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的思考

对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的思考

对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的思考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已经逐渐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分银行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多元化的个性化学习途径,加快了高职院校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发展速度,对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将结合理论和实践对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的思考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学分银行概述

高职院校学分银行是指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在学分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针对学生的学分管理平台,开展“学分银行业务”,为学生提供可跨越不同年级、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

分认证和共享服务。其初衷是为了方便学生跨校、专业转学及就业培训等服务,解决学生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之间难以兼顾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与用之间“无缝对接”,更好地满足社

会和就业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在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中,如何有效地识别、认证、管理和控制各种学习成果,保证学分认证的公正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的意义

1.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可以为

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让学生在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潜力

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并适应现代职业市场的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

2.提高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可以为企业培训和人才招聘提供参考指标,让企业更准确地了解候选人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从而招聘合适人才,降低用工风险,增强战略定位和市场竞争力。

3. 规范和优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可以强化学校对学生的学业管理,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方向,规范学生学习行为,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质量。

三、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的实践思考

1.标准化制定与落实。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需要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制定统一的标准,包括学分认证标准、学分转移、积累标准等,以保证学分制度的公正性、权威性和规范性。

2.构建学生学习档案。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需要学校完善学生学习档案的设计和管理机制,为学生学分银行业务提供可靠数据支撑,确保学分的正常转移和积累。

3. 突出跨学科的学习体验。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突出跨学科的学习过程,既充分发挥个体学习潜力,又为横向、纵向的学习积累提供创新的路径和方法,最终满足现代职场的多样性和趋势性需求。

4. 加强学分银行与企业对接。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探索实践性、学术性

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相适应的学分体系,为企业培训和人才招聘提供精准支撑。

综上,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建设学分银行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和多元化的个性化学习途径,也能够推进高职院校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发展速度,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成为推进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因此,高职教育领域需要不断加强学分银行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努力完善学分银行建设体系,推进高校教育创新的不断跨越和提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制度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即学分银行制度,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 学分银行(Credit Bank System,CBS)是学校等办学机构模拟、借鉴银行的功能和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按照共同的参照标准,以信息平台为支撑,通过专门的认证服务机构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得到积累或转换。当被认定的学分积累达到规定数额时,可以据此作为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凭证。这是在国际上逐步通行并日趋成熟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第一部分:学分银行国内处于探索阶段伴随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迈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成为世界潮流,其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对终身学习各类成果进行科学认定。20多年来,境外兴起的学分银行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有力工具。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和中国香港地区首先建立了“资格框架”,在不同类型学习成果间建立分层级统一度量的标尺,助推学分转换。美国、加拿大在机构间达成互认学分的双边或多边“协议联盟”,全美已有80%以上州的大学按照协议吸纳社区学院学生,实现了各类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韩国于1996年实施“学分银行制”,认可来自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学习成果。俄罗斯于2005年起颁布一系列法案,成立国家认证机构(NAA),推广学分体系和评审参数,希望迎头赶上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新趋势。

学分银行体系中学分转换制度建设的思考

学分银行体系中学分转换制度建设的思考 摘要:“学分银行”是一种借鉴银行储蓄功能及特点,以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决定学习时间、自愿选择学习地点的教育管理模式。“学分银行”制度的完善,突破了“学分互认”的瓶颈,促进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t-g、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衔接与补充。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立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其中学分转换是学分银行制受的核心。 关键词:学分银行;学分转换;学分互认 从专业角度看,“银行”是承担信用中介的信用机构,通常具有存款、贷款、汇兑等功能。“学分银行”是银行,它具有银行的基本功能,如存储功能、汇兑功能;但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它存储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分,它汇兑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历或资格证书。“学分银行”包括灵活与开放的入学制、转换制、学分制、课程制、学制以及评价制等在内的弹性学习及教育制度的安排。学分转换是“学分银行”的核心与关键。在“学分银行”制度下,学习者无论在任何时间和空间,按照一定的标准制度,修完一门课程并通过考核就可以计一定的学分。其他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计学分,学生可以不按学期制进行学习,可以连续学习也可以中断学习,但学分的累积都有效,就像银行存款零存整取一样,存于“学分银行”。 终身教育是对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教育思想重新清理的结果,是对教育的全新认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要想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就要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的“立交桥”。而学分银行制度被认为是最为直接、也是最为简便而有效的方式之一。“学分银行”制度的完善,突破了“学分互认”的瓶颈,促进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的互相衔接和补充。 在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世界各国都对该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体系结构,其中比较成功的有美国的学分衔接、英国的“个人学习账户”和韩国的“学分累积制度”等。各国“学分银行”制度的名称不尽相同,操作方式略有差异,但是制度的理念和思路基本一致,是同一背景条件下的不同做法。具体包括以下两点相同之处:一是操作方式上,当学生完成了学校所认证的课程并获得学分或者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了某个等级的资格证书时,都由学分银行系统授予学分;二是制度目标上,致力于打破各院校之间以及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之间的壁垒,共享教育资源。 概括起来说,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立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首先,各高校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层次上不同,执行的是不同规格的教学计划,客观上为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衔接和沟通,以及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制造了障碍;其次,各高校学分设置及质量要求没有统一标准,甚至高校内部的学分与学分之间在学时、质量和费用上也不等值;再次,缺乏相关政策支持;最后,学分互认机制本身不健全,管理难度也较大。笔者认为,鉴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全面实行“学分银行”制度不现实,应采取分地区、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探索与创新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 探索与创新 [摘要]“学分银行”建设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学习型社会,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也是搭建不同类型继续教 育互通的桥梁。本文通过对对“学分银行”制度内涵、意义的分析介绍,对高职 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路径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学分银行职业教育建设研究 近二三十年,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国家层面或国际间建立了学习成果 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据统计,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在开发或者已经实施 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资格框架,逐步建立了学习成果转换和积累制度,力图打通 教育、培训和就业之间的通道。在此背景下,为顺应终身学习的需要,与国际接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 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衔接”。2012年2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 干意见》中提出要“研究建立各类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的 ‘学分银行’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荐不同类型继续教育间的学分积累与转 换工作。”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 要“实现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 建设”,要“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 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 建设的研究日益突显其重要性。 一、“学分银行”的制度内涵 (一)“学分银行”的概念内涵

“学分银行”概念源自韩国,是建立在终身教育和自由学习的理念基础上, 模拟和借鉴银行运行的基本机理,通过建立相关组织,制定相关的标准和体系, 实现学分的存储、转换与兑换的教育管理机制和制度。“学分银行”既是一种教 学管理的制度,也属于一种教育管理的系统,其最大特点是对学历教育、非学历 教育之间的一种转换、对比以及互认,鼓励相关学生参与到积极学习中。 “学分银行”改变了传统的固定时间、地点、学习内容的全日制学习方式, 学生随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个人发展的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在学习方式上赋 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利,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时间。 学生所需教学的内容、便利的教学手段、弹性的时间构成了让人不断学习的动力,也成为终身教育实现的保证。 (二)“学分银行”的基本功能 “学分银行”制度是记录与管理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管理系统,它具备银行的 各种基本功能,学分作为载体被学分银行存储,学习者可以利用学分银行进行汇 兑与结算学历或者资格证书。“学分银行”制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功能,分 别为:学分认定、学分存储、学分兑换。 1.学分认定 学分认定是对学习者曾经的学习经历进行的认定,主要包括以往学习的课程 学分和获得的证书学分等两个方面的折算与认定。学分认定需要一个庞大的统一 的认定标准作为基础,需要对不同类型继续教育进行统一规范,实现互相转换。 学分认定标准是学分银行制度运行的关键和核心。 2.学分存储 依据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规定,学习者建立一个“学习账户”并获得 一个学分存储卡,学习者经过认定的各类学习经历和成果均可兑换成统一标准的 学分,均可存入个人学习账户下,并记录在学分存储卡上。通过学习者的不断学习,学分可不断地进行累加。 3.学分兑换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一、现状困境 1.标准制定不统一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教育资源不均衡,各地学校、教育机构之间的标准和体系差异较大,导致学分银行建设中的标准制定不统一。这使得学分银行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互认和转 移存在较大的困难,影响了学分积累和流通的有效性。 2.信息不对称 学分银行涉及到多个学校、机构,涉及到多种学分类型和来源,但目前我国学分银行 建设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学生的学分积累和转移信息不够透明,学校之间的信息交 流不够畅通,这使得学分银行的运作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 3.监管不到位 学分银行的建设需要政府的统一规划和监管,以保障学分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当前我 国学分银行建设中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一些学分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存在一定 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二、对策建议 1.统一标准制定 为了解决学分银行建设中标准制定不统一的问题,可以由教育部门牵头,制定统一的 学分积分和转移标准。统一标准可以使得各地学分银行之间的互认和转移更加便利,也可 以提高学分的流通效率。 2.加强信息共享 为了解决学分银行建设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建立统一的学分积累和转移平台, 实现学分信息的共享和透明。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分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学分积累和流通的效率。 3.加强监管力度 为了解决学分银行建设中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可以加大对学分银行的监督与管理力度,建立健全的学分银行运营机制和风险防范体系,加强学分银行运作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4.推动政策配套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分银行建设的健康发展,我们还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动学分银行的立法进程,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持学分银行的运营和发展。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面临着一些现状困境,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通力合作,采取有效的对策建议,必定能够推动学分银行建设取得更好的发展,为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愿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取得更好的发展。【2000字】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制度的系统构建》

教学成果奖总结报告:《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制度的系统构建》 本成果以建设终身教育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宗旨,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目标,立足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决策要求,聚焦解决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相融通、教育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衔接、以及职业院校学生各类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等问题,依托教育部立项、委托的一个项目(“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和两项试点(“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试点”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试点”)、140多项科研课题和实践项目,在以周远清、杨进领衔的专家团队指导下,对我国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制度进行系统构建和验证性实践。 一、成果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选择。很多国家都将建设学分银行制度视为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抓手”。本质上讲,学分银行制度就是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

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相继提出要“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在职业教育领域,学分银行建设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立足职业教育现实需求,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形成多种方式、多次选择的衔接机制和衔接路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相关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务。 (二)研究意义 学分银行制度对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实现职业教育教育现代化以及建设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具有重大意义。它作为全民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抓手,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学分银行制度通过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推动教育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融通,促进各级各类教育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学分银行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新兴概念。它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所获得的学 分可以像银行存款一样累积和转移,可以用于满足学生的学业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学分 银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在我国, 学分银行建设仍存在一些困境和问题。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现状困境 1.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文件,如《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教育学分银行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等,但是目前相关的政策法规仍相对不完善。学分银行建设涉及到的权责问题、管理体制、数据共享等问题还需要更完善的法规体系去规范。 2.数据共享难题 学分银行的建设需要多个部门和单位之间的数据共享。但是,在我国各高校之间,往 往存在着不同的学籍管理系统、学分认证标准等问题,这导致数据共享难度增加。加之高 校自身的信息系统建设程度各异,这也成为制约学分银行建设的一个现实困境。 3.财务支持不足 学分银行建设需要投入相当大的资金,从建设高效的信息系统、推进数据共享到培训 管理人员等方面都需要各类的资金支持。但是,目前政府对学分银行建设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导致学校在建设中的进度缓慢,也影响这一项目的推广。 二、对策建议 政府可以借鉴国外的学分银行管理制度与我国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出台更加完善、具 有可操作性的学分银行政策法规。在重要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地吸纳各类高校、教育和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高校信息共享水平,推行各高校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建立统一的学籍管理与学 分认证标准模板。同时加大对学生信息和学分数据的保护力度,确保各学校能够安全可靠 地交换数据,使各高校之间可以顺利地共享信息,真正实现学分互认。 政府应该增加对学分银行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此外,可通过国家高校基础能力建设 专项资金等资助模式,配合支持各高校进行技术改造和信息更新。同时,鼓励学校积极自 筹资金、开展社会化资金争取活动,形成多方支持的投入渠道,确保学分银行建设的顺利 进行。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1.制度设计不完善。学分银行的制度设计需要考虑学分转移、积累和认证等问题,建 立相应的政策和规范。目前我国在学分银行制度方面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 这导致了各高校在学分银行建设中缺乏共识和统一的操作标准。 2.信息共享不畅。学分银行的建设需要高校之间进行学生学分的转移和共享,但是由 于信息系统之间的不兼容以及数据交换流程的不统一,高校之间无法有效地实现学分的共 享和认证,阻碍了学分银行的建设进程。 3.认可度不高。学分银行对于高校和社会的认可度不高,一方面是由于学分银行的政 策和规范不完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学分银行的实际运作效果还不明显。许多高校和用人 单位对学分银行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对学生学分的转移和认证持保留态度。 二、对策建议 1.加强政策和法规制定。政府应制定学分银行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学分银行的功 能和运作机制,同时建立学分银行的管理和监督机构,加强对学分银行建设的指导和规范,为学分银行的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2.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学分银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高校之间学分信息的共享 和交流。政府应积极推动高校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鼓励各高校加强信息技术建设, 提高学分银行信息共享的效率和安全性。 3.加强学分认证体系建设。建立学分认证的标准和程序,明确学分的认证和转移规则,为学生学分的认证提供统一的标准和程序。高校应加强学分管理和认证的培训,提高学分 认证的质量和效率,增加学生学分的认可度。 4.提高学分银行的知名度和推广力度。政府、高校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 举办论坛、研讨会、宣传片等方式,宣传学分银行的意义和价值,增加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分银行建设,提供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增强学生对学分银行 的参与度。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学分银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动学分的互认和转移。政府应积极组织高校和专家代表团参加国际学分银行相关的学术 交流和研讨会,提高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国际影响力。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面临着制度设计不完善、信息共享不畅和认可度不高等困境。为了 推动学分银行的健康发展,政府、高校及相关部门需加强制度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学分认证体系建设、宣传推广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只有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够解决学 分银行建设中的困境,推动学分银行的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发展路径

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发展路径 作者:李玉琴 来源:《职业》2021年第17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标准体系资格框架 于2020年1月上线试运行的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标志性事件。 2019年1月,教育部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一条中正式提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从2019年开始,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技术技能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从一开始对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有较为系统的想法,到教育部委托国家开放大学对其进行摸索筹建,再到平台最终搭建完成并上线运行,这一过程是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逻辑的再把握。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这个平台来之不易,我们要理清它的发展逻辑,最大化地保存它的成果。 我国在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领域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因此需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让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真正成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道路上的“助燃剂”。 一、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的内涵 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在职业教育领域借鉴商业银行零存整取的特点,以学分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定,学分可以累计,最终可转化为学生需要的学历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职业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打破职业教育内部壁垒,实现职业教育领域的大融通,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最充分的运用,加快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总之,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就是模仿商业银行进行系统管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全过程的管理,这个平台不同于以往学校管理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而是在更广义的范畴上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予以认定,打破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藩篱,鼓励职业教育领域的学生广泛参与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学习,实现职业教育不同层级之间的互相贯通。 二、国外学分银行制度建设 (一)欧盟学分转换系统

高职院校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设探究

高职院校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设探究 一、学分制度的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学分制度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灵活性原则:学分制度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专业领域的要求。不同专业或不同课程之间的学分设置应有所差异,以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提高其专业实用能力。 2. 紧密结合实际原则: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应紧密结合实际,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学分设置应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学生个人兴趣进行调整,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匹配。 3. 公平性原则: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应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对学生的评价应客观、公正、公平。学分制度应设置明确的评价标准,公布给学生,不给任课教师和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疑虑和纠纷。 二、学分积累与转换方式 学分积累与转换方式为高职院校学分制度建设的重点。学分积累与转换方式应当有系统性、全面性和灵活性,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足够的学分,并能够将学分转换为学位或其他相关证书。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学分积累与转换方式: 1. 课程学分积累:学生通过修读不同的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学分与课程内容、学时、考核方式等相关,应制定明确的规定。 2. 实践学分积累:学生通过参与实践项目或实习实践,获得相应的学分。实践学分的积累要与课程学分相互补充,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选修学分积累:学生通过选修其他专业或跨专业的课程,获得相应的选修学分。选修学分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限制,既能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的发展,又能保证其主修专业的学分积累。 4. 学分转换方式:学生获得学分后,可以进行学分转换,将学分转换为学位或其他相关证书。学分转换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和规定,既要考虑学分的数量,又要考虑学分的质量和相关能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设探究

高职院校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设探究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学管理工作。学分是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成果的实质性反映,是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建设,对于推动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分积累制度的建设 学分积累制度是指高职院校根据学生所学课程内容及其学习成果,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学生进行学分的积累和认定。学分积累制度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明确学分积累的标准和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学分积累标准,明确学分的来源和认定方式。学分可以通过学生修读的课程、参与实践教学活动、获得的个人荣誉等方式进行积累。要明确不同类型的学分之间的相互关联和转换关系,确保学分积累的公平和合理性。 建立完善的学分积累管理系统。高职院校需要建立起学分积累的管理体系,包括学生学分记录、学分审定、学分认定和学分转换等环节。学分记录要准确完整,及时更新。学分审定要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学分标准进行,确保学分积累的真实性。学分认定要建立专门的评审机构,对学生获得的学分进行认定并记录在案。学分转换的程序和标准要明确,确保不同高职院校之间学分的互认和转移。 加强学分积累的质量管理。高职院校应该建立起对学分积累的质量管理机制,确保学分的积累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课程评价、学术论文、实践报告等方式对学分积累过程进行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学分积累的质量和有效性。 明确学分转换的原则和程序。高职院校应该明确学分转换的原则,包括等同原则、相似原则和折算原则等。要建立起学分转换的程序,明确转换过程中的要求和操作步骤。学分转换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校之间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和学分标准的权威性,确保学分转换的公正和准确性。 加强学分转换的信息共享和合作联动。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合作,建立起学分转换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合作联动平台。可以通过学分合作办学、双向学分转换等方式,促进高职院校之间学分的互认和转移,提高学生的学习灵活性和就业竞争力。 完善学分转换的审核和监督制度。学分转换涉及到学校之间的信任和合作,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审核和监督机制。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专门的学分转换审核机构,对学生的学分转换申请进行审核,并及时反馈审核结果。要加强对学分转换过程的监督,确保学分转换的公平和规范。

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在1+X证书制度下的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在1+X证书制度 下的实践研究 摘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施使“1+X”证书制度及其衍生 问题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自2019年起,教育部相继推出4 批次共447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行该制度,而如何有序开展“X”证书对应的 学习成果在学分银行中的认定与转换,为职业院校学生成长拓宽渠道,使其学习 成果得到职业教育相关主体的普遍认可,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对 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在1+X证书制度下的实践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分银行”;1+X证书制度;实践 引言 职业教育不是孤立、封闭的自我循环体系。它是开放的,是与各级各类教育 和社会各方面密切联系的一种教育类型。我国的职业教育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 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为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先后 出台了很多政策文件。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建设学分银行”等方案。 一、“1+X”证书制度 “1+X”证书制度是“职教20条”提出的“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简称。其中“1”是指学生在完成相应学制系统内的学习任务后所获得的 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历证书是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文凭,受教育者需完成规定学制系统内学习任务,它全面反映了学校教育的人才培 养质量。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1+X”证书制度自2019年 开始试行,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和高级,其中高职院校对应中级证书。

“1+X”证书制度旨在突出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特点,通过课证融通,培养出适 合行业需要的高质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学分银行概念和价值意蕴 学分银行,即仿照银行作业模式,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固定传统模式变成弹 性可变的一种管理模式。学习者获得的学分模拟银行货币的形式可以实现弹性的 储蓄、支付、兑换和信用等功能。具体学分可以是通过社会认可等方式已获得的 学历、非学历、竞赛、实践等成果,按照一定标准转换成需要的学历证书或资格 证书或技能证书的一种制度或模式,包含学分的认定、积累和转化三个环节。国 外对学分银行的研究工作起步早于国内,目前澳大利亚的资格框架、加拿大的学 分转移制度以及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等均可以借鉴参考。学习者学习过程中 获得的各类资格或部分资格、学习经历都能兑换适当的认证或学分,减少学习者 的重复学习,在不浪费时间的情况下完善课程间学分转换模式。我国高职院校学 分银行建设较晚,尚未形成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制度与模式,没有统一标准且缺少 权威大众认可度的学分转换规范。我国行业分类有20个门类、1380个小类,建 设资历框架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虽部分行业完成了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 等的建设标准,但教育部学分银行网站的转换主要提供的是部分专业的1+X专业 技能证书的转换标准,许多行业无据可依,致使各级各类教育“学分银行”实现 困难。 三、1+X与学分银行关联性分析 1 + X认证系统中的“1”是指在教育的特定阶段考虑完成学校系统中的教育 任务的证书,并反映了职业学校的培训质量“x”是指考虑到经过专业培训后获 得的技能水平的证书,这一切都是指,因此,专业活动及其职业生涯发展对于1 + X认证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其基本价值和实践要求,以及不同类型和不同学习成 果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联系,1 + X认证体系为专业教育银行顺利创建1.1 + X信 用额度奠定了基础,而1+x认证体系的试点项目则是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实践创新,从制度属性的角度来看,不同教育成果类型和水平之间的有效和便利的沟通是微 观和中等的,因为其中包括学生对专业教育信贷银行个别教育过程的专业知识和 技能的评估结果是宏观经济体系,用于为社会所有成员创建终身教育。专业教育

浅析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实施的迫切性及实施机制

浅析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实施的迫切性及实施机制 作者:冀彩云 来源:《职业》2020年第04期 摘要:通过分析国内外学分银行实施的现状和我国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实施的政策背景和基础,探索性提出学分银行实施的机制和方法,对推进高职院校学分银行试点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学分银行现状学分制机制和方法 “学分银行”(school credit bank)是一种模拟或借鉴银行的功能,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及时间的一种学业管理制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将各类教育、学习相结合,无论是正规教育(如学历教育)获得的学分,还是非正规学习(如培训机构)、非正式学习(如工作经验)得到的学习成果,都可按一定标准认定和转化成学分,存储在“学分银行”。当学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可通过“学分银行”兑换为学位或资格证书,为社会所认可。 一、学分银行实施现状 1.国际学分银行实施现状 “学分银行”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类似名称,如英国的“学分转移”,欧洲的“学分转换和累积系统(简称ECTS)”,加拿大、美国称之为“学分衔接和转移系统”,澳大利亚称之为“资格框架(简称AQF)”,韩国的“学分银行(简称CBS)”,虽叫法不同,但核心内容均为学分积累、兑换和转移。美国“学分衔接和转移系统”实现了从社区学院到较高级的四年制大学的学分衔接;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ECTS)实现了欧盟国家之间的高等教育学分互认,是目前较为成功的跨国学分转换系统。 2.国内学分银行现状 目前,我国国家开放大学率先实现继续教育学分银行;2012年7月23日,“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成立;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分银行陆续成立。这些“学分银行”试点的开展,无论从建设理念、建设思路、成效等方面都起到了引领作用。但是“学分银行”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市、县、区、职业院校、培训机构都是“学分银行”中的各级网点,因此职业院校“学分银行”建设尤为必要。

浅析我国高职教育学分银行的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高职教育学分银行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学分银行作为高职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发展趋势备受关注。那么,我国高职教育学分银行的发展趋势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浅析。 一、学分银行的定义和作用 学分银行是指学校为学生提供学分的累积、转移、抵免和应用的管理服务系统,它是一种服务性的机构。学生可以在学校所在地、外地的各种院校,通过学分银行完成学分的收支、流通和交换。学分银行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实现学分的获取和转移。 学分银行在高职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学分银行能够促进高职教育内部资源的共享,提高办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学分银行还能够促进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和国际交流,使得学生的学习经历更加多样化和国际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我国高职教育学分银行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高职教育学分银行的政策法规逐渐完善,在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都明确了高职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方向和目标。各地高校纷纷响应国家政策,积极探索学分银行建设的路径,不断加大学分银行建设的投入和力度。学分银行在管理和服务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查询学分信息,申请学分转移和抵免等服务,使得学分银行的功能更加丰富和便捷。 我国高职教育学分银行的发展现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是学分银行的相关标准尚不完善,各地高校对学分银行的建设和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需要加强统一规划和标准制定。二是学分银行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定的滞后,部分学校的学分银行平台功能不够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三是学分银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学生在学分转移和抵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和不便,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实施。四是学分银行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问题,需要加大投入和力度,保障学分银行的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深化和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学分银行的发展也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遇。那么,我国高职教育学分银行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呢? 1. 学分银行的标准化建设将得到重视。为了促进学分银行的规范化发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将不断加强对学分银行标准的制定和落实,加强学分银行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推动学分银行的标准化建设。

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摘要]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是我国学分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目前我国上海、广东、重庆、山东等地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运行中依然面临需求调研不充分、制度不健全、定位不清晰、公信力不强、业务活泼度不高等问题。为此,文章提出加强对学习主体的需求调研,有的放矢地开展省域学分银行建设;强化顶层规划设计,构建系统性的支持制度;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注重不同省域之间学分银行的协同联系;构建学分互认机制,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扩大成果认证范围;完善学分银行的效劳机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分银行的效劳能力,以有效推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建设成效;资历框架 [基金工程]本文系2021年重庆市教委科技工程“高职院校深化校企三方联动效劳重庆科学城建设路径研究〞〔工程编号:KJQN202104405〕和2021年重庆市教研教改课题“基于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打造?餐饮效劳与管理?金课〞〔工程编号:1934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2-0019-08 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关键一步,对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普职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学教育互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上海市、广东省、重庆市以及山东省等地在学分银行建设上走在前列,但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鉴于此,本文总结了我国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成效,深入分析了内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有序运行。 一、我国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成效 〔一〕上海市构建了全国首家区域性学分银行 2021年7月,上海市教委发布了?关于成立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通知?,随之建立了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成为全国首家区域性的学分银行。上海市学分银行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具体运行工作由上海开放大学承当,并且成立了专门的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为学分银行的构建和运行提供指导和咨询效劳。学分银行建设、运行和业务拓展所需经费都由上海市政府承当。上海市学分银行以“创立人才培养‘立交桥,满足学习者终身学习的需求〞为宗旨,其主要效劳对象是上海市的学习者,主要提供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以及学习成果认证等相关效劳,包含了学历教育、职业与培训和文化休闲教育这三大板块。 上海市学分银行作为全国首家区域性学分银行,自建设运行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没有同类学分银行实践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上海市学分银行按照顶层设计、分阶段实施的原那么,不断进行区域性学分银行的探索和实践。 首先,建立了覆盖全市范围、十分高效的效劳体系,为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相互转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上海市学分银行建立了涵盖全市所有高校的68个网点,专门面向校内学生开展业务,并下设覆盖全市各个区的19个学分银行分部,向社会上的学习者提供效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