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误区与问题

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误区与问题

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误区与问题
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误区与问题

【专题名称】新闻与传播

【专题号】G6

【复印期号】2013年11期

【原文出处】《中州学刊》(郑州)2013年7期第168~171页

【英文标题】Mistakes and Problems of China's Current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张昆,男,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

会长,武汉430074

【日期】2013-05-23

什么是国家形象?“国家形象”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留给本国公众

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另一方面还可理解为其他国家公众对本国总体特征和属性的感知。前者是自我本位的“国家形象”,即本国媒介、民众对祖国的综合认识,直接

关系到本国公众的国家认同和归属感;后者是他者本位的“他我形象”,即他国媒介、民众对特定国家的总体印象,它直接影响到国际舆论对特定国家的整体评价。

通常的意义上,我们讲的国家形象是指的后者。

为了理解的方便,我们可以把国家形象与个人形象做一简单的比较。古希

腊学者柏拉图曾指出,国家是个人的放大,而个人则是国家的缩小。中国古代则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社会是个人的寄生之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必须

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主体,国家要实现自己利益的最

大化,国际舆论的认同至关重要。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有一个形象的建构问题。形象好,则能为“悦己者容”,能得到他者的认同、理解和支持,于是诸事顺畅。

但是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形象都是多维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和投射。就个人而言,长得漂亮,衣着光鲜,固然能够为自

己增色,但是如果没有美好的内在心灵辅佐,只是一个“漂亮苕”;个人富足固然好,但如果为人吝啬,为富不仁,也难以得到他者的好感,反之,一个穷人如果能

够倾其所有,救济更加困难的弱者,也会树立光辉的形象。国家也是如此。国家形

象的好坏,主要不在于其所有,而在于其所为。山河壮丽、人民富足、国力强大等,不一定能够得到他国公众正面的评价。关键在于国家在国际社会的表现,穷国也能

表现出善良、慷慨的品质,富国也会为富不仁;国力强大为捍卫世界和平和正义奠

定了物质基础,但也是霸权主义者逞强斗狠的本钱。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要树立良

好的形象,发挥更大的感召力、影响力,关键不是所有,而是所为;重要的是做,

其次才是说。当然,富有,才能更好地为;做好了,才有说的底气。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攀升,中国政

府高度重视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形象建构。一方面通过坚持开放的国策,融入全球

体系,并且承担大国责任;另一方面则通过宣传片、网络电视、文化交流、公共外交、孔子学院等多重渠道传播和提升国家形象。从商务部“中国制造”的广告,到2011年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和《角度篇》亮相世界,再到民间组织发起的“中国文化宣传片”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主体参与到国家形象建构中来。越来越

多的非政府组织、企业、教育部门、文化机构等,逐渐意识到全球化背景下自己承

担的责任,在输出中国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大力传播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声音,解

读中国的政策和立场,主动地型塑中国形象,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其他国家民

众对中国、中国人民、中国文化、中国政府的了解。但是,总的来看,中国近年来

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提升并不平衡,硬实力远远超过了软实力。在硬实力大幅提升的

前提下,中国国家形象并没有随之得到根本性改善,而是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

走势。2006年5月,《环球企业家》杂志和全球调查机构GMI公司在美国、英国、

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8国进行了一次关于“外国人眼中

的中国公司”的调查,涉及中国公司的产品、品牌吸引力和企业行为等方面。调查

结果显示,“便宜、劣质、海量、仿冒”四个词汇构成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产品形象;外国公众眼中最著名的十家中国公司中,前三位是联想、海尔和中国国际航空;外国公众评价中国公司,最常见的三组词是“低成本”、“快速扩张”和“不道德”。英国广播公司2010年公布的“国家影响力调查”也显示,中国国家形象较差

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欧洲发达国家以及美国和日本,中国的国家形象较好的地区大多

数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地区。类似的结论得到了美国、欧洲其他的民意调查

机构同类调查的佐证。

审视当前中国的国家形象建构,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国

家战略层面的关注与巨大的物质投入下,实际的传播效果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

我认为主要在于战术操作方面。

首先是忽视了政治与专业的平衡。政界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外交无小事。

对外传播、对外宣传事关国家形象与国际舆论,更不能等闲视之。国内宣传尚且要

坚持各种政治原则,执行党委政府的指示,何况对外传播。对外宣传、对外传播面

临的限制、框框更多,对政治的考量往往优先于传播专业的考量。出于政治的考虑,有些重大突发事件,被压下不报或延后报道,从而失去了先机。2003年的“非典报道”,按照过去的政治常规,本无错误。当时北京正值两会期间,要为这一重大的

政治议程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这是媒体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加之当时谁也没有

预料到“非典”的危害会如此严重。如果按照新闻专业的要求,一发生就立即报道,及时疏导,就不会产生那么大的负面影响。有些重大的事件,如经济、国防建设的

重大进展,从新闻的专业角度出发应该突出报道,但从政治角度考量,又应该淡化

处理。政治优先于专业的选择取向,在一定的程度上可能会消解传播价值,削弱了

对外传播的吸引力与公信力。要增强对外传播的吸引力和公信力,必须强调政治与

专业的平衡,实现政治价值与传播价值的统一。

其次是媒体本位。在国家形象建构方面,中国对外传播过于依赖大众媒介,尤其是依赖官方中央级的对外传播媒介,而忽略了非专业性的传播媒体、新兴媒体

及其他人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渠道。事实上,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人们对

某一国家形象的感知,主要是依靠本地的主流媒体,而不是特定国家的官方媒体。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如国际会议、体育比赛、流行文化传播、影

视剧传播、留学生学习等,甚至游客也会成为特定国家的名片。比如欧洲人心目中

的中国形象,其主要来源绝对不是中国的《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而

是欧洲本地的主流报刊、广播电视台、网络媒体的报道以及来自中国的影视剧、游客,无所不在的中国产品,还有网球冠军李娜等。

再次是内外不分。对外传播是对内宣传的延伸,但是既然是延伸,就有不

同于对内宣传的特征。事实上,中国的对外传播常常忽略了内外宣传对象的差异,

从而在传播内容的组织与表达形式的选择方面,对内对外“一个样”。国内公众生

活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受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耳濡目染,信奉社会主

义的主流价值;而国外的宣传对象,其生活的制度环境、意识形态环境和文化环境

相差巨大,他们的价值观和基本立场也可能迥然不同。所以,国内公众能够接受、

理解的内容,外国的读者、听众、观众或网民未必会接受、理解;国内公众普遍支

持的观点,可能会遭到国外读者、听众、观众或网民坚决的抵制。

其四是手法粗糙。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对国家形象建构的高度重视,相关

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对外传播机构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多的电视频道在

国外落地,国家形象宣传片在国外主流电视台播放,中国电影、电视剧开始在一些

亚非国家风行,对外广播的语种、时间与覆盖也与日俱增,孔子学院在越来越多的

国家建立起来,中国游客潮水般地涌向世界各地等,但是这些传播活动的效果如何?能够肯定的是,对外传播的数量、规模提高了,到达率也上升了,但是国外公众对

中国、中国政府、中国形象的认可并没有以同样的比例提升。

这些战术操作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一些认识误区的影响。长

期以来,我国一直加强对宣传工具的控制,同时,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立以及后来

西方主要国家的和平演变企图,累积的敌意和戒心也延续下来,影响到我们的判断。我认为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其一,过于放大了宣传的功能,过于相信宣传的力量,认为宣传是无所不

能的。应该说,在国家形象建构方面,跨文化传播、对外传播或对外宣传有很大的

作用,但是绝不是决定性的。一个国家形象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它做了什么,然

后才是它说了什么。智利是个小国,经济也不怎么发达,但是2010年的一个灾难性事件,由于政府应对得当,为了营救被困的几十名矿工,持续几个月的救援,为智

利塑造了正面的国家形象。这是因为智利政府首先做得好,自己才有话说。如果真

是新闻,不用自己讲,外国人也会帮着说。事实上,智利的矿工救援活动,主要是

外国媒体报道的。

其二,一些人在潜意识里有一种观点,那就是我们国家一切都很好,有制

度的优越性,现在国际社会评价不高,在西方国家认同度不高,主要是宣传不好。

这实际与前一个问题有关系,其正确性有待商榷。个人的形象好不好,主要是看你

个人天生的品质和后天的作为,你脸上有疤痕,五官不端正,仅仅靠化妆是不行的。要改变本质性的缺陷,必须靠整容。国家也是如此,国内外公众对一个国家总体印

象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国家的实际情形和国家的作为。如果一个国家经济落后、制

度有缺陷、公义不彰,你再怎么宣传也无法改变公众负面的印象;除非这个国家厉

行改革、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维护正义,再辅之以客观的报道,国家形象才有可

能得到改善。

其三,不少人认为国外主流媒体,尤其是西方主流媒体常常有意歪曲中国

的形象。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是有些时候,国外的媒体也会帮着你做正面宣传。

如在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时,国外媒体为赈灾救援出了大力,报道了很多优秀党员干部感人的事迹,让外国公众从正面认识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国

外的媒体有时候会帮你,有时候会有意的歪曲呢?我们需要反思我们对待外国传媒

人士的态度,不要低估更不要轻视外国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理想,当然不

排除有少数人具有官方的、特别的背景和民族的、政治的偏见。

其四,过于看重国家形象民调数据的起伏。国家形象的好坏,最终必然会

反映在民调的具体数据上。近年来,国外不少民意调查机构定期就世界主要国家的

形象进行跨国界的民意调查,如英国的BBC、美国的皮尤调查中心。其调查数据能

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表明国家形象变化的大势,我们必须重视;但是我们又

不能为民调所累,一切唯民调是从。事实上,对民调数据本身也需要做辩证的理解。前不久英国BBC发布的全球民调数据表明,中国的国家形象在2013年急剧下滑,在25个调查国家中,只有12个国家对中国基本持正面看法,有13个国家基本持负面

看法。这个数据自然要引起我们的警觉和反思,反思中国的基本政策,反思自己的

对外传播。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理解究竟是谁在正面评价我们,谁在负面评价我们?

事实表明,对中国的负面评价主要来自经济上日益陷入困境的西方发达国家,他们

一方面嫉妒,另一方面深感不安。他们对中国评价最积极的时候,往往是中国最贫弱,最需要他们帮助的时候。与此相反,广大的发展中世界对中国则有越来越多的

好感。民调数据有利于看清趋势,但是我们的基本战略和策略绝对不能因个别数据

的起伏而动摇。

这些认识误区的存在,主要源于中外不同国家的政治与文化差异。国家形

象的传播或建构基本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行为,即在不同的文化之间,通过相关信

息的交流与分享,最终实现对特定国家形象的建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特别是

核心价值观上的差异,如对个人与国家、民主与集权、公平与效益、程序正义与实

质正义、政治与专业等关系的不同认知,形成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障碍,增加了

不同文化主体之间误解、曲解的可能性,从而直接影响到不同文化环境下传媒及社

会大众对同样事情、同一过程完全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对外传播、建

构国家形象的时候,一定要从跨文化的视角进行,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尊重不同

文化的独特性,同时逐步消融不同文化间的壁垒,在此基础上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对

外传播。

基于此,我想就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提出几条建议:

第一,推进改革与加强对外传播并重,“整容”与“化妆”兼顾。国家形

象的改善,根本出路在于继续推进国家的改革开放,促进国家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

发展。经济发展了,政治文明进步了,人民的素质提高了,必然会投射到国内外公

众的认识层面。所以改革和发展是根本,没有改革发展奠定的物质基础,对外传播

就失去了依托。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外宣传、对外传播,充

其量只是起到“化妆”的作用。基础条件好了,“化妆”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基础条件太差,再高明的“化妆师”也难有作为。要改变基础条件,只有依靠“整容”,对于国家而言,“整容”就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带来基础性的、实质性的变化,这远比“化妆”重要得多。因

此,加强对外传播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但是绝对不能把国家形象的建构完全寄

托于对外传播。

第二,拓宽国家形象传播渠道。国家形象建构不能仅依赖于官方的主流媒介,非主流媒体、非专业性的媒体、文化交流活动、孔子学院、旅游、体育比赛、

影视剧等,都是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进行有效的整合

传播。过去我们对外传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过于依赖官方主导的新闻传播

媒介。殊不知,在欧美主要国家,长期的民主传统,形成了民众对于官方质疑、批

判的精神氛围,对于官方媒体,就连自己国家的、有官方背景的媒体,也抱有本能

的不信任感。所以我们在改进主流新闻媒体对外传播的同时,要大力拓展国家形象

建构的渠道,要充分利用非专业性媒体、孔子学院等,强化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

只有这样,才能在目标国家公众心理不设防的地方实现传播的突破。

第三,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彰显负责任的大国民形象。随着经济全球化

的进程,各民族之间的杂居越来越普遍,跨境商贸、旅游、求学等更是成为一道亮

丽的风景。国民成为国家的名片。对于中国而言,近30年崛起的速度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与之相映成趣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留学生潮水般地涌向世界各地,中国产品无处不在,吸引中国的投资更是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首要政策。另外,富

有魅力的中华文化,独特的中国模式,产生出越来越强大的磁吸效应,留学中国的

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在这个背景下,无论是在国内

还是国外,普通中国人都在扮演着国家形象代言人的角色。中国公民在国内公共场

所的言行举止,在国外留学、旅游、购物的行为,都会在不同的侧面、不同的程度

上折射出中国国家的形象。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媒体报道中国民众的不文明行为,实

在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不相匹配。

第四,尊重专业,努力提升对外传播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加强与国际同行

的专业对话。置身于全球化的洪流之中,作为增进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的传播工作者,要积极适应传播技术的变化,主动接轨新闻传播领域的国际常规,尊重传播规律,

在传播事务中表现出杰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从而打造中国对外传播的公信力。

总之,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改善中国的国家形象,必须从跨文化交流的视

角出发,拓展对外传播的渠道,统筹兼顾,秉持系统思维和专业精神,革新对外传

播的理念,完善对外传播的实践,与此同时,还要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彰显负责

任的大国民形象。只有这样,才可能出现我们期待的结果。^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5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5 第一部分: 2015年调查说明及主要发现 2016年1月至3月,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与华通明略(MillWard Brown)、Lightspeed GMI合作开展了第四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本次调查首次覆盖了G20中19个成员国(欧盟除外),涵盖亚洲(中国、日本、韩国、印 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欧洲(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土耳其)、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洲(巴西、阿根廷)、大洋洲(澳大利亚)、 非洲(南非)等不同区域的公民。访问样本共计9500个,每个国家500个样本。

本次调查遵循定量的研究方法,采用在线问卷填答的方式,通过Lightspeed GMI全球样本库进行数据收集,并严格执行在线调查的国际标准。为保证每个国家抽样的代表性,受访者样本覆盖18-65岁的当地居民,男女比例各占一半。 本次调查的主要发现: 中国整体形象稳步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位居世界第二;海外受访者最为期待中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广受好评,高铁被认为是最突出科技成就;海外受访者来华意愿上升,北京、上海、香港成为首选城市。 第二部分: 国家整体形象及影响力 中国整体形象稳中有升 中国国家整体印象得分达到6.2分,相比2014年高出了0.3分,中国形象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分国家来看,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印象好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总体打分为5.5分,而发展中国家则达到了6.9分。

分年龄来看,年轻群体(18-35岁),中年群体(36-50岁)和老年群体(51-65岁)对中国印象的打分分别为6.6、6.1和5.6分,年轻群体对中国有更好的印象。 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在所有国家中位居第二

2020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2020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自然空巢。由于有的老人终身未婚,有的老人虽已结婚,但未生育小孩,有的生育的 子女死亡,造成空巢。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20》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全球领先的市场调查及品牌咨询机构华通明略和Lightspeed GMI于18日在北京发布,发布显示:中 国形象国际认可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迄今为止,这已经是中国国家形 象调查平台开展的第三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 本次调查在延续往年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领导人和大型活动的评价等,涵盖了中 国整体形象、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和科技的国际形象与传播,更加详实、立体 地呈现出国际社会对2020年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2020年调查的主要发现如下: 1. 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可度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形势。相比2020年,中国整体形象得分高出0.8分(总分为10分)。经济发展迅速但贫富差距较大是海外受访 者对中国的主要印象。同时,国内治理被认为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2. 领导人形象成为新亮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拥有较高的国际认知度,其治国理 政能力受到广泛认可。在对受访9国领导人的认知调查中,习近平的认知度排在第四位; 在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能力方面,习近平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排在第二位,仅次于2020年新当选的印度总理莫迪。 2020年,高工LED通过对国内几百家主要LED照明企业的实地调查,结合对国内外LED照明行业领军人物的面对面采访,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本报告的编写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依据。 本次调查广大市民和出租车司机对全市出租车行业发展共提出286条意见和建议,经 归纳整理,主要有如下几方面问题。 在整治的同时,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市农办每年争取国债资金1000万元,利用养殖 污水粪便建沼气池,,每家农户补助1200元,每年建设沼气池8000 余个。畜牧部门还在三年内争取到3600万元的扶持资金,用于养猪小区的栏舍建设,2020年改进完善规模养 殖小区(场)76个,2020年再度改良小区(场)65个。 第三,过度迷恋网上交友,导致大部分中学生丧失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同时, 中学生涉世未深,容易受骗,虚拟的网络世界并不像他们想象那般美好,不乏存在一些居 心叵测之人,例如,网上聊天引发网恋,在网恋中存在许多情感陷阱,中学生往往是受害者。这样不仅伤害了他们脆弱的心灵,而且也耽误了学业。 3. 中国发展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对于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国际 倡议,海外受访者有较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其中,“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依法治国”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家形象塑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家形象塑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刊名: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NATIONAL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年,卷(期):2009(5)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10条) 1.李正国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宁夏党校学报 2006(01) 2.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期刊论文]-国际论坛 2002(03) 3.杨伟芬渗透与互动--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 2000 4.李寿源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播的独特风景线 1999 5.Joseph S.Nye,Jr 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1990 6.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2001 7.Alexander Wendt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995(01) 8.亚历山大?温特;秦亚青国际政治社会理论 2000 9.李少军国际关系大理论与综合解释模式[期刊论文]-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5(02) 10.王京;冯莉从体育报道看国家形象的塑造[期刊论文]-新闻知识 2003(04) 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 1.李正国.LI Zheng-guo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宁夏党校学报2006,8(1) 2.万晓红.杨万杰.WAN Xiao-hong.YANG Wan-jie奥运文化品牌的提升与国家形象塑造[期刊论文]-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3) 3.管成云.郝朴宁.GUAN Cheng-yun.HAO Pu-ning国家形象塑造与我国传媒的未来发展战略[期刊论文]-云南社会科学2010(1) 4.相蓝欣.Xiang Lanxing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主义"的本体论[期刊论文]-学海2010(1) 5.唐晓莉对外宣传主体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作用研究[学位论文]2009 6.聂军.Nie Jun建构主义之后:国际关系理论的论争与融合[期刊论文]-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7) 7.陈正良.Chen Zhengliang增强中国"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塑造[期刊论文]-江汉论坛2008(2) 引证文献(2条) 1.解晓燕.杨晓燕论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中的国民气质[期刊论文]-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 2.李彦冰.荆学民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国际新闻界 2010(6)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dd4639834.html,/Periodical_gjxzxyxb200905012.asp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社会建设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1982 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步充实。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伴随对社会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英文稿+中文翻译(包括人物采访)

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中英文稿 In October 2003, the first Chinese citizen saw his homeland from outer space and the mythology and dreams of thousands of years became a reality. Our songs of how the earth is our garden and our pride in surviving our long history suddenly became more vivid and clear. Who are the Chinese? What makes us who we are? But even before this momentous chapter in our history, Chinese people have always regarded themselves from multi-faceted angles. Is tradition a burden or kind of a driving force for development? Do we take our cultural heritage too seriously or not seriously enough? Do you see conflict or fusion, nostalgia or visions of the future? Opening the door with confidence In 1979, China opened the biggest window in the world to the outside and China suddenly dazzled people with the panorama of change. Some may argue under such huge material and mental stimulation, it would be hard to maintain equilibrium. In my mind, china is a country that has very strong inclusiveness. She is a country with rich culture. She has a long history, but also changes every day. But after 30 years, the world has seen how much China’s profound history and cultural essence has given, lead us to flexibility and unity when facing fast transformation. China’s WTO accession negotiations Chief Expert Long Y ongtu Chinese people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confident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national strength. Observers must admit in its meeting with the world, China has preserved its own special character. Thirty years of opening has been a time of bravely facing the new and stepping forward on a path of our own choosing. Several respective international polls rank us No.1 in terms of public confidence in the future. Is this confidence underpinned by GDP growth or thousands of years of culture or the efforts of many millions of people. We believe China will deliver an answer before too long. Growth with sustainability Over two thousands of years ago, the great Chinese philosopher Mencius observed, “a refraining from overfishing will ensure fishing last forever, and also cutting wood according to the season ensures healthier forest.” Such century-resulted wisdom now goes by the name

2016—2017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分析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d4639834.html, 2016—2017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分析报告 作者: 来源:《对外传播》2018年第02期 为准确把握全球受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情况,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原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自2011年起连续开展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国家形象自主调研品牌,并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2017年5月至6月,第5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2016—2017)在全球22个国家同步开展,调查对象国在2015年调查覆盖的G20全部成员国(欧盟除外)基础上,新增西班牙、荷兰、智利3国,受访者达11000人。调查内容在延续往年常规话题基础上,新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合作机制、全球治理表现、中医药与中餐文化体验等热点话题,调查规模和议题的广度深度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提升,更加详实、立体地呈现出2016年以来海外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总体认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精选调查范围。本次调查共覆盖亚洲(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欧洲(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俄罗斯)、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洲(巴西、阿根廷、智利)、大洋洲(澳大利亚)、非洲(南非)等世界主要区域的22个国家。 定量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遵循定量研究方法,严格执行在线调查的国际标准,采用在线问卷填答的方式,平均答题时长16-28分钟。为保证每个国家抽样的代表性,总体采用随机抽样原则,同时兼顾人口分布平衡性因素(性别、年龄、居住区域分布等)。最终受访者样本共计11000个,每个国家500个样本,覆盖18—65岁的当地居民,男女比例各占一半。 科学抽样调查。本次调查通过L i g h t s p e e d Research全球样本库进行数据收集,通过高质量的样本库、科学的抽样手段和多样化的答题形式,从各个环节保障调查数据的严谨性和可靠性。通过安排分批多次样本,控制发送节奏,确保覆盖不同日期和时间段。支持多种终端设备,便于受访者用熟悉的设备在自己觉得舒适的地点自助完成访问。在答题过程中,系统设置了卡片滑动、拖动旗标、以图标代替文字等多样化题型来提高受访者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以保证数据质量。

2019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XX》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全球领先的市场调查及品牌咨询机构华通明略和 lightspeed gmi于18日在北京发布,发布显示:中国形象国际认可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迄今为止,这已经是中国国家形象调查平台开展的第三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 本次调查在延续往年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领导人和大型活动的评价等,涵盖了中国整体形象、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和科技的国际形象与传播,更加详实、立体地呈现出国际社会对XX年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XX 年调查的主要发现如下: 1.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可度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形势。相比XX年,中国整体形象得分高出0.8分(总分为10分)。 经济发展迅速但贫富差距较大是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主要印象。同时,国内治理被认为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2.领导人形象成为新亮点,中国xxxx拥有较高的国际认知度,其治国理政能力受到广泛认可。在对受访9国领导人的认知调查中,xx的认知度排在第四位;在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能力方面,xx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排在第二位,仅次于XX年新当选的印度总理莫迪。 3.中国发展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对于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国际倡议,海外受访者有较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其中,“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依法治国”是海外受访者最为熟知的 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被海外受访者接受的比例最高。 4.国际社会认可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当地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海外民众最熟悉的十大中国品牌依次为:联想、华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海尔、阿里巴巴、中兴、海信、tcl、中国银行和中国移动。对中国产品的整体评价相较XX年有所提升,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阻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的背景下,我们的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业夜顺利结业。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对过去十年作出基本总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同时,还指出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在经过了63年的发展过程中,国际国内环境风云变幻,但社会主义这面大旗依然屹立不倒,而且乘风破浪,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变得更加坚强。当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国际国内问题,如:抗美援朝、中俄反

目、自然灾害、反右倾斗争、文化大革命、冷战、苏东巨变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等。在这些浪潮中,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急剧减少,中国也逐渐从一个附属的社会主义国家变为一个独立是社会主义头号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颗。这主要归功于坚持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经历了党四代领带集体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形成。分别为以毛泽东同志为中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中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中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中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虽然第一代领导集体最终形成的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但是这一理论基础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现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的情况下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这些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只有它们都得到了提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清醒的认识以下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才能真正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观后感 (2010级金融学本科一班班登)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起,并委托该公司制作的一部国家形象宣传片。此次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30秒长度的电视宣传片,即目前已经公映的人物篇,参与拍摄的人员都是国内外比较有影响力人,其中有:李嘉诚、李彦宏、马云、丁磊、郎咸平、邓亚萍、姚明、刘翔等多位公众人物。并在国际主流媒体播出,以“中国人”概念打造中国形象。另一部分是17分钟长度的短纪录片,并供我国驻外使领馆及重要外宣活动使用,力图从更多角度、更广阔的视野展示当代中国 观看中国国家形象片,让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民族自信与自豪,纵观中国近代史,曾几何时,列强的铁骑肆虐中国,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魏源等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

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劳动人民翻了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由于建设经验的缺乏,我过在生产建设以及政治思想发面走了不少弯路,错误的阶级斗争,以及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还有文革十年动乱,给我过各方面建设带来了极大的破坏,知道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过开始了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才开始走向正常轨道,然而也正是30年前中国开始的“改革开放”,让中国有了今天的实力和发展。正是由于“发展是硬道理”的共识,才让中国融入了全球化的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个社会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种激励我们共同向前的梦想。正是这些东西鼓舞我们走向未来。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所营造的精神,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在为国家贡献的同时,创造自己的未来的“中国梦”,同时也是我们走到今天的最为宝贵的文化和社会资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

首先,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继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作了深层次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国家资本主义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生产关系不同 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主要属于少数资本家所有的,而社会主义的产资料主要属于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集体所有和合作所有,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公有制在我们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我们的公有制为主导,达到了总体经济控制的目的。但公有制为主体,并不否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他们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这在根本目的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相同的。 2、经济体制不同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可以在市场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同时,国家在关键的市场领域和市场环节保持足够的控制力和调节能力。这与西方垄断资本控制国民经济和整个国家、国家予以总体协助和支持的经济模式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并有独特的优势。 3、政治制度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或“议会制”,表面上讲自由、民主、平等,实质上是由垄断资本用金钱操纵选举,进而控制政府及其决策,谋求对其有利的政策和制度。 4、思想文化不同 思想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化,其意识形态主张绝对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个人利益至上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核心。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中国的体制改革从当时对社会主义的僵化定义中解放出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对的调整和突破,其本质仍然是社会主义。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片) ——中文字幕和对白听译 2003年10月,中国人第一次从外太空亲眼看到了自己的国家。那数千年的神话和畅想,变成了真实的注视。那些关于地球是个家园的歌颂,关于自己在漫长历史里生存下来的骄傲,这时刻比别的时候更加清晰而具体。 我们是谁?我们在想什么?早在创造中国历史的这一刻之前,中国人也从未中断过从其他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国家。传统是一种背负,还是一种推动发展的动力?文化的传承是太受到关注,还是太漫不经心?你看到的是冲突还是融合?是回忆还是未来? 开放而有自信。Opening the Door with confidence. 30年前,一扇世界上最大的窗户打开了……这个国家,旋即迎接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或许有人认为,在这样巨大的物质和信息刺激下,想保持镇定都非常困难。 “在我心目中,中国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强的国家”(女中学生) “它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一个国家”(女青年) “又有历史的沧桑感,但是呢,又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男青年) 但接下来30年间发生的事情,却让全世界都看到,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底蕴的文化在面临全新变革之时,能够展现出怎样的包容性和应变能力。 “加入世贸以后,整个国力的增强使得中国人更加自信,也更加开放了”(龙永图) 人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和全世界接轨的同时,保持着自己鲜明的特色。30年开发,30年面对新事物而勇敢无畏,自信地选择着适合自己国情和民情的发展道路。近年来多次海内外专业机构的调研都可以显示,民众信心指数一项,中国多次排在世界第一。自信的背后,是GDP的支持,是千年文化的底气,还是亿万份努力的投入?相信不用太久中国就会交出答案。

媒介发展与国家形象传播

媒介发展与国家形象传播 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和《中国制造》广告为例 人们把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叫做媒介,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媒介的这一定义涵盖了传播活动的两大主体传播者和受传者(受众)。由此,媒介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媒介产品和媒介终端。 媒介产品阶段的整个传播过程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媒介是信息的生产机构,受众是信息消费者。它的标志是传播者变得越来越强大。在这种情况下,整体的信息流程就是以生产为主的,生产者是关键;虽然受众的意见也是重要的,但是,信息反馈的渠道匮乏、速度缓慢,直接导致媒介所追求的互动仅仅停留在概念和形式上,书籍就是典型案例。而到了媒介终端阶段,传播活动是以受众为中心的。在这一阶段中,媒介表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媒介和受众的关系越来越具有自主性。网络就是典型案例,尤其是以个体受众为主体的自媒体的出现,个体成为传播的终端,每个个体既可以是传播活动的传播者,也可以是受传者。 由媒介产品到媒介终端的发展变化类似于市场营销领域的4P理论到4C理论的变化。它们都体现了传播活动中思维方式的转变。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导致传播领域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而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传播主体的媒介和受众自身的发展与成熟使得实际传播效果不再与枪弹论靶子论相吻合。而在这个终端为王的时代,媒介产品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 同样的,国家形象传播也要与实际环境相匹配,媒介发展的这两个阶段也可以用来解读国家形象传播的实际效果。在这里,《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和《中国制造》广告是两个很好的案例,它们从正反两方面验证了上述结论。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为塑造和提升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而设立的重点项目。它从中国的各个方面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和新中国的现代化,并投放在纽约时代广场等国际主流媒体或媒介。而实际效果则是许多美国人在看到这则国家形象宣传片后,并没有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形成正面的提升。一方面是由于自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国际形象给外国人留下了东亚病夫的固有印象,加之21世纪之前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缺乏和忽视,导致在许多外国人眼中中国至今还是一个落后封建的国度;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媒介与实际环境的脱节。可以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就是一个媒介产品,他的制作理念是展示中国国家形象,整个宣传片就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来向国际社会强硬灌输中国国家形象,因此,在带着固有印象和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感的外国人看来,这一国家形象宣传片完全就是自吹自擂,甚至是暴发户炫富,更谈不上互动;加上片中所展示的中国现代城市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国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复制西方工业文明的产品。 传者主导和缺乏互动使得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收效甚微,在枪弹论不再百发百中的环境下,这样单向的展示型国家形象传播的效果是可以预见的。 而另一则中国国家形象广告《中国制造》却收到了良好的反响。片中以世界工厂为切入点,展示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新型国家形象。从每个外国人时时刻刻都有可能接触到的日常生活用品入手,做到了真正站在受众的角度。这一媒介终端理论的应用很好地击中了受众的痛点。这则广告片从受众熟知的方面展示中国制造的重要性和中国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为各国消费者提供高质量商品的态度和意愿,让受众自己意识到没有了中国,自己生活中所拥有的便捷、舒适、满足等美好体验都将随风而逝。只有让受众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重要性,他们才会主动去了解、去关注中国这个国家。与受众产生了情感共鸣(互动),国家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 一、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实践 1、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 1516年,英国国会议员托马斯·莫尔写下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乌托邦》。他认为:“原来社会各种罪恶的根源竟是财产私有制度!”他渐渐相信,只有彻底废除私有制度,公平分配财富,人类才能幸福地生活。他设想在乌托邦,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人们吃饭在公共食堂,连住房也是公有的。乌托邦的城市规划得很好,布局合理,建筑美观,家家都是花园洋房。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由此萌生。 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后,欧洲涌现出三位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他们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达到顶峰。 圣西门论述了实业制度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并以工人阶级代言人的身份论述了他的最终目的是工人阶级的解放。傅立叶他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竞争和无政府状态所造成的灾难,把他所追求的理想制度的基本单位称为“法郎吉”,并对这个“和谐社会”进行了详细描述。欧文则是直接实践,于1824年到美国购买了8万英亩土地,建立起共产主义劳动公社,但因实验失败而一贫如洗,于是回到英国,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进行了30年的活动。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和英国宪章运动这三大工人运动的产生,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在这个背景下,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应运而生。

早年,德国工人和手工业者成立了一个秘密革命组织正义者同盟。1847年初,他们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加入并对同盟实施改组。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马克思恩格斯接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的委托,为该同盟起草了纲领,即《共产党宣言》,并于1848年2月发表,这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依据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不相容性;解决这个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无产阶级通过开展有组织的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夺取国家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运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的力量改造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将其转化为国家财产;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阶级、阶级差别,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专制统治,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俄国资产阶级很快窃取了二月革命的胜利成果,成立了以李沃夫为首的临时政府,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公开使用暴力镇压人民群众的示威游行,并准备建立军事专政。4月,列宁结束长期在国外的流亡生活回到俄国,制订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明确路线和具体计划,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圣彼得堡)的工人赤卫队和士兵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7月组建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当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第二次全俄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从《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看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20 世纪90 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Soft Power )概念,他把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所谓硬实力是指通过军事手段和经济手段使别国屈从于自己的意志的能力,而软实力则是通过其文化、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认为软实力可能要说到两个方面含义:一个是内部的,一个是外部的。外部的当然比如说国家的创造力、思想影响力、观念文化的亲和力。文化产品传播能力和辐射能力。对内部来讲,文化软实力,包括民族团结精神,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点,比如说我们经常提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加之现实政策对国民的凝聚力、号召力,公民的一种创造能力,民族发展的生命力,比如我们说中华民族、民族复兴。这个民族复兴是讲这个民族复兴的愿望和能力,这种生命力表现出来。 软实力,实际上就是讲文化实力,讲一个国家除了单一经济实力外很多涉及到文化方面的一种力量,这种影响力,这种对外界的形象,都构成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概念。具体软实力所指的是指文化、教育、法律环境、制度建设、国家的执政能力、管理能力、国民的心态、国民的形象、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和来自文化传统持久的一种对国民的影响感,凝聚力。它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以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和亲和力

等。软实力的核心,是价值认同。在信息化条件下,进一步表现为话语认同。 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以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软实力建设”。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软与硬是一种比喻意义,是对实力的一种比喻性描述。硬实力的硬是指客观的可以有影响的力量,例如一个国家的军备水平、军队战斗力等绝对是一个硬实力的标准之一。软实力的软是指对对方的实际决策的影响性力量,这种软实力取决于决策对方对这种因素的心理认知和感悟能力。例如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外交认可和外交水平等都可以视为软实力的表现。正如约瑟夫·奈所言,“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围绕“软实力”的一系列研究,明示人们以一种新型、全面和平衡的发展路径,在提升各级主体综合实力问题上启迪着人们的新思维。软实力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提升软实力比提升硬实力更为困难。 国家软实力(soft power of the nation),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它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上个世纪90年代初,美国人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认为软实力即国家的文化力量,包括三种力量,一是对他国产生的文化吸引力;二是本国的政治价值

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现状和对策

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现状和对策 【摘要】: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随着近三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在国家形象的传播上有了巨大的诉求。一方面中国希望向世界各国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通过国家形象的传播,为自己在国际体系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为政治、经济的发展赢取利益和空间。因此在近年来,无论是政府机构,或是企业和媒体组织,均在国家形象的传播工作中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精力。然而,当我们正满怀信心期待国家形象传播所带来的巨大回报时,却发现事实并非我们所愿。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摩擦都在逐年增加,而在文化上,不仅所弘扬的中国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反而被西方文化全面压制。因此,许多学者开始探究中国在国家形象传播的方法中存在何种问题,而导致今天国家形象传播的尴尬局面。而本论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国家形象传播之所以无法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是存在客观的无法更改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是人类或是一个文明在历史的进化中所形成。也就是说,无论我国在国家形象的传播工作做多大的努力,或是利用多么先进的方法,都是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的。但是,完全判定国家形象传播毫无作用也是武断的。国家形象的传播依旧可以在连接民族感情等发挥作用【关键词】:国家形象传播文明冲突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06;G122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4第一章中国国家形象的形成和转变14-231.1中国人眼中的国家形象14-191.1.1现代化之前的国家形象14-161.1.2国家思想的形成16-191.1.3现代化的国家形象191.2外国人眼中的中国19-231.2.1“中央之国”19-201.2.2“东亚病夫”20-221.2.3“东方龙”22-23第二章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现状和作用23-312.1国家形象传播条件的形成23-262.1.1硬实力衍生软实力23-242.1.2华侨、移民、留学生、境外游客的增长24-252.1.3媒介的新时代25-262.2国家形象传播效果甚微26-312.2.1政治方面272.2.2经济方面27-282.2.3文化方面28-292.2.4传播功能受限29-31第三章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所遇到困难的原因31-413.1遇到困难的根源——文明的冲突31-333.2国家形象的多元性33-353.2.1多元的组成部分33-343.2.2不同的个人,不同的国家形象34-353.3媒介帝国主义35-383.3.1媒介传统格局的顺延35-373.3.2媒介把关和议程设置37-383.4社会心理学因素38-413.4.1偏见和刻板印象38-403.4.2选择性心理40-41第四章今后国家形象传播的对策和建议41-464.1不同的文明,不同的传播方法41-434.1.1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传播41-424.1.2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是不是国家资本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是不是国家资本主义 郑思达509370914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成就举世瞩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曾被视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现象和问题在国内出现,这时候就有西方学者说我们中国人搞的其实是国家资本主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一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是不是国家资本主义?我认为,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走的还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有发展的经济都是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服务的,这和国家资本主义有很大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特色”,主要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是向“够格”的社会主义社会逐步过渡,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下继续开拓创新。但它也引用了资本主义的一些经营方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而是依据中国国情确立的社会主义模式。这需要不照搬西方资本主义,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小康”、“和谐社会”。但是我们也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市场加入进来,搞市场经济,像现在的股市是过去中国没有的,那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但是我们的本质还是社会主义,因为我们的大型企业、煤铁石油等关系国家命脉的企业都是公有制的,而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属于私有制的。所以我们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其运行操作过程中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国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同。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但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我们的公有制为主导,达到了总体经济控制的目的。公有制为主体,并不否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他们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这在根本目的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相同的。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也不相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