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第一章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

第一节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

重点、难点: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及教育的阶级性

一、教育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1、生物起源论: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页持同样的观点。认为教育现象可超越人类社会范围之外,甚至在人类以前,教育就早已在动物界存在。教育从其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是与种族需要相应的,是种族生活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

2、心理起源说(模仿起源说):美国教育史专家保罗.孟录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模仿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3、劳动起源说:苏联前教育家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而提出。其论据是:第一,原始人教育的需要产生于劳动与生活过程中经验传递和相互协调的需要。第二,人类的劳动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

1、教育性质——儿童公有。教育只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受教育权人人平等。

2、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3、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第二节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

一、古代埃及的学校

古埃及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即在古王国末期产生了学校。当时的学校有以下类型:

1、宫廷学校:设在宫廷里,专供王子获高级官吏子弟就学,以培养奴隶主国家的高级文武官吏为主要任务,是古埃及最早出现也是最高一级的学校。

2、寺庙学校:设在寺庙里,寺庙的僧职也是该校教师。既培养一般官吏也我皇帝培养修建宫殿、陵墓、寺庙及医治疾病的人员。

3、文士学校:一般设在文士家里,也可在露天。是比较初级和启蒙性的学校。

上述学校均强调机械背诵,反复练习,严酷体罚。

二、古代印度的学校

古印度的教育史与种姓制度和宗教制度密切在一起的。

(一)婆罗门的教育

1、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2、古儒教育:所谓古儒,是一些对经义粗具研究的人,他们兼具笃信梵天而又能阐述经典的双重品质。他们周游各地,教导青年,被视为神圣的经典传播者。后定居家中,设校课徒,即为古儒学校。学习内容除《吠陀经》外,还有许多基础学科。

(二)佛教的寺院教育:佛教产生后,为了“普渡众生”,实现其济世的理想,乃广设寺院来教育僧侣。只要愿意,不论男女,均可入校。

第三节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一、学校的萌芽:公元前21世纪,我国夏朝建立,开始出现学校的萌芽形式:古籍中记载有:“庠、序、校”等形式。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公元前17世纪,我国商朝建立,此时,文字已经产生,学校教育机构有庠、序、学、瞽宗四种。

三、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

(一)西周社会概况: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从周王朝建立到公元前770年是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其主要标志是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制的建立。.

(二)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

1、类型:分国学、乡学两种。前者是设在王都的学校,有小、大两级。后者是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

2、教师:“官师合一”即教师由政府官员兼任。

3、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按其内容的性质,属于政治教育的范围。射御是军事教育方面的内容。书数是基础文化课。

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是奴隶社会制度的产物,在它的发展初期,是一种注意在实用性的基础之上,文武兼备,知能兼求、德智体等方面都等到发展的教育。

第四节古代希腊时期的教育

一、斯巴达的教育

斯巴达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儿童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军事教育。斯巴达还很重视女子教育,也对她们进行军事训练。

二、雅典的教育

雅典的教育目的也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但其教育的主要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能言善辩、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他们的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也较为灵活。

三、希腊化时代的教育

在小学教育方面,文字学校或文字教师已经占居统治地位,教学的内容是读写算,中等教育方面,文法学校或文法教师取代了体育的位置,教学的内容是文法与修辞,高等教育方面,以学习军事为主的士官学校衰落,而哲学和修辞学校则兴盛起来。

第五节古罗马时期的学校教育

一、共和政体时期

(1)小学:罗马的小学教育一开始就是文字教育。

(2)中学:小康以上人家的子女在12——16岁之间入中学即文法学校。

(3)高等教育:主要是模仿苏格拉底修辞学校而建的。

二、帝国时期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变化

为了顺应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的变化,罗马帝国在学校教育制度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一,明确提出办学的要求,加强对学校的监督;第二,改变教师待遇;第三,建立国家教育制度;第四,设立新类型的学校。

第二章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

重点、难点:中国古代各教育家及教育流派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孔子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作用,将人口、财富、教育看作立国的三大要素。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包括两方面:第一:教育是政治的一种形式,比单纯的行政手段效果更好;第二:教育还能通过培养统治人才来为政治服务。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科学命题。“习相远”的原因有二: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但由于受天命论的影响,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只局限于中人之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之,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我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二、教育的目的:孔子办教育的目的乃在于推行其政治主张。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举贤才,在

教育上就以培养贤才为目的,具体就是以培养“士”为目的,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称“君子儒”。学习是为官从政的准备,德与才都需要学习。

三、教育的对象:孔子反对门第限制,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对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有积极意义。但将奴隶与妇女排斥在受教育的对象之外。

四、教育的内容:限于人事即君子做人的道理和从政的手段。不外乎经籍的传授与道德的修养,涉及自然知识和生产技能的训练很少。

(一)知识教育:孔子在知识价值的取向方面,极为推崇古典知识的作用,具体内容经他改编的“六书”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二)技能训练:孔子培养的是文士,不是武士,但孔子并未完全排斥军事、体育方面的知识的技能的训练,在他看来,“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备者必有文事”,文武兼备,身心兼求是未来的官吏不可缺少的本领。

(三)道德教育:“仁智统一”是孔子的理想人格,而在仁智两者之间,仁是根本,是核心,智乃仁者之智。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内容的中心。孔子关于道德教育论述最多的是“仁”和“礼”。就仁和礼的关系而言,仁是思想的核心,而礼是仁的准则;仁是礼的内容,礼是仁的形式。

五、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注重修养:孔子认为:“为仁由己”,把学生视为道德教育的主体,非常重视自我修养的方法。

1、立志与持志:立志就是确立目的与理想,使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他要求学生应“志于学”“志于道”。一旦立志,不可轻易改变,“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持志是实现志向的关键。教育须要经历长期的艰苦的磨练方能有成。

2、克已、内省:所谓内省是指一个人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在与人发生矛盾时,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进行自我反省的同时,还应进行克己的功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改过迁善:孔子认为,错误是人人难免的,即使是尧、舜一类的圣人也有过错,关键是要能改过迁善。“过而不改,是为过也”。

(二)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的人物。原因有:首先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在孔子的私学里,由于实行“有教无类”,使得孔子的学生成份很复杂。三是孔子教学的形式是个别教学,教与学的活动是一对一的,这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三)启发诱导:孔子在这方面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即对问题的思考,“悱”就是对问题已有所思考,但未成熟。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启发前要积极思考,而且要求学生在启发后能进行积极思维,以求举一反三。

(四)学、思、行结合:是治学的三个阶段。以学而言,先要注意学习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次要博学,即多闻多见。再次学习后要注意复习,“温故而知新”。在学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者不可偏废。行是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教学过程的第三个阶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第二节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一、性善论与道德内发说:人性问题即人的本质问题。孟子在总结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特性。认为人先天就具有四种善的萌芽: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后天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且提出了“良知、良能”的观念以推广“四端”说。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将心性中固有的善性加以扩充。

二、理想人格:“内圣外王”是儒家对理想人格的具体描述。但在“圣”与“王”的关系上,却大多呈现重德轻才的价值取向,这是孔子的思想中以仁为核心的主张,孟子更是将其推向极至,将道德的完善视为重要甚至惟一的标准。作为理想人格的“大人”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道德教育的内容:孟子的道德教育理论是以其“性善论”为基础的。以仁义礼智四德为道德教育的内容。但四德并不是并重的,而是以仁义为核心。礼是行为的准则;智是辨别是非的智慧。仁义礼智是较为抽象的德目,其实质是在社会伦理关系中的体现,孟子提出了孝悌忠信作为具体的伦理观念。孟子主张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内容,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孟子整个教育的目的所在。

四、道德教育的方法:孟子根据“性善论”,认为道德教育主要应注重启发人们自求自得,向自己的内部下功夫,以恢复固有的道德观念。

(一)存心寡欲:人性天生具有善的萌芽和天然的道德理性,恶的产生是由于发乎耳、目、口、腹中的物质欲望掩蔽了“心之官”的道德理性的结果。他认为心是大体,口、耳、鼻、目等属于小体。道德修养与物质欲望常处于矛盾之中,过多的物质欲望会妨碍道德修养。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

(二)尚志养气: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立志有恒的思想,认为士应立定高远的志向,具体就是能实行仁义的“大丈夫”。士不仅应立大志,而且还有能为自己的志向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精神。“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为使自己的志向更加坚定,提出为修身而养气的主张。

(三)反求诸己:孔子在道德修养方法上,最重自觉、讲究内省,提出以忠恕之道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在这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内省思想,同时又对其加以发展,使它与“性善论”相结合,并推衍为反求诸己,以此作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原则。

“四”磨练意志:孟子也知道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的,为了能经受住险恶环境的考验,不使固有的善端丧失,他在道德修养的方法上,还特别注重意志的锻炼。

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战国时期赵国人。本质上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但他15岁时曾来齐国的稷下学宫游学,深受道、法、兵、农诸家思想影响,成为集先秦学术思想之大成者。《荀子》一书中有关教育的有《劝学》《性恶》《解蔽》《礼论》《修身》《儒效》等。

一、性恶论与外铄说:在人性问题上,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属于自然的,是人的自然本性,是天生的素质及天赋的本能,而且是先天生成的。由此出发,他认为人性本来没有道德礼义的成份,也没有什么等级性,一切人都是相同的。人天生的各种自然本能虽无道德属性,却具有“好利”、“疾恶”、“有欲”等倾向,如不加以节制,必然破坏社会次序,危及社会和个人生存,从这个意义来讲,人的本性是恶的。荀子从“性恶论”出发,在道德教育的问题上,认为首先必须明“性伪之分”,即明确划分天赋与人为的区别。认为礼义法度、道德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圣人的制作,人们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形成善的道德品质。

二、教育的内容:荀子的教育内容是与其教育目的的主张密切结合的。他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儒者中具有治才的“贤能之士”,在教育内容上也主要是孔子的六书进行继承与改造,并将六书尊称为六经。

三、学习方法:

(一)防邪近正:荀子肯定人性的发展是受环境所决定的,他把环境对人的影响称为“渐”或“注错”。认为一个的成长过程,是与所处的环境有着特殊的关联,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就接受何种影响,造成什么样的积习,所以要十分慎重地选择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二)积学积善:环境对人的影响固然大,但人的发展如何,并不完全取决于客观影响,而决定于主体的选择。认为仅仅有良好的客观条件还不够,必须加上主观的努力,在“积”的方面下功夫。

(三)虚壹而静:所谓“虚”就是不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妨碍新知识的接受,认为,人生来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并且能把已获得的知识在记忆中积累起来,但不要让这些记忆中的知识成为一种具有排他性的成见,妨碍对新的知识的接受。所谓“壹”就是专一,不分心,荀子认为心有辨别差异,同时兼知各种事物的能力,然而要深刻地认识事物,精通一种知识,就必须专心一致,集中思想,不要因为对那一种事物的认识而妨碍对这一种事物的认识。所谓“静”,就是要宁静,不要胡思乱想。简言之,就是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而不旁骛。(四)学思行一致:荀子强调积学、博学。注重外铄的作用。在强调学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思考。行也是荀子所重视和强调的。认为行是学习的方法,认识客观事物的途径,也是学习的目的。学思行的统一,构成了整个学习的过程,缺一不可。“君子之学,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

四、论教师:荀子的教师理论继承了儒家尊师重学的传统,同时也根据他的礼治思想作了修正与发展。他认为教师不仅是决定学生人格形成的主要关键,而且还关乎着国家的安宁。因此强调尊师是势所必然。认为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应该以师言为准则。尊师不仅是教育原则,而且是政治原则。他也提出了对教师的要求,认为作为一位教师除了有一般传习者所需的博学外,还需要具备四条:要有尊严;年高德硕;具传授知识的能力;能体会“礼法”中的精微道理,而又能恰当地予以阐发。

第三节墨家、法家的教育思想

一、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

墨家是先秦时期代表社会下层小生产者、小私有者利益的一个学术派别和政治集团,创始人为鲁国人墨翟。主要著作是《墨子》。

(一)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他主张应以“兼”易“别”,通过造就具有兼爱之心的兼士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兼士”是墨家理想社会贤人政治的领导者,应具备三个条件:一,“厚乎德行”。二,必须能“辨乎言谈”。三应该“博乎道术”。总之,“兼士”必须是德才兼备者,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各尽所能,在知识技能方面不求各人一样,只求在同一政治思想指导下工作。

(二)功利主义的教育内容

1、古代文化知识教育:重视古代文化的教育。认为只有古代优秀的遗产才能继承,而对那些无益的甚至有害的则应采取批判的态度。

2、科学技术教育:自然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成为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当时也是大别于其他私学之处。也重视军事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的教育,在政治上提倡非攻,反对国与国间的战争。

3、逻辑学知识的传授:将“辩学”作为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以利于他们宣传墨家的政治理想。“辩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立“辩论”的根据或标准。二是必须掌握辩论的规则和方法。

三)主动的教育方法:他特别强调教育者施教时要保持主动、积极,即教师必须起主导作用,强力劝教,努力去解决问题,决不可懈怠。在教育方法上主张主动说服,与儒家“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思想截然不同。墨子要求教育者发挥主动性和主导作用,采取主动说服的教育方法,更具有积极意义。

二、法家“以法为教”的教育思想: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代表新兴的社会势力,具有较强的变革精神。

(一)绝对“性恶论”与教育的作用:法家主张强制性的“法”,反对道德教育的功效,其

思想源于对人性本质的看法。法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无法指望人能自觉为善,道德教育也不可能取得教育者所期望的效果。认为一方面管理必须用严刑厉法,另一方面根据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人情”,因势利导。教育的作用的发挥应建立在“因人情”的基础之上,借助赏罚手段,以更大的“利”诱使人们由私利向公利转化,将私利与公利协调统一,这便是教育者的责任所在。

(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韩非认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是对法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基本概括。他认为法是人们行动的依据或准则,以使人们知法、懂法。所谓“法”是指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统治集团所颁布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政策、法令。要实施法制教育,首先须使法具有权威性,严肃性,信赏必罚,以取信于民。法制是教育的惟一内容,而实施法制教育的手段和制度便是“以吏为师。”

第五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其思想主要反映在其学生柏拉图所著《苏格拉底对话集》《苏格拉底回想录》之中。

一、美德由教育而来:神为人安排了灵魂,并赋予其智慧。寻找智慧、发现真理不必外求,而须从自己的内心去探求。对自身智慧发现的越多,就越接近真理,越接近至善。还认为美德就是知识,美德是一种智慧。认为只有有思考力的人,才是具备勇敢、节制、刚毅等美德的人。美德从何而来,“美德从教育而来。”强调理性思维。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而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

二、“产婆术”与启发式教学:他在教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首创了“苏格拉底问答法”,即“产婆术”。其依据是:感觉印象不如概念可靠,在知识的获得上,不能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或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认为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靠自己去思考问题,即依靠自知。教育者的主要作用不是传授知识,而重在启发学生去求取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而调动其求知的欲望。教育者并不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只是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引出来,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第六节帕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是古希腊的思想家、教育家。

一、教育的目的:柏拉图确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卫国者,即培养哲学家或“哲学王”。认为,上帝用不同的材料造出金、银、铜三种不同质的人,国家的安宁取决于三个阶级各守本分。理想国的公民分成三个等级,每个人的灵魂也包括三个部分:理智、激情和欲望。在他看来,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对少数人有效,教育的主要功能不是培养,而是选拔。

二、教育的内容

(一)学前教育:主要是摇篮曲、儿歌及游戏、讲故事。主张从学前期起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二)7至17、18岁进入由国家办理的初等学校学习“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

(三)18至20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主要是意志教育阶段,内容有体育、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

第四节20至30岁:发展智慧阶段,内容主要是四艺和辩证法。30岁出任政府官员,5年后任国家重要官吏,再过15年,成为“哲学王”既最高统治者。

第七节亚里斯多德的教育主张

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古希腊最博学的哲学家(前384-前322年)。

一、教育的年龄阶段划分

(一)教育的年龄阶段划分的理论基础: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两者互相对立而又不可分割。认为人的灵魂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只有理性的灵魂才能认识真理。非理性灵魂是“动物灵魂”以本能、欲望、冲动等方式表现出来。在人的身上还有最低级的灵魂,主要表现在人的身体的生长和发育方面,是“植物的灵魂”。他对人的灵魂的三个不同层级的构成了他关于教育年龄阶段划分的理论基础。越早出现的部分,所包含的形式越少,质料越多,越低级。认为应参照灵活发展的先后来实施教育和训练。“植物灵魂”在先,故要对学生进行身体的教育;“动物灵魂”发展在后,其次应进行情感和道德品质教育;最后是“理性灵魂”的发展,因此,主要的教育任务是智育。

(二)教育的年龄分期

1、出生至7岁,幼儿教育阶段。以发展儿童身体的灵魂为主,应以游戏和体育锻炼为主。应十分注意儿童的营养,应以含乳分最多的进行抚养育

2、7岁至14岁,学校教育时期,身体的发育仍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情感和道德的教育。这与“动物灵魂”发展占主导地位相适应。教育内容是和谐教育,核心是音乐,辅之以德、智、美、体。

3、14岁至21岁,学校教育的高级阶段。教育围绕‘理性灵魂“进行,开设纯粹思辩的学科: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等。还有科学方面的教育。

二、和谐发展的教育观点:认为“质料”和“形式”是和谐地存在于人身体之中的,在人的身上,质料表现为身体,形式表现为灵魂。强调“和谐教育”,并把和谐教育的核心定为音乐教育。认为音乐不仅对德性的修养,而且能陶治人的心灵。

三、“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认为学校的学科设置包括两大类:一是“实用的”诸如物理等;二是“文雅的”。从和谐教育出发,认为学校应设置的课程十分广泛。

第八节《学记》与《雄辩术原理》

一、《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的作品。是世界文化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著作。是战国时期思孟学派乐正克的作品。

(一)论教育的作用、目的及地位:关于教育的作用,首先认为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第一,教育是“化民成俗”的手段。第二,教育发挥着“建国君民”的作用。认为教育在个性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强调后天的学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从教育与社会稳定、个性发展的角度论证了人民受教育的必要性,又从性善论出发,论证了受教育的可能性。提出了培养具有“建国君民”才能的政治人才和安分守己的“顺民”的教育目的。

(二)论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

1、学制与学年设想

拟定了一个与行政区划相配合的四级学校教育制度:“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把大学教育年限限定为初、高级两段,共九年。每隔一年举行一次考查。

2、大学的学校管理

第一,天子亲率百官莅临学宫参加开学典礼;第二,开学时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第三,制定严格的上课规则;实行定期的视学制度;第五,注意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五节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2、预时孙摩:“预”,即未发先预之意,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具有超前性,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预防措施。“时”即及时施教。学习和教育应抓住最佳时机,适时进行。“孙”即按照学生的心理顺序和教育内容的逻辑顺序安排教学。“摩”即要求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长善救失:作为教育者首先应了解学生的不同心性,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施教。其次,教育者还一定要全面看问题,要懂得事情总有两方面。教育者应注意培养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化为优点。

4、启发诱导: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启发教学思想,并从三个方面对启发式教学提出了要求:一“道而弗牵”二“强而弗抑”三“开而弗达”。

5、藏息相辅:认为课内学习与课外自学、练习应相互兼顾,互相促进,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继续和补充。

二、《雄辩术原理》中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是古代罗马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述的是对一位雄辩家的培养和要求,也是一部系统的教育著作,集希腊和罗马教育思想和经验之大成,是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一)教育的目的:他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演说家、雄辩家。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认为通过教育,每一个人都是有前途的,都有成为优秀演说家、雄辩家的希望。

(二)对演说家的要求和培养:他认为,作为演说家应当具备如下条件:一是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是他应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上的老师。三、他必须善于运用自己的声调、手势、表情和姿态。

1、及早施教:他认为教育最好从摇篮里开始。

2、内容广泛的课程内容

3、教师的职业素养: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个“公认的有学问的人”,是道德的典范。

第三章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重点、难点: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官学、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在各个朝代的特点;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教育特点。

第一节中国封建社会官学教育制度的演变

一、汉代官学制度的建立

(一)汉代文教政策

1、汉初的文教政策:汉初实行黄老之学,与此同时也允许其他诸子思想存在与发展的文教政策。

2、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汉武帝即位之后,董仲舒为其提供了一套符合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思想政治理论,并提出了三大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选举,广取士;置明师,兴太学。“独尊儒术”、排斥诸子的文教政策,是封建专制社会制度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必然反映。

(二)汉代的官学教育制度

1、中央官学

(1)太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旧博士官以经授徒的基础上,下令在都城长安设立太学。汉代在中央设太常一掌管太学的官。

(2)宫邸学校:是一种设于宫庭中的学校。

(3)鸿都门学校:是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招生对象多为出身低下者,内容为辞赋、小说、字画等。这客观上打破了汉代以儒经一统天下的局面,首创了专科性质的学校。

2、地方学校:汉代地方行政中郡一级才有学校设立,地方学校的设立早于中央官学。

二、唐宋时期的官学体系的完善

(一)唐宋时期的文教政策:唐朝时,尊佛重道,也重儒学,唐朝统治者非常注意维护三教的平衡。从思想发展来说,隋唐时期儒、道、佛三教已成融合之势。宋朝从赵匡胤开始便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

(二)唐宋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1、唐朝的官学教育制度:(1)中央官学:儒学性质的学校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各类专科学校,有律学、书学、算学、医学等。(2)地方学校:适应中央集权和科举的需要,按行政区划和各地管辖范围大小及人户多少,设立了京都府学、大中小都督府学、上中下州学、京县学和上中下县学等。

唐朝教育发展的特点:封建等级性突出,儒学成为主体,非儒学也居重要地位,学校设置形式多样化,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地方学校异常发达,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2、宋代的官学教育制度

(1)中央官学:宋代的中央官学在唐代的基础上更加完善,有大学、小学;有进行儒学的机构,也有专科学校的设立;有独立的中央官学,也有附于各行政机关的学校。

(2)地方学校:宋代州、县两级均设有学校。

三、明清官学制度的僵化

(一)明清官学教育制度

1、明朝的官学制度:明初统治者对学校教育颇为重视,强调学校教育对培养人才的作用,为此加强学校教育制度的建设。

(1)中央官学:明时的中央官学主干是国子监,旁枝是宗学与武学。

国子监:明王朝建立前,朱元璋便将应天府学改为国子学,定都南京后,又将其更名为国子监。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北京再设国子监,就有北监和南监之分。国子监的管理人员有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典簿、掌馔等。国子监的学生统称监生,其来源有四类。国子监的教学组织分为六堂: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初级;修道、诚心二堂为中级;率性一堂为高级。国子监的学习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同时读《性理大全》《说苑》《御制大诰》《大明律》等。还有习字、习射等。国子监还实行“监生历事制”。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派到中央各部门或地方实习吏事。

(2)宗学、武学:宗学是专为皇亲国戚等贵族子弟而设立的贵胄学校。武学是一种军事学校。

2、地方官学:明代的地方官学亦因对学校教育的重视而较为发达。主要有:

(1)儒学:包括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的府学、州学、县学,按军队编制设立的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都司儒学。

(2)社学:明代社学是设在城镇和乡村地区,以民间子弟儿童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地方官学。社学的教师称社师,一般挑地方上有学行的长者为之。

明代除上述学校外,还设有医学、阴阳学、武学等专门学校。

2、清代的官学教育:清代的官学教育体系沿袭明制,也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1)中央官学:清代的中央官学以国子监为主,以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算学、俄罗斯文馆等为旁枝。

国子监是全国学校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又是中央大学,所以它又称为国学和太学。设于清朝立国之初,分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教学。

算学馆和俄罗斯文馆。康熙九年即在八旗官学中挑选学生学习算学。俄罗斯文馆是清政府为

培养俄语人才而设的一所俄文学校。于乾隆二十二年创办。

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系为皇亲宗室、八旗子弟专门设立的贵族学校。

(2)地方官学:清代的地方官学主要有依行政区划设立的府学,州学、县学,统称儒学,以及在乡间设立的社学,此外还有在地方上设立的卫学、义学等。

(二)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冲击

1、科举制度的沿革:隋初的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隋炀帝便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唐朝的科举取士科目大多因袭隋朝,分常科(按时举行)和制科(不定期举行),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主要方法是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

宋朝重文轻武,对科举制加以改进:增加殿试;从每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为防止舞弊建立锁院制度和糊名、誊录制;增加录取名额;取消吏部试。

元朝科举制的变化表现在:实现民族歧视政策;放松对参考人员身份的限制;题目较容易。

明朝科举制的变化表现在:将三级考试改为四级即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只有进士一科;方式主要有经书义和策论;考试规则更严格。

清朝科举因袭明朝,只在科考中增加小楷一门。

2、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作为一种程式化、标准化的选士制度,它使封建社会统治人才有了较为固定的来源。同时,也由于它标榜“公正”“客观”,与学校教育相比少了门第、身份的限制,因而也扩大了其统治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消融了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

科举以文取士,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的推行,极大地提高了文化知识的地位。

但由于统治者常常重取士轻育士,科举制度又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障碍,学校几乎失去其育才的功能,而成为科举的附庸。

第二节中国封建社会私学的发展轨迹

所谓私学是指不由政府主持、不纳入国家学校教育制度之内,由个人或社会集团主持、经营、

管理的教育活动。

一、先秦时期政治性的私学

(一)私学兴起的原因:中国私学的兴起,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原因,而首先是由于“经济下移”的结果。在西周奴隶制度下,生产资料属于国有,因而在办学形式上,则只存在官学,而无私学。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肥于公”的经济下移现象。经济下移必然诱引出“政治下移”,经济上,政治上的大变化,要求教育也随之变化,以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

私学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文化学术的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

(二)先秦私学的特点:第一,私学在当时既是教育团体,也是政治和学术的派别。第二,私学教育尚未形成正规的制度。第三,每一家私学均有自己的特点。第四,关注教育的政治功能。

二、汉代私学的恢复和发展

(一)汉代私学的种类:到汉代,私学有了恢复和发展。其种类分书馆、经馆两种。

书馆是属于蒙学性质的教育。儿童一般八岁入学。其前期主要从事识字和书写教育。

书馆教育的第二阶段虽然继续关注读写训练,但其重心已经转移为儒家基础教育,教材主要是《孝经》《论语》

经馆是汉代私学的专经学习阶段,程度相当于太学。开设者多为当时的名师大儒。

(二)汉代私学教育发展的特点:第一,汉代统治者积极鼓励私学的发展,私学的规模和招生范围空前扩大。第二,在汉代统治者的“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指导下,儒学成为私学的主要教育内容。第三,汉代私学有了较为固定的场所,并有明显的程度划分。第四,由于某些私学人数众多,在教学中还出现了以高足弟子转相教授弟子的“导生式”的教学方式。

三、唐宋时期私学的兴盛

(一)蒙学:1、是以未成年孩童为教育对象的启蒙教育,犹如今日的“小学”。自唐宋以后,我国蒙学开始进入发展兴盛时期。2、蒙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重视蒙学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的基础作用,强调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重视用《学规》、《学则》之类的形式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注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学习的积极性。3、蒙学教材:唐宋时期的教材有《千字文》,唐时的〈太公家教〉,宋时的〈三字经〉〈百家姓〉〈童蒙训〉〈少仪外传〉等。最为流行的是〈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

(二)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机构主要是书院。

1、书院的起源:以教学活动为主的书院出现在唐代后期,在五代时期得到发展。书院的兴

盛在宋代。以讲学为主的书院的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官学的衰废为书院的产生提供了外部条件;二是书院的产生与社会经济基础新格局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是禅林制度的影响。禅林即僧徒聚集的寺院。书院初兴之时,参照了寺院的模式。

2、宋代书院发展概况:北宋时期最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南宋时期是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整个宋代建立的书院共173所,南宋时期的占136所。其发达的原因有:一是南宋官学的衰落;二是科举制度的腐败;三是理学的发展;四是名师大儒在书院讲学,为书院树立了威信。五是南宋印刷业的发展为书院的发达提供了有利条件。

3、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

(1)书院的组织管理:早期书院在组织管理上非常简单,通常由书院负责人兼组织管理和日常教学。随着书院的发展,组织机构也得到扩大,较大的书院管理人员达11类:主洞;副讲;堂长;管干一人、副管干二人;典谒二人;经长五人;学长七人;引赞二人等。(2)书院的教学活动:早期书院继承我国私学的传统,采取对外开放的方针。奉行独立性和研究性的办学精神。在教学的方式方面,书院采取自修问难和讲演论辩相结合的办法。(3)书院的德育工作: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措施一是通过订立学规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二是通过祭祀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书院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在我国存在了近千年,到1901年书院改学堂才结束其历史使命。

四、元明清时期私学的兴盛

(一)蒙学的兴盛:开办形式多样、种类齐全、设置区域广泛是这个时期私学性质的蒙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蒙学教育机构主要有私塾、社学、族学和义学等四类。社学是一种得到国家政策鼓励,而由民间利用冬闲时期多设于乡村的特殊类型的学校。义学是由官方和社会个人捐献而设立的一种免费的蒙学教育机构。

(二)书院的发展

1、元代的书院:元代统治者对教育异常重视,对书院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书院在数量上得到很大的发展。元时全国有书院400余所。

2、明代的书院:明代的书院发展极不正常。初期,统治者对学校教育极为重视,并采取措施强化学校的育才和选才的功能,使书院几处沉寂状态。至宪宗成化年间得以发展,到世宗嘉靖年间达到鼎盛。明代书院达1200余所。

3、清代书院:清初,统治者害怕书院传播反清复明的思想,对书院采取了抑制政策,因此书院处于沉寂状态。后来变消极的抑制为积极的举办,并加强控制。教育内容必须信守程朱理学。此时书院已完全失去了其早期的生气而演变成为官学。

第三节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在西欧,从公元5世纪(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到14世纪上半叶为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称中世纪。中世纪是基督教统治时期,教育同样被宗教所控制。浓厚的宗教性是中世纪教育的重要特征。

一、基督教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一)基督教概述:作为西欧封建社会中世纪精神支柱的基督教,是由犹太教演变而来的。

(二)基督教控制下的学校教育:西欧中世纪,在基督教会控制下的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教区学校三种。僧院学校是基督修道主义的产物。分两类:一是培养基督教神职人员的内学,一是学成之后还俗的外学。大教堂学校设置在主教所在地,学业程度类同于僧院学校,教学内容繁杂。教区学校主要设置在村落中,由牧师充任教师。

二、封建领主的骑士教育:骑士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因而并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对骑士的教育主要在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

三、中世纪大学的建立和发展: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最早的大学建立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最具代表性和影响较大的有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和巴黎大学。后来欧洲又成立了一些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四、市民阶层的教育:城市的出现,产生了一个新兴的阶层——市民阶层。他们迫切需要掌握初等文化知识。这样,城市学校开始出现。

第四章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高峰

重点、难点:朱熹的教育思想;人文主义的历史背景及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第一节理学教育理论

一、理学教育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一)理学教育理论产生的背景

1、社会原因:生产关系的变化是理学思想形成的直接动因;赵宋王朝重振纲常的政治需要

又为理学的形成提供契机。

(二)思想渊源与学术背景:儒道佛三教相互融合是理学教育理论直接的思想渊源;经学笺注衰微,疑古惑经风气的盛行,为理学思想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学术环境。

二、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以本体论为教育思想构建的基础:人性学说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儒家借以联结天道和人道的中心环节。宋明理学对人性学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将人与宇宙本体联系起来。认为人性来源于宇宙本体,二者在内容上是一致的。

(二)以道德修养为教育的惟一目的:理学思想自其产生开始便是以重振儒家纲常为目标,他们构建本体论的目的也是在于论证封建道德原理的先天性、普遍性和永恒性。

三、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宋代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一)论人性及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理学家们对于人性的理解不再像前人那样简单,而是从宇宙本体论的角度予以论说。朱熹认为,任何具体事物的生成,既要有理,又要有气。理是事物生成的根据或本源,是看不见的宇宙本体,是永久不变、永生不灭的形而上之道;气是一物构成的具体材料,是形而下之道。有理才有气,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理表现在人身上为性,理或性的内涵为仁、义、礼、智。朱从理学家的唯道德主义出发。极力抨击当时官学以科举为唯一任务的作风。他不反对读经入仁,认为国家设立学校的最终目的在于造就贤才,改革吏治,教育应该培养既能修养自身,又能引导他人“遏人于而存天理”的“圣人”。其务本的思想同时排斥实用的学问,其教育目的论仍属“德上义下”的传统思想。

(二)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朱熹根据人的年龄和心理状况,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具体的教育任务和学习内容是不相同的。小学阶段的任务在于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是“学事”阶段。大学教育的任务在于穷理,即明了小学所学事之理。穷理的捷径在于读圣贤之书。

(三)论读书法:朱熹从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思想出发,认为凡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目的就在于格物穷理。

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

4、切己体察

5、着紧用力

6、居敬持志

四、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致良知与教育的作用:王守仁也认为“理”是存在的,是宇宙的本体。并视理为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依据。但王认为理在心中,“心即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说心是天地万物的来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事物的产生是由于人心所发生的意念的活动,没有人的意念,就没有客观事物。第二层意思是说,心就是世界,它是无所不包的。

(二)“明人伦之外无学”:王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明人伦”,即教导人们认识和恪守五伦,“明人伦之外无学”,与此相背的均为异端邪说。

(三)“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观:知行合一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知与行是齐头并进的,是相互渗透的。第二,知行的推移是循环的,有时知在行先,有时知在行后。

王守仁根据其致良知一知行合一的观点,提出了具有心学思想特点的道德修养方法的主张:第一,立志是为学之心,为学是立志之事。第二省察克治。第三,事上磨练。

(四)论儿童教育: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教育目标,以培养儿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惟一任务。王认为对儿童教育应“诱之以歌诗”“导之以习礼”。认为读书有三方面的价值,即可以开发儿童的智慧、存养其心性、宣泄其情感。

第二节明清之交启蒙教育思潮

一、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教育主张

(一)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启蒙思想家们认为理欲、义利、德才、文武等是统一的,王夫之主张“有欲斯有理”;陈确说:“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黄宗羲认为教育所要培养的应是“仁义与事功合一”、“气节与事工合一”的人才。

(二)提倡“实学”:颜元说:“实学不明,言虽精,书虽备,于世何功?于道何补?”顾炎武说:“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复,宗社丘墟。”

(三)注重“践行”的教育方法

二、颜元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标论——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主张以培养经世致用的圣人为教育目标,具体而言包括两类人才:一是政治人才或称治术人才,二是专业人才或称百职人才。

(二)倡导实学、实用的教育内容:认为教师所教,学生所学的即为以后百官所职掌的“能为天地造实绩”的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等实学内容,具体讲就是三事(正德、利用、厚生)、三物(六德、六行、六艺)六府(金、木、水、火、土、谷)等。这些内容于国、于家、于己有益。

(三)“习动”“习行”的教育方法:他认为,习动是振奋精神的最佳办法,同时还具有道德涵养的价值。习动的方法还具有经世致用的价值,它使人在下为民时能谋生自给,在上为官时能辅世济民。认为真正有用的知识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习行”去获得,书本知识的正确与否也要通过“习行”来检验。习行还是学习的目的和学习过程的最终完成。还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

第三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一、人文主义文化内容与特征:文艺复兴时期新的思想文化运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与一种发掘和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的热潮密切相关的。对人文学的重视,实际上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一种人格意识的觉醒。人文主义者在文化活动中,致力于粉碎神的权威,破除对神的虔敬和空玄的精神寄托,而立足现实,热情讴歌人性。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一)注重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坚定对人的能力的信念,相信只有人才是主宰自己的上帝,因而,每个人都有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

(二)重视人文学科的教学: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需要人的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教育必须要以广泛的内容顺应这一需要,当时的文化、科学、艺术本身所取得的成就又使这一教育变革成为可能。因此,人文主义教育从学科上来说已相当广泛,课程的范围大大拓宽。

(三)尊重儿童人格,重视儿童个性及学习兴趣:

(四)注重教学中思想情感的陶冶:人文主义者非常重视在教学中对学生思想情感的陶冶。首先就课程设置而言,主张大量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在道德教育上,也偏重于世俗道德品质的养成。二是非常重视环境的美化,注重环境的美育功能。

(五)重视教师的作用

第四节基督教新教的教育思想

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与影响

二、新教的教育主张与实施

(一)重视面向广大民众的初等教育

(二)重视“4R”即读、写、算、宗教以及人文学科的学习

(三)以儿童自然发展为根基变革教学方法

第五节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集中在其著作《语言学入门》、《大教学论》、《泛智的先声》中。

一、泛爱主义的教育主张: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教育不好的儿童。从教育的必要性来看,夸美纽斯认为,人人都受教育的必要性。

二、泛智主义的课程理论:所谓“泛智”,意在对所有的人施与一种教育,从而使他们具有广泛的、全面的知识,智慧等到普遍地发展。在《大教学论》中,他提出“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并且应该在学校里面受到”。所谓“周全的教育”,他认为是学问、德行和虔信三者兼备。泛智主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事物”,二是“行动熟练”,三是“语言优美”。根据其泛智教育的基本思想,将课程分为主要课程、次要课程和第三类课程三大类。

三、自然适应性原则

(一)儿童自然生长的年龄分期与学校教育:教育的目的在夸美纽斯看来,就是培养“具有真实学问、真实的道德和真实的虔信”的人,而要实现这一教育,全部青年应该学会一切文艺和科学。认为学习应该从婴儿时期开始,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二)教与学必须遵循的“彻底性原则”:他认为:一是每门课程都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真正的爱好,具体的方法是向学生证明“它是如何的美好、有用、快意”;二是学习一门语言或艺术之前,应当先告诉学生“一般概念”,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明白“它的目标、限度和内部结构”。

第五章从形式化教育向制度化教育的转变

重点、难点: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南北战争后的美国教育制度;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教育;洋务派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与教育的发展

工业革命在引起技术革新、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必然引起教育的发展和变化,主要表现:一是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二是普遍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三是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四是高等教育在数量上有所增加。

第二节欧洲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英国的教育制度;

(一)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发展:产业革命引起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与阶级关系的复杂化。促使英国政府直接开办和管理教育。措施有:一、国家拨款补助教育活动;二、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三、通过制定一系列法令、法案直接干预教育事业。

(二)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了一些新的初等教育机构,主要有:星期日学校、导生制学校、幼儿学校等。

导生制学校:由传教士兰卡斯特在伦敦创办的招收贫苦儿童入学的学校,由于经费紧张,教师就先教育学生中的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者,再让他们充当导生,代替老师的指责,转教其他的学生。

(三)英国中等教育的演进

产业革命后,英国中等教育有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一、公学和文法学校进行改革;二、创设新型的中等学校。

二、法国的教育制度

(自考小抄-知识点)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A)A.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需要B.语言 的产生C.经济的发展D.生产工具的改进1.2.我国境内最早的文化遗址是(B)A.云南 元谋文化遗址B.山西西侯度文化遗址C.北京周口店文化遗址D.河姆渡文化遗址 1.3.原始人类的主要生产工具是(C)A.木器 B.铁器C.石器D.铜器 1.4.既促进了人类稳定的生活方式,又扩大 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是原始人类的 (D)A.生活环境的变化B.经济方式的变化 C.生产工具的变化D.居住环境的变化1.5.中国最早的家畜驯养业产生于(A)A.大 约七八千年以前B.大约五六千年以前C.大约四五千年以前D.大约三四千年以前 1.6.导致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是(C)A.血缘 群婚的确立B.对偶婚的确立C.族外婚削的确D.族内婚制的确立 1.7.五帝时代的学校中也叫“大学”的是 (A)A.成均B.大房子C.上庠D.下庠 1.8.庠这种教育机构产生于(C)A.黄帝时代 B.炎帝时代C.虞舜时代D.商汤时代 2.1.标志着中国告别原始时代的是(A)A.夏 王朝的建.B.商代的建立C.西周的建.D.秦朝的建立 7.31.1922年在上海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培养 革命干部的学校是。(A)A.平民女学B.上海大学C.湘江学校D.苏维埃大学 7.32.《强迫教育章程》是(D)A.民国时期制 定颁布的B.清初制定颁布的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制定颁布的D.清末制定颁布的 1-1.希腊文化和教育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是 (A)A.古风时代B.荷马时代C.古典时代 D.希腊化时代 1-2.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800年被称为 (B)A.古风时代B.荷马时代C.古典时代 D.希腊化时代 1-3.古希腊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时期是 (B)A.荷马时代B.古风时代C.古典时代 D.希腊化时代 1-4.雅典结束王政时代的时间是(A)A.公元前683年B.公元前593年C.公元前682年D.公元前508年 1-5.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是(C)A.高尔吉B.安提丰C.普罗泰戈拉D.克里底亚 1-6.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在希腊被称为 (A)A.智者B.学者C.老师D.大智 1-7.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思想的是(C)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伊索克拉底 7-18.1952年出版的《教育的资源的使用》是(B)的最后教育著作。A.马利坦B.杜威C.皮亚杰D.托马斯 7-19.《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一书的作者是 (C)A.马卡连柯B.高尔基C.克鲁普斯卡 D.苏霍姆林斯基 7-20.克鲁普斯卡娅的第一部教育著作是 (A)A.《妇女——女工》B.《国民教育与民 主主义》C.《父母必读》D.《家长教育学》7-21.《塔上旗》一书的作者是(C)A.克鲁普斯卡B.苏霍姆林斯基C.马卡连柯D.卢那察尔斯基 7-22.被称为是前苏联最杰出的超群人物、教育思想的泰斗的人是(B)A.马卡连柯B.苏霍姆林斯基C.高尔基D.克鲁普斯卡娅 (ABC)A.猿人B.早期智人C.晚期智人D.前期猿人E.后期猿人 1.2.为教育的起源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的是 (BC)A.由前期猿人向后期猿人进化B.由古猿向猿人的进化C.由猿人向智人的进化D.由古猿向智人的进化E.由智人向人的进化 1.3.族外婚经历了(DC)A.血缘群婚阶段B.氏 族群婚阶段C.对偶婚阶段D.无血缘群婚阶段E.氏族选婚阶段 1.4.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包括(ABCD)A.教 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B.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C.教育内容十分简单D.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E.专门化的教育方式 2.1.商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ABCDE)A.习 武B.敬神C.习礼D.习书E.习算 2.2.西周“五学”之称主要指(ABCDE)A.“成 均”B.“辟雍”C.“上庠”D.“东序”E.“瞽宗” 7.12.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在乡村教育中, 主张采取的三大方式是(ACD)A.学校式B.个人式C.社会式D.家庭式E.互助式7.13.1934年毛泽东正式提出苏维埃文教建 设的总方针是(AB)A.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B.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C.教育与战争联系起来D.保卫红色政权、打败一切敌人E.文化教育为人民服务7.14.抗大的教育方针是(ABC)A.坚定不移 的政治方向B.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C.机 动灵活的战略战术D.严明一致的革命纪律 E.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 7.15.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机构分为四类, 包括(ABCD)A.干部短训班B.军政学校C.技 术学校D.文化艺术学校E.初习学校 1-1.古希腊文化和教育发展过程的四个阶段 是(ABCD)A.荷马时代B.古风时代C.古 典时代D.希腊化时代E.智者时代 1-2.《荷马史诗》的两个部分分别是 (AC)A.《伊里亚特》B.《荷马》C.《奥德 赛》D.《史诗》E.《理想国》 1-3.古希腊先后称雄于希腊世界的两个最著 名城邦是(CD)A.波斯B.伯罗奔尼撒C.雅 典D.斯巴达E.萨拉米 1-4.斯巴达国家居民的三个等级包括 (ABC)A.斯巴达人B.皮里阿西人C.希洛 人D.拉哥尼亚人E.西西里人 1-5.古风时代斯巴达人“五项竞技”教育内 容包括(ABCDE)A.赛跑B.跳跃C.摔跤D.掷 铁饼E.投标枪 7-14.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有(ABCD)A.《帕 夫雷什中学》B.《家长教育学》C.《给儿 子的信》D.《给教师的建议》E.《教育诗》 7-15.改造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 (BCE)A.巴格莱B.康茨C.拉格D.托马 斯E.布拉梅尔德 7-16.分析哲学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DE)A.奥康纳B.乔治·奈勒C.萨特D.彼 得斯E.谢夫勒 (180 万)年。 1.2.人类的不断进化,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 (物质条件)与可能性。 1.3.在工具制作上,原始人类经历了以(打 制石器)为主要工具的旧石器时代到以(磨 制石器)为主要工具的新石器时代。 1.4.我国在(河姆渡)遗址发现我国境内最早 人工栽培的水稻。 1.5.(巫师)担负着原始宗教的宣传、解释、 执行的任务。 1.6.“成均”之学以(乐教)为主。 1.7.原始社会教育的手段主要是(口耳相 传)。 2.1.西周教育的核心是(“学在官府”)。 7.11.1918年,俞子夷编《(毛笔书法测验)》, 为中国编制测验之始。 7.12.抗日军政大学的校训是:“(团结)、(紧 张)、(严肃)、(活泼)。” 7.13.蔡元培,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中 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 7.14.提出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需要“六大 解放”的教育家是(陶行知)。 1-1.荷马时代的教育是(非制度化)的教育, 其目的是培养足智多谋的武士。 1-2.古风时代希腊社会最为重大的变化是最 终完成了氏族制度向(奴隶制)的转变,形 成了(奴隶制)国家。 、 7-11.马卡连柯创办的“高尔基工学团”和 “(捷尔仁斯基公社)”都是以教学和劳动 为基础的,劳动教育是他用以改造、培养 新人的一个重要途径。 7-12.创造“思维课”这一独特教学形式的 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把美 育视为同知识、(劳动)并列的第三种教育 因素。 1.2.“虞庠之学” 2.1.校 2.2.“六艺” 3.1.文士 3.2.五伦 3.3.《大学》 3.4.《学记》 4.1.书同文 4.2.行同伦 4.3.颁挟书令 4.4.黄老之学 4.5.焚书坑儒 4.6.玄学 4.7.汉代“太学” 4.8.汉代“宫邸学” 4.9.鸿都门学 4.10.国子学 4.11.国子监 4.12.隋朝监属五学 4.13.六学二馆 4.14.学田制 4.15.三舍法 4.16.升斋积分 4.17.社学 5.1.三纲五常 5.2.“必仁且智” 5.3.《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5.4.《进学解》 5.5.《三经新义》 5.6.朱子读书法 5.7.白鹿洞书院揭示 5.8.八股文 6.1.马礼逊学堂 6.2.宁波女塾 6.3.魏源 6.4.洋务教育 6.5.《劝学篇》 6.6.中体西用 6.7.癸卯学制 6.8.严复 6.9.梁启超 6.10.维新教育 7.1.《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7.2.壬子一癸卯学制 7.3.大学院制 7.4.国立幼稚师范学校 7.5.庚款兴学 7.6.留法勤工俭学 7.7.国立中学 7.8.抗日军政大学 7.9.黄埔军校 7.10.陈鹤琴 1-1.智者 1-2.“七艺” 1-3.“苏格拉底法” 1-4.“十二铜表法” 1-5.亚里士多德 1-6.柏拉图 1-7.西塞罗 1-8.昆体良 2-1.教会学校 2-2.修道院学校 2-3.大教堂学校 2-4.堂区学校 2-5.宫廷学校 2-6.骑士教育 3-1.文艺复兴运动 3-2.“快乐之家” 3-3.伊拉斯谟 3-4.《巨人传》 3-5.蒙田 3-6.马丁·路德 3-7.加尔文 3-8.耶稣会 4-1.文法学校 4-2.公学 4-3.“学园” 4-4.“星期日学校” 4-5.“导生制” 4-6.“新大学运动” 4-7.《国家教育论》 4-8.《费里教育法》 4-9.巴西多 4-10.柏林大学 4-11.贺拉斯·曼 4-12.《毛雷尔·拨地法》 4-13.昆西教学法 4-14.福泽喻吉 4-15.《学制令》 5-1.《大教学论》 5-2.泛智教育 5-3.《教育漫话》 5-4.“白板说” 5-5.《爱弥尔》 5-6.《林哈德和葛笃德》 5-7.《普通教育学》 5-8.《人的教育》 5-9.“恩物” 5-10.《教育论》 6-1.现代教育制度 6-2.现代学制 6-3.现代教育行政体制 6-4.教育系统 6-5.综合中学 6-6.双轨制 7-1.“新学校” 7-2.蒙台梭利。 7-3.杜威 7-4.新传统派教育 7-5.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7-6.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7-7.帕夫雷什中学 , 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 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 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 活动。 1.2.“虞庠之学”:虞舜时代便有“痒”这种 教育机构。“痒”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 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 在原始社会中可能由老人负此责任,并附 带教育儿童和青年,后又发展为养老之所, 并负一部分教育责任。 2.1.校: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 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后来逐渐演变 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在这里,奴隶主贵 族及其子弟不仅受到内容相当广泛的军事 训练,而且还要经过相当严格的各项考试。 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 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 2.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 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3.1.文士: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员,他 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不能过问、干 预政治。 7-8.苏霍姆林斯基: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实 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世界著名的教育学者, 他一生辛勤工作,硕果累累,共写出41部 专著,600多篇论文,近1200篇童话和儿 童故事。他的多篇论著流传于世界各地, 被称为前苏联教育思想的泰斗。他的教育 实际经验和许多有益的理论观点,对现代 教育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1.2.简述大房子的内容。 1.3.简述教育起源的原因。 1.4.简述中国学校教育萌芽的时期及学校形 式。 1.5.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2.1.简述瞽宗的内容。 2.2.简述西周“学在官府”教育体制的特征。 2.3.简述六艺教育的内容。 3.1.简述二次学术下移的原因及其局限性。 3.2.简述官学衰落的直接原因。 3.3.简述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3.4.简述举一反三。 3.5.简述因材施教的内容。 3.6.简述明人伦。 3.7.简述儒家的反求诸己。 3.8.简述荀子虚壹而静的内容。 3.9.什么是三纲领八条目? 3.10.教学相长的内容是什么? 3.11.尊师重道的内容是什么? 3.12.什么是藏息相辅? 3.13.豫时孙摩的内容是什么? 3.14.什么是启发诱导? 3.15.长善救失的内容有哪些? 3.16.墨家的教育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3.17.简述孔子对教育做出的主要贡献。 3.18.简述墨家的“巨子相承”制度的内容。 3.19.简述孔子学思并重的教学原则。 3.20.简述孔子“身体力行”的含义。 4.1.简述“独尊儒术”的内容和意义。 4.2.简述苏湖教法。 4.3.什么是监生历事制? 4.4.《四书集注》的内容是什么? 4.5.简述“文翁兴学”的内容。 4.6.如何理解文教政策这一概念? 5.1.简述董仲舒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的内 容。 5.2.简述颜之推关于学习方面的四种见解。 5.3.简述韩愈“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 5.4.简述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5.5.简述王守仁“训蒙教约”的内容。 5.6.简述王夫之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 5.7.简述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的主要内 容。 6.1.太平天国文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方面? 6.2.简述洋务派创办新式学校的类别。 6.3.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想的学校教育 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4.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有哪些措施? 6.5.康有为、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什么? 6.6.简述严复教育思想的四个方面。 6.7.简述早期教会学校的性质、特点及意义。 6.8.简述张之洞关于师范教育思想的主要内 容。 7.1.简述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7.2.简述民国政府“党化教育”之教育宗旨。 7.3.简述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7.4.简述壬戌学制及指导思想。 7.5.简述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农村教 育改革实验中最有影响的教育改革实验。 7.6.简述瑞金时期的文教建设总方针和总任 务。 7.7.简述延安时期的文教方针和政策。 7.8.简述抗大的教育方针、校训和主要任务。 7.9.简述革命根据地教育的主要经验。 1-1.简述《荷马史诗》。 1-2.简述苏格拉底的“智德统一”论。 1-3.简述帝国时期罗马教育显著变化的五个 方面。 1-4.简述昆体良关于教师的论述的几个方 面。 1-5.简述雅典教育。 1-6.简述斯巴达教育。 1-7.何谓“智者派”? 2-1.骑士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2.简述中世纪大学的学位制度。 2-3.简述中世纪西欧教会学校的主要类型。 2-4.简述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程序。 2-5.简述城市学校及特点。 2-6.简述中世纪大学的组织机构。 3-1.简述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世纪的原 因。 3-2.简述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 3-3.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3-4.简述佛杰里奥“自由教育”思想的主要 内容。 3-5.简述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 3-6.简述耶稣会学校管理的主要特点。 4-1.简述“福斯特法案”的内容。 4-2.什么是实科中学? 4-3.简述洪堡德教育改革的内容。 4-4.简述彼得一世文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4-5.简述美国的“6—3—3制”。 4-6.什么是“藩学”? 4-7.什么是“寺子屋”? 4-8.简述《教育敕语》的内容。 4-9.简述美国中等教育的7大目标。 4-10.简述幕府时期日本具有等级特点教育 机构的三种类型。 5-1.什么是“绅士教育”? 5-2.简述“自然教育”的主要内容。 5-3.简述“形式阶段”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积 极意义。 5-4.什么是“要素教育论”? 5-5.简述斯宾塞认为人的完满生活的五种活 动。 5-6.简述斯宾塞知识比较价值的五个次序。 6-1.简述费舍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6-2.简述《诺伍德报告》的中心内容。 6-3.简述巴特勒教育法。 6-4.简述“郎之万一瓦隆教改方案”的目标 及原则。 6-5.简述“富尔法案”三原则的内容。 6-6.简述联邦德国的教育体制。 6-7.简述日本战后改革教育的主要特点。 7-1.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7-2.简述巴格莱在《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 育的纲领》一文中,提出的促进美国教育 改革的四项要求。 7-3.简述改造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 7-4.简述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思想的几个方 面。 7-5.简述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三大原 则。 7-6. 简述克鲁斯卡娅关于幼儿园最重要任务 “成均”是传说 中五帝时代的学校。“成均”的本义是指平 坦、宽阔的场地,并且是经过人工加工的, 很可能是指原始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这 类广场在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时, 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宗教 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首领教令及 决定的场所。“成均”的教育以乐教为主。 1.2.简述大房子的内容。答:“大房子”指 原始人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据考古学 家推测,这种大房子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 所,氏族会议、节日和宗教性的活动,包 括祭祀在内的活动以及接受风俗习惯和原 始礼仪教育的各种活动均在这里举行。 1.3.简述教育起源的原因。答:人类社会是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有目的的实践 活动。这种活动要求人类必须具有并不断 发展进行多方面活动的能力。因此教育起 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和需要, 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一 种社会现象。原始人类在极其艰苦的生产 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人类最初的教育, 教育的产生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需要。社 会要求其成员能够继承并传授一代又一代 人所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技能,使 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提高,这些都是 中国教育起源的原因。 1.4.简述中国学校教育萌芽的时期及学校形 式。答:学校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中 国就产生了学校的萌芽。中国学校教育类 型最早有两种:(1)“成均”指传说中五帝 时代的学校。“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 为主。(2)“庠”指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 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养老是氏族社 会的传统,氏族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 活知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供养,由氏 族长者对下一代进行说教。这样养老的场 所就逐渐成为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知识 的学校。 1.5.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答:原 始社会教育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由于原始社 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具备物质和精神等 方面的必要条件。因此原始教育不可能从 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也不可能成 为专门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 阶级性。由于原始社会是集体生产与集体 生活,财产也是集体公有,人与人是平等 的,故原始社会的教育是社会性和无阶级 性的。(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原始社会教 育局限于一些原始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 以及宗教活动方面的内容。(4)教育以口耳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 度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教育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 英国有组织的教育是从基督教的传入时开始的.从公元6世纪到宗教改革近千年的时间里,教会垄断了英国教育.除了学徒训练和贵族教育外,一切有组织的教育都由教会提供,宗教影响和干预教育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 最初,英国的学校设在寺院或大教堂内,以后逐步分为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文法学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丁语文,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歌咏学校具有职业训练的性质,培训教堂唱诗班成员.中世纪后期,随着英国牛津大学(1168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的先后建立,以及各类学院的出现,英国传统学校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文法学校与大学相联系,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歌咏学校和后来出现的教本国语的读写学校,成为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英国的教育开始形成具有一定等级的制度.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又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也附设文法学校.同时,在这一时期,在文法学校的基础上,英国又出现了公学,著名的温彻斯特公学(1387年)和伊顿公学(1440年)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自立国教,集政权与教权于一身,又创办了许多公学.同时,国教会也积极干预教育,教育成了教会的责任.16世纪后期,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需要,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这时,对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学校的发展与现实关系的认识上.培根当时指出,英国的学校只注重学习文宇,而不注重研究事物,缺少与现实的联系.弥尔顿也指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只局限于古典的语言文字,脱离现实,应该加强近代科学和实用学科的地位.这些新的思想的提出,对于英国近代学校的改革和学制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640~1688年,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形成了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联合专政的制度,规定了英国资产阶级教育所具有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的特质.同时,英国国教和其他教派的矛盾,也使得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宗教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这一时期,许多教育家和团体主张教育革新,改革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英国国教中分离出去的清教主义主张,应把发展近代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应重新考察文法学校的教育价值.科学家培根也认为文法学校的内容过于陈旧,主张应建立一个设有众多自然学科的所罗门宫.文学家弥尔顿主张建立一种重视自然科学的,开设广泛课程的实科中等学校.政治家洛克也批评当时的文法学

中外教育简史

科目:中外教育简史 1.1.“成均”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 1.2.“虞庠之学” 虞舜时代便有“痒”这种教育机构。 “痒”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在原始社会中可能由老人负此责任,并附带教育儿童和青年,后又发展为养老之所,并负一部分教育责任。 2.1.校 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后来逐渐演变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在这里,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不仅受到内容相当广泛的军事训练,而且还要经过相当严格的各项考试。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 2.2.“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3.1.文士 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员,他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不能过问、干预政治。 3.2.五伦 具体来说,“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称为“五伦”,是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3.3.《大学》指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 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 体。 3.4.《学记》 4.1.书同文 4.2.行同伦 4.3.颁挟书令 4.4.黄老之学 4.5.焚书坑儒 4.6.玄学 4.7.汉代“太学” 4.8.汉代“宫邸学” 4.9.鸿都门学 4.10.国子学 4.11.国子监 4.12.隋朝监属五学 4.13.六学二馆 4.14.学田制 4.15.三舍法 4.16.升斋积分 4.17.社学 5.1.三纲五常 5.2.“必仁且智” 5.3.《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5.4.《进学解》 5.5.《三经新义》 5.6.朱子读书法 5.7.白鹿洞书院揭示 5.8.八股文 6.1.马礼逊学堂 6.2.宁波女塾 6.3.魏源 6.4.洋务教育 6.5.《劝学篇》 6.6.中体西用 6.7.癸卯学制 6.8.严复 6.9.梁启超 6.10.维新教育 7.1.《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7.2.壬子一癸卯学制 7.3.大学院制 7.4.国立幼稚师范学校 7.5.庚款兴学 7.6.留法勤工俭学 7.7.国立中学 7.8.抗日军政大学 7.9.黄埔军校 7.10.陈鹤琴 1-1.智者 1-2.“七艺” 1-3.“苏格拉底法” 1-4.“十二铜表法” 1-5.亚里士多德 1-6.柏拉图 1-7.西塞罗 1-8.昆体良 2-1.教会学校 2-2.修道院学校 2-3.大教堂学校 2-4.堂区学校 2-5.宫廷学校 2-6.骑士教育 3-1.文艺复兴运动 3-2.“快乐之家” 3-3.伊拉斯谟 3-4.《巨人传》 3-5.蒙田 3-6.马丁·路德 3-7.加尔文 3-8.耶稣会 4-1.文法学校 4-2.公学 4-3.“学园” 4-4.“星期日学校” 4-5.“导生制” 4-6.“新大学运动” 4-7.《国家教育论》 4-8.《费里教育法》 4-9.巴西多 4-10.柏林大学 4-11.贺拉斯·曼 4-12.《毛雷尔·拨地法》 4-13.昆西教学法 4-14.福泽喻吉 4-15.《学制令》 5-1.《大教学论》 5-2.泛智教育 5-3.《教育漫话》 5-4.“白板说” 5-5.《爱弥尔》 5-6.《林哈德和葛笃德》 5-7.《普通教育学》 5-8.《人的教育》 5-9.“恩物” 5-10.《教育论》 6-1.现代教育制度 6-2.现代学制 6-3.现代教育行政体制 6-4.教育系统 6-5.综合中学

(全新整理)1月全国自考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 课程代码:004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卢梭反对压抑人性的教育,而主张( ) A.积极的教育B.城市的教育 C.知识的教育D.消极的教育 2. 我国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是( ) A.老子B.孔子 C.孟子D.荀子 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哪国的高等学府?( ) A.鲁国B.齐国 C.赵国D.楚国 4.先秦诸子百家中,被韩非称为“显学”的是( ) A.儒、墨B.儒、道 C.儒、法D.儒、黄老 5.元代书院的主要特点和变化是( ) A.出现官学化趋向B.具有民族特色 C.八股文学习D.管理松弛 6.陶行知创建的推进乡村教育的实验学校是( ) A.晓庄乡村师范学校B.河南村治学院 C.浙江诸家桥农村改进试验学校D.四川育才学校 7.洋务运动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 A.龚自珍B.张之洞 C.康有为D.黄炎培 8.南京鼓楼幼儿园是谁创建的? ( ) 1

A.陶行知B.蔡元培 C.陈鹤琴D.张宗麟 9.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 A.1862年B.1898年 C.1900年D.1902年 10.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有名的教育理论是( ) A.实用主义B.活教育 C.生活教育D.乡村教育 11.首创“成绩测验”及其量表的教育家是( ) A.帕克B.莫·伊曼 C.赖伊D.桑代克 12.西欧中世纪大学的教学语言是( ) A.英语B.德语 C.拉丁语D.希腊语 13.夸美纽斯认为人受教育的最好时期是从出生到( ) A.6岁B.12岁 C.18岁D.24岁 14.美国现代教育家康南特的教育理论属于( ) A.要素主义教育流派B.永恒主义教育流派 C.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流派D.改造主义教育流派 15.在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中,被称为“公立学校之父”的教育家是( ) A.富兰克林B.杰佛逊 C.帕克D.贺拉斯·曼 16.1944年英国颁布的重要教育法是( ) A.巴尔福教育法B.费舍教育法 C.巴特勒教育法D.中等教育法 17.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进行绅士教育应当在( ) A.家庭B.学校 C.教会D.社会 18.1755年俄国建立的莫斯科大学,只设法律、哲学、医学系,不设( ) 2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汇集--最新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汇集 一、浙江2002年1月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以_________为纲。 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_________的主张。 3.科举制度中,考生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___。 4.反映梁启超儿童教育和女子教育思想的论著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5.民国时期最著名的二所幼稚园是陈鹤琴创办的_________和陶行知创办的_________。 6.西欧中世纪的世俗教育主要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二种形式。 7.美国各州的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实行。 8.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是_________。 9.赫尔巴特确定的教学过程四阶段是明了阶段、联想阶段和_________阶段、______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1.《大学》提出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 )。A.明人伦B.明明德C.亲民D.止于至善 2.学田制首创于( )A.汉代B.唐朝C.宋代 D.明朝 3.书院开始出现官学化倾向的时间是(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4.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教育家是( )。A.董仲舒B.韩愈C.朱熹D.王守仁 5.洋务留学教育中共派遣留欧学生6批计约130名,其中绝大多数来自( )。 A.京师同文馆 B.北洋水师学堂 C.江南水师学堂 D.福建船政学堂 6.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斯多德D.昆体良 7.洛克认为,理想的绅士教育应是( )。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学徒式教育 8.授权郡和郡级市议会建立起地方教育当局的法案是( )。 A.1870年《初等教育法》 B.费舍法案 C.巴尔福法案 D.巴特勒法案 9."斯宾斯报告"的中心议题是改革( )。A.学前教育 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 10.二战后美国颁布的最重要的教育大法是( )。 A.《中小学教育法》 B.《高等教育法》 C.康南特的21条建 D.《国防教育法》 三、多项选择题1.明代钦定的学校教科书有( )。 A.《论语集注》 B.《四书集注》 C.《四书大全》 D.《五经大全》 E.《性理大全》 2.属于中华儿童教育社出版的刊物是( )。 A.《儿童教育》 B.《学前教育》 C.《幼稚教育》 D.《幼教理论 E.《幼稚园地》 3.北欧代表性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有( )。A.唯多利诺B.伊拉斯谟C.拉伯雷D.弗杰里奥E.蒙田 4.1938年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为美国中等教育提出的中心目的包括( )。 A.民主精神 B.自我实现 C.人的关系 D.经济效率 E.公民责任 5.蒙台梭利卓有成就的研究领域有( ) A.弱智儿童 B.初等各科教育 C.幼儿教育 D.中等教育结构 E.小学教学法 四、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5分)

《中外教育简史》练习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资料 一、单选选择题每小题所列备选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未选、多选或错选均无分。 1.西周诸侯所设大学称【】A.辟雍B.泮宫 C.东序D.上庠 2.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是在【】 A.1903年B.1904年 C.1905年D.1906年 3.书院开始出现官学化倾向的时间是【】 A.北宋B.南宋 C.元朝D.明朝 4.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教育家是【】A.董仲舒B.韩愈 C.朱熹D.王守仁 5.体现我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占有了一定地位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6.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创办的军事干部学校是 【】A.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B.黄埔军校 C.上海大学D.劳动学院 7.战国时期被称为“显学”的是【】A.儒家、墨家B.儒家、道家 C.道家、法家D.法家、兵家 8.王安石主持的教育改革是北宋兴学运动的【】A.第一次B.第二次 C.第三次D.第四次 9.孔子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法是【】A.善言B.类比 C.列举D.设疑 10.“捐监”创行于【】A.宋代B.唐代 C.元代D.明代 11.最早提出划区实验农村教育的是【】A.中华教育改进社B.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C.中国民生教育学会D.中华职业教育社12.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教育家是【】A.王守仁B.朱熹 13.我国封建官学制度建立的标志是【】A.国子学B.国子寺 C.国子监D.太学 14.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创办“快乐之家”的教育家是 【】A.维多里诺B.佛杰里奥 C.委基乌斯D.瓜里诺 15.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是【】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

中外教育简史 一、填空 1、原始时期学校教育的萌芽(成均)和(虞痒之学) 2、原始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口耳相传)(模仿为主) 3、私学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4、新兴地主阶级成了(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5、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倡的 6、墨子的突出特点除了以廉爱为核心外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术)(军事知识) 7、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8、孟子主张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大丈夫)“性善论”求放心 9、荀子认为教育史(化性起为) 10、《大学》着重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步骤 11、《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 12、汉武帝采取(董仲舒)实行独尊儒术,并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置博士弟子50人,建立太学,这是 封建中央官学之始 13、汉景帝末年署郡郡守(文翁)创立地方官学 14、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小学)(专经阶段)的区分 15、(书院)在元代出现官学化趋势 16 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最重要的教学形式 17 汉武帝元光年冬,接受(董仲舒)建议,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18 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文史(王充)的教育思想 19 胡媛的(分斋教学)设有(经义斋)和(治事斋) 20 (心即理,致良知)学说和教育作用,目的主张是(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21 (日生则日成,继善成性)是(王夫之)主张的 22 (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3 (1853年)为妇女开设女科 24 洋务创办的新式学堂:语言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 25 (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1862 26 (客宏)率领120名幼童留美 27 (京师大学堂)开我国近代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先河 28 (壬寅学制)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虽经公布但未实施 29 (葵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 30 (黄炎培)近现代教育家,(职业教育)重要奠基倡始人 31 瑞金苏维埃政府的小学称(劳动小学)(列宁小学)或(红色小学);1934年开始统称列宁小学 32 抗日军政大学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33 (柏拉图)主要代表著作《理想国》《法律篇》 34 亚里士多德“论自由教育的两个基本点(闲暇)(自由科学) 35 (十二铜表法)是最重要的民法法典 36 西欧的教会学校包括(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区学校) 37 洛克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绅士) 38 赫尔巴特十分重视哲学,心理学对教育学的影响 39赫尔巴特的教育过程(管理)(教学)(训练) 40 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性教学) 41 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明了阶段)(联想阶段)(系统阶段)(方法阶段)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1.夏商两代是我国奴隶制阶段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3.孟子关于教育作用的阐述;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还不如好的教育。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传授。而诸经之中,荀子尤重《礼》《乐》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 5.《大学》提出教育的目标是三纲领,三纲领的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又提出八条目,八条目的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豫时孙摩:豫 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 时: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 孙: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摩: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 7.正始年间何晏王弼,道家和儒学相结合产生新学——玄学,出现了多元化。汉代的 注重章句训诂变为注重义理称为魏晋经学。 8.宋代在入学法杖的历程中,理学产生。周敦熙和朱熹标志着理学的开端和完成。周 敦颐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 9.汉代太学的创建,标志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建立。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 10.宫邸学、四姓小侯学 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原因: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取得此名, 11.私学:马融东汉名儒,郑玄。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小学 (书馆、学馆、书舍)和专经(经管、精舍、精庐)阶段的区分。相当程度:专经相当于太学,小学相当于小学程度。其中蒙学占更主要的低位 12.孔颖达精通儒学 13.隋唐时期佛教私学很流行;宋元明清私学分为蒙学和经管;蒙学教育:是以授书、 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及培养儿童符合封建伦 常道德的品质和习惯。 14.《三字经》宋王应麟;《百家姓》宋初人;《千字文》梁武帝周兴嗣 15.封建社会选士制度的形成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代察举最主要的是“贤良方正”和“孝廉”两科 16.察举中多以选拔经学之士为主,童子科、选拔13-16岁。 17.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8.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除汉代以来的对策、策论仍然保留外,明经科主要是经过“帖经”“墨义”考查士人对儒家五经原文识记的熟练程度。 19.董仲舒急于让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王从天命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法”的治国方针,认为德教能够化民成俗,从而有效的预防犯罪。 20、韩愈提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己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己矣。 21.王守仁为了达到是学者致良知、明人伦的目的,强调要引导学生“各得其心”学习贵在自得。 22. “中体西用”的内涵:“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中学指中国固有文化思想(主要指经史之学和纲常名教理论)及其教育制度;西学指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及其

全国2011年10月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和答案

全国2011年10月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4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均无分。 1.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 C )上3-32 A. B.尹文 C.老子 D.庄子 2.在教育对象问题上,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的教育家是( A )上3-36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3.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的理想人格是( B )上3-48 A.君子 B.兼士 C.大丈夫 D.大儒 4.对待传统文化,儒家的态度是( D )上3-49 A.废先王之教 B.绝圣弃智 C.述而且作 D.述而不作 5.秦王朝在文教政策上的重大失误是( B )上4-73 A.大兴文字狱 B.焚书坑儒 C.书同文 D.严订学规 6.魏晋“玄学”属于( B )上4-75 A.儒家 B.儒道兼综 C.法家 D.墨家 7.我国现存最早的蒙书是( A )上4-94 A.《急就篇》 B.《凡将篇》 C.《苍颉篇》 D.《爰历篇》 8.北宋第二次兴学的主持人是( B )上5-138 A.范仲淹 B.王安石 C.宋徽宗 D.蔡京 9.京师同文馆创办于( B )上6-180 A.1840年 B.1862年 C.1898年 D.1902年

10.黄埔军校创立于( C )上7-237 A.1921年 B.1923年 C.1924年 D.1927年 11.《论雄辩家》的作者是古罗马的( A )下1-306 A.西塞罗 B.托马斯 C.昆体良 D.奥古斯丁 12.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的掌管者应该是( A )下1-296 A.哲学家 B.商人 C.手工业者 D.军人 13.在西欧中世纪早期,除了教会学校外,出现了培养封建统治接班人的( C )下2-313 A.社会教育 B.家庭教育 C.世俗教育 D.教会教育 1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办的孟都亚宫廷学校,也称为( B )下3-326 A.“儿童之家” B.“快乐之家” C.“劳动之家” D.“生活之家” 15.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报馆经理雷克斯创办的学校被称为( B )下4-346 A.“公学” B.“星期日学校” C.“文法学校” D.“导生制学校” 16.1708年,创办“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的德国教育家是( C )下4-357 A.赫克 B.魏玛 C.席姆勒 D.费希特 17.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 D )下4-359 A.《教育漫话》 B.《教育论》 C.《论教育》 D.《爱弥尔》 18.英国在1902年颁布的教育法案即( C )下6-438 A.费舍法案 B.斯宾斯法案 C.巴尔福法案 D.巴特勒法案 19.首次提出“成绩测验与量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D )下7-492 A.赖伊 B.莫伊曼 C.杜威 D.桑代克 20.通过签订东西德和平统一条约,实现两个德国统一的时间是( C )下6-451 A.1988年 B.1989年 C.1990年 D.1991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中国通史

基础教育(中文方向)专业 《中国通史》课程(9018)自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本课程是本专业的基础课。通过讲授原始社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及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的系统知识,培养历史分析能力,提高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所需要的中国历史方面的基本素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传统和现代的历史分析方法,掌握从原始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和系统知识,学会基本的历史考察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对历史上的各种制度、事件、现象和人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述。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或区别 学习本课程应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毛泽东思想概论等基础理论知识。本课程的内容应以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人民生活状况、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汉民族与各民族的相互关系状况、影响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主要文化艺术成果等为重点。其难点是正确把握整体历史的有机发展,对历史发展中的人和事予以客观评述。本课程是学习中外教育简史、中国小说史以及汉语语言的基础课程。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编原始社会 第一章原始群时期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群存在的情况,掌握猿人阶段的元谋猿人、北京猿人的体格特征和生活状况,古人阶段的周口店新洞人的生活状况。 –1–

(二)课程内容 一、猿人阶段 二、古人阶段 (三)考核知识点 1、元谋人 2、蓝田人 3、北京猿人 4、周口店新洞人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周口店新洞人 (2)领会:火在人类进化中的意义,原始人群的婚姻关系。 第二章氏族社会时期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基本情况,深刻理解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发展,熟练掌握神话和传说时代的历史。 (二)课程内容 一、母系氏族社会 二、父系氏族社会 三、神话和传说 (三)考核知识点 1、山顶洞人 2、仰韶文化 3、半坡遗址 4、河姆渡文化 5、大汶口文化 6、良渚文化 7、黄帝、炎帝 8、尧、舜、禹 8、禅让制度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山顶洞人、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黄帝、炎帝、尧、舜、禹、禅让制度。 2、领会: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 第二篇奴隶社会 第三章夏商奴隶制的形成和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夏朝的建立、灭亡,商朝的建立、灭亡的基本情况;熟练掌握制度、经济和文化,商朝政治经济制度及经济文化状况。 (二)课程内容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