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期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_李传丰

新时期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_李传丰

新时期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_李传丰
新时期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_李传丰

第36卷第12期2011年12月

VoL. 36 No.12

Dec. 2011

环境科学与管理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新时期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

李传丰,易海涛,杨丽琴,魏有权

(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8)

摘要:简要回顾了中国环境影响评价(EIA)公众参与的历程,以十大经典案例引出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然后从EIA公众参与的程序和过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认为建立起一套基于环境信息公开透明基础上的各方对话沟通与利益协调机制是提升中国EIA公众参与水平的有效措施。需要指出的是:EIA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提高,并不仅是技术或者态度的问题,它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需要解决好各环节的问题,包括深层次的问题。

关键词:公众参与;沟通机制;信息公开;司法救济

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validit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IA during the new period

Li Chuanfeng, Yi Haitao, Yang Liqin, Wei Youquan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MCC Group,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hina'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were briefly review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pointed out through ten classical cases. These problems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from the procedures and proces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IA. Furthermore, some targeting actions were put forward against the problems in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effective measure to promote Chinese participation in EIA was to establish a set of mechanisms in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ng interest among every participant based on the publicity and transparency of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enhancing the validit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IA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covers a wide range of contents and nee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whole process, including some deep-seated problems which not only concerning technologies or attitudes.

Key words: public participation;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information disclosure; judicial relief

1 中国EIA公众参与历程

中国从1973年引入环评概念,到2003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才正式确立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地位。2006年2月22日,国家环保总局又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完善了环境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就公众参与方式、参与的时间、公众群体等进行了规定,使得EIA公众参与具

收稿日期:2011-09-15

作者简介:李传丰(1985-),男,湖北仙桃人,中冶集团建 筑研究总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空气质量模拟与预测研究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研究

工作。

通讯联系人:李传丰

·16·有了实际的可操作性,成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一项必须的重要内容。即将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从公众参与的适用范围、依据、公众参与的范围、信息公开、公众意见调查内容、公众意见调查方法、公众意见汇总分析和信息反馈以及环境影响报告书公众参与篇章的编制要求等方面对公众参与的各个环节作了详细的规定,该导则的出台将有效提升中国EIA公众参与水平。

2 中国EIA公众参与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自《环评法》颁布尤其是《办法》实施以来,伴随着民众环境意识的觉醒,中国EIA公众参与取得巨大的成绩,突出的表现在媒体评选的公众参与环评十大经典案例。这十件事分别为: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听证、深港西部通道数易方案、厦门沧海

文章编号:1674-6139(2011)12-0016-05

PX项目迁址、六里屯垃圾发电厂再论证、广东南沙石化项目迁址、北京地铁6号线“入地”、沪杭磁悬浮项目搁置、阿海水电站请NGO参与环评、吴江垃圾发电厂停建、番禺垃圾发电厂停建选择[1]。

深入探究这些案例,中国EIA公众参与仍然存在不少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⑴ 信息公开时间滞后,公开程度不够。一些项目即将或者已经施工,周边民众才知情。

⑵ 由于信息滞后和不对称,大部分参与的公众都是被动参与,参与公众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也不尽合理。在选择公众代表时,存在无意或者有意削减直接受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相关弱势群体代表人数的现象。

⑶ 调查问卷内容设置没有规范可循,缺乏针对性,避重就轻,倾向性强。对项目环境污染信息公开不全面,或者采用专业术语,增加了民众对项目环境污染情况整体把握的难度。

⑷ 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环境公益诉讼立法以及各方沟通对话以及利益均衡机制缺失。

⑸ 公众参与的代价较大。少数公众以所谓民意自居,迫使决策者改变既定方案,但由此带来的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由全体纳税人埋单。决策者需要与公众保持全过程沟通和谈判,但最终不一定采纳公众意见[2]。

⑹ 公众参与分级制度尚待完善。在实现公众参与目的的前提下区别对待,以节约社会成本减轻各方工作量,不宜过分拘泥于形式。

以上问题表明中国EIA公众参与机制还需完善,笔者以为可以从EIA公众参与的程序和过程这几方面来探究其内在原因。

2.1 EIA公众参与主体选取

EIA公众参与主体是指在具体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和受委托的评价单位以外有权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社会团体或个人。目前,中国EIA公众参与对象的选取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具体表现在:直接受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占代表名额的比例没有具体规定;弱势群体的代表权不足或者“被代表”;专家毕竟是“专家”,不少项目专家选取针对性不强。2.2 EIA公众参与程序范围

广义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初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详细评价、环境监理、“三同时”竣工验收、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影响后评价几个阶段。目前政府只是将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作为项目立项审核通过的依据之一,对于报告书通过之后的落实情况还没有强制性的明文规定和相应监管措施。不少建设单位将环评视为拿批文的敲门砖,并不认真执行报告书中所提出的环保措施,这也是中国环评执行率很高,环境质量却无明显改善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公众参与只在初步环境影响评价和详细环境影响评价两个阶段进行,有效性难免打折扣。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不同阶段,选择合适方式进行公众参与有助于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的实现,保证环评信息的真实性,督促企业落实环保措施,也能促进主管部门、建设方、评价机构与公众间的互动交流,化解冲突和对立矛盾,实现公众参与的目的。

2.3 EIA公众参与组织形式及意见整理反馈

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主要有问卷调查,座谈会和论证会,听证会。问卷调查是目前最广泛的公众参与方式,能短时间内让公众了解项目的环境情况,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环评机构大多没有社会学相关专业的人员从事问卷设计与结果分析工作,也缺乏相关的技术支撑手段。不少问卷内容设置不够全面,专业性过强,公众无法有效的回答设定的问题;还有些问卷对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一笔带过,客观公正性不足。

对公众意见的分析整理多是将公众意见统计归纳后列入环评报告书,采用简单的等权统计法;对公众意见的分析,多停留在陈述水平上,缺乏辩证的分析,决策参考性不足[3]。随着中国EIA公众参与的不断深入,对环评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决策者需要从调查问卷中了解更多的隐含信息,如受影响者的年龄分布及各年龄段关注的问题;不同文化、职业、以及民族受影响者所占比例及其关注环境敏感因子侧重点的差异;主要意见的分类统计结果等,要求环评工作者具备一定行为学和社会学的

·17·

基础,提供高质量的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信息反馈方面,较少将整理后的公众意见及最终决策以便捷的方式反馈给公众,公众无法获知自己的意见是否被采纳,不利于公众参与意识的提高。

2.4 EIA公众参与信息公开

环境信息披露是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前提,环境信息获得量的多少决定了公众参与程度的高低。《办法》虽然对保障公众获得环境信息、促进公众参与决策等方而做了一些原则性规定,但不少单位并未遵照执行,有的项目已经施工甚至接近完工时民众才知情。此外,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内容过于专业,公示时间过短,公示面不广。受时间和专业所限,不少公众无法“筛选”、“消化”相关信息,往往不得不顺着公示的信息和结论提出意见,有时并不能代表他们的真实想法[4]。

2.5 EIA公众参与法律保障

目前宪法没有关于公益诉讼权的直接规定,只是原则性规定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和法院独立审判等条款。根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起诉资格必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这显然对环境民事侵害不利。此外,《行政诉讼法》规定,有资格提起行政诉讼的主体,是在具体行政法律关系中的非行政机关的当事人。只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才有权提起行政诉讼,而对侵害环境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即使是行政机关未依法行政,引起重大环境公害的,仍不能通过诉讼途径得到救助,相关法律上的障碍也打击了公众参与EIA的积极性[5]。

2.6 EIA公众参与的等级及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讨论稿)以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敏感性来划分公众参与等级。笔者以为不宜一刀切,考虑到不少工业城市厂区和居民区混杂,单纯以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敏感性来划分,工作量将大幅增加。应结合城市实际情况,重点考察项目对环境污染负荷量的增减情况,区别对待,由此确定公众参与的等级,实现公众参与目的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

目前,中国EIA公众参与限于专项规划和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对立法、政策尚未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引进公众参与。国外相关学者对于战略环评的意义及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战略环评阶段引入公众参与这一观念被广泛接受:在决策过程中引入公众所提供相关信息,能提高所选择方案的可信性[6-7]。事实上,后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远非单个项目或者专项规划可比,这方面的案例并不少见。出于发展经济和房地产开发的利益诱惑,不少城市修改规划改变用地性质,大量房地产项目是后来才建在项目(如垃圾处理厂,高速交通道路等)周围,此时追究当初项目公众参与的合理性、有效性等,往往沦为一场口水战。

3 提高EIA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建议

EIA公众参与顺利开展并非易事,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遭受诸多质疑,不少学者指出公众参与存在缺陷和不足[8-9]。公众认为参与意义不大,意见难以被采纳;建设方认为公众参与昂贵,费时;政府则认为公众参与效率低下[10]。结合中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提高EIA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3.1 健全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有效的信息公开是EIA公众参与的第一步骤和先决条件。健全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健全政府、企业环境信息的公开制度。一切担负环境保护责任及其行为对公众环境利益发生实际影响的主体,都有义务和责任公开相关环境信息。当前,公众向政府申请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还有一定的法律程序上的障碍,法律没有赋予公众获得企业环境信息的请求权。此外,关于政府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一些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关于企业环境信息的公告》、《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等,站在公众角度上均属于被动信息接收,政府将信息公开看作一项管理制度而非公众的权利,因此有必要建立政府和企业

·18·

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具体措施如健全政府公报的内容,通过政府网站公布、定期召开记者招待会、说明会等形式使公众获得更全面的环境信息;同时强制污染严重的企业公开有关信息。采取各种易为公众获取的渠道发布信息,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使更多的公众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5]。

健全环境保护信息的司法保障。立法中必须明确规定信息公开主体在违法时将承担怎样的责任,以及公众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获得知情权的司法救济等内容。

国家和地方环境主管部门应建立关于EIA公众参与的专门网站或者在官网开辟相关专栏,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掌握舆情。此外广电媒体开播关于EIA公众参与的节目也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重要手段。

3.2 加强环保宣传,促进公民环保意识觉醒

环境意识是调节、引导和监控人们环境行为的内在因素,它包括环境知识、环境观念以及人们对环境的态度和环境行为的理解。公众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环境意识,才会通过行使环境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积极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其意见才会有较高的参考价值[11]。因此,公众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是提高公众参与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扎实有效的推进社会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主要是指对全民实行的环境教育,对象包括社会各个阶层,教育方式应具有针对性,创造出全民关心环境的良好氛围,尤其是要重视政府职员和底层弱势群体的环境教育。

第二:强化职业培训,提升环保队伍素质,包括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三方面。环保从业人员应承担环保宣传员的角色,为民众普及环保知识,提升民众环保意识。

第三:推进各级学校的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年轻一代的环境意识,主要分为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三个层面[12]。

只有全民族环境意识的觉醒,中国EIA公众参与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得到保障。3.3 大力发展民间环保组织,成立各类环保基金会

环境NGO促进公众参与的行为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过环境教育使公众意识到环境和资源危机,从而自觉维护和实施政府的可持续发展环保政策,接受更为环保的生活方式。第二个层次是作为利害关系人与政府协商环境决策。受到决策影响的利益群体对决策拥有发言权,这些群体才能自愿去维护和实施政府的环境决策,政府才能权衡各方利益,使决策科学化。NGO是代表公众利益或消费者群体的组织形式,可以充当政府和公众协商的中介。第三个层次是基于权利的参与理念,即公众拥有决定他们现在以及后代未来生活和环境的权利,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就是基于这样的权利,建立起政府和公众平等协商的机制[13]。

当前公众环保维权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成立各类环保基金会可以为大规模的EIA公众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等提供资金支持。目前EIA公众参与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建设单位并没有改进公众参与的动力,环评单位也难保持公正的立场。可以考虑让环保基金会承担部分公众参与成本,从而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成立环境NGO和环保基金会,目前法律程序上还有诸多障碍,国家应修改相关法律,放宽注册条件,赋予其更大的生存活动空间以及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地位,使其在提高EIA公众参与有效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4 提升环评机构和行政主管部门服务水平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须进一步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加强对国家政策、法规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对EIA公众参与部分的实施和编写工作;提高对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能力、环境背景信息的反映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应站在中立、公正的角度,提供优质、专业的技术服务。此外,适时成立环评工程师协会,对维护评价师的合法权益、自律、促进相互交流以及业务水平的提升将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建设“服务型政府”不应只是一句口号,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强化法制和服务意识,接受民众监督,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根据中国环评工作“自上而下”的特点,应定期组织作为各

·19·

项政策、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的政府官员学习环保知识及相关法律,不断提高其环境法律意识。此外政府还应发挥表率作用,发挥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创造出全民关注环保的良好氛围[11]。

3.5 完善公众参与立法与司法救助体系和环境纠纷应对协调机制

目前中国EIA公众参与的推动力相对弱小,地方各级官员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考虑,在个人政治前途和GDP增长与地方环境保护之间做出选择时,难免倾向于前者。这也是中国EIA公众参与有效性不足并导致环境纠纷高发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以为现行法律应加强对公民的环境权、知情权、监督权等权利的立法,并在法律法规中补充公众参与的详细条款。《行政诉讼法》应引入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不仅可以更好地保障公众的环境权,保护环境,还可以有效地制衡环境行政权力,“依法行政”的原则可以得到较好的贯彻。

此外,建立健全环境纠纷应对协调机制,为双方或多方提供一个对话沟通和利益博弈的平台,也是迫切的现实需要。如此,中国EIA公众参与才能迈入理性、建设性和有效的轨道,真正实现公众参与的目的。在此方面,日本为中国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环境污染严重,发生了著名的“四大公害”事件。之后,其公害法,尤其是公害救济法的理论、判例和立法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1970年,日本颁布了《公害纠纷处理法》此后进行多次修改。该法建立了公害纠纷行政处理制度,旨在通过当事人之间的互让和行政机关的适当指导谋求用低成本对公害引起的纠纷给予高效的解决。该法对公害纠纷行政处理的使用对象、处理机关及其权限、处理程序作了详细的规定[14]。该项法律的制定建立了各方对话沟通与利益平衡机制,很好地化解纠纷,为日本环境改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所借鉴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当前中国已进入环境纠纷高发期,据国家环保部统计,早在2003年,环境纠纷的投诉就突破了50万件,建立相关机制已是迫在眉睫。4 结论

EIA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提高,并不仅是技术或者态度的问题,它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需要解决好各环节的问题,包括深层次的问题。就国内现状而言,除了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完善公众参与的各个环节,政府还应在法律层面上确立EIA公众参与的方法和地位,建立基于环境信息公开透明基础上的各方对话沟通和利益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民意影响决策:近年来公众参与环评十大事件评析[N].人民网,2010-2-22.

[2]C i a r a n O’F a i r c h e a l l a i g h.P u b l i c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i m p a c t assessment: Purpose, implications, and lessons for public making[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10,30:19-27.

[3]刘君,易海涛.论我国当前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新法律,老问题[C].第一届环境影响评价国际论坛论文集,2005(6):379-382.

[4]刘磊,李继文,吴春旭. 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研究[J].四川环境,2009(2):85-89.

[5]王彬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8.

[6]Rauschmayer F, Risse N. A framework for the selection of participatory approaches for SEA[J]. Environ Impact Assess Rev, 2005,25:65-66.

[7]Runhaar H, Driessen PJ. What makes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uccessful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The role of context in the contribution of SEA to decision-making[J]. Impact Assess Proj Appraisal,2007,25(1):2-14.

[8]Rutherford S, Campbell K. Time well spent?

A surve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federal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anels[J]. Environmental Law Association, 2004.

[9]Cooper L, Elliott J.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acceptability in the Philippine EIA

(下转第50页)

·20·

表3 季节性肯德尔趋势分析法分析计算结果

第36卷第12期2011年12月

VoL. 36 No.12

Dec. 2011

郭凤震等.邯郸市地下水水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分析研究

·50·

从表3可以看出,邯郸市地下水中各种物质含量80%以上无明显升降趋势,部分井硫酸盐、总硬度、氟化物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溶解性铁、氨氮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剧毒性指标挥发酚和重金属铅等全部无明显升降趋势。5.3 地下水水质预测

地下水中各种物质的含量由于受多种不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含量难以确定[4],根据季节性肯德尔变化趋势分析结果和邯郸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情况分析,目前和近期影响邯郸市地下水水质的主要因素,仍然为原生污染因子。随着地下水的大量开发利用和地下水水位的下降,硫酸盐、总硬度、氟化物含量将有增大的趋势;氯离子、溶解性总固体变化不明显;氨氮、溶解性铁含量虽然呈下降趋势,但难以改善地下水的综合质量,因此,邯郸市地下水水质在近期不会呈现良性的发展趋势。

6 结论

邯郸市地下水资源量较小,尤其是高质量能满足各种功能需要的水资源更加短缺,根据不同的水质要求科学合理地开采各类水资源,改善地下水质量,是目前及以后长时期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重视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邯郸市水利局.邯郸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 [M].学苑出版社.2008:138-139.

[2]胡新锁,郭凤震,穆淑敏.邯郸市地下水资源及水质状况分析[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5-7.

[3]刘熙,徐胜强.邯郸市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J].科技信息,2010,35:330-331.

[4]张庆秀,宁红喜,姜振泉,聊城市区地下水资源动态分析与开采[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0(1):146-148.

肯德尔趋势分析法对氯化物、硫酸盐、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溶解性铁、铵氮、高锰酸盐

指数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见表3。

氯化物硫酸盐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溶解性铁

铅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

高度显著上升%

07.915.80000000

高度显著下降%

5.300

5.30002.600

显著上升%13.22.65.310.515.80002.60

显著下降%

002.60015.802.62.60

无明显升降趋势%

81.689.576.384.284.284.210094.894.8100

(上接第20页)

process[J].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olicy,2000,2(3):66-67.

[10]Petts J.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Petts J, editor.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M]. Oxford: Blackwell Science, 1999: 75-77.

[11]韩敏,黄夏银,田爱军.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8(12):22-25.

[12]李艳琴.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

[13]李勇,班福忱,蔡苏兰.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5(4):295-297.

[14]金丽丽.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的法制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评估体系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评估体系 文章从制度和战略角度探讨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PEIA)有效性的涵义,并从启动时间、内容的完整性、可操作性、可替代性、公众参与度、可持续性六个指标构建PEIA有效性的评估体系。 标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PEIA);有效性;评估体系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PEIA)的实施能够从决策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以有效协调环境、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随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中国的一些弱点已经出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建立评估体系对规划环评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 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概念 从字面上看,“有效性”是指PEIA的预期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实现程度或实施效果的一致性。鉴于我国的PEIA是规划层次上的SEA。因此,在PEIA的具体评估过程中,在规划层次和具体战略层次上PEIA有效性的内涵是有所不同的。 在规划层次上,PEIA有效性可概括为PEIA系统有效性,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力,是通过PEIA减少或降低因规划和管理决策失效造成的环境影响,从源头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以最终实现规划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具体战略层次上,PEIA有效性体现为通过PEIA为决策者或决策部门对规划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方向、布局的合理性等宏观决策提出建议.通过确定环境保护目标、优化配置环境资源,为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实施及其它环境管理制度的落实提供科学依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规划开发可能的环境影响降至可接受水平。 2 评估PEIA有效性的原则 从制度层次上评估PEIA有效性的原则: (1)是否有一个坚实的法律基础; (2)是否有一套完备的PEIA技术导则; (3)权威、高效的管理机构; (4)完备、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 (5)高素质的评价者;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

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环境质量标准:指一定是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壤等)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收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的有害因素所做的控制标准,或者说是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和产生有害因素的允许的限制或排放量(浓度)。 2、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 按照评价对象,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环境要素,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时间顺序,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 (1)建设项目的特点:包括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原材料的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等; (2)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征:主要有自然环境特征、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和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3)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法规和标准:有关的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标准的作用 (1)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2)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环。 (3)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4)环境标准是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5)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6)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1. 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地方环境标准

环评七条建议意见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如何改革才会更加有效 1、建立环评双向论证制度:环评单位环评时往往考虑有利的方面多,分析不利的因素少,造成环评时认为可行的建设项目,投入运行后却因环境质量问题而变得不可行。因此,在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不仅要重视环评可行性论证,对建设项目环评的不可行性也要进行充分论证,从正反两方面对项目的环评影响进行综合化比较分析。 2、加强环评的公众参与。发动和吸引更多的社会和团体广泛深入参与到环评的管理过程中来。切实发挥环评法律制度的内在优势,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重大公众权益的项目召开公众听证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积极作用。 3、加强环评影响评价文件评估的专业技术性。目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评估主要是由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地下水等专业领域的专家负责,鉴于建设项目的专业性强,对项目布局、工程内容、工艺流程环境影响评价评估专业技术要求高,建议选派或增加行业专家参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评估,明确技术评估、技术审核要求和质量等方面的技术与规定。 二、如何划分审批权限才能保证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与其他审批权不同,环保审批权有其特殊性,稍有不慎会造成环境损害。下放审批权限必须科学合理,不能盲目下放,不得层层下放。审批权下放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相关的保障制度和措施

一定要先行,不能等“一放就乱”的情况出现时才补救。环保审批制度改革一定要在法治框架下进行。应当按照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环保“一票否决”制,将环境利益牢牢地捆绑在地方政府身上。 三、如何规范环境监理工作 严格按照环境监理技术规范要求安排所监理项目的人员数量、专业、职务等,禁止安排同一个人交叉、重叠参与几项环境监理工作。环境监理人员对有隐蔽工程的项目,必须将涉及环境保护的隐蔽工程建设时间及情况单独形成书面材料,报告项目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在整个监理工作期间,应当做好具有法律效力的各项监理活动记录,以备监督管理人员查验,同时,开展环境监理的单位与项目环评报告书编制不能是同一个单位。 四、怎样加强环评机构管理。规范环评市场、提高评价质量 加大环评资质信息公开力度,全面公开环评资质受理和审查情况,全面公开环评机构资质等级、评价范围、工作业绩和环评专职技术人员相关信息。全面推进事业单位环评体制改革,现有事业法人类型的环评机构要通过体制改革,形成独立企业法人类型的环评机构,逐步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担责任的市场主体。对编制机构不具备相应资质等级和评价范围、项目负责人不具备相应专业类别,以及编制机构与合同签订机构不一致或由其分支机构等签订合同的报告书(表)不予受理。在报告书(表)审批过程中,对未落实环评工程师责任制和

环境影响评价名词解释

环境质量是指环境要素或整体环境性质的优劣,即环境系统的内在结构与外部所表现的状态对人类及生物界生存与发展的适宜性。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与定量方法加以描述。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质量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即不利于人类及生物界生存与发展的现象 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估计,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环境容量是一定区域内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环境自净环境受到污染后,没有人工净化的措施下,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步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 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环境检测方法,环境标准样品,环境基础,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原则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考虑;体现污染预防思想;容易量化;满足政策法规要求,符合行业发展趋势评价指标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

环境影响报告表新格式

××××××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表 建设单位(盖章):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编制日期: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编制。 1. 封面“×××环境影响报告表”中“×××”指申报项目的名称。 2. 项目名称──指申报项目的名称。 3. 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是指地理坐标,公路、铁路等线性工程应填写起止地点及地理坐标。 4. 建设性质──指新建、改建、扩建。 5. 项目设立依据──指项目立项或备案等的材料。 6. 行业类别及代码──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填写。 7.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围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以及与项目的相对位置关系。 8. 结论与建议──明确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提出减轻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 9. 本报告表应附以下附件、附图附件:与项目环评有关的文件。 附图:项目地理位置图(应反映行政区划、水系,标明纳污口位置和地形地貌等)、项目平面布置图以及其他与项目环评有关的图件。 10. 如果本报告表不能完全说明项目产生的污染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根据建设项 目的特点和当地环境特征,选择下列 1--2 项(不能超过 2 项)进行专项评价。 (1)大气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2)水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3)生态影响专项评价 (4)声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5)土壤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6)固体废物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7)环境风险影响专项评价 11.如果其他法律法规有另行要求的,报告表应按要求进行分析评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 (彩色原件缩印1/3) 项目名称:环 评机构:(公章) 环评机构法定代表人:(名章)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说明格式要求环境部模板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说明 格式要求 1 概述 建设单位组织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整体情况概述。 2 首次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情况 2.1 公开内容及日期 说明公开主要内容及日期,分析是否符合《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确定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日期一般以委托函或合同载明日期为准)。 2.2 公开方式 2.2.1 网络 载体选取符合性分析,网络公示时间、网址及截图。 如同时还采用了其他方式,予以说明。 2.3 公众意见情况 公众提出意见情况,包括数量、形式等。 3 征求意见稿公示情况 3.1 公示内容及时限 说明公示主要内容及时限,分析是否符合《办法》要求(征求意见稿应是主要内容基本完成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3.2 公示方式 3.2.1 网络 载体选取的符合性分析,网络公示时间、网址及截图等。

3.2.2 报纸 载体选取的符合性分析,报纸名称、日期及照片。 3.2.3 张贴 张贴区域选取的符合性分析,张贴的时间、地点及照片。 如同时还采用了其他方式,予以说明。 3.3查阅情况 说明查阅场所设置情况、查阅情况。 3.4公众提出意见情况 公众在征求意见期间提出意见情况,包括数量、形式等。 4其他公众参与情况 说明是否采取了深度公众参与,论证合理性。 4.1 公众座谈会、听证会、专家论证会等情况 若采用公众座谈会方式开展深度公众参与的,应说明公众代表选取原则和过程,会上相关情况等,附座谈会纪要。 若采用听证会方式开展深度公众参与的,应说明听证会筹备及召开情况,附听证笔录。 若采用专家论证会方式开展深度公众参与的,应说明专家选取原则和过程,列席论证会的公众选取原则和过程,会上相关情况等,附专家论证意见。 4.2 其他公众参与情况 如采取了请求地方人民政府加强协调指导等其他方式的公众参与,说明相关情况。 4.3宣传科普情况 若采取了科普宣传措施的,说明相关情况。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和难点

序号重点难点 1 对于不同的环境影响,编制不同分栏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进行全面评价或专项评价。 2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中要求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3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避免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相重复。 4 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服务的机构应获得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审查合格和资质证书 并对评价结论负责。 5 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不得与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审批部门存在 任何利益关系。 6 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公众参与力度不够,论证会、听证会等流于形式。 7 对于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地区间责任和义务和划分。绝大部分环评问题都与跨行业有关。 8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评价文件。 9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跟踪检查,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应当查清原 因、查明责任。 后续的跟踪检查监督及责罚仍然缺乏。 10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质量参差不齐,项目可研深度不够。 11 有些可研编制文本质量较差,环评关注的问题没有交待清楚,具体工作不规范,环评工作未能达到《环评法》要求,不注重实质,流于形式。 12 环评业务量较大,环评从业单位及人员较少,专业人才稀缺,挂靠严重,部分环评工程师业务能力缺乏。 13 新环评导则环评精度提高但仍有空间。 14 不注重实质,流于形式。部分环评文件的这部分内容是东抄西凑完成的,不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流于形式。 15 违法成本仍较低,奖惩制度待改进。

环境影响评价综述

环境影响评价综述 环境(environment)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其中自然因素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称为社会环境. 环境影响是指开发行为可能引起的环境条件的改变或新的环境条件的形成. 环境影响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利的。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又称环境质量的预断评价,是指在进行某项人为活动之前,对实施该活动可能给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估价,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和对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则是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制度之一,也是环境监督管理的主要制度之一,对于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原则,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由来和发展 概念的产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最早是在1964年加拿大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质量评价的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而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则首创于美国。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of 1969,NEPA)。 概念的引进: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之后,我国开始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探讨和研究。 概念的初步实施: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1989年《环境保护法》 概念的完善:1981年,《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等等等 其他:1982年颁布的《海洋环境保护法》、 1984年颁布的《水污染防治法》、 1987年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 1988年颁布的《水法》、 1988年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体系。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环保工作的积极成果。其创新点在于将发展规划纳入到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视野,为我国建立健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利于防止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制定开发建设活动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对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可能存在潜在不良环境影响的政策、法规、规划和计划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程序、审批、法律责任进行制度化、法律化,是我国用以防止作用重大、范围广泛而影响深远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潜在的环境危险的一种预防性环境管理措施,也是保护人和自然环境免遭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的不良影响的一种保护性环境管理措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缺陷的弥补,更是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根本保障。基于我国当前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完善、政策和立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缺失等问题,提出我国未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从以下方面改进。首先,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内容;其次,顺应趋势、立足国情将政策和法规纳入战略环境影响的评价对象范围,建立健全政策和立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后,健全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法律体系。全面科学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战略环境评价;政策环评;立法环评 ABSTRACT ABSTRACT:The promulgation of the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1st` September is the positive achiev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In the past, we usually just make a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about construction projects. But now the policy is inclined to make the evaluation of all development programs. It appears to construct a system which will make a strategic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an overall situation. The enactment and execution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helps the government to prevent harmful effects on development programs and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ed ability of making decision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to bring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mong the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Because of its extraordinary significance, the paper will make an exhaustive study about the legal system in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impact

国内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及现状

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及现状 刘振华 09级环境工程2班2009650332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的普遍经验作为一种预见性的环境管理工具,对它所实现其目的的程度已经产生了颇为激烈的争论,这一直是衡量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条款,特别是讨论已经从程序上的执行问题转向到环境影响评价的更实质性目标和其置于更广泛的决策背景。文章首先描述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起源,并介绍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史,进一步探讨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可行的办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国内外现状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以一项社会活动、经济建设活动,在它实施之前,对它的选址、使其实现活动的行为及活动结束后所遗留的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1]全部或部分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益或有害的变化即环境影响 一、国外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 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等 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 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人们开始关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不断寻找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法是势在必行的。 20世纪50年代初, 首次对核设施进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60年代英国提出环境影响评价“三关键”(即关键因素、关键途径、关键居民区) 和“污染源一污染途径(扩散迁移方式) 一受影响人群”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式。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被学者们提出。1969年,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的通过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固定下来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继美国之后, 先后有瑞典、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与此

环评报告公众参与影响分析

15 公众参与 15.1 公众参与的目的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是项目建设方或环评单位同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可提高项目的环境合理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从而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因此,《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必须要进行公众参与调查。 本工程作为煤矿兼并重组整合工程,污染物成分比较简单,污染程度较轻,但必须让工程所在地周围群众对建设项目类型、地点、工程规模、污染物排放及工程拟采取的环保治理措施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提出相应的要求,将其具体体现在公众参与的结论中,同时落实到具体的环评工作中,以确保工程建设中采取的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及工程不会对当地居民和周围环境的长远利益受到影响,为项目的下一步实施提供决策依据。这就是此次建设单位开展公众参与的目的。 15.2 公众参与的方式和内容 15.2.1 公开环境信息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6]28号文《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第七条“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采用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向公众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课题组成员配合企业于2010年5月20日—6月5日将建设项目的有关情况及环境影响评价的情况向项目所在地周围村庄居民进行公示。 2010年11月19日-2011年1月6日企业在山西省环境保护网进行了本项目的环境信息公示(公示号为030262)。 15.2.1.1一期公示表 1)公示时间 一期公示表张贴时间为2010年5月20日—6月5日。 2)公示内容 (1)建设项目的名称及概要;

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摘要战略环境评价对优化政策、决策和规划的制定起到重要作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手段。论述SEA的由来、优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极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战略环境评价;优点;效益;技术方法 针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在战略制定层面的诸多局限,Thérivel R,Wilson E等人于1992年提出了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EA)的概念。战略环境评价可以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手段,它的提出在学术界、政府及相关国际组织受到了广泛关注,在美国、加拿大和欧盟成员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许多学者也对SEA 的理论、方法及框架结构进行了研究。 EIA在本质上(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发展项目环境影响的一种反应性评估,而不是前瞻性预测,它在发展项目的选择及优化布局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往往只能针对项目的污染状况提出一些控制和治理污染的措施。对于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往往是在高层次的战略决策之后,因此,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阶段,许多决策已经在更早的规划阶段确定。环评对项目所提供的可选方案和治理污染措施的选择是较为有限的。 战略环境评价是对政府部门的战略性决策行为及其可供选择方案的环境影响和效应进行系统的和综合性评价的过程,它为政府政策、规划、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环境影响评价上的技术支持。 1战略环境评价的优点 战略环境评价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确保决策制定过程中协调好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为社会带来更大的效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战略环境评价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如下优点: 1)促进环境与发展决策的结合(即提高决策的可持续能力)。 2)促进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 3)能够考虑比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更多的替代方案。 4)适当的时候考虑累积影响(尤其是部门和区域层次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和全球变化。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目前,生态环境评价方法正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可以分为定性与定量两种形式,定性评价要求评价人员能够深刻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努力做到熟练、充分地应用生态学原理分析评价工程建设对生态的影响(虽然目前生态的定量评价确有一定难度,一些内容定量后反而说不清,生态“关系”的复杂性造成定量化后标准的确定是一个难题)。因而定量化评价是努力的目标,而许多定量方法由于不同程度的人为主观因素增加了其不确定性,因而大部分评价采用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对评价对象(生态系统)有透彻地了解,大量而充实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以及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分析工作,在于对问题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 定量评价是生态影响评价的必然趋势,依靠充分的数据及定量计算去评价工程项目搜造成的生态影响,如工程建设前后的生物量损失、生物量变化、景观变化、脆弱性评价水土流失量计算等。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很多如列表清单法、综合评分法、生态机理分析法、生态图法、景观生态学分析法、生产力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大致可分为数学模型的方法与生态学的方法;其中,景观生态分析法是发展最快,应用越来越广

的方法。 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的选用,应根据评价问题的层次特点、结构复杂性、评价目的和要求等因素决定。 一、类比分析法 类比分析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定性评价方法,是根据两个研究对象或两个系统在某些属性上类似而推出其他属性也类似的思维方法,是一种有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形式。其类比对象间所共有的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分为整体类比和单项类比两种。并由于生态影响结果的滞后性,类比分析有时是主要的可信的预测方法。 1.类比分析: 是根据已有的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或预测拟进行的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 基本原理是通过两个研究对象的比较(拟建工程同所选择的已建工程项目相比较),根据它们某些方面(属性、关系、特征、形式等)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推出在其他方面可能的相似或相同的推理方法。根据意见工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作为评价拟建工程对环境影响的主要依据。 2.类比对象的选择条件: 选择的类比对象在工程特性、规模、地理地质环境、气候因素、动物和植物背景等方面都要与拟建项目相似,并且项目建成已达到一定年限,其影响已基本全部显现并趋于稳

最新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2018 第一条为了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制定本名录。 第二条根据建设项目特征和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程度,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名录的规定,分别组织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三条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保护区域和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或者其外的下列区域: (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 (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条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名录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不得擅自改变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就建设项目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作重点分析。 第五条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其中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 第六条本名录未作规定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由省级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生态影响因子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提出建议,报生态环境部认定。 第七条本名录由生态环境部负责解释,并适时修订公布。 第八条本名录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2015年4月9日公布的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同时废止。 已根据《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分内容的决定》(生态环境保护部第1号令)修稿完善。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说明 1概述 无机类危险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废有色金属废物、含铜污泥、焚烧处置残渣等。有色金属危险废物包括冶炼渣、浸出渣、浮渣、电炉渣、赤泥、阳极泥、烟尘、尘泥、采矿废石和选矿尾矿等。有色金属工业矿石生产过程中废物排量大,生产1t有色金属要开釆数十吨到上千吨矿石,排放大致相同的废料;冶炼过程复杂,工序多,产生的固体废物种类多、毒性大。据了解,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降低,堆存的有色金属矿渣、尾矿达4~5亿吨。由于HW17表面处理废物、HW22含铜废物、HW23含锌废物、HW31含铅废物、HW46含镍废物和HW48有色金属冶炼废物等危险废物中含有多种有价金属元素,数量较大,回收利用价值较高,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大,如果对其进行综合利用,对改善环境质量具有显著意义。做好这些固体废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一直是环保工作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对于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缓解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岳阳富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1.5亿元选址于汨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片区东片区建设19.8万吨/年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项目,项目采用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富氧侧吹熔池熔炼技术综合利用固体废物,实现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以及资源综合回收目的。 本项目拟建设1条火法熔炼生产线及配套生产辅助设施,采用富氧侧吹熔池熔炼工艺对按一定比例混合、干燥后的固体危险废物进行

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产出多金属合金体14794.29t/a。本项目设计无机类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量为19.8万吨/年(湿基),种类包括:HW17表面处理废物、HW22含铜废物、HW23含锌废物、HW31含铅废物、HW46含镍废物和HW48有色金属冶炼废物。项目占地约114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原料库及干燥间、原料库及配料间、熔炼车间、成品仓库、渣库及余热锅炉房、产品仓库、废气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站等。 本项目属于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的“第一类鼓励类”——“四十三、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15、“三废”综合利用与治理技术、装备和工程”,为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建设的项目。 本公司已经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了岳阳富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19.8万吨/年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原项目名称为:岳阳富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25万吨/年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工作,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委托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后,以网络公示的形式进行了第一次公示;在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后以网络形式进行了征求意见稿公示、以报纸公示形式进行了两次报纸公示、以张贴形式进行了张贴公示,并编制完成了岳阳富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19.8万吨/年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说明。 2首次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情况 2.1公开内容及日期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生态环境部令第4号),本次评价对项目采用了网站公告的形式对外进行了首次环境影响评 价信息公开,于2019年5月31日~2019年6月14日在汨罗市人民政府网站进行了公示,公示内容包括建设项目名称及工程基本概况,

201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继续教育试卷答卷92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2009年8月()在国务院第76次常务会议上通过,并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A.《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B.《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C.《环境保护部机关“三定”实施方案》 D.《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用户答案:[D] 得分:8.00 2.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包括: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证、规划方案的可持续发展论证、()。 A.不同类型规划方案综合论证重点 B.累积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C.辨析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和环境要素 D.规划概述、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 用户答案:[A] 得分:8.00 3.《环评法》规定,对于(),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环境影响评价的篇章或者说明。 A.指导性规划 B.综合性规划 C.综合性和指导性规划 D.规划 用户答案:[C] 得分:8.00 4.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包括()、影响最小化及对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修复补救等三方面的内容。

A.影响最大化 B.影响忽视 C.影响预防 D.影响加大 用户答案:[C] 得分:8.00 5.土地利用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要求编写规划实施后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对一些比较重要、实施后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规划,用“()”的形式。 A.篇章 B.说明 C.篇章或者说明 D.报告 用户答案:[A] 得分:8.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战略环评的核心目标是将环境影响量化,识别规划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预测其影响的()和(),并且将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A.范围 B.规模 C.大小 D.强度 E.面积 用户答案:[AD] 得分:8.00 2.战略环评必须面对高度的不确定性,具体是指:战略决策通过指导、改变人的行为来改变其所涉及的复杂系统;和()。

环境影响评价综述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和新发展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根据一个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而进行的识别、预测和评价的过程。虽然我国目前建立了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还存在诸多不足,其中重要的是大量专家和政治动机的缺乏。我们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策略来减少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不足,提高它的有效性。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理念和战略环境评价相结合,并且在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进行清洁生产,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从而真正做到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EIA);战略环境评价(SEA);清洁生产 1 引言 环境影响评价是根据一个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而进行的识别、预测和评价的过程。自从1969年美国通过《国家环境政策法》最早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得到了广泛应用,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也制定了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994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在第3章“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与实施”中提出:“在有关立法中,规定建立‘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要求政府部门在制订政策、规划过程中和企业立项中时,对可持续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估”。 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不足 2.1缺乏动机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最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自从1989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来,我国建立了正式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但是,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制度经常没有被贯彻执行,而且一份环境报告也很容易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是被外部机构从上到下施加影响,而不是在内部负责的环境保护部门监控下进行。这种需求和动机的缺乏,总的来说,可能是一种依照环境的“真正”的政治优先权的缺乏,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必须对政策制订者施加压力,使其在产生环境问题之前,考虑经济发展政策。 2.2不充分的专业机构和人员 我国没有大量经验丰富的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专业人士。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常是被大学和研究机构承包的。专业顾问不能被利用来帮助进行这类工作,而且外国环境顾问也只有在一个项目得到像世界银行这类的发展机构赞助时,才被咨询。 2.3公众参与不充分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下称《条例》)于1988年底颁布实施前,中国的EIA没有正式的公众参与。尽管各部门代表和专家参与EIA大纲和报告书的审查可以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公众参与,但受项目影响的公众往往没有适当的渠道参与EIA过程。在《条例》实施后,公众参与虽有法可依,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条例》虽然规定在编制EIA报告时要进行公众参与,但在EIA过程的其他关键点如筛选、大纲及审查阶段没有规定进行公众咨询;其次,对公众如何参与EIA过程,《条例》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和指南。因此,对EIA的公众参与意识现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2.4评价方法不当 1998年的美国环境纲要(The United Nation Environment Program)阐明了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原则:(1)集中主要问题;(2)包含适当的人员和机构;(3)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为推进和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的公众参与,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下面是办法的详细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和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的公众参与,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等法律和法规性文件有关公开环境信息和强化社会监督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下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一)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书的建设项目; (二)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 (三)环境影响报告书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开工建设,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的建设项目。 第三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过程中征求公众的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国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 公众参与实行公开、平等、广泛和便利的原则。

第五条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征求公众意见。但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 建设单位可以委托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进行征求公众意见的活动。 第六条按照国家规定应当征求公众意见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有关规定,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编制公众参与篇章。 按照国家规定应当征求公众意见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没有公众参与篇章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受理。 第二章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研究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研究 [摘要] 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只将部分规划纳入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这使得我国目前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对象过于狭窄,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战略环评对象大都包括政策、立法甚至条约。我国应当在未来立法中完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扩大规划评价范围的基础上,将政策、地方性法规、规章纳入评价范围,并对可能给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法律、行政法规进行评价。 [关键词] 战略环评;环评对象;政策;法规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世界上很多国家十分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国也已经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规定为一种必须遵守的制度。但是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需要,战略环境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已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权威的环境法学学者的观点,战略环境评价,也叫宏观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进行某项重大活动(如经济发展政策、规划,重大经济开发计划等) 之前,事先对该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① 概括地讲,战略环评的对象就是战略,即为实现系统的长远目标所选择的发展方向,所确定的行动方针以及资源分配方案的总纲。战略的具体表现形式通常有三种:政策、规划和计划(法规)。一般而言,政策是指政府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的行动的一般路线或总的方向,它可以指导正在进行的决策;规划是指有目的的、前瞻性的战略或设计,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相互协调的优先领域、选择和措施,以阐释和执行政策;计划是指关于承诺、建议、手段或活动的连贯有序的议程或时间表,以阐释和执行政策或规划。②虽然,普遍认为战略环评的对象有政策、规划和计划三个层次,但究竟哪些该纳入战略环评,各国立法规定不尽相同,学者们的争论也很大。 一、战略环境评价的特点 相对于具体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而言,战略环境评价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评价对象的宏观性。战略环境评价的对象主要是经济发展政策、规划,甚至还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及其草案。其实施要么在全国范围由产生效力,如国务院及部委的政策、规章等,要么在一定的地区内产生效力,如各省级政府及其厅局发布的政策、规章等。相对于具体的开发建设项目而言,它们都是战略层面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社会经济的 ①韩德培、陈汉光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96 页。 ②王社坤,《我国战略环评立法的问题与出路———基于中美比较的分析》,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月,第45-46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