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代谢综合征得中医药治疗

代谢综合征得中医药治疗

代谢综合征得中医药治疗
代谢综合征得中医药治疗

代谢综合征得中医药临床治疗进展

李董平1,2 李佑生 1

1、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深圳 518020);

2、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改善代谢综合征得临床症状,在防治代谢综合征方面有其独特得优势。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对代谢综合征得中医治疗进行相关回顾,总结相关经验,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字:代谢综合征;中医药;进展;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就是以中心性肥胖或超重,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紊乱、高血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IR),为主要临床表现得一组症候群[1]。与心脑血管疾病得发生紧密相关,就是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得聚集状态。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新得代谢综合征工作定义[1]:中心性肥胖,欧洲人、东地中海人及中东人男性腰围(WC)≥94cm及女性WC >80cm,南亚洲人、中国人男性WC≥90cm,女性WC≥80cm,加上下列条件得2个或2个以上:①甘油三酯(TG)≥1、7mmol/L或血脂异常接受相应治疗者;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1、04mmol/L,女性<1、30mmol/L或血脂异常已接受相应治疗者;③空腹血糖(FBG)≥5、6mmol/L或已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接受治疗者;血压≥130/85mmHg或已被诊断为高血压并接受相应治疗者。随着社会经济得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得转变以及饮食结构得变化,MetS发病率逐年上升,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年估计,全球约有1/4人口患有代谢综合征[1]目前我国MetS发病率已大于15%,患者人数超过2亿[2]。已成为严重危害大众身心健康得慢性疾病与公共卫生问题。

1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对MetS得认识较晚[3],且并无“代谢综合征”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肥满”、“湿阻”、“消渴”、“胸痹”、“胁痛”、“眩晕”、“头痛”等范畴[4]。既往一般认为MetS得中医病机就是:素体肥胖,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情志不畅,损伤脾、肺、肾之气,酿生痰湿,阻滞气机,化瘀阻络,致使以痰湿(痰热)、血瘀、火热为标,脾虚、气虚、阴虚为本得顽症[5]。可近年来,不同学者对本病病因病机有着不同得认识,顾颖杰[6]总结王晖得经验认

为本病以先天禀赋不足为基础,多食少动为其始动因素,气化失调为其基本病机,痰浊瘀血为其病理产物,变证百出为其不良结局。仝小林[3]总结MetS病机演变, 用郁、热、虚、损四个阶段来概括其从未病到已病,从潜证到显证得整个过程,因郁而热,热耗而虚,由虚及损,形成该病发生、发展得一条主线。王春霞[7]总结刘喜明辨治代谢综合征思路及经验指出MetS得病名当为肥满,病位在中焦脾胃,涉及肝胆与子宫等,日久可以累及心肾,但中焦病变就是根本。病机多为“中满内热”或“中满脾(内)虚”,其发病往往膏、浊、痰、瘀四者并存。提出将MetS 辨证分为痰湿中阻,痰热互结,脾虚湿胜三种基本类型。巴卓玛以痰浊瘀为理论依据,并根据临床表现不同而侧重于不同得病机特点,如肥胖者当以脾、胃为中心与肝密切相关,高血压者当以肝为中心,高血脂者当从痰、瘀论治,糖代谢紊乱者当以脾肾为中心兼顾她脏[8]。对MetS得病因病机,虽百家争鸣,总结起来亦不外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2 中医药治疗

2、1 辨证论治 MetS有着不同得症候组分,表现为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代谢紊乱等得不同,医学会针对不同得症候而采用控制体重、降压、降脂与控制血糖等对症治疗,缺乏整体治疗,而中医以整体观为指导,针对不同得个体体质及疾病特点,采用辩证论治。

2、1、1脾虚立论陈黎明[9]认为MetS以脾虚痰瘀为主,并结合脏腑辨证,以健脾化痰为主要治则。治疗以芳香化湿,健脾祛痰,祛瘀降浊,方用半夏,佩兰,厚朴,茯苓,薏仁,荷叶,山楂,太子参,山药,水蛭,地龙,丹参,白术,陈皮,泽泻等进行加减治疗。叶英法[10]总结相关文献,认为此病与脾气虚,脾阴虚,脾阳虚,气机升降失常等四个方面关系密切,并总结了健脾消脂、健脾活血、健脾益肾活血等临床治疗有效得方法。梁俊秋[11]认为消渴病早期以脾气虚弱,肝气郁滞,痰浊内蕴,为主要病因病机,治以健脾益气,解郁化痰法,药用:党参、黄芪各30g,云苓、山药、苍白术各15g,砂仁、佩兰、陈皮各12g,柴胡、半夏、生山栀、当归、丹皮、赤芍、肥知母、葛根各9g,黄连6g。治疗轻型糖尿病92例,治疗结果:显效69例(75、00% ),有效23例(25、 00%),总有效率100、 00%。与二甲双胍组相比在降低空腹血糖(FINS)及餐后2h血糖(2hPPG)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疗效相当。

2、1、2从肾论治冯占荣[12]用温肾利湿化浊方干预MetS肾虚痰湿证患者,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9

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治疗组治疗后TG、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FBG、BMI(体重指数)、CRP(C反应蛋白)、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FIB(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HDL-C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表明温肾利湿化浊方能明显改善MetS患者临床症状。赵志英[13]临床观察发现自拟温阳消浊饮加二甲双胍治疗脾肾阳虚型MetS患者,结果在改善全身症状、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脂质代谢方面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腹胀、食欲减退、恶心等副作用。说明中西医综合疗法可以改善脾肾阳虚型MetS患者得全身症状、胰岛素得敏感性及脂质代谢紊乱,就是较单一使用二甲双胍更为有效得治疗方法。

2、1、3从三焦论治季光根据“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得三焦特点,采用辛开苦降得方法,并用鸡鸣散治疗MetS,临床获效较多[14]。陈晶[15]认为三焦就是人体诸脏腑中得最大一个腑,素有“孤府”之称,人体水液代谢仰仗三焦气化与运行水液、通调水道得共同作用。三焦气化失常、水道不利,则水液代谢失常,停而为湿,聚湿生痰,并自拟中药方(北杏、苍术、薏苡仁,随证加减)治疗MetS患者,临床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自拟调理三焦中药方能确实改善MetS患者各项指标,而调理三焦法为中医药治疗MetS提供了一个新得思路与方法。

2、1、4痰湿立论董静等[16]对MetS患者与正常人群进行对照,结果显示痰湿质、湿热质为MetS发生得危险因素,且痰湿质最为显著。张海艇[17]据此利用导痰汤治56例痰湿体质类型MetS患者,取得良好得效果。将10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6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指导及运动指导。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导痰汤(半夏、天南星、陈皮、枳实等)。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TG、HDL-C、血压与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表明导痰汤可以显著改善MetS患者得血脂与血压水平。李金桂[18]采用通阳化痰散结法治疗MetS痰证,获效明显,通阳化痰散结法治疗MetS 痰证,治疗组痰证素得病理积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3周后治疗组痰证

素病理程度好于对照组。治疗后痰证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患者得生活质量获得明显得改善。胡广芹[19]临床观察发现用八味茶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组间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及TG、HDL-C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八味茶可明显改善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候与血脂指标,且无毒副作用。

2、1、5从瘀血立论李金桂[20]认为瘀血就是MetS得主要病理变化及病因,血瘀证在MetS患者中很常见。并在临床观察中用血府逐瘀汤治疗MetS血瘀证患者,结果根据证素辨证法,MetS得血瘀证素积分治疗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血府逐瘀汤治疗MetS血瘀证,能够改善患者得临床症状。郑燕芳[21]认为痰水之奎,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痰瘀同病,活血为先,瘀去痰消,相得益彰。故对于痰阻血瘀之证,选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药物,达到祛瘀血、化痰浊之目得。采用逐瘀通脉胶囊治疗高脂血症MetS疗效显著。

2、1、6 从痰瘀论治马芳放[22]采用陈降化瘀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与8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C、TG、HDL-C、LDL-C均显著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陈降化瘀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明显。任昶[23]认为MetS得早期病机就是痰瘀互阻,并运用自拟化瘀降浊汤(桑白皮、夏枯草、泽泻、鬼箭羽、丹参、茵陈、大黄等)配合西药治疗痰瘀互阻型MetS30例,结果治疗组生化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专方治疗兰希仁[24]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对老年MetS治疗研究中发现,治疗后F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得TC、TG低于治疗前,HDL-C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瘦素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东建等[25]对60例老年MetS患者采用保龄汤进行治疗,治疗组治疗后HOMA-IR、BMI及WC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HOMA-IR有所下降女性WC高于治疗前(P<0、05)。陈熤[26]等运用益气化聚方治疗MetS22例,治疗组治疗后形体学检测指标与血糖水平(除糖化血红蛋白外)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P<0、05),且在WC、腰臀比(WHR)、2hPPG与HOMA-IR方面低于对

照组(P<0、05)。夏苏英等[27]应用糖脂平方治疗MetS患者,结果两组治疗后均能降低血压、血脂及CRP,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后BMI下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后CRP得下降较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P <0、01,有显著性差异。

2、3 单味药治疗江焱[28]研究68例MetS患者持续服用黄连素16周,结果治疗后患者血脂、血压、WC及胰岛素敏感性均有显著改善(P<0、01),说明黄连素治疗MetS有较好得疗效。焦素芳等[29]观察炒黄决明子对80例高脂血症患者治疗1个月后得影响,结果显示治疗组得血清TC、TG、LDL-C降低,HDL-C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认为决明子与瑞舒伐她汀联合治疗高脂血症得效果优于单用瑞舒伐她汀治疗得效果。向芳[30]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MetS64例,结果患者得糖、脂肪、蛋白质得代谢得到改善,降低了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得概率,值得临床推广。

2、4 中成药治疗叶斌等[31]通过对养血清脑颗粒对老年性MetS相关因素影响得研究发现养血清脑颗粒应用后可以有效下调MetS患者中血清中瘦素得表达,有效得改善机体产生得IR。徐秋等[32]在临床研究中运用脂糖安颗粒治疗MetS,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BG、T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纤维蛋白原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s-CRP、收缩压(S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脂糖安颗粒治疗MetS疗效显著。2、5 针灸治疗针灸为中医传统治疗方法,有分析认为[33],针灸通过调节游离脂肪酸(FFA)、瘦素、TNF、脂联素、抵抗素等脂肪因子得水平,从而改善肥胖型IR,改善MetS得临床症状。陈芹梅等[34]在化痰祛瘀方得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MetS高血糖60例,结果治疗组 FBG、PBG、HbA1c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项琼瑶等[35]运用针灸治疗64例单纯性肥胖伴糖耐量受损(IGR)患者,电针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取穴为肺俞、脾俞、胰俞、肾俞、中脘、关元、中极、天枢、章门、带脉、支沟、足三里、丰隆、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内庭。天枢、足三里连接电针,耳穴取穴:肺、三焦、内分泌、胃、胰,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针灸疗法都能降低患者得体重、糖代谢指标、HOMA-IR。在减轻体重方面,针刺疗法较药物疗法疗效显著;在改善空腹胰岛素(FINS)与HOMA-IR方面,两种疗法疗效相

同。

2、6 综合疗法范德花等[36]研究证实中医为主、多学科综合防治体系在降压、降糖、调节血脂,减轻体重等方面均优于单纯得西医治疗。蔚文礼[37]对45例老年MetS患者进行社区运动与饮食调理,治疗1年,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糖脂代谢指标除HDL-C外均显著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冯晓玲[38]研究早期多因素干预对78例老年MetS患者疗效得影响,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辅助给予多因素干预治疗,对照组患者只针对有明确诊断得疾病进行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各项代谢相关指标得变化。结果观察组干预治疗后各项代谢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干预治疗后各项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小结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本病主要病因为禀赋不足、多食少动、脏腑虚损、情志失节等几个方面,脏腑失调为本,痰湿瘀血为标,证型有脾虚痰湿、气滞血瘀、气虚血瘀、阴虚火旺等,兼夹多证,主要病位在脾,涉及肾,肝等。故治疗以健脾、益肾为主,兼以化痰渗湿,活血祛瘀,以期标本兼治。MetS就是多个临床证候群得集合体,病因病机较为复杂,西医针对MetS各组分进行治疗,疗效确切,机理明确,但本身可以引起代谢紊乱,造成患者依从性差,要正确应用;中医强调整体观与辨证论治,从整体上认识MetS,进行辨证论治,符合这种集多症候群为一体得疾病得治疗,临床研究发现中医治疗可以调节糖脂代谢,改善炎症状态,优化体重指数及血压水平,在改善体质,缓解症状,调畅情志,改善生存质量上体现出一定得特色。中医在治疗MetS中扮演越来越重要得角色,要善于把握中医得优势。目前中医对MetS得认识还存在些许不足,一方面MetS病因病机较为复杂,而目前仍百家争鸣,缺乏统一得病名、病因、病机以及辩证分型;另一方面,缺乏统一得疗效评价标准,不利于临床用药及疗效评价;此外,MetS治疗多就是个人临床观察或经验总结,缺乏循证医学指导下得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得中医药研究得临床研究,使得中医药得治疗缺乏客观性。因此需要中医学者对上述不足进行深入得研究。随着MeS患病率得上升及严重并发症得发生,根据“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得原则,需加强对MetS得早期发现与治疗,并对高危人群进行知识宣传。

参考文献:

[1]Alberti KG, Zimmet P , Shaw J、Metabolic syndrome--a new world-wide

definition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 J ] 、Di abet Med , 2006 May,23(5): 469 - 80、Review、

[2]祝之明、代谢综合征研究现状与趋势[J]、解放军医学杂

志,2005,30(8):680-682、

[3] 仝小林,段军、代谢综合征得中医认识与治疗[J]、中日友好医院学

报,2002,16(5-6):347-350、

[4] 沈诤、“二纲八证”辨治代谢综合征[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

报,2012,36(8):860-861、

[5] 曹拥军,乔楠,陈亚琴,刘钧、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及相关因素研究[J]、陕西

中医,2014,35(12):1602-1604、

[6] 顾颖杰王晖、代谢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初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39(1) :22-27、

[7]王春霞、刘喜明教授辨治代谢综合征思路及经验[J]、环球中医

药 ,2014,7(6):462-464、

[8] 都增强、巴卓玛主任医师治疗代谢综合征及合并症得经验[J]、陕西中

医,2013,33(12):1649-1650、

[9] 陈黎明、从脾虚痰瘀论治代谢综合征[J]、云南中医中药杂

志,2013,34(11):20-21、

[10] 叶英法,刘怀珍、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合并脂质代谢紊乱得研究进展[J]、

四川中医,2014,32(4):179-180、

[11] 梁俊秋、健脾益气解郁化痰法治疗轻型糖尿病[J]、山西中医,2013,

29(2):62、

[12] 冯占荣,马俊杰、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虚痰湿证代谢综合征30例临床研究

[J]、江苏中医药,2014,46(11):20-21、

[13] 赵志英、自拟温阳消浊饮加二甲双胍治疗脾肾阳虚型代谢综合征临床观察

[J]、北京中医药,2008,27(8):620-622、

[14] 陈露、季光治疗代谢综合征经验拾要[J]、山西中医,2009,25(2):6-7、

[15] 陈晶,张文青,李燕萍、调理三焦法治疗代谢综合征得临床研究[J]、中国疗

养医学,2014,23(6):436-438、

[16] 董静,王琦,吴宏东,等.代谢综合征体质因素得病例——对照研究[J]. 中

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5):464-465、

[17] 张海艇,谢峥伟,沈维增,廖圣榕、导痰汤治疗痰湿体质类型代谢综合征[J]、

杏林中医药,2014,34(4):376-378、

[18] 李金桂,李灿东,吴同玉、通阳化痰散结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痰证30例[J]、

福建中医药,2015,46(1):18-19、

[19] 胡广芹,陆小左,孟玲、八味茶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临床观察[J]、上

海中医药杂志,2008,42(5):22-23、

[20] 李金桂、血府逐瘀汤治疗代谢综合征血痕证得临床观察[J]、北方药学

2014,11(11):66-67、

[21] 郑燕芳、逐瘀通脉胶囊对伴高脂血症得代谢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体质量

及胰岛素抵抗[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688-689、

[22] 马芳放,袁国强,李彦霞,房会文、陈降化瘀胶囊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得

临床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2,11(4):288-289、

[23] 任昶,高永辉、化瘀降浊汤配合西药治疗痰瘀互阻型代谢综合征30例[J]、

陕西中医、2008,29(4):452-453、

[24] 兰希仁、黄连温胆汤加减对老年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及血清瘦素得影响

[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1):313-315、

[25] 王东建,洪庆祥,杨旻昕,戴庆芳、保龄汤对老年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得影

响[J]、河北中医,2012,34(12):1779-1781、

[26] 陈熤,符德玉,傅晓东,何燕铭,王文健、益气化聚方联合常规疗法治疗代谢

综合征高血压病得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6):680-687、

[27] 夏苏英,杨励、糖脂平方对代谢综合征患者BMI及CRP得影响[J]、中华中

医药学刊,2012,30(3):539-540、

[28]江焱、黄连素对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敏感性得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3):390-393、

[29] 焦素芳,韩海东、决明子与瑞舒伐她汀联合治疗高脂血症得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8):79-80、

[30]向芳、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代谢综合征64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

报,2010,16(11):48-49、

[31] 叶斌,陈日秋,季晓珍、养血清脑颗粒对老年性代谢综合征相关因素得影响

[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8):40-42、

[32] 徐秋,翟宏伟,邱娟娟,姜诗谦等、脂糖安颗粒治疗代谢综合征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 ,2014,23(8):1455-1459、

[33] 葛玲玲,徐天舒、针灸干预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

报,2014,16(4):241-243、

[34] 陈芹梅,宋俊,张滨农,唐荣芳等、化痰祛瘀方配合针灸治疗代谢综合征高

血糖60例[J]、河南中医,2012,32(10):1328-1329、

[35] 项琼瑶,李国安,沈小珩,等、电针结合耳穴干预单纯性肥胖伴糖调节受损临

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5):31-33、

[36] 范德花,管慧丽、中医为主、多学科综合防治代谢综合征临床观察[J]、光

明中医,2013,28(1)、

[37] 蔚文礼、社区运动及饮食调理对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影响观察

[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2):39-40、

[38] 冯晓玲、早期多因素干预对老年代谢综合征疗效得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

学学报,2014,30(1):154-156、

作者简介:李董平,1989-01-24,男,湖南永州人,硕士在读,中西医结合肾病及代谢病研究方向。

作者通讯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东门北路1017号(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邮编:518020,联系方式:

通讯作者:李佑生,1964-,男,湖南浏阳人,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教学、临床、中西医结合肾病及代谢病得研究。E-mail: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综合征,即称代谢综合征。例如糖代谢紊乱时就出现糖耐量低减,导致糖尿病;脂肪代谢障碍时出现高脂备症,脂肪肝。肥胖症、高血粘稠度等,蛋白质代谢障碍,出现高尿酸血症(痛风)等。并可由以上三大代谢障碍而出现许多并发症,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中风等。也可概括为“八高症”:即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稠度,高尿酸血症,高脂肪肝,高胰岛素血症(因为胰岛素抵抗,致胰岛素过度分泌,引起的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高体重(肥胖症)。 症状体征 1、腹部肥胖或超重; 2、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及胆固醇(HDL-C)]低下; 3、高血压; 4、胰岛素抗性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 5、有些标准中还包括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及促炎症状态(C-反应蛋白CRP)增高及促血栓状态(增高和纤溶酶原抑制物—1,PAI-1)增高。 这些成分聚集出现在同一个体中,使患的风险大为增加。 治疗方法 由于代谢综合征中的每一种成分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它们的联合作用更强,所以有人将代谢综合征称为“死亡四重奏”(中心性肥胖、高血糖、和高血压),因此代谢综合征是对一组高度相关疾病的概括

性和经济的诊断与治疗的整体概念,要求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如减轻体重、增加体育锻炼和精神协调),降血糖、调脂和抗高血压治疗都同等重要。 所有的治疗都应围绕降低各种危险因素。包括有效减轻体重;减轻;良好控制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控制血压等。 1. 减轻体重 任何肥胖伴糖尿病的患者均需减肥。主要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必要的药物。研究表明,要使肥胖者体重长期降至正常的可能性较小。减肥的目标是至少使体重持久降低5%~15%。 ● 饮食调节:控制总热卡量,减低脂肪摄入。对于25≤BMI≤30mg/m2者,给予每日1200kcal(5021千焦)低热量饮食,使体重控制在合适范围。 ● 运动锻炼:提倡每日进行轻至中等强度体力活动30分钟,如骑自行车、擦地板、散步、跳舞等。 ● 减肥药物:如(sibutramine),可抑制和再摄取,减少摄食,减轻体重。常规用药量是每日5~15mg。(orlistat),可通过抑制胃肠道胰,减少脂肪的吸收,每次120mg,每日3次。 2. 减轻胰岛素抵抗 在减肥和运动外,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即噻唑烷二酮类物(TZDS)都是临床常用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但是两者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作有机制存在很大差异: (1)作有机制不同:TZDS对代谢综合征的作用部位是脂肪组织,它通过逆转肥胖体内游离脂肪含量下降近50%。二甲双胍主要作用于肝脏和肌肉。二甲双胍可以显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糖异生。 (2)对体重的影响有很大差别:荟萃分析显示,TZD使用后体重增加4%~6%,而二甲双胍却使体重明显下降。而且二甲双胍引起的体重减轻更大程度上是的减少。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治疗后,总体脂减少约9%,皮下脂肪减少7%,而内脏脂肪减少高达15%。 对新发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也不同:大型临床研究的资料证实,二甲双胍干预治疗可以预防新发糖尿病(DPP研究)和心血管事件(UKPDS研究)的发生,而TZDS目前缺乏临床研究结果以证实其具有相似的作用。 3. 改善血脂紊乱 调脂治疗在代谢综合症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常见药物有贝特类和他汀类(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 贝特类:降低TG,同时轻至中度降低TC及LDL-C,升高HDL-C。常用药物有:、苯扎贝特、吉非罗齐。 ● 他汀类:降低胆固醇作用较强,轻度降低TG及增加HDL-C作用。常用药物有:阿妥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等。 4. 降低血压 (1)根据美国第七届高血压预防、监测、评估和治疗的全民委员会的报告(JNC7),对于收缩压 ≥140mmHg/≥90mmHg的患者必须接受治疗。 (2)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当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时必须开始降压治疗。

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_姚东升

中 华中医药学刊 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 姚东升1,2,刘平1,2,3,胡义扬1,3,孙明瑜 1,3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203; 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3.上海高校中医内科学E -研究院,上海201203)摘要:目前我国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已大于15%,患者人数已超过2亿,其防治日益受到关注。但由于其病 因病机尚不明确,临床症状复杂,西医目前尚限于对症治疗。而基于辨证论治的中医药在代谢综合征防治中有独特的疗效。现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特色用药等方面综述近几年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中医药;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58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3)05-1113-03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YAO Dongsheng 1,2,LIU Ping 1,2,3,HU Yiyang 1,3,SUN Mingyu 1, 3 (1.Key Laboratory of Liver and Kidney Diseases ,Institute of Liver Diseases ,Shuguang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China ; 2.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China ;3.E -institute of Shanghai Municipal Education Commission ,Shanghai 201203,China ) Abstract :The current rate of metabolic syndrome who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have been a growing concern is greater than 15%in China , the number of patients is more than 200million.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pathogenesis is not clear by now.Since the complexity of clinical symptoms ,Western medicine is currently limited to symptomatic treat-men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has good efficacy.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about the etiology ,the pathogene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metabolic syndrom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hogenesis ;treatment 收稿日期:2013-01-20 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1DZ1971702);上海市教育 委员会E -研究院建设计划项目(E03008);上海中医药 大学首届杏林学者资助项目;上海高校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胆病重点学科、慢性肝病虚 损重点研究室和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姚东升(1987-),男,辽宁人,七年制学生,研究方向:中 医肝病。 通讯作者:孙明瑜(1973-),女,副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 师,博士。E- mail :mysun369@126.com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 MS )是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高尿酸血症等合并出现为其主要特点,以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 )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危险因素的聚集,最终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临床症候群。目前我国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大于15%, 患者人数已超过2亿[1] ,其防治日益受到关注,成为中西医学者研究的热点。但由于其病因病机尚不明确,临床症状复杂,西医目前尚限于对症治疗。而基于辨证论治的中医药采用整体性和个体化治疗相结合在防治代谢综合征中有 显著的疗效, 也彰显了中医的特色和优势。1 病因病机 既往中医对代谢综合征无系统认识,尚无相关病名探 讨,现代医家大多从其对应的中医病名“头痛 ”、“眩晕”、“湿阻”、“消渴”、“肥胖”等命名论治。中医认为其产生与 先天遗传有关, 又是后天多饮多食、肥胖少动的结果,一般认为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多由痰浊、瘀血、郁热、毒 邪、气血阴阳失调等因素所导致 。《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仝小林等认为过食和少动为MS 发病的主要病因;脾气郁滞、脾失健运,进而水湿内停而为痰、为湿、为浊、为脂,进而变证百生为病机的根本;肝脾郁滞为疾病的核心病机。MS 的发展演变,可以用“郁、热、虚、损”四个阶段来概括其 从未病到已病、 从潜证到显证的整个过程,因郁而热,热耗而虚,由虚及损,形成MS 发生、发展的主线[2]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治病求本,徐远从脾肾两脏 入手, 认为脾肾两虚是内因,饮食失调、运动过少等是外因,肝失疏泄是重要环节,痰瘀互阻是主要病机,虚损变证是代 谢综合征的不良结局[3] 。《灵枢·五变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说明先天禀赋不足是造成代谢综合征的重要 原因。但其临床症状复杂,除正虚外,痰浊、瘀血、毒邪等实 邪在其发病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百病多由痰3111

中医药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之一中药复杂体系作用模式解析

中医药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一) 中药复杂体系作用模式解析 为研判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前瞻谋划和布局前沿科技领域与方向,中国科协组织征集“2019年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中华中医药学会高度重视该项工作,按照相关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征集各分支机构推荐议题共37项。经专家研讨,汇总分析、推荐委员会论证等工作流程,最终遴选出中医药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各3项上报中国科协。 中文题目:中药复杂体系作用模式解析 英文题目:Function Mode Analysis on Complex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所属类型:前沿科学问题 所属领域:医药科学 所属学科:中医学和中药学 中文关键词:整合策略,物质基础,作用机理,中药方剂 key words:Integration Strategy,Material Basis,Mechanism,Chinese Medicinal Formulae 推荐理由:中药复杂体系作用模式解析涉及化学物质、体内过程、作用机制三个核心环节,揭示物质实体与生命活动的交互规律,是中医药发展的科学前沿问题,也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必须迈的关键一步。 ◆◆一、问题背景◆◆ 中医药从整体着眼,采取多途径的整合调节性治疗,达到“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目的。这种治疗思想对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都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符合现代治疗学的发展趋势。中药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形式和手段,由于缺乏对药效物质的微观分析和作用规律的科学阐释,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和制约了新药创制,不利于中医药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中药及方剂是一个复杂化学体系,生物机体也是一个复杂生命系统,揭示中药及方剂的化学物质实体与机体生命活动的交互规律,解析中药复杂体系作用模式,是中药现代研究中亟待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 当前,各类仪器分析技术及平台的长足发展,促进了中药化学成分的系统高效解析;各种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的发展与应用,实现了中药化学成分的高效分离与结构鉴定,为解析中药化学物质实体,提供了有效手段与技术。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系统生物学和网络生物学发展十分迅速,开始从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认识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以多种代谢异常发生在同一个体为特点的综合征。如糖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肥胖或超重、高尿酸血症等等。 二、诊断标准 (1)向心性肥胖(central obesity):男性腰围:欧洲≥94 cm,南美和中国≥90 cm;女性腰围:欧洲≥80 cm,南美和中国≥80 cm。 (2)血压升高(high blood pressure):收缩压≥130 mmHg或舒张压≥85 mmHg (3)血糖增加(elevated blood sugar):空腹血糖≥100mg/dl(5.6 mmol/L) (4)低水平的HDL(low HDL):男性<40 mg/dL (1.03 mmol/L),女性<50 mg/dL (1.29 mmol/L) (5)甘油三酯增高(elevated triglycerides levels):甘油三酯> 150 mg/dL(1.7 mmol/L)。第二节代谢综合征的病因 一、年龄因素 大量研究证实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40岁以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二、超重或肥胖 超重或肥胖引起代谢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1)脂肪在非脂肪细胞的异常沉积。(2)伴随着脂肪沉积在肝脏、肌肉和胰岛组织,脂肪组织分泌大量活性信号分子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游离脂肪酸以及脂肪组织的活性巨噬细胞。 三、生活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与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四、疾病因素 有糖尿病史(2型糖尿病史,孕期糖尿病史)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可能性增加。高血压既是代谢综合征的特征之一,也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疾病均可能成为代谢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 五、遗传因素 代谢综合征各成分的遗传度显示,中心性肥胖为25%~40%,高血压为50%,甘油三酯为25%~40%,总胆固醇为50%~60%,HDL-C(高密度脂蛋白)为30%~55%。代谢综合征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及其理论和方法拓展_闫广利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及其理论和方法拓展 闫广利,孙晖,张爱华,韩莹,王萍,吴修红,孟祥才,王喜军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从中药/方剂口服给药后的血中移行成分中筛选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设计,其理念及方法符合中药整体作用模式, 并体现了人体对药物的代谢、转化作用和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现已成为公认并被普遍应用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方式。该文对以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在进一步认识中药复方给药形式的特殊性及方证对应疗效的专属性基础上,提出整合系统生物学的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新研究策略:以证候为切入点,以方剂为研究对象,在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阐明证候生物标记物的前提下,评价方剂整体效应,在有效的状态下,筛选与效应生物标记物高度关联的中药血清移行成分,发现并确定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通过整合系统生物学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扩展,将开启诠释中医药理论的新篇章。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药效物质基础;方剂;系统生物学;未来发展 [收稿日期]2015-04-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4300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173500,81373930,8147358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202639,81302905)[通信作者]* 王喜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及中医方证代谢组学, Tel /Fax :(0451)82110818,E-mail :xijunwangls @https://www.doczj.com/doc/7911861358.html, [作者简介]闫广利,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 E-mail :gancaosuan@https://www.doczj.com/doc/7911861358.html, Progress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ts theory and method YAN Guang-li ,SUN Hui ,ZHANG Ai-hua ,HAN Ying ,WANG Ping ,WU Xiu-hong ,MENG Xiang-cai ,WANG Xi-jun * (Na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Laboratory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China ) [Abstract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designed to screen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C-Ms from the constituents absorbed into the blood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The theory and method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ffect char-acteristics of TCMs ,and reflec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drugs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pathway for researching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CMs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and used widely.In the paper ,the previous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were reviewed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further validity of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on form of the TCM for-mula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perty to TCM syndrome ,the new strategy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integrating the metabonomics technologies was put forward.According to the strategy ,we tak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TCM syndrome as a research starting point ,tak-ing TCM formula as object ,using the metabolic biomarkers of syndromes or diseas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formula and screen the compounds of TCMs in serum which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metabolic biomarkers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by further bio-logical validation to finally confirm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is of TCMs.Integrating with the systems biology technologie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will further develop ,and open a new chapter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of TCM.[Key words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formula ;systems biology ;future development doi :10.4268/cjcmm20151715 · 6043·

有关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有关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一、不同的学术机构提出来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提出了以IR或高血糖为中心的工作定义,MS诊断标准为:糖调节减损( IGT或IFG)或糖尿病(DM)和(或) IR (由高胰岛素葡萄糖钳夹技术测定的葡萄糖利用率低于下位1 /4位点),并有下述5项中2项以上:(1)高血压: ≥140 /90 mmHg(1 mm Hg = 0. 133 3 kPa) ;(2) 甘油三酯: ≥1. 7mmol/L; (3)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HDL - c):男<0. 9 mmol/L,女<1. 0 mmol/L; (4)中心性肥胖:腰臀比(WHR)>0. 9(男),> 0.85(女)和(或)体重指数(BM I)> 30 kg/m2;(5)微量蛋白尿:尿蛋白排泄率≥20μg/min,或白蛋白/肌酐≥30 mg/g。WHO有关MS诊断标准公布的肥胖、血脂异常及高血压等已得到公认,统一了以往众说纷纭的多种代谢异常聚集的命名和内涵。然而,由于该定义中的一些项目如胰岛素、尿微量白蛋白等, 在临床上并不常规检测,因此, 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2.1999年欧洲胰岛素抵抗研究组( EGIR)提出MS诊断标准为 IR(空腹胰岛素值上四分位数)并有下述5项中2项以上: (1)腰围(WC)≥94cm(男性) 或 ≥80cm(女性);(2)甘油三酯>2.0 mmol/ L(或已治疗);(3)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HDL - c):< 1. 0 mmol/ L ( 或治疗);(4) 高血压: ≥140 /90 mmHg(或已治疗);(5)空腹血糖>6.1mmol/L。 3.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NCEP - ATP Ⅲ)提出MS诊断标准[8]:具有以下5种情况中的3种情况即可诊断为MS:(1)中心性肥胖:腰围男>102 cm(男), > 88 cm(女);(2)高甘油三酯≥1. 7 mmol/L;(3)低HDL –c:男< 1. 0 mmol/L,女< 1. 3 mmol/L;(4)高血压: ≥130 /85 mm Hg;( 5 ) 空腹血糖≥6. 1mmol/L。其定义的特点适合于美国人群,在临床上简单易行,既往许多文献均采用该诊断标准来评估和预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然而该定义的腹型肥胖判断的腰围切割点不适用于亚洲人,美籍非洲人, 南欧白种人等。 4.美国内分泌学会(ACE) 和美国临床内分泌协会(AACE)提出MS的诊断标准 具有以下5种情况中的3种情况即可诊断为MS:(1)超重肥胖BM I≥ 25 kg/m2; (2) 血浆TG 升高≥ 1.69 mmo/L; (3) 低HDL - C, 男< 1.04 mmol/L , 女< 1.29mmol/L ; (4)葡萄糖激发2 h 后血糖>7.8mmol/l , 或空腹血糖110~126 mg/dL;(5)其他危险因素包括2型DM、HBP 或CVD 家族史、多囊卵巢综合征、久坐的生活方式、老年或CVD 的高危种族。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结合目前中国常用临床检测项目情况,于2004年提出国人的MS标准具备以下4项组成成分的3项或全部定义为MS:(1)超重和(或)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摘要:方剂研究是中医药研究的主要方向,而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则是方剂研究的核心。可是方剂药效物质的复杂性给方剂研究者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使得方剂研究止步不前。方剂药效物质研究的复杂性不仅在于方剂组成成分的多样性,还在于其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物质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等等。为了解决“无法准确判断方剂药效物质”的问题,近几十年以来方剂研究者不断探索,结合新技术,研究出入代谢组学、谱效学研究、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研究、中药血清药理学及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拆方研究等方法。因此本文旨在梳理近几十年来方剂药效物质研究进展,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方剂是中药临床用药的基本形式,配伍是方剂的核心。“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等是方剂的传统中医理论基础[1],方剂的有效物质成分作用于机体,产生疗效,如何测定方剂中的有效物质成分则成了方剂研究者的重点攻克方向,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等,以“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为题,搜索了大量文献,因此做如下综述。 1.中药血清药理学及血清药物化学 上世纪 80 年代初,著名的日本药理学家田代真一[2]首次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这一创新思路。他认为中药制剂口服吸收后,在体内经过胃肠道菌群代谢和排泄过程而发挥治疗作用,因而中药及其复方中具

有生物活性的成分———药效物质基础是中药经过人体生物转化之后的产物,这些产物吸收入血后与血浆蛋白结合并通过血液的流动到达靶标器官及组织。上世纪 90 年代国内学者王喜军[3-4]提出“中药血清药理学”,按照“中药复杂化学成分-学中移行成分-体内直接作用物质-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避免了中药复方煎煮及丸散等粗制剂型直接进行体外药物研究结果所产生的影响;而且经过动物的吸收代谢等过程,其血清成分可更直接地反映中药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其对中药复方疗效和机制的阐述也更具科学性,至此这一方法在中医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被广泛重视及应用。但血清药理学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实验动物的选择、给药剂量、时间、血清添加量等方面也对实验结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2.证治药动学 证治药动学是黄熙[5-8]教授于2002首先提出的,他主张拆方围绕君臣佐使进行PK研究,从方剂化学物质基础、方剂体内活性物质分析及其药动学等角度,阐明君臣佐使组成原理与可惜内涵,同时为方剂药效物质成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在此基础上,黄熙提出了生物方剂分析药理(BAP)。例如以药效血清差示色谱法研究丹红注射液治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物质基础[8]。在对患病大鼠进行给药之后,研究DHI在改善患病大鼠病症的作用,确定最大和最小药效时间点并建立全成分的指纹图谱集。通过比对DHI在对症机体产生最大和最小药效时血清中物质谱的变化差,以HPLC-MS方法结合对照品鉴定DHI的药效物质,并对药效物质进行药效学反馈验证。但此方

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初探

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初探 发表时间:2012-09-24T16:50:36.7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吴嬛1 许啸虎2 [导读] 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 吴嬛1 许啸虎2 ( 1 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湖北武汉 4 3 0 0 0 0 ) ( 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目的代谢综合征日益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已对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手段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中医学对于防治代谢综合征这一现代病尚缺深入的研究,本文力图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发病特点,阐述不同阶段的相互关系和发病机理,分析了代谢综合征的动态演变和内在的整体关联性,探讨中西医结合处理代谢综合征的理论基础及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病因病机,证治分型及治则治法,强调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优势,为防治代谢综合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代谢综合征病因病机证侯分型 【中图分类号】R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8-0320-02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饮食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加之工作,生活压力大,体力活动少等诸多因素,现代人大多都受到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三高症”的困扰,导致内分泌系统的紊乱,最终发展成代谢综合征。防治代谢综合征,除了要减轻体重、改变膳食结构、适度运动外,必要的药物辅助治疗十分重要。现代医学研究通过调节血粘、血脂,扩张毛细血管,增强胰岛细胞分泌降低胰岛素抵抗,使血压、血脂、血糖恢复正常。然而长期临床实践表明,单纯针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某一疾病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大,需长期使用且疗效并不显著,同时罹患并发症几率增大。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强调阴阳平衡,注重辨证论治,在防治代谢综合征方面日益显现重要的作用。以下分别从中,西医学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加以阐述。 1 现代医学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 是与代谢异常相关的心血管病的多种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美国著名内分泌专家Reaven 发现了胰岛素抵抗,并将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高甘油三脂血症和高血压统称为“X 综合征”[1]。世界卫生组织(WH O)最终推荐使用“代谢综合征”来命名。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日渐增高。经调查研究发现在中国7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4%~ 16%,并随年龄而增长。有代谢综合征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是无代谢综合征者的2 倍[2]。 近年来,代谢综合征被认识到是一种临床证候群,内脏型肥胖、胰岛素抵抗、年龄、内分泌失调和缺少体力活动,这些因素将直接促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增加了发生2 型糖尿病的危险[3-5]。防治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目标是预防临床2 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病发生,原则上应先启动生活方式治疗,包括减轻体重,体力活动,控制饮食,如不够,再采取针对个别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6]。 2 中医学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2.1 病名 中医学并无代谢综合征这一病名,且历版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统编教材也未对代谢综合征作专篇论述,然根据其证候,可归属于中医之“肥胖”“消渴”“眩晕”“胸痹”“胁痛”“脾瘅”等范畴。但并不能说我们的祖先对这一病症一无所知,事实上,古代医籍中有关代谢综合征的论述也较多。 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为形体肥胖,困倦乏力,胸脘痞闷,口甘口粘,大便溏滞不爽,舌苔腻,脉滑或弦或濡。故《素问? 奇病论》有云:“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现代人的饮食过于壅腻,以致痰浊壅滞于体内而形成肥胖。 2.2 病因的探讨 从中医学的角度分析,代谢综合征属于中医内伤杂病,其病因主要与先天禀赋、饮食、劳逸和情志因素等有密切关系。目前的研究也证实,代谢综合征属于多源性疾病,主要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的摄入),精神状态不协调(紧张、抑郁、焦虑等),生活方式不科学(缺少合理的运动、起居无规律等),肥胖,年龄及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致病。 2.3 病机的探讨 从临床观察可以发现,高脂血症,肥胖,糖耐量异常,常常相伴出现并最终发展成为代谢综合征。这也为我们研究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病机提供了思路:①把高脂血症,肥胖,糖耐量异常与代谢综合征作为一个整体观察比较,可以看出过食和少动是代谢综合征发展的两大主因。食量过大,塞滞中焦之气,有碍脾胃升降. 枢机不得斡旋,最终导致运化失职,脾气郁滞;喜食肥甘,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所碍的也是中焦气机。少动是活动减少,脾主四肢、肌肉,活动的减少必然影响脾的健运。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脾不散精,物不归正化则为痰、为湿、为浊、为脂,进而变证从生,进而可以得出脾虚不运是其基本病机。②从代谢综合征临床表现及演变观察,脾气虚衰,痰浊中阻,中焦不运则气滞,临床可见困倦乏力,胸脘痞闷,大便溏滞不爽;又气为血之帅,久之则化为血瘀,可见心慌胸闷,舌质暗红或隐紫,可有痕斑寮点,舌底脉络淤滞;瘀而化热,则面色隐红,口干,口渴,口苦,口臭,多饮,多食,急躁易怒,两胁胀满,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实有力;热甚则伤阴耗气,气阴两虚,可表现为疲倦乏力,气短自汗,口干多饮,夜尿频频,小便清长,舌质淡红,少苔,脉沉细无力;最后阴损及阳,阴阳俱虚,五脏失职,面白无华,畏寒肢冷,心慌胸闷,动则气喘,神疲欲寐,纳差,预后不佳。 2.4 对代谢综合征中医诊断依据的探讨 由于当前尚无对代谢综合征中医诊断依据的标准,而单纯以疾病临床症候诊断尚不足成立,必须要以临床相关检查为依据,但从以下几点可以考虑:①由于本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有相关家族遗传史可供诊断参考。②患者多于中年后发病,形体肥胖,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不喜劳作,好逸享受;或病久并发眩晕,胸痹心痛,中风,疮痈等病症者,应考虑代谢综合征可能。③对有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肝功能不良者应注重考虑,或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燥热发汗,气短乏力等阴虚燥热表现者,应考虑代谢综合征可能。 2.5 症治类型及治法的探讨 由于代谢综合征其核心只胰岛素抵抗,有学者[7] 通过模拟胰岛素抵抗大鼠探讨中医症候,结果显示I R 大鼠的指标变化可分为3 类,

代谢组学_药物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现代化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ACT A ACADE M I A E MED I C I N AE SI N I CAE 818 D e cem be r,2007 ?综 述? 代谢组学、药物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现代化 林景超 1,2 ,李后开 1,2 ,周明眉3,贾 伟 1,2,3 1 上海交通大学 药学院中药制剂学及天然药物研究课题组,上海200240 2 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上海200240 3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方证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上海201203 通信作者:贾 伟 电话/传真:021*********,电子邮件:weijia@sjtu 1edu 1cn 摘要:在探讨复杂生命现象时,代谢组学、药物代谢组学对机体的整体性认识与传统中医药学的思维方法有一定 的趋同性。如果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有效地契合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将能够深化中药的整体疗效评价、证候的内在本质及辨证施治研究,加快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结合,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关键词:代谢组学;药物代谢组学;中医药现代化;中药整体疗效评价;证候;辨证施治中图分类号:R241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03X (2007)0620818205 M etabonom ics,Pharmaco 2m etabonom ics,and the M odern iza tion of Trad itiona l Ch i nese M ed ic i ne L IN J ing 2chao 1,2 ,L I Hou 2kai 1,2 ,ZHOU M ing 2mei 3,J I A W ei 1,2,3 1 Group of Phar maceutics and Phar maceutical Research of Natural Medicines, School of Phar macy,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 2 Shanghai Center for System s B iomedicine,Shanghai 200240,China 3 Center for 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ystem s B iology,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China Corres ponding author:J I A W ei Tel/Fax:021*********,E 2mail:weijia@sjtu 1edu 1cn ABSTRACT:Facing the comp licated life phenomemon,both metabonom ics and phar maco 2metabonom ics take an organic concep tion of the human body,which confor m s to the way of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 M )1The app lication of metabonom ics and phar maco 2metabonom ics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TC M will deepen the evalu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C M ,the study of intrinsic quality of TC M syndrome and the treat ment by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facilitate the integration of TC M with modern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p 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C M ,and p rovide a new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C M 1 Key words:metabonom ics;phar maco 2metabonom ics;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valuati on of therapeu 2 tic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treat m ent by differentiati on of syndrome Acta Acad M ed S in,2007,29(6):818-822 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学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不断吸收各个时期的先进 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世界民族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药

代谢综合征得中医药治疗

代谢综合征得中医药临床治疗进展 李董平1,2 李佑生 1 1、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深圳 518020); 2、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改善代谢综合征得临床症状,在防治代谢综合征方面有其独特得优势。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对代谢综合征得中医治疗进行相关回顾,总结相关经验,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字:代谢综合征;中医药;进展;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就是以中心性肥胖或超重,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紊乱、高血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IR),为主要临床表现得一组症候群[1]。与心脑血管疾病得发生紧密相关,就是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得聚集状态。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新得代谢综合征工作定义[1]:中心性肥胖,欧洲人、东地中海人及中东人男性腰围(WC)≥94cm及女性WC >80cm,南亚洲人、中国人男性WC≥90cm,女性WC≥80cm,加上下列条件得2个或2个以上:①甘油三酯(TG)≥1、7mmol/L或血脂异常接受相应治疗者;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1、04mmol/L,女性<1、30mmol/L或血脂异常已接受相应治疗者;③空腹血糖(FBG)≥5、6mmol/L或已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接受治疗者;血压≥130/85mmHg或已被诊断为高血压并接受相应治疗者。随着社会经济得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得转变以及饮食结构得变化,MetS发病率逐年上升,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年估计,全球约有1/4人口患有代谢综合征[1]目前我国MetS发病率已大于15%,患者人数超过2亿[2]。已成为严重危害大众身心健康得慢性疾病与公共卫生问题。 1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对MetS得认识较晚[3],且并无“代谢综合征”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肥满”、“湿阻”、“消渴”、“胸痹”、“胁痛”、“眩晕”、“头痛”等范畴[4]。既往一般认为MetS得中医病机就是:素体肥胖,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情志不畅,损伤脾、肺、肾之气,酿生痰湿,阻滞气机,化瘀阻络,致使以痰湿(痰热)、血瘀、火热为标,脾虚、气虚、阴虚为本得顽症[5]。可近年来,不同学者对本病病因病机有着不同得认识,顾颖杰[6]总结王晖得经验认

代谢综合征中医药防治

【摘要】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是一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多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为特点,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的临床症候群。目前,ms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很高的发病率,在中国ms患病率已高达14%~18%,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达60%~80%。由于ms与一系列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ms已成为内分泌与心血管界乃至基础医学研究的热点。 中医药治疗ms有独到的优势。从单纯的降压、降糖、降脂的效果来看,中医药的作用不如西药起效快。但对早期ms患者除了改善生活方式,注意饮食和运动外,西医尚缺乏适当的药物干预手段;中医药对ms的治疗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改善生活方式综合干预基础上,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组方,疗效显著。 代谢综合征涉及多种症候、多个系统,中医对其无系统论述。现代医家大多从相对应的中医病名肥胖、头痛、眩晕、消渴、胸痹等病证范畴论治。 1病因 ms的发生发展既与先天遗传易感性有关,又是后天饮食失节、少动、情志失调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饮食不当,过逸少动,损伤脾胃,脾失运化,水液停聚为湿为痰;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血行艰涩,水液代谢受阻,也可为痰为湿;年老体虚,肾气亏虚,蒸腾气化作用失常,津液不能蒸化而为痰浊。 2病机及演变规律 前期:此阶段脾郁、肝郁,枢机不利为其本,可表现有气、血、痰、火、湿、食六郁。饮食过多,壅滞中焦之气,有碍脾胃升降,枢机不得斡旋,最终导致运化失职,脾气郁滞;饮食偏嗜,喜嗜膏粱厚味之品,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多滞中焦之气,脾气郁结。脾气郁滞,胃气不降,食积不化,运化不健,水湿不化,津液不布,湿痰浊邪内生,发为本病。 早期:此阶段郁久化热,热证的表现最为突出,以胃热、肠热、心火等多见。 中期:此阶段病机较为复杂,表现为肺胃津伤、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多种证型,但多虚实夹杂,可夹热、夹痰、夹湿、夹瘀等。 后期:因虚极而脏腑受损,或因久病人络,络痹脉损而成。此阶段的根本在于络损(微血管病变)、脉损(大血管病变),?以此为基础导致脏腑器官的损伤。 ms病位在脾、肝、肾三脏;病性为本虚标实,脾肾两虚为本虚,痰、浊、瘀、水等病理产物为标实;肝脾肾三脏失调,久之则脏腑功能虚损、气血逆乱或衰败,阴阳失调,虚实夹杂产生虚损变证。 3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生理 肥胖与ms高度相关。研究表明,脂肪组织不仅是能源的贮存中心,分泌游离脂肪酸;而且还是一个调节内分泌、主动参与能量代谢平衡的内分泌器官。脂肪细胞能分泌大量的激素和细胞因子来调节自身和其他组织的功能,如脂联素adiponectin、瘦素leptin、抵抗素resistin、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ⅰ型纤溶酶原启动剂抑制物1(pai-1)、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s,ppars),内脏脂泌素visfatin等,这些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或肽类物质统称为脂肪细胞因子。这些脂肪因子参与免疫反应、血管调节、调节能量摄入和消耗,调节糖、脂肪代谢。这些脂肪因子参与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胰岛素抵抗时胰岛素分泌缺陷的特点:对血糖变化不能作出快速分泌反应,第一时相减弱、消失,第二时相分泌推迟。早期:相对不足,分泌量可为正常或高于正常,但对高血糖而言仍为不足;后期:绝对不足,分泌量低于正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