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福建省南靖县龙山中心太保小学:吴锡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从实际生活情景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多的机会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如教学“认识角”时,从角这个字认识,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自然会想到了生活中的角,数学上的角,人民币当中的角和语文课学到的有关角的词语……这样使学生在脑中储存的对于角的有关信息全部暴露出来。然后教师小结,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数学上的角。

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l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

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喜新和注意力不持久的年龄特点,教师通过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和积极的心态下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延长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数学魅力。

如:在教学《游戏公平》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对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大丰市三龙镇第二中心小学糜海清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工作。但是,创设情境不是一种时髦,不是盲目使用,我们许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一、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教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场景和境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境交融,从而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价值导向下,创设问题情境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亮点。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数学课堂中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但新颖、有趣、富有思考性,而且有较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然而,也有的问题情境创设牵强附会,不能承载数学知识,冲淡了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导致情境不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影响了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这应引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进行深入地探索。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只要给他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学习条件。也就是说,任何知识都能够以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儿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完成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方式,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一、问题情境及其创设的依据 所谓问题情境,是学生觉察到了一定的目的而又不知道如何利用已有知识达到这一目的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通过立障设疑、创设“不平衡”,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把他们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和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教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Word 文档 (2)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将化为灰烬。”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才能达到:思有方向,学有目标,获有新知,用有创造的目的。 新课导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课堂教学的展开,学生注意力的集散,都与新课的导入有关。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巧妙开头,给学生创设一个“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情景,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为学习新知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础。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若能在开始就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扣人心弦,对上好一节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有各种各样的引入方法,在本文中将探讨以下八种方法: 数学新课导入是教学首要的一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研究课堂教学艺术,尤其是探究科学的“课堂导入方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一个精彩的“课题导入”。“灵巧的导入”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迪学生智慧的灵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导入方法是必须掌握的一种教学技巧。 新课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进新知识学习的“大门”。它是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开场白,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谓优化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就是教师在设计新课导入环节时充分考虑新课程理念、教材、教师、学生四者的关系,设计出各种各样、妙趣横生且具有数学学科特点的导入,激发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优化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新课导入环节的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有 些教师对新课导入的作用认识不足,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新课导入无足轻重。在新课导入过程中往往方法单调,枯燥无味;或洋洋万言,喧宾夺主;或离题万里,弄巧成拙;或缺乏准备,演示失误。他们的这些新课导入很难从内心深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和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从而也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般无法达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因此,如何优化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直接关系到能否尽快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现实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探究,谈几点个人的体会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课堂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每一节课的开头好坏,决定着本节课的效果。可见,能否恰当的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也是能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密切相关。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将问题情境导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学生自我探究、主动学习。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作文,作文,让人头疼。”这是广泛流传在学生中的口头禅,它形象地反映了目前作文教学中的尴尬和无奈:学生常常对着作文发呆或抓耳挠腮,半天才“挤出”一点儿或随手拿起一本作文书,七拼八凑,应付了事。久而久之,不少学生便害怕作文,厌恶作文,一上作文课就头疼。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写呢?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在作文教学中,我常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写作。 一、创设生活情境 赞可夫曾说过:“应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但,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较多的只是学校和家庭,生活空间比较小,接触面比较狭窄,因而作文时就觉得“无话可说”、“头疼”,从而产生逃避、畏惧的心理。 为了让学生重获写作新鲜感,我想方设法地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到大自然中玩乐,去寻找“巧妇的米”。春天来了,我带领学生“闯”进无边的油菜地,去和小蜜蜂、小蝴蝶做游戏;夏天来了,我带领学生挽起袖子,卷起裤腿,跳进小河中逮鱼摸蟹;秋天来了,我又带领学生们走进棉花田,和农民伯伯们一起拿棉花,分享收获的喜悦;冬天来了,我们又一起去逮野兔、堆雪人、打雪仗……

在每次活动之后,我都会兴未犹尽地问到学生们:“刚才,老师只顾自己玩了,没有注意到你们,真遗憾,你们愿意把你们的快乐分点给我吗?”学生们当然愿意了,于是就争先恐后地说给我听,写给我看。 二、创设场面情境 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有意地创设场面,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在指导学生写一次活动时,我特地邀请了六(1)班同学和我们班进行一场拔河比赛。赛前,学生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赛中,学生们齐心协力,使出浑身解数,终于赢了;赛后,不等我布置,学生们就兴高采烈地去写作文了。在指导学生写体育新闻报道时,我在班级组织了扳手腕比赛,学生们观察入神,很容易地写出了作文。 有时,无意的设境更能引起学生的惊奇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一个夏天的傍晚,我正讲着语文课,突然,天昏地暗,不一会儿便下起倾盆大雨,天地间连成一片雨幕,路上行人一片混乱。这不是很好的情境吗?我忙停下课来,让学生观察雨景。学生们高兴极了,簇拥着来到走廊,信笔写下了《好大的雨》、《雨中》等情景作文。 三、创设情感情境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11-07-07T15:42:27.01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年第23期供稿作者:廖益辉 [导读] 从教时间不长,却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评价数学: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 江西省南康市太窝中学廖益辉 从教时间不长,却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评价数学: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这种观点虽然比较偏激,但至少从侧面反映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消极状态。易地而处,曾几何时,我们不也对数学的实用价值满怀疑惑?反思一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数学未必是有价值的,未必是所有人必需的。其实,生活是美的,而生活中因为有了数学就变得更美。但是为什么学生没有感觉到呢?除了教材的原因外,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好好检讨一下自己的教学,我们的教学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将数学应用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下面,结合我校的课改情况就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新课,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自己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以生活实例引入 在教学时,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对学生来说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探究的心情与教师一起步入数学的殿堂。如在七年级下册(华师大版)第9章§9.1《生活中的轴对称》的教学中,学生对“照镜子”都很有感触,这一点可以帮助他们初步认识轴对称,要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认识轴对称,光*语言上的表述很难达到目的,这时候就要借助直观教学手段。如图,课件中各种生动的物体可以沿着直线翻折,并最终重合,这样直观的画面给学生很深刻的印象,对于理解“轴对称”这个抽象的概念很有帮助。 以上教学过程是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比较自然地引出轴对称,这样使学生感觉到概念的引入不突然,而且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就能学到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反过来,才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三、创设情境建模引入 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教学时,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两幅中国地图间有什么关系(相似)?形状又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等)?”。

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美、愉快、和谐、宽松、活跃的情境中,人的智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设置教学情境,其实也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课堂,参与课堂的教学。本人对曾对学校的500名学生设计了如下的问卷调查,如表1: 通过对学生大量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语文课堂上的精力流失率和高效学习率与教师的情境创设等等因素息息相关。学生比较喜欢教师采用游戏、谜语、诗歌、对联等创设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利用好的气氛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深入探索。比如说,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时候,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学生熟知的《水浒传》片段创设情境,学生立马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接着再趁热打铁,让两位学生采用提前准备好的小品,分角色朗读,进而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将课堂推向一个小高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下面我主要针对日常教

学方面,谈谈有关的方法: 一、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指实物、模型、标本等。课堂上能够呈现出丰富生动的直观形象,以语文课为例,可以通过播放影像等,让学生感知,也可以呈现标本等,让学生立足于对这些标本的感知和观察,产生浓厚的探求真知的兴趣。例如学习《台湾蝴蝶甲天下》一课时,找出相关的蝴蝶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观察能力。而图像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它包括板书、挂图、录像、电影、电脑等电教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生动的形象,启迪思维。 比如,在学习《我的四季》的时候,我提前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四季的图像,我让学生观察图像,学生通过观察图像的特点说出自己的感知,并借此引导,因为这是学生实实在在的感知,是他们的知识储备,整堂课发言积极,课堂学习气氛浓厚,我看到了学生脸上洋溢的满足感。 二、借助动作和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以姿势助语言,打手势,从语文的角度来说主要指表演。克里夫兰州立大学的一位物理学教授杰尔?华克,为了引起他的学生对于分子黏着性的兴趣,他在汤勺上吹气然后放在他的额头上。他解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快乐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快乐教学 摘要:小学数学情境的设置方法有很多,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启迪智慧,激发学习动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快乐学数学 一、引进生活,“趣”中激情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将知识传授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充分理解掌握知识,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CCTV “青年歌手大奖赛”比赛情境,出示了2号选手的比赛成绩:9.87、9.90、9.96、9.85、9.85。 先让学生根据比赛成绩,充分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我提出评分要求:根据比赛规定,选手的最后得分应去掉一个最

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此时,学生已沉浸在现场比赛的情境中,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自己要当一回裁判。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判断出结果。这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最高分和最低分,追问学生:“你们凭什么判断出9.96是最高分,9.78是最低分呢?”顿时,孩子们投入了热烈的讨论当中,课堂教学也自然充满了欢快、自由的气氛。上面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二、探究悬疑,“思”中解疑 开放题不受单项知识的约束,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选择合适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起来,从而能够全面考虑问题,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二年级下册学习完乘法这单元以后,在复习课的最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开放题: 钢笔文具盒水彩笔蛋糕巧克力 18元27元9元3元6元 (1)兰兰买了水彩笔,芳芳买了蛋糕,兰兰花的钱是芳芳的几倍? (2)月月花的钱是兰兰的3倍,红红花的钱是芳芳的2倍。月月和红红分别买的是什么? (3)老师买了两样物品,其中一件物品的价钱是另一件物品价钱的3倍,猜一猜老师买了什么物品? 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目,选择了合适的方法解决了前两个问题,较好地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一个数的几倍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是当前数学课的多见形式,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满堂灌,激活了师生的双向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凸现出来.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但只有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深入了解后,才能较好地提出问题,并把握课堂.下面本人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尝试探索和自主学习的问题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1.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1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切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详尽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1.2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 1.3遵循及时反馈原则 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是在刺激反应和纠正反应中进行的,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错误——理解——纠正的循环认知中,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设置疑惑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辩明正误,从而确凿地掌握所学知识. 1.4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教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 合适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抽象空洞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高深莫测的心理狐疑,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应具备以下要素: 2.1具有最近发展区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现代数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依原有知识为基础,以新知识为目标,才能收到优良的效果.2.2具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来创设 2.3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探究结论的兴趣,调动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适合的思维意向. 2.4具有连续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连续性,能起到承前启后,温故知新的作用.问题情境可以具有单一的连续性,也可以具有层层递进的梯度式的连续性. 3.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优良的情感体验. 3.1通过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四因素构成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时制宜地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创设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了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创设情景学习兴趣实践探索情境教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谓情境教学,通常是要学生先感知形象,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体验感受边促进内部思维积极活动的一个过程。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创设人际和谐的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发扬学问中的自由和组织管理上的民主,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自觉、自主地学习,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 2 贴近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知识源于生活,同时也能创造生活,现实生活是教学活动的丰富源泉。因此,教师能把抽象的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教学情境展示给学生时,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要紧密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设置一些贴近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同时,努力将学到的知识融入真实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知识的内涵,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 3 创设探索、研究的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不仅能产生情感迁移,而且会使注意力特别集中和持久,学习和交往能力也能迅速提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认真观看了三位老师的课,受益匪浅。这三位老师的课都十分精彩,他们都善于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兴趣,循循善诱。这三位老师的课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学生有浓烈的学习兴趣。老师对待学生就像一个大朋友一样,循循善诱,从轻松有趣的chant开始今天的新课,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并且通过做动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情境创设是指教师通过对学习主体和学习内容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问题背景,以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减少学生利用母语进行心译的过程,加快与客观事物建立直接的连接,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有必要认真创设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以后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实物、道具等创设情境。 以实物为中心,创设一个整体背景,以演示某一特定情景。实物是最常见的直观教具,能给学生以直观的刺激。充分利用实物、道具、布景等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逼真的情景中自编自演。 二、生活呈现情境。 结合教材中有关日常生活内容创设教学情景,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这样一个场景中感到很是新奇和兴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言知识。 三、画面呈现情境。 用图画呈现单词、短语等用图画再现课文情景,根据教学内容或故事情节,设计一幅或几幅连贯的简笔画,让学生根据图进行情景会话,看图复述课文或看图答问等。 四、课内外语言自编小品。创设情景描述情境。 结合课文内容,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语言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能力、开阔视野、发展特长。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在模仿课文语言时,能获得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五、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音乐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练习了听力和口语,无形中提高了英语素质。 六、利用多媒体模拟情境。 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突破教学重、难点,增大容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利用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适当的创设情境的途径,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学,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写作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而眼下一部分学生作文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缺乏真实感,在语文教育讨论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心理学研究指出,需要通常以意向、愿望、动机等多种形态表现出来。涉及到作文心理发展问题上,起动力作用的需要形态主要是动机。可以说,实际上作文动机是儿童作文活动的直接推动者,其强弱直接关系到儿童作文的成败。因此,要创设情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和随感。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就明确要求我们教师要主动挖掘生活中的心作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让他们在生活中想写,有内容写,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努力做到写得生动、具体、感人。而现实中,小学生的感情是最容易受感染的,当受到某种事物、环境气氛的感染时,就能爆发出相应的感情。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精心选择或创设能突出作文主题的情景,对拓展学生作文思路有裨益。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量的字词积累并没有难倒学生,长篇的课文领悟学生们也易于接受。唯有写作文成了许多学生“成长的烦恼”。

要帮助学生消除烦恼,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创设情景是关键。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景,丰富写作内容;创设情景,激发写作动机;创设情景,开拓写作思路等,力求使每位学生的作文能力都有所提高。 一、创设情景,丰富写作内容。 1、利用文本资源,进行情景联想,丰富语言积累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重视利用新教材的文本资源,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此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2、在场景中观察积累,充实材料仓库 这里的观察,不是指一般的对事物即兴观察,而是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只有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才能解决学生写作缺乏材料(即“治本”)的有效措施。指导时,我重在培养两种学习能力。一是引导学生学会从观察中发现以前未发现的事物特点;二是让学生学会记录这些新的发现,并加以合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

情境创设 激发兴趣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习作教学在语文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又有诸多的困惑,不知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时文思泉涌,信手拈来,让学生认为写作是件快乐的事情。而我们的口语交际与习作又有着密切的关系,作文的基础是说,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写,这样无形间就加快了习作的速度,学生有说的,肯定有写的。那么怎样让口语交际走进课堂,为每个孩子提供说的机会,听了十节课,我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情境创设的生活化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我们教学的源泉。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也以“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成为教学的宗旨。倡导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已经成为习作教学的共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就口语交际与作文的关系做出过论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是第二性的。在作文教学中,不能舍本抓末,饮水忘源,理应兼顾并重。”从这段论述中,不难看出口语交际与作文的关系,因“由说到写”,这就体现了口语交际水平的重要。在《劝说》口语交际中,老师就列举出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来实行劝说-----劝爷爷不再吸烟。这个话题接近学生的实际,学生自然有话说、想说,这样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口语交际仅仅一个空洞的话题,如何让它在学生们面前鲜活起来,那么我们就应该专注于学生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的入手,相信这样能让学生们都动起来,有话说。 二、情境创设的新奇有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应该说,现在的课本编写非常注重趣味性,尤其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更是抓住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实行的编排,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从而愿意去读、去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赖于教师的有趣设计、灵活变通。这个点我觉得在《教你学一招》和《推荐一本书》这两个口语交际中表现的特别浓。老师开场以一个精彩的魔术表演了吸引住了所有学生的眼球,马上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给调动起来了,为本次的口语交际来了一个精彩的开始。在《推荐一本书》中老师以新书发布会

如何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写作兴趣

“如何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写作兴趣”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研究背景;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对写作提不起兴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仍然存有着重视教、轻视学,重视成文的模式套路,轻视写作动机的激发;重视思想理解的高度,轻视情感意愿的表达等弊端。以至于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我们认为要突破作文现状,提升作文效能的根本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理论根据: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个体力求理解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也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主动地探索它。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习作中的重要性。社会调查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兴趣能够提升人的工作效率,使人充分发挥才能。如果一个人对从事的职业感兴趣,则能发挥全部才能的80—90%,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反之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所以兴趣在提升习作效能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了“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这个课题实行研究。 二、实验假设及目标 1.实验假设: 通过教学和实验,真正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的习作能表达真情实感;充实作文教学内容,优化作文教学的策略和技巧,创设新型作文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知识、经验等各项因素使之整合为高效的作文资源,从而提升作文水平。 2.实验目的: ①激发学生参与作文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切实提升作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②形成速效,高效的作文教学模式和全面科学的作文评价体系、探索开发学生作文资源的教育途径。 ③撰写有一定理论高度和思想意义的学术论文,实验报告和研究体会。 三、研究内容 1.研究写作动机的激发,顺应学生作文心理规律,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和作文动机的基本特点,在作文的具体实践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案例汇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案例汇总 (过程性资料三) 一、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教师问:“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屏幕上出现了一片绿 草地,一只猴子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小猴被车颠得一上一下,学生见了哄堂大笑。教师见机引导学生讨论,小猴为什么会感觉颠簸?一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角。走起来当然会颠簸。”教师引导学生再看屏幕:小猴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小猴仍然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个车轮没有角,但走起来为什么还颠簸呢?”教师的提问,再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了老师的提问,也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二、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计算下面四个图形的面积:①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②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③半径是2厘米的圆。④半径是3厘米的圆。在计算出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圆的面积计算还没有学过,该怎样办呢?圆的面积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我们能否用割补法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那样来 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情景由教师创设,问题由学生提出,方法由学生去研究,课堂呈现出浓厚的探究氛围。

三、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节的开始,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列出如下一组算式后,我很快地说出了它们的得数。①9999× 9+9999=?②127×36+127+63×127=?③(100+8)× 125=?④98×35=?当学生听老师说出得数后,感到惊奇不已,这时我趁机导入新课:学习了这节课之后你就会知道老师是怎样很快算出得数的。这样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学习兴趣特别浓厚,急于找到方法的心情也特别迫切。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四、复习百分数应用题时,出示问题:某班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解题前,教师设问:“怎样理解‘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 %中的数量关系”一句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整个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放飞场。有的说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5/4,有的说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1/5,有的说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4,也有的说男生、女生各占全班人数的 4/9、5/9,还有的说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5……学生从各个角度对其中的数量关系进行了分析,教师鼓励学生:“看谁的解法多!”此时,自然会有多种解答方法从学生的笔下涌出。另外,可以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意识,使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进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化、步步发展、层层提高。

创设有效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也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我们的课堂教学情境要针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出发点,创设出适合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创设让孩子们都饶有兴趣,越战越勇的真实情境。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认识。 一、注意教学情境的特点 1、教学情境要有针对性。 就数学学科而言,创设有针对性的情境,就是要紧扣有关数学学习内容设计问题情境。情境的设计的针对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教材的认真钻研,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抓住其核心和关键提出有关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的把握,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例如,可以根据生活的“合并”,“求剩余”的活动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并理解加、减运算的实际意义;教学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

也可以先设计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解决问题,再根据操作过程抽象出有关的算法。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并进行数学化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2、教学情境要有目的性。 在大家都投身于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落实新理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都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开始变得活泼,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多提高。同时,也要冷静思考,分析,反思一下课堂教学情境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对于目前课堂教学滥设情境这一现状,顾汝佐先生指出:情境设计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 3、教学情境要有挑战性。 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技能,而在于技法,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必须有挑战性,教师要处理好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让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向学生提出由挑战性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指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能发展水平,尽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要通过提出由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需要经过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既要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4、教学情境要具有趣味性。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张海燕 摘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本校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和教学成绩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本文的观点。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紧密相关的问题。文中详细介绍了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主要方式,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案例,对每种创设方式进行了辅助说明,随后通过对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的论述,指明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有效问题情境兴趣 问题情境:是指主体为达到某一活动目的所遇到的某种困难和障碍时的心理困境。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一种急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运用以前未曾使用过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 “有效问题情境”就是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案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师生使用合理的时间,而教学目标达成度最高。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它表现为人力求认识和获得某种事物,并且力求参与相应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效率。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是出于对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的调查和教学成绩的落后的几点思考:(1)、通过听评课发现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从教学任务角度出发的,考虑学生初始状态少, 总以中等学生水平为起点, 对差生关注程度不够.(2)、重

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 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研究背景;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对写作提不起兴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仍然存在着重视教、轻视学,重视 成文的模式套路,轻视写作动机的激发;重视思想认识的高度,轻视 情感意愿的表达等弊端。以至于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 得不到充分发挥。我们认为要突破作文现状,提高作文效能的根本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理论根据: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 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 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也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 素。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主动地探索它。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习作中的重要性。 社会调查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兴趣可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使人充分发挥才能。如果一个人对从事的职业感兴趣,则能发挥全部才能的80—90%,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反之只能发挥全部 才能的20—30%。因此兴趣在提高习作效能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了“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这一课 题进行研究。 二、实验假设及目标

1.实验假设: 通过教学和实验,真正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的习作能表达真情实感;充实作文教学内容,优化作文教学的策略和技巧,创 设新型作文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知识、经验等各项因 素使之整合为高效的作文资源,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2.实验目的: ①激发学生参与作文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切实提高作文教 学的效率和效果。 ②形成速效,高效的作文教学模式和全面科学的作文评价体系、探索开发学生作文资源的教育途径。 ③撰写有一定理论高度和思想意义的学术论文,实验报告和研 究体会。 三、研究内容 1.研究写作动机的激发,顺应学生作文心理规律,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和作文动机的基本特点,在作文的具体实践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 2.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通过观察获取、积累作文素材,使学生的习作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3.开放作文模式,根据学生情感特点,进行丰富多彩、富有情趣 的作文教学,并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营造宽松的作文参与氛围, 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改革作文评改,评改要立足于学生发展,坚持学生自主性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