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廊道相关资料

生态廊道相关资料

生态廊道相关资料
生态廊道相关资料

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研究——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

摘要: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整合城乡绿地资源,利用绿色生态健康廊道将其有机联结,提高城乡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由此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概念、组成与特性、功能、发展等进行理论研究,并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对其客观背景、建设原则和目标、远期和近期布局、近期建设重点区段和景观模式、功能和特色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对植物选择与配置等提出若干具体意见。以期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研究和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植物配置;成都市;城乡统筹;和谐生态,人类追求;城乡统筹,时代呼唤。在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进程中,保护、恢复、建设生态环境,构建城乡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无疑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其规律性,以指导廊道建设的实践,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就一定市域范围内,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廊道,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以期为引玉之砖。

1城市绿色廊道概述

概念

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城市景观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城市绿色廊道,以下简称“绿廊”(T HE GREEN CORRIDOR),一般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绿色狭长地带。城市景观既为绿廊所分割,又被绿廊所联结。它强调自然的过程和特点,并紧密结合城市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苗圃、自然保护地、农地、河流、滨水绿带和山地等,构成一个自然、多样、高效,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廊结构体系,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

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是城市绿廊诸多类型中的一种。它由设置了一定健康游憩设施的非机动车道和旁边的带状绿地、绿色节点等有机构建,连接城市各类公园和城郊的各类景点,集生态、休闲、游憩、健身、行人及非机动交通等多功能于一体。

组成与特性

城市绿廊(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主要由绿带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绿色河流廊道3部分组成。

城市绿廊与其他廊道相比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们具有:(1)整体性,(2)联结性,(3)延伸性,(4)多功能性,(5)地域特色性。

功能

城市绿廊具有多重功能,从而发挥出巨大的协同作用。其主要功能有:

(1)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城市绿廊首要的功能,它构建城市中的自然系统,为维持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和迁移提供保障。

(2)增进公众健康。

(3)提供吸引人的游憩场所。绿廊将大量的生态、游憩和历史文化资源蕴涵其间,提供吸引人游憩的场所。

(4)愉悦的交通体验。

(5)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教育,生态差异保存。

(6)增加经济收入。

(7)城市防灾。通过城市绿廊可以增加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疏散和安置遇灾、受灾民众,保证其生命和财产安全。

城市廊道研究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城市廊道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60—70年代,其前身是发生于美国的“公园运动”,至今已经历4个发展阶段。

(1)第一个阶段:1860—1900年

1867年,美国设计师弗雷德里克·奥姆斯特德(F REDERICK??L AW O LMSTED)等人设计的波土顿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格局的限制。以后出现了1883年的双子城(M INNEAPOLIS,H.C LEVELAND)公园体系规划、1900年的华盛顿城市规划、1903年的西雅图城市规划等。随后,奥姆斯特德的学生查理·艾立奥特扩展了他的构想,为整个波土顿大都市(600KM2)构建了一个绿廊网络规划。

(2)第二个阶段:1900—1945年

1903年,奥姆斯特德兄弟继续其父亲大胆而富有远见的规划设计实践,在LEWIS、CLARK百年纪念时设计了40英里(约的公园体系,简称“40英里绿廊”,后来该公园体系进一步扩展至140英里(约)。同时期,小查理·艾立奥特为马塞诸塞州制定了第一个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奠定了州域开敞空间规划的基础。此外,美国国家公园服务机构也大量从事绿色廊道的规划设计,以连接国家公园和重要的风景胜地,最蔚为壮观的蓝山公园体系,绵延750英里(约1。

(3)第三个阶段:1960—1970年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的刘易斯教授设计和应用遥感技术在威斯康星州辨认了约220处文化与自然景观。刘易斯称上述带状空间为“环境廊道”。1969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麦克哈格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一

书,第一次把生态学引入城市设计,并提出“生态系统所承受的人类活动的压力是有限的”原则、某些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特别敏感并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安危的原则。因此人类应与大自然合作,而不是与大自然为敌。以E RVIN Z UBE为代表,麻省理工学院在景观规划与研究领域运用“数据参数法”,权衡土地使用的适宜性。后来,该方法成为各国规划师在土地使用决策时采用的一个普遍性工具。

(4)第四个阶段:1980—1990年

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委员会提出《户外空间报告》,指出未来构想——绿廊的生命网络,为居民提供接近开敞空间的可达性与便利性,把城市和乡村串珠般地连为环状体系,总统委员会对“绿廊”一词的使用实际上是对该术语的法定认可。查理·里特尔(C HARLES L ITTLE)的名着《美国绿廊》出版。该书回顾并简要地总结了16个绿廊项目工程的情况,把绿廊规划的探索与努力展示给公众,在公众中传播绿廊规划意识。

2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建设实例研究

21世纪,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都会面临各发展阶段的不同问题、对策和任务。但它们却趋向同一目标,即建设完善的城市绿廊(体系),有力地支持城市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人流的通畅性、高效性、和谐性,促使城市各组成部分间功能的结合更为紧密。就成都市而言,借鉴和学习国外百年绿廊建设的经验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研究和建设城乡统筹、生态和谐的绿廊是符合成都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构建和谐社会时代要求的;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研究和建设是成都市绿地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绿廊理念从意识、战略走向实施、技术性操作的有效途径。

项目背景研究

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项目是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由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于2006年初提出的。其目的是为有机地将城市内的公园绿地、城郊的风景林地和远郊的风景区进行连接,全面整合城乡绿地资源,增进广大市民的身心健康,为人们提供绿色生态的健康走廊。经过相关部门的努力,该项目于2006年底完成总体规划,并同期进行了10KM 示范段的建设。

项目建设原则与目标研究

项目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生态原则、人本原则、文脉原则、特色原则、景观原则、效益原则。

项目建设要达到的目标是:构建绿廊环网体系:提高绿地的景观和生态价值;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到202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点”,总长度约为900KM的绿廊。

2.3项目远期和近期布局研究

远期布局

成都市绿廊体系的远期(2011—2020年)布局结构骨架为“一轴·一扇·四廊·五环·多点”,以期形成总长约900K M的绿色廊道环网系统(图1)。

232近期布局

近期(2005-2010年)实施的“光华大道一温玉路一青城山”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是绿廊环网系统中西向的绿廊,起始于天府广场,经过光华大道、温江城南大道、温江青龙桥、万

春镇、温玉路,直达寿安镇,通过都江堰市的柳街镇、安龙镇、

大观镇,最终到达青城山风景区,总长度约为110 K M ,其布局

结构是“一轴·三段·三环·多点”(图2)。

一条轴线、3个景段、3个环状廊道、多条河流等交织共建了近期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环网体系。

近期建设重点区段和景观模式研究

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近期建设的重点区段是成都市市区段、温江段和都江堰段。其景观模式注重和突出近自然的森林景色、田园水系的自然风光、生态野趣的类原始风景以及体现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景观。绿廊沿线将把园林景点、运动健身、人与自然、历史文化、餐饮美食、休息住宿6大内容融为一体,以发挥绿廊的多重功能。

2.成都市市区段

该段从天府广场到光华大道(温江界),主要包括了城区范围内的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以及部分光华大道,市区内的各条河流水系等。它把天府广场、人民公园、青羊宫、文化公园、百花坛公园、浣花溪公园、杜甫草堂、锦江水系绿带以及三环路的诸多景点连接起来,突出城市园林景观的特色,展现成都市的人文景观,形成长约5 K M 的绿廊。

光华大道市区段重点建设生态健康步道,其两侧以高大乔木为主,增加具有植物多样性和多层次配置的亚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结构,营造具有生物多样性和较稳定的近自然植物群落体系的景观系统(图3)。

242温江段

该段从光华大道(温江界)到都江堰界。通过了光华大道城区段( K M )和温江段(5.6 K M ),光华大道至万春镇段3 K M ,温玉路段21 K M ,共计约3 7 K M 。

绿廊主要采用近自然景观营造模式,大量栽植成都平原地区的乡土植物,如竹类植物和高大乔木,林冠线起伏变化、自然洒脱,并结合独具特色的众多川西竹林盘田园景观和成都历史悠久的水系景观,构建田园式、自然式的植物群落,展示田园风光、水系风光、近自然风光。

2.都江堰段

该段从都江堰界到青城山,全长1 K M 。

绿廊采用借景手法,托青城山之背景,注重植物群落作为青城山原生植被群落延伸段的特殊地位,以自然、幽雅的生态景观为基调。为此,大量使用组成青城山原始植物群落的诸多乡土树种,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构建富有生态、野趣、近自然特色的风景。其中,成青路绿廊示范段建设已见成效(图4),植物群落配置采用近自然模式,与青城山自然连接。

近期建设的绿廊区段中,在机动车道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绿廊,即一条或两条绿廊沿着或夹着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两侧绿廊的宽度最窄处不低于8 M ,最宽处达到30 M 。绿廊步

道宽度为1.5~3M ,考虑到人们可以在步道空间范围内单向步行、跑步、骑车,即使出现人流拥挤的特殊情况,只要人们相互礼让,将不会出现交通堵塞等问题。

3成都绿廊特色研究

已经和正在建设中的成都市绿廊,具有独特的形态、综合的功能、本土的特色,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品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近自然模式的植物群落构建,合理丰富的线路组织,城乡绿地的和谐统筹,并在植物选择中大量使用市树银杏和市花芙蓉,在绿廊景观小品的点缀中充分采用本土材料和川西特色的廊桥亭台及历史文化名人的雕塑、诗词,从而形成全面系统、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廊网络。

统筹城乡绿廊生态功能显着

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成都市绿廊建设实施城乡统筹,以成都市域的绿地系统为基础,绿廊延伸至整个城市范围,通过绿廊使市区和郊区的各类绿地“点、线、网”有机连接,使城市和农村统筹和谐,必将促进“全域成都”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

成都市绿廊的建设可以帮助城市绿地系统形成有效的网络,从而显着提高其生态功能,改变城市中出现的自然环境丧失、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环境恶化的情况,改善城市的热岛效应。远期建成约900 K M 的绿廊将扩展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效范围,促进市域生态空间保护体系的形成,构建一个开敞的复合生态系统,实现能量和物质的平衡和交换,以此维持与发展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促进城市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人流畅通,运行高效和谐。

成都市绿廊符合芒福德(L EWIS M UNFORD )“区域整体论”的阐述,在其建设之初就被定义为整个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一部分。成都市辖20个区市县,市区是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中心,故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拟建东南西北4条绿廊。它们利用城市和城乡之间的道路、水道、高压廊道等线状联系形成成都市域内的绿色廊道,以及公园(如郊野公园)、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农田、林区、山地等构成大面积的绿色斑块,可与城市内部的环网式绿地系统相结合而形成更为稳定的生态空间保护体系。

成都市绿廊的宽度(8~30 M 不等)可保证其生态效益的发挥,具有突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野生动植物迁移的生态功能。在现已建成的成青线(成都青城山)中,绿廊宽度指标得以严格执行,步道宽为~3M ,其两侧绿地宽度为8~10M (图5~7);而光华大道段的绿廊宽度达到26 M (图8)。可见,成都市绿廊林带宽度效应均能满足廊道生态阈值7~12 M 的要求。

植物配置合理市树市花繁茂

成都市廊道的组成部分成青段将延伸至青城山着名风景区,青城山的自然植物生态群落可作为绿廊植物配置的参照模本。通过对青城山植物物种丰富度、

S 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S HANNON —W IENER 多样性指数、P IELOU均匀度指数及森林植被物种多样性测度等的研究,明确了青城山1500 M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活型及层片结构。绿廊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将把生态习性、生态幅度、生活型等相似、彼此贴近生长、在同一斑块内出现、具有种间关联的植物配置在一起,以正联接关系存在的植物种(即2个种对环境差异有相似的反应,或是一个种的存在对另一个种产生有利影响的正相关植物种)构建植物群落,促进绿廊植物良好、健康、快速、和谐地生长,形成乔灌草合理搭配的生态绿廊植物群落综合特征。

同时,植物配置注重四季有景、层次丰富、错落变化,植物选择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都江堰段的植物配置借青城山之自然、幽雅的景观基调,以青城山原生植被群落为依据,大量使用组成青城山原始植物群落的诸多乡土树种,如大叶润楠(M ACHILUS ICHANGENSIS)、润楠(M ACHILUS PINGII)、青城榆(U LMUS KUNMINGENSIS 、青冈栎(C YCLOBAIANOPSIS GLAUCA)、多花含笑(M ICHELIA FLORIBUNDA)、红豆杉(T AXUS CHINENSIS)、杉木(C UNNINGHAMIA LANCEOLATA)、无患子(S APINDUS MUKOROSSI)、野桐(M ALLOTUS JAPONICUS)等,其他区段也将依据这一原理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地合理配置植物。温江段,采用近自然景观营造模式,大量栽植成都平原地区的乡土植物,如慈竹(S INOCALAMUS AFFINIS)、斑竹(P HYLLOSTACHYS BAMBUSOIDES)、毛竹(P HYLLOSTACHYS PUBESCENS)等竹类植物和桢楠(P HOEBE ZHENNAN)、银杏、朴树(C ELTIS SINENSIS)、枫杨(P TEROCARYA STENOPTERA)、香樟(C INNAMOMUM CAMPHORA)、苦楝(M ELIA AZEDARACH)、蚊母树(D ISTYLIUM RACEMOSUM )、鹅掌楸(L IRIODENDRON CHINENSE)等高大乔木,形成起伏变化、自然洒脱的林冠线,营建川西林盘田园风光。城区段,主要采用银杏、桤木(A LNUS CREMASTOGYNE)、复羽叶栾树(K OELREUTERIA BIPINNATA)、皂荚(G LEDITSIA SINENSIS)、桢楠、水杉(M ETASEQUOIA GLYPTOSTRODOIDES)、天竺桂(C INNAMOMUM JAPONICUM)、杜英(E LAEOCARPUS SYLVESTRIS)、重阳木(B ISCHOFIA POLYCARPA)等高大乔木作为绿廊的骨干树种,形成具有优势种、建群种的植物群落体系,增加亚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的植物多样性和多层次配置,营造森林景观系统。

此外,被誉为“活化石”的银杏树、古人赞誉“花重锦官城”的木芙蓉在成都市绿廊中大量采用,大规格的市树银杏胸径达25—35CM,市花木芙蓉的胸径也达10—20CM,市树市花繁茂,城市绿化风貌彰显,城市特色更加鲜明。

线路类型丰富人文特色突出

成都市绿廊线路依托各城市快速道路、都江堰河流体系和锦江水系等通道,结合城市路网(如成都市的各街道绿地、“五环”中的一、二环路网路)、水网(都江堰水系和锦江形成的“一轴”,以及依托沙河、清水河和郊外的毗河、金马河、杨柳河、东风渠等网路)、林网(如“五环”中三环路、绕城高速路和城郊公路环绿地等网路),构筑城市绿廊的网络格局,并与

周边环境、行政区域紧密结合,按照系统论原理把丰富的道路集合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绿廊线路形式丰富,既有道路廊道,又有水路廊道。道路廊道包括与机动车道分离的林荫休闲道路和两旁的道路绿化带等。道路廊道多从游憩角度考虑,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草花地被相结合,形成视线通透、赏心悦目的景观效果,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的功能。河流廊道包括河道、河漫滩、河岸及其周边绿地。自然的河岸线构成优美的城市景观。植被覆盖良好的河岸对提高整个城市气候和局部小气候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人们不仅可以靠近绿廊边缘,而且可以进入道路周边的树林(林盘)、田野、农庄和其他休闲场所,使人们能够更多、更好地亲近自然和游憩休闲场所,丰富多彩的通道和空间移动形式(如打拳、舞剑、骑马、划船等)增加游憩乐趣,形成一道道天人合一的风景线。

绿廊步道的材料选择、景点构筑都充分考虑川西特色和历史文化。材料多选盛产于川西的红砂石、青石、卵石、竹木、树皮、棕皮、棕丝等红砖拼图、青瓦拼图等地面铺设细致典雅;景点构筑大多采用具有川西特色的亭台、廊桥等;道路两旁的农舍多为川西民居、粉墙黛瓦;景观大石和文化墙体,多雕刻历史文化名人的诗词歌赋;大熊猫、太阳神乌等景点雕塑充分体现浓郁的川西本土历史文化特色。

4结语

通过对成都市绿廊建设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认为:在城市区域范围内建设绿廊环网系统是适应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的,是现实可行的,符合科学发展观;模拟森林植物群落的近自然植物群落配置将成为改善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选择之一。绿廊的建设具有规律性、普遍性,同时也具地域特殊性。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结构性质的城市绿廊建设都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以实现由点连线、由线连网的生态廊道模式,科学、合理地进行植物选择和配置,构建近自然植物群落系统。我们深信:绿廊的发展和完善,必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生态和自然的保护、环境污染的减轻、交通阻塞的缓解,使城市融于自然、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多个城市规划通风廊道驱霾降温【城市风向】

城市规划“生态用地”成热词

留出通道,让风吹

“过去我们讲建筑用地、道路用地、工业用地、农村用地这些分类,现在城市建设要首先考虑生态用地,山水林田湖这些要素要体现,让城市建在自然森林里,而不是水泥森林里,让绿地和城市道路建设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昨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风道的提出从规划上来说滞后了,但是也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猛回头反思的结果。”孟伟讲了两套方案,一是依靠城市的铁路线、河流、主干道等资源进行修改和完善;二是在城市新区开发中,要避免走以前规划环保是短板的老路。

【专家连线】

城市规划风道可以驱霾降温

“风是流体力学,和水一样,你总得给它通道。如果风速到达城市减慢,不仅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还会形成热岛效应。”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所所长匡晓明表示,

城市规划中以往考虑的公园是作为块状出现,而真正有风道作用的应该是形成绿廊的生态综合体,可能包括廊道、湿地、公园等。“目前郑州市正在做的环城生态水系建设、两环十七放射绿廊等,已经是在做风道了。”

匡晓明说:“现在不好定论风道对于减霾的作用是十分之一还是五分之一,但是城市规划中预留风道不管是对于城市发展还是大气保护来说,都是一个科学的思路。”

孟伟称:“它的意义在于,我们城市的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郑州

有风道雏形还需“修剪”和扩建

“事实上,郑州近几年的平均风速确实在降低。”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张瑞芹教授一直对郑州大气环境做跟踪分析,她发现,霾靠风吹并非调侃,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划要求,“风速降低就凭空制造了很多静风天气,这也是有时候雾霾长久不散的原因。”

“两边加建200米隔离带的南水北调工程,正在加紧绿化的京广铁路沿线正好是西北、东南走向。”郑州市环保局环评处处长马磊表示,郑州确实有风道的雏形,但是需要进一步“修剪”和扩建。像惠济区被称为郑州的后花园、二七区马寨丘陵地带也堪称郑州绿肺,“这些呼吸之地要串起来,才能形成一条风道”。

匡晓明曾参与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他表示,郑州航空港在规划中至少预留了4条符合季节风向的生态廊道。

【城市对话】

郑州

全城水系总动员生态廊道和铁路沿线是天然通道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白红战:

郑州市政府今年的重点工程之一就是生态建设,将以生态绿化、生态水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带动,在水系建设上,我了解到,今年年底前将完工总长度37公里的环城水系,在七里河入贾鲁河口处进行扩挖,形成

平原水库(圃田泽),作为整个环城生态水系循环工程的水源,利用龙湖和象湖退水,将水输送至潮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熊儿河、金水河等河道,线路总长度37公里。另外,“两环十七放射”生态廊道建设和铁路沿线两侧综合整治、区级综合性公园等都是在生态建设上给大自然留下风行的通道。

另外,3月7日郑州市公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征集意见稿中,合理规划城市和工业布局在政府职责中被明确提出。

北京

城市犹如摊大饼,难通风

全国人大代表孟伟:

我上世纪80年代初来北京,风沙感受非常明显,后来北部防护林的建设,让沙尘暴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后来城市高楼越来越密,越来越高,沙尘感受不到了,雾霾却来了。

北京发展太快,城市功能中没有所谓的组团,完全是连在一起的一张饼。而一些贯穿性的大街,比如长安街又是东西走向,跟风向并不一致,而且一两条街只是一个局部,对于改善整个风道建设影响太小,而北京准备扩建的居民区小型绿地也只能改善微环境。所以,建风道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杭州

在绿地、水系形成廊道上,可能是个突破口

雾霾生存手册创建人方达:

天堂杭州在驱散雾霾上,并没有占尽地利。它三面环山,是个洼地,雾霾窝进来就不容易出去。以前钱塘江岸作为城市最开阔的地方,可以给风让出一条路,但是现在钱江新城和钱塘江两岸的高层楼盘开发,已经把这个唯一的风口堵住。所幸杭州的天然条件不错,老天爷赏饭,接下来在绿地、水系形成廊道上,可能是个突破口。

另外,如果提风道规划,需要每个城市都建,不然我的雾霾吹到你那里,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另外中国的道路建设一般是东西、南北走向,斜着的主干道或生态廊道并不多。

广州

珠江两岸高密建筑不利风行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广东东方昆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朱征夫:

广东没有北方那么高的燃煤量,但是工业污染非常严重。广州目前的情况是,主航道珠江在广州段是东西走向,珠江新城两岸的楼宇太高太密集。南沙新城的布局当中已经考虑风道规划先行。广东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已经将生态环保放进干部考核。

西安

以高铁为基础,规划了4条风道

全国人大代表高西庆:

我是体会到城市通风的重要性,前几年西安通秦岭打了好几条隧道,这几条隧道一开,西安的空气湿度大了很多,对于整个城市气候都有了影响。

西安的雾霾也很严重,毕竟也有很多工业布局。现在西安以高铁为基础,规划了4条风道。西北地区也有城市关注到风道建设,比如兰州的“削”山引风,对于西部地区的空气质量、湿度环境都应该有改善。

关于城市风道的观点合辑

今天说的是几个与城市生态相关的话题,第一个话题是:城市风道。或许你下次遇到这个话题,可以参考这个文章。周末愉快~。

随着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与雾霾等空气污染问题频发,城市气候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针对城市弱风或静稳风环境下的城市通风廊道(即风道)研究尤其引起城市规划者的关注。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城市开展了城市风道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利用城市内外的大气温差和气压差,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和建筑高度、密度控制在城市中产生“穿堂风”,以增强城市中空气的流动性,从而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本辑聚焦简述了城市风道规划理念与建设路径,介绍国内外城市改善城市气候环境的实践案例,梳理相关专家观点,以资借鉴。

◎城市风道与城市风道规划

城市风道即城市的通风廊道,其空间形态可以是点、线、面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彼此相连。

城市风道的设计充分利用风的流体特性,将郊区新鲜洁净的空气导入城市,并

将城市中受到污染的空气随风稀释排出,从而构成城市和区域间的热传递网络,使城市大气实现良性循环。

城市风道规划是从气候学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 基于风环境对城市的影响,

为城市建成区留出通风廊道和风道口,利用城市自然气象条件改善城市大气环境的一种节能的生态规划模式。

实践表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合理布局和设计及对建筑关系的科学处理,可以对城市微气候进行调控。

具体而言,城市风道的规划建设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是依托城市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充分运用自然山体、水体、开敞空间等要素,使风和水汽通过“空中走廊”进入城市;

二是控制城市上风向的建筑高度和密度,防止因建筑过高和过密对风形成阻挡导致热量和温室气体在城区的滞留;

三是提高重点区域的绿化覆盖率和降低建筑密度;

四是合理安排建筑间距,促进市区与郊区的空气流通;

五是优化居住小区建筑的布置形式(错位布局优于行列式,点式和条式结合优于单一平面布局),以便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

在实际操作层面,不同城市因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与地理条件不同,所采取的风道规划与建设策略也不尽相同。

总体而言,城市应立足自身地理环境特点,运用气象数据和研究成果深入解析城市形态与微气候之间的相关关系,识别重点调控的问题及区域,并据此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城市风道规划建设策略。

◎国内外实践案例

1、德国斯图加特市:将气候环境图分析纳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斯图加特市是德国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首府,总人口约60万,总面积约207km2,西有黑森林,南有斯瓦比亚山脉,整个城市中心处于一个小型山谷盆地。由于是重工业城市,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其气候和空气卫生状况一直是当地各界关注的重点。

为改善城市气候环境,将气候环境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在城市规划中,斯图加特市政府专门设立了城市气候署,其研究人员在规划的各个环节都会与城市规划师和当地政府管理人员进行沟通。

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斯图加特市将城市环境气候图分析应用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层面上,识别出某些敏感和问题区域,并提出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建议。

如在斯图加特市Vaihignen 地区,根据城市气候分析图中冷空气集聚区域的分析结果,当地规划师修改了原先该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图,将该区域的用地类型由可建造区域改为私人或公共绿地,并制定了相应的气候保护策略,促进了该地区的冷空气流通。

在斯图加特市《2010土地利用更新规划》景观部分的设计中直接应用了气候环境的研究成果,并纳入了多种气候环境保护和改善措施,包括保护现有城市周边森林和农业用地,增加屋顶及铁轨的绿化,开辟通风廊道,控制建筑高度和高层建筑分布等。

针对城市的山坡地带,斯图加特市政府编制了该区的规划框架指引,以保护冷空气廊道,减小山坡地带的热污染。

此外,该市还将都市环境气候图分析的信息公布在网上,方便市民、规划师和建筑师查询了解相关知识,参与到规划实施的监督和管理环节。

2、日本东京:基于对热岛效应系统研究基础上的技术指导

为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日本国土交通省、环境省和日本建筑学会从2000年开始大力推行和倡导城市环境气候研究。

东京都政府开展了针对东京都23区的城市热环境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绘制出城市的热环境图,公布了有针对性的城市热岛效应控制指引导则。

导则明确指出了4个热岛效应严重且缺少通风的重点区域。

基于这一研究,东京都政府通过规划方案优化调整,重点改善这些区域的生活环境及空气品质。采取了增加绿化覆盖率、控制建筑挡风面及降低人为热排放等针对性措施降低热岛效应、改善城市通风。

上述卓有成效的措施被列入日本可持续建筑协会与日本国土交通省共同制定的《日本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四册“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导则”中。

除此之外,基于东京都热环境气候图的研究成果,日本国土交通省还深入开展了“风之道”的研究项目,了解地面层城市温度分布和风环境的状况,研究城市通风走廊和海风对城市热岛效应降低的效果。

3、香港:高密度城市环境气候改善研究与实践

从2006 年开始,中国香港特区政府规划署委托香港中文大学吴恩融教授研究团队开始尝试并探索高密度城市环境气候图研究的方法与应用。

该研究旨在了解香港市区热环境和风流通情况,提出气候规划建议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与气候品质。

在香港城市气候分析图当中,除了土地利用信息、地形地貌信息、植被信息以及风环境信息纳入考虑分析范畴外,更详细、精准的城市形态信息,如建筑楼宇、群房、街道和室外开敞空间等信息被用来计算建筑物体积容量和地表人为覆盖率和量化城市密度,从而便于规划师更好地理解高密度城市的地表粗糙度和市区地面热容量。

为进一步深化和校核城市气候环境分析成果,更好地了解都市形态与气候环境之间的作用与联系,相关研究与试验更深入开展了包括定点现场实地城市气候测量研究、市民热舒适度问卷调查、电脑数值模型模拟研究以及风洞试验等系列研究项目。

最终得出的香港城市环境气候图综合了人体生理等效温度评估结果来定义其

气候空间单位,为规划师提供了一个香港夏季直观的城市生物气候空间信息,同时标示出城市气候敏感区域,以引起规划设计环节关注,便于改善或减轻现存问题。

中国香港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提供辅助决策和街区规划的相关气候信息被规

划部门应用在香港规划分区大纲图当中。

考虑到高密度城市形态肌理的特点,规划策略和建议集中在降低地面建筑覆盖率和增加绿化植被用以改善街道行人层的通风环境和舒适度。

4、武汉:城市风道保护被纳入法定规划体系

2008年,武汉在规划中采纳多位专家的意见,坚持保护利用六片放射型生态楔形绿地,形成六条风道,为城区送来凉风。

而2014年启动的《武汉市城市风道规划》,作为实施性规划,将上升至法律层面。

为保障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该市在编制规划的同时还邀请了世界城市风道研究专家和武汉大学等本地机构合作开展“武汉市城市风道规划管理研究”。

根据研究提出的建议,将借鉴香港经验,在分区大纲图图则(控规)层面,规划出需要保留和建设的空气引导通道。

根据规划,建筑如若在风道垂直方位所占立面过大,将无法通过审批。同时,结合《武汉都市发展区1:2000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在留出的1566平方公里生态底线区里,仅允许确需建设的道路交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生态型农业设施、公园绿地及必要的风景游赏设施等4类项目进入,避免高楼阻挡风道。

目前,这一规划已通过政府令和人大议案,走上法律层面。

5、南京:划定城市“清洁空气廊道”

2014年初,在南京出台的《南京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首次提出了“清洁空气廊道”的概念。根据《计划》,该市将划定城市“清洁空气廊道”,强化城市空间管制和绿地控制,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严控在市区东北向与清洁空气廊道内建设有废气排放的工业项目。2017年底前,清洁空气廊道内排放废气的企业将全面清退。

◎专家观点

1、齐康(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教授):

在开放空间设计时,应使城市绿地系统形成良好的网络,贯穿整个建成区域,并注意与主导风向结合,成为城市的通风走廊。藉由这个“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热的夏季城市通风创造良好的条件,缓减市区热岛效应,而在冬季则可降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2、孟伟(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城市风道的提出从规划上来说滞后了,但也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回头反思的结果。风道的规划一方面可依靠城市的铁路线、河流、主干道等资源进行修改和完善;另一方面在城市新区开发中,可避免走以前规划环保是短板的老路。

3、吴恩融(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教授):

风道犹如城市的“经络”,风道不通城市也会生病。以香港为例,城市中的实际气温会比天气预报中的高一些。虽然温度升高,但人们却很难在室内接触到阳光,通风情况更遭。越来越热的天气让病菌滋生,很多人因此患上二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为此,研究城市气候环境,为城市打造通风走廊,对于香港这样的高密度城市显得尤为重要。

4、匡晓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所所长):

现在不好定论风道对于减霾的作用是十分之一还是五分之一,但是城市规划中预留风道不管是对于城市发展还是大气保护来说,都是一个科学的思路。

5、范绍佳(中山大学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欧美城市的季节主导风向比较明显,常年可能只有两三个风向,中国城市则普遍不明显,主导风可能有好几个风向,所以我国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不太好根据常年主导风向这个指标来设计“城市风道”。因此,与欧美城市不同,我国大部分城市给城市中预留“风道”的方法,在具体规划实施上,尚有一定难度。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corridor)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而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它和“绿色廊道”(green corridor)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美国保护管理协会(Conserv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USA)从生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将生态廊道定义为“供野生动物使用的狭带状植被,通常能促进两地间生物因素的运动”。

生态廊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多种功能。建立生态廊道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方法,是解决当前人类剧烈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按照生态廊道的主要结构与功能,可将其分为线状生态廊道、带状生态廊道和河流廊道三种类型。

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理念及关键技术

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理念及关键技术 达良俊1,2,3 余 倩1 蔡北溟1 1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 上海 200062 2 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62 3 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上海 200062 文章归纳了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和内涵,重点讨论了廊道的生境和通道功能,分析了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中存在的宽度确定、群落配置和廊道连接等关键技术问题,并针对上海目前分布的主要6种野生兽类确定了合理的廊道宽度,提出了以近自然理念为指导,配置城市“地标性”植物群落的廊道构建模式,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提出“生态道路(eco-road)”建设的初步设想。 1 城市生态廊道的主要功能 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是一种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状或带状斑块区域[1],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或阻抑物质、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2],是支撑生态体系运作的重要一环[3]。城市生态廊道是具有生态功能的城市绿色景观空间类型,由纵横交错的沿道路、河流林带系统构成,并与绿色节点有机结合,形成城市生态网络系统[4-5]。 作为城市生态廊道主体的林带,基本功能主要分为两方面:第一是生态功能,第二是景观美学功能。 笔者认为林带更应被赋予重要的生境(h a b i t a t)功能与通道(c o n d u i t)功能,即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提供所需的资源(食物、 庇护所、水)和环境条件,在提供栖 息空间的同时,成为其移动及传递生 物信息的通道。在个体水平上,是动 物日常活动及季节移动的通道[6];由 于能够提高斑块间物种迁移率,方 便不同斑块个体间的交配[7],在种群 水平上,它又是种群扩散、基因交 流,乃至气候变动时物种在分布区 域间迁移的通路,对生物多样性的 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城市生态廊道构建中需解决的 关键技术问题 近年,森林城市成为城市生 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步骤,贵 阳、沈阳、长沙、成都、广州、杭 州、威海、宝鸡、临安、无锡等地 相继开展包括片林、沿河沿路、环 工业区、环城镇林带在内的城市森 林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8]。上海 从2003年起开始现代城市森林发 展规划研究,除大型片林之外, 规划建设了宽1000m的环淀山湖、 宽500m的黄浦江两岸水源涵养 林,长97k m宽500m的外环林带, 长23.5k m宽30~200m不等的张家 浜滨水绿带,城市森林面积已达 11.63%。 由于林带的建设大都集中于 景观、防污染隔离或部分游憩功能 的追求,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及 经营管理的三个层面,忽略了林带 的生态廊道功能。在人们关注城市 生物多样性,甚至尝试让乡土动物 回归故土、恢复区域原有动物相 (fauna)的当今,已建成的林带在 功能上略显欠缺。因此,如何对已 建林带生态廊道化以及构建具有生 态廊道功能的林带,是当前城市森 林建设中必须考虑和亟待解决的关 键科学、技术问题。在具体的实践 中,林带宽度、群落配置、林段连 接是目前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瓶颈 问题。 2.1 林带宽度的设计 宽度是城市生态廊道设计中 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其生 态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宽 度过窄的廊道会对敏感物种不利, 所产生的边缘效应(edge effect)会 降低边缘种和内部种的数量,也会 影响廊道中物种的分布和迁移[9]; 但廊道也不宜过宽,否则促使生物 在两侧间的运动,从而增长动物的 行走时间,增加暴露于捕食者的机 会,而在城市土地资源异常紧缺现 状下,既不符合省地原则,又难以 操作实现。 如何科学合理确定具有生态廊 道功能的林带宽度是关键的科学技 术问题。

某三峡乡村文化生态廊道景观设计方案文本(2017)

秭归县三峡多彩生态风景廊道建设规划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The Three Gorges Colourful Ecological Landscape Corridor In Zigui County 2017.3

1 项目概况 PROJECT OVERVIEW

S334S334S255S255 1、项目背景 / PROJECT BACKGROUND ■ 国家层面: 以习总书记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前提,抢抓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建设长江三峡风景道,实现长江旅游联动发展。 长江三峡旅游经济带是国家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上与重庆三峡区域延伸发展并联动神农架,向下串联宜昌城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延伸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形成长江三峡山水人文旅游区。秭归县 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示意图 ■ 省、市级层面:高起点谋划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打造全国最具山水特色的绿道系统。在《宜昌市绿道系统建设总体规划》中,按照宜昌市域绿道网络系统要求,秭归县建成133公里绿道,其中,沿S334省道(郭家坝—茅坪)建设绿道45公里。另提出,争当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中的“排头兵”、建成“桥头堡”,建设全域旅游城市。■ 县级层面:加强三峡后续建设和生态修复,改善移民人居环境,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由“旅游资源大县”和“文化大县”发展成为“全国旅游强县”和“文化旅游名县”、由“一般旅游目的地”培育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秭归县1、项目背景 / PROJECT BACKGROUND 宜昌市域城市级绿道网秭归县绿道城市级绿道中心城区范围秭归县城市级绿道网 秭归县绿道S334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_以南京为例

文章编号: 1009-6000 2007) ( 01-0051-08 中图分类号: X31;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0571055) 资助 作者简介: 官卫华, 硕士,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 究中心战略规划所主管规划师; 何流, 博士,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 任; 姚士谋, 教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所城市发展 研究中心主任, 博导; 叶菁华,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战略规划 所规划师。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
——以南京为例
Thoughts and Strategy Research of Urban Ecological Corridor Planning: Taking Nanjing as an Example
官卫华 何流 姚士谋 叶菁华
GUAN Wei-hua HE Liu YAO Shi-mou YE Jing-hua
1 生态廊道的理论渊源与问题的提 出
“生态廊道” 一词最早出现在生物学 研究领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扩 展,许多国家自然生境面积锐减,同时 在空间上越来越分散和破碎化。如美国 和加拿大均设有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但 其在地理空间上呈“岛屿状”彼此孤立 和隔离,进而对野生动物迁徙形成难以 跨越的鸿沟 (孤岛效应) 很难达到生态 , 保育的初衷。正是在关注濒危物种存续 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之下,将各个 孤立保护区串联起来的保育新思潮—— “生态廊道”理念应运而生。 1 9 9 7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T h 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提出 了保护区应采取“从岛屿式到网络式” 的规划方法。2000 年 Ferenc Jordan 研究 提出了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的概 念,即能够连接斑块,并且能够使特定 物种在斑块间迁移的地区,它们能够将 当地的小种群连接起来,增加种群间的
基因交流, 降低种群的灭绝风险[2]。 日本 学者由井正敏等认为,针对不同的空间 尺度和保护对象,生态廊道可分为两 种:一是大廊道或生境廊道( h a b i t a t corridor), 主要起连接大型保护区及重点 保护区域的作用,保护的对象主要是低 密度分布种;二是小廊道,指连接小面 积保护区的保留带以及河旁保护带等宽 度较窄的廊道,以利用廊道的小型动物 为保护对象。 国内学者李晓文等认为,生 态廊道是一种线状或带状斑块,它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之间的连通性,从 而影响着斑块间的物种、营养物质和能 量交流,并能够加强物种之间的基因交 换[3] 。达良俊等认为生态廊道是供野生 动物移动、 生物信息传递的通道[4]。 综合 起来,我们认为:生态廊道是异于周边 基质环境的狭长型地带,是生态系统中 实现各生态景观单元在空间上有效连接
2007(1)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的线性或带状景观生态空间类型。在宏 观层面,现今国外对生态廊道规划已有 许多成功案例,如“美洲生态廊道”北
[城市生态] 51

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探讨

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探讨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徐国斌 【摘要】当前,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规划工作者将城市生态廊道引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以期有效地控制大城市“摊大饼”式无序蔓延,缓解城市中心区的热岛效应。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城市生态保护利益与地方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如何通过合适的规划策略,对生态廊道内的各项建设进行科学、合理地控制和引导是规划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本文以武汉市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研究为例,通过生态研究、产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探讨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和措施。【关键词】生态廊道;规划策略;生态研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1 引言 “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生态环境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的,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的景观空间类型[1]。一方面城市生态廊道具有生态廊道的基本特征,是城市缓解“孤岛效应”和“热岛效应”,减低噪音,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界定城市边界,控制土地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展,地方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开发,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因开发建设而破坏生态廊道的现象。因此,规划工作者往往面临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抉择。 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是《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六大生态廊道之一梁子湖-汤逊湖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的北部与武汉外环线(沪蓉高速公路)一线之隔,即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武汉科技新城,城市扩张的引力、地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城市的整体利益与当地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相互交织,使得这一地区未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地域空间形态走势变得敏感而又复杂。如何客观、科学地对牛山湖北部廊道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使之能够在保障城市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惠及当前地方经济发展,造福当地人民,使该地区及武汉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保证,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态度。本文拟通过总结其经验,提出生态廊道相关发展策略。 2 研究目标和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建立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的研究机制,一方面在保障牛山湖北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谋求该地区经济;另一方面能为武汉市居民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同时这种研究机制的建立,也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廊道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生态廊道的研究机制主要通过四方面来实现:生态、产业、人口及基础设施,这四方面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互为补充的对生态廊道内的用地进行探索研究,并较好的解决了生态控制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表1 生态廊道研究机制 3 规划策略 3.1 生态策略

生态廊道

2.1.1 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和内涵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概念,指的是呈线形或带状的具有系统性的景观生态空间。城 市中的廊道一般包括铁路、城市道路、河流、绿化带等都属于廊道。 城市生态廊道则是指城市中联系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之间 的廊道。按照城市生态廊道的产生方式,将其分成三类:自然廊道、人工廊道和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廊道。本文所研究的沣西新城中心绿廊是介于自然廊道与人工廊道之间的城市生态廊道,是在现状农田基础上规划的连接城市重要河流的连续性生态廊道。 城市生态廊道除了自身基本内容之外还具有文化属性。城市生态廊道的建立应该站 在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考虑,而且应该把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因此,城市生态廊道也体现着生态文明的城市文化。 首先,从空间结构出发,城市生态廊道是由纵横交错的城市绿带与绿色节点、绿色 片区相互结合,形成的绿色生态网络体系,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有机性、高度关联性的生态特征,是城市社会、自然、经济、文化等复合系统重构的发展目标、发展策略与行动方案。 其次,从城市形象出发,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空间组成元素,在城市生态的保护、修复、管理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自然生态作用,体现着城市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 最后,从城市文化出发,城市生态廊道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表现。可持续发 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重要的发展理念,城市生态廊道是上述发展理念基础内容。 因此,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城市中多种多样的城市廊道进行 保护、治理,打造成为兼具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以及绿地系统重构的,具有东西方景观园林设计精髓的现代城市绿色生态网络。 2.1.2 城市生态廊道的基本原理 生态廊道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连续性原理、数目原理、构成原理以及宽度原理。 (1)生态廊道的连续性原理 由于社会、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产生的干扰,破坏了自然景观的整体性,景观的功 能流动受到阻隔。现代城市规划以及城市景观体系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被切割、分散的、孤立的城市生态板块间的有机联系。因此,生态廊道应当具有连续性。(2)生态廊道的数目原理 生态廊道是对生态系统流动与维护有利的景观生态空间,因此,生态廊道的数量越多,对生态系统的分割与阻隔影响就越小。 (3)生态廊道的构成原理 生态廊道应当由生态、本土的植物构成,并且与其所连接的生态斑块构成相接近, 加强生态斑块之间的延续性与关联性。 (4)生态廊道的宽度原理 生态廊道的功能性与其宽度成正比,达到一定宽度的生态廊道才能促进对分散、孤 立的生态斑块的联系与沟通,这是生态廊道建设的基本原理之一[ 11] 。 2.1.3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霍华德的理想模型田园城市与沙里宁为解决城市盲目扩大的有机疏散理论,都是关 注到了生态廊道的重要性。

城市生态廊道在城市景观中的功能与意义终极版

城市生态廊道在城市景观中的功能与意义 摘要: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造成的环境问题不容轻视,城市以及更广大地域上的绿地生态构建和绿地系统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合理的城市景观体系的建立对城市的运行、人居环境和城市及区域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与建设,不仅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起到修复与改善的功能,促进了生活在城市环境和更广大地域中的其他物种生物因素的运动,还深刻影响和丰富了生活在城市及相近空间内人的精神文化层次的体验。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生态廊道;城市环境;物种多样性;精神文化 城市生态廊道在生态型园林城市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具有生态,美学,社会,经济的综合效应,为城市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自身潜力巨大,它所具有的多重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仍在不断放大,对城市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强。 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发展历程 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生态廊道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城市生态廊道是依据城市场所的不同属性,契合城市场所特质所建构的景观单元,是城市生态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能力。 我国大部分城市长时间以来城市绿化建设的重点以城市公园等点,面状绿地空间为主,它们的建设确实改善了城市环境,斑块绿地对于环境的效果是明显的,但由于线性带状绿地建设薄弱,缺乏连接性的绿地的生态效应同样也是区域性的甚至是被削弱的【1】。在绿地空间彼此分隔的情形下,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来减少斑块绿地的孤岛效应,增强其连接性,提升其生态功能,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生态网络是解决当前人类剧烈活动造成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 城市生态廊道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可由线性的绿地规划思想追溯到在应对自然灾害而发展而成的沿河流,交通线路的绿带【2】。近年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迅速,相应的有关城市线性绿地生态空间的理论也有所发展和相应实践,例如较早的合肥市环城公园,西安环城公园直至今年来应对城市化程度不断增加而出现的“新城”,“新区”中的线性公园空间如深圳文化公园,芜湖商务文化中心景观(图1)等。而时至今日,城市生态廊道对于城市空间内生态环境的改善,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精神文化的体验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也日益受到规划者,设计者的关注与应用。

生态廊道相关资料全

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研究——以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 摘要: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整合城乡绿地资源,利用绿色生态健康廊道将其有机联结,提高城乡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由此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概念、组成与特性、功能、发展等进行理论研究,并以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对其客观背景、建设原则和目标、远期和近期布局、近期建设重点区段和景观模式、功能和特色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对植物选择与配置等提出若干具体意见。以期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研究和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植物配置;市;城乡统筹;和谐生态,人类追求;城乡统筹,时代呼唤。在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进程中,保护、恢复、建设生态环境,构建城乡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无疑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其规律性,以指导廊道建设的实践,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以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就一定市域围,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廊道,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以期为引玉之砖。 1城市绿色廊道概述 1.1概念 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城市景观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城市绿色廊道,以下简称“绿廊”(T HE GREEN CORRIDOR),一般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绿色狭长地带。城市景观既为绿廊所分割,又被绿廊所联结。它强调自然的过程和特点,并紧密结合城市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苗圃、自然保护地、农地、河流、滨水绿带和山地等,构成一个自然、多样、高效,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廊结构体系,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 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是城市绿廊诸多类型中的一种。它由设置了一定健康游憩设施的非机动车道和旁边的带状绿地、绿色节点等有机构建,连接城市各类公园和城郊的各类景点,集生态、休闲、游憩、健身、行人及非机动交通等多功能于一体。 1.2组成与特性 城市绿廊(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主要由绿带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绿色河流廊道3部分组成。 城市绿廊与其他廊道相比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们具有:(1)整体性,(2)联结性,(3)延伸性,(4)多功能性,(5)地域特色性。 1.3功能

城乡统筹成都生态廊道

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研究——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 摘要: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整合城乡绿地资源,利用绿色生态健康廊道将其有机联结,提高城乡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由此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概念、组成与特性、功能、发展等进行理论研究,并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对其客观背景、建设原则和目标、远期和近期布局、近期建设重点区段和景观模式、功能和特色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对植物选择与配置等提出若干具体意见。以期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研究和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植物配置;成都市;城乡统筹 和谐生态,人类追求;城乡统筹,时代呼唤。在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进程中,保护、恢复、建设生态环境,构建城乡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无疑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其规律性,以指导廊道建设的实践,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就一定市域范围内,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廊道,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以期为引玉之 砖。 1 城市绿色廊道概述 1.1概念 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城市景观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城市绿色廊道,以下简称“绿廊”(The green corridor),一般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绿色狭长地带。城市景观既为绿廊所分割,又被绿廊所联结。它强调自然的过程和特点,并紧密结合城市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苗圃、自然保护地、农地、河流、滨水绿带和山地等,构成一个自然、多样、高效,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廊结构体系,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

生态休闲文化走廊建设概念性规划工作方案

生态休闲文化走廊建设概念性规划工作方案 一、背景 1、2010年,井口镇境内212国道实施拆迁,涉及到100户企业动迁,两千至三千居民就业,镇政府需要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带动镇域居民的就业,促进经济转型。 2、井口镇212国道以东及国道沿线区域发展,受到重庆市发展规划和沙坪坝区发展规划的限制,镇政府能规划发展的区域也是必须规划发展的区域就是镇域内212国道以西区域,并以此来解决拆迁居民就业安置、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经济。 3、井口镇域内拟修建渣(滓洞)-打(虎峡)公路(现已部分开工建),为三级公路,与国道212公路平行,靠近中梁山山脉,公路沿线小型农家乐成一定规模,但档次较低,镇政府拟通过争取区政府政策升级公路,联动井口镇南北向区域经济,依靠丰富的依山资源带动渣打公路沿线10km2区域发展。 4、井口镇拟规划区域内依山资源丰富、温泉资源有待开发以及渐成规模的农家乐资源和与城市中心区较近的距离,适合提升档次、规模经营、形成产业,发展都市休闲度假产业。 二、报告编制机构 委托、指导:井口镇政府 编制组织:重庆市投资咨询公司

三、规划区域 井口镇域内,中梁山脉以东,国道212线以西,渣-打公路沿线的南北向沿(中梁)山走廊区域,约10平方公里。 四、规划目的 1、充分利用镇域内资源,提升原有农家乐等休闲产业的水平和规模,发展沿山生态走廊区域休闲产业,让井口镇发展成为都市休闲区。 2、发展第三产业,带动镇域内居民就业和经济结构转型。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的背景及必要性 2、规划范围现状环境分析(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重庆市和沙坪坝等外部发展环境条件分析) 3、规划范围、发展定位及发展思路 4、概念性规划布局(住宅区、农家乐休闲区、生态旅游区等) 5、投资估算 6、保障措施 六、工作方法 1、课题组

土人作品2: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

[转] 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土人作品)2012-5-14 09:10 项目名称: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 地点:迁安市 类别:城市绿道,线性公园 规模:135公顷 设计时间:2007/3-2007/7 建成时间:2010.5 委托方:迁安市建设局 本项目位于河北省迁安市东部的河东区三里河沿岸,该项目将截污治污、城市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 通过景观建设带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把带状绿地作为生态基础设施来建设,发挥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 占地约135公顷,绵延全长13.4公里,宽度约100-300米,为一带状绿公园,上游由引滦河水贯穿城市之后,回归滦河。 经过两年的设计和施工,一条遭遇严重工业污染、令全市人民为之伤痛的“龙须沟”,俨然恢复了当年“苇荷相连接,鱼鳖丰厚, 风光秀丽”的城市生态廊道。 迁安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滦河岸边,主城区虽西傍滦河,但由于地势整体低于滦河河床,高高的防洪大堤维系城市的安全,却被隔离在外,有水却不见水。三里河为迁安的母亲河,承载着迁安的悠远历史与寻常百姓许多记忆。她卵石河床,帮底坚固,因受滦河地下水补给,沿途泉水涌出,清澈见底,暑月清凉,严冬不冰。虽久经暴雨洪水冲刷和切割,但河床依然如故,从无旱涝之灾,素有“铜帮铁底”之称,为沿岸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水利资源。1913年西李显庭就在三里河创建了迁安第一座半机械化造纸厂,开北方造纸之先河。1917兴建水利碾磨坊,1920年以后沿河各村先后建水磨坊8处。这种原始的水利碾磨在三里河上一直延用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才为电力所代替。70年代以后,由于城关附近工业不断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长,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水质遭到严重污染。同时,随着区域水资源的减少,滦河水为严重下降,三里河干枯,河道成为排污沟,固体垃圾堰塞河道,昔日的母亲河成为城市肌体上化脓的疮疤,更是广大居民心中的剧痛。 于是,市政府决定彻底改变三里河面及两岸面貌,全面实施三里河生态走廊工程。2007年初委托“土人”设计。工程包括污水截流,引水和生态重建等所有内容。工程分为三段:上游引水段、中部城市段、和下游湿地公园段。从2007年4月开工到2010 年初,经两年的持续建设,除下游湿地公园仍然在建外,其他两段均告完成。“芦苇丛生、绿树成荫、雀鸟栖息”的优美环境已然重现这座北方钢城。 生态廊道的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高差,将被防洪堤隔离在外的滦河水从上游引入城市,源头处形成地下涌泉,进入城市并改善其生态条件后,又在下游归流入滦河;考虑到滦河水量的不确定性,三里河设计为串珠式的下洼式“绿河”,即使在没水的时候,也能保持串珠状的湿地,同时结合城市雨水收集和中水的生态净化和回用,使绿带具有雨洪调节功能,深浅不一、蜿蜒多变的拟自然河道设计,营造一个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场地中原有树木都保留,从而形成众多树岛,令栈道穿越其间;整个工程倡导野草之美和低碳景观理念,大量应用低维护的乡土植被,水草繁茂,野花烂漫。沿绿带建立了一个步行和自行车系统,与城市慢行交通网络有机结合,向沿途社区完全开放,营造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时代城市景象。

关于生态廊道功能的浅析

关于生态廊道功能的浅析 发表时间:2016-10-28T09:22:28.0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34期作者:刘丹魏振峰 [导读] 摘要:城市中的生态廊道建设涉及到了多个学科的综合运用,不仅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科的内容,还包括了生物学和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的内容,因此在建设城市生态廊道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开展。本文就生态廊功能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做了浅析。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林业局 451450 摘要:城市中的生态廊道建设涉及到了多个学科的综合运用,不仅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科的内容,还包括了生物学和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的内容,因此在建设城市生态廊道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开展。本文就生态廊功能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做了浅析。 关键词:生态廊道;功能;规划建设;作用 目前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城市中的雾霾天气越来越多且雾霾情况越来越严重,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已变成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城市的未来发展中及早地确立生态化的规划思想将为城市的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产生巨大且深远的价值。 1、生态廊道的概念、功能 廊道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城市中的道路、河流、各种绿化带、林荫带等都属于廊道。 生态廊道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生态廊道的重要结构特征包括廊道长度、廊道宽度、廊道曲度、内部主体与道路的连接关系、周遭嵌块体的位置与环境坡度、廊道的时序变化、生物种类、植物密度等。通常,生态廊道内可能有一个特殊的内部主体,如溪流、河川、道路、小径、沟渠、围墙等。廊道的宽度及其内部主题所在环境,动植物群落的特性(包括垂直象限的结构),以及物中的组成及丰度、廊道形状、连续性以及生态廊道与周围缀块或基底的相互关系是影响廊道结构的关键因素。 2、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 对城市的景观廊道进行生态化建设,若能充分应用城市的景观格局尺度,可以让景观廊道发挥较强的生态功能。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乡土生境的多样化。在建造绿地斑块时使用的植物种类长期过于单一和城市内部自然斑块不断地消失等弊病,致使城市中的绿地斑块综合生态服务的功能不强。生态化廊道的建构因所依据的廊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原本的自然条件以及它所承担的重要作用等等多种因素不同,而种类各异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后得出适合它的生态建设模式。 2.1绿化带生态廊道 稳定自然的动植物体系是绿化带廊道的主要构成,它有可能是纯自然的区域,也有可能是人工建造的。依据景观的阻力学原理,廊道在异质性较低时其内部的生物才有利于空间运动,因此使其呈现低异质的特性才更有利于绿化带廊道的生态化建设。而经过人工设计构筑的绿化带生态廊道则应依据其自身的生态条件合理地搭配各种物种,在空间分布上,应通过地被层――灌木层――乔木层自下而上的空间形式来分层搭配不同物种,而且在各个层次中应当确立它的优势品种和附属品种;在水平布置上,各类物种要以生物群的形式布置,增大种群的竞争力,使其能在自然的运作规律下可持续地向下发展。 2.2河流生态廊道 河流廊道是指小溪汇聚而成的江河,其景观格局是树枝形状的,其空间特征是互相连接且分布广。我国大部分城市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过河流的景观生态价值,它仅被建设为排污、涝和航运的基础,导致河流被污染、景观被破坏,断面构型不完整,水生、湿生各种植被生境严重匮乏。目前我国是河道廊道建设应是在不损坏其自然的属性的基础上,恢复其断面结构的完整性、各廊道间的连续性及其景观生态效果。河流生态廊道完整性不仅能增加滨水物种的类型,还能阻止污染物汇集净化其水质,更为城市中的居民提供了健康舒适的滨水环境。河流廊道的植物物种的选择能净化水体的,尽量模拟天然的湿地生态群落构成。 2.3道路生态廊道 道路生态廊道是人工系统产物,它是城市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内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道路廊道中的污染主要包括灰尘和噪音等。植物有较强的降噪除尘作用。另外在城市中往往会出现道路廊道与绿化带廊道、河流廊道交叉的现象,这样就将生态廊道的连通性打破了,使景观的连接度降低。因此在城市的交通节点上应尽量用立交的形式来保证自然景观廊道的连通性,而且其上跨下穿的宽度应至少能满足生态廊道必要宽度。 3、生态廊道在从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3.1 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产的提升,给城市环境的问题日益严重。城市的绿色结构用以保护城市的人工及半自然环境,将成为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修复和改善的功能。 城市外部的生态廊道作为城市外部和内部的绿色屏障,有效的减轻了外部的影响,维持了城区相对稳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水平。城市内部的林绿地系统影响了气流,增加了大气湿度,改善了城市小气候和地热环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城市的热岛效应。生态廊道中的许多植物拥有吸收污染物的能力,其中的林带和水生植物群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空气,地下水和河流水体。植物的净化杀菌功能同样在土壤的净化和空气中细菌的抑制起着重要作用。廊道拥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和涵养水源功能,通过树冠截流,减少地表径流,有效的保水保土。 城市生态廊道具有一定的线性边缘特性,既要防止被城市扩张所吞噬,又要利用其边缘长的特点渗透进城市。对于廊道,既要保护原有的自然生态性状,又要合理规划廊道未来的生态发展,以利用廊道扩大绿地生态效应。优化廊道结构,以凹凸的边缘甚至少量伸出臂状边缘,增加生物易达性以及廊道边缘的生态导管作用。城市生态廊道通常位于城市不同基质的交接地带,是城市环境的敏感地带,也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带,与自身斑块基质的土壤、地形、植被、生物群落联系紧密,对环境影响重大,因此,若要廊道发挥好其作为生态廊道的巨大功能,对生态廊道的保护也尤为重要。 3.2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自然区域的自然廊道建设对野生动物生存的和物种多样性的巨大作用近年来广受关注,自然廊道增强了天然的斑块,基质内部的生物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范例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范例 分享 作者:翰墨香已被分享28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由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的三里河城市生态廊道已然亮 相河北迁安。迁安三里河环境治理工程获2009年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 本项目位于河北省迁安市东部的河东区三里河沿岸,该项目将截污治污、城市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景观建设带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把带状绿地作为生态基础设施来建设,发挥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占地约135公顷,绵延全长13.4公里,宽度约100-300米,为一带状绿公园,上游由引滦河水贯穿城市之后,回归滦河。经过两年的设计和施工,一条遭遇严重工业污染、令全市人民为之伤痛的“龙须沟”,俨然恢复了当年“苇荷相连接,鱼鳖丰厚,风光秀丽”的城市生态廊道。 迁安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滦河岸边,主城区虽西傍滦河,但由于地势整体低于滦河河床,高高的防洪大堤维系城市的安全,却被隔离在外,有水却不见水。三里河为迁安的母亲河,承载着迁安的悠远历史与寻常百姓许多记忆。她卵石河床,帮底坚固,因受滦河地下水补给,沿途泉水涌出,清澈见底,暑月清凉,严冬不冰。虽久经暴雨洪水冲刷和切割,但河床依然如故,从无旱涝之灾,素有“铜帮铁底”之称,为沿岸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水利资源。1913年西李显庭就在三里河创建了迁安第一座半机械化造纸厂,开北方造纸之先河。1917兴建水利碾磨 坊,1920年以后沿河各村先后建水磨坊8处。这种原始的水利碾磨在三 里河上一直延用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才为电力所代替。70年代以后,由于城关附近工业不断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长,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水质遭到严重污染。同时,随着区域水资源的减少,滦河水为严重下降,三里河干枯,河道成为排污沟,固体垃圾堰塞河道,昔日的母亲河成为城市肌体上化脓的疮疤,更是广大居民心中的剧痛。 于是,市政府决定彻底改变三里河面及两岸面貌,全面实施三里河生态走廊工程。2007年初委托“土人”设计。工程包括污水截流,引水和 生态重建等所有内容。工程分为三段:上游引水段、中部城市段、和下游湿地公园段。从2007年4月开工到2010年初,经两年的持续建设,除下游湿地公园仍然在建外,其他两段均告完成。“芦苇丛生、绿树成荫、雀鸟栖息”的优美环境已然重现这座北方钢城。 生态廊道的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高差,将被防洪堤隔离在外的滦河水从上游引入城市,源头处形成地下涌泉,进入城市并改善其生态条件后,又

城市生态廊道及其分类_李静

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对于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及其分类体系上还没有统一而明确的说法。因此,本文在明确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基础上,提出城市生态廊道的分类体系,这将对我国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是指具有线性或带形的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类型,“斑块——廊道——基质”是最基本的景观模式。而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构成这一基本模式的则是城市绿地斑块、城市绿地廊道和城市景观基质及城市景观边界。其中,城市绿地廊道是指城市景观中线状或带状的城市绿地,根据景观类型的不同可分为绿道和蓝道两大类。因此,城市生态廊道是指在城市生态环境中呈线状或带状空间形式的,基于自然走廊或人工走廊所形成的,具有生态功能的城市绿色景观空间类型。城市生态廊道不仅对城市的环境质量起到改善作用,树立城市的美好形象,而且对城市的交通、人口分布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城市生态廊道的功能 城市生态廊道是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1)城市生态廊道有助于缓 李静1 张浪2 李敬1 1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 合肥 2300362上海市绿化管理局 上海 200040 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降低噪音,改善空气质量。城市生态廊道具有多种的生态服务功能,如:空气和水的净化、缓和极端自然物理条件(气温、风、噪声等)、废弃物的降解和脱毒、污染物的警示等。不仅如此,由于城市生态廊道有着曲折且长的边界,生态效益发散面加大,能使沿线更多的居民受益,创造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2)城市生态廊道有利于保护多样化的乡土环境和生物。城市生态廊道是依循场所的不同属性,契合场所特质所建构的景观单元,具有明显的乡土特色。同时,对于生物群体而言,城市生态廊道是供野生动物移动、生物信息传递的通道。因此,城市生态廊道对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3)城市生态廊道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休憩环境。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为城市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其中一些小径、沿河流的景观带等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非常好的游憩环境,还有一些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廊道则不仅是一个游憩场所,更是具有宣传、教育的功能。 (4)城市生态廊道构建城市绿色网络,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城市生态廊道网络有效地分隔了城市的空间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既控制了城市的无节制扩展,也强化了城乡景观格局的连续性,保证了自然背景和乡村腹地 对城市的持续支持能力。因此,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构建城市绿色网络的基础。 3 城市生态廊道的分类 关于廊道的分类,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方法。宗跃光将城市景观廊道分为人工廊道(Artificial corridor)和自然廊道(Natural corridor)两大类[1]。车生泉将绿色廊道分为绿带廊道(GreenBelt)、绿色道路廊道(GreenRoad- side Corridor) 和绿色河流廊道(Green River Corridor)三种[2],按照不同绿色廊道的功能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为生态环保廊道和游憩观光廊道。周凤霞在对长沙市雨花区的绿地规划研究中则将城市绿色廊道分为河流廊道和道路廊道,并且根据宽度的不同将道路廊道分为三个等级[3]。 作者综合以上的各种观点认为,城市生态廊道的分类应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为此,从城市生态廊道形式和功能出发,提出城市生态廊道“形式—功能”的双系分类体系,以适应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不同侧重点(见城市生态廊道分类体系图)。 3.1 形式类型的构成与作用 (1)绿色带状廊道:即在城市中以带状形式表现出来的生态廊道,其中又可分为带状公园廊道、风景林带廊道和防护林带廊道。绿色带状廊道不仅能够防 城市生态廊道及其分类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 2005年10月31日出版:《生态学报》2005(9):2406-2412 作者:朱强俞孔坚李迪华浏览: 5376 关键字:景观规划;景观生态;生态廊道;宽度;河流廊道 生态廊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多种功能。建立生态廊道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方法,是解决当前人类剧烈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按照生态廊道的主要结构与功能,可将其分为线状生态廊道、带状生态廊道和河流廊道三种类型。生态廊道设计包括的关键问题有廊道数目、本底、宽度、联接度、构成要素、关键点(区)等。由于生态廊道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使得廊道的宽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具体的讲,生态廊道的宽度由保护目标、植被情况、廊道功能、周围土地利用,廊道长度等多个因素决定。合适的廊道宽度应该根据对廊道主要生态过程的研究来确定。从景观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出发,分别从生物保护廊道和河流廊道两方面对生态廊道的宽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得出两种类型生态廊道的适宜宽度值范围。最后提出确定宽度时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corridor)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1],而生态廊道(e cological corridor)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它和“绿色廊道”(green corridor)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美国保护管理协会(Conserv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USA)从生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将生态廊道定义为“供野生动物使用的狭带状植被,通常能促进两地间生物因素的运动”。 人类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已成为众多环境问题的根源。通过建立生态廊道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流污染控制等多种生态功能,同时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的需要,已成为现代景观及城市规划领域的共识[2~5]。此外,绿色通道(greenway)、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等概念的出现,更为生态廊道设计注入了新鲜的思想。生态廊道的设计包含诸多关键要素,在具体实践中,采用多宽的廊道通常是设计师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生态廊道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通常使得廊道宽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拟在介绍生态廊道设计中涉及的关键性问题的基础上,就廊道宽度问题展开详细讨论。 1 生态廊道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生态廊道包括三种基本类型:线状生态廊道(linear corridor)、带状生态廊道(strip corridor)和河流廊道(stream corridor)[1]。线状生态廊道是指全部由边缘种占优势的狭长条带;带状生态廊道是指有较丰富内部种的较宽条带;河流廊道是指河流两侧与环境基质相区别的带状植被,又称滨水植被带或缓冲带(buffer strip)。不同类型的生态廊道在设计中都会涉及到一些关键性问题,如数目、本底、宽度、连接度、构成、关键点(区)等。 (1)数目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corridor)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1],而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它和“绿色廊道”(green corridor)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美国保护管理协会(Conserv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USA)从生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将生态廊道定义为“供野生动物使用的狭带状植被,通常能促进两地间生物因素的运动”。 人类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已成为众多环境问题的根源。通过建立生态廊道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流污染控制等多种生态功能,同时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的需要,已成为现代景观及城市规划领域的共识[2~5]。此外,绿色通道(greenway)、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等概念的出现,更为生态廊道设计注入了新鲜的思想。生态廊道的设计包含诸多关键要素,在具体实践中,采用多宽的廊道通常是设计师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生态廊道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通常使得廊道宽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拟在介绍生态廊道设计中涉及的关键性问题的基础上,就廊道宽度问题展开详细讨论。 1 生态廊道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生态廊道包括三种基本类型:线状生态廊道(linear corridor)、带状生态廊道(strip corridor)和河流廊道(stream corridor)[1]。线状生态廊道是指全部由边缘种占优势的狭长条带;带状生态廊道是指有较丰富内部种的较宽条带;河流廊道是指河流两侧与环境基质相区别的带状植被,又称滨水植被带或缓冲带(buffer strip)。不同类型的生态廊道在设计中都会涉及到一些关键性问题,如数目、本底、宽度、连接度、构成、关键点(区)等。 (1)数目 生态廊道是从各种生态流及过程的考虑出发的,通常认为增加廊道数目可以减少生态流被截留和分割的概率[6~8]。数目的多少没有明确规定,往往根据现有景观结构及规划的景观功能来确定。在满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生态廊道的数目通常被认为越多越好。 (2)本底 生态廊道是与周围土地发生联系的,因此考虑景观中生态廊道所处的本底(context)也极其重要[9,10]。对本底的研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弄清动物利用廊道的方式;第二,调查周围的土地利用方式,或是判断出从相邻地区流向生态廊道的污染物的类型与强度;第三,判别由生态廊道联接的大型生态斑块,这些斑块的位置将会影响到生态廊道的位置、内部特征及长度,进而影响到迁移物种的类型。 (3)宽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