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500字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500字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500字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500字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这本书讲了美国的一名社会学教授——莫里,他已年迈,患了绝症,受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尔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则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这样的课程没有一位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

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则是藏礼。老师谢世时,这位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了一下交付出版,题目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同样也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开始思考人生,并从中反省自己,学会正确面对生活,面对生命。

在莫里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时刻,给这位学生上了十四节课,课的内容是: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

第三个星期二——谈论遗憾;第四个星期二——谈论死亡;第五个星期二——谈论家庭;第六个星期二——谈论感情;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第十个星期二——谈论婚姻;第十一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第十二个星期二——谈论原谅;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第十四个星期二——道别。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目睹了疾病带给莫里的一切痛苦,但深深震撼我的是莫里的——乐观、豁达、对事业的挚爱、对社会的奉献、对生命的诠释,对后人的人生指引。这不愧是一位终生的教师。下面就将自己读完这本书后的几点粗略感悟呈现如下:见谅见谅!

一、关于家庭

莫里在患了绝症以后,妻子总是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他,儿子们总是抽空来陪他,鼓励他。(他不希望孩子们放弃自己的工作专门陪他,他不愿因自己影响到孩子们。)让他拥有了死时的安宁与宽慰。

莫里说:“假设我离了婚,或一个人生活,或没有孩子。这疾病

——我所经受的这种疾病——就会更加难以忍受。(莫里得的是肌肉

萎缩症,从腿部开始肌肉萎缩,萎缩部位慢慢失去知觉。这种肌肉萎缩会一直发展,从腿部到腰部到胸部,最后到肺,直至停止呼吸。在病情的发展中,莫里经受着腿部僵硬、腰部僵硬、胳膊僵硬、脸部僵硬,嘴巴僵硬,甚至全身僵硬的痛苦折磨。)我不敢肯定我是否应付

得了它。当然,会有人来探望的,朋友,同事。但他们和不会离去的家人是不一样的。这跟有一个始终关心着你,和你形影不离的人不是一回事。”

这就是家庭的部分涵义,不仅仅是爱,而且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着你,我称家为“心理安全”——知道有一个家在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

读到这里我更体会家的重要。对“家和万事兴”“家是温馨的港湾”等说法有了更深的感悟。

记得前几年因小姑子一家结婚后一直没搬出去住,大家住在一起。这件事常常让我心生烦闷。于是和婆婆、小姑之间就有了一次次没有

硝烟的战争。家已是战争的导火索,让我畏惧,让我心凉。整天心力憔悴,更无精力投入工作。可谓家庭、婚姻、工作团团糟。

现在看开了许多,改变了许多,家庭也温暖和睦了。我和爱人的工作也都大有长进。家是一个支撑,家是一个保护伞,家更是一个后备军。

现在每当同事因家庭琐事而生气时,我总是开导她。家——离不开尊重、离不开理解、离不开包容,更离不开信任。莫里让我对家爱得更深。

二、关于婚姻

谈完家庭,我想要说说婚姻,因为婚姻与家庭息息相关。

可是现在很多人不理解婚姻。80、90后的年轻人,要么过于自私而无法和别人建立真诚的恋爱关系;要么轻率地走进婚姻殿堂,然后六个月后又匆匆地逃了出来。60、70代的人们,又有多少人在无奈的维持婚姻,因为不信任、因为金钱等,婚姻已危在旦夕。

我们好多爱人并不清楚要从伴侣那儿得到什么,我们甚至连自己

都无法认清——又如何去认识我们要嫁娶的人呢?又如何去协助我

们最爱的人去获得更高的人生追求呢?

其实爱情和婚姻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婚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婚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很麻烦。你们必须有相同的价值观。

我见过这样一对小夫妻,有二十七八的年龄,可以说郎才女貌,家庭殷实。按理说应该过得比较幸福。可因为女方的猜疑,胡搅蛮缠,两人总是吵架。日子过得不像日子,家过得不像家。的确,在当今社会,各种诱惑太多。好多女性朋友不相信爱人,总想把另一半拴在自己身边,这样才算安宁。可殊不知,男人需要的是自由,是让家庭幸福的不懈奋斗,他们需要时间去打拼。

由此我想到了“男人就像风筝”这句话。风筝总向往自由,飞得越高越好。而放线的人就像我们的女性朋友,要么不敢放得太长,害怕风筝飞走;要么放高风筝以后扯得紧紧的,想紧紧控制住风筝。却

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前者影响男人奋斗的脚步,后者成了勒拌男人奋斗的绳索。我前几天才去放过风筝,发现怎样放风筝能放的高而毫不费力。首先要把风筝放得足够高,待风筝稳定后,线再放松一些,过一会儿还要时不时扯扯线。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让分风筝飞得再高些,还会提醒风筝不要偏离方向。而女人管男人就像这放风筝,把握得好会双赢,否则双方都会受伤害。

相信男人,给他们空间;给他们自由;给他们信任,还时不时地提醒他们。这样我们收获的是婚姻的幸福。婚姻只有两种选择:相爱或死亡。

三、关于对衰老的恐惧

说到这个话题,我相信很多人都恐惧,我也不例外。

三十好几的女人了,每天依然驻足镜前;每天依然在衣橱里翻找衣服;每天依然羡慕年轻的女孩——原因何在?臭美。想依然年轻漂亮。残忍地说:“想永留青春,不想变老。”这是很多人的通病,特别是女人。

而莫里对衰老有着乐观的理解,莫里认为,人为什么害怕衰老?

“因为生活的不满足,生活的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如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

细想自己又何尝不是,我不想回到从前,因为那时我们单纯;我们幼稚;我们不谙世事;我们醒悟不了工作的含义;我们不懂人情的珍贵等等。而这些改变,这些所得,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就如莫里所说:“如果你一直不愿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

要变老的。”

我们每个人都羡慕年轻人,但关键是我们得接受现状并自得其乐。因为年轻的好时光我们也经历过。

衰老并不等于衰败。衰老会让我们有一种成就感:我们养育子女;我们工作出色;我们帮助别人;我们奉献自己等等。这样我们就不再对衰老恐惧,而会慢慢的乐于接受。就像死亡一样,这是自然规律,谁都无从掌控。

人这一辈子,活着不容易,那就少给自己一些过不去,充实而幸福的老去。

读了这本书,自己的思想又充实了许多,而莫里的精神也深深扎根心中,照亮自己,让自己立志成为像莫里一样的教师——一位终生的教师!

【第2篇】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便是《相约星期二》的所有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怎样的兴趣吧?可是,就是因为其精简(注意了,我用的是“精简”,而不是“简单”),它引起了我的注意。

而在写下对该书的心得体会之前,我不得不先将它目录上的内容引用下来,因为有这样的内容,才会使我在获知要写对某本书的读后感时想到了它。

目录如下:

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

第三个星期二——谈论遗憾第四个星期二——谈论死亡第五个星期二——谈论家庭第六个星期二——谈论感情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

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第十个星期二——谈论婚姻

第十一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第十二个星期二——谈论原谅

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第十四个星期二——道别

仅面对这样的目录内容,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

假若给海伦·凯勒三天光明,那么她将在第一天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在第二天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第三天将在当前的日常世界中度过,到为生活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

假若给莫里教授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他最满意的安排是“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他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那么,假若给你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呢?我想过,可是,悲哀的是,除了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经历的琐碎事之外,我竟不知道我将做什么。在我们看来,我们每天度过的都是完全健康的一天,于是乎,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不知该作何反应了。

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然而,就在我们每天忙于追梦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从身边溜走……其实,莫里教授也不例外吧,

所以他才会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美好的每一天。

莫里教授的课,最终将在死亡里划上句号。人生无常,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

莫里教授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

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要学会和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说,他认为这是人生最困难的事。他在死亡面前,真正做到了与生活讲和。他平静地,以一种超然的心态体验着死亡。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他说:如果早知道自己可以这么平静地面对死亡,那么过去还有什么困难可怕呢?这句话,是一位临终老人说的,对我们而言,它可以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向生活中每个困难挑战。希望等到几十年后,我们不会心怀遗憾地说这句话。莫里老人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人生,诠释了死亡。

在莫里教授最后的岁月里,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却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莫里教授就是这样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

这本书读第一次是因为好奇

读第二次则是因为敬佩和感动。

即使在读了二次之后的现在,我知道我仍是无法体会和理解莫里教授的境界,但是我从莫里教授那获得了一个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相约星期二》,这是一本好书,不管是莫里教授,还是他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他说过的话,都值得你在生命里慢慢体会。

读着这样的书,你我的心灵都会得到一次次的净化。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500字范文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500字范文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老人,或者说一个老学者,临终前的14堂人生课。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 说到这个话题,我相信很多人都恐惧,我也不例外。 三十好几的女人了,每天依然驻足镜前;每天依然在衣橱里翻找衣服;每天依然羡慕年轻的女孩——原因何在?臭美。想依然年轻漂亮。残忍地说:“想永留青春,不想变老。”这是很多人的通病,特别是女人。 而莫里对衰老有着乐观的理解,莫里认为,人为什么害怕衰老? “因为生活的不满足,生活的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如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 细想自己又何尝不是,我不想回到从前,因为那时我们单纯;我们幼稚;我们不谙世事;我们醒悟不了工作的含义;我们不懂人情的珍贵等等。而这些改变,这些所得,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就如莫里所说:“如果你一直不愿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 你终究是要变老的。” 我们每个人都羡慕年轻人,但关键是我们得接受现状并自得其乐。因为年轻的好 时光我们也经历过。 衰老并不等于衰败。衰老会让我们有一种成就感:我们养育子女;我们工作出色;我们帮助别人;我们奉献自己等等。这样我们就不再对衰老恐惧,而会慢慢的乐于接受。 就像死亡一样,这是自然规律,谁都无从掌控。 人这一辈子,活着不容易,那就少给自己一些过不去,充实而幸福的老去。 读了这本书,自己的思想又充实了许多,而莫里的精神也深深扎根心中,照亮自己,让自己立志成为像莫里一样的教师——一位终生的教师!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2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便是《相约星期二》的所有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怎样的兴趣吧?可是,就是因为其精简(注意了,我用的是“精简”,而不是“简单”),它引起了我的注意。 而在写下对该书的心得体会之前,我不得不先将它目录上的内容引用下来,因为 有这样的内容,才会使我在获知要写对某本书的读后感时想到了它。

相约星期二 读书笔记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死亡旅程的书籍。 这是一本叩问人类内心的书籍。 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思考着这样的问题: 在高度商业化的美国, 他们看待人 心、死亡的态度是如何的呢? 人,是社会的动物,离开人类社会,人将举步维艰。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城邦之外,非神即兽。 ”那每一个人在社会中是如何扮演自身角色的呢? 在经济学中,将货物的出售,称为“最惊心动魄的跳跃” 。因为商品中凝聚 着生产者的劳动价值。 这一价值是否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 则必须通过其出售成 功来体现。 在经济学中的认识, 其实也回答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每一个生活在社 会中的人,永远都需要社会对他付出的认可。 每一个人都需要获得他人的赞赏。 在今天高度物质化的世界中, 人们逐渐将自己的付出简单地归结为物质化的 生产。 将成功简单地定义为工作中取得令人叹为观止的业绩。 而莫里通过他的言 行, 告诉我们: 工作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也完全没有必要将自己搁置在无谓 的琐事之中。我们的生活,有着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留意——我们的家人、朋友以及认识或者不认识的身边人。 人不仅是物质的人,

同时也是精神的人。 当在完成衣食之需后, 每一个人都 需要获得感情的体验,并且这种体现相较与工作的成就感而言,是更为长久的。工作会离我们而去,但是家人、朋友、关心我们的人却难以割舍。 佛教禅宗认为: 迷人念佛生彼, 悟者自净其心。 时代跨入二十一世纪已经有 了近十个年头, 科学技术仍旧以迅猛的革新姿态掌握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 但 是, 科技发展在带给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 却不曾真正使人们获得梦 寐以求的自由。 战争的威胁、 环境的污染、 人际的竞争、 层出的疾病使人们陷入 困惑: 难道这便是自身苦苦追寻的结果。 长时间向身外求法并未使人活出自在与 自由,反而却误入层层囹圄。 莫里的理念暗合禅宗的教义: 通过对自身内心的探求, 来获取对于生命更为 深刻的认知, 达到人生圆满的境界。 莫里正是通过对于内心的探求, 寻找生命的 意义。哪怕面对死亡,莫里都能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往往简单地认为我们的快乐来源于物质的刺激, 因而将 自身的苦闷和抑郁归结为世道不公与人心不古。 但是, 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是否 想过, 曾经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欣喜是否长久?刺激毕竟是瞬间的, 而兴奋也只

世界名书好书里的那些经典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世界名书好书里的那些经典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世界名书好书里的那些经典名人名言名句大全摘抄:【名人语录】生活的难处是,我们无法让生命静止不动,由此把痛苦和幸福截然分开,并把痛苦彻底沉淀在某个被遗忘的角落,让它不再翻滚。在我们的生活中,痛苦和幸福或多或少都会搅和到一起。如果我们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生命将失去最本质的意义。——俞敏洪《幸福和痛苦的领悟》【名人语录】在人生的旅途上,引起记忆的东西很多,但值得记忆的东西很少,只有那些真切无瑕、不染纤尘;看似没有得到,而已经拥有;虽已经拥有;又似没有得到的东西,才是最让人珍惜和留恋的。——赵玉森《瑞雪覆盖的除夕》【名人语录】我们只能请教于耳朵;因为我们缺乏心灵。时间治好了忧伤和争执,因为我们在变化,我们不会再是同一个人。一点点小事就可以安慰我们,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可以刺痛我们。——帕斯卡尔《思想录》【名人语录】没有最好的时

机,最好的时机就是你们相遇的那一刻。没有最好的爱情,最好的爱情就是你正在经历着的那一次。没有最好的恋人,最好的恋人就是陪在你身边的那一个。爱情中痛苦、徘徊、伤害、折磨的根源就是,你过分夸大了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一段感情和另一段感情的差别。——李田【名人语录】痛苦的呼喊在我心中反响回荡,孩子们受饥荒煎熬,无辜者被压迫者折磨,孤弱无助的老人在自己的儿子眼中变成可恶的累赘,以及世上触目皆是的孤独、贫困和痈苦--这些都是对人类应该过的生活的嘲弄。我渴望能减少罪恶,可我做不到,于是我感到痛苦。——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名人语录】最值得庆幸的莫过于结识一些益友,他们如同一首首优美的诗歌一样打动人,他们握手时充满了不可言喻的同情,他们幽默有趣的性格,把我的愤怒、烦恼和忧虑一扫而光,使我一觉醒来,耳目一新,重新看到真实世界的美与和谐,将腐朽化成了神奇。——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名人语录】谁不曾试想过人生的其他可能,如果没有念现在的大学,如果选择其他的专业,如果现在从事着另外一个行业,如果没有认识

我与地坛1500字读后感

我与地坛1500字读后感 我与地坛1500字读后感(一) 所以,她一方面有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母亲作对了选择,使儿子得以在地坛治愈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注:“如果他真的要在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作者在《秋天的怀念》中也说到,当作者暴躁砸东西时,“母亲这时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地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隐藏着内心的痛苦,鼓励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母亲完全是在这种苦难中度完了自己的余生。母亲的爱是一种艰难、坚韧而毫不张扬的爱,也正是这种沉默和深厚的爱使作者读懂了母亲,使作者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和经验储备。 在最纷繁嘈杂的都市之中,史铁生觅得了地坛,从此便有了份宁静; 在最轻薄浮躁的当今社会,我邂逅了《我与地坛》,自此便多了份思考。 思考一: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史铁生最初的思考,更是困扰人类千年已久的问题!幸好,他用残缺的身体给出了最完美的回答。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惨痛的灾难使他“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思考二:如何更好地活? 孔子曾言“未知生,焉知死”,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可他们并没有告诉后人应当如何去好好地活。史铁生也知道其问之难,“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于是他仍然到地坛中去,希望这位静邃渊沉的老人能够指点一二,使其最终醍醐灌顶。然而在这一点上,地坛没有明确回答,只是在以处变不惊的态度暗喻着一切,她安排了众多的人出现在史铁生那时的生命之中,虽然都是过客,却隐含着问题的答案。一对十五年后步入老年的中年情侣,他们相濡以沫共度一生;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不知是否在后来交上了好运;一位喝酒的老人,姿态随意放浪不羁;一位捕鸟的汉子,痴等着一种可能再也捉不到的飞鸟;还有素朴优雅的女工程师,被埋没了的长跑健将,以及弱智姑娘和她的哥哥。 这些人的生活或喜或悲,或平静或跌宕,或有激动的际遇,或有遗憾的叹息,但他们都坦然地应对,过去的一笑了之,只在地坛里享受一时半刻的宁静清幽,最后就像雪泥鸿雁一般杳无踪影,只为史铁生增添了一份记忆的盛筵。他们虽然消失在无涯的时间荒野之中,但终究还活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有他们活的方式,他们活出了他们的滋味,更引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5篇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 "我不想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很多,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而自己就是那个听课的学生。 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人生的泰然。 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没有人能否认死亡的必然性,就像没有人能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人生莫非也就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终结。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 莫里教授对学生说,有一个重要的哲理需要记住: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是的,如果我们不幸福,这无疑是亲手为生命镀上悲色。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于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后果。铁锁易解,心狱难释,既然死亡必定回来,何必逃避这样的恐惧却因此遁入自己制造的囹圄? 每一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临死前,也许没有人能够像莫里那么死的有意义,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无私。我想,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这一生,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他的泰然,他的纯真,他的思考,他的无畏。

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绚烂;淡然死,却死若秋叶之静美! 莫里用余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永恒的人生课!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2 也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吧,最近一来我总是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在哪里”,这是二十岁左右的人最爱问的问题,《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到了四十岁,人大多已经很“入世”了,不屑或不敢再问这样的问题。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它还会悄然从心底冒出,让我黯然神伤。这千古之问,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学家,他们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却并不解决我们平凡人的问题。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通过他的学生,向我们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书《相约星期二》封面的话,当时买这本书时,并不是因为写着余秋雨的推荐做序,而是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人到中年,更渴望珍惜人生。 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米奇把他对人生的话题拉了个目录,每周二飞到老莫里身边,听他讲述,其实不能叫讲述,叫两个友人之间谈心更为恰当,直到老莫里离开。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老莫里渐渐影响着米奇,影响着周边的人,我想还有读了这本书的人。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最早听@Magck丁布提起过,后来几个月前又看到@小庞友写的这本书的书评,很想找来读一读,感谢@kindle阅读者提供这本书的电子版。 作者MitchAlbom在毕业15年后偶然得知自己大学时最喜欢的教授患上了绝症,身上的运动神经元慢慢退化,直至死亡,霍金得就是这种疾病。在得知Morrie的时日不多以后,Mitch便飞往波士顿去看望这位毕业15年来未曾碰面的老师。之后便相约每周二在Mitich去Morrie的住处看望他,他们每次会谈论一个话题,谈论家庭,谈论死亡,谈论婚姻,等等这些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这也就是Morrie教授的最后一堂课,而Mitch是这堂课唯一的学生,这本书就是Mitch为这堂课所完成的paper。 读完这本书,让我最为感触的是每次在看望Morrie时,作者在书中对Morrie在慢慢走向生命的终点时,身体一次比一次更虚弱的描述。也许是去年陪妈妈一起照顾外公的缘故,甚至让我感到对这些内容分的熟悉。随着年龄的越来越大,我们的能量会越来越弱,曾经唾手可得的东西,超过一定的年龄之后,就不能轻易拿到了。特别是临近生命终点的时候,已经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最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控制自己的生命是否能得以延续,只能把控制权交给身边的人和医生手上。在生命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是婴儿,需要依赖别人才能够活下来。而当我们来到了生命的终

点,像书中的Morrie那样,同样需要依赖别人才能活下来,仿佛又回到了原点。 不过我觉得Morrie是幸运的,因为他能够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有机会回顾和思考自己的一生,并能决定生命最后的时光如何度过,以最后一课的形式,向Mitch讲述他对人生感悟。前一段时间一位朋友给我讲了他的小舅子的故事,在风华正茂的年纪被诊断出肺癌晚期,让人无法接受。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依然决定和相恋多年的女友结婚。起初会让人感到惊讶,而更多是会佩服他们的勇气。然而终究赛不过死神,在婚礼后不久他就去世了,喜事变成了丧事,让身边的亲人和友好不伤心。听完这个故事以后让我唏嘘不已,但是我又觉得他能在最后的生命里完成与自己的爱人结婚愿望,能决定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如何和度过,我想也不失为是一种幸运。就像《追逐日光》的作者尤金奥凯利在生命最后几个月里决定和他的亲人、朋友、同事、同学、甚至是有过一面之缘的人一一告别。虽然遗憾于之前因为工作的关系没有好好照顾自己的家人,然而在最后的时间里,他能决定用什么样的方式和亲人和朋友一一告别,也是一种幸运。而又有多少人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能像他们一样,活得这么有意义呢? Morrie教授在自己的学生面前,是如此平静和坦然地谈论着死亡,因为他放下了很多事情,特别是过去耗尽心力的事,回过头来看却是最不重要的。但是他心中放不下的,依旧是和身边人

《朗读者》优美句子摘抄_优美语句

《朗读者》优美句子摘抄 第一期:遇见 1.只要你是个正直的孩子,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柳传志父亲对柳传志说的话 2.人生的不可测,在任何时候,都要抱着一份希望。 ——董卿 3.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 ——董卿 4.如果美丽只是简单得用来做展示,也许它的意义不是那么大。但如果美丽,能够转化成一种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甚至去让自己变得更好,那它就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了。 ——董卿 5.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如果没有,希望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希望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刘瑜《愿你慢慢长大》 6.生命哪,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 ——许渊冲 第二期:陪伴

1.“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 ——冰心《不为什么》 2.这个世界上绝了哪种生命形式都会导致地球毁灭。狮子和蚂蚁一样伟大,小草和人类一样重要。 ——郑渊洁 3.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林清玄《百合花开》 4.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他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 ——梭罗《瓦尔登湖》 第三期:选择 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董卿 2.你用最不敬业的精神去演戏,结果世界上最单纯的观众,用这么炙热的心情去观看,真不次于在犯罪。 ——王千源 3.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

我与地坛读后感(共8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共8篇) 本文目录 我与地坛读后感《我与地坛》读后感我与地坛1000字读后感小学生读后感作文:读我与地坛有感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读后感高中生读《我与地坛》有感读《我与地坛》赏析与感想我与地坛读后感6 00字 上天让他失去了双腿,让他有了这样一个母亲。上天虽然让他失去了双腿,他一样有自己的才华,不是吗?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作者觉得自己来不及孝敬母亲,没有让她安享晚年,他一定很后悔吧。 这十五年来,作者的经历是我们无法体会的,也是无法想象的。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2) 《我与地坛》共有5篇读后感范文 抓住幸福——《我与地坛》读后感 高一(9)班汤思琦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是作者发给人生的一封感谢信,他试图通过这次写作来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双腿残废之后,那段艰难的岁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作者是幸运的人,当时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二十出头的青年,意气风发,正是大展才华,挥洒青春的年纪,就这样瘫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内心的愤慨与寂寥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于是他暴戾,阴郁。 然而,他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克制自己,于是他遇到了地坛,也可以说是地坛找到了他,亘古不变的景象转化为内心的震撼,遍地的萧条,却让内心孤独的他找到了心灵的家园,于是他爱上了这里,这里的一切仿佛是专门为他设计的,宁静,空旷,没有人来打搅,他可以静静的坐在那,抑或看书抑或发呆,于是,先前的躁动便被地坛这宽宏的大气所吞噬,可以说,这使心灵的沉淀。 可叹的是,作者忘记了,他不是弃儿,在他痛苦的时候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亲,年轻却饱受苦难的儿子,行动不方便,内心暴动,烦躁,却偏偏一个人去了那荒芜的地坛,作为母亲,怎能不担心,但只能待在房间干等,内心的煎熬却在激烈的进行,她没有错,但此刻却在默默忍受儿子给自己的惩罚,母爱是宽容的,儿子的安全才是她现在最担心的。 回忆过往,当年那个自暴自弃的少年已经长大,于是他缅怀着那段时光,在那艰难岁月中对生命的理解,以及母亲给予的关爱与启发,地坛里他自省,弥漫着浓郁的人生况味,但那只说明过去,现在,作者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之路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 篇一: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人总是倾向于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在看到别人谈论深刻的或者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话题时,总会滋生出“此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想法,而这一切,也许只是自己缺乏改变的勇气,我们的教育教授给我们的并不总是正确的,只有坚强的人才敢勇敢的拒绝接受,而我无疑是个懦夫。没有自己的想法,每天的忙碌只是为了以后的车子、房子、票子,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生活,从来不会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过去的两年里,日子过的浑浑噩噩,毫无意义可言。 关于世界——我的眼界是如此的狭隘,我的心是如此的小,我对他们毫不关心,即使同情也不走心,爱,这个话题过于深刻,我不知道如何去爱也不知道如何接受被爱,也许这并不是我失去了爱的能力,而是我处于爱中而不自知。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也许是该多出去走走,看看这个未知的世界。 关于自怜——只有你觉得可怕时才是真正的可怕 每个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都需要这份醒豁。 如何思想,如何评判,都必须自己选择,不能由任何人替你做决定。 篇二:《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是行将去世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在每个星期二教给他最喜欢的学生米奇的最后一课,没有书本没有时限,是有关人生的话题。“相爱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的祷文,贯穿他的整个课堂。 莫里教授认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是灌输人赚钱、养家、买房、买车……等一大堆的琐事,而没有教人学会照顾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视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满足。对于这样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办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对于自己的梦想,也许在现实生活里实现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影响,争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持。 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相爱或者死亡。 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莫里教授乐于与人交谈,活着就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谈,去感受他们的思想。 我想我要学着象莫里老人一样建立自己的文化,学着去爱,学着去给予,学

大学校长推荐书目

大学校长推荐书目 最近,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15所知名大学校长应媒体之邀,向学生荐书,详情如下: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推荐书目:《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 推荐理由:这部书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它对中国社会的分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推荐书目:《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作者:【意】普里莫·莱维推荐理由:阅读这本书,希望大家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关于知识分子的道义;第二,是人类施以暴行的能力。知识分子最大的义务,应该是思考人之为人的意义和底线,引导社会建立善、抵御恶。物质生活的丰富,不能取代精神与心灵的丰满和富足。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推荐书目:《大数据时代》,作者:【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肯尼思·库克耶 推荐理由:大数据让我们更加深入走进信息社会,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还在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而且深刻影响着我们社会的转型和制度的创新。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侯建国,推荐书目:《寂静的春天》,作者:【美】雷切尔·卡逊著吕瑞兰李长生译 推荐理由: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1962年出版的这本著作详述了滥用DDT等杀虫剂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引发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现代环保运动。我在中国科技大学求学时读到这本书的中译本,书中许多我第一次了解的事实与观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都带给我很大的心灵震撼。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推荐书目:《苦难辉煌》,作者:金一南 推荐理由:这本书视角广阔,立意高远,第一次在国际大背景下,用全局的战略眼光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进行了解读,娓娓道来,不乏生动的场景描写。相信读者能够从先辈们那段奋斗的岁月中汲取丰富营养。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推荐书目:《沉思录》,作者:【古罗马】马可·奥勒留 推荐理由:马可·奥勒留,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在征战的间隙他写下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著就了声誉卓著的伟大名著《沉思录》。那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推荐书目:《革命烈士诗抄》,编者:萧三 推荐理由:对我来说,这是一本励志“补钙”的书,每每读起来,都热血沸腾。记得在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精选5篇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精选5篇 《相约星期二》是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自传式长篇纪实小说。接下来给你们带来五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闲来无事翻翻书籍,看到一本《相约星期二》,怀着一颗好奇 的心,翻开了这本书,于是整个周末在图书馆中度过。 书中讲到一位身患绝症的老教书,将要不久于人世。当他年轻 时的一位得意的学生得知老师身体情况后,匆匆来看望自己的恩师。于是老师就邀请他的这位学生,每个星期二来这里听他讲最后一门课。学生米奇不远千里都会在星期二那天出现在老教书的床前听他讲人 生之课。最后的十四节课没有惊心动魄的如何与病魔做斗争,有的只是那些平凡的,淡淡的人生道理,当你路遇悲伤时,你应该尽情的品味其中的滋味,品味完后,那种超脱,使你生活更加的宽广。米奇一直与教授相伴,聆听的他的内心,也思考着自己的生活。 看着这位老人安然的离世,余生已经战胜各种恐惧,坦然的面 对死亡。 《相约星期二》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翁是一个叫莫里 的老教授,年迈之时得了绝症后,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将这辈子最后的一堂课教给了自己的得意门生--米奇。米奇是一个体育专栏的主持人,在大学毕业十五年后的一天,在电视上偶尔得知自己在大学时期最要好的教授得了绝症后,米奇匆匆赶去看望了这位十

多年没联系过的老师,而老师却决定将自己人生最后一堂课教给自己的得意门生,二人相约每个星期二上一堂课。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上课,这门课教授一共讲了十四个星期。在这十四个星期里,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份,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最后一堂课便是莫里老人的葬礼,整个事情的过程,以及这十四堂课的笔记便构成了这本《相约星期二》。而这本书在美国一经出版便轰动一时,曾经连续四十周被列入图书销售排行榜。 书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莫里老教授所呼吁要摈弃的东西,正 是我们社会所追求的,包括作者米奇,他毕业后努力追求的正是老教授宣布要摈弃的。莫里老教授告诉米奇要建立自己的小文化,真的很佩服这样一位老人,在这个人人都在追求物质,权位,虚名的社会,他能在遵循文化的一般性生活准则上建立自己的文化,而且在临死之前还能为呼吁阻断这种文化灌输而努力。当然,此书里面莫里老教授还提到很多值得让你深思生活的意义的话题。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老师,将了一辈子课,把最后一堂课留给了后人,深思人生的意义… 乍一看这标题像是一部爱情小说吧!其实不是!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临终老人和他的学生的故事。老人是社会 学教授,他已年迈,患了绝症,他的学生是一名记者、作家,老人每星期给这个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时间是星期二。这便是这本书书名的由来。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范文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范文 《相约星期二》是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创作的自传式长篇纪实小说。该故事真实 地讲述了作者的恩师莫里·施瓦茨教授在辞世前的14个星期的每个星期二给米奇所讲授的 最后一门人生哲理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在影视鉴赏课上,社团老师让我们去买一本叫《相约星期二》的书。我买下了这本书,才看了一遍,就感觉很好。 这本书里的莫里教授因为患上了不治之症。从双腿瘫痪到离世,经历了十四个星期, 在这十四个星期里,他与自己的学生米奇一起探讨人生的诸多重大问题。 对于莫里我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就是:学会付出爱,你才会付出爱。这句话在莫里的 身上得以体现。他的父亲是一个俄罗斯移民。为了躲避服兵役而来到美国。他的父亲是一 个冷酷到不近人情的人。在自己的儿子失去母亲时不管不顾,只是每天晚上在看报纸。他还让莫里不要对自己的弟弟说起母亲去世这件事情。再后来,他死的时候,莫里也只是呆若木鸡地望着其尸体。不流泪也不说话。对于这件事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不真心去爱一个人,那那个人也不会爱他。 在第十一个星期时,莫里开始和米奇谈论文化。莫里说道:“你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或 任何一个社会来替你作出决定。”社会其实是代表着一种文化,但是文化不能够彻底改变 别人。有些来自中国的商人表面上说自己不爱财,实际上生活奢侈到不行。就因为中国人要讲究谦虚,不能炫耀。否则会成为众矢之的。一个人遭到打击想痛哭一场,却必须忍着 到回家才行。因为公共场合不能这样。全都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是这样。必须注意礼节。但 虚伪的礼节有什么用呢? 到第十二个星期时。他们谈论“原谅”这个话题。“临死前先原谅自己,再原谅别人。” 这句话是对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临死前,先原谅自己一声的过错。你才会安心地离开。至于原谅别人,莫里引证了自己好友的事情。莫里一直后悔自己到他死去的时候还未原谅他。其实原谅别人不是很难,只要听他说声“对不起。”而不是老死不相往来。免得酿成大 错后悔终身。 除了内容,我还对文中的米奇印象深刻。他在社会上拼打了十六年。有名有利,却过 得不快乐。如果不是一则新闻。他可能还不知道自己和莫里有个约定。说到这里,我很好奇。小时候我们的父母不是要我们做到米奇这样的生活吗?有稳定的工作和自己的车和房。可他为什么不快乐? 到最后,莫里去世。葬礼结束后,米奇也开始了新的生活。他重新露出笑脸在弹钢琴。(电影片段)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是本好书,我推荐你去看。

佩恩经典语录

篇一:火影忍者经典语录大全 1、这里死了太多的人,他们的痛苦使我成长。无知愚昧的孩童也只有知道痛苦后才能长大成 人。 2、优 秀也是有烦恼的,有了力量就会被人孤立,也会变得傲慢起来,就算刚开始时被寄予了最大的 期望,但是我和你是唯一的兄弟,作为你必须超越的障碍,我会和你一起生存下去,就算是被 你憎恨,这就是所谓的哥哥。 3、李 洛克:我们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因为…我一直以来都相信,只要比天才加倍修炼,就一定 会变得更强.. 4、艺 术是美丽而短暂的,消失那一瞬间才称为美丽。 5、掩 饰自己的全部,内心的伤却无人知晓,就是这样的一个男人…… 6、战 争的理由我们无所谓的,宗教、思想、资源、土地、怨恨、恋爱、心血来潮…这些无聊的理由 都只是开战的借口而已。战争永远不会绝灭,理由可以事后再想…是人的本能在寻求战争 7、在 忍者的世界中,不遵守规定和规则的家伙被称为废物,可是,不珍视同伴的家伙连废物都不 如! 8、所 谓忍者的人生,其价值不是由其怎样活着来决定的,而是由其到死之前有何作为来决定的。大 蛤蟆仙人预言我是“引导改革者的人”,说我将作出一个攸关忍界安定或毁灭的重择结果,我 的这个选择没有成功。真可怜,这就是豪杰自来也故事的结尾吗真是个无聊的故事。——— —自来也

9、鸣人,想想看,你就和那部小说的主角一样,你坚强的接受了你父母的愿望祈求,可是,我却。。。。。。说到做到还有无论如何都不放 ,如果那就是你的忍道的话——鸣人啊,作为你的师父,我可不能放弃啊,因为,徒弟的忍道是会感染师父的。永不放弃——那才是我该作出的真正“选择”。——自来也 10、赤砂之蝎:你说什么,你那种爆炸也算是艺术艺术是能够长期并且完美的,流传下去的东西。永久的美才是艺术。 11、大蛇丸:所谓忍者的天赋就是由忍者是否可以将世界上所有的忍术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决定的。所谓忍者,一如其名,是指使用忍术的人。你我见解不同啊。自来也:我就教给你这个道理吧,在忍者的天赋里,最重要的不是能用多少忍术这种微不足道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永不放弃的毅力。 12、佩恩:当你们试图去寻找死的意义……能找到的……只有痛苦……和不知道归向何方的憎恨…所谓战争…就一定伴随着双方的死亡伤病和痛苦…其实谁都无法接受...亲密伙伴的死或许只是自以为是的认为……他们都会安然无恙…草菅人命的杀戮……永无止境的憎恨…不可治愈的痛苦……这就是……战争… 13、波风水门:不,没这回事,这故事写得十分出色。每个故事都穿插进老师您的传说,感觉有点像自传小说。这本书的主人公,直到最后都不放弃的形象真的好帅。等我的孩子出生,我想要借用这个主人公的名字好吗旋涡齐奈:鸣人,很不错的名字啊... 14、赤砂之蝎:我讨厌等别人,也不喜欢被别人等。马上就解决你! 15、阿飞:“恩看来迪达拉也被干掉了呢,他的死因绝对是因为爆炸身亡,绝先生,周围一点肉屑都没有呢!”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4篇.doc

认识遗憾——要习惯于退后一步,经常审视自己的生活。要问自己“我所做的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缺点什么?”下面是为你们整理的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 打开这本书——《相约星期二》,坚信我它会让你沉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生命即将逝去的老人,在这人生美丽的余晖中与当年的学生——米奇相约每个周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授于他人生的课程。那朴实无华的语言,处处闪烁着思想的智慧;那有些吃力的声音,处处传达着无私的爱意;那时而调侃的话语,处处体现着心灵的坦然。他的勇气,他的幽默,他的耐心和他的坦然,无不让我看到这么一个用心去生活用心去爱的老莫里,给我的心灵留下一片感动与宁静。 在米奇问道他“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样做?”,莫里是这样回答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能够谈他们的,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齐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爱吃鸭子。剩下的时刻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是的,就这样。就是这样平凡而又不

平凡的一天,每个健全的人每一天都能够轻易地做到,但大多数的人却不愿意这样做。其实生活很简单,爱也很简单,只要你用心,那么每一天都值得记忆。为家人和朋友做一份午餐,不难。他们不会介意你的厨艺,他们介意的是你有爱他们珍惜他们的心。空闲的时候,累的时候,压力大的时候,看看天空,欣赏一下美丽的大自然,到林中去散散步,不难。大自然有一颗包容的心,用心去体会,你就会发现,那些心中不安的褶皱早已被一阵轻旋的风温柔地抚平。快乐或苦闷的时候,尽情的挥动舞姿,不难。不用在意跳的是否优雅,不用在意是否有人嘲笑,尽管把自己的快乐或不快全随着汗 水发泄出来,跳的筋疲力尽,再美美的睡个觉。难道这还不是完美的一天吗? 正因病情恶化,莫里失去了自理潜质。翻个身,不时的调整他坐着的姿势,喂他吃一些打碎了的食物,甚至是为他擦屁股,都需要家人为他做。他的手抬但是胸部,他的头不能动弹,他全身的肌肉正一点一点地萎缩。在最后的那段时刻,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这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比直接死亡更为可怕。但你猜他怎样着?他把这视作为一种享受,他享受着像回到了婴儿时期,重新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有人给他洗澡,有人抱他,有人替他擦洗。是的,他就是这样的与众不一样,这样的乐观又这样的带给我心灵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最后,他选取了在他昏迷后第一次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候停止了呼吸。他走了。走的那样地令人心痛,令人无法说出再见。我坚信他是有意这么做的,他不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 Tuesday With Morrie Memo

About Emotions (How to face the difficulties) Morrie talks about detaching himself from the experience. Detachment doesn’t mean you don’t let the experience penetrate you. On the contrary, you let it penetrate you fully. And then you are able to leave it. If you hold back on the emotions, you’re too busy being afraid of the pain, the grief,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good emotions. But by throwing yourself into these emotions, by allowing yourself to dive in, all the way, over your head even, you experience them fully and completely. You know what pain is. You know what love is. And then you can detach from the bad emotions and value the good emotions. The best way to come through the difficulties is not escaping but penetrating fully into it. You know how it works, you know how it feels, and you know it will never hurt you. About our culture (To build your own subculture) When people get threatened, people start looking out only for themselves. That’s what our culture does. That’s what our economy does. Even people who have jobs in our economy are threatened, because they worry about losing them. So we should develop our own subcultures. It doesn’t mean disregarding every rule of the community. In stead, we should obey the little things. But the big things—how we think, what we value—those you must choose yourself. You can’t let anyone—or any society determine those for you. The common problem of our societies is that we don’t believe we are as much alike as we are. We all have the same beginning—birth—and we all have the same end—death. Whatever the stage of life we are in right now, we need other ones’ help.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So be compassionate an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each other. About Death Every day, the Buddhists have a little bird on their shoulders that asks: ‘Is today the day? Am I ready? Am I doing all I need to do? Am I being the person I want to be?’Everyone knows they’re going to die, but nobody believes it. But actually once you learn how to die, you learn how to live. When you realize you are going to die, you see everything much differently. You come to realize that the things you spend so much time on—all this work you do—might not seem as important. You might have to make room for some more spiritual things. We are too involved in materialistic things which never satisfy us. At the same time, the loving relationships we have, the universe around us, we take these things for granted. Regarding everyday as the end empowers us to discover and value the things we have already gained.

最新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体会5篇

最新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体会5篇 相约星期二是一本励志书籍。相约星期二看完后,大家是怎么写阅读感受的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 “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可是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读完《相约星 期二》这本书,莫里教授的这句话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也许,不幸的活着会比死亡更加悲哀。 世上总有这样的一部分人,他们总是汲汲营营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 底是什么!他们试着努力关注一大堆世俗标准下的重大问题,却又不时受着能言善辩者 的鼓动诱惑,轻易放弃初衷和坚持,终于也没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迷茫,他们不知 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常常忽略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当岁月流逝,他们突然意识到了 什么,开始珍爱身边的一切,开始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有着千千 万万个所谓的“来不及”。但到了那刻,也许他们已经到了莫里的那个时候了。于是他 们便忏悔、哭泣......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不管以前的生活是怎样,从此刻开始我们都应该用莫里教 授的那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去珍惜生命,珍爱生活与他人,让自己过得充实有意义,不要等到生命的终点再回头感叹,那时哪怕你表现得再乐观、再豁达,结局都不会再 完美。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2 这本书很好读,这种好读是由于每个华章都是莫里教授的口述,而作者也用十分 简单的文字去记录,让读者会很简单进入到教授的房间,面临面的坐下来倾听每节课,然后一起考虑与讨论。在这终究的十四周,咱们考虑的即是最简单的主题:自我、逝世、爱情、家庭、金钱等等,老教授以一个行将逝去的人的考虑,期望唤醒或许说是 引导咱们去爱惜咱们如今拥有的东西,去爱惜身边的人、事、物。 读完这本书,他并不能带给你格外多的能量,可是你会记住他说过的话,当你遇 到一件工作觉得后悔时,俄然就想到我应该去举动、去改变,而不是持续沉浸在这种 心情里;当你遇到和兄弟闹别扭时,你会想到莫里从前由于和兄弟闹别扭,终究却失去 了他的友情,然后你会愿意从兄弟的视点去考虑,去解开心结。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5篇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5篇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写在《相约星期二》封面的一句话,这句话精简但却有内容,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直到老莫里离开。“课堂上不需要书本,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的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敬佩不已。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而对莫里来说就是这么平凡的一天却是最完美、最美好的一天。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

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从身边溜走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我想莫里教授也不例外,所以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美好的每一天。 人生无常,岁月催人老,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 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 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在莫里最后的岁月里,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