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煎煮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

中药煎煮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

中药煎煮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

中药煎煮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

姚同梅

【期刊名称】《中外健康文摘》

【年(卷),期】2012(009)015

【摘要】综述了中药煎煮与中医中药疗效的关系.目前汤药煎煮不规范,困扰中药质量,须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中药煎煮原则和操作规程,关注注意事项,提高中药疗效.

【总页数】2页(416-417)

【关键词】煎煮原则;注意事项;中药质量

【作者】姚同梅

【作者单位】金湖县戴楼镇卫生院,江苏金湖,2116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漫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注意事项 [J], 白英玲

2.浅谈库房科研物资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注意事项 [J], 刘剑; 王恩贤; 涂德华

3.水务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J], 陈紫金

4.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J], 刘耀光

5.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 [J], 朱兴容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中药煎煮方法--专业整理版

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其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据统计,迄今为止中药种类的总数量已近13000种 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认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当的不良后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 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应。因此,汤剂的煎制方法有许多特殊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高治疗效果十分重要。中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对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一.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糖、甙类水解流失,还有炮炙添加的酒、醋、蜂蜜等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二.器具: 煎药器具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锅孔隙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应,大量制备时多选用。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质量,不能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定,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可以选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药用具。 三.浸泡时间与水温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这样对于质地坚硬的药物可浸出一些有效成分;对于质地轻清的药物又可避免临煎加水时漂浮在水面上。以把药材浸透为原则。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和酶解变质,冬季可以长些。 在煎煮中药应先用冷水浸泡中药,不能直接加热水浸泡中药或冷水煎熬,这种方法极不可取。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因为中药大多是干品,是含有淀粉、蛋白质的植物类,有效成份以结晶、无定型沉淀存在于药物细胞内,生物的外层组织细胞,如果骤然受热,会立即皱缩、凝固,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阻碍了水分透入到药材的组织细胞中去,蛋白质在细胞壁上形成一层不可逆的变性层,使组织内部的药物成分难以析出,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出、溶解。一些具有硬壳的果实或种子类药物,如荔枝核、桔核、带壳苡仁、金樱子、山栀子等,煎前应打碎,以便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第一煎加水量以淹过药物二横

东华原中药煎药知识

东华原中药煎药机知识手册汤剂是最古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中药剂型。用中药治病,无论是用单味入药,还是用多味药配成方剂应用,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煎制,加水、酒或其它药液熬制成汤剂后,才能服用。因此汤剂的煎法是很有讲究的,它对药物的疗效有很大的决定作用。明代医家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中所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煎汤药的程序虽然简单,但其中包含的学问不小。那么,怎样煎药才能有效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呢? 我们先从煎药的容器说起。 一、对煎药器皿的要求 最好用砂锅或搪瓷锅,以耐火的砂罐或陶罐为最理想,因其受热均匀,性质稳定,煎汁浓,质量高,搪瓷烧锅也可选用。不宜使用铝锅或铜锅。因为铝、铁、铜的金属活性较强,很可能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轻者使药物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发生沉淀,药液中有效含量降低,重则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产生毒性。 李时珍曾说过:“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现在一般通用的是有盖的陶瓷砂锅。 此外,煎具的容量宜稍大,以利煮沸时药液不断翻滚。锅盖应稍高一些,可使水分和挥发性成分产生“回流”。煎锅要经常保持清洁,每次煎完药后最好立即去掉药渣,以免影响下次煎药效果。

二、注意加水量

三、煎前浸泡 为了提高煎出率,药物在煎煮前宜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冬天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可缩短煎煮时间,但不能用开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突然受热凝固、外层形成坚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有效成分浸出。 四、掌握火候 沈括就指出:“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温火者。此煮炼之节也。”明代医家李梴指出:“如补汤慢火煎熬,汗下及治寒湿药,紧火煎服。”明代罗周彦《医宗粹言》云:“凡煎汤药,初欲微火令小沸……然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汁。”明末著名医僧胡慎柔云:“古人煎药,各有法度。表药以气胜,武火骤煎;补药以味胜,文火慢煎。”

中医药健康知识竞赛题

中医药健康知识竞赛题库 1.中医学“治未病”理念不包括: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 C.表里相传 2.四季养生原则不包括: A.春夏养阳 B.秋冬养阴 C.春夏养阴 3.下列哪项疾病不属于“治未病”科管理畴: A.慢性疲劳 B.心肌梗死急性期 C.失眠 4.中医起居养生,应顺应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冬季应: A.晚睡早起 B.早睡晚起 C.晚睡晚起 5.中医起居养生,应顺应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夏季应: A.晚睡早起 B.早睡晚起 C.晚睡晚起 6.中医起居养生,应顺应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秋季应: A.早睡早起 B.早睡晚起 C.晚睡晚起 7.中医起居养生,应顺应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春季应: A.晚睡早起 B.早睡晚起 C.晚睡晚起 8.在中医理论中,情绪与脏腑功能相关,“怒”最易伤及哪个脏腑: A.心 B.肝 C.脾 9.在中医理论中,情绪与脏腑功能相关,过于大笑容易耗散: A.心气 B.肺气 C.肾气 10.在中医理论中,情绪与脏腑功能相关,思虑过多易影响什么功能: A.呼吸功能 B.消化功能 C.造血功能 11.在中医理论中,情绪与脏腑功能相关,过于悲伤易影响哪个脏腑的功能:

A.心 B.肺 C.脾 12.在中医理论中,情绪与脏腑功能相关,受到过度惊吓或恐惧易损伤: A.心气 B.肺气 C.肾气 13.地区居民的体质多为: A.痰湿体质和湿热体质 B.血瘀体质 C. 特禀质 14.下列哪项不是常用的药食同源药物: A.山药 B.生 C.黄连 15.下列哪项不是中医传统运动保健项目: A.瑜伽 B.八段锦 C.太极拳 16.女性经期受寒容易引起什么不适: A.经期腹痛 B.外阴瘙痒 C.经期延长 17.中医学认为女性以什么为用: A.血 B.脂肪 C.气 18.女性容易血虚,下面哪种茶具有养血功效: A.枸杞菊花茶 B.当归红枣茶 C.薄荷茶 19.小儿的基础条件是: A.饭量大 B.三分饥与寒 C.不吵闹 20.具有清热泄火功效的中药多属什么味: A.酸味 B.苦味 C.甘味 21.甘味药具有什么功效: A.补益气血 B.清热泄火 C.发散行气 22.具有发散行气功效的中药多属什么味: A.辛味 B.苦味 C.咸味

一些中药熬药的常识

熬药方法 熬药,谁不会?把药放在罐子里加上水烧开煮就行了。其实,熬中药并没有那么简单,里面的学问还不少。熬的方法不对,药效也会受影响。 熬药前药材不需要清洗 市中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杨玉良说,一般中药都不需要清洗,因此有些药材的成份可溶解于水中,清洗后再熬药会影响药效。 自治区中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李延升表示,中药有加工炮制的过程,一般不需要清洗,都是很干净的。但如果药是分开包的,其中一种有些脏可以炝洗,即用清水迅速涮一下药,把水倒掉后再放入药罐中。 熬药前需冷水泡1~2小时 熬中药并不是简单的煮药。虽然有些人知道熬药前要泡一泡,但时间的长短与药效也密切相关。 李延升告诉记者,一般中药要用清水泡1~2小时(除用醋、酒泡的药),直到药被泡软、泡透,这样,中药中的成份才能被水置换出来,熬时药效才会全部释放出来。 此外,熬药还要注意用水量。测量用水量的方法为,一般中药将其适当加压到罐底,然后加水,液面淹过中药的3~5厘米即可,质地坚硬、粘稠或需要长时煎熬的药可适当增多。第二次熬药时,超过药面2厘米即可。 熬药后药渣不能喝 有些人认为中药越浓越好,因此在喝药时,虽然药很苦,但为了能有好效果,会将最后的药“底子”也喝掉。李延升和杨玉良都不赞成这种做法。喝中药时碗中的药渣不要喝,并不是药渣浓药效就好,中药的药效不在浓淡,有些药熬出来就浓,而有些药本来熬出来就淡,而且沉淀物有的是药物间相互化学反应的结晶,有的是药材上的浮灰,因此喝到碗底时,药渣最好倒掉。 李延升告诉记者,有些骨病患者觉得药效好,不舍得把药扔了,就把熬完的药外敷上,一般活血化淤的中药可以外敷,而且有些名贵的中药渣还可以吃。如人参、鹿茸、藏红花、西洋参、三七等都可以吃,而普通的红枣、山楂等有时也会入药,这些也能吃,而其它的药渣则不能随便吃。 熬药时间从药煮开后计算 此外,时间长短对药效也会有影响,一般熬药时间是从药煮开后开始计时的。不同药,熬的时间也不同。一般感冒药熬10~15分钟即可,时间过长,药效会随蒸气挥发。一般的药(如治疗胃病、妇科病等)煮20~25分钟,而一些补药,则需30~45分钟。服药时间也不同,一般四肢上的病是饭后喝,而内脏上的疾病则要在饭前喝。同时,中

中药炮制及煎服常识

中药炮制及煎服常识 第一部分中药炮制 一、概念:是指对原药材根据中医药理论、用药目的、以及储存、配方或制剂的不同要求,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这些加工处理的方法统称为炮制。 炮制在古代叫做炮炙、修事或修治。逐渐演变为炮炙专指火制药物(蒸、煮、炒等),修事或修治专指对药材的纯净、粉碎、切除等不用水火处理的简单加工处理。现代的炮制即是炮炙和修治的总称。 二、目的及作用 来源于自然界的中药材,大致分为植物类、矿物类、及加工类。其原药材大多形体粗大、质地坚硬,或含有毒性成分及非药用成分等,往往需要加工后采适合入药,由于现代中药生产的社会分工已经非常明确,进入到医院或药店的已经基本炮制完成,不需要我们再去亲自动手炮制。了解炮制的目的其实主要是为了了解由于不同的炮制方法所带来的不一样的治疗效果,便于临床选择用药。 1、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时,经常要加入一些辅助药物(辅料),其作用虽然互不相同,但主要都是为了增效。明代陈嘉谟所著的《本草蒙筌》说︰“酒炙提升,姜炙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平肝而收敛,……去瓤者免胀,抽心者除烦。”所添加的酒、醋、姜、盐

等,能增强被加工药材的作用效果。如蜜炙桑叶、百部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炒川芎、当归能增强温通活血作用。而不加辅料清炒某些子仁类药材(如莱菔子、决明子、冬葵子、桃仁、杏仁等),可使其表面爆裂,有利于有效成分溶出而增强作用。将药物切制破碎等处理,不仅仅是为了饮片外表美观,调配方便,更主要是为了增大药物与溶剂的接触面,使其有效成分更快更多的溶出,增强药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牛胆汁制天南星,可增强其解痉作用;甘草水制黄连可提高其抑菌能力5-6倍。某些含苷类有效成分的经加工处理以后,其相应的酶被破坏或失去活性,可防止苷类水解而避免重要的有效成分含量下降。如人参、黄芩等。 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有些药物存在毒性或明显的副作用,如马钱子、天南星、乌头、常山等,如果不经炮制而直接生用,即是在常用的有效剂量内,也很容易产生毒副反应和副作用。如天南星含有苛辣性毒素,对口、舌、咽喉等有较强的刺激性,可引起口舌麻木、声音嘶哑,甚至粘膜糜烂和坏死,如与白矾、生姜水浸泡煮透后,毒性基本消失。乌头含乌头碱,对人的神经系统、肝肾功能及胃肠道有明显毒性反应,炮制时要用清水浸泡后再与捣碎的黑豆甘草熬煮数日。临床常用的黑附片即为乌头的附根,炮制方法与乌头基本相同。马钱子治疗风湿类疾病有独到的疗效,但其毒性较为剧烈,临床发生过不少服用炮制不当甚至直接使用生马钱子中毒的案

中药煎煮常识

中药煎煮常识 (1) 煎中药前应该先用凉水(不可用热水)浸泡,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 物为20~30分钟;以根,根茎,种子,果实为主的药物为60分种,浸泡药前的水应搁置3~6小时后使用,更为妥当。 (2) 不可用热水瓶浸中药,因沸水冲进保温瓶3分钟后水温便下降到 95℃,同随时间而不断下降,因使中药成分难以溶出。 (3) 煎中药的加水量,中药放入药锅内使之摊平后加到水高出药面的3~5厘米即可(其实个人认为一般都是1cm或者稍微多点),加水多少还是 主要取决于药物材质。 (4) 煎中药要用砂锅,绝对不可用铁锅,铜锅以及其它金属器皿来煎 煮。 (5) 煎中药的正确火候,如伤风感冒的解表药和通利大便的攻下药宜用武(大)火急煎。虚损病的滋补药和慢性病的调理药,宜用文(小)火缓煎,过程中每隔7~8分钟用筷子将药压数次。解表药煎煮要加盖,防止药性挥发而减弱 解表的作用。 (6) 煎中药的时间,一般治疗药,头煎为沸腾后30分钟为宜,二煎沸后20分钟为宜。发汗解表药,头煎为沸腾后10~15分钟为宜,二煎沸后5~10分钟为宜。滋补调理药,头煎为沸腾后60分钟为宜,二煎沸后30分钟为宜。煎药时要火候正确,随时观看,不能远离,切勿煎干煎焦,如煎干煎焦不可 在服用。 (7) 中药并非煎的越浓越少越好,每次药液滤取量为400~500毫升为宜。

(8) 滗中药的方法,煎好的药液应离火3~5分钟后滤取药液,滤取时用二层纱布蒙在碗上进行滗药。后用纱布把药渣包起再绞一下。 二,中药服用常识: (1)不宜与食物同时服用,应在两餐之间或临睡前一次和次日早晨再服一 次。另有其它特殊服用方式的病情及药物,应遵医嘱。 (2) 服用时最佳的方式为站立姿势。 (3) 如服用中药呕吐,应在药汁温度适口时先喝一小口,片刻后再喝一口,如不吐即可慢慢饮服。也可用温水湿透拧干后围于颈项(温度不可过高)再服药汁。 (4) 服用中药时不宜加糖,加糖易降低药效。 (5) 服中期间应忌油腻,生冷,海腥,辛辣,发物类等食品,另一些 特殊药物需遵医嘱。 (6) 服用后如有不良或过敏副反应需立即停药,大部分患者可自行消 失,如严重需立刻采取相关急救措施。 (7) 中西药合用需谨慎,如必须合用相隔时间以2~3小时为宜,另需遵医嘱。 (中医杂谈武威群学员分享)

煎中药常识

煎中药三常识 煎药的正确程序 先把药物放入锅里,然后加入凉的饮用水,浸泡20-3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物,将药锅放在火上用中火煎煮。一般情况分两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后,把药液倒出150-200毫升,叫头煎药:然后,再加温水适量(若药渣放凉再煎煮时应放凉水),进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药。有时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煎,或是第四煎。这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做。 如何计算煎药的时间 从水开后算起,分为三种情况: (1)用于治疗急性热病、四季外感风寒、风热类疾病的清热发散性药物。头煎从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0~15分钟左右。 (2)用于治疗一般常见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脏腑功能失调、高血压病、心血管类疾病的调理性药物。头煎从沸后中火煎煮20~3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分钟左右。 (3)用于治疗虚损性疾病的补益药,如:气虚、血虚、肾虚等各类虚损病症的药物。头煎从沸后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钟左右,第二煎药沸后再煎20-30分钟。 为什么某些饮片在煎煮时要“后下” 芳香类药物,含有容易挥发的成分,煎时间长了损失药效,所以要等其他药煎好之前5分钟放入锅内,后下药一般由药房包好并注有“后下”字样。 含有芳香性及挥发油的药材,如:桂枝、薄荷、佩兰、白蔻仁、砂仁、肉桂、沉香等,皆属轻清发散药,有效成分容易随水蒸气扩散掉。例如薄荷若煮的时间太长,药液中薄荷油及薄荷醇的含量必将减少,直接影响功效。 有些饮片所含有效成分能迅速溶解在水中,如:钩藤、大黄、番泻叶、青蒿、徐长卿等,这类药如果久煎,其化学成分可能发生变化。如大黄煎久了,所含的蒽醌类化合物就会被破坏,而降低了泻下的功效,而钩藤如果煎煮的时间超过二十分钟,其降血压的作用明显降低。

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

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 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 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汉代医家张仲景 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指 出了药液煎 煮不当的不良后果: “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 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 药亦无 功。”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 因素影响煎煮质 量,而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药药 效的发挥。 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应。 因此,汤剂的煎制方法有许多特殊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高 面的,主要包括: 1. 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 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 些脏,可在浸 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 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份大量 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认为: “、 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 是药物有效成 治疗效果十分重要。 中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发挥药物 的作用,对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中 药的煎煮是多方

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2.器具 般选用砂锅,搪瓷器皿次之,千万不要用铁锅或 铝锅等金属器皿。详见前发博文:煎中药,用什么容器最好? 3.浸泡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 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一一室温水浸泡60分钟,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以药材浸透为原则。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冬季可以长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 4.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 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 煮中药。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

中药科普知识

中药科普知识 “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中药也不能滥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翁维良日前指出,不合理使用中药也会引起有害反应。他提醒公众,应谨慎使用中药制品。 翁维良指出,因不合理使用中药制品而引起的有害反应,通常可以概括为以下十六种情况: 有些中药含有有毒成分,如附子中含有乌头碱,小剂量使用具有治疗作用,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中毒; 有些中药不含有毒成分,但过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如过量服用肉桂就会引起血尿; 辩证用药不当可能引起有害反应,如给肝阳上亢病人服用细辛、肉桂等,等于火上加油; 中药来源品种不当可能引起有害反应,如桑寄生本无毒,但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桑寄生就会含有相应的有毒成分; 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会引起有害反应,如经过炮制后的法半夏没有什么毒性,但生半夏却是有毒的; 中药煎煮不当也会引起有害反应,一般认为煎煮时间不足可能引起毒性反应; 误服误用中药十分危险,如把香加皮当作五加皮使用,就会发生洋地黄样中毒; 受到污染或变质的中药,也会引起有害反应; 用药途径不当,如作为肌肉注射用的中药注射液被用于静脉注射,就很容易发生有害反应; 用药时间过长也不好,如黄花夹竹桃含有强心苷,长期使用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反应; 有些中药相互间可产生化学反应,如果配伍不当将引起有害反应,如藜芦就不宜与人参等补益类药同时使用; 中西药之间也有配伍禁忌,如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同时使用就会引起血尿; 年龄、性别与体质差异也会引起有害反应,如妇女哺乳期就对许多药物反应敏感;

中药注射剂质量不好,当中含有有害物质、杂质、植物蛋白等,可以引起有害反应;夕卜用制剂辅料,如白酒、酒精、醋等使用不当也会引起有害反应; 此外,中药假冒伪劣品种可直接导致有害反应

正确煎煮中药

正确煎煮和服用中药 中药汤剂是传统中药剂型之一,因其用药是根据不同的病人或同一病人不同病程发展阶段使用不同的方药,符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备受医师的推崇。但部分患者受生活条件限制无法自己煎煮中药;部分患者甚至不懂如何煎煮中药,影响疗效,造成药物浪费或产生毒副作用。但一些临床工作者因为工作比较繁忙,很少告诉患者如何煎煮中药,甚至当病人咨询如何煎煮中药时,认为这是基本常识,不当一回事,敷衍了事;很多中医院也缺乏本项工作的宣传。临床上也看到很多患者不懂煎煮中药,如所有的中药都是一个煎煮方法,甚至中药煎煮焦了加点水煮了再喝等等。一个医生辨证辨病再准确,方药用得再好,如果病人不会或不知道如何煎煮中药,如何服用中药,其疗效就大打折扣。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中医的治疗率,确保疗效,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有必要做好该项工作,向患者宣传正确的煎煮中药的方法。 1.中药的选用一般要选用质量有保证的药物,要到正规医院或药店去购买药材。相比某些诊所,很多医院的药材价钱较高,但其货源充足,质量有保障。患者可根据需要抓药,过期的、霉变的或假药千万不要服用。 2.器皿一般用沙锅,能用紫砂煲最好,搪瓷器皿次之,但千万不要用铁锅或铝锅等金属器皿。 3.煎前浸泡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4.用水很多中药说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其实这是笼统的说法而已。碗有大小之分,药物有多少之别,不能简单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论。一般说来,水要浸泡过药物一指高左右即可。草药较多或第一遍煎煮时可以多放一点水,第二遍可少一些;一般第一遍用冷水,第二遍则用热水。 5.方法煎药时除按药方上指定先煎或后煎外,一般是先将单药放入药罐,然后加水至超过药面,浸泡15分钟后置火上,先用急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20分钟。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二煎一般只需煮沸15分钟即可。对清热解表药要用急火快煎法,一般每次煎煮10~20分钟,并趁热服用。滋补药物煎煮时间须适当延长,小火煎1~2小时使其成为浓汁。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免得有效成分沉淀在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能服用,因为此时产生很多有毒物质,服用对身体有害。 6.服法一般来说,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2~3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根据医师的指示,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普通或家庭一般采用2次,分头煎、二煎两次服完,两次间隔时间以4~6小时为宜;也可将头煎、二煎的药汁盛出,调匀,保温,分两次或三次服用。幼儿或呕吐病人因为服用药物有困难则可以分多次服完。安神药宜在临睡前服用;补养药宜在饭前服用;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以饭后服为好;服用清热解表药后,不宜吹风,并观察有无出汗和体温、脉搏的变化;泻药、驱虫药在空腹时服,服后注意大便变化;调经药应在经前服用。药汁冷了,应热一下再服用。大多数中药宜乘温服下,发汗药须热服以助药力,而清热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 7.机煎中药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没有时间自己煎煮中药,则可采用他人代煎或机煎中药,服用比较方便。一般情况下,机煎中药都是包装在医用塑胶袋中,包装过程也在全封闭无菌状态下进行的。这种袋装药液抗挤压、不易破损,每包药液可在常温下,能保存

中药煎煮流程示意图

中药煎煮流程示意图 简易流程图细则1, 2,3,4, 审核 (中药负责人) 1,方子里是否有特殊的煎煮方法;例如; 先煎,后下,烊化等 2,核实顾客姓名和中药,严禁熬错,拿错 计算加水 (中药负责人) 根据中药的质地、吸水性决定加水 数量,一般以水浸过药物表面3—5 厘米。第二煎用水量可少一些,以 超过药渣1—2厘米为宜。 煎前浸泡 (中药负责人) 在煎煮前,将饮片进行浸泡,有利 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要求先用 冷水在室温下浸泡20—30 分钟再 煎煮,以利其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药物为主的汤 剂浸泡时间稍短,而以根、根茎、 种子果实类药物为主的汤剂浸泡 时间稍长。 先煎,后下 (中药负责人) 1,因某些中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毒性较 大,为增强疗效或减少毒性,应先煎30分 钟左右再纳入其他药同煎,保证用药安全。 ,2,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发或破坏二 不耐煎煮者,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完毕 再将其纳入,煎煮5-10分钟即可。 详细见附表

5, 6,7,8, 煎煮中药 (中药负责人) 汤剂的煎煮时间及煎煮次数;汤剂的 煎煮时间应根据药物的性质而决定, 煎煮次数一般为煎煮两次。一般药物 以水沸后20-30分钟为宜,第二煎时 间可稍短。解表类、芳香类药物不宜 久煎,以水沸后15-20分钟即可,滋 补类药物和质地坚硬的药物时间须 长,可煎30-40分钟。 煎药的火候:沸腾前用“武火”(强 火);沸腾后改用“文火”(弱火), 保持微沸状态即可。煎药时勤搅动, 防止药液沸腾外溢或煎干煮焦。 熬干,熬胡雨大毒,禁止给顾客服用 (中药壶可以调试文火,武火) 煎药量 (中药负责人) 煎好的汤药过滤留取药液。儿童服药液 量一般为50—150毫升;成人为 200—300毫升,或根据医生处方要求 煎取药液量。 核对姓名 (中药负责人) 张贴好顾客的姓名,年龄,性别,防止拿错 (用标签标明) 清理现场 (中药负责人) 1,药渣的处理 2,煎药壶的清洗 3,清理煎药台卫生

中药煎煮常识

煎药常识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二、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药中注意的问题 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2、煎煮次数: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

中药煎药知识

中药煎药知识 一、对煎药器皿的要求 (2) 二、注意加水量 (2) 三、煎前浸泡 (3) 四、掌握火候 (3) 五、煎药次数 (4) 六、煎药时间 (5) 七、特殊煎法 (5) 八、关于道地药材的认识 (6) 九、服药的方法 (7) 十、简而言之 (8)

汤剂是最古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中药剂型。用中药治病,无论是用单味入药,还是用多味药配成方剂应用,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煎制,加水、酒或其它药液熬制成汤剂后,才能服用。因此汤剂的煎法是很有讲究的,它对药物的疗效有很大的决定作用。明代医家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中所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煎汤药的程序虽然简单,但其中包含的学问不小。那么,怎样煎药才能有效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呢? 我们先从煎药的容器说起。 一、对煎药器皿的要求 最好用砂锅或搪瓷锅,以耐火的砂罐或陶罐为最理想,因其受热均匀,性质稳定,煎汁浓,质量高,搪瓷烧锅也可选用。不宜使用铝锅或铜锅。因为铝、铁、铜的金属活性较强,很可能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轻者使药物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发生沉淀,药液中有效含量降低,重则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产生毒性。 李时珍曾说过:“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现在一般通用的是有盖的陶瓷砂锅。 此外,煎具的容量宜稍大,以利煮沸时药液不断翻滚。锅盖应稍高一些,可使水分和挥发性成分产生“回流”。煎锅要经常保持清洁,每次煎完药后最好立即去掉药渣,以免影响下次煎药效果。 二、注意加水量

三、煎前浸泡 为了提高煎出率,药物在煎煮前宜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冬天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可缩短煎煮时间,但不能用开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突然受热凝固、外层形成坚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有效成分浸出。 四、掌握火候 沈括就指出:“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温火者。此煮炼之节也。”明代医家李梴指出:“如补汤慢火煎熬,汗下及治寒湿药,紧火煎服。”明代罗周彦《医宗粹言》云:“凡煎汤药,初欲微火令小沸……然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汁。”明末著名医僧胡慎柔云:“古人煎药,各有法度。表药以气胜,武火骤煎;补药以味胜,文火慢煎。”

中药煎熬知识完全手册

中药煎熬知识完全手册 中药的煎药方法十分重要。明代医家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家徐灵胎说,“ 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可见,方法不可忽视。 一、对煎药器皿的要求 最好用沙锅或搪瓷锅,以耐火的砂罐或陶罐为最理想,因其受热均匀,性质稳定,煎汁浓,质量高,搪瓷烧锅也可选用。不宜使用铝锅或铜锅。因为铝、铁、铜的金属活性较强,很可能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轻者使药物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发生沉淀,药液中有效含量降低,重则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产生毒性。 李时珍曾说过:“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现在一般通用的是有盖的陶瓷砂锅。 此外,煎具的容量宜稍大,以利煮沸时药液不断翻滚。锅盖应稍高一些,可使水分和挥发性成分产生“回流”。煎锅要经常保持清洁,每次煎完药后最好立即去掉药渣,以免影响下次煎药效果。 二、注意加水量 加水量应根据药量的多少,吸水程度及需要煎煮时间的长短而定。一般头煎加水量多一些,以浸没药材超 过药2-3厘米为度,第二煎加水量可酌减。确定汤剂加水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经验估量法: 加水量解表剂一般药剂滋补剂 头煎400-- 600 ML500 --700 ML700-- 900 ML 二煎280-- 300 ML ;300 --350 ML 400--500 ML 另一种计量加水法,公式如下: 头煎加水量=药品总重量*3+煎煮时间*10+服用量 二煎加水量=煎煮时间*10+服用量 对于吸水性较强的草药,可选用: 煎药代水法即将一剂药中剂量大的草药另行煎熬,弃渣取汤,然后用其汁煎熬其他药; 分煎合汁法即将需水量大的与小的药物分煎,各滤出其汁,再混合煎熬浓缩。 多汁浓缩法(即将药合在一起煎,煎上两三次,将每次煎取的300毫升左右的药汁滤掉杂质混合在一起续煎,浓缩至300毫升左右服用。前两种方法适用于一个处方中只有少数几味大剂量药的情况;第三种方法适用于普遍都是大剂量药物的方剂。还需注意的是,煎药时不宜频频加水,这不利于药物的分解。如果药物吸水膨胀、水被吸尽,可酌情加点开水。 三、煎前浸泡 为了提高煎出率,药物在煎煮前宜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 冬天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可缩短煎煮时间,但不能用开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突然受热凝固、外层形成坚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有效成分浸出 四、掌握火候 火候指火力的大小、温度的高低而言。分为“文火”、“中火”、“武火”三种。 “文火”药液呈微沸状态,药液中药物对流缓慢不明显,俗称芝麻沸、虾眼沸;每隔5-6分钟搅一 次 “中火”药液呈现沸腾状,药液中药物对流较明显,俗称鱼眼沸。每隔3-5分钟搅一 次 “武火”药液呈沸溢状,药液中药物对流极明显,一下翻腾,药液底层中间部 分见不到药物。 勤搅拌,勿使溢出 急火煮沸,慢火煎至液成。此乃至关重要。煎法有三种: 轻煎(解表药)用武火速煎。头煎煮沸10-20分钟,二煎煮沸5-10分钟。中煎(一般药)用武火,煮沸后改用中火。头煎煮沸20-25分钟,二煎煮沸15-20分钟。重煎(滋补剂)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头煎煮沸30-40分钟,二煎煮沸20-30分钟。 滋补类药品一般头汁煮沸后,文火煎半小时至一小时;二汁煮沸后再煎半小时左右。个别的需焖煮数小时以上。因这类药品多为植物根茎、果实,动物的甲、角、壳等,质地坚硬厚实,难于溶解,煎药前常需捣碎,并适当延长煎药时间。

中药提取知识

一、中药提取相关知识 1、中药提取的概念 提:提炼,把中药材中的成分提炼出来。 取:精取,把提炼出来的成分中的有效成分分离出来。 2、溶剂提取法 (1)原理:根据中草药中各种有效成分溶解度的性质,选用对需要成分溶解度大而对其他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将所需要的活性成分从药材组织内溶解出来的一种提取方法。 (2)影响提取的因素 ①药材的粒度 一般来说药材粉碎越细(接触面积越大),提取的效率越高,但过细会因吸附作用而影响扩散速度,且过细会使过滤困难。 ②浓度差 浓度差是扩散的主要动力,故在提取过程中要保持较高的浓度差,以加速溶解。故加入的溶剂的量要控制好。太多,费工、费时;太少,提取不完全。 ③温度 一般冷提杂质少,热提效率高。 ④时间 提取时间较长,提出较完全,但杂质也越多。 (3)提取方法 ①浸渍法: 是将处理好的药材,用适当的溶剂(水或乙醇)在常温或温热(60~80℃)情况下浸渍,使药材有效成分浸出的一种方法。 ②煎煮法: 是将经过处理的药材,加入适量的水加热煮沸,使其有效成分煎出的一种方法。 ③渗漉法: 是往药材粗粉中不断添加溶剂使其浸过药粉,从下端出口流出浸出液的一种方法。 ④回流提取法: 在应用乙醇等易挥发的有机溶媒提取有效成分时,为了减少溶媒的使用量和溶媒的消耗,而采用加热提取,使溶媒挥发冷却后重新回流至锅内的一种提取方法。 3、其他提取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 是利用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一种提取方法。(主要用于芳香水和挥发油的提取) 道尔顿原理:相互不溶也不起化学反应的液体混合物的蒸汽压总和,等于该温度下各组分的饱和压之和。(尽管各组分本身的沸点高于混合物的沸点,但当分压总和等于大气压时,液体混合物即开始沸腾并被蒸馏出来。) (1)操作方法: 取已加工的药材(粗粉或切段)投入多功能提取罐中,加入少量的水湿润药材,用直通蒸汽加热(及时打开冷凝器的冷却水),并打开排气阀排除罐内空气,排完后关闭排气阀,开始蒸馏。 (2)注意事项: ①药材不宜太细,否则会被蒸汽冲入管道,而堵塞管道。 ②要用直通蒸汽加热。(直通蒸汽的热能更高,挥发成分更容易蒸馏出来,因罐内水较少,不宜用夹层加热。) ③开始蒸馏时应先开冷却水,结束时后关冷却水。 ④蒸馏时要打开排空阀排除罐内空气,否则罐内会带压。 ⑤冷却系统的冷却效果要好,否则挥发性成分易被挥发或乳化,而提不到油出来。

中药煎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煎煮的方法 一、加水量:一般饮用水加至超过药面2公分左右,如泡松的草药 较多,则适量多加水,以确保全部饮片充分浸润。 二、浸泡时间:一般以1小时左右为宜。 三、煎煮火候:以武火(大火)煮至沸腾后该用文火(小火)。 四、煎煮次数:煎煮2次,习称“头煎、二煎”,2次煎出的药液分 别称为“头汁、二汁”。 五、煎煮时间:解表药(感冒药),头煎沸腾后煎15- 20分钟,二煎沸腾后10- 15分钟;调理药(除解表药),头煎和二煎均为沸腾后煎25- 30分钟。 六、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分2次服用。 饮食禁忌:1)辛辣类:葱、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2)鱼腥类:黄鱼、鲤鱼、带鱼、蚌肉、虾、螃蟹等,而鲤鱼、沙丁鱼、鲇鱼、黄鱼、螃蟹、黄泥螺等易过敏;3)发物类:蘑菇、香蕈、笋、芥菜、南瓜、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等;4)生冷类:白萝卜等;5)油腻类:动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6)酸涩类:茶叶等

吃中药的禁忌 禁忌一、辛辣类:? 此类食物多辛热,有通阳健胃之功效,若过多食用则易生痰动火,散气耗血,故该类饮食仅适合于寒证疾病者,而不适于阴虚阳亢之体及血证、温病、痔瘘、痈疖患者等。此类食物包括葱、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如辣椒属热性,若有发热、便秘、尿短赤、口干渴、唇燥、咽喉肿痛、鼻衄、舌质红等热象者食用,必然会加重“上火”症状,从而抵消清热凉血及滋阴药物的功效,故热证病人就诊中医不可同食辣椒。 禁忌二、鱼腥类:? 此类食物多为咸寒而腥之品,且含有异性蛋白,易引起过敏反应,多食易伤脾胃并诱发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过敏体质者更不可食之。此类食物有黄鱼、鲤鱼、带鱼、蚌肉、虾、螃蟹等,而鲤鱼、沙丁鱼、鲇鱼、黄鱼、螃蟹、黄泥螺最易引起过敏。鱼腥类食物亦属发物。 禁忌三、发物类:? 此类食物均为动风生痰助火之品,由于疾病对食物选择程度的大小不同,其“发”亦有异。此类食物有蘑菇、香蕈、笋、芥菜、南瓜、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等。如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患者当禁吃公鸡肉、猪头肉;疔、疖、疮、痈等皮肤疾患者,当禁吃香蕈、蘑菇、笋、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否则会加速红肿、生脓;有肠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会产生较多的酸,对胃肠有刺激。鉴此,“发”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有促进疾病恶化之意。 禁忌四、生冷类:? 此类食物性多寒凉,主要作用为清热解渴,故适合热证疾病。但却易影响胃肠功能,因此虚寒体质者及胃肠病患者,当禁忌。如白萝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气之功效,若体质虚寒及胃肠病患者食之,岂不寒上加寒,胃肠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时服用人参和其它滋补药时,由于药性相恶,可降低或消除补药之效力,故萝卜与人参不宜同服。 禁忌五、油腻类:? 此类食物包括动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腻有损脾胃健运,故凡外感疾病、黄疸、泄泻者当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质硬、燥热,不易消化,胃肠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