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4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复习教案集体备课

第14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复习教案集体备课

第14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复习教案集体备课
第14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复习教案集体备课

双井中学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辅备:

因式分解复习课教学案

因式分解复习课 朱河中学仝国然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回顾与反思”清晰地梳理本章的知识结构并熟记各知 识点 2、能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并能正确判别 3、会用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来分解因式 4、因式分解中提公因式和公式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运用两种方法来进行因式分解 难点:因式分解中提公因式和公式法的综合运用 【导学流程】: 一、引入 1、什么叫做因式分解? 2、因式分解我们学了几种方法? 3、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是怎样的? 4、它们与整式的乘法中的公式有什么联系? 二、基础感知 (一)专项突破之一:对因式分解的理解 判断: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中,是正确的因式分解的请在括号内打“√”,否则打“×”. (1)ac +) (() = a+ ab c b (2)2 22 2 ± = ±() a+ b (b ab a )

(3) x x x x x 3)2)(2(342+-+=+- ( ) (4))3)(3(92-+=-x x x . ( ) (二)、专项突破之二:提公因式法归类练习 提单项式 a a a x x x 212624212323+--+、、 提“一”号 3、-3x 3y+6x 2y 2-12xy 3 4、-a 2b 2+2abc 2-3abc 公因式是多项式: )(2)(6)(2)(5x y y x x y x y x x -+-+-+、、 (三)、专项突破之三:平方差公式 基本型练习: 2236281 1x a --、、 两个数都是单项式: 2 222 225 3644193y x a b a --、、 两个数都是多项式: 222 2)(16)(496)2()2(5b a b a y x y x +--+-+、、 (四)、专项突破之四:完全平方公式

总复习集体备课教案

总复习(集体备课)《初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册各单元的基础知识。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复习、系统训练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号数学的信心,促进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 教法与学法: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复习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减法和表内乘法,要使学生切实学好。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100以内笔算加法和减法 第二课时:表内乘法 第三课时:米和厘米,角和直角 第四课时:观察物体 第五课时:认识时间 第一课时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1题,练习二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能熟练

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75-8 = 36+40= 42-9= 54+8= 48-40= 52-7= 36+4= 50-20= 57-20= 84-7= 75-6= 84-60= 2、谈话揭示课题。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从今天起,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看哪些同学学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二、复习旧知

因式分解复习课教学设计

因式分解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运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培养学生应用因式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因式分解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研讨问题的方法,通过猜测、推理、验证、归纳等步骤,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在整式的变形中,有时需要将一个多项式写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就是因式分解.也叫做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二、知识点详解 知识点1 因式分解的定义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说明】(1)弄清因式分解的对象和结果。(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3)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因此可以用整式乘法来检验.

小练笔:下列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3x2y-xy+y=y(3x2-x+1); (2)x2-2x+3=(x-1)2+2; (3)x2y2+2xy-1=(xy+1)(xy-1); (4)x n(x2-x+1)=x n+2-x n+1+x n. 怎样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知识点2 提公因式法 多项式m a+mb+mc中的各项都有一个公共的因式m,我们把因式m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m a+mb+mc=m(a+b+c)就是把m a+mb+mc分解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其中一个因式是各项的公因式m,另一个因式(a+b+c)是 m a+mb+mc除以m所得的商,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例如:x2-x=x(x-1),8a2b-4a b+2a=2a(4a b-2b+1). 典例剖析师生互动 例1 用提公因式法将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x3z+x4y; (2) 3x(a-b)+2y(b-a); 分析:(1)题直接提取公因式分解即可,(2)题首先要适当的变形,再把b-a 化成-(a-b),然后再提取公因式. 小结运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时,要注意下列问题: (1)因式分解的结果每个括号内如有同类项要合并,而且每个括号内不能

因式分解的方法与技巧

因式分解应具有四种意识 一、优先意识 按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和思考程序,要树立优先提多项式公因式的意识 例1.分解因式:21222 x y xy y -+ 解: 二、换元意识 通过换元,可以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 例2.分解因式:2 5()7()6x y x y ---- 解: 三、完整意识 依分解因式的步骤,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例3.分解因式:22222()4+-a b a b 解: 四、应用意识 例4.生产一批高为200 mm 的圆柱形容器,底面半径的合格尺寸为(501±)mm ,任取两个这样的产品,它们的容积最多相差多少(π取3.14)? 解: 因式分解中的数学思想 众所周知,数学思想是我们数学解题的灵魂,因式分解也不例外,在因式分解过程中也蕴含着许多的数学思想,如果能灵活的加以运用,往往能更好地解决因式分解问题,下面就因式分解中的常见的思想方法举例说明: 一、整体思想 所谓用整体思想来分解因式,就是将要分解的多项式中的某些项看成一个整体而加以分解. 例1 把多项式(x 2-1)2+6(1-x 2)+9分解因式. 分析 把(x 2-1)看成一个整体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分解,最后再利用平方差公式达到 分解彻底的目的 解 二、类比思想 类比思想地因式分解中的运用很广泛,具体地表现在:一是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对比;二是因式分解与乘法的分配律的对比;三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的对比. 例2 分解因式:(1)x 3y -xy 3;(2)abx 2-2abxy +aby 2. 分析(1)对比平方差公式可先提取xy 后,(2)对比完全平方公式可先提取ab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教材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图形与儿何”关于角的认识的具体要求是: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角是平面上简单的图形之一,是图形与儿何的重要基础内容。角与以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不一样。前面所学的图形都是封闭的,图形的大小是直观的。而角不是封闭图形,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认识对学生来讲,相对困难一些。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认知能力,本单元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校园教学楼健身活动场地的情境图。然后,选择学生熟悉的物品,分别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最后,设计用三角板拼钝角的活动。 4 【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圉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设计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角和直角,再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具体物品中抽象角的过程,感受角在生活中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生活中情境,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角和直角。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圉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本单元教材在强调从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还特别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如,第39页初步认识角以后,学生通过做活动的角和用纸折角,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和角的大小;第42页,认识了锐角、钝角以后,设计用三角尺拼钝角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钝角,并体会锐角、直角、钝角的大小。 【单元目标】 1.结合主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4.让学生知道周圉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简单图形之后安排的。由于角这个平面图形的特殊性:不封闭,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所以,前面的简单图形知识并不能成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基础,在某些方面,还会有一些负迁移。如,在三角尺上找角,学生往往难于区别三角形的角和边与一个角的顶点和边的区别。所以,学生学习的难点不是图形的认识,而是从物品中找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或直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 2.掌握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的方法和直角的画法。 难点:通过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全过程。 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中的事例和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经历从熟悉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学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过程如下: 生活情境实物图儿何图形(模型)回归生活 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感知图形的本质特征。 “感知”是根据相应的学习材料,通过手、口、脑的并用,初步地感受和认识。学生空间观

因式分解公式大全

公式及方法大全 待定系数法(因式分解) 待定系数法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应用很广泛,这里介绍它在因式分解中的应用. 在因式分解时,一些多项式经过分析,可以断定它能分解成某几个因式,但这几个因式中的某些系数尚未确定,这时可以用一些字母来表示待定的系数.由于该多项式等于这几个因式的乘积,根据多项式恒等的性质,两边对应项系数应该相等,或取多项式中原有字母的几个特殊值,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或方程组),解出待定字母系数的值,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作待定系数法. 常用的因式分解公式:

例1 分解因式:x2+3xy+2y2+4x+5y+3. 分析由于 (x2+3xy+2y2)=(x+2y)(x+y), 若原式可以分解因式,那么它的两个一次项一定是 x+2y+m和x+y+n的形式,应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m和n,使问题得到解决. 解设 x2+3xy+2y2+4x+5y+3 =(x+2y+m)(x+y+n) =x2+3xy+2y2+(m+n)x+(m+2n)y+mn,

比较两边对应项的系数,则有 解之得m=3,n=1.所以 原式=(x+2y+3)(x+y+1). 说明本题也可用双十字相乘法,请同学们自己解一下.例2 分解因式:x4-2x3-27x2-44x+7. 分析本题所给的是一元整系数多项式,根据前面讲过的求根法,若原式有有理根,则只可能是±1,±7(7的约数),经检验,它们都不是原式的根,所以,在有理数集内,原式没有一次因式.如果原式能分解,只能分解为 (x2+ax+b)(x2+cx+d)的形式. 解设 原式=(x2+ax+b)(x2+cx+d) =x4+(a+c)x3+(b+d+ac)x2+(ad+bc)x+bd, 所以有 由bd=7,先考虑b=1,d=7有 所以 原式=(x2-7x+1)(x2+5x+7).

几种常见的因式分解方法

几种常见的因式分解方法 1. 提取公因式法 2. 分组分解法 3. 应用公式法,常用的公式有: (1)222)(2b a b ab a ±=+± (2)))((22b a b a b a -+=- (3)))((2233b ab a b a b a +±=± (4)33223)(33b a b ab b a a ±=±+± (5)2222)(222c b a ac bc ab c b a ++=+++++ (6)))((3222333ca bc ab c b a c b a abc c b a ---++++=-++ 公式(5)证明如下: ac bc ab c b a 222222+++++ 222)22()2(c bc ac b ab a +++++= 22)(2)(c c b a b a ++++= 2)(c b a ++= 公式(6)证明如下: abc c b a 3333-++ abc ab b a c b ab b a a 333332233223---++++= )333(])[(2233abc ab b a c b a ++-++= )(3])())[((22c b a ab c c b a b a c b a ++-++-+++= ]3)())[((22ab c c b a b a c b a -++-+++= ))((222ca bc ab c b a c b a ---++++= 在特殊情况下,当c b a ++=0时,就有abc c b a 3333-++=0,

于是, (7)abc c b a 3333=++ 这就是说,如果三个整式的和为零,那么这三个整式的立方和等于这三个整式乘积的三倍. 4.十字相乘法 (1)有二次三项式q px x ++2,如果常数q 能分解成两个因数a 、b 的积,并使a +b =p ,则有 ))(()(22b x a x ab x b a x q px x ++=+++=++ (2)有二次三项式c bx ax ++2,如果二次项系数a 分解成两个因数a 1和a 2,常数项c 分解成两个因数b 1和b 2,并且使b b a b a =+2211,则有 c bx ax ++2211221221)(b b x b a b a x a a +++= ))((2211b x a b x a ++= (3)二元二次多项式f ey dx cy bxy ax +++++22的因式分解. 设f ey dx cy bxy ax F +++++=22 ))((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 则])][()[(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F ++++= 211122212211)()())([(c c y b x a c y b x a c y b x a y b x a +++++++= 可以看出,a 1、a 2、b 1、b 2是由22cy bxy ax ++确定的,这样可对22cy bxy ax ++先进行因式分解,再把f 分解成因数c 1和c 2.如果 ey dx y b x a c y b x a c +=+++)()(112221 则F 就可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111c y b x a ++和222c y b x a ++的积.这种分解方法可视为双十字相乘法. 对一个较复杂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时,经常要综合运用以上方法,有时需要拆项和增减项,但在拆项和增减项时,要注意和原来的多项式保持相等.

因式分解复习课优秀教案

因式分解复习课教学设计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因式分解》这节课选自沪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运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进行因式分解。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学的,它是整式乘法的逆向运用,与整式乘法运算有密切的联系。学习分解因式在通分、约分、解高次方程以及三角函数等恒等变形中有直接应用。从中体会分解的思想、逆向思考的作用。因式分解这一章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性格开朗,对新鲜事物较感兴趣,并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在第三章刚学习过整式的运算,对互逆过程也有一定的感知。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探究如何选取合适的方法分解因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四种基本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数学思考:因式分解有哪些方法,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方法 问题解决:熟练理解并运用四种方法来进行因式分解 情感态度:让学生了解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教学难点】因式分解四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教学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工具】投影仪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做因式分解? 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下列各式的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请说明理由。 (1)x2+3x+4=(x+2)(x+1)+2 (2)6x2y3=3xy·2xy2 (3)(3x-2)(2x+1)=6x2-x-2(4)4ab+2ac=2a(2b+c) 分析:(1)不是因式分解,因为右边的运算不是乘积的形式。 (2)不是因式分解,因为6x2y3不是多项式而是单项式。 (3)不是因式分解,而是整式乘法。 (4)是因式分解。 二、想一想: 因式分解有哪些方法呢? 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 三、合作探究平台一: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6x3y2-9x2y3+3x2y2解:原式=3x2y2(2x-3y+1) (2)p(y-x)-q(x-y)解:原式=p(y-x)+q(y-x) =(y-x)(p+q) (3) x2-4y2 解:原式= x2-(2y)2=(x+2y)(x-2y)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3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笔记 本单元教学平面图形“角”的知识,包括:初步认识角,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 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角,会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同时,学生继续学习几何图形 的有关知识,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特征时也离不开角。因此,可 以说,学习角的初步知识,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后面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 由于角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型”,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因此,教科书在编排时充 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呈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图,并从其中的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 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进而激发起 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会用三角尺判断各类角;难点是探究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也认识了平面图形, 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此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 形概念。虽然角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型”,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二年级的学生感性 经验还很缺乏,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 验,帮助学生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1.注意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角的知识是抽象的,但将角的 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变得直观活泼。要利用教科书上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图,引领学生 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提升他们对角的认识。 2.注意对操作活动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画角、折角、做活动角、比角等操作活动虽然比较简单, 但教师仍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规范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并紧扣角的构成——一个顶点、两条边来 进行。不论活动简单或复杂,教师都要指导学生有序、规范地进行。这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良 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等大有裨益。 3.注意在交流和讨论中使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内涵。本单元设计了多种操作活动,有些活动内涵丰 富。教学时,教师不能将活动的目标仅仅定位于操作本身,还要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通过 交流、研讨,帮助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内涵。

(完整版)高中数学因式分解方法大全(十二种)

因式分解的十二种方法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方法多种多样,现总结如下: 1、提公因法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例1、分解因式x -2x -x x -2x –x =x(x -2x-1) 2、应用公式法 由于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有着互逆的关系,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那么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 例2、分解因式a +4ab+4b 解:a +4ab+4b =(a+2b) 3、分组分解法 要把多项式am+an+bm+bn分解因式,可以先把它前两项分成一组,并提出公因式a,把它后两项分成一组,并提出公因式b,从而得到a(m+n)+b(m+n),又可以提出公因式m+n,从而得到(a+b)(m+n) 例3、分解因式m +5n-mn-5m 解:m +5n-mn-5m= m -5m -mn+5n = (m -5m )+(-mn+5n) =m(m-5)-n(m-5) =(m-5)(m-n) 4、十字相乘法 对于mx +px+q形式的多项式,如果a×b=m,c×d=q且ac+bd=p,则多项式可因式分解为(ax+d)(bx+c) 例4、分解因式7x -19x-6 分析: 1 -3 7 2 2-21=-19 解:7x -19x-6=(7x+2)(x-3)

5、配方法 对于那些不能利用公式法的多项式,有的可以利用将其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然后再利用平方差公式,就能将其因式分解。 例5、分解因式x +3x-40 解x +3x-40=x +3x+( ) -( ) -40 =(x+ ) -( ) =(x+ + )(x+ - ) =(x+8)(x-5) 6、拆、添项法 可以把多项式拆成若干部分,再用进行因式分解。 例6、分解因式bc(b+c)+ca(c-a)-ab(a+b) 解:bc(b+c)+ca(c-a)-ab(a+b) =bc(c-a+a+b)+ca(c-a)-ab(a+b) =bc(c-a)+ca(c-a)+bc(a+b)-ab(a+b) =c(c-a)(b+a)+b(a+b)(c-a) =(c+b)(c-a)(a+b) 7、换元法 有时在分解因式时,可以选择多项式中的相同的部分换成另一个未知数,然后进行因式分解,最后再转换回来。 例7、分解因式2x -x -6x -x+2 解:2x -x -6x -x+2=2(x +1)-x(x +1)-6x =x [2(x + )-(x+ )-6 令y=x+ , x [2(x + )-(x+ )-6 = x [2(y -2)-y-6] = x (2y -y-10) =x (y+2)(2y-5) =x (x+ +2)(2x+ -5) = (x +2x+1) (2x -5x+2) =(x+1) (2x-1)(x-2) 8、求根法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笔记 3 小数除法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 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 算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进一法”和“去 尾法”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能应用小数除法及其他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中重点是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是如何正确灵活地计算小数除法。 教科书结合具体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 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也十分关注算法探究经验的积累,让学生逐步体会“将没有学 过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思想,重视计算方法的概括,给出计算法则的结语, 并且呈现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循“认知序”定“教学序”,展现教学的基本脉络与思 路,实现认知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商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 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奠定了知识基础。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小数除以整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一定要 让学生弄清算理以便切实掌握。在教学中应注意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发 现,理解算理,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用小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时,如果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有困难,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提示,鼓励学生多向思 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1.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本单元内容与旧知 识联系十分紧密,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 数点的处理问题,因此要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 础。 2.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小数除法的重 点是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要涉及数的 含义。如:22.4÷4=5.6,用4除22,商5以后余数是2,化为20个十分之一,与十分 位上的4合起来是24个十分之一,4除24个十分之一,商是6个十分之一,所以商“6” 应该写在商的十分位上。因此,在说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要联系数的含义,帮助学 生理解算理。

集体备课期末复习计划及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及教案(集体备课)《修订稿》 一、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本期学习,理解了乘法除法含义,能记住2—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口诀进行乘除法得相关计算及解决一些简单得实际问题。但是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得原因,学生对综合运用知识得能力还处于不太高的水平,还需要在老师得引导下系统得对所学得知识进行整理与归纳,加深对新知识得理解与掌握,才能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得能力与水平。 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来复习。要通过大量图片,实物模型,进行操作、观察,归纳知识。将学生的零散知识集中起来,使知识纵成行、横成片,形成互相联系的知识网络。复习中要实中求活,让学生主动复习。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重视学生创性精神的培养。把握好教学要求,不偏高,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精选习题,不搞题海。采用变换练习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对学生评估,错了自己订正可以加分,促使学生检查、分析错误,不断提高。 加强对中下生进行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对学困生要降底要求,可针对理解能力较弱,从计算题入手来提高成绩,如计算的准确性及速度。 二、复习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等。 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使学生切实掌握好。“长度单位”等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复习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复习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期末复习重难点 1、100以内加减法中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通过复习,使学生感受乘除法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知道乘除的意义以及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和用乘除法求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并能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提高质量措施: 1、把定位辅导落到实处,对于基础的知识让学生一定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能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2、有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与系统复习,使学生对知识能系统掌握。2、总复习不是单纯的复习练习,而是要将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要分几条线把新旧知识系统起来,把知识纵横联系起来。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本册教学内

因式分解最全方法归纳

因式分解最全方法归纳 一、因式分解的概念与原则 1、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最简整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恒等变换叫做因式分解,也叫作分解因式。 2、原则: (1)分解必须要彻底(即分解之后的因式均不能再做分解); (2)结果最后只留下小括号; (3)结果的多项式是首项为正,为负时提出负号; (4)结果个因式的多项式为最简整式,还可以化简的要化简; (5)如有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应把单项式提到多项式前; (6)相同因式的乘积写成幂的形式; (7)如无特殊要求,一般在有理数范围内分解。如另有要求,在要求的范围内分解。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公因式;

(2)如果各项没有公因式,那么可尝试运用公式、十字相乘法来分解; (3)如果用上述方法不能分解,那么可以尝试用分组、拆项法来分解; (4)检查各因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因式的多项式都不能再分解。 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先看有无公因式,再看能否套公式。十字相乘试一试,分组分解要相对合适。” 二、因式分解的方法 1、提取公因式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的多项都含有的相同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公因式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确定公因式的方法:公因数的常数应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多项式第一项为负的,要提出负号;字母取各项的相同字母,而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低的。 提取公因式:公因式作为一个因式,原式除以公因式的商作为另一个因式。 注意事项: (1)先确定公因式,一次把公因式全部提净;

(2)提完公因式后,商的项数与原式相同,与公因式相同的项,其商为1 不可丢掉; (3)提取的公因式带负号时,多项式的各项要变号。 例1、分解因式:6a 2 b–9abc+3ab 解:原式=3ab (2a-3c+1 ) 例2、分解因式:–12x 3 y 2 +4x 2 y 3 解:原式=–4x 2 y 2 ( 3x–y) 总结(口诀):找准公因式,一次要提净;全家都搬走,留1 把家守;提负要变号,变形看奇偶。 2、公式法 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互逆的恒等变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那么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成因式。 平方差a2 –b 2 = (a+b ) (a– b ) 完全平方(a±b )2 =a 2 +b 2 ±2ab (a+b+c ) 2 =a 2 +b 2 +2ab+2bc+2ca 立方差a3 –b 3 = (a– b ) (a 2 +b 2 +ab ) 立方和a3 +b 3 = (a+b ) (a 2 +b 2 – ab )

因式分解常用方法总结

因式分解常用方法总结 【知识回顾】 分式方程的解法及注意(增根问题) 例1、已知关于x 的分式方程a x a =++1 12无解,试求a 的值(提示:先把x 求出来,即用a 来表示x ) 【新知识讲解】 一、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因式分解的特点:它与整式乘法在整式变形过程中的相反关系. 例: 由(a +b )(a -b )=a 2-b 2可知,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 由a 2-b 2=(a +b )(a -b )来看,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形式,所以这 两个过 程正好相反. 二、分解因式常用的方法. 1、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 (1)若各项系数是整系数,取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2)取相同的字母,字母的指数取较低的; (3)取相同的多项式,多项式的指数取较低的. (4)所有这些因式的乘积即为公因式. 例2:993-99能被100整除吗?还能被那些数整除? 2、公式法: (1)平方差:a 2—b 2=(a +b )(a —b ) 例3:1)25-16x 2; 2)9a 2-4 1b 2. 3)9(m +n )2-(m -n )2 4)2x 3 -8x . (2)完全平方和:(a +b )2=a 2+2ab +b 2 (3)完全平方差:(a —b )2=a 2—2ab +b 2

三、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利用十字交叉来分解系数,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 例4、在多项式232++x x 分解时,也可以借助画十字交叉线来分解。2x 分解为x x ?,常数项2分解12?,把它们用交叉线来表示: 所以)2)(1(232++=++x x x x 同样:q px x ++2=))(()(2b x a x ab x b a x ++=+++可以用交叉线来表示: 其中ab q =,b a p += 例5: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 (1)1272+-x x (2)1242--x x (3)1282++x x (4)12112--x x 四、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 (1)定义:分组分解法,适用于四项以上的多项式,例如22a b a b -+-没有公因式,又不能直接利 用分式法分解, 但是如果将前两项和后两项分别结合,把原多项式分成两组。再提公因式,即可达到分解因式的目的。例如: 22a b a b -+-=22()()()()()()(1)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分组分解法。 (2)原则:分组后可直接提取公因式或可直接运用公式,但必须使各组之间能继续分解。 (3)有些多项式在用分组分解法时,分解方法并不唯一,无论怎样分组,只要能将多项式正确分解即可。 例6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bc ac ab a -+-2 (2)bx by ay ax -+-5102 (3)n mn m m 552+-- (4)bx ay by ax 3443+++ x x +2 +1 x x +a +b

《因式分解》复习课教案

《因式分解》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标:1、能熟练的运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进行因式分解。 2、灵活选用各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3、各种因式分解方法的综合应用。 复习重点:灵活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复习难点:提炼因式分解的方法:一提二套三查 教学准备:提前发导学案,让学生有预习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学案中的课前预习案。 方式:先幻灯片展示:回顾因式分解的各种方法。小组内由组长负责,统一评改,最后请两个小组派代表上来,展示答案,并简单交流本小组解题情况。1、按要求分解因式: ③完全平方公式法:(1)a2+4a+4= (2)4x2-12x+9y2= ④十字相乘法:(1)x2-x-6= 时间安排:7分钟左右。

二、共同交流导学案中的课中练习案。 时间安排:20分钟左右 1、因式分解。 (1)a3-a(2)x2y-2xy+y (3) 2ax2-8ax-10a (4) p2(y-x)+q2(x-y) 方法归纳:先,再进行因式分解。幻灯片展示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方式:先独立思考完成,由小组长负责,内部交流,互相指导,点名演板并讲解解题思路。 2、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1) 1/2 x2+xy+1/2 y 2 (2) 81-b4 ⑶ (x-y)2 - 6x +6y+9 (4) (x+1)(x+5)-21 方式:先学生思考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展示答案并谈解题心得。

三、布置导学案中的当堂检测案。 方式:小组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做一组练习,当堂布置,当堂检测,当堂评改,讲解。 具体操作: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教师马上批改。小组第一、二名学生,由老师批改,其他学生由已批改了的学生批改。最后,由小组长通报小组检测结果。 时间安排:10左右。 A层练习 一: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⑴ a2-ab ;⑵ 3am2-3an2; ⑶ x3-2x2+x;(4) B层练习 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x2(x-y)+y2(y-x); (2) (2a-b)2–(a–2b)2 (3) (x2-5)2+2(x2-5)+1 ; (4)m4- 81n4 四、归纳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方式:学生先小组交流,再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做总结。 五、小组互评。

集体备课及期末复习方案

集体备课及期末复习研讨活动方案 集体备课是学校、教师教学常规的常态化工作,是学校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方式。这一学期教学任务十分重,时间非常紧,按上级文件要求,为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帮助老师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用好教材,提前将后续的集体备课及期末复习研讨活动相关事宜安排如下,请相关人员认真落实,为本学期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一、组织领导 组长:A 副组长:B 成员:C、D、E及各校片教导主任、各年级年级组长、学科组长 二、时间安排 2020年春期6月集体备课时间暂定于2020年06月02日(星期二)14:30-17:40,期末复习研讨时间定于2020年06月15日(星期一)14:30-17:30。 三、备课活动 1.集体备课形式 根据我镇具体情况,每月进行两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以备课组(年级学科组)为单位,主备人及学科组组长组织教师开展自主学习、共同解读教材、寻找问题解决策略,形成“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共识,明晰教学方法手段的科学性、教学路径的合理化、并反思教学目标达成的实效性。在活动过程中重教师的深度参与,重问题任务驱动,重主题单元、案例化教学、阶段性总结反思,重易错点、易混点内容的研讨等。 2.集体备课流程 (一)承前启后 学科组长组织教师议论当前教学完成情况、学生收获、过关情况,收集每个教师的当前教学信息反馈手写表(详见附件4),并组织教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修正,信息反馈表于活动后上交教导处A老师处。 (二)梳理框架 主备教师和学科组长组织教师讨论接下来两周及后期期末复习教学内容、教

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接下来两周的基础知识过关内容,还需要继续训练学生的基础薄弱和过关检测的以前的内容,近期教学中准备给学生拓展延伸的训练内容,难度深度的要求及根据时间递进的逐步安排。学科组长收集并手写记录研讨情况(附件3),于活动后上交教导处B老师处。 (三)集中研讨 主备人根据本年级教学及学生的情况,提前设计符合各班级学情的教学设计的典型个案。组织教师研讨辨析这一节典型课例的详细教案,进行完善调整,于活动后将附件2电子文档资料上交教导处C老师处。 3.教师个人备课 (1)备课内容:摒弃以课时电子备课教案替代集体备课活动,教师应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设计课时教案。备出教材上没有的东西,源于教参又高于教参,内容包含解读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时间与划分课时、寻求解决教学重(难)点的策略、预设教学路径、优化教学方式、优化作业设计(试卷命制)、设计板书呈现、教学反思反馈信息等。 (2)备课方法:三备两思 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 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备课教案(书)。 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支出,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课后反思)该步骤要在下一轮集体备课中作为案例反思,提出来与学科组教师共同研讨总结。 4.备课要求 (1)根据我镇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的实际情况,经学校研究决定,参加教师工作3年以内及上一年教学质量评比未过县平均线的教师,将打印使用电子文档备课(表格详见附件1),其余教师将备课内容手写在书上。 5.备课及期末复习研讨活动安排

九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复习教案

初四数学总复习课时安排建议 二、第二阶段复习(约18课时)以知识的横向关系为线索实现知识的第二覆盖,建议专题为: 1、选择填空 2、归纳猜想 3、探索开放 4、图表信息 5、阅读理解 6、操作设计 7、实践应用 8、几何与代数综合 三、第三阶段复习:模拟测试(约12课时)实现知识的第三覆盖。

第1课 实数 复习教学目标: 1、理解现实世界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含义,会借助数轴理解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实数 的相反数和绝对值,并会比较实数的大小。 2、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与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会用一个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 数的大致范围,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 4、结合具体问题渗透化归思想,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复习教学过程设计: Ⅰ [唤醒] 一、填空: 1、-1.5的相反数是 、倒数是 、绝对值是 、1- 2 的绝对值是 。 2、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 ,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 。算术平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是 , 立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是 。 3、2-1= ,-2-2= ,(-1 2 )-2= ,(3.14-∏ )0= 4、在227 ,∏,-8 ,3 (-64) ,sin600,tan450中,无理数共有 个。 5、用科学记数法表示:-3700000= ,0.000312=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3.4×105 中有 个有效数字,它精确到 位。 6、点A 在数轴上表示实数2,在数轴上到A 点的距离是3的点表示的数是 。 7、3 260 精确到0.1 的近似值为 ,误差小于1的近似值为 。 8、比较下列各位数的大小:-23 -3 4 ,0 -1, tan300 sin600 二、判断: 1、不带根号的数都是有理数。( ) 2、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 3、 23 2 是分数,也是有理数。( )4、3-2没有平方根。( ) 5、若3 x =x ,则x 的值是0和1。( )6、a 2的算术平方根是a 。( ) 三、选择: 1、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数是( ) A 、整数 B 、有理数 C 、无理数 D 、实数 2、已知:xy < 0,且|x|=3 ,|y|=1,则x+y 的值等于( ) A 、2或-2 B 、4或-4 C 、4或2 D 、4或-4或2或-2 3、如果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相同,这个数为( ) A 、0 B 、1 C 、0或1 D 、0或+1或-1 Ⅱ[尝试] 例1,已知下列各数:∏,-2.6,227 ,0,0.4,-(-3),3(-27) ,(-12 )-2,cos300,2 3.6 ,-10,0.21221222122221……(按 此规律,从左至右,在每相邻的两个1之间,每段在原有2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2)。把以上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 无理数集合:( …) 有理数集合:( …)整数结集合:(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