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高中数学(沪教版)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数学(沪教版)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数学(沪教版)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数学(沪教版)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高一(上)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集合与命题

1.主要内容:集合的基本概念、空集、子集和真子集、集合的相等;集合的交、 并、补运算。四种命题形式、等价命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基本要求:理解集合、空集的意义,会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理解子集、 真子集、集合相等等概念,能判断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或相等关系;理解 交集、并集,掌握集合的交并运算,知道有关的基本运算性质,理解全集的意 义,能求出已知集合的补集。理解四种命题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能写出一个 简单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的意义,能在简单问题的情景中判断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或充分必要性。

3.重难点:重点是集合的概念及其运算,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难点 是对集合有关的理解,命题的证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别。

4.集合之间的关系:(1)子集:如果A 中任何一个元素都属于B ,那么A 是B 的 子集,记作A ?B.(2)相等的集合:如果A ?B,且B ?A ,那么A=B.(3).真子集: A ?B 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记作A ?B.

5.集合的运算:(1)交集:}.{B x A x x B A ∈∈=且I

(2)并集:}.{B x A x x B A ∈∈=或Y (3)补集:}.{A x U x x A C U ?∈=且

6.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如果P Q ?,那么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如果P Q ?,那么P 是Q 的充要条件。也就是说,命题P 与命题Q 是等价命题。 有关概念:1.我们把能够确切指定的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

2.数集有:自然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

3.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

4.用平面区域来表示集合之间关系的方法叫做集合的图示法,所用图 叫做文氏图。

5.真子集,交集,并集,全集,补集。

6.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等价命题。

7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注意:1.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各不相同的。

2集合与元素的属于关系与几何之间的包含关系,两者不能混淆。

3.证明A 是B 的充要条件:(1)充分性的证明:A ?B.(2)必要性的证明: B ?A.

4.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同真(假),因此它们是等价命题,逆命题与否

命题互为逆否命题。

第二章 不等式

1.主要内容:不等式基本性质、不等式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分时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无理不等式的解法、某些高次不

等式的解法、基本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

2.基本要求: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常用的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一元二次不

等式的解法,掌握简单的分式不等式及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会解简单的无

理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掌握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

路,并会用这些方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3.重难点:重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基本不等式及

其证明。难点是分式不等式与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解不等式的应用,比较

法、综合法、分析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如果.;,c a c b b a >>>那么

2. 如果.,c b c a b a +>+>那么

3.如果.,0,:,0,bc ac c b a bc ac c b a <<>>>>那么如果那么

4.如果,,d c b a >>.d b c a +>+那么

5.如果.,0,0bd ac d c b a >>>>>那么

6.如果0>>b a ,那么.110b

a << 7.如果0>>

b a ,那么)(*∈>N n b a n n .

8.如果0>>b a ,那么).1,(>∈>*n N n b a n n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个知识点很重要,可根据?与0的关系来求解,注意

解的区间的表示,不等式组也是一样。解分式不等式的方法就是将它转化为解整

式不等式。

两个基本不等式:1.对于任意实数,b a 和有,222ab b a ≥+当且仅当b a =时等号

成立。 2.对任意正数,b a 和有ab b a ≥+2

2

2,当且仅当b a =时等号 成立。我们把ab b a 和2

2

2+分别叫做正数b a 、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第三章 函数的基本性质

1.主要内容:函数、函数的运算;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函数的最大

值或最小值。

2.基本要求:理解函数的概念,能使用函数的记号)(x f y =表示的函数是x y ,会

求函数值)(a f ,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理解函数运算意义,会求两

个函数的和与积。掌握函数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概念,会求一些简单函数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重难点:重点是函数关系的建立,函数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等的判定,以

及由函数图像研究其性质和由函数性质研究其图像的一般方法。难点是求函数

的值域、最大值和最小值。

注意:⑴函数的运算中一定要考虑函数自变量的定义域,定义域会随着函数的运

算改变而改变。

⑵函数讲到奇偶性时其定义域一定要关于原点对称。

⑶偶函数的性质:)(x f =)(x f -.

⑷奇函数的性质:)()(x f x f --=.

⑸单调性和最值性。

⑹零点的概念,实际上,函数)(x f y =的零点就是方程)(x f =0的解,也 就是函数)(x f y =的图像与x 轴的交点的横坐标.

第四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上)

1.主要内容:幂函数的概念及其在),0(+∞内的单调性。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2.基本要求:掌握幂函数的定义域及其性质,特别是在),0(+∞内的单调性会画幂

函数的图像,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3.重难点:重点是幂函数性质的探求,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难点是幂函数性

质的运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

注意:1.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Q k k x y k ∈=为常数,叫做幂函数。

2.指数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10(≠>=a a a y x 且叫做指数函数。其

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R. 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形式一定要区分开。

指数函数的性质:1.指数函数x a y =的函数值恒大于零.性质

2.指数函数x a y =的图像经过点(0,1).

3.函数x a y =(a >1)在),(+∞-∞内是增函数;

函数x a y =(0

高一(下)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四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

1.主要内容:幂函数的概念及其在(0,)+∞内的单调性。对数;反函数;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2.基本要求:掌握幂函数的定义域及其性质,特别是在(0,)+∞内的单调性。会画

幂函数的图像,熟练地将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对数积、商、幂的运算性质,

掌握换底公式并会灵活运用,掌握函数与它的反函数在定义域、值域以及图像

上的关系。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结论,会解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

数方程。

3.重难点:幂函数性质的探求及其运用。对数的意义与运算性质,反函数的概念,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单调性)。

说明:①幂函数(,)y x Q ααα=∈是常数的定义域D 由常数α确定,但总有

+∞?∞∞∞?∞∞∞(0,) D.D 不外乎是(0,+),[0,+),(-,0)(0,+),(-,+)四种。当

(,0)(0,)D =-∞+∞∞∞U 或D=(-,+)时,幂函数y x α=是奇函数或偶函数,因此研

究幂函数的性质,主要是研究幂函数在(0,)+∞上的性质。当

0+y x αα>=∞时,在(0,)是增函数;当0+y x αα<=∞时,在(0,)上是减函数,

幂函数的图像都经过(1,1)。

②指数函数(0,1)x y a a a =>≠且有些同学常会与幂函数(,)y x Q ααα=∈是常数

混淆。 ③换底公式log log .(0,1,0,1,0)log a b a N N a a b b N b

=>≠>≠>其中 ④函数()y f x =的定义域是它的反函数1()y f x -=的值域;函数()y f x =的值域

就是它的反函数1()y f x -=的定义域。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

y x =对称。

⑤对数函数log (0,1)a y x a a =>≠且与指数函数(0,1)x y a a a =>≠且互为反函数。

⑥在解对数方程时必须对求得的解进行检验,因为在利用对数的性质将对数方程

变形的过程中,如果未知数的允许值范围扩大,那么可能会产生增根。

第五章 三角比

第1节 任意角的三角比

1.主要内容: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与某个角有重

合终边(包括这个角本身)的角的集合,弧度制,角度与弧度的互化,圆的弧

长公式,扇形的面积公式。任意角的六个三角比(正弦、余弦、正切、余切、

正割、余割)的定义及它们在各象限的符号。终边相同的两个角的同名三角比

的关系,单位圆。

2.重难点:任意角的三角比的定义,由角的范围求三角比的取值范围和由三角比

的取值范围求角的范围。

第2节 三角恒等式

1.主要内容: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倒数关系、商数关系和平方关系)、诱导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两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半角的正弦、

余弦和正切。【理】三角比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

2.重难点:三角恒等变形,如何灵活运用三角公式进行三角恒等变形,三角公式

的变式训练。

第3节 解斜三角形

1.主要内容: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三角形的面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扩充的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2.重难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与其他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六章 三角函数

第1节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主要内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最大值和最小值、周期性、

奇偶性、单调性。正切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正弦

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像。

2.重难点:掌握正弦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并领悟有关方法。在此基础上类似地

研究并掌握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研究三角函数式的性质,设法把已知函数表

达式转化为形如sin()(0,0)y A x A ω?ω=+>>的表达式。

第2节 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

1.主要内容:反正弦函数、反余弦函数、反正切函数。最简三角方程,简单的三

角方程。

2.重难点:掌握反正弦函数的概念并领悟其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掌握

反余弦函数和反正切函数。含字母系数的简单三角方程的实数解的讨论。三角

函数的图像分析方法。

高二(上)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七章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1.主要内容:第1节数列: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等差中项

与等比数列,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第2节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数学归纳法的一般步骤,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第3节数列的极限:数列极限的概念,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常用

的数列极限公式,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2.基本要求:第1节数列: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

会求等差中项与等比数列,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含义,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

列的通项公式。

第2节数学归纳法:会用数学归纳法解决整除问题及证明某些与正整数有关的

等式,领会“归纳—猜想—论证”的思想方法。

第3节数列的极限:掌握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常用的数列极限公式,掌握无

穷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极限公式。

3.重难点:第1节数列: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概念及由计算

数列的前若干项,通过归纳得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第2节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步骤,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及通过

归纳猜想命题的一般结论。

第3节数列的极限: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的应用。

公式:(1)等差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d n a a n )1(1-+=.

(2)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公式:d n n na a a n S n n 2

)1(2)(11-+=+=. (3)等比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11-=n n q a a

(4)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公式:)1(1==q na S n )1(11)1(11≠--=--=q q

q a a S q q a S n n n n 或 (5)当0lim 1=

(∞→n ) (6)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1(11<-=

q q a S . 第八章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1.主要内容:平面向量及其运算,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基向量、平面

向量分解定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夹角,平面向量

的平行和垂直。

2.基本要求:理解平面向量的有关概念:向量的方向,向量的模,单位向量,位

置向量,负向量,向量的相等,向量的平行,向量的垂直,向量的夹角,向量

的加减法,向量的数乘,向量的数量积,一个向量在另一个向量上的投影等。

掌握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掌握向量的坐标表示方法,

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和中点公式。会判别两个向量的平行关系和垂直关系,会

运用两个非零向量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理解基向量和

平面向量分解定理。

3.重难点:重点是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的平行关系和垂直关系,向量的夹角。难

点是向量的夹角的概念和向量的数量积。

注意:(1)有向线段的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

λ

λλλ112

121y y y x x x (1-≠λ) (2)向量与向量的夹角θ的取值范围是πθ≤≤0.

(3)向量b a 与向量

的数量积:θb a =?

(4)向量与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是:0=?

(5)向量),(y x a =

22y x +=.

第九章 矩阵和行列式初步

1.主要内容:矩阵及矩阵有关运算,二阶行列式、三阶行列式,二元、三元线性

方程组的矩阵表示,二元、三元线性方程组的解的讨论。

2.基本要求:理解矩阵的意义,会进行矩阵的数乘、加法、乘法运算。掌握行列

式的意义,理解二元、三元线性方程组的矩阵表示形式,掌握二阶、三阶行列

式的对角线展开法则,掌握三阶行列式按照某一行(列)的代数余子式展开的

方法,会运用行列式解二元、三元线性方程组,并会对含字母系数的二元、三

元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情况进行讨论,会根据二元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情况判断直

角坐标系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重难点:重点是运用行列式研究二元、三元线性方程组,难点是对含字母系数

的二元、三元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情况进行讨论。

注意:(1)经过往年高考试题分析代数余子式这个知识点常考,一般是出在填空

题; (2)二元一次方程组???=+=+222

111c y b x a c y b x a (*)的解的判别:(i )D ≠0,方程组(*)有唯一解.(ii )D=0:① y x D D 、中至少有一个不为零,方程组(*)无

解;②0==y x D D ,方程组(*)有无穷多解。

第十章 算法初步

1.算法的表述:主要有三种表述方法:(1)通常语言(2)程序框图(3)计算机

程序

2.算法的思想方法:主要是将接替过程数值化、程序化、机械化的方法。

3.高考每年必考一道填空题,学生大部分能做对,难度不大。

高二(下)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十一章 坐标平面上的直线

1.主要内容: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直线的点法向式方程、点斜式方程、直线方

程的一般式、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等。点到直线的距离,两直线的夹角以及两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2.基本要求:掌握求直线的方法,熟练转化确定直线方向的不同条件(例如:直

线方向向量、法向量、斜率、倾斜角等)。熟练判断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

不同位置,能正确求点到直线的距离、两直线的交点坐标及两直线的夹角大小。

3.重难点:初步建立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观念,正确将几何条件与代数表示

进行转化,定量地研究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根据两个独立条件

求出直线方程。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

(1)图形与方程

(2)直线的几何特征与二元一次方程的代数特征

(3)直线的已知条件与所选直线方程的形式

(4)两直线的位置关系:).2,1(:=+=i b x k y l i i i

(5)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2200b a c

by ax d +++=

(6)两直线的夹角公式222221212

121cos b a b a b b a a +++=α

(7)直线的倾斜角α的范围是α≤0<π,当直线l 的斜率不存在时,直线的倾斜.2π

第十二章 圆锥曲线

1.主要内容:直角坐标系中,曲线C 是方程F (x,y )=0的曲线及方程F (x,y )

=0是曲线C 的方程,圆的标准方程及圆的一般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的标准方程及它们的性质。

2.基本要求:理解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意义,利用代数方法判断定点是

否在曲线上及求曲线的交点。掌握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和求这

些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求曲线的交点之间的距离及交点的中点坐标。利用

直线和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判定,确定它们的位置关系并利用解析

法解决相应的几何问题。

3.重难点:建立数形结合的概念,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掌握代数研究

几何的方法,掌握把已知条件转化为等价的代数表示,通过代数方法解决几

何问题。

4.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表格

第十三章复数

1.主要内容:⑴复数的有关概念:复数,虚数,纯虚数,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复数的相等,复数的共轭。⑵复平面的有关概念:复平面,实轴与虚轴,复数的坐标表示,复数的向量表示,复数的模,复平面上两点的距离。⑶复数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平方根,立方根(仅限于1的平方根的应用),复数的积、商与乘法的模,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2.基本要求:掌握复数的有关概念,理解复平面的有关概念,会进行复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会求复数的平方根,会利用1的平方根求复数的立方根。会求复数的模,会计算两个复数的积、商、与乘方的模,掌握结论2z

?的结论,

z=

z

会求复数的模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会在复数集内解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3.重难点:复数的模,模是实数,复数的模的综合问题。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十四章空间直线与平面

1.主要内容:平面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平面的基本性质,用“斜二测”方法画简单的直观图,简单几何体的截面,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等角定理,异面直线的概念,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基本要求:掌握画空间图形的基本技能,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理解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会画简单图形中的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

3.重难点:平面的基本性质和平行线的传递性,空间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

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及其各种表示法,用反证法证明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 运用平面的基本性质进行说理证明问题。

知识结构图

第十五章 简单几何体

简单几何体??????旋转体多面体--??

???直观图的画法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图形的性质

1.“斜二侧”画图法:图中的x 轴、y 轴、z 轴分别表示现实中的前后方向、左

右方向、铅垂方向。现实中1cm 长的线段,在x 轴、y 轴、z 轴方向上的直观图中的长度分别是0.5cm 、1cm 、1cm.

2.祖恒定理:用一组平行线去截两个空间图形,若在任意等高处的截面面积相等则这两空间图形的体积必然相等。

3.多面体和旋转体共同性质和度量公式:

4.设几何体的底面周长为c (有两个不同底面时,周长分别记为21c c ,),母线 或斜高长为'h .

(1)圆柱和直棱柱的表面积分别为圆柱S ='22ch c +π,=直S 'ch +地面面积2?

(2)圆锥和正棱锥的表面积分别为=圆锥S 2'2ch c +π,'2

1ch S =正+底面面积 (3)半径为r 的球的表面积为=球S 24r π.

5.球面距离:通过球面上两点的大圆劣弧的弧长。

第十六章 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

1.乘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事需要n 个步骤,第1步有1m 种不同的方法,第2 步有2m 种不同的方法,……,第n 步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

有n m m m N Λ21=种不同的方法。

2.加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事有n 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 在第2类办法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n m 种不同的

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 m m m N +++=Λ21种不同的方法。

3.排列:一般地,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 n ≤)个元素,按一定的次序排成 一列,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4.排列数公式:).1()2)(1(+---=m n n n n P m n Λ

特别地:!123)2)(1(n n n n P n n =????--=Λ. 此外排列数公式还可写成 )!

(!m n n P m n -=. 5.组合:一般地,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 n ≤)个元素组成一组,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6.组合数公式:.!)1()2)(1(m m n n n n P P C m m m n m n

+---==Λ(其中n m ≤)此外组合 数公式还可以写成.)!

(!!m n m n C m n -= 7.组合数性质:①m n C =m n n C -. ②m n C +1-m n C =m n C 1+.

8.二项式定理:一般地,对于任意正整数n 有

n n n r r n r n n n n n

n b C b a C b a C a C b a +++++=+--ΛΛ1110)( .1r r n r n

r b a C T -+=(*∈N n ) 9.二项式系数的性质:①n b a )(+ 的二项式展开式中,与首末两项“等距离” 的两项的二项式系数相等。

②n b a )(+的二项式展开式中,所有二项式系数的和等于.2n

10.本章数学思想:化归思想和分类计数法。

第十七、十八章 概率论初步、基本统计方法

知识结构图:

知识点:基本事件、随机事件、试验、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对立事件、随机 事件的概率、概率的基本性质、随即事件的频率、频率的“大数定律”性质、互不相容事件、独立事件、事件和的概率、独立事件积的概率、随机变量、数学期望。

1.在古典概率中,事件A 出现的概率为数

试验中所有的基本事件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事件A A P =)( 2.必然事件记作Ω,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记作?,其概率为0.

3.E 和F 叫做对立事件,如果⑴;Ω=F E Y ⑵?=F E I 1)()(=+A P A P

4.频率的大数定律:频率在大数次试验中稳定于某一个常数(概率)。

5.总体;统计问题中,研究对象的全体。总体的每一个对象叫做个体。

6.总体均值)(121N x x x N

+++=Λμ 7.中位数:把总体的各个个体依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当N 为奇数时,位于该数 列正中位置的数。当N 为偶数时,位于正中位置两个数的平均数。

8.总体方差公式:])()()[(1222212μμμσ-++-+-=N x x x N

Λ,总体方差2σ反 映的是数据的离散程度。其中σ叫做总体标准差。

9.总体均值的点估计值公式:n

x x x x n +++=Λ21 总体标准差的点估计值公式:1

)()()(2

2221--++-+-=n x x x x x x s n Λ 10.抽样方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高中数学目录(沪教版)

高中数学教材(沪教版)目录 高一上 第一章集合与命题 一集合 1.1集合及其表示法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1.3集合的运算 二四种命题的形式 1.4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 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5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1.6子集与推出关系 第二章不等式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3其他不等式的解法 2.4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2.5不等式的证明 第三章函数的基本性质3.1函数的概念3.2函数关系的建立 3.3函数的运算 3.4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上)一幂函数 4.1幂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二指数函数 4.2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4.3借助计算器观察函数递增的快慢 高一下 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三对数 4.4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四反函数 4.5反函数的概念 五对数函数 4.6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六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4.7简单的指数方程

4.8简单的对数方程 第五章 三角比 一 任意角的三角比 5.1任意角及其度量 5.2任意角的三角比 二 三角恒等式 5.3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和诱导公式 5.4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5.5二倍角与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三 解斜三角形 5.6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解斜三角形 第六章 三角函数 一 三角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6.1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6.2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6.3函数()sin y A x ωφ=+的图像与性质 二 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 6.4反三角函数 6.5最简三角方程 高二上 第七章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一 数列 7.1数列 7.2等差数列 7.3等比数列 二 数学归纳法 7.4数学归纳法 7.5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7.6归纳—猜想—证明 三 数列的极限 7.7数列的极限 7.8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第八章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8.1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 8.2向量的数量积 8.3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 8.4向量的应用 第九章 矩阵和行列式初步 一 矩阵 9.1矩阵的概念 9.2矩阵的运算 二 行列式 9.3二阶行列式 9.4三阶行列式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精品文档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 ,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我国的小河流; 非负奇数; 1 / 3 精品文档 方程x210的解; 某校2007级新生; 血压很高的人; 著名的数学家;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 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例如,我们A表示 “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 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2 / 3 精品文档 非负整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例题讲解: 例1(用“?”或“”符号填空: ; ; Z; 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A,美国,印度A, 英国 A。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为1,m,m23m3, 若3?P且-1P,求实数m的值。

高中数学沪教版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高一(上)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集合与命题 1.主要内容:集合的基本概念、空集、子集和真子集、集合的相等;集合的交、 并、补运算。四种命题形式、等价命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基本要求:理解集合、空集的意义,会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理解子集、 真子集、集合相等等概念,能判断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或相等关系;理解 交集、并集,掌握集合的交并运算,知道有关的基本运算性质,理解全集的意 义,能求出已知集合的补集。理解四种命题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能写出一个 简单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的意义,能在简单问题的情景中判断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或充分必要性。 3.重难点:重点是集合的概念及其运算,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难点 是对集合有关的理解,命题的证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别。 4.集合之间的关系:(1)子集:如果A 中任何一个元素都属于B ,那么A 是B 的 子集,记作A ?B.(2)相等的集合:如果A ?B,且B ?A ,那么A=B.(3).真子集: A ?B 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记作A ?B. 5.集合的运算:(1)交集:}.{B x A x x B A ∈∈=且I (2)并集:}.{B x A x x B A ∈∈=或Y (3)补集:}.{A x U x x A C U ?∈=且 6.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如果P Q ?,那么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如果P Q ?,那么P 是Q 的充要条件。也就是说,命题P 与命题Q 是等价命题。 有关概念:1.我们把能够确切指定的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 2.数集有:自然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 3.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 4.用平面区域来表示集合之间关系的方法叫做集合的图示法,所用图 叫做文氏图。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二下册 -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教案

教学题目: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教学目标: 1. 能力与技能: (1)掌握抛物线的定义,理解抛物线的发生过程 (2)掌握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图像、焦点、准线之间的关系 (3)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抛物线标准方程。 2. 过程与方法: (1) 有实际问题引入要研究的课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 发现抛物线的形成过程。 (2) 求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中贯彻数形结合的思想。 (3) 掌握待定系数法在方程中的应用。 3. 情感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照灯、汽车前灯、卫星天线、激光 望远镜都是利用抛物线原理制成的,因此在生活当 中,抛物线是一个用途非常广泛的曲线。下面简单 介绍抛物线的光学反射原理,引起学生的兴趣。从 而引出课题: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二.新课: 1. 抛物线的定义:先从一个有趣的实验说起,仔细讲解实验的过程,让学生从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抛物线的特点,从中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抛物线的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 和一条定直线l(F 不在l 上)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 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 叫做抛物线的准线。同时强调抛物线定义也是抛物线的性质即:是抛物线上的点就满足到焦点距离等于到准线的距离。 2. 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求一般曲线的方程(一般步骤):1.建系2.设点3列式4.化简 建立抛物线的坐标系(由学生讨论)过点F 做准线L 的垂线,垂足为K 。以直线KF 为x 轴,线段KF 的中垂线为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KF ︱= p,则焦点F 的坐标是(2p ,0),准线l 的方程为2 p x -=

上海沪教版教材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一、集合与常用逻辑 二、不等式 三、函数概念与性质 四、基本初等函数 五、函数图像与方程 六、三角函数 七、数 列 八、平面向量 九、复数与推理证明 十、直线与圆 十一、曲线方程 十二、矩阵、行列式、算法初步 十三、立体几何 十四、计数原理 十五、概率与统计 补集: C U A {xx U 且x A} 3.集合关系 空集 A 子集 A B : 任意 x A x B 注:数形结合 --- 文氏图、数轴 4.四种命题 原命题:若 p 则 q 否命题:若 p 则 q 原命题 逆否命题 5.充分必要条件 p 是 q 的充分条件: P q p 是 q 的必要条件: P q p 是 q 的充要条件: p? q 6.复合命题的真值 ① q 真(假) ? “ q ”假(真) ② p 、q 同真 ? “ p ∧ q ”真 ③ p 、q 都假 ? “ p ∨ q ”假 7. 全称命题、存在性命题的否定 M, p(x )否定为 : M, p(X) M, p(x )否定为 : M, p(X) 并集: A B {x x A 或 x B} 一、集合与常用逻辑 1.集合概念 元素: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运算 全集 U :如 U=R 交集: A B {x x A 且x B} 逆命题:若 q 则 p 逆否命题:若 q 则 p 否命题 逆命题

二、不等式 1.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若a 0,ax2 bx c 0有两实根, ( ) ,则ax2 bx c 0 解集( , ) ax2 bx c 0 解集( , ) ( , ) 注: 若a 0,转化为a 0 情况 2.其它不等式解法—转化 x a a x a x2 a2 x a x a 或x a x2 a2 f(x) 0 f (x)g(x) 0 g(x) a f(x) a g(x) f (x) g(x)( a 1) f (x) 0 log a f(x) log a g(x) (0 a 1) a a f (x) g(x) 3.基本不等式 ①a2 b 2 2ab ②若a,b R ,则 a b ab 2 注:用均值不等式a b 2 ab 、ab (a b)2 2 求最值条件是“一正二定三相等” 三、函数概念与性质 1.奇偶性 f(x) 偶函数 f ( x) f (x) f(x) 图象关于y 轴对称 f(x) 奇函数 f ( x) f(x) f(x) 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注:① f(x) 有奇偶性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② f(x) 奇函数, 在x=0 有定义f(0)=0 ③“奇+奇=奇”(公共定义域内) 2.单调性 f(x) 增函数:x1 x2 f(x 1) > f(x 2) 或f (x1 ) f (x2) x1 x2 f(x) 减函数:?注:①判断单调性必须考虑定义域 ② f(x) 单调性判断定义法、图象法、性质法“增+增= 增” ③奇函数在对称区间上单调性相 同偶函数在对称区间上单调性相 反 3.周期性 T是f(x)周期f(x T) f (x)恒成立(常数T 0) 4.二次函数 解析式:f(x)=ax 2+bx+c,f(x)=a(x-h) 2+k f(x)=a(x-x 1)(x-x 2)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二下册 -11.1 直线的方程 -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 教案

直线的点法向式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的点法向式方程 2、通过直线点法向式方程的推导,体会向量知识的应用和坐标法的含义.初步认识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并体会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的点法向式方程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形式求解直线方程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方程及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首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1) 若给出方程y =x -1 问:①点(2,1),(3,2)是否在直线l 上?②如 何判断点P 是否在直线l 上? (①l 上任意点的坐标满足方程y =x -1②以方程y =x -1的任意解为坐标 的点都在直线l 上) 我们就称方程y =x -1是直线l 的方程,直线l 是方程y =x -1的图形 (2) 复习点方向式方程 直线的方向,与直线平行的向量有无数个,所以方向向量不唯一,则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显然也不唯一 问:若过已知点与某一非零向量垂直的直线是否唯一确定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根据上述条件求出直线l 的方程。(写出课题) 二、概念形成 设P 00(,)x y ,非零向量(,)n a b =r ,Q (,)x y 为直线l 上任意一点 则=PQ ),(O O y y x x -- ∵PQ n ⊥u u u r r ∴0=? 即00()()0a x x b y y -+-=① ∴直线l 上的任一点都满足方程① 反之,若11(,)x y 为方程①的解,即1010()()0a x x b y y -+-=,则1Q 11(,)x y 符合1PQ n ⊥u u u u r r ,即1Q 在直线l 上. 根据直线方程的定义知,方程①是直线l 的方程,直线l 是方程①的直线.

上海高中数学教材目录表(2017.08.12)(最新整理)

上海市高中数学二期课改新教材目录表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 第一章集合和命题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 一、集合三、对数 1.1集合及其表示法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4.4 对数概念及其运算 1.3集合的运算四、反函数 二、四种命题的形式 4.5 反函数的概念 1.4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五、对数函数 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4.6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5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六、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1.6子集与推出关系 4.7 简单的指数方程 第二章不等式 4.8 简单的对数方程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第五章三角比 2.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任意角的三角比 2.3其他不等式的解法 5.1 任意角及其度量 2.4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5.2 任意角的三角比 第三章函数的基本性质二、三角恒等式 3.1函数的概念 5.3 同角三角比的关系 3.2函数关系的建立和诱导关系 3.3函数的运算 5.4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3.4函数的基本性质正弦和正切 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上) 5.5 二倍角与半角的正弦 一、幂函数余弦和正切 4.1幂函数的性质与图像三、解斜三角形 二、指数函数 4.2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5.6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4.3借助计算器观察函数递增的快慢和解斜三角形 第六章三角函数 一、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6.1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 图像和性质 6.2 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6.3 函数y=Asin(?x+Φ)的 图像和性 质 二、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 6.4 反三角函数 6.5 最简三角方程

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 第七章数列和数学归纳法第十一章坐标平面上的直线 一、数列11.1 直线的方程 7.1 数列11.2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7.2 等差数列11.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7.3 等比数列11.4 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数学归纳法第十二章圆锥曲线 7.4 数学归纳法12.1 曲线和方程 7.5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12.2 圆的方程 7.6 归纳---猜想---论证12.3 椭圆的标准方程 三、数列的极限12.4 椭圆的性质 7.7 数列的极限12.5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7.8 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12.6 双曲线的性质 第八章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8.1 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12.8 抛物线的性质 8.2 向量的数量积第十三章复数 8.3 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13.1 复数的概念 8.4 向量的应用13.2 复数的坐标表示 第九章矩阵和行列式初步13.3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 一、矩阵13.4 复数的乘法与除法 9.1 矩阵的概念13.5 复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 9.2 矩阵的运算13.6 实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二、行列式 9.3 二阶行列式 9.4 三阶行列式 第十章算法初步 10.1 算法的概念 10.2 程序框图 10.3 计算机语句和算法程序

高中数学(沪教版)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高一(上)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集合与命题 1.主要内容:集合的基本概念、空集、子集和真子集、集合的相等;集合的交、 并、补运算。四种命题形式、等价命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基本要求:理解集合、空集的意义,会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理解子集、 真子集、集合相等等概念,能判断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或相等关系;理解 交集、并集,掌握集合的交并运算,知道有关的基本运算性质,理解全集的意 ; 义,能求出已知集合的补集。理解四种命题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能写出一个 简单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的意义,能在简单问题的情景中判断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或充分必要性。 3.重难点:重点是集合的概念及其运算,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难点 是对集合有关的理解,命题的证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别。 4.集合之间的关系:(1)子集:如果A 中任何一个元素都属于B ,那么A 是B 的 子集,记作A ?B.(2)相等的集合:如果A ?B,且B ?A ,那么A=B.(3).真子集: A ?B 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记作A ?B. # 5.集合的运算:(1)交集:}.{B x A x x B A ∈∈=且 (2)并集:}.{B x A x x B A ∈∈=或 (3)补集:}.{A x U x x A C U ?∈=且 6.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如果P Q ?,那么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如果P Q ?,那么P 是Q 的充要条件。也就是说,命题P 与命题Q 是等价命题。 有关概念:1.我们把能够确切指定的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 2.数集有:自然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 3.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 /

高一下册数学(沪教版)知识点归纳

高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第4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1、内容要目:幂函数的概念及其在(0,)+∞内的单调性。对数;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2、基本要求:掌握幂函数的定义域及其性质,特别是在(0,)+∞内的单调性。会画幂函数的图像,熟练地将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对数积、商、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换底公式并会灵活运用,掌握函数与它的反函数在定义域、值域以及图像上的关系。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结论,会解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3、重难点:幂函数性质的探求及其运用。对数的意义与运算性质,反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单调性)。 说明:①幂函数(,)y x Q ααα=∈是常数的定义域D 由常数α确定,但总有+∞?∞∞∞?∞∞∞(0,) D.D 不外乎是(0,+),[0,+),(-,0)(0,+),(-,+)四种。当(,0)(0,)D =-∞+∞∞∞ 或D=(-,+)时,幂函数y x α=是奇函数或偶函数,因此研究幂函数的性质,主要是研究幂函数在(0,)+∞上的性质。当 0+y x αα>=∞时,在(0,)是增函数;当0+y x αα<=∞时,在(0,) 上是减函数,幂函数的图像都经过(1,1)。②指数函数(0,1)x y a a a =>≠且有些同学常会与幂函数(,)y x Q ααα=∈是常数混淆。③换底公式 log log .(0,1,0,1,0)log a b a N N a a b b N b =>≠>≠>其中 ④函数()y f x =的定义域是它的反函数1()y f x -=的值域;函数()y f x =的值域就是它的反函数1()y f x -=的定义域。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y x =对称。⑤对数函数 log (0,1)a y x a a =>≠且与指数函数(0,1)x y a a a =>≠且互为反函数。⑥在解对数方程时必须对求得的解进行检验,因为在利用对数的性质将对数方程变形的过程中,如果未知数的允许值范围扩大,那么可能会产生增根。 第5章 三角比 第1节 任意角的三角比 1、内容要目: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与某个角有重合终边(包括这个角本身)的角的集合,弧度制,角度与弧度的互化,圆的弧长公式,扇形的面积公式。任意角的六个三角比(正弦、余弦、正切、

上海高中数学教材目录表(2017.08.12)

上海市高中数学二期课改新教材目录表 第一章集合和命题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 一、集合三、对数 1.1集合及其表示法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4.4 对数概念及其运算 1.3集合的运算四、反函数 二、四种命题的形式 4.5 反函数的概念 1.4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五、对数函数 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4.6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5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六、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1.6子集与推出关系 4.7 简单的指数方程 第二章不等式 4.8 简单的对数方程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第五章三角比 2.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任意角的三角比 2.3其他不等式的解法 5.1 任意角及其度量 2.4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5.2 任意角的三角比 第三章函数的基本性质二、三角恒等式 3.1函数的概念 5.3 同角三角比的关系 3.2函数关系的建立和诱导关系 3.3函数的运算 5.4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3.4函数的基本性质正弦和正切 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上) 5.5 二倍角与半角的正弦 一、幂函数余弦和正切 4.1幂函数的性质与图像三、解斜三角形 二、指数函数 4.2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5.6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4.3借助计算器观察函数递增的快慢和解斜三角形 第六章三角函数 一、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6.1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 图像和性质 6.2 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6.3 函数y=Asin(?x+Φ)的图 像和性质 二、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 6.4 反三角函数 6.5 最简三角方程

第七章数列和数学归纳法第十一章坐标平面上的直线 一、数列11.1 直线的方程 7.1 数列11.2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7.2 等差数列11.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7.3 等比数列11.4 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数学归纳法第十二章圆锥曲线 7.4 数学归纳法12.1 曲线和方程 7.5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12.2 圆的方程 7.6 归纳---猜想---论证12.3 椭圆的标准方程 三、数列的极限12.4 椭圆的性质 7.7 数列的极限12.5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7.8 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12.6 双曲线的性质 第八章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8.1 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12.8 抛物线的性质 8.2 向量的数量积第十三章复数 8.3 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13.1 复数的概念 8.4 向量的应用13.2 复数的坐标表示 第九章矩阵和行列式初步13.3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 一、矩阵13.4 复数的乘法与除法 9.1 矩阵的概念13.5 复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 9.2 矩阵的运算13.6 实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二、行列式 9.3 二阶行列式 9.4 三阶行列式 第十章算法初步 10.1 算法的概念 10.2 程序框图 10.3 计算机语句和算法程序

高三数学(沪教版)教材知识点梳理

高三数学知识点梳理 第14章空间直线与平面 1、内容要目:平面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平面的基本性质,用“斜二测”方法 画简单的直观图,简单几何体的截面,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等角定理,异面直线的概念,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基本要求:掌握画空间图形的基本技能,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理解异面直线 所成角的概念,会画简单图形中的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 3、重难点:平面的基本性质和平行线的传递性,空间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 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及其各种表示法,用反证法证明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运用平面的基本性质进行说理证明问题。 知识结构图 1、“斜二侧”画图法:图中的x轴、y轴、z轴分别表示现实中的前后方向、左

右方向、铅垂方向。现实中1cm 长的线段,在x 轴、y 轴、z 轴方向上的直观图中的长度分别是0.5cm 、1cm 、1cm. 2、祖恒定理:用一组平行线去截两个空间图形,若在任意等高处的截面面积相等,则这两空间图形的体积必然相等。 3 4、设几何体的底面周长为c (有两个不同底面时,周长分别记为21c c ,),母线或斜高长为'h . (1) 圆柱和直棱柱的表面积分别为圆柱S = '2 2 ch c +π,=直S 'ch +地面面积2? (2) 圆锥和正棱锥的表面积分别为=圆锥S 2 ' 2ch c +π,' 2 1ch S = 正+底面面积 (3) 半径为r 的球的表面积为=球S 24r π. 5、球面距离:通过球面上两点的大圆劣弧的弧长。 第16章 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 1、乘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事需要n 个步骤,第1步有1m 种不同的方法,第2步有2m 种不同的方法,……,第n 步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 m m m N 21=种不同的方法。 2、加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事有n 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 m m m N +++= 21种不同的方法。 3、排列:一般地,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 n ≤)个元素,按一定的次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4、排列数公式:).1()2)(1(+---=m n n n n P m n

高二上册数学(沪教版)知识点归纳

高二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七章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1.内容要目:第1节数列: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等差中项与等比数列,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第2节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数学归纳法的一般步骤,数学归纳法的应用。第3节数列的极限:数列极限的概念,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常用的数列极限公式,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2.基本要求:第1节数列: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会求等差中项与等比数列,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含义,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第2节数学归纳法:会用数学归纳法解决整除问题及证明某些与正整数有关的等式,领会“归纳—猜想—论证”的思想方法。第3节数列的极限:掌握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常用的数列极限公式,掌握无穷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极限公式。 3.重难点:第1节数列: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概念及由计算数列的前若干项,通过归纳得出数列的通项公式,第2节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步骤,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及通过归纳猜想命题的一般结论。第3节数列的极限: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的应用。 公式:(1)等差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d n a a n )1(1-+=.(2)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公式:d n n na a a n S n n 2 ) 1(2 ) (11-+ =+= .(3)等比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1 1-=n n q a a (4)等比数列}{n a 的前 n 项和公式:)1(1==q na S n )1(11)1(11≠--= --= q q q a a S q q a S n n n n 或.(5)当0lim 1=

沪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详细版.docx

高一上 第一章集合与命题 一集合 1.1集合及其表示法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1.3集合的运算 二四种命题的形式 1.4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 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5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1.6子集与推出关系 第二章不等式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3其他不等式的解法 2.4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2.5不等式的证明 第三章函数的基本性质 3.1函数的概念 3.2函数关系的建立 3.3函数的运算 3.4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上) 一幂函数 4.1幂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二指数函数 4.2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4.3借助计算器观察函数递增的快慢 高一下 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三对数 4.4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四反函数 4.5反函数的概念 五对数函数 4.6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六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4.7简单的指数方程 4.8简单的对数方程 第五章三角比 一任意角的三角比 5.1任意角及其度量 5.2任意角的三角比 二三角恒等式

5.3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和诱导公式 5.4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5.5二倍角与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三解斜三角形 5.6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解斜三角形 第六章三角函数 一三角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6.1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6.2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6.3函数y=Asin(ωx+ψ)的图像与性质二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 6.4反三角函数 6.5最简三角方程 高二上 第七章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一数列 7.1数列 7.2等差数列 7.3等比数列 二数学归纳法 7.4数学归纳法 7.5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7.6归纳—猜想—证明 三数列的极限 7.7数列的极限 7.8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第八章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8.1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 8.2向量的数量积 8.3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 8.4向量的应用 第九章矩阵和行列式初步 一矩阵 9.1矩阵的概念 9.2矩阵的运算 二行列式 9.3二阶行列式 9.4三阶行列式 第十章算法初步 10.1算法的概念 10.2程序框图 *10.3计算机语句和算法程序 高二下 第十一章坐标平面上的直线

(完整版)高一上册数学(沪教版)知识点归纳

高一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集合与命题 1.内容要目:集合的基本概念、空集、子集和真子集、集合的相等;集合的交、并、补运算。四种命题形式、等价命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基本要求:理解集合、空集的意义,会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理解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等概念,能判断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或相等关系;理解交集、并集,掌握集合的交并运算,知道有关的基本运算性质,理解全集的意义,能求出已知集合的补集。理解四种命题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能写出一个简单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能在简单问题的情景中判断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或充分必要性。 3.重难点:重点是集合的概念及其运算,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难点是对集合有关的理解,命题的证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别。 4.集合之间的关系:(1)子集:如果A 中任何一个元素都属于B ,那么A 是B 的子集,记作A ?B.(2)相等的集合:如果A ?B,且B ?A ,那么A=B.(3).真子集:A ?B 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记作A ?B. 5.集合的运算:(1)交集:}.{B x A x x B A ∈∈=且I (2)并集:}.{B x A x x B A ∈∈=或Y (3)补集:}.{A x U x x A C U ?∈=且 6.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如果P Q ?,那么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如果P Q ?,那么P 是Q 的充要条件。也就是说,命题P 与命题Q 是等价命题。 有关概念:1.我们把能够确切指定的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2.数集有:自然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3.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4.用平面区域来表示集合之间关系的方法叫做集合的图示法,所用图叫做文氏图。5.真子集,交集,并集,全集,补集。6.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等价命题。7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注意:1.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各不相同的。2集合与元素的属于关系与几何之间的包含关系,两者不能混淆。3.证明A 是B 的充要条件:(1)充分性的证明:A ?B.(2)必要性的证明:B ?A.4.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同真(假),因此它们是等价命题,逆命题与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 第二章 不等式 1.内容要目:不等式基本性质、不等式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分时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无理不等式的解法、某些高次不等式的解法、基本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 2.基本要求: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常用的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一元二次不

(完整版)高中数学(沪教版)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高一(上)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集合与命题 1. 主要内容:集合的基本概念、空集、子集和真子集、集合的相等;集合的交、并、补运 算。四种命题形式、等价命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 基本要求:理解集合、空集的意义,会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理解子集、真子 集、集合相等等概念,能判断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或相等关系;理解交集、并集,掌握集合的交并运算,知道有关的基本运算性质,理解全集的意义,能求出已知集合的补集。理解四种命题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能写出一个简单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能在简单问题的情景中判断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或充分必要性。 3. 重难点:重点是集合的概念及其运算,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难点是对集合 有关的理解,命题的证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别。 4. 集合之间的关系:(1)子集:如果A中任何一个元素都属于B,那么A是B的子集, 记作A B.(2) 相等的集合: 如果A B, 且B A,那么A=B.(3). 真子集: A B 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记作A B. 5. 集合的运算:(1)交集:A B {xx A且x B}. (2) 并集: A B {xx A或x B}. (3)补集:C U A {xx U且x A}. 6.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如果P Q,那么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如果P Q,那么P是Q的充要条件。也就是说,命题P与命题Q是等价命题。有关概念:1. 我们把能够确切指定的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 2. 数集有:自然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3.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 4. 用平面区域来表示集合之间关系的方法叫做集合的图示法,所用图叫做 文氏图。 5. 真子集,交集,并集,全集,补集。 6. 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等价命题。

高一下册数学(沪教版)知识点归纳教学教材

高一下册数学(沪教版)知识点归纳

高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第4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1、内容要目:幂函数的概念及其在(0,)+∞内的单调性。对数;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2、基本要求:掌握幂函数的定义域及其性质,特别是在(0,)+∞内的单调性。会画幂函数的图像,熟练地将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对数积、商、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换底公式并会灵活运用,掌握函数与它的反函数在定义域、值域以及图像上的关系。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结论,会解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3、重难点:幂函数性质的探求及其运用。对数的意义与运算性质,反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单调性)。 说明:①幂函数(,)y x Q ααα=∈是常数的定义域D 由常数α确定,但总有+∞?∞∞∞?∞∞∞(0,) D.D 不外乎是(0,+),[0,+),(-,0)(0,+),(-,+)四种。当(,0)(0,)D =-∞+∞∞∞U 或D=(-,+)时,幂函数y x α=是奇函数或偶函数,因此研究幂函数的性质,主要是研究幂函数在(0,)+∞上的性质。当 0+y x αα>=∞时,在(0,)是增函数;当0+y x αα<=∞时,在(0,)上是减函数,幂函数的图像都经过(1,1)。②指数函数(0,1)x y a a a =>≠且有些同学常会与幂函数(,)y x Q ααα=∈是常数混淆。③换底公式 log log .(0,1,0,1,0)log a b a N N a a b b N b =>≠>≠>其中 ④函数()y f x =的定义域是它的反函数1()y f x -=的值域;函数()y f x =的值域就是它的反函数1()y f x -=的定义域。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y x =对称。⑤对数函数

第16讲函数的单调性-【新教材】沪教版(2020)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练习(拔高)

函数的单调性 一、选择题(共16小题;共80分) 1. 函数y=∣x+2∣在区间[?3,0]上( ) A. 递减 B. 递增 C. 先减后增 D. 先增后减 2. 偶函数y=f(x)在区间(?∞,0)上单调递增,则有( ) A. f(?1)>f(π 3)>f(?π) B. f(π 3 )>f(?1)>f(?π) C. f(?π)>f(?1)>f(π 3) D. f(?1)>f(?π)>f(π 3 ) 3. 函数y=(2k+1)x+b在实数集上是增函数,则( ) A. k>?1 2B. k1 2 D. k<1 2 4. 若函数f(x)=∣2x+a∣的单调递增区间是[3,+∞),则a的值为( ) A. ?2 B. 2 C. ?6 D. 6 5. 已知函数f(x)=x2+4ax在区间(?∞,6)内单调递减,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 a≥3 B. a≤3 C. af(1),则( )

A. a>0,4a+b=0 B. a<0,4a+b=0 C. a>0,2a+b=0 D. a<0,2a+b=0 9. 已知函数f(x)=∣x+a∣在(?∞,?1)上是单调函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 (?∞,1] B. (?∞,?1] C. [?1,+∞) D. [1,+∞) 10. 下列四个函数中,在(0,+∞)上为增函数的是( ) A. f(x)=4?x B. f(x)=x2?2x C. f(x)=?2 x+1 D. f(x)=?∣x∣ 11. 函数①y=∣x∣;②y=?1 x ;③y=∣x∣ x ;④y=?x 2 ∣x∣ ;⑤y=x+x ∣x∣ 中,在(?∞,0)上是增函数 的有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12.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f(x)=?x2+x?6的单调增区间为(?∞,1 2 ] B. f(x)=?√x在[0,+∞)上是增函数 C. f(x)=2?x x 在(?∞,+∞)上是减函数 D. f(x)=?x3+1是增函数 13. 若f(x)=x2?2(a?1)x+2在(?∞,5]上是减函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 a>6 B. a≥6 C. a<6 D. a≤6 14. 函数f(x)=√x2?2x?3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 A. (?∞,?1] B. (?∞,1] C. [1,+∞] D. (3,+∞) 15. 下列四个函数中,在(0,+∞)上为增函数的是( ) A. f(x)=3?x B. f(x)=x2?3x

沪教版高一数学上册教学案(华师大附中)

新课标高一数学沪教版 上册教学案

集合及其表示法教学案 【教材解读】 1. 本章围绕“集合→四种命题形式→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编排顺序展开,其中“子集与集合的运算、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判断条件的充分性与必要性或充分必要性”是重点,“否命题、在简单的问题情境中判断条件的充分性与必要性、子集与推出关系”是难点. 2.会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掌握子集的概念;掌握集合的 “交”、“并”、“补”运算;理解否命题、逆否命题,明确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意义,能在简单的问题情境中判断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充分必要性;理解子集与推出关系,体会用集合知识理解逻辑关系;是学习本章的基本要求. 3.解决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弄清元素的属性是关键;画图讨论:集合的关系及其运算、命题的推出关系,以及通过举反例说明命题不成立,是常用的解题策略. 1.1集合及其表示法 【教案样例】 2.在描述或表示集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抽象的意义. 3.在运用集合语言进行数学表达和交流的活动中,体会数学符号语言比自然语言更简洁和准确,进一步认识集合语言既是一种符号语言又是一种描述问题、交流思想的工具. 教学重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教学难点: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在现实生活和数学中,我们常把一些对象放在一起,作为整体加以研究,例如: (1)某校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 (2)某次篮球联赛参赛队的全体; (3)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的全体; (4)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象限的点的全体; (5)2,3,5,7,11,13,17,19,23,29; (6)不等式210x -+<的解的全体. 引入集合概念,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表达思想与交流的需要,也是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2.概念形成:(教学提示:这一环节可采用教师引领下的学生阅读教材或学生阅读教师呈现的PPT 素材,师生共同抽象概括出相关概念,重视引导学生正确表述数学概念,逐步发展数学交流的能力) (1)集合的意义:把能够确切指定的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简称集(set).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 B C 、、表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