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国债市场的功能

简述国债市场的功能

简述国债市场的功能
简述国债市场的功能

简述国债市场的功能

国债市场,是国债发行和流通市场的统称,是买卖国债的场所。指国债交易的场所或系统,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银行通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直接买卖,国债回购、反回购交易)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借此存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机结合。

国债是一种财政收入形式,国债券是一种有价证券。证券市场是有价证券交易的场所,政府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和偿还国债,意味着国债进入了交易过程。而在证券市场中进行的国债交易即为国债市场。毫无疑义,国债市场是证券市场的构成部分,同时又对证券市场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1)弥补财政赤字。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因为:第一,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第二,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原则,基本上是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资金,一般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当然,对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不能绝对化,因为:第一,财政赤字过大,形成债台高筑,最终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第二,社会的闲置资金是有限的,国家集中过多往往会侵蚀经济主体的必要资金,从而降低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水平。

(2)筹集建设资金。通过国债发行,政府可以把企业和个人暂时闲置不用的资金集中起来,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投资到基础产业部门或公共设施建设方面。

(3)调节经济运行。国债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国债资金用于投资或消费,就会改变社会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国债发行规模也具有稳定宏观经济的作用。

完善国债市场功能与货币政策操作_1

完善国债市场功能与货币政策操作 [ 内容提要]国债市场具有筹资功能和调节功能,前者与财政政策有关,后者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基础条件,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点。国债市场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国债市场的基本格局:即期限结构与持有者结构。我国国债市场无论是从期限结构还是从持有者结构看都偏重于筹资功能,而调节功能不足, 影响了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因此应从期限结构与持有者结构的角度完善国债市场,从而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关键词]国债市场公开市场操作 国债是财政弥补赤字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从80年代开始我国每年都发行数量不等的国债,为财政筹资弥补赤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为央行提供适宜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方面却一直不尽如人意。1998、1999两年,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大幅度增加,但期限都在3年以上,未能缓解央行缺乏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困境,这不仅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而且也使国债市场的一部分功能闲置,本文试图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角度对完善国债市场的功能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国债市场的功能 (一)筹资功能 为国家财政筹集资金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国债市场产生的根本性原因。从世界各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史看,国债市场的规模与国家财政赤字的发生与扩大具有密切的关系。国家

财政弥补赤字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增税。增税会影响民间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的增长,对国家长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增发货币,由国家财政直接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其后果是易于造成货币贬值,因此许多国家都已放弃使用这种方式。三是发行国债。与前两种方式相比,发行国债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国债具有偿还性,虽然在发债期间财政从民间拿走了资金,减少了民间当期投资和消费支出,但是这只是推迟了这部分投资与消费的支出时间,就国债购买者来讲,用于购买国债的这部分支付能力只是一段时间内的让渡而已,其总支付能力并未改变。二是国债的发行没有强制性,它给购买者提供了资产选择的机会,购买多长期限,多少数量的国债完全由购买者根据资金状况自主决定。从增加财政收入的角度看,增税是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所得转移给了财政当局,在数量上表现为当期财政收入增加,纳税人所支配的资金减少。发行国债也表现为当期财政收入增加,购买者可支配资金减少。但是税收是强制性的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资金,可能是以纳税人牺牲一部分必要的投资与消费为代价的。发行国债则没有这种强制性,因此它转移的这部分资金基本上是属于购买者的一部分闲置或沉淀的资金,不仅不会影响购买者的必要支出,而且会使整个社会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鉴于以上优势,许多国家都把发行国债作为弥补赤字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财政赤字并非意味着仅仅是国家财政消费性开支增长,政府通过扩大赤字扩大财政生产性投资,改善社会投资结构和投资环境,在经济衰退时期,可以有效地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成为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方式之一,而国债市场则可以保证

我国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商学院班级:2010级市营一班姓名:李谭学号:201042350115 课程论文题目:我国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分析 课程名称:金融学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我国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分析 学生:李谭 (商学院市场营销一班,学号201042350115) 摘要:财政赤字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本文通过对我国财政赤字的一系列分析,主要是发现财政赤字在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上起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经济效应; 引言: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它反映着一国政府的收支状况。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世界性的财政现象。财政赤字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它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积累庞大的社会资本,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财政赤字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理论上说,财政收支平衡是财政的最佳情况,在现实中就是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但是,在现实中,国家经常需要大量的财富解决大批的问题,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这是现在财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个原因。不过,这也反映出财政赤字的一定作用,即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当居民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的做法就是加大政府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了解会计常识的人知道这种差额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用红字写,这也正是“赤字”的由来。赤字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意安排,被称为“赤字财政”或“赤字预算”,它属于财政政策的一种;另一种情况,即预算没有设计赤字,但执行到最后却出现了赤字,也就是“财政赤字”或“预算赤字”。 一国之所以会出现财政赤字,有许多原因。有的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而降低税率或增加政府支出,有的则因为政府管理不当,引起大量的逃税或过分浪费。当一个国家财政赤字累积过高时,就好像一间公司背负的债务过多一样,对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于该国货币亦属长期的利空,且日后为了要解决财政赤字只有靠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这两项措施,对于经济或社会的稳定都有不良的影响。一国财政赤字若加大,该国货币会下跌,反之,若财政赤字缩小,表示该国经济良好,该国货币会上扬。 二、财政赤字的重要性和作用 1.重要性 在经济萧条时期,赤字财政政策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这样就必然出现财政

中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

中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是一级市场发行市场化程度不足,对发行人而言,债券市场融资成本总体低于银行贷款,因此能够实现融资是其第一关心的问题,对发行利率并不十分敏感。而承销商有动力提高发行利率,以帮助其在分销过程中赚取差价。也就是说,由于一级市场发行利率偏高(主要在牛市),一、二级市场存无风险套利空间(一级半市场)。 二是丙类账户的风险管理约束不足。丙类账户是拓宽市场广度的重要创新,极大的提升了市场的流动性。但丙类账户由甲类机构代理结算,而甲类机构没有动力对丙类账户实施监管,丙类账户从开户到结算基本都在监管的视野之外进行。隐蔽性为利益输送提供了通道。 三是二级市场价格发现机制还不完善。做市商询价制度尚不成熟,银行间市场大部分成交仍以一对一询价完成,透明度低,成交价格完全可以脱离现券的实际价值。交易机制太过灵活,可以见券付款和见款付券,也可以券款对付,加大了交易风险,给投机套利提供了方便。 一个成熟的债券市场必须有深度(存量大),广度(开放性,多元的投资者结构),高效率(快速交易)和债券市场高安全性等特征。但单纯追求广度和高效率可能会丧失安全性,而保持绝对的安全又会令市场形同虚设,止步不前。这个平衡的把握考验监管层的智慧。预计未来,一级市场发行将愈加市场化,交易的灵活性可能收紧,丙类账户交易透明度将提升。 信用债簿记建档发行效率高,企业债未来也将主要采取薄记建档方式发行。但当前利率决定博弈中,仍采用承销商报价估值机制,发行人等其他利益相关方话语权不够。未来的改革中,新债发行利率参考第三方编制的不同信用等级利率曲线的权重将上升。 丙类账户的安排可能会有大的变动。关键逻辑是要把丙类账户交易纳入监管视野之内,一方面也需要赋予其更多的权利。只是,与此同时,还需增加其内控建设,交易透明等义务。另一方面,还应将其交易纳入代理结构内控体系,比如丙类账户的买卖只能与代理机构自营部门进行;或者丙类账户只能通过做市商交易。 此外,二级市场交易机制将统一使用国际通用的券款对付方式。见券付款和见款付券模式虽然可能促成一些风险不对称的交易,但交易的风险太大。 监管对机构投资者内控体系建设将加强。债券市场制度建设只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市场上每只券都有独立第三方估值,部分机构也有自己的内部估值体系。防范利益输送机构应当建立异常交易内控体系,并由监管机构验收。

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战略

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战略 [摘要]本文对国债市场的现状、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了我国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立国债发展战略,培育和吸引机构投资者,统一国债市场体系。 债券市场是指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的总称,也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拥有一个成熟、统一的债券市场可以为我国全社会的投资者和筹资者提供低风险的投资、融资工具;由于债券的收益率曲线是我国社会经济中所有金融商品收益水平的基准,因此债券市场也同样是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成熟、统一的债券市场是构成了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础。 一、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分析 中国现阶段的证券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各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债券市场作为一个证券市场中非常重要的子市场,起到深化金融结构改革、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作用。(1)债券发行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但与股票发行市场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把债券发行市场同股票发行市场相对比就会发现依然存在一些差距。2009年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复就达到94家,此外还有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来筹集资金,但是其规模远远大于债券发行市场。 (2)我国交易债券市场层次丰富,债券品种多样,供投资者选择的空间很大债券的交易市场按市场层次可分为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场外市场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银行的柜台交易市场。银行间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大宗债券交易的主要场所,是场外交易市场,实行报价驱动交易方式。银行的柜台市场,也是场外市场,主要交易品种是国债。其特点是便捷、分散、覆盖面广,是对上述两个市场的有益补充。场内市场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

国债系列四:国债续发行制度与国债的期现货市场

1 续发行也称为增额发行,是增加已经发行且仍在流通的特定期次债券的发行额度的一种债券发行制度。自2011年以来,我国财政部共进行了11次国债续发行,续发行制度在我国国债发行环节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正积极探讨重新开展国债期货业务,因此,研究国债续发行制度对我国国债期现货市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国债续发行制度延长了国债现货的交易寿命,从而增加国债流动性,有助于构建完整的债券收益率曲线;另外,国债续发行制度扩大了单期国债的发行量,这可以增加机构投资和交易需求。与此同时,国债续发行制度为国债期货市场平稳运行提供了充足的可供交割债券,随着国债现货市场流动性和深度的增加,这将有助于防范逼空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可以预期,随着我国国债续发行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开展国债期货业务将具备更加稳健的制度基础。 目前,国债续发行制度已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国债发行环节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自2011年以来,我国财政部共进行了11次国债续发行,这表明随着我国国债市场的深入发展,财政部越来越重视续发行制度,续发行制度将会在国债发行环节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正积极探讨重新开展国债期货业务,因此,研究国债续发行制度对国债市场的影响,以及对国债期货交易的影响,是十分必要而紧迫的。 本文首先介绍国内外国债续发行的基本状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债续发行制度对国债市场和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影响。 一、国内外续发行制度的发展状况 续发行也称为增额发行,是增加已经发行且仍在流通的特定期次债券的发行额度的一种债券发行制度。其中,已经发行且仍在流通的债券称为原发行部分,增加发行的部分称为续发行部分。一般而言,续发行部分的起息时间、票面利率、付息频率和到期日等要素与原发行部分相同,发行日期、发行价格则与原发行部分不同。例如,我国财政部于2011年1月12日招标发行了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记账式附息(一期)国债,发行金额为300亿元,票面年利率为2.81%,发行价

国债风险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债风险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将国债风险划分为宏观经济风险和信用风险两个方面,并在对这两种国债风险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其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认为发行国债不能仅仅考虑国债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还应当考虑国债发行带来的宏观负效应以及政府的承债能力。只有国债的规模处于适度的区间,才可能将国债信用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同时,实现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关键词:国债;信用风险;宏观经济风险;国债最优规模 国债是政府按照一定的时间表向法定的债权持有者支付利息和分期偿还债务的一种法律义务(布坎南,1958)。早期经济学家认为,国债风险和税收等政府其他筹集资金方式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国债风险就是宏观经济风险。凯恩斯主义诞生后,国债规模逐年扩大,人们认识到国债兼有融资和金融的双重特性,财政无力还本付息的国债信用风险逐渐凸显出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的财政、税收大幅下降,赤字高悬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甚至由A+降为C,债务信用风险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国债风险既包括国债的宏观经济风险,又包括国债的信用风险。 一、国债的宏观经济风险综述 早期人们对于国债的认识并不全面,要么只承认有风险,要么只承认有宏观经济效益,直到上世纪中后期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发行国债的风险与收益是并存的,争论的焦点转向是风险大于收益还是收益大于风险。 1、古典经济学对国债的批判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中表达出对国债的系统批判:第一,国家举债是因为当权者奢侈不会积攒积蓄以备不测造成的,偿还时会使人民蒙受损失。第二,政府举债是把国家一部分用以维持生产性劳动的资本抽出来用于非生产性的开支,这样会削弱生产性资本的积累。第三,国家债务不断增加,使未来还本付息负担加重,损害人民储蓄能力,影响生产。 2、凯恩斯主义的国债思想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背景下诞生的凯恩斯主义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需要通过赤字财政来刺激社会有效需求。而赤字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发行国债和货币,但发行货币往往会引发通货膨胀造成社会动荡。因此,凯恩斯主义的综合观点认为:第一,实现充分就业则必须依靠政府支出扩大有效需求来实现。第二,国债支出用途是增加投资和消费,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可以更大幅度的创造国民收入,增加就业人数。

国债

第六章国债和国债市场 一.填空 1国债的产生离不开商品经济和的发展,如果社会上没有较为充裕的闲置资金,国债就成为无源之水。 2.国债的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性质债务的相互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的有机结合。 3.国债的的发行是指国债售出或被的过程。它是国债运行的起点和基础环节,核心是确定国债售出的方式,即国债发行的方式。 4、国债利率必须与保持大体相当的水平才能使国债具有吸引力,才能保证国债发行不遇到困难。 5、李嘉图等价原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其推理并不复杂,李嘉图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国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国债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与当前的 相等。 6、国债的经济效应,从短期的观点来看,主要是分析国债的或流量效应。但是,如果研究国债的长期效应,则不能仅限于国债的流量效应,必须分析国债存量对资产的影响。 7、或有债务是指由于某一或有事项引发的债务,是否会成为现实,要看。或有债务的特点说明,或有债务不是政府能够完全控制,同时也不是最终完全转化为财政负担,而是取决于转化的面和转化概率。 8、公募拍卖方式,亦称方式。这是一种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招标发行国债的方式。其特点主要是:发行条件通过投标决定,拍卖过程由财政部门或中央银行负责组织,即以它们为发行机构。主要适用于中短期政府债券,特别是国库券的发行。 9、李嘉图等价原理是否成立具有深远的政策意义。如果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即所谓发行国债等于未来的税收,那么以增加国债为手段的就不会影响总需求。 10、如果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资金供求紧张,发行国债会带动利率上升,可能对民间投资发生,不利于民间投资的增长;如果在经济萧条时期,实际上则是商业银行暂时闲置的资金由财政使用,将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弥补了储蓄与投资之间的缺口,这样不但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而且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益。 二、判断 1、政府举措的债务称为国债或公债。通常将中央债叫做国债,地方债叫做公债。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2、国债不仅形成一种当前的社会负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向后推移,形成代际负担。也就是说由于有些国债的偿还期较长,连年以新债还旧债并且不断扩大债务规模就会形成这一代人借的债转化为下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负担的问题。如果转移债务的同时为后代人创造了更多的财富或奠定了创造财富的基础,这种债务负担的转移在某种一定意义上被认为是正确的;如果国债收入被用于当前的消费,或者使用效率低下,留给后代人的只有净债务,那么债务转移必将极大的影响后代人的生活,这是一种愧对子孙的短期行为。 3、国债发行形式中的连续经销方式,亦称出卖发行法。发行机构包括(经纪人)受托在金融市场上一种较为灵活的的发行方式。其特点是经销期限不定,发行条件也不定,即不预先规定债券的出售价格,而由财政部或其代销机构通过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以及债券经纪人经

中国的国债市场

中国的国债市场 中国的国债市场 一、国债的概念及分类 国债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运用国家信用产生的一种融资方式,在法律上表示为一种国家政府与国债的购买者之间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国债的发行主要体现两种形式:借款凭证和债券凭证。其中借款凭证是中央政府向国内的中央银行、国际金融结构或者国外政府的一种借款;债券凭证是中央政府在金融市场发行认购,面向国内外投资者、特定机构和居民个人发行的债券。我国的国债是国家财政部代表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券,是由中央银行向投资者出具的并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对于国债的分类有很多种:(一)按照国债的发行形式不同,分为记账式国债和储蓄国债。其中记账式是以电子记账的形式记录债权,可以记名、挂失、上市和流通转让;储蓄国债是政府向个人发行的债权,不可流通且记名的国债。(二)按照国债的付息方式不同,分为附息国债和贴现国债。其中附息国债是按半年或者一年支付利息,到期还本的方式;贴现国债是以低于票面价值的方式发行的国债。(三)按照国债发行的期限不同,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长期国债。短期国债是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国债;中期国债是期限在1年以上,10年以下的国债;长期国债是期限在10年以上的国债。 二、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国债的发行市场

上表所示是2016年我国储蓄国债的发行计划表,可见: 1.国债品种单一,以中期国债为主,是降低了财政政策相机微调的作用。 2.供求不平衡。国债一直以来是投资者偏好的投资债券,目前国债是发行量处于一直供不应求的状态。 (二)国债的流通市场 1.银行间的国债市场和交易所的国债市场严重分割,呈现的状态是银行间的收益率低于交易所间的国债收益率。 2.由于我国发行的国债以中期国债为主,投资者又是以一种储蓄的心态来购买国债,因此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很差。 3.我国的金融衍生品稀少,流动性低,起不到规避国债利率风险的作用。 (三)市场监管体系 1.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相继颁布了很多关于国债市场的法律法规,但是扔存在不完善、不系统的问题。 2.我国国债市场由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等多头管理,但是职责划分不明确,出现了“九龙治水,水不治”的现象。 三、促进中国国债市场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国债发行市场 正所谓水无常形,国债的发行市场更需要因时制宜。提高国债的发行量、增大交易次数、丰富国债种类,这不仅可以增加国债总量的

我国的国债市场

2013-2014 学年第 1 学期课程名称:固定收益证券 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 任课教师: 成绩: 数学与统计学院

浅谈我国的国债市场 院系名称专业名称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经由国债市场的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比较有效的改革路径之一,从市场发展要求看,真正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是国债市场的利率。文章提出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国债市场;货币政策 、尸■、亠 前言 我国自1981 年恢复发行国债之初,主要采取行政摊派方式,由财政部门直接向认购人(主要是企业和居民个人)出售国债,带有半摊派的性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国债发行市场始于1991 年。该年 4 月,财政部第一次组织了,有70 多家国债中介机构参加了国债承销。1993 年建立了一级自营商制度,当时有19 家金融机构参加,承销了1993 年第三期。 一、我国国债市场的分类及概念 (一)我国国债发行市场 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其基本结构是:以差额招标方式向国债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以承销方式向,如和财政部门所属国债经营机构,不上市的储蓄国债();以定向招募方式向机构和出售。这种发行市场结构,是一种多种发行方式配搭使用,适应我国当前实际的一种发行市场结构。 (二)我国国债流通市场 我国从1988 年开始,首先允许7 个随后又批准了54 个城市进行流通转让的试点工作。允许1985 年和1986 年的国库券上市,试点地区的财政部门和银行部门设立了证券公司参与流通转让工作。中国国债流通市场始于场外交易,但场外交易的先天弱点:管理不规范,信誉差,拖欠现象严重,容易出现与交割危机;场外市场统一性差,地区牌价差价大,大;不少场外市场有行无市,流动性差,等等。这些因素导致场外市场交易不断萎缩。与此同时,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自身优势却获得稳步发展。目前场内交易主要集中在四家场所:、、(1992 建立,专营国债转让)、。 二、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 我国自1991 年兴起。所谓,是指国债持有人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在约定期限后以约定购回同笔国债的交易额。如果交易程序相反,则称。国债回购为国债持有者、投资者提供融资,是投资者获得短期资金的主要,也为提供工具。因而国债回购业务对国债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的不规范,也会产生负作用。如买空卖空现象严重,回购业务无实际债券作保证,回购资金来源混乱以及资金使用不当等,都会冲击。我国1995 年国债回购市场进行整顿,整顿后国债回购市场逐步走向正轨。 我国于1992 年10 月还曾一度推出。所谓是相对而言,其特点是买卖双方债券所有权的转让和货款的交割时间分割开来,双方签订交易合同后不是立即和交付债券,只是到了约定的交割时间才进行买方付款,卖方交付债券。 它具有独特的功能: 1. 显示和引导国债价格或国债行市。

国债挤出效应

国债挤出效应 我国自1997年经济出现软着陆以来,近几年经济存在轻微的通货紧缩。具体表现为:1996年以来已经连续3年GDP增长率低于1978—1997年的平均水平;从1997年10月开始,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已经连续下降了15个月。尽管中央银行先后7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收效甚微,而增发国债是财政政策一项重大举措,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规模地发行国债,增加赤字,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挤出效应的担心。 所谓财政扩张的挤出效应,一是指政府通过大规模发行国债向社会借款导致政府在资金需求上和民间进行竞争,从而减少了对民间部门的资金供应;二是指政府的资金需求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抑制了民间投资阻缓经济增长的后劲;这两方面都会抵消财政扩张对社会总支出的扩张效应。通常分析财政政策效果和“挤出效应”的数学模型是IS—LM曲线模型。IS曲线表示投资等于储蓄产品市场均衡状态下利率与收入的不同组合;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条件下所有利率和收入水平的不同组合。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IS—LM曲线模型: 从IS曲线均衡条件出发推导IS曲线斜率:产品市场的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经济均衡的条件是消费等于投资I=S,消费函数C=a+bY,储蓄函数S=Y-C,则均衡收入Y=[a+I(r)]/(1-b),因此,IS曲线斜率由b与I(r)决定,其中b是边际消费倾向。 从LM曲线均衡条件出发推导LM曲线斜率:货币市场的均衡是货币供给M等于货币需求L,而M主要由政府的中央银行控制,L分为交易需求L(Y)和投机需求L(r),即M=L(Y)+L(r)=kY-hr,k为货币需求收入弹性,h为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所以Y=(hr+m)/k,因此,LM曲线斜率由h和k决定。 如图,财政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支出导致IS曲线右移至IS’,若没有利率上升因素,相应产出将从Y0增至Y2,但考虑到增发国债对市场利率的推动及因此对民间需求的抑制,新的均衡点E1的利率水平R1要高于初始利率R0,而产出Y1要低于Y2,其中Y2与Y1之间距离就是被挤出的产量损失,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通常IS越陡峭,LM越平缓,财政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支出政策效果也越好。 普遍认为我国财政扩大支出是存在“挤出效应”的,但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情况“挤出效应”并不是非常突出和明显的。我国的IS—LM模型中,IS曲线陡峭,LM曲线平缓。 首先,IS曲线由边际消费倾向b和投资函数I(r)决定。边际消费倾向b受许多因素制约。第一,受制度变迁因素的制约。近年来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多项改革措施集中出台,改革力度逐渐加大,居民预期未来支出水平上升,而相应的未来可支配收入相对不足。居民为适应这一持久性支出下降的局势,保证未来的消费水平,倾向于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例如,从1998年7月1日起,原有的福利分房制度被货币化分房方式所取代,虽然该项改革措施的初衷在于启动居民住宅消费市场,但实际的效果与预期背道而驰。一方面由于房价与居民年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另一方面,消费信贷不发达,人们即期消费受到抑制。同期医疗体制改革措施亦全面出台,中小学教育费用逐年上涨,高校收费教育逐步推广,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均导致预期未来可支配收入减少。第二,贫富差距的拉大进一步压低了社会总体的消费倾向。近年来,在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拉大,据有关统计资料统计,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已经达到了0.4,收入不平等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不仅如此,收入的不公平还通过降低社会总的消费倾向作用于社会消费需求。其中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所占的比重越大,对总需求的削弱也就越强:就高收人者来说,其消费的价格弹性相当低,而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固然很高,但需求量又受收入水平制约;至于需求变化余地较大的

我国的国债市场

2013-2014学年第1学期课程名称:固定收益证券 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 任课教师: 成绩: 数学与统计学院

浅谈我国的国债市场 院系名称专业名称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经由国债市场的发展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比较有效的改革路径之一,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看,真正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是国债市场的利率。文章提出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国债市场;货币政策 前言 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之初,主要采取行政摊派方式,由财政部门直接向认购人(主要是企业和居民个人)出售国债,带有半摊派的性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国债发行市场始于1991年。该年4月,财政部第一次组织了国债承销团,有70多家国债中介机构参加了国债承销。1993年建立了一级自营商制度,当时有19家金融机构参加,承销了1993年第三期记账式国债。 一、我国国债市场的分类及概念 (一)我国国债发行市场 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其基本结构是:以差额招标方式向国债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上市国债;以承销方式向承销商,如商业银行和财政部门所属国债经营机构,销售不上市的储蓄国债(凭证式国债);以定向招募方式向社会保障机构和保险公司出售定向国债。这种发行市场结构,是一种多种发行方式配搭使用,适应我国当前实际的一种发行市场结构。 (二)我国国债流通市场 我国从1988年开始,首先允许7个城市随后又批准了54个城市进行国库券流通转让的试点工作。允许1985年和1986年的国库券上市,试点地区的财政部门和银行部门设立了证券公司参与流通转让工作。中国国债流通市场始于场外交易,但场外交易的先天弱点:管理不规范,信誉差,拖欠现象严重,容易出现清算与交割危机;场外市场统一性差,地区牌价差价大,买卖差价大;不少场外市场有行无市,流动性差,等等。这些因素导致场外市场交易不断萎缩。与此同时,场内交易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自身优势却获得稳步发展。目前场内交易主要集中在四家场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武汉国债交易中心(1992建立,专营国债转让)、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中心。 二、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 我国自1991年兴起国债回购市场。所谓国债回购,是指国债持有人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承诺在约定期限后以约定购回同笔国债的交易额。如果交易程序相反,则称国债逆回购。国债回购为国债持有者、投资者提供融资,是投资者获得短期资金的主要渠道,也为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工具。因而国债回购业务对国债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国债回购市场的不规范,也会产生负作用。如买空卖空现象严重,回购业务无实际债券作保证,回购资金来源混乱以及资金使用不当等,都会冲击金融秩序。我国1995年国债回购市场进行整顿,整顿后国债回购市场逐步走向正轨。 我国于1992年10月还曾一度推出国债期货市场。所谓期货交易是相对现货交易而言,

从国债市场的建立、发展历程及一、二级市场方面分析我国国债市场

从国债市场的建立、发展历程及一、二级市场方面分析我国国债市场一、我国国债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国债市场,是国债发行和流通市场的统称,是买卖国债的场所。国债是国家以财政收入作担保, 凭借国家信用发行的债券,是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工具,主要用于筹集国家建设资金和实施反周期宏观经济调控。 中国国债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阶段市场特征 1950-1958 传统体制下的国债市场(计划经济体制) 1959-1980 国债市场“空白期” 1981-1987 国债恢复发行和市场机制引入 1988-1991 实物券柜台市场主导时期—早期的场外市场 1991-1996 交易所国债市场主导时期—场内市场创立与发展 1997-2001 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并初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兴起2002- 市场的融合与发展阶段及柜台市场的兴起 A、传统体制下的国债市场 (一)1950-1958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1、针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2、不流通3、完全政府行为(二)1959-1980年,“空白期”,无国债发行 B、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国债市场 (一)1981-1987年,国债恢复发行和市场机制引入:1、经济改

革引发的国债发行(国有企业改革)2、没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3、国债发行采取行政分配方式4、具有一定的市场化表现,适当提高国债利率并缩短国债期限5、开始面向个人发行国债 (二)1988-1991年,实物券柜台市场主导时期——早期的场外市场:1、1988年,尝试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柜台销售方式发行实物国债,开始出现了国债一级市场,同一年,国债二级市场(柜台交易市场)也初步形成2、1991年,以场外柜台交易市场为主、场内集中交易市场为辅的国债二级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3、发行方式逐步由柜台销售、承购包销过渡到公开招标 4、期限品种基本上以3年期和5年期为主 (三)1991-1996年,交易所国债市场主导时期——场内市场创立与发展:1、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首次形成了场内场外两个交易市场并存的格局2、国债期货交易开设与关闭3、1995年8月,国家停止一切场外交易市场,证券交易所成为我国唯一合法的国债交易市场4、国债逐步全部采取招标方式发行5、实现了国债发行从零售市场向批发市场的转变6、实现了国债期限品种多样化(四)1997-2001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并初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兴起:1、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建立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2、保险公司、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陆续进入银行间市场 3、银行间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国债市场主要组成部分 (五)2002年至今——市场的融合与发展阶段及柜台市场的兴起:

国债知识介绍

国债知识介绍 一、我国国债的品种结构 xx年以来我国所发行的国债品种比较丰富,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作以下分类: 1、按可流通性可分为: (1)可转让国债:包括记账式国债和无记名国债 记账式国债,是指国库券的发行不采用实物券面,而是通过记账的方式进行交割结算,兑付时凭能证明持有国库券的凭证办理还本付息。 无记名国债,是一种实物国债,以实物券面的形式记录债权,不记名、不挂失,可上市流通交易,历年来发行的无记名国债面值分别有1、5、10、20、50、100、500、1000、5000、10000元等。 (2)不可转让国债:包括凭证式国债和特种定向债券凭证式国债,是以国债收款凭单的形式来作为债权证明,不可上市流通转让,但可以提前兑付。提前兑付时按实际持有时间分档计付利息。 特种定向债券,是面向职工养老金、待业保险金管理机构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定向发行的一种国债,与个人投资者关系不大,如xx年8月向国有银行定向发行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 2、按票面利率可分为:固定利率国债和浮动利率国债 固定利率国债的票面利率在发行时确定,在国债的整个存续期内保持不变。浮动利率国债的票面利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浮动,付息利率为付息期起息日当日相同期限市场利率加固定利差确定。 3、按付息方式可分为:零息国债和附息国债 零息国债在存续期内不支付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我国在xx年以前发行的国债均属此类。 附息国债的利息一般按年支付,到期还本并支付最后一期利息。我国于xx年6月14日首次发行了十年期附息国债(000696)。 二、我国国债交易的种类 我国国债市场发展过程中已出现的国债交易按交易的形式可分为国债现券交易、国债回购交易和国债期货交易。 国债现券交易是一种即期易货交易形式,交易双方通过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对上市流通的国债进行买卖报价,由交易系统撮合成交。一旦成交,即进行券款交割过户。与股票交易过程基本一致,是最基本的国债交易形式。 国债回购交易是指国债交易商或投资者在卖出某种国债的同时,以国债回购协议的形式约定于未来某一时间以协议确定的价格再将等量的该种国债买回的交易。其实质是国债的卖出者以国债为抵押向买入者借入资金,买回国债时所支付的价款与卖出国债时所获得的价款之间的差额即为借入资金的利息。在国债回购交易中,最初卖出国债的一方为回购方,买入国债的另一方则为返售方。 国债期货交易是以标准化的国债期货交易合约为标的,买卖双方通过交易所,约定在未来特定的交易日以约定的价格和数量进行券款交收的交易方式,是一种国债的衍生交易形式。三、什么叫荷兰式招标和美国式招标? 荷兰式招标(单一价格招标) 标的为利率时,最高中标利率为当期国债的票面利率;标的为利差时,最高中标利差为当期国债的基本利差;标的为价格时,最低中标价格为当期国债的承销价格。 美国式招标(多种价格招标) 标的为利率时,全场加权平均中标利率为当期国债的票面利率,各中标机构依各自及全场

浅谈我国国债规模(一)

浅谈我国国债规模(一) 摘要:本文从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程出发,通过对衡量国债规模的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和居民应债力四大指标的分析,结合现实提出了合理控制国债规模的建议。 关键词:国债发行规模主要衡量指标 在信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为某种需要而举债已成为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债是由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发行的以人民币支付的国家公债。发行国债对拉动内需、筹集建设资金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一宏观调控工具却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反之就会抑制经济的发展,加重国家和群众的负担。因此,合理的控制国债发行规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世界上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恢复了国债融资。自恢复国债发行以来,我国国债规模日益扩大,国债政策在拉动投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无限制地发行国债是有风险的,也会导致许多问题的出现,在此,本文拟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二、中国国债规模的主要指标及其评价 国债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财政收支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它的限度导源于国债的负担。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问题。所谓国债规模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历年积累债务的总规模;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衡量一国的国债规模是否合理,国际上常用的指标有四个:即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和居民应债力。现分别作以分析: (一)国债负担率 国债负担率是指一定时期国债积累额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反映政府债务存量的总规模,是衡量国债风险积累情况的基本指标。用公式表述为: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余额/当年GDP)×100%。各国债务规模的警戒线是60%,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在6%左右的水平。这就说明我国的国债规模还有很大的拓展余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国债的累计规模是上百年累计下来的结果。而我国举债的历史不长,如果按目前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就很可能会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 (二)债务依存度 国债依存度是指财政支出依靠债务收入来安排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国债依存度=国债年度发行额/财政支出。国债依存度从流量上反映了财政支出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债务收入。政府举债过多,债务依存度高,表明财政债务负担重。国际上公认的控制线是15%-20%,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是25%-30%左右。在我国使用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地方政府无权发行地方公债。我国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体格局的中央财政支出,其资金来源一半以上要依赖发行国债,长此以往,恐怕难以维继。 (三)国债偿债率 国债偿债率是衡量政府偿债能力的指标,可用公式表述为:国债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支出额/当年财政收入总额)×100%。国际上公认的安全线是8-10%。我国国债偿债率从1994年的9.6%迅速攀升到1998年的22.4%,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线。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至2009年我国国债偿债率继续上升,主要原因是在于我国的中央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很低,未能有效地收缩财政支出的范围。 (四)居民的应债力 居民应债力是指国债余额占当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例。这是考察国债发行规模的重要指标。居民是我国认购国债的重要主体之一,而城乡居民存款和手持现金是居民购买国债的主要来源。自1981年以来,我国的居民储蓄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到1999年已高达71.29%。我国

国债发行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国债发行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分析 摘要: 关键词:国债、GDP、实证分析 一、相关理论 (一)国债定义、分类和发行目的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从债券形式来看,我国发行的国债可分为凭证式国债、无记名(实物)国债和记账式国债三种。 凭证式国债是一种国家储蓄债,可记名、挂失,以“凭证式国债收款凭证”记录债权,不能上市流通,从购买之日起计息。在持有期内,持券人如遇特殊情况需要提取现金,可以到购买网点提前兑取。提前兑取时,除偿还本金外,利息按实际持有天数及相应的利率档次计算,经办机构按兑付本金的2‰收取手续费。 无记名(实物)国债是一种实物债券,以实物券的形式记录债权,面值不等,不记名,不挂失,可上市流通。发行期内,投资者可直接在销售国债机构的柜台购买。在证券交易所设立账户的投资者,可委托证券公司通过交易系统申购。发行期结束后,实物券持有者可在柜台卖出,也可将实物券交证券交易所托管,再通过交易系统卖出。 记账式国债以记账形式记录债权,通过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发行和交易,可以记名、挂失。投资者进行记账式证券买卖,必须在证券交易所设立账户。由于记账式国债的发行和交易均无纸化,所以效率高,成本低,交易安全。 发行国债大致有以下几种目的: 1、在战争时期为筹措军费而发行战争国债。 在战争时期军费支出额巨大,在没有其他筹资办法的情况下,即通过发行战争国债筹集资金。发行战争国债是各国政府在战时通用的方式,也是国债的最先起源。 2、为平衡国家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赤字国债。 一般来讲,平衡财政收支可以采用增加税收、增发通货或发行国债的办法。以上三种办法比较,增加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作法,固然是一种好办法但是增加税收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税赋过重,超过了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将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并会影响今后的税收。增发通货是最方便的作法,但是此种办法是最不可取的,因为用增发通货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对经济的影响最为剧烈。在增税有困难,又不能增发通货的情况下,采用发行国债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还是一项可行的措施。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可以吸收单

我国建国后短期国债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我国国债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1950-1958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种国债。在此后的“一五”计划期间,又于1954-1958年间每年发行了一期“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发行总额为35.44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预算经济建设支出总额862.24亿元的4.11%。1958年后,由于历史原因,国债的发行被终止。第二个阶段(1981年至今): 我国于1981年恢复了国债发行,时至今日国债市场的发展又可细分为几个具体的阶段。1981-1987年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且发行日也集中在每年的1月1日。这一期间尚不存在国债的一、二级市场,国债发行采取行政摊派形式,面向国营单位和个人,且存在利率差别,个人认购的国债年利率比单位认购的国债年利率高四个百分点。券种比较单一,除1987年发行了54亿元3年期重点建设债券外,均为5~9年的中长期国债。 988-1993年间国债年发行规模扩大到284亿元,增设了国家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国债、保值公债等新品种。1988年国家分两批在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初步形成了国债的场外交易市场。1990年后国债开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国债的场内交易市场,当年国债交易额占证券交易总额120亿元的80%以上。1991年我国开始试行国债发行的承购包销;1993年10月和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了国债期货和回购两个创新品种。 1994年财政部首次发行了半年和一年的短期国债;1995年国债二级市场交易活跃,特别是期货交易量屡创纪录,但包括“3.27”事件和回购债务链问题概述我国国债发展史事件频频出现,致使国债期货交易于5月被迫暂停。 1996年国债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首先是财政部改革以往国债集中发行为按月滚动发行,增加了国债发行的频度;其次是国债品种多样化,对短期国债首次实行了贴现发行,并新增了最短期限为3个月的国债,还首次发行了按年付息的十年期和七年期附息国债;第三是在承购包销的基础上,对可上市的8期国债采取了以价格(收益率)或划款期为标的的招标发行方式;第四是当年发行的国债以记帐式国库券为主,逐步使国债走向无纸化。 1996年以后,国债市场交易量有所下降。同时,国债市场出现了托管走向集中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与非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分离的变化,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即全国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深沪证交所国债市场和场外国债市场。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债券市场是指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的总称,也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拥有一个成熟、统一的债券市场可以为我国全社会的投资者和筹资者提供低风险的投资、融资工具;由于债券的收益率曲线是我国社会经济中所有金融商品收益水平的基准,因此债券市场也同样是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成熟、统一的债券市场是构成了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础。 根据债券的运行过程和市场的基本功能,可将债券市场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债券发行市场,又称一级市场、是发行单位初次出售新债券债券流通市场,又称二级市场,指已发行债券买卖转让的市场;根据市场组织形式债券流通市场可进一步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根据债券发行地点的不同债券市场可以划分为国内债券市场和国际债券市场。 中国现阶段的证券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各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债券市场作为一个证券市场中非常重要的子市场,起到深化金融结构改革、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的进步是突飞猛进的,发行的总额不断增大,市场的交易主体不断的增多,对我国社会资金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现状分析 (1)债券发行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但与股票发行市场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把债券发行市场同股票发行市场相对比就会发

现依然存在一些差距。2009年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股 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复就达到94家, 此外还有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来筹集资金,但是其 规模远远大于债券发行市场。 (2)我国债券发行主体进一步多样化,交易债券市场层次丰富,债券品种多样,期限结构日趋合理,债券市场存量明显增加。 (3)二级市场总体持续上涨,交易更加活跃,成交量大幅增长二、存在问题 (1)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太小,品种结构不合理。截止2009年底,,我国债券市场总规模约为16.5万亿,是当年GDP的52%,同期美国债券市场托管量是其GDP的2.44倍。我国债券市场是以政府及金融机构债券为主体的市场,而与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相关的债券较少。 (2)企业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当前我国企业债券交易平台有两个,一个是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一个是证券交易所债券交易市场。在我国企业债券只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转让,但是证交所的上市规定又非常严格,且限制条款很多,绝大多数企业债券无法流通和转让。同时这两个债券交易市场相互分割,不能够互通交易,造成企业债券的流通不畅。抑制了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使整个的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3)市场监管效率低,法律法规不健全。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我国对债券市场监管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逐步出台,可以说债券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