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选修一

高中历史选修一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提纲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恢复公民大会权力

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

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表现

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各诸侯派人来称贺

3、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

4、消极影响: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后世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

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奴隶制残余。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东晋时建代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

2、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广大农民赋税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

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

3、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

二、改革内容:

1、创新制: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迁都:目的——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族旧势力;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

3、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通汉婚、改汉籍

三、评价:促进民族大融合

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2)极贫积弱局面: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庆历新政: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二、内容:

1、富国之法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2、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改革官吏选拔

3、强兵之法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三、评价:

1、结果:新法被废止

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

2、变法的历史作用

北宋积贫局面的改善: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上升,国库充裕

北宋积弱局面的改善:军队战斗力增强,取得重大胜利

第五单元宗教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中世纪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和危机

1、天主教地位:支配地位,大一统神权统治。

经济上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

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

思想文化上,支配文化教育,钳制人们思想;

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2、宗教“异端”思想

含义: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派别的蔑称

实质:市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矛头:天主教会

手段:利用宗教思想“异端”

表现:12世纪法国纯洁派 14~15世纪英国人威克里夫捷克人胡司思想及胡司战争

影响:打击了天主教神权统治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3、西欧向近代过渡

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发展;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

二、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社会原因

根本原因: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宗教改革

直接原因:天主教兜售赎罪券

(2)标志:“九十五条论纲”发表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圣经》是信仰的惟一权威

世俗的统治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建立本民族教会

(4)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圣经》翻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最终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确立新教,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加尔文宗教改革

(1)原因条件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加尔文深入研究《圣经》

(2)内容

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简化宗教仪式;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宗教精神;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节制、忍耐等美德;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政权

(3)作用

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天主教对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

社会各阶层反对教会情绪的不断高涨

日益集权的英国君主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

(2)内容

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纳年贡

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联系

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

保留天主教主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3)结果

伊丽莎白一世进一步巩固了宗教改革成果

确立了英国基督教为英国国教

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三、历史作用

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四、实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知识要点:

一、历史背景:

1.必要性:

(1)埃及国力的衰弱:奥斯曼素丹的政治、经济统治和马木路克的反动统治——经济凋敝、政局动荡——国力削弱。

政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征服派遣总督(帕夏)建立近卫军保留马木路克

经济:包税制

埃及形势:恶化马木路克的统治经济凋敝西方经济势力入侵

(2)面临民族危机:英法列强的殖民侵略

原因:埃及战略地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英法等国资本主义发展地需要

条件:18世纪后期埃及国力衰弱、局势动荡英法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强大

(3)埃及独立民族意识形成

2.可能性:阿里政权的建立(原因:埃及人民反侵略斗争和独立民族意识的形成;开罗三次起义,穆罕默德?阿里取得政权(1805年);阿里政权面临的形势:国外—英国等西方列强侵略,国内—面临奥斯曼帝国和马

木路克反动势力的威胁)

拿破仑在的近代化措施的诱导

二、内容:

1、改革土地制度

没收不向政府纳税的包税人土地;没收了违规的宗教地产;废除包税制,将全部包税地收归国有;改革赋税制度,征收单一的土地税;确定了土地私有制度

2、促进经济发展

(1)农业

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经济作物;

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各地农作物的种植品种和面积;

重要经济作物实行国家专卖制度;

向贫苦农民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贷款

(2)工业

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发展官办工厂;

引进西欧国家的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

(3)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

商业中心:开罗

地中海东部贸易中心:亚历山大

3、政治

内容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咨议会地方建立了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

目地: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实质:维护专制集权

4、文化

创办学校,培养人才;

聘请外国专家讲学和传授技术,选派埃及青年去欧洲留学;

建立印刷厂、出版读物、翻译著作、创办报纸

5、军事

废除雇佣兵制度,实行征兵制;

按照法国模式组织和训练新式军队

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

三、评价:

1、局限

①建立并巩固了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农民和工人受到沉重的剥削和掠夺

②残暴统治和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2、意义

①结束埃及长期混乱,确立统一中央集权体制,奠定近代埃及民族国家基础。改革发展了农业和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埃及社会历史进程,促进了文化繁荣,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了埃及的独立与主权

②埃及实际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推迟欧洲列强侵占进程

③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埃及进步

四、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

1、内忧

根本原因: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性、扩张性

具体原因:税收加重战事不止、征兵频繁

表现:土地荒芜、工厂停工父母残子武装起义不断

2、外患

原因:英国等列强进行殖民扩张,助土反埃

结果:埃及战败、阿里身死、埃及沦为半殖民地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俄国农奴制的建立

15、16世纪,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建立过程中,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奴制开始形成。17世纪中期正式建立。

2、农奴制下的社会关系

(1)封建地主拥有土地和农奴。

(2)农奴是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可随便处理,生活悲惨。

(3)自由农民耕种公地,向国家纳税、不准离开土地。

3、19世纪中叶的俄国农奴制危机

(1)19世纪中期,农奴反抗斗争不断,农奴制危机加剧。

(2)俄国工业步履维艰

特点:发展缓慢、落后。

表现:①仍然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②蒸汽动力很少。③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远远落后于英法。原因:农奴制度的严重阻碍

(3)反对农奴制的新思潮: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

基本主张:都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

产生背景:都受西方社会进步影响

不同点:主要活动内容不同。

十二月党人为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而发动武装起义。

知识分子激进派活动主要是集中在对革命思想的宣传上。

(4)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俄国发动战争目的:①扩大地在中海和西亚的势力②转移国内矛盾

俄国失败原因:英、法势力强大、先进;俄国政府腐败、社会落后

对俄国国内影响:加剧了农奴制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的进行

二、改革:

1、改革的酝酿

(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国内:局势动荡

国外:国际地位下降

(2)特点:缓慢而谨慎

(3)表现:通过舆论减轻阻力;先秘密后公开;成立委员会

(4)原因:阻力大;借鉴以前改革失败教训

(5)结果:通过了改革法案

2、内容:“二一九法令”

①政治上: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②经济上:土地仍旧归地主所有,农民可获得块份地;农民需缴纳高额赎金赎买份地

③组织管理: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

④时限安排:规定前两年是改革过渡期

三、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

1、进步性:

表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影响:俄国历史上重要转折点,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局限:

表现:农民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实际上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原因:①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的②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四、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1、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原因:农奴制改革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表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成为俄国农业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产量大幅增加

特点:落后于西欧;对外国资本严重依赖;发展不平衡

2、推动政治缓慢变革

目的: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以维护其统治

主要措施:政治体制方面改革:设立选举产生的城市和地方自治机构,但有财产限制

司法制度方面改革:废除等级审理制,实行公开审理制,但农村照旧

军事、教育方面:略

反映的问题:农奴制改革实际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影响:推动了俄国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转变;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3、推动矛盾向深层次发展——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原因: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表现: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农民贫困,反抗斗争不断

民粹派——基本主张: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活动:到农村发动农民革命被镇压暗杀亚历山大二世

第八单元明治维新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要点:

一、历史条件:

1、国际背景:

2、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1)锁国时期的日本:

政治:幕府统治、等级制度、矛盾尖锐

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对外:锁国政策

(2)被迫开国的日本

黑船事件,签订不平等条约

影响:消极:社会危机加剧;积极:刺激资本主义发展

3、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1)尊王攘夷

背景:民族危机加剧,幕府妥协退让、恐怖镇压

主要参加者:中下级武士

(2)倒幕运动兴起

原因:尊王攘夷运动失败;改革现状,实现富国强兵

国内形势: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风起云涌

准备工作:增强经济、军事力量;建立根据地;联络其他藩国;密切同英国关系;获得天丘支持

结果:“大政奉还”

(3)戊辰战争

原因:推翻幕府,真正取得国家领导权

过程:京都政变—鸟羽、伏见战役—讨伐幕府

结果:幕府统治被推翻

二、明治维新:

1、政治(废除旧体制)废除旧体制

(1)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废藩置县”,各藩大名迁居东京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建立新的社会体制

取消大名和公卿的名称武士改称“士族”;平民;废除武士佩刀和“格杀勿论”的特权

2、经济(发展新经济):

改革币制、土地制度、地税;推行“殖产兴业”;拓展海内外市场

作用:

①利于经济发展

②确认土地私有,促进农业发展

③农村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提高

④发展了资本主义新经济

⑤支持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3、文化(文明开化):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

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社会生活习俗“西化”

4、军事(建立新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改进军事装备;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结果:建立起一支现代化军队

特点:地位特殊,效忠天皇,富有军国主义思想

5、改革的扩展:1889年日本宪法制定,确立二元君主立宪制

原因:自由民权运动农民暴动

内容:天皇专制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设立内阁和枢密院

评价:局限性;浓厚的封建性

积极性;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三、历史地位:

1、使日本成为近代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

2、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

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表现:经济发达军队加强

影响:废除不平等条约,赢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善

3、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原因:经济、军事实力增长、军国主义传统

表现:侵略琉球、侵略台湾、侵略朝鲜、侵略中国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要点:

一、变法的历史根源:

1、社会根源——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加深:必要性

(1)《马关条约》签订,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经济掠夺(资本输出)奴役性借款: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开设银行《马关条约》

(3)列强瓜分狂潮: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4)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3、清政府统治危机:危机感

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的腐朽

表现:财政危机原因:偿还外债;自然灾害

措施:增收节支

结果:成效甚微,政府支出有增无减

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4、经济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客观条件: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

爱国工商人士“实业救国”主张的推动

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投资新式企业

表现:甲午战争后商办企业、资本额都有较大增长,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问题: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其发展困难重重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5、阶级根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6、思想根源——早期改良思潮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目的: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

早期改良思潮主张思想:兼采西学,变法自强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脉义进行竞争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

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

1、康有为的活动:

(1)康有为的思想:

康有为: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青年时期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

萌发变法思想: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帝主张变法自强

阐述变法理论:人类社会三阶段理念:“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影响: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领导公车上书、创办报刊和成立强学会,宣传变法

①公车上书

起因:日本逼签《马关条约》

性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举人”)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爱国政治行动

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社会影响极大。

②《中外纪闻》

目的:扩大变法维新的影响,争取更多支持

创办:康有为等在京、沪、湘、津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③强学会

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成立、发展:1895年8月,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得到中央和地方要员支持。不久,又成立了上海强学会性质: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影响:维新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3、梁启超与《时务报》

梁启超在上海活动: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文章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培养人才,发展近代工业

影响:在上海掀起声势浩大的变法宣传运动,大大推动了变法维新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4、谭嗣同在湖南活动:发表《仁学》,参与时务学堂、办《湘报》、学会等培养维新人才

影响:湖南维新运动蓬勃发展

5、严复在天津活动:发表《原强》等文章、创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等

主张: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

维新活动影响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

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三、百日维新:

1、历史形势: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九龙半岛和新界

(2)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第六书

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

康有为1898年发起组织保国会

1898年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2、百日维新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1)内容

政治方面: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

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2)内容评价:

未实行的措施:“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

进步意义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3、新旧势力交锋

(1)背景:新政措施的推行

(2)代表人物

旧势力:慈禧太后为首

新势力:光绪皇帝为首

(3)举措:

旧势力:①慈禧解除翁同稣的职务

②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

③荣禄等人暗中密谋慈禧训政

④抵制新政

新势力

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尚书、四待郎职务

②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③拉拢袁世凯

④游说列强支持落空

(4)态势: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4、百日维新失败——戊戌政变

(1)导火线

①谭嗣同带密谕夜访袁世凯,企图逼慈禧太后彻底交权

②光绪帝接见日本伊藤博文

(2)过程

①慈禧太后“临朝听政”,取消新政

②囚禁光绪帝于瀛台

③屠杀“戊戌六君子”

四、变法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于强大(2)维新派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缺陷

①缺乏坚持的组织领导②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皇帝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④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

2、历史意义

①以救亡图存为目标,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②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时代潮流

③中国第一次思想解决潮流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一)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初 (二)地域:欧洲希腊地区雅典城邦 (三)历史背景(或原因):1、贵族政治的实施使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阻碍了生产力的 发展,需要缓和。2、雅典的地理环境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梭伦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3、工商业奴隶主崛起,贵族政治腐败使得工商业奴隶主联合平民共同反抗贵族统治,梭伦改革成为必然。4、梭伦通过自身的努力,在雅典树立了较高的威望,成为首席执政官。 (四)主要内容:①颁布“解负令”,释放债务奴隶,并归还其抵押的土地。②颁布遗嘱 法,规定无子女者可将财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少划分政治权利,并规定其相应义务。④恢复公民大会最高权力,并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⑤司法方面,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⑥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法令,鼓励发展工商业,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 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 (五)历史作用(或含有局限性):①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 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③但是,没有完 全解决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六)改革的性质(实质):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一次自上而下的完善奴隶制社会政治统治 的改革,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七)成败原因分析:(成功)①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调节有效促 进了生产力的的发展。②改革措施切实可行,有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支持。梭伦不再担任首席执政官后,其改革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八)特点:崇尚中庸,手段温和。 (九)其他:特别注意梭伦改革调节的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不是阶级矛盾。 公元前六世纪晚期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真正确立。公元前五世纪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①人民主权;②轮番而治;③崇尚法律,法律面前公民平等。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背景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表现:(1)在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2)在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3)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理解: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雅典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壮大以及由此导致的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情况 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各改革,振兴城邦主观条件: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萨拉米斯岛问题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梭伦“疯诗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公元前600年左右,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夺回了萨拉米斯岛,声望大增,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进行改革 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时间公元前594年开始 内容措施内容影响 颁布‘解负令’ 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打破了贵族依据世

关于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总结归纳

关于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的历史,经常的归纳总结是非常的有必要的,因为知识点很多,很琐碎。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总结归纳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 相同点: ①背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②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③影响: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不同点: 结果不同,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结果不同的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 ②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相同点: ①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点: ①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②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 ③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戊戌变法发生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中国成了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改革不利。 ④结果不同:一败一成。 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 相同点: ①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 ③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⑤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不同点: ①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②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 ③方式上,中国是在综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 改革 定义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分类 从程度看: (1)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 (2)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 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 (1)政治改革; (2)经济改革; (3)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 (1)奴隶制度的改革; (2)封建主义的改革; (3)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奴隶社会的改革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1861年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 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 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表现 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各诸侯派人来称贺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3篇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3篇 一、内容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 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问题探究 1.分别从戊戌变法前中国社会、经济、思想领域来分析变法的历 史背景? 2.列表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3.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维新的 主要内容?从百日维新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的比较以及百日维新的结 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4.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归纳戊戌变法在中 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5.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 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史论共享 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 孔子的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 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

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 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 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 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 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 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 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动了资产阶级革命 时代的到来。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 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三、史料阅读与思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泰西近欧论,皆方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 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 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为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自台湾事后(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大借洋教,以举庶政。——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一)时间地点:公元前六世纪初,雅典 (二)历史背景(或原因):1、贵族政治的实施使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缓和。2、雅典的地理环境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梭伦改革提供了条件。3、梭伦通过自身的努力,在雅典树立了较高的威望,成为首席执政官。 (三)主要内容:①颁布“解负令”,释放债务奴隶,并归还其抵押的土地。②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经济 发展的法令,鼓励发展工商业,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少划分政治权利。④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打破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⑤司法方面,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四)历史作用(或含有局限性):①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 治,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③没有完全解决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一)时间:公元前四世纪中期。(前356年——前338年)。或秦孝公在位期间。 (二)历史背景(或原因):①春秋战国之际,铁制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② 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他们要求进行社会变革。○3春秋战国之际,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学说主张变革,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 (四)主要内容:A政治上: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推行郡县制。 B经济上:通过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改变旧的生产关系。 C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田宅。 D社会习俗:禁止请客行贿,父子及兄弟同居等移风易俗的政策。 (五)历史作用: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促进了秦国的强大。②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取得主动权。④变法为秦国的富强和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时间:公元五世纪末北魏(420年——589年) (二)历史背景(或原因):①北魏政权的残酷压榨,导致广大农民负担繁重阶级矛盾尖锐。④北魏 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使民族矛盾尖锐,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⑤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政权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行改革。 (三)主要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②推行均田制,使无地农民获得了耕地。③495 年,迁都洛阳○4移风易俗,措施有:穿汉服、改汉姓、讲汉话、通婚姻、改籍贯等。 (四)历史作用:①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繁荣,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 济的转变。②鲜卑族积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汉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③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

中学历史选修1学问点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1.公元前9—前8世纪雅典城邦的阶级构成: 贵族 平民农夫 手工业者 2.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冲突尖锐 缘由:①政治上:贵族驾驭大权;公民大会的权力出名无实 ②经济上:贵族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很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 债务奴隶 贵族专横和压榨,激起平民抗拒。社会冲突尖锐,必需进行改革来缓和社会冲突 二、工商业的发展 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社会发生的变更: ①农业生产力大为提高(铁制农具),工商业发展 ②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2.各派别的势力关系,利益要求: 平原派:即贵族,主见维护贵族政治,巩固自身既得利益 山地派:即下层平民,主见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海岸派:即工商业者,主见打破贵族专权,共享权力;反对激进要求,主见温柔改革 “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反对贵族专权,剧烈要求改革 三、首席执政官梭伦 梭伦成为执政官的条件: 改革前雅典城邦的社会状况(梭伦改革的背景) 1、平民与贵族的冲突尖锐 ○1政治上:贵族把持权力机关 ○2经济上:贵族盘剥平民,平民沦为“六一汉”及债务奴隶 ○3平民暴动 ○4贵族内部局部调整未能缓和社会冲突 2、随着雅典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和平民对贵族专权日益不满,改革呼声日益剧烈。 3、梭伦的个人因素 ①出身贵族,怜悯平民 ②收复萨拉米斯岛,获得威望 ③“疯诗人事务”表达了爱国热忱 ○4公元前594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有权力)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一、梭伦改革主要内容:

1、“解负令”的内容 ○1废除全部债务,禁止以人身为抵押借贷 ○2解放债务奴隶 ○3废除“六一汉”制度。 2、其他的改革举措 ○1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制定“遗嘱法” ○2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保持贵族优越的经济地位 3、以上改革的作用: ○1贵族兼并土地受到制约,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 ○2很多平民重新获得土地和自由,扩大了公民的基础 ○3使雅典城邦走上对外掠夺外邦奴隶的道路 二、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1、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原则: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 特点: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和义务就越多 2、内容:①政治权力安排:第一等级——一切官职 其次等级——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 第三等级——低级官职 第四等级——无权担当官职 ②军事义务:第一等级、其次等级——供应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 第三等级——供应重装步卒,自备军械和军装 第四等级——充当轻装步卒和一般水手,不用自备军备,只带棍棒 ③公共开支:全部公共开支随等级的凹凸增减 3、财产等级制度的评价:并未实现真正的同等,但打破了贵族的垄断特权,为工商业奴隶主开拓 了参与政治的途径 三、重组国家权力机构 四、激励工商业发展 1、目的: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城邦实力 2、措施:○1农业,提倡种植经济作物,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食涨价,保障平民生活稳定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归纳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归纳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归纳 选修一的历史内容是对必修一的知识的拓展和补充,学生们也应该重视选修一的知识,不能忽略它的。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 梭伦改革 一、历史背景 ㈠改革根本原因:贵族与平民和工商业矛盾的激化 ㈡改革的内因:基伦暴动和德拉古法:矛盾激化的表现(解决危机的尝试) ㈢改革外因和导火线:萨拉米危机(解决危机尝试的影响) ㈣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改革,振兴城邦(诗人政治家) 二、改革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三、改革内容: 1、颁布解负令 2、发展农工商业 3、提高平民地位 ⑴按土地收入多寡分成四个等级,并确定了相应的政治权利。①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②内容:四个等级:富豪级、骑士级、双牛级和日佣级。 政治权利:第一、二等级担任高级官职,第三等级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保护贵族特别是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 ③实质:富豪政治代替贵族政治。 ④意义: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维护了富裕工商业者的利益,为雅典政治民主化开辟道路。 ⑤评价:局限性:没带来真正的平等。进步性:扩大了民主权利的基础。 ⑵创立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

①组成:四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但第四等级没有资格。②职能:为公民大会预审提案,准备日程。 ③作用:使第三等级公民获得参政议政的机会;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打破贵族对国家权力垄断。⑶组建民众法庭和创立陪审法庭,分割贵族法庭权力 ①措施:将贵族法庭大多数职权转归民众法庭,贵族法庭负责宗教和重大刑事案件审理。实行陪审员(不分等级,抽签产生)制度,陪审员负责案件审查、判决和起诉。 ②作用:民众法庭的`设立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陪审法庭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 王安石变法 一、变法的原因 (一)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局面 ⑴冗兵:①从赵匡胤开始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③为防止辽和西夏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 ⑵冗官:①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官多职。②每年通过科举制和恩荫赏赐方法大量授予官职。 ③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牵制,效率低下,庞大官僚机构日益糜烂。 ⑶冗费:①庞大军费官俸(冗官,冗兵)。②大兴土木,修建寺院。 ③皇室开支不断增大。④每年给辽夏“岁币”(冗费)。 (二)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失败——造成积弱局面 1、策略失当: ⑴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一半禁军驻守京师及附近,造成边境相对空虚。(目的是?) ⑵频繁调动:实行禁军轮流驻守京师,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目的是?) 2、对辽夏作战失败:(外患) ⑴对辽作战:太宗被动防御,1004年澶州之战胜利却订立屈辱“澶渊之盟”,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一) 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初 (二) 地域:欧洲希腊地区雅典城邦 (三) 历史背景(或原因):1、贵族政治的实施使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缓和。2、雅典的地理环境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梭伦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 3、工商业奴隶主崛起,贵族政治腐败使得工商业奴隶主联合平民共同反抗贵族统治,梭伦改革成为必然。 4、梭伦通过自身的努力,在雅典树立了较高的威望,成为首席执政官。 (四) 主要内容:①颁布“解负令”,释放债务奴隶,并归还其抵押的土地。②颁布遗嘱法,规定无子女者可将财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少划分政治权利,并规定其相应义务。④恢复公民大会最高权力,并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⑤司法方面,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⑥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法令,鼓励发展工商业,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 (五) 历史作用(或含有局限性):①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③但是,没有完全解决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六) 改革的性质(实质):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一次自上而下的完善奴隶制社会政治统治的改革,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七) 成败原因分析:(成功)①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调节有效促进了生产力的的发展。②改革措施切实可行,有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支持。梭伦不再担任首席执政官后,其改革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八) 特点:崇尚中庸,手段温和。 (九) 其他:特别注意梭伦改革调节的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是阶级矛盾。 公元前六世纪晚期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真正确立。公元前五世纪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①人民主权;②轮番而治;③崇尚法律,法律面前公民平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选修一的历史课本主要是围绕改革展开的,介绍了历史时期上,一些的比较重要的改革事件,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改革 定义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分类 从程度看: (1)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 (2)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 (1)政治改革; (2)经济改革; (3)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 (1)奴隶制度的改革; (2)封建主义的改革; (3)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奴隶社会的改革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1861年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 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改革的结果 (1)成功: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 (2)失败: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 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从政治、经济、文

高中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 缘分。一切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事情都归类于缘分与爱情,人类知识的贫乏无以复加。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选修一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选修一的知识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高中历史选修一的知识2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

高中历史选修一电子课本

高中历史选修一电子课本 历史选修一电子课本 第一章:夏商周三千年历史长河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了解到夏商周三千年历史长河的发展。夏朝是中国最早的朝代之一,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商朝是中国最早的一个大统一国家,这个时期的铜器、青铜器等文物也成为了今天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朝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重要的封建王朝,不同的周王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有许多特点。 第二章:秦汉帝国的建立和崩溃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重点研究秦汉帝国的建立和崩溃。秦朝的统一战争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大事件,统一后秦始皇一系列的改革也为我们今天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汉朝则是中国最长的封建王朝之一,其时代的开放与繁荣,许多重要的发明和文物也为历史带来了无限的启示。 第三章:唐宋元明清的政治制度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学习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及文化背景。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巅峰时期,许多统治者都有着卓越的才能,这也为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宋朝还是世界文化的 黄金时期,程朱理学、宋词等都在当时大为兴盛;元朝被认为是中国 历史上最为开放与自由的时期,著名的漕运、打铁等皆为当时的典范;明清两朝则是外族入侵的时期,不同人的战争、政治制度等都有着许 多特点。 第四章:现代史的变革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学习现代史的变革。19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 了一次又一次的深刻变革和历史洗礼,西化、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等 都对中国现代史的走向形成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摆脱了列强的压迫,从此步入了近代先进 国家的行列,民主化、现代化的道路也开启了。 第五章:世纪之交的中国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研究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 深入,中国逐渐稳定的经济发展成为了世界的焦点,许多世界级的科 技成果和文艺作品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扬。现在,中国正处于一 个变革的时期,不同的政策、文化和科技都将对中国以后的道路产生 重要影响。

高中历史选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我们在高中历史课本的时候,往往会忽略选修课本的知识。其实想全面掌握好高中的历史知识,就应该将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结合起来。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备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1)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 (2)各种制度弊端暴露,社会矛盾激化(北魏初期,在地方上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宗主控制人口.逃避赋役。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冯太后和孝文帝对汉文化的推崇 措施及作用 前期(冯太后改制) (1)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史治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农民获得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推动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3)设立三长制健全基层政权,完善行政体制,有利中央集权的巩固 (4)推行租调制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增加财政收入 后期孝文帝汉化 (1)迁都洛阳。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2)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3)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性质 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影响 (1)经济: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政治: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3)民族: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高中历史选修一课后答案全集(全)人教版

高中历史选修一课后答案全集 高中历史选修一课后答案全集 1.1 雅典城邦的兴起(参考答案) 【学思之窗】 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化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 答案提示: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地处大陆,腹地开阔,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式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河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地理环境的复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近海地区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鱼、制盐和经商谋生。山地的居民主要从事游牧业。只有占据了那些谷地平原是居民,才能从事农业。这种多样化的适应方式和狭小的地理空间,从远古起,就使希腊人的商业航海贸易发达起来。这种地理环境,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的出现。如果说在大平原地区,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行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如古代埃及、中国,以及印度,从而将每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的政体制之下,那么希腊这种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块的山地半岛,就不便于做到这一点。这就是造成希腊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探究学习总结】 (一) 本课测评 1. 试简要分析早期城邦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答案提示: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 会。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甚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2.简述工商业奴隶主在早期雅典社会中的作用。 答案提示: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经商,不仅出口雅典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还经营其他地区的产品,赚取丰厚利润,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工商业奴隶主对旧贵族专权越来越不满,他们一方面要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力,另一方面也不赞成山地派的激进要求,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作为海岸派,他们和山地派共同反对贵族专权,呼吁改革,成为后来支持梭伦改革的主要社会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1 一、抗战开头时间的问题。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斗的开头。 二、抗战阶段: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头局部侵华。中日_渐渐上升,中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宏大的抗日战斗开头了。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中_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显示出了无坚不摧的民族分散力。中国开头了全民族抗战。 三、抗战特点:中国抗战的特点是全.全表达在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种作战方式各种正义力气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如何表达。其次是一场长久战;最终是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斗的重要组成局部。 四、中国抗战的宏大表达:从抗战的历史意义分析出,国内意义:中国的抗战是中国近代最宏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成功,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扞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根底;国际意义有: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斗的重要组成局部,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斗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奉献。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五大国,并担当为联合国

安理睬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说教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抗日战斗纪念馆的_情境模式,围绕重点、难点及亮点细心设计问题群,促进学生互动争论、辩论纠误,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将本课内容设计为参观抗日战斗纪念馆的形式绽开教学,教师本人将担当抗战纪念馆馆长,并在课前布置好预习课题。 说学法: 学生以参观抗日战斗纪年馆的形式来学习《宏大的抗日战斗》这节内容,四位同学将担当抗战纪念馆分馆馆长并做好为其他同学讲解的课前预备。其余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在体念中自主、互动学习,进展学问的辨析和迁移。 说教学手段: 制作多媒体教学帮助课件,以学生参观抗日战斗纪念馆的方式完成对本课的教学。 说教学理念: 1、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根底学问和技能。 2、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评价,教中有评,评中有教,表达一种过程引导、准时反应和鼓励鞭策的教学理念。 3、注意情景体验和理性分析、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训练。

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全集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⑵工商业的发展: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⑶首席执政官梭伦:萨拉米斯岛问题;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2、过程与方法 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⑵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三、课前知识准备 ★综述第一单元三课之间关系: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改革的背景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改革的内容 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改革的影响 ★回顾必修一内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按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为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了解荷马时代 爱琴文明:(大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200年)中心:“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荷马时代:(约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青铜器向铁器过渡的时代。反映这一时期希腊社会情况的是著名的《荷马史诗》,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之为“荷马时代”。 古代希腊发展简史: (1)爱琴文明时期(公元前20——前12世纪):主要是“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多建立君主制国家; (2)荷马时代(前12——前9世纪):外族入侵,文明倒退,回到氏族公社制度。 (3)早期希腊时代(BC.8—BC.6世纪):梭伦改革(BC594年)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约BC508年) 形成城邦国家,雅典( Athens )和斯巴达(Sparta)成长起来,政体多种多样,主要有君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度等。 (4)希腊古典时代(BC.5—BC.4世纪):伯里克利执政时期(BC443—429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