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整合与协同发展

论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整合与协同发展

2006年第4期(第26卷总第109期)

贵抵民族研究

GuizhouEthnicStudies

No.4.2006

(V01.26.General.No.109)

论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

整合与协同发展

王孔敬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摘要: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具有一般红色旅游资源共性的同时,又拥有许多独具一格的基本特性。但目前边区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着条块分割、发展水平低下等许多缺陷和不足,因此,其红色旅游应走区域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之路。而边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使其区域红色旅游走整合与协同发展之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据此,应统一制定其发展对策。其对策的实施必将对推动边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扣现实意义。

关键词: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整合与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06)04—0026—06

Research蚰theRed—TOurismCOmbiIleandCOoperatiVeDevelopm朗tinBorderRe西onofH蛐an,Hul)ei,ChongqingandGuizhou

WANG&醒一{ing

(ch∞鹊ingnlreeG0f8黯uIliv绷矗ty,w8nzllou,Chon鲥Ilg加4000,Chim)

Abstract:弧ered—tourismresourcesofborderre西onofHunaIl,Hubei,Chon鹊ingaJldGuizllouarever),abundant,whilehavinggenerallyredtouristresourcesgenemIity,therearealotofbasic

ch锄cteris-ticsori舀nalinstyle.Butborderaeragettingred—tourismdevelopmenthaveba趟钉betweendi£fbremde—panmems,development1evelalotofdefectsanddeficienciessuch鹊beinglowatpresent,soitsgettingredtoit8houldIncrvetheregion8linte铲ationofthee瑙ouIcestotourigm讲thincoordination讯ththede—velopingmad.Andborderareasoci8lcun℃ntsitu砒ionofeconormcdevel叩ment,眦keitsarearedonecoIIlbining稍thhavingnecessityaIldfe船ibilityinc00rdin砒ionwithdevelopingIoadtotaketored—tou卜ism,inviewoftheabove,shouldlIlakeitsdevelopment

counte珊e鹤ureinunison.Coume瑚e鹊ureitsimplementation稍lltopmInoteborderareasocialeconomyisithasverygre砒andfar—reachingtlleoryandrealisticmeaIlingtodevelopinh跗monyf瓠t.

Key啪r凼:borderre西onofHunan;Hubei;Chongqing明dGuizhou;thered—tourism;coIIlbineandc00perative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06—06一14。

[作者】王孔敬(1973一),男,硕士,重庆奉节人。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讲师,主要从事民族经济、旅游与环境管理研究。

?26?

王孔敬:论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整合与协同发展

湘鄂喻黔边区指以传统的“武陵山区”为核心区域的四省(市)邻近区域,大致包括湖南境内的张家界市、湘西州、怀化市、湖北的鄂西州、重庆的黔江区、贵州的铜仁地区和黔东南州等地州市,是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也是全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在这一地区,不仅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而且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致使该地区往往只重视前两种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对红色旅游发展却重视不够、开发不当、整合不力、协同发展缺失。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红色旅游业和整个大旅游业的快速协调发展。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基本特性分析出发,剖析该地区红色旅游整合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边区红色旅游整合与协同发展的基本对策及其重要意义。这对于湘鄂渝黔边区以及与此相类似的多省毗邻地区区域红色旅游的整合与协同发展问题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基本特性

红色旅游是在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产生、形成,并随着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推进而加速发展的新型旅游产品。它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际学习、参观旅游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可见,红色旅游有其自身独有的历史属性、政治性、人文性、综合性:国际性、时代性等多方面的特性。而湘鄂渝黔边区由于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和区域位置以及少数民族聚屠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使得其红色旅游资源与其它革命圣地和革命纪念地相比,在拥有一股红色旅游的共性的同时,还有着许多自身独有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该区域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历程最为完整和系统的一个革命圣地和革命纪念地

湘鄂渝黔边区几乎拥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斗争历程的所有重大事件,诸如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和开展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革命阶段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例如,在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在边区就创建了湘鄂边、湘鄂西、黔东特区、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斗争历时达8年之久。在创建革命军队方面,相继训建了红三军、红四军、红二、六军团等红军,并成为当时三大主力红军之一。同时也建立了湘鄂川黔等各级苏维埃政权,与各种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之后,为了民族抗战大局的需要,红二、六军团又进行了最富红色精神的万里长征。在抗日战争中,边区各族人民特别是湘疆和黔东南人民在我党领导下与日寇进行了殊死搏斗,该区域成为捍卫战后方的坚强屏障。在解放战争时期,湘鄂渝黔边区成为进军大西南摧毁蒋介石集团在大陆残存力量的前哨基地和战略中枢,极大地保障了大西南的全面解放。

其二、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在民族地区建立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在湘鄂边土家族、苗族聚居区建立武装割据,是党中央直接决定和领导的,它是党中央在全国各地组织武装暴动、实行分区割据的整体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建立既可与湘南、湘东策应,威逼长沙,而且可以同时造成鄂豫皖、湘鄂赣相配合以威逼武汉的局势,因此它在实现当时党中央制定的两湖暴动计划的战略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29年6月,在贺龙、周逸群等人的领导下,在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创建了由共产党人领导的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它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第一块红色区域n]。形成了鹤峰、桑植、石门、五峰、长阳为中心,包括湖南的大庸、慈利、永顺、龙山和湖北的恩施、巴东、建始、宣恩、来风、咸丰、利川、松滋等县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后来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并发展成为湘鄂川黔新苏区。

其三、湘鄂边的红四军是最早以军为建制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红军。中国共产党最早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创建革命军队不多,最早有两个,一是贺龙、周逸群于1928年所创建的红四军,另一个是邓

?27?

2006年第4期2006年8月版

小平等1929年在壮族、瑶族聚居区所创建的红七军、红八军。但是从时间上来看,红四军创建时间最早,它是我党在湘鄂边土家、苗、白、侗等各族人民聚居区内创建的一支以少数民族劳苦大众为主体、以军为建制的最早的红色军队,并在该地区转战达8年之久。他们团结边区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患难与共、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先后创建了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为配合其它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为粉碎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为积蓄和发展革命,保存和培养革命骨干,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为实现民族斗争和民族团结、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在长征北上抗日后,许多红四军少数民族指战员喋血。中原,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国民党的腐朽统治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其四、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当时长江南岸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它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和其它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建树了卓著功勋。1934年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在中国革命处于最极端困难的时期,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土家族、苗族等广大聚居区内,创建了近百万人口的湘鄂川黔新苏区,它是当时我国南方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成为钳制、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策应和掩护中央红军长征以及其它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坚强阵地。1935年,红二、六军团奉命转移,踏上了北上抗日的万里征程。

其五、湘鄂渝黔边区不仅是贺龙、周逸群、任弼时、肖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而且也是许多少数民族革命先烈和共和国开国元勋的故里。如贺龙元帅(湖南桑植入)、周逸群(贵州铜仁人)、赵世炎(重庆酉阳人)、刘仁(重庆酉阳人)、万涛(重庆酉阳人)。同时,这里也是许多少数民族抗日英雄的故里,例如郑洞国(湖南石门人)、覃子斌(湖南大庸人)、向凤武(湖南龙山人)、向敏思(湖南永顺人)、田仲达(湖南古丈人)。另外,鄂西的恩施,叶挺将军在皖南事变后曾在这里被两次关押达两年半之久,并与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在当地留下许多佳话。

二、边区红色旅游整合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整合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其一、边区红色旅游资源的系统性、整体性特点要求边区红色旅游必须进行区域整合与协同发展。从该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内容和文化内涵来看,正是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各个革命斗争活动,构成了边区革命斗争历程的整体内容,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边区红色文化的系统内涵,体现了该区特有的红色精神,它具有整体性、不可分割性等特点。因此,如果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和反映这一地区革命斗争历程的真貌和整个红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边区红色旅游的综合性和战略性功能,实现边区社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等目的,就必须对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大力进行整合和走区域协同发展之路。

其二、边区红色旅游开发的无序性、滞后性

边区的各地州市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利益驱动纷纷开发自己辖地内的红色旅游资源。然而由于边区行政隶属关系各异和发展思路的分歧,致使边区原本系统完整的红色旅游被人为的条块分割,缺乏明显的统一规划,资源有效整合不足,区域协同发展不够。导致边区各种项目开发重复、特色不鲜明、内涵提炼不够、品牌不统一,表现出明显的开发无序性和滞后性。,其三、边区红色旅游发展产品化和产业化水平低下

湘鄂渝黔边区由于地域的封闭性、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和基础设施的落后性等因素的制约,使得边区红色旅游发展产品化和产业化水平低下,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化和市场运作机制,从而也就没有形成行、游、住、食、购、娱等各要素协调配套的完整成熟的红色旅游产品,缺少具有震撼力、影响力、吸引力强的项目,红色旅游产业的关联度不大,社会经济效益低下。这种状况,就要求边区从整体上进行改革,转变观念和运作机制,加强边区红色旅游的整合与协同发展,提高其产品化和产业?28?

王孔敬:论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整合与协同发展

化水平。

其四、边区红色旅游产品品牌不统一、整合营销乏力

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没有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没有深刻地挖掘和整合其红色文化内涵,从而也就没能提炼出统一的边区红色旅游主题品牌。在整合营销上,没有在宣传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组织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网络等面向社会大众的新闻媒体通过认真策划、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系统性宣传。这种现状,要求边区进一步加强协作机制,进一步挖掘其红色文化内涵,加大整合营销力度,打造统一的品牌。

其五、边区脱贫任务的紧迫性

湘鄂渝黔边区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传导弱化,造成边区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封闭,是我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脱贫任务紧迫。例如,目前湖南西部地区地州市(湘西州、怀化石、张家界石)集中了全省55%的贫困县,贫困县的个数占了地市级行政区的71%;贵州铜仁地区所辖10个县市个数中有5个国务院定贫困县;重庆7个革命老区黔江地区占了5个,而黔江所辖的5个少数民族县均为贫困县∽1。2001年,湖北恩施州8县(市)均被纳入全国592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列b1。更严重的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四省(市)边区与周边各省区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其六、边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湘鄂渝黔边区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的过度地区,受雪峰山和武陵山两个隆起带的影响,山地面积广阔,石灰岩分布广,区域地理情况复杂,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例如,湘西地区山地面积有1480km2,占土地总面积70%,其中山原占18%,山地、山原海拔大多在500—1000m,部分山峰达1400—1890m,坡度在25度以上的山地占总面积的62%,10县市喀斯特地段分布面积达14560km2,占总面积的71.01%¨1。同时由于经济的滞后性和过去几十年实行的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使边区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呈现出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发、森林资源锐减、草地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严重以及荒漠化、石漠化加快等一系列问题。

(二)边区红色旅游整合与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其一、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发展红色旅游,2004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成为指导和推进红色旅游的纲领性文件。2005年2月,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在北京联合召开发展红色旅游工作会议,对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持久开展红色旅游工作作出了专题部署,明确提出要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加强资源整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以及跨区合作。各级地方政府也迅速作出反应,积极响应中央发展红色旅游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发展红色旅游的热潮。

其二、边区地方政府认识渐趋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边区的区际协作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如1990年所成立的“湘鄂川黔武陵山区县(市)区政府经济技术协作会”,其县(市)区政府就达到135个,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正式启动,区际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边区地方政府深刻地意识到进一步加强边区资源整合与统筹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开始逐步着手付诸实施。例如,2002年11月,黔渝两省(市)政府达成联手打造“千里乌江画廊”旅游精品协议,强调要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发展。同时,随着边区内万宜、渝怀两铁路的正式开工建设,四省(市)边区政府纷纷加强了在交通建设和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协作。这种已有协作组织和不断增强的合作意识,必将为边区红色旅游的整合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三、新的交通和通讯网络的逐步形成

湘鄂渝黔边区交通位置十分重要,素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

?29?

2006年第4期2006年8月版

实施和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边区交通通讯条件大为改善,新的交通通讯网络开始逐步形成。在铁路方面:枝柳铁路纵贯湘西,湘黔铁路横跨湘黔两省,长石铁路(长沙至石门)大大缩短了湘西北地区与省城长沙的空间距离,正在修建的渝怀铁路(重庆至怀化)横贯渝黔湘三省(市),万宜铁路(万州至宜昌)斜贯渝鄂边区。在公路方面:320、319、209、207、318等国道贯穿本区,上瑞(上海至瑞丽)高速公路横穿湘黔地区,正在修建的长渝(长沙至重庆)、沪蓉西(上海至成都至西昌)、常张(常德至张家界)、怀仁(怀化至铜仁)等高速公路将为本地区便捷的交通网络再添新翼。在水运方面:沅水、澧水、乌江等江河常年通航,与边区北缘的黄金水道长江航运构成了较发达的水路运输网。在航空方面:张家界机场的扩建、贵州铜仁机场的竣工、重庆黔江丹白机场的兴建、湖北恩施许家坪机场的扩建,将逐步构成边区的空中交通网络。在通讯方面,随着许多基础设施的完善,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通讯网络。新的交通通讯网络的逐步形成,必将为边区红色旅游的整合与协同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边区红色旅游整合与协同发展的对策

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发展应在认真领会党中央、合边区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协同发展的道路。国务院发展红色旅游重要性精神的基础上,结加大区域红色旅游整合力度,走区域红色旅游

其一、创新边区红色旅游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区域红色旅游协调组织和机制。

由于湘鄂渝黔边区在行政上分属于四省(市),因此,为加强区域红色旅游资源整合,推动边区红色旅游的协同发展,必需创新管理体制,实现从行政区域向自然区域结合、以自然区域为主的转变。首先,边区各省(市)应充分认识到,整合和协同发展边区红色旅游,是促进边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五个统筹”的重要工作领域。边区各级政府要将其纳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大政治任务来抓,使其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个文明”建设的阵地。其次,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一种高层次、跨部门的综合协调机构和机制,打破传统的行政条款分割、地区封锁和各自为阵的格局,加强边区红色旅游的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和协调发展,形成红色旅游发展的合力。

其二、制定边区红色旅游整体规划、集中建设、整合营销、科学打造统一品牌

边区红色旅游要实现区域红色旅游整合与协同发展的目标,必须坚持整体规划先行的原则。边区高级协调机构应组成专门的协调班子,组织专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边区红色旅游的特性和规律、全面编制区域整体规划方案,科学利用区间资源,立足长远,集中建设,大力发展、整合具有震撼力、影响力、吸引力强的项目,突出本区域红色旅游的鲜明特色,整合营销,打造统一的红色旅游精品,提高其产品化和产业化水平。例如:张家界一桑植一永顺一吉首一铜仁线是国家旅游局规划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边区整体规划可以此精品线路为本区域红色旅游的主线路;以张家界桑植县贺龙故居和纪念馆、湘西州永顺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旧址、鄂西州鹤峰县满山红纪念园、铜仁市周逸群故居为主要旅游景点;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程为主线来统一科学规划边区红色旅游发展方案,有效整合各地红色旅游资源,突出特色,整合营销,打造边区的红色旅游精品品牌。

其三、进一步挖掘边区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突出特色和主题,实现边区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湘鄂渝黔边区目前对红色旅游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边区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还远远不够,特色和主题缺失。因此,本区域应充分发挥边区党史征集研究功能,以尊重历史的“原真性”为原则,准确把握历史脉搏,深刻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提炼边区红色精神,突出特色和主题,使边区的红色旅游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例如,通过深刻挖掘边区革命斗争历程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提炼出反映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也可提炼出边区各少数民族人民追求独立解放、挑战生命极限的民族精神。这两种精神,实质上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30?

王孔敬:论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整合与协同发展

杰出代表和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在挖掘厚重的红色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要突出其鲜明特色和主题。边区红色旅游较之其他革命胜地和革命纪念地,民族性是其最大特色,例如:湘鄂边苏区是我党在民族地区建立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红四军是最早以军为建制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红军;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我国南方最后一块苏区等等。同时边区红色旅游主题也十分鲜明,例如:可把红四军等革命建军历程定为边区的“东方曙光”主题,把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定为边区的“革命摇篮”主题等。

其四、加大边区红色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的有效整合,树立大旅游观念,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

边区红色旅游发展应充分发挥其生态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等优势,以目前红色旅游发展的热潮和西部大开发的启动为契机,树立大旅游观念,加快加大区域多种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势互补,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用红色旅游品牌吸引人、绿色生态旅游品牌和五彩民族文化品牌留住人,逐步建立起大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发挥其关联作用,形成区域多种旅游融为一体、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大旅游协同发展格局。

其五、加快边区红色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

首先,在交通设施方面,按照边红色旅游战线的整体规划和大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加大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例如:可以以区域内的枝柳铁路、石长铁路、渝怀铁路、万宜铁路为骨架,以320、319、318、209、207国道和长江、乌江航道以及张家界、铜仁、恩施、黔江机场为支架,以区域内系列中心城镇为据点,科学制定区域红色旅游线路建设规划。同时,加强原有交通网络的改造,加快已在建设的交通路线的进度,从而建立起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其次,还要加快区域内旅游城镇建设,提升区内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水平,加快通讯、电力、娱乐、购物等设施建设,真正实现“景区游、城区留”的景区城镇一体化格局,推动区域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边区红色旅游整合与协同发展的意义

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资源以旅游产业的形式,融政治性、文化性、经济性、教育性、观赏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开发发展的结果,它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边区红色旅游的整合与协同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通过对边区红色旅游整合与协同发展,不仅可以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培育边区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扩大就业,实现区域脱贫和经济快速发展等目标;而且可以进一步发挥其政治、文化、教育、娱乐等综合性功能,提炼出更深刻的红色精神,为边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胡济民,胡源.土家族革命斗争史略[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沛林.论湘鄂瀹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建立[J].经济地理,2004,(1).

[3]周先旺.中国西部概览——恩施州[M].北京:文献出版社,2003,49.

[4]谢庭生,易国华.湘西武陵山贫困地区脱贫与发展[J].经济地理,2000,(1).

(责任编辑:石船)

?3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