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特殊煎煮的品种

中药特殊煎煮的品种

中药特殊煎煮的品种
中药特殊煎煮的品种

调剂时需单包,以便于煎药时特殊处理的品种

除处方注明有“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冲服”、“煎汤代水”、“榨汁”等特殊要求的药物,应按要求进行操作。

1. 先煎品种及煎煮方法:

先煎品种:生石决明、石膏、生磁石、生赭石、生紫石英、生自然铜、生龟甲、生鳖甲、生珍珠母、生牡蛎、生瓦楞子、生紫贝齿、生龙骨、生龙齿、寒水石、生蛤壳、生禹余粮、川乌、草乌、附子、水牛角、滑石块、白海巴、石燕、石蟹、金礞石(布包先煎)。

煎煮方法:将先煎的药物煮沸20—30分钟,再加入群药同煎。

2. 后下品种及煎煮方法:

后下品种:薄荷、鲜薄荷、鲜藿香、鲜佩兰、紫苏叶、砂仁、豆蔻、钩藤、番泻叶、沉香。

煎煮方法:在群药煎好前5-10分钟,加入后下药同煎。

3. 包煎品种及煎煮方法:

包煎品种:旋覆花、车前子、葶苈子、六一散、青黛、黛蛤散、生蒲黄、蒲黄炭、滑石粉、儿茶、金礞石、海金沙、辛夷、马勃、益元散。

煎煮方法:将药物装入纯棉纱布袋与群药同煎。

4. 烊化品种及煎煮方法:

烊化品种: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龟鹿二仙胶。

煎煮方法:将药物加入适量热水或加热炖熔化,兑入煎好的药液同服。

5. 另煎品种及煎煮方法:

另煎品种:人参、红参、高丽红参、西洋参、鹿茸片、羚羊角片、西红花、冬虫夏草。

煎煮方法:将另煎药物置适宜的药锅中,加适量水,单独煎煮,滤取药液合并到汤药中服用。

6. 冲服品种及服用方法:

冲服品种:牛黄(含人工牛黄)、体外培育牛黄、朱砂粉、熊胆粉、鹿茸粉、三七粉、珍珠粉、羚羊角粉、沉香粉、琥珀粉、水牛角浓缩粉、玳瑁粉、马宝粉、猴枣粉、狗宝粉。

服用方法:以少量水或随汤药冲服。

7. 兑服品种及服用方法:

兑服品种:竹沥水、竹沥膏、生姜汁、黄酒、蜂蜜。

服用方法:不需煎煮,兑入煎好的药液中同服。

8. 对于其他特殊要求的药物,按处方要求操作。

中药的正确煎法和服用的注意事项

中药的正确煎法和服用的注意事项中药在煎煮的时候和服用的时候都有一些注意事项,我们平时要注意,否则可能达不到服用中药的效果,甚至还有害健康。 一、特殊煎法: 1、要求先煎的药物,应当先煎20-3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同煎; 2、后下的药物,应当待其它的药物煎沸后再加入同煎15分钟; 3、要求烊化的药物,应当先加少许水蒸化后,再兑入药汁同服; 4、冲服的药物,应当将药物粉末分次加入药汁同服。 二、服用中药饮食禁忌: 1、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性多温热,易耗气动火、伤阴动血。如葱姜、蒜、胡椒、辣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热性食品,如若食用,会抵消药效,甚至促发炎症。 2、忌生冷食品:生冷食品容易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取,故在治疗“寒症”服中药如温经通络、祛寒逐湿药,或健脾暖胃药,不可不忌生冷食物。 3、忌腥膻食品:很多中药均含有芳香物质,并赖以发挥治疗作用,尤以是芳香化湿、芳香理气药为甚,而芳香物质与腥膻气味最不相宜。若服用中药时不避腥膻,往往影响药效。 4、忌饮浓茶:由于茶叶中含有单宁酸,浓茶里含的更多,与中药同服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取或破坏某些药效成分,药效会大大减低。 5、忌食萝卜:服用中药时不宜生吃萝卜(服理气化痰的药除外),

因为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尤其是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降低人参的补益作用,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6、忌食油腻食品:油腻食品性多粘腻,助湿生痰,滑肠滞气,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服用中药期间,如进食荤腻食物,势必影响中药的吸收,故对痰湿较重、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粘度以及肥胖病等患者更须忌食动物油脂等油腻之物。 三、中药的服用方法: 1、药液温度:一般汤剂应当温而不凉时服用,但热性病者应当冷服,而寒性病者应当热服。 2、服药次数: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两次或三次服用。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使药效持续;呕吐的患者或小儿宜小量频服。 3、服药时间:一般药物宜于饭后服用,滋补药宜饭前煎服,驱虫和泻下药宜空腹服,安眠药宜睡前服,抗疟药宜应在疟发前2小时服。 四、中药汤剂保存:为了保证药品使用安全,密封真空包装的中药汤剂常温下保存期为7天,冰箱冷藏保存期为14天.若发现药液袋鼓起或药液变味,有气泡等异常现象则属于变质,不宜服用。 五、中药煎熬的方法 1.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使用砂锅、不锈钢、玻璃、搪瓷等为佳,忌用铁器、铝器、铜锅。因为前者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中

煎煮中药的注意事项

煎煮中药的注意事项 中药的煎煮和服用对药效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服用和煎煮的方法不正确,所服用的中药就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或疗效大打折扣。煎煮中药时有十点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 1.注意药材冲洗:大多数中药材都有灰尘和杂物,为此在煎煮前宜先用水快速冲洗,以除去灰尘杂物。如药材中有花、叶、果及肉类药材的,需要将其淘洗。小包装饮片可以不冲洗。 2.注意煎煮前浸泡:清洗后可将药材浸泡20~30分钟,以利于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而种子、果实为主的药材可浸泡时间长些;夏天气温高时,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3.注意煎煮容器的选用:首选用砂锅、砂罐来煎煮中药,其次也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忌用铁、铜、铅等金属容器。 4.注意煎煮的用水量:煎煮药材时加水量一般以淹过药材表面2~3厘米为宜,质地坚硬的如何首乌、白芍等加水量可多些,质地疏松的药材如蒲公英、藿香等加水量只须淹没药材即可。 5.注意煎煮火力与时间:一般药物未沸前用大火煎煮,沸后用小火使药物保持微沸。如果是发汗药如麻黄、桂枝等及芳香性药物如藿香、佩兰等,一般用大火煮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10~15分钟。如果是骨角类药如龙骨、贝壳类如牡蛎及补益药人参、白术等,一般用文火久煎。

6.注意煎煮的先后次序:一般情况下,中药材可以同时入煎,但有时需要特殊处理;如标有“先煎”的药材如磁石、牡蛎等矿物药、贝壳类药物则应先放入锅中煎约30分钟再与其他药物同煎;标有“后下”的药物应在其他药物煎煮得差不多时投入,只需煎沸几分钟即可;标有“包煎”的药材需用纱布包裹后煎煮。 7.注意服用方法:如果药方中有人参时,应当将其另外单独煎煮,再同服,以免造成浪费;阿胶之类的含胶质类的药材另加清水熬融,再与其他药汁兑服;如方中标有“冲服”的,可用煎好的药液或开水冲服即可。 8.注意服用技巧:为了疗效,一剂中药建议您煎煮2次,一日两次服用。如果有恶心、呕吐时应少量频服,可减少对胃部的刺激,不致药入即吐。 9.注意服用时间:于饭前或饭后服1小时服用汤药,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药效的发挥。煎好的中药汤剂一般应温服,但如果是寒症时宜热服,热症时应凉服。 10.注意忌口:服中药时最好忌食生冷、辛热、油辣、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熬制中药注意事项以及正确方法

熬制中药注意事项以及正确方法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 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 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 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 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 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 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 床疗效。 二、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 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 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 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谈谈中药煎煮方法及注意事项

谈谈中药煎煮方法及注意事项 江西省赣县人民医院叶厚春杨青游贯春 汤剂是中医临床上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剂型。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中载有“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这说明汤剂于商代前即已创用。煎药的目的,是把药物里的有效成分,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如溶解、扩散、渗透和脱吸附等),转入到汤液里去。一包包中药,不能简单地加些水煎煮一下就算完事,还需要注意一些原则、方法和条件。现根据有关资料收集整理将中药汤剂制法略述,供大家交流学习。 一.煎药器具选择: 容器对药液的质量有很大影响,理想的煎药器应传热速度适中且不易与药材发生反应。李时珍谓,“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 铜、铁、铝、锡制成的容器化学性质不稳定,药物所含的鞣质、黄酮、香豆精、蒽醌等多酚类物质(常为药物的有效成分)极易与其释放的金属离子结合或受其催化发生氧化,使药液颜色加深,或产生异味。 朱砂等则可与铜、铁、铝等反应,生成有毒的游离汞。 铝与有机酸反应,产生的有机铝随药液进入人体,在肝、肾、脑组织中蓄积后危害健康,能诱发或加重老年痴呆。 故煎药多选用陶制品(如砂锅)作煎药器具,也可用不锈钢锅,但其传热速度太快,有些饮片易粘锅,煎药时要勤搅动。 二.煎药用水量: 煎药时可选用自来水、井水或干净的溪水煎煮中药,也有以酒浸渍药材者。李时珍曰,“……如剂多水少,则药味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就浓度差而言,液体量越大越有利于药效成分的煎出,但液体量多,所得药液量就大,既浪费人力、物力,又增加患者服用量。据传统经验,加水浸泡、煎药时以水没过药面3~5厘米为度。 三.煎煮用火: 煎煮中药必须掌握好火候。中医有“武火”(大火)、“文火”(小火)之分,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一般先大火煮沸,再改小火,以免药汁溢出及过快熬干。对质地轻、具有升散、易挥发的药,如花、茎、叶等,大火煎,沸后改小火煮10分钟即可。对质重、具有沉降、滋补类药,如根、块、矿物质等,大火煮开后,小火慢煎约50分钟,使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在药液之中。某些中药只有经过小火慢煎才能降低或解除其毒性,如乌头、狠毒等。而解表药、清热药、芳香药,要用大火快煎,否则,会使有效成分损失过多,或改变其药性。 四,煎煮次数、煎出量: 中草药汤剂,每剂一般需煎2次(第一次的药液叫“头汁”,第二次的叫“二汁”)。头汁的加水量以盖过药面为宜,大约为药料体积的2~3倍;二汁的加水量可适当减少一些。对一些较难煎出有效成分的药料如矿物药、贝类药等,则需煎3次。成人每帖中药煎出药液量一般以200毫升为度,具体方剂遵医嘱。为婴幼儿煎药,最宜少而精,一般3岁以下患儿药须煎至40毫升,分4次服;3~7岁可煎至50毫升,分3次服下;7~12岁可煎至60毫升,分3次服下;12岁以上可煎至90毫升,分3次服。 五.煎煮时间: 煎煮时间应根据药材成分的性质,药材质地,投料量的多少,以及煎煮工艺与设备等适当增减。一般来来说,解表药头煎10—15min,二煎10min;滋补药头煎30—40min,二煎25—30min;一般性药,头煎20—25min,二煎15—20min。 六.分类煎煮: 先煎:一些质地坚硬的贝壳、矿石类药材,如石膏、牡蛎、龙骨、玳瑁、生鳖甲、寒水

熬中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熬中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煎药用水:洁净的冷水,勿用开水;药物一般不要清洗。 煎前浸泡:首次煎煮(一煎)一般药物浸泡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的主的药物可浸泡一小时;再次煎煮(二煎)时,不用再浸泡。一煎加水量超过药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煎煮次数:一般煎煮两次。一次久煎不能代替两次分煎。可把两次煎的药混合到一起分两次服。 煎煮火候:一般未沸前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状态。 煎煮时间:一般药物,一煎应沸后再小火煎20---25分钟,二煎沸后再小火煎15---20分钟; 煎好的药分早晚两次服用,每次应服150---200毫升 一、熬制器具的选择 不同的中药在熬制的过程中有所不同 如果是需要长期服用中药,最好使用陶器、砂器,在第一次使用陶器和砂器熬制中药前,最好在陶器和砂器里熬一次粥,让陶器和砂器的小孔隙被粥填满,这样在熬药的过程中可以保证更好的熬制,防止药液流失。 如果条件不允许或者不想购买砂锅,使用不锈钢制品也是可以的,但是相比陶器和砂器的熬制效果会稍差一些。 二、熬制前的浸泡 在煎药前最好将药品浸泡30~60分钟,稍微再长点时间也可以,但不可太久,若浸泡时间太久,煮的是时间可相对缩短一点。赶时间的话可以略去这一步。浸泡的水最好是凉开水,也可以是自来水,凉开水好的原因是:自来水中含有漂白粉,即有大量的氯元素,这样浸泡后熬制会对中药的药效造成影响。如果这两种水都没有,那么放置一段时间的自来水或者纯净水也可以替代。当然,如果有天然或者水质较好的井水或者泉水是最好的。 三、浸泡的加水量和第一煎的加水量 浸泡后,直接开始头煎就可以,若略去了浸泡这一步,直接进行头煎,头煎的加水量应与浸泡的加水量相同,且应在加好水后,将锅底擦干,再放在火上熬制。一般的煎药常识上会说加水量为超过药面3-5厘米,但是大家可想而知,如果煎药器具的大小不同,那么3-5厘米的水量是大不相同的,一般量的药,可以参考一个加水量:600毫升-750毫升,大约相当于一般大小饮料瓶的一瓶再多些。 四、一煎/头煎和二煎的煎煮时间

煎药注意事项

不少病人不了解中药的煎煮方法,且频繁地提问.在此来个一劳永逸的详细解答.希望煎服中药 的病人细细地看一下,对于提高中药方子的疗效颇有好处,且可学点相关的知识.至少,这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呀,作为中国人,怎能不知? 为了提高汤剂的疗效,煎药服药都有一定的讲究。煎药与服药的方法掌握好,可以帮助提高疗效。反之,则可能影响中药的效果。如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说:“凡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学家徐灵胎也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为了提高汤剂的疗效,必须重视中药的煎煮。那么怎样才能煎煮好中药呢?这就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煎药的火候 煎煮时要注意火候,未煮沸前可用猛火,水开后就要用小火了,同时应注意加盖煎煮,以防止药物中挥发性成分逸出。煎煮中药的时间也因药性而有所不同,如解表药不能久煎,通常煮沸后15分钟即可;味厚滋养的补益药,煎煮的时间宜长,煮沸后要再用文火煎煮1小时左右,以使药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于水中。另外,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经慢火久煎后,可以减低或消除其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时间也要稍长一些。药煎好后要趁热将药汁滤出。 先煎 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以下药物需要先煎: (1)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须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磁石、紫石英、代赭石、海浮石、花蕊石、自然铜、牡蛎、石决明、珍珠母、海蛤壳、瓦楞子、龟板、鳖甲、穿山甲、龙骨、龙齿、鳖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钟。 (2)有毒的药物:如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等,要先煎至少1小时,而制附片也要先煎半个小时。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乌头类药物,因含有乌头硷而有毒,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次乌头碱,进而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及原来的1/2000。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强其强心作用。 (3)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只有先煎才有效。石斛内含内酯类生物碱,只有久煎的水解产物才起作用。 后下 后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有效成分可免于分解破坏。以下药物要后下: (1)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玫瑰花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左右入药即可。细辛亦要后

煎中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煎中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89) 汤剂是中医临床上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剂型。煎药给药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煎药的目的,是把药物里的有效成分,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如溶解、扩散、渗透和脱吸附等),转入到汤液里去。一包包中药,不能简单地加些水煎煮一下就算完事,还需要注意一些原则、方法和条件。一般说来,需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用具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沙锅为好,因为沙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且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容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煎煮药时可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溶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水现在大都是用自来水、井水、泉水来熬药,只要水质洁净即可。自来水只要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标准就可以了,如果考虑到残余氯的问题,将自来水在容器内放置数小时再用来煎药,即可明显减少氯的含量。 温度温度是煎药时使中草药有效成分析出的重要因素。煎药时一般以小火(文火)为宜。因为一开始就用大火煎熬,常可使植物性中草药所含蛋白质很快凝固而影响有效成分析出。故最好是在煎药前,先用冷水将中草药浸泡15分钟,这样做可使植物性中药的细胞经过浸泡而胀大,再用小火煎药,可使蛋白质慢慢析出,这样药性可不被破坏,水分也不会很快被煎干。 时间因药性不同而长短不一,一般以30分钟左右为宜。但发汗药、挥发性药只要20分钟(大约在水沸后再煮5分钟左右)就够了;对强壮补益药则煎的时间要长一些。 很多人习惯以颜色的深浅来决定煎药时间的长短,认为把汤液的颜色煎到最深才算煎好,这也是错误的。因为有些中草药的颜色可以越煎越深,但实际上药的有效成分却早已煎出来了。有的药煎的时间太长,会造成某些挥发性物质的逸散和有效成分的破坏。 次数中草药汤剂,每剂一般需煎2次(第一次的药液叫“头汁”,第二次的叫“二汁”)。头汁的加水量以盖过药面为宜,大约为药料体积的2~3倍;二汁的加水量可适当减少一些。对一些较难煎出有效成分的药料如矿物药、贝类药等,则需煎3次。 另外,有些药物如矿物类的紫石英、寒水石等,因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故一般需先煎一段时间再加其他药同煎,有的还须先打碎再入煎。另一些药,如发汗药(薄荷、荆芥等)或芳香健胃药(如木香、丁香等),因含有挥发性的有效成分,故不宜久煎,须待其他药物先煎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叫“后下”)同煎。有些贵重药品如犀角、羚羊角等须磨碎冲服,三七、白药等药粉也需冲服。

中药煎煮方法宜忌

中药煎煮方法宜忌 福田人民医院中医科 彭思菡 ?《医学源流论》 ?“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中药煎煮方法宜忌 中药治病无论是用单味药,还是用多味药配成的方剂,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煎制,加水、酒或其他药液做成汤剂后,才能服用,因此汤剂的煎法是很有讲究的,它对药物的疗效有很大的决定作用。 煎药的容器 煎中药要用砂锅,而不能用铜、铝、铁等金属做的锅,这是为什么呢? ?用陶瓷砂锅煎药是因为它的性质稳定,不容易与药物起化学反应,另外,它传热慢、受热匀,不容易糊锅,而且价格便宜,所以选用陶瓷制的砂锅、瓦罐是最方便实用的。如果没有砂锅和瓦罐,也可以用不锈钢、搪瓷制品或玻璃器皿代替。。 ?不能用铜、铝、铁等金属容器,因为金属容器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发生化学发应,影响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患者服用后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加重病情。 水的选择 ?水是煎中药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常只要是干净的水就行,井水、自来水都可以。 ?忌:不能直接用沸水煎煮,否则药物里的蛋白质很快就会凝固,影响中药内有效成分的煎出。 清洗、浸泡 ?煎药前除粉剂等不宜清洗的药物外,应先洗干净,然后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使药物完全被水渗透,便于有效成分的溶解,然后再加水煎煮。 ?不同药剂的加水量是不大一样的。 ?水少不足以煎煮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 ?水多耽误时间,使汤液的浓度降低。 ?所以,水多水少都会影响疗效。 一剂汤药在煎制前加多少水才最好呢? ?煎煮中药的水量是根据药物的性能、具体服用要求、药物的大小以及药味的多少来定的。 ?加水量通常为药物的5~10倍。或者加到高出药面2~3厘米左右就可以了。 ?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者应酌情加水量。 ?煮汤药的时候长短也会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那么一剂汤药一般要煮多长时间最好? ?由于药物的质地不同,煎药的方法、程序也各有不同,比如说有些药要先煎后下,有些要另煎等等,这样做起来虽然是很讲究,但比较繁琐,如果不这样做会不会影响药物质量和它的治疗效果呢? ?答案是肯定的。 ?一般药物沸腾后再煎煮30分钟; ?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腾后再煎煮10~20分钟即可; ?因为解表药大部分用的是植物的茎和叶的部分,质地疏松,吸水量大,所以煎的时间可以短一些。 ?滋补药物先用中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药约40分钟至1小时。煎药过程中要搅拌

中药的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的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中药煎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其疗效,因此,必须了解中药的煎服方法。 1.煎药方法 (1)煎药器具;以砂锅、搪瓷皿为好,忌用铁器,以免发生化学反应。 (2)煎药用水量;根据药物体积而定,一般以水浸过药面为度。 (3)注意事项 ①煎药之前,将药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使药物充分湿润,以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②一般药物均可同煎。煮沸后即改为文火。再煎15-30分钟。煎药时防止药汁外溢及过快熬干。煎药时不宜频频打开锅盖,以尽量减少易挥发成分的丢失。煎1次倒出药液再同样方法煎1次把2次的药液混合分2-3次服用。如为味厚的滋补药品,如熟地、首乌等,煎煮时间宜稍长,使有效成分更多地被煎出;清热、解表、芳香类药物煎时宜稍短。以免有效成分损失或药性改变。③有些药物煎法特殊(处方必须注明),现介绍如下: 先煎:贝壳类、矿石类药物,因质坚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先煎,煮沸10-20分钟后,再下其它药。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生石膏等;芦根、茅根、夏枯草、竹茹等,宜先煎取汁,用其汁代水煎其它药。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借其挥发油取效的,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下,煎四、五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走散。如薄荷、砂仁等。 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混浊或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要用薄布将药包好,再放入内煎煮。如赤石脂、滑石、旋复花等。 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以保存其有效成分,可另炖或另煎。如人参(隔水炖3小时);羚羊角、犀角切成薄片另煎2小时取汁服,或水磨汁或成细末调服。 溶化(烊化):胶质、粘性大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应先单独加温溶化,再加入去渣之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拌搅,使之溶化,以免同煎时粘锅煮焦,影响药效。 冲服:散剂、丹剂、小丸、自然药汁、芳香或贵重药物,以冲服为宜。如牛黄、麝香、沉香末、肉桂末、田三七、紫雪丹、六神丸等。 2.服药方法 (1)服药次数汤剂,一般每日一剂,煎两次取汁,分2-3次服。病情重或老年、儿童酌情增减。 (2)服药时间饭前约1小时服为宜;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急病不拘时间服;慢性病应定时服。 (3)服药温度以温服为宜。但热证者可冷服;寒证者可热服;发汗药宜趁热顿服,服后加盖衣被,以利发汗;服药易吐者,可先服姜汁,再服药。不能口服者,可鼻饲或灌肠。

中药饮片煎熬方法及注意事项

煎药用火先武后文 后下: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中药,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红豆蔻、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玫瑰花、细辛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煎即可。 不宜久煎的中药,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应后下。钩藤含钩藤碱,煎20分钟以上,其降压成分易破坏。杏仁含苦杏仁甙,久煎能部分水解,产生氢氰酸而随水蒸气逸散,减弱止咳作用;对于炮制不透的杏仁,由于酶的作用,水解更迅速。 1、先煎:介壳、矿石类药,生蛤壳,生龙骨,生龙齿,生紫石英,生寒水石,生石决明,生珍珠母,生瓦楞子,鳖甲,龟甲,鹿龟霜,生磁石,生牡蛎,生石膏,生赭石,自然铜、生瓦楞等,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溶出,可打碎先煎20~30分钟,再加入其他药同煎。对附子、生半夏、马钱子、乌头等毒副作用的药物,必须先煎45~60分钟,以降低毒性,保证安全用药。 2、后下: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红豆蔻、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玫瑰花、细辛等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中药,久煎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另外,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应后下。钩藤含钩藤碱,煎20分钟以上,其降压成分易破坏。杏仁含苦杏仁甙,久煎能部分水解,产生氢氰酸而随水蒸气逸散,减弱止咳作用。故此两类药物须在一般药物即将煎毕前3~6分钟再下。 3、包煎:对于赤石脂、车前子、海金沙、青黛、滑石、蒲黄、旋复花等粘性强、粉末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小纱布袋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可避免药液混浊,或刺激引起咳嗽。 4、烊化:阿胶、龟胶、鹿角胶等为避免入煎粘锅,往往用水或黄酒加热化开后兑服。 5、另煎:对于人参、西洋参、鹿茸、羚羊角等贵重药品,往往单独另煎,单独服或兑入药汁中服用。 6、冲服:如羚羊粉、三七粉、牛黄粉、珍珠粉、芒硝等贵重而量小的药物或粉末药物,为了避免浪费,一般均不进行煎剂,可用其他煎好的药液或开水冲服。 掌握正确的煎药方法。 先将药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4次服用. 1 器皿的选择 煎药器具忌用铜铁铝器皿。因铜铁铝在煎煮时与中药中有机成分起反应,直接影响汤剂的质量,甚至降低或改变药性,发生副作用。所以煎药所用器具宜用瓦器或瓷器。已经证明,选用砂锅煎药最好。因为砂锅的化学性质稳定,传热缓慢,受热均匀,药物易煎透,煎出的汤剂药汁浓,药味纯,质量好,且价格低廉,故作为首选。

中药煎药注意事项

中药煎药注意事项 一、煎药容器以陶瓷砂锅适合,禁止使用铁器。 用陶瓷砂锅煎药是因为它的性质稳定,不容易与药物起化学反应,另外,它传热慢、受热匀,所以选用陶瓷制的砂锅、瓦罐是最方便实用的。如果没有砂锅和瓦罐,也可以用不锈钢、搪瓷制品或玻璃器皿代替。但是不能用铜、铝、铁等金属容器,因为金属容器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发生化学发应,影响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患者服用后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加重病情。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 过药面2~3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酌情增加用水量。 中药药材绝大多数是干品,干燥而质地细密、坚硬,有效成分已结晶或定形沉 淀于细胞内,水分不易渗入,如果在煎煮之前先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药材会变软,细胞会膨胀,有效成分容易被煎出。有些药材含淀粉、蛋白质较多,如果不经浸泡而上火煎煮,会使药材表面的淀粉糊化,蛋白质凝固,堵塞药材表面的毛细孔道,水分进不去,有效成分不易被煎出,影响药物疗效。 浸泡时间根据药物而定,花、叶、细茎等质地疏松的药物,浸泡半小时即可; 块根、根茎、种子、果实等质地坚硬的药物,应浸泡1小时;而矿物、动物、介壳 类药物,浸泡时间需更长。但要注意浸泡时间不宜过久,特别是夏季,以免药物变质。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物在煮沸后再煎20分钟; 解表、芳香药物不适合久煎,煮沸后15分钟就可以。滋补类先用武 火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煎30~35分钟。煎药时要搅拌几次,每贴中药一般煎2次。第2煎中药可以用热水,煮沸后时间比第一次略短。

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 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 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 四、与西药同一天吃:和西药隔开二、三小时较好。

正确煎服中药有9大注意

正确煎服中药及注意事项: 1、在煎煮前宜先用水快速冲洗,以除去灰尘杂物。 2、注意煎煮容器的选用:首选用砂锅、砂罐来煎煮中药,其次也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忌用铝、铁、铜、铅等金属容器。 3、注意煎煮前浸泡:清洗后可将药材浸泡20~30分钟,以利于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 4、注意煎煮的用水量:煎煮药材时加水量一般以淹过药材表面2~3厘米为宜。 5、注意煎煮的先后次序:一般情况下,中药材可以同时入煎,但有时需要特殊处理;如标有“先煎”的药材应先放入锅中煎约30分种再与其他药物同煎;标有“后下”的药物应在其他药物煎煮得差不多时投入,只需煎沸几分钟即可;标有“包煎”的药材需用纱布包裹后煎煮。 6、注意煎煮火力与时间:一般药物未沸前用大火煎煮,沸后用小火使药物保持微沸。 7、注意服用时间:于饭前或饭后服1小时服用汤药,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药效的发挥。煎好的中药汤剂一般应温服,但如果是寒症时宜热服,热症时应凉服。

8、注意服用技巧:为了避免浪费,一剂中药建议您可煎煮2~3次,一日三次服用。如果有恶心、呕吐时应少量频服,可减少对胃部的危害,不致药入即吐。 中医药如何预防中风 凡40岁以上的人,因阳气渐衰,应注意预防中风,一般可用草决明、桑叶、

苦丁茶、生山楂、菊花各3g,煎水代茶饮,日1剂。若肥胖、项短粗体质的人,一般可用半夏、制南星各5g,番泻叶2-3g,茯苓6g,决明子3g,水煎服,1剂,有化痰、祛湿、降脂减肥、预防中风的作用。 出现中风先兆者,更要积极预防中风。常见的有如下种种: ①有时突然感到半身麻木、无力、口角流涎,片刻又恢复正常,此乃经络气血流行失畅,肢体、九窍失养,血脉涩滞所致。可用化红花、桃仁各6-9g,丹参15-20g,川芎3g,桑枝30g,半夏、天南星、防风各9g,当归、炙穿山甲各6g,水煎服。配合针刺曲池、合谷、风池、足三里、风市、三阴交、昆仑等穴。 ②近来与人交谈或做讲演时,常发生短时间内讲不出话来,或听不懂别人讲话的情况,往往是痰浊阻滞,舌本失灵,痰浊蒙心,清窍不利;或肾虚不能上泽,虚风内动所致。可用橘红12g,茯苓15g,胆南星、怀牛膝、半夏、炒枳实、石菖蒲、远志、红花各10g,全蝎、羌活各6g,水煎服。如有肾虚者可兼服杞菊地黄丸。针刺可选百会、间使、曲池、合谷、天突、风池、足三里、阳陵泉、丰隆、复溜等穴。 ③容易出现一过性视物不清或失明现象。乃肝肾不足,精血不能上荣于目,虚风夹痰浊上扰,下虚上实所致。可用钩藤20-30g,生荆芥穗、羌活各6g,红花、沙苑子、蒺藜、青箱子、决明子各10g,水煎送服杞菊地黄丸,日2次,每次1丸,妇女可去红花,加香附10g,送服归芍地黄丸。针刺可选风池、大椎、丝竹空、光明、神庭等穴,也可配用肾俞、昆仑、三阴交等穴,或灸第1椎至第5椎。 ④时常突然感到头晕,视物旋转,站立不稳,多为肾虚肝旺,肝风上扰,兼

中药煎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煎煮的方法 一、加水量:一般饮用水加至超过药面2公分左右,如泡松的草药 较多,则适量多加水,以确保全部饮片充分浸润。 二、浸泡时间:一般以1小时左右为宜。 三、煎煮火候:以武火(大火)煮至沸腾后该用文火(小火)。 四、煎煮次数:煎煮2次,习称“头煎、二煎”,2次煎出的药液分 别称为“头汁、二汁”。 五、煎煮时间:解表药(感冒药),头煎沸腾后煎15- 20分钟,二煎沸腾后10- 15分钟;调理药(除解表药),头煎和二煎均为沸腾后煎25- 30分钟。 六、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分2次服用。 饮食禁忌:1)辛辣类:葱、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2)鱼腥类:黄鱼、鲤鱼、带鱼、蚌肉、虾、螃蟹等,而鲤鱼、沙丁鱼、鲇鱼、黄鱼、螃蟹、黄泥螺等易过敏;3)发物类:蘑菇、香蕈、笋、芥菜、南瓜、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等;4)生冷类:白萝卜等;5)油腻类:动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6)酸涩类:茶叶等

吃中药的禁忌 禁忌一、辛辣类:? 此类食物多辛热,有通阳健胃之功效,若过多食用则易生痰动火,散气耗血,故该类饮食仅适合于寒证疾病者,而不适于阴虚阳亢之体及血证、温病、痔瘘、痈疖患者等。此类食物包括葱、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如辣椒属热性,若有发热、便秘、尿短赤、口干渴、唇燥、咽喉肿痛、鼻衄、舌质红等热象者食用,必然会加重“上火”症状,从而抵消清热凉血及滋阴药物的功效,故热证病人就诊中医不可同食辣椒。 禁忌二、鱼腥类:? 此类食物多为咸寒而腥之品,且含有异性蛋白,易引起过敏反应,多食易伤脾胃并诱发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过敏体质者更不可食之。此类食物有黄鱼、鲤鱼、带鱼、蚌肉、虾、螃蟹等,而鲤鱼、沙丁鱼、鲇鱼、黄鱼、螃蟹、黄泥螺最易引起过敏。鱼腥类食物亦属发物。 禁忌三、发物类:? 此类食物均为动风生痰助火之品,由于疾病对食物选择程度的大小不同,其“发”亦有异。此类食物有蘑菇、香蕈、笋、芥菜、南瓜、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等。如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患者当禁吃公鸡肉、猪头肉;疔、疖、疮、痈等皮肤疾患者,当禁吃香蕈、蘑菇、笋、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否则会加速红肿、生脓;有肠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会产生较多的酸,对胃肠有刺激。鉴此,“发”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有促进疾病恶化之意。 禁忌四、生冷类:? 此类食物性多寒凉,主要作用为清热解渴,故适合热证疾病。但却易影响胃肠功能,因此虚寒体质者及胃肠病患者,当禁忌。如白萝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气之功效,若体质虚寒及胃肠病患者食之,岂不寒上加寒,胃肠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时服用人参和其它滋补药时,由于药性相恶,可降低或消除补药之效力,故萝卜与人参不宜同服。 禁忌五、油腻类:? 此类食物包括动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腻有损脾胃健运,故凡外感疾病、黄疸、泄泻者当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质硬、燥热,不易消化,胃肠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