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大丰市三龙镇第二中心小学糜海清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工作。但是,创设情境不是一种时髦,不是盲目使用,我们许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一、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

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的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玻璃吗?当然不要。如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肯定会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5、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二、两点思考:

1.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以上出现种种现象,问题绝不是出自偶然。从表面看,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

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2.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笔者认为,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明确以下几点:

(1)要有真实性。

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2)要有“数学味”。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

首先,要区分清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如前例教学“元角分”,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

其次,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要有“发展性”

选择恰当地、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决不简单替代,创设操作情境。学生需要认识上深化的,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等等。

结合教学内容与情境的内在联系创设。情境创设要“反映儿童熟悉和可以理解的事物”。如教学“一笔画”时,教者应多考虑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特征,成人所关注的东西,儿童并不一定认同。

(4)要有“吸引力”

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那么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再新颖的形式反复刺激学生,也会变得陈旧,这也是孙悟空失去“磁力”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综上所述,“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高年级) 班级:()班年 龄:岁性别: 亲爱的同学: 你好!这是一份关于数学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充分了解你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你的老师会根据这份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进行教学上的改进,以此来更好的帮助你学习数学,希望你能积极支持。请按照题目的要求填写自己的真实想法,你的回答对调查结果将是十分重要的。谢谢合作! 说明:(1)每题答案可填写一个或多个;(2)可在横线上另补充答案。 1、你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直不喜欢 2、你是否有过解决数学问题后的愉悦?() A、没有 B、偶尔有 C、经常有 D、有过,感觉不明显 3、你对数学学科有何认识?() A、数学有用 B、数学训练思维 C、数学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D、数学没有多大用 处E、 4、你每天花在学习数学上的自主时间(不包括数学课)有多少时间? () A、1小时以上 B、0.5—1小时 C、0.5小时 D、0.5小时以内 5、你在上数学课前是否有预习的习惯?() A、课前常先看书 B、老师要求时就预习 C、凭自己一时的兴趣 D、没有时间预习 E、不愿意预习 6、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你往往:() A、先自己反复思考,不会再问他人 B、先问同学,自己再做 C、先问老师,自己再做 D、抛在一边,等待老师讲 7、是否有解题后验算的习惯?() A、没有 B、只有在考试时验算 C、经常验算 D、一直坚持 8、每次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后:()

A、要与他人对答案 B、自己验算 C、经常思考是否有其它方法 D、有时会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后再思考一下 E、有时会自己编新题目 9、你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 A、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B、参与思考,不太愿意发言 C、不愿意发言 D、无动于衷 10、课外数学作业是否能独立完成?() A、全部由自己做 B、大多数自己做 C、半数自己做,其它参考别人的解答 D、多数要靠参考他人作业完成 11、在数学课上你喜欢:() A、先看书后听老师讲解 B、听老师讲 C、主要由自己看书、做题目 D、同学交流讨论 12、你认为在课堂上老师讲数学题的最佳方法是:() A、老师讲解 B、老师分析思路,学生做 C、先学生做,再由老师评讲 D、学生先做,再相互交流,最后老师评 讲E、 13、在数学学习中,你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A、计算能力 B、解决问题能力 C、理解能力 14、学习了一章或一个单元内容后,是否进行全面系统的自我复习? () A、定期自我复习 B、经常复习 C、偶尔自我复习 D、不复习 15、你对数学考试的态度是:() A、喜欢考试 B、无所谓 C、害怕考 试D、 16、你认为影响数学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是:() A、学习基础 B、智力 C、老师 D、自身努 力E、 17、你认为多媒体进入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要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实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升,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十一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所以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能够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理解》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来说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实行导入,不但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实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理解》时,要求学生: 1.能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水平;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如何组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构筑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组织知识体系,达成教学目标;注重激励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从而组织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 一、精心备课是组织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和骨干,只有课前精心的准备,在课堂40分钟里才能经受住学生的考验,才能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否则,教师会应接不暇,手忙脚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课前要了解到学生对圆有无直接或间接的认识,学生是否会用圆规画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没有将用圆规画圆作为重点,而是适当地把他们引领到更高的境界----如何画指定大小的圆。 课堂的精彩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做到粗中有细,富有弹性。所谓的“粗”是指明确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描述出课堂情景的大体轮廓,在各环节为学生的互动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所谓的“细”,也就是预想每个环节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产生哪些不同的思维,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为感悟0.2与0.20大小相等时,出示了一个平均分成100的正方形纸,其中20格涂了颜色,教师用一个问题“可以用哪个小数来表示?”让学生在说理中弄清楚0.2=0.20 ,但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这样的预设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思维获取新知,这样的学习不是更有效吗? 二、组织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要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全新的课程目标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课程功能,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在自主建构中得到发展。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6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地落实这一数学理念。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进行“生活中的数----可爱的校园”教学时,让学生观察他们熟悉的教室,要求他们说一说我们的教室有什么,有多少?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了教室里有6盏灯、2扇门等数学问题。再比如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根据开放性的原则,选取的生活情境容量要大,要让学生从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有关“8”的加减法时,让8个同学上台模拟买电影票的生活场景,选取的8个学生有不同特征,性别上有男有女,穿戴上有戴帽子的,有戴眼镜的,有戴红领巾的。这样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台下的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共有几个小朋友?”、“需要买几张票?”、“有几个男生?”、“有几个女生?”、“戴眼镜的同学有几个?”等好几个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毫无倦意,不时闪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 思维自疑问和好奇开始,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能被2和5整除数的特征。接着写出一个数36,问“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再出示31497问学生能被3整除吗?怎样看出来?由于受知识迁移的影响,学生认为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然后就让学生报个位是3、6、9的数字……,通过口算学生发现有的数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这样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同行 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同行 摘要:《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 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就是在快乐中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巩固新知、应用新知 一、创设情境,让问题引入生活实际中。 “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它可以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体悟、学习新知。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了表象,同时也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操作,并感悟其中的问题,激起的学生的思维,,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从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找寻现实生活素材,练习、巩固新知。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即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点和创新意识,我认为使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使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来说,好的听课习惯能够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能够表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表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理解》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表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

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理解,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水平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以前听过一节相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绝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仅仅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2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使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个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理解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能够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找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所以反思在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设计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教学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浅谈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浅谈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第五小学036002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数学教学改革已经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数学课堂 教学改革早已深入人心,因此,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 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有必要深入到数学教学的内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从课堂教学入手,正确分析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课堂教学出现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是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愿意看到的,然而问题的出现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面对问题我们应 该客观、冷静。教师虽然是育人者,但是教师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课堂教学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可能也难以及时发现。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明确所要讲授新课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也 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很多教师却做不到这些。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自己的教学目标 很明确,自己想要讲什么,想要教会学生什么,都会明确记录下来,并且认真按照执行,以 为这样就行了。殊不知,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为什么学、 怎样学等;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具体来讲,教 师只是教给了学生关于教材的内容,在课堂上不停地说教,几乎占据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完全没有发挥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为了教而教,为了板书而板书,为了上课 而上课,就是没有为了学生。一堂课下来,让我们感觉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反而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可见,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不准确的,没有 根据学生而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不正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载体,时时处处想到学生,将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为最终目标。 二、“填鸭式”教学。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过于落后、陈旧,与现代教学方式方法脱轨。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还维持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一刀切”的 原则,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小学数学的可 持续性发展,已经与时代发展相背离,不仅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不符合时代的潮流趋势。 三、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角度来看教师队伍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古语道,名师才能出高徒。同样的,有一位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但是,目 前还有很多的小学数学教师不是师范专业出身,这就造成了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 教学能力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由于教师缺乏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缺乏教 育资源上的共享与沟通,导致数学教学很难做到与时俱进。 四、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缺失。对于十分感性的小学生来讲,有趣的 课堂教学与枯燥的课堂教学,其教学效果会产生巨大的反差,因此,新时期我们大力提倡教 师要不拘一格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目前一些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教学趣味性方面做 地还不如人意,整个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强,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投入到学习中去,影响 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 总之,数学教师只有真正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成长的 摇篮,才能在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使课堂教学真正收获实效。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 标签:观察看图学习小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笔者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使之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注重读图的情感培养 一般说来,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广泛接触过图画,对读图已有一定的经验。到了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絢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一面国旗、2副单杆、3条凳子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注重观察图的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面红旗?(指导完整回答:图中有一面红旗。)有几副单杆?几条凳子?几只小鸟?几棵树?……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三、注重语言描述的示范 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开始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比如,在教学7的加法时,我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5只蝴蝶,右边有2只蝴蝶,合在一起共有几只蝴蝶?或者5只蝴蝶在玩耍,又飞来2只,一共有几只蝴蝶?在教学6的减法时,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一些苹果,右边有3个苹果,一共有6个苹果,左边有几个苹果?解决”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这类题,学生的难点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教学反思 一、角的度量 1.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二、轴对称 本节微课的设计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能够采用技术手段达到图形的变化和演示到位,教学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本节微课注重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微课制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观看的,所以在设计时采用背景音乐,目的是给观者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这一做法还是有必要的。但老师的语言表达上过于严肃,少了一点童趣,如果讲解声音再亲和一点,个性一点效果会更好。 微课设计缺乏大胆创意,要勇于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三、8、9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与合的意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时,我一直认为有序地说出一个数的分与合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有序才能做到不遗漏,况且有序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思维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强调有序的操作,引发有序思维。而在教学6和7的分与合是出现了虚线框,要求学生用联想的方式得到 6 7的另外的分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教学8 9的分与合时已没有了虚线框, 数的分与合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大小,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的基本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由学生自己完整的说出:8 9能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 9两句话是本课的重点,有序的掌握“8 9的分与合”是本课的难点。多媒体动画分苹果的设计,突破了这一难点。 根据内容安排,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等原因,我在本课一开始就安排了“开火车”的游戏,通过游戏学生对猜谜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接着是在把授课的内容讲完之后加了一个“点子数”的练习和一个“抢答题”的游戏,把所学的内容加深巩固了一遍。然而,他们毕竟只是 小孩子,到下半节课的时候,注意力就不那么集中了,如何让学生“跟着老师走”?

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基于国内外思维导图研究现状及小学数学知识特点的分析,找到思维导图和小学数学的结合点,并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构建一种应用模式,促进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实现它们的融合。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其提出的基本前提是认为“大脑进行思考的语言是图形和联想”,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总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每个词或者图象自身都可以成为一个子中心或者联想,整个合起来以一种无穷无尽的分支链的形式从中心向四周放射,或者归于一个共同的中心。它能将左脑的逻辑、顺序、文字、条理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和空间等多种因素调动起来一起参与思维和记忆,把传统的单向显性思维变成多维发散的思维。它可以应用于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能清晰呈现出思维过程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能改善人们的学习能力和行为表现。 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从创作方法上看,它主要是从一个中心词开始的,随着思维的不断深入,联想出一系列相关的事物,然后形成一个有序的图式。东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 ( 1) 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 2) 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 3) 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 ( 4) 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理清思维的脉络,并可以通过图式回顾整个思维过程。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图形工具,还是一种形象的知识表征工具。它将枯燥单调的文字信息以多彩的颜色、图形、代码、符号等多种元素形象化表征出来,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断刺激着我们的大脑,激发我们的联想,扩展我们想像的空间。 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既具备学习工具的强大优势,又符合小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和认知特点。一方面,思维导图可以通过图像、色彩等手段,把难易表达的隐性知识转化成形象化的显性知识,使小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领悟隐性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加工整理数学概念,参与组织数学问题的讨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F o r p e s n a u s e o n y s u d y a n d r e s a c h n o f r c m me r c a u s e 一、用“爱心”创设人际和谐的情境,是激趣乐学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露珠是可爱的、美丽的,却又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应善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那些后进生,就如同对待露珠一样需要教师百倍地加以呵护。用爱心去呵护他们敏感而易受伤的心灵,做好他们转变途中的护卫者和导航灯,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情绪,学生对你就会望而生畏,在噤若寒蝉的同时,向你关上了心灵的大门,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无从谈起。如果你能对他们多一些温暖和关爱,他们心灵的“高山回音”是会令你满意的。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安全感。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使学生感觉到如迎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在意的话,一个不在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自尊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15÷5=3 150÷50=3 1500÷500=3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发言的张猛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的把他叫起来,但他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他,学习好的孩子也埋怨她耽误时间。柳名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他胆怯的目光中我感觉到他想退却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心得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心得 中江县大西街小学李国琼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几乎谈不上,在几年的教学中,将我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学生长年累月的学习是很辛苦的。如果没有兴趣来支撑,那的确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和困难,学习起来不仅不觉得苦和累,而且会感到其乐无穷。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化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今,素质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每个学生的潜能就像取之不尽的宝藏。学生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探究性思维,主动开发的潜能,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善学。 二、用爱心为学生搭建求知的桥梁。 1、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 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抓住学生的心里特征,积极给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下多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对数学课的看法,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求知的过程,让学生有的放矢。 让学生在课堂上去体验成功的快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去获取新知。 3、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

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身受益;反之,从小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形成恶习,将贻误终身。那么数学课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哪些好的习惯呢? 1、独立思考习惯。 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遇到问题要善于主动思考,养成认真钻研,耐心细致的习惯,这样才能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合作交流习惯。 经过同学们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疑问,在小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采纳别人的意见,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合作交流,这是共同进步的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受益无穷。 3、质疑习惯。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能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由别人来帮助解答;第二,发现别人不正确的地方,矫正别人的错误观点,学生开始学着提问题时可能提出的问题太大、太空,或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随着这种习惯的养成,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逐渐形成。 4、自我管理习惯。 小学生虽然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但是责任心强,有集体荣誉感,我们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具体负责管理好他们的小组,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上课纪律最好,回答问题、交流合作最积极。在小组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一定会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越来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取。因此,在各级各类的测试中,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试题也越来越多,批卷之时经常听到老师们埋怨:说有些学生简直没有一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我认为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我们老师不妨也反思一下,平时教学中是怎样关注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获取的。反思之前,先得搞清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究竟是指什么,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的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问题,都不能等同于“习题”,这种问题,常常隐 含在一定的情境当中。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教师主导几乎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只能是配角,很多情况下,学生是观众与听众。这样,整堂课缺乏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导致了“主导地位丧失,儿童好奇心与创造欲逐渐减弱”。学生对课堂教学反应呆滞,学生与教师最后把课堂教学当成无奈的场所,这严重导致课堂教学没有生命活力。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促进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发展与提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去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一 些做法和粗浅体会。 1、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 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游戏与学习不能截然分开,而要互相渗透。学生在游戏中要快乐的接受新知识,同时让学生的独立性形成和发展。例如:我在教学第一册10以内的加法时,我讲完新课把准备好的算式和数字卡片全部发到同学们的手中,而后说了游戏的规则后,以找朋友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卡片的小朋友到黑板前举起卡片说:“我的朋友在那里?”然后全体学生诵读一遍,这样通过找朋友全体学生的兴趣、注意力、记忆力都得到了培养。 2、注重操作实践的教学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篇) 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本课开始,设计了一个网上竞答:李斯同学答25题,对22题;张良同学答20题,对18题;刘清同学答50题,对46题,你觉得那位同学可以参加下一轮的比赛呢?学生开始了积极思考,说出了以下几种结果:“刘清,因为他答对的最多。”“张良,他答错的最少”“我比较正确率”。在学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学的回答之后,我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三位同学汇报的结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较正确率,转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的比较,在将这些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 2、通过课前收集百分数信息,课上汇报,主动去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百分数的含义只有一句话,如果老师教给学生只要几分钟,但真正理解它还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来理解领悟。学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 70%”,“橙汁含量〉10%”等等,让他们说出含义之后再问学生,到底什么叫百分数?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扇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九) 我上了一节“扇形统计图”,课后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举 1、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促成情感目标的落实 如提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你应该怎样去做。”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败笔之处 1、有些题目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特别是第七张幻灯片中计算扇形B表示的人数和C表示公顷数时讲的不透彻。 2、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