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障(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普及知识(五则)(小编整理)

智障(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普及知识(五则)(小编整理)

智障(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普及知识(五则)(小编整理)

第一篇:智障(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普及知识(五则)

智障(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普及知识(五则)

一、为什么要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干预?

儿童生长发育的早期(0-7岁),是大脑、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学东西最容易、最快的时期。智力残疾儿童在这个时期的可塑性很强,因此,不失时机地从医学、康复、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对儿童进行干预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残疾带来的危害。很多智力残疾儿童经过早期干预可以进入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就读。

二、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有哪些?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包括:

(1)趣味性原则。要求康复人员了解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特点,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兴趣,寓教于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训练环境,以利于儿童的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

(2)动态性原则。强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每一名智力残疾

儿童,采取相应的措施,主动地适应这种变化。

(3)生活化原则。日常生活中的训练往往能发挥最好的效果,把康复训练融入日常生活活动,充分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各项感觉功能(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个别化原则。

智力残疾儿童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必须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制定适合智力残疾儿童个性发展的最佳方案。

(5)融合原则。融合原则强调

在为智力残疾儿童提供个别化的、专门的康复服务的同时,要为

他们提供一个融合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尽早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6)小步子、多重复原则。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应坚持循序渐进、重复练习、综合训练的原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7)充分发挥潜能原则。要注意发现智力残疾儿童身上潜在的优势,充分利用积极的方面加强训练,帮助他们扬长补短。

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内容包括:(1)感知能力:主要是训练视、听、嗅、味、触觉、平衡觉和动觉。(2)认知能力:主要是学习认识常见的物体、分辨常见的关系、形成简单的数字概念和基本的时间概念等。(3)运动能力:包括大运动人类活动的基本动作和技巧性动作和精细运动抓握、翻揭、搓揉、折叠等手眼协调能力。(4)语言交往能力:包括语言的表达能力(说或写)以及语言的理解能力(听或读);(5)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是进食、盥洗、穿着、排便、睡眠等的基本能力;

(6)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学会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学会与人相处,从参与日常生活活动逐步过渡到参与社会活动,直至适应社会。

三、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途径是什么?

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主要是利用教育资源,通过特殊教育学校、残健融合的幼儿园、托儿所、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社会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等智力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康复教育,同时充分利用社区服务设施、人员、家长及其亲友,因地制宜地开展日常生活训练、简单言语沟通训练、康复娱乐活动、知识培训和家庭互助活动等,使智力残疾儿童得到早期干预。

四、智力残疾儿童家长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智力残疾儿童家长培训的主要内容:首先是让家长了解智力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二是使家长掌握智力残疾儿童康复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三是帮助家长树立平常心,积极面对现实,千方百计地去开发、教育和引导孩子发展,使孩子的潜能

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四是告诉家长寻求帮助的基本途径。

五、残联在智力残疾康复工作中的职责是什么?

(1)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积极主动深入调查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具体方案和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发挥残联组织的协调、服务和推动作用,协调有关部门,将智力残疾康复工作纳入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共同推进。

(2)动态掌握本地智力残疾人康复需求,协调各方面业务关系,建立健全康复管理、技术指导和训练服务网络,为智力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训练与服务。

(3)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康复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智力残疾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4)大力宣传普及智力残疾康复知识,提供公众康复和残疾人预防意识,动员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智力残疾康复工作。

第二篇: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了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的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特定此方案。本方案服务对象为高密市有康复需求的9岁(含)以下智力残疾儿童,针对其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康复治疗。

一、服务要求

(一)每名儿童在医院内训练时间至少6个月,每日至少2个小时,每周至少一次对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科目的讲解培训与康复的认知程度的提高,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家长培训和社会融合活动,提高患儿家长对康复训练的认知。

(二)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运动、感知、认知、言语、精神、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能力训练,并通过创立主题、音乐游戏、体感活动、多屏互动等活动方式组织展开训练。

(三)康复训练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

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等。

①个别教学与训练:要求康复人员与儿童1:1或1:2,进行针对性训练。

②小组教学与训练:要求一名康复人员,3-6名儿童,儿童融入小组。

注:如果是外出小组课或是能力低下/小年龄段儿童则需2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

③集体教学与训练:要求两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6-12名儿童。

④家庭社区融合活动:根据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提供社区和家庭康复指导和跟踪随访,帮助家长完成在家庭和社区的康复目标。

以上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活动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均要求对儿童的能力分析准确,目标制定适当,康复方案规范,有互动评价表,康复教学与训练组织实施顺畅,方法手段多样,每名儿童康复训练目标实现75%以上。

(四)智力残疾儿童初入院评定及制定详细康复训练计划。

(五)训练每个月时进行阶段性功能评估(包括儿童的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总结康复效果和现状,对比前测做出阶段性康复效果报告,提出进一步干预意见和建议,并制定下个月康复治疗计划。

(6)儿童结束治疗时进行总结性评估(包括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评估、功能评估),对比前测,分析现状,总结结果。

二、服务内容

(一)康复咨询与评估,包括入院咨询和入院康复评定。

针对新入院智力残疾儿童进行全面、细致康复评定工作,并针对评定结果科室讨论,制订最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

(二)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包括汇集儿童基本信息、诊断报告、康复需求评估和相关资料、召开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分析会,制订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

(三)康复计划的实施,包括安排康复教育课程表(一日活动安排),制定康复教学计划,设计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实施康复教学

与训练活动。

(四)训练记录的建立

建立康复记录,由康复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填写“训练记录表”。

(五)效果评估,包括智力和适应行为评测、功能评估。

每月评估,针对智力残疾儿童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做出各方面详细评估。针对患儿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提出针对性意见。

(六)转介跟踪跟随访,包括早期康复与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衔接,机构康复向社区,家庭评估延伸。

(七)跟踪关注

建立出院智力残疾儿童联络方式记录,针对出院智力残疾儿童保留监护人联系方式,定期了解康复治疗效果,以及日常生活中患儿障碍以及后续恢复效果。

三、康复训练期限

每名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不少于6个月。

四、监督检查与效果评估

(一)日常检查:每日对智力残疾儿童做出自行判断,针对接受科目的程度、进度、理解能力做出自行判断。

(二)效果评估:定期进行整合评估,由残疾人评定委员会工作人员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评定。

五、康复质量监控

康复机构玩为每位残疾儿童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训练方案,建立一人一档的康复训练档案,定期进行康复训练效果评估,及时调整训练方案,确保康复质量。儿童康复评估与训练建档率100%,儿童康复训练总有效率≥85%(儿童既定康复训练目标实现75%以上为有效),儿童家长培训率100%,儿童家长对儿童康复训练的满意率≥90%,家长对培训工作的满意率≥85%,组织儿童参加社会融合活动每年不少于6次。

第三篇:智力残疾儿童知识手册

文山市万山红遍职业培训学校

2015年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

智障儿童康复救助项目

《智力残疾儿童知识手册》

2015年5月—10月

序言

亲爱的家长:

您的孩子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大脑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而造成其心理、智力、适应行为发展的各方面障碍。但是孩子是发展中的儿童,只是发展速度,质量不如正常儿童,但是只要坚持进行康复训练,奇迹是会出现的。、让我们共同努力,用真诚和信任,为孩子进行积极的,有效的康复训练,使孩子拥有美好的一天又一天。

一、什么是智力残疾?

(一)智残:

我国对智力残疾的定义是: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智力低下;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智力损伤和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导致的痴呆。

(二)智残儿童

智力残疾儿童是指在生长发育时期(18岁以前),智力发育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困难的儿童。可见判断一个儿童是不是智力残疾,必须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智力,二是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年龄,三者缺一不可。

1、智力

智力程度可以通过智商来表示。智力残疾儿童的智商必须是在进行个别智力测验的得分低于平均值的两个标准差或者智力测验结果的百分等级在3以下。一般人的平均值智力水平是100,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的标准差是15,如果用这个量表测得某儿童的智商低于70,或者智力测验所得智商与同龄儿童相比,不如97%的同龄儿童,就可以怀疑这个儿童智力残疾。

2、社会适应能力

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判断,要依靠社会适应行为测验。如果儿童的智商在70以下,他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有困难,才能认为这个儿童是智力残疾。否则即使儿童的智商低于70,而社会适应能力是正常的,那么就不应该认为这个儿童是智力残疾。

3、发病年龄在儿童身心发展阶段,即18岁以下,根据其发病的年龄特点,可以将成人以后大脑损伤或老年以后大脑萎缩等原因造成的智力缺损区别开来。

(三)病因:

造成智力残疾的的原因很多,先天性因素:怀孕和产期因素、遗传因素、母亲疾病、母体营养不良、不良理化因素(抽烟、喝酒、吸毒);分娩期间致残因素:产伤、新生儿颅内出血、接生时意外事故、脑膜炎、脑积水;社会因素:近亲结婚、父母一方低智力,恶劣环境和恶劣的教育条件会使孩子智力落后,环境污染、缺碘等也造成智力残疾。

二、智障儿童康复训练原则

康复训练原则是根据康复目的和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在康复训练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康复训练原理应贯穿于各项训练之中,它对制定康复目标,设计康复训练方案,康复训练措施和使用的训练器械,确定训练方法以及所采用的训练组织形式都具有指导作用。训练是康复的基本途径。在一切训练活动中都应坚持五个原则:

1、坚持全面发展,补偿缺陷的原则

以智障儿童得到康复,回归社会主流,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为目的,要求我们不仅在大脑缺陷方面进行补偿训练:还要在身心、智能方面进行开发训练;也要在品格、修养方面进行养成训练:更要在生活自理,职前教育方面进行培训练。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2、坚持系统性,渐进性原则

通过训练,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身心协调动作的能力,增加对大脑刺激的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锻炼活动的,以促

进大脑机能的补偿。因此对智障儿童训练,必须坚持系统性、渐进性原则,才能达到补偿的作用。

3、持因人实施原则

康复训练的实质是大脑缺陷补偿活动。每位智障儿童大脑损伤的部位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不同,因此对不同的智障儿童还必须有针对性,量力性训练,坚持因人施训的原则。

4、坚持强化性原则

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智障儿童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大脑皮层有兴奋消退快、保护性抑制、定向反射弱的特点。因此要坚持强化性原则,以扩大兴奋点,建立新的神经通路。

5、注意游戏性、趣味性的原则

训练在游戏中,激发智障儿童积极性,主动性。使受训儿童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三、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主要内容

对智障儿童进行功能训练;智能训练:异常行为矫正训练;以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和活动能力以及身心协调,并通过增加感知活动和肌肉活动,对大脑刺激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活动的锻炼,以促进大脑机能的修复和补偿。功能训练:

1.感知训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时间知觉)2.口语训练(语言障碍训练、口语训练)3.大肌肉群活动川练(爬行训练、行走训练、反应速度、力量训练、协调训练、平衡训练)4.手功能活动训练(粗大运动训练、精细运动训练)智能训练

1.培养思维能力训练2.锻炼记忆力训练3.培养注意力的训练4.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异常行为矫正训练就是运用操作反射原理对智障儿童的异常行为进行技术矫正,训练和发展自我服务,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智障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奠定基础。1.正强化2.消退 3.塑造 4.条件强化 5.惩罚

四、智能障碍的定义

智能障碍指现有的能力水准有实际上的限制,其特征为:显著低

于平均的智力水准(IQ70以下)。同时有下列各项适应技能中两种以上的相关限制:沟通、居家生活、自我照顾、社交技巧、使用社区、自我引导、健康安全、功能性学科能力、休闲娱乐、工作、智能障碍发生于十八岁以前。

早期干预与系统康复训练

(一)什么叫早期干预

“早期”从年龄来讲,是指从出生0岁到上学6-7这段时间,也就是人生最初阶段。“干预”包括医疗与保健,教育与训练,社会心理咨询。其中为儿童提供康复训练为主。

(二)早期干预的效果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就是0-7岁即人生的初几年,是大脑、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学东西最容易,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可塑性很大,不失时机地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儿童进行干预,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过早期干预的智障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

五、康复训练方法及目标

孩子不能生活自理怎么办?

年龄:2-3

目标:调节水洗手,洗脸

方法:

1.让孩子看你洗手,洗脸,鼓励他模仿你的动作。

2.孩子洗手,洗脸时,要给予口头上的指导。如果他学会了,不再需要帮助和口头指导了,你要表扬他。

3.用彩色粉笔往孩子脸上涂颜色,让他照镜子看一看。洗脸后再让他照照镜子看是否洗干净了。

4.塞上洗脸池往里蓄水,让孩子自己洗手,洗脸,然后把水放掉。要把他是否会操作的情况记录下来,列成表贴在洗脸间,把必要的步骤画成图画,贴在墙上。

年龄:2-3

目标:模仿刷牙

方法:

1.把孩子的牙刷,牙膏放在固定的地方。

2.你和孩子一起刷牙,让他模仿你刷牙的动作。如果孩子模仿着刷牙,你要表扬他。

3.在刷牙的时候,要辅导他。在他学会之后,逐渐减少对他的辅导。

4.让孩子自己对着镜子刷牙。

5.开始时,你握着他的手,帮他作上下刷的动作,等孩子能正确地模仿刷牙了,你至少也要用话语指导他。

年龄:2-3

目标:用话语要求上厕所

方法:

1.当看到孩子想上厕所的样子时,问他是否要上厕所。

2.在训练上厕所时,不要给孩子兜尿布,而要给他穿容易脱的裤子。

3.定时让孩子上厕所。当他自己说出要上厕所时,要好好表扬他。

4.如出现意外,你也不要立即给孩子换衣服,而是鼓励孩子大部分衣服由他自己去脱换。

5.家人示范想上厕所。

年龄:2-3

目标:把松开的衣服脱下来

方法:

1.睡前必须让孩子脱掉上衣和裤子。要边鼓励他,对他说;“噢,长大了!当哥哥(姐姐)了!”

2.每当他自己脱下衣服时,可以奖励他一张不干胶贴纸。

3.练习给洋娃娃脱衣服。

4.一开始不可能期望孩子脱掉全部衣服,先从一两件开始,等他熟练了再增加件数。

5.无论从哪一种衣服开始练习,都要一边用话语指导他,一边动

手帮助他,等他学会了就逐渐减少帮助。、请分析一下原因病理原因:

肢体缺陷,肌肉耐力不足,感觉统合异常。如:触觉过于敏感或过于迟缓,长期生病以致体弱易疲劳。智能障碍,发育迟缓。精神障碍:自闭症,多动症,情感障碍,癫痫症。

心理原因:

依赖性强:动机不足,自信心不足,易受挫折;目的想引起大人注意。

环境原因:

家长教育态度:过于溺爱,为之代劳;过于严厉,缺乏耐心;不要求或要求不得大人太忙,没时间教;家庭各成员态度不统一;重视文化教育,不重视生活教育。

感知训练

功能训练是根据智障儿童大脑皮层功能障碍而制定的恢复、补偿其定位功能方法。

功能训练包括感知训练、口语训练、大肌肉群活动训练手功能活动训练。

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又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

对智障儿童进行感觉训练是提高智力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大量丰富的感知刺激和增加肌肉的活动的效率,提高感知的阈限性,刺激大脑功能定位的恢复和补偿,是一切训练的开端。

1、视觉训练

视觉是由眼睛,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的共同活动完成的。外界物体发出的光作用于人的眼睛,通过眼睛的透明组织发生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视网膜感受光的刺激后,把光能转换为神经冲动,再通过视神经将冲动传人视觉中枢,从而产生视觉。

对智障儿童的视觉训练目的是提高和增强视觉器官的感受能力和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视敏度训练

观察不同距离的大小类同物体。(如:火柴梗、小木棍、牙签)

观察不同物体(如:家俱、工具、蔬菜、水果)

分辨室外远处不同物体(房屋、街道、交通岗)

辨认某种熟悉的物体(如:公共汽车、小轿车、卡车)

弱光下观察物体(茶杯、书、笔桶)辨色能力训练

基本色训练:用红、黄、绿、蓝、黑、白等颜色同周围熟悉的物体进行实物训练。如:红旗、黄纸、绿树叶、蓝天、黑板、白衬衫等,让智障儿童能基本正确地说出。

混合色训练:棕色、灰色、粉色、紫色、橙色辨色训练。

近似色训练:近似色是运用基本色调出的色调。如:深红、浅红;深黄、浅黄:深蓝、浅蓝。通过绘画调色进行训练,使智障儿童能辨认近似色的能力。

形状知觉训练

结合实物,训练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角形、椭圆形、菱形、圆柱形。

距离知觉训练

训练智障儿童知道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晰,远物模糊。

方位知觉训练

一方面以自身或身体为准进行训练辨别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另一方面进行东西南北方向的训练;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注意训练中家长朗诵训练材料时速度要适宜。

音调区别训练

音调可以充分表达一个人说话的情绪和寓意。训练智障儿童从说话语调中理解真正的意思,提高适应生活能力。

律动音训练

根据音乐节律反复做同一动作,以体态律动打击乐器进行训练。

根据乐典的节奏,让智障儿童作各种拍打动作。(拍手、拍腿,模仿动物行、走、飞、跑、跳、游的动作)根据劳动动作,编进律动音训练中。(如:拉锯、打锤、洗衣)

结合方步、垫步、踏步练习进行简单舞蹈步训练。

乐音听觉训练

训练听各种乐器的声音。

训练学弹电子琴,激发乐音听觉训练积极性。

混合区别训练

利用嘈杂的声音中寻找熟悉人的说话声。

在轻音乐中听妈妈讲故事。

3、味觉训练

味觉是口腔内味蕾的一种功能。刺激物直接作用于味蕾产生兴奋后,冲动沿吞咽神经,面神经和迷走神经传人脑干,经丘脑,最后到达大脑皮层感觉区的最下部产生味觉。

人的味觉基本有四种:酸、咸、甜、苦。

训练时从儿童表情动作可以显示出对不同滋味的鉴别。

4、嗅觉训练

嗅觉是有味的物质分子挥发,刺激嗅细胞,使之产生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上行,穿过颅底的开口直通脑部到达大脑皮层的颞叶区而产生的。

为提高生活能力,要重视嗅觉训练,会区别甜味、苦味、汗味、烟味、汽油味、烧焦味、臭蛋味、烂菜味、药味菜。

5.时间知觉训练

通过有规律的生活帮助训练时间知觉。帮助理解早晨、中午、晚上、今天、明天、昨天、后天、去年、今年、明年等;通过观察一年四季变化,认识春、夏、秋、冬。知道自己的生日,知道儿童节在那天,国庆节在那天等。

提示:

对智障儿童进行的感知训练,还应当进行空间定向训练,深度视知觉训练。视觉追踪训练、听觉定位训练等。对智障儿童进行感知训练可以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因为“孩子的精神与环境的交流是通过感觉来进行的。”

在训练感知器官的识别能力的同时,也要利用环境吸引儿童注意

力和好奇心,培养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感知训练是其它各种训练的基石,开端。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做康复训练智障孩子的有心人。有时间做一些训练记录,积累下来,总结成文,影响更多家庭,让更多的智障儿童受益。

口语训练

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结果的标志,语言与人的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智障儿童的语言不仅少,内容狭窄,而且句法简单贫乏。

对智障儿童口语训练时,既要有重点的训练个别口语障碍的儿童,也要对全体儿童进行语言词汇积累的练。

语言障碍儿童的训练:

语言障碍的儿童要分析是构音障碍,还是舌体位障碍。

训练时分五步:

1.培训准确的听音能力,学会区别语音的差别,尤其是近似音的区别。

2.教智障儿童正确发音,让孩子听清语音,看清口型,并大声模仿声音。

3.让智障儿童用普通话声调说话。

4.鼓励他多与别人交流。

5.每天讲述一天中所看、所听、所想的事。

练习内容提示有三:

1.学练习各种语气声调讲话:生气、高兴、欢呼、请求、讨厌、评批、赞扬、招呼、命令、愤怒、悲伤等。

2.练习讲笑话,说儿歌,顺口溜,快速讲话,快速说出熟悉人的名字。说绕口令等。

3.每天做舌头操,训练舌头灵敏度。

口语训练

口语训练的趣味性

口语训练选择一些有关动物内容故事。

选择能够引起儿童好奇心的故事。

选择儿童可以参与故事中角色表演的对话练习。

口语训练的趣味性讲故事训练,边看图边讲故事。

边讲故事边画内容。

录音机录放故事。

情境表演,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戴上头饰或道具。

口语训练时要发挥儿童多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活动,结合动作或游戏对智障儿童进行训练。

大肌肉群体活动训练

对智障儿童进行大肌肉群训练的关键,是改善脑障碍,恢复代偿机能。

爬行训练

智障儿童由于肢体协调有问题,不会四肢着地,两腿随着上肢爬行,而

是上肢伸出很远而两下肢原地不动。

爬行训练在平地进行。可以两手、两脚着地爬行,也可以双肘、双膝着地

爬行。匍匐前进即手足并行。

爬行训练可以钻笼、拐弯、绕障碍。

行走训练

便步、正步、踏步、跑步训练,竞走、踏线走踏点走、双脚跳走、单脚跳走、碎步走训练、手持物走、拾物走、穿衣走等训练。

反应速度训练

操场常规口令训练、拍球、传球、打排球、打篮球、踢足球、掷沙袋、乒乓球等运动;

跳绳、跳皮筋、跳房子等游戏:

踢键子,接抛球、贴人游戏。

力量训练

拉力器运动、举重比赛、哑铃运动。

推、拉、挤游戏;

爬绳、吊杆、爬楼梯运动;

提重物行走,扛重物行走训练。

协调训练

横列行进,纵列近距离行进:

骑马势、拉弓势的动作训练:

双手同时同方向前后摆动行走;

一侧手脚同方向行走,一手垂直固定行走;

倒退行走,侧向行走;

依口令快速做蹲、跳、走、跑、举手、抬脚、仰头等动作。

平衡训练

沿直线走,托球行走;

十公分宽木板上行走,蹲立;

原地旋转定向;

单脚跳行,斗鸡游戏;

单脚站在单砖上过桥;

垫上滚翻,倒立运动。手功能训练

“手是脑的老师。” “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和镜子。”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儿童多动手操作,能促进智力发育。”

手功能训练包括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训练。

粗大运动训练

训练手的伸、屈、抓、握、推、拿的动作。

握皮球、推木棍、拍皮球。

徒手划直线、画圆、画蛋以及各种平面图形;

伸开五指握拳反复进行。

建议与触觉训练结合,触摸后判断物体大小、粗糙与光滑、冷与热等。蒙上眼后摸出特体形状、质地。

精细运动训练

用食指或中指快速扣桌比赛;

穿珠、穿针引线:

系鞋带、解鞋带;

折纸、剪纸、手工、泥工;

筷子夹豆;

拾大米粒、拾黄豆、翻书页。

坚持做手指操,使手功能训练更有规律性、科学性,效果更佳。

模仿发声的练习(啊、呜、咿、爸、妈、猫儿、狗叫、羊叫、火车言、汽笛声)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策略

训练要由浅入深,不要一味追求速度。

对孩子微小进步都要及时表扬、鼓励他继续努力。

训练时采用多种形式,避免造成孩子感到枯燥,排斥训练。

多与孩子说话,并请家长注意沟通方式。随时注意孩子的需求,认真对待孩子。

利用生活中自然情况训练,学会等待回应,家长在训练中给孩子留有反应,判断的时间。

积极创造语言交往环境。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语言刺激,并持之以恒。

注意事项

注意稳定孩子情绪,保证训练质量。

训练时保持适当节奏,避免孩子不适应,出现反复。

训练时使用的指令,语言要简单、明确。

给予孩子语言提示及指令时声音要宏亮,有力度。

从孩子兴趣出发,使孩子愿意投入训练。

训练者的声音、表情要夸张,吸引孩子注意力。

训练时要坚持互动,训练要持之以恒。及时强化,对孩子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性质的强化(正强化、负强化)。

提高孩子语言交往能力的训练方法

尽可能让孩子对训练容感兴趣

选择孩子喜欢的儿歌故事进行训练。分角色的形式很容易令孩子参与其中,多表扬,勤鼓励。

训练正确发音姿势

大人与孩子说话时应使用自己嘴的位置在孩子眼睛水平线以下。

如:坐或蹲在孩前,并用双手挟住孩子双肩,保持其正常发音姿势

控制孩子唇、舌、口发音姿势。训练唇、口、舌作协调。

如:大人用手控制下鄂、嘴唇、来帮助孩子正确发音。

训练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

如:下达指令后,做出动作示范给孩子,帮助他理解这个指令意思。

训练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我们一起学习

●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真正的助人不是帮别人把问题从眼前消除,更积极的做法是如何使当事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面临怎样的问题,并且能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有能力去面对与解决所有他所面临的问题。

●以智能障碍儿童发展需要为本,开展康复训练。

●好母亲,好老师,允许孩子在花园乱跑,活动腿脚,呼吸新鲜空气,以满足他的身体生理需要。

●大脑的学习信息有赖于感官和运动的输入。

儿童的肉体生命需要大自然的力量,那么他的精神生命也需把心灵与天地万物接触,以便直接从生动的大自然的造化能力中吸取养分,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是让儿童从事农业劳动,引导他们培育动植物,并从思想中理解自然。

语言训练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想感情意愿的工具。对于孩子的认知能力,感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智力发展都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孩子到

一、两岁还没有语言交往能力,请家长迅速与相关机构(医疗、教育、康复)配合,进行检查,确定问题原因后,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

行康复训练。

语言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孩子各方面能的协调发展,为家长和孩子创设宽缓的发展空间,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迟早融人社会。

孩子不会说话怎么办?

您的孩子有这些问题出现吗?

孩子不能听或注意不到别人说话的声音,对其它声音也遂反应或只对某种声音有反应。

对语言理解能力差,经常不能按别人给予的指令完成任务说话时声音很小,语气十分短促,给人一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

说话时吐字含糊不清,语句不连贯,使人很难理解。

说话没有语音、语调、语速过快或过慢、口吃。

混淆语意,不会正确使用,经常答非所问。如:分不清人称问小宝:“你叫什么”小宝回答:“你叫小宝。”

说话时语序颠倒,如:问:“你吃饼干吗宁”孩子回答:饼干吃。”

在回答总是或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把同一内容多次反复叙述或反复词问同一问题,不改变内容。

自言自语,或只会重复别人的话。如:问他:“你叫什么”他也回答:“你叫什么”

孩子本来说话很正常,说话也很好,但突然出现退步情况,或根本就不再说话。

说的基本能力的训练

深吸气,深呼气

吹气练习(吹泡泡,吹气球)

唇部练习(噘嘴、舌打唇响)

舌的训练(吐出、收回、如:舔食品、伸出舌头左右移动、舔上下雪)

颈部练习(张合嘴)

面部肌肉控制练习(模仿笑、哭、争眼、闭眼、挤眼)您帮你的孩子

分析一下原因生理原因:聋或重听;

齿、唇、舌协调有运用困难;

呼吸器官运用困难;

发声器官运用困难;

脑伤导致语言能力受损;

语言表达中枢受损;

智能不足(引起语言发展迟缓,理解能力差,语汇少,句子短)。

心理原因:

先天气质不爱说话;

性格内向,退缩,害羞;

怕说错话,说不好而小声说话以致不说话;

经常遭受挫折,缺乏安全感。

环境原因:

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感官刺激或文化刺激;

大人很少用语言来逗孩子;

大人过度注意孩子的说话,发音时反复提出过高要求,引起孩子抗拒心理:

家人不爱说话或说话异常,孩子模仿学习造成。

运动能力训练早期发现早期训练

当发现孩子抬头困难,头不能自由转动,不会爬,不会站,不会走,不会翻身,拿不起小物品,动作不协调等表现时,应立即请相关部门检查(医院、教育、康复)评估,进行康复训练。

运动训练是智障儿童康复的重要内容。早期训练应该着重基本运动发展的训练,同时还应兼顾生活中的实用动作技能训练。

孩子动作发展慢怎么办?

你的孩子有如下问题吗?

一岁时:俯卧时不会抬头头不能向左右转不会爬行不会翻身不会坐

二岁时:不会独立站不会走当坐在椅子上时不能自己站起来不会跑。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措施。以下是一份详细的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计划: 1.评估和个别化计划制定: 首先,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儿童的认知、运动、语言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别化的康复训练计划,设定明确的目标和阶段性任务。 2.认知训练: 针对智力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包括记忆、注意力、思维等方面进行训练。使用简单而具有趣味性的活动,如拼图、游戏和故事讲解等,帮助他们提高观察力、集中注意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动康复训练: 通过体育运动、物理治疗等方法,提高儿童的肌肉协调性、平衡感和运动技能。可以进行简单的运动训练,如走路、跑步、跳跃等,同时结合物理治疗手段,如理疗和特殊器械训练,帮助他们锻炼身体和提高运动能力。 4.语言和沟通训练: 为了促进智力残疾儿童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发展,可以采用语言治疗、口语训练等方法。通过与他们进行有趣的对话、识字性游戏、角

色扮演等活动,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5.社交能力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常常面临社交障碍,因此需要进行社交能力训练。通过模仿、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活动,让他们学会与他人互动、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提高社交技巧和适应能力。 6.日常生活技能培养: 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包括穿衣、洗脸、刷牙、吃饭等方面的技能。通过示范、引导和反复练习,帮助他们掌握这些基本生活技能,增强自理能力和独立性。 7.家庭支持和社区融入: 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需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和社区的关注。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提供康复训练指导,并组织家庭和社区活动,让他们参与到正常的家庭和社交生活中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8.定期评估和调整计划: 定期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进展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康复训练计划,修改目标和任务,确保训练方向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以上是一份详细的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计划,每个儿童的情况不同,具体的训练内容和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康复训

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共五则范文)

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共五则范文) 第一篇: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 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 1.感知能力训练 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的训练。 2.运动能力训练 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是指身体姿势或全身的动作而言,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从儿童的发展来看,有很明显的顺序性(弱智儿童也按这个顺序发展),并在一定的月龄范围出现(弱智儿童就不一定按同龄正常儿童同样的月龄范围出现),这是因为运动的发展与生理成熟有密切关系。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功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动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动作,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这些动作较小,也较精巧,精细动作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做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手段,是与人交往的工具,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小孩来说极为重要,弱智小孩绝大多数都有言语障碍,因此康复训练中。言语训练占极其重要的位置。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点、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主要是指认识事物的能力,弱智小孩这方面的能力很差,主要原因是认知能力建立在概念上。而概念要用语言来表达,弱智小孩言语差,不能用语言表达概念,因而认知能力就很差。要求:能逐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及常用的康复器具

智力残疾儿童xx及常用的xx器具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主要领域有运动、感知、认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六大领域。常用的康复训练器具主要有以下12类: (1)各种规格的球类 应用: 锻炼智残儿童大运动能力,上、下肢肌力,平衡反应和协调能力。 注意事项: 直径在8-25cm的比较合适,宜选择耐用的橡胶质的,充气的小皮球,乒乓球质地较薄,易碎,不应选择。原则上应为小孩或智力差的孩子玩大球,大孩或智力较好的孩子玩小球。 (2)积木 应用: 质地为塑料或木头的,可搭成图案。训练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空间知觉,数的概念,颜色形状的认识,及对大小、多少的感知练习。 注意事项;积木块不能太小,以防儿童误食。要着色均匀,不脱色。 (3)穿孔珠子、绳 应用: 质地塑料或木头的均可,也可用大算盘珠。训练精细运动,数的概念,加减法,对颜色的认识。 注意事项: 珠子不能太小,以防儿童误食。要着色均匀,不脱色。 (4)带盖的瓶子

应用: 训练精细运动和手指协调能力。 注意事项: 为防止玻璃瓶口划伤手指,应选用塑料瓶。 (5)儿童用剪刀 应用: 训练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 注意事项: 应选择儿童用剪尖钝圆的小剪刀,以确保安全,防止扎伤。 (6)布口袋(内装软硬、大小不同的物件) 应用: 训练触觉分辨,及对大小、形状的认识。 注意事项: 袋内物件不要锐利,防止扎、划伤皮肤。 (7)看图识字的图片 应用: 训练认知及分类配对能力。 注意事项: 图、字要鲜艳、醒目易于辨认。 (8)钟或表 应用:

认知训练,认识时间。 注意事项: 为了辨认方便表面应大,并要有1-12个数字。 (9)彩色笔、纸 应用: 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 注意事项: 彩色笔尖要粗圆、钝些。 (10)日常生活用品(分别准备有尼龙搭扣的、拉锁的、扣子的衣服;有尼龙搭扣的和系带的鞋、毛巾、杯子、牙刷等) 应用: 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注意事项: 拉锁、扣子要钉牢,以免误食伤人。 (11)各种玩具娃娃(应有男有女,大小不限) 应用: 训练社会适应能力,知道性别、年龄及人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 注意事项: 制作物要结实,不易损坏。 (12)家居玩具(锅、碗、厨具等) 应用: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帮助智力残疾儿童增强身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动作协调和平衡能力; 3.促进智力残疾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 4.提高智力残疾儿童的社交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徒手操活动:操纵手臂,头部、躯干、四肢活动,提高身体协调性; 2.平衡练习:踩高低不同高度的踏板,练习平衡调节能力; 3.手部和眼部协调:玩具拼图游戏,练习手眼协调能力和注意力集中; 4.感觉统合训练:触觉和视觉训练,通过触摸不同物体和观察图像, 促进感觉统合发展; 5.社交技巧培养:进行角色扮演和模仿游戏,学习基本的社交技巧。 三、教学过程: 1.徒手操活动: 首先,教师身体示范头部、躯干、四肢的动作,要求智力残疾儿童模仿; 然后,逐步增加动作复杂度,要求儿童完成更加复杂的动作; 最后,进行全身协调训练,让儿童跟随音乐进行自由活动。

2.平衡练习: 提供高低不同的踏板,让儿童踩上去,并保持平衡; 逐步增加难度,让儿童在踏板上进行跳跃、转身等动作; 通过游戏性方式进行,增加儿童的参与度。 3.手部和眼部协调: 提供具有形状和颜色的拼图或积木,让儿童进行拼装; 引导儿童观察图案,找到正确的拼图或积木; 通过反复练习,培养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 4.感觉统合训练: 提供不同触感的物体,如粗糙、光滑、软硬等,让儿童触摸并进行辨别; 使用图片卡片,让儿童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内容; 通过感觉训练,促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 5.社交技巧培养: 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让儿童扮演家庭成员、朋友等角色; 指导儿童模仿和表达不同情绪; 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培养儿童的社交技巧。 四、教学评估与反思:

智障(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普及知识(五则)(小编整理)

智障(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普及知识(五则)(小编整理) 第一篇:智障(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普及知识(五则) 智障(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普及知识(五则) 一、为什么要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干预? 儿童生长发育的早期(0-7岁),是大脑、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学东西最容易、最快的时期。智力残疾儿童在这个时期的可塑性很强,因此,不失时机地从医学、康复、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对儿童进行干预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残疾带来的危害。很多智力残疾儿童经过早期干预可以进入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就读。 二、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有哪些?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包括: (1)趣味性原则。要求康复人员了解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特点,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兴趣,寓教于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训练环境,以利于儿童的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 (2)动态性原则。强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每一名智力残疾 儿童,采取相应的措施,主动地适应这种变化。 (3)生活化原则。日常生活中的训练往往能发挥最好的效果,把康复训练融入日常生活活动,充分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各项感觉功能(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个别化原则。 智力残疾儿童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必须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制定适合智力残疾儿童个性发展的最佳方案。 (5)融合原则。融合原则强调 在为智力残疾儿童提供个别化的、专门的康复服务的同时,要为

残疾儿童智力康复服务方案

残疾儿童智力康复服务方案 残疾儿童智力康复服务方案 一、背景介绍 残疾儿童是指因先天缺陷、疾病、事故等原因导致智力发育迟缓或智力障碍的儿童。智力康复是指通过系统、有针对性的康复措施,帮助残疾儿童提高智力水平,提升生活质量。下面是一份残疾儿童智力康复服务方案。 二、目标 1. 帮助残疾儿童提高智力水平,提升学习能力; 2. 帮助残疾儿童改善社交能力,增强自信心; 3. 培养残疾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提高自理能力; 4. 促进残疾儿童的全面发展,增强其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三、服务方案 1. 个体化评估 为每个残疾儿童进行个体化评估,了解其现状、需求和潜力,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2. 康复训练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言语训练:通过言语治疗、语言游戏等活动,帮助残疾儿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 认知训练:通过认知训练游戏、智力开发活动等,帮助残疾儿童提升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 运动康复:通过体育运动、物理训练等活动,帮助残疾儿童增强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 - 社交训练:通过社交活动、情感交流训练等,帮助残疾儿童提升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 生活技能训练:通过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帮助残疾儿童提高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3. 家庭辅导 针对每个残疾儿童的家庭情况,提供相应的家庭辅导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给予家长有关智力康复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对残疾儿童康复的支持能力; - 提供家庭康复活动指导,引导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实施康复目标; - 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疏导,帮助家长和残疾儿童更好地应对困难和压力。 4. 社会融合 通过组织各种社会活动,促进残疾儿童与非残疾儿童的交流和互动,提高残疾儿童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 四、实施步骤 1. 残疾儿童个体化评估,制定康复方案; 2. 开展康复训练,包括言语训练、认知训练、运动康复、社交训练和生活技能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项目服务规范]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项目服务规范]智力残疾 儿童康复训练 二、服务时间 机构内康复每年不少于9个月,平均每月不少于22天,每天不少于6节课(3.5小时)。 三、服务流程 提交康复训练《救助卡》、《转介单》、医院诊断证明、儿童体检报告、监护人和受助儿童身份证明材料等一资格审核一办理入机构手续,包括登记、问询、评估、建档、签订康复协议、进班一制定康复教育计划、实施康复教学、家长培训、社会融合活动一定期评估、修订康复教育计划一康复随访、家庭指导。 四、服务内容及要求 1.基木情况调查。主要包扌舌儿童基本情况、心理卫生、学习特点、学习兴趣、家长教养态度、儿童情绪行为观察等,每学年1次。 2.康复评估。主要对儿童运动、感知、认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领域和感觉统合能力评估,训练评估体现阶段性、动态化,通常每学年至少2次。 3.制定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由康复评估人员、教师、家长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根据评估情况,拟定个别化康复计划,内容包括残疾类别、学习优势、未来发展潜能、残疾影响、建议对策、进班安置、康复重点、家长建议与希望等;召开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分析会,讨论确定适合儿童的能力发展和生活实际的长、短期目标;修改拟定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 4.康复教学。根据康复教育计划,安排并细化“月一周一日”康复教学活动,遵从智力残疾儿童的生理发育、认知程度和行为特征开设相关课程作为康复支持。

(1)集体课/(小组/组别):采取综合主题课活动形式,开展儿童运动、感知、认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领域康复教学;康复教育目标考虑到每个儿童的需要;康复教学活动教案与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一致;有体现每个儿童进步的记录。每天集体课时间不少于4节课,每节课不少于30分钟。 (2)个训课:针对儿童在集体课中的“短板”或特别的需要进行一对一训练;康复教育目标清晰具体、符合儿童发展需要;每次个训后要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记录。每天至少1节课,每节课不少于30分钟。 (3)其他:运动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每天至少1节课,每节课不少于1小时;开展社会融合活动每月不少于1次,每次至少30分钟。 5.家庭指导。每周不少于1次,每次至少30分钟;家长培训每月不少于1次,每次至少1小时。 康复教育与评估建议使用《系统康复训练测评表》(中残联)或其他版本和《感觉统合能力评量表》。 五、服务考核 1.质量控制:康复教学、评估建档率100%;康复有效率达90%;家长对康复服务的满意率达90%;家长培训率100%;无重大责任事故发生。 2.档案管理:康复协议、申请表、转介单;受助儿童基本信息、康复教学计划与实施记录、评估记录;家长培训计划、内容;专业技术人员等资料。 3.经费管理:项目经费拨付凭证,项目支出明细清单,受助儿童项目经费结算签字凭证,年度项目经费财务审计报告等。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主要内容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主要内容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功能训练、智能训练和异常行为矫正训练,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活动能力和身心协调,促进大脑机能的修复和补偿。其中功能训练包括感知训练、口语训练、大肌肉群活动训练和手功能活动训练。智能训练则包括思维能力、记忆力、注意力和兴趣开阔视野等方面的训练。异常行为矫正训练则是通过正强化、消退、塑造、条件强化和惩罚等技术,对智障儿童的异常行为进行矫正和发展自我服务、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为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奠定基础。 智能障碍是指现有的能力水平受到实际限制,其特征是智力水平显著低于平均水平(IQ70以下),同时在沟通、居家 生活、自我照顾、社交技巧、使用社区、自我引导、健康安全、学科能力、休闲娱乐和工作等方面存在两种以上的相关限制。智能障碍通常发生于18岁以前。 早期干预是指在0-7岁这个人生最初阶段,通过医疗、保健、教育、训练和社会心理咨询等方式,对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以促进他们的大脑、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这个时期儿童的可塑性很大,不失时机地进行干预,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经过早期干预的智障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 系统康复训练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六个领域,包括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互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训练。通过个别训练计划,针对智障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以达到最好的康复效果。 1.让孩子穿上容易脱的衣服,比如开扣子的衬衫或者拉 链的外套。 2.在孩子脱衣服时,要给予口头上的指导,让他知道应 该先解开扣子或者拉链,然后把衣服脱下来。 3.鼓励孩子自己尝试脱衣服,如果他成功了,要表扬他。 4.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可以给他一些提示,比如“你应该先把扣子解开,然后把衣服脱下来”。 5.家人可以示范脱衣服的方法,让孩子更好地研究。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主要内容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主要内容 对智障儿童进行功能训练;智能训练:异常行为矫正训练;以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和活动能力以及身心协调,并通过增加感知活动和肌肉活动,对大脑刺激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活动的锻炼,以促进大脑机能的修复和补偿。 功能训练 1.感知训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时间知觉) 2.口语训练(语言障碍训练、口语训练) 3.大肌肉群活动川练(爬行训练、行走训练、反应速度、力量训练、协调训练、平衡训练) 4.手功能活动训练(粗大运动训练、精细运动训练) 智能训练 1.培养思维能力训练 2.锻炼记忆力训练 3.培养注意力的训练 4.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异常行为矫正训练 行为矫正训练就是运用操作反射原理对智障儿童的异常行为进行技术矫正,训练和发展自我服务,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智障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奠定基础。 1.正强化2.消退3.塑造4.条件强化5.惩罚 智能障碍的定义 智能障德指现有的能力水准有实际上的限制,其特征为: 显著低于平均的智力水准(IQ70以下)。 同时有下列各项适应技能中两种以上的相关限制: ●沟通●居家生活●自我照顾●社交技巧●使用社区●自我引导●健康安全●功能性学科能力●休闲娱乐●工作●智能障碍发生于十八岁以前 早期干预与系统康复训练 一、什么叫时期干预 "早期"从年龄来讲,是指从出生0岁到上学6-7这段时间,也就是人生最初阶段。"干预"包括医疗与保健,教育与训练,社会心理咨询。其中为儿童提供康复训练为主。 二、早期干预的效果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就是0-7岁即人生的初几年,是大脑、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学东西最容易,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可塑性很大,不失时机地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儿童进行干预,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受过早期干预的智障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 三、障碍系统康复训练 1.系统康复训练的领域 我们把康复训练的内容分解为可以观察测评的六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领域,形成系统康复训练的内容。他们分别是: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互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六个领域。 2.个别训练计划 由于智障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别差异,每一个智障儿童在上述六个领域发展情况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教案标题: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教案目标: 1. 帮助智力残疾儿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技能。 2. 促进智力残疾儿童的身体协调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3. 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社交和情绪管理技能。 4. 增强智力残疾儿童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技能。 教案步骤: 第一步:评估和目标设定 1. 进行智力残疾儿童的综合评估,包括认知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理 能力等方面。 2. 根据评估结果,为每个儿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目标。 第二步:认知能力训练 1. 使用简单的认知游戏和活动,如拼图、配对游戏等,帮助儿童提高注意力和 集中力。 2. 利用视觉、听觉和触觉刺激,促进儿童的感知和认知发展。 3. 引导儿童进行基本的数学和语言活动,如数数、识字等,以提升他们的学习 能力。 第三步:运动能力发展 1. 设计适合智力残疾儿童的体育活动,如简单的球类游戏、平衡训练等,以促 进他们的身体协调和运动技能发展。 2. 引导儿童进行基本的大肌肉运动,如跑步、跳跃等,以提高他们的体能水平。

3. 结合音乐和舞蹈活动,让儿童通过音乐的节奏和动作的配合,提高他们的动作协调性。 第四步:社交和情绪管理技能培养 1. 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儿童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2. 教授儿童基本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情绪表达、冷静下来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情绪问题。 第五步: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技能训练 1. 教授儿童日常生活技能,如穿衣、洗手、刷牙等,以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 2. 引导儿童学习简单的家务活动,如整理房间、洗碗等,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第六步:评估和调整 1. 定期评估儿童的进展,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 2. 与家长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进行合作,共同制定儿童的康复计划和目标。教案评估方法: 1. 观察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情况。 2. 与儿童进行简单的测验,评估他们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3. 与家长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改善情况。教案注意事项: 1. 确保教学环境安全、舒适,符合智力残疾儿童的特殊需求。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3. 鼓励儿童参与活动,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奖励,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4. 与家长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儿童的康复进程。

智力儿童康复教学工作总结(共9篇)

智力儿童康复教学工作总结(共 9篇) 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1.感知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要求:理解事物的形状,辨别声音和颜色,然后做出反应,将外界的经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机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运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运动(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作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头、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运用视觉和听觉理解外界事物,认识生活常识、自然常识,并做出正确反应(语言或动作)。 5、自理能力训练(主要包括穿衣、吃饭、个人清洁、如厕等自理能力),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选择时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要求:逐渐能够运用基本的自理技能和步骤,照顾个人日常饮食和个人卫生;并且能适应环境,利用已有的自理常识满足生活需要。

6、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7、通过游戏进行训练和学习。"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媒介,它能增进儿童身体的发育;增加受教育的机会;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协助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第2篇: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了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的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特定此方案。本方案服务对象为高密市有康复需求的9岁(含)以下智力残疾儿童,针对其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康复治疗。 一、服务要求 (1)每名儿童应在医院接受至少6个月的训练,每天至少2小时。每周至少对家长进行一次家庭康复指导,对智障儿童进行学科讲解训练和康复意识培养。每月至少集中开展一次家长培训和社会融入活动,提高家长的康复训练意识。 (二)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运动、感知、认知、言语、精神、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能力训练,并通过创立主题、音乐游戏、体感活动、多屏互动等活动方式组织展开训练。 (三)康复训练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等。

残疾人康复服务内容三篇

残疾人康复服务内容三篇 残疾人康复服务内容三篇 篇一:残疾人康复服务内容 1、康复医疗服务。为偏瘫、脑瘫、截瘫、中风后遗症等残疾人提供康复治疗,白内障、肢体矫治手术等转诊服务,康复护理、家庭康复病床等。 2、康复训练指导服务。立足残疾人家庭,充分利用社区康复设施,指导各类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制定计划、传授方法、制作训练器具、矫形器使用、评估效果等。具体如下: 肢体残疾:对偏瘫病人开展以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为主的康复训练,指导训练器具的使用。对脑瘫病人开展“运动功能、姿势矫正、语言训练、日常活动”四个方面的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对智力残疾人开展“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六个方面的康复训练。 听力残疾:指导听语障碍者或聋儿家长开展听力语言训练、耳聋预防、选配助听器转介服务等。 视力残疾:指导视力残障者视功能训练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做好低视力配镜后随防工作及转介服务等。 精神残疾:利用多种形式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督促指导药物治疗、用药安全监测,开展生活技能、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康复服务。 3、心理支持服务。通过了解、分析、鼓励和指导等方法,帮助他们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鼓励亲友理解关心残疾人,支持配合康复训练。 4、知识普及服务。为残疾人及家属、亲友举办健康等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康复知识小册子、普及读物等,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5、用品用具服务。根据残疾人的状况和需求,提供用品用具的信息,提出选用用品用具的意见、实施转介服务等。

6、咨询转介服务。根据残疾人在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心理支持及用品用具等方面不同的康复需求,联系有关机构和人员,对本社区暂时无法进行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转介,做好登记和跟踪服务。 篇二:残疾人康复服务内容 一、元旦:新年开始以和残疾人见面交谈为主,一方面对上年开展 的工作进行小结,一方面对今年工作进行鼓励、布置,动员其训练、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了解其困难情况,作出对策,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情况,判定适合残疾人个体的全年计划,重点抓好肢体残疾人、脑瘫儿童、智力残疾儿童的训练工作,对其他残疾人做好康复服务。b5E2RGbCAP 二、二月、春节: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目。 节前:1)访贫问苦,掌握残疾人的困难 2)参与慰问活动 3)为残疾人办实事,如办低保,办年货,处理家务活里的重活 4)电话访谈,嘘寒问暖 5)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 节日期间:1)组织小型的社区活动 2)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区及市区内方便参 与的文化娱乐活动 3)参与拜年活动 4)进一步安排一下残疾人社区康复有关工作,多交流多沟通,取得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参与与支持 三、三月:3.3为全国爱耳日,三月是学习雷锋、做好事月。 1.组织动员社区志愿者(各行各业以学生、医务人员,残疾 工作人员为主),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如打扫卫生、做家务、力所能及的助残活动、义诊、健康知识普及宣传、防残治残知识等。p1EanqFDPw 2.爱耳日,组织为听力语言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防聋,治聋,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培训心得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培训心得 引言 智力残疾儿童是指由于大脑功能发育异常或受损,导致智力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的儿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给予关爱和支持。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更好地康复,我参加了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培训课程。在这篇心得中,我将分享我的学习经历和感悟。 学习内容 1. 智力残疾的分类和特点 在培训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智力残疾的分类和特点。智力残疾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个级别,每个级别的儿童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了解这些特点对我们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非常重要。 2. 康复训练方法与技巧 我们学习了一系列针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法与技巧。其中包括言语训练、认知训练、动作训练等方面。通过这些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帮助儿童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和运动能力。 3. 心理支持与情感疏导 智力残疾儿童往往容易受到心理困扰和情感压力。在培训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给予他们心理支持和情感疏导。通过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需求并给予积极的回应,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积极的情感状态。 4. 家庭配合与社会融入 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过程需要家庭的积极配合和社会的支持。在培训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提供家庭指导和支持。我们也学习了如何帮助智力残疾儿童融入社会,参与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学习收获 通过参加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培训课程,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收获。 我深刻理解了智力残疾儿童的需求和困难。他们需要我们的关爱和支持,而不是同情和歧视。只有真正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我们才能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康复帮助。 我学会了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每个智力残疾儿童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我们不能一刀切地对待。通过了解他们的个性、兴趣和潜力,我们可以制定出更加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潜能。

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评估概述

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评估概述 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评估是指对出生之后发现智力发育不正常的儿童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干预,以促进其早期的康复和发展。早期康复评估是个多学科综合评估的过程,旨在确定儿童的功能发展水平和特殊需求,并为儿童和家庭制定个体化的干预计划。 早期康复评估的目标是为智力残疾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尽早的干预和康复服务,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评估过程通常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评估:包括儿童的身体状况、发育程度、听力、视力等方面的评估。通过对儿童身体状况和发展水平的评估,可以提供有关其生理功能和潜在康复需求的信息。 2.心理评估:评估儿童的认知和智力水平,以确定其智力发展程度和学习能力。心理评估通常涉及智力测试、发展评估和行为观察等方法,以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 3.社交和情感评估:评估儿童在社交和情感方面的发展水平,包括与家庭成员和同伴的互动、情绪调节和适应能力等。通过评估儿童的社交和情感发展,可以了解儿童在社交环境中的表现,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干预和支持。 4.功能评估:评估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水平,包括自理能力、运动能力、沟通能力等。通过功能评估,可以确定儿童在不同领域中的发展水平和康复需求,为康复干预提供指导。 5.家庭评估:评估儿童家庭的需求和资源,了解家庭对于儿童康复的期望和态度,以及家庭的支持网络和社会资源。家庭评估的目的是为家庭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并与家庭合作制定个体化的干预计划。

评估结果将成为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的基础,包括为儿童提供早期康复和教育服务的具体目标和方法。早期康复干预注重提供多学科综合的康复服务,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以促进儿童在各个发展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评估是一个系统全面的评估过程,旨在确定儿童的康复需求和潜力,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和支持。早期康复评估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促进智力残疾儿童的发展和融入社会。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了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的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特定此方案。本方案服务对象为高密市有康复需求的9岁(含)以下智力残疾儿童,针对其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康复治疗。 一、服务要求 (一)每名儿童在医院内训练时间至少6个月,每日至少2个小时,每周至少一次对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科目的讲解培训与康复的认知程度的提高,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家长培训和社会融合活动,提高患儿家长对康复训练的认知。 (二)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运动、感知、认知、言语、精神、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能力训练,并通过创立主题、音乐游戏、体感活动、多屏互动等活动方式组织展开训练。 (三)康复训练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等。 ①个别教学与训练:要求康复人员与儿童1:1或1:2,进行针对性训练. ②小组教学与训练:要求一名康复人员,3—6名儿童,儿童融入小组。 注:如果是外出小组课或是能力低下/小年龄段儿童则需2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 ③集体教学与训练:要求两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6-12名儿童. ④家庭社区融合活动:根据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提供社区和家庭康复指导和跟踪随访,帮助家长完成在家庭和社区的康复目标。 以上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活动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均要求对儿童的能力分析准确,目标制定适当,康复方案规范,有互动评价表,康复教学与训练组织实施顺畅,方法手段多样,每名儿童康复训练目标实现75%以上。 (四)智力残疾儿童初入院评定及制定详细康复训练计划。 (五)训练每个月时进行阶段性功能评估(包括儿童的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总结康复效果和现状,对比前测做出阶段性康复效果报告,提出进一步干预意见和建议,并制定下个月康复治疗计划。 (6)儿童结束治疗时进行总结性评估(包括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评估、功能评估),对比前测,分析现状,总结结果。 二、服务内容 (一)康复咨询与评估,包括入院咨询和入院康复评定. 针对新入院智力残疾儿童进行全面、细致康复评定工作,并针对评定结果科室讨论,制订最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 (二)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包括汇集儿童基本信息、诊断报告、康复需求评估和相关资料、召开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分析会,制订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 (三)康复计划的实施,包括安排康复教育课程表(一日活动安排),制定康复教学计划,设计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实施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 (四)训练记录的建立 建立康复记录,由康复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填写“训练记录表”. (五)效果评估,包括智力和适应行为评测、功能评估. 每月评估,针对智力残疾儿童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做出各方面详细评估。针对患儿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提出针对性意见。 (六)转介跟踪跟随访,包括早期康复与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衔接,机构康复向社区,家庭评估延伸。

智障儿童社会技能资料

智力障碍儿童需要培养的社会行为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自我调节 通过培养,使智力障碍儿童能够具备在特定的环境中,灵活而现实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在日常生活和劳动环境中表现出稳定的情绪;能够控制自己的脾气;能够接受常规方面的变化;能够对领导或管理人员有积极的反应;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能够有安全感。 (2)社会举止 通过培养,使智力障碍儿童掌握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具体表现在:使用适当的礼貌用语,表现出适当的体态文明;作简单的介绍;有适当的进食行为;在各种特殊环境中保持适当的举止。 (3)参与群体活动 通过培养,使智力障碍儿童学会:适当地参加小组活动;能够在群体活动中与其他儿童,特别是一般儿童,发生互动,并体验游戏的乐趣;在各种公共场所能够有适当的举止;承担相应角色的一定任务;在大多数工作和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及热情。 (4)自我意识 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使智力障碍儿童在可能的范围内克服自我意识上的混乱,对自己有较为清醒的了解。主要包括:正视自己的局限性;明了有局限不等于没有发展前途;有局限不等于没有职业前景;正确认识和对待周围的人,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 (5)关注自己的外貌 主要包括个人卫生、着装、举止等。 (6)性别行为 使个体通过经验逐步形成自己完整的个性。 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内容,大多涉及个人、家庭、职业、社会等多方面的适应,培智学校社会适应课程的内容标准中包括个人适应、家庭适应、学校适应、社区适应、职业适应等五个领域。

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社会适应能力在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各年龄段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训练中,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始终,以使智力障碍儿童获得基本的生活自理、与人交往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未来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一)训练过程 在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中,教育者应当以真实、实用为首要目标,选择训练对象日常生活最需要的技能为内容,以实际生活情景为训练场景,密切联系家庭与社会,使训练与其社会适应需求自然衔接,增强训练的实效性。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训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分析智力障碍儿童目前及未来生活中应具备的社会适应能力 依据个体的障碍程度、障碍表现、年龄、性别等因素,分析家庭、学校与社区环境等各方面的动态情况,由家长、教师及相关人员分析、明确个体目前及未来生活中所需要的社会适应能力。 2.评定智力障碍儿童目前的能力水平 分领域逐项评定个体目前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水平,以此作为训练的起始点。 3.确定训练的优先顺序,完成训练计划 按照重要性将各项需要训练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排序,确定训练的优先顺序,完成训练计划的制订。 4.实施训练 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实施训练。 5.评估 评估训练成效,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二)常用的训练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用于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两种常用的方法。 1.真实情境教学 任何学习者的学习都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情境下,以特殊的方式完成建构。当儿童的学习与真实的情境联系时,知识建构更为积极有效。对于智力障碍儿童而言,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本身是以真实的需求为前提的,其内容与日常生活实践密切相连,真实情境教学便是将教学与儿童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减轻迁移和类化的负担,学以致用,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例如,在就餐的过程中学习餐桌礼仪,在购物过程中学习钱的计算,在外出时学习分辨方位、学习选择交通工具,等等。 2.任务分析法 任何简单的“任务”,其中往往包含着许多更小的、分离的、具体的“分任务”。工作分析法就是将对于学习者而言复杂的“总任务”分解成能够接受的多个简单的“分任务”,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将“分任务”进一步加以分解,直至该“分任务”符合儿童的行为起点为止。例如,对“刷牙”这项任务可进行如下分析。 说明:针对每个儿童的能力起点不同,同一任务可作不同繁简程度的分析。在前述的“刷牙”任务分解中,如果儿童的起点能力比较强,可以将其中一些步骤进行合并与简化。 如果儿童的起点能力较弱,也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分解,如对于分任务“将适量的牙膏挤到刷毛上”可以再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在实施过程中,训练者可以按照顺序进行教学,也可以采取逆向教学的方法,即训练者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智力残疾儿童 康复训练档案 姓名 省市 区、县市街道、乡镇 使用说明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使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地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制作了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并要求纳入国家康复训练重点工程任务的智力残疾儿童使用;现就康复训练档案说明如下: 一、康复训练档案的组成部分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包括训练登记、训练评估、训练 计划、训练记录、评估与总结和评估标准六部分.. 二、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说明 一训练登记 筛选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有康复意愿、家庭成员配合的智力残疾儿童做为训练对象;纳入康复训练重点工程任务;由康复员员填写“训练登记”表.. 二训练评估 训练对象的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依据“训练评估”表进行;按照评估标准;由康复训练人员和康复员共同对训练对象的功能和能力逐项评估、计分..通过初次评估;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功能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和判定训练效果提供客观依据;中期评估康复训练的第六个月末;应按照“评估估标准”;由康复指导人员和康复员共同对训练对象再次进行整体评估、计分;掌握训练对象功能障碍和困难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末期评估康复训练的第十二个月末;应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的意见..“训练评估”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评估内容共60个项目;运动能力训练包括翻身、坐、爬、站、步行、上下台阶、跑、伸手取物、捏取、拧盖、系扣子、穿珠子、折纸13项;感知能力训练包括注视物体、追视移动物体、分辨味道、分辨气味、分辨常见生活注视物体、追视移动物体、分辨味道、分辨气味、分辨常见生活环境声音、触觉分辨6项;认知能力训练包括认识物体的存在、物品归类、认识物体之间常见关系、认识颜色、认识方位、认识形品归类、认识物体之间常见关系、认识颜色、认识方位、认识形状、分辨有无、认识蔬菜、水果等食品、知道天气情况、知道因果关系、点数、认识时间、认识钱币13项;语言交往能力训练包括知道自己的名字、服从简单的指令、表达需求、说简单的短名、语言交流、书写的基本能力6项;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包括着食物吃、用餐具吃、用餐具喝、小便自理、大便自理、脱衣物、穿衣物、穿鞋袜、刷牙、洗脸、洗手、洗脚、盖被子、叠被理床、认识家居环境15项;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包括知道自己、认识熟悉的人、认识家庭环境、知道居家安全、认识公共设施、参加集体活动;懂安全常识7项.. 三训练计划 康复指导人员组织康复员、残疾人及其亲友、志愿工作者等人员; 依据初次评估结果;结合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条件;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包括针对训练对象主要功能障碍和困难所确定的训练项目、训练场所、采取的训练方法以及预期实现的康复目标等..康复指导人员负责填写“训练计划”表.. 四训练记录 由康复训练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填写“训练记录”表..训练记录要求二个月填写一次.. 五评估与总结 “评估与总结”表包括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与总结两部分..智力康复训练的第六个月末进行中期评估、记分;计算由初次评估至中期评估提高的分数;小结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掌握存在的主要要功能障碍和困难;训练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训练进行了哪些调整..末期评估与总结栏应填写末期分数和初次至末期提高的分数;判断训练效果;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意见..由康复指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