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南通民居型制变迁

近代南通民居型制变迁

近代南通民居型制变迁
近代南通民居型制变迁

近代南通民居型制变迁

摘要:南通民居忠实的记录了南通建筑的进化过程,从

传统的中国式建筑,到中西结合式,最终发展成西洋式建筑,南通民居的演变过程是中国近代建筑的演变的一个缩影。现存的南通民居从明清住宅到解放后延续近千年。明清住宅反映了南通古代建筑的辉煌。而为数众多的南通近代民居则反映了近代历史上建筑的变革,即西方建筑的拿来,而后与中国建筑的融合,从南通民居上可以生动的反映出这一演变的过程。

关键词:南通民居;型制变迁

Abstract:the old habitation in Nantong which seems as the neoteric building developing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orm to the combinative form ,finally becoming the western form makes a recordation of the whole Nantong building evolvement. most of Chinese neoteric cities like this including Nantong city. The existent of the old habitation in Nantong were almost built before the liberating. They all reflect this evolutive process clearly because the old habitation can reflect the character of age lag.

Key words: Nantong common people residence;System vicissitude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10-42(5)

作者简介:徐永战南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杨科南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

南通东濒黄海,南临长江,与沪、苏、锡、常隔江相望。北依苏北平原,与扬州、泰州和盐城历史上犬牙交错。其地理位置真可谓“江海之会南北之喉” 。南通土地为冲积成陆,成陆时间从西北的五千年① ,至东南海边上百年不等。南通在近代由于张謇的卓绝的贡献,进行了“一城三镇”的城市规划, 创建了以大生纱厂为首的工业建筑群,并且开始了中国近代完善的教育体制,使南通成了中国近代的“文明县” 。近代的产物多和西方有关,随着张蹇事业的推进,南通赢得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同时,西方的思想逐渐进入老百姓日常生活,民居是百姓思想的载体,从南通现存的民居建筑上可以清晰的看出建筑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变,即从传统中国式建筑向西洋建筑的演变。

1门楼的演进

近代民居建筑由于受中国古代思想的熏陶,对古文化有着强烈的回味,传统中国式的南通门楼多为蛮子门,在南通俗称“提闼门” 。由于用地有限,就和其他建筑合建一起,类似于

北京四合院的倒座(如图1)。南通门楼做工精细,墀头分为三段下碱、上身和盘头。承重结构为穿斗式木构架。正脊为雌毛脊。在盘头上多有砖雕。随着南通近代化的进行,居民的意识形态开始变化,这些变化忠实反映在民居的门楼上。首先门楼的门脸上方开始出现欧洲流行的砖石拱券,而门楼的构件还是木构件,屋脊还是轻盈飘逸,此时的门楼即是洋门脸(如图2)。在此期间还夹杂了石库门的痕迹,高大的立柱,厚重的的墙体,只是砖墙的里面还是传统的穿斗式砖木结构的门楼。随着近代民主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和建筑材料的革新,尤其是水泥

和钢筋的广泛生产和普遍使用,大生纱厂的工厂开始遍布南通,为工商业服务的商会和各种机构也随之兴起,西洋式建筑开是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这种变化在作为文化载体的门楼上表现更为突出。传统建筑在中西结合式建筑中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便演变成了西洋式建筑。这一阶段的建筑在南通很多,如更俗剧场、商会大厦、淮海实业

银行等。门楼更能体现现代西方的建筑倾向,当时西方建筑正在进行如火如荼的新建筑运动,建筑由强调院落空间,变成强调建筑主体,这时的门楼也变成了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门楼开始以西方的柱式、拱券和山花为主要的配件。在这个时期, 红砖的烧制技术国人已经掌握。门楼的装饰以红砖在青砖墙

面上镶嵌条纹为主(如图3)。

2院落的演变

中国古典民居侧重空间美的表现。院落是中国建筑的魅力所在,是内向空间美精神的体现。主建筑和辅建筑都是庭院空间的构成因子。南通民居的扩展形式是以院落为单元纵向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形成了前后多进院落,每一个的进深不同。随着院落向内发展,进深越来越大,而正房也越来越高,保证了院落的空间感觉。南通民居院落两侧没有厢房或单侧有厢房。院落宽度同正房面宽,形成了宽度远远大于进深的宽敞院落。南通民居院落的形式采用了北方的宽大院落,而没有采用徽州的天井,是因为南通地处沿海夏季风大,自然被动通风即可创造凉爽舒适的人居环境。而冬季气温较低,湿度较大, 又需要大面积的吸纳阳光,形成温暖干爽的舒适环境。开敞的院落适应了中国封建文化,又适应了南通的气候特征。南通多风、早期房子材料多为易燃物,如草顶、木梁架等,为

了防火, 两进之间设置一个狭窄的巷子,仅有一人宽,便于送水和阻火。为了加强家族之间横向的联系,在两进院落之间侧面的围墙开侧门出入。随着西洋建筑的因素在民居中越来越多,反映中国封建思想核心内容的院落空间也趋于解体

,不再将联系

家族关系的院落放在首位。院落的进数减少,甚至变成一进院子,院门朝路开设。到了张謇时代,院落基本消失,这时建筑成为主体,周围设置镂空的院墙,充分强调了院落对外的开敞性。所表现的主体由中国古典的内向院庭的整体空间景象,逐步

转向为西洋式以建筑个体为主的建筑形式。

3建筑的演变三个阶段的进化在建筑上的表现是极其明显的。首先南通民居经过了辉煌的明清时代,严格遵守民居不施外檐斗拱。建筑具有明显的三段式,南通地势低,潮气大,台基较高,一般50cm,台基的阶条石多为整块的镇江产红色花岗岩,长度同明间,足见南通的富庶。山墙为整砖或抹灰上身砖砌博峰,檐墙在次间和稍间为砖墙砌筑,木制窗框。明间向内凹进形成檐廊是院落空间向室内转化的灰空间。屋面为阴阳瓦,盖瓦使用板瓦,檐部有勾滴瓦,多不做垂脊。少数有垂脊的建筑垂脊外侧直接做博峰板, 没有排山勾滴。两端高高翘起的正脊是南通民居的典型特征。正脊和正吻为一个整体。正脊中间

南通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通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1、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位于市区濠南路19号,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创办人张謇。早期建筑有中馆、南馆、北馆、苑事室、藤东水榭、国秀亭、相禽阁等,并有假山、兽室、鸟室、风车、水塔等园林设施及名贵花木。解放前几经变故,遭受破坏。建国后逐步恢复,并将张謇故居濠南别业纳入博物苑管理范畴。现为综合性地方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博物馆,在我国博物馆史和现代文明史上占有特定地位。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张謇墓 张謇墓原名啬公墓,位于市区东南啬园路。啬公即清末状元、近代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謇(1853-1926)。张謇墓前竖有铜像、墓道、墓阙,阙楣刻“南通张先生之墓阙”。张謇墓陵台左侧有其独子张孝若的墓茔。墓侧有青砖粉墙的飨堂、憩堂各一座,现辟为张謇生平业绩陈列室。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南通博物苑。 3、大生纱厂 大生纱厂建于1895年,创办人张謇。现存历史建筑、设施有清花间厂房、钟楼、公事厅、纺织专科学校旧址、实业小

学教学楼、仓库以及护厂河、大生码头遗址等,基本保持原有的历史面貌和格局。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是南通产业工人的摇篮,在旧中国的民族资本中,具有令人瞩目的地位,是研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的活标本。2006年作为南通博物苑的扩展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南通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南通市主城区中学堂街,始建于唐咸通四年(863),是南通地区最重要的历史遗存,曾被奉为通州九大寺之首,有“一州伟观”之誉。天宁寺现存建筑主要有光孝塔、山门、金刚殿、大雄之殿等,大雄之殿的包镶法瓜楞柱为全国罕见。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四合院)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传统民居特色分析论文

中国传统民居 ——对江南水乡民居建筑赏析和思考 内容摘要:民居的最大特点就是与自然保持和谐,不论是陕北的窑洞民居、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水乡民居还是湘西的吊脚楼等,其建筑运用的材料、造型、装饰都与它所处的环境相协调。江南水乡民居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赏析江南水乡民居可以更好的把握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和人文情怀,同时也可以提升现代水乡建筑的意境和内涵。 关键词:江南水乡民居历史结构水性回归 一、江南水乡民居的文化历史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千年得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一切民居、生活方式。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瓷都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约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孱孱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 二、江南民居的布局及建筑结构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为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南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南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抵黄海,南望长江,“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部,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州隔江相望,被誉为“北上海”。南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拥有长江岸线226公里。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创办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七个第一”,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江苏省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南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西与泰州市接壤,北与盐城市接壤,南通除狼山低丘群外,都为海拔五、六米以下的平原,平均海拔为四米左右。 南通概况 南通,因涨沙冲积成洲,成陆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简称“通”,别称静海、崇州、崇川、紫琅,古称通州,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辛亥革命后改通州为南通县,(建国后历经数次行政区划调整)南通县域全境置南通市(简称南通),南通是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百强县(市):南通市属五县(市)均为全国百强县(市)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海门市(第28位)如皋市(第32位)启东市(第39位)如东县(第55位)海安县(第55位)2012年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 市花 菊花是南通市的市花,每年秋天,文峰公园、人民公园都要举行菊花展览 市树 广玉兰是南通市的市树 气候特征 南通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海洋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5.1度,全年降水量1040毫米左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秋两季比较短。 南通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季风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带、海陆相过渡带,常见的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梅雨、台风、暴雨、寒潮、高温、大风、雷击、冰雹等,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按最近30年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000~22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000~1100毫米,且雨热同季,夏季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40~50%。常年雨日平均120天左右,6月~7月常有一段梅雨。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乡土文明历史悠久,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是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建筑文化的结晶,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建筑的形式记载和描画着各民族壮丽的历史诗篇,直接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村民自发的随意改造,屡见不鲜。许多传统民居被风格迥异的新兴建筑替代,民族与乡村特色逐渐消失,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亟待保护。 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村民要求改善传统落后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当前中国传统村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对特色村寨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得不到村民的响应和支持,最终会使村寨文化的传承陷入无人承担、无物承载的困境。时代的发展变迁,使满足乡村振兴主体生产生活需要的创新成为必然。如何在建筑文化创新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新老建筑景观风貌的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村寨建设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迅速地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民生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新时期国家持续的扶持和社会资本的注入,加上村寨发展主体自身的资本积累和改善需求,更加量大面广的村寨环境建设即将全面铺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筑者们在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对乡土材料的应用和现代材料的取舍。 需要原样风貌传承的建造,乡土材料是最佳的选择。现代建筑中回归应用传统材料的做法,既可以满足人们怀旧和寻根的心理情结,也有环保的需求。而在新型大空间建造和内藏承重结构时,现代材料无疑具有不可代替性。对建造时间、性能和造价的综合考量,最终以是否符合村寨建筑文化的场所精神和风貌传承为依据。所以在大力倡导使用乡土材料来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乡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热工性能、抗震性能的改良和提升,尤其是乡土材料的可再生利用,能够避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南通传统民居

《南通传统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通传统民居的特点与成因,体味南通民居艺术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实践体验、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方法,了解并掌握南通传统民居的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南通传统民居的了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南通民居的地方特色,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南通传统民居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兼收并蓄的南通传统民居与南北方民居的关联性和差异性,理解南通传统民居的地域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辨认板瓦,了解板瓦缘何俗称“蝴蝶瓦”,同学们认识这个吗?(拿出一片小青瓦)看来大家对这个比较熟悉,这种瓦在我们南通一些老房子上比较常见,它在建筑学中的名称叫“板瓦”(PPT呈现“板瓦”字样),不过,有谁知道它的俗称是什么?看来大家不太了解,这种瓦的俗称叫“蝴蝶瓦”(PPT呈现“蝴蝶瓦”字样),这瓦怎么会叫“蝴蝶瓦”呢?下面,我来摆一下,相信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老师将板瓦摆成蝴蝶形)(PPT呈现课题:南通传统民居) 二、建筑装饰 瓦当1:引出瓦当 这些“蝴蝶瓦”,当它们一片一片的从上铺到下,最后铺到屋檐位置的时候,都会有一片挡瓦,有谁知道这个挡瓦在建筑学中叫什么?生:瓦当 师:对,叫“瓦当”,下面,我们就从瓦当开始,一起去感受南通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美。(PPT呈现:建筑装饰瓦当) 瓦当2:摆放瓦当 (PPT呈现:摆成的屋檐局部照片),请学生将这些零散的瓦片也摆成一个局部的屋檐,摆的时候体会一下不同瓦当的形状,及其所在的位置。 瓦当3:辨识瓦当(“滴水”、“猫儿头”)提示学生观察几片板瓦组合成的造型象什么?俗称“滴水”的瓦当应该是哪一个瓦,你的依据是什么?“滴水”和“猫儿头”这两片瓦在外形上最明显的区别在哪里? 生:“滴水”上边沿是向下弯的,而“猫儿头”的上边沿是向上弯的 瓦当4:赏析瓦当(题材、寓意、造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瓦当(PPT呈现放大了的瓦当照片),上都有哪些图案? 学生归纳瓦当装饰的图案有哪些种类?(学生回答)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好,南通民居瓦当装饰中,一般为兽纹、花草纹、文字、云纹,还有组合纹瓦当。(PPT呈现瓦当种类)我们回过头来再仔细看一看这些手掌大小的瓦当,谁能从这些图案的题材和寓意、线条与造型以及图案的位置排布等角度,来谈一谈自己的视觉感受。(1分钟后叫学生回答) 生:这些图案都是采用寓意吉祥的花草、鸟兽等等,造型都比较概括、简单,线条都比较简洁、流畅,图案总体上都是对称形式分布,位置摆布比较匀称,画面比较均衡。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PPT呈现小结内容)概括来说,这些瓦当的纹饰题材取意吉祥,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 ——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 摘要: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和地域其建筑风格也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本文主要是以康百万庄园和郑州城隍庙、文庙为例,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各方面的特点,以期对其得到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郑州,建筑风格,康百万庄园,城隍庙,文庙 一、中原古建典范——康百万庄园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建筑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人工自然物和自然环境,它既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精神方面的文化内涵。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我参观考察了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步入庄园,我仿佛走进了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风雨沧桑,进入了一幅幅历史画卷之中。下面就康百万庄园主宅区的建筑,作一些分析。 康百万庄园是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建筑群,是历史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艺术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着名的三大地主庄园之一。康百万家族以农、商、官结合的方式发家,辉煌时期曾经有“马跑千里

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之美誉。一直发展延续富裕了12代,400余年(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康百万家族在物质富裕之后,便大兴土木,充分利用自然地势,“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整个庄园分为生活区、生产区、园林区、教育区和社会活动场所,形成了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风格各异的多个建筑群体。园区的介绍说:“据1965年统计,保存下来的尚有十大部分,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共计571间,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到2005年,整个庄园建筑除了寨上主宅区完整外,其余保留下来的建筑群已不是1965年统计时的面貌。”尽管群体建筑和单体建筑数量减少,仅就现有建筑而论,其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之高,也是其他绝大多数民居建筑不可比拟的,可谓明清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浓缩图。 在日常设计中,建筑方案的选定至关重要,建筑风格千变万化,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在设计中如何有地方特色,达到和谐的目的至关重要。康百万庄园处于嵩、邙、河、洛交汇处,依山傍水,有“金龟探水”之美称,鲜明的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庄园以寨上主宅区为核心,依次向南、东、北方向的寨下发展。首先,在选址方面它充分考虑到周围的自然地理地貌,康百万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北近黄河,南凭黑石关,环境优美,水陆交通便利。其中尤以主宅区最为典型,主宅区南北长83米,东西宽73米,建于邙山半腰。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充分利用此处的地理地貌,用青砖砌筑寨墙,顶部有垛口,形成堡垒式大庭院,庭院经由

近代史中的家乡南通

近代史中家乡南通 ——范裕蓉、孙丽、周阳、夏仰通南通简介:南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抵黄海,南望长江,"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部,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州隔江相望,被誉为“北上海” 。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创办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七个第一”,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近代史中南通的文化发展 南方文化对南通的影响较大,南通方言中,说吴方言的人最多,南通京剧属于南派京剧,老百姓普遍供奉“观世音菩萨”。北方人往往把南通人看作是江南人,而南方人则常常把南通人视为北方人(江北人),这一错位恰恰显示了南通作为南北过渡地带的文化特征,南北文化兼而有之———南风北韵。 通剧 通剧是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乡间从事迷信活动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神鬼词句及七字调、古儿书唱本加工后,化妆登台,串演戏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僮子的做“劝”(劝世文)演戏,尽管纯朴得过于简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却千真万确是典型的民间剧,并拥有数十万计的观众,长演长盛,历久不衰,象南通这样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这简直令人 不可思议。建国后,僮子摒弃其祭神驱鬼的迷信内容, 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逐步改造成 为通剧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 近年来,南通僮子不仅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而 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重和兴趣。 南通侗子会 从前,南通郊乡每年秋熟登场之后,总要举行“侗 子会”,又叫“圩塘会”,由圩塘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选定在月中望日,邀请侗子演戏,借助“天灯”,寻求欢愉。 “侗子会”开始,高竖黄龙旗,由主持者点香开坛,请来侗子围场做杂技表演:“攻火圈”、“钻火刀”、“划虎跳”……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圩塘中若有此技艺者,也可献艺凑趣。下午由主持者率领,举行一种叫“收灾”的活动来庆祝丰收。夜晚以皓月当灯,还挂荷花宫灯助明,由侗子演戏。戏目大多取材民间口头说唱,或七字唱本,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学生:苏晨婷学号:20141010 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也属于寒冷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充足,且常年受到黄土高原西风的侵袭。院落呈纵深方向布置,南北长,东西窄,形成狭长院落。这种平面组织形式使得房屋和院内空间在夏季大部分时间处于其他房屋的阴影中,避免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窄长的院落空间也形成了风的通道,可组织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此外东西厢房和最南侧的倒座多为向院内倾斜的单坡屋顶,屋脊高度即为院墙高度。高耸的厢房屋顶既遮挡了太阳辐射,也防止冬季寒冷西风吹入。 北方地区日照资源贫乏,对采光纳阳的需求较高,因此院落面积大,而且房屋之间互不遮挡,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地采光和吸热,以抵御北方寒冷的气候。这些特点与南方地区相反,南方地区日照条件较好,太阳高度角大,夏季气候炎热,因此民居平面形式紧凑,形成许多阴影空间,避免太阳直射。另外,小而深的天井形式,会带来很好的热压通风效果,加大了室内通风量,可有力缓解过湿、过热等不利环境条件。 庭院形状和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和主导风向等气候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关中民居则是南北纵长的窄院,开间和进深的比例可达1:3~1:4,有些东西两房檐口间只有 1 . 1 m ~ 1 . 2 m 宽。这样纵长的平面形式可以缓解关中地区夏季严重的西晒问题,使院落和建筑处于阴影之中。庭院围合以四周房屋的后山墙为主,断开处以短墙相连。外墙的厚度、高度、所用材料和砌筑方式都因气候而异。 外墙厚度和墙体的保温隔热性关系密切。关中民居的外墙要考虑冬季防寒,往往使用热惰性较高的土坯墙、夯土墙,墙厚可达50cm,以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北方地区太阳高度角小,为了收纳更多日照,避免院墙过高而遮挡阳光,民居院墙高度不超过屋脊高度。关中地区夏季西晒严重,民居屋面半边盖,房屋后墙不开窗,高高的后墙刚好作为院落的围墙,屋脊高度即院墙高度,可达6m~7m,既可防止冬天寒风的吹入,也可遮挡夏季强烈的西晒。 窗扇是保温隔热的薄弱环节,开窗的形式和大小会影响室内空气流通、采光及保温隔热,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开窗因气候而异。 关中地区因为气候寒冷,主要考虑冬季防寒,对空气流通要求不高,开窗通常为“三封一敞”,即东、北、西三面不开窗,只在南面开窗和开门。关中民居宽敞的院落吸纳了充足的日照,为了使室内能收纳更多的阳光,建筑南向的窗面积都很大。但同时也要兼顾保温,

南通市建筑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南通市建筑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兼与绍兴市建筑业比较 建筑业作为传统产业之一,由于它突出的产业影响力,已成为全市经济中最有活力、最有影响、最有特色的板块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优势产业和形象产业,为南通跨越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南通市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731.22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85.12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实现新的突破,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但是,南通市建筑业在产业结构、资本经营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等诸多困难。本文通过对2010年全市建筑业发展情况以及与浙江省绍兴市建筑业发展情况的比对,剖析比较两市建筑业发展态势,对南通市建筑业今后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南通与绍兴建筑业发展现状 1、企业概况 2010年,南通市资质内总承包及专业承包建筑企业890家,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12.69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3.8% 。 2010年,绍兴市资质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41家,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人数139.06万人,同比增长11.4%。 2、生产情况 2010年,南通市全年完成建筑企业总产值2731.22亿元,同比增长25.1%,完成外省产值1452.66亿元,同比增长24.3%,占建筑业总产值的53.2%。全年施工房屋面积35745.28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5%,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6076.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4.0%。 2010年,绍兴市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6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完成外省产值2400.48亿元,同比增长19.3%,占建筑业总产值的73.6%。全年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教案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了解我国传统民居的形式和特点,感受我国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本课,能运用所学分析方法,认识其他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和特点 情感方面:通过本课学习,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和特点(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 三、教学难点:能从结构、布局、功能、文化、艺术等方面去分析其他传统民居建筑。(知识迁移)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图片: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蒙古包、上海石库门…… 师:同学们知道这些建筑是哪里的吗? 生:知道,北京四合院…… 师:为什么中国传统民居会如此多样化呢?好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中国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板书课题) 2、传统民居的形式和特点

(1)、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课题播放图片: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黄土高原下沉式窑洞、干栏式木楼、云南“一颗印”民居 师:想一想,这些建筑都有哪些独特之处?它的特点是什么? 生:观察、思考 师:总结五大特色民居建筑的特点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院落民居的典型形式,之所以叫“四合院”,是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大门,关起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像院落中心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结构:单栋单层的房屋围合而成,木架为房屋主体,辅以砖石结构,坚固稳定 功能:垂花门区分“外墙内院”,影壁起着阻挡视线的作用,游廊链接各个房屋,遮阳避雨 艺术:整体建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精美的砖雕彩绘,为四合院增加了细节之美,突破了色彩单一性,院内的植物和陈设处处体现了主人的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文化:四合而居寓意家庭和睦、祖孙同堂的愿望,房屋的建制与布局体现了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古建的八个典型类别: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园林、民居、桥梁。 宫殿 宫殿是皇帝居住并进行统治的地方,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国家政权和家族皇权的象征。为了突出皇帝权威的至高无上,历朝历代的宫殿建筑虽风格各异,却都显示出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特质。 目前中国发现或保存下来的宫殿建筑或遗址,年代较早的有商代时的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晚近的有明清时期的紫禁城。 坛庙 坛——即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如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坛类建筑的共同特征,在于其均形体规整,色调简单庄重,周以壝墙,环以柏树,以造成远隔尘嚣的环境。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 天坛内的祈年殿,原本琉璃瓦的颜色上檐是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至乾隆十六年改为三层均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 庙——即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庙的建筑形制要求肃穆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 (1)祭祀祖先的庙 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帝王的宗庙称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庙制历代不同。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其中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北京太庙前殿(前殿面阔11间,进深4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

2014年乐购在中国门店分布图

省区 门店名称 开业时间 门店地址 门店名称 开业时间 门店地址 辽宁 省 鞍山火车站店 2010.10.28 鞍山市铁东区建国南路48号 沈阳北海店 2013.8.16 沈阳市大东区东北大马路 113号 辽阳白塔店 2003.6.30 辽阳市白塔区西大街130号 丹东锦山店 2007.12.28 丹东市振兴区振五街70.6号 沈阳长客店 2004.11.05 沈阳市于洪区崇山东路10号 葫芦岛中央路店 2013.6 葫芦岛市连山区中央大街 15号 大连中山店 2002.8.8 大连市沙河口区高尔基路695 号BIF 沈阳广宜店 2005.01.25 沈阳市沈河区广宜街2号 沈阳皇姑店 2000.12.05 沈阳市皇姑店黄河南大街78 号甲 沈阳浑南中店 2010.2.12 沈阳市浑南新区金卡路16 号 抚顺和平店 2009.2.20 抚顺市望花区雷锋路56号 大连金马店 2009.02.26 大连市开发区金马路208号 大连西岗店 2003.4.30 大连市西岗区长春路349号 沈阳明华店 2008.02.26 沈阳市于洪区黄河北大街78号 抚顺新华店 2010.1.29 抚顺市顺城区新华大街1号 大连友好店 2003.08.06 大连市中山区昆明街102号 辽阳荣华店 2011.4.15 辽阳市宏伟区荣华街9号 沈阳铁西店 2003.12.24 沈阳市铁西区南八中路73号 丹东振兴店 2001.12.24 丹东市振兴区六纬路32 号 营口渤海店 2011.8.25 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渤海 大街市府路南2号 大连张前店 2013.10.31 大连市甘井子区张前路211号 北京 丰台东店 2011.5.10 北京市丰台区育芳园东里5号 黄村店 2010.10.20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兴丰 大街东侧火神庙商业中心地下B 座地下一层、F 座 地下一层

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

地处长江之尾、东海之滨的南通,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渔米之乡,地杰人灵。是一座被水环绕、滋润而透着灵秀的美丽城市。 在中国近代史上,南通创办了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个气象站七个第一。 范仲淹、王安石、米芾、文天祥等诸多名家在南通留下传世之作和轶闻逸事。江海大地还孕育了当代表演艺术家赵丹、国画大师王个簃、著名数学家杨乐及20多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 南通有中国近代第一城之美誉。 南通古称通州,五千多年前,还是茫茫海域,江海之水因涨沙冲积成沙洲,经过漫长的岁月先后四次大规模的并接才成为陆地,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本形成了现代南通的境域。 南通自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在这里设立通州府建城,领静海、海门二县,至今也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清雍正三年(1724年)改通州为直隶州,辖泰兴、如皋两县,隶江苏市政使司;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隶江宁市政使司。辛亥革命后废州立县,设南通县公署。1914~1927年,南通、如皋、靖江、泰兴等县为苏常道管辖,海门、崇明等归沪海道管辖。1934年设立南通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南通崇明、启东、海门、如皋、靖江六县。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3月,在南通县北兴桥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解放战争期间,设通东、通海、通西、通如行署,在如东掘港建立苏中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建国后,行政区划几经变更,直到1989年以后南通市下辖通州区、启东市、海门市、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县。古时南通称通州,得势于独特的江海之交地理位置。 江苏的南通州与北京的北通州,遥相呼应。为此,乾隆年间还出现了一副令人传颂的对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在只有航运的年代,南通北往,恰如其分。 南通距离上海并不远,过去两地往来却因长江天堑而交通多有不便。在我的记忆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初期,我在上海到南通去,只能以轮船出行,我们在上海的十六铺码头,搭乘晚上驶往南通的长江轮船,要在船上宿一夜,次日清晨才能到达南通港。 时间虽然比较漫长些,可是能在江轮上听听长江涛声,望望天空星星,那种遐意至今还令人回味留恋。 现在,上海前往南通的长江轮已经停航,上海的十六铺百年码头也已经关闭。想去南通可以走沿江高速公路并经跨江大桥苏通大桥,大约二个小时左右就可以直达南通。 苏通大桥是一座跨径很大的斜拉桥,人字形的桥塔高300.4米,高耸入云。车行桥上,桥面很宽,共有6车道,同两岸高速路相接。车过大桥,即刻就能进入南通市区。在桥上极目东望,只见江面开阔,巨澜陡峭,云水悠悠一色,江之尾,海之首,万里长江入海流,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南通,无论从航路还是陆路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南通。 我去过好多次南通,最早是在上虞真美日化厂与我的师傅朱文龙一起去的,从上海到南通再转到海门,为的是做化妆品玻璃瓷瓶。后来我自己开厂需要生产旅游挂件香水玻璃瓶,也去过几次南通。

中国传统民居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民居调研报告 ——江苏苏州地域的民居形态分析 姓名:钱书恒班级:环艺10-1 学号:10103070124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是一定历史文化时期的产物。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建筑。民居是最为常见的建筑类型之一,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的民居常常呈现出鲜明的地方风格,江苏自然条件优越,长期以来经济,文化极为发达,因而造就了当地民居的典雅和精致。 我今年夏天和同学有幸去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苏杭,完全是自助游,在去之前,也对当地的文化和建筑做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为时共七天,亲身实地的体验一把江南建筑。其中苏州对我印象更为深刻,第一是因为有关苏州的行程是我筹划安排的,第二是因为,苏州与杭州相比,传统的文化气息保留的更多,随处可见具有江南传统气息的民居建筑,而杭州更大,给人更多的像是现代的大城市。所以,我希望能够借助这次机会,结合自身感受,更 深的去探求一下江苏的民居,我参考的主要资料 是雍振华老师编写的《江苏民居》一书。 在唐中叶时,北方战乱频繁,土地荒芜,民 不聊生,安史之乱后,北方出现了比西晋末年规 模更大的汉民南迁。当时,在迁移的人群中,不 仅有大量老百姓,还有官员和士大夫,而且大多 数是举家举族南迁,由于江南比较安定,经济上 相对富裕,因此导致人口越来越密集。历史上三 次大规模的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 义,除了宗室、贵族、官僚地主、宗族乡里外, 还有众多的士大夫,文人学者,他们的社会地位、 文化水平和经济实力较高,到达南方后,无论在 经济上,文化上,都使南方地区获得了明显的提 高和发展。 江苏自然环境优越,在我国广袤的疆域中,江苏的自然环境堪称的上得天独厚,江苏地处中国东部,地理上跨越南北,气候、植被也同样同时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征。我国三大河流,长江、黄河、淮河都曾与其有交集。丘陵地区常常被视为理想的居住之地,始终存在着人们的生活印记。因为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特定的自然环境,影响着无数人的生产生活,也影响了他们的居住建筑。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磨砺,这里的民居已适应周围的环境,从而显现出地方特色。 气候条件也是影响人类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生产方式,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江苏各地平均气温介于13℃-16℃,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1.0-3.3℃,其等温线与纬度平行,由南向北递减,7月份为最热月,沿海部分地区和里下河腹地最热月在8月份,平均气温26℃-28.8℃,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温度由沿海向内陆增加。 江苏基本上由长江和淮河下游的大片冲积平原组成,全省的地势总体上相当低平,是中国地势最为低平的一个省份。江苏省的平原面积7万平方公里左右,占全省面积的69%,主要包括长江下游两岸的太湖平原、高沙土平原(均属于长江三角洲)和淮河流域的里下河平原、黄淮平原以及东部滨海平原,这些平原之间连为一片,并无显著的分界线。 江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文化重心之地,并经历文化重心从汉唐以前的江淮地区到唐宋以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十.西藏民居: 西藏传统民居主要有碉楼和帐房两类。碉楼为石木结构,下部敦实,常用作饲养牲口的用房,上部供人居住,利于保暖。帐房分两种,冬帐由牦牛毛编织,夏帐由布料编织。

张謇与南通

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 吴良镛 南通,是我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最早自主建设和全面经营的城市典范,在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也对近代南通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对当今仍有重要启迪作用的贡献。 2003年6月,时值张謇先生诞辰150周年,谨刊登我国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的此篇力作,以弘扬张謇爱国爱乡、矢志高远的崇高精神。 南通市规划管理局为此提供了积极而完善的协助。在此特致感谢。 对于张謇先生(1853~1926)一般无需太多介绍,他是南通人,1894年考中状元;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激于义愤,主张兴实业、办教育,以挽救危亡的中国;后来父病南归,脱离政界,把主要精力放在实业、教育、文化、水利、交通、城市自治和建设以及慈善等事业上。张謇的业绩早有记述,关于他经营南通城市建设的成就已有所涉及。近来,我因参与规划南通博物苑的扩建,访问南通并涉猎更多的资料,对南通城市建设有了较深一点的了解,特别是从近代城市规划史的角度看,深感下列三个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1)张謇的城市建设思想与业绩; (2)为什么说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 (3)追溯这一段历史的现实意义。 1张謇创造性地经营南通 1.1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试验 张謇身处清王朝崩溃与北洋政府执政的混乱时代,“似乎是一个结束两千年封建旧思想、最最殿后而值得注意的大人物,同时亦是走向新社会,热心为社会服务的一个先驱者” ①。张謇是一个有抱负、务实、进取的人,回归后潜心建设地方,他所从事的社会事业涉及很多方面: ———创工厂。自1895年开始,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重要企业。 ———开农垦。1901年,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对沿海滩涂进行开发;大兴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农田水利,建立产棉基地,发展农业;其后又办了大有晋、大赉、大豫和大丰等盐垦公司。 ———发展交通。本着“道路交通为文明发达之母“的思想,张謇辟道路、兴河运,1901年创立大生轮船公司(到1918年,公司有小轮20艘,行驶于以南通为中心所辟的10条航道上,沟通南北水网);1904年建设天生港及其码头仓库,开通通申线接轨上海;为了加强唐闸与港区之间的联系,张謇还修建了港闸公路,等等。 ———修水利。南通一带屡有水患,张謇遂以私人身份聘请荷兰索格、比利时贝龙德、瑞典海德生、美国葛雷夫各国水利专家,商讨南通治水策略,运用科技治水,修堤筑楗并举。 ———办教育。张謇言“欲雪国耻而不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从师范始”。张謇开展的城市文化教育建设主要包括:1902年自筹资金建设通州师范学校,翌年建成;1905年建翰墨林印书馆;1909~1912年办商业与医学两所专门学校;1914年建图书馆等。 此外,张謇还振兴商业、改善环境、推动市政建设,筹建电厂、电灯电话公司等等,集多方面的成就于南通一地,开花结果,泽及后代,在中国近代史上,这是了不起的“早期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全球性的环境与资源危机,使得建筑学人开始反思现代建筑活动中不良的行为模式,并着手对其进行调整,寻求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由此引发了生态与绿色建筑的研究。而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再次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热点。在生存能力逐渐下降的传统民居与找不到出路的现代建筑之间架构一座桥梁,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所努力追求的。同时,在倡导生态与文化的今天,传统民居以其极强的生态精神以及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成为开展各种研究的良好素材。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建筑丧失特色与个性。现代化与历史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他们既对立又统一。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保护传统是为了返本开新,对传统的改造要在创新中借鉴。事实上,建筑只有在使用中,不断纳入当代人的生活交往,才能不断发生新的对建筑的理解行为,也才能使古老的建筑的潜在特质对当代人开放,重现当代建筑意义。 一.中国传统民居分析 有学者认为“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支配,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这两者是相互制约,却又彼此紧密联系的。因此,对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精神的探索,追根溯源还必须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和研究。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基本观念。这里“天”是无所不在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形成二者的根本统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法则,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式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天人同构,大自然的变化与人体的变化活动有直接相互感应的共通规律,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和新陈代谢的整体系统。“于是,中国传统民居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从村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屈才以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精神。” 二.中国传统民居在当代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 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既就是为了追求和反映时代特征,又不洋化,也不抄袭和照搬传统建筑的新建筑风格,而是从西方高技术中吸取有利于我国传统建筑发展的经验技术,为我国传统特色服务。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分析其文脉沿袭足迹,从整体到局部理解其中包含的重要理念,从来自传统文化及建筑的和谐精神中,将其神韵融入建筑设计创作过程的每一个整体构思与细部处理,其目的是,以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传统建筑文化与地域文化中独特的认知与理解模式,以传统文化的物质符号——这里面包含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造型及构造手法等,来表达具有创新意识的、又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关系的崭新观念。 我国传统民居形式众多,我们应从中找出地域特色的范式来,范式与形式不同,形式多而繁杂,范式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去粗取精,提炼范式中有形的和无形的某些要素,在住宅设计的创新中得以再现,从而研制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居住类建筑设计模式。我们可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创造性继承,发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优化理念、文化因子及有利于其形成的建筑语言,如序列、空间、形式、尺度、交通,组合等,并将其与现代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结合起来,这样继承传统就不仅仅是表面上符号的挪用和拼贴,或所谓的神似形似,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