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沈从文序跋研究

沈从文序跋研究

沈从文序跋研究

沈从文序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沈从文序跋的历史背景、作用与意义、文学特色、流传与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一、沈从文序跋的历史背景

1. 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2. 分析沈从文序跋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

3. 探讨沈从文序跋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沈从文序跋的作用与意义

1. 分析沈从文序跋对文学史的影响和作用。

2. 探讨沈从文序跋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及其意义。

3. 分析沈从文序跋对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的促进作用。

三、沈从文序跋的文学特色

1. 探讨沈从文序跋的文学特色及其创作风格。

2. 分析沈从文序跋中所体现的文学思想与艺术理念。

3. 比较沈从文序跋与其他文学家的序跋,探讨其异同及其原因。

四、沈从文序跋的流传与影响

1. 分析沈从文序跋的传播及其影响范围。

2. 探讨沈从文序跋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3. 分析沈从文序跋对其他文学家和文学流派的影响与借鉴。

五、沈从文序跋中的文化因素

1. 探讨沈从文序跋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文化意蕴。

2. 分析沈从文序跋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表现。

3. 探讨沈从文序跋中所反映的时代文化变革与文化震荡。

六、沈从文序跋的批评价值

1. 评述沈从文序跋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2. 探讨沈从文序跋在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 分析沈从文序跋对文学评价标准的贡献和改进。

七、沈从文序跋的翻译研究

1. 国内翻译沈从文序跋的情况及进展。

2. 分析沈从文序跋的英译版本的特点与问题。

3. 分析沈从文序跋的翻译策略与技巧,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难点。

八、沈从文序跋的比较研究

1. 比较沈从文序跋与其他作家的序跋。

2. 比较沈从文序跋与其它文学家的创作风格和文学价值。

3. 探讨沈从文序跋与国外文学作品中的前言和后记的异同。

九、沈从文序跋与现代文学教育

1. 沈从文底联序跋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2. 沈从文序跋对文学创作、文学教育和读书人的启迪作用。

3. 探讨沈从文序跋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和贡献。一、沈从文序跋的历史背景

这一部分以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经历作为开头,介绍沈从文的

背景和经历,这是分析沈从文序跋产生背景的前提。接着,分析序跋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包括当时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以及此背景下序跋产生的原因和意义。最后,探讨沈从文序跋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二、沈从文序跋的作用与意义

这一部分主要分析沈从文序跋的影响和作用,包括对文学史的影响和作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及其意义、对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的促进作用等方面。通过对序跋在文学史上的突出表现、它作为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特征的解读,以及它在文化传承和认同方面的意义,突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沈从文序跋的文学特色

这一部分分析沈从文序跋的文学特色和创作风格,探究其中所体现的文学思想和艺术理念。还可以借鉴其他学者对序跋的观点,对比沈从文序跋与其他文学家的序跋的异同。通过对序跋文体、风格、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分析,归纳出沈从文的文学特色并说明其独到之处。

四、沈从文序跋的流传与影响

这一部分分析沈从文序跋的传播和影响范围,包括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对其他文学家和文学流派的影响与借鉴等方面。通过借助一些案例、通过关于作品的艺术和文化价

值的分析和阐释,论证沈从文序跋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形式、语言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沈从文序跋中的文化因素

这一部分分析沈从文序跋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文化意蕴,以及其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与表现。还涉及序跋中反映的时代文化变革与文化震荡方面。通过分析沈从文序跋的文化特点,加深对其文化价值的理解,并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思路。

六、沈从文序跋的批评价值

这一部分主要评述沈从文序跋在作者层面上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探讨它在文学批评和思想观念的创新和改进方面的贡献,深入了解它对文学评价标准的贡献和改进作用。本部分不仅可以对《庐山谣》作出新的评价,还可以对沈从文作为一名文艺批评家的学术成果做出评价。

七、沈从文序跋的翻译研究

这一部分分析国内外翻译沈从文序跋的情况,主要探讨英译版本的特点与问题,并分析沈从文序跋的翻译策略与技巧,阐述其中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难点。通过引进和讨论相关的翻译理论以及翻译实践中的细节问题,加深对翻译的理解和正确掌握能力。

八、沈从文序跋的比较研究

这一部分通过对其他作家的序跋和著作的比较分析,突出沈从文序跋的独到之处,为解读沈从文序跋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通过对沈从文序跋与其他文学家的创作风格和文学价值的对比,形成一种总体的比较、分析、评价的方式。

九、沈从文序跋与现代文学教育

这一部分分析沈从文序跋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涉及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在文学创作、文学教育和读书人的启迪作用等方面。通过阐述沈从文序跋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和贡献,探讨和肯定其对文学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文学界的杰出代表,其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个领域,并且在文学理论、文艺批评、文化研究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沈从文所创作的《庐山谣序跋》是其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一部经典之作。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庐山谣序跋》进行分析,探讨其历史背景、作用与意义、文学特色、流传与影响、文化因素、批评价值、翻译研究、比较研究和与现代文学教育的关系等问题。

一、沈从文序跋的历史背景

1.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沈从文(1902-1988)出生于浙江绍兴,早年因为家境贫寒而造就了其丰富的阅读经验。他曾经担任过社会工作者、商界人

士和教师等多种职业,期间积累了大量的人生经验和写作素材。1928年,沈从文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边城》,这篇作

品成为了他迈向文学巨匠的重要里程碑。1931年,他写下了《庐山谣》,并且在此之后写下了《庐山谣序跋》,成为作品的后记部分,展现了作者对于自己的创作理念、文化观念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和反思。

2.序跋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在20世纪中国文化领域中,沈从文是一位具有极高成就和深

远影响的大师。《庐山谣序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揭示了他对于自己写作过程以及文学观念的思考和深化,同时也表现了当时中国文学界面临的历史背景和批评气氛。当时的中国文化环境中,鲁迅等文学先驱们的思想逐渐深入文学创作领域,中国文学逐渐成为一种关注中国社会民俗、风土人情、个体生命等问题的文学,而《庐山谣序跋》对于沈从文自己独特的文学思想和风格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和解构。

3.沈从文序跋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庐山谣序跋》是文学批评史中的一部杰作,它不仅增添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篇章,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后来其他作家和文学创作的方向与路径。部分学者认为,《庐山谣序跋》反映了中国文学在20世纪初期——尤其是1930年代的独特思想和文化情境。通过沈从文对于自己作品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于文学发展的理性思考,表现了一种重视文学实践与文学理论的崇高精神境界,对于之后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

献。

二、沈从文序跋的作用与意义

1.对文学史的影响和作用

沈从文序跋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佳作之一。它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学界的思考和探索,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站在20世纪中国文化之门,我们可以看到《庐山谣序跋》系统性的讨论了文学作品中的诗意与想象能力的和现实关系,并探讨了文学批评的必要性和意义,为之后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精神领袖。

2.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及其意义

沈从文序跋揭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对于文学契合民族情感和时代思潮的强烈渴求。通过对自身文学创作经验的深入总结,沈从文在序跋中提出了一种以主观体验为核心的文学审美思想,认为理性与感性在文学创作中同样重要。这种思想观念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领域提供了新维度和新方向,探讨了中国文化精神在当今时代中的现实意义。

3.对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的促进作用

《庐山谣序跋》通过深度剖析作品中文学与生活的结合,表明了文学创作中的民俗文化、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深入探究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有助于促进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与认识,进一步深化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意识,推动文化多样化和多元共存的发展。

三、沈从文序跋的文学特色

1.文学思想

沈从文的文学思想是其文学特色的核心部分。他的文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对人生价值论和对乡土文化的挖掘上。沈从文认为写作是一种生命体验,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手法绘制的生命轨迹和体验,并且这种体验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生命本身,另一个则是乡土文化与民俗。这种文学思想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性追求而存在,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2.创作手法

沈从文在创作手法上的突出表现在结构设计、形式表现和文学语言方面。他通过运用独特的视角和感受,将写实和想象有机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思维开阔、情感真挚的作品。同时,他的作品语言也具有鲜明的特色,运用了大量具象化和富于音乐美的表现手法,塑造出了许多经典的文学形象,这些形象反映出了社会生活和人性的多样性,造就了一批不朽的文学佳作。

四、沈从文序跋的流传与影响

1.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学批评和现代文学教育方面。他的一些作品被选入高中

语文课本,成为当代文学教育中的重要读本。同时,他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思想也受到了自己的后代以及中国当代文艺工作者的广泛借鉴和传承。

2.对其他文学家和文学流派的影响和借鉴

沈从文作为一位具有巨大文化影响力的文学家,对于其他文学家和文学流派的发展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文学研究者的统计,沈从文影响了一代代中国文学家,带来了一种以生命体验和乡土文化为特征的文学创作风格。

五、沈从文序跋中的文化因素

1.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与表现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无疑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不仅大量描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景和民俗志趣,同时也在文学主题和创作思想上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通过对中华文化和民间传说的思考和总结,灵活地运用了传统文化中的文学影响和思维,塑造出了一批深具人文关怀的文学形象和故事情节。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现实价值。

2.时代文化变革与文化震荡

《庐山谣序跋》创作时恰逢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处于深刻的变革时期,这种变革直接影响到了沈从文的文化身份与文学创作风格。沈从文作为一位新时期的文学巨

匠,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的文化隔阂和冲突,通过文学探索和思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 - 沈从文(1902年-1988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研究家、文学评论家。 -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深受湖南山水和湘乡风情的熏陶,对 湖南文化充满热爱和研究。 - 擅长以湘乡方言为基础创作,注重表现人物心理,深入探讨 社会问题,作品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 发表了许多著名作品,如短篇小说《边城》、《豆腐点》等,被誉为“湘乡小说的集大成者”。 二、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 沈从文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见长,常常以平实 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 - 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多以个人的遭遇和成长为线索, 描绘人物在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下的挣扎。

- 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独到,刻画了许多具有深情和坚韧 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探索。 - 主题涉及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人性的善与恶、传统与现代交融等。 三、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 代表作之一是短篇小说集《边城》,以湘西山乡为背景,通 过对主人公草木的心路历程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家园、乡土情感的 深挚表达。 - 另一著名作品是中篇小说《豆腐点》,通过讲述大观村农民 黄世仁的生活经历,暗示了一个农村知识分子的成长痛苦和自我价 值的追求。 -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湘乡 小说的新局面,充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为后人提供了深入思 考和借鉴。 四、沈从文的学术思想和影响: - 除了创作文学作品,沈从文还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具有独到的学术思想。

沈从文创作研究

沈从文创作研究 沈从文创作研究 沈从文(1902年-1988年),湖南津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是新月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之父”。沈从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文学才情,塑造了一系列经典作品,不仅在当时崛起时为文学界带来了新的风貌,同时也对后世的作家和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早期写作、新月派鼎盛期以及晚年回归传统三个阶段。早期的沈从文以古文为主,通过写作古文来发掘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试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联系起来。他的早期作品通篇充满了浓郁的文人气息,语言华丽而雄浑,深受许多文艺青年的追捧。 新月派是一支充满激情和创新的文学运动,它以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文化为主要特点,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新月派作家追求写作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他们关注社会问题,痛斥封建礼教和封建意识形态对个人自由的束缚。沈从文是新月派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强烈的个人主义情感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闻名。 沈从文的晚年是他创作生涯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文学观和写作风格,在回归传统的同时也注重现实主义的表现,传达一种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深思熟虑。他的晚年作品如《边城》、《围城》等,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沈从文的创作研究不仅仅局限于他个人的文学作品,还涉及到他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以及对现代文学批评的深刻洞察。

他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其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堪称通俗化和大众化的典范。他的文学批评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对后世的文学评论家和学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于沈从文的创作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可以对他的作品进行逐一剖析,从中发掘他的独特创作思路和文学风格。其次,我们可以对他的文学批评理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最后,我们可以探讨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以及他的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总之,沈从文的创作研究是一个丰富而有趣的话题。通过对他的作品、文学批评和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内涵,并从中汲取启示和灵感。同时,对沈从文的创作进行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在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特殊意义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和学者。他的作品和研究都表现出了他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使他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并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沈从文的晚年作品如《边城》、《围城》等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而闻名。《边城》以笔者童年的经历为基础,描绘了一个边境小镇上的故事,其中融入了对农民土地问题、女性命运的关注,并深入探讨了人的内心世界和对世界的理解。《围城》则以一位知识分子的视角,讽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现象,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除了他的作品外,沈从文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忽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 参考资料一: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透过描述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透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不仅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不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沈从文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

边城开题报告-范文

边城开题报告 《边城》符合中国山水画的元素, 让文字的指涉意义大过文字叙述本身,并开辟了读者更个人的但也更多元的阐释空间。这部小说也使用于作为论文的开题报告。 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沈从文作品研究,研究沈从文小说中的乌托邦情结与叙述策略之间的关联性。论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对沈从文小说中乌托邦情结的书写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对现代性背景下湘西世界中的乌托邦情结的建构进行研究。第三部分对乌托邦情结的生成与悖论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叙事策略:沈从文乌托邦建构的方式进行阐述。第五部分为结语。论文框架: 绪论 第一章沈从文小说中乌托邦情结的书写 第一节湘西世界理想背后的乌托邦书写 第二节乌托邦情结:从社会理想到文学实践 第三节湘西世界中乌托邦情结的面面观 第二章现代性背景下湘西世界中的乌托邦情结的建构 第一节文明对照中的湘西世界 第二节边缘人物的生命特殊形态 第三节自然和它的儿女 第四节神性的魅力

第三章乌托邦情结的生成与悖论 第一节乌托邦情结构建的内在冲动 第二节早期的传奇经历和民族创伤体验 第三节内在矛盾:乌托邦情结的解构 第四章叙事策略:沈从文乌托邦建构的方式 第一节叙事的强化和弱化 第二节循环式的叙事结构 第三节诗性叙述中的性别含义 结语 具体思路: 绪论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在一代代人的阅读中不断被研究,湘西世界中诗意与理想的色彩,理想与现实的割裂,牧歌情调与人性的小庙,都带有乌托邦的色彩,虽然时常见到分析构建美好的湘西世界的文章,但止于一种审美文化的形象的构建,却没有很少论述沈从文作品中乌托邦的情结以及叙事策略的关联性。 第一章沈从文小说中乌托邦情结的书写 第一节湘西世界理想背后的乌托邦书写 本节拟对沈从文相关作品进行研究及梳理,概括沈从文的乌托邦的情结和书写冲动。 第二节乌托邦情结:从社会理想到文学实践 本节拟讨论乌托邦情结是个人精神的永恒的冲动。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理论架构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理论架构 一、“诗人批评家”与“创作室批评”:沈从文的小说批评理论 我在《从艾略特“诗人批评家”看沈从文 的文学批评》一文中指出,沈从文是一个标准的诗人批评家(poet-critic),他的小说 理论与批评是典型的创作室批评 (workshop-criticism)。“诗人批评家”的文学批评理论,视野与论点都很有局限,他只评论影响过自己的作家与作品,只评论自己有兴趣又努力去创作的作品,因此被称为创作室批评,因为它只是一个作家在从事创作时的一种副产品(byproduct)。(1) 目前收集在《沈从文文集》中第十一及第 十二卷中的文论,虽然很不齐全(2),但从 这些论文中,已经很清楚地看到,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理论,是属于“诗人批评家”的传统。他对小说的看法,所以具有权威性,并不是因为他对小说作品及理论有特别深广 的研究,更不只是他有一套严密的批评体系,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有创作经验的艺术家(craftsman),他所论的问题全是他人未能道的经验之谈。他对鲁迅、废名等人描写被现代文明毁灭的乡镇小说的见解 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是通过他自己在创作经验中的深入感受与了解所得出的结论,不是纯理论或哲学性的推理或分析。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理论文章,都是在创作之余,把零星创作中的真知灼见,反复地表达在不很正式的文学批评文章中。第一类,属于序言或后记,把自己开拓的小说领域之新发现或艺术技巧记录下来。第二类是直接评论一位作家或作品,如《沫沫集》中的《论冯文炳》,这些都是沈从文向他们学习过,或受其影响的作家。第三类是笔记式的篇幅较长的着作如《烛虚》。这些论说序跋,其实主要是为了一个简单的目的:一方面替自己所写的小说辩护,另一方面为他所写的小说建设一个理论架构,以便得到承认与建立其权威性。(3) 沈从文在1922年从湘西到北京,开始写作。大约到了1928年后,才开始写出《柏子》、

湘行散记语言研究现状

湘行散记语言研究现状 摘要: 一、湘行散记简介 二、湘行散记的语言特点 三、湘行散记的语言研究现状 四、湘行散记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正文: 一、湘行散记简介 《湘行散记》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散文集,被誉为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该书创作于1934 年,当时沈从文返回故里,目睹家乡的变迁,心中充满了感慨,便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书中详细记录了沈从文的童年往事、远行中的见闻以及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和地方特色。 二、湘行散记的语言特点 《湘行散记》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1.生动形象:沈从文运用大量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使得文字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书中的场景。 2.民间活泼:书中运用了许多湘西地区的方言和俚语,充满了民间气息,体现了沈从文对家乡的热爱和独特见解。 3.诗意化:沈从文的散文具有诗意化的特点,文字优美,寓意深刻,给人以诗意的享受。

三、湘行散记的语言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湘行散记》的语言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沈从文语言风格的研究:研究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的语言风格,探讨其创作特点和艺术价值。 2.方言研究:分析《湘行散记》中的湘西地区方言,研究其语言规律和特点,对现代汉语方言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修辞手法研究:研究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排比等,探讨这些修辞手法对文章表达和审美效果的影响。 四、湘行散记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湘行散记》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书中大量运用湘西地区的方言和俚语,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为现代汉语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 2.影响了现代汉语的文学创作: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的诗意化语言风格对现代汉语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都受到沈从文的启发,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

《沈从文》生平简介

《沈从文》生平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7年到上海,曾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了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子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思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生平简介】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

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从文论》)的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

沈从文的简介及作品

沈从文的简介及作品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下面店铺给你分享沈从文的简介及作品,欢迎阅读。 沈从文的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个人经历 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就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去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3] 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

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1年陪同丁玲营救胡也频未果,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1938年春,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1月,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沈从文解放后从事中国纺织服饰考古研究工作,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1984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 1987年、1988年沈从文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沈从文的个人作品 小说集 《老实人》 《蜜柑》 《雨后及其他》 《神巫之爱》 《龙朱》 《旅店及其他》 《石子船》 《虎雏》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现代中国文学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 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八骏图》《都市一妇人》,中篇小说《边城》《神巫之爱》,长篇小说《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 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他青年时投身行伍,后进行文学创作,到逝世时已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代表作有《边城》《长河》《从文赏玉》《唐宋铜镜》等。1987年、1988年沈从文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到武汉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他的大部分小说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创造了一个湘西世界,表达了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沈从文的主要成就在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两个方面。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乡土小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在其他领域也成就非凡,是名副其实的“大杂家”。在创作界,沈从文是中国屈指可数的

几位好作家之一;而学术上,他开启的名物研究,影响深远,至今追随者甚众。 沈从文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写出了《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丝绸图案》等文物著作。1958年后,他专心致志撰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书稿,凭着不懈的努力,终于填补了我国服饰研究的空白。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特色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特色 摘要:沈从文作为小说家和散文家备受大众热议,但作为批评家的沈从文却较少受到人们关注,其实早在30年代初他就开始发表一些很有见地的批评文章,直到解放前夕仍有不少文艺随笔发表,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批评风格。本文将从批评文体的多样性;批评语言的独特性以及印象式的批评方法三个方面,对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特色展开论述。 关键词:沈从文;文学批评;特色 首先沈从文的批评文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文体是作家利用文字进行艺术构思的结果,不仅可以体现作家的写作功底,也承载着作家的情感体悟和价值追求。有着“文体作家”头衔的沈从文,不但在文学创作中尝试着新体式的探索,更在文学批评中尝试着使用不同的文体——书信体、序跋体、随笔体、论文体等批评文体都曾在其文论集中出现过,而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方式多呈现着些许差异。序跋体相比书信体更加具有学术性,而后者则更显平易。例如在《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讽刺与诙谐,使许多作品用小丑神气存在,这是稍前时代一种极不幸的事情。我对这种文学态度,我寻了一个名称,便是‘白相文学态度’。……这个非白相文学态度,最好的影响,是可以坚实许多新从事于写作而名字还极陌生的作家的。他们要这样才有更好的成就,才有更可希望的前途。他们不论为何种文学主义所拘束,皆较之受不良趣味所拘束为害较少。”先抑后扬,引出非白相文学态度,也就是作者认同的写作态度,进而指明《雪》的作者高植君正具备这种诚实严肃的创作态度。既发掘了年轻作家的闪光点,也警示了更多其他创作者,需要端正文学态度,才不至于使作品走向毁灭。而在书信体中,作者一般都是开宗明义,直接提出问题并展开论述。例如:“你寄来的诗都见到了,在修辞方面稍稍有些不统一处,但并不妨碍那些好处。你的笔写散文似乎比诗方便适宜点。因为诗有两种方法写下去:一是平淡,一是华丽。或在思想上有幻美光影,或在文字上平妥匀称,但同时多少皆得保留到一点传统形式,才有一种给人领会的便利。……我说的话希望并不把你写诗的锐气和豪兴挫去,却能帮助你写它时细心一点。单是文字同思想,不加雕琢同配置,正如其他材料一样,不能成为艺术,你是很明白的。”沈从文对待青年作家一向非常诚恳又不乏谦虚,讲解问题从来都是循循善诱并且不厌其烦。在这篇文章中,他直接指出对方的问题所在,并理论结合实例进行说明,其中不乏幽默。例如:“那些写得出充满了热情的作品的人,都并不是自己头晕的人。我同你说说笑话,这世上尽有许多人本身是西门庆,写《金瓶梅》的或许是一个和女性无缘纠缠的孤老。”论文体则非常严谨有序,论据充分。例如《论施蛰存与罗黑芷》一文中开篇即写道:“把施蛰存名字,与罗黑芷这名字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有些方便处。一、这两人皆为以被都市文明侵入后小城小镇的毁灭为创作基础,把创作当诗来努力,有所写作。二、两人的笔致技巧的某一方面得失有相近处。然而实在也可以说,因两人各异其趣,创作中人物中心表现的方法完全不同,对照的论及,可以在比较中见出两人各在创作一面的成就,以及其个性所在。”文章结构可归为总分结构,而开篇则是总述两人的相近处和不同点,下文再结合这几点进行一一论述。层次分明,有理有据。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 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 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 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 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 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 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曾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了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 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 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 。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子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 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 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 (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称谓)。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土司书。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只身来到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1924年,他的作品最早载于《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来到上海,曾共同创办《红黑》杂志。 1929年在上海中国公学教书。这时期的作品结集为《湘行散记》《鸭子》《旅店》及《蜜柑》等,所描写的湘西乡俗民风,引起人们的注目。《萧萧》《牛》《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遇记》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后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5年后回京,在北京大学教书。同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假设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 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 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 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 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 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婚姻家庭 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 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 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已任。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 京中央公园成婚。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土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在 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方案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 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 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 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沈从文祖居 下寨,是著名的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祖居。沈从文的曾祖父的父亲沈文 科的坟墓,就在这寨外的小山包旁。 据说沈从文先生一直到谢世前,都有一个未能实现的愿望,那就是希 望能把自己的家世搞清楚。 沈从文的根在哪里呢 沈从文的根就在铜仁! 倘假设金介甫先生能跨入铜仁,那他就不难了解到,沈从文的0家谱 不仅可以上溯到一千年之久,甚至还可以上溯到两三千年之久,而且其祖 先既不可能是被发配到边疆的犯人,也不是寒素之家。 根据在滑石发现的《沈氏家谱》记载,沈从文的祖先原是公元前十一 世纪左右的周文王之后,封地于沈,以国为姓。其出身那么不仅只是高贵,而且还应是很显赫了。 沈从文的祖先是因为做官而宦留黔、楚,定居在湘黔边境一带的,而 且后来还银钱有半乡之誉,所以既不是被发配到边疆的犯人,当时也不是 寒素之家。 沈从文的九世祖沈思远,先是在江西瑞州府高安县任过知县,而后才 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改迁铜仁府。当时因为道路不平安,任满难以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