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代谢综合征中医药研究概况

代谢综合征中医药研究概况

代谢综合征中医药研究概况
代谢综合征中医药研究概况

?综 述?

代谢综合征中医药研究概况

顾震宇1 王 旭2

(11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级硕士研究生,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路282号10号信箱,210009;

2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中医药研究;综述

代谢综合征是以多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症候群。随着发病率的上升,代谢综合征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1 定义及诊断标准

代谢综合征是以多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包括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等)为特点,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一标准首先强调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性,中心性肥胖为基本条件(以腰围作为指标)。中国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合并(1)高甘油三酯(TG)血症;(2)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2C)血症;(3)高血压;(4)空腹血糖升高。具备四项指标中任何两项,均可判断为代谢综合征[2]。

2 病因病机

代谢综合征中医病理因素有痰浊、瘀血、燥热等,涉及脏腑有肝、脾、肾,而痰浊脾虚为其根本。基本病机可概括为饮食不节,运动过少引起脾失健运,气机不畅,津液化痰,痰性黏滞,阻络成瘀;气郁化火,而有内热,久伤肝、肾;痰、瘀、热互结而致变证百出。

211 痰浊

痰是人体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也是致病的病邪。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病因病机多与痰浊有关。临床症状符合痰证“病久不愈而形体不显大衰者”等痰证的特点。《仁斋直指方》“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朱丹溪“肥白人多痰湿”均表明痰浊与肥胖的关系。李东晓[3]认为,痰是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基础。胰岛素抵抗的病理过程即为“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的痰涎形成过程。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各组成因素的共同发病基础,符合“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的痰致病特点。在痰证实质的研究上,方永奇等[4]提出痰证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到多器官,多系统,并非单纯的某种物质,各种致病因素,首先引起神经内分泌异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体液代谢及物质代谢障碍,从而导致代谢产物堆积,内环境紊乱,表现为痰证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假说。刘承琴等[5]认为,脾虚湿盛是胰岛素抵抗的病理基础,痰浊、瘀血是胰岛素抵抗的病理产物,胰岛素抵抗当从脾论治。还有人认为,代谢综合征的基本病因是痰,而胃盛脾虚是代谢综合征的根本原因[6]。

212 瘀血

本病瘀血的产生一则与痰浊阻络,血行不畅有关;二则与糖尿病发病过程中阴虚燥热,耗气伤阴有关。杨丽华[7]认为,代谢综合征可以归纳为素体肥胖,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酿成痰湿,阻滞气机,化瘀阻络。徐远[8]认为,脾肾两虚是内因,饮食失调、运动过少是外因,肝失疏泄是重要环节,痰瘀互阻是主要病机,虚损变证是不良结局。翁维良[9]发现,糖尿患者存在血黏度升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减慢,甲襞微循环障碍等血瘀改变。其它亦有证据表明,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可引起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扩张作用发生障碍,进而发生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糖尿病病程中存在血瘀的病理基础,胰岛素抵抗应以活血化瘀论治。

213 燥热

“阴虚燥热”是代谢综合征中糖尿病的重要病机。仝小林[10,11]认为,代谢综合征中饮食、情志所致脾郁、肝郁为其根本,郁久化热,可表现为胃热、肠热、肝热、心火等。代谢综合征整个过程可用“郁、热、虚、损”四个阶段概括其从未病到已病,从潜证到显证,因郁而热,热耗而虚,由虚及损的发生、发展主线。

3 治疗

311 治则治法

分阶段论治:仝小林[10,11]认为,应按阶段为治,分为早、中、后三期。早期即郁、热阶段,以食郁为核心,兼顾气滞、血郁、内热等其他郁证表现,治法以开郁清热,郁证基本方选六郁汤,热证肝胃郁热者选大柴胡汤,瘀热互结者选加味三黄汤;中期多虚实相兼,既有脏腑气血功能不足的本虚,又有痰、浊、瘀的标实,治以标本兼

通讯作者:王旭,njzywangxu@https://www.doczj.com/doc/de2611600.html,,(025)51995177

顾,气阴两虚者选参芪地黄汤,肝肾不足者选杞菊地黄汤,阴阳两虚者选地黄饮子,脾肾阳虚者选四君子汤合金匮肾气丸;后期诸虚渐重,脉损络瘀益显,补虚的基础上必须强调活血化瘀通络,方选抵挡丸。治疗重点应在郁、热阶段。赵志英[12]等将代谢综合征按中医消渴分成上盛下虚、阴虚火旺、肾阴阳两虚三期论治。上盛下虚,拟消渴方合镇肝熄风汤加减;阴虚火旺用消渴方合当归六黄汤加减;肾阴阳两虚、肝虚,用消渴方合金匮肾气丸及乌头汤加减。

健脾化痰,疏肝滋肾:杨丽华[7]认为,治疗上以健脾化痰,除湿通络为先,佐以化瘀、清热,继调补病脏,培补元气,调和阴阳,以求治本。痰热互结,肝脾不和者,治以健脾疏肝,清热化痰,佐以化瘀通络;痰瘀内阻,脾肾亏虚者,治以健脾化痰,益气活血。朗宁等[13]认为,治疗当以脾肾肝为中心,肝脾不调者当抑肝扶脾;心脾两虚者,当补益脾肾,益气活血;脾肾两虚者,当脾肾双补,滋后天以养先天;水、湿、痰脂、瘀等代谢产物潴留者,当在治疗相关病证的同时不忘扶脾,泄肝,滋肾。罗艳[14]认为,治疗代谢综合征应运用佩兰等辛香燥湿之品,祛除体内瘀积的陈腐秽浊之气,使脾能运化,水谷精微得以吸收布散,脏腑得以受津液滋润。

活血化瘀,疏肝利胆:李存鲁[15]治疗以活血化瘀,疏肝利胆为治则,使人体气血调畅,脾、胃运化腐熟功能恢复,肝胆疏泄正常,则水谷精微输出排泄通畅,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思想。

益气养阴,清热化瘀:卢晓琳[16]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腑法为治则,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属“消渴”范畴,气阴两虚为其主要证型,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卢立广等[17]认为,代谢综合征涉及中医肝、脾、肾三脏,三脏病久导致脏腑阴阳气血亏虚,调摄功能失调,行血化津祛浊无力,变生血瘀痰浊,郁阻血脉络道,呈本虚标实之证,故以益气养阴,祛痰化瘀为主。

312 遣方用药

益气养阴活血法:卢立广等[17]自拟滋阴清心汤治疗代谢综合征,治法益气养阴、祛瘀化痰,药物组成:生黄芪、丹参、郁金各20g,麦冬、女贞子、玉竹、茯苓、黄连、牡丹皮、泽泻、赤芍、白芍各15g。日服1剂,每日2次,治疗前后测TG、HDL2C、FBG、2hPBG,HbA1C、WC、空腹胰岛素,并用HOMA2IR测胰岛素敏感性,治疗4周后各项指标与治疗2周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1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 0101);张志玲等[18]拟活血降糖饮(黄芪30g,生地黄20g,丹参30g,太子参30g,五味子15g,麦冬15g,怀山药12,黄精15,牡丹皮12,大黄16,红花12,桃仁10g)治疗气虚血瘀型代谢综合征,发现该方可以降低血糖、血压及血脂,改善血液的黏聚状态,对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有明显的疗效,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卢晓琳[16]用益气养阴活血通腑法,自拟方(黄芪30g,西洋参、水蛭、巴戟天各5g,麦冬、玉竹、葛根、玄参、丹参各20g,苍术、白术、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荔枝核、何首乌、山药、大黄各10g)治疗代谢综合征52例,发现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指数、甘油三酯均有明显改善。陆智慧等[19]拟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方(天麻、决明子各20g,炒白术、黄柏、丹参、生地黄各10g,生大黄5g,黄连2g,鬼箭羽、黄芪各30g,炒山楂15g),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药组在治疗前后血压、体重、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方面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活血化瘀、疏肝利胆法:李存鲁等[15]拟方以活血化瘀、疏肝利胆法治疗代谢综合征42例,组方:山楂50g,丹参30g,郁金15g,柴胡20g,茵陈30g,枳实20g,川芎10g,薏苡仁30g,酒大黄6g,半夏10g,当归10g。脾虚便溏者去大黄、当归,加山药30g,白术15g;胁痛腹胀者去大黄,加槟榔15g,生麦芽20g;合并高血压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夏枯草、石决明等;合并冠心病者加檀香、薤白等。总有效率为8516%。

健脾化湿法:罗艳[14]针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多有口干不思饮、胸脘胀闷、便溏不爽,舌质浊暗舌体胖、苔厚腻等症,采取健脾利湿法治疗,基本方:葛根、黄芩、黄连、党参、白术、茯苓、佩兰、玄参、苍术各15g,益母草30g,半夏15g,鸡内金10g,治疗103例,有效率89%,而西药二甲双胍组113例,有效率56%,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复旦大学王文健等[20]认为,代谢综合征乃脾虚为本、六郁为标的虚实夹杂之证,华山医院拟健脾解郁汤治疗,用药:黄芪、山药、香附、郁金、川芎、生蒲黄、苍术、泽泻、黄连、决明子、生麦芽,功能健脾益气,兼解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赵玲瑜[21]拟中药平调方辨证施治配合阿司匹林、辛伐他汀治疗代谢综合征,药物组成:知母15g,山楂10g,黄精10g,茯苓15g,怀山药15g,枸杞子15g,薏苡仁20g,黄芪15g。痰湿蕴结,肥胖肢沉者,去黄精加陈皮10g、法半夏10g;肝肾不足,腰膝酸软者,加干生地黄15g、山茱萸10g;脾气亏虚,乏力纳差者,加扁豆15g、党参15g、莲子肉15g;肝阳偏亢者加天麻10g、石决明15g。认为中医辨证施治配合西药有确切疗效,并能调整人体代谢失衡。

补肾法:潘玲等[22]以八味地黄丸治疗代谢综合征,按WHO标准,且中医证属肾气虚、肾阴阳两虚者,能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具有同时降糖、

降压合改善脂质代谢异常等综合治疗作用,其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可能与其抗衰老作用有关。

4 单味药研究

中药有多种降糖机制,如同时具有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胰升糖素的分泌,增加胰岛素受体敏感性,抑制葡萄糖的肠吸收。改善脂代谢等作用的有黄连、大黄、黄芪、地黄、人参、薏苡仁、葛根等。

黄连:主要成分为小檗碱,大量药理及临床研究证实,黄连有降脂、抑制醛糖还原酶等作用,有实验观察黄连素对高脂模型大鼠的影响,发现其能够明显增加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同时升高胰岛素抵抗大鼠的肝糖原含量,作用与二甲双胍相似[23,24]。

人参:人参的降糖成分有人参多糖、人参皂苷和人参水提物。水提物可能通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而发挥作用,被认为其可增加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25]。

黄芪:对外源性TNF2X所致胰岛素抵抗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可能与降低血中拮抗激素水平和增加组织糖原合成有关。

大黄:刘永玉等[26]发现,大黄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水平,并可提高胰岛素受体最大结合力,改善糖、脂代谢障碍及高胰岛素血症,在受体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

5 展望

根据目前中医研究,代谢综合征的病理因素有痰浊、瘀血、燥热等,涉及脏腑有肝、脾、肾,而痰浊脾虚为其根本。治疗方法有化痰、益气、活血、滋阴、清热等。相比西医治疗而言,中医的优势有:(1)中医药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可以与行为干预(饮食与运动)相结合,更易于患者接受;(2)代谢综合征需要长期干预,西药常有副反应,如二甲双胍导致腹泻,而中药从整体调节,患者一般无不适;(3)西药价格昂贵,患者依从性较差,中药制剂相对价廉;(4)对于有症状的患者,中医药辨证施治,效果明显。中医欠缺的方面有:(1)中医辨证分型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大规模的中医辨证规范研究;

(2)缺乏严谨的试验设计方法,对照组设计过于简单,或无对照组,缺乏盲法控制措施;(3)试验研究观察例数较少,周期短,尚无法说明各种疗法的长期疗效。

中心性肥胖是所有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共性。我们可从中心性肥胖这一症状特点入手,兼顾其他表现,从整体上考虑其发病机制,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加强基础实验研究,深化中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Alberti KG,Zimmet P.The Metabolic Syndrome:Time to

Reflect.Curr Diab Rep.2006,6(4):259~261.[2]Alberti KG,Zimmet P,Shaw J.Metabolic syndrome—a

new world2wide definition.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Diabet Med.2006,23

(5):469~480.

[3]李东晓.痰与代谢综合征.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

(2):144~146.

[4]方永奇,曹建宏,方春亮.从温胆汤的方证看痰证实质.中国

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1):43~45.

[5]刘承琴,赵建群.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重视从脾论治的思

路.新中医,2003,35(9):28~29.

[6]胥改珍.从痰瘀论治代谢综合征.山西中医,2003,19(4):61

~62.

[7]杨丽华.从痰湿论治代谢综合征.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

19(3):223.

[8]徐远.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思路和方法.中医杂志,2003,

44(4):301~302.

[9]翁维良.活血化瘀治疗疑难病.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164.

[10]仝小林,段军.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中日友好医

院学报,2002,16(5~6):347~349.

[11]仝小林,张志远.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和治疗.中医杂

志,2002,43(9):708~709.

[12]赵志英,苗占勇,王振民,等.代谢综合征中医治疗回顾.中

华中西医学杂志.2004,2(4),64~65.

[13]朗宁,刘贵阳.代谢综合征证治探讨.中医药学刊,2005,23

(7):1289~1290.

[14]罗艳.健脾利湿法治疗代谢综合征.辽宁中医杂志.2002,

29(4),217.

[15]李存鲁.活血化瘀疏肝利胆治疗代谢综合征42例.菏泽医

专学报,2004,16(2):63.

[16]卢晓琳.益气养阴活血通腑法治疗胰岛素抵抗综合征52

例.河北中医.2003,25(4),270~271.

[17]卢立广.滋阴清心汤治疗代谢综合征63例观察.浙江中医

杂志,2005,40(5):200.

[18]张志玲,李惠林,张黎群,等.活血降糖饮治疗代谢综合征

30例疗效观察.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4):327~328.

[19]陆智慧,王勇,毛秉环.中西医结合治疗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34例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2000,22(2),18~19. [20]王文健.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4,9(2),390~395.

[21]赵玲瑜.中西医结合治疗代谢综合征48例.湖南中医杂志.

2005,21(2),47~48.

[22]潘玲,冯全生.八味丸方药对代谢综合征患者治疗效应的

临床观察.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5,27(2).

[23]陈其明.黄连及小檗碱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药学学报,

1986,21(6):401~406.

[24]王敬先.黄连素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河北中医,1990,12

(3):10.

[25]杨明.人参多糖对动物正常血糖及各种实验性高血糖的影

响.中国中药杂志,1992,17(8):500~504.

[26]刘永玉,毛良.大黄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

受体的作用.中华医学杂志1991,71(6):350~351.

(收稿日期:2006-08-09)

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_姚东升

中 华中医药学刊 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 姚东升1,2,刘平1,2,3,胡义扬1,3,孙明瑜 1,3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203; 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3.上海高校中医内科学E -研究院,上海201203)摘要:目前我国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已大于15%,患者人数已超过2亿,其防治日益受到关注。但由于其病 因病机尚不明确,临床症状复杂,西医目前尚限于对症治疗。而基于辨证论治的中医药在代谢综合征防治中有独特的疗效。现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特色用药等方面综述近几年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中医药;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58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3)05-1113-03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YAO Dongsheng 1,2,LIU Ping 1,2,3,HU Yiyang 1,3,SUN Mingyu 1, 3 (1.Key Laboratory of Liver and Kidney Diseases ,Institute of Liver Diseases ,Shuguang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China ; 2.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China ;3.E -institute of Shanghai Municipal Education Commission ,Shanghai 201203,China ) Abstract :The current rate of metabolic syndrome who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have been a growing concern is greater than 15%in China , the number of patients is more than 200million.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pathogenesis is not clear by now.Since the complexity of clinical symptoms ,Western medicine is currently limited to symptomatic treat-men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has good efficacy.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about the etiology ,the pathogene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metabolic syndrom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hogenesis ;treatment 收稿日期:2013-01-20 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1DZ1971702);上海市教育 委员会E -研究院建设计划项目(E03008);上海中医药 大学首届杏林学者资助项目;上海高校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胆病重点学科、慢性肝病虚 损重点研究室和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姚东升(1987-),男,辽宁人,七年制学生,研究方向:中 医肝病。 通讯作者:孙明瑜(1973-),女,副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 师,博士。E- mail :mysun369@126.com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 MS )是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高尿酸血症等合并出现为其主要特点,以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 )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危险因素的聚集,最终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临床症候群。目前我国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大于15%, 患者人数已超过2亿[1] ,其防治日益受到关注,成为中西医学者研究的热点。但由于其病因病机尚不明确,临床症状复杂,西医目前尚限于对症治疗。而基于辨证论治的中医药采用整体性和个体化治疗相结合在防治代谢综合征中有 显著的疗效, 也彰显了中医的特色和优势。1 病因病机 既往中医对代谢综合征无系统认识,尚无相关病名探 讨,现代医家大多从其对应的中医病名“头痛 ”、“眩晕”、“湿阻”、“消渴”、“肥胖”等命名论治。中医认为其产生与 先天遗传有关, 又是后天多饮多食、肥胖少动的结果,一般认为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多由痰浊、瘀血、郁热、毒 邪、气血阴阳失调等因素所导致 。《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仝小林等认为过食和少动为MS 发病的主要病因;脾气郁滞、脾失健运,进而水湿内停而为痰、为湿、为浊、为脂,进而变证百生为病机的根本;肝脾郁滞为疾病的核心病机。MS 的发展演变,可以用“郁、热、虚、损”四个阶段来概括其 从未病到已病、 从潜证到显证的整个过程,因郁而热,热耗而虚,由虚及损,形成MS 发生、发展的主线[2]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治病求本,徐远从脾肾两脏 入手, 认为脾肾两虚是内因,饮食失调、运动过少等是外因,肝失疏泄是重要环节,痰瘀互阻是主要病机,虚损变证是代 谢综合征的不良结局[3] 。《灵枢·五变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说明先天禀赋不足是造成代谢综合征的重要 原因。但其临床症状复杂,除正虚外,痰浊、瘀血、毒邪等实 邪在其发病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百病多由痰3111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流程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流程分子微生物学112300003林兵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科学项目的实施,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在研究人类生命科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 代谢组学(metabolomics)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并迅速地发展起来,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共同组成系统生物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各种组学0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分别从调控生命过程的不同层面进行研究, 使人们能够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 探讨生命的本质, 逐步系统地认识生命发展的规律.这些组学手段加上生物信息学, 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谢组学的出现和发展是必要的, 同时也是必须的。对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缺点和不足, 代谢组学正好可以进行弥补。代谢组学研究的是生命个体对外源性物质(药物或毒物)的刺激、环境变化或遗传修饰所做出的所有代谢应答, 并且检测这种应答的全貌及其动态变化。代谢组学方法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现代化实验技术手段, 同时也为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1 代谢组学的概念及发展 代谢组学最初是由英国帝国理工大学Jeremy N icholson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代谢组学是将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来研究, 并且将代谢组学定义为生物体对病理生理或基因修饰等刺激产生的代谢物质动态应答的定量测定。2000年,德国马普所的Fiehn等提出了代谢组学的概念,但是与N ichols on提出的代谢组学不同, 他是将代谢组学定位为一个静态的过程,也可以称为/代谢物组学, 即对限定条件下的特定生物样品中所有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同时Fiehn还将代谢组学按照研究目的的不同分为4类: 代谢物靶标分析,代谢轮廓(谱)分析, 代谢组学,代谢指纹分析。现在代谢组学在国内外的研究都在迅速地发展, 科学家们对代谢组学这一概念也进行了完善, 作出了科学的定义: 代谢组学是对一个生物系统的细胞在给定时间和条件下所有小分子代谢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从而定量描述生物内源性代谢物质的整体及其对内因和外因变化应答规律的科学。 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相同, 代谢组学的主要研究思想是全局观点。与传统的代谢研究相比, 代谢组学融合了物理学、生物学及分析化学等多学科知识, 利用现代化的先进的仪器联用分析技术对机体在特定的条件下整个代谢产物谱的变化进行检测,并通过特殊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整体的生物学功能状况。由于代谢组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或动物体的所有代谢产物, 而这些代谢产物的产生都是由机体的内源性物质发生反应生成的,因此,代谢产物的变化也就揭示了内源性物质或是基因水平的变化,这使研究对象从微观的基因变为宏观的代谢物,宏观代谢表型的研究使得科学研究的对象范围缩小而且更加直观,易于理解, 这点也是代谢组学研究的优势之一. 代谢组学的优势主要包括:对机体损伤小,所得到的信息量大,相对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检测更加容易。由于代谢组学发展的时间较短, 并且由于代谢组学的分析对象是无偏向性的样品中所有的小分子物质,因此对分析手段的要求比较高, 在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上也不成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同时生物体代谢物组变化快, 稳定性较难控制,当机体的生理和药理效应超敏时,受试物即使没有相关毒性,也可能引起明显的代谢变化,导致假阳性结果。 代谢组学应用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7个方面: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综合征,即称代谢综合征。例如糖代谢紊乱时就出现糖耐量低减,导致糖尿病;脂肪代谢障碍时出现高脂备症,脂肪肝。肥胖症、高血粘稠度等,蛋白质代谢障碍,出现高尿酸血症(痛风)等。并可由以上三大代谢障碍而出现许多并发症,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中风等。也可概括为“八高症”:即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稠度,高尿酸血症,高脂肪肝,高胰岛素血症(因为胰岛素抵抗,致胰岛素过度分泌,引起的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高体重(肥胖症)。 症状体征 1、腹部肥胖或超重; 2、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及胆固醇(HDL-C)]低下; 3、高血压; 4、胰岛素抗性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 5、有些标准中还包括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及促炎症状态(C-反应蛋白CRP)增高及促血栓状态(增高和纤溶酶原抑制物—1,PAI-1)增高。 这些成分聚集出现在同一个体中,使患的风险大为增加。 治疗方法 由于代谢综合征中的每一种成分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它们的联合作用更强,所以有人将代谢综合征称为“死亡四重奏”(中心性肥胖、高血糖、和高血压),因此代谢综合征是对一组高度相关疾病的概括

性和经济的诊断与治疗的整体概念,要求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如减轻体重、增加体育锻炼和精神协调),降血糖、调脂和抗高血压治疗都同等重要。 所有的治疗都应围绕降低各种危险因素。包括有效减轻体重;减轻;良好控制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控制血压等。 1. 减轻体重 任何肥胖伴糖尿病的患者均需减肥。主要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必要的药物。研究表明,要使肥胖者体重长期降至正常的可能性较小。减肥的目标是至少使体重持久降低5%~15%。 ● 饮食调节:控制总热卡量,减低脂肪摄入。对于25≤BMI≤30mg/m2者,给予每日1200kcal(5021千焦)低热量饮食,使体重控制在合适范围。 ● 运动锻炼:提倡每日进行轻至中等强度体力活动30分钟,如骑自行车、擦地板、散步、跳舞等。 ● 减肥药物:如(sibutramine),可抑制和再摄取,减少摄食,减轻体重。常规用药量是每日5~15mg。(orlistat),可通过抑制胃肠道胰,减少脂肪的吸收,每次120mg,每日3次。 2. 减轻胰岛素抵抗 在减肥和运动外,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即噻唑烷二酮类物(TZDS)都是临床常用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但是两者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作有机制存在很大差异: (1)作有机制不同:TZDS对代谢综合征的作用部位是脂肪组织,它通过逆转肥胖体内游离脂肪含量下降近50%。二甲双胍主要作用于肝脏和肌肉。二甲双胍可以显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糖异生。 (2)对体重的影响有很大差别:荟萃分析显示,TZD使用后体重增加4%~6%,而二甲双胍却使体重明显下降。而且二甲双胍引起的体重减轻更大程度上是的减少。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治疗后,总体脂减少约9%,皮下脂肪减少7%,而内脏脂肪减少高达15%。 对新发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也不同:大型临床研究的资料证实,二甲双胍干预治疗可以预防新发糖尿病(DPP研究)和心血管事件(UKPDS研究)的发生,而TZDS目前缺乏临床研究结果以证实其具有相似的作用。 3. 改善血脂紊乱 调脂治疗在代谢综合症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常见药物有贝特类和他汀类(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 贝特类:降低TG,同时轻至中度降低TC及LDL-C,升高HDL-C。常用药物有:、苯扎贝特、吉非罗齐。 ● 他汀类:降低胆固醇作用较强,轻度降低TG及增加HDL-C作用。常用药物有:阿妥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等。 4. 降低血压 (1)根据美国第七届高血压预防、监测、评估和治疗的全民委员会的报告(JNC7),对于收缩压 ≥140mmHg/≥90mmHg的患者必须接受治疗。 (2)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当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时必须开始降压治疗。

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摘要】从技术步骤、分析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对当前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领域的一些理论问题和实践中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 【关键词】药用植物;代谢组学;功能基因组学 代谢组学是对生物体内代谢物进行大规模分析的一项技术[1],它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药用植物代谢组学主要研究外界因素变化对植物所造成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营养胁迫、生物胁迫,以及基因的突变和重组等引起的微小变化,是物种表型分析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在现代中药研究中,代谢组学在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中药资源和质量控制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另外,在对模式植物突变体文库或转基因文库进行分析之前,代谢组学往往是首先考虑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目前,国外已有成功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拟南芥突变株进行大规模基因筛选的例子,这为与重要性状相关基因功能的阐明和选育可供商业化利用的转基因作物奠定了基础 目前,还有许多经济作物的全基因组测序计划尚未完成,由于代谢组学研究并不要求对基因组信息的了解,所以在与这些作物有关的研究领域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这也是其与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相比的优势之一。代谢组学研究涉及与生物技术、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学计量学和信息学相关的大量知识,Fiehn[2]对代谢组学有关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类(见表1)。 1代谢组学研究的技术步骤 代谢组学研究涉及的技术步骤主要包括植物栽培、样本制备、衍生化、分离纯化和数据分析5个方面(见图2)。 1.1植物栽培 对研究对象进行培育的目的是为了对样本的稳定性进行控制,相对于微生物和动物而言,植物的人工栽培需要考 表1代谢组学的分类及定义略 虑更多的问题,如中药材在不同年龄、不同发育阶段、不同部位以及光照、水肥、耕作等环境因素的微小差异都可引起生理状态的变化,而这些非可控及可控双重因素的影响很难进行精确的控制,从而影响药用植物代谢组研究的重复性。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推荐使用大容量的培养箱[3],定时更换培养箱中栽培对象的位置,以及使用无土栽培技术等,Fukusaki E[4]利用无土栽培系统将水和养分直接引入植物根部,并且对供给量进行精确地控制,大大提高了实验的重复性。 1.2样本制备 为了获得稳定的实验结果,样本制备需要考虑样本的生长、取样的时间和地点、取样量以及样本的处理方法等问题,并根据分析对象的分子结构、溶解性、极性等理化性质及其相对含量大小对提取和分离的方法进行选择,逐一优化试验方案。Maharjan RP等[5]用6种方法分别对大肠杆菌中代谢产物进行提取,发现用-40℃甲醇进行提取的效果最好。现阶段代谢组学的分析对象主要集中在亲水性小分子,尤其是初级代谢产物,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GC MS)和毛细管电泳 质谱(CE MS)联用都是分析亲水小分子的重要技术。Fiehn O等[6]使用GC MS 对拟南芥叶片中的亲水小分子进行了分析,发现酒石酸半缩醛、柠苹酸、别苏氨酸、羟基乙酸等15种植物代谢物。 1.3衍生化处理 对目标代谢产物的衍生化处理取决于所使用的分析设备,GC MS系统只适

浅析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浅析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人类对复杂生命体的认识循着从器官/组织、细胞到基因的方式,现在又回到了以整体性研究为特点的系统生物学(system Biology)的时代,其鲜明的特征是各种“组学”(-omics)研究的繁荣。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是继基因组学(genomics)、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和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后新兴的一种组学方法,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Nicholson于1999年首次提出。代谢组学研究的核心思想在于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定量测定生物体液(如尿液、血浆、组织提取液等)中的内源性代谢产物,考察生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生理病理状态、给药前后等)其代谢产物的变化,通过代谢物图的整体分析直接认识生理病理及生化状态,结合化学信息学分析方法确定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成分的变化模式,获得相应的生物标记物群(biomarkers),表征或揭示生物体在特定时间、环境下整体的功能状态[1,2]。其后又出现了针对植物的代谢组学研究(metabolomics)。如今代谢组学已在药物毒性及安全性评价、疑难疾病诊断、新药研发及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等生命科学的多个领域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4,5]。 关键词:代谢组学技术;中药研究;应用 完整的代谢组学分析流程应包括样品的采集、预处理、仪器分析与鉴定、数据分析及生物标记物意义解读,最终认识机体生化反应机理和生命现象。主要研究手段包括核磁共振谱(NMR)、气相色谱-质谱和液相色谱-质谱等各种高通量、高分辨、高灵敏度的谱学技术,特别是 以其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样品无需衍生化等优点,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主成分分析(PCA) 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等多元模式识别方法 是代谢组学常用的数据降维和信息挖掘方法。 中药“多组分、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的特点及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动态观、辨证观”与代谢组学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相吻合。因此,以代谢组学为主体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可能是现代科学中可以概括中医药抽象整体观 思想的重要途径。作者遴选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中药代谢组学研究领域颇具代表性的论文作一综述,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定参考。 1 代谢组学技术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候模型的研究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的特色与精华,“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建立中医“证”动物模型是开展符合中医药理论药效评价的重要

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初探

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初探 发表时间:2012-09-24T16:50:36.7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吴嬛1 许啸虎2 [导读] 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 吴嬛1 许啸虎2 ( 1 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湖北武汉 4 3 0 0 0 0 ) ( 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目的代谢综合征日益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已对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手段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中医学对于防治代谢综合征这一现代病尚缺深入的研究,本文力图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发病特点,阐述不同阶段的相互关系和发病机理,分析了代谢综合征的动态演变和内在的整体关联性,探讨中西医结合处理代谢综合征的理论基础及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病因病机,证治分型及治则治法,强调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优势,为防治代谢综合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代谢综合征病因病机证侯分型 【中图分类号】R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8-0320-02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饮食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加之工作,生活压力大,体力活动少等诸多因素,现代人大多都受到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三高症”的困扰,导致内分泌系统的紊乱,最终发展成代谢综合征。防治代谢综合征,除了要减轻体重、改变膳食结构、适度运动外,必要的药物辅助治疗十分重要。现代医学研究通过调节血粘、血脂,扩张毛细血管,增强胰岛细胞分泌降低胰岛素抵抗,使血压、血脂、血糖恢复正常。然而长期临床实践表明,单纯针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某一疾病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大,需长期使用且疗效并不显著,同时罹患并发症几率增大。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强调阴阳平衡,注重辨证论治,在防治代谢综合征方面日益显现重要的作用。以下分别从中,西医学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加以阐述。 1 现代医学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 是与代谢异常相关的心血管病的多种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美国著名内分泌专家Reaven 发现了胰岛素抵抗,并将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高甘油三脂血症和高血压统称为“X 综合征”[1]。世界卫生组织(WH O)最终推荐使用“代谢综合征”来命名。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日渐增高。经调查研究发现在中国7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4%~ 16%,并随年龄而增长。有代谢综合征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是无代谢综合征者的2 倍[2]。 近年来,代谢综合征被认识到是一种临床证候群,内脏型肥胖、胰岛素抵抗、年龄、内分泌失调和缺少体力活动,这些因素将直接促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增加了发生2 型糖尿病的危险[3-5]。防治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目标是预防临床2 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病发生,原则上应先启动生活方式治疗,包括减轻体重,体力活动,控制饮食,如不够,再采取针对个别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6]。 2 中医学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2.1 病名 中医学并无代谢综合征这一病名,且历版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统编教材也未对代谢综合征作专篇论述,然根据其证候,可归属于中医之“肥胖”“消渴”“眩晕”“胸痹”“胁痛”“脾瘅”等范畴。但并不能说我们的祖先对这一病症一无所知,事实上,古代医籍中有关代谢综合征的论述也较多。 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为形体肥胖,困倦乏力,胸脘痞闷,口甘口粘,大便溏滞不爽,舌苔腻,脉滑或弦或濡。故《素问? 奇病论》有云:“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现代人的饮食过于壅腻,以致痰浊壅滞于体内而形成肥胖。 2.2 病因的探讨 从中医学的角度分析,代谢综合征属于中医内伤杂病,其病因主要与先天禀赋、饮食、劳逸和情志因素等有密切关系。目前的研究也证实,代谢综合征属于多源性疾病,主要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的摄入),精神状态不协调(紧张、抑郁、焦虑等),生活方式不科学(缺少合理的运动、起居无规律等),肥胖,年龄及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致病。 2.3 病机的探讨 从临床观察可以发现,高脂血症,肥胖,糖耐量异常,常常相伴出现并最终发展成为代谢综合征。这也为我们研究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病机提供了思路:①把高脂血症,肥胖,糖耐量异常与代谢综合征作为一个整体观察比较,可以看出过食和少动是代谢综合征发展的两大主因。食量过大,塞滞中焦之气,有碍脾胃升降. 枢机不得斡旋,最终导致运化失职,脾气郁滞;喜食肥甘,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所碍的也是中焦气机。少动是活动减少,脾主四肢、肌肉,活动的减少必然影响脾的健运。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脾不散精,物不归正化则为痰、为湿、为浊、为脂,进而变证从生,进而可以得出脾虚不运是其基本病机。②从代谢综合征临床表现及演变观察,脾气虚衰,痰浊中阻,中焦不运则气滞,临床可见困倦乏力,胸脘痞闷,大便溏滞不爽;又气为血之帅,久之则化为血瘀,可见心慌胸闷,舌质暗红或隐紫,可有痕斑寮点,舌底脉络淤滞;瘀而化热,则面色隐红,口干,口渴,口苦,口臭,多饮,多食,急躁易怒,两胁胀满,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实有力;热甚则伤阴耗气,气阴两虚,可表现为疲倦乏力,气短自汗,口干多饮,夜尿频频,小便清长,舌质淡红,少苔,脉沉细无力;最后阴损及阳,阴阳俱虚,五脏失职,面白无华,畏寒肢冷,心慌胸闷,动则气喘,神疲欲寐,纳差,预后不佳。 2.4 对代谢综合征中医诊断依据的探讨 由于当前尚无对代谢综合征中医诊断依据的标准,而单纯以疾病临床症候诊断尚不足成立,必须要以临床相关检查为依据,但从以下几点可以考虑:①由于本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有相关家族遗传史可供诊断参考。②患者多于中年后发病,形体肥胖,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不喜劳作,好逸享受;或病久并发眩晕,胸痹心痛,中风,疮痈等病症者,应考虑代谢综合征可能。③对有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肝功能不良者应注重考虑,或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燥热发汗,气短乏力等阴虚燥热表现者,应考虑代谢综合征可能。 2.5 症治类型及治法的探讨 由于代谢综合征其核心只胰岛素抵抗,有学者[7] 通过模拟胰岛素抵抗大鼠探讨中医症候,结果显示I R 大鼠的指标变化可分为3 类,

中药代谢组学研究中生物样品前处理方法

中药代谢组学研究中生物样品前处理方 法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作者:邹忠杰,梁生旺,袁经权,龚梦鹃 【摘要】总结中药代谢组学研究中生物样品(尿液、血液)的前处理 方法,主要包括:尿液中加入缓冲液提供相同的pH值和离子强度, 保持代谢物化学位移的恒定。利用有机溶剂沉淀法除去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增加色谱柱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血液和尿液样品在进行GC'MS分析前要进行衍生化处理。同时,对尿液和血液的采集与储存方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中药;代谢组学;样品前处理 Abstrac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hemical shift variati on ,the pH and the con siste ncy of io nic stre ngth were con trolled by add ing buffer to uri ne samples. In an alysis of blood,efficie nt removal of macromolecules such as protei ns by orga nic solve nt precipitatio n before injectio n in to an analytical LC column was important in enhancing the performanee and extending column lifetime. Sample derivatization of blood

sample and urine sample before GC:MSanalysis was needed. And methods of collecti on and storage of urine and blood samples were also reviewed.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abonomics; pretreatme nt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后新兴的一种组学方法,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多组分、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的特点与代谢组学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相吻合。因此,以代谢组学为主体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可能是现代科学中可以概括中医药抽象整体观思想的重要途径。王广基等对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1]。作者综述了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整体疗效、作用机制及安全性等研究中的应用[2]。 代谢组学研究中的分析手段主要包括核磁共振谱(NMR)气相色谱拟质谱(GC以MS和液相色谱拟质谱(LC拟MS)等各种高通量、高分辨、高灵敏度的谱学技术[3]。NMR由于其具有很高的重现性、一次实验中实现对各种化合物的同时测定、信号强度与其摩尔浓度成正比,可以很容易进行定量分析、借助各种2D A N MR技术可以在对复杂样品不进行进一步分离的前提下实现结构鉴定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4]。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技术(high拟resolution magic拟angle拟spinning NMF^pectroscopy)可以使研究者不经过提取等繁琐的步骤直接对完整的组织进行测定[5]。L C):MS特

有关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有关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一、不同的学术机构提出来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提出了以IR或高血糖为中心的工作定义,MS诊断标准为:糖调节减损( IGT或IFG)或糖尿病(DM)和(或) IR (由高胰岛素葡萄糖钳夹技术测定的葡萄糖利用率低于下位1 /4位点),并有下述5项中2项以上:(1)高血压: ≥140 /90 mmHg(1 mm Hg = 0. 133 3 kPa) ;(2) 甘油三酯: ≥1. 7mmol/L; (3)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HDL - c):男<0. 9 mmol/L,女<1. 0 mmol/L; (4)中心性肥胖:腰臀比(WHR)>0. 9(男),> 0.85(女)和(或)体重指数(BM I)> 30 kg/m2;(5)微量蛋白尿:尿蛋白排泄率≥20μg/min,或白蛋白/肌酐≥30 mg/g。WHO有关MS诊断标准公布的肥胖、血脂异常及高血压等已得到公认,统一了以往众说纷纭的多种代谢异常聚集的命名和内涵。然而,由于该定义中的一些项目如胰岛素、尿微量白蛋白等, 在临床上并不常规检测,因此, 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2.1999年欧洲胰岛素抵抗研究组( EGIR)提出MS诊断标准为 IR(空腹胰岛素值上四分位数)并有下述5项中2项以上: (1)腰围(WC)≥94cm(男性) 或 ≥80cm(女性);(2)甘油三酯>2.0 mmol/ L(或已治疗);(3)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HDL - c):< 1. 0 mmol/ L ( 或治疗);(4) 高血压: ≥140 /90 mmHg(或已治疗);(5)空腹血糖>6.1mmol/L。 3.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NCEP - ATP Ⅲ)提出MS诊断标准[8]:具有以下5种情况中的3种情况即可诊断为MS:(1)中心性肥胖:腰围男>102 cm(男), > 88 cm(女);(2)高甘油三酯≥1. 7 mmol/L;(3)低HDL –c:男< 1. 0 mmol/L,女< 1. 3 mmol/L;(4)高血压: ≥130 /85 mm Hg;( 5 ) 空腹血糖≥6. 1mmol/L。其定义的特点适合于美国人群,在临床上简单易行,既往许多文献均采用该诊断标准来评估和预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然而该定义的腹型肥胖判断的腰围切割点不适用于亚洲人,美籍非洲人, 南欧白种人等。 4.美国内分泌学会(ACE) 和美国临床内分泌协会(AACE)提出MS的诊断标准 具有以下5种情况中的3种情况即可诊断为MS:(1)超重肥胖BM I≥ 25 kg/m2; (2) 血浆TG 升高≥ 1.69 mmo/L; (3) 低HDL - C, 男< 1.04 mmol/L , 女< 1.29mmol/L ; (4)葡萄糖激发2 h 后血糖>7.8mmol/l , 或空腹血糖110~126 mg/dL;(5)其他危险因素包括2型DM、HBP 或CVD 家族史、多囊卵巢综合征、久坐的生活方式、老年或CVD 的高危种族。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结合目前中国常用临床检测项目情况,于2004年提出国人的MS标准具备以下4项组成成分的3项或全部定义为MS:(1)超重和(或)

代谢组学综述

代谢组学综述 摘要:代谢组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对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相对分子质量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学科,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简要介绍了代谢组学的含义、代谢组学研究的历史沿革、当前代谢组学研究中的分析技术、数据解析方法,综述了代谢组学在药物毒理学研究、疾病诊断、植物和中药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当前代谢组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代谢组学研究技术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科学项目的实施,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在研究人类生命科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 代谢组学(metabolomics)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并迅速地发展起来, 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共同组成系统生物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各种组学0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分别从调控生命过程的不同层面进行研究, 使人们能够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 探讨生命的本质, 逐步系统地认识生命发展的规律。这些组学手段加上生物信息学, 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谢组学的出现和发展是必要的, 同时也是必须的。对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缺点和不足, 代谢组学正好可以进行弥补。代谢组学研究的是生命个体对外源性物质(药物或毒物)的刺激、环境变化或遗传修饰所做出的所有代谢应答, 并且检测这种应答的全貌及其动态变化。代谢组学方法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现代化实验技术手段, 同时也为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1 代谢组学的概念及发展 代谢组学最初是由英国帝国理工大学Jeremy N icholson教授提出的, 他认为代谢组学是将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来研究, 并且将代谢组学定义为生物体对病理生理或基因修饰等刺激产生的代谢物质动态应答的定量测定。2000年, 德国马普所的Fiehn等提出了代谢组学的概念, 但是与N icholson提出的代谢组学不同, 他是将代谢组学定位为一个静态的过程, 也可以称为/代谢物组学, 即对限定条件下的特定生物样品中所有代

代谢综合征得中医药治疗

代谢综合征得中医药临床治疗进展 李董平1,2 李佑生 1 1、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深圳 518020); 2、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改善代谢综合征得临床症状,在防治代谢综合征方面有其独特得优势。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对代谢综合征得中医治疗进行相关回顾,总结相关经验,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字:代谢综合征;中医药;进展;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就是以中心性肥胖或超重,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紊乱、高血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IR),为主要临床表现得一组症候群[1]。与心脑血管疾病得发生紧密相关,就是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得聚集状态。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新得代谢综合征工作定义[1]:中心性肥胖,欧洲人、东地中海人及中东人男性腰围(WC)≥94cm及女性WC >80cm,南亚洲人、中国人男性WC≥90cm,女性WC≥80cm,加上下列条件得2个或2个以上:①甘油三酯(TG)≥1、7mmol/L或血脂异常接受相应治疗者;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1、04mmol/L,女性<1、30mmol/L或血脂异常已接受相应治疗者;③空腹血糖(FBG)≥5、6mmol/L或已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接受治疗者;血压≥130/85mmHg或已被诊断为高血压并接受相应治疗者。随着社会经济得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得转变以及饮食结构得变化,MetS发病率逐年上升,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年估计,全球约有1/4人口患有代谢综合征[1]目前我国MetS发病率已大于15%,患者人数超过2亿[2]。已成为严重危害大众身心健康得慢性疾病与公共卫生问题。 1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对MetS得认识较晚[3],且并无“代谢综合征”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肥满”、“湿阻”、“消渴”、“胸痹”、“胁痛”、“眩晕”、“头痛”等范畴[4]。既往一般认为MetS得中医病机就是:素体肥胖,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情志不畅,损伤脾、肺、肾之气,酿生痰湿,阻滞气机,化瘀阻络,致使以痰湿(痰热)、血瘀、火热为标,脾虚、气虚、阴虚为本得顽症[5]。可近年来,不同学者对本病病因病机有着不同得认识,顾颖杰[6]总结王晖得经验认

代谢综合征中医药防治

【摘要】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是一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多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为特点,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的临床症候群。目前,ms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很高的发病率,在中国ms患病率已高达14%~18%,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达60%~80%。由于ms与一系列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ms已成为内分泌与心血管界乃至基础医学研究的热点。 中医药治疗ms有独到的优势。从单纯的降压、降糖、降脂的效果来看,中医药的作用不如西药起效快。但对早期ms患者除了改善生活方式,注意饮食和运动外,西医尚缺乏适当的药物干预手段;中医药对ms的治疗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改善生活方式综合干预基础上,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组方,疗效显著。 代谢综合征涉及多种症候、多个系统,中医对其无系统论述。现代医家大多从相对应的中医病名肥胖、头痛、眩晕、消渴、胸痹等病证范畴论治。 1病因 ms的发生发展既与先天遗传易感性有关,又是后天饮食失节、少动、情志失调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饮食不当,过逸少动,损伤脾胃,脾失运化,水液停聚为湿为痰;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血行艰涩,水液代谢受阻,也可为痰为湿;年老体虚,肾气亏虚,蒸腾气化作用失常,津液不能蒸化而为痰浊。 2病机及演变规律 前期:此阶段脾郁、肝郁,枢机不利为其本,可表现有气、血、痰、火、湿、食六郁。饮食过多,壅滞中焦之气,有碍脾胃升降,枢机不得斡旋,最终导致运化失职,脾气郁滞;饮食偏嗜,喜嗜膏粱厚味之品,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多滞中焦之气,脾气郁结。脾气郁滞,胃气不降,食积不化,运化不健,水湿不化,津液不布,湿痰浊邪内生,发为本病。 早期:此阶段郁久化热,热证的表现最为突出,以胃热、肠热、心火等多见。 中期:此阶段病机较为复杂,表现为肺胃津伤、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多种证型,但多虚实夹杂,可夹热、夹痰、夹湿、夹瘀等。 后期:因虚极而脏腑受损,或因久病人络,络痹脉损而成。此阶段的根本在于络损(微血管病变)、脉损(大血管病变),?以此为基础导致脏腑器官的损伤。 ms病位在脾、肝、肾三脏;病性为本虚标实,脾肾两虚为本虚,痰、浊、瘀、水等病理产物为标实;肝脾肾三脏失调,久之则脏腑功能虚损、气血逆乱或衰败,阴阳失调,虚实夹杂产生虚损变证。 3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生理 肥胖与ms高度相关。研究表明,脂肪组织不仅是能源的贮存中心,分泌游离脂肪酸;而且还是一个调节内分泌、主动参与能量代谢平衡的内分泌器官。脂肪细胞能分泌大量的激素和细胞因子来调节自身和其他组织的功能,如脂联素adiponectin、瘦素leptin、抵抗素resistin、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ⅰ型纤溶酶原启动剂抑制物1(pai-1)、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s,ppars),内脏脂泌素visfatin等,这些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或肽类物质统称为脂肪细胞因子。这些脂肪因子参与免疫反应、血管调节、调节能量摄入和消耗,调节糖、脂肪代谢。这些脂肪因子参与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胰岛素抵抗时胰岛素分泌缺陷的特点:对血糖变化不能作出快速分泌反应,第一时相减弱、消失,第二时相分泌推迟。早期:相对不足,分泌量可为正常或高于正常,但对高血糖而言仍为不足;后期:绝对不足,分泌量低于正常。

代谢组学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代谢组学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讨论,具体介绍了这种组学方法的特点,并得出以下相关结论,以供参考。 【关键词】代谢组学;中药药理;研究应用 0.引言 代谢组学当今一种全新的生物系统研究方法,其主要是对生物体系中的数量、代谢物质种类等进行研究分析。这种中医学方法在我国中药药理研究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通过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以及相关专业的计算方法,以此来判断中药体内代谢组的变化规律,从而对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因此,本文针对代谢组学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探讨阐释,从而总结出一些自身的看法与观点。 1.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药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相关的组学方法也取得了较大的完善与改革。而代谢组学正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所累积的产物。自从其被提出以来,受到了我国中药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实质性的科研研究,尤其是在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方面,很多医学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成果。在早期的医学研究过程中,已经有部分学者利用代谢组学法,以及先进的分析仪器来对黄芩苷体进行了实验研究,从中发现了三种不同的代谢产物,这就说明这三种化学结构在分解吸收后分别形成了代谢物质,而黄芩甘体则是代谢产物中的主体结构,从而共同组成了该中药的药效物质。 在对钩藤多动合剂的生物化学机制研究中,发现了具有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并证明这种药物是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失衡而发挥作用。有学者对肾虚证的大鼠给予淫羊藿治疗,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结合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淫羊藿苷和朝藿定可能为淫羊藿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一些实验结果表明,尖萼耧斗菜的作用靶标与其他9种常用抗菌素一样都是作用于蛋白质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可能是木兰碱。还有学者实验比较了款冬的花蕾和叶轴水提液对氨诱导的小鼠咳嗽的药效,通过对代谢物的lh―nmr光谱和多远数据分析发现,款冬花蕾的止咳和化痰功效可能与其高浓度的绿原酸、3,5咖啡酰奎宁酸及芸香苷相关。 2.在中药及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对于一些药效成分复杂的中药复方进行研究时,代谢组学方法反而能发挥更好的研究作用。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某个药学学者就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通过利用先进的快速液相色谱串联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研究物的血液代谢物进行探索研究,从中发现研究物中的胆固醇代谢、氨基酸代谢、等代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运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结合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的检测手段探讨了下淤血汤对cc1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机理,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最小偏二乘法(pls-da)等模式识别方法,证明了cc1所致的代谢紊乱在下淤血汤的干预下得到恢复,鉴定了10个与调节能量代谢、微生物菌群、氨基酸及脂肪酸代谢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下淤血汤的作用机理可能包括这些过程。另外,对心气不足证的代谢组学特征和温心方对其治疗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uplc―ms联用技术、多变量分析和数据库检索等方法,鉴定出了17个生物标志物,通路分析提示心气不足证的糖酵解、糖异生代谢,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及嘌呤的生物合成代谢网络被严重扰乱,而温心方通过调节多个通路紊乱至正常水平而具有潜在的药理作用。运用代谢组学方法对逍遥散抗抑郁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验研究,以核磁共振(nmr)结合多变量分析的方法对血浆代谢物组进行鉴定和分析,发现了11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且与对照组比较抑郁治疗组的氧化三甲胺、丙氨酸、羟基丁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低密度/极低密度脂蛋白和脂肪含量降低,卵磷脂、高密度脂蛋白、胆碱。 3.在中药安全性和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