南下香港,保障了1938年第一部国语电影《貂蝉》的产生。 3、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香港电影的繁荣期与高峰期 20世纪50、6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繁荣期与高潮期,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的《四千金》和《江山美人》获得亚洲影展的最佳影片奖。武侠片和喜剧片成为这时期的主流影片,极大的丰富了港人的业余生活。 4、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香港电影转型时期 这一时期,风靡一时的武侠片开始向新派武侠转型,开始侧重于表达娱乐和本土意识。通过李小龙《精武门》、《猛龙过江》,香港功夫片畅销全球,成龙的《醉拳》等也深刻印证了功夫喜剧的香港本土化过程。 5、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香港电影进入繁荣期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电影进入了繁荣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等成为至今流传的不朽经典影片。同时,武侠片和喜剧片再成主流,《家有喜事》创下票房最高纪录至没被打破。此外,以《烈火青春》

内地与香港教育制度的比较

内地与香港教育制度的比较 1.学制及升学途径 大陆香港 中学学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共六年中学五年,预科两年,共七年学费由小学至初中三都是免费的实行小学至中三的九年免费教育 学校等级学校分各级的重点中学(省级、县级及 巿级) 学校分三等级(band),第一级的学习 能力最高,第三纸的最低 小学升中学的方法以往小学生是依照成绩来分中学的, 近年来则按住处的区域分配。 小学生可透过自行收生计划报考中 学,或依照教统局的中央派位分配 初中升高中的方法完成初中后要通过考试才可以升高 中。 中三课程完成后,根据成绩升读中 四或修读其他学校。 高中升大学的方法完成高中后要通过「高考」,按得分高 低进入大学。(省重点中学入读大学的 机会率可达百份之九十) 中五要通过会考才可升读预科;预 科后要参加高级程度会考,按成绩 进入大学。 近年开始有学生透过完成副学士课 程及专业教育学院课程升读大学 海外升学的机会经济能力好的家庭会选择让学生到海 外留学。 学生也会选择海外留学 近日开始兴起到内地升学的潮流 2.上课情况 根据我们在上海巿建青实验学校的访问,得知他们上课时会很安静留心,总会在适当时候主动举手回答。总的来说,学生在很专心地听老师讲解,上课气氛十分积极。 至于本校的上课情况,我校的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情况较少,尤其是高年级的同学,反而多是老师主动发问,同学才会回答。 至于老师讲解方面,上海巿建青实验学校的学生认为,上课的气氛较严肃,形式没大变化,比较沉闷。虽然如此,但同学依然保持安静。由于建青同学一般认为学习是应该由学生自主自发的,故此纵使课堂比较沉闷,我们并没有发现同学与「周公」约会。本校学生则认为,在香港上课时,有些老师会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有些老师亦会很严肃。老师会因应不同的教学需要,在课堂上加入活动,例如分组讨论、辩论比赛、游戏等,教学方法较为灵活。有些低年级的同学感到上课沉闷时,有时也会有限度地谈话。 至于近年流行的信息科技教学,我们一致认为沪港两地的学校均充分的应用。

从电影文化方面比较香港与内地文化

香港与内地文化之比较 ——从电影文化方面谈起 电影文化是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影诞生于西方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时代,它本身就是一项机械发明,是城市工业发展的产物。可以说,城市是电影生存的土壤,同时它也是电影注视的对象。城市与电影,一个层次丰富、色彩斑斓的空间,一个捕捉光影、具有穿透力的视听媒介,在一个多世纪中,彼此依靠,互为镜像。在光影流动之中,电影犹如镜子,映照出想像之城,讲述着城内的故事。同时,电影构成的文化之域又成为都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都市文化的风貌与进程。 香港和内地尽管政治经济境况差异巨大,但由于同处于中国灿烂五千年文明的文化背景下,都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同之处,文化上相互交织,难分彼此。但由于历史因素,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在某些方面又各具特色,差异巨大。这种差异在电影文化方面变现得尤为明显。 下面分别详谈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的特色。 内地电影 内地早期的电影大都通过影片故事对作者人生态度的主观表现和对社会的教化作用。郑正秋的“戏剧者,社会教育之实验场,优伶者,社会教育之良师”的主张,洪深的要求影戏“以普及教育表示国风为主旨”的声明,在当时是最有代表性的。其次,影戏理论注重对电影情节──剧作水平的研究,认为“电影的剧本是电影的灵魂”。人们在这一前提下,对电影剧作的选材、结构、冲突、高潮、语言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要求剧情曲折有趣、耐人寻味,要求保证叙事的“调和”、“流畅”。代表影片是1923年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该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 到了中国近代,内地电影从革命的功利目的出发,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舆论工具。这时的内地电影超越了抽象的“为人生”和“教化社会”,而进入到更广阔、更严峻的社会现实中,奠定了中国电影理论进步的现实主义思想传统的基础。代表影片是《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 1949年后,内地电影贯彻了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总方针。在这中间,曾产生过不重视艺术规律、过分强调电影直接为当时政治运动服务的偏向。代表影片是《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 60年代初,内地电影开始向民族传统学习,主要是向传统的姐妹艺术学习,如传统的叙事艺术(特别是说唱艺术)、传统美术和画论。代表影片是《甲午风云》、《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杨门女将》等优秀影片,以及优秀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内地电影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 “文化大革命”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内地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双百方针,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

香港电影十大经典警匪片

香港电影十大经典警匪片 提要: 香港电影中的警匪片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是跟香港电影史同步发展的——第一部香港电影《偷烧鸭》就是一部已经有了警匪片雏形的作品,讲的是警察抓小偷的故事,由梁少坡摄制,“亚细亚影戏公司”1909年出品。此后,香港电影中不少的上演了这样的警匪故事,而至今也成为了香港电影的主流之一。 香港电影中的警匪片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是跟香港电影史同步发展的——第一部香港电影《偷烧鸭》就是一部已经有了警匪片雏形的作品,讲的是警察抓小偷的故事,由梁少坡摄制,“亚细亚影戏公司”1909年出品。此后,香港电影中不少的上演了这样的警匪故事,而至今也成为了香港电影的主流之一。 1、 《无间道》系列 对于“无间道”系列,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如果还没有看过就尽管找来看看,如果有机会更应该到电影院看看第一和第二部(第三部拍的差了很多,而第二部最好,在剧情上)。

虽然不能达到港片救市的目的,但是,“无间道”系列的经典地位却是无可置疑的。2、 《枪火》 依然是银河映象的作品,也是杜琪峰导演的经典之一,尤其是在导演的场面调度及演员 的表演上——个人觉得《PTU机动部队》在场面调度上不如《枪火》,而在剧情上不如《非 常突然》。 《枪火》讲的是黑社会老大受到追杀,于是找到五个保镖保护生命并追查是谁想追杀他, 但是在保护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保镖跟老大的老婆发生了性关系,于是,当追查出幕后凶手 后,这个保镖也成为了别人的枪火的目标…… 3、

《非常突然》 香港电影很少有这种非常突然的好人坏人全部死光光的警匪片,大概也是银河映象才可能出现了,呵呵。《非常突然》确实是非常突然:非常突然的抢劫,非常突然的暴徒,非常突然的捉贼,非常突然的爱情……再到最后的非常突然的死亡! 4、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产业、电影、文学、城市文化 摘要本文将通过论述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以及同内地的比较,阐述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论点涉及电影事业、文学艺术以及民俗文化。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文化产业 ●内地文化产业 在电影文化方面,由于某些历史因素,内地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还是没能赶上香港电影的进程,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内地电影起步于二十世纪初,《定军山》应为中国人自主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早期的内地电影多与外国电影公司或导演合作,多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叙事型影片,尚处于稚嫩的萌芽时期。 抗战胜利后,内地电影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小高潮,《松花江上》、《小城之春》等耳熟能详的电影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当时电影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虽不是积极向上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打开了思路,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一批思想上高度统一的影片接连面世,与那个时代的主流宣传思想相符,但在体裁上没有太大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是文化的黑洞,期间严重限制了内地电影事业的发展,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政治环境逐渐好转后,电影界也开始复苏,除了红色电影之外,一批青年导演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也颇有收获。 时至今日,中国的电影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从特定角度来看也陷入了一个窘境,主流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等人对电影的诠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叫好不叫座”和“叫座不叫好”的两种极端。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导演们过于注重情节的表现,而忽视了电影的灵魂——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没有核心思想的电影只能是空壳,视觉效果永远比不上思想冲击恒久。想要走出这种尴尬境地,可以参考欧美等国以及香港电影的成功经验,走出禁锢思想的怪圈。 ●香港文化产业 东方有个好莱坞,她的名字叫香港。由于长期的殖民原因,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香港的文化产业也存在很多的特殊性,不仅仅收到外来文化、中西文化的影响,还和内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娱乐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文化产业,电影,流行曲、时装、广告、粤剧等等均是商品。近百年来,这个城市的文化标签,注定与娱乐如影随行。凡有华人处,必有港片迷,香港电影的兴衰是香港文化产业回归十年的最好注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块仅仅几百万人的弹丸之地,却坐拥全球数一数二的娱乐王国。在亚洲,商业电影一度只有唯一的标签:香港制造;粤语歌曲在东南亚华人地区处处一呼百应,红馆朝朝爆满;无线剧集成为华人观众最大的娱乐……“不管你是否是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香港文化普及的重要转折点,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香港电影朝着多元化和特色化的方向飞速前进,并随着电视的普及化扩大了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当时最具代

[影目]100部香港电影经典(回归前)(回归后)

[影目]100部香港电影经典(回归前)(回归后).txt不相信永远,不拥有期待,不需要诺言当你不能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王子之所以能口奂酉星目垂美人是因为王子用心了我能口奂酉星什么[影目]100部香港电影经典(回归前)电影资料馆 [影目]100部香港电影经典(回归前)byrds 发布于:2009-02-08 23:24 电影双周刊评选的上世纪100部香港最佳电影 第一位:《英雄本色》(吴宇森?1986) 第二位:《半斤八两》(许冠文?1976) 第三位:《阿飞正传》(王家卫?1990) 第四位:《精武门》(罗维?1972) 第五位:《投奔怒海》(许鞍华?1982) 第六位:《秋天的童话》(张婉婷?1987) 第七位:《可怜天下父母心》(楚原?1960) 第八位:《帝女花》(左几?1959) 第九位:《新蜀山剑侠》(徐克?1983) (并列) 《省港骑兵》(麦当雄?1984) 《重庆森林》(王家卫?1994) 第十二位:《清宫秘史》(朱石麟?1948) (并列) 《七十二家房客》(楚原?1973) 《疯劫》(许鞍华?1979) 《父子情》(方育平?1981) 《龙虎风云》(林岭东?1987) 第十七位:《独臂刀》(张彻?1967) (并列) 《英雄本色》(龙刚?1967) 《侠女》(胡金铨?1971)

《醉拳》(袁和平?1978) 《最佳拍档》(曾志伟?1982) 《半边人》(方育平?1982) 《似水流年》(严浩?1984) 《春光乍泻》(王家卫?1997) 第二十五位:《危楼春晓》(李铁?1953) (并列) 《江山美人》(李翰祥?1959) 《如来神掌》(一至四集)(凌云?1964) 《倩女幽魂》(程小东?1987) 《赌圣》(元奎、刘镇伟?1990) 第三十位:《黄飞鸿》系列(胡鹏、王风?1949-1969) (并列) 《家、春、秋》(吴回、李晨风、秦剑?1953-1954) 《紫钗记》(李铁?1959) 《难兄难弟》(秦剑?1960) 《人海孤鸿》(李晨风?1960) 《不了情》(陶秦?1961) 《梁山伯与祝英台》(李翰祥?1963) 《唐山大兄》(罗维?1971) 《刺马》(张彻?1973) 《胭脂扣》(关锦鹏?1988) 《红番区》(唐季礼?1997) 《香港制造》(陈果?199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