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曹魏屯田制

浅谈曹魏屯田制

浅谈曹魏屯田制
浅谈曹魏屯田制

浅谈曹魏屯田制

08043418钱菲菲摘要:屯田制是东汗末年曹操统一北方过程中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它自古有之,并非曹魏首创,但曹魏屯田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作用上,都为历代之最,它是空前绝后的。屯田制为当时提供了进行安全农垦的环境,兴修了水利工程,生产和铸造了一批农具,保障了部分军粮,安置了大批流民,也为曹操“兼并群贼,克平天下”和司马氏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屯田制从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世开创了一种大规模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先例。

关键词:曹魏屯田制作用

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屯田制就是以屯田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制度,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屯田制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由曹操建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崩溃。战乱所及之处,民众或死或逃,田地荒芜,加上自然灾害肆虐,粮价飞涨,粮食供应发生极大危机,一时饿殍遍野,百姓大量死亡。就如曹操《蒿里行》描写的那样“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就连割据一方的军阀武装,也常因粮饷匮乏而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而各个割剧势力皆倚仗武力,强者称雄,弱者淘汰,因此能否有稳定的、持续的军粮供给就成为它们财政收支的核心问题。粮食的充裕与否直接关系着军队能否存在和战斗力的强弱,决定它们的兴衰。

建安元年(196),曹操攻破汝南、颍川黄巾,夺得大批劳动人手和耕农具,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今河南许昌)附近进行屯田。接着,曹操令郡国置田官,招募流亡屯田,并用国渊典屯田事。国渊“相土此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把屯田制度广泛地推行起来。

曹魏屯田制分为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每50人为1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隶郡县,将屯田与行政平严格分治,“既减少了双方的牵制和摩擦,典农官可直接向中央朝廷反映情况便于皇帝直接控制,又可使典农官就近监督屯田民的劳动,加强对屯田民的管理”。①民屯的收成与国家分成是使用官中者,官6民4,使用私中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建安末年,在民屯之上又开始军屯,组建了由若干职业军人组成的“建设兵团”,60人为1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军屯的管理更加严格,可

谓是军事化管理,屯田的收获物,基本上全部属于军队,主要用语军队的开销,以解燃眉之急。

屯田使有限的生产资源得到了高效率的分配使用。汉魏之际,广大人民饥寒交迫,“民人相食,周里萧条”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一方面大量流民食不果腹,一方面大片荒地无人开垦。而屯田制则可以把这些劳动力安置在国有土地上从事生产,使土地和劳动人手结合起来,使广大流民成了封建国家的依附民。既解决了流民与荒地的问题,也安定了社会,缓和了阶级矛盾,调整了生产关系。曹操屯田纵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剥削也比较严重。但是屯田给人民提供了安全的生产环境,使之度过最艰难困苦的日子。屯田民一般不负担徭役,生活有一定的保障。魏初屯田照顾到耕作者的实际能力,并非一味强迫屯田农广耕多种,为了提高产量,魏政府也注意兴修水利。如夏侯惇“断太寿水作陂”,是为了“率将士劝种稻”,用于军屯之需;刘馥在扬州“广屯田,兴治芍陂及如陂、七门、吴塘诸谒以溉稻田”;邓艾“广修淮阳,百天二渠”,“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是为两淮军屯所需。由于农民缺乏耕牛农具,建安初,曹操采纳卫凯建议,设置盐官经营兽盐,以其值市买犁牛,供给农民耕作,魏设置司金中郎将、司金都尉及监治谒者,以经营铁的生产和铸造农具。“近魏初课田,不务多其顷亩,但多修其动力,故白田收至十余斛”。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屯田生产的同时,带动了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工具与技术的进步。在屯田实施的区域,农业的发展,经济的恢复表现得更为明显,“当时凡经过屯田的地区,荒地开辟,水利发达,田园重建,人口增多,一改往日的荒凉面貌”。②例如,繁华的东都洛阳,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城内及周围200里以内的村落都被烧光,直到曹丕在这里定都时,还是“都畿木成林”。

同时屯田制还加强了以曹氏为首的中央集权力量,相对削弱了大族势力,使他们不敢轻易造反作乱。并且由于大量贫民耕种国家的屯田土地,他们便不再论为“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私家农奴,这样便直接抑制了大族势力的发展。

屯田也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军阀混战,归根到底打的是粮草。曹操军团积极地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实行屯田制度,不但解决了驻扎在边境的曹魏大军的吃粮问题,同时大大增强了大军的动员能力,免除了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的负担,大大减轻了农民运粮的沉重劳役负担。屯田制度使曹魏“所在积谷,仓廪皆满”,“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这种绝对的经济优势,为曹操能够“摧灭群逆,克定天下”和司马父子能够吞蜀并吴准备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屯田制不仅在当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为后世开创了一种大规模的寓兵于农、兵

农合一的先例,为后来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同程度的仿效,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曹魏屯田制首次把屯田作为一种目的而建立成一种制度,即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在封建社会中,每当社会出现大动荡或大分裂的时候,这种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制度通常都能使统治者在对外进行征战的同时,也能保证农业粮食的生产,使两者都不耽误,相互促进,最终使统治者征服其它对手。如在元朝统一过程中,在不断的征战的同时,采用了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领户平时从事畜牧业生产,定期向领主纳贡服役,战时随领主出征打仗,把军事、行政、生产结合起来,这与屯田制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在东汉末年那样一个特殊的政治、军事、环境下,实行屯田制,在经济领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可以说是曹魏的“战时经济政策”。曹魏屯田,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算起,直到魏国被晋取代(公元265年),几近70年。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它只是冰山一角,但它却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魏国的屯田制结束了,它的影响却仍然存在不会消逝。就是到了今天,曹魏屯田制中的重农思想,注重社会安定和谐的思想,仍然在社会实践中有一定的参照作用。

①徐鹏飞《三国经济史》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②郑欣《魏晋南北朝史探索》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豪华曹魏传宝物攻略

前期学会策略提示: 郭嘉9级学会冥想11级大补给 荀彧9级学会建言11级学会火阵 荀攸9级大补给13级学会援队 *有道具奖励的关卡都会额外奖励一面旌旗(大部分需要全灭) *触发单挑可以使武将能力上升,但没触发也不要紧,过关后能力就会补偿回来 *本作不提倡翻攻略打游戏,请专心杀敌。宝物一般为过关直接获得或击退武将获得,非过关获得的宝物会在胜利条件中列出。以下提供的简易攻略仅供了解关卡基本设定及获得宝物顺序之用。———————————————————————————————————————1、黄巾讨伐战 进入张宝部队前三格位置,其便会出击,(恶梦级,需进入两格位置) 杀张宝得凤凰羽衣,同时我军HP回满。 杀张梁和张宝后,出现选项1.用计(我军立即移至山上)2.直接攻击,回合上限增加10 战利品: 丹书铁卷 第一章霸王誔生 2、.汜水关之战 此关玩家孙坚 保孙坚得古锭刀 华雄HP100以下,可触发关羽VS华雄(亡) 战利品: 奇门遁甲 3、虎牢关之战 此关玩家可以选择控制公孙瓒与刘备,或公孙瓒部队四人 第四回合,吕布会出击并优先攻击三英.(恶梦级同时袁绍会让玩家控制) 三英撤退后,夏侯惇爆发并且玩家可控制袁绍出战. 战利品:炎狐战衣 剧情得到绝影 全灭敌人奖励肉包 4、董卓追击战 李典VS李催鸣鸿刀 李典攻击力+10 战利品: 漆黑道服、 全灭敌人奖励恢复米 典韦带双铁戟加入 5、青州收编战 中埋伏,敌军全军出击。 发现埋伏,山上的的敌军坚守 战利品: 惊帆 6、徐州复仇战

击退陶谦过关奖励肉包,全灭奖励及神秘酒 7、濮阳夺回战 于禁自带养由基弓加入 杀敌20人以上,吕布和陈宫未撤退,可选择撤退 单挑:典韦VS张辽(平) 典韦防御力+10 爆发力+30 战利品:破岩狼牙棒 击退吕布得肉包,击退陈宫得神秘水 全灭奖励神秘水 全灭敌军亦会进入濮阳逃出战 8、濮阳逃出战 战利品:太平要术赤影甲(敌军人数少于30) 1、敌先头部队少于一定人数时,触发重新敌列队,四将进攻。下回合,我方援军出现。北门火熄灭,敌军全军进攻。 2、没触发敌军部队重新列队,我军任何人逃出内城,敌军全体加速进攻。 全灭敌军亦会进入濮阳攻坚战 全灭奖励肉包 重新列队全灭奖励角黍及神秘水 9、濮阳攻坚战 战利品:八卦宝衣 杀光城外敌军前,我军任何人进城都会自行消失,杀光城外敌军后,我军自动进城。 击退吕布、张辽、高顺各得肉包,击退陈宫得神秘水 全灭奖励角黍 10、献帝救出战 战利品:伏兽棍煌光盾 全灭奖励葡萄酒 11、宛城逃出战 我军强制直接出场7人:曹操、曹洪、典韦,夏侯惇、夏侯渊、荀攸、徐晃 战利品:飞凫飞虻 杀胡车儿夺回典韦战前装备的武器,并且典韦立即装备上。 (若没有杀胡车儿,将失去该武器,没把握杀胡车儿,战前不要给典韦装宝物) 全灭奖励角黍 12、袁术讨伐战 我军强制直接出场8人:曹操、曹仁、乐进、李典、于禁、许褚、郭嘉、荀彧 击退纪灵鹰眼金槊 战利品:玉玺 PS:敌军在若干回合会复活一次,选向刘备求助,防御力,士气上升。,选斩粮官,我军移动力、攻击力上升 全灭奖励角黍及神秘水

试析魏、吴屯田制对三国时期长江一线军事格局的影响历史大学毕业设计

试析魏、吴屯田制对三国时期 长江一线军事格局的影响 钟杰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华学院指导教师:邓欢 摘要:赤壁之战后,曹魏、孙吴在长江一线广泛推行屯田制,为军队提供了充足而稳定的粮食 给养和后备人员,巩固了边防的军事力量,加速了魏吴军事力量的均衡,最终导致南北沿长江一线对峙局面的形成。 关键词:三国时期;屯田制;长江一线;军事格局 The An alysis of The In flue nee of The Wei-Wu Wastela nd System to The Form of The Military at San guo Dyn asty zho ngjie Abstract After The Battle of the Red Cliffs. At times, The Chao Wei and Sun Wu widely pursue wasteland system Cause for the military to provide adequate and stable supply of food and reserve personnel, Consolidate the frontier forc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wasteland acceleratesthe equilibrium of WeiWu smilitary forc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s a result, formed a southnorth standoff situation along the Yan gtze River. Key Words : San guo Dyn asty Wastela nd system;Ya ngtze River ;Military patter ns 传统观点认为,魏吴边境沿长江一线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由地理因素、作战方式等决定 的。而屯田制在这一时期的广泛推行,也与两国军事格局形成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两大集团边界沿长江一线分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原因。因而,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明代廷杖制度浅谈

明代廷杖制度浅谈 姓名:王迪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年级:2015级 学号:201530031034 指导老师:刘渝龙

导读:廷杖,顾名思义于朝堂上行杖打人,是对于朝中官吏的一种惩罚,自东汉明帝(一说北周宣帝)始。但自明一代最为有名,甚至于后期愈演愈烈成为疏离君臣之间的工具;无独有偶,明代的“剥皮揎草”也被后人诟病不少。本文主要浅谈廷杖制度对于明代的影响。 廷杖制度始于东汉明帝。《后汉书》曰:明帝时,政事严峻,故卿皆鞭杖①。但真正被后人所知是在明一代。明代廷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太祖鞭死开国元勋永嘉侯朱亮祖,《明史》记载:“帝寻悟,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②其实朱亮祖父子是因自己作威作福,在坐镇广东的时候多行不法之事,但此后,太祖因开此先例,便乐此不疲,于是有了“工部尚书薛祥毙杖下,故尚书以大臣当诛不宜加辱为言。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矣。”③虽然到了永乐年间朱棣废除这一制度,但到了正统年间英宗又恢复了廷杖这一“法外刑”、“附加刑”可谓“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④廷杖一般是由栗木制成,击人的一段削成槌状,且包有铁皮,铁皮上还会有倒勾,行刑者一般一棒击下,还会顺势一扯,就将受刑人的身上连皮带肉撕下一大块来,不可谓不残忍。廷杖的执行方式,就是在朝门之外,当中杖笞获谴朝臣,由宦官监刑,锦衣卫行杖。这个廷杖制度有多么的残忍和毫无人性我们可以从明末清初散文家魏禧的《魏叔子集》中看到“:每廷杖,必遣大珰监视,众官朱衣陪列。左中使,右锦衣卫,各三十员,下列旗校百人,皆衣襞衣,执木棍。宣读笔,一人持麻布兜,自肩脊下束之,左右不得动。一人缚其两足,

四面牵曳。唯露股受杖。头面触地,地尘满口中。受杖者多死;不死,必去败肉斗许,医治数月乃愈。”⑤ 廷杖也分“用心打”、“着实打”,至于采取何种打法似乎完全是按照监刑官和皇帝的命令所决定。如果着实打,那么监刑官就会脚尖张开,犯人会残废,但一般不会致死;如果用心打,那么监刑官就会脚尖闭合,这时候受刑大臣就必死无疑,明人朱国桢曾说;“成化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毡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又成、弘间下诏狱。惟叛逆、妖言、强盗、好生打着问。喇虎、杀人打着问。其余常犯。送锦衣镇抚司问。转法司拟罪。中间情重始有来说之旨。正德以后。一槩打问。无复低昂矣。”⑥可看廷杖制度的残忍性也是逐步发展的。 廷杖还有有一番固定的程序,大体为皇帝下令,司礼监出帖并加盖印信,刑科给事中签批,然后厂卫去捉拿犯人。明人李清有云:“予入刑垣,见一切廷杖拿送并处决,必锦衣卫送帖至科,俟签押持去”,“非科签驾帖,则不得杖耳。”⑦ 仅仅一个廷杖制度,就可以让我们看到明朝刑罚的严酷。廷杖对于明代官员的影响是巨大的。最直接的就是身体方面,不仅有朱亮祖,薛祥等等大臣惨毙于杖下,对于幸存者,也是一种巨大的痛苦。我们以崇祯年间的学者姜埰来看,“受刑,杖数折,公昏,绝不知人。公弟垓时官行人,口含溺吐公饮之。医吕邦相夜视公曰:‘杖青痕过膝者不治,吾以刀割创处,七日而痛,为君贺矣。’半月去败肉斗许,

论曹操的管理思想

论曹操的管理思想 社会学院10(2)班 41号汤蕾 摘要:东汉末年,三足鼎立,曹操凭着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独霸一方的枭雄。曹操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据性的人物。他诡谲、狡诈、冷酷、残忍,但同时他也是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的,他运筹帷幄,征讨四方,广纳贤士,擅用人才,施行仁政于民,建立霸业于国,以大局为重,不计较私人仇恨,通过自己在经济,行政,文化,人才以及军事方面的独特的管理方式,把一方水土治理的井井有条,是当世当之无愧的“英雄”。 关键词:以礼教化;大气豁达;知才善任;唯才是用;文武兼重 一、经济管理思想 1、实行屯田制 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196年(建安元年),他决定推行屯田制,颁布《置屯田令》。屯田的基层组织为屯,每屯约有五六十人,由屯田司马管理。屯田组织自成系统,不隶属郡县,官员有典农中郎将(相当于郡守)、典农都尉(相当于县令)、直接隶属于朝廷的大司农。屯田农民称屯田客。屯田客用官牛耕种的,要将收成的百分之六十交给国家,用自己牛耕种的,交百分之五十。屯田农民不再负担徭役和兵役。屯田制的推行,使许多流民重归土地,解决了他们的一些生计问题,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对曹操势力的兴起和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2、抑制土地兼并 曹操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颁布的《抑兼并令》,主要内容: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于藏匿罪人,为逋逃主。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丝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 。曹操抑制土地兼并的思想直接来源于董仲舒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儒学是包含了一些道家、法家思想在内的新儒学,毕竟要抑制土地兼并光靠德治是不行的,更需要有法治做后台,这也就是所谓的“阳儒阴法”,也因此曹操抑制土地兼并的指导思想是儒家思想,行政手段则体现法家思想。 3、奖励农耕 曹操注意招回流亡人口,分给无主荒地,或贷给耕牛,帮助和鼓励他们从事生产。关中地区因遭受军阀破坏,有十万多家流入荆州。后来这些人想重返关中,但苦于无犁、牛等生产资料。曹操便采纳为觊建议,实行食盐专卖,以其收入购买耕牛和农具,贷给归还的农民,帮助他们恢复生产

曹魏故城许昌

曹魏故城许昌 东汉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刘辩继立为少帝。袁绍、何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并州牧董卓入洛阳为援。董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的专横酿成大规规模的内战。董卓入洛后,各州郡推袁绍为盟主兴兵讨伐董卓。初平元年(190),董卓避关东兵锋,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初平三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 混战的局面给出身低微的曹操提供了发展机会。到建安元年(196)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 董卓入洛后,曹操逃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聚兵反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他在济北(今山东长清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建安元年,他把汉献帝迁到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又屯田积谷,以蓄军资。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袁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中原地区。建安十二年,曹军出卢龙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 建安十三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赤壁战败后退回中原。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 曹操善于用人,实行“唯才是举”的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军事上实行士家制,发展了北方的经济。三国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魏国置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接。 历来受到正统思想的影响,诗词歌赋、戏剧曲艺等都尊刘边曹,把他塑造成一代奸雄。然而曹操文韬武略、赏罚分明、深谋远虑、治世有方,确实为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不能不提的是,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就从解放战争时期来看,晋察冀革命根据地也依然是诗歌的圣地。 曹操死后,子曹丕称帝(即魏文帝曹丕),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寻遍中国,没有纪念曹魏的祠庙,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沿着历史的遗迹去还原当年的人物和历史。 第一章曹魏故城——许昌 “每闻三国事,常欲来许昌” 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忘不了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一节。当时,曹操自诩为天下两个英雄之一,认为淮南袁术为冢中枯骨,河北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刘表虚名无实,孙策藉父之名,而无实才,刘璋乃守户之犬,张绣、张鲁、韩遂等辈则是碌碌小人,不足挂齿。

《晋书-赵至传》中所见的曹魏士家制度

《晋书?赵至传》中所见的曹魏士家制度 唐长孺 《晋书》卷九二《文苑传》有赵至。本传可能因袭王隐、减荣绪等《旧晋书》之文,也可能《新晋书》所补。不论是因袭旧文,或是自补新篇,其最重要的根据,必然是嵇绍的《赵至叙》。《嵇绍集》早已散逸,这一篇却在《世说新语?言语篇》注中保存了大部分。此外《文选》卷四三《赵景真与嵇茂齐书》李善注引《嵇绍集》也有几句。《太平御览》卷三六六引作《赵至自叙》,那大概是错的。汤球《九家旧晋书辑本?晋诸公别传》中也有赵至,下注录自《太平御览》卷三八五,今检查《御览》此卷无此条,当是误记,然观其文实是《赵至叙》。至于《艺文类聚》卷三〇所引《嵇蕃答赵至书》,自然也从《赵至叙》中录出。 残缺的《赵至叙》与《晋书》本传互有详略,这是由于《世说新语》注必然有所删节,《御览》等所引更为简单之故,但其中有些异同可能是《晋书》别有所据。 《赵至传》或《赵至叙》的史料价值在于加深了或者是补充了对曹魏士家制度的认识。 《晋书》卷九二《赵至传》: 赵至字景真,代郡人也,寓居洛阳、维氏。令初到官,至年十三,与母同观。母曰:“汝先世本昨微贱,世乱流离。遂为士伍耳。尔后能如此不?”至感母言,示旨师受业。闻父耕叱牛声,投书而泣。 赵至的出身是“士伍”,在传末也说“至自耻士伍,欲以宦学立名”;只有从士伍出身这一点上去了解,才能解释以后许多不近情理的叙述。《世说新语》注引《赵至叙》偏偏漏掉“世乱流离,遂为士伍”这两句,但嵇绍原文是有的。 关于曹魏士家制度近人己多论及,这里我不想多谈。简括地说,士就是兵士,兵士及其家庭称为士家。士家子弟世代当兵。士家婚配也只能限于同类,寡妇甚至由政府抑配;后来才规定“士”立了功,封了侯,死后其妻免予配嫁。总之“士家”是被认为低贱的特殊阶级。 赵至的家庭从代郡迁到缑氏县可能就因为列于士伍之故。曹操时士家都是集中于邺,州郡王国虽也留下一些,但其数恐不多(州郡当然有驻兵,但其家仍在邺)。《三国?魏志》卷一五《梁习传》: 习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时承高干荒乱之余,胡狄在界。张雄跋危,吏民亡叛,入其部落;兵家拥众,作为寇害,更相扇动,往往綦峙。习到官诱喻招纳,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吏兵,已去之后,稍移其家,前后送邺,凡数万口。 并州当时的割据势力是胡狄部落与兵家。梁习的策略是解散其武装,并一步步地将私家部曲转化为曹政权的军队。发展到兵士家属迁到邺郡时,勇力吏兵成为正式兵士,他们的家庭也成为士家。卷一八《李典传》称典“徙部曲、宗族万三千口居邺”,也是士家居邺之例。 到曹丕定都洛阳之后,又曾迁士家于洛阳及其附近。《魏志》卷二五《辛毗传》: 帝(曹丕)欲徒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时连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帝遂徒其半。 魏时户口甚少,而冀州一州计划迁移的士家就有干万户,当然还不是全部。由此可见士家本来集中于冀州,特别是魏之首都邺郡。赵至的家庭虽然不一定从邺迁来,但他既是士家,那末也很可能当曹王定都洛阳之后以士家身分迁居缑氏。 曹魏集中士家之故是为了防止将士叛乱,并强化政府对于割据势力的控制,将本来属于私家的部曲夺取到政府手中。 可是在《赵至传》中却没有说他父亲当兵而是说他的父亲耕田。曹魏屯田制度本和汉代一样,有军屯与民屯,但只有邓艾于淮南北实行军屯见于记载,其他区域如何,未见明文。如果以吴国制度来比拟,魏国兵士也应该在平时耕田。《晋书》卷二六《食货志》载咸宁元年(二七五年)十二月诏:“出战入耕,虽自古之常,然事力未息,未尝不以战士为念也。今以邺奚官

客观评价明朝内阁制与西方内阁制的异同

客观评价明朝内阁制与西方内阁制的异同 我们选择英国来和明朝对照,这个国家是君主立宪政体中比较典型的一个。 明朝的内阁制 明太祖由“胡惟庸案”废除丞相,丞相作为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复存在。但由于工作量过于庞大,后又设立殿阁大学士,此乃内阁雏形。最初,殿阁大学士并无实权,只是作为皇帝的智囊团,为皇帝出谋划策。但随后的发展却出乎了朱元璋的意料。1402年,永乐帝正式设立内阁,其后,阁臣势力逐渐膨胀,到了万历初期,更是登峰造极地压制了皇帝。虽然内阁首辅在法律上始终没有得到丞相的地位,但如果这样就认为“内阁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加强了皇权”否定“内阁”的进步意义是不正确的。内阁可以驳回皇帝旨意,事实上牵制了皇权,这是毋庸置疑的。 再说说明朝内阁的工作流程:皇帝授意——内阁票拟——皇帝(或太监代笔)批红——付诸实施 英国内阁制 准确的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应该叫“责任内阁制”或“代议制”。体现的是西方常见的“分权”原则,虽然没有美国的总统制那么明显的三权分立,但事实上至少已经达到了两权分力的程度,即立法权和行政权分开。“代议制”起源于18世纪初,由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君主立宪的重要特点是,国家元首和行政首长不是一个人,国王或女王代表国家元首,统而不治,仅作为国家的象征。首相手中握有实权,进行行政管理。 首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中产生,然后首相再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首相是内阁的统领者,内阁和首相都对议会负责。议会如果不信任内阁,内阁就要集体辞职。或内阁提请国王解散议会(这个很少见)。 英国内阁的工作流程:内阁提案——议会审批——首相签署——元首颁布 将两者对比,我们发现,在明朝内阁中皇帝可以罢黜或提升阁员,事实上充当了“议会”和“元首”两个角色。而“议会”的公平性代表着社会的民主程度。明朝皇帝

土地和赋税制度

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是经济制度的一部分,赋税不但是维持公共权力的经济基础,对于经济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政府通过对税种和税率的调整,可以有效地控制或鼓励某一经济行为或其他行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比如减免田赋,加重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和发展农业生产,以达到其重农抑商的目的;严格控制盐、铁和茶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多次进行大幅度的税制改革,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和经济情势等等。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内容 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赋役:在古代赋税和徭役的合称 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 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先秦时期(夏商西周):贡赋制,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此外,还有军赋。 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征收军赋。战国时,各国赋税制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论。 秦朝:秦代赋税分为田租、口赋和杂赋三种。田租是按土地征粮,租率约为十分之一。口赋是按人头征钱,每人约缴120钱。杂赋一般是临时性的征调。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对封建地主有利,但也有利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汉朝:编户齐民:①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②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③影响:赋役制度正式形成 汉代的赋税主要是人头税和田租,此外还有一定的徭役。人头税分算赋和口赋两种。汉初规定,15至56岁的人,不管是男是女,每人纳赋120钱,叫算赋。7至14岁的小孩,每人每年纳赋20钱,叫口赋。田租按产量征收,一般三十税一。徭役分为劳役和兵役。成年男子一生要服两年兵役,每年服一个月劳役。 曹魏时期: 实行新的赋税制——租调制,“收田租亩四升,户生绢两匹,绵三斤”。以定额田租代替汉代的订率田租,以户税代替汉代的人头税。租调制的田租租额较低,而且租额固定,增产不增租;户调以户为单位,增人不增调。 西晋:

明代内阁辅臣表

明代内阁辅臣表 (以首任时间为序,共164人) 解缙:建文四年八月壬子由侍讲入直文渊阁,永乐五年二月黜为广西右参议,永乐九年六月入狱。 黄淮:建文四年八月壬子由编修入直文渊阁。永乐十二年入狱。 胡广:建文四年九月由侍读入。永乐十五年五月丁巳卒。 杨荣:建文四年九月由修撰入。正统五年七月卒。 杨士奇:建文四年九月由编修入。永乐十二年入狱,未几复职。二十年九月下狱,寻释。正统九年三月卒。 金幼孜:建文四年九月由检讨入。宣德六年十二月卒。 胡俨:建文四年九月由检讨入,永乐二年九月改祭酒。 杨溥:洪熙元年闰七月入。正统十一年七月卒。 权谨:洪熙元年授文华殿大学士,九月以通政司左参议致仕。 张瑛:宣德元年三月以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四年十月罢。 陈山:宣德二年二月以户书兼谨身殿大学士直文渊阁,四年十月罢。 马愉:正统五年二月由侍讲学士入阁预机务。 曹鼐:正统五年二月由侍讲入阁预机务。 陈循:正统九年四月由翰林学士直文渊阁预机务。 苗衷:正统十年十月由侍读学士升兵部侍郎入阁预机务。 高穀:正统十年十月由侍讲学士升工部侍郎入阁预机务。 张益:正统十四年五月侍读学士直文渊阁,八月殁于土木。 商辂:正统十四年八月由翰林修撰入阁预机务。成化三年三月,为兵部侍郎复入阁。 成化十三年五月致仕。 彭时:正统十四年八月由翰林修撰入阁预机务。 俞纲:景泰元年三月晋兵部右侍郎,内阁办事。疏辞,出佐兵部。 江渊:景泰元年七月以刑右侍兼翰林学士直文渊阁。 王一宁:景泰二年十二月以礼左侍兼翰林学士直文渊阁,三年七月卒。 萧镃:景泰二年十二月以祭酒兼翰林学士直文渊阁。 王文:景泰三年十月以左都御史兼翰林学士直文渊阁。 徐有贞:天顺元年正月以副都御史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 许彬:天顺元年正月升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 薛瑄:天顺元年正月升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 李贤:天顺元年二月以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七月二次入阁。成化二年十二月卒。 吕原:天顺元年六月以通政司参议兼待讲入阁。 岳正:天顺元年六月由修撰入阁。 彭时:天顺元年九月以太常少卿兼翰林学士入阁。 陈文:天顺七年二月升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成化四年四月卒。 刘定之:成化二年十二月以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入阁预机务,五年八月卒。万安:成化五年五月以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阁,二十三年10月罢。 刘珝:成化十一年四月以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二十一年九月致仕。 刘吉:成化十一年四月以礼部侍郞兼翰林学士入,弘治五年以八月致仕。

三国时期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

三国时期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 作者:沙如雪谈起三国,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谋士的奇谋高见,武将的单挑冲锋。然而,外行谈战略(战术),内行看后勤。没有粮草,军队寸步难行。那么割据一方的诸侯,怎样才能养活麾下十几万、几十万的军队呢?天灾人祸,四处抢掠当时各路军阀共同面临着一个巨大挑战,那就是连绵不断的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歉收绝收。有学者统计,汉末累计发生过较大的水灾11次、大疫9次、震灾8次、旱灾6次、蝗灾5次,北方和中原一带人口锐减、粮食奇缺。自然灾害往往集中发生。比如公元194年,先是发生旱灾,接着又闹蝗灾,导致农业收成惨不忍睹。一斛粮食的价格高达五十余万钱,全国性饥荒随之爆发,人吃人屡见不鲜。在这样的形势下,各路诸侯们最初解决军粮问题的办法,一是谁有粮食就抢谁,跟土匪强盗没区别,“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二是找到什么吃什么,袁绍、曹操的军队曾经靠桑葚干度日,袁术的军队则靠水草和田螺果腹。曹操这样下去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建立稳定可靠的军粮供给体系,才能在乱世中站住脚。最终,实施屯田,把无主荒地租给老百姓,或者组织士兵耕种,收取税粮以满足军需,成了魏、吴、蜀的共同选择。曹魏屯田规模最大,充分保障军粮192年,曹操率军在济北大败黄巾军,俘获了30多万降兵、100多万人口。曹

操将其中具有较强战斗力的青年士兵编为“青州兵”,其他人口则为推行屯田提供了劳动力基础。不过这个时候,曹操实力不够强,地盘也很小,不具备大规模推行屯田的条件,只能放任投降的黄巾军在无主土地上随意耕种而已。后来曹操相继夺得了兖州和豫州的广大地区,所辖人口大增,这才有了比较稳固且回旋余地较大的地盘,可以推行屯田了。曹操控制的兖州和豫州196年,曹操接受蒋济、王朗、王肃、华歆、枣祗、韩浩等人提出的建议,发布《置屯田令》,明确提出,“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在许下(今河南许昌)推行屯田。许下屯田带有试验的性质,效果不错,为曹操积聚了大量粮食,但总量仍然远远不够。后来的官渡之战,曹操兵力要比袁绍少四、五万人,军粮却仍然接济不上,如果不是偷袭故市、乌巢成功,肯定打不赢袁绍。战后曹操屠杀了大约8万袁绍降兵,也和军粮不够有很大关系。官渡之战曹操劫粮此后,曹魏集团的屯田逐渐拓展至颍川、襄城、濮阳、淮南、睢阳、徐州、淮颍等28个地区。规模最大的时候,曹魏集团统治下的十二个州里,十一个州有屯田。曹魏集团的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的劳动力是士兵,种子、农具、耕牛等都由官府提供,所以粮食收成也都归官府。民屯则不同,采用“计牛输谷”的分成办法。屯田的老百姓如果租用官牛耕种,则官府收取粮食收成的60%,其余归屯田客;如果没有租用,则官府与屯田客五五分成。比例

曹魏猛将

夏侯惇(?-220),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大将,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夏侯婴的后代,夏侯渊之族兄。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大将军等,封高安乡侯,谥号忠侯。 夏侯惇14 岁时,从师学习。有人污辱他的老师,被他杀死,由此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汉献帝初平元年(190 年),曹操与袁绍等起兵讨伐董卓,曹操任奋武将军,夏侯惇为司马。曹操为兖州牧时,夏侯惇为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曹操东征陶谦,留夏侯惇守濮阳。以后,夏侯惇随曹操征讨吕布,收复兖州诸城。其间兖州之战,夏侯惇左眼为流矢所伤。战后,任陈留、济阴2 郡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时值大旱,夏侯惇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百姓受益。不久,调任河南尹。曹操平定河北后,夏侯惇为曹操镇守后方,立下功劳,升伏波将军,仍兼任河南尹。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夏侯惇随曹操东征孙权。曹操留他和曹仁、张辽带兵屯驻居巢(今安徽巢湖西南),以防吴兵。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樊城,夏侯惇随曹操南征关羽,驻军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被授予前将军。曹操死后,魏文帝封夏侯惇为大将军,几个月后,夏侯惇因病去世。

夏侯渊(?-219),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其夫人为曹操之妻妹。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惇族弟。擅长千里奔袭作战,曾率军入凉州,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所向无前。官至征西将军,假节,封博昌亭侯,谥曰愍侯。 曹操在家乡受某案件的牵连,夏侯渊代其承担。后曹操又设法营救,才得以免祸。夏侯渊跟随曹操起兵,作战勇猛,曾任别部司马、骑都尉,后升任陈留、颍川太守。建安五年(200 年),夏侯渊为督军校尉。建安六年,夏侯渊和张辽奉命率军出战,击降昌豨,以功拜典军校尉。建安十六年,从曹操西征韩遂、马超。同年十二月,曹操引军东还,留夏侯渊督朱灵、路招等镇守长安。他击败盘踞终南山的刘雄,收降其众;又攻破鄠县(今陕西户县),斩杀马超余党。以平定关中之功,封博昌亭侯。建安十八年,马超率羌胡之众,攻陷冀城(今甘肃天水市西北)。夏侯渊率军救冀城,迎战马超失利,驻屯兴国。次年,马超围祁山,夏侯渊出其不意大败马超,尽收其兵马器械,并收复陇上诸县。接着,夏侯渊进军显亲(今甘肃秦安县),大败韩遂,占据洛阳。建安十九年,夏侯渊率军攻克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斩杀宋建。之后,派张郃渡过黄河进入小湟中(今青海东北湟水两岸之地),降服河西诸羌,平定陇右。为此,曹操下令褒奖,称夏侯渊像老虎那样横行关右,所向无敌。 曹操平定张鲁之后,以夏侯渊为征西将军,令其镇守汉中。建安二十三年,刘备进驻阳平关,夏侯渊与刘备相拒逾年。次年春,刘备南渡沔水,结营定军山。夏侯渊率军来攻,刘备居高临下,奋勇冲杀。曹军大败,夏侯渊战死。

,三国

,三国 三国鼎立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掌握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重要知识,了解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诸葛亮治理蜀,吴国开发江南,卫温去台湾等知识。 2、能力培养: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看图,识图及分析能力 3、态度、价值观 通过刘备“三顾茅庐”和曹操“唯才是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教学,通过对诸葛亮实行的少数民族政策等学习,对学生进行以诚待人的人道主义教育和尊重少数民族,民族平等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 教学难点“对曹操的评价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提问: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忆、思考并回答:东汉王朝迅速瓦解) 教师: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而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式图》 (学生:看图了解军阀割据情况,回忆以知的三国知识,并找到袁绍、曹操控制的地区) 教师: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

各个军事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以前,经过东汉初年的“光武中兴”,到1xx 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的凄凉景象时写道:(展示图片)“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而且,生产力也急剧下降。河南的士兵根本吃不到粮食,只能吃桑椹。军队尚且如此,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了。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希望有什么局面呢? (学生解释《蒿里行》,从中体验,总结当时的社会情况。学生回答:安定、统一。) 教师:对,人民,特别是饱受战乱之苦的北方人民,强烈盼望有安定的生活,能安全地生产,强烈希望统一,不要分裂割据和混战。同学们想想,统一北方的任务是由谁来完成的 (学生:曹操) 教师: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当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那么他是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呢? (学生看教材,分析归纳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邺城文化

1. 中国历史有个军事家叫鬼谷子,传说他出生在我县的拿个村子? A.邺镇村 B.谷子村 C.盐食村√ 2.鬼谷子是什么时代的人物? A.春秋√ B.战国 C.三国 3.鬼谷子的理论主要讲什么? A.道家文化 B.纵横术√ C.儒家文化 4.西门豹是什么时代的人物? A.战国√ B.汉代 C.现代 5.西门豹治邺城时谁是国军? A.魏王 B.魏文侯√ C.魏武帝 6.西门豹治邺城时主要干了什么? A.给河神修庙 B.投巫修渠√ 7.漳河的发源地在哪里? A.邺镇 B.陕西 C.山西鸡鸠山√ 8.临漳的名称是怎样来的? A.临漳河而得名√ B.古代就叫临漳 9.现在的临漳县城县什么时代修建的? A.明朝√ B.清朝 C.解放后 10.汉代时冀州是哪里? A.冀县 B.邺城√

11.古代三国是指哪三国? A.魏、蜀、吴√ B.燕、赵、秦 12.东汉末年曹操修了那三个台榭? A.金虎、铜爵、冰井√ B.金凤、铜雀、冰井 13.我县的铜雀台古代最高是多少? A.十丈√ B.九丈 14.古代冰井台是做什么用的? A.存放冰块√ B.供应饮水 15.古代邺城作过几个朝代的都城? A.三国、后赵 B.魏国、东魏 C.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 16.建安文学的发祥地是哪里? A.许昌√ B.邺城 17.建安七子是指哪几位? A.曹操、曹丕、曹植、孔融、陈琳、王粲、刘桢 B.阮禹、应、徐干、孔融、陈琳、王粲、刘桢√ 18.临漳县最早的文化是什么? A.仰韶文化 B.新石器文化√ 19.临漳县目前最早的文化遗址在哪里? A.回漳 B.西太平√ 20.邺城遗址是指哪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A.国家√ B.省级

三国时期曹魏、东吴、蜀汉势力范围

三国时期曹魏、东吴、蜀汉势力范围 东汉末年朝廷衰微,天下扰攘,威令不行,各路英雄霸据一方(见《东汉末年地方主要割据势力》)以伺扩大势力范围。这期间东吴军事统帅鲁肃(172-217,字子敬,今安徽定远人)提出了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得到孙权的赏识。之后,孙权的整个战略思路就是联刘拒曹,以成鼎足之势。后来,诸葛亮也秉承了鲁肃的战略思想,按着“ 三分天下” 的思路,帮助刘备建立起了蜀汉政权。 213年,曹操被汉献帝册封为魏王,以冀州、并州等十郡为魏国封地;220年,汉献帝禅位,曹丕称帝,这年也被认为是东汉与三国分界之年。 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221年,刘备称帝。 222年,孙权被曹丕册封为吴王、大将军、督交州荆州扬州诸军事;229年,孙权称帝。 魏、吴、蜀三国都比较重视发展社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因而三国鼎立时期也是从破坏到统一的恢复过渡阶段。这时期魏国主要推行屯田制和九品中正制;蜀国推行“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吴国则发展世家大族。这其中曹操的贡献相对较大。无论军事还是文学,他都引领了那个时代的潮流。尤其是他接受羽林监枣祗的建议,实行屯田制,把荒芜的无主土地收归国有,招募流亡百

姓到北方屯田。流民按军队建制,由国家统一发放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所得收成由国家和流民按比例分成。这一制度,不仅解决了军事战备的物资需要,极大地发展了北方农业生产,加快了统一北方的进程,也开创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先例,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世仿效。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兼并战争并未停止,而是仍旧进行。但是,淮南(魏吴相争)、荆州(魏吴蜀相争)、汉中(魏蜀相争)是三国鼎立时期的主要战场,其中荆州因为接壤三国,因而也成为争夺最激烈的地区。 魏地: 司州(司隶校尉部)、幽州、冀州、并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凉州(后分为雍州、凉州)、荆州(其中南阳、南乡、江夏、襄阳、等四郡65县属魏地)、扬州(九江、庐江等二郡十四县属魏地) 吴地: 荆州(南郡、武陵、长沙、零陵、贵阳等五郡102县属吴地)、扬州(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属吴地)、交州(后分为交州(后被蜀汉占据)、广州(东吴所置。辖十郡、国。治所番禺,在今广东广州南。

三国两晋南北朝都城遗址考古

三国两晋南北朝都城遗址考古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都城遗址,经过勘查发掘的有曹魏邺城、魏晋洛阳城、孙吴武昌城和六朝建邺城。此外有十六国时期的大夏统万城和吐谷浑伏俟城。 曹魏邺城 邺城遗址在河北临漳县境内,今漳河横贯其间。邺城由北南两座相连的城组成,分称为邺北城、邺南城。东汉建安九年(204)曹操开始营建邺城,后来成为曹魏的五都之一。十六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皆建都于邺北城。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建都于邺南城,邺北城仍继续使用。邺城废于大象二年(580),先后有六个北方王朝在此建都。 1935 年,北平研究院曾对邺城作过实地调查。1983 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邺城考古队进行全面勘查发掘。到目前为止,实地勘测邺北城东西长2400 米,南北宽1700 米,比《水经·浊漳水注》邺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的记载略小。已探明邺北城的东、南、北三面城墙,确定中阳门、凤阳门、广阳门、建春门、广德门等门址的位置;探明建春门至金明门之间的东西大道,以及连接东西大道的四条南北干道。在这条东西大道以北的宫殿区内,探明十座建筑基址。在西部铜爵园处,探明四座基址。根据勘探发掘,结合文献记载,基本上判明邺北城的平面布局是以建春门和金明门之间的东西大道将城分为南北两区的。北区中央是宫殿区,西边是苑囿,东边是戚里。南区是一般衙署和居民区。城址中间的中阳门大道,正对宫殿区的主要宫殿,形成中轴线,并与凤阳门大道、广阳门大道于行对称。这种规制,标志着我国都城发展史的一个新阶段,改变了汉代以来宫殿区分散的布局。都城中轴线的形成,使都城规划更为对称规整。这种规制对北魏、东魏、北齐、隋唐的都城建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至今仍保存于邺北城西北隅的铜爵台、金虎台以及己毁没的冰井台,也进行了探寻。铜爵台夯土基址现仅存东南角,南北长50 米、东西宽43 米、高4~6 米。南边的金虎台保存较好,现存南北长120 米、东西宽71 米、高12 米。两台相距83 米。冰井台在最北边,早被冲积的泥沙所覆盖,探寻无着。 魏晋洛阳城 (曹)魏(西)晋洛阳城都是利用东汉旧城改建的。北魏洛阳城,除继续利用(曹)魏(西)晋洛阳城以外,并在城外四面兴建了外郭城。 曹魏至北魏,洛阳城的城垣,基本上仍沿袭东汉旧制,绝大多数的城门位置,历代相沿不改。汉魏西晋时洛阳城有十二门,门皆双阙。北魏建都洛阳后,曾对汉晋的旧门进行修缮和改建,并在西北角金墉城南边新辟承明门,实为十三门。1985 年发掘北魏建春门遗址。建春门为东垣北起第一门,汉曰上东门,门址宽30 米,进深约12.5 米,共有三个门洞。门洞结构皆采用以夯土墩台及排叉为支撑的大过梁式建筑形式。地层叠压关系表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都相继使用这一门址。 洛阳城西北角的全墉城,始建于曹魏。勘查得知,金墉城由三座南北毗连的小城组成,平面略呈“目”字形,南北长约1048 米、东西宽约255 米,部分城垣残高6 米左右。版筑夯墙,土质纯净,结构坚实。它北靠邙山,南依大城,地势高亢,形同堡垒,实为洛阳城的军事要塞。其方位与作用,都与邺城铜爵三台相似。 魏晋时,还在洛阳城及金墉城城垣外侧附设城垛(亦称“马面”),洛阳城西北两面城垣共发现城垛七座,间距110~120 米。城垛均长方形,夯筑,面积大小不一,大的19.5×12.5 米,小的18.3×8.3 米。金墉城外城垛多已毁,幸存者十一座,形制与大城垛相似。它们是迄今所见我国内地古城中出现最早的城垛实例。 魏晋洛阳城内至今犹存的建筑遗址,多数属于北魏遗存,有些则是北魏沿用汉魏旧物。勘查判明,曹魏时,东汉南北宫制已不复存在。曹魏西晋北魏三朝都在汉北宫故地营建皇宫。北魏时,洛阳城从北到南已逐渐被宫城、衙署、寺院和高官宅第所占据。宫城位于全城正中而稍偏西,平面整体作长方形,南北长约1398 米,东西宽约660 米,面积约为大城的十分

浅谈明朝内阁制

标题:浅谈明朝内阁制 摘要:本文主要从明朝内阁制的产生、发展谈起,简要讲述了内阁制的特点,运作方式以及对明朝政治的影响等。 关键词:朱元璋,内阁制,首辅,明朝,皇权 引言:朱元璋是一个崇尚强权、铁腕统治的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废除了沿袭千年的宰相制度。然而,其后世子孙却确立了相当于宰相职权的内阁制。 “朱元璋不守规则的行为只是害了他自己和他的子孙辛苦操劳,对于整个明朝政治而言,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朱元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却没有砸到这个朝代。”――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谈朱元璋废除宰相制。那么明朝的内阁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又将对明朝的政治有哪些影响呢? 正文: 一:内阁的产生: 1.宰相的废除: 明朝建立初期,职官设置沿袭元朝,中央以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 明洪武十三年,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爆发,明太祖朱元璋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领六部,规定此后不准再设宰相,臣下有敢奏请者,处以极刑。《皇明祖训》里,朱元璋有如下论述:“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2.内阁的成立: 然而,废除宰相后,一个问题也随之应运而生:各种事物,无论巨细,都要皇帝躬亲为之。吴晗先生曾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生动地就表现了这一点,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曾经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结果读到一半就用了将近三个钟头时间,都是什么三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朱元璋当机立断,命令不要再读下去,数了下字数,已经有一万多字了。朱元璋气极,命令马上传茹太素进见,让侍卫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可见,废除宰相之后,凭皇帝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处理如此多的事物的。于是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命解缙等七名翰林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务,为了避宰相之名,称之为“内阁”,即皇宫内的君主私人办公室。不过,此时的大学士没有实权及切实职务,只是遵照皇帝的旨意办事。

(暑期一日一练)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11月)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

2019届高三第三次双周考历史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性和异性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古代四次封建反动都是因为分封血缘关系的亲人为诸侯导致的,分封制虽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可期观念深深影响后市,C项正确。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排除A。题干主旨是分封制的影响,而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宗室借血缘分封造成反动,不是强化皇权,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关键词“封建有四次反动”,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2. 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数次由中央政府颂布并推行全国范围的田制,如秦汉的授田 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陏唐均田制。据此可知,田制所有权属于 A. 国家土地所有制 B.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C. 地主土地所有制 D. 佃农的土地所有制 【答案】A 【解析】秦汉的授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陏唐均田制均是在国家所有的土地上推行,从田制所有权来看属于国家土地所有制。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属于土地私有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点睛: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包含有三种制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以上田制均是在国家所有的土地上实行的。 3.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历代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下列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属于中央官署的是①典客②宣政院③秦朝的“道”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②③ 【答案】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