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房地产多项目开发最有效的管理模式

房地产多项目开发最有效的管理模式

房地产多项目开发最有效的管理模式
房地产多项目开发最有效的管理模式

房地产多项目开发最有效的管理模式是什么?

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08-5-29 11:16

房地产多项目开发最有效的管理模式是什么?

提问者:ㄗos小人物- 一级

最佳答案

房地产多项目开发最有效的管理模式是什么?

在新的市场政策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很难再通过土地储备而“坐享”土地增值收益,企业投资收益越来越依赖于房产开发。项目成本越来越高、利润率越来越低,将是市场主要特征之一。这意味着,要想持续、快速、稳健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追求规模效益。因此,实施多项目开发并最大可能地提高项目附加值和利润率成为开发企业的必

然选择。

根据兰德企管研究室2006年10月的市场调查结果,在随机选取的300家各类典型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有84%的企业在同时进行多项目开发,有15%的企业同时开发的项目数量在5个(含)以上;其中,73家房地产上市全部进行多项目开发,资质一、二级企业中90%进行多项目开发。可以说,多项目开发是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最主要特征,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多项目开发综合症”

多项目开发下,特别是多项目开发初期,许多企业都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司与项目部(项目公司)之间职权分工不明确,工作接口关系不清晰;

◎公司本部的支持和管理职能不能有效发挥,难以对项目部实施有效考核;

◎项目部(项目公司)受项目经理的“人治”影响较大,或者过于依赖公司,或者不愿服从公司管理;

◎项目部(项目公司)的执行力较差,计划、方案、指令等的执行结果往往有较大偏差;

◎与股东、供方等合作单位的公共关系不融洽;

◎人力资源、资金供应紧张,既有资源又不能实现共享;

◎对企业品牌建设贡献不大,等等。

这些问题是“多项目开发综合症”的主要特征,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工作效率低,目标偏差率大(特别是计划成本、利润目标)。

一家上海著名开发企业的董事长说:“公司正在运作的项目有八个,其中六个在外地,即使是每月每个项目去一趟,二十天就没了,公司一大堆事也要处理,还要跑地、跑钱、跑关系,一个月四十天也不够用,都成铁人、飞人了。”想必像这位董事长一样的在业界企业中不在少数。

为什么会出现“多项目开发综合症”?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业务发展战略不清晰

战略发展规划是企业发展的指南针、北斗星。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业务发展战略一般包括市场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产品发展规划等。在多项目开发之初,房地产企业就应该研究、制定清晰的发展规划。如市场发展规划,土地一级开发、房产开发、经营性物业开发等三个市场的发展规划是什么,各自目标是什么,应该一一明确。如区域发展规划,是主攻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还是下二线、三线城市;是集中在本地区,还是扩展到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塘地区;是拓展厦门、宁波、青岛、大连等沿海城市,还是拓展福州、南京、济南、沈阳等省会城市等;是重点发展东部城市,还是积极发展武汉、长沙、合肥、南昌等中部城市。在确定了目标方向后,还要进一步分析目标城市的商品房空置率、第三产业比重等,以确定进入的先后顺序,这些问题也都要一一明确。再比如产品发展规划,产品模式是什么,项目规模是多大,各类产品(高档、中档、普通商品房等)的比例是多少,产品理念是什么,类似的问题都必须在多项目开发初期予以明确。新市场、新形势,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尽早由机会导向转变为战略导向,否则盲目性扩张将极易引发或放大“多项目开发综合症”。

第二、资源配置不合理

众所周知,房地产企业是资源密集型的企业。按范围划分,房地产企业资源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其中内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土地资源、技术资源、品牌资源等,外部资源包括供方资源、政府资源、客户资源等。按性质划分,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其中,显性资源即物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土地资源、客户资源等,隐性资源即非物质的资源,如技术、品牌、文化、公共关系、战略、制度等。社会发展的过程是资源配置的过程,企业发展的过程也是资源配置的过程。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做到各类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只有做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才能使资源价值最大化,既可以防止某些资源的浪费,又能减少因某些资源的短缺(所谓“短板”)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资源整合是资源配置的内容之一,资源配置才是企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许多企业在实施多项目开发时,不能有效地优化、配置资源,有的以“短板”资源为配置标杆,显得过于保守,致使造成其他资源的浪费;有的以“长板”资源为配置标杆,显得过于冒进,致使其他资源(如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过度紧张,甚至经不起重大外来因素的影响或冲击。顺驰就是这方面的活鲜鲜的例子。事实上,不只是顺驰,业界绝大多数从事多项目开发的企业都普遍存在资源匮乏的现象,包括人力

资源匮乏,资金资源匮乏,技术资源匮乏,等等。不匮乏的,却往往是土地资源、关系资源,这真实市场给各个企业开的一个大玩笑。

第三,规章制度不健全

企业要保持持续、稳健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全面、适宜、有效的规章制度。与其他行业相比,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人力资源、资金运作、成本控制、招标采购等方面有很大的特殊性和管理的难度。针对不同的管理板块或职能模块,房地产企业应建立以下管理分体系:

行政事务管理体系;

信息管理体系;

法律事务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体系;

投资者关系管理体系;

供方管理与采购管理体系;

项目(工程)管理体系;

营销管理体系;

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等。

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的管理体系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在发展初期,因为管理层级少、人员少,只有一本简单的《管理制度汇编》就可以了。但是在多项目下,人员多了,部门多了,层级多了,资金流、信息流复杂了,工作流程拉长了,如果企业没有一套全面、适宜、有效的管理体系,就必然导致权利交集或责任真空,进而出现“多项目开发综合症”。

不要盲从“标杆”企业

或许是快速发展的中国房地产业缺乏真正的榜样,许多企业习惯给自己找一个标杆企业。对顺驰褒也罢,贬也罢,在顺驰快速发展的初期,想必顺驰还是挑逗起了许多业界企业羡慕的目光,特别是一些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企业中有不少企业将顺驰视为标杆。当然,更多的企业还是将万科视为标杆,特别是在冯仑先生发表《学习万科好榜样》后,将万科视为标杆企业的企业就更多了。

树立标杆企业可以使企业在共同愿景下形成共同努力的目标,树立标杆企业的目的是学习,但绝不应是照搬或盲从。

以万科为例,之所以希望业界企业不要盲从,有两点原因:

第一,没有可比性。

截至2005年末,万科总资产219.9亿元,净资产83.1亿元。2005年,万科实际完成开工面积25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9%,同期竣工面积217.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7.9%。虽然很多单项指标万科都不是第一,但在综合实力上,万科在国内房地产业是名副其实的NO.1。万科能成为业界的NO.1有很多历史的、现时的、客观的、个人的原因,是绝大多数企业所无以比拟的。特别是万科的研发力量、服务观念、品牌价值、企业文化是难以模仿的。另外,多年来,万科走的是做减法的专业化之路,而业界许多企业走的是相关多元化之路:不仅自己的销售公司、物业公司,甚至还有建筑公司、绿化公司――也没有什么可比性。再说,万科的专业化发展模式有其历史的原因,对万科是成功的,但对其他企业却不一定适合。每一家企业有每一家企业的特殊情况,企业群本身也是多元化的,怎么可能有单一的发展模式呢?对每一家企业来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第二,万科的项目管理模式不是高效的模式

鉴于企业规模、项目数量和市场布局,万科采用的是四级管理机制:集团公司-区域公司-城市公司-项目部。因此,其结构设计、岗位设置、流程设计都是按照四级管理机制设计的。对业界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来说,因为项目数量比万科少,开发格局与万科不同,一般采用三级管理机制就可以,即:公司-城市公司-项目部,甚至是两级管理机制就可以,即:公司-项目部(项目公司)。

管理层级越多,信息链就越长,工作效率就越低,这是普遍规律。许多企业盲从万科的管理模式,甚至有个别咨询结构推广、复制万科的管理模式,或者按照万科的业务流程为其他企业咨询,其结果真是难以想象。

确立产品模式是多项目开发的基础

在进行多项目开发时,如果各项目在物业类型、市场定位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性(比如同时开发商业地产、市区高层住宅、郊区低密度住宅项目),那么各项目在报批报建、规划设计、招标采购、营销策划等方面也必然有较大的差异性,这就意味着此前的经验和金钱堆积的大量教训被“归零”了,企业不得不一直在不熟悉的市场上做不熟悉的产品,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要有各方面的、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不同人才。对于绝大多数开发企业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许多企业在多项目开发时之所以感觉“非常忙”、“非常累”的最主要原因。但是,如果各项目在物业类型、项目规模、市场定位等方面基本相似,即产品模式基本固化,那么各项目的开发流程、工作流程是统一的,就像单项目开发一样单一、轻松。

所谓产品模式就是基于预测和研发的、适合市场需求和自身能力的、可复制开发的、独特的、相对固化的项目类型。

通过长期、系统地研究,兰德公司发现“第一梯队”企业都基本确立了自己的产品模式。例如万科集团的城市花园系列,四季花城系列(城郊结合部);金地集团的“格林”系列(格林小镇/格林春天/格林春晓);世茂集团的滨江系列(在上海、福州、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均开发沿江豪宅);阳光100投资集团的“ 阳光100国际新城”系列(在北京、天津、济南、长沙、重庆、武汉等城市均开发“城市新兴白领公寓”),万达集团的“万达商业广场”系列(在全国十几个城市的中心商圈均开发商业地产项目);SOHO中国的“SOHO” 系列(SOHO 现代城/建外SOHO / SOHO尚都)等。

可以说,确立产品模式是企业进行多项目开发的前提和基础。

对产品模式予以定型至少包括以下八个要素:

1、城市选择,就是基于战略发展规划选择拟进入的目标城市。

2、区位选择,就是选择项目在城市的中观区位:是在开发城市中心区,还是在城乡接合部,抑或是在近郊区、远郊区。明确了项目的区位选择,土地投标和土地储备的目标也就明确了。

3、确定项目规模,就是大体确定项目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

4、目标客户选择,就是研究并锁定核心消费者。

5、确定项目风格,就是赋予项目独特的、便于识别的“符号”,使社会公众特别是目标客户能够较容易地识别出是哪个企业开发的什么

类型的项目。

6、设计定型,就是各项目的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在物质形态上有着精神感受上的一致,成熟的户型可以通用于各项目。

7、卖场设计、广告风格定型。产品定型后,各项目就可以有风格统一的卖场和风格统一的宣传资料(包括楼书、媒体广告等)。

8、统一的VIS。这是产品定型必不可少的“表象符号”,也是最容易做到的。

建立项目管理模式是多项目开发的关键

如前所述,“多项目开发综合症”的原因之一是“规章制度不健全”。大量实践表明,许多“症状”是“规章制度不健全”的直接或外在表现而已。因此,建立适宜、有效的项目管理模式是开发企业实施多项目开发的关键。

建立项目管理模式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职能定位,重新进行组织结构设计

多项目开发的管理模式完全不同于单项目管理模式,首先表现在职能定位和组织结构设计上。在单项目下,房地产企业一般、也只能采用直线职能制的开发管理模式:各部门各负其责共同完成项目开发工作。但是在多项目下,因为实现项目制,公司和项目部(项目公司)在职能上必须要进行定位和职责切分。以“公司-项目部(项目公司)”两级管理机制为例,一般地,公司的定位是决策中心、资源中心,主要行使支持和管理职能,要做好三件事:(1)供地;(2)供资金;(3)管控与评价。项目部(项目公司)是成本中心、利润中心,主要行使执行和实施职能,也要做好三件事:(1)完成目标;(2)树立品牌;(3)培养和锻炼人才。在明确职能定位的基础上,企业应重新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在设计组织结构时,应充分考虑以下要素:

◎战略发展规划对组织结构设计的要求;

◎项目类型;

◎产品模式;

◎经营模式(特别是外包模式);

◎资源状况(特别是人力资源状况);

◎企业文化。

多项目下,矩阵制是常用的组织结构形式。但因为矩阵制容易产生多头领导、权利交集和责任真空,近一、两年来,业界许多领先企业一般采用直线职能制与矩阵制的混合制组织结构形式。

第二步,划分项目类型

项目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按照地域划分,可分为本地项目和异地项目;按股权划分,可分为独资项目、控股项目和参股合作项目;按项目规模划分,可分为特级项目、一级项目、二级项目、三级项目等;按阶段划分可分为阶段性项目和全程性项目。

划分项目类型是进行项目管理体系设计的基础。为了“欲繁就简”,通常组合为以下四种项目组织类型:(1)本地直属项目部;(2)异地项目公司;(3)控股项目公司;(4)参股项目公司。

第三步,进行流程设计,建立项目管理体系

多项目下,房地产开发的流程与多项目下的开发流程有很到的不同。例如,单项目下销售由公司销售部负责,而多项目下则有多种情形:有的由公司营销中心或下属的营销(经纪)公司负责,有的由项目部(项目公司)负责,公司只进行计划、方案、价格等的管理,有的由

营销代理公司负责。因此必须对各项开发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在流程设计工作完成后,就可以针对不同的项目类型分别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了。

通常,一套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至少涉及以下方面:

一项目组织管理(包括各类项目部的组织结构设计,定岗定员,项目部的组建、解散等);

二项目人力资源各类(包括项目经理及其他人员的聘任、解聘、薪酬、考核、奖励、劳动关系等);

三项目资金与财务管理;

四项目计划与目标管理;

五项目投资决策管理;

六项目研发与设计管理;

七采购与招标管理;

八项目工程管理(包括质量、进度、成本、安全文明、档案管理等);九项目营销管理;

十项目客户关系管理,等。

投资主体虚拟化与管理主体实体化

确立产品模式解决了企业的商业运营模式,建立项目管理体系是解决了企业的管理机制问题。但企业采取什么样的项目体制却是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体系(规章制度)。

但是遗憾的是,尽管许多企业都在不断地探求、完善管理机制,但无不着眼于“职责划分如何更合理”等问题,无论是“金字塔式”还是“倒金字塔式”,无非是在“左倾”和“右倾”中寻求相对合理的管理机制而已,而没有真正意识到问题出在体制上――传统的项目体制是公司和项目部(项目公司)一体化,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投资主体(因为代表公司),又是管理主体(行使项目开发职能)。这种双重身份肯定会不可避免地导致难以控制项目开发成本和管理费用,难以实施有效的考核,进而导致项目计划、目标的偏差率很大,而无法实现项目投资目标。事实证明:无论是令广大业界企业景仰的“标杆企业”,还是风光无限的“地产大腕”,现今几乎所有房地产开发企业都碰到了同一个问题,也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最有效的项目管理模式是什么?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和实践检验,兰德认为“项目投资主体虚拟化,项目管理主体实体化”是最有效的投资开发模式。“项目投资主体虚拟化”是指无论是本市项目,还是异地项目,都尽可能地注册成立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项目(投资)公司,该项目(投资)公司所有的法人证照、财务等由公司统一管理,除法人代表、财务负责人等由公司领导兼任以外,没有任何其他人员(但列支管理费用)。

项目投资主体虚拟化的益处◆有利于项目融资(包括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

◆有利于规避法律风险;◆有利于财务核算;◆有利于税务筹划。“项目管理主体实体化”是指由公司(或再引入社会上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共同出资)相对控股的(但不是每一个项目都注册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项目管理公司,并将部分项目的开发实施工作交由项目管理公司,项目投资公司与该项目管理公司签署《项目委托管理协议书》,并支付一定额度的管理费用。“项目管理主体实体化”的益处◆有利于控制项目开发成本和管理费用;◆有利于实施有效的考核;◆有利于项目投资目标的实现。“项目投资主体虚拟化+项目管理主体实体化”尽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大量实践表明,这种开发管理模式解决了多项目管理的体制问题,也符合国际上“投资商与开发商相分离”的主流业态形式,应该是最适宜、有效的多项目开发管理模式。

参考资料:房地产多项目开发最有效的管理模式是什么?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产品模式和管理模式

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08-6-5 15:49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产品模式和管理模式谁有啊?

提问者:ㄗos小人物- 一级最佳答案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产品模式和管理模式

房地产市场政策的变化必然导致房地产投资开发模式的变化。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房地产企业要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应尽快由机会导向、关系导向、银行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应尽快确立适宜市场和企业开发理念的产品模式及适宜产品模式和企业自身实际的管理模式。确立产品模式和管理模式是企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实现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市场新政对房地产投资开发模式的影响

新旧政策对房地产投资开发模式的影响

在原来的市场政策下,房地产企业通过协议出让,或者合作开发、变更土地使用性质等方式获取土地,开发商只需支付一小部分地价款就可以取得土地的实际开发权,剩余的地价款可以在房屋销售后用销售收入支付;在新的土地政策下,开发商只能通过“招拍挂”方式获取土地,除了投标前必须交纳保证金、中标后交付首期地价款外,剩余的地价款必须在半年内付清,否则就承担违约责任。在原来的市场政策下,房地产企业可以申请减免土地配套费,而现在绝大多数城市已经实行“一费制”,必须一次性缴纳全部费用后才能办理其它报批报建手续。在原来的市场政策下,房地产企业要求施工企业垫资施工几乎成为行业潜规则,开发商前期无需支付建安费;而现在严禁垫资施工、严禁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开发商前期投入的增大。在原来的市场政策下,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认购甚至提前取得“预售许可证”等方式收取定金和房款,回款时间较短;而现在各地都加大了商品房预售的监管力度,也就意味着销售回款的延迟、前期投入的增大。

另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也要求房地产企业不得不加大市场调查费用、研发费用、委托设计费用、推广宣传等费用,也意味着前期投入的增大。

测算表明,原有的市场政策下,开发商的实际投资一般仅占项目总投资的20%左右,利润率一般为20-30%(部分地区、部分项目可达百分之四、五十,甚至能达到一倍以上),自有资金的投资利润率一般超过100%,甚至达到百分之三、四百。而在新的市场政策下,如果开发商严格执行新的政策,开发商的实际投资(前期现金流出)至少占项目总投资的45%(2005年一季度,全国土地成本平均就占项目总成本的23%)。

—原来,三、四个月内流出20%后就有现金流入;现在,七、八个月内流出45%后才有现金流入,房地产企业的前期投资、市场风险成倍加大!新的市场政策要

求开发企业必须具有充足的自有资金,必须重新安排现金流,这就意味着房地产投资开发模式的必然变化。

房地产投资开发模式的变化要求企业必须对内部管理模式进行适时调整

房地产投资开发模式的变化意味着企业内部工作流程的变化。例如,旧政下前期部门的职责之一是“寻找土地和建设项目”,而新政下应是“关注土地市场,掌握土地价格,参与土地投标,保障土地储备”。工作流程、工作职责等权变因素的变化要求企业必须对组织机构进行重新设计或适时调整,必须建立起适应新的市场形势的管理机制,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对管理模式做出适时调整。

多项目开发的必要性

单项目开发对投资利润率的影响

在新的市场政策下,房地产企业如果实行单项目开发模式,前期必然需要大量的现金流出。在企业自有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财务费用(包括融资费用,是项目成本的构成部分)必然增加。而在取得“预售许可证”、产生销售回款后,开始有大量的现金流入,除了支付有限的项目资金(主要是工程款)外,巨额现金只能存放在银行。在通胀率高于存款利率时,存放在银行的资金显然是缩水的。假如某项目的开发周期为三年,在取得土地使用权后第八个月时开始有现金(销售款)流入。假设企业有一亿元的银行存款,同期存款利率为0.72%、通胀率为2%时,存款年“缩水”是100万元以上。在扣减掉前期增加的财务费用和后期的资金蒸发量后,实际投资利润率将远远低于预期利润率。所以,单项目开发的资金效率低。这其实就是许多从事单项目开发的企业在进行项目结算时实际利润远少于预期利润的主要原因。

如果企业同时进行多个项目的开发,而且各项目的“开发节奏”安排合理的话(某些项目的现金流出期是另一些项目的现金流入期),资金在各项目之间有序、快速地周转,企业无需投入多少自有资金就可以同时产生大量的利润,资金的使用效率将大大提高,投资利润率也将得到有效保证(因为各个项目的前期投资来自于其它项目的“闲余”资金,而且各个项目都产生利润)。

房地产开发的“音障”

在人类的航空史上曾经有一个“天大的难题”,就是当飞机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飞机会剧烈颠簸、失控,这就是“音障”现象。科学家们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才攻破这一难题。

房地产开发也存在类似的“音障”——

一个企业在一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份额几乎不可能突破25%!

一个项目在一年的销售面积几乎不可能突破全市年度销售总面积的10%!

在“音障”的影响下,只在一个城市进行单项目开发只能实现几亿的销售额,即使是在一线城市的大盘项目,至多能实现几十亿的销售额(如北京的世纪城、建外SOHO),而绝不可能实现年销售额百亿的目标。换句话说,“百亿情节”只是实行单项目开发的房地产企业的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在新的市场政策下,房地产企业要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或者实现销售额的几何式增长(如销售额从2亿元增加到20亿、200亿)必须也只能采用多项目开发模式

事实上,目前房地产市场上“第一梯队”企业普遍采用多项目、多城市的开发模式。可以说,多项目开发模式既适应了新市场政策下房地产投资模式的变化,也是房地产企业实现资本、规模快速扩张的必由之路。

房地产企业的产品模式

在进行多项目开发时,如果各项目在物业类型、市场定位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性(比如同时开发商业地产、市区高层住宅、郊区低密度住宅项目),那么各项目在报批报建、规划设计、招标采购、营销策划等方面也必然有较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要有各方面的、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不同人才。对于绝大多数开发企业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许多企业在多项目开发时之所以感觉“非常忙”、“非常累”的最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各项目在物业类型、项目规模、市场定位等方面基本相似,即产品模式基本固化,那么各项目的开发流程、工作流程是统一的,就像单项目开发一样单一、轻松。

产品模式的概念

产品模式就是基于预测和研发的、适合市场需求和自身能力的、可复制开发的、独特的、相对固化的项目类型。

所谓“基于预测和研发的”就是企业所确立的产品模式是适合未来市场需求的、具有系统性创新的,甚至是引领未来生活方式(或营商方式)的、具有划时代的代表性物业。所谓“可复制开发的” 就是通过对产品的定型,可以事项企业内部的产业化开发。所谓“独特的”就是本企业的产品定位符合企业的核心开发理念,与市场上的其它项目特别是同质项目有着明显的、易于识别的个性特征。

通过长期、系统地研究,我们发现“第一梯队”企业都基本确立了自己的产品模式。例如万科集团有四种产品模式,分别是城市花园系列(城市中心区外围住宅),四季花城系列(城郊结合部),金色家园系列(城市中心区住宅重建)和自然人文系列(自然、文脉);金地集团的“格林”系列(格林小镇/格林春天/格林春晓);世茂集团的滨江系列(在上海、福州、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均开发沿江豪宅);阳光100投资集团的“ 阳光100国际新城”系列(在北京、天津、济南、

长沙、重庆、武汉等城市均开发“城市新兴白领公寓”),万达集团的“万达商业广场”系列(在全国十几个城市的中心商圈均开发商业地产项目);SOHO中国的“SOHO” 系列(SOHO现代城/建外SOHO / SOHO尚都);顺驰集团的水景住宅系列(蓝海/篮调/篮湾);中体奥林匹克集团的奥林匹克花园/中奥广场系列等。

房地产公司多项目管理

房地产企业多项目开发管理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日益成熟,房地产开发的专业化和市场集中度正在持续不断提高,多项目开发无疑已经成为品牌房地产公司做强做大的主要特征和必由之路。在新的市场政策下,项目开发的成本越来越高、利润率越来越低,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想持续、快速、稳健发展,必须追求规模效益。实施多项目开发,不但能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而且实现规模增长也是最大可能地提高项目附加值和利润率的重要途径。 当然,与单一项目开发模式相比,多项目开发势必会面临许多新的管理难题,如资源竞争、沟通信息量成倍增加、成本压力、市场目标快速变化等。可以说,多项目管理纵向涵盖整个房地产价值链,横向涉及资源整合与规模效应,已成为房地产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一、目前房地产多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多项目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撑。企业在进行多项目扩张过程中,项目管理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项目扩张的关键因素。 2、沟通不畅,协调工作难度加大,运行效率低。公司本部同区域公司、项目部之间的决策权限划分不清晰,公司与项目部(项目公司)之间职权分工不明确,工作接口关系不清晰。 3、监管和考核不清晰。公司总部职能部门与项目部之间的监控关系、考核关系不明确。 4、项目部(项目公司)受项目经理“人治”因素的影响较大,或者过于依赖公司总部,或者不愿服从公司管理; 5、项目部(项目公司)的执行力较差,计划、方案、指令等的执行结果往往有较大偏差。 因此,在选择项目管控模式时要解决和避免以上五大问题的出现。 二、当前房地产公司多项目管控模式优劣分析 目前,房地产公司的多项目开发的组织管理架构通常会分为三种类型:职能管理型、矩阵式管理型及项目管理型。 1、职能管理型,完全由项目拓展、设计、工程、销售等职能部门根据项目不同的开发阶段介入项目管理。优势是分工高度专业化,能最大限度地反复利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探讨李绍良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探讨李绍良 发表时间:2019-02-27T14:49:17.12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2期作者:李绍良 [导读]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工程数量也不断增加,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那么对工程项目来说,就需要有关人员关注该采取怎样的手段来提升工程效率并降低工程成本的投入。本文主要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望能够解决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李绍良 身份证号码:44190019920824XXXX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工程数量也不断增加,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那么对工程项目来说,就需要有关人员关注该采取怎样的手段来提升工程效率并降低工程成本的投入。本文主要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望能够解决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工程项目的数量也呈持续增加的趋势,那么在这些建设工程当中,就需要有关人员进一步完善工程管理模式,只有长效且合理的管理模式才能够科学管理,并推动我国工程项目顺利开展,从而给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本文主要结合本人的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工程管理模式供参考。 1 我国常用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管理建筑工程项目,通常而言是建筑业主委托项目施工企业,按照业主诉求及有关合同主动代表业主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等且对其进行管理的工作。项目管理管理牵涉到非常广的范围,不但要参与到施工的决策,同时还需要管理施工的整个过程以及工程结束之后的验收,只要符合工程要求不违背工程合同内容中的条款,那么都是可以灵活应用管理手段的。那么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建筑行业中,想要使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就需要合理且科学的管理措施支持。所以可按照服务的内容,将它们区分为下面几种常用的模式。 1.1工程全程包揽模式 也可将其称之为EPC。该模式非常方面,只用企业按照业主以及合同的要求,将工程发送至管理部门,全面的施工就可以了。 1.2DBB模式 从模式的管理形式一般是设计、招标以及施工方式,那么在操作中,设计人员要在前期研究工程的可行性,且按照签订的合同招标施工建筑企业及建筑用地,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 1.3BOT模式 此模式不同于DBB模式,它一般在施工后期应用,具有运营、建设及项目移交的职能,建设个人投资项目,从而让工程在资金充足的环境中,使政府财政支出的风险得到有效降低。 1.4CN模式 因施工单位科学的规划了整个施工过程,那么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按照设计要求合理地调整工程不足之处,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整个管理过程,并给建筑项目的安全性带来了一定保障。 这些模式基本上是按照管理职能来划分,在实际工作当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来应用到工程中。 2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现状 通过分析建设工程管理现状,利用有效的管理模式展开工程,从而选择出更适合的管理方法。 2.1政府管理不足 政府管理工作来说,其关键的职能就是将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进而推动建设工程行业健康且稳定的发展,那么这部分管理职能也要通过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且要管理与约束建设施工项目的主体部门,如此才能够确保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能够正常进行,且有法可依。此外主管部门同样要按照行业规范来开展管理工作,且要具有专业的人员管理专业机构的资质,全面控制工程项目的质量。但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仍不够健全,虽说各个地方的政府也出台了有关建设工程管理方面相关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条例,但与实际情况结合也有一定的不足存在,处于起步的阶段,且所牵涉的内容不够完整不利于良好地发展,特别是在工程验收管理与施工验收规范方面,需要不断的健全,否则造成建筑质量出现问题就难以控制,那么就导致建设工程项目在施工以及设计方面缺乏规范性,若是不合理的管理那么就会导致设计方案缺乏合理性且工程不达标的严重问题发生。 2.2设计问题 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设计工作,该工作若是没有做到位那么会直接造成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无从实施,设计工作需要基于工程的使用要求,且最大程度地了解并分析工程,从而使其具有适用性以及经济性。但由于传统建设模式的根深蒂固,导致我国目前在建设管理工作中仍有一定的问题存在,无法把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功能体现出来。 2.3管理不能能力不足 我国建设工程管理当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管理部门自身工作能力不足,一般体现在有关技术人才不足,且不够了解施工中的各种技术,另外有些人员不能很好地操作有关设备,进而使得许多设备出现闲置的现象,产生资源浪费情况。由于管理人员自身水平过低,在建设工程当中无法很好地应用多种先进技术,对管理部门而言,更需要使部门之间的工作能力增强,而不仅仅是管理与规划。 3 强化建设工程项目模式的手段 任何一个工程的管理模式都可以不一样,虽说有着各自的标准要求,但都应该与实际情况相联系,针对性地制定出适合本工程的管理策略,根据规范的管理模式,且按照实际的情况,采取科学有序的管理模式,对特殊岗位而言,需要管理工作中更下功夫,必要时开展培训工作,从而能够有效地完成任务,健全管理模式,并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以及每个工作中,标准化管理工作。另外还需要对竞争机制进行合理地完善,包括有奖励以及约束机制。项目管理中,需要将责任分配进行明确,防治出现工程承包责任等问题,明确管理工作,

房地产标杆企业工程管理模式分析

标杆房地产企业的工程管理 行业内对房地产企业工程管理的理解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工程管理指从项目开工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所进行的管理,主要任务是组织、协调和管理施工、监理及各外包单位有序、按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而广义的工程管理实际涉及房地产开发全过程,是贯穿房地产开发价值链始终的工程管理系统,配合设计、成本、采购、营销等各职能发挥作用。广义的工程管理也可以认为是其狭义工程管理体系的前后延展。国内行业优秀的房地产公司普遍按照广义上的理解去运行工程管理体系。 通过分析发现,国内优秀房地产公司的工程管理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1、工程管理职能充分前置 1)、许多优秀房地产企业都要求在项目可研论证阶段,工程人员应到项目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项目场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对今后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比如:根据场地地形特点考虑护坡施工方案;根据场地道路、风向等自然特点考虑未来施工现场的布局、施工材料运送等等。 2)、策划定位、方案设计也需要工程人员及早参与,提出专业意见。任何项目的理念和定位,都需要通过工程施工才能由思路、方案变成最终的产品,所以在策划和方案设计阶段需要工程人员对方案的施工工艺难易程度发表专业意见,通过各职能的相互藕合,追求项目在“理想”和“现实”的高度统一。比如:产品的前瞻性与可行性如何兼顾?如何使定位的产品更容易实现?哪种材料更容易施工?质量更稳定?采用何种施工工艺方案进度更快、质量更好?等等。 这一方面是对今后项目的一些风险有个预控,避免到时措不及防;另外一方面,也是要求工程职能一定要与设计、策划职能同步考虑问题,按照项目的定位和方案思路及早构思未来的工程管理模式,清晰工程管理的重点、难点和风险所在。 3)、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人员参与的应该更多。深度参与图纸审核,避免设计图纸中的一些差错形成工程事实;严格进行工程交底。

房地产项目开发需办的证件及流程

一个完整的房地产项目从开始到竣工,大致可以分以下3大部分 第一部分,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准备工作 在报行政机关审批之前,房地产开发公司应办理好土地出让手续,委托有资质的勘察设计院对待建项目进行研究并制作报告书,应附有详细的规划设计参数和效果图,并落实足够的开发资金。 第二部分,行政审批部分 根据我国当前法律、法规、规章,房地产建设项目的行政许可程序一般共分6个阶段: 1、选址定点; 2、规划总图审查及确定规划设计条件; 3、初步设计及施工图审查; 4、规划报建图审查; 5、施工报建; 6、建设工程竣工综合验收备案。 一、选址定点阶段。此阶段一般办理以下事项: 1、计委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进行项目立项。 2、国土资源局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供应方式的审查。 3、建委办理投资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 4、环保局办理生产性项目环保意见书(表)。 5、文化局、地震局、园林局、水利局对建设工程相关专业内容和范围进行审查。 6、规划部门办理项目选址意见书。

二、规划总图审查及确定规划设计条件阶段,此阶段办理以下一般事项: 1、人防办进行人防工程建设布局审查。 2、国土资源局办理土地预审。 3、公安消防支队、公安交警支队、教育局、水利局、城管局、环保局、园林局、文化局对建设工程相关专业内容和范围进行审查。 4、规划部门对规划总图进行评审,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5、规划部门确定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条件。 三、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审查,此阶段办理以下一般事项: 1、规划部门对初步设计的规划要求进行审查。 2、公安消防支队对初步设计的消防设计进行审查。 3、公安局交警支队对初步设计的交通条件进行审查。 4、人防办对初步设计的人防设计进行审查。 5、国土资源局进行用地预审。 6、市政部门、环保局、卫生局、地震局等相关部门对初步设计的相关专业内容进行审查。 7、建委制发初步设计批复,并对落实初步设计批准文件的要求进行审查。 8、建委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政策性审查,根据业主单位意见,核发技术性审查委托通知单。 9、建委根据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发出的《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报告》,发放《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批准书》。

房地产公司多项目开发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分析

房地产公司多项目开发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分析 [日期:2007-04-11] 喜欢中国地产商,请向您的朋友推荐,谢谢[字体:大中小] 2007房地产策划方案大全--《房地产策划方案1000例》 在新的市场政策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很难再通过土地储备而“坐享”土地增值收益,企业投资收益越来越依赖于房产开发。项目成本越来越高、利润率越来越低,将是市场主要特征之一。这意味着,要想持续、快速、稳健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追求规模效益。因此,实施多项目开发并最大可能地提高项目附加值和利润率成为开发企业的必然选择。 根据兰德企管研究室2006年10月的市场调查结果,在随机选取的300家各类典型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有84%的企业在同时进行多项目开发,有15%的企业同时开发的项目数量在5个(含)以上;其中,73家房地产上市全部进行多项目开发,资质一、二级企业中90%进行多项目开发。可以说,多项目开发是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最主要特征,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多项目开发综合症” 多项目开发下,特别是多项目开发初期,许多企业都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司与项目部(项目公司)之间职权分工不明确,工作接口关系不清晰; ◎公司本部的支持和管理职能不能有效发挥,难以对项目部实施有效考核; ◎项目部(项目公司)受项目经理的“人治”影响较大,或者过于依赖公司,或者不愿服从公司管理; ◎项目部(项目公司)的执行力较差,计划、方案、指令等的执行结果往往有较大偏差; ◎与股东、供方等合作单位的公共关系不融洽; ◎人力资源、资金供应紧张,既有资源又不能实现共享; ◎对企业品牌建设贡献不大,等等。 这些问题是“多项目开发综合症”的主要特征,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工作效率低,目标偏差率大(特别是计划成本、利润目标)。 一家上海著名开发企业的董事长说:“公司正在运作的项目有八个,其中六个在外地,即使是每月每个项目去一趟,二十天就没了,公司一大堆事也要处理,还要跑地、跑钱、跑关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姓名:代飞学号:0745513210 专业:工程管理 一、《对当前大型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思考》作者:武海清 文章在分析当前业主方大型工程项目管理内涵、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模式及监理服务范畴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适应当前建设环境下的大型工程全过程监理模式。 1、工程项目管理内涵: (1)工程项目计划管理和综合协调 (2)工程项目各阶段任务划分和目标确定 (3)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和目标控制 (4)投资控制及费用管理 (5)质量管理 (6)人力资源管理 (7)沟通信息 (8)采购管理 (9)项目风险管理 2、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模式: (1)项目管理服务(PM) (2)项目管理承包

(3)工程一体化项目管理(IPMT) 3、当前项目管理公司的主要业务范围 4、当前工程监理的主要服务范畴及内容 可以看出,监理服务的内涵已经从施工阶段的“三控两管一协调”逐步延伸到项目前期阶段监理、设计监理以及后期的保修阶段监理。 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作者:彭韶辉 文章结合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实质概述,对目前流行的几种主要的项目管理模式特点进行比较,分析项目管理模式的适应环境和条件,分析了各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根据企业特点建立项目管理组合模式的观点 1、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1)设计——招标——建造模式,优点是,参与工程项目的三方即业主、设计机构、承包商在各自合同的约定下,各自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缺点是设计的可施工性差,监理工程师控制项目目标能力不强、工期长,不利于工程事故的责任划分,由于图纸问题产生争端等。 (2)设计采购建设模式,是将设计与施工委托给一家公司来完成,主要特点是业主把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和开工服务工作全部托付给工程总承包商负责组织实施,业主只负责整体的、原则的、目标的管理和控制(3)项目管理承包模式,该模式指项目管理承包商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 (4)代理型模式,采用CM制进行项目管理,关键在于选择项目经理(5)建造——运营——移交模式(BOT)是指项目确定招标→项目发起

房地产集团多项目管理_房地产集团多项目管理

在国家对房地产业进行连续调控的形势下,我国房地产业已形成多个大型房地产集团逐鹿的格局。房地产集团以雄厚资本为基础,利用资源、技术优势,充分运用强大的营销能力和渠道,对多个项目进行综合开发,以知名的品牌形象,实行连锁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集团化规模增长。集团企业为了实现既定战略目标,需要同时建设多个不同的项目,不仅每个项目要实现投资、质量和进度等要求,而且所有项目完成后才能达到企业共同的目标。多项目将面临众多单一项目管理技术无法解决的各类难题,例如资源竞争、沟通信息量成倍增加、成本压力、市场目标快速变化等。因此,多项目管理纵向涵盖整个房地产价值链,横向涉及资源整合与规模效应,已成为房地产集团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一、多项目管理的内涵房地产多项目管理是按企业发展为项目开发设计总谱,并帮助企业从全局的需要出发,有效整合项目资源,使其在统一的平台上,协调一致地实现总体目标。多项目管理是企业层面对多项目的管理,是企业战略的体现及细化。多项目管理是一组项目的组合,即使其中的一些项目在生命周期中成功了,并在未来策略中担任一个轴心角色,但由于企业中的大多数任务都以项目形式并实行项目管理,企业层次的管理除需要适应单个项目实行项目管理的要求外,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出发,需要平衡企业中多个项目间的资源和利益,识别和评估项目管理的战略一致性问题。企业项目管理的制定与实施,就是要在企业多项目管理时考察各项目的战略一致性,充分发挥企业资源效用,组织对具体项目的综合管理,全面完成项目目标并为企业发展服务。房地产集团的所有项目都是围绕企业的愿景、使命及战略而展开的,多项目管理是高效地完成一系列房地产项目而使企业的愿景、使命及战略得以实现的基石。二、多项目管理的特点房地产多项目管理和单个项目管理相互联系,但又有所区别。两者最大的不同是,房地产多项目管理不仅仅注重计划和执行并提交最终产品,更侧重于具有竞争优势成果的积累和资源的整合,即着重于建立企业的项目管理环境,支持、帮助和监督企业所有的项目经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管理好每一个项目,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的运营管理能力。房地产多项目管理的特点包括: 1.从宏观的角度和企业整体发展的高度管理项目实施过程,实现投资、进度、资源、成本、质量等的综合管理。 2.在多个项目并行的环境中,与新项目有关的设计、建设、销售、物业管理等工作基本上协同进行,体现了多项目管理的全程性及企业战略相关性。房地产多项目管理整合具有共同目标的、相互关联的项目完成项目目标和实现企业战略,并在整个管理和协调上使之统一。 3.以市场关系管理的思想管理项目全过程,从市场与客户的需求分析出发,以实现客户价值为目标,管理项目全过程的价值活动。 4.为项目决策者随时提供多方位的价值评估和分析,高效解决企业决策层最关心的宏观总体问题。三、多项目管理的组织层次组织结构是支撑项目正常运转的运筹体系,是项目的“骨骼”系统。房地产企业多项目管理所关心的首要问题是企业所有项目目标的实现,从企业发展角度,如何在组织设计上保证对多个项目进行管理;其中每个项目管理的组织更强调项目经理的作用,强调团队的协作精神,其组织形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柔性。 1.多项目管理组织机构的选择在做出项目组织结构的选择之前,必须搞清楚项目需要完成哪些任务,为此需要做一个初步的项目计划。第一,确定项目要完成的主要成果;第二,列出与每个成果相关的主要任务;第三,对每项任务,确定负责完成它的相关职能部门,并且考虑如何将这些任务最佳地集成起来;第四,要考虑具体完成某项任务的人员需具备的资格,该项任务所需要的技能以及所涉及到的客户等。另外,还要考虑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如企业的文化,与项目有关的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等等。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并结合每种组织形式的特点,就能为项目选择一个较为有效的组织结构。项目组织形式的选择,首先要从企业角度看,企业人员素质好、管理基础强、承担任务复杂而业务综合性强,可以考虑以矩阵型或项目型的项目组织形式为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3 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3.1 我国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工程承包种类、施工技术水平等都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在国际工程项目中,也逐渐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这对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来说,是值得关注与进一步努力的重点。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基础设施大规模扩建以及国家针对建筑行业相关的宏微观经济政策的出台,带动着国内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对我国建筑行业来说是一重大的机遇。而伴随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又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我国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做到重视、全面、客观的分析,才能促使建筑行业的进一步稳定发展。 许多国内建筑施工企业无论是在自身的技术发展还是企业的领域发展过程中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受到传统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影响,多数现存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已经欠缺科学性与合理性,不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体系。诸如一味追求施工进度以压缩工程成本,不够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进度与施工环节,从而给工程项目造成了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威胁着人们与社会的生命财产安全;市场风气存在严重的问题,受个人利益驱使的原因,在施工材料、设备以及工程承发包等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平采购与竞争的现象,使得资质不够的材料、设备及单位承担了有较高要求的工程项目;传统工程项目管理体制陈旧、落后,使得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整体效率低下,资源配置率较低。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持续与稳定发展。 并且,从有关的数据调研分析来看,国外竞争市场的激烈化,导致我国建筑企业在整个国际市场的工程项目承包份额逐渐降低,且大多数集中在非洲、非洲等落后的国家,而在英国、美国等先进发到国家的建筑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极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建筑企业大多能够承担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其资金能力与技术能力也往往雄厚,而我国建筑企业往往只能承担部分工程项目的施工或管理,并且多受到资金与技术、管理水平和经验的限制。由此

浅析房地产开发全周期项目管理

浅析房地产开发全周期项目管理 【摘要】:本文通过对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对质量、进度、成本全程进行分析和阐述,并通过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四种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 房地产开发项目又称之为建设工程项目。具体是指在一个总体设计或总预算范围内,由一个或几个互有内在联系的单项工程所组成,建成后在经济上可以独立经营核算,在行政上又可以统一管理的单位工程。又可分为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等。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概念与层次体系 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概念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的全面管理。包括:在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计划、指挥、检查、调整和控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与社会各相关部门的联络、协调等。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是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三大核心,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 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进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房地产业项目的目标、计划、协调和控制也变得愈来愈加复杂,这都促使着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在项目管理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现代科学技术巨大的推动作用,房地产项目管理逐渐清晰明了,理论研究层面深度和广度都有拓展,越发越来细化。

二、 房地产开发项目质量管理 房地产开发质量是一个广义上的全过程“质量”,包括项目地段选择质量、可行性研究质量、项目前期策划质量、设计质量、工程实施质量、物业管理质量、售后服务质量等。由于项目地段选择质量往往回旋空间小,物业管理质量直接参与难度大;因此目前房地产开发质量管理集中在可行性研究、项目前期策划、设计质量、工程实施质量及售后质量上。在质量管理过程中,我们常常把主要精力DM - Development Management 项目前期策划与管理 PM - Project Management 项目管理 FM - Facility Management 设施管理 决策阶段 实施阶段 准备 设计 施工 使用阶段 使用期的管理方 FM 开发方 DM PM 设计方 PM 施工方 PM 供货方 PM 投资方 DM PM FM

房地产项目总监必须掌握的项目开发细节

房地产项目总监必须掌握的项目开发细节 1、进楼门顶、小区大门顶等类似的顶不要做玻璃; 2、地下室照明灯未用分路分段控制,极端浪费能源; 3、电梯前室墙面砖要用亚光或其它无光产品,即省人工又耐脏; 4、不能种桑树等有违风土人情的树种; 5、管道设备门要有框收边; 6、门厅或楼道,完全有甲方控制的,所有控制件布置要有规律,由垄断行业操作的要尽可能去协调; 7、进户门厅要有“脸面”,业主会不惜花钱买空间的; 8、无拉风的空调机位,效果非但不好,立面会有较大的破坏,所以空调机位只装面帘足以遮丑,再应装上空调凝水的滴水管; 9、公共部位的照明灯设置和选用不要再试,要确定合用的产品; 10、地下室除机动车、非机动车的其它面积,尽早给予分隔围起; 11、地下停车位设置不要堵住向单元进入的通道; 12、单元旁放牛奶箱处的玻璃房要用装饰百页和玻璃相间的材料; 13、牛奶箱个数设置不要以多少户定制,而是要最大限度去利用这个箱子,有利服务和管理; 14、地面上的阴井盖,做的要讲究规则和美观,当成艺术品; 15、电梯内的顶灯盖,在定购该产品时,最好谈好该部件的材质要不碎且通明; 16、保安室不能全用玻璃,蔽端太多,在方案设计时就要考虑保安室与与整个建筑体风格品质的一致且在建筑体下面,可自然挡风避雨节约能耗; 17、室内管线、空调机位、烟道出口等布置,要尽量合理,给物业装修管理提供支持; 18、物业公司进入要早,他是一个房产开发全过程管理落实的管家,利大于敝,更多的是经济效益和品牌延伸。客服部、营销部同样做着维护品牌的责任,也需要界入每个环节; 19、任何地方的墙面靠地接触面一定要有贴脚线,并且要有离缝设计或其它办法弥补; 20、地下室要在一定间距中合理设置下水道,便于清洁出水; 21、非机动车从地面平行进入停车位,减少人为乱停车和人的心理麻烦;

房地产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分析

房地产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各项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 如何实现房地产工程的高效管理成为了行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其不仅关系着 工程建设质量,同时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也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房地产;工程管理;创新模式 引言 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的前提下,群众对于建筑物的标准要求也不断增加,我国房地 产企业开始增强对工程管理的重视,让工程管理在房地产行业发挥作用,以有效地促进房地 产的开发和工程质量的保障。 1房地产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工程技术管理风险意识薄弱 根据房地产工程技术管理的实际情况,人们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全过程管理工作的风险。 具体来讲,首先,大多数房地产施工企业在技术管理工作当中对于风险的预测不够合理,其 主要原因在于房地产工程运行中难免会受到政治、社会以及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增加 了风险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相应的处理技术缺失,进而降低了全过程管理体系构建的有效性。另外,房地产施工当中企业无法对相关风险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析,进而无法有效的应对风险。最后,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头脑当中缺少预警工作的意识,使得预警系统无法发挥出其应 有的作用。 1.2工程建设缺乏精细化管理 房地产工程建设具有施工周期长、工程规模大、施工工种多等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决定 了工程建设过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投入做支撑,而这些都将成为工程管理的 主要内容。从人员方面来看,工程建设所雇佣的人员大多属于临时工,且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给培训工作和管理工作都带来了困难。在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下,房地产企业对于工程 管理精细化的要求不断提高,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却并未达到这一要求。 1.3竣工结算不能符合前期标准 施工过程中数据变化,竣工结算检查结果与前期制定的标准不符。在施工结束后,工程 建设单位会向工程验收单位提出申请,由验收单位审核工程的实际建设和工程施工前制订的 方案是否一致;工程质量是否满足企业的需要;工程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多样标准。因此, 必须要确保相关的数据几乎没差错、审核要全部通过,才确保竣工结算全程结束,已经达到 监督的职责,可以进行工程建设的移交处理。 2房地产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 2.1工程的规划开发管理 首先是房地产工程的规划管理。对于房地产工程建设而言,规划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且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条件。在工程规划中,为了确保其科学性和可实 施性,规划人员应根据工程建设需求和实际施工环境,做出最有效的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完

(房地产项目管理)房地产多项目开发

房地产多项目开发,最有效的管理模式 在新的市场政策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很难再通过土地储备而“坐享”土地增值收益,企业投资收益越来越依赖于房产开发。项目成本越来越高、利润率越来越低,将是市场主要特征之一。这意味着,要想持续、快速、稳健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追求规模效益。因此,实施多项目开发并最大可能地提高项目附加值和利润率成为开发企业的必然选择。 根据兰德企管研究室2006年10月的市场调查结果,在随机选取的300家各类典型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有84%的企业在同时进行多项目开发,有15%的企业同时开发的项目数量在5个(含)以上;其中,73家房地产上市全部进行多项目开发,资质一、二级企业中90%进行多项目开发。可以说,多项目开发是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最主要特征,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多项目开发综合症” 多项目开发下,特别是多项目开发初期,许多企业都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司与项目部(项目公司)之间职权分工不明确,工作接口关系不清晰; ◎公司本部的支持和管理职能不能有效发挥,难以对项目部实施有效考核; ◎项目部(项目公司)受项目经理的“人治”影响较大,或者过于依赖公司,或者不愿服从公司管理; ◎项目部(项目公司)的执行力较差,计划、方案、指令等的执行结果往往有较大偏差; ◎与股东、供方等合作单位的公共关系不融洽; ◎人力资源、资金供应紧张,既有资源又不能实现共享; ◎对企业品牌建设贡献不大,等等。 这些问题是“多项目开发综合症”的主要特征,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工作效率低,目标偏差率大(特别是计划成本、利润目标)。 一家上海著名开发企业的董事长说:“公司正在运作的项目有八个,其中六个在外地,即使是每月每个项目去一趟,二十天就没了,公司一大堆事也要处理,还要跑地、跑钱、跑关系,一个月四十天也不够用,都成铁人、飞人了。”想必像这位董事长一样的在业界企业中不在少数。 为什么会出现“多项目开发综合症”?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施工总承包项目的分包管理模式探讨

施工总承包项目的分包管理模式探讨 王小东、王宗建 (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工程公司) [摘要]:本文从项目分包管理模式的来源、分类辨析以及不同的分包模式对项目管理的影响入手来探讨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项目分包管理模式。 [关键词]:总承包项目分包管理模式 1引言 无论是顺应市场需求,还是国家政策法规的资质划分导向,施工企业逐步划分成了劳务分包、专业分包、施工总承包三个层次。为增强核心竞争力,总承包企业必将甩掉低端生产资源,专注于项目管理;专注于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生产率的需求;专注于提高效率和应变能力的需求。为了适应变化,总承包企业会授予项目更多的处理变化的权力,更多地依赖外部资源,这将导致施工项目的分包成为必然。本文将从项目分包管理模式的来源、分类辨析以及不同的分包模式对项目管理的影响入手来探讨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项目分包管理模式。 2施工总承包项目分包管理模式的来源 施工企业劳务分包、专业分包、施工总包三种类型的划分使得我国建筑企业逐步形成了以施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为依托,总包和分包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施工行业结构[5]。 施工总承包指建筑工程发包方将全部施工任务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施工总承包单位。总承包单位又可以将其中的专业工程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分包商或将其中的劳务部分分包给劳务分包商。根据《建筑法》规定:大型建筑工程或者结构复杂的建筑工程,可以由两个以上的承包单位联合共同承包。

由施工总承包的定义以及施工企业的承发包方式如图1所示,可以得到目前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存在的模式:联营模式、专业分包模式、劳务分包模式。 图1. 施工企业承、分包方式 在施工项目中,资金需求比重大,施工总承包企业为了转移垫资风险,在实际操作中又存在将总包项目中除主体工程以外的全部工程分包出去,继而形成了另外一种项目管理模式,总包模式。 3施工总承包项目分包管理模式概述 3.1项目总承包项目分包管理模式的定义 劳务分包模式指施工总承包方或者专业分包商(均可作为劳务作业的发包人)将其承包工程的劳务作业发包给劳务分包单位完成的活动。 专业分包模式是指施工承包企业将其承揽工程中的劳务作业和不能形成实体工程的部分消耗材料、周转材料等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劳务企业进行劳务作业,并履行一定管理权能,接受施工承包企业的管理与监督,在按要求完成一定工程量后,由施工承包企业给付相应报酬的行为[5]。 总包模式是国内项目中最常见的一种劳务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总承包商将整个结构工程,包括材料(除几种规定必须由总包方提供的主要材料如钢筋,木材和混凝土之外的材料)和人工整体承包给分包商,合同的模式一般为总价加变更合同,分包商根据总包商提供的图纸报价,分包商价格中含有所有除总包商提供的主要材料以外的各种费用。

房地产项目管理模式探讨

房地产项目管理模式探讨 楼盘简介:中房康桥?蓝湾,位于常德行政新区——芙蓉广场皂果路中段,占地61656.63平方米。项目分为两期开发建设,其中:一期为合院阳房与康桥街坊两部分,已于2008年7月竣工,一期228套;二期为高层,正在基础施工。规划建筑面积134097.48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0450.94平方米左右。包括高层住宅、多层住宅、时尚休闲会所、特色商业街、大型停车场、社区幼儿园、社区医疗保健站以及健身房等娱乐休闲设施。地下建筑面积23646.54平方米。 一、项目管理的重要性近年来,项目与项目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各行各业的一热门话题,这并不是因为项目和项目管理是什么新生事物,项目和项目管理几乎是与人类共同发展成长的实践性活动,只不过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深切地关注它,将它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当今世界项目管理的发展有三大特点,即全球化的发展、多元化的发展和专业化的发展。正是由于这三大特点,使项目管理受到了今天世界各国和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目前已有170多所院校建立了工程管理专业。 项目管理着眼于发展趋势,突出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重在规范项目管理行为,而不是企业的运作模式。注重工程项目管理的特殊规律,针对一个组织进行项目管理时需要的管理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对象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和各个环节的管理行为,而不直接涉及与建设工程项目相关的组织,但又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其服务对象为项目管理企业、发包人、承包人、设计企业、监理企业、总承包企业以及其他相关企业。因此,项目管理反映了一般规律和对项目管理各方的共性要求。 项目管理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系统管理活动。从内容上看,它是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即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分析、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管理。从性质上看,项目管理是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微观基础,其性质属投资管理范畴。工程项目管理是指将管理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通过一定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使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确保其目标的实现。 GB/T 50326-2006《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颁布实施有利于全面规范房地产企业工程项目管理行为,指导和促进房地产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利于贯彻和落实国家和建设部的有关法规和政策,以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项目管理国际化发展;有利于全面提升房地产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创新和实践应用水平,加快中国房地产产业国际化的进程;有利于促进房地产企业组织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生产方式深层次变革,努力实现设计、施工、采购一体化管理,提高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房地产项目管理历程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起源于学习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进行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体制改革。1984年国家计委提出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实行招标承包制,1986年又提出全面推行“项目法施工”。特别是1996年以来,建设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和指导实施工程项目管理的文件和规定,并开始着手项目管理国家标准的制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项目管理工作在房地产企业中也逐渐全面展开。在此期间,建成了一大批管理水平高、质量过硬、综合效益一流的房地产产品,极大地展示了我国房地产企业通过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所产生的雄厚管理实力和科技水平。但由于当时市场和行业管理职能的局限,最初房地产项目管理只局限于房地产项目施工期间,而且过多地强调了施

房地产项目开发流程(完整版)

房地产项目开发流程(完整版) 第一部分,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准备工作 在报行政机关审批之前,房地产开发公司应办理好土地出让手续,委托有资质的勘察设计院对待建项目进行研究并制作报告书,应附有详细的规划设计参数和效果图,并落实足够的开发资金。 第二部分,行政审批部分 根据我国当前法律、法规、规章,房地产建设项目的行政许可程序一般共分六个阶段:1)选址定点; 2)规划总图审查及确定规划设计条件; 3)初步设计及施工图审查; 4)规划报建图审查; 5)施工报建; 6)建设工程竣工综合验收备案。 一、选址定点阶段。此阶段一般办理以下事项: 1、计委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进行项目立项。 2、国土资源局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供应方式的审查。 3、建委办理投资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 4、环保局办理生产性项目环保意见书(表)。 5、文化局、地震局、园林局、水利局对建设工程相关专业内容和范围进行审查。 6、规划部门办理项目选址意见书。 二、规划总图审查及确定规划设计条件阶段,此阶段办理以下一般事项: 1、人防办进行人防工程建设布局审查。 2、国土资源局办理土地预审。 3、公安消防支队、公安交警支队、教育局、水利局、城管局、环保局、园林局、文化局对建设工程相关专业内容和范围进行审查。 4、规划部门对规划总图进行评审,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5、规划部门确定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条件。 三、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审查,此阶段办理以下一般事项: 1、规划部门对初步设计的规划要求进行审查。 2、公安消防支队对初步设计的消防设计进行审查。 3、公安局交警支队对初步设计的交通条件进行审查。 4、人防办对初步设计的人防设计进行审查。 5、国土资源局进行用地预审。 6、市政部门、环保局、卫生局、地震局等相关部门对初步设计的相关专业内容进行审查。 7、建委制发初步设计批复,并对落实初步设计批准文件的要求进行审查。 8、建委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政策性审查,根据业主单位意见,核发技术性审查委托通知单。 9、建委根据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发出的《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报告》,发放《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批准书》。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探讨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9-10-16T15:23:16.74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4期作者:黄文杰 [导读] 项目管理在现代管理学中是重要领域之一,先进的管理模式可以提升自身公司的竞争力。 珠海市年顺建筑有限公司 摘要:项目管理在现代管理学中是重要领域之一,先进的管理模式可以提升自身公司的竞争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行业在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方面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随之而来建筑公司的规模也在增长,提升自身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建筑公司更高质量和效率的开展工程项目的建设。另外国外的建筑工程项目的管路模式相对国内管理模式有着相对完善的管理经验,将国内与国外的管理模式经验相结合,探究出适合我国的管理模式对于公司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找到优异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可以为公司带来效益也有益于施工的稳步进行。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模式; 1.研究意义 我国与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相比还有很多的不足,在管理模式这一环节还需借鉴国外的经验来弥补不足之处。良好的建筑管理模式可以缩短建设周期,对进度控制也有利。优秀的管理模式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对于公司的施工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2. 当前国内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现状 2.1 部分国内与国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状况的简况 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前提条件是需要资源配置齐全。公司将建筑效益和公司效益两方面同时兼顾,集约化工程建设的工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国内多受限于政府干预,不能像国外一样自主承包自由建设,所以在国外这种做法较为多。法人投资责任制模式是将法人作为项目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而投资方作为第二方辅助性参与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根据相关法律赋予工程建设的不同责任,这种模式也吸取了国外的众多经验和教训。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曾经实施业主责任制的管理模式,在建设工程过程中业主可以参与到其中,业主责任制管理模式以效益为标准,这种模式在国外也较为流行。自行组织项目建设在我国较为流行,这种模式从筹资建设再到管理完全由业主自行运行,被很多企业启用。 2.2 国内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状况 我国初步形成的建筑行业管理模式中,在面临其它管理问题仍有许多其他不足之处,这需要在日后工作经验中不断解决。目前我国建立了企业资源管理体系,这种体系对于管理建筑工程项目有着相对完善的体系。好的管理模式应该面面俱到,在建设管理方面应该不断吸取经验,不断完善项目工程管理模式,改革创新优化模式,才能走上高水平管理模式。 目前处于全球经济化时代,国际工程项目也随之增多,关于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国内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相对于国外来说还正处于发展完备中,这是由于我国现代建筑工程起步较晚造成的。国内建筑工程经过数十载的发展逐渐探索出各种适用于我国使用的管理模式,优秀的管理模式对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劳动成本来说都具有积极的协调和改善作用。 建国初期我国的建筑行业由于之前停止发展,在现代建筑建造方面愈来愈落后,极度缺乏完善的管理模式,经过开放后逐渐发展总结出许多优秀的管理模式,逐渐走向科学规范化管理,给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经验做出了重大贡献。 2.我国国内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内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中存在许多有待改进创新的地方,管理模式也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建筑企业效益并不是很高,有资源浪费的现象,不能完全按照科学要素进行建设,行政手段干预较多。在管理方式方面也较为落后,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比较落后,施工人员的素质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工资结算方面,财务管理存在不及时的结算问题。尤其在组织形式上并不科学,具有高度集中的集权意识,不利于工程方面的建设,不利于各方建设的积极性。其次还存在材料供应方面缺乏一定的系统管理,对施工秩序也有影响。 3.适用于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分析研究 传统管理模式,也成为DBB模式[1]。该模式运行较为成熟,在国际工程应用范围内最为广泛。此模式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全权由发包人代理事务,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进行完之后还需要对招标合同进行参与,工程师和设计人员都有监督权。业主筹备贷款工作,成立监管部门对承包商进行监管,将咨询设计和实行工作交给工程师顾问进行调研设计工作。 另外一种管理模式是设计建造管理模式,也就是D-B模式,它使设计与建造更加贴近,是国际上采用的一种新模式。由设计师参与设计也比较突出个性化设计。此种模式属于简约型模式,由业主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经过研究再确定项目采购策略的专业咨询公司,然后让总承包商进行设计建造,其中有工程师设计的参与,这种模式是国际上工程管理中的新型模式[2]。 EPC模式是发包人选择承包方并进行监督[3],承包方负责在建造任务承担建造风险。业主负责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确定项目采购策略的专业咨询公司,确定好工程可实施后将任务分配给承包商,承包商负责咨询设计环节,供应商,分包商。这一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缩短工期,还可减轻发包人管理经验欠缺的负担。 CM模式是将工程任务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可根据工程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的招标,此模式由业主进行规划与预算,将建造任务交给建筑师,再找到施工承包商,最后将施工承包商交给供应商和分包商,此模式由发包人、CM经理、工程师共同协调管理,各方面又有不同的任务。 PM模式这种模式在欧美发达国家较为开始,这种模式使国际上经常使用的模式,也成为了国际上通用的一种模式。发包人对项目咨询机构进行委托,负责对工程中的投资、建设周期以及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这种模式可以监督管理全过程。 PMC模式又称为管理承包模式,在大型建设项目中经常会应用到[4],由业主委托给PMC承包商,PMC承包商负责工程的前期策划、项目融资、初步设计以及编制招标书,建造任务由施工承包人。PMC管理模式具有定义和执行两个阶段,它可以缩短工期加快工程的进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