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易中天-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易中天-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易中天-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易中天-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中国文化与中国人”。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都生活在中国文化的环境和氛围之中,我们的所作所为、生存发展都是与这个文化密切相关的。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我们就不能了解自己;我们不了解自己,就很难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所以,我今天要来给大家讲这样一个题目。

我们马上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文化?或者说,什么是中国文化?当然,要回答“什么是中国文化”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文化。文化学上关于“文化”的定义大约有两三百条,今天下午如果我来讲这些定义的话,恐怕要走掉三分之二的听众,我还是来讲一个故事吧。有四个人去咖啡厅喝咖啡,发现杯子里有一个苍蝇。第一个发现的是英国人,他站起来,掏出钱包,抽出一张钞票,压在杯子下面,就走人了。为什么呢?因为咖啡里有苍蝇是不能喝的,他肯定也很愤怒,但他是绅士,不能发怒,于是就用付钱但不喝咖啡的方式来表示抗议。

第二个发现的是日本人,他勃然大怒,“八格牙鲁!”再把服务员叫来,“你的什么的干活!苍蝇的有!你们懂不懂管理的,还想发展的干活?”很是愤怒。因为日本人做事很精致,很到位,不允许出现这种状况的。

第三个发现的是美国人。他笑了,用手指一勾,把那个服务员叫了过来,“不错啊,咖啡里还有苍蝇啊,不过在我们美国咖啡不是这样上的,我们是先端上来一杯咖啡,再端上来一罐牛奶,再端上来一小碟方糖,再端上来一小碟苍蝇,我们想放多少放多少。”美国人有幽默感,他用这种方式表示抗议。

我就要提出一个问题了,如果是中国人呢?中国人会说,“去!把你们领导找来!”这是什么不同?这就是文化的不同,中国人是有事找领导。

美国人有事找律师,比方说,两个人在路上车子相撞了,他们是不会吵架的,双方会走下车来,相互交换一下名片,然后说,请找我的律师。因为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它的文化就是法治文化,虽然他们也不喜欢律师,美国人对于律师是一个矛盾的态度。美国有一个笑话,一对年轻人上了天堂相爱了,然后他们去找上帝,“上帝啊,我们想结婚。”上帝对他们说,“这个事情很好办,一个星期以后会有一个牧师上天堂,他可以为你们主持婚礼。”一个月之后,年轻人又来找上帝,“上帝啊,我们要离婚。”上帝说,“这就难办了,天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律师上天堂呢!”

这个笑话说明美国人不喜欢律师,但是又离不开律师。他们是法治国家,讲究任何事情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但是咖啡里有一个苍蝇的事情实在不值得去找一个律师来,那么就调侃两句服务员也就算了。这说明咖啡里有苍蝇这件事任何人都要愤怒的,但是表达愤怒,提出抗议的方式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就发现,文化和方式是有关系的,但是学术研究忌讳“孤证”,因此我还得再讲一个故事。

有个人做了一个实验,把不同民族的人都分成三人一组,两个男人一个女人,把他们在一个孤岛上放三天,看看会发生什么事。三天后,实验者来到英国人的岛屿,发现三个英国人原封不动地坐在那儿。实验者感到奇怪了,三天过去了,居然没发生什么事。英国人抱怨说,“你临走的时候忘了给我们做介绍!”因为英国人讲礼仪,讲绅士风度,他们有一条规矩,陌生人之间没有第三人介绍,不得交谈。他们是想发生点事的,但是没有经过介绍。

第二个去了西班牙人的岛,两个男人不见了,就看见一个女人在跳舞。实验者问,“两个男人上哪儿去啦?”女的答道,“哎,你一走,他们两个为了争夺我,决斗去了,结果都死了。”

接下来他去了法国人的岛,一男一女不见了,剩下的那个男人在那里修剪树枝,实验者问,“那两个人呢?”这个男的答道,“你一走我们就约好了,轮流做她的情人,今天轮到他们俩。”

然后,实验者来到俄国人的岛,一个女人不见了,两个男人在喝酒打牌,实验者问,“那个女人呢?”两个俄国人都喝大了舌头,“你问那个女人吗?她去集体农庄建设社会主义啦!”

这个故事是当年美联社驻莫斯科站的站长说的,其本意是讽刺在当时的情况下,男人不干活,都是女人在干活。但我们从这个故事中也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在进行交往的时候,他们的方式也是不同的。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文化就是方式,或者准确地说,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包括交际方式等各种方式,由此构成了不同的文化。比方说,西方人见面,会相互打招呼“hello”,再握手,关系亲密的可以拥抱。中国人见面会寒暄,“久仰”、“久违了”,这就是不同的方式。又比方说,西方人吃饭用刀叉,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这也是不同的方式。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方式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这些方式背后有些共同的东西。比方说,这两种方式就体现出西方人和中国人不同的性格,西方人性格外向,中国人性格内向,所以,西方人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中国人伸出手去握自己的手;西方人用刀用叉,都是进攻型的,中国人用筷子是向内用力的。一个是交际方式,一个是进餐方式,在这两个不搭界的方式中,我们发现了其共同的东西。这说明了在许多具体的文化方式之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式,一个方式的方式,一个总的方式,这个我们就称之为“文化的思想内核”。于是又引出一个问题,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什么?

我还是来讲故事,有一位先生在台湾一家公司做公关经理,负责接待各国各方来的客户。有一天,来了两个美国人,老板就对这位公关经理说,“小吴啊,请两位美国客人吃个饭吧。”中国人的习惯是客人来了要接风,客人走了要饯行。老板没有时间,就安排公关经理去请一下,可小吴想,三个人怎么吃呢,点菜也不方便。于是,他就再叫了五个同事,八个人正好一桌。

到了餐厅,服务员把菜单递上来了,公关经理马上把菜单传给美国人,请他们点菜。其中一个美国人在美国唐人街吃过中餐的,很内行,他打开菜单一看,哎,芙蓉鸡片,OK,点了。然后,再传给另一个美国人,而那个人从来没有吃过中餐,看都看不懂。于是,小吴接过菜单,让同事们一人点一个。最后,菜单又传到那个美国人手里,他还是不会点,于是,小吴说,“还缺个汤,要不你就点个榨菜肉丝汤吧。”“OK!”这美国人欣然应允。第一个上来的是芙蓉鸡片,那个点菜的美国人认识的,就把这道菜端在自己面前,说了声“sorry”,就开吃了。主人傻眼了,思忖道,“要不我们也像他一样,谁点的菜谁吃?”结果,大家吃了自己点的菜。最后上来了一大盆榨菜肉丝汤,主人这时候也说不清楚了,不知该如何解释,这位美国人硬着头皮喝下了榨菜肉丝汤。

我觉得,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两种文化不同的思想内核,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个体意识。点菜吃饭在西方人看来是个人的事,所以,每个人是自己点,自己吃。甚至他们在约会时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吃各的饭,各买各的单。而在中国人这里,一旦聚在一起吃饭就是大家的事情,是群体的事情,个人点的菜是给大家点的,上菜以后也是大家吃的,当然,最后谁请客谁买单,但如果是哥几个聚会,大家就会抢着买单,不分你我、不分彼此才显得亲热,要不就不聚在一起吃饭了。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两种文化思想内核的不同。我们得解释一下,什么叫做个体意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每个独立的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社会就是由这样一些有着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一个不可再分割的单位。由于每个人都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所以每个人的行为都由自己来选择和决定,并由自己负责。比方说,刚才的芙蓉鸡片,自己选择自己吃,即使刚才的榨菜肉丝汤是在误导下做的选择,但他还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每个人的独立人格是不可侵犯的,因此,西方人不让菜,每个人吃自己的菜,这与我们中国人的观念是相反的。

在中国,主人会把菜先夹给最尊贵的客人,但在西方人看来,这简直是强暴,凭什么规定我要吃这个东西,而我们把这认为是善意,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客人。这就是文化的冲突,产生文化的误会。而在中国,个人做的事情都是为了群体,是要向群体负责的。所以,在我国,请客吃饭时,会不会点菜就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办公室主任这样的角色,一定要掌握这门艺术,要保证所点出来的菜皆大欢喜,还要品种齐全、五颜六色,同时,不能超过规定的预算,这是不容易的,所以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很多细节看出这两种文化的差异。比如说,美国人写信时,一定是先写名字、家庭地址,再是城市、省份、国家,越是群体的,越放在后面;而中国人是倒过来的,越是群体的,越放在前面。凡此种种,都说明我们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个体意识。

这是我们得出的又一个结论,同时,再引出了一个问题,这两种文化的思想内核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个问题就要说得比较长远一点了。今天我们所讲的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文化产生于公元前10 世纪,有一支北方来的阿卡亚人来到了希腊半岛,阿卡亚人是雅利安人的一支,雅利安人是来自北方的人种,其特点是身材高大、皮肤白皙、金发碧眼,是标准的白种人。不知何故,雅利安人从北方南下,一支来到印度,一支来到希腊。阿卡亚人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来到希腊后,发现这里既不适合畜牧业的发展,也不适合农业的发展,因为这里的土壤十分贫瘠,但倒可以种橄榄树,橄榄可以榨油。

于是,他们就在这里发展手工业,生产橄榄油和盛放橄榄油的陶罐。另外,他们还发现一个问题,希腊半岛海岸线曲折而漫长,当顺风顺水的时候,只需一天就可以到达彼岸,因此,也适合发展航海业。手工业加航海业的结果就是工商业,于是希腊人就把自己变成了工商业的民族,工商业民族的特点就是产权必须明晰,要明确到个人,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可以用来交换。而且,这些个人是要流动的,商品和货币要流通,商业的从业人员就要流动,因此,在这个节骨眼上,希腊民族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即炸毁了氏族血缘关系,使之变成了一群独立的、分散的、相互之间没有依附关系的个人。

问题马上又出来了,我们知道,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但人是一种双重的存在物,他既作为个人而存在,又作为社会的存在物而存在。一方面,每个人都是单个的、独立的,另一方面,我们这些独立的人只有组成社会,才能生存。每个人都有独立意志,都自行其事,但是如果我们一人一个想法,那岂不是要天下大乱。必须有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有件东西来维系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有一个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在西方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靠什么来维系呢?由于希腊民族是一个工商业民族,他们首先想到的手段是契约,商业社会的经济是靠契约来维系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合同。

商业社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信守合同,而且在合同面前是人人平等的,西方人于是就想到用合同关系来处理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事实上,西方人的人际关系就是契约关系。比方说婚姻关系,结婚在西方人看来就是签约,他们的婚礼有一个牧师来主持,牧师会问双方是否相爱,是否愿意和对方长相厮守,当双方都给予肯定的回答后,牧师要求双方相互交换戒指,然后双方可以接吻了。这个过程是什么意思呢?回答问题其实代表了本合同表示当事人真实愿望,因为我们知道,合同必须体现当事人的真实愿望,至于真实愿望的内容,法律是不管的,比如,西方人可以在遗嘱中表示把他的全部财产留给他的狗。交换戒指表示在合同文本上签字,接吻表示交换合同文本。所以,西方人的婚礼完全是一个签约仪式,由于双方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因此他们有一个节日叫“结婚纪念日”,每到这天,夫妻俩总要庆祝一下,这是什么意思呢?重申合同有效。

当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婚姻关系,还有别的问题要处理,于是,西方人想到,我们应该签一个大家的合同,一个大家的契约,来规范社会行为,这个契约就叫做“法律”。法律是什么?法律就是全体公民签署的、规范社会行为的契约,简称“社会契约”或“全民公约”。所以,法律就是契约,但它不是甲方和乙方的契约,而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契约,这个契约一旦签订,所有人必须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源于“契约面前,人人平等”。在商业契约上,甲乙双方是平等的,那么在社会契约面前,所有的人也是平等的,一旦违约,就要受到惩罚。

但是法律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比方说,法律就不能解决道德问题。举个例子,法律可以禁止公民纵火,但是法律不可以规定公民救火。因为公民不一定有救火的能力、救火的技术,如果规定每个公民都要去救火,那就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法律只能规定消防队有救火的义务,

如果消防队不去救火,那就是不作为。但社会又要提倡见义勇为,而因见义勇为产生的问题靠什么来解决呢?靠道德来解决,道德是一种“软控制”,是诉诸良心的。一旦产生道德问题,我们就会问,你有良心吗?如果对方回答,没有。那我们就拿他没有任何办法了。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宰予,他问孔子:“为什么父母亲死后,我要披麻戴孝三年呢?为什么三年里我不能吃白米饭、穿绸子衣服呢?”孔子说:“我给你讲一个道理,一个小孩子要长到三岁的时候,父母才不抱他,叫做‘三年免于父母之怀’。父母抱了孩子三年,所以孩子以后要居丧三年作为回报。再说了,父母去世后还不到三年,就吃起白米饭、穿起绸子衣服,你心里过得去吗?”宰予说:“过得去啊,我很安心啊。”把孔子气得直哆嗦,他说了句:“汝安则为之。”意思是,你觉得良心过得去,你就做吧。

道德是一种“软控制”,有的人说设立“道德法庭”,这是不对的,把道德和法混在一起了。我们只能再签一个契约,同谁签呢,同上帝签。于是说,如果一个人不道德,死了以后就不能上天堂了,只能下地狱。上帝和我们约定,你皈依我,你一生行善,我保证你死后上天堂,而那些背叛诺言的违约者将下地狱。而且,同上帝签了两次,第一次签的叫《旧约》,第二次签的叫《新约》。但签完这个契约后,发现还有问题没解决,那就是真理的问题。善恶问题解决了,是非问题还没解决。于是,再签一个名叫“科学”的契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就有了四个契约。契约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而且为了契约的签订,西方人还设计了一个程序,虽然是全民的契约,但不能代表大家的意见都一致,于是就有了“少数服从多数”,这就叫做“民主”。民主就是签订契约的契约,是一个程序,是一个大家的约定。所以,西方文化的很多东西就可以还原成契约了,西方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是契约。

那么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是什么呢?中国人是靠什么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在我们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没有经历过像希腊人那样因为工商业的发展而炸毁氏族血缘组织的过程。

我们的国家是由氏族血缘组织的结构直接过渡过来的,中华民族的发展是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氏族,由氏族而部族,由部族而民族,是家庭结构直接转换为国家结构。叫做“家天下”,所以,传统中国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家族,而一个家族是一个缩小了的国家。在这样一个组织里,都有一个“父家长”,家庭有家长;家族有族长;国家有皇帝,叫“君父”,是全国人民的爸爸;派到州县的官,叫“父母官”;由这样一个放大了的家庭成员组成的军队叫“子弟兵”;在这样一个国家里面,省和省之间、市和市之间、单位和单位之间都称为“兄弟”。

整个国家的关系全部是血缘化的,我们是通过血缘关系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处理社会关系,在中国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一定要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中国传统社会就是由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社会,那么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什么呢?是家庭。家庭是中国社会最基本、最原始、最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所以中国人非常注重“家”这个字,国“家”、公“家”、人“家”、自“家”……都是“家”。

在中国人的家庭中谁是核心?这就是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在礼仪上、在制度上,家庭的首长是“父”家长,而真正把这个家庭维系起来的是母亲。比方说,女孩子出嫁了,她原来的家就叫“娘家”,她丈夫的家叫“婆家”,而不叫“爹家”、“公家”,说明家庭其实是以母亲为中心、为标志的,所以中国人在情感上是倾向于母亲的。中国传统社会有“二十四孝”,大家可以去查一下,其中大多数都是孝母的。在中国有些王朝的制度上规定,如果一个人当官了,可以封他的母亲、封他的妻子,甚至儿子也可以沾光,而惟独没有封他父亲的。甚至有些朝代县太爷的衙门,当老太太来了可以走正门,而老爷子来只能走边门,这是孝母!

我们可以去读读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看看有多少是歌颂母亲,多少是歌颂父亲的。我们熟悉的很多诗文都是歌颂母亲的,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直唱到“世上只有妈妈好”。在我的印象中,歌颂父亲的文学作品只有一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请大家回去再琢磨一下,

反正我是越看这父亲越觉得像母亲,是一个慈母形象。而且,当我们在表达感激之情的时候,所用的对象一定是母亲,比方说,“祖国啊,母亲!”、“黄河啊,母亲”、“长江啊,母亲”,上过的学校也是“母校”,没有“父校”的。可见,母亲的责任很重,管很多事情的,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大家族到最后都是一个老太太管着的。比方说《红楼梦》,《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有很多原因,但我觉得原因之一是《红楼梦》真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个老太太带着一群女人在管着,男人统治的世界事实上是一种虚假的表象。

母亲为什么这样重要呢?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母亲赋予的。顺便说一句,今天是母亲节,我祝在座的各位母亲好。母亲除了生下我们以外,更重要的是,把我们喂养大,婴儿的第一感觉就是妈妈喂奶,所以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奶水就叫“妈妈”,吃奶就叫吃“妈妈”。如果生母没有奶水,孩子很可能和奶妈亲,历史上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包括很多皇帝都是和奶妈亲的,这叫“有奶便是娘”。我们不要小看喂奶这件事,它是生命的赋予。

在中国文化看来,授人以食是很大的恩情。楚汉相争的故事中,当时,韩信拿下齐国72 座城池,很多谋士就对韩信说,你现在举足轻重,你投奔项羽,项羽就可以赢,你投奔刘邦,赢的人就是刘邦,天下的未来就取决于足下了。谋士劝他谁都不要帮,来个三国鼎立。韩信说,不能啊,汉王对我恩重如山,推食食我,解衣衣我——刘邦把自己吃的让给我,还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我。这是要用生命来报答的,在中国传统社会,给人吃和给人穿是很大的恩情,今天我们还把能提供生活和经济来源的人称为“衣食父母”。

在传统社会,母子关系其实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虽然粗俗不好听,但是很实在的,说得好听一点,就是生命的赋予与接受,所以,情感最密切的是母子关系。我想请问大家,次于母子关系的是什么关系呢?是兄弟,兄弟是我们在社会上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常规方式,当我们要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时,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称兄道弟。兄弟又是什么关系呢?同吃的关系,是吃同一个娘的奶长大的。比方说,和奶妈儿子的兄弟是奶兄弟,又如,如果获取的是同源的精神食粮,如师出同门,那就是师兄弟。

所以,兄弟的关系其实是同吃的关系,是以母亲为核心的,我们中国人因此有一条很重要的风俗习惯,就是吃年夜饭。一到春节前,我们中国各地的交通都会繁忙起来,不畏千辛万苦,一定要在年三十赶回家,和父母双亲、兄弟姐妹吃一顿年夜饭。年夜饭在传统社会,原则上是由母亲来指挥的,有些家庭是母亲亲自下厨,即使母亲不亲自下厨的,那也是亲自来策划、安排、指挥的。这个时候,凡是吃一个母亲的奶长大的孩子,一定要回来团团圆圆地吃一餐团圆饭。这是什么意思呢?重申血缘关系有效。聚在一起吃,表明我们还是亲兄弟,这是非常重要的关系。

比兄弟关系再次一点的是什么呢,是乡情。人生四大幸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乡情是什么关系?是喝同一口井或者同一条河的水长大的人。所以,离开家乡就叫“背井离乡”。井是很重要的,井里的水是生命之源,有同一个源头的就是兄弟,是乡亲。因此,在平时生活中,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请客吃饭。为什么中国的筵席那么多,为什么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就是只有这样才能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因为血缘关系的直接体现就是在一起吃饭,反过来,在一起吃就是兄弟。所以,中国人请客吃饭一定是同吃一道菜,同喝一碗汤,绝对不能像西方人那样分餐。只有礼仪性的请客吃饭才是分餐制,或者纯粹公事公办,不讲人情,才用分餐制,人大政协开会都吃自助餐。

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其实这种进餐方式是不科学、不卫生的,容易造成浪费,吃自助餐是最好的。但是,大家看看,外面请客吃饭有吃自助餐的吗?如果在座某某有甲肝、乙肝或者禽流感,那也得豁出去,一起吃!这体现的是一种诚意,所以,餐桌上的话就是“感情深,打吊针”、“感情铁,胃出血”,不但要喝酒,还要把彼此的酒混着喝,这才是打成一片,才是亲密无间,才是心心相印,才是肝胆相照!这已经不是吃东西了,是吃文化,吃血缘,这是很难改革的。即便在一起吃一顿成不了兄弟,那也至少从生人变成了熟人,在一起吃的时间越多,彼此之间就越熟,

直到最后是烂熟。

从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无论任何时代、任何民族,所面临的问题是共同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但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至少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是不同的。西方人是靠契约来维系人际关系的,中国人是靠血缘来维系人际关系的。所以,这两种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也是不同的。

简单地说,中国文化体现三大精神。

一是人本精神,即以人为本,在自然与人、人与人的关系之间,中国人更注重后者的关系。在中国,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得先学会做人,一个不会做人的人,他最后是做什么都做不成的。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关系都要转化为人与人的关系,比方说,中国人往往把自然也当人看,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天像人”,不是“人像天”。董仲舒讲,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天有四时,人有四肢。自然界其实就是人,“岁寒三友”、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松柏“岁寒而后凋”,这些都是把自然界看成人。所以,古代中国没有宗教意识,没有科学精神,因此最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但凡与人际关系不相干的,就不予考虑。有人问孔子,什么是鬼呢,孔子说:“不知人,焉知鬼。”还有人问孔子:“什么是死呢?”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孔子根本就不看重这些问题,他关注的是人本问题。

二是现实精神。以人为本的文化注重的是当下和现实,是世俗的社会,现实的社会,中国人是很现实的,对“彼岸”、“来世”没有太大的兴趣。所以,中国人的习惯是平时没有什么宗教活动,但生不出孩子了,就要去找观音菩萨,久病不愈就要去找药王菩萨。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我经常对一些企业家说:“你们借鉴西方的管理模式当然是对的,但是一定要考虑中国国情,不要对员工讲,现在要勒紧裤带艰苦奋斗,将来企业如何如何……这是没人相信的,员工只要数着实实在在的票子,心里就踏实了。”所以,中国人主张“知行合一”,要做得到才说,做不到就不要说。我们夸一个人好,常用“说得到,做得到”、“言必信,行必果”来表达。以前,我们的新闻媒体报道模范人物、英雄人物时,经常要找一些他们说过的豪言壮语作为标题,并且记者通常都会写这么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体现。

三是艺术精神。与西方相比较,中国古代社会的艺术成就大于科学成就,而且中国有一种泛艺术化倾向,可以把什么东西都变成艺术,又能把所有的艺术都变成表演。比方说,绘画中,只有中国画的绘制过程是可以观摩的,包括书法也是,其过程本身就是艺术,但画油画就不好看了。烹调也是,在西方是技术,在中国就是艺术。去厨房看中国厨师炒菜,非常好看啊,烧出来的菜也是色香味俱全,甚至让人不忍心动筷子。

这三大精神都来源于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群体意识就意味着要把人与人的关系放在首位,由于把人与人的关系放在首位了,所以,就有了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

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论文

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 玉,石之美兼五德者。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玉文化的产生。 中国玉器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进人新石器时代之后,人们在选择、打制、琢磨石器的过程中,更进一步认识了比一般石材质地优良的“美石”,便用它制成工具和装饰品。当时,玉器尚与石器混存。随着文明的起源和社会形态的演变,在新石器时代中到晚期,玉器逐渐具备了特殊的社会功能,使它最终从石器中脱离出来而独立成为一种物质文化形态。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说过:“上万年的文明启步。…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兵器、礼器是它们的物化标志,玉器是决不亚于青铜器的礼器。八千年前的玉器已发现多处,它们的源始应不下万年。它们的形制,有的直接延续到商周。”这个论断是纲领性的。 玉器的出现,为玉文化的起源拉开了序幕。 玉文化的起源,需要两个必要的条件:其一是社会生产

技术的进步;其二是社会形态的演进,即从原始社会向国家——文明社会的转变。这一历史阶段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此阶段,农、牧业分工和手工业分工已经完成,并出现了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贫富分化和阶级,原始宗教和祭祀活动频繁,部落之间的战争已变成掠夺财富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之下,玉文化应运而生。 玉文化的发展。 玉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历史发展源远流长。玉是集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孕育而生,自古就被人们奉为吉祥的象征,玉有辟邪挡煞,平安健康的美好功效,在如今这个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端的时代,特别玉石资源稀缺开采不易,所以在如今的市场上翡翠、和田玉之类的玉器极受大众欢迎,看淘翠网上的翡翠卖的如此火热便知,今年翡翠价格走势呈不断上升趋势,和田玉的价格也一路狂涨,这些珍贵的玉器具有相当大的投资和收藏价值,因此玉便成了如今许多收藏家的宠儿。大家可还记得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徽宝,它见证了古老的玉文化和现今奥林匹克人文价值的结合,虽然古老但又年轻充满活力的玉文化的有力证明。玉的儒家伦理学分别代表仁、义、智、勇、洁“五德,更是对我们如今的道德、素质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可见玉文化的发展在我国是伴随着许多传统文化共同发展进步的。关于玉文化的发展我们大致可以把他分为三个阶段来了解。

玉石与中国文化

玉石与中国文化 [摘要]玉石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她似乎是最能代表中国人性格的。玉与中国古代生活息息相关, 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它的用途广泛, 从中我们可以窥视玉文化的灿烂辉煌。 [关键词]玉石中国文化 [正文] “玉是远古人们在利用选择石料制造工具的长达数万年的过程中,经筛选确认的具有社会性及珍宝性的一种特殊矿石”。《说文解字》释玉为“石之美者,玉也”《辞海》则将玉简化地定义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这几种说法就是我们今天广义上所说的玉,它不仅包括和阗玉、翡翠,而且包括岫岩玉、南阳玉、水晶、玛瑙、琥珀、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等其它传统玉石。因此,中国玉的定义,不能单纯地依赖现代矿物学的标准,而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尊重传统的习惯,把广义的玉作为我们研究玉器、玉文化的对象。关于玉器的概念,我们认为,广义上的玉器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材料上符合“美石”的要求;二是在形制上具备典型玉制器的基本样式;三是制成的玉器必须是由制玉的特殊制作方法如碾磨、钻孔等技术完成的,而不是一般的制石工艺所能完成的。 《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玉”的:玉,石之美,有五德;泽润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之中,义之方也;其声舒畅,尃以远文,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屬皆从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玉集中了人类所具备的高尚品质——仁、义、智、勇、洁。因此对于玉,我们油然而生一种敬慕之情。那么古人为什么将玉描写得那么好呢?我们知道,玉是一种细密、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是石中的极品,有着不言而喻的质感和美感,因而十分符合古人的审美情趣与伦理道德,从而被视为珍宝,进而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具有巨大的作用。上古时,我们的祖先由于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科学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认为一切是由神主宰的,人们拜祭神灵,求助于神灵来征服自然。玉,石之美!,因此被看做最珍贵最高尚的器物并以之作为祭神礼器。 中华玉文化是伴随着玉器生产而产生的,正是中国玉器在上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玉文化体系,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生产工具或武器。据文献记载,处于中原的仰韶文化、处于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矛、斧、锛、铲、纺轮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祭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

传统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言 “家”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对人们社会生活具有重大影响,通过家文化的社会调研与社会实践,了解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家文化、对当下社会的影响,以小见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青春正能量。 中国传统文化深植于中国家庭、中国社会,从家庭到家族、到国家、到家天下,中国人以“家”为纽带,安身立命、构建社会、管理国家、治理天下,世代传承家庭是中国社会的细胞。家作为基本的社会关系的单位,在传统的中国人心中的地位甚重,“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国”,中国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家文化。传统文化自身不断否定不断进化,使其自身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的中国社会环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中国传统家文化亦是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家文化的核心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五伦是道,五常是德。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仁、义、礼、智、信,还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主义社会失去了其部分原有的内涵,被赋予新的含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精华。同样,中国传统家文化在当代社会主义社会也发生巨大的变化,糟粕被摒弃,精华被保留,不适应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容被摒弃,适应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的被保留。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之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一次被强调之后,中国传统的优秀家文化被增添了新的内涵。党的十八大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家、家文化,对于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基础意义,具有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家文化的有效的结合,从而进一步有效的影响当代青年价值观,影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代人。

中国玉文化

中文摘要: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器是中国之粹,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结晶,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持续不断、连绵发展长达万年之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关键字: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基石;红山文化;四大名玉 正文: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从出土玉器考证,公元前四五千年前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黄河时代距今8000-4000年之间,此后玉器与钢器并用了约1000年,玉器盛行上下约3000年,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可见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而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很广,蕴量丰富。昆仑-祁连山、东北-内蒙、秦岭、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喜马拉雅山及东南沿海等地是我国宝玉石资源主要成矿带。目前已发现各种玉石170余种,其中软玉、硬玉等高档玉9种,其他为中低档玉,印章石和彩石。最著名的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玉和湖北绿松石,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1.新疆和田玉:又称和田软玉,主要矿物组分为透闪石。和田玉引领了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是中国古代的当之无愧的“玉石之王”。特点:“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紧密,声音洪亮” 2.河南独山玉:因产于河南南阳独山得名,又称南阳玉、独玉,属于一种蚀变辉长岩。特点:独山玉色泽艳丽且颜色比较丰富杂,有白、绿、黄等色,硬度高。 3.辽宁岫玉:又称岫玉,产于辽宁岫岩县得名,属蛇纹石质玉石。特点:多呈绿色至湖水绿色和白色等,具备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 4.湖北绿松石:绿松石是深受古今中外人士喜爱的古老玉石之一,远在新石器时期就为人们所饰用,中国清代称之为天国宝石。特点:呈淡天蓝色蓝到深蓝色,也有绿色和浅黄色等,不透明,具有油脂般细腻的色泽。 说到中国的玉文化,不能不提的是出土“中华第一龙”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一定是古玉,古玉一定要玩,而且必须多玩,才能使中国古玉得以还原。古人这样、玩玉。称为“盘玉”。凡出土的古玉,多数有色沁,但暗淡不显,因此以、还原为贵。如果得到一块真旧而有多种色沁的古佩玉,藏而不玩,则等于暴殄天物,得宝如得草而已,通常出土的中国古玉,因为出土的地点不同,所以蚀锈和色沁的性质亦不同。比方,南方出自水坑的,或地气特别潮湿、地层特别多积水的,出土的古玉就多水锈。北方出

中国文学传统课程笔记.docx

中国文学传统 汪涌豪 传统:构成文学背后的东西,大本大宗、传的下来、统的下去、基本的内涵特性。生存样态、言说方式、用园诗意、精神梦境。 总论:关注现世的文学 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传统:关注现实(以《诗经》为代表) 日本汉学家百川静:辞书、诗经、神话研究大家,认为中国神话不成体系,因为中国人把神话历史化。“游仙诗”不是对宗教本身感兴趣,而是表达长生久视的现实渴望,—但现实渴望无法满足,神话体系即分解。西洋文学则发端于超现实文学,古希腊始,到近代宗教题材也是主流。 东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学观来源于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生态理论) 第一节生存环境的制约 一、社会地理环境 活方式文化产生认同。江河、湖泊众多,交通发达,从而语言、思想、生活习惯流通。 地域封闭:心理上保守因循。 材料1 古人重视道路的建设(陆路为主,海仅为浴盐之利) 《诗经·小雅·大东风》:“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大陆性意识:以海为田,补贴农耕。而非重视航海。 周振鹤,曾撰文认为郑和航海是孤立的事件, 历代皇帝不允许存在超出自己理性掌控的东西。康熙帝下令:“片帆不得入海”——出现“锁国”。 《礼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海,吞吐日月之地,是一可怕的存在) 材料2 地势优势,漠视海洋——缺乏信仰,“人定胜天” 相比之下,腓尼基人、希腊、罗马人,都是海洋文明,扩张侵略,出航前的祷告变为上帝信仰; 日本同样是大海文明,由于灾害频繁,故有宿命意识,认为自然力不可控,视生命如樱花般脆弱,不惜死。神社遍布,宗教情结强烈。 二、物质生产方式 农耕:夏商周三代耕种只为裹腹不为交换,土地公有,集体劳作,不可买卖; ↓

小农经济:私有出现,男耕女织小生产,可以买卖,解放生产力。 原材料→生产→销售;距离短→产品低廉→商品经济不发达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司马光《资治通鉴》官本位思想 ↓ 资本主义萌芽 三、社会组织形式 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宗法意识大量留存: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严格的祭祀仪式。 等级森严,上下亲和的超稳定结构。 家国同构,群体意识发达,最期望有一个统一的天下存在。 辜鸿鸣:基督教强调个人本身对个人的价值,做个好人。儒家强调个人本身对全体的价值,做个中庸的顺民。 第二节社会意识的影响 文化是人和自然的分离程度以及掌握自然程度的总和。 一、崇尚伦理 宗法社会,重视血缘(350个称谓,隆重的祭祀)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从双亲到君主,国家政治也蒙上了礼、仁的色彩“德主刑辅” 材料3 二、务实精神 农耕生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利无悻悻,力不虚掷”“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章太炎、朱希祖《研究孔子文艺思想及其影响》:人比神重要,生比死重要。传统中国人不太会关注空空精神,会在不可验出止步。 材料4 鲁迅:中国人重实际,黜玄想。因此在中国难以形成全民族的宗教。 儒家让人做好一个群众,基督教让人做好一个“我”。 中国人也重视过天,但是以天人之际(天人感性说)为视野。汉代用天来象征人事,如下雪代表瑞兆等。看似敬天,实把天当傀儡。 中国经验理性vs.西方科学理性 三、循环观念 因为务实,会从周而复始的自然中(播种-收割)得出循环——万物循环,朝代更替——万事循环。 这使得中国人更追求现在,安于现状,不思变革(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进步)。

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

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 文化,是衡量一个民族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而文化创造力,是民族进步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文化创造力的核心,在于文化人独立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崇高的责任和不泯的良知。惟有把握时代脉搏、领悟生活真谛、超越个人得失,进而焕发创造激情和潜能,文化创造才有不竭的源泉。 风云激荡的改革时代,中西交流的开放格局,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新旧思想的冲突碰撞,外来、本土文化的交汇融合,正是文化创作最丰厚的土壤。照此说,今日中国,最应该产生震撼人心、引人深思的鸿篇巨制。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常常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文化产业复制能力强大,但原创能力不高。环顾市场,从电影电视制品到图书报纸杂志,其数量之多,用铺天盖地来形容恐不为过。然而,在数量跃升的背后,质的飞跃尚有待时日。大量快餐式的文化产品卷起一阵阵热潮,却热得急,凉得也快,真正给大众留下长远影响的精品力作难得一见。 今日之中国,为什么普遍缺乏文化创造力呢? 在我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莫过于如今过于急功近利的“中华文化”的发展与浮躁、混乱的社会氛围。 引用时下一句流行的话:“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创造之苦,创新之累,似乎很少有人甘愿去忍受;更多的人热衷于模仿、跟风或复制,只图在热门题材中借点光赚点钱;有人有创新之能,欲望却过于急切,将作品或拔苗助长来吸引关注,或掺入低俗内容以蒙混过关,以此种方式将才智消耗在制造浮躁的文化泡沫中;还有人虽兼具创造之才、创新之志,却苦于“冷坐十年功,抄袭一分钟”,成果难得易失,费尽心血的作品在信息高速传播的环境中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记得这样一则新闻在不久之前曾引起热议:有抄袭行为的“80后”作家郭敬明出乎众人意料,成为长江出版社副总编辑。且不论“80后”是否可以真正承担起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责任,是否可以引领我国文学的繁荣;文学界不断出现这样依靠有抄袭之嫌的作品而成名的作家,不断出现因投机取巧而地位攀升的文化人,这充分反映出了社会中急功近利的文化之风,他们无疑是时代浮躁的产物。 不仅如此,现在社会上还广泛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我们正处于一个缺乏

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 现代社会有两种主要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与延伸家庭。一对夫妇加上儿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叫核心家庭;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是延伸家庭。中国人比较注重“养儿防老”,但这句话在西方意义并不大。西方家庭多为核心式,儿女成人后一般都自立门户,三代同堂极为少见。当代中国自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三口之家”愈来愈多,但三代同堂仍大量存在。在西方,独立性的培养始于孩提时代。当小孩周岁时,许多父母就给他们安排一个单间,有意让小孩从小习惯自己的小天地,这大概算是向个人独立迈出的第一步。学生勤工助学都很普遍,除资助自己上学或挣点零花钱外,更主要的是从小改变事事都依赖父母的习惯。有的去快餐店、加油站服务,有的为人送报、照看小孩,有的为人铲雪、代扫落叶,等等。做父母的认为,小孩靠自己劳动挣钱有助于认识到金钱来之不易,从小培养起自立的意识。子女18岁成年后就独立在外闯荡,或上学,或工作,他们宁愿租房也不愿与父母同住,他们认为与父母同住是不可思议的。很多西方年轻人认为中国父母长期和已婚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匪夷所思。美国的父母也丝毫没有将子女留在身边尽孝的念头,他们鼓励成年子女独立生活,认为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搬出去住。平时子女和父母外出共同就餐,侍者也会很自然地询问是否分开付账。美国人认为,生儿育女是自己的事,父母没有为子女当保姆的义务,如果麻烦父母帮忙带一天小孩,也应按照社会上的劳务费标准支付费用。美国法律规定父母抚养子女是必尽的义务,但没有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积淀极厚,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子女哪怕另设门户之后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去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代父母付钱也理所当然。西方人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关涉。 同时,中国人的传统关系是互补性的,即通常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中国人“养儿防老”就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补关系。当代中国,城市里大多数老人享有退休金,但延伸家庭远未消失。从生活条件看,有的子女希望身体尚佳的父母能帮忙料理家务、照看小孩,或是儿女没有住房,只好与父母同住。有些儿女虽然生活条件不错,但仍希望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更乐于儿孙绕膝,一家三代共享天伦之乐。 互补性还体现孝敬与礼让。父母年老了,儿女孝敬侍奉父母便是天经地义的了。在兄弟姐妹较多的家庭里,互相礼让是父母的谆谆教导。按照传统的儒家观念,年长的应关照年小的,年幼的应尊敬年长的,尊敬意味着儿女孝敬父命、弟妹敬重兄长。家庭内部的等级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为了保持互补性的平衡。 二、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根源 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的关系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人延伸家庭的模式显然与中国在农耕经济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宗法制社会结构密不可分。在这样的体制下,连接人的社会关系的基本纽带便是血缘与婚姻,其中又以父系传承的血亲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世代相续盘根错节的家族集团。不仅如此,

《中国文化地理》网上课程考试题库

《中国文化地理》网上课程考试题库 (标绿色为新增试题) 一、单选题 1.说起文明的起源,最为重要的就是?C A人类的起源 B文化的起源 C 农业的起源D社会的起源 2.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是?B A都在热带B都在东半球C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D都最先种植了水稻 3.四大文明中哪一个文明与其他三个文明不在同一纬度上呢?B A古埃及 B 中国C巴比伦D印度 4.中国早期农业的主要作物是?A A小米B小麦C水稻D玉米 5.以下属于小米生长范围的是? A A小米生长范围很广泛大都地区都可以B山坡C河流边D平原 6.真正出现将水稻转换成农业的地方是在?A A长江流域B海南C广东D西北 7.中国早期北方的文明出现在哪个区域? A A黄河流域B西部地区C东北地区D长江流域 8.中国历史的早期,现在称为先秦时期,可以划分为皇、帝、王、和哪个时代?A A霸 B 君C主D诸侯9.三皇是指天皇、帝皇和?B A海皇B人皇C世皇D皇帝 10.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B A炎帝B舜C水帝D冥帝11.有位历史学家叫顾继刚,他写了一篇文章,解释一个学说是?A A递层演进说B历史进化说 C 帝皇演进说D传位演进说 12.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大概是从以下哪个时期传诵而来的呢?D A夏朝B商朝C秦朝D春秋战国时期13我们所说的中国文明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C A五千年B三千年C四-五千年D一万年 14.世界文明的起源大概在?B A公元前1500年B公元前1600年C公元前400年D公元前2000年第 15.我国在什么时候兴起了白话文运动?A A清朝末年B唐朝末年C秦朝末年D宋朝末年 16.我国在什么时候统一了文字?D A清朝B唐朝C宋朝D秦朝17汉语属于哪个语系? C A阿拉伯语系B印欧语系C汉藏语系D阿尔泰语系18我国哪一地区首先出现的文字?C A西部地区B东部地区C中部地区D南部地区 19.相比较而言,哪种方言最为复杂?D A赣语B湘语C粤语D闽语

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易中天教授所讲,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 A.民主意识 B.自由意识 C.群体意识 D.个体意识 2. 根据易中天教授所讲,以付钱但不喝咖啡的方式抗议咖啡里有苍蝇的是哪个国家的人? A.美国人 B.英国人 C.中国人 D.日本人 3. 易中天教授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情感上最密切的关系是()。 A.母子关系 B.父子关系 C.夫妻关系 D.君臣关系 4. 根据易中天教授所讲,西方人解决是非问题的契约是()。 A.艺术 B.道德 C.法律

D.科学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以下叙述有哪些符合易中天教授的观点? A.中国人主张“知行合一” B.与西方相比较,中国古代社会的艺术成就大于科学成就 C.与西方相比,中国有一种泛艺术化倾向 D.群体意识就意味着要把人与人的关系放在首位 2. 以下叙述有哪些符合易中天教授的观点? A.在中国传统社会,情感上最密切的关系是母子关系 B.在中国传统社会,情感上最密切的关系是父子关系。 C.次于母子关系的比较亲密的关系是兄弟关系 D.次于母子关系的比较亲密的关系是夫妻关系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易中天教授所讲,“衣食父母”一词有很深的文化含义。 正确 错误 2. 根据易中天教授所讲,法律是一部分公民签署的共同契约。 正确 错误 3. 易中天教授认为,道德是一种“软控制”,是诉诸良心的。 正确 错误 4. 易中天教授认为,在中国实际社会生活中,要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最便当的方法是请客吃饭。 正确

玉文化鉴赏小论文

——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 中国是美玉之国,玉器是华夏民族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灿烂光芒贯穿中华文明的全过程。在人们心中,玉是美好与高尚的象征。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人皆爱玉,玉作为文化和艺术具有无穷无尽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琢磨、收藏、鉴赏。 “玉”字始于中国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汉字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传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字,这是以“玉”被私有而显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有关玉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鸿门宴》、《弄玉吹箫》、《女祸补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爱的儿女以玉来起名,如贾宝玉、林黛玉,还有多少年读不厌一部感人至深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托在这块玩石美玉里了,对玉的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扎下了深深的根。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这一注解从物质上和艺术上两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玉”字的概念。玉的文化就是中国七千多年的文化,它是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整个的历史时期,因此而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用玉观念,这就是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所以君子爱玉,希望在玉身上寻到天然之灵气。玉乃石之美者,色阳性润质纯为上品。宝石也如此。其价值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成份,翡翠白玉中不值钱的为多数。如同人一样,哪个民族都出英雄。好玉乃石之珍品。 真正的玉有软、硬两种,平常说的玉多指软玉,硬玉另有一个流行的名字——翡翠。软玉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硬度6.5,韧性极佳,半透明到不透明,纤维状晶体集合体。硬玉为钠铝硅酸盐,硬度6.5-7,半透明到不透明,粒状到纤维状集合体,致密块状。两种玉外型很相似,硬玉的比重(3.25-3.4)大于

中国古典家具,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与情趣!

中国古典家具,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与情趣! 中国古典家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是蕴含着独特意趣的文化精粹。人云“器物有魂魄”,万千器物,都蕴藏着匠人寄托在其身上的神韵和灵魂。 中国古典家具种类繁多,不管是花样缤纷的椅凳,古朴典雅的床榻,还是用途繁多的案几,储衣纳物的箱柜,无不体现着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与情趣。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开始信奉外来产品,总以为“舶来品”比国产的质量高、洋气、有品味,消费“洋品牌”也成了有钱、有品味的象征。 家具作为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分支,不知不觉间,各种高中低档的“洋家具”、披洋皮的“假洋鬼子家具”也都成了家居行业的“热销货”。 虽然在材料、工艺、价格、保值、修复、传承等方面,红木家具都完胜洋家具,但有人说不看重这些,就喜欢“文化”。 因为实在不知道洋家具有什么文化,所以今天就介绍一下中国传统家具中的文化,可以与你所知道的“洋家具文化”自行对比一下。 “器以载道”,是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讲究通过物的形态语言传达出一种境界。

其体现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天人合一;体现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是社会的和谐有序;体现于人与物的关系中,是心与物、文与质、形与神、材与艺、用与美的统一。 这种要求反向而言即“道在器中”,中国传统家具,无疑是其中之集大成者! 中国传统家具种类繁多,不管是花样缤纷的椅凳,古朴典雅的床榻,还是用途繁多的案几,储衣纳物的箱柜,无不体现着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与情趣。 椅凳:礼仪待人 儒家学说提倡礼仪待人,崇尚端雅的行为举止,而这种文化和审美观在中国传统家具,特别是椅凳类家具的布置格局和构造制作上明显体现。 古人生活处处与礼为伴,因此,椅凳布置格局非常考究,如《礼经释例》中载“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 在椅凳类家具陈设方面“文左武右”“以东为左、为上”“男左女右”等观念充分反映了礼的规范。根据身份的不同,所使用的坐具品类和方位也有所区别。 椅凳的构造上也充分反映了礼的规范。比如清代的太师椅,靠背、扶手与椅面呈90度直角,中国人讲究坐的姿态。这太师椅正符合中国人“正襟危坐”的礼仪要求,使人们自觉成为克己复礼的实践者,也是符合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取向的一种姿态。 箱柜:中和之道

中国人首先要读的两本书

中国人首先要读的两本书:《论语》和《老子》 张翼星发布时间:2008-11-10 05:52光明日报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韩愈《符读书城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文化、学术界不同层次的“国学热”已经多次兴起,说明绵延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线索不容中断,自古流传、溶入血脉的文化典籍的意义不会消失。炎黄子孙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割断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而应当共同守护民族文化的原 典和基因。 那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究竟首先或主要读什么书呢?历来有不少学者开列过“国学书目”,一般都在几十本以上,今日的专门研究者或尚可参考利用,广大读者多半望而生畏。梁实秋先生曾说:“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雅舍小品选》)钱穆先生曾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论语新解》)1978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次讲座中又提出七本“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近来也有学者建议读《论语》、《孙子兵法》、《老子》、《周易》。我则主张更集中一点,先把《论语》和《老子》读好,然后逐步扩展。理由如下: 1.这是两本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代表作。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老子》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两家,而儒家和道家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条主线。把这两家思想的源头抓住了,就比较容易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还可以避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单向理解,易于进行儒、道两家思想的比较,铺垫一个较为开阔的思想平台。《论语》和《老子》在问世以来的二千余年间,对中国的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无不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要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就要读懂、读通《论语》和《老子》。这是没有疑问的。 2.这是两本有利于开展中外文化交流与比较的书。 正因为《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家和道家的最早代表作,所以,熟读了这两本书,就为传播中国文化,进行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打下一个初步的基础。胡适、冯友兰等老一辈学者,当年出国留学时,已有国学的深厚根底,这是他们融合中西文化,进行综合创新的基本条件。近一百年前,胡适在美国就发现中国某些留学生忽视传统文化,不读中国文化典籍,他为此感到羞耻和焦虑。今日的情况更为严重,不少留学生、“海归派”,确实连《论语》和《老子》都没读过,试问他们怎么传播中国文化,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有多少发言权?又怎能比较与融合中西文化,进行文化的综合创新呢?此外,据我所知,国内有一些热衷于讲“国学”或“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他们对“四书”“五经”或《论语》、《老子》,都没认真地读过一遍。这不正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一:浅论玉器文化中的艺术 浅谈玉器文化中的艺术内涵 【摘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尊贵、美好、道德、地位的象征。玉堪比君子德行,空灵莹润,是最有价值的收藏品之一。玉器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是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史证,笔者从出土玉器的外观造型浅谈玉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并且从道家和儒家的角度来分析玉是如何从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重要的艺术收藏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关键字】玉器文化艺术内涵 中国的玉器文化拥有7000多年的历史留痕,玉器文化的传承从未断层。玉,寓意着中国的传统美学,象征着美好生活,意味着吉祥幸福。《礼记·曲礼》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玉,还是一种品德和地位的体现。 一、玉器外观造型的文化蕴意 玉器的外观与时代工艺水平以及当时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玉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映射了时代变迁的痕迹。从旧石器时代形象象征的玉器、新时期时代当作生产工具和武器的玉器、周王朝用于礼仪的玉器、西汉用于辟邪和容器的玉器、隋唐代表官阶高下的玉器、宋代融入生存意识的玉

器、明代融入工艺美术的玉器、清代涉及广泛领域的玉器。 起初,由于工艺美术制作水平的限制,玉器仅仅只能作简单的碾磨,制成简单质朴的玉斧、玉铲,在当时的条件制约下,生产资料极度匮乏,玉器倾向于成为生产工具来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玉器的外观朴素,薄厚不一,造型不规则,反映了原始时期生存条件恶劣,人类在各种生存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极其艰苦的生存和发展,当时的玉器反映了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作出的一系列努力。 玉刀、玉戈等玉质武器的出现,造型、雕琢、钻孔、抛光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此时的玉器形象意味着人类已经战胜了大自然对人类繁衍的制约,阶级和国家开始出现,人类族群内部开始争夺生产资料和土地资源,大规模战争开始出现,形成的奴隶制度促进了手工业下制玉工艺的显著发展,玉器制作工艺开始走上正轨。 玉制礼器的出现,并将玉赋予了“德”的理想和内涵,玉器开始真正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成为“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开辟新社会秩序的象征,也奠定了后世以《周礼》为古玉研究的理论基础。玉器成为当时人人佩戴的装饰品,成为深入人心教化民众的化身,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使得玉器使用范围极剧扩张,选玉和制玉的技术远超以往。 用于殉葬的“明器”出现,明器意味着当时的人类已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构造(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构造(摘要) ——陈学明我首先说一下,今天的讲座主要研究和探讨什么问题。德国诗人海涅讲过的一句话:“每一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那么当前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和我们世界所面临的最大的课题是什么呢?有人说主要是“发展”问题,我不完全赞同。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表面上是发展问题,实际上是人的生活问题。从全世界范围来说,二十世纪,特别是二十世纪的下半叶,人类基本上是按照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现实主义、个人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生活的。但是现在我们到了反思的时候了。我们要不要换一种价值取向?要不要换一种新的活法? 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只能是社会的精英来思考。当今中国有三大精英:行政干部、领导,知识分子,和企业家。我认为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在企业家。当代中国的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应该承担起民族的使命和历史的使命。当代中国的重要问题是,要闯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要寻找到中国人自己的生活道路。所以今天我这个讲座要探讨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如何构建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在正式进入演讲之前,有几个概念必须要澄清。 首先是什么是文化?按照文化学奠基人泰勒在的《原始文化》中定义,所有东西都可以包容下文化这个概念之下。文化就是人化,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文化与人化,揭示了人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文化这个定义,我们要把握两点。第一,文化与生活方式密切不可分。第二,我们不要把文化看作一个静态的实体,它是一个包括了静态实体的动态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中国的博物馆”,而是我们提炼出来的一个动态的,影响我们现代的思想资源。它不仅仅是跟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还跟我们当下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下面是生活方式。“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中生活的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和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这就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有三大要素:条件加主体加形式就是生活方式。生活又可以分成两类,人类的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我们今天的讲座主要是围绕如何建构日常生活展开的。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人获得了很多的成果。其中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日常生活获得了合法性。但是中国人又走向了反面。我们不珍惜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彻底丧失了它应有的意义。日常生活世界成了一个无意义的世界。所以我们需要反思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 那么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最主要的是五大要素。第一个问题是劳动。劳动是生活方式的第一内容。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守望相助;田园牧歌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劳动的看法。白居易的诗和陶渊明的名句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劳动的状态。古代人并没有把劳动仅仅看作是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他们还希望在劳动过程中获取某种欢乐,他们把劳动等同于消遣。 从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100多年的历史,在劳动问题上,中国基本上实行西方化。劳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谋取生活资料,组织劳动的过程就是要谋取最大的效益。这样人们在劳动过程当中,实际上仅仅是作为工具在起作用。这就产生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劳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的目的是否仅仅为了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劳动的组织是效率优先为宗旨,人们的劳动过程本身是否也会充满着欢乐?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的一些思想值得我们重视。马克思提出劳动对人类主要的意义就在于,劳动能满足人的三大需求:生存、发展和享受。在劳动过程当中,人得到实现,获得幸福。但是人们往往拼命从消费领域寻找满足,而不知道人的幸福感跟快乐感主要是来自于劳动过程。作为一个企业来说,要把企业建设成为具有文化涵养的现代企业,第一个要求就

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0803040120 08翻译陈小梅中华民族自新石器时代起,对玉就有了较明确的认知,至东汉才在总结前人认识玉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玉的科学性解释:“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将玉确认为:玉的本质是石;玉是美丽的石;玉有五种道德品性。这第三项内容是古人的哲学价值取向,反映出中国人特有的爱玉、崇玉的思想情感和历史传统。 “玉不琢,不成器”,可以看成“玉器”这一专用词语的最早依据。它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玉必须经过雕琢才能造成器物,即规定了玉器的雕刻工艺美术品的属性;玉具有超越于玉璞的价值——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象征价值等。但我们仍然要对有些人引用时只用“石之美”,而去掉“有五德”则说是不可取的错误。同时还要指出,许慎的概念是指狭义的玉——闪石玉,且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儒家思想的介入而占据了统治地位。 我们细嚼玉器所蕴涵的社会学和美学意境,就会发现玉器往往表现出“天公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它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玉质感温润细腻,佩之则倍感体贴;它色感纯洁无暇,赏之则净化心灵;它音感清脆悦耳,听之则涤荡胸怀。而这些综合美学要素结合起来,不禁会使人感叹玉石乃天地之精华,进而在崇敬、景仰之余产生了神秘化的美感,这种神秘化的美感与宗教等相互联系,更加深了人们对玉的既爱又敬、不平凡中又蕴涵神秘化的独特审美趋向,由此,崇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昆仑-祁连山、东北-内蒙、秦岭、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喜马拉雅山及东南沿海等地是我国宝玉石资源主要成矿带。目前已发现各种玉石170余种,其中软玉、硬玉等高档玉9种,其他为中低档玉,印章石和彩石。最著名的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玉和湖北绿松石,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了解历代玉器的发展历程是研究玉文化的基础,要深入探讨其主干和精髓,挖掘中国玉器及玉文化的特色是关键所在。中国玉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门径有一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1008090080 叶挺敏 摘要:文化是传承的,中国现代的民族性格也是由中国人的祖先一步一步传承下来的,要改变现代中国人的性格,必须先发掘其性格特点。 文化心理、文化行为知识文化教化的结果,而不是相反的。虽然人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反映一定的文化特征,然而人的生物性心理、行为自身还不是文化现象,而是一种生物有机体的表现方式。只有当个体心里、行为成为文化载体时,或者说成为一定社会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已是和共同规范时,它才能在社会互动中构成文化现象。 我们要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就要落实到人的社会化上。人们对社会现代化采取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具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教养有关。即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物质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文化上也仍然会有文明扫地、野蛮复归的危险。 我们中国人常常对外炫耀说,我们国家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光辉文明。但现在反思一下,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的文化,是否被我们继承?那优秀的文化沉淀在咱身上究竟有多少呢?想让咱们民族复兴起来,想让中华民族把华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为之崇拜,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那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必先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国人性格中的体现,并加以提倡,这样能让我们的思想真正强大起来,精神强大的民族能不让人感到畏惧吗? 那我们该怎么研究我们的民族性格呢? 一个民族长期在某种文化精神的熏陶下,会养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在古代中国,我们的统治者崇尚儒家文化,然后,儒家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如此一来,经过几代人的学习升华,经过社会的文化熏陶,我们的祖先就成了学富五车、气质不凡、忠义礼廉的谦谦君子。 鲁迅先生说:“英国沉着,德国粗豪,俄国雄厚,法国漂亮,日本聪明。”这种概括虽然未必完全准确,但它却说明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于长期共享一种文化,

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而由于玉的外表及色泽,人们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中国玉作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在这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中,“昆山之玉”也就是“和田玉”成为公认的“宝玉”、“真玉”。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玉石来源约有一百余处,中国历史上在用玉制度方面早已体现出真玉、非真玉的界定。帝王是中国古代最高阶级,和田玉在成为真玉的同时,也就成为帝王用玉。此后,经过无数的岁月,和阗玉方才走入民间。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石”。它象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和阗玉与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谓渊源深远。我国考古学者最新研究考证并提出了中国在石器和青铜器、铁器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玉器时代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是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前身。和田玉在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田玉历来是中国各民族友谊的象征物,和田玉作为历史的鉴证,雄辩地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殷商开始,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工艺美术新时代登上了华夏民族的玉坛,才出现了称誉世界的“东方艺术”,才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玉器史,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李约瑟)。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和田玉并赋予“德”的内涵,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广泛传播,并被全社会所接受,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1]。内涵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人墨客及他们笔下的辉煌巨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